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斯

爱情片英国1987

主演:詹姆斯·维尔比,休·格兰特,鲁珀特·格雷夫斯,丹霍姆·艾略特,西蒙·卡洛,比莉·怀特劳,巴里·福斯特,朱迪·帕瑞福特,菲比·尼克尔斯,帕特里克·戈弗雷,马克·坦迪,本·金斯利,姬蒂·奥尔德里奇,海伦娜·米切尔,凯瑟琳·拉贝特,彼得·爱,迈克尔·吉恩,Mark Payton,奥兰多·威尔斯,玛丽亚·布里特涅娃,米尔斯·理查森,Phillida Sewell,哈里特·索普,朱利安·沃德姆,Richard Warner,让-马克·巴尔,海伦娜·伯翰·卡特,塞雷娜·戈登

导演:詹姆斯·伊沃里

播放地址

 剧照

莫里斯 剧照 NO.1莫里斯 剧照 NO.2莫里斯 剧照 NO.3莫里斯 剧照 NO.4莫里斯 剧照 NO.5莫里斯 剧照 NO.6莫里斯 剧照 NO.13莫里斯 剧照 NO.14莫里斯 剧照 NO.15莫里斯 剧照 NO.16莫里斯 剧照 NO.17莫里斯 剧照 NO.18莫里斯 剧照 NO.19莫里斯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5 00:23

详细剧情

  少年莫里斯·霍尔(奥兰多·威尔斯 饰)在海滩接受了性教育之后,却宣称自己不会结婚。1909年,在剑桥读大二的霍尔(詹姆斯·威尔比 饰)结识了大三的克莱夫·达勒姆(休·格兰特 饰)。1910年,两人的感情突飞猛进,而霍尔也因此被康沃利斯院长(巴里·福斯特 饰)赶出了学院。1911年,眼看着朋友里斯利(马克·坦迪 饰)子爵被判刑,达勒姆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1912年,经过一个半月的深思熟虑,达勒姆结束了与霍尔的恋情。1913年,达勒姆邀请霍尔作为傧相参加自己的婚礼,但他没有想到,他的猎场看守亚历克·斯卡德尔(鲁伯特·格雷夫斯 饰)将会与霍尔相爱……

 长篇影评

 1 ) 聊聊《莫里斯的情人》的选角及演员的戏内戏外

在影片中他们风华正茂,青春耀眼,但当我们在现实中搜索时,却发现浮生易过,他们已走完半生……

第44届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James Wilby和Hugh Grant 同获最佳男主角,下面就着重扒扒这两位男主的戏内戏外。

一. Hugh Grant

30周年修复版新海报及视频,Hugh Grant均被放在主要推介的位置上,虽然这与他在影片中的戏份有些不符。

事实上,出身名校的Hugh Grant也是最早被锁定的主演,有什么人会比牛津高材生更适合扮演剑桥高材生呢?

彼时Hugh Grant风华正茂,已从《牛津之爱》的明星梦走出,准备回到母校继续深造艺术史。所以并不想接此类同性题材,怕被同学笑足几年。所幸银行工作的弟弟最终说服了他。

看过Hugh Grant的作品不难发现,非科班出身的他演技不算稳定,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几乎全部出自Richard Curtis的班底,换言之,他需要会调教的导演才能有更好的发挥。无疑James Ivory做到了这点。

首先James Ivory的运镜极佳,虽然Hugh Grant本身条件上佳,同期作品也很美,但都没美到如此惊心动魄的程度。

第一次拥抱时的长镜,面部特写占据屏幕近两分钟,令人窒息。餐桌上明眸流转,启齿微笑的特写亦同样成为经典。

此后经年,HughGrant所呈现出的影像或可爱,或优雅,或性感,但从未再有如此美丽。幸好上天在他最美的时候以最好的镜头将之恒久封存。

在表演方面,比起《牛津之爱》中的手足无措,Hugh Grant在《Maurice》中可谓脱胎换骨。一颦一笑,举手投足简直就是出身高贵的Clive,全无表演痕迹。

从出场时状似漫不经心的对白,精致的脸上却透出致命的勾引,眉目顾盼之间令莫里斯慢慢沉溺;告白时热切的眼神,如同火焰一般深情炽热;情到深处两相缠绵时冷静克制又不失甜美;感情徘徊时的痛苦纠结、无处渲泄,直至分手的决绝冷漠,每个阶段都演得丝丝入扣,令人很易理解莫里斯为何对他视若珍宝,捧于手心。

最后他倚在窗边遥望昔日爱人的身影,观者的心仿佛也和他一起慢慢沉下去,这就是表演的感染力所在吧。

严格来说,Hugh Grant在片中只是男二戏份, 却和James Wilby共同分享了威尼斯影帝,想来也同样打动了当年的评委们。

然而,威尼斯影帝的头衔并给Hugh Grant带来顺途,虽然之后他也主演了多部电影,饰演过肖邦、拜伦等名流,但可惜均反响平平,到了90年代初,几乎无以为继,沦为只收200英磅帮美国女星朱丽叶.比诺什做英文口音指导,自嘲不如管道工的收入。

正当Hugh Grant再次不得不考虑是否应该放弃表演时,命运之轮终于开始逆转。1994年,他以微薄的15000英磅片酬出演的《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产生世界级反响,这部仅投资200多万美金的电影最终全球票房2.44亿,成为净利润最高的英国影片,在90年代堪称奇迹。Hugh在34岁时终于一飞冲天,赢得全球声望。

从此Hugh Grant的人生一片顺途,演着自己喜爱且得心应手的轻喜剧,票房长红。虽然95年闹出轰动级丑闻,但很快得到大众的谅解,99年的《诺丁山》照样红透半边天。进入2000年,Hugh跻身千万片酬之列,巅峰时期年度片酬更高达2500万美金,成为当时英国身价最高的男演员,风头一时无两。

如今的Hugh Grant已渐渐淡出,过着打高尔夫结婚生仔的悠闲生活,偶尔遇到喜欢的剧本才会接拍,但不再是主业。Net Worth显示他的身家已逾8000万美金(同咖位科林叔为2500万)。

2016年9月,英国电影协会授予其最高荣誉奖,称其为"重新定义了一个时代的英国男演员。并高度评价道:"Hugh是一位杰出的英国演员,他的从容演技和荧幕魅力使他深受世界影迷喜爱。他的成功帮助优秀的英国电影在世界范围内开拓了新领地,这些电影的品质足以和好莱坞及其他国家的佳作相抗衡。"

Hugh Grant的大半生虽然恣意不羁,但也算功成名就,名利双收。

二.James Wilby

原定饰演Maurice的是《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男主角Julian Sands,James Wilby试镜只是一个剑桥甲乙丙的角色。后来Julian突然辞演,导演在情急之下,才想起这个同样金色头发,高大俊朗的James。

