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课

爱情片其它1993

主演:霍利·亨特  哈威·凯特尔  山姆·尼尔  安娜·帕奎因  克利夫·柯蒂斯  克里·沃克  吉娜维夫·莱蒙  伊恩·穆内  佩特·史密斯  布鲁克·奥佩斯  罗丝·麦克莱弗  

导演:简·坎皮恩

 剧照

钢琴课 剧照 NO.1钢琴课 剧照 NO.2钢琴课 剧照 NO.3钢琴课 剧照 NO.4钢琴课 剧照 NO.5钢琴课 剧照 NO.6钢琴课 剧照 NO.13钢琴课 剧照 NO.14钢琴课 剧照 NO.15钢琴课 剧照 NO.16钢琴课 剧照 NO.17钢琴课 剧照 NO.18钢琴课 剧照 NO.19钢琴课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8 00:28

详细剧情

  苏格兰单身母亲艾达·麦格拉斯(霍利·亨特 饰)自六岁起就放弃了讲话,只通过钢琴倾诉满腔情感。1852年,麦格拉斯远嫁新西兰的斯图尔特(山姆·尼尔 饰),将钢琴也一并带了去。可是斯图尔特人手不够,只得将笨重的钢琴遗弃海滩。斯图尔特之友乔治·贝恩斯(哈维·凯特尔 饰)爱上了麦格拉斯,用八十英亩土地与斯图尔特交易。斯图尔特转让了钢琴,并命麦格拉斯教贝恩斯奏琴。钢琴课上,贝恩斯提议,如果麦格拉斯在教琴的时候允许某些出格的事情发生,一次课便可换回一个琴键……

 长篇影评

 1 ) 有一种声音叫做寂静

有一种声音叫做寂静——重温《钢琴课》 文/LIAR

 
    某一天我决定认真的去看一场电影,在这个房间最冷清的晚上。

  如同在冬天沐浴了一场冰冻的雨水,如同在生命里遭遇了最冷清的夜晚,就是这部寒彻心底的《钢琴课》。

  从一个孩子的声音开始,从一双遮住视线的双手开始,一个几近与世俗生活隔绝的美丽奇崛的生命以一种孤守的姿态出现在镜头里,是一张美丽苍白,平静到以至于你感受不到温度的脸,就象一幅永远不能接近的肖像。镜头从她的脸上升起,以优美的速度越过葱郁的树冠,看见她优美的身影。

    艾达,一个无法用声音传达心意的女人,而她的内心就是一个孩子的内心,一个仰望着星空纯粹到超拔了人世的生命,拒绝了一切的问候与干涉,只有当钢琴的声音在她的指间跳荡出来,只有当周围充满了音乐带给她的喜悦与安慰,只有当世界在一片音乐的世界里变的圣洁,只有当第一个音符在心中响起,她才能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有了自足的意义,才能感到自己与自己以至于和世界的沟通。

    我不得不说总有一些生命的状态让人高山仰止,总有一些如同溪水一般清澈单纯的精神世界几近通达到灵魂最寂静的角落。
    就好象是在没有细菌的空气中生长的皮肤,突然出现在浑浊的空间里,每一片哪怕是最小的尘埃都会让她感到疼痛。艾达就是这样疼痛着来到了这个她深深恐惧并且抗拒的小岛,她唯一的打算就是接着守护自己的精神和自己的女儿,当她在夜晚的帐篷里安抚着女儿,镜头里从油灯里散发出的温暖的黄色调让我们看到这个女人身上仿佛仅有的却是天然而饱满的温情。
    钢琴就放在美丽而空无一人的海滩,无法搬运到隔着那片阴冷潮湿的沼泽林的家里,这是一个怎样将人世与圣洁隔开的意象,它们之间的距离是如此的难以逾越,当一个高贵的灵魂降临到世间,它们之间又岂止一片树林这么简单――原来有些东西永远不能融合到一起。

    艾达求助于这个在山林间居住了数十年几乎不识字的男人,求他帮助他们越过树林去找那架在海滩边就象她自己一样孤独的钢琴。就是这个粗糙而生硬的男人,就是这个代表生命的另一种力量的男人,在艾达如痴如醉的钢琴声中竟然默默的爱上这种美丽,这种寒冷而充满拒绝的高贵。镜头就在高高的远处俯瞰着艾达和女儿延伸到画框尽头处的脚印,这男人就在后面跟随着,从另一行脚印开始,进入艾达行走过的轨迹。

    他就用这样的方式去追求这个女人,粗糙但是充满了力量,生硬却象孩子一样任性猛烈的让女人难以抗拒。钢琴课就从这里开始,钢琴终于越过了树林被搬到了岛上,越过了这片树林,是生活的另一端,一个高贵的灵魂终于开始进入了浑浊然而充满暖色的生活。艾达也终于有一天被融化在这个男人如同太阳一般灼热的爱意里,不得不感触于Jane Champion同样作为女人的敏感与细腻,一段两个人从排斥到吻合的过程,这其间的每一个镜头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光影变化,无不充满女性特有的温和而内敛的光泽。

