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喜欢,轻吻,快跑 剧照 NO.1喜欢,轻吻,快跑 剧照 NO.2喜欢,轻吻,快跑 剧照 NO.3喜欢,轻吻,快跑 剧照 NO.4喜欢,轻吻,快跑 剧照 NO.5喜欢,轻吻,快跑 剧照 NO.6喜欢,轻吻,快跑 剧照 NO.13喜欢,轻吻,快跑 剧照 NO.14喜欢,轻吻,快跑 剧照 NO.15喜欢,轻吻,快跑 剧照 NO.16喜欢,轻吻,快跑 剧照 NO.17喜欢,轻吻,快跑 剧照 NO.18喜欢,轻吻,快跑 剧照 NO.19喜欢,轻吻,快跑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5 00:01

详细剧情

  雅克(皮埃尔·德·兰登尚朴 Pierre de Ladonchamps 饰)是一名风格放荡不羁的作家,奉行着享乐主义的人生信条。一次偶然中,他结识了名为亚瑟(文森·拉寇斯 Vincent Lacoste 饰)的男孩,虽然亚瑟比雅克要年轻很多,但这并不妨碍两人度过了浪漫的一晚。  经过这一晚,单纯的亚瑟深深的爱上了雅克,然而,雅克经历过太多的感情上的挫折了,他根本不相信这个年轻的小伙子对自己是真爱。一天,雅克震惊的得知自己的前男友死于艾滋病,这也就意味着他很可能也被传染上了,病痛的折磨之下,脆弱的雅克卸下心防,同意了亚瑟搬来照顾他的请求。

 长篇影评

 1 ) 你是我最后一个“凡德尔公园”

小清新的片名,法国风味的浪漫,骨子里却是个淡淡忧伤的故事。

Jacques的成熟克制突显了他的性感魅力,这个被艾滋缠绕着最后一段人生时光的中年作家,遇见凡德尔公园,在想爱不敢爱的禁区徘徊。他驱车夜行去找Arthur,眼睛湿润着掉头止住深藏于灵魂的年轻冲动;他知道Arthur找性伴侣不恼,和他讨论起文学野史定义的情人分类;他病入膏肓对Arthur避而不见,却还是不忍见他失望而用完整的最后一天陪伴他。这个男人我很喜欢,他有着成熟、文艺、深情、浪漫又现实的一面,他在浴缸温柔的拥抱着前男友,调笑说你害得我挺惨(估计是艾滋病传染),知道前男友脚踏两只船马上下逐客令,又深情又有原则;时不时和小年轻(估计是个异性恋)在一起聊天寄托感情,发乎情止乎礼,流泪或笑容简直要迷死人呀~

Arthur,文艺小青年,学生兼职夏令营领队,行走的荷尔蒙双性恋者,热情可爱奔放。他为Jacques带去一缕阳光,温暖了他最后的人生时光。Arthur为Jacques的雅痞和博文吸引,不忌他是艾滋病患,拥有年轻拥有激情,热爱音乐和文学,在病床前为Jacques跳舞给他勇气。为了爱情惜别好友离乡背井闯巴黎。他展现出年轻人特有的勃勃生气,和Jacques的沧桑平淡形成鲜明对比,感觉,他就像是年轻时候的Jacques,而Jacques呢,也有可能是未来的Arthur(同样爱好文学、同样性伴侣多)。这个男人我也很喜欢,他善良阳光可爱坦白,勇敢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笑起来还未脱去青涩的优美唇线很好看。

影片的拍摄细节有意思,比如Jacques给Arthur讲课时,穿越了地域肌肤相亲;比如Jacques遭受病痛折磨时幻想着和前男友相拥在一起,而前男友已经因为这病痛去世了;Arthur午夜猎艳时三个人的你来我往,Jacques在候诊时偷偷拍照旁边抽烟的小帅哥,黎明时分在公园游荡轻吻盛开的花朵……

影片的台词是展现法式浪漫的一大窗口,如有人这么对我讲,我也会言不由衷:你这么感性,我恐怕吃不消。

到车上再谈心,我放音乐给你听,到那边后,我们睡在停车场的车里,黎明时分在彼此的怀里醒来,望着太阳从海上升起。

我把你留在小木船上,但既然你礼貌地问我,我的双手、我的舌头和我的阴茎,全都等候您的差遣,巴黎佬吻你那略带咸味的肌肤。

穷归穷,但我并没放弃生活品质。

哪天你真需要我了,把你自己烧了,我就来了,别乱烧哦,太常使用,魔法就不灵了。

这件事困扰的我要命,我不能让自己谱下最后恋曲,梦想着无法实现的生活,拥抱罗曼史入睡,对我来说遥不可及,我不能再做梦了。

你为什么偏偏是个一上街就唱歌的男孩?那时我才发现,你真的是我的菜,在阳光下的露天座上,正在吃你的三明治,手上还夹着烟,你那宛如柔夷的手穿过头发,于是我心想,我不会不好意思说,我想:这是我最后一个“凡德尔公园”。

我的天使,我对你没有一般想法,只有特别的想法,今晚我没有特别的事要告诉你,或者有太多事,我想跟你说我在这,还有……你不需要假装自己已经死了来保护你的孤独,或许我总是什么都想要,但其实一点点我就满足了。

我们两个在一起会很快乐。

答应我,学着玷污美,我的朋友。

 2 ) 喜欢你,轻吻我,追赶爱的最终章

不散特邀作者 | LORENZO

在看《喜欢,轻吻,快跑》之前,我曾说这是一部讲“《湖畔陌生人》爱上《巴黎小情歌》,故事却像《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电影。”

