紫日

战争片内地2001

主演:前田知惠,

导演:冯小宁,

 剧照

紫日 剧照 NO.1紫日 剧照 NO.2紫日 剧照 NO.3紫日 剧照 NO.4紫日 剧照 NO.5紫日 剧照 NO.6紫日 剧照 NO.13紫日 剧照 NO.14紫日 剧照 NO.15紫日 剧照 NO.16紫日 剧照 NO.17紫日 剧照 NO.18紫日 剧照 NO.19紫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5 02:12

详细剧情

二战即将结束时,忠厚老实的中国老百姓杨玉福被苏联红军从日本人的屠刀下救出向后方转移的路上,苏军误入日军军营,一场激战过后,杨玉福和女军医娜佳逃进林区,碰上与日军失散的少女秋叶子。由于一直被灌输军国主义思想,秋叶子一心要置杨玉福和娜佳于死地。几次险境过后,娜佳无法忍受秋叶子的作为,让杨玉福杀了她,但后者不忍下手。 茫茫林区里,语言不通的三人经过一系列磨难,渐渐产生情谊,秋叶子意识到自己之前行为的荒谬,展露出纯真一面。然而,欢笑只是暂时,战争并没将他们遗忘,悲剧在不久后发生。

 长篇影评

 1 ) 紫日下的美画与人性

一部抗日题材的影片,我却只看到了人性的善良和唯美的画面语言。
从艺术角度来看,冯小宁身兼多职打造的这部影片,完全可以打上“a film of xiaoning feng ”要不是这部片,冯小宁可能只留给我《孝庄秘史》《皇太子秘史》等无聊的清宫剧。

想说的是,这部片让我看到第五代初期的那种艺术的纯粹、真诚。
没有现代的高科技电脑特技,所有的预算精打细算用在硍节处,开场大动作的战争画面,能看出细致入微的仔细。还有中间那场着火的戏,在没有技术作假的那时,他们兢兢业业地极力造真,又不避讳技术的局限。这就是真诚,对艺术的真诚。
与现在那些穷极奢华的大制作相比,《紫》的朴实让人感动。

冯小宁身兼导演、编剧、摄影,我才发现他对画面的把握能力也很强,也许那个年代的人们都强调画面吧。他的画面还是非常考究的,语言简炼流畅。剧情伸缩有序,不拖沓,不过于紧凑。
跟现在相比,《紫日》非常的规矩,规矩的有点愚,但有那么真诚,都怀疑,第五代们是不是真的退步了。

 2 ) 紫日

该片是冯小宁“战争与和平”六部曲的收山之作,影片延续了冯小宁作品如诗如画、写实亦写意的一贯艺术风格。影片对白极少,而是以大量的电影语言和紧凑的情节来扣人心弦,而深刻的人物内心变化则是影片的重点所在。片中既有壮丽的景色,又有精心雕琢的细节,大气浑然又舒展流畅。

观众对演员们的表演还是比较认可的,三位年轻新秀演绎角色都松弛自然。影片对白极少,紧凑情节和人物内心变化成全了该片惊心动魄的观看魅力。而且,没有了对明星先入为主的印象,观众的情绪似乎更容易入戏。

 3 ) 一个正常人是不会有那样强烈的爱恨的,不是必须以死亡和鲜血为生命养料的。

一些杂感,不成体系,没有逻辑,随感随写。

1、“战后的日本人纷纷自杀明志”——只有那些被仇恨、强权和军国主义喂养长大或蒙蔽至死的人,才会成为一个狂热的战争信徒。

2、“杨玉福从未忘记被屠杀的同胞,从未忘记母亲身上所刺的刀,但他也没有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地对秋叶子报以原恨”——放不下仇恨,又不会被仇恨吞灭。固守了小百姓的劣根性,也守住了中国人民人性的底色。

3、“娜娃和秋叶子的打水仗”——如果战争是一场戏水,各国之间的隔阂、相异、偏见、无名之恨可以在水中消解,那么和平就不会再是空想,无辜的人不用再为贪婪者的野心死去。

4、“秋叶子跟杨玉福道歉,想认他做哥哥,却未能如愿。”——那么多条人命,不是一个国家的无条件投降可以抹去的。事情可以过去,事中的人却不会过去,他们永远是同胞们心上一枪透底的子弹孔。历史代表过去,而历史中的人将被铭记在未来的碑上,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仅仅是为了记住他们。