    终于要暴露了,终于当艾达从一个封闭的与世界隔绝的冰冷的世界苏醒,当她也放开了身心投入这惟有生活才能带给她的情欲和感动,当她也被融化在男人的臂弯里,她注定要付出了代价。这代价是什么?这代价是谁让她付出?
    如果这个时候你仍然在目不转睛的看着电视,那么这一幕将成为你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的几乎要烙印在你心里的画面,这个时候艾达被愤懑了许久的丈夫拖出屋子,镜头在不远不近的地方平静的跟随着他们的行动,这时大雨倾盆,画面被渲染成最冰冷的青色,钢琴声在画面外悠扬的响起,画面里丈夫与艾达扭打着,镜头在此时保持着优美的切换,仿佛音乐象与镜头做着化学反应一样的在催化着这一刻走向美的极致,而当丈夫终于怒吼着砍下艾达的手指,琴声和镜头已经优美到你无法相信这是一幕惨剧,这是一幕人世间最惨无人道的上演,全人类对于美的向往对于纯净的爱怜都被这个丈夫的斧头砍到血流汩汩,然而就是这么一幕生活对高贵灵魂的摧残,却是这么的美,琴声依然悠扬在画面之外,而镜头的角度又是这么的优雅,这种反差与吻合简直残酷到要撕裂所有蒙盖在伤口上的纱布,可就是这锥心的疼痛,却成了美的极致。
    这就是艾达的代价,这代价是钢琴给她的最后的礼物,一个她曾经唯一寄托着的唯美的家园,当她转身投奔人世时就要折断她曾经借以翱翔在海滩边的翅膀。

    一个孩子的声音在说:有一种寂静是无声的。那是艾达的声音,它已经脱离了艾达的身体,当她已经成为凡界的女人,她又象一个初生的孩子开始了另一种坚持。可是这悬挂着的寂静依然回响在人类灵魂所无法企及的深度,等待着下一个奇迹,等待着有一天又一个孩子一样的心灵用断了的手指,拂上它冰冷的躯体。

------------------------------------------------------

《钢琴课》 一直以来的最爱

纯女性的视角,细腻,纯粹。

 在艾达的琴声面前,一切言语都失去了意义。



沉默,优雅,坚韧,炽热,敏感,执着......

对于这样的特质,总会产生一种几近偏执的好感

 2 ) 女性观影者看女性导演拍女性电影

《钢琴课》是简•坎皮恩成名作,斩获93年戛纳金棕榈大奖,使得她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女性导演。

而我从一个女性观影者出发,只能说坎皮恩太洞悉和拿捏女性心理了,女性导演的优势完全发挥出来了。她知道什么会打开一个对性无知的女人的心。

钢琴课上一次次的温柔抚摸、由浅入深的肌肤触碰,艾达的神经就这样被撩拨着挑逗着,性欲的种子开始萌芽生长。

不管是贝恩斯躲进艾达宽大的裙摆底下吮吸下体,还是两人肉体交缠的做爱戏,都没有加入任何女性的娇喘声和男性粗暴的抽插声,相比于其他影片极其罕见。自始至终,都是暧昧的、温柔的、细腻的。

弥漫涌动的情欲张力给影像注入了强大的魔力,但是毫不低俗色情,看得我浑身欲火燃烧,深深被折服。

且贝恩斯对艾达一直抱持尊重的态度,他完全有条件直接将她强暴,但是却选择用身体换钢琴这样的方式——让她弹奏心爱的钢琴,让他展示自己的求爱。哪怕换的琴键数目也都是听从艾达。

所以,我非常能理解为什么艾达会爱上贝恩斯,不是表面的“先性后爱”,是从性里感受到了爱。一个男人爱不爱你,由性完全可以体现的,一个女人是完全可以感知出来的。也不止于性爱,这个男人倾听她,懂她。

而后,性觉醒的艾达对性愈发饥渴了,夜晚睡眠时把女儿当做了贝恩斯,手控制不住地在她身上游走。去触碰丈夫的身体但是拒绝让丈夫触碰自己,都是与传统的女性形象背道而驰,坎皮恩敢于解放“女性气质”,不困于所谓的伦理道德。

另一方面,坎皮恩敢于揭开和冒犯父权制。

丈夫世俗、自私、善妒、虚伪,完全不理解钢琴对艾达的重要性,不理解艾达的精神世界,不把艾达当做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而身处父权社会中,不再性压抑、在爱情里忠于自我的女性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断指、被强奸。坎皮恩将女性在父权社会遭受的暴力拆解、具象化,愤怒悲凉的心情在我心里油然而生。

被剁去手指后,艾达满脸沾泥,眼神冷静且决绝,此时此刻,“她通过蔑视痛苦来蔑视整个父权制”,无声的反抗在迸发炸裂。同时也是坎皮恩在向整个父权制“宣战”

艾达没有与钢琴一同葬入海底,而是开始练习说话,融入社会,只因坎皮恩无意塑造为精神赴死的“完美女性”形象,一个平凡的女性为什么不可以选择爱,选择生?