这样评价《喜欢,轻吻,快跑》其实在观影后发现不太恰当,因为电影其实和这几部电影都不太像,如果非要来比较,或许更像是《爱在》三部曲,或者是《周末时光》。

一言概之,它仍是一个爱情故事。

《喜欢,轻吻,快跑》的故事设定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男主角雅克是生活在巴黎的一名作家。

电影着墨于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讲述了他在雷恩出差时,在电影院里邂逅了比他年轻十几岁的学生亚瑟,并坠入爱河的故事。

在这个并不复杂的故事里,电影试图展现雅克生活的方方面面,勾连出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电影里,雅克不仅有一个罹患艾滋病且生命即将到尽头的前男友马克,有一个和好朋友生的男孩路易,有一个几年内分分合合的炮友,还有一个好基友同时住在自己家楼上的好邻居。然而故事的主线却都是围绕着雅克和亚瑟的爱情故事展开,他们和彼此的信件,明信片,还有电话中的诗句,构成了这段临终前爱情的最美篇章。

和《巴黎小情歌》一样,本片的导演克里斯托夫·奥诺雷同样运用了非常法式的叙事,还启用了备受争议的电影《湖畔陌生人》的男主角皮埃尔·德隆尚再次担纲本片的同志男主角。

皮埃尔在电影中和饰演亚瑟的年轻演员文森特·拉科斯特非常来电,从在电影院里的相识,到夜游雷恩的短暂相知,再到两地书信的情牵彼此,还有最后的巴黎重聚,两位男演员之间的情欲戏和对白都让人感到十分真实。

克里斯托夫·奥诺雷 /《巴黎小情歌》

皮埃尔·德隆尚 /《湖畔的陌生人》

文森特·拉科斯特 /《女儿国的杰基》

诚然同志电影的受众是小众的,《喜欢,轻吻,快跑》也的确是给同志群体拍的电影,然而因为两位男演员的表演,电影中的爱情显得十分美好且贴近,一定会牵动不少异性恋观众的心。

电影最值得令人称道的地方,在于导演十分细致地还原了法国十分复杂的九十年代。在那个网络还未普及,同性间交友还是通过暗示和密语来达成的年代,雅克和亚瑟相识在贴满90年代老电影海报的电影院,这真是文艺青年和影迷的终极梦想了。

电影中时常出现的那个年代的音乐,墙上的《男孩遇见女孩》,《雾港水手》,英国乐队Suede“山羊皮”以及伊莎贝尔·于佩尔主演的《奥兰多》舞台剧的海报,都无意中带着观众乘上回到90年代的时光机。

这些影音的记忆,是那个年代的美好和纯真。

《男孩遇见女孩》1984

《雾港水手》1982

然而,90年代又是让人痛彻心扉的。

HIV在80年代末期爆发,90年代肆虐,当时还未存在治疗艾滋病的方法,艾滋病仍是不治之症。而又由于医疗信息的不透明,同志群体被媒体妖魔化,被谴责为罪恶的源泉。就在这样一个瘟疫蔓延的人人自危的时代,同志群体生活在极度的压抑和恐惧中,却无法抑制对爱与欲的向往。

不少人因此死去,也有不少人因此失去至亲至爱,这是一代人共同经历过的90年代的黑暗。

《喜欢,轻吻,快跑》并没有回避这个话题,电影里雅克的前男友马克在艾滋病几乎夺去生存能力的最后时期,祈求回到雅克身边,度过了人生最后的一段时光。而雅克自己因病情严重,他深知病魔对人性的摧毁,最终选择了放弃生命。

电影《每分钟120击》和本片一样把时代背景放在了90年代,不同的是,《每分钟120击》控诉了时代的漠视,歌颂了反抗群体ACT UP的先锋和勇敢;而本片导演视角显然和《每分钟120击》截然不同的,他的视角更私人,不仅试图回顾那一个让他痛过笑过的90年代,且用最真挚动人的爱情,以点带面讲述“同志亦凡人”。

雅克虽然风流,然而他对待每一段感情都是真挚的,他珍惜每一个朋友,亲人,这或许是法式爱情的最佳诠释:他对儿子路易说“每天换一个女朋友”,说自己已经“老到不能死在青春里”,这种人生的态度才是法国人骨子里的浪漫天性啊!

这是雅克作为人的特质,而并不是作为同志,这和所有平权电影的奥义不谋而合:去标签,让同志电影的分类不复存在,因为最终而言,同志群体应该得到作为人的平等的尊重。

那么诟病本片“四不像”,不够“先锋”的批评其实也不攻自破了,且不说去年已有《每分钟120击》这样的振臂高呼的艾滋病题材电影珠玉在前,《喜欢,轻吻,快跑》没有必要复刻,而本片的同志凡人化的立意,难道不也是争取同志平等权利的大声疾呼吗?

无法忘记电影里那些爱情的甜蜜细节:尾随一路的心照不宣挤眉弄眼;电话里聊到的惠特曼,冯德公园;巴齐耶的明信片背面写满的诗句;塞纳河边的互诉衷肠;蓬皮杜里的拿破仑画像;还有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墓碑。等待的电话亭永远不会再有人打来,而如果明知这是对方已经知道了人生的终点,你是否还会用力去爱呢?