5、“战败的日本百姓被说服着自杀,日本儿童天真懵懂,也被自己人杀死。”——被军国主义荼毒久的人,把杀戮视为使命和光荣,不得杀戮视为耻辱与失败,那么结局就是以自取灭亡来结束深受折磨的内心。

6、“秋叶子没有死在中国人手里,没有死在俄罗斯人手里,却死在了最相信的日本人手里。”——杀死他们的不是别人,而是他们自己。他们抛弃和平,心无定所,最终也没有办法让灵魂安居,哪怕是同乡人的魂灵。

7、“秋叶子跑向自杀的人群,却被将要自杀的人杀死”——国籍的归属感不等于政府的认同感,对祖国的眷恋并不能换来对等的庇护。拿着鲜花奔跑在山坡上,传递着和平的讯息,像鸽子一样的秋叶子,凋零在布满金色丝草的战场。而这战场,是他们自己臆想出来的坟场。

8、“不同时段的广播,不同语言的广播,宣布着日本投降的消息,与此同时,战败者们无法忍受野心的落空,纷纷死去”——反战不是盲目的,而是清楚地看到,战争带给双方甚至多方的灾难与遗留在心灵上的创伤,是多么惨重。

执迷不悟的战争者们,和平与爱无法拯救他们,只有死亡才是得其所愿。

9、“紫日”——那个可爱的日本少女死在了紫日中,成为最后一片云翳的牺牲者。

8、杨玉福、娜娃的回忆——只有鲜活的人才能抵御冰冷的历史和渐渐被遗忘的过去。

9、秋叶子,落在了那个秋天。

 4 ) 观《紫日》有感:中国电影需要一点精神

打小我就爱看战争片,尤其是抗战的.最开始时是觉得"好玩",因为每次都是游击队胜,不但小鬼子丑态百出,而且游击队几乎是零伤亡.后来再看时觉得整体上发空.-----没有艰苦的环境,没有残酷的战斗,就很难把人物的内心世界给观众描绘的一清二楚,紫日并非一部具备史诗规模的影片,在冯小宁执导的“战争与和平”六部曲中,它也算不上扛鼎之作。但它值得我们去关注与讨论,因为它生当其时。

        最震撼我的镜头就是杨和他奶奶被绑到柱子上,日本小队长张狂地指挥一个新兵杀死杨的奶奶那一幕:杨从莫名其妙到知道他们要杀死自己的亲人而歇斯底里地怒吼;日本新兵从害怕到被责打后丧失心智疯狂地把奶奶刺成筛子似的鬼哭狼嚎。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我。而影片伟大之处就是接下来的处理:杨的奶奶被日本人用这样残酷的方式捅死了,他被抓去做了劳工却眼睁睁看着日本人把他的伙伴用汽油活活烧焦,最后他们还要被集体枪决——可以说他对日本人的恨达到了无以复加的极限,但是他和苏联女兵娜加面对把他们引进雷区的秋叶子仍然没有举起军刺;明知粮食只够俩人吃,却还是和娜加冒着被打死的危险救了陷入沼泽的秋叶子。——甚至他以一种农民的可爱在情感上莫名地和会说中国话的秋叶子站在一边而固执地同娜加持相反意见。

      秋叶子是被他们俘获的,或者说是被他们救下的——毕竟是苏联男兵抢下了她打算吞下的毒丸。但她仍然把他们引入雷区。就是在他们仨已经培养起很深的感情后,她依然把他们带回了日本军营,最后还用枪对准了患难与共的朋友。当然这不是恩将仇报,仅仅是秋叶子简单幼稚地行为,最后她也为自己的单纯和可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当满捧的鲜花撒向天空,当可爱的八音盒无助地滚落山野,当秋叶子圆睁双眼中弹倒下时,她也许仍然不愿意相信,她会死在自己同胞的枪口下,竟然会死在已经从她口中亲耳听到国家战败的消息后却依然举枪的同胞手中!
       杨和娜加是善良的,他们在没有粮食的情况下还放走了一头枪口前的麋鹿,当然更不会在仇恨的怒火下杀死一个无辜的日本少女。
       秋叶子也是善良的,可是她却消失在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残忍的军国主义情绪中。
这就是《紫日》的伟大!仅凭这一点,《紫日》就可以傲视中国一切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也可以傲视一切揭示人物性格的中国影视作品——这体现在作品对秋叶子的人物刻画: 《紫日》对秋叶子这个日本人的刻画并不象以往的影视作品一样处理:先是冥顽不化,然后被俘,在我军或乡亲的感化之后化敌为友,立刻成为我方的军事力量——因为这不符合实际的人物性格,尤其是不符合长期受到军国主义教育的日本人的性格。