坎皮恩在这部电影里既展现了女性导演特有的纤细、敏感,也展现了她不被性别局限的坚毅、孤傲。且简导的电影有个特点是后劲太大,昨晚看完我都夜不能寐,久久回味……

总而言之,太喜欢这部电影了,剧本、摄影、配乐、表演、主题表达都是无可挑剔。

 3 ) 孤立无援的意象——看《钢琴课》有感

早就听说the Piano这部电影,找了来看,开头很不错,虽然也是画外音交待情节,但画面
清澈灵动,女子的声音也宛如童稚,怯弱的优雅。

其实情节很简单,1912年,自六岁起自愿失语的美国女子Ada携女Flora坐船远嫁新西兰,
随身带着一架上等钢琴和一堆行李。风暴延缓了她们的到达,行李也被海风吹的七零八落
。丈夫Stewart带来的人手不够,不能将行李全部运回家。Stewart拒绝将衣服和厨房用具
扔在海滩上,而宁愿将Ada深爱的钢琴留在海滩上。显然,这个丈夫虽然外貌尚佳,但被设
定为庸俗、势利、不懂音乐,不能懂得Ada对钢琴的执著和深爱。我对这个设定没有意见,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懂得音乐的力量和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里所
有犯人听到蝴蝶夫人的咏叹调都停止干活,仰起头,一脸圣洁地追寻着音乐出现的方向的
镜头,毕竟只是一种浪漫主义的表达形式。

Ada央求邻居Baines带她们去海滩找钢琴。这一段拍得很美,Ada沉醉地弹琴,Flora在海边
翩翩起舞,Baines在一边凝神看着她们。

后来Bains出资运回了钢琴,用土地作交换得到了钢琴,并要求Ada日日去教他弹琴。不过
其实Bains并不喜欢学弹琴,只是爱看她弹琴,或者说爱她弹琴的模样,来自异域的娇小、
苍白、冷漠、激情和投入。影片在这里开始走向了庸俗和肤浅。我原以为Bains这样未开化
的土著人只是仰慕于Ada、Ada的钢琴及其所代表的文化和文明,他其实也不懂得艺术,但
相比Stewart,他天然地向往和尊重艺术,哪怕只是艺术的形式,一个异域女子弹琴的模样
。结果全然不是这么回事,他对她,连尊重都没有,只有情欲。他用抚摸作为交换,抚摸
一次,换回一个黑琴键。而Ada居然同意了,这显然出乎观众的意料。难道一定要用卑贱肮
脏的形式得到自己最深爱的东西才显得情深意重?

而情欲走向深入,他要求与她裸体同眠。但也只是单纯的抚摸。

第二日,Brains叫人将钢琴抬了送给她。Ada感动之下,主动找他去了,于是一段激情戏上
演。Ada不再是导演着力刻画的,懂得人生的真谛而选择缄默,醉心于音乐在琴键上舞蹈的
冷漠游离的艺术家,而是一个情欲迸发如火如荼的女人,而此前的她带有清教徒的色彩,
总是黑帽黑衣黑裙,面色苍白,表情克制,自律自爱,沉默矜持。

不幸的是,Stewart正好在窗外目睹了这段激情戏,在此之前,出于对Ada的尊重,他们连
睡前吻别都没有。

Stewart非常苦闷,将Ada关在家里,企图感化她。

我实在不耐烦讲这个无趣的故事了,总之Ada思念Brains,卸下了一个琴键,要女儿Flora
送给Brains。女儿却交给了Stewart,Stewart暴怒之下,砍下了她右手食指。

我总记得Stewart狂怒地用斧子砍着钢琴,摇晃着Ada,怒极而哀地质问她:我如此信任你
,我如此信任你!

这段实在悲怆。当然导演未必觉得,不然就不会设定接下来所谓的高潮,让Stewart砍下了
Ada的右手食指,让Stewart彻底沦为不受欢迎的角色,让观众彻底同情和怜悯女主角。

最后,Stewart无奈地认输,要Brains带着她们和钢琴一起离开。

于是影片又回到了开头。还是阴云密布的海滩,还是灰蓝墨黑交织的画面,不同的是,上
一次是到达,这一次是离开。在海上航行的时候,Ada突然要求划船的土著人将钢琴抛向大
海。她本打算跟着一起沉没,后来却又突然挣脱了绳索,浮上了海面。

最后,Ada、Brains和Flora过着幸福的生活。Ada以教学生弹琴为生,并努力开始学习说话
,她的右手食指上套着一个假指套。

这绝对是一部平庸而无聊的电影。不知道为什么有人称之为女性主义的电影。我不敢自称
对女性主义理论颇有了解,但在这样肤浅造作的影片里,居然能看到女性解放和女性自我
的实现,并能解构出一大套理论,实在匪夷所思。

