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热夫战役

战争片俄罗斯2019

主演:谢尔盖·扎尔科夫,伊凡·巴塔列夫,奥列格·加亚诺夫,亚历山大·布哈罗夫,阿塞尼·谢梅诺夫,伊戈尔·格拉布佐夫,格里戈利·涅克拉索夫,丹·罗津,亚历山德·佩拉卡斯,亚历山大·阿拉沃什金,亚历山大·戈尔巴托夫,安德烈·科罗夫尼琴科,彼得·洛加切夫,丹尼尔·沃罗帕夫,奥列格·阿巴林

导演:伊戈尔·科皮洛夫

播放地址

 剧照

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1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2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3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4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5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6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13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14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15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16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17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18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19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5 00:04

详细剧情

  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苏联红军与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在勒热夫一线争夺德军据守的“勒热夫突出部”。

 长篇影评

 1 ) 希望每个士兵都能理解战斗的意义和真相

要炮没炮?资源总是紧缺的,不缺资源那叫碾压。残疾、死亡,能否活下来看老天。各有各的理,基层领导肯定是要保士兵,看得通透。政工小年轻,有自己的追求和KPI,只是工作,先认定所有人都是坏的,可能也真的有坏人。能真的上前线来抓人,也是拼命涉险。具体士兵不好说,至少死都不怕也没什么可怕的,但是如果活下来了还是少一点污点好。生死与共一起经历过困难才是好兄弟,好的领导力是保护下属,灵活完成最高目标。士兵不是机器,知道为什么打仗,不得不战的意义更重要,所以虽然士兵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但是要充分激发战斗力,战场动员就不能只是命令。现在好像战斗理念也是海星式,给前线指挥员以较大的自主权。

 2 ) 战争电影不只是打打杀杀!

这次上影节,战争题材的电影真不少,除了像《猎鹿人》和《现在启示录》这样的经典,有一部俄罗斯电影出乎我的意料。

我一向不觉得俄罗斯的战争电影能有多好,即使是俄罗斯电影,真正高质量的微乎其微。

《勒热夫战役》出乎了我的意料。

《勒热夫战役》,顾名思义,讲的就是勒热夫战役。

先简单科普一下勒热夫战役。

勒热夫战役全称勒热夫—瑟乔夫卡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重要的一次战役。

因为在时间上勒热夫-瑟乔夫卡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前后脚,所以更多的人只知道斯大林格勒战役,而不知道此次战役。

事实上,勒热夫战役对于整个东线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这次战役牵制了德军大量兵力,间接导致了第六集团军的覆灭。

甚至可以这样讲,如果没有勒热夫,很有可能就没有后来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以一次大战役命名的电影,搞不好就成了军事领袖们指点江山的政治宣传片。

这部电影恰好相反。

它符合我心中优秀战争电影的三要素:战争残酷、矛盾冲突、以小见大。

战争残酷,不用多讲,如果一部战争电影连残酷的做不到的话,有什么资格叫战争电影呢?

矛盾冲突,这种冲突当然不仅仅指敌我矛盾,更多的是一方之间的矛盾,或者个人内心的矛盾。

以奥利弗·斯通的《野战排》为例,主角是一个涉世不深的愣头青,在政府的宣传下毅然决然的入伍。

当时的他,一心报效祖国,将北越邪恶势力彻底从东南亚消除。

可真正到了战场上,邪恶的不仅仅是北越,美军比起北越,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血腥残忍、残杀平民,甚至连妇孺都不放过。

这个时候,主角动摇了。

这种矛盾冲突在越战电影中最为常见。

以小见大。

战争电影的主角如果是政治家、军事统帅,这部电影的核心思想就很难做到反战。

政治家要是反战的话,那就不会有战争了。

真正优秀的战争电影主角大多数都是小人物。

去年上映的《决战中途岛》,我之所以对此很不感冒,就因为这部电影的主角之一是尼米兹。

《拯救大兵瑞恩》里虽然也出现过马歇尔,但主角还是那一群拯救瑞恩的普通士兵。

《勒热夫战役》,这三点都做到了。

如果非要纠结战争场面,《勒热夫战役》确实明眼可见有《拯救大兵瑞恩》的影子,但在场面残酷上,也做得相当不错。

电影虽然以“勒热夫战役”命名,但几位主角都是普通士兵,军衔最大的也不多是中尉。

里面倒是有一个中校,但几乎是反面式的人物。

最重要的是这部电影在“矛盾冲突”方面很有看头。

首先是上下级之间的矛盾。

中校命令中尉在没有任何后援的情况下死守某个村庄据点,以便于为大部队争取时间。

听起来有点像《集结号》的剧情。

集体和个人,哪个为大?矛盾就来了!