      这种可怕的复杂的民族情感在我们这些曾经受过侵略的民族面前的确让我们感到气愤、可怕,但我们镇静下来想想,是否应该想到“耻辱”这个词?是不是应该想到“敬佩”这个词?为自己的民族从1931.9.18-1945甚至至今对日本的暧昧态度感到耻辱,为日本民族的这种可怕的精神感到敬佩?虽然他们遵循的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我们却连基本的民族尊严都没有保留呀!

      若鲁迅先生在天有灵,知道他的一些后世子孙看到影片中日军刺杀中国百姓的场面而哄堂大笑时,一定愤恨难平。虽然电影中的场景是演戏,但在日本侵华的历史乃至整个中国近代史中,这样的外侮暴行很多,这样面对外侮而无动于衷甚至从中取乐的中国人始终不少。当年,鲁迅先生因愤恨少数同胞的不争而弃医从文,寄望以笔开启国人心智。今天,我们依然不能对此掉以轻心。

  我们不要轻视冯小宁对“战争与和平”主题的苦心孤诣。他对国家和民族有一份深沉爱心,有一种责任感,更有一种危机感。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即使“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的今世,天下也并不太平。就在中国的家门口,总有那么几个鬼子鼓捣,所谓亡我之心不死,我们怎能继续沉醉于惰性之中、幻想着歌舞升平?

  与我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看一看好莱坞的主流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U-571》、《珍珠港》……几乎每隔一段时间,他们便会捧出一部警世大作。他们一直念念不忘战争的阴影,而在我国,冯小宁却孤掌难鸣!

  当今的中国电影缺乏一种主流精神。这种主流精神应当具有发自内心的爱国情感,也离不开开阔的世界视野和文化胸怀。对比好莱坞的主流电影,它们哪一部不是在强调所谓的美国精神,正因为如此,好莱坞主流电影才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像冯小宁这样孜孜不倦于中国近代战乱的忧患历史,用发自内心的情感讲爱国主义、也具备开放视野的中国导演实在不多,而他的影片竟然受到嘲笑,这一定是我们在哪里出了问题!

  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段历史都有着其主流精神与主流文化,好莱坞电影反复宣扬的“自由、爱国、勇敢、忠诚”主题就代表了美国的主流精神与主流文化。近代百多年来先贤们前仆后继、孜孜追求的强国梦理应成为我们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它是以爱国主义、忧患意识和世界视野为基础的,在这方面,中国电影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来。不要忘记,“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冯小宁的《红河谷》、《黄河绝恋》、《紫日》既拍给中国人看,也要给世界上的人们看一看,给美国人、日本人看一看。对过去的历史,我们永远都不可以忘却,而13万万颗中国心如果能连在一起,是现实中任何一种强权都抗衡不了的。