有人说“我爱你,太美好,时间会知道。”

可倘若我们没有时间作证,

就让我去狂恋,

哪怕我只能得到你,

爱的终章。

责编 | 哪吒男

· THE END · 这是“不散”的 第 627 期 文章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 不散(busan-movie)原创首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3 ) 喜欢的变位,爱的不定式

Arthur

有人说Vincent Lacoste长相像王思聪,也有人说我像王思聪,然而我自认为和Vincent Lacoste外形相似之处很有限。尽管如此,影片中他扮演的Arthur走出Corvisart地铁站的那个镜头,我还是活脱脱看到了初到巴黎的自己,在同一个地铁站出口,坚定又有一丝茫然、充满憧憬地张望着。

Arthur是个非常典型的法国式角色。典型的法国人推崇的清瘦而不失肌肉感的身材,以及对待感情毫无遮掩的坦荡。也许并不是人人都能接受,但这确实是我熟悉的一部分法国人的常态,也是我由衷喜欢这群人的地方。Arthur对女友毫无顾忌地说出自己也对男性感兴趣,对方也没有因此发作,对他的感情也始终不变。爱,就是纯粹的爱。法语里的Je t'aime就是最高形式的爱的表达,没有任何矫饰;即使只加上“很/bien”这个词,je t'aime bien并不是比“我爱你”更深的“我很爱你”,只是“我喜欢你”的意思。

这并不是我臆想的。恰好在看影片之前不久看了导演前作Les Bien-Aimés, 里面反反复复的一个唱段就是:

Je peux vivre sans toi 没有了你我也能活

mais le problème c'est que je ne peux vivre sans t'aimer. 但我做不到活着却不爱着你

爱情本身甚至比爱人的存在更重要。

Arthur就有大把的青春年华,去尝试,去爱。相比与5分钟内勾搭上的金发Stéphane的床戏,印象更深的是他在深夜里,走到两三个孤独男人伫立的停车场寻欢。那场戏几乎无声无色,那些男人也早已不是风华正茂,Arthur的青春气息把他们的目光钉死在他身上。其间有几个试探的瞬间,气氛尴尬到让人哑然失笑,然而漫出银幕的情绪和欲望却令人紧张,直到少年的上衣被掀起,绷紧的裸露的年轻肉体呈现在银幕内外所有人眼前时,那种诡异纠结的美好达到顶点,令人喘不过气来。

一开始Jacques大概也是Arthur探索路途上的猎物。爱情是如何萌发的?也许谁也不能说清。在Arthur听闻Jacques身患艾滋病却毫不退却那一刻我就爱上了这个角色的无畏和果敢。对他来说,爱上Jacques也是某个可能未自知的瞬间的事。

Jacques

Pierre Deladonchamps外形并不算我特别喜欢的类型,演Jacques这样事业小有所成的巴黎作家倒很适合,因为像他这样的巴黎中年男人太多了。剧情里Jacques 35岁,就是所谓“C'est déjà trop vieux pour mourir jeune(现在死都算不上英年早逝)”的年纪,虽然有人到中年的困扰、只买得起宜家货的窘迫、死亡阴影的笼罩,活得还是有巴黎式的精致。

22岁的Arthur到35岁时,应该也是Jacques这个样子,所以他们互相吸引是必然的:Jacques身上有Arthur追寻的文学气质和渊博学识以及阅历和事业积淀下来的翩翩风度,那是这个22岁大学生最渴求的东西;而中年将死的Jacques,最贪恋的也是自己已经无可追回的青春和生命力。他们就是互相眼里最好版本的自己。不同的是,年轻的Arthur无所顾忌,即使艾滋的阴影也阻挡不了他;而时日无多的Jacques,只能在理智和情感间纠结,一次次拒绝,甚至小到称呼这样的细节都坚持用敬称vous来保持距离,提醒自己他和Arthur有多么不同。

也许是巧合,这次和Jacques同居的将死的昔日恋人Marco,外形特点和Pierre Deladonchamps在【湖畔陌生人】演对手戏那位很相似。Marco的存在始终是Jacques心里最柔软的地方——浴缸里的相拥和温存,Marco宣布搬走时Jacques的勃然大怒,Marco死后Jacques的无法排遣的悲痛,以及Jacques儿子路路口中那句,“爸爸爱你”。Arthur和Jacques,是将开始却强行结束,Jacques和Marco,有一段完整的爱,但在电影里未得善终的两人苟延残喘地维系着彼此关系。影片这样的视角,跳脱了一般情节剧爱得死去活来的戏码,却令人十足怅惘。

Jacques有个大名叫Louis的儿子路路,正在上小学。这个可爱呆萌的孩子,也许是Jacques望得到终点的生活里最大的慰藉,以及整部影片忧郁冷清的蓝调里,最大的一抹暖色。没有孩子对父亲的不解,没有孩子生母对Jacques的不满,一家人在送孩子去夏令营时和其他家庭并无不同。撇去了这些drama, 影片的重心才能真正落到爱与欲望,以及生命的无常感上。

Plaire/Aimer

法语里plaire是个很微妙的词。A plaire à B, A的特质对B有种吸引力,使得B喜欢上A。主动权在A手里,A却不自知。

Arthur和Jacques初遇就是plaire这个词最好的注脚。幽暗的电影院里一个眼神交换后就心照不宣,彼此都不愿意移开目光。Jacques主动坐过来后,两人更是无法抑制交谈的欲望,直到旁人不满才罢休。这段非常动人,在我心里甚至接近了【阿黛尔的生活】里的那场初遇,如出一辙的电光火石、意犹未尽。其后那段夜行的构图、光影和运镜,有种诗歌般的美感。酒店门前Arthur的坚持,Jacques的回绝,如同每一段感情里的拉锯,最后以Jacques的妥协告终。一夜欢爱后Arthur带走了Jacques的内裤,Jacques一人赤身在床上,若有所思。这是很经典的法国式关系开头,接下来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互相加深了解,顺利的话开始同居生活。然而Jacques回到巴黎后出于对自己病情的纠结,很久没有联系Arthur,直到抵不过内心的冲动,给Arthur打了那个长电话。我觉得Jacques那时心意已定,才会那样掉书袋,拼了命取悦对方;而正在和Stéphane亲热的Arthur也彻底被套牢了,不顾临时对象无聊得听起音乐,竟拿出本子开始记录。