美剧《兄弟连》里,有这么一段,我现在依旧记忆犹新。

E连受命派出15名侦察兵,渡河去敌军阵地捉俘虏,这对于整体来讲,确实很重要,如果能从中获悉情报,对于此次战役有很大的帮助;

可对于E连,尤其是那15名侦察兵,几乎是飞蛾扑火。

作为E连的指挥官,温特斯直接修改了上级的命令,他和侦察兵说,我不要你们抓什么俘虏,活着回来就行。

其次是士兵与反谍报专员之间的冲突。

为了不被纳粹的宣传迷惑,苏联上头下令不准任何士兵观看和阅读敌方的宣传页,如有私藏者,直接枪毙。

反谍报专员确实在电影里扮演了一个坏人的角色,甚至比纳粹德国都要坏。

他对自己的同胞、同志不信任,甚至心怀怨念。

看到这段,我突然想到了《亮剑》。

咱老李当年在鄂豫皖根据地不就差点被王特派员给枪毙吗?

十几年之后,老李再次见到了王特派员,说了这么一句话:多少好兄弟、多少好战友没有死在战场上,都倒在了自己人的刀下。

当然,还有士兵之间的矛盾。

大家在参战之前,都不怎么光明磊落,你是小偷,他是强盗。为了这个,队伍险些发生火并。

我一直觉得一部真正优秀的战争电影,看完能让人厌恶和痛恨战争,而不是喜欢和崇尚战争。

一部毫无反战思想的战争电影,就算拍的再怎么热血沸腾,都算不上好电影。

国产电影里,你要我说一部最经典的战争电影,非《高山下的花环》莫属。

这部电影,拍得很残酷,而且反战,甚至还批判了当时的官僚主义。

四十年过去了,它依旧是最好的国产战争电影,其他电影,只能望其项背。

 3 ) 当代民族主义俄罗斯如何看待红色苏联史

有人看了这部电影觉得是在“黑苏联”,把“苏联政府什么时候相信过自己的人民”当slogan。虽然电影里许多苏联的槽点,但上述解读却是南辕北辙。因为《勒热夫战役》恰恰是当代民族主义俄罗斯政权的“主旋律”,阐述的是最符合普京政府历史观的苏联历史。电影中的“黑点”,不是在“解构”,恰恰是经过多年妖魔化苏联历史之后的俄罗斯主流苏联历史观点;而对每一个黑点,几乎都有非常明确的语言和人物刻画来“反转”。最后的结果,是把苏联革命英雄历史观中的意识形态内容拿掉,同时洗掉自由主义用苏联污点否定卫国战争的污迹,提纯出当代俄罗斯需要的正统历史观:爱国主义。

所以这不是一部通常意义上的,以反战或意识形态为主题的战争片,而是一部满是“私货”的“历史说教片”。我们可以细数一下电影中的历史观输出:

第一,内务人员的形象。带着蓝帽子的人员符合最传统的苏联历史印象:政治洗脑、小题大做、严酷无情、枪口向内。这些内容不是输出,后面的反转才是:蓝帽哥表示自己也委屈,从小孤儿,被dang养大,第一次反转。释放老大爷,人性战胜dang性(误),第二次反转。看着自己的助手反水惨然而笑,内心觉醒,第三次反转。电影没有给这些被深恶痛绝的政工人员洗白,整个“人性觉醒”也显得有些苍白,但应该看得出,他不再是个符号化的邪恶形象(那些背后架着机枪扫射撤退友军的),这已经是是对刻板印象的很大反抗了。要注意,想投降的助手最后还是选择了舍身取义,我可以反gongcd,但不能泯灭作为俄罗斯人的人性,打死也不自相残杀。爱国主义。最后不忘画蛇添足地说,要让他们自相残杀。你看,后来不就是吗,从波罗的海残杀到中亚,从高加索自相残杀到乌克兰。

