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

战争片大陆2018

主演:章子怡,黄晓明,张震,王力宏,陈楚生,铁政,祖峰,米雪,王盛德,韩童生,王鑫,郑铮,章泽天,黄梦莹,林美秀,保罗·菲利普·克拉克,胡家华,伊娜,吴谨言,纪帅,王天泽,伍麟凯,都金翰

导演:李芳芳

播放地址

 剧照

无问西东 剧照 NO.1无问西东 剧照 NO.2无问西东 剧照 NO.3无问西东 剧照 NO.4无问西东 剧照 NO.5无问西东 剧照 NO.6无问西东 剧照 NO.13无问西东 剧照 NO.14无问西东 剧照 NO.15无问西东 剧照 NO.16无问西东 剧照 NO.17无问西东 剧照 NO.18无问西东 剧照 NO.19无问西东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4 18:09

详细剧情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吴岭澜、沈光耀、王敏佳、陈鹏、张果果,几个年轻人满怀诸多渴望,在四个非同凡响的时空中一路前行。  吴岭澜(陈楚生 饰),出发时意气风发,却很快在途中迷失了方向。沈光耀(王力宏 饰),自愿参与了最残酷的战争,他一直在努力去做那些令他害怕,但重要的事。王敏佳(章子怡 饰)最初的错误,只是为了虚荣撒了一个小谎;最初的烦恼,只是在两个优秀的男人中选择一个。但命运,却把她拖入被众人唾骂的深渊。陈鹏(黄晓明 饰)把爱情摆在了理想前面,但爱情却没有把他摆在前面。他说,“我有人要照顾”,纵然这意味着与所有人作对,意味着要和她一起被放逐千里。张果果(张震 饰),身处尔虞我诈的职场,“赢”是他的习惯。为了赢,他总是见招拆招,先发制人。而有一天,他却面临了一个比“赢”更重要的选择。这几个年轻人,在最好的年纪迎来了最残酷的考验,并成就了永不褪色的青春传奇。

 长篇影评

 1 ) 生命有限,浩瀚无穷,唯有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因为各种原因而被雪藏了六年的《无问西东》终于上映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对于这部电影的刻板印象始终停留在,这大概会是一部大型清华大学招生宣传片吧。

《无问西东》

也因为如此,对于电影本身并不抱太多期望。选择去看它,也无非是例行公事,毕竟这部电影很可能是未来一周的讨论热点所在。

但是看完之后,却发现它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差,而是好坏兼具,参差不齐。好的地方,忍不住想要为之拍手称赞;而差的地方,又忍不住要嗤之以鼻,呵呵一笑。

整体来说,这就像是一篇影像化的散文,形散而意不散。在138分钟的电影中,划分出来了四个时代背景,以及四个互相独立,又相互承接的故事,在每个故事中有着更多的番外小故事,而所有故事最终不约而同般地扣住了电影的主题。

电影《无问西东》主题也很简单,无非是片名所代表的四个字:无问西东。往复杂来说,就是在时代的洪流下,渺小的个人该何去何从?唯有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电影所描绘的四个时代背景分别是1920年代前后,1930-1940年代,1960年代,以及新千年之后的21世纪,跨越百年。这四个背景从民国时代的变迁,到抗日战争的风雨动荡,再到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前夕,最终来到一片欣欣向荣、黑莓滑盖手机畅销的新世纪,每个阶段都是中国历史上不得不提的重要节点。

从时间顺序上来说,第一个故事是迷失在“理工科才叫实业”的吴岭澜。他发奋读书,坚信理工科才是实业,实业才有价值,才是最优秀的。可是,他的物理成绩却一塌糊涂,文学成绩却异常卓越。所以他疑惑不解,自我怀疑。

直到1924年,这一年,泰戈尔访华。在清华园的演讲中,泰戈尔说到:“人类的文明正等着一个伟大的圆满,等着她的灵魂的纯美表现。这是你们的责任,你们应得在这个方向里尽你们的贡献。”

也正是因为泰戈尔,以及站在泰戈尔边上的那些先生们,他们从容自信,谈论生命的美好和文化的美丽,这一切让他豁然开朗:何苦钻牛角尖,何不做真实的自己,无问西东。

虽然这个故事一瞬而过,只在电影中部占用了很短的时间,但是这才是整部电影的灵魂所在,也是所有故事的起始之处。

吴岭澜

十几年后,吴岭澜成为西南联大的先生。在日军飞机无休止的轰炸中,他带着学生躲在云南红土大陆的夹缝中,饱含深情地朗诵着泰戈尔的诗歌,何等的从容、淡定。

在他的学生中,有一位叫做沈光耀的少年。出生南方富庶之家的他,北上求学。父母期望他能够畅享生活,而不是参与政治、投身军队、追名逐利。可当时国将不国,华北之大,早已容不下一张清净的课桌。所以他也犹豫不决,茫然无措。

沈光耀

随着战争的愈发惨烈,他还是下定决心,顺从自己的心意,选择投笔从戎,并最终战死沙场。但是战死之前的他,却无数次开着战机为孤儿、难民投下食物,为他们带来了生存下去的希望。

而在这些孤儿之中,也有着这么一个少年,他叫做陈鹏。正是因为沈光耀投下的食物,他得以幸存下来,并最终成为清华园内一名优秀的物理学学生,甚至参与了两弹一星的研发工作。

时间也来到了60年代,这是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文化大革命、阶级斗争、打倒右派,人们仿佛打了鸡血,又仿佛丧失了理智一样,为心目中的“神圣事业”付出一切。

陈鹏、王敏佳、李想就是这样的三个年轻人。就像是墙上贴画一样,好儿女志在四方,他们各有抱负,可又为各自的抱负放弃了很多东西,最终走上完全不同的道路。

陈鹏

陈鹏把爱情放在事业前面,可是爱情却辜负了他,回过头来的他,只能带着受尽凌辱的爱人远走他乡;王敏佳因为虚荣而撒下的谎言,却成为不幸的开始;李想费尽心思想去支边,甚至不惜背叛朋友。

最后当时李想终于如愿以偿地前去支边了,他一直念念不忘的却是陈鹏的那句“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所以他用尽一切来救赎自己,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他人的生存。

张果果

而多年之后,被他救活的两个人的孩子,也就是最后一个故事中的张果果。在他的故事中,有商业斗争,有尔虞我诈,但也有一颗童心,一份真诚。

所有的故事到此结束。说实话,导演所做的尝试还是值得鼓励的。但是多线叙事,互相联系,故事之中更暗含故事,时间上更是跨越了百年。所以很容易就让人觉得杂乱无章、支离破碎。

至于四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在于:第一个故事的主角成为第二个故事主角的老师,第二个故事的主角无意间救活了第三个故事的主角,第三个故事的配角又救活了第四个故事主角的父母,而第四个故事的主角帮助了四胞胎姐妹。就这样,光是说起来就足够乱了。

可以看得出,这样的故事或许还会不断延续下去,四胞胎之后或许还可以有更多的故事。

但是问题在于这些关联,显得非常刻意。空投食物、救命恩人,这样的桥段也稍微烂俗了点。更别提,这四个故事的主角竟然是四代清华人这种命题作文般的禁锢。

《暴雨将至》

可能影迷都知道,这种玩法玩得最溜的当属马其顿导演米尔科·曼彻夫斯基。他在自己的导演处女作《暴雨将至》中讲了三个互相关联,互为因果的故事,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圆环。时间不逝,圆圈不圆。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能够理解这种叙事方式有多迷人了。

但是两者相比较,就像是学会独孤九剑之前和之后的令狐冲一样,高下立判。前者只会按照剑诀一招接一招,平沙落雁之后,必是白鹤亮翅,招数与招数之间只是刻板的连接;而后者却是不待招数用老,便新起一招,行云流水,剑随心至。

更可怕的是,就像开头所说的电影像是散文一样,电影点出其主题的拙劣方式也和中学时代语文课本上的阅读理题解如出一辙。老师给大家几篇小短文,只不过这里是导演而已,问:这些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答:无问西东。满分!