然而Jacques病情的突然恶化改变了这段感情的走向。Jacques一开始理智上不愿见从雷恩来到巴黎的Arthur,在长久的无奈和纠结之后,他还是选择去见了一面。桥上他向Arthur坦陈一切,Arthur选择去接纳和爱。Arthur拥有青春年华和健康,他的无畏和执着令人动容;而Jacques行将失去一切,他的退缩和迟疑令人心碎。这一段是全篇最苦涩而甜蜜的一段,这种复杂的感觉集中体现在他们在塞纳河边光天化日下最后一次亲热,即使在今日看到也会让人惊诧——Arthur的无畏来自于他的爱情,Jacques的无惧来自于他的死亡,这场戏有喷张的、绚烂的情欲,却也有悄悄渗透出来的、静默的死亡,像飞蛾扑火般壮烈,像围着金牛犊起舞般末日狂欢的绝望。

因为有Marco的对比,以及Jacques那封情书里轻佻的肉欲,在影片结尾前我都不确定Jacques对Arthur是否真能超越plaire到aimer的程度。但到了最后那个不会有人接起的电话,我想我明白了。一边是Arthur的语音留言里的无限憧憬,另一边是Jacques和好友Matthieu下决定后难堪的静默。Jacques毕竟经历过Marco的最后一段日子。他选择不让Arthur也像自己那样经历一次。Il l'aime.

Courir vite

我到现在也没明白标题的courir vite具体何指。法语里有Le temps court vite(时间飞逝)的说法,当然字面意思是快跑。也许是双重指向,人生苦短,所以要尽力飞奔,抓住每次机会,抓住每次爱情。

算下来从【巴黎小情歌】开始,也看了导演Christophe Honoré四部作品了。从【巴黎小情歌】结构上对【瑟堡的雨伞】的模仿就知道,这位导演就是执着于法国痴男怨女形形色色的爱情。四部作品里“爱而不得”是共同的主题,甚至在【被爱的人】里,导演借角色之口说道,得不到的爱才是最完美的。

【Plaire, aimer et courir vite】弃用了歌舞形式,甚至导演标志性的一些转接镜头也用的少了。这次更像是一次新的叙事尝试,仍旧是非常美的成品。演员也不再是Louis Garrel,Chiara Mastroianni,Ludivine Sagnier这样的老班底(【巴黎小情歌】和【被爱的人】两部实在串戏十分严重),Vincent Lacoste与Pierre Deladonchamps的表现都很自然流畅,对一部Honoré电影来说是一种耳目一新的体验。

当然,它依旧很Honoré,依旧很巴黎,也许对没有浸淫过法国文学和电影、体会过法国人情爱观的人来说,这部电影自带无形的壁垒。对于一部被打着同性标签的影片,很多人期待的认同点,在里面丝毫不会找到。说到底,它的内核无关艾滋、无关自我认同、无关社会平权,这只是个探讨情爱与欲望的故事,正如之前千千万痴男怨女的一样。


附本片歌单:

Les gens qui doutent 歌词及翻译

 4 ) 构图和美术

拍都市戏的室内美术参考一直很有限。大多片子的室内美术,还是延用以往的方式,靠贴墙纸、挂相框来应付,美学陈旧。当代都市的室内装饰风格,其实都在往极简主义的方向上走,所以拍都市戏,什么做旧、堆软装等方式根本就不适用。这片子基本可以当做室内美术的教科书,里面的方法具有普适性,随便截一些图,留作参考。

后景带窗户,常规来讲窗外须有光斑修饰画面,如果窗外光斑不够多可以利用窗户玻璃反射室内的道具光。男主背后本是一块白墙,放一面镜子有效丰富了空间层次。

在面对大白墙的情况下,利用道具灯把墙面破开,同时可以用门框等前景遮挡的方式提升景深。

同样是白墙,在白天的情况下不再适合利用道具光,则可以用树影来做层次。书架摆放和人物位置均处于黄金分割线。

前暗后亮,门廊和纵深,典型的室内戏拍法。后景的房间里床只露出一半,能有效将门廊后的空间给强调出来。

后景加个群演保证构图均衡

群演使用同上

平衡的画面。白衣服者放在背景颜色偏暗区域,黑衣服者放在白色背景区域。

窗户、门框将画面分割为多个区域,以及大面积的色块,现代主义的美学趣味。

 5 ) 如果可以早一点遇见

大部分时间都在盯着字幕,所以眼泪也流在了字幕里了……有的时候面对给自己带来无限快乐的人,我们会选择逃避……

在雅克的世界,一切的快乐都是短暂的,痛苦才是永恒的,只有死亡能够结束无止境的痛苦,年轻的亚瑟还不能体会到这一点……其实亚瑟和lu'lu一样,都害怕看到雅克生病的样子……

雅克是残忍的,就像亚瑟的朋友说的,残忍,就像一封信刚刚写好了日期,却又硬生生把信纸揉烂了,雅克就这样离开了自己的天使,即便亚瑟也说雅克是自己的天使……

雅克不想让亚瑟像自己一样有一天看着自己爱的人一点点死去,不想牵绊一个年轻的生命……于是他选择了不辞而别……虽然残忍,但是,爱他的亚瑟会懂得的……

其实亚瑟也是有些悲观的年轻人,他曾问室友,十年后我们会在做什么,然后自己回答,有可能一事无成……然后他喜欢看已经不在世的作者的书,他会去墓地陪着他们待一会儿……看到雅克疲惫的样子,他会微皱眉头,吸一口烟……但是当躺在雅克的病床上躺在他胸口的时候,却说着,我们在一起会很快乐的……