第二,“古拉格群岛”的形象。农场会计是哲学教授,知识分子,很明显是个受迫害的政治犯,知识分子。但是大叔却说,我爱俄罗斯。爱国主义。爱告密的小孩说,为啥都是枪口向内,这些老百姓呢,都搁古拉格里吧。很快一段根正苗红的反转,你看,都被德国鬼子害死了,这都怪古拉格?由于大胡子一直被黑,历史都快虚无到德国人是解放者,真正坏的只有俄国人自己了。电影piapia打完脸,孩子醍醐灌顶了,一刀囊死德国鬼子(开始还搁那心慈手软呢)。卫国战争是为了俄国人民,不知道小胡子要把乌拉尔山以西的斯拉夫人都霍霍光啊。

第三,苏联军队的形象。本来勒热夫战役就是苏联人蛮干的代表,冬天野蛮地反推,前后损失超过150万,最后获胜的是德国人,伤亡也只有30万。但是最后一段话说了,这是为了斯大林格勒牵制德军精锐,死得其所。局部看也是一样,《集结号》俄罗斯版,摆明了让谷子地们送死,偏偏这个谷子地又把队伍拉回来了。大家不理解,为啥非要让小伙子们送死?所以营长同志花了两次解释,这是舍小我为了大我,让敌人误判方向,这种牺牲不是毫无价值的白白浪费人命。连长这下听懂了,拉着队伍又回去了。为啥?就服一个理,我可以为了大局牺牲自己,而且未必会输。你看,是不是比全队伍都死光了,最后一根筋要找队友的谷子地高级?至于小偷和莫斯科孩子,不肯入党的连长和真心想与他做朋友的政委,抽烟大叔和内务人员,说白了都一个意思:不问出身,出身入死为了国家,都是英雄。

最后是苏联与俄罗斯的关系。“苏联是一个年轻的政权,俄罗斯有上千年的历史,它的未来还很长”。这句话应该为整个“说教”做了一个最全面的总结。

 4 ) 好评给热血的苏联战士

电影拍的很热血,里面的战斗场面非常激烈,但是不喜欢电影拿意识形态说事。

没有苏联,俄罗斯就亡国了。

很多人认为,俄罗斯国土大天气也冷,德国人打几个月打不下来就废了。这种看法非常有问题,很片面。

现代战争,打仗靠的不仅是人的战斗意志,坦克大炮飞机杀伤力太大,没有现代化武器,根本就打不过敌人。

斯大林掌权之后,想尽一切办法,要让苏联实现工业化,因为他知道,德国人早晚有一天要来进攻苏联。不实现工业化,没有现代化武器,根本不是德国人的对手。

设想一下,如果当时苏联没有实现工业化,仅仅依靠步枪,他怎么能挡住德国的飞机坦克呢?

即使是这样,因为战争初期,苏联的战争准备不足,苏联付出了相当多的代价。就比如电影当中说的勒热夫战役,苏联的伤亡是德国人的4倍,很大原因就是苏联的装备比德国差太多了。电影当中,提了好几次45毫米炮,也可以看出当时苏联的武器装备跟德国有很大差距。

战争后期,苏联能压着德国打,跟苏联的武器装备,有进步,有很大关系。战争后期,战场上最厉害的坦克已经不是德国坦克,而是苏联坦克。

电影总是拿意识形态说事,你的表现出了,现在俄罗斯人的一种矛盾心态。是苏联使俄罗斯更加强大,没有共产主义,俄罗斯顶多就是一个普通的资本主义国家,很难成为美国的对手。

美国之前把苏联作为敌人,现在把中国作为对手,都是一样的原因。

题外话再说一句,电影当中的场面,虽然拍的还算不错。但是,导演应该不是一个军迷,真正冲锋的时候,士兵和士兵之间不会离得那么近。离得那么近的结果,就是一炮让敌人都炸死。最过分就是韩国电影 太极旗飘扬 中的志愿军冲锋场面,人跟人连间距都没有,韩国人再也不会打仗,再不懂三三制,散兵线还是懂的吧?棒子抹黑中国的能力可见一斑。说多了,棒子的事跟这个电影没有关系。