对,这就是导演用她那刻板、单调的视听语言所想表达的一切。甚至可以说,这个过程比阅读理解更刻板一些,因为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是篇命题作文,根本就事先设定好了中心思想。可完成之后,又要以同样刻板的方式,让你再解读一遍。

也就是说,这部电影的观影体验未必会好,毕竟我们都受够了揣摩鲁迅先生“窗外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所表达的意思。但是电影本身却不能说完全不好,就像我们不喜欢做这样的语文题,但不能说鲁迅先生的文章写得差一样。

毕竟整部电影之中,还是有着很多令人动容的地方。

其中一点从四位主角的名字设计就能看出。从充满文人气质的吴岭澜,到家族宗祖的沈光耀,再到乡土气息的陈鹏,最后是新时代不拘一格的张果果。仔细揣摩这四个名字,根本就和他们所处时代的气质完美贴合。

其他的还有比如战争中的诗意。云南的雨季中,教授物理的先生因为雨声太响而无法讲课,反而从容地在黑板上写下“静坐听雨”四个大字,直击人心。它不是自习,也不是下课,而是静坐,听雨,多美好的画面啊。

米雪饰演的沈母

还比如父母的殷切爱意。米雪所饰演的母亲,千里迢迢来看望儿子沈光耀。母亲既温柔又严肃,儿子既诚恳又孝顺,母子之间的一问一答,才是人世间真正美好的东西。

再比如朋友之间的诀别。同一片操场的两边,一边是被批斗、屈打的王敏佳,另一边却是骄傲地发表演讲的李想。他们互相能够看到彼此,仿佛触手可及,而他们的命运却就此截然不同了。

类似的细节还有校长梅贻琦那微微的点头一笑,米雪所饰母亲的两碗冰糖莲子汤,吴岭澜给学生讲课所说的“介绍给你们”,陈鹏拉着王敏佳的长跑,张果果在孩子窗上所画的色彩斑斓城市。

如此细节,不一而足。往往一个瞬间,就能击中你的内心。就像是读书偶得一样,可以兴奋好久。这部电影的魅力就在于此,以充满文人气质、老派传统的方式,在宏大叙事的同时,依旧保持住了这些微小的、细节的、真实的动人之处。

当然,我们也可以趾高气昂地把这些当做心灵鸡汤,甚至是有毒的那种。尤其是当这碗鸡汤还是黄晓明、王力宏这样颇有些令人不屑、被认为毫无演技的演员所呈上来给大家的。

毕竟偏见永远都会存在,我们谁也说服不了谁。不如就像是电影故事中的人物一样,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心之所向,无问西东。

 2 ) 《无问西东》里最令你动容的瞬间是什么?

终于有时间看了这部电影,居然泪奔了好几回。有很多片段,特别被打动,择二三记之,大概这就是文字和人文光芒的力量了。

1. 静坐听雨

老教授在下着暴雨且漏水的茅草屋教室里讲课,雨声如雷,学生完全听不清老师在讲什么,老教授尝试了几次大声重复之后效果甚微,索性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字——

“静坐听雨”

一种暂停键的诗意。

大雨击打在铁皮顶篷的声音,溅在土地水洼的回响,河里捕捞起来在网里蹦跳的鱼,雨中列队奔跑的体育系学生,镜头交错,到处是闪耀着的生命的力量。

回想起在高中学业压力最大的时候,缺的就是这样泰然的老师,因为所有人都在催促着你前进,把你摁进书堆试卷堆,好像一切的终极目标只有一个。这时候我反而喜欢给自己偷偷按个暂停键,晚自习混在大家的朗朗背书声里唱歌,下雨的时候望着窗外发呆写随笔,午休的时候不舍得睡觉看杂书听CD,写笑话集记录老师同学间发生的有趣段子。记得有次上课临时改为自习课,结果一阵困意袭来索性睡了一大觉,下课铃响后,当时的同桌兼当课课代表神色凝重看着我像看一个失足少年:你居然睡了整整一节课!

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当时看来奢侈的行为,因为时间是最宝贵的,我却拿来做一些对高考毫无意义的事。但是对我自己而言,那些事情却是调节心态最好的方式,让我享受其中,那些是一段干枯时光里开出的花。最后也证明,这些“浪费”的时间也并非无意义,它让我感知丰沛,没有沦为一个书呆子。

2. 真实

“真实”这个词贯穿影片始终。

梅贻琦校长对当时迷茫的吴岭澜说:人把自己置于忙碌之中,有种麻木的踏实,但缺少了真实。

什么是真实?

“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泰戈尔在清华的演讲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也是:“不要忘记你们的真心和真性。”

在青春的迷茫期总会遇到一个问题——人生应该怎样度过。不论是吴岭澜还是沈光耀,抑或你我,在内心的声音和合乎外界眼光下的正确选择之间,我们最终倾向了哪边?是否有“对自己的真实”?人生是条单向道,我们无法掉头重来,但是可以随时调整方向。我们可能无法决定终点和旅途的长度,但是方向盘在自己手里啊。

吴岭澜在文科与实科选择迷茫之际得遇梅贻琦点拨,最终遵从内心。说来汗颜,回想自己高一文理分科之时,文理成绩比较均衡,而兴趣倾向于理科,对物理化学生物的解题如鱼得水乐在其中,而文科之中除了喜欢地理之外尤其讨厌政治和历史;然而当时的班主任和准文科实验班班主任都来游说我选择文科,理由是我的语数外三大主科成绩都很好,尤其数学,在文科生中会非常占优势,在高考中有机会选择更好的大学。我还试图挣扎,结果班主任也是当时的物理老师又劝我说,别看你现在理科成绩好,到了高三女生就没有优势了,当时听了很是愤愤。

这便是因材施教遵从内心的教育和实用功利主义的教育之间的区别吧。至于最后纠结之余为什么还是选择了文科,倒是源于一次父母的吵架,当时深感自己的劝和能力堪忧,心想索性从了文,练下口才也好。你问我有没有后悔过?高三做政治什么鬼的习题痛苦的要命的时候有。后来发现学了文之后口才还是不好的时候有,哈哈。

3. 人性的光芒

电影里空军教官说,“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正是这些精神,温暖彼此的善意,对于人类最重要的精神气质,可以超越自然困苦,超越硝烟战火,超越邪恶黑暗,获得内心的磊落光明。

