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京!

爱情片大陆2009

主演:刘烨,高圆圆,中泉英雄,范伟,裴中中,江一燕,木幡龙,秦岚,姚笛,Beverly Peckous,刘斌,宫本裕子,大冢匡将

导演:陆川

播放地址

 剧照

南京!南京! 剧照 NO.1南京!南京! 剧照 NO.2南京!南京! 剧照 NO.3南京!南京! 剧照 NO.4南京!南京! 剧照 NO.5南京!南京! 剧照 NO.6南京!南京! 剧照 NO.13南京!南京! 剧照 NO.14南京!南京! 剧照 NO.15南京!南京! 剧照 NO.16南京!南京! 剧照 NO.17南京!南京! 剧照 NO.18南京!南京! 剧照 NO.19南京!南京!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2 04:26

详细剧情

1937年12月13日,时为国民政府首都的南京城沦陷,部分官员弃城逃亡,但仍有许多官兵留守,誓死保卫这个大厦将倾的城池。  宋锡濂部军官陆剑雄(刘烨 饰)协同战友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他们微弱而顽强的抵抗最终被压制,数以万计的中国军民成为俘虏,在枪炮声中血染长江;金陵女子学院安全区,女教师姜淑云(高圆圆 饰)奔波往复,尽力帮助和拯救所有来此避难的同胞,但兽性大发的日军早已虎视眈眈盯上了藏身于此的妇女;拉贝的秘书唐先生(范伟 饰)小心应付,委曲求全,为了保护家人而做出错误的选择,他也为此付出代价;舞女小江(江一燕 饰)纵使逃亡避难也不愿抛却女性的柔媚,她在关键时刻的选择则在其女性的外壳下注入一份刚强;日本人角川(中泉英雄 饰)随部队进驻这个千疮百孔、破败不堪的城池,在这个人间炼狱,他的心灵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  狼烟滚滚,血流成河,大时代的背景下,人们既要承受时代的无情给予,也要做出攸关命运的痛苦抉择……

 长篇影评

 1 ) 果然还是笨蛋多

1.
对于陆川,我有两个不信任,智商不信任和灵魂不信任(这是我照搬了某人说黄继苏的话)。对于陆川的电影,我秉承着两个凡是,凡是陆川拍的电影在观看之前一定要慎重,凡是陆川拍的电影绝不能听主流媒体的声音。

2.
当初的《可可西里》,我是抱着一定要被感动的决心观看的,看完之后我却苦笑都笑不出。当一个新导演露不出丝毫才气与灵性的时候,所谓的“真诚”与“艰苦”就成了最好的说辞。后来又听说他盗用别人拍摄素材被起诉的事情,再后来就没有音讯了。前天去看了《南京南京》,不是非要看,是因为这个档期实在太完美了,五一放假,如果不去电影院看一部电影的话总觉得有件事还没干。

平心而论,《南京南京》有它自己的品质,比如摄像不错、配乐我很喜欢,战争的场面与气氛也十分到位。但是这和导演有多大程度的关联,我没法考量。这不是陆川一个人的电影,幸好。

此片最大的亮点在于一个面对战争的辩证的角度。它给了我们这样一个视角:战争中的日本人依然具备人性,在用枪杀人的刹那,也会闭上双眼。可惜的是《南京南京》采取了一种笨蛋的方法来表达,当镜头对准角川,你会清楚地看到他的惶惑、挣扎、爆发与崩溃。这条线索步步为营,却一点也不妙,陆川总是把故事讲得很直白,就连小学生也瞧得出。而人性往往要比这模糊复杂许多。

照我的看法,《南京南京》的剧本缺乏张力,手法粗陋而笨拙。他企图用一个难民营的笔触,去描绘一个城的灾难。这种野心因为自身的功力不足而显得颇有些狼狈。

3.
真正杰出的作品也许会令人产生不安,但我认为《南京南京》不在这个范畴。它所给我带来的心理恐慌是用冰冷的沉默的镜头和残忍的叫人不忍心看下去的场面拼接而成的。这种不安就像你还没上中学时第一次看A片,他不需要拍得很好一样可以让你感到害怕和难忘。

陆川想通过对那段历史的还原与再现,为这个老旧的题材打造一个全新的签上他的名字的作品。然而这些对于一部出色的电影来讲,是远远不够的。影片有很多地方让我费解,光是慰安妇这个话题大概就占去了三分之一,在这样冗长的段落里,除了中国女性被硬生生的劈开双腿,我看不出导演还想说什么。当然你可以说历史就是这样,可这样一个导演和一台中立的机器又有什么分别呢?

可能是剧本的原因,我总觉得有些地方非常骇人。比如那句震天响的“中国不会亡”,还有在被日本人包围的安全区里,居然有几个缺心眼的姑娘,拿起手绢唱起戏来了,最要命的是影片的结尾处,小豆子那充满希望又莫名其妙的笑容,简直令我毛骨悚然。我只能赞叹一句:搞,实在是搞。

4.
中国导演似乎不大能接受自己全方位的平庸,所以他们有些时候喜欢撒狠。《南京南京》为什么会受王朔的青睐?因为它确实没有美化战争,把残忍放在桌面上一一呈现给你看。这样的电影你没法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讲,导演的态度参入得越少就越能赢得影评家们的口碑。

当初看《绿帽子》,别的没印象,就发现刘奋斗这导演真有股狠劲儿。宛如一台电线短路的机器,不停地咆哮和发泄。问题是伎俩的拙劣让这种发泄物很接近排泄物。

一个排泄物即便再真诚我想也不值得赞美。

5.
观看《南京南京》,你得结合着一点相应的花边新闻,作为切入点。前两天我听说,陆川许诺只要《南京南京》的票房突破1.5亿,他就去裸奔。从现在来看,全国人民都在帮助他完成裸奔的愿望。那时候,陆川一脱,观众们恍然大悟:原来是他妈商业片啊。