说到Julian Sands,彼时也是俊美无匹,潜质无限,只是长相硬朗强势,缺乏James Wilby身上那种纯真温暖的感觉,很难表演出Maurice对Clive那种一往情深的倾慕和甘愿让其主导的痴心。多年之后,Julian Sands和Hugh Grant合作了《春光奏鸣曲》,当肖邦和李斯特坐在钢琴旁四手联奏,亲密拥抱时,很难想象那就是导演心中理想的Maurice和Clive,选择James Wilby虽然无心插柳,但相信也给导演带来了惊喜。

James Wilby和Hugh Grant同样出自名校,气质高贵,为人也聪明。

当接到再次试镜的通知时,马上去找已拿到剧本的Hugh Grant,因为他知道,以Hugh的个性,一定是希望和熟悉的人演这种耳鬓厮磨的同性戏。

他的想法果然得到了Hugh Grant的热切回应,当天晚上两人就在家里彩排了大部分内容,所以次日试镜James轻松拿到角色。

虽然初出茅庐,James Wilby也表现得极为出色。做为男主,Maurice的戏份贯穿始终,表现难度更高一些。由开始时的单纯懵懂,被点燃后的热情如火,唯恐失去爱人的卑微,被抛弃后的崩溃,自我怀疑时的惶然,重遇激情的惊喜,以及最后与旧爱告别的释然洒脱,James将Maurice的心路历程表演得十分丰满,影帝头衔当之无愧。

尤为难得的是他与Hugh强大的CP感,虽然彼时的Hugh已艳光四射,但James丝毫没落下风,两个比肩而立,堪称一对璧人。

两人的对手戏也很有feel,明明只是浅尝即止,却火花迸射般撩人心跳,多年之后James自己也说:"我们不只是投入,我们简直是沉浸其中”。而Hugh走红后被问到他遇到过的最棒的kisser是谁,答案也是James Wilby。

两人在现实中也很微妙,十几年之后,Hugh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在《牛津之爱》见到James的情景以及他当时的台词,James也在专访中回忆道:“在威尼斯获奖那天晚上,我们在Hugh的阳台上喝掉了几乎一整瓶苏格兰威士忌。谈了很多在电影拍摄时未曾聊过的话题。我把自己绷得太紧,而Hugh很轻松。”

单凭此画面就足够同人女们脑补一百篇长文了,只可惜两人没有红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时代。

然而和Hugh一样,威尼斯影帝的头衔也未给James带来名利双收,从Hugh在94年走红之前的寥寥片酬,不难推测到James的困境。

遗憾的是,他并没等来如Hugh般逆转的机遇。娱乐圈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英雄冢,在每个光鲜的明星背后,都有无数如James这样有演技有才华的演员被埋没。

James坦言"早期成名后,我的事业停滞了一段时间,那时候我也很沮丧”,但他依然乐观:"干这行你得能接受困难,表演就是扮演不同的角色,我可以尝试各种人物,我是水果馅饼(意为全面型),能扮演主角,但如果不是主角,又有什么关系呢?”

所幸家庭一直是他的坚强后盾。他和妻子Shana养育了四个孩子,在度过童年的大宅里住了18年,2014年以350万英镑的价格售出。

2018年,James在BBC电视剧Poldark出演后事业开始复苏,并于9月12日导演Maurice舞台剧公映。衷心祝愿James事业发展顺利,让我们可以有机会看到他更多的屏幕形象。

 2 ) 默 丽 思(slient, beautiful, thoughts)

高中的时候,我在我哥那里第一次看到Maurice的中文版小说。
那时我已经知道了他的秘密,他只告诉了我,毫无忌讳的。他完全信任我。
我在他那看过几本同性恋小说,莫里斯就是在那时候读的。
小说是萧乾的夫人文洁若翻译的,萧乾在剑桥留学时曾与此书作者Edward Morgan Forster成为朋友,并在1943年时第一次读到Forster寄来的Maurice的手稿。萧乾把Maurice翻译成 “默 丽 思”,并注上了英文示意“slient, beautiful, thoughts”.
小说充斥着大量的哲学性质的对话,总体来讲不太好读,语境也颇为中式,稍有不习惯。
但部分段落却还是打动了我,比如,莫里斯与阿列克在大英博物馆中的争吵,那个高潮我一直记忆犹新。
后来知道它曾被拍成了电影,就在一门心思的想找来看。但就是找不着。

我习惯于把想看的不得了的电影在自己的“脑内小剧场”先演一遍。
莫里斯已经被我演了无数遍——我幻想着我喜欢的那些段落应该是怎么演最好看……
终于在昨晚,我真正看到了电影。
电影是James Ivory的,我看过他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非常喜欢。
演Clive的是Hugh Grant,而Maurice是James Wilby,我刚刚才看了他的“双城记”。

电影如我想象的一样,像一首祭奠青春的情诗,忧郁,细腻,脆弱,热切。
而这些特质的表现手法又出奇的让人觉得并非那么女性化,它是那么的开阔,就像是面朝大海,注视着波涛下暗涌的海浪。那暗自汹涌澎湃的感情,就随着Maurice热烈的爱,经历着痛苦的折磨,一直贯穿直至末尾。
我自始至终就爱这样的人,他的鲜活的,理想的,炽热的生命力。

电影有140分钟,但对于看过小说的我,一点也不嫌长。
李安说,把文学改编为电影,全靠大胆的想象力。James Ivory加入了一些没有涉及的情节,使故事看起来更圆润流畅,毕竟,这个故事本身是没有排山倒海的剧情变迁的,
它就是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唯一的不普通就是主角们对于禁忌的同性之爱的挣扎,所以需要特别突出就是社会背景,门第身份的表现。
不过让我略为失望的一点,就是我最想看到的争吵段落没有被体现。那是书里面的倒数段落,也是全书的准高潮,是莫里斯去见阿列克,然后终于在大英博物馆里爆发争吵:

“You blackmailed me”
“No, sir, no”
“You did”
“Maurice, listen, I only……”
“Maurice am I?”
“You called me Alec, I’m as good as you”
“I don’t find you are!” There was a pause, before the storm; then he burst put, “By God, if you split on me to Mr Ducie, I’d have broken you. It might have cost me hundreds, but I’ve got them, and the police always back my sort against yours. You don’t know. We’d have got you into quod, for blackmail, after which I’d have blown out my brains!”
“Killed yourself? Death?”
“I should have known by that time that I loved you. Too late, everythings always too late.”