  电影不能强国,但确实可以开启民智。历史不会慷慨地给中国许多机会,让我们及早地从少数国人对《紫日》的嘲笑中警醒吧

 5 ) 紫日落下

《紫日》是我最喜欢的战争片,没有之一。
《紫日》是冯小宁导演的“战争与和平系列”的最后一部片子,和李安的家庭三部曲中的《喜宴》一样,延续着主题思想,却达到了境界的最高提升。影片讲述了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际,快被日本人杀掉的河北农民杨玉福,被苏联的士兵拯救了,后来却因误闯了日本基地,导致了一场由日本少女秋叶子,苏联女兵佳娜和中国农民杨玉福的森林逃亡。最后在出逃成功后,日本宣布投降,秋叶子却因为日本人的自我残杀死亡了。
作为一个战争主题的影片,从侧面来体现主题本来就不容易,战争场景也不多,但是战争的氛围却一直在,死亡的阴影一直笼罩在森林的天空。冯小宁导演的镜头都是很富有诗意的,正如佳娜说的那样:“我记得,那是我见过最美的秋天。”虽然这句话指代战争结束,可配上大片金黄的树林,秋高气爽的蓝天白云,显得格外应景,仿佛可以感受到微微冰凉湿润的空气,这样主旋律的场景被赋予着希望和苍凉的双重感受。除了大兴安岭美好的画面感,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为数不多的战争场面,一方面是和森林美景的强大对比,另一方面是个人视角:在刻画战争的时候,导演不止一次用到了主人公的个人视角,那种慌乱的茫然的镜头,让观众有了极强的代入感,不再是卖弄大场面的烟火炮灰,更能体现战争的残酷,有更切身的体验。
倒叙插叙并用的《紫日》,还变换了叙事主角,似乎有点复杂,但一点也不影响清楚的表述故事情节。运用倒叙并不是一个并别致的方法,却也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感,在倒叙中有插叙这种回忆的重叠,使得电影有了很强烈的层次感。至于插叙的运用,可谓是全片最重要的表现方式了,正是在三人情感磨合的逃亡途中,各自有不同的回顾,加重了情感的冲突,也是影片战争基调奠定的基础。影片上半部分是以杨玉福为主角的回忆,下半部分换成了以佳娜为主的叙述。故事发生到一半,也就是三人的逃亡渐渐进入稳定阶段,换一个讲述人,使得之前的疲乏一扫而空,并且根据剧情发展,佳娜女性的细腻更适合情感的融合。
冯小宁导演不仅仅在镜头上富有诗意,电影中的意象也是充满了诗歌的感觉:因为硝烟变成紫色的落日,象征和平的八音盒,还有那把最后被卸下了子弹的枪,都贯穿全片,指向同一个主题——对战争的消亡以及和平到来的向往。影片中有很多镜头,关于“战争与和平”的镜头,都让人为之动容:28分钟,杨在回忆被联系杀人的日本军人杀死的母亲的片段,那时候三张变形的脸在嚎叫,那是三个被战争扭曲的心灵;40分钟,日本军残忍的屠杀像是一种可以享受的游戏,没有了理智是不能叫做人的;56分钟,穿和服涂上口红的秋叶子,在雨中送别恋人大西耕的悲伤,可是战争就是这样的粗暴毫不留情;一小时21分钟杨把子弹一颗颗投入水中,他是那样的厌恶这些子弹;一小时34分的秋叶子手持鲜花奔跑着,大喊:“战争结束了!可以回家了!”将花瓣洒向天空,花瓣和少女都娇艳欲滴的张扬着希望的光芒……战争的残酷是不要强调的,只是那样轻描淡写的带过都有着无法承受的沉重,这是一块巨大的伤疤,盘亘在历史里,勿需碰触都会感受到切肤之痛。生活在安稳年代的我们,实在无法想象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就算是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动荡也都有遥不可及而事不关己,可是和平却不会丧失其分量,永远是追随的方向。