也正是这些精神,可以抵御集体疯癫,让文明得以延续,不让大厦崩塌。

面临战乱,偌大的北平容不下一张书桌,迁校云南,几校并立西南联大,在漏雨的校舍,在警报声中,在防空洞里,战乱动荡何其不幸;而集聚了各路大家畅所欲言交谈理想,拥有那么多的学术人生导师又何其有幸。影片结尾彩蛋浮现出的西南联大的时任教授,个个如雷贯耳、熠熠生辉:陈寅恪,钱钟书,冯友兰,朱自清,沈从文,钱穆,华罗庚……在炮火和动荡中,他们著书立说教书育人,光芒万丈,优雅从容。

静水流深。能够在时间的长河里闪闪发亮的是发自本心的善意,是透彻的精神。有的人可能身无分文但心怀天下精神富足,而有的人可能一夜暴富但汲汲营营精神贫瘠。

影片中最被打动的一段是结尾:

等你们长大,你们会因绿芽冒出土地而喜悦,会对初升的朝阳欢呼跳跃,也会给别人善意和温暖。但是却会在赞美别的生命的同时,常常、甚至永远地忘了自己的珍贵。
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
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打动我的是这种对自我珍贵的强调。我们常常在彷徨迷乱中怀疑自己,在不被理解中否定自己,却常常忘记了作为最独特个体的珍贵。这部片子给人以勇气,感动和力量。

保持内心的柔软和对生活的热爱,真正的英雄主义也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还依然热爱它。回首向来萧瑟处,看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仍会感动,热泪盈眶。

愿所有的理想主义者们最终都能获得内心的安宁平和,愿所有平淡生活里的英雄梦想都能安然着陆。

题外

这是部礼赞清华百年校庆的电影,也让我想到自己的母校,复旦。

大一的通识教育课程是最让我受益也是最享受其中的,那时候刷喜欢的教授的选课、听各种讲座成了最乐此不疲的事情。虽然是新闻学院的学生,却经常跑去听中文系哲学系等人文社科类的课程。

听外文系国宝级的老顽童陆谷孙讲有趣的俚语段子,哲学系如康德般冷峻严谨的张汝伦讲论语,中文系系宝骆玉明讲世说新语,社会学系大胡子曾奕讲西学经典,历史系网红教授钱文忠讲佛教史,哲学系小山羊胡郭晓东讲先秦哲学,等等。个个教授都极具个性又见解独到。

我们的官方校训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然而流传甚广最喜称道的民间校训则是“自由而无用的灵魂”。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被我们奉为圭皋,这也是为什么在毕业典礼上,我们唱着校歌泪流满面:“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

然而现在独立思考的代价及阻力有多大,因为人总有一种趋于安乐的本性,包括我自己。比起痛苦地思索显然快乐地过好一天天比较轻松。而前两天刚在秦朔一篇文章中看到了一段话,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之前我一直在思索的一个问题:

哲学界有个经典的题目是:你想成为一个痛苦的哲学家,还是一只快乐的猪?有一个哲学家说,他会选择做一个痛苦的哲学家。因为比起猪的混吃等死,哲学家所拥有的深度思考能力,会带来更高级的愉悦。两者之间的幸福等级大相径庭。

随着上海文化地标季风书园最后一家的倒掉,公众的理性、独立、自由该何处安放。这家坚持“独立的文化立场,自由的思想表达”的独立书店因为一个戏剧化的理由被迫关停。但看到市民们在书园的告别仪式不禁感动,书店被关掉但是“思想关不掉”,失去的是一个载体,精神在的话总有传承的渠道。如今再看书店创始人之前说过的这段话不禁有些唏嘘:

今天人类终于进入了一个物质主义的消费世界,当所有的神圣事物都不再与我们的世俗生活相关的时候,所有的个人都将成为孤独的失去理想的个人,再无某种终极关怀将他们连接起来,这是自轴心文明以来没有过的,是世界性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这时的人类将不再能应对大危机,社会一旦发生崩溃将无法重建。而我们现在正走向这样的时代。我所想的,只是为这个未知的未来世界留存一些思想,尽管很微不足道。 ——季风书园严搏非

季风怎么挡得住呢?待到盛夏时,又会带来湿润的海风。

最后想以《卿云歌》结尾:

卿云烂兮。
乣缦缦兮。
明明天上。
烂然星陈。
日月光华。
旦复旦兮。

致敬母校。

愿它能以培育精神为首要,传授技术次之。

愿它能不忘初心,保存净土。

愿光明与我们同在。

阿门。

 3 ) 《无问西东》:这部始终在强调真实的电影,未免太不真实

最近上映的影片中,《无问西东》不算大红大紫,票房却在高口碑的助推中一直稳步上升,表现令人惊喜。作为原定的清华百年校庆片,电影用四个空间里四个不同的故事,重申了“立言立德,无问西东”的清华精神。全片用不同的故事与人物,一遍遍叩问着不同时代里的清华人如何坚守真实,也映衬着当下时代里真实的稀缺。

电影戳中了人们心里说不清道不明的痛点。在价值越来越多元的当代生活里,我们越来越少见到坚守信仰、忠于“真实”、高尚无我的人,即使有,这样的人也很难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虽然每个人都只能苟且于眼前的利益,但内心又隐隐期待着一个超越于生活之上的存在。于是,《无问西东》里的那些人物:吴岭澜、沈光耀、陈鹏、王敏佳、张果果...,从不同侧面满足着人们对“诗与远方”的想象。

但立场先行的命题作文,却也正是这部电影的尴尬之处。在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大部分人都太过麻木于生活的苟且,就连看一看远方,仿佛都是一种奢侈。《无问西东》想要呼唤的,是求知问道,是家国天下,是知识分子的操守,是一个人的德行与担当这些更加深刻和宏大的命题。在这个连高尚的口号都快要无人呐喊的时代,有人去振臂呼唤这些口号,至少不是件坏事。只不过我们期望,一部承载着如此动人精神的电影,其技法能跟上了不起的想法,该有多好。

撰文 | 时间之葬

何以尴尬?

“命题作文”,难免在博弈中失去分寸

作为原定的清华百年校庆片,汇集了章子怡、张震、黄晓明等堪称耀眼的卡司,背后还有曹郁的摄影、朴若木和曹久平的美术加持,让人们等了足足五年的《无问西东》,很难不令人期待。至少,也会有那么一丝好奇,五年后它究竟成了一番怎样的模样。

但是,期待归期待,按照全世界电影界一个八九不离十的不成文法则——一再拖期的电影最终成品都不甚令人满意,如此豪华的《无问西东》,也未能幸免。

当然,这并不是要简单粗暴地给《无问西东》扣上一顶“烂片”的帽子,把这部电影与那些粗制滥造的垃圾放在一个行列里相提并论的话,或许对那些真正的烂片有几分不敬。

事实上,你几乎能从《无问西东》的每一个人物和每一个镜头上,感触到导演李芳芳的努力。

《无问西东》全阵容海报,汇聚了章子怡、黄晓明、王力宏、张震、陈楚生等众多一线演员。

她努力去构建了四个时空的世界,而且试图用某种得以传承的精神或曰理念将其连接。她努力去捕捉一些美丽动人的瞬间,比如王力宏饰演的沈光耀在教室静坐听雨的时刻,又比如沈光耀牺牲后由同学交由其母的手绘本上记录下的点点滴滴。她还努力地为这部电影的精神内核加入更多不那么庸俗的东西,以致于在多处用只直白的语言,宣告这一点。