“你敲诈我”
“不,先生,我没有”
“你做了”
“莫里斯,听着,我只是……”
“你叫我什么?”
“你叫过我阿列克,我们是一样的!”
“我不觉得我跟你一样!” 莫里斯停了一下,那是暴风雨的前奏;紧接着他爆发了,“我向上帝发誓,你要是向Ducie先生告密, 我就把你揍趴下。我可是花得起几百块钱,对付你这样人,警察是会给我撑腰的。你知道吗,我们会以敲诈罪让你坐牢,之后,我就用枪打穿自己的脑袋!”
“你要自杀?去死吗!”
“直到那时候我才知道我是爱你的。但是太迟了,一切总是太迟了。”

这段的背景是书中的第四部分,莫里斯意识到自己爱上猎场看守者阿列克。阿列克不顾身份的悬殊而爱着莫里斯,而莫里斯却仍旧挣扎于不被社会所认同的同性恋身份而痛苦不堪,从而逃避阿列克。阿列克想以告发自己与莫里斯的交往而威胁莫里斯让他与自己私会,事实证明这是个有效的激将法,莫里斯终于吐露出自己的犹豫,愤恨,以及对阿列克的爱。
我的想象中应该是相互对吼争得脸红脖子粗,毕竟是告白啊。但很遗憾,电影里把它给过渡了,这是我唯一不满意的地方。

不可忽略还有配乐。之前在看不足两分钟的预告片的时候,我就已经被音乐迷住了。Richard Robbins的古朴细腻的旋律,精致的贯穿了这首忧郁的情诗。
我当初看预告时听到的一曲是“Clive and Anne”,它出现在片尾,当Clive站在窗前凝望着窗外,脑海里看到的却是曾经莫里斯在剑桥读书时的身影,配乐随着Clive的回忆而起伏,旋律虽然不变,但钢琴与弦乐交织着循序渐进,由弱到强,犹如被紧紧束缚的心发出的一阵痛彻的怅然。

试听:http://www.digforfire.net/manhuanv/?p=819

 3 ) 《莫瑞斯》:三个男人的故事

这是由一位同性恋者撰写的、由一位同性恋者拍摄的、讲述一位同性恋者的故事。三个不同时空的人物融会于电影中,也许其中有彼此的印记。 ********* 第一个男人:E·M·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一般称作E·M·福斯特,他是《莫瑞斯》的原著作者,本文所真正要讲述的大师。 和本系列之前的那些大师相比起来,他生活得似乎异常平静。没有早夭,没有自杀,没有轰轰烈烈的“丑闻”,没有惊天动地的爱情,90岁高龄得以善终,这本足以引发人们对他同性恋身份风言风语的《莫瑞斯》直到他死后才得以出版,即便有喧闹也早已留在身后。 福斯特是著名的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中的一员。在这个交织着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和群恋的圈子中,身为同性恋的福斯特算不上什么特殊;他的另类也许表现在,在这个充斥着“她爱他,他爱他,他爱她”式情感和性爱的交错关联的圈子里,他竟然没有与其中的任何一个男人或女人产生关系。 《莫瑞斯》是福斯特的第5部小说,动笔得益于福斯特对英国诗人兼同性恋解放运动先锋爱德华·卡宾特的拜访。“大概是我第二次或第三次造访这块圣地的时候,火种被点燃,迸发出了火花。他(指卡宾特)和他的同伴乔治·梅里尔双双给了我极深的印象,引发了我的创作动机。乔治·梅里尔还触了触我腰眼下面的部位──轻轻地,就在臀部上方。……足以证明这部作品是在那一瞬间受孕的。”乔治·梅里尔是工人出身,他与爱德华·卡宾特超过30年的终生之恋仿佛就是《莫瑞斯》的现实蓝本。

爱德华·卡宾特(左)与乔治·梅里尔

这部书福斯特写得“文思泉涌,一气贯通”,于1914年他35岁之际完成。手稿当时只在熟悉的朋友间私下传阅,其间还反复修改。 福斯特还曾在手稿上留下这样的题字:“可以发表,但值得吗?” 历史的回答是肯定的:1971年——在福斯特去世的翌年,《莫瑞斯》得以正式出版。 ********* 第二个男人:詹姆斯·艾沃里(James Ivory)

左为伊斯梅尔·麦钱特,中为詹姆斯·艾沃里,右为鲁斯·普罗·贾

人生如戏。 电影是E·M·福斯特最不喜欢的艺术形式,他生前一直抗拒把自己的小说改编成电影。但在他身后,他的长篇小说几乎都被搬上了银幕。《印度之行》被大导演大卫·里恩相中,其他作品则成了詹姆斯·艾沃里不离不弃的选择。 看詹姆斯·艾沃里的作品,影片中弥漫的英伦的古典气息、优雅情调,实在很难让人记起他其实是一个美国人。艾沃里生于加州,早年学习美术和电影。1959年,他在印度拍摄了一部纪录短片,当电影在纽约放映时,他认识了一辈子最重要的人——他后来的制片人以及他终身的爱人伊斯梅尔·麦钱特。。 他们两人以及女剧作家鲁斯·普罗·贾布瓦拉结成了牢不可破的“铁三角”,并组建了MIP电影公司,一直致力于改编文学作品的电影风格。 1986年,詹姆斯·艾沃里凭借改编自福斯特作品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终于破茧而出,蜚声影坛。 第二年他们就将《莫瑞斯》搬上了银幕,这部电影让两位主演詹姆斯·威尔比和休·格兰特联手拿到了威尼斯的最佳男主角银狮奖。 其后他们又继续将《霍华德庄园》改编成电影,依旧风光无限。 詹姆斯·艾沃里的电影让福斯特的作品重新被人们发现、关注,福斯特的原著则为艾沃里的电影注入了历久弥新的人性纠结的底蕴,他们得以穿越时光、跨越地域,在电影中相遇神交,完美结缘。 ********* 第三个男人:莫瑞斯(Maurice)

在那个对同性恋依然充满禁忌的年代,《莫瑞斯》像是一个炫耀幸福的“罪恶”故事。福斯特铁心要写一个幸福结局的故事:“尽管是在虚构的世界里,我决意无论如何要使两个男人相爱,并在小说允许的范围内让他们的爱情永远延续下去。” 对于莫瑞斯而言,克莱夫属于过去,美丽的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终于在现实面前成了无力的幻影;阿列克属于未来,燃烧着不顾一切的激情,在电光火石般的碰撞间实现灵与肉的合一。 也许很多人为电影中克莱夫最后的镜头伤感:当年的莫瑞斯在阳光下的剑桥校园向他招手微笑。那镜头仿佛美丽幻影,甜蜜到终是要破碎。 然而福斯特更相信的是自我觉醒、自我面对。他的所有作品几乎都是在探讨人敢不敢面对自己、如何面对自己的问题。福斯特将希望给予了敢于正视爱情的莫瑞斯和阿列克,给予了他们一个奔向绿林的近乎不可思议的美好结局;福斯特终究也没有对选择逃遁的克莱夫给予太多同情,粉碎了克莱夫的幻影,也伤感了无数读者的心:“他不曾领悟到这是终结,既没有黄昏,也没有妥协。更料想不到今后再也不会跟莫瑞斯相遇了,甚至没跟那些看见了莫瑞斯的人说了话。” 《莫瑞斯》的故事隐含着福斯特很多的个人印记。 福斯特1897年18岁时进入剑桥大学,这期间,他爱上了同班同学H.O.马里帝斯——这大约就是克莱夫的原型。 然而如同克莱夫不是莫瑞斯最后的归宿一样,福斯特此后的感情选择转向了与他有很大阶级悬殊的下层平民——他们仿佛就是阿列克的缩影。 1917年,福斯特在埃及认识了电车司机默哈默德·艾尔·阿多,两人的恋情持续了两年。1919年阿多结婚后,福斯特离开埃及回到英国,但两人仍保持书信往来。三年后阿多去世,福斯特曾在他去世前从印度回国的途中探望他。 1930年,时年51岁的福斯特结识了28岁的警察罗伯特·巴金汉,成为终身之交。罗伯特结婚后,他的妻子逐渐接纳福斯特成为家庭的一员,他的家也成为福斯特朋友们聚会的场所——这个家就是福斯特的绿林。 ********* 2005年5月25日,伊斯梅尔·麦钱特撒手人寰,留下了相伴40余年的搭档和爱人詹姆斯·艾沃里。“铁三角”不复存在,但他们艺术与爱的烙印却永远留在了光影之间。 1970年7月7日,福斯特在罗伯特的家中去世时,他们的情谊已维系了40年之久。罗伯特一家为他养老送终,罗伯特的儿子和孙子都取名为摩根。 原来,大师们的爱情并不总是惊世骇俗,美丽短命,同样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附:

“大师和他的情人们”这一系列文章中谈到的电影,皆涉及一些作家的同性爱情故事。之所以取这么个俗不可耐兼狗血淋漓的名字,其实也是拜各种译名所赐。就好像Wilde译成《心太羁》本很绝妙,而有人非要译作《王尔德的情人》;又或者如同Maurice不译作《莫瑞斯》而要译作《墨利斯的情人》一样,生怕观众不想入非非,硬是要把“情人”安在上头。

大师和他的情人们(之一)——《心之全蚀》

大师和他的情人们(之二)——《留心那话儿》

大师和他的情人们(之三)——《王尔德》

大师和他的情人们(之五)——《小尘埃》

大师和他的情人们(之六)——《克里斯托弗和他的同类》

 4 ) 结束与新生

事实上这篇影评起源于半年前一场和朋友之间的争论,修改了一下
--------------------------------------------------------------------------------------- 
不得不承认这部片子我原本是冲着演员俊美的外貌和同性恋题材去的,于是从未想过它会给我带来这么多的触动,以至于我看了一遍又一遍,还找来删减片段和原著。
我一向觉得Clive虚伪自私。他的确是一定程度上启蒙了Maurice,应该算是Maurice的初恋,但是大家都高估了他对Maurice的影响。Maurice并不是他掰弯的。不论是影片还是原著中都有提到,Maurice在公学时代就已经有了他称为“猥亵的幻想”,虽然Maurice所处的学校校风非常的严谨,由于上一届出了丑闻,男孩们都被管得死死的。Maurice本来就是同性恋,Clive给他的不过是一个念想,让Maurice以为他可以和一个相爱的人灵肉结合,相携到老。
我不怀疑Clive是爱Maurice的,但是我依然觉得他自私而虚伪。他所执着的恋爱方式——很多人称之为柏拉图式的爱情,我却不以为然。他的爱情不过是精神恋爱的一个幻象。当这个幻象在现实生活中破灭了,他也甘于与这个不合理的社会苟合。他想要得到爱情,所以他去追求Maurice,但是他又不敢承担这禁忌之恋所带来的后果,所以他拒绝与Maurice有肌肤之亲。听听他说的话,“我怕这样会毁了我们”。可是Maurice不怕。Clive还说过,“身体,思想,灵魂,我不认为女人能懂。”可是在Maurice为了他黯然神伤的时候,他却把与女人结合说成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也许是唯一幸福的事。”并且得意洋洋地告诉了Maurice。虽然他当时以为Maurice正处于与女性的热恋之中,但是他这种前后矛盾的形态着实令我反感。他不断劝慰Maurice去接受女性,暗示Maurice他同性恋的行为是多么不正常,也不想想当初是谁引诱了Maurice让他义无返顾地追寻这种不可言说的爱,除了令Maurice失去爱人,还给Maurice造成了极大的精神压力,简直就是变相迫害。
原著中并没有写Clive是怎么变直的,好像生了一场大病之后就与他的“希腊文化崇拜者”身份一刀两断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原著是Maurice POV的关系。电影中的改编合情合理,我没有办法苛责他在严刑峻法之前的懦弱,但是由于他的懦弱,无缘无故要Maurice去背负这情感的包袱,令我难以忍受。如果他真的要逃离这段感情,他就当与Maurice坦白,而不是不负责任地一走了之。
至于Alec,作者从来也没有把他当成完美的人来描述。Alec有下层人的劣根性,他藐视礼法,自作聪明,然而就是这些粗俗之处衬得他尤为可爱。Clive说他有些小聪明,并且暗示他并不如绅士们那样正直。应该说,Clive的话还算公允。如果对方不是Maurice,我想Alec也许的确会想要敲诈勒索一番。
可是那是Maurice呀!
原著中Maurice离开Clive的家去伦敦的那天,下着雨,Maurice因为五先令的事情对Alec出言不逊。可是在Maurice回城的路上,Alec一直追在他的车后头,一路走。那天还下雨,道路泥泞难行,可是他就那么一路追着,Maurice回头就能从玻璃窗中看见那双在雨雾中闪闪发亮的褐色的眼睛。
我从那里开始就毫不怀疑Alec对Maurice的感情。据Alec所说,他很早就爱上Maurice了,而且仆人间也都知道Maurice和Clive的关系,他一直想着能与这位先生共度一夜就好了。Maurice发出邀请的时候是他在Clive“女人非同凡响”的宣言中备受精神上的折磨的时候,是他最空虚寂寞,最脆弱的时候。Maurice只是向虚空中大喊“来吧”,并没有清楚地意识到他在期待谁。而Alec来了,他一直守候在他的窗台下,听见他的召唤就来了。你可以说Alec趁虚而入,寡廉鲜耻,可他就是那样的人,有种飞蛾扑火般的痴劲。
至于勒索那一段,我一直觉得Maurice对Alec的看法不公正。可能由于身份差异的关系,Maurice对Alec一开始就抱有偏见,觉得底层人是下流卑鄙的。而当Alec拿着信出现,用那些言语威吓他的时候,他的担忧成真了。可是他很快就发现Alec不过是虚张声势,并没有什么守候在门外的哥哥,他也没有告诉过任何人,他所求的很简单,只是Maurice到船库与他共度一夜罢了。他想要做出凶恶的样子,虚张声势地告诉可是可怜巴巴的眼神掩饰不住他的心虚。
Maurice害怕着Alec,怕他会真的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来毁掉他的社会地位,Maurice将这天称为“一生中最凶险的一天”。而Alec也害怕Maurice,因为身份的悬殊,Maurice要毁掉他更是轻而易举。可是这个愚蠢的小东西还是来了。
这是他第一次来到伦敦,不敢让家里人知道,一切都是为了Maurice。伦敦的天气一如既往地阴沉,飘着细雨,他冒冒失失地闯进Maurice工作的地方,特意换了体面些的衣服,一双小鹿般的褐色眼睛好奇而畏惧地打量着这个不属于他的地方。
在大英博物馆里他们表面不合,采取的动作却出奇的一致,气氛甚至有种微妙的甜蜜。作者也说他越往下写,Alec的角色就越鲜活,对这个角色也越喜爱,我深以为然。
很多人觉得Maurice与Alec不是真爱,Maurice只是找到一个人与他共度余生。且不论他们之后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作者也因为之后的时间线将会进入世界大战而避而不谈(他曾设想过让他们在森林中做伐木工人养活自己)。如果不是真爱,我难以相信有人会放弃前程,只为了与某个人在一起。我自问我做不到。就算是真爱我也不一定做得到。
最后是Maurice找Clive,告诉Clive他和他的猎场看守在一起了的那一段。那段里Maurice觉得他应该跟Clive说清楚,有个交代,从此以后自己与Clive两不相欠,再也没有瓜葛了。Maurice这才是作为一个绅士的表现,而不是像Clive一样,一声不吭就离开Maurice,连一句合情合理的解释都没有,甚至第八个才通知Maurice他要结婚的消息。
“我不做队长,安排我在第八个出场。”Maurice对此显然耿耿于怀。他不仅不再是他的爱人,就连他心目中的第一重要的人都不再是。
有人觉得Clive和Maurice才是天作之合,他们都是剑桥学子,绅士阶层,有着满腹学识和优雅的举止,可是要我说,Clive配不上Mauric。Maurice是真性情,可以抛开一切去追求爱的人,无论是灵与肉,他不惧惮身外的一切,而Alec也是如此。可是Clive不一样。因此即使当时的社会风气没有如此险恶,我深觉Clive和Maurice也并非良配。Alec虽然卑微,可是他本来也可以去南美展开一段精彩的人生,更何况不像Clive和Maurice,他本来就是双性恋(他在葡萄架下跟两个女仆打情骂俏的剧情被删除了),他大可以娶妻生子尽享天伦,并且不会像违背心意的Clive那样痛苦万分,可是他为了Maurice一句话就留下来了。
就因为在那个狭小简陋的小旅馆的房间里,Maurice对他说,我们的相遇是万中无一。
后来我有幸看到了福斯特从未正式出版的尾声,Ada在丛林里遇到了相依相伴伐木为生的Maurice和Alec,她将Maurice斥为败坏门风的人。Maurice变黑了,也壮实了,不再是那个翩翩美少年,大约很多人都要为此心碎。可是Maurice是幸福的,他想要的就是和相爱的人在一起,为此他抛家舍业也在所不惜。而这一切Clive永远也给不了。
Clive对Maurice说,如果你抛下我,我的余生将在半梦半醒中度过。结果他抛下了Maurice,而离开了Maurice,他的余生也只能在浑浑噩噩中度过。他认不清自己心中所爱,继而失去了他,怨不得别人。
我很喜欢影片结尾的处理方法,让Maurice在去找Alec之前先与Clive诀别,而不是原著中颠倒过来。最后在晦暗的船库里,Alec和Maurice紧紧相拥,在他耳边告诉他,“一切都结束了。”
结束的是苦难,而他们即将迎来的,是新生。

