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壁之间

剧情片法国2008

主演:François Bégaudeau,Agame Malembo-Emene,Angélica Sancio,Arthur Fogel

导演:劳伦·冈泰

 剧照

墙壁之间 剧照 NO.1墙壁之间 剧照 NO.2墙壁之间 剧照 NO.3墙壁之间 剧照 NO.4墙壁之间 剧照 NO.5墙壁之间 剧照 NO.6墙壁之间 剧照 NO.13墙壁之间 剧照 NO.14墙壁之间 剧照 NO.15墙壁之间 剧照 NO.16墙壁之间 剧照 NO.17墙壁之间 剧照 NO.18墙壁之间 剧照 NO.19墙壁之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59

详细剧情

  新学期伊始,教师与学生们返回一所普通的社区学校。法语老师兼班主任的弗朗索瓦·马林(François Bégaudeau 饰)面对升一年级的新班级,继续用坦诚又有些好辩的方式教学,这群14岁左右的学生思维活跃,时常在宽松的课堂上反诘马林或是斗嘴、传播八卦,马林不得不一次次中断进度,解决无数琐碎的问题。这所学校内汇聚了来自多国的移民学生,随之而来的问题时常在课堂细节中体现,马林试图尽量让学生们找到自尊,但这些擅于让老师头疼的孩子似乎不太接受马林的说辞。课堂上的唇枪舌剑与部分学生敌视老师的态度让潜藏着的矛盾随时会爆发。  本片获2008年戛纳金棕榈奖,由小说原著兼编剧的François Bégaudeau主演。

 长篇影评

 1 ) 回忆,回忆

好久没有这种时候了,一边看片子一边回忆。
想起了很多片段,想起去年夏天的这个时候,在贝桑松,在和电影中非常非常相似的课堂上。那个时候没有想过日常的生活能够讲出来。现在回想起来,好多好多鲜明的碎片。这片子的主旨在老师的课上已经说出了:你觉得你的生活平常,就不值得叙述吗?

那时刚到法国,在语言学校,班上有五个伊斯兰国家学生,六个东亚学生,五个还是六个欧洲天主教国家学生。
有一个叙利亚男子,戴眼镜,剃极短的头发,说话有点呆。他学得很慢,总是学不会,还常常不来上课。老师比他还年轻,总是像个真正的班主任那样询问他为什么不来,他也像真的中学生那样编各种借口。据说他已经上了两个月,还是最最初级班,到了月底仍然升不上去。不知道他为什么不肯投入精力学,一个月学费最少700欧,他似乎并不在乎。
一次在超市门口遇到他和他的老婆,推着婴儿车,买了很多很多东西,显得幸福而安详,但是他说他的老婆还没处理好签证,有可能随时得回国。

上课时班上分成两边,东亚学生都安安静静听着,老师提问也不说。阿拉伯学生和欧洲学生则抢着跟老师对话。
一同上课的有一个中国男孩,非常不适应班上的气氛,老师跟每个人说话,谁问问题就回应谁。中国男孩越来越听不懂,不知道老师这句话是在讲课还是在和谁聊天,心烦意乱,上课暗自发脾气。
一个利比亚男孩黑黑瘦瘦,眼睛深陷而好看,上课总是不停地跟老师说啊说啊说,不懂的地方就一直说不懂,还会一边问问题一边聊天。中国男孩就非常烦他,上课总是举手,请老师让他闭嘴,不明白这样的学生怎么老师竟然还挺喜欢。

有一次在班里讨论男人和女人是否平等。一个塞尔维亚学神学的帅哥只一句话:男女平等,因为圣经上是这样说的。
利比亚男孩说男女当然不平等,只要男人挣得足够多,女人就不必工作,她要工作干什么呢,她在家里可以出来散步、逛街、和其他女人聊天,女人不该工作。
我和那个中国男孩都说自从社会主义之后,中国女人就都出来工作了,现在的成绩和事业都和男人差不多,女性歧视的现象也不严重,男女基本上都是平等的。
我们絮絮叨叨地说了很多自以为客观的“观点”,然后轮到波兰女孩,她说,照我看,男女就是平等的,因为他们没什么不同。
那一次是我第一次那么清楚地看到自己根深蒂固的教育传统。我们讲太多外界现象,希望显得观点深刻,可是实际上这些都不是观点。

波兰女孩只有十七岁,金发碧眼,穿着火辣,喜欢下课出来抽烟。她法语好,所以上课偷笑、传小抄,还教其他人说法语脏话。
中国男生不止一次跟我说,他觉得欧洲人还是歧视中国人,他觉得他们表面上礼貌,骨子里还是歧视,因为他不止一次发现波兰女孩用嘲笑的眼光看他。我说我倒没觉得,或许因为都是女孩的缘故。
后来慢慢和那女孩熟了,聊天聊起家庭,这才知道,她是波兰七个正统贵族之一的后裔,继承了一长串名字,逢年过节仍然要穿晚礼服参加上流社会的规矩晚宴。但是她不喜欢那样,自己搬出来上学,希望将来嫁一个印度宝莱坞电影里那样浪漫的男人。