我还听说天津的不少中小学组织集体观看《南京南京》,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是这段时间最令我咋舌的新闻,我永远无法原谅这群脑里长J8的傻逼。

6.
让人内心异样,却没有回味,真是很奇怪的一部电影。


草威
脉搏:http://www.mtime.com/my/caowei/

 2 ) 眼泪或者是颤抖,但是这部电影并没有让我们憎恨


拷贝中的影像慢慢呈现出来
这段历史 这一段我们必将铭记完事却从未真正发自内心去深究并祭奠过的历史影像
好像一张张底片 浸入显影液 并快速翻动起来
带着浓重的炮火和尘土的味道
不加商量的把你带进了胶片之中

130分钟
我并没有流泪
因为这并不是一部要教会你憎恨的电影



刘烨被砍头的剧照
这个镜头并未在拷贝中出现
我无法想象突然改变的上映时间究竟让陆川忍痛放弃了多少的初衷和演员的牺牲
陆建雄死的并不特殊
和所有被集体处决的士兵一样
他死的很平常
甚至是他带着那些不愿意面对残酷死亡的兄弟们
默默的走向无力反抗的坟墓
“中国万岁”喊出口时 很多人都流泪了
我没有哭 始终没有哭 可是我觉得自己被点燃了
心抖得厉害


  
开场几个微小的市侩言行 她所饰演的妓女身份彰显无疑
而随着拉贝难民营的陷落
我们也清楚
最后拿肉体换回片刻大众生存权利的
并将有这样一个曾经用身体吃饭却依然有着自尊的女人
她叫江一燕
看过电影之后 开始对这个女人有好感
是因为这个角色吧
卑微的可怜却又伟大的让人心碎
她无力拿枪 当男人们面对沦陷也放弃抵抗的时候
一个女人 能做的也许只有这屈辱的奉献
士兵被扫射和掩埋的时候 死的悲壮
而她和其他的女人
直到死亡 也是赤身裸体 互相压着 被平板车当众推走
江一燕演得很好 她带出了一个女人骨子里的尊严 即便她曾经被生活所迫过
很感谢她
正如《金陵十三钗》一样
这段历史中 有这样一种身份的女人
值得所有人去尊敬并感激


  
高圆圆所饰演的姜老师
电影中的篇幅并不少 可总也不觉得这个女人是重心
她不如范伟饰演的唐先生那样挣扎
她简单的只是抱着只要在难民营 有着拉贝的保护 便可以求生存的信念
声嘶力竭的用尽一切办法来保护在自己身边的人
到最后 这些需要保护的人 只有女人和孩子
为了解救那些被抓的男人
她很清楚自己在那几分钟中迎来的是自己生命的尽头
一句“shoot me ”
是一个女人为了尊严可以做的最后的选择
这个角色很孱弱 弱到甚至让人有种要去保护她的冲动
她和江一燕所饰演的妓女不同
她们有不同的人生观 不同的身份 不同的情操 不同的追求
然而面对屠杀 面对那些已被战争摧残到麻木的更弱者
她们只能逼迫自己去做些什么

  
若你看完整部电影
再在脑海中重新回忆那些场景画面
那种沉痛的感觉 不知道我们的感觉是否相同
似乎脖子上被人拴上了一块不明重量和大小的石块
投入海里
你想呼吸 想要将头探出海面
但是 石块却一直拉着你向下沉 向下沉
直到无法喘息
直到你的所有血脉都凝固 静止
直到你的心被撑到爆裂
撑破心的
是那些你无法承受和再次回顾的历史的重放

坐在电影院中 一次次的在眼前重历死亡
自己就像那些手中有枪 但是已经随着国家和城市的沦陷麻木的人们一样
除了坐着 等待日本军人安排不同的死亡方式一样
我只能坐着 等着导演安排出的下一幕剧
叹气还是颤抖
根本不是自己可以左右的

这些屠杀者和被屠杀者一样的年轻
他们也可以相貌英俊并非施暴者就是粗暴丑陋
他们也可以有自己小小的幸福和期许并非屠杀者就不是人
他们只是被集体意志所完全掌控的傀儡
就像角川问道:“其实活着比死去更辛苦,对吧”

  
中泉英雄在观影后一个人躲在角落哭泣
我想一整部电影所带来的历史 一段与他来说完全陌生的历史
这是他所不能承受的
一个人不能忍受自己活在谎言中
一个人更不能接受自己活在国家编造的谎言中
当他无条件的爱着自己的国家时
这种直面自己祖辈暴行的场景
不解困惑无颜以及自己来到中国接拍这样一部电影的压力
他的泪水 含义要比我们来的更酸楚吧


电影的音乐很好听
虽然他不乏日本音乐的元素
我们的血会烧的灼伤自己的内心 为那些屈辱还有屠杀
但是 电影并不会让我们去憎恨
因为我们也能看到日本人的胆怯 日本人作为被扭曲者的挣扎和忏悔
我们的放弃抵抗是麻木 而他们的持续屠杀又何尝不是一种服从的愚忠和麻木呢

我们可以继续痛恨 痛恨那场战争 痛恨那些施暴者
我们有理由痛恨 痛恨那些掩盖事实真相
并仗着时间的无情流逝 那场屠杀证人一个个老去逝去而从不反省自己历史的日本政府和军国主义

但我们不要再盲目憎恨 不要以为砸辆日本车 摔坏家中的日本货就是爱国的热诚表现了
爱国 请给自己多一些尊严 给自己的民族多一些尊严

至少
请你在看过这部电影之后 能够等到字幕放完 音乐停止
给所有的演职人员应有的尊重
给那段历史一次尊重
若你还有力气
请你 鼓掌
我觉得 这样也是爱国和铭记









 3 ) 令人不快,但确凿无疑

**背景**

1937年,12月,中国的首都,南京。
在此之前,中日双方刚刚结束在上海的苦战。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连续击败中国和俄国,拥有这份骄人不败战绩的大日本皇日军刚刚经历了三个月的淞沪苦战,伤亡人数已经近8万人超过日俄战争。
在上海参战的国民革命军75万人,则已经损失超过30万人