或许是清华的百年积淀过于辉煌与厚重,要想从中提炼出某个能够超越时空又能够引起人们共鸣的概念来作为这部电影的主题,必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这里,《无问西东》选择的这个一以贯之的主题,是“真实”。

“真实”二字,从陈楚生饰演的吴岭澜开始,成为了片中四代主人公一次次响起的内心追问。无论是1923年只懂埋头苦读的吴岭澜,还是1938年壮志凌云的沈光耀,又或是1962年身处集体主义最高潮的陈鹏(黄晓明饰)、李想和王敏佳(章子怡饰),以及21世纪的外企高管张果果(张震饰),他们面对的抉择与挣扎,都是是否要依循自己的“真心”。

对于早已习惯于随波逐流,迁就于既有体系与观念的当代都市中人,“真实”和“真心”,不能不说是某种追根溯源式的叩问。这可能正是导演李芳芳试图打动观众的地方,也可能是许多喜欢这部电影的观众被打动的缘由所在。

但如果你稍微从影片无时不刻在努力煽情(这是这部电影又一处努力的地方)的配乐里抽离片刻,便会发现影片想要传递的这种“真实”,在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沦为了嘹亮但却空泛的口号。

不是烂片,却也难称佳作

台词生硬、人物脸谱,导致影片空泛

在1923年的时空里,对学业也对人生感到迷茫的吴岭澜,在听到“真实”二字之后突然陷入了哲学家般的沉思,而后便获得了某种灵魂深处的顿悟。这中间发生了什么?我们完全无从知晓。

在1938年的时空里,美军军官招募飞行员采用的口号是“真心”、“勇气”、“正义”与“同情”。后来当沈光耀面对军官的质问时,他再次用“真心”、“勇气”、“正义”、“同情”这四个响亮的口号予以了坚决的回应。他的转变虽然简单,但还算合理,因为他目睹了一场空袭带来的可怕灾难,坚定了入伍从戎拯救黎民的信念。

应该说,这是这部电影最饱满的部分,起码主人公的形象算是立了起来。仅是对于西南联大的几笔描写,已经让许多文艺青年看见了自己朝圣的殿堂。沈光耀最后的牺牲,更是催人泪下。但是它依然很有几分矫情,比如雪地上拉小提琴,又比如炮火纷飞中在山谷间授课。这些镜头,就像是一个个寓意过于明显的符号,于整部电影而言,实则已经割裂。

类似的情况,也在1962年的时空里更加明显。陈鹏拉着王敏佳在清华园里一路狂奔的戏份,看上去根本不是要解释原子加速,而只是想带我们领略一番清华园的全貌。在这个承载了更多人物和更复杂主题的故事里,本来最适合去量度所谓的“真实”。但是一切却在黄晓明声嘶力竭地喊出“你怪她没有对你真实?那你给她对你真实的力量了吗!”这句台词时全盘崩坏。

这样过于生硬的口号化台词,在《无问西东》里一再出现,它们过于昭彰地宣示着导演的诉求与意图,但却与当时的人物与情境完全割裂了开来。我们不得不带着略微发麻的头皮,消化这些鲜明的口号与意图,然后在煽情的音乐里,等待下一次的头皮发麻。

在21世纪的时空里,“真心”似乎又变成了“良心”。张果果遭遇了勾心斗角的职场潜规则,以及更阴暗的社会潜规则。他所要依循的,和自己的“真心”谈不上有多大的关系,他只是守住了为人之底线的基本的善良。

何以流行?

它的流行,正印证着“真实”的缺失

到头来,你会发现,《无问西东》里这一系列主要角色,全都活成了某种口号。他们的身份、背景与性格在很多时候都语焉不详,但是他们都在合适的时候,摆正了姿态,喊出了属于他们的口号。

就这一点而言,这部想强调“真实”的电影,未免有点太不真实。

这种颇具讽刺意味的强烈反差,很有点像片中的王敏佳。这是一个对集体主义近乎疯狂般痴迷的虚荣主义者,但其命运却是被这种疯狂反噬其身。她毕生信奉和甘愿献身的理想,恰恰是毁灭她的东西。

整部电影就像是一部大型的公益广告片,试图用优美的旋律和精致的画面,去向观众灌输某种看似被升华了的心灵鸡汤。这碗鸡汤的佐料,是家国大义,是知识分子的德行与操守,是每个个体的善良与初心。这些都没什么不对,不对的是汤里只有这些佐料,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菜与肉,下咽时不免让人齁得慌。

《无问西东》剧照,王敏佳与陈鹏。

它又像是一次过于刻板的命题作文,老师早早定下了主题与基调,笨拙的学生却只会把自己收集到的所有素材,都强行往这个主题上去靠。

考虑到其清华百年校庆纪念片的身份,《无问西东》的确也是一次命题作文,就连导演李芳芳自己,也在接受采访时,多次有意无意地提及这部电影命题作文的本质,以表明自己遵照拍摄本片的初衷,成功地完成了这样一部作品。

或许,对于名校清华而言,这的确算是一部成功的校庆纪念片。因为它已经很努力地把百年清华最自豪的精神理念写进了这130分钟的影像里,它也的确能够成功地让每一位观看过它的观众,都能确凿地记住它试图传递的那些口号。

这或许也是《无问西东》虽然有着如此多的硬伤时,却依然会招致很多人喜欢的缘由。即便是批评它,也会想鼓励影片所传递的这些主旨。

片中呈现的从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西南联大,尤其会让大量有文艺情怀的观众,感到某种久违了来自内心深处的感召。作为知识分子的图腾,西南联大的独立、坚守与求知精神,也的确让许多人提笔码字,为它写下长长的赞美篇章。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作者: [美] 易社强 译者: 饶佳荣 版本: 九州出版社 2012年3月

然而我们都清楚,那是历史上的西南联大,与电影《无问西东》所呈现的西南联大,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但有一点,我想没有人会否认,那就是《无问西东》全片试着呼喊的那些精神与口号,的确值得被尊重,甚至被珍视。

在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大部分人都太过麻木于生活的苟且,就连看一看远方,仿佛都是一种奢侈。就不用说,《无问西东》想要呼唤的,是求知问道,是家国天下,是知识分子的操守,是一个人的德行与担当这些更加深刻和宏大的命题。

在这个连高尚的口号都快要无人呐喊的时代,有人去振臂呼唤这些口号,至少不是件坏事。

只不过我们总是会期望,一部承载着如此动人口号的电影,其技法,要是能跟上那些了不起的想法,该有多好。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时间之葬;编辑:走走。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你转发至朋友圈。

 4 ) 真浪费章子怡和张震

小时候我心血来潮,学过几天书法。

父亲丢给我一刀毛边纸,让我临帖。

我不乐意。

“凭什么你用宣纸我就用毛边纸?”