我得承认,有几段音乐很不错,明快清新。也有一些很不错的镜头,例如Ada远远回望留在
海滩上的钢琴,潮水一遍遍地冲刷着那架怡然自立的钢琴,天空暗沉隐晦,镜头渐渐拉远
,钢琴依旧孤独的立在海滩上,而乌云越来越低,暴雨即将来临。饰演女儿Flora的小演员
演的很不错,早慧的狡猾。

当然,我绝不承认音乐和画面的优秀就意味着逻辑的缺席可以忽略不计。电影的灵魂决不
仅仅在画面和配乐,更在于这些画面所营造的意境,所传达的讯息。关于人性,关于他人
,这些探索原是永无止境的。从此意义上来说,这部片子里的人物内心和情节走向缺乏逻
辑,只是导演自作主张自以为是的设定,无视观众的智慧,无视人性的真实和真诚,更没
有任何的时代背景作为烘托和限制。

当然,我知道开头和结尾对寂静与喧嚣的阐释会深得一些人的好评。事实上,我们都知道
,这些只不过是西方影片里常有的多此一举的自以为深刻的台词,就像The Legend of 19
00里结尾时,1900阐述“轮船有限,陆地无限”的滔滔废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实际
上只不过是导演藐视众人智慧,自以为是的发挥而已。西方人说Less is more,中国国画
讲究留白,可惜这些导演并不懂。1900的那段长篇大论看的我几乎崩溃,这部片子在我心
目中得分原就不高,这段废话又使之降低了几个等级。

失语只不过是影片的噱头,因为Ada并不拒绝与人交流,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而已。并且,
在与情人做爱时一样可以打破禁忌,贴在耳边说悄悄话。关于这两个人为什么相爱,而且
看上去还很痛苦很真挚的样子,我始终不明白。

Ada不爱Stewart,我能理解。因为他不懂音乐,不懂钢琴,势利,平庸,尽管他很爱她,
很尊重她。但Brains就懂得她的琴声和内心了吗?他其实也不耐烦于听她弹琴,仅仅着迷
于她的外表,那黑衣黑裙下的来自文明世界的诱惑,所以他才用抚摸肉体作为交换。后来
他又痛苦了,因为觉得她不喜欢他,不关心他,于是主动结束了课程,送出了钢琴。Brai
ns颓废地躺在床上,看起来似乎在为爱情痛苦,导演也是这样设定的吧。可惜在我看来,
这种所谓的痛苦,不过是情欲得不到满足的痛苦。而世间大多数的恋之辛苦,不过如此。


当然,我相信导演是要我相信,这两人之间产生了某种爱情,只不过我领会不了。我并不
否认在一位沉溺音乐、内心寂静的女子和一个粗俗苍老的文盲农夫之间也会产生爱情,但
那未必是心心相印心灵相通的爱情,可能更多会是相濡以沫互敬互让的爱情。可惜导演像
是高高在上的神,不肯提供任何具体的可供理解的细节,只是高傲的设定,就是这样,不
必问为什么这样。我只能认为Ada只不过被Brains粗糙的抚摸激发了情欲,因为我不明白这
种简单的交易缘何会产生爱情,而爱情就一定幻化为情欲的满足,满足之后就不再痛苦,
痛苦的是无法继续得到满足。这很荒唐,是不是?

整部片子也没看出Ada特别热爱音乐,除了开头死活要取回那架钢琴。虽然她很喜欢弹琴,
但这也不过是凡俗爱好之一种。并且一开始都不许当地人碰她的钢琴,也不愿教别人学弹
琴,这其实是自私冷漠的表现,迫不及待地要将自己和众人区别开来,而并非出于对钢琴
的钟爱,否则她就不会为了向情人表达思念而卸下琴键了。我总以为艺术创作是孤独静谧
的,而艺术的交流则是快乐急迫的,像这种自以为是的洁癖和傲慢根本不是一个艺术爱好
者的所作所为。

爱意味着什么?

可能导演要说,意味着一个女子追求精神和肉体的双重自由,所以她开口说话了,所以她
和情人快乐厮守了。

这就是所谓的女性主义的表达和解构?
我怀疑自己和这个导演及其拥护者赞叹者所使用、理解、阐释的不是同一个英文单词,Fe
minism。

我总以为爱首先意味着诚实。

Ada 看起来喜欢音乐,关注自我,实际上也不过忙着偷情,享受肉体的欢愉,并且本不打
算诚实地告知忠实地爱她、尊敬她的丈夫,这也算具有独立精神的女性,这也算值得赞美
的爱情?