但是,这却是几百年难得一见的同心协力,在民族存亡的时刻,在日本多年凌辱的压力之下,先前的军阀火拼,利益之争暂时都放到了一旁。
各地军阀诸侯军队云集上海勤王,奋不顾身的拱卫中央。

在上海的大熔炉中,“我们的部队,每天一个师又一个师投入战场,有的不到3个小时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援5个小时死了三分之二,这个战场就像大熔炉一般,填进去就熔化了!”
这些中国军人用血肉抵挡了日军的优势装备,三个月,让日本意识到中国是难以被灭亡的,全日本恐怕都要搭进去了。

国民革命军撤出淞沪战场,南京就成为日军的目标。
伤亡惨重的国民革命军,溃退至南京时,建制全部打乱,人员装备奇缺,士气尽失。
南京城防仓促组织,日军快速形成合围,南京的失守已经在所难免。

由于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的临阵脱逃,部队溃散,城防阵地丢失。
只不过十三天,一个刚刚经历黄金十年,立志复兴的古老国家首都,一座由15万部队防守城市,就被日军攻陷。

就在这一刻《南京!南京!》开场了。

**情节**

国民革命军已经溃散,但是在逃跑无路的情况下,仍然有一些士兵希望与中国残破的首都共存亡。他们偷袭小股的日军,并且小有战果。

随着幸存的日军发出警告,日军的警报逐渐在全城响起;南京已经失陷,守不住了。
日军围攻这小群中国士兵的场景,充分展示了这个古老国家和新兴资本主义强国的差距。
优势装备和简练有效的战术,很快就消灭了中国士兵的抵抗。
面对炮击,躲在简陋掩体后的中国士兵没有任何还手之力,这是8年抗战中中国士兵一直的处境,用血肉之躯与优势装备对抗,用生命换阵地。

中国会不会灭亡?这是当时压在所有中国人心口的一块巨石。
当被俘的国民革命军士兵面临死亡时,集体喊出中国不会亡时,我想所有的观众都会被深深打动。

教堂里,国家的衰弱再次暴露无遗,国家无法保护自己的国民,女人们只能自救了。这些挺身而出的女人令人敬佩。

全片最精华的场面是日军的祭祀典礼,场面节奏鲜明,鼓点摄人心魄,日军舞蹈专注整齐并且有力。充分表达出一个自信强大国家事事认真的底蕴。残破的中国面临这样的强国,能够支撑到底着实不容易。


**电影**

这是一部令人不快的电影,场面压抑,观众的情绪一直得不到释放。在整个过程中,他们都鸦雀无声。

但这也是一部相当纯粹的电影,展示了中国和日本全方位的差距,一个干净整齐自信装备精良并且训练有素的强大小国,彻底压倒了混乱恐慌无助的落后大国。

这也是一部直接反应的电影,并没有带太多的反思,更多的是把你扔进去,让你直接感受震惊和难受,但是它并不替你反思什么东西。

这是一部很有节制的电影,没有放任自己煽情,廉价的感动你。

这还是一部控制得不那么好的电影,很多地方都略显生涩,但这仍然是一部风格鲜明的好电影。

可以与之对照的是Black hawk down和The thin red line
The thin red line是典型反思过度的战争片,一切都搞得那么唯美,随时都带着悲天悯人的反战情怀,背后却露出虚弱和傻逼。
Black hawk down则完全与之相反,所有的表演全是战场的直接反应,完全没有反思的时间和空间。

《南京!南京》和Black hawk down很象,干脆冷静。
整部电影都象把你扔到了1937年的南京,在死亡横飞的时刻,你是死战不退的陆剑雄,你是心怀侥幸的唐先生,你是换穿便装的士兵,你是安全区内的妇孺,于是你害怕得连头都不敢抬起来。

在士兵死守的时候,你不敢抬头,一抬头恐怕就被枪法精准的日军打死;
在大屠杀时你不敢抬头,在死尸堆中一抬头就会被日军发现补上一枪;
在大街上行走的时候,你也不敢抬头,生怕路过的日军看你不顺眼就是一枪;
在日军冲进安全区大肆强奸杀戮时,你也不敢抬头,因为还有家人和孩子在你背后;
在孩子被扔下楼时,在小妹被抢走时,你仍然不敢抬头,你怀孕的妻子还在你背后;

电影并不替你反思什么,也不向你过多的重复屠杀场面,甚至没有过多的煽情;但是他让所有人都意识到,这里有一场确凿无疑的残忍大屠杀,面对没有抵抗能力的战俘、妇孺日军大开杀戒。

陆川在访谈中说,日本有人说,因为中国军人抵抗,换穿便服,因此才有大屠杀;我们的历史学家总是不提我们在南京的抵抗,因为这会让日本人找到屠杀的理由。但是,我们守卫我们的首都,那是天经地义的,即便我们拼死抵抗在被俘之后,屠杀仍然是残忍和不可接受的。

从良心发现而自杀的日军角川身上,我们能够看到潜藏在这只充满兽性军队中的良心。
但是,电影中大量的残暴和少量的良知都清晰的提醒我们:
请不要忘记每一个良心发现的日本兵身后,都至少有一千个屠杀中国人的屠夫!

更重要的是,陆川表达了一种彻底而自信的态度
我们已经认定,1937年南京有一场彻头彻尾的大屠杀,即便是其中有大量的军人也不成其为屠杀的理由,日本军队屠杀了大量的战俘和无辜平民。

不需要与任何人争论,也不寻求谁的承认
作为中国人我们会拼死抵抗,保卫我们的首都,并且我们会永远记住:

1937年,日本在中国的首都南京,屠杀了30万中国人!