父亲笑了,只说了句:“别糟践东西。”

这段童年往事,在我看完《无问西东》时突然涌上心头。

《无问西东》就挺糟践东西的。

我语气重,因为我确实很失望。

和我一样失望的人一定还有不少,但我相信也有很多朋友是喜欢这部电影的。

《无问西东》的确有能打动到观众的“点”。

注意,是“点”,不是“线”,更不是“面”。

看过电影的朋友都知道,《无问西东》是一个“命题作文”。

这是部为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而创作的“献礼片”。

命题作文难写,是因为束手束脚,没有空间。

但“清华大学”这个题,真算不上没有创作空间。

可以讲的好故事太多了。

导演李芳芳知道这点,所以她一鼓作气在这部电影里讲了四个故事。

四条时间线,四个主人公,串起他们的,是百年清华“立言立德,无问西东”的精神。

先不评价这四个故事组合在一起的效果如何。

这四个故事里确实有几个“点”打动到了我。

首先是1923年这条时间线。

迷失自我的青年学子,在看到泰戈尔等大师后得到启发,这是很有力量感的画面。

“不要忘记真心和真性”,也很能突显清华精神。

再就是西南联大时期的那条线。

王力宏饰演的空军飞行员在战斗中壮烈赴死那一刻,是很传统的煽情模式,但还是很有震撼力的。

当然,最能打动到我的点没出现在正片的四个故事里,而是片尾那一系列“彩蛋”。

当清华大学历史上的一位位大师突然出现在大银幕上,我竟热泪盈眶了。

但这种“热泪盈眶”和影片前面的两个多小时并没有多大联系。

每次被煽情,我都会思考我的眼泪是从何而来。

把片尾那一段剪出来单做成短视频,让我看我依然会感动。

这就让我更感到遗憾:

有这么多传奇故事可以讲,干嘛要大费周章地写出四段中学生作文来完成任务呢?

不知道因为“被感动”而觉得《无问西东》是部好电影的朋友,有没有想过这“感动”的来源到底是什么呢?

说《无问西东》拍成这样很可惜,还是因为它的“卖相”确实不错。

这体现在摄影和美术上。

胶片拍摄给本片的画面带来了一种浓厚的复古感,这种感觉很老派,视觉上很舒服。

在摄影师曹郁的镜头下,青春的气息也被彰显了出来,这在章子怡和黄晓明主演的那个故事中最为显著。

曹郁,也是《妖猫传》的摄影。

确实是高手。这样的摄影,配上有气势恢宏的配乐,如果《无问西东》不是电影而是MV合集,我会给高分。

摄影师是高手,演员更是高手。

《无问西东》最让我愤慨的,就是浪费了章子怡直击人心的表演。

章子怡主演的那段故事,也是本片四段故事里完成度相对较高的一段。

她饰演的王敏佳这个角色,人生经历了较大的变故,在性格上产生了很大变化。

章子怡用眼神就全演出来了。

青春感、无助感、自卑感等等人物的状态,她拿捏得都极为精准。

我看《无问西东》时难得的几次入戏,都是因为章子怡投入的表演。

和她搭戏黄晓明表现也还算自然。还是那句话,只要他不露出神秘的微笑,他就还是个好演员。

王力宏、陈楚生都算是正常完成任务。张震则最可惜,他那段戏实在没有什么可发挥之处。

明珠暗投,是对这些演员出现在《无问西东》里最贴切的描述。

上好的题材、一流的摄影与美术、顶级的演员表演,却被缺乏掌控力的导演给鼓捣成了一部刻意、空洞的平庸电影。

先说刻意。

跨越时空的多线叙事,用好了是大亮点,玩不好就是大破绽。

四段不同时间线上的故事,需要串联。

在本片中导演是怎么串起来的呢?

1923年的陈楚生,是1938年王力宏的教授。1938年的王力宏,空投食物救了1962年黄晓明的命。1962年的黄晓明,有个高中同学叫李想,这位李想差点害死了黄晓明心爱的章子怡,为了完成救赎,李想在支边科考中用生命救了当代人张震的父母。