女性的解放和自立意味着她可以诚实地面对这个世界,包括她的内心,她的情欲,她的音
乐,她的理念,以及她对时代的认识,时代对她的影响。

而这些我们所期望看到的东西在这部影片统统缺失,钢琴、女子、失语、大海、爱情,这
些孤立的意象说明不了任何问题,没有内在的逻辑支撑,也不过是一地碎片。

所谓经典,往往不过如此。
对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的智慧,不必过于信任和推崇。

不过这真让我伤感。

 4 ) 钢琴

斯图尔特他永远无法理解艾达的内心世界,因此也不能走进艾达的心。 而贝恩斯则不同。贝恩斯带艾达母女去沙滩,见证了艾达弹钢琴如痴如醉的那一幕。夕阳下,辽阔的沙滩上,一个美丽的女人如痴如醉地弹奏钢琴,琴声与艾达地生命已融为一体。贝恩斯被这一幕深深震撼住了,这也使得他愿意以80亩土地与斯图尔特换一架钢琴,同时要求艾达教他钢琴。 事实上,贝恩斯并没有向艾达学钢琴。他在艾达弹钢琴的时候,要求做一些动作用以交换几个钢琴键。电影发展到这里,我们会如艾达刚开始认为的那样,贝恩斯只能迷恋艾达的情欲,他并不爱艾达。但是,后来贝恩斯还是把钢琴送给了艾达。有了钢琴之后,艾达本可以不用再去找贝恩斯了,但是,艾达总觉得少了什么似的,她又去找贝恩斯,后来她发现自己已经爱上了贝恩斯,一个真正能懂她的人。 艾达通过钢琴找到了内心的知音和相爱的人。有情人终成眷属,最后,他们离开了斯图尔特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艾达的快乐源于钢琴,痛苦也源于钢琴

 5 ) 寂静与激情

有一种寂静没有声音
有一种寂静没有声音,就象在冰冷的墓穴里
在冰冷的墓穴,在深深的海底
   ——托马斯·胡德(英国,1798-1845)
 
1
 
时间距离电影《钢琴课》的问世已过去了10多个年头,可是在重温这部电影之时,我仍旧再一次被它深深打动。在讲述了2个小时关于寂静与激情的故事之后,英国诗人托马斯·胡德的一首名为《寂静》的小诗出现在影片的结尾。那是女主角艾达的心灵在低语:
 
“夜深人静之时,我就想起我那葬在海底的钢琴。有时,好象自己就飘在它的上面。海底寂静无声,催人入睡,那是一种怪异的催眠曲,是我的催眠曲。有一种寂静没有声音,有一种寂静没有声音,就象在冰冷的墓穴,在深深的海底......”
 
那是孩童一样纯净的声音。激情平息之后的声音。平静,却充满生命的喜悦。然后是寂静。寂静。替这部美丽得令你哭泣的电影拉上结束的帷幕。
 
2
 
这部电影的另一个译名叫作《钢琴别恋》,它以一个女子的奇异爱情为故事主线:
 
女主角艾达6岁失声,活在一个沉默的世界里。她无法用声音表达自己,寂静似乎是她的宿命。直到她学会了弹琴,用音乐与这个世界沟通。而故事,是从她的一场突如其来的婚姻开始。
 
艾达的父亲将她远嫁到一个荒岛,嫁给一个素未谋面的男子。为遵从父命,她带着女儿,带着钢琴,飘洋过海,去荒岛与那人成婚。她未曾想到的是,那一个将成为她丈夫的男子并不理解她,竟将她心爱的钢琴孤零零的留在了海滩上。
 
艾达求助于一个不识字的岛上居民贝因,带她去海滩上弹琴。贝因被艾达对钢琴的热爱感动,被这个看起来苍白柔弱的女子深深吸引。他用土地从艾达丈夫那里换来了钢琴,并且以请艾达教授钢琴为由,追求着艾达。
 
艾达是一个天使。她被上帝禁了声。她外表纤弱、苍白,内心却异常倔强。她被贝恩古怪而真挚的追求方式所打动,心灵与身体的激情俱被唤醒。她不顾一切的投入这场爱情之中。
 
他们的爱情终于被艾达的丈夫发现。这个男人因为无法进入艾达的世界而沮丧,更因为艾达的心被他人夺走而惊讶、愤怒。在几经阻拦均无效果之后,他陷入了绝望的狂怒之中,拿起了斧头,拖着瘦小的艾达走到了屋外。
 
接下去是何等令人动容的一幕。艾达弹琴的手指被丈夫的利斧砍下。风雨中,她苍白的脸上沾满了泥泞。可是没有惊恐,甚至连表情都没有,只有一脸令人心碎的平静。
 
神秘。激情。心碎。
 
故事继续。艾达与贝因为了爱情,远走重洋。在海上,艾达忽然执意要将钢琴扔进海里。在钢琴坠入海中的一霎那,不知是无心还是有意,艾达的脚踝竟被绳子缠住,她被钢琴拽入了水中。
 