 4 ) 《南京!南京!》:一场迎合主流历史观的意淫

终于去看了《南京!南京!》。一部只有结论和导演意淫的影片。

屠城,这是一场人道惨剧,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幕,是战争史上最肮脏的篇章,也是中国抗战史上最悲痛的一页。我要强调下这个观点,免得有人说我立场不对。有些人讨论问题总喜欢先看立场,不管问题是不是问对了,自然也就掩盖了追寻答案的要求。

影片《南京!南京!》,简直像一部科幻片。别误会,我不是说南京大屠杀是幻想的,毫无疑问,我从不怀疑这段历史的真实。但是,我们需要的「真实」不只是 Yes 和 No 的答案,我们还需要「为什么」和「怎么样」,需要「谁」和「什么时候」,只有这样,我们的反思和讨论才有真实的基础,我们得出的判断和结论才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我们要以史为鉴,史之不明,何以鉴之?

然而,这些问题,在影片《南京!南京!》中,全部找不到。我说《南京!南京!》像一部科幻片,是因为,整部影片像是一个虚拟出来的时空,一个漂浮在黑暗太空中的舞台,没有前史,没有周边,没有上下文。片中出现的人没有名字,没有来历,没有生活,没有灵魂,没有与其所在世界的任何关联。即使是导演偶尔试图描写的人物心理活动,也是断裂的、碎片的。

动机甚至都不存在。日军为什么屠城?或者下放到个体,一个日本士兵为什么会嗜杀成性?人们为什么不抵抗?同样地,下放到个体,一个普通市民,为什么不抵抗?我要的,不是「抵抗」这个结论,我要的是「为什么」,他们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他们怎样面对自己的生活和生命?怎样面对一场要夺去自己和至亲好友生命的战争?怎样面对一支和我们同样面孔和体格却像恶魔般行为的军队?

影片预设了这一切,即日本军队的嗜血、残暴、无人性,是无需解释的。影片同样也预设了,中国人就是麻木的,是随时待宰杀的,是命如蝼蚁的。影片中的日本士兵(除角川外)就是用来杀人的。同时,片中的中国人,就是用来吃枪子的,用来成片地倒下,用来快速、高效地达到导演的预期。他们像麻袋一样,被堆叠在洪水之前,面无表情,亦无生命。这和我们多年来习惯的只有集体、没有个体的主流历史观,有何不同?

很多人提到了《南京!南京!》片中对「人性」的描写。是的,「人性」是有的,但只赋予了一个主角。但即便如此,这个叫角川的日本士兵,没有身份,没有军衔,没有部队番号,没有年龄,没有出生地,除了他妈妈做的火锅很好吃,你不知道关于他的一切。影片粗暴地省略了任何合理的交待,角川没有任何来历,没有关于这个「人」的任何背景。因此,虽然角川有了去向——自杀,但也无法掩盖这个全片唯一被真正「描写」了的人物的苍白与空洞。

甚至我们只被告知他姓角川,连名字叫什么都不知道。想象一下,这还是全片主角的待遇。至于陆剑雄(估计你也不知道这人是谁吧?)、姜老师、拉贝,这些配角甚至更不配获得交待。至于南京城,影片根本就无暇顾及了。导演希望我们有一些新的理解,但理解什么?用什么去理解?

《南京!南京!》迎合了主流的受害者控诉心理,这与以往的主旋律影片没有本质不同,区别只是韩国大片式的声画效果,以及一个导演幻想出来的日本士兵的视角。是的,我说它像韩国式的大片,而不是好莱坞式的大片,因为它学会了在电影中使用大量惨烈与血腥的镜头,但连好莱坞那种通过现成套路造出内涵的技巧都没有掌握到。

至于导演幻想出来的日本士兵视角,这是一次创新,我必须承认,这毕竟打破了以往以“高大全”的英雄人物来异化战争的主旋律做法。但它仍然是幻想出来的,角川缺失的人格和身份,与我们的教科书对「董存瑞」和「雷锋」的描述方式一脉相承。内心挣扎而后自杀的角川,不过是导演从受害者的角度去幻想施暴者的心理,从而获得补偿。

严格说来,痛苦的角川是一个被疏离了的旁观者,他连施暴者都不是,除了偶尔的军事行动和只言片语的对话,你甚至不知道角川和其他日本士兵的关系。导演真正去试图了解施暴者吗?一个人、一个军队、一个国家,为什么会充满戾气、乃至变成恶魔?施暴的过程中,他们内心是怎样的?施暴之后,他们如何面对自己恶魔的那一段历史?

抱歉,这些问题,看来都不是导演陆川想要提供的。《南京!南京!》一片,只提供了一个叫做「南京」的地方,它甚至连城市都算不上,因为它只有一个军营、一个难民区和一个教堂,甚至连军营和难民区的描写都是缺失的。

历史也是缺失的。南京,堂堂中国首都,为什么会沦陷?市民为什么无法逃离?日军的暴行为什么没有人干预?在影片中,一切皆只有果,没有因。角川的死,貌似有因,但却是被强行施加了导演意图之后的因,是被粗暴剥离了若干内容之后的因,因此也是不完整的因。这就像,当我们听说某大学男生跳楼自杀之后,我们如果只想知道他是为情所困,因为一个他喜欢的女孩拒绝了他,从而寻了短见,那这只会是小报新闻,或称社会新闻。我们也许无法对每个自杀的孩子充满探因溯源的动力。但,我们对历史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小报水平上。

《南京!南京!》,把一切都变成了符号,侵略者、中国士兵、被屠杀的平民、施救者,包括南京这个城市,以及屠杀本身。

然而,任何一个事物,若变成了符号,它的深度和关于它的严肃讨论便会被消解。而当历史事件和人物被符号化了,便会变成一个不可言说、不可探究的主题。

而这部影片给我带来的最大担心正是,我们对历史仍然是遮遮掩掩的态度,真话仍然夹杂着假话,并且禁止让人去讨论和辨别。同时,我们的主流历史观仍然只有整体,没有个人,这种视角和思维方式维系了两千年,至今未变。