《紫日》除了战争与和平的主题之外,另一个被表现出的思考是更为深刻的,那就是人性。影片选取的三个主人公,中国的农民杨玉福,日本的少女秋叶子,苏联的女兵佳娜,都非常具有代表性,因为战争的背景使得三人在逃亡的途中一直都有着强烈的人性挣扎。前半部分三人几乎是没有任何交流的,国家不同语言不通,想法也不一样,秋叶子几次把杨和佳娜引入陷阱,她只是一种忠于国家的单纯想法,虽然这种忠于国家的想法是被误导和洗脑的,也是体现出这个日本少女的单纯之处。在逃离日军追捕时,秋叶子大声尖叫试图引来日军的时候,让人不仅仅是紧张,更多的是一种对秋叶子的愤怒,她本该死在毒药或者枪口下,可以说是佳娜的坚持救了她,可还一而再再而三的恩将仇报,在家国仇恨之下,杨本该杀了她。剧情也按照这种思路发展着,却又出现了佳娜和杨都无法下手的事实,杨拿着刀回忆挣扎,最终还是原谅了秋叶子,这个原谅是永远的,不仅仅代表不会杀了她也代表不会放弃她。在森林里逃亡,日军的追杀变淡了,但是来自自然的危险是更难逃离的。秋叶子落入沼泽,看着她一点一点的下沉,就连我也认为这是上天给杨和佳娜的一个机会,一个报仇一个不用自己动手的机会。杨和佳娜的一个短暂的对视却包含了多少复杂的情感,决定依然是拯救,在拯救秋叶子的过程中,又出了一点小小的插曲出现了这样一个镜头:秋叶子陷在沼泽里拿着枪,枪口对着杨和佳娜。这是多么惊心动魄的场景,杨脑中闪过被秋叶子开枪死去的画面实在太逼真了,太符合逻辑了,可他选择了相信秋叶子明亮的眼神是没有恶意的。之后遇到的大火就是三人关系的巨大转折点,秋叶子救了他们,最让我感动的是火焰熄灭后,他们从地上爬起来,相视而笑的瞬间。那种笑是对存活下来的感激,也有对之前所发生的一切释怀的表达,也许就在那个时刻他们意识到了自己本该有的身份,在战争面前是敌人,但在更大的敌人——自然面前,一切仇恨和猜忌都会消失。下半部分的逃亡就变得较为轻松了,挣扎少了交流多了,杨和秋叶子可以用简单的中文交流,佳娜也能从眼神肢体语言了解对方,战争淡出了世界一样,只有树林和天空,以及那轮红得发紫的太阳。途中佳娜走失过一次,杨和秋叶子等了她两天,他们已经是一个整体了,有了情感和相互的联系,化敌为友的情感建立比别的情感更难也更深刻。出了森林所发生的一切记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日本的战败给秋叶子的打击让她又开始反复不定,杨和她在河边激烈的一段对话是她完全改观和升华的地方。终于那个单纯的日本少女,恢复了对生活的巨大渴望,战争结束,她相信可以回家了,可以见到大西耕了,未来是一片光明美好。这样我们才看到秋叶子最纯粹的美,也为之感动。可在影片的最后几分钟,那场屠杀结束了秋叶子生命的屠杀,让人措不及防。
影片在主角的设置上是颇费心思的,背景时期里面的中国是个弱小的受害者,可是杨玉福是个有血有义的中国老爷们,是三人的支柱和力量;日本作为一个残暴血腥的侵略者,秋叶子却是个单纯可爱的少女,带着童真和美丽;苏联是一个强大的保护者帮助者的形象,佳娜则是一个柔弱的女性,虽然是少尉,但也无法改变她作为女人的依赖性。人物身份和国家背景的差异,也是冲破战争仇恨,人性得以体现的基础。
《紫日》,那颗被硝烟染色的太阳,终于落下;而充满人性光辉的“红日”,在冉冉升起。