 5 ) 浅谈《莫里斯》小说中克莱夫突如其来的转变缘由

E·M·福斯特( Edward Morgan Forster,1879-1970),英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和批评家,著名的人道主义者。他曾十三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并有五部小说作品被改编为电影;他不但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同时又是拥有最大读者群的作家之一。 最先有幸接触到福斯特的作品是因为詹姆斯·伊沃里导演的福斯特的一系列电影——《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莫里斯》《霍华德庄园》这三部经典影片,而后去看了改编作者的一系列原著作品。 在福斯特的其他五部小说中,无不体现出了他纯熟的笔法与叙事技巧以及逻辑的完整性,然而在阅读《莫瑞斯》一书中,其中的一处逻辑的漏洞引起了争议,克莱夫仅仅因发烧后去希腊旅行后,回来便转变了自己的性向,与莫瑞斯提出了分手。在小说中,福斯特对克莱夫这一突兀的转变含糊其辞, 既将其描述成“生命本质的无端变化”,又多次暗示这种转变背后所隐藏的自我欺骗和刻意伪装。这一解释,使许多读者困惑不已,觉得说服力不足,对此,一些将该问题视为创作过失的批评家直接把矛头指向了福斯特本人,认为应当将克莱夫形象的断裂 性和前后矛盾性归咎于福斯特在写作过程中的随心所欲和缺乏距离感。 在阅读了相关书籍与了解一些知识背景后,我对此做出来了一些浅薄的见解。小说中的克莱夫代表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剑桥大学等英国文化圈里普遍存在的一种知识分子同性恋类型。在他们身上体现的并非个人追求与社会规约之间的矛盾,而是个人思想与古典哲学和柏拉图美学之间的信奉和实践关系。 莫瑞斯与克莱夫同作为剑桥大学的高材生,相较于莫瑞斯,克莱夫总是对各种哲学,宗教侃侃而谈,信奉古典主义与柏拉图美学,与剑桥与莫瑞斯的相处的时光中,一度认为两者为“同路中人”,反而,相对迟钝的莫瑞斯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在暑期读了克莱夫向他推荐的柏拉图《会饮篇》后,也懵懂不知,以致于在克莱夫在期望两人心有灵犀后向他表白,他震惊之余脱口而出:“胡说八道!”在两人打破之前内心的桎梏在一起时,每每莫瑞斯想要与克莱夫亲密时,克莱夫总是用他的柏拉图式的恋爱观念来表示拒绝。 事实上,需要指出的是,柏拉图思想在为克莱夫的同性恋倾向提供当时唯一可循的道德辩护的同时,也使他将精神和理性得高于物质和欲望,并为无法在同性恋 关系中实现精神与肉体的分离而感到痛苦。在柏拉图哲学里,“不会惹恼神或人的方式”是将精神与物质分离开来,并把由物质形态美所引发的爱上升为对精神的爱。因此,在柏拉图思想的引导下, 克莱夫学会了如何“充分克制自己 ……并用友善的关系来融洽地接替禁欲”。 这一段,克莱夫与莫瑞斯的对话也发人深思: “……你起初看上了我的哪一点 ?” …… “喏 ,看上了你的美 。” “我的什么?” “美 ……我曾经最爱慕书架上方的那个男人。” “一幅画嘛, 我是可以理解的”莫瑞斯瞥了一眼墙上的米开朗基罗说。“克莱夫,你是个可笑的小傻瓜。你既然提出来了,我也认为你美。你是我迄今见过的惟一长得美的人我爱你的嗓音,爱与你有关的一切,直到你的衣服 ,或是你坐在里面的屋子。我崇拜你。” 显然,虽然克莱夫和莫瑞斯都谈到了对方的美, 但他们所指对象的概念却是截然不同的。在莫瑞斯眼里,美是外在的、物质的、属于具体事物的一种特性 ;而对克莱夫来说,美则是抽象的、精神的 、是由具体形态所引发但最终脱离具体形态的一种理想状态。面对莫瑞斯对美的“误解”,“克莱夫的脸变得绯红” , 并提议换个话题。“但他不曾换话题,却把它发展到新近感兴趣的另一个主题上去了:欲望对我们的审美能力究竟产生多大的影响。”细察克莱夫对 他与莫瑞斯的同性恋关系的主导过程可以 发现,这俨然是一次严格遵照《会饮篇》关于美的追求的论述来进行定位和操控的实践行为。但与克莱夫的理想事与愿违的是,随着他和莫瑞斯恋爱关系的逐渐发展,他们各自所崇尚的精神美和物质美也愈加 不可避免地交织在一起 。后来,当克莱夫“分辨不出什么是物质,什么是精神”时 ,他便忽然“恶心地昏了过去”。 此后,他便去了希腊,这一古典主义萌芽之地,他做出了调整,经过调整,克莱夫改变了先前认为“女人甚 至理会不到有肉与灵协调一致”的看法, 并 在异性恋关系中看到了更契合柏拉图思想关于“爱的本质”和“美的追求” 的地方。克莱夫认为,“女性也许会见怪或忸怩作态,但她们是大度的,并欢迎他进入彼此在精神上美妙地交流的世界。”而后来克莱夫的婚姻生活中的妻子便是如此克莱夫的妻子安妮“虽然受过良好的教育,却没有人教过她何谓性……他从未看见过她的裸体,她也没有瞧见过他的,他们无视人的生殖机能与消化机能……他们在与日常生活不相干的世界中结合”。显然,对克莱夫来说 ,妻子这种无知的“教养”恰好满足了他对“有节制而优雅的理想婚姻”的追求 。