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惨剧,它需要我们去勇敢地直面和公开地讨论,需要我们还原历史事件本身冷酷的起因和过程,也需要我们还原里面的每一个个体,每一个被数字取代了的人。但我担心,《南京!南京!》只会推动新一代人沿着旧的惯性前行,让我们继续难以真正去研究和反思。

 5 ) 我是陆三

大家好,我叫陆三,可能您没听说过这个名字,认定叫什么二什么三的都不是什么好鸟,不过没关系,如果我说出我家大名鼎鼎的那位您就知道了,陆川,这回您知道了吧,就是玉树临风的那位导演,很有名的,看了我们的名字您就可以想象得出,我没他那么帅,阿川的名里是三条竖,是纵的,看起来就像雄赳赳气昂昂的大鸡巴,精神抖擞,而我这名字只有三道横,疲软不说,怎么看还怎么像额头上的抬头纹,未老先衰。

    阿川是我的弟弟,也可以说是哥哥,随便怎么说,因为我们是在同一个时刻从同一个子宫来到这个世界上,谁先谁后已经无从考证了,爸爸还没说已经先叹气了,总是这样。我只知道当我咧着大嘴第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所有在场的人都被吓傻了,几个护士夺门而出在走廊上狂吐,接生的大夫顺手操起根止血钳子冲着我以防不测,其实他们不知道,我只是长得吓人罢了,我不想伤害任何人,看我火柴杆一般粗细的胳膊腿又能伤害谁呢,我伤的只是父母的心。产房另一端是欢呼雀跃的人群,父亲也丢下我跑到那边去了,那里躺着刚刚与我分别的阿川,他嚎得震耳欲聋引人注目,连第一声啼哭都哭得漂亮,他与我不一样,他这样的人生下来就注定受人关注,而我,唉,不说也罢,其实刚开始在母亲的子宫里时,我们还差不多,只是他跟我说,哥哥,我以后只管你叫哥哥,我小,让我多吃点。于是我就把我那份让给他吃了。我说这个不是在抱怨,我始终以阿川为荣,有阿川这样懂事的弟弟,谁都不忍心叫他少吃一口吧。

    从那时起,我就躲在家里,再也没出过门,我每天小心地挪动双腿从床上来到窗子前,稍有不慎就会骨折,然后在四方型的天空下挨过一整天,除了统计头顶上飞过的鸟的数量和预测天气,我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等阿川放学回家,我必须要说,阿川从小就跟别人不一样,尽管我没见过几个人,但我就是知道我的阿川是独一无二的,他讲故事的天分在很小时候就显现出来了,他讲老师知道的不一定比学生多,还讲日本人并不都像我想象中那样坏,他讲的每件事情都与我从书本和电视中得来的不一样,听他讲故事我只有赞叹的份,那天他对我说,哥哥,你知道我为什么比你成功么?我摇头,憨憨地傻笑。他说因为我做事情永远要和别人拧着来,别人往东,我就往西,别人吃干,我就喝稀,这个时代跟以前不一样了,什么个体的精神什么独立的思考都是扯淡,只要你把所有正常的思维反过来,正话反说,自会有无数庸人把你当成大师,把你的话当做真理,因为我发现了这个规律,所以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阿川的话我听不明白,只能嘿嘿地笑,有些话他只说给我一个人听,因为我不懂,但我知道他说的一定是对的,不然他不会如此出色,年纪轻轻就做了大导演。

    那次阿川怔怔地端详着我的脸,从来没有人这样看过我,连爸爸都不会多看我,我总能从那些闪烁游弋的目光中读出恐惧和鄙夷的信息,可这次阿川的眼神不一样,他的目光让我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低下了头,阿川突然抓住我的手,我的手猛地颤抖了一下,可还是任由他抓着,阿川对我说,哥哥,我要你做我的画像。阿川的话我永远也听不懂,他那么帅,而我就像一个活生生的小老头,反差如同脸上的痰明摆着,我怎么能成为他的画像。可阿川只是不停地念叨,让我做他的画像,我只好嚅嗫着点头,阿川高兴了,我能感觉他的手在发抖,他说,哥哥,我就是道林格雷,你就是我的画像。我不知道什么道什么雷的,可能那是一种很厉害的武器吧,但能为阿川做点事我还是很高兴,尽管他要我做的事我永远也不明白。

    从那天以后阿川来我房间的次数明显更频了,他把工作中发生的事情都讲给我听,哪个人故意跟他过不去,哪些部门拆了他的台,诸如此类的,他来的时候总是怒气冲冲,满口脏话,讲完出门就心平气和了,我感觉身体每况愈下,大把地掉头发,而阿川永远是容光焕发。阿川告诉我他拍了一部伟大的电影,这部电影能让他在电影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对于这样出色的阿川我能说什么呢,只有羡慕和祝福的份。

    阿川说,哥哥,你知道我这部电影为什么伟大么?因为它无法不伟大,它必须伟大,它讲的是关于所有中国人共同的情感,揭了整个国家的伤疤,什么?你说没人爱看这样的片子?哥哥你错了,怪不得你只能躲在这样的一间小屋里,没人关注也没人欣赏,我来解释给你听,你想象一下,比如说你,小时候体弱多病只有被人欺负的份儿,可有一天你发达了,你首先想的是什么?别害臊,大胆地说,没错,你想的是记住谁欺负过你,你弱的时候不敢想这些事,因为除了平添烦恼毫无用处,可现在不一样了,你自以为够强了,你有了报复的资本,有了寻仇的可能性,所以你必然翻出那段记忆来,提醒那些欺负过你的人,别以为哥们忘了,哥们居安思危,没准哪天就找到你头上,啥叫变天帐你懂么,变天账就是当你弱的时候别人逼着你去看,可当你强了以后争着抢着自己掏钱也要看,作为一个导演最重要的是什么,不是技术也不是深度,那些都是哄书呆子玩的,作为一个导演就是要在一个正确的时间面对一批正确的观众然后拍出一部正确的片子,电影是要给人看的,没人看再好的电影也是浪费胶片。