希望,以后的战争片,无论是谁拍的,都能找个顾问问一下,不要让懂行的人笑掉大牙。

 5 ) 即使是众筹拍得电影,道具也非常用心,我们的国产神片穿帮太多了,要向别人好好学习

即使是众筹拍的电影,道具也非常用心,我们的国产神片穿帮太多了,要向别人好好学习

德国人装备的捷克轻机枪

雪地服装和捷克轻机枪

一众MP40

一众98K

98K细节真实

MP40射击

ZB37重机枪,捷克造的,德国占领捷克后装备了部分,一般电影很少见

MG34枪口火焰非常真实,不是后期加上的五毛钱特效

这个不知道是不是41型,背后油罐有点像

瓦尔特P38

FW189枭,很奇特的造型,纳粹德国的空中眼睛

这个我觉得是有点穿帮了,可能二战德军野战炮实在存世太少,用Zis-3型火炮代替

影片最后苏军用缴获的ZB37射击,前后呼应

托卡列夫TT33,枪后一根绳子拴在腰上,很容易联想到那张著名的叶廖缅科冲锋的照片

老式马克沁也上战场

苏军缴获的捷克轻,来个德普就好了

莫辛纳甘的四棱刺刀,很真实

M1940刺刀,用在SVT-40上的

四棱枪刺折下来的状态

缴获的MG34,注意地上的子弹包

看多了T-34,这里来了个T-60轻坦,很少见。

波波沙细节满满

老兵油子的SVT-40

二战苏联Б8望远镜,这个细节实在到位,实在认真

RGD33手榴弹,用的时候扭一下已经很真实了,实际操作更繁琐,不拍了哈哈

我们的神剧层出不穷,从手榴弹炸飞机,到裤裆藏雷,每一次都是赤裸裸的贬低观众智商, 不知道道具组是干什么吃的,稍微用点心都不至于出现AK47横扫鬼子这样的笑话,有些道具枪一看就是整支都是塑料,连枪口都是实心的 。向别人好好学习吧。

 6 ) 和平的日子才是最好的日子。

我的评分:7.5

影评:

董董老师推荐的电影,我是肯定看原片的。

影片开始就是冲锋的场面,士兵们被机枪割倒,年轻的生命就此结束。影片并没有美化战争,适当的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但是还不够真实与血腥。

影片的最后他们这个连又要杀回去,或者说是填进去,为了一个大的战役最的一个伏笔。这些士兵对于一场战役来说,只是一些数字而已,战争太残酷了。但是,我再想,若是我,我也会选择再回去 “送死”,因为对于生死,心中的民族信念更重要。

 7 ) 苏维埃是一个年轻的政权,而俄罗斯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

苏维埃是一个年轻的政权,而俄罗斯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 相比于文字,画面更直观的感受到枪林弹雨。勒热夫战役成功拖住德军的预备队,使得斯大林格勒的解围部队不够强大。最终德第六集团军折戟斯大林格勒。 勒热夫战役苏军损失上百万指战员。而电影里这个连牺牲的人们都包括在这里。 德军和苏军对于战斗的心理是不同的。不管苏联大雷雨计划是否为真。但战争确实是德国先挑起来的。就是侵略! 加上更多的复杂因素。最后的结果影响也是复杂无比。谁能说的清。 苏维埃什么时候相信过人民。德国人也是如此。让我们来欣赏这两个民族之间波澜壮阔的史诗吧!

 8 ) 俄罗斯精分二战电影——《勒热夫战役》

今天聊聊电影《勒热夫战役》。

片名Ржев/ Rzhev (2019),别名勒热夫之战。

维亚切斯拉夫·康德拉捷夫

(Vyacheslav Kondratyev)

(1920年10月30日~1993年9月24日)

俄罗斯战争题材电影《勒热夫战役》改编自维亚切斯拉夫·康德拉捷夫(Vyacheslav Kondratyev)的小说《血的救赎》(Sasha)。作者出生于1920年出生于乌克兰中东部城市波尔塔瓦,1993年在俄罗斯莫斯科去世,参加过苏联卫国战争。