真厉害,这都串起来了。

导演串成功的时候心里一定松了口气。

太刻意了。

别说更高层面上的交集(如《云图》),连有趣的细节关联都没有。

导演更像是为了强行表现“百年清华”这个主题,硬是要把百年间的四个故事组到一起。

如此刻意,还不如拍成短片集,还显得没那么矫情。

刻意还体现在几段故事的时间分布占比上。

1923年的那段,戏份最少。

1938年和1962年的两段,戏份最多。

当代都市那段......最格格不入。

这八成没什么创作上的考量。

你不能说陈楚生表现出的“求真”就没黄晓明表现出的“善良”与“正义”重要。

那为什么陈楚生戏份少呢?因为观众更想看章子怡,更想看张震,更想看王力宏。

这种刻意还体现在对单个故事内在的编排上。

比如王敏佳这个人物的遭遇以及他和陈鹏之间的爱情。

陈鹏一度离开王敏佳,是因为他看到王敏佳的手被李想抓着。

这是巧合。

王敏佳给师母写信,被师母认出她的写作方式。

这是巧合。

王敏佳被打了个半死,陈鹏已经挖好了坑准备埋她,她突然就醒了。

这已经不是巧合了,这是奇迹。

通过巧合和奇迹来推动故事发展,是网文作者常用的办法。

因为这样写最不需要逻辑,最不需要动脑子。

这样编排的结果就是,我知道陈鹏和王敏佳之间的爱情很深,一个给另一个“托底”,但我总觉得这么深的感情来的太突然。

我对王敏佳的遭遇感到同情与愤怒,却又不知道我是该对那个时代愤怒还是该对创作者愤怒。

本片拍好之后拖了五年才上映,看了片子的人都知道原因。

但我会思考,那场批斗之后,导演并没有想要表达什么对时代的反思,更没有想要做任何批判,她只是为了引出陈鹏和王敏佳的真爱。

脱离时代背景,这个爱情故事依然写的出来。

这就是强行不过审了。

王力宏那个故事则显得有些冗长,母亲的教导很多余,独自离队给孩子们送食物更让我怀疑他违反了军令。

张震那个故事……

哎,不说了,给男神留点面子。

说到刻意,本片的台词对白也有很大的问题。

很多处台词,比如那句“托底”,我都看到了琼瑶阿姨的影子。

我生怕章子怡会突然说出“我在找我的刺”。

张震片尾那段深情的鸡汤总结就更不必说了。

真是比班长发言还要学习委员。

这样糟糕的呈现,根本无法承载“百年清华”的精神。

当这四个故事组合在一起想要强行点题的时候,空洞感就出来了。

强行的煽情,很难有信念感,所以我很难满意。

清华大学的精神该是厚重的,是沉毅的,而不是漂浮起来的。

那种带着底蕴的青春感,不是跑跑跳跳,而是眼神中的求知欲与心里的热血情怀。

可惜导演不懂。

写过《十七岁不哭》的八零后导演李芳芳还停留在抒情青春散文的审美层级,编导水准则显得太过稚嫩。

让她拍“百年清华”,太难为人了。

老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希望年轻导演们都能真的理解这句老话。

 5 ) 什么是真实?我所看到的就是真实的,我看到真实的电影就是这样

引用电影里的话:什么是真实?你看到的,你听到的…就是真实的。我看到听到的电影就是这样

真实的是导演生硬把四条线“顺理成章”的串联在一起。基本就是因前辈的一句话或一行为改变了后面的人。特别当代“奸商”张果果只因一次扫墓,听前辈留一句话死者已矣,生者如斯就莫名其妙的放弃蓄谋已久的商业计划。最后他只甩了一句我们不一样(还好他没唱出来。)。。。真实的看见一位广东富家仁母是如此的开明和伟大。我只认为导演硬拉出一个这样的母亲是为了体现出沈光耀的愤青精神更伟大。我真实的看见这不是战场而是中东里的沙漠,食物贵于石油,用战斗机空投食物。电影里贵在光耀救了一名理工科生,真实的理科生也可以如此浪漫,可以在如此高度机密任务期间请假,回来神奇的直接打算掩埋王敏佳,也不问青红皂白的带走了她。(他那些高分我真不明白是理性考得还是感性考得)。最后吴岭澜一角导演是在叫嚣吗?他是一个理科渣文科优的迷茫青年,脑残的跟风。只因梅老师的朗读泰戈尔一首诗最后就喜欢迷上这首诗。一次看见当时的全国名人都瞻仰诗的作者。从此他就“弃医从文”。我真实的看见导演是在赞美文科思维如此漂移随性,跟着感觉走。

电影最后彩蛋就串了很多中国伟人,表达出来她的情怀。请走开,我要真实有逻辑的东西,不要无问西东的情怀。

我是理工生,也许会有情怀,但我更喜欢真实的。在我们理工科思维里真实也许并不是所见所敢,而是背后的逻辑。我并不喜欢你们所喜欢的电影,也许我只是看到我感受的真实,并没理解到你们的逻辑。

 6 ) 《无问西东》为何口碑两极分化严重?

早在2012年,电影《无问西东》已经开始了拍摄,并且在清华大学大礼堂举行了发布会,本片最初就是作为向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献礼的作品而拍摄的。而片名《无问西东》,也是取自于清华大学校歌中的一句歌词“立德立言,无问西东”,这个片名给人的第一印象,如同电影所拍摄的画面一样,具有年代感与历史质感。

导演李芳芳,毕业于美国纽约大学电影学院研究生院导演系,是著名导演李安的同门师妹,曾执导电影《80’后》,出版散文集《十七岁不哭》,并改编成十集同名电视剧。

幕后制作班底,影片摄影指导是凭《南京!南京!》多次荣获国内外电影节最佳摄影奖的摄影师曹郁;美术指导是《色,戒》的艺术指导香港美术大师朴若木,以及张艺谋御用美术设计曹久平;声音指导则是《一代宗师》的声音指导陈光。这样的制作团队,在我们观影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画面的质感带给我们视觉上的享受,色彩饱满,也运用了很多远景来渲染这种文人风骨与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演员章子怡、黄晓明、张震、王力宏和陈楚生,不用再多赘述,也是家喻户晓的明星。

这些庞大的阵容,似乎给了我们更大的期待,也因此,在影片上映以来,电影的评论褒贬不一,两极评论明显,要么非常喜欢,要么觉得非常可惜。下面,我将简单描述一下影片的主要内容,其中给我留下深刻映像的画面,以及对于出现两极评论的现象提出一点小小的见解。

一、

这部片子讲述了四个时代当中,在清华大学的知识分子在青年时代、人生重要节点之中的两难抉择。四个时代背景取自北洋军阀时期、西南联大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文革时期和现代时期,每个人所处的历史境地迥异,故事的编排把人物置于艰苦的历史环境当中,而一代又一代的清华人选择了同样的道路:遵循本心,由此传达出本片的一个重要主题和精神:不忘初心。

本片以现代时期的清华大学毕业生张果果(张震)作为叙事主线。

第一个故事中的张果果面临着两个问题,一个是要不要把将他作为牺牲品、而且假仁假义的上司的违规材料交给上司的对手?一个是要不要继续资助之前一直在资助的四胞胎家庭?因为不知道四胞胎家庭会不会一直让他养到老并且死缠烂打。

在尔虞我诈的商业斗争当中、在人心不被信任的社会里,到底是要选择商业市场上已经习以为常的不择手段还是相信和履行“人性本善”的信条?这个疑问的选择,引出了其它三个时期的故事——同样作为清华学子的前辈是如何选择的。

这些清华学子前辈的选择,包括了吴岭澜(陈楚生)对文科和实科的抉择;沈光耀(王力宏)是否要违背家训参加空军的抉择;陈鹏(黄晓明)是否要为了爱情而放弃核研究的抉择;王敏佳(章子怡)是否要诚实地面对自己的虚荣的抉择;李想(铁政)是否要为了自己支边的所谓理想而让王敏佳一个人承受众人的批判的选择。在他们当中,有选择自己本心的,最终走向了自己的人生道路,自信而笃定;有违背自己本心的,在当时动乱的时代得到了一个惨烈的下场,以及用一辈子来赎罪的痛苦。

通过所有这些年代的人物选择,镜头回到了张果果身上,他同样选择了与前人一样的道路,不交出前上司的违规资料,继续资助四胞胎家庭。这是他内心能够感觉到安心、快乐的决定。印证了本片要传达的风骨和时代精神: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二、

讲述完剧情,先不急着定论这部片子的好与不好,先来看一下一些值得欣赏的地方。整部影片跳跃切换非常大,但有些细节处理还是能够触动人心的。

第一个场景:静坐听雨。

这一部分用了近景和中景拍摄,带给我的是文人从容而笃定的心境。瓢泼的大雨打落在西南联大课室的铁皮屋顶上,嘀嘀嗒嗒地像冰块砸到铁皮的声音,急速而吵杂,以致于课室里已经听不清老师的声音了。老师走回讲台,用粉笔慢慢地写下“静坐听雨”四字,雨水从屋顶的铁皮衔接的缝隙中流了下来,滴落在老师的肩膀上,湿了一大片,老师却像没事一样,回头坐在了一边,和学生共同听雨。此时,“咿呀”一声,沈光耀打开了课室的窗户,一瞬间,马约翰带领学生跑步的喊叫声、渔民捕获鲜鱼的跳跃声、雨水倾斜在草地和池塘的滴嗒声涌入耳窝。镜头紧接着切换,一下所有的场景映入眼帘。教室里安静了,安静得只能倾听这教室以外的声响。

这一部分的环境拍摄,有声,是为了营造无声,动,是为了体现静。这个世界有那么多的嘈杂之音,我们何曾如老师一般地安定,停下手中奋疾的笔头,停下追赶,充分地去聆听这个世界,它教化我的、期待我的的声音,也多久没有去倾听这世界里面的自己,我们嘴上不说话,我们的心里在说话,我们有听得见吗?