    阿川说,哥哥,你知道为什么我的每部片子都叫好叫座么?因为我的片子都站得稳,站得高,别拿那部《寻枪》说事,那电影是拍着玩的,受姜文的影响太大,不算我自己的电影,先是《可可西里》,然后是这部《南京!南京!》,我的立足点永远都与人类道德站在一起,批判我就代表着批判野生动物保护,就代表着批判民族反思,就代表着不道德,因此偶尔冒出的几声批评也马上就被热烈的掌声淹没了,就像我小时候尽管很坏,打架捣蛋欺负同学,但我始终明白学习不能丢掉,只要学习好,就站稳了立场,就拥有了不破的金身,在坏学生面前,我是成绩优异的榜样,在好学生之中,我又精通调皮捣蛋,这样的人想不红都难。

    阿川说,哥哥,你知道对观众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么?那就是满足他们的情感,只要远离言情无厘头那些下三滥的题材,先确立一个宏大经典的主题,在电影院里把他们弄笑了或者弄哭了,那么他们哭过笑过后就不好意思骂你了,就算事后明白原来被你当猴耍了也是多年以后的事情了,在这方面我跟朱军的《艺术人生》学到了很多,那节目真是我的良师益友,先是揭你小时候的伤疤,净挑你吃过的苦说事,冷丁弄张那时候的照片出来,一帮共患难的苦朋友在下面揪心地看着你,然后马上跟着段煽情的配乐,这全套下来没见过不哭的。所以说煽情绝对是门学问,怎么把观众眼泪都看下来还直夸导演冷静克制,那才叫真本事。

    阿川还说,哥哥,这话就咱哥俩说,话说出来弟就解脱了,就轻松了,就容光焕发了。别人都说我这片子叙事角度独特,有人干脆骂我是汉奸,帮日本人说话,侮辱咱中国人,其实那哪是骂我,根本就是夸我,我早就说过,这年头做人必须得反着来,别人向东咱就向西,别管你这东西反得有没有意义有没有深度,你反着来一下就对了,就震撼了,就独特了。别人说日本兵坏,我偏在里面弄个好人,你问我究竟有没有这样的人,我也不知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你也不敢咬定肯定就没有,为了片子火我必须得这么拍,否则会被人骂成主旋律和假大空,现在是什么时代,是笑贫不笑娼的时代,说你是汉奸要比说你没才华强一万倍,我也想真有才华,也想拍个片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最不济也得跟姜文那部《鬼子来了》平起平坐,但弟真就一普通人,别看人前春风得意青年才俊,回家一对着空白剧本就傻眼,往摄影机后一坐脑袋就嗡一下,没办法只好投机取巧,啥都拧巴着来。你说日本人坏,我就说也有好人;你说咱中国人抵抗乏力,我就弄个拼死奋战的陆剑雄出来叫你看看;你说国破就得家亡,亡国奴就得像惊弓之鸟,我就弄个唐先生一家出来,让你看看破城之中也有麻将和莺歌燕舞;你说做汉奸就得从一而终流脓淌水,我偏要叫唐先生临了来个觉醒和救赎。

    阿川最后说,哥哥,弟今天什么都跟你说了,说完就忘了,你帮我记着,谁让你是我道林格雷的画像呢,我把我的龌龊和野心交给你保管,弟就溜光水滑不留痕迹了,反正你生得丑,也不在乎更难看一点,也没人看见你,我小,你让着我。等弟老了不会拿刀砍你,弟养着你,弟现在要走了,去参加电影票房过亿的庆功宴,等弟回来给你带盒扬州炒饭。

    (途加千字文俱乐部专稿)