艾达在海水中持续下沉。海水越来越暗,四周越来越静。黑暗与寂静是如此缭乱的一种诱惑,令人沉沦的诱惑。在片刻的恍惚与犹豫之后,艾达挣脱了绳索,奋力游回了水面。
 
艾达的心灵在说,“多么险的一次死亡,多么好的一次机会,多么美妙的一次惊讶,是我的意志选择了生命。”
 
是的,是她的意志选择了生命,是她的心灵选择了光明、激情与欢乐。

3
 
钢琴课是一部充满隐喻的电影。如果将寂静对应于死亡、黑暗,那音乐、激情就是生命与光明。
  
艾达的世界是封闭的,钢琴是她与外界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开启她心灵的钥匙。当艾达的丈夫将她的钢琴留在海滩上的时候,他其实已经失去了与妻子艾达沟通的可能。但那不识一字的贝因却发现了这把钥匙。英文里,琴键(key)与钥匙(key)是一个单词,在影片中,它们被巧妙的联系到一起。
 
贝因利用钢琴接近艾达,他的行为带有明显的情欲色彩,却又是强有力的。他看似粗犷,其实细腻,他对艾达从侵入、占有到理解、关爱的转变使得他成功的撞开了艾达的心扉。而对于艾达,寂静的宿命使得她的心灵被一直封闭,音乐既是她的拯救者,又于无形中压抑了她生命本身的激情。正是与贝因这场奇异的爱情,使得她从寂静的围困中,也从音乐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发现了深藏在体内的激情,找到了真正的光明与欢乐。
 
对于艾达,光明是什么呢?是她从手指缝中看到的模糊的世界,是她在漆黑的海水里所感觉到的心灵悸动,还是她蒙上头巾,在黑暗中被爱人亲吻触摸脸颊时的美妙幻觉?
 
欢乐又是什么?是她匆匆穿过幽暗的森林与贝因相聚时的期待,是她在海滩上弹奏了一天钢琴时的甜美微笑,还是失语多年的她与贝因做爱之时发出的不可遏抑的低语?

4
 
影片《钢琴课》如此动人心魄,在世界各地理所当然的受到了广泛好评,并且赢得了很多奖项和荣誉:
 
1993年,《钢琴课》在46届戛纳电影节与《霸王别姬》争夺金棕榈奖,结果同获最佳影片金棕榈奖;1994年,《钢琴课》获得66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原著剧本3项大奖。那一届奥斯卡它共获8项提名,是夺标大热门。若不是遭遇斯匹尔伯格的史诗之作《辛德勒的名单》(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原著音乐奖均被《辛》片夺走),它的斩获一定更多......
 
《钢琴课》的音乐相当出色。主题配乐标题为“心灵渴望欢乐”(The Heart Asks Pleasure First),为英国作曲家麦克尔·尼曼所作,是他在电影领域的成名作。这首钢琴曲的旋律在影片里反复出现,令人荡气回肠。我以为它是一首饱含激情的音乐。它从寂静开始,象流水一样丁冬响起,渐趋密集,激越,在高潮时嘎然而止......这是描述哑女艾达的生命历程?还是在隐喻身体里流动的情欲?
 
影片的摄影也非常高明:空旷无人的海滩、古蓝色的海面与暗红色的天空,潮湿幽暗的森林与艾达的匆匆身影,弥漫着黑暗的海水与沉寂在海底的钢琴,透过树林的清晰得几可捕捉的阳光......如此这般精致优美的画面几乎随处可见。影片还采用了很多内视的拍摄手法,以暗喻女主角封闭的内心。比如从手指的指缝中看到的世界,从海水中仰望而见的船身、模糊的海面,黑暗琴箱中伸进来的触摸琴键的手指......
 
影片的成功当然还得益于演员的出色表演。其中尤以女主角艾达最令人赞叹不已。她的扮演者是美国演员霍利·亨特,她的表演近乎完美。天使一样纤弱苍白的外表,敏感倔强的内心,被她演绎得淋漓尽致。我相信《钢琴课》遇上她,她遇见《钢琴课》均是注定。一切可遇不可求。
 
这部电影为女导演简·康平赢得了巨大的名声。她是幸运的。作为导演,作为影片的剧本作者,她用她的激情与才华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如此绝美,如此细腻,如此至情至性。我们更是幸运的,正是因为她,我们才有机会拥有这样一部美丽绝伦的电影。
 
对于它,我以此文记录下我的感动,并以下面的话作为结束:
 
如果你的内心时常陷入黑暗,如果你还时常为心灵的自闭而无言痛苦,如果你看得见阳光,听得见声音,却不知道欢乐是什么,那么我请你看一看《钢琴课》,请你看一看这部有关寂静与激情的电影,去看看一颗心灵是怎样寻求它的欢乐。

 6 ) 女性觉醒

这是一部通过情色来描述沟通的电影,这看似鄙陋的通过交换而产生的爱情却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在这部电影里,通过慢慢加深的肉体纠缠式的情色情节虽然触目,但是却完美烘托出了一个如泣如诉而且沉重深刻的爱情故事。

挺看不惯艾达的所作所为,伯恩也一样,两个打着艺术晃子情色的人…… 这片很小的时候就看过,当时还处于懵懂状态就已很讨厌女主…既然选择嫁给人家,选择了这种生活,就不要打着种种旗号搞什么飞机……还是在女儿面前,无关艺术…纯粹讨厌!