 6 ) 《喜欢,轻吻,快跑》:flâneur 和他爱与性的window shopping

说到巴黎的都市体验,很多的学者往往会谈到一种独特的人群,漫游者。在法语,这个词叫flâneur。这个词产生于1806年,拿破仑统治下的波拿巴王朝。它所指代的是一种男性的漫游者,在一种敏感的个人意识下,在一座城市,慢节奏的游走和无目的的,被动的觉察,去寻找一种自我的无限。可能现在人在匆忙的朝九晚五下没有像200年前的人那么闲在,当下的flâneur或许只是在到达各种目的地之前的一种有限的头脑休憩。Flâneur都是有限的,或许这样证明了,从无计划的被动接收到有计划的主动欣赏,或许是人的思维模式在这两个世纪间非常大的转变。然而在当下这个互联网时代去实践flâneur也真是轻松,拿起鼠标,找个Google街景地图,去看看风景没什么难的。本人在写文章的时候,就去看了看巴黎卡普辛街的街景。在当今的卡普辛街大咖啡馆旁(这个地方不是原先的大咖啡馆),有一座高蒙(法国电影公司)旗下电影院。我在这个“虚拟现实”的观察点驻足了很久。虽然这些来来往往的人群的脸上都被打上了厚厚的马赛克,让我们看不清他们的脸上是怎样的悲欢离合。但除了躺在街边的乞丐以外,我们发现,大多数人都知道自己要去向何方,因为他们的目光都是那样目视前方。穿着整齐的绅士拿着手机正在准备过马路,几位穿着相似的黑衣的女性在谈笑风生,当然还有推着婴儿车的母亲在走向有着红色外立面的大咖啡馆。然而现在我要说的电影《喜欢,轻吻,快跑》以广告的形式就出现在电影院的门面之上。如果在巴黎拱廊街漫游和研究的本雅明突然魂归21世纪,是不是在他看到这个广告的时候,也会发出“the shock was too violent” (这种震撼也太暴力了吧。。)的感叹 (这句话出自本雅明对脑海中一个食盐产品广告的描述)。因为,这个广告很直白的信息是:三个老中青三代的男人光着躺在同一张床上,他们很享受这种同床共枕的时光。很幸运的是,从诸位行人的目光中,仿佛没有任何行人对这拥有三个男人的图像背后的指涉感兴趣,因为他们连看的工夫都没有。

“La cruauté… ce n'est pas qu’un homme blesse l’autre, ou le mutile, ou le torture, ou lui arrache les membres et la tête, ou mêmele fasse pleurer; la vraie terrible cruauté est celle de l’homme ou l’animal inachevé, qui l’interrompt comme des points de suspension au milieu d’une phrase, qui se détourne de lui aprés l’avoir regardé, quifait de l’homme ou de l’animal, une erreur du regard, une erreur du jugement, une erreur, comme une lettre qu’on a commencée et qu’on froisse brutalement juste aprés avoir écrit la date.”

“残酷…不是伤害某人,肢解或折磨,或者将某人四分五裂,甚至也不是让人哭泣。真正可怕的残酷,是让某人无法完成成就,像句子里的省略号那样打断他,重视过他有远离他,让他对自己有错误的认知,或者错误的判断。就像我们写一封信,才刚写了日期,就突然把他揉成一团扔掉了。”

-- 选自《孤独在棉田》【法】贝尔纳尔一玛丽·科尔代斯

科尔代斯是法国现代戏剧一位重要的剧作家,他男同志的身份给予他解构主义的戏剧一种蛊惑的气质,而这种气质同时在蛊惑着来到巴黎来自布列塔尼的青年学生亚瑟,以及电影创作者本人。电影中引述的这句话来自于科尔代斯的《孤独在棉田》。这是一部情节十分含糊的戏剧。舞台上只有两个人。虽然戏剧给予观众一组“商人”和“顾客”的角色,但是他们在舞台上只有不断地互相跟踪,距离时近时远,两个人念着大段大段的独白,在剧本层面上也没有对他们的行为和台词进行明显的解释。

亚瑟常常是一个flâneur,他常常戴着耳机穿行在大街小巷,然而他却并不是毫无目的:他在本能地寻找猎物。影片的视听即时地描绘着亚瑟的所观所闻:他的视线不断地扫过路边倚在栅栏旁的男性。他恐怕就是科尔代斯笔下的“顾客”,一排排栅栏下站的是一个个“商人”,他们在贩卖着自己的肉体和情欲,以荷尔蒙为通货。利用焦点的变化,和演员的位置变化,透明地展示男同性恋者之间如同商品买卖的性吸引。然而电影中的这种“商品关系”被诠释为了某种“买方市场”,最终一名被抛弃的“商人”在这种性吸引的竞争中失去了有利的位置,而逃离了充满生猛肉体的市场经济。导演奥诺雷影像化的正是科尔代斯那种荒谬的舞台场面调度和演员空间位置变化形成的张力和对抗,以及这种情境下一种真实却残酷的酷儿感觉 。