他在为奥夫斯扬尼科沃(Ovsyannikovo)的战斗中亲自击杀十二名敌军,后被授予“勇气”勋章他根据自己的经历回忆完成了这部小说。

《血的救赎》小说的主人公名叫萨什卡(Sashka),是一名年轻士兵,在勒热夫附近的前线工作。

小说通过萨什卡记录了他在这场战役的所见所闻,基本内容与影片剧情差不多。

整个故事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战争、鲜血、泥土、尸体,但在这一切之中,最重要的是对人类灵魂胜利的信念。”

“勒热夫战役”全称“勒热夫-瑟乔夫卡”战役,持续时间从1942年1月到1943年3月。

战役围绕勒热夫、瑟乔夫卡和维亚济马一线反复争夺,是二战时期非常有名的战役。

苏联红军西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与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争夺德军据守的“勒热夫突出部”,德国称之为“勒热夫重点防御”。

这场战役凭借其大量兵力损耗,被称为“勒热夫绞肉机”。苏军损失兵力150万,德军损失兵力30万,苏德伤亡比超过4:1。

勒热夫战役被同期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光芒掩盖,

苏联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扭转了苏德战场局势,不仅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二战的历史性转折点,苏军由此基本掌握战略主动权,开始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勒热夫战役对于整个东线战场的意义则是牵制了大量德军兵力,间接导致了第六集团军覆灭。但高企的伤亡可以看做是苏军元帅朱可夫少有的败绩。

了解了影片背景,再看影片,你会发现这是一部没头没尾的战争电影。

如果不看上面的背景故事介绍,直接就看这部《勒热夫战役》,更是会觉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影片对这场战役的前因后果语焉不详,一方面底层士兵并不能了解整场战役的全貌,另一方面也是改编剧本的硬伤。

影片根据小说改编,讲述的就是底层士兵的所见所闻,他们只能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感受战争。

不论是被当做诱饵部队还是被用于佯攻牵制,士兵所能做的就是服从命令。经历过多场战斗的老兵对明天早已看淡,他们知道多活一天就是多赚一天,只想着多杀掉几个敌人,为最后的胜利尽尽力,这才更加显得可贵。

观众们如果开了上帝视角,或者从指挥官的角度看战场,就会知道那些人将要面对必死结局。

叙事是底层视角,观影是上帝视角,这就造成了观众观影时的割裂感。

说实话,《勒热夫战役》的文戏实在令人咋舌。

如果读者在阅读小说,可以把自己带进底层士兵的视角,拍成电影的话,变成群像戏就不能这么玩了。

被称为“勒热夫绞肉机”的战役被拍的仿佛在过家家。苏军德军围绕着突出部反复拉锯,影片大量时间却不是在战场,而在内斗。

德军仿佛成了影片的背景板,而不是敌人。

谁不怀念苏联,谁就没有良心。

谁想重建苏联,谁就非常愚蠢。

既然是俄罗斯拍摄的电影,自然就要符合俄罗斯的政治正确。

现在俄罗斯的政治正确是,俄罗斯民族是伟光正的,苏联政权则是需要批评的邪恶存在。

俄罗斯要表现出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又想向西方靠拢,找到机会就要极力贬低苏联的那段历史。可是现在俄罗斯现在能够拿得出手炫耀的家底,都是苏联留下的。

要在这种十分精分的背景下创作二战题材影片,难度不亚于带着脚镣跳舞。

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团队选择拍摄了朱可夫吃瘪的“勒热夫绞肉机”,而不是红旗飘飘钢铁洪流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最终呈现的结果就是影片内容,为了防止大家怀念苏联,影片《勒热夫战役》不遗余力的尬黑,甚至将德军出现镜头弱化,成为反派的反而是红军自己。

诋毁先烈就是忘本,这部《勒热夫战役》让人看到,苏维埃丢了江山之后,新政权会怎样的污名化先烈。

《勒热夫战役》优点很突出,影片中战争场景描绘可圈可点。

影片几场战斗重头戏完全可以值回票价。

老毛子拍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大力出奇迹,不就是军火么,猛造可劲造,炸得不够还有。