悲惨的地方在于,一个女人要在自己热爱的艺术中沉浸,却需要经历男人的磨难。要埋葬自己的一部分在深海,才可成全自我,才可接纳他人。要死一次,才可重生。

 7 ) 通过抵达你,抵达理想

曾经有一个人跟我说,高考的时候,她早恋的男朋友每天带她出去玩,考完后,跟她说:我知道我成绩没你好,所以我想这样我们两个都考不上了,我们就能一直在一起了。 想起这一段是因为《钢琴课》里的一个逻辑:农夫通过占有艾达来抵达自己的理想。看起来一个是毁灭,一个是拥有,但其实是一样的:通过毁灭或者说占有自己心里美好的、想要占有的东西,从而抵挡更深层次的美好——比如理想。 故事的设置是是在一座孤岛。一个被家庭嫌弃的再嫁的哑女带着和前夫的女儿来到一座孤岛。丈夫并不爱她,更不要提懂她,当然,她也没有这样指望过。女儿是她与这个世界唯一的联接纽带。 她随身带着的只有一架钢琴,她对钢琴有着近乎固执的热爱,这种固执差不多就可以称为信仰了。但是最后这架钢琴还是因为天气原因和道路险阻留在了海边。 故事开始了。 农夫带着艾达和她的女儿一起去了海边观摩那架钢琴。海边,波光粼粼,闪耀成了一块巨大的水晶,拉长拉远的镜头里,艾达在画幅的中央陶醉地弹奏曲子,女儿衣裙翻飞地跳起了舞蹈,取景框后,是农夫的一双看似粗糙却无比审美的眼睛。 这一幕给他的震撼便是理想。是他所从未涉足过的理想。 所以,笨拙又灵巧的他想到了占有理想的方法——用艾达的身体与自己交换理想。因为,在这里,艾达已经成了他意识里理想的代词了。还有什么比占有这个写实的东西更写意的呢? 所以,抚摸一次给一个琴键、亲吻一次给一个琴键,直到最后,占有身体,彻底交换。 可是农夫是个脱俗的农夫。在他即将有资格占有艾达的时候,他放弃了。 人是很奇怪的动物,有时候通过肌肤相亲来表达爱,有时候通过放弃肌肤相亲来表达爱。这中间同样有爱,只是哪种方式更能表达爱是说不清楚的。因而我们只能说人是复杂的动物。 然而农夫的放弃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他通过放弃艾达,从而彻底得到了艾达。 占有,是一种粗暴的单向的传播。而放弃则是一种高贵的充满理解的互动。这意味着你和想占有的客体之间达到了同一个高度,有着同情式的理解。 农夫放弃艾达的那一刻,他彻底拥有了艾达,也同时抵达了自己的理想。 原来抵达理想的方式是如此多样而独特的。 艾达呢?她是通过出卖身体捍卫自己的钢琴的。她的出卖之所以不会被当做一场下作的交易,我想原因是这样:首先,西方人的观念里,身体并不如灵魂一样像是被供若神灵的东西,它只是一具没有过多感情色彩的皮囊而已,并不拥有更多意义;其次,也是更重要的,艾达的出卖并不是为了取悦于任何人,她是为了取悦自己——因为出卖它,她便可以拿回钢琴,也就是自己的理想。这简直有着宗教般的严肃和信仰般的仪式感。下不下作,不在于是用身体还是灵魂,而是在于这目的是为了取悦自己还是取悦他人。 所以,有人说,在这部《钢琴课》之前,电影还只是个无性繁殖的生物,而这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的代表作。女性不再作为男性世界的对立者而试图与之一分高下或者对话,而是女性开始从自身的精神世界出发,在成长起来的世俗世界与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寻求一种平衡之道,或者说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救赎。 对于艾达来说,钢琴沉入海底的一段便是她彻底的救赎。 通过失去理想的意象,从而永恒地占有了理想。 到这里才猛然意识到,原来这部电影的男女主角都是通过放弃的方式从而得到永恒的。不是吗?农夫放弃艾达,艾达放弃钢琴。农夫得到了艾达,艾达得到了幸福。 真想问问导演这其中的逻辑和立意到底是什么。 不过导演简·坎皮恩是麦基的学生,而麦基在最新一期的《南方周末》访谈中说:好的电影是对生活长达两个小时的比喻。而至于这个比喻到底是什么,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心得吧。就不要追问了。

 短评

的确跟《霸王别姬》有的一拼

8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花没有声音,安静,温暖的风来了,却愿意四肢全张开,尽态极妍,给人看她猩红色的内里。