或者,我们可以用另外一个概念去界定这种角色之间的互动, Windows Shopping (橱窗购物)。安妮弗雷堡(Anne Friedberg) 在其写作中,将橱窗购物作为一种女性flaneuse 的都市体验,去讨论女性逃离家庭的困局而走入社会的一种现代性。她引用提出“依恋理论”的心理学家约翰鲍比的话,认为女性进行橱窗购物并非是出于需要而是由于满足快感。随着各种百货商店和购物中心的创立,女性通过橱窗购物获得某种身份认同。从而拥有了“可运动的窥视” 的权力 (The power of mobilised gaze), 融入消费社会,以及与社会进行某种连结和互动。当然我必须要承认,这种以女性为主体的讨论不能简单得引入到电影中所反映的这种看似随意的 “路边墙根” 的酷儿空间。然而在当代都市生活中,恐怕对于酷儿群体,某某公园或者某某街区就是犹如百货商店的存在,在其群体中约定俗成(本人不是男同志,但是大学曾居住在北京牡丹园附近,对该地区的酷儿文化有所了解,感谢曾经的牡丹园麦当劳),这样的空间是异性恋主导的社会中的某种夹缝,在这里,酷儿群体能恣意得放肆自己的感情,去满足在异性恋主导的社会下无法获取的快感。

这部电影主要反映的是1993年亚瑟与雅克短暂的情感,而这个年份也是艾滋病获得官方管控的前夕。雅克是一个将死的罹患艾滋的巴黎人,对于他来说,死亡之前的时光,就是困于无解的悲情和无限的性爱。在他去布列塔尼排演话剧的时候,他偶然进入了一个电影厅去观看简卡皮恩的《钢琴师》,邂逅了前排观影的亚瑟。22岁的布列塔尼青年亚瑟,给予雅克带来了一些青春和美好,或许在这个主人公身上,这部影片也寄予了即将年过半百的奥诺雷导演,一种对于“年轻” 文人式的留恋。即使在电影的海报上三个不同年龄段的男人开心得躺在床上,但实际上在电影里被冷落的从来都是那个秃顶的糟老头马蒂厄。

然而,除了一种在城市内部迁移所形成的酷儿的空间,我们还看到电影里这对主人公--亚瑟和雅克--的情感本身就是一种基于迁徙的异地恋。他们在用技术和运动压缩巴黎与外地之间所产生的距离。他们不仅利用电话进行交涉,也同时利用传统的书信去进行调情。然而在法国的文化地理中,巴黎或许就是一个神圣的不可超越的存在。大卫哈维认为在法国内部,巴黎会将其阴影投射到法国各地,然而只要走得越远,强度也就随之越弱,最后处于法国最西部的常常被称为“小不列颠”的布列塔尼半岛被巴尔扎克会描绘为遥远的边境殖民地。在三个男人的一次夜聊中,亚瑟自黑道:“我们布列塔尼人跟你们巴黎人相比都是白痴吧。” 或许这也在说明一种布列塔尼人在这场情感中某种起源于地域差异和当地原生家庭的自卑心结。

然而对于年轻的亚瑟,亚瑟爱的不仅是一位巴黎人,或许也是巴黎这座城,这种爱或许就如同一个三线城市的年轻人刚刚踏入梦想中的上海一样。他来到了巴黎,也即将定居于巴黎。借着亚瑟的身体,我们在巴黎的重要景点中游走,从而也更加深刻的了解到亚瑟的内心中的巴黎文化图谱。在巴黎,他仍然是戴着黑色的耳机,在蓬皮杜中心的展厅中,驻足观察看上去像未完成的毕加索的《坐着的小丑》,或许影片在这里特意强调了亚瑟的一种自我的认知。最后,他行至蒙马特公墓,亲手抚摸着由于艾滋病而英年早逝的科尔代斯的墓碑,最后他又拜谒了电影界的女演员多米尼克拉芬和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墓碑,或许这些死去的人遗留的作品塑造了亚瑟的灵魂。即使这些地方来自于亚瑟之前设想的目的地,我们仍然可以确定亚瑟是个标准的flaneur。他的踪迹清楚得放大了亚瑟的彼时的自我,当然这种彼时的自我蕴含了此刻的情感, 过往的文化经验, 和对未来的不确定。在他的巴黎之旅中,我们能看到一个外乡人在巴黎的卑微,但同时又融入到巴黎的 “平等,自由,博爱” 城市精神。一个人对一个患有艾滋的男人深刻的眷恋或许如同开篇的广告一样在这座城市不值一提,然而爱和自由却又是一座伟大的现代城市让全人类通感的极致理想。

 7 ) 到死也要聊爱情,到死都要浪漫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 K社 欢迎联系授权转载)

如果你问我最爱哪部同性电影,

我当然选《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试问谁不爱那个十七岁纤瘦稚嫩的少年,

对一个大他几岁的男孩情窦初开,反复试探,拼尽全力的爱。

他与他定义了年少轻狂的爱情,在夏日热烈的阳光下一点点被蒸发掉。(报:第2部已经在筹拍了)

一年后,还是LGBT题材。

下面这部电影,定义了另一种形式的纯爱。

喜欢,轻吻,快跑

Plaire, aimer et courir vite

男主雅克(皮埃尔·德隆尚 饰)是名小说家兼编剧,热爱文学与艺术,

虽然经济窘迫到只买得起宜家货,却仍不放弃对品质生活的追求。

三十多岁,人到中年,交往过几个男友,育有一子路易。

男二亚瑟(樊尚·拉科斯特 饰)是名夏令营老师,爱好小说,二十二岁,有群帮志同道合的好友,还有个性感的女朋友。

本该是两条互不关联的平行线,却在男主受邀来到雷恩这个城市参加活动时,意外的交叉在一起。

男主恰巧躲进了剧场的电影院,而本因电影无趣打算离开的男二看到他又坐了下来。

男二一直不停转过头来打量他,男主则似笑非笑欲言又止。

最终男主还是坐到了他旁边,开始了对话。

一来一往,像老朋友一般熟稔,又似挑逗般告诉对方“我多有意思。”