细节描写也十分到位,小到一个水壶一把刺刀,都时刻在提醒观众战争的残酷性。

文戏反面教材,

武戏正面案例。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短评

影2051:开场的场面几个人物特写不错。不过整体感觉没有《潘菲洛夫28勇士》好看。更没有拍出这场战役所处位置的重要性。可以看纪录片补充苏联在大比率死伤下的战略胜利。

7分钟前
  • Timing
  • 还行

真实反映战争的残酷,政工人员和NVKD的荒唐可笑。黨的第一要務不是抵抗外敵,也不是保衛人民,而是抱住統治權。

8分钟前
  • 无机客
  • 推荐

没有女性角色的电影。以小见大,战争中的人民内部矛盾 要命啊~!!!!!本片所有收益会捐给老兵协会......我又欠下了一张电影票......

13分钟前
  • 大号煎饼
  • 力荐

拍出了战争的残酷,而且电影中段又展现了政治矛盾和意识形态的矛盾,还有个人的矛盾,当然最后都是要为了祖国赴死

18分钟前
  • 还行

鸡鸣狗盗混口粮,政委特勤窝里斗,从劳改营上战场的工程师坚决不入党,待枪毙的老兵战壕传传教,敌人围剿之夜开场自我批评大会,炮轰之前喝壶小酒,“答应过妈妈要活着回去,看来要挨骂了。”……为保大局的送死之战,开场惊艳,越往后狗血流俗处越多,但确实比西方主流战争片要来得纠结残酷

20分钟前
  • kylegun
  • 推荐

#SIFF23#可圈可点之作。结构上类似于2013版《斯大林格勒》,通过一个连级战术分队在不到24小时里的作战行动来侧面反映一场规模宏大的战役。而不是《解放》那种类型的战争史诗。在战争场景刻画上,并不输近年来的一系列俄罗斯战争大片,但和《28勇士》、《T-34》这些侧重还原战术细节的军教片类型作品不同,这部电影的突出特点在于人物塑造、人物关系设置,及其背后所传递的主旨上。可以说是近年来革命战争题材创作中人物去脸谱化的一次主动而系统化的尝试,又是后历史虚无主义语境下重建历史叙事的一次有益探索。虽然影片也有一些瑕疵,例如没有交代陷入敌后的苏军年轻士兵如何能听懂德军指挥官使用德语下达的口令。但是瑕不掩瑜。非常值得做一篇长评。

24分钟前
  • 705K
  • 力荐

开头10分钟的攻坚战拍得很不错,将战场的惨烈赤裸裸的展现,尸横遍野,惨绝人寰;但是打完之后的剧情走向却迷失了,改成意识形态上的斗争??最后连长在得知真相的情况下依旧率队慷慨赴死,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是建立在巨大牺牲之上的,朱可夫虽为名将,但并不是个好的战术家。

28分钟前
  • Ishi.WB
  • 还行

角色形象和性格的塑造可以说是非常多元:从党员到非党员,从司令官到普通士兵,从思想工作员到素卡,从信仰者到多民族士兵(如乌克兰族),摆脱了一般士兵的刻板化描写。

30分钟前
  • 熊仔俠
  • 推荐

7分。二战期间最被忽视的战役——号称“勒热夫绞肉机”的战役——重要程度不亚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这场战役因为一些不为人知的原因一直被忽视,苏联红军损失异常惨重。一年多的时间,红军死伤150多万人,由于装备不行和后勤跟不上,红军死伤人数是德军的4倍多。非常惨烈。电影选取了战役中小小的一仗,以小见大,展示战争的残酷和惨烈。导演的意图不仅于此,还有其他想表达的东西。比如部队某些官员对前线战士不信任,但是战士们却英勇无畏。大敌当前,红军这边却在内讧。战士们被怀疑被责罚,却依然选择舍弃生命去战斗。非常感人。

32分钟前
  • 蒙奇D
  • 还行

毛子的战争片,一如既往的简单粗暴。

35分钟前
  • 大海里的针
  • 推荐

五星推荐,有血有肉有深度的思考,整体个人矛盾与撕扯描绘的很到位。虽然苏维埃政权从来没有相信过人民,但一个个战士依然为了祖国慷慨赴死。什么大局,什么伟大,什么胜利,他们的最大心愿只是能再抱一抱自己的妈妈,因为他们答应过,恐怕要挨骂了。