 6 ) 《紫日》与鲁迅——关于国民劣根性性问题的思考

《紫日》与鲁迅——关于国民劣根性性问题的思考
《紫日》这部影片,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其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无论其导演是否确实有意于此。
   “国民性”一词(或译为民族性或国民的品格等)最早来自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现代民族国家理论,是英语national character或national characteristic的日译,它是一个中性词,不带有感情色彩。中国的国民性概念最初由梁启超等晚清知识分子从日本引入,用来发展中国的现代民族国家理论,“使中国必出于天下争衡,将必脱其宗法之故而后可”。后来鲁迅于《摩罗诗力说》中说“裴伦大愤,极诋国民性之陋劣”,其意义是指国民性思想中的拙劣与鄙陋,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主要是指国民的劣根性。这里有愚昧卑怯的群氓,他们包括愚昧的受压迫者、卑怯的精神胜利者和迂腐的知识分子;有麻木冷漠的看客,他们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把革命者的牺牲作为津津有味的谈资和故事。鲁迅在“暴露国民的弱点”的同时,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些他称之为“民族的脊梁”的革命志士,是为绝望之中的一点光亮。
鲁迅描述巾国人的生存状态有两个著名的象征性比喻:一个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铁屋里熟睡的人们”,一个是“围在高墙里的一切人众”。鲁迅是怀疑的,“从来如此就对么?”然而他又是绝望的,明知铁屋子绝无打破的可能,却又不甘于沉睡,要呐喊,企图以此唤醒沉睡的人们。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对历史的反思,构成了他思想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其实现在看来,国民劣根性的论调是很有些问题的。西方人在对非西方世界进行殖民征服和统治的过程中,对所有殖民地的文化和居民都进行了否定性的描述和评价,国民劣根性即是这一历史背景的产物。
    但民族自省精神和历史反思意识是必要的的。一个不知道自省、不知道反思的民族,是不可能创造现代的人的文化而进入现代社会的。民族自省精神和历史反思意识精神内核,是启蒙主义的人的意识和现代理性精神。这是启蒙运动先驱者的战斗姿态,也就是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中说的“评判的态度”。
《紫日》中,在人物日本女孩秋叶子身上,可以说反映了导演对国民性的思考。秋叶子是共性与个性的综合体,既有人性的共通之处,也体现了日本民族的特性,更有作为一个生命个体、一个少女所独有的特点。年少的她,有着这个年龄所应有的青春与梦想,也曾有过一段青涩美好的恋情,因为战争,他与恋人被迫分离。那个八音盒,娃娃的笑脸,凄美的音乐,贯穿影片始终,也许正是对于这段感情的祭奠。然而她又是无知的,深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浸染,将杨玉福一行人引入雷区,一心要置他们于死地。她也是麻木的,对于苏联军官的死,她毫无怜惜,也许这只能说是出于人性求生的本能罢了。但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反映日本整个民族的一些东西。《菊与刀》一书中,将日本人的形象归结于菊与刀这两个意象,自是有其根源的。和善、爱美、文雅的同时,日本人身上也具有好斗、尚武、蛮横的特质。这一切看似矛盾,却在他们身上得到空前统一。
经历患难之后,幼稚的秋叶子仍然坚信日本人不会伤害自己的朋友,将他们引入日本军营,最后也是因为这份对于自己民族的信任,丧命于日本法西斯之手。与影片中的日本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不同,他们在战争失败后选择自杀殉国,这种近乎殉道的行为,其实正合于武士道所追求的。一本名叫《叶隐》的关于武士道的书说道,“武士道,视死亡为等闲之道也。”不怕死,轰轰烈烈的死成了武士的信仰和追求。然而残忍地以此要求所有人,在我们看来确乎是不人道的。秋叶子内心是厌恶战争的,她始终渴望着“海的那一边”,渴望结束战争回到家乡。然而面对屠杀,她不知抵抗,甚至不愿相信这一切竟是她的族人所为。这几乎是与影片中的所有日本民众共通的。
“日本人的国民性有许多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独特的地方.严重的集团主义倾向,“任生任死”的生死观,崇尚武士道精神,以恬淡、古雅为美的审美观、多愁善感、感怀留恋哀凄之美的心理等等都带有浓厚的日本特色。” 集团主义,一定程度上,在本片中表现为这种日本民众的集体无意识。而“任生任死”的生死观,崇尚武士道精神,也使得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以及背后的日本民众,坦然的面对死亡,成全自己对于国家民族的忠诚,也成全这份属于自己的荣光,尽管在我们看来,这种忠诚几近愚忠。
一个人是无法脱离时代、脱离群体而存在的。人是社会的产物。国民性的问题,是不拘于某一个国家的,它属于所有人。国民劣根性论调的产生也许是出于西方殖民者对东方妖魔化的目的,但是与其一味谴责西方殖民者的罪恶,哭诉本民族的苦难以求同情,自我批判,勇于承担责任,知耻而后勇,方才为真英雄!

 7 ) 九十度的抗日电影。

被人用滥了的抗日题材。却没有英雄、没有游击队、没有枪林弹雨、没有地下工作者。一个中国农民、一个日本女孩、一个俄罗斯女军官,当三个生活轨迹文化背景政治态度完全不同人的命运在同一片土地上被紧紧捆绑到一起的时候,在涉及生与死的瞬间,每个民族最纯朴的个性不可避免的被显露无遗。在紫日面前,也许迷茫,也许向往,生命的路上很长很宽阔,需要坚持。电影从一个侧面看抗日。

战争,对任何一个民族都是一件极具摧残的事。

 短评

小时候看过非常感动的战争片。一部讲抗战的电影,尤其不能主观臆断,哪怕思想是主观的,形式也要客观的来处理。由小见大以理服人。

4分钟前
  • 有寂
  • 力荐

这部片子有一种《末代皇帝》式的审美情怀。然而国产片一贯的生硬是没有的,主旋律的政治偏向也是没有的。是“和平主义”、“人本主义”普世价值,这才叫大格局。赞美过《红十字》那部日剧,贬斥抗日题材的泛种族主义,原来只是冯小宁的默默无闻而已。还想到了《红河谷》。