两人约定再次见面,11点,剧院门口。

雷恩街头,夜色如洗。男二热辣直白地暗示,男主却总显得矜持做作,十多岁的年龄差多少让他有些难堪。

只是,很快男二就撕破了他这一层欲拒还迎,紧接着就是肆无忌惮的亲吻交欢。

一个文人带着点孤傲,称自己是“一个爱在夜里走路的孩子,一个人尽可夫的男孩,一个不再期待生命中有任何人,也不会因此抱怨的男人。”

一个少年,表情肃杀,也讲起了童年,“爸爸被杀,每天都在期待爸爸醒来。”

两人在当晚把各自的伤疤揭开,又在第二天凌晨,分道扬镳,飞快散去。

而这一天一夜,刚好诠释了片名“喜欢,亲吻,快跑。”

此后两人久久未再相见,只是靠着通信和电话传达心意、互诉衷肠。

男主回到巴黎后,生活照旧。不单单是经济上的窘迫,还来自与hiv病魔的抗争。

生活底色悲凉,他却始终是个“温暖”又“孤傲”的人。

温暖在他看似风流,有着不间断的pao友,却是真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他收留过hiv晚期的前男友,

在自己儿子面前,不掩饰自己gay的身份。送儿子去夏令营,还调侃他,“你要每天换一个女朋友。”

然而人前的温暖,才愈发突出他孑然一身时的孤傲。

“孤傲”是他长久以来的自我保护色。

始终操蛋的抱怨着不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对出版社恨之入骨,

前男友口中的他也是“不屑跟我说话,只想跟我上床”这样的存在。

而这样的男主面对自己逐渐恶化的病情,得知男二来巴黎看望自己,

怎么会不找借口拒绝。

不想让他看到自己憔悴的样子,打着吊瓶,半死不活。

却身体诚实的趴在地上听楼下他发出的声音。

相比起来,男二却是坦诚又热烈,自由又烂漫。

从一开始就不在乎年龄的界限,

与自己的女朋友分手,说自己更爱男人。

接到男一电话后,会跟小学生似的用笔记记下他的重点。

微醺后聊起某种体会——

“身体带来的快感是该自豪和高兴,

性并没有比感情不高尚。”

他无时无刻不在做自己。

好在最后,男二还是陪男主度过了他生命里的一段时光,

两人如遇知己般畅聊更多的文学,娱乐。

欢声笑语冲淡了刺鼻的消毒水味,

男二也曾一语道破男主的骄傲,

“你不需要假装自己已经死了,

来保护你的孤独”

这些话听起来比“我爱你”更动容。

影片的结局并不难猜,如果说,不期而遇的美好带着偶然,如期而至的分离则是种必然。

就这样,这部片子的导演兼编剧,克里斯托弗·奥诺雷,

把他曾经的自己拆分成了这两种人格角色,演绎了这样一段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故事,

影片里无处不在的90年代电影海报与当红影星。

《男孩遇见女孩》

《奥兰多》

影片还还原了当时“同xing交友”的环境,酒吧门口沦为充满暗示的寻欢场,

堆砌着一个个被渴望领走的身体,就等双方目光对上。

同性恋还摆不到台面上讲,同性恋父母会被异性恋的父母嘲笑。

同时又涉及LGBT人群的抗艾(HIV)运动,

在医学手段还不怎么高明的那个年代,

同性恋被视为“艾滋”发源体,成了被人鄙夷厌弃的群体。

虽然没电影《每分钟120击》(也是讲90年代的抗艾故事)探讨的那么深入,

很多人也说导演在电影后半段讲生死时有些力不从心,

我倒觉得这不失为一种高明——

通过致郁蓝的电影色调来传递这样一种阴郁的环境,

明明也是阳光烂漫的夏天,大家也都穿的清凉,却远没有《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热情洋溢,反而透出彻骨的寒意。

但又没有过分渲染“死亡的恐惧”,反而处处隐预着某种希望。

正如男主曾在重病时狠狠闻着花的芬芳。

即便死亡是种宿命,但生机从来都是存在的,仍然要浪漫、认真的活着。

而把这些结合起来看,才懂这两个人正是那个时代追求纯爱的lgbt群像。

即便是在那个xing压抑,xing歧视的年代里,也至死不渝的寻求着肉体与灵魂契合的爱情。

当然了,这部电影还值得夸爆的一点是导演选bgm的功力依然稳健。

适当响起的音乐,让整个画面充盈着呼之欲出的感情。

以及随口一句台词,都带着法国男人与生俱来的浪漫,像是一首唯美梦幻的散文诗。

到死也要聊爱情,到死也要谈xing,到死都要浪漫。

这种浪漫甚至能传染,观众的评价都带着几分迷醉。

虽然这部片只有7.8分。

不及去年的《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每分钟120击》 。

但在我心里,却想为这段爱情,打上100分。

 短评

年度最浪漫镜头,我颁给那条被脱下揣兜里带走的内裤。

6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如果你是同志,肯定会加一颗星;如果你住在巴黎或者对巴黎心存幻想,肯定会加一颗星;如果你相信一夜偶遇的美好,肯定会再加一颗星;如果你不相信死亡的黑暗与爱情的希望永远是对立面,那星星肯定就加满了,如果还没满,那就再想想位主演之间的火花吧