40分钟前
  • 木偶
  • 力荐

开场的战争场面做得很不错,影片后段艺术手法用了略多了些,各种各样的挖掘人性,倒也是把几乎每个士兵的性格都勾勒出来了。 德军被弱化了太多了些...苏军士兵各种开挂... 4.5星推荐

45分钟前
  • bugz
  • 力荐

三星:二战东线战场上的雪白血红,被遗忘绞肉战场的记忆唤醒,“不惜一切代价”这几个字的现实诠释。影片完成度还行,局部激烈的争夺战难以映射整体战役15个月惨烈与残酷的全貌;苏军基层将士的群像塑造鲜活生动,很多细节都印象很深,尤其难忘无名战士沾满血迹的手上那枚红五星徽章...

49分钟前
  • 罗西基
  • 还行

“苏联才几年,俄罗斯有一千年”,震耳发聩。不管多紧要的时刻,都会有人把搜德军劝降传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呵呵

52分钟前
  • thisismelmao🌈
  • 推荐

近几年看过的俄罗斯二战片最差的一部。火爆的战斗场面全在预告片,2个小时的战争题材电影,只有开头十几分钟和最后半个小时有战斗情节,中间全是一群大老爷们在村庄内打嘴仗,虽然无字幕不知道具体对话内容,但是如此失衡的情节安排已经让人昏昏欲睡了,而且又毫无悬念地安排了一个NKVD的蓝帽子来充当令人厌恶的反派,这已经是近几年俄罗斯二战片必不可少的ZZZQ了~作为配合勒热夫纪念馆落成和纪念鲜为人知的勒热夫绞肉机的片子,和前年的列宁格勒一样,套了这么大标题,拍出来的格局却与之完全不匹配,你把这个剧情套在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也毫不为过,因为完全没有跟勒热夫战役强关联的高辨识度的元素。拖曳负伤战友结果被敌人炮火炸得只剩残体的桥段最早见于拯救大兵,结果毛子2020年了还在套用,俄罗斯战争电影产业道阻且长

54分钟前
  • ReAdY?
  • 较差

主题了无新意,一个连队作为代价被献祭,很像《热雪》。相比和德国人的战斗来,新兵和老兵、蓝帽圈和一线士兵的冲突,成了主要矛盾,小规模战壕和巷战场面的血腥动作场面看似写实,但也有类似《T34》和《潘菲洛夫》中那种主角光环加持,所谓拔高的企图,角色内在做不到,就用外部夸张的动作来完成。

57分钟前
  • novich
  • 还行

看得早不如看得巧,拍得比捌佰像样子多了。

1小时前
  • Die Katze
  • 还行

7.5分;人性,好!东正教,好!苏维埃,不好!我们俄罗斯民族实在是太伟大了!场景、细节、横移和俯瞰镜头、气氛渲染、人性刻画、BGM等各个方面都是很出色的水平,结尾还和开头组成了循环结构;前期新兵的战斗真实而惨烈,战争的间隙是满地创伤,火光和教堂的美感也不逊于1917;主要的问题在于意识形态的切割,极度影响了整片的节奏与内核,比照《布列斯特要塞》《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女狙击手》自然是大大落了下乘——回归帝国本位,把民族主义和东正教信仰(片中反复出现教堂十字架和俄罗斯本土圣人圣谢尔盖)从红色历史中摘得干干净净,并一同战胜了邪恶的苏德,是一种精妙并阉割了历史的手法,看来我大俄自有圣母保佑

1小时前
  • PSG粉保护协会
  • 推荐

6.5分,关于意识形态的反思与时代脱节,蓝帽圈形象塑造到心态的转变都过于牵强,此时苏军的清洗早已完成,当权的后浪可能军事修养不行,但是忠诚没什么问题。至于士兵关于意识形态的讨论,完全是用今天的思维模式还原历史。高压和洗脑之后,士兵要不倒下,要不向前。不要说当年内务部督战的前线,今天大家在豆瓣讨论一下试试。

1小时前
  • 秀山鲤鱼
  • 还行

上影节day2啥也别说了,看战争片不可能有脑子的2

1小时前
  • Himizu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