12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断指的那一刻,我流泪了

13分钟前
  • veronique
  • 推荐

斯图尔特将她当宠物豢养,想着假以时日她总会爱上自己。贝因却把她当成鸽子,还给她翅膀并知晓禽鸟回巢。陷进感情的泥沼,被欲望的套索裹缠。这寂寞的岛屿,压抑不住躁动的音符。经年以后,人们打捞起海底沉默的钢琴,琴键上书写的爱意被后人传为佳话。再没人知道,另一个男人也曾深情,终究殆无孑遗。

15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过于刻意。。大多认为自己没人懂、其他人都是世俗的癞蛤蟆、只有我是天鹅的人,其实对生活都隔膜得很,也毫不关心真正的生活。别人哪有理解和同情你的义务!如果真的有人走近这样的你,多半他有一定的目的,或者他也是个只愿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但往往这样的人走近了会发现,无法在实际的生活里相处,或者,他根本不值得你的感情。      自怨自怜、自悲自叹的人,不懂得谦卑。

18分钟前
  • 周先生
  • 还行

看的我难受,我是说浑身不舒服。。。甚至有点恶心了都

20分钟前
  • 張騫
  • 还行

“夜深人静的时候,想起放在海底的琴,那深深的海底埋葬着悄然无声的沉默。” 把最深的寂寞留给大海。

21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简·坎皮恩代表作,93年戛纳金棕榈奖。①彻底的女性主义电影,将女性心理展现得细腻雅致;②霍利亨特的双影后实至名归,坚毅,孤傲,纤弱外表下情欲暗涌的内心;③摄影美极,幽蓝大海,灰蒙天空,阴湿丛林,海边钢琴与沙滩上的海马-高音符;④诗意而充满隐喻的构图与调度:航拍,特写,过肩,双人,窥视。(9.5/10)

2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悲惨的地方在于,一个女人要在自己热爱的艺术中沉浸,却需要经历男人的磨难。要埋葬自己的一部分在深海,才可成全自我,才可接纳他人。要死一次,才可重生。

28分钟前
  • 寂地
  • 推荐

“一部几乎堪称完美的女性电影。所谓女性电影是指它向人们展示的不再是女人世俗意义上与男人的对抗,而是一个内心独立、能够在精神上自足的女性在经过挣扎之后,与现实达成和解的过程。”

30分钟前
  • 陌聆
  • 力荐

女性是否真正具有独立的精神人格。

35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以文艺色情之名,扯淡.

37分钟前
  • Zuschauerin
  • 还行

这也叫爱情么?

38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还行

一堂课,换一个琴键;从习惯到禁恋。在那片海滩,对着汹涌海潮,弹奏出女性的情欲乐章。最后随钢琴被埋葬在海底的,是曾经封闭的内心世界。画面调度完美,简康平女士真是新西兰电影之光。(一定要去那片海滩~!)

4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钢琴束缚着我。最后一刻,我挣脱了它。

45分钟前
  • A-sun*
  • 还行

没有爱情,钢琴才是她的命。她清高因为她得不到爱。于是丈夫便可悲了。——又是一部做作的文艺爱情片,如果女主索性跟钢琴一起被海埋了蜗大概能多打一星 ps:蜗阴暗的觉得,女主迷恋上了肉所以ms得到了爱还搞得轰轰烈烈,说穿了就是个出轨故事

47分钟前
  • prost
  • 较差

【A】有人说觉得不舒服,有人看到出轨的少妇,有人看到丑陋的肉体,他们想看什么?有人为她被剁掉手指叫好,有人觉得她应该死在海里,他们都伸出手指告诉她应该做什么。所以现在知道它伟大在哪里了吗?

50分钟前
  • 坂口健大郎
  • 力荐

这个电影拍出了人生落叶之美。霍利亨特的表演在这部电影里就像舞蹈一样美丽,在钢琴终于回到自己身边的时候,她去找贝因,临走时打他,然后跌坐在门前,这就是被爱包裹着的怒气,恰到好处,让人看到了无尽的渴望的爱。

51分钟前
  • Morning
  • 推荐

剧本,摄影,配乐,表演一绝,简坎皮恩是我见过最知性的女导演,片子细腻,安静,美丽,富有诗意,情感饱满,一部讲述欲望,嫉妒与宽容的女性主义的完美之作!!!l Hunter将自闭,高傲,隐忍,内敛,优雅,坚强,情绪化且活在幻想世界的Ada刻画得令人着迷---我的意志选择了生命!!!

55分钟前
  • Thoreau
  • 力荐

为什么电影的导演是女性,我们就总要强调女性女性呢,就好像细腻是女性的专长,而反抗压迫,争取独立,对抗男权就是女导演一生的目标和固定任务一样。其实在这部电影里,我倒是看到了这个女人超乎性别的部分,即:想怎样就怎样,我不哭不闹,该骚就骚,跟着爱就跑。

60分钟前
  • 你可以叫我水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