因此倘若说克莱夫与莫瑞斯的恋爱过程是一次追求“绝对美”和“理想爱”的失败尝试,那么克莱夫的异性婚姻就是柏拉图爱情模式在维多利亚式婚姻关系中的变相实现。后来,当莫瑞斯告诉克莱夫他与阿列克之间的肉体关系时,克莱夫仍然坚称“毫无疑问———把男人之间的关系正当化的唯一理由,是它终属于纯粹的精 神恋爱”。 这一初恋的悲剧,深究而来,或许便是一场精神恋爱的失败吧!

最后问个小问题,在二十世纪的欧洲,为何男子抽烟前会将烟头在烟盒上敲几下呢?难道是因为手卷烟时代,这样敲击可以将烟草更集中于烟头吗?(这是我的一个奇怪的观察点,因为莫里斯也是这样抽烟的,在其他电影中我也有这个发现。)

 6 ) Maurice

很奇怪,最初小说看罢只是留下个比较好的印象罢了,以个人的性格,最常不齿的就是勉强铺设美好结局的故事。然这部作品就像因经费不足而修改结局的Crying Game一样,第一次只是觉得美好罢了,未给人心底留下太多烙印,却给自己有想看第二遍的冲动。于是很快我又看了一遍,不觉被其吸引,还忍不住找了电影版来看,由此对它又有了更加立体的概念。

其实我还是比较喜欢读福斯特的书。他的文笔个人看得是很神怡的,也会挖掘出福斯特那英国人的一点点含蓄讽刺,不多不少,正好使读者看得舒服。他的很多作品名字都喜采用诗人的句子,文人气息也相当浓重。然James Ivory,他的改编每次都相当尊重Foster原著,只是削弱了一些角色的多重性。或许是出于电影篇幅的限制,一些复杂的性格并不能完整地展现,使得电影相对原著更加单薄,也更加容易取悦观者。本身Foster作品往往都是上层社会的故事,又喜团圆结局,这两点很容易被一些尖刻的伦敦文学评论家抓到把柄,对他作品的深度进行质疑。如今一经电影化,把原著的气质和故事完整保留,只是不能成为太经典的东西,顶多是赏心悦目而已。

然就是那份取悦,让它成为我看得最舒服的同志电影了。

我觉得可能存在的最大误读在于Clive这个人物身上。或许Foster本身讨厌这个人物,但不至于要毁掉这个人物身上所有的品质。Foster虽直言他并不喜欢Clive,在文末Maurice对他的一番间接讽刺即体现出了这一点,但相比电影中的那个Clive,原著的那一个还稍微讨人爱些。电影削化了他因追求希腊那种古典精神和柏拉图主义的反思,而把它直接作为一个Clive拒绝Maurice的借口之一,又把他顾虑社会影响和前途而放弃这段恋情的概念给扩大化了,使得角色更容易阅读,却让他轻易成为一个自私小人,省略了他结婚的另一个因素:他本身对Maurice也的的确确有了新的看法和认识。而片中Grant须起了胡子这显得更加道貌岸然,那种优越家庭的音调和Wildy的沉郁相比也更显得令人厌恶了。

原著隐晦(这也是Foster行文的特点之一,私以为是他比较明显的优点)地体现出他对待两个情人的感觉。对于Clive,更多是停留在精神上,而Scudder则更能满足他的肉体欲望。在电影中,他们两人的爱情显得更加真诚了,或许也得益于Graves的表演。他的英俊使人眼前一亮,他的质朴和执着显得可爱,在Clive的角色反衬下和剧情的运作下(他出来得恰到好处)成为一个非常招人喜欢的角色。同Clive,原作的描写要更加细腻和饱满一些,然在Scudder和Maurice相会的几场戏里,都有很协调的同志的默契感,尤其在Scudder一些出于平民的没有陈府的口气,倒是和绅士味十足的Maurice相得益彰。

再谈Maurice,Wildy绝对是我见过的最有英国绅士味道的演员。他虽然相貌不是太出众,身形倒是很符合一个西装革履的绅士贵族。再加上他的保守固执和敏感,以及彬彬有礼的行为,都颇有英伦感觉。而他那一举一动,都非常符合影片需要的气质,不愧是外交官家庭出来的。Maurice身上的隐痛和矜持很让我欣赏。作者以他的角度来叙述整个故事,因此Maurice的个性并无上面两人那么突出,然毕竟是围绕他展开的故事,可以说这是一个相对泛化的角色,也容易拿去比较的角色。最终他和Scudder打破社会阶级限制,在船库相拥之时,他们也终于冲破了社会的层层阻隔和本身内心的纠葛和矛盾。

故事在这里算给Maurice的爱情划了个句号。想说Foster很聪明地把矛盾都推给了未来他不用去描绘的东西当中。也是这样一个句号,忽略Maurice对两次爱情的思考,反倒是片末Clive不禁望着窗外忆起旧日时光,怅然若失起来。

整个故事相当成熟,Maurice从最初和Clive的轻涩情愫,到后来的他被抛弃而陷入疯狂之时遇到侍人Scudder并相爱,最终突破等级界限和所爱之人相聚相依或许相伴终老,在当时的社会,有这样的结尾依旧是超前而难得的。而无论是小说原作还是电影,古典雅致的英伦风情体现得淋漓尽致,剑桥风光抑或乡间景色清丽平和,这都给故事增色不少。

说了许多,其实是把角色的矛盾性尽量压缩后的看法。许多人看完全片后依然眷顾开头那年轻时飞扬的恋情,可私以为,无论是对于读者(尤其是同志读者)抑或是Foster本人,都会更加为片末的美好结局而宽慰,若不是这样一个完满的结局,再美好的青春只会成为苦痛的回忆。

ps:Graves实在太帅拉><...