来自豆瓣电影

第二个场景:炮火之中的泰戈尔诗集

由于处在抗日战争时期,经常会拉响警报,老师和学生们经常要躲在一些土坡、山丘底下上课。这一次,警报拉响后,老师们依旧和学生来到了土坡底下。头顶上的飞机一架接一架地轰轰而过,而这群老师依旧面不改色地进行授课,镜头切换着不同老师的场景,同样都带有小黑板,也有带着化石讲课的,一个一个面无惧色的教师,似乎忘了飞机炮弹的存在,忘了这个炮火纷飞的时代。吴岭澜在这里念起了泰戈尔的《爱者之贻》:“世界于你而言,无意义无目的,却又充满随心所欲的幻想,但又有谁知,也许就在这闷热令人疲倦的正午,那个陌生人,提着满篮奇妙的货物,路过你的门前,他响亮地叫卖着,你就会从朦胧中惊醒,走出房门,迎接命运的安排。”沈光耀听得入神,如同当年吴岭澜站在图书馆聆听泰戈尔的演讲一样,站在他身旁那一帮卓越的人群,他们的自信和从容,源自于对自己的真实,对生命的思索,而这样的思索,这些卓越的人群是认为有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成就,向来在艰难困苦之后得来,才显得愈加弥足珍贵。在这个镜头下,在这样的环境里,在轰炸机底下求学是艰苦的,选择不平安而参军也是艰难的,而当我们看到沈光耀最后开着轰炸机沉向敌军的船舰,说出一句“回家”时,我们会明白,为何感觉如此轰烈。因为不得已。如果没有时代所迫,沈光耀的理想会不会不一样?那样他遵循自己的本心时,也不至于会丧失性命。

当我看到一个母亲对着一个孩子的尸体哭着喊着的时候,那一幕的镜头,我想,战争从来不是为了让我们勿忘国耻,它最想让我们记住的是爱与和平。

来自豆瓣电影

第三个场景:飞机投下的希望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老师在谈论到沈光耀开着空军的飞机给饥民投下食物的场景时指出,沈光耀投下的不仅是食物,而是那群饥饿的孩子对未来仅存的希望。尹鸿老师也是这部电影的策划,而这个镜头也是带有一定的象征性和隐喻性的,他提到了齐邦媛的《巨流河》,书里写到,“中国军队给老百姓带来的唯一的希望就是空军。”“在绝望当中,只有天上飞过一架中国的飞机,这个时候,你才觉得中国还有希望。”在此贴个视频,里面有稍微详细的讲述。[1]

来自豆瓣电影

第四个场景:迫害者成为受害者,加害者成为凶手

最残忍的镜头,莫过于在批判会上,刘淑芬不经意间说的一句气话:“打她!”,竟然围观者对王敏佳群起而攻之。刘淑芬想要走到人群中参与一把,作为事件的主要人物,想要亲手打到王敏佳的一个妇人,不料却被挤出了人群,慢慢地后退。刘淑芬眼神呆滞,似乎不知道这是什么状况,等到人群发现王敏佳已经没了呼吸,浑身是血,人群散去,刘淑芬才能够往近里看一眼,没想王敏佳却因此而断了呼吸。刘淑芬被吓得跑回家中,精神恍惚,跳井自杀了。

在围观的人群中,没有任何一个人为此事付出任何代价,人死了就死了。最初只想要发泄气愤的刘淑芬,从迫害者却最终也成为了像王敏佳一样的受害者。人群无由来的狂欢让人感觉震惊和心寒,到底是什么造就了这是非不分的年代?

来自豆瓣电影

三、

可以说,上面的镜头是最触动我的4个镜头了。影片的视觉享受很好,单单只截取某些镜头来看会感到非常不错的。但是这种断裂式的电影结构,时代之间的不断切换,四个故事之间的衔接,未免让人觉得庞杂而多余。在我看来,也许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首先要表达的一个是不忘初心的主旨,另外一个是要契合清华百年校庆的议题,所以要选择四个时代来体现清华的百年传承,最后一个还要表现出清华人的家国情怀。这三点要糅杂在一个电影当中,可以说并没有得到一个很完美的结果。而正因如此,导致了它有些表达显得多余、臃肿,有些表达却不够深刻,我将从以下三点来对它的美中不足进行分析。

第一个,故事结构多余。四个故事之间除了时间和简单的故事情节进行连接之外,没有必要的逻辑关系,同样是为了表达不忘初心的主旨,那么只取一个故事详细讲就好了,四个故事在这个主旨上纯粹属于并列关系,所以让人感觉删掉也无所谓。但如果是硬要体现清华的百年传承,那么也许导演只想到了这么一个时代场景不断切换的办法。但在这个时代的推进也演变当中,也许我更想要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这不同情境下的人物追求本心选择的细节刻画,不同时代之间有何异同?时代环境对人是否有影响?而这种影响又是怎样的?是什么导致了他们做出了同样追寻本心的选择?为什么现代这么多人都无法追寻本心了?这些问题也许是比看这并列的四个故事更加能够吸引我的。

第二个,用名句堆砌影片,缺乏深入的解析。“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在这些年也是挺火的,影片拿这个来当主旨,也意在驱散当代青年人的迷惘,即便外界有那么多期待你去所谓正确的事情的声音,你也要听从自己的内心,做自己。我们都知道要做自己,影片只不过给了观众共鸣,给了当下我们所知道、所认同的一个答案。有多少人因为听了一句话就能够做出决定的?就能够知道自己应该要怎么做的?现实当中应该很少吧。所以即便影片当中引用了泰戈尔的诗句,吴岭澜有点突兀但又带有风骨的对白,只是告诉了我们一个已知的道理,仅此而已。

我想起过去读书的时候,问了老师一个问题,为什么小说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要作一个这么长的故事呢?把道理直接讲给大家听不就好了吗?老师笑了笑,并没有回答我。就算过了好几年,我依然不知道答案。但当我在某个瞬间突然醒悟时,我才发现,有些道理,不管听了多少遍,有些人依然会无法体会,无法明白,因为缺少经历。而当某些道理我们无法那么快能够经验到时,小说的主人公便代替了我们去经验。所以,用名句来堆砌电影可以,但对于主人公选择人生道路的心路历程如此之快地交代,略过,就显得不接地气了,因此会给人一种仅靠情怀来支撑剧情的漂浮的感觉,比如吴岭澜从实科转向文科的选择,内心的挣扎应该是有很丰富的心理,但是拿来叙述的镜头却太少了。

第三个,情怀太过,缺乏对当今青年追逐名利的思考。如果本片仅仅是为了对百年清华的赞颂与怀念,那么缺乏引人思考这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那么这部片子的受众就只好是清华的校友或是仰慕清华的人。但如果这是给青年人以思考和指导的片子,那么这一点是需要具备的,毕竟它的受众是每一个普通的青年人。

如果说,不忘初心是恒久以来的一个议题,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更多听到的却是带有批判意味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不是像影片当中有那么多担当家国责任的遵循本心者?影片没有引导我们去思考,我们依然更多地只有哀叹此时不同彼时,哀叹这个世代再无大师出现,而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这到底是为什么?造成今天这样的局面,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错吗?是。这是时代的错吗?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身处时代的洪流之中,我们每个人都在谱写着时代,我们被环境影响着,我们也影响着环境。如果我们只有哀叹,便无法改变现状。