6分钟前
  • 茂树
  • 推荐

没有以往抗战电影的强烈主观性,从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视角讲述故事,自然也会让更多的人接受和认同。真的很不错~~

9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貌似小学时看的电影,后面快结尾那几个镜头印象尤为深刻,大火烧过来时日本小女孩儿教他们自救,小女孩儿最后终于看到日本军队时兴高采烈,没想到却被准备自杀的日本兵打死。。。。印象就是挺惨的,看完心里挺难受的

12分钟前
  • 囍弗斯
  • 还行

战争就是那些高高在上虚伪的政客忽悠底层的屁民去做炮灰!

14分钟前
  • 一根胖白萝卜
  • 力荐

我就纳了闷了,拍出这片的导演为啥又拍了两部《举起手来》!!!

17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我唯独对这部主旋律影片印象极好!是部经典之作!

20分钟前
  • 科林
  • 力荐

对人性和战争的思考。战争年代,牺牲了亲人、牺牲了朋友、牺牲了爱人。一曲友爱之歌,一曲和平之歌,一曲悲伤的歌。尽忠报国的战士啊,你们到底为谁而战?是侵略还是保卫家园?“你们为什么到别人的地方杀人”配乐非常好听。三人表演很到位,妹子纯洁善良却被战争荼毒思想,玉福憨厚老实却看尽人间沧桑

23分钟前
  • 瑶瑶
  • 力荐

冯小宁抗日,拿得起,放得下,红河紫日子午线,举起手来打嘴巴

25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败光冯小宁人品的一部电影

30分钟前
  • 祥瑞御兔
  • 推荐

电视机前童年回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一部反思电影, 最震撼我的镜头就是杨和他奶奶被绑到柱子上,日本小队长张狂地指挥一个新兵杀死杨的奶奶那一幕:杨从莫名其妙到知道他们要杀死自己的亲人而歇斯底里地怒吼;日本新兵从害怕到被责打后丧失心智疯狂地把奶奶刺成筛子似的鬼哭狼嚎。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我

33分钟前
  • Leon Winters W
  • 力荐

这部电影真的太经典了,我印象中我是看了三遍的,每次都一样震撼。中国农民、日本女学生、苏联女军官,二战中涉及的三方人马就这样联系在一起,他们一起在东北的大兴安岭中跋涉,怀着各自的警惕和戒备,却在长久的相处中磨灭了仇恨,产生了感情。这与俗世的爱情不同,是一种跨越了男女之情的大爱~

34分钟前
  • 爱智慧
  • 力荐

三个典型,性情迥异。俄罗斯日本的两个有点脸谱化了,但剧情就得这样啊。电影的设定算是个辩证的处理,讽刺和寓意才是目的。感动到我的不是电影,而是那个日本女演员在电影发布会上情绪失控,泣不成声。

37分钟前
  • 塘坑一姐小渡边
  • 推荐

富大龙,看哭了

42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推荐

秋叶子在花丛中欢快地奔跑时,让人差点忘了这是战争背景下的故事,结局的一枪仿佛如一盆冰水把观众浇醒。战争中每个人都是受害者。姜文之后,大陆导演还能拍出如此有深度的二战片,大赞!

45分钟前
  • 风行宇内
  • 力荐

很少看到这样的冷静的叙述

46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学校组织看的。电影播到苏联女战士裸泳的镜头,我同桌抓住了我的手。当时幸福死了

50分钟前
  • 霐隐
  • 力荐

国产片里最好的——这不是一部战争片,而是反思人性的片子。富大龙演得真好——电影前半段他几乎没有怎么说话,全靠演的。能让我看懂片子,说明演技不错。2014.5.25又看了一遍,特技真假,但是缺乏美感并不影响反映影片的主题,战争与和平在此片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52分钟前
  • djj
  • 力荐

那日本小姑娘挺可爱的.

57分钟前
  • 猫猫eko
  • 推荐

必须满星!突破国内意淫式抗战的题材,表达了战争的残酷代价与和平自由渴望!美丽的大兴安岭,让人陶醉的八音盒。本片一直是我目前国产战争电影的NO.1~~~可惜现在冯小宁越老越脑抽,好汉不提当年勇啊!

1小时前
  • EVA_征服天堂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