 7 ) maurice和alec 肉与灵的统一

 maurice和alec是爱情里的英雄 肯定自己 肯定爱人 无畏无惧 追求幸福 一个人礼仪谈吐也许取决于他的出身和教育 但是一个人的精神层次却不全部来源于出身和教育 当年clive启迪了maurice 他对希腊文化的崇拜和肯定化解了maurice对基督教盲目的认可和信仰 但是最后却是他先退出了战斗 丢失了自己当年勇于反抗的精神 委身于自己当年反感的一切 而maurice的路程却刚刚相反 从迷失到坚定 从逃避到勇敢 maurice说过 行动大于言语 不管你说得天花乱坠 但是你做不到最终也是失败者 而alec不可能受过这么高层次的文化熏陶 他不懂什么希腊文化 没听过什么《会饮篇》 他不知道怎么引经据典的去驳斥教堂对他的束缚和压迫 去驳斥当时教会和当权者对基督教义的误解和曲解 就像在剑桥clive对maurice铿锵有力的反驳和质问一样 但是他却做到了这些所谓高等知识所表达的精髓 着实的反抗了教堂对他的责难 社会对他的威胁 无畏于表达对maurice的感情 最后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前程 追随maurice 一生的冒险一生的反抗和一生的幸福 这就是希腊文化对同性爱恋的赞美化为实际行动的最高表现 也是对maurice精神追求的完美迎合


clive绝非柏拉图恋爱的代表,他用精神恋爱解释了相爱时的谨慎冷静和大段大段不知所云的理论探讨,又用精神恋爱作为反对mauric和alec的最后筹码,他对maurice和alec的肉体结合感到不齿和恶心,他甚至想把眼前这个正在讲述这段荒谬爱情的“怪物”揍扁再远远逃离,最后压制这股冲动的竟是自己身为上流社会、政治人物的修养和自己因无性婚姻而对肉体结合的模糊概念。很难想象当年那样一个崇尚希腊文化又冷静智慧的clive为何会改变得如此决绝,让人无奈的明白,上流社会和祖业的传统才是他根深蒂固的观念,而那些所谓的反抗和爱情,不过是年少轻狂的一缕浅薄的青烟,所谓的精神恋爱,不过是他借口逃避,“弃暗投明”的笑话一场。他就这样丢下了那个正在正视自己正视人性勇往直前憧憬幸福的maurice,那个在maurice手背上的轻轻一吻没有将他带回过去带回爱情的力量,正如他说的,他也许没有忘记过去,却真的不想再提,甚至他从anne那里感到的熟悉的热情和快乐,需要努力的回忆才依稀记得这种感情的上一个来源是谁。Maurice最后精彩的演说真实的展现了clive的所作所为,“You care for me a little bit, I do think," he admitted, "but I can't hang all my life on a little bit. You don't. You hang yours on Anne. You don't worry whether your relation with her is platonic or not, you only know it's big enough to hang a life on. I can't hang mine on to the five minutes you spare me from her and politics. You'll do anything for me except see me. That's been it for this whole year of Hell. You'll make me free of the house, and take endless bother to marry me off, because that puts me off your hands. You do care a little for me, I know,but nothing to speak of, and you don't love me. I was yours once till death if you'd cared to keep me, but I'm someone else's now—I can't hang about whining for ever—and he's mine in away that shocks you, but why don't you stop being shocked, and attend to your own happiness?"
诚然,对clive而言,我们不能说放弃4代家业,放弃传承先辈荣誉和地位的责任才是唯一正确的道路,clive并非一个残忍的魔鬼,甚至于,他可以在那条世俗道德的路上走得理直气壮,谴责和伤害对他是不公平的,对于他从那个充满希望和自由的启迪者变成这样一个残酷现实的经典缩影,更多的应该是无奈和伤感,正如他恍惚间看到他的old Cambridge man,沐浴着阳光,一挥手带出校园5月的光音。


小说里对alec的描写不算多 电影就更少 但是小说中对他的塑造虽然理想化 不可追溯化 但是却并不单薄 forster除了表达了同性恋情的坎坷以外 还表达了一个贯穿中外历史的现实问题 阶级问题 maurice clive alec 他们都死死的被束缚在阶级这个概念里 小说里没有说明clive突然转变性向的原因 但是我很肯定电影里的推测和设定 那就是恐惧 上层阶级的clive害怕失去现有的阶级利益 失去现有的阶级身份 名誉和政治前途 从而放弃了爱情 maurice所在的中产阶级 碌碌 虚伪 躲藏和谄媚 要为生计而笑脸迎人 又要为维持身份而装腔作势 而alec 他渴望摆脱饱受欺侮的仆人地位 发展自己的商业前程 甚至要从底层阶级迈向中层阶级 从而获取他一直向往的尊重和身份 就像他自己说的 “我来自于一个受尊敬的商业家庭 虽然我不幸地被粗俗地养大 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像狗一样对我” 这样的个性促使所有人都认为他桀骜自恃 促使他在主人clive隆重登场的场合也能骄傲的站立 促使maurice忍不住这样评价他“alec无异于任何一个绅士 ” 必然 对于这三个人而言 要坚守同性的爱情都需要放弃和牺牲 客观来讲 作为上层阶级的clive 牺牲要更大一些 因为他既得利益要更多一些 从理性和现实的角度来说 clive的决定并不应该被过多的谴责 但同时这也从阶级这个角度反映出 clive不可能和maurice达到肉灵合一的爱情境界 甚至是不可能达到他所标榜的精神合一的境界 除了他们本身的性格相距甚远以外 还有不可无视的阶级限制 同样的阶级限制存在于maurice和alec之间 他们曾因为阶级的差异互相伤害 互相误会 又因为真爱而统统化解 maurice对中产阶级丑恶面目的反感和欲求摆脱 追求幸福的渴望 加上alec反身份的骄傲 骨气和对尊重与被尊重的向往和追求使他们的结合具有凌驾于阶级之上气势 maurice珍惜alec这样一个诚实善良又炽烈的爱人 决定要放弃自己的工作和身份 与爱人幸福的生活在钱财 地位 阶级之外 他说他敢于为此见任何人 面对任何事 跟随alec一起承受生活的艰辛 挑战一切反对他们的力量 对幸福和爱情的向往战胜了alec对阶级和身份的追求进而化为对未来的憧憬和勇气 放弃了与爱情相悖的一个所谓体面富裕的前程 与maurice一起 无畏无惧无怨无悔的逍遥于那片依稀可见的青葱绿林 从而看来 勇于对抗阶级束缚 释放人性 执着追求的是maurice和alec 那个完全服从于阶级和束缚的clive最终和他们彻底的分道扬镳 maurice和alec终于千山万水 肉灵统一 又正 因为此 forster自己才会质疑这个结局的可能性 因为太过完美 同性恋情且面临阶级的限制 却美满的结合又幸福的生活下去 于是才会有他这样一句话“此小说献给更美好的大不列颠” 一个接受同性恋情的 没有阶级限制的大不列颠