我们可以渲染情怀,包括家国情怀、个人对本心追寻的情怀,但如果只空有一腔情怀,又能够做什么呢?影片末尾的知识分子的群像,无一不是把情怀落到实处者,有编写教材育人的、有推动科研发展的,他们都是推动我们社会与时代进步的人群,造就我们今天所拥有的环境。可以感受到,影片烘托了很浓厚的情怀,在这个时代,煽情很容易,激起人的情绪也很容易,但是推动人实干的,却很难。要知道,情怀是能够涨票房的,而思考是痛苦的,电影作为现代人的娱乐,娱乐是要避免痛苦,这显得很讽刺。除非有一天,电影它不是作为娱乐产品出现,而是作为艺术品出现,那么在拍摄电影的层面上,把情怀落地就是可能的。

总的来说,这部影片给我的感觉就是顾此失彼吧,要照顾到方方面面确实不容易。影片的确能够传达出不忘初心的本意,但对知识分子对于人生的疑问还是缺乏了深入的思考和剖析,更多的是对历史的回顾、怀念,也缺少了描绘当代环境下青年人同样对人生疑问的挣扎和两难,无法引发观众进一步的思考,点到为止。

注:

[1]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电影点评:

http://www.1905.com/video/play/1249587.shtml?fr=mdbypsy_zyyp

 短评

观影体验特别复杂,一方面导演的情怀野心,时代的反思以及某些闪光的细节都能体会到,一方面又被各种尴尬的剧情、无处不在的配乐,支离破碎的情节,一一击破。这种多线叙事其实特别考验导演的功力,弄不好就成这个样子,特别跳跃,情绪不连贯。两个亮点,米雪饰演母亲那段教子告白,片尾的清华人物致敬

7分钟前
  • 蒜 | BOY A 🌈
  • 还行

谢谢你,我人生中宝贵的一课。

11分钟前
  • Morning
  • 力荐

彩蛋比正片还吸引人。晓明哥演得也很好啊,章子怡毁容后晓明哥拥抱她,她略带抗拒,此时晓明哥拖住章的手借势让她抱紧他自己,细节好评。王力宏死的时候整个电影院都吸鼻子了。

15分钟前
  • 胖胖胖肉羊
  • 力荐

补看。历时五年后才公映,不知经历了什么?演员都很年轻,颜值高,观众高兴。命题作文,意念过强、过多,结果却并不理想。

16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章子怡那一段见人性。但打动我的是王力宏那一段。世间父母大多像米雪演的妇人一样,并不奢望儿女有丰功伟绩耀目成就,只希望儿女能嫁娶生子世俗过完一生。这也是大多数同龄人最终所走的路。但人生的活法,从来都不该只有一种。他违叛了母愿。可至少,他活在自己的岁月里。他没有辜负他所存活过的时代。

18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1.黄晓明真是人生赢家,在《中国合伙人》考上燕京大学,在《无问西东》考上清华大学,下次是上哈佛还是剑桥?2.张震可能是在理发店工作,毕竟同事全是英文名。

20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每当遇到好电影 我就会庆幸 这个世界有人有能力把美好的东西传播 真好

23分钟前
  • 睡着的竹子
  • 力荐

这才是更值得尊重的、更多人的“芳华”啊!学生的勇毅被乱世葬送,而泰戈尔的诗流传至今。追问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活,并为意义而死,爱与欲都像钻石般纯粹,文人书生电影。张震可以说是人间瑰宝了,章子怡蒙面后进入神演技时刻,黄晓明完全控油,裸体极性感。p.s.永远分不清王力宏和李治廷。

27分钟前
  • 隔壁家的桃太太
  • 推荐

整体像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四个时代背景,把一堆小故事连在一起,贯穿其中的主题是:在时代的洪流下,渺小的个人该何去何从,唯有立德立言,无问西东。问题是这些繁多的故事泥沙俱下,好的地方要拍手称绝,比如战争中的诗意,静坐听雨;差的地方简直要呵呵脸,比如张震都救不了的现代戏,尴尬到死。

31分钟前
  • 余小岛
  • 还行

这样说吧,这部电影就像你收到一张纸条,上面书写了康德,字写得颇为难看,但在一个三观发育不太健康的时代,为了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或者内心仍然追求的某种崇高的道德法则。你还是愿意把这张纸条传递给另一个人,这就是我看《无问西东》的感受

34分钟前
  • 4cats
  • 还行

有一种老派的好。真正的青春就该歌颂勇气和爱,该歌颂对自我的寻找,要在人性趋利避害的恶里曲曲折折的开出一朵花来。米雪好棒。而导演大概拍出了非常好的黄晓明和最好的王力宏。

37分钟前
  • 顿河
  • 力荐

有些东西进到心里,就是一辈子,虽然浑然不觉,但早已深入骨髓。四个时代,都有其幸与不幸,即便是当下这个平安祥和的时代,有时感觉自己身上也会有看不见的弹痕,风骨、胸襟、情怀这些词或许已经模糊,或许这个时代有这个时代的活法,惟愿“你那可爱的前途光明”。

42分钟前
  • Breeze_狸奴
  • 力荐

当黄晓明喊出“你怪她没有对你真实?那你给她对你真实的力量了吗!”我大概也就知道自己为什么不喜欢这个片子了。整体的感觉还是太矫情,有点过度抒情。然而,抒情的方式却又只有不停的用音乐煽。所谓的四个时空线索,也并没有真正有效的交叉起来,还是导演能力的问题。最终,也仅是个喊口号的宣传片。

4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较差

孤坟葬着未亡者,枯井跳下活死人。你会一点命理,却摸不透时代脉搏;我懂一些句读,仍划不掉此生灾祸。沙海苍茫,惦念着远方的你治愈情痛;山河破碎,曾记得少年意气胸怀家国。这里有百子争鸣,可静坐听雨,能丈量核变,共天地俊秀。这水木清华见证了百年兴衰,世事变迁。还有无数情深,正在漠漠跋涉。

46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如今我们这个时代充斥的是一点也不快乐的张果果(可很多人既没他的颜值也没他的才华),我们已然没有了吴岭澜、沈光耀、陈鹏为代表的年轻人那种真诚、正义、勇气、信仰、家国情怀和牺牲精神。是我们堕落了还是被阉割了?真羡慕他们的“芳华”,我们没有过,有的只是犬儒、自私、冷漠以及廉价的激愤…

49分钟前
  • 曾于里
  • 推荐

此生此世,向心向善。命运何惧,真心以待。

54分钟前
  • 力荐

“你怪她没有对你真实,你给她对你真实的力量了吗?”哈哈哈,过去的人也不会这么说话吧?清华献礼版《芳华》。

55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做为命题作文,在当下的电影语境,能拍到这个“深度”(尤其是62年戏份),真心佩服导演。

56分钟前
  • 阿德
  • 推荐

我很喜欢。大胆,年轻,蓬勃朝气,过程中叹息几声,看哭一次。叙事上有缺点,但每个单元都很动人。年轻人在哪个时代都是不容易的,但年轻人从来不会认输。

57分钟前
  • 宋小君
  • 力荐

好看的,很浪漫的一部电影。泰戈尔是浪漫的,西南联大是浪漫的,雨中静坐听雨是浪漫的,晃晃叔叔是浪漫的,陈鹏的妥帖是浪漫的,被银杏叶包裹的雪花膏是浪漫的。

1小时前
  • Monody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