9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力荐

第一回觉得音乐用太多很可怕。

1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法国人是用诗在说话。「“美心”是幻想,“惠特曼”是人尽可夫,“凡德尔”是对别人而言不完美,却完全契合自己,“错金发男”是意外之喜。“布列塔尼的小兔子”,是以上的总和」。可惜千言万语汇成一句“你来的太不巧了”。“我爱你,老头”是他无力承受的生命终章。

13分钟前
  • 某J。624
  • 还行

法国人整天到处抽烟,讨厌死了。

16分钟前
  • 无非
  • 还行

#Cannes71# 这片好过同类题材好过「120bpm」不少,文体有作者风格,人物关系有趣,故事讲的也很巧妙,有不少很真挚的体验,又不过度煽情,余韵悠长。就是可惜不少地方还是没绷住。“too old to die young”,奥诺雷真是个金句满天飞的导演啊。

21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有品位的音乐、镜头小清新、帅哥,几乎是这类同志片标配,何况男主还是《湖畔的陌生人》男主。能看到摆脱平权影子的当下欧洲同志故事,还是很开心的。看到《水手奎雷尔》海报也很惊喜,吐槽一句,男主角用诗人奥登、惠特曼的经历泡帅哥这事,在法国可以,在中国恐怕泡不上吧。

25分钟前
  • 南悠一
  • 还行

褪去同性元素与沉重的艾滋话题,完全是一部不乏幽默的清新爱情小品,滑进幽蓝夜幕,在巴黎的长街上邂逅、漫游、交谈、倾听,彼此错过的生命前史,在电话和书信中慢慢缝合——“我跟今晚的月色一样哀伤”,说爱令人羞耻,且需要勇气,这份勇气在死亡阴影笼罩前夕,让他们葆有纯真与尊严;添加的迷影与文学元素较符号化,配乐虽好但过满。

2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不要问我为什么。肯定没奖,也不要问我为什么会没奖。与兰波同名的小伙子,像Lagarce的剧作家,像Daney的记者,Koltès、Guibert、Collard的文字,亨德尔、Cardinal、Anne Sylvestre的音乐。没想到Cache Cache Party还能把人听哭。结尾的One没用最著名的版本,而是选了哈利·尼尔森的彻骨悲凉。

31分钟前
  • 陈凭轩
  • 力荐

上帝啊,请让德隆尚停止散发魅力,我要被他迷倒了,既想和他谈恋爱,又想让他做我爸爸。

35分钟前
  • X.
  • 力荐

在菲律宾奎松电影节看的,多角度、私人化地表现欧洲同性恋人。由于只有英文字幕,许多对话意思理解不清;看来豆瓣上一些解读增加了一些了解。但我对此兴趣不大,也不值得去找有中文字幕的看第二刷了。

40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3.5 色调不错,人物关系有趣,其他的相当平庸。全片基本就是布尔乔亚的有病呻吟(字面意思),和120击鲜明对比。男配一句话已经一语道破天机了:同样是艾滋病,他们在act up,您丫跟这儿干毛线呢?

41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还行

加这么多蜂蜜的酒为何还是醉,抱这么紧的你我怎么还是冷。你来得真不巧,看到的我不是人尽可夫的风流,就是插满导管的落魄。幸好影院里嘘声的男子、挽着我喋喋的女人、床上尴尬的老友,还参与过这无疾而终的恋曲。刚刚听到你的留言,说是有个好消息。我的布列塔尼男孩,今夜的生命终于因你而有些快乐。

44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做爱不会失去任何东西”,射天下精彩之精,做天下可爱之爱,每个人细小的爱与欲,溶成一个时代集体的喜与悲。

47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雷恩的海,巴黎的河,于佩尔的海报,雾港水手,Suede,惠特曼,Vondel公园,金发错恋,阿姆斯特丹,拿破仑画像,特吕弗墓碑;生得畅快,死得从容。“我爱你,太美好,时间会知道”,可倘若我们没有时间作证,就让我去狂恋,哪怕我只能得到你,爱的终章。

48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像是一出忘年之交版的“爱在三部曲”,走走停停,聊聊文学和爱情,一辈子就过去了。夹在生和死之间的病,把两个更偏向哲学层面的状态拉向了世俗。是宁可忍着肉身苦痛也要苟且地贪欢一刻,还是为了最后的尊严坦荡荡拥抱死亡女神?既已经生而为人,何不花光自己的力气,好好向这条天赐的生命致意。

52分钟前
  • 喵尔摩丝
  • 推荐

已经太老,无法死于青春;在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非常散文化的叙事,像被带回了新浪潮的光影。两个主角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分隔的个体,只有通过书信和电话,他们的生活才交织在一起。——这也许就是爱得远一点,但爱得久一点?导演不擅驾驭艾滋这样的沉重主题,但选歌品位依旧无敌...

5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90年代氛围是迷人、忧伤且绝望的,表演是好的,甚至连矫情都是现实主义的,但观众依然和影片半自传式的真挚情感隔了好几层,这种尴尬多半来源于导演在调和舞台感和情节剧这两种元素上的失衡。

59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爱情戏实在拍得太美了,对白也是金句不断,这种浪漫小清新也是奥诺雷的强项;可惜后半部分把重点转移到疾病和死亡的沉重话题上后,奥诺雷显然有些不知所措了。

1小时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本片又名《1之初体验》“我对你没有一般想法,只有特别想法” 叠成球的袜子,垂下的皮带,一上街就唱歌的男孩,蓝色的被套,及很多蓝色的房间,粉色衬衣。三个人的床,特吕弗的墓,路易和路路,医院的脱衣舞,常在星期天写的日记…“罗曼史对我遥不可及,我的时间都花在老调重弹…在爱里,学着玷污美”

1小时前
  • 影志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