 6 ) 被陆川牛逼到了,狠狠地

当镜头掠过一张张俘虏的面孔时,我发现这些面孔是极有品质的,是经得起特写的,他们真的挺像三十年代中国人民的脸(也许没有像到理想的极致,但在现实可能性的范围也许已经到极致了)。
《南京!南京!》中,连每一个龙套都是有品质的。
于是我就想,陆川也许就是想拍下一些面孔。
回来看关于《南京!南京!》的一切信息,发现陆川果然有这样的想法。于是我想,我应该是看懂了陆川了。
又一次,有无数人和陆川较劲儿,网上的电影青年们似乎对这部片很不满,包括一位我颇喜欢的电影博客作者,在他们看来,《南京!南京!》近乎一无是处。
人和人的感受,差别咋就这么大呢?
人和人的感受,差别就是这么大。
意识并接受到这一点,也许就是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诞生。
我意识到了,我也接受了。
不过我继续认为:《南京!南京!》是一部世界级的杰作,面对《辛德勒名单》和《钢琴师》,陆川可以面无愧色。
有人说,《南京!南京!》中的南京不是一座城,而是布景?哦?莫非应该配上带箭头的战术图?给每条炸毁的街道插上路牌?莫非《南京!南京!》应该是一部旅游指南?或者,请告诉我,哪一部优秀的电影给了您一座城市的地理图解?
有人说,《南京!南京!》在电影艺术上无大新意。我同意,没错,陆川不是戈达尔,《南京!南京!》在技巧上是主流的。那又怎么样?关键不在新旧,在品质,把主流的、传统的技法用到极致,照样是大师——《钢琴师》有什么电影艺术的突破?
《南京!南京!》的技法表达了它要表达的,它的声像品质营造了一个足够强的气场,这就够了。
有人说,线索太多,故事太碎。这有2点:1、就观影体验而言,我完全feel good,我觉得线索之间的切换很自然,符合事件之间的时间和逻辑的自然次序;2、我不知道说这话的人想要的是什么?我只能猜测,莫非他们想要《两杆大烟枪》或者《爱情是狗娘》那样的多线索之间的巧妙衔接、勾连?如果是这样,那我只能说,这部片千万不能有“巧妙”的情节,这个题材不容许人工的痕迹,越巧妙,越出戏。
有人说,人物不够丰满、概念化。OK,我承认,人物可能没有陀思妥耶夫斯基或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中的那么深刻,但也远非是扁平的。很显然的是,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大事件中几个平凡人的故事”,它不是一部“性格研究”(character study),而一幅“群像”(Gruppenbild);因此也只能与同样是“群像”的作品比较,《七武士》是影史上公认塑造的比较成功的群像吧?看看里面的人物,又能有多么“立体”,多么“非概念化”,“非功能化”?
据说陆川最初设想刘烨后来有很多戏,比如和高圆圆的爱情戏。那样,也许人物更“丰满”,情节勾连更紧密。但是万幸没有那么做!那样不符合事件的逻辑!在南京大屠杀期间谈恋爱?救命啊......我们要的可不是《珍珠港》那样的blockbuster。
在那样的历史情境下,一张面孔、一个手势、一个瞬间,让人性闪现,足矣。
《南京!南京!》塑造人物够牛逼了。喝汽水那一场,几十秒钟,角川这个角色就活了(黑泽明也不过如此),我不得不说,从那一刻起,我就care for这个角色。
什么?你care for一个日本鬼子?是的,作为一个戏剧人物,如果你不care他,就是作者的失败。在观者不care的人物身上发生的事件,全都是废材。而care for角川这个角色,不等于就认同了角川;甚而即便认同了角川,也远远不等于认同了“日军”。同情一个日本兵,就等于同情日军?就等于“同情”日军的暴行?就会软化了仇恨?就忘记了历史?牛屎!!!
某些人概念的粗疏和混淆,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Ok, 你可以满足于思想的懒惰,我也能接受这一点(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思考),但请不要阻止、鄙视别人思考。

在我看来,陆川呈现了南京大屠杀的另一个层面:以前的电影只呈现了一个种族对另一个种族的暴行,而这部片则呈现了人对人的暴行。
对南京大屠杀的最稳妥的再现是这样的:1、充分展现屠杀的杀戮强奸,以满足观者对暴力色情的消费;2、旗帜鲜明地表现种族仇恨,这样就实现了政治正确性,既满足了观者对“爱国”情绪的需求,同时可以使对暴力色情的消费合理化。于是观者可以在双重的满足之后走出电影院,并继续不思考,影片也可以无毁无咎。
某些愤青或许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东西?至少,这样的东西不会激起他们的不满。
而陆川牛逼的一点是:《南京!南京!》中所有的慰安妇场面,没有任何一个镜头在我心中激起丝毫的情欲。
对于那些指责作者“过于冷静”,对作者“思考”表示不满的人,我想说:我就奇怪了,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是一件脆弱的东西吗?它经不起冷静,经不起思考?它像冬天的雪一样经不起阳光照射?它必须要靠拒绝“认识”来维持?牛屎!在我看来,任何畏惧思考的东西都是虚弱的,信仰如是,仇恨亦如是。
对于那些指责作者“思考”不够深刻的人,我想说:一方面,我同意,思考更深刻的可能性是存在,但我不知道中国哪个导演在类似题材做到了、或者将做到,而陆川已经够好了;另一方面,可能您更适合去读一部历史著作或论文,电影毕竟是电影,它只能呈现影像所能呈现的。

南京大屠杀究竟是什么?战争?军国主义?精神病?......不,我认为,它就是赤裸裸的“恶”,是人类进化不完全的产物,是蛮性的遗留,是基督教所说的原罪。套一句成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南京城。
特定的政治、历史、文化情境会催生人心中的恶——当行恶不但不需要承担责任,甚至会被赞同、鼓励的时候,有几个人能抵御心中的恶?
但是,对政治、历史、文化情境的研究永远无法完全解释,更无法消解“恶”——除非人进化成“超人”,否则“恶”永远存在,永远在黑暗的角落里蠢蠢欲动。
读读历史吧,你会看到无数个南京。看看蒙古人对整个亚洲和部分欧洲干过什么,看看满人对华夏民族干过什么,看看中国人对中国人干过什么......鲁迅说过,二十四史就是一部“相斫书”,别以为中国人能够免于“恶”,不,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免于“恶”,包括圣人——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与恶斗争:包括我们自己心中的那一份。
《南京!南京!》选择了讲斗争的故事,而不仅仅是受难的故事。在大屠杀这赤裸裸的恶面前,它试图寻找“善”。这是《南京!南京!》最有价值的地方。
善,来得越轻易,也就越廉价。在黑暗最深的地方找到的光明,才最有价值。
去年,我读了张纯如的《The Rape of Nanking》。
这是一部好书,但也是一部让人郁闷不堪的书。因为,在这本书里,我看不到中国人的主体性:中国人是受难的、被拯救的、无用的。
而陆川告诉我们,我们有过主体性,我们有过抵抗,我们有过主动的牺牲,我们在最深的黑暗中,曾经闪过光。

我对这部影片的唯一保留就是结尾。
当我看到角川向他的士兵行礼的时候,我就想:莫非他要自杀?不要啊,陆川,我求求你,别让角川自杀!
这不是因为我“同情”这个角色,而是因为,这不可能。
电影是关于可能性的艺术,你可以在历史细节上有不忠实的地方,但可能性的界线却是严格的。
《窃听风暴》中那个特工被布莱希特的诗感动,转化了。有人问柏林监狱博物馆长,历史上有没有这样的案例?馆长回答道:一个也没有。
南京城中的几万日本兵中有没有一颗良心?我想应该有的。会不会有人因此而自杀?以我对历史和人性的了解,我可以下一个武断的判决:没有,一个也没有。