电影的涵盖量终小于原著,包括三个人物的性格、心理和变化历程,clive似乎少了些冷漠多了点怀旧,maurice却被伤害得还不够深,删减了他对肉欲的难耐和内心的邪念,似乎显得更加正派和可怜,却漂白了现实对一个肉体凡胎的扭曲和摧残。同样,也包括社会背景的真实和复杂,电影里弱化了阶级的概念,省略了不同阶级明刀暗箭的碰撞,含糊了不同阶级典型的言谈举止和生活作派,比如maurice在clive家里受到的隐约冷落和轻视,比如所谓的高层阶级在享受alec血汗服务的同时,竟泰然安坐无情冷血的挑剔他灵魂缺陷的丑恶嘴脸,比如alec在maurice船房失约、拒不回信之后,渴望被尊重、渴望与一位绅士、一个爱人平等相处的强烈表述和谴责。电影里也淡化了alec对人性自由和释放的态度,只有从他半夜翻窗、伦敦求爱的行动表现他对人性的坦然和大胆,而alec本人却实实在在的说过:“这是人性,你不能要求我违背人性。”这是一句相当有力的自述,虽然被隐藏在一篇杂乱愤慨的书信中,被用来解释于alec对女人的欲望,但深层次的,这却是两人勇气和坚定的重要来源。alec是一个不真实的存在,在那样一个禁锢的时代,那样一个卑微的地位,居然是这样一颗诚实善良、勇敢骄傲的心,居然是这样一番对“人性”惊世骇俗的理解和表白,以至于让人无法编纂他的过去,推测他的成长,所谓的不可追溯性,这样一个人是作为作者心理补偿的存在,只有这样一个不真实、不可能的人,才能在那个时代成全一段同性恋情、夸阶级恋情的happy ending,对clive以及他所代表的势力狠狠的抽上一鞭。

 短评

不觉得克里夫是gay,只是嘴上说说吧,没看出来他有多喜欢莫里斯。演亚力克的演员没演出来他是gay。相比下莫里斯太可怜了,感觉就像他被俩直男耍了……

6分钟前
  • balabomb
  • 推荐

细致平缓,忧伤弥漫。权欲和感情是一对永不可调和的矛盾,一种选择一种命运。最终,Maurice和Alex突破阶层在一起,clive永失所爱。 英伦风情古典雅致

9分钟前
  • 海棠一生
  • 力荐

电影在处处保留福斯特原著风貌的同时将细节改编得精致惟美;精神恋爱到灵肉合一的转变过程更加自然动人。每个分镜都流淌着美,百转千回的爱情如饮醇酒。不谦虚的说:我不认为有人能在这片字幕的翻译上比我更加的——接近完美

1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1885年英国颁布了完全禁止男同性恋的法令,同性恋情被指亵渎行为。1897年E·M·福斯特进入剑桥大学读书,莫里斯故事雏形由此孕育,直至1971年才得以发表,1987年电影《莫里斯》被搬上银幕…百年情仇,英伦风雨路” 只是剧情太慢、太不跌宕、太不抓人。文学化的故事讲述,很难静心看完。

18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首先,休格兰特居然是男三号(被他曾经的美貌shock到了)。其次,从头到尾都很优美。最后,阿根廷情人魅力略显不足。

19分钟前
  • 阿烟
  • 推荐

我发誓,我从没想过同性恋题材的电影能够拍得这么纯洁美好,让人一咏三叹,唏嘘不已。年轻的Hugh Grant青春俊美,在剑桥草坪上与莫里斯的一吻,胜过多少日后的风流。

23分钟前
  • 云外清都
  • 力荐

我就说嘛,有钱人恋爱起来磨磨唧唧虚头八脑没劲透了,穷人的爱情才比较动人,因为豁得出去,而且更需要爱。

27分钟前
  • 肖浑
  • 推荐

现在应该已经很难看见这样的电影了吧,莫里斯这种从小接受传统教育、偶然认识到真正的自己、最终能勇敢并幸运地忠于自己的故事,该被拍得多么轰轰烈烈,但这部电影就像那缕初夏的阳光,温暖但不刺眼,哪怕很短暂,曾温柔地存在过,就不必把它视作遗憾了。#4K修复 美如画...

29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一蓄鬍子就道貌岸然了,鬍子代表偽道德,這個象徵蠻有趣的。

33分钟前
  • 有未始有始也者
  • 还行

有没有10颗星?我要打10颗星!James Wilby细腻而又大胆,高雅而又热烈,完美!Rupert Graves就像一只等爱渴望爱的漂亮小兽,被他当时的boyish good-looking杀到了。板球眉目传情和船屋热吻情定终生看得我太基动了。

34分钟前
  • jagpumpkin
  • 力荐

1987年怎么拍得出这么高级的同志片,不容易啊,要加一星。男主角演得好棒哦。细节丰富,镜头和台词暗含好多信息。最后一组镜头,休格兰特进屋,管家问话,关门,休格兰特回房亲吻妻子,妻子眼神的变化,休格兰特逐扇关窗,每个镜头都是隐喻。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38分钟前
  • 🐷🐷
  • 力荐

如果你丢下我,我将在半梦半醒中度过余生。最高段的告白,最甜蜜的威胁,最难料的一语成谶。

41分钟前
  • 芝麻糊
  • 力荐

最后谁得到了,谁失去了。PS:剑桥和牛津已经成为各种英国文艺片里的搅基圣地了有没有!!!PPS:那时候的Hugh Grant美到你伤不起啊!!!

43分钟前
  • 鸭梨
  • 力荐

哦哦哦,男演员就应该在风华正茂的时刻去拍部gay片作为人生的纪念啊啊啊!

44分钟前
  • we are
  • 推荐

不觉得Clive就是该被谴责的那个人,好友残例在前他的害怕是正常,同时他可以退缩可以懦弱,他也需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整部影片的主线可能是莫里斯的成长转变,从出口伤人不知收敛的小年轻到成熟稳重冷静自信的帅大叔,从码头下来势在必得的笑太迷人了,敢爱敢恨才能拥抱爱情。

45分钟前
  • CS
  • 推荐

我最爱的电影之一!喜欢英国人处理感情的含蓄。

4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打开他的心房却抛弃而去,还好他的心房有人进去了,而你,只能忧郁地看着那扇关不上的心窗。

52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勇敢的人得到了他前途未卜的爱情,懦弱的人得到了他安逸虚弱的人生

54分钟前
  • Allen Li
  • 力荐

看到最后一部分时我好怕好怕是个悲剧...以至于我直接跳到结局确保没有苦逼戏才倒回去继续看。在爱情之外更有趣的是90年代初英国社会的缩影,算是同志片中的神作了吧,剧本表演以及各项技术环节都趋近完美。

55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那时候,休格兰特年轻羞涩地滴水啊。。。

60分钟前
  • shu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