 7 ) 经典二战电影推荐

电影大量运用了满景镜头,手持镜头,晃动感强,带有人的行动特征的晃动感,目的是为了打破画面的平衡感,营造情节氛围及人物心理状态。! 导演陆川想努力用客观角度镜头诉说基调 ,把我们变成了中日战争之外的第三方,以一段钢琴曲开场把整部电影变成了一场真正无言的倾诉,倾诉一种逝去的美好包括景色 南京这座城和人心。在生存和道义表现方面更多加入了南京大屠杀的导演意识,让整部影片充满对峙和融合。

 短评

陆川把善恶是非的判断都推给观众,这种表面客观冷静的态度反而显示他的摇摆不定。拉贝秘书为了换取一张良民证和日军做了交易,透露难民营里还留有中国士兵的消息,最后把生的机会让给同事又表现得无比悲壮,真是莫名其妙。搭建出来的南京城没有任何南京的气息。

7分钟前
  • 即兴表演艺术家
  • 还行

沉重!!

11分钟前
  • 别人老公
  • 推荐

战争是全人类的悲剧,愿世界和平。

12分钟前
  • 水木丁
  • 推荐

这个题材以日本人视角为主不是惹起争议就是遭人唾骂,那点儿艺术追求全压在黑白摄影上了,可惜陆川你离大师还很远,剧本单薄靠煽情,明星演员一秒出戏,结尾收得可真一厢情愿又充满希望呵,国人看了会窝火,但其实更适合给日本人看

14分钟前
  • 兮称
  • 还行

4星半,以当下中国电影的整体水准而言,这样的作品就已经是极为难得的杰作了。我们的影评人对那些一无是处破绽百出的烂片往往表现出极大的宽容,对有点瑕疵的杰作总是百般挑剔恨不得一棍子打死。

18分钟前
  • 易老邪
  • 力荐

为啥那么美的高圆圆居然没事儿?!里面居然还有日本慰安妇,比较少见,角川这样的日本兵也并不能让人对日本战犯测目同情!范伟秦岚演得小人物的悲惨让人震撼!历史不能忘!

23分钟前
  • 蓝色啄木鸟
  • 推荐

陆川想用所谓21世纪的新视角讲述这段大悲剧,可惜刻意太过,深度不再,而且只拍出了日本人的善良,中国人的窝囊!只能看到人性被摧残的堆彻,可是为什么会有这样人性导致的悲剧,电影没有足够的交代,特别是被大屠杀时面目表情全是麻木的,就让人觉得中国人天生是孬种。终究意难平……

27分钟前
  • 花儿果果
  • 还行

绝对杰作!!

30分钟前
  • 能工巧匠沙门哥
  • 力荐

别叫南京南京了,叫角川角川吧。。。

35分钟前
  • junepig
  • 较差

通片的黑白色调让人在压抑的气氛中听导演讲他的故事,演员表演还是合格的,只是故事的厚重感总觉得欠缺了些。

38分钟前
  • 元宝宝
  • 还行

我不知道角川为何要自杀,两个中国人为什么笑得那么灿烂…………

42分钟前
  • iceman
  • 力荐

生日【中关村美嘉】,荒腔走板。超越无极,不予评分。

43分钟前
  • 私享史
  • 还行

人物性格、心理逻辑、故事连贯性、甚至南京城本身,在这部电影中,我都没有看到。陆川不应该试图去驾驭自己能力之外的题材。

47分钟前
  • keso
  • 还行

“战争是什么?就是异族的文化在我们的废墟上舞蹈。”——陆川 电影结构上有点零散,依旧“救赎与希望”的主题,煽情伎俩也是套路。熟悉的史实,陆川做到了让人窒息。

49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系上团总支召各班团委看的,才看到一半旁边一个07级的学姐就哭抽了

51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B】整部片没一个像样的主线剧情,只能以日本军官来串联起故事。一定程度上沦为了"奇观赏"式影片,为了营造"奇观",将性和暴力放大,频繁的炫技,失了本心引人反感,战争格局也变小了。可又确实是有不少可圈可点的段落,尤其音效很赞。对这片感觉,还挺矛盾的。另外高圆圆演技真差劲。

52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真想敲碎前面上热评的脑壳 从日本人视角来讲这一则故事怎么就是在给日本人正名了?怎么就是把中国人拍窝囊了?内心也太脆弱了 一共就那么几个主要人物 刘烨作为中国军人的慷慨就义 高圆圆饰演的姜老师作为一个弱女子却始终冲在保护难民的第一线 就连范伟这个德国人的秘书最后都选择保护中国军官一命换一命 可以说本片在表现民族气节上下的足够的笔墨 并且力度正好 并且本片通过一个有良知日本人去记录日本人的暴行 更加能够增强真实度与说服力 说陆川是日本导演的 我看是从小神剧看多了

55分钟前
  • zerran
  • 推荐

我觉得挺好的,从人性的冲突来看待这个事件。70多年过去了。不该只记得仇恨。该记得的是每个死亡背后的悲伤。这电影很凄美。

60分钟前
  • 寂地
  • 力荐

“宁愿深刻同情,畅快痛恨,也不要模棱两可地冷静。”这部电影的问题不是如何看待历史,而是究竟有没有尊重历史。南京大屠杀是一个巨得不能再巨的寄托了深重民族情感的公器事件,个人的认知在此面前从来是渺小的,只有那些不自量力的中国导演才会跃跃于此,欲图博个功名。

1小时前
  • 砚小朵™
  • 还行

看过十三钗想起标记这部了。片子有五大缺点:情节散、起伏欠、高潮俗、结尾乏力,且为渲染悲情很多地方都太刻意,也有四大优点:黑白造就伪纪录片感,包括祭师等的细节更强调了这点,刻意导致人物性格凸显,小豆子这个人物把全剧首尾成功收拢了,角川兄及数位女演员的演出很到位,没有刻意加重强暴描绘

1小时前
  • 文泽尔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