回忆还有很多,想起来都是镜头。
现在越来越不喜欢看用一些营造的情节反应一个深刻社会问题的电影了,那样的情节是问题的附庸。我不管它深刻不深刻。人们就是人们,人们会活得小心翼翼、不确定、别扭、尽力表现得温和、滑过真正冲突的表面。而这种不深刻才正是生活。
并不是只有泪流满面和正面交火才是价值观的斗争。在一次的一个饭桌上,我听着一个已经当了中学老师的同龄人一边说自己上考研班逃课,一边说着现在的学生多么不好管,控制局面多么重要,那时我才赫然发现,人们是这么容易地在几种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之间穿梭、矛盾、权衡,而这表面的平庸已经包含了生活的许多沉重。

马林真的试图做一个好老师。


 2 ) 我他妈再也回不到过去了

在我眼中,欧洲电影只有两种:一种是安德烈塔科夫斯基式的诗意戏剧;一种是迈克尔哈内克式的写实纪录。《高中课堂》明显属于后者,无论是画面还是情节,真实得让屏幕内外的观众与电影有一种针尖对麦芒的抽搐。本来以为又是一部校园青春片,可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就否定了我的猜测。

某所中学的高二某班,某个年轻的法语男教师,某些从非洲、中东、亚洲移民的后裔,某件我们学生时代几乎都会遇见的冲突,所以的东西都是共通的,可组合在一起,区别就出现了:美国人也许会将这部电影搞成一部相对有喜感的青春校园剧或者是一部有了情感诉注的种族剧情片;中国人也许肯定会将这部电影以记录、剧情的形式包装成一部在各个乡镇电影院靠学校组织学生集体去观摩之后让学生写一篇观后感的主旋律教育片;而法国人,法国总统萨科齐可以出面协助保释猥亵少女的波兰大导罗曼波兰斯基,对,法国人重视艺术与人文关怀,所以《高中课堂》在形式上以重复又枯燥的纪实镜头去还原人与社会;在人文关怀上,以自由、平等、博爱的国家slogan解读法国这个欧洲移民大国,以自由、平等、博爱的国家slogan将镜头对准正在接受高中教育的少年学生与老师。

印象最深的一组镜头就是结尾,放暑假了,空荡荡的教室里,桌子东倒西歪,声音被楼下一帮由老师和学生组成的足球比赛笼罩着...因为在那一刻,我有一种心痛:我他妈再也回不到过去了。

 3 ) 这样的课堂,你敢尝试吗?

法国巴黎,提起来让你一时间只有浪漫与唯美的联想,那些象征着文化与艺术的圣殿——卢浮宫,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凡尔赛宫,香榭丽舍大道……一个个光华夺目的名字接踵而至。然而这次你跟着脚步匆匆的瘦瘦的法文老师弗郎索瓦,迎着夏末秋初的阳光,走进了一所普通的国立初中学校,去领略他课堂上别样的风景。

都是老师啊,一年一度的期始会我们都不陌生——领导坐在主席台上,主任布置新学期工作,各人领得自己的分工,校长再做几点重要讲话,然后大家七嘴八舌谈论着暑假里的见闻,三三两两走向自己的办公室,便开始了一学期辛苦忙碌的工作。

我只在各类法国电影中见识爱情、谋杀、幽默、颓废,哪料到这次见到一群和我们一样普通的教师,他们在会议室内寥寥数语简短介绍一下自己,便接过校长分发的课程表,开始议论和我们一样的话题:“你好好喔,第一节都没课!”“你教三年三班,我们可以换……”还见到前任教师对新接班老师认真地介绍本班的学生,指着花名册一一道来,这个很乖,那个不乖,一点都不乖……

真正走进课堂,我知道,区别来了。

上课时,学生可以很随意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靠着椅背,趴在桌上,嚼着口香糖,闭目养神……不一而足。可以随意对老师所讲的内容发问,质疑,表达自己的不满;可以问着问着,当初老师提出的问题早已不知所踪,大家认真讨论的内容早已离题万里;可以直截了当地说老师选的教材很烂,让人学不到什么;可以发出怪叫、大笑、起哄,可以不用举手就坐在下面说出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拒绝回答老师的提问,问老师是不是有同性恋倾向,对老师的用语不慎表达强烈的愤怒并进行针锋相对的指责……

影片中展示的每一节课,几乎都是在闹哄哄乱糟糟的气氛中进行的,七嘴八舌,众说纷纭,各抒己见,唇枪舌剑,甚至出言不逊……都可以用来形容这群课堂上的孩子。弗朗索瓦是这所学校已有四年教龄的法文老师,还是这个二年三班的导师(是否相当于我们这里的班主任?),可是他在课堂上并没有得到我们所期望的那种来自学生的尊重或是敬畏,学生们或是嬉笑着或是满不在乎地与他交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根本没有谁顾忌他的身份是老师,是一个应当有所尊重的长者。每一节课,弗朗索瓦都几乎被淹没在学生蜂拥而至的讨论(或者是争论)声中,常常有点声嘶力竭地回答学生的问题或是与他们展开辩论,下课时,他面无表情地离开教室,或者显露出有些疲惫的神色——哎,坐在屏幕前的我看着都替他累,更何况是真刀实枪上阵五十五分钟的他自己!还好,从影片看来,弗朗索瓦每周只需给孩子们上一节法文课,因为常听到他说“下周四把作业交给我”这样的话,不敢设想,如果每一天都有一节近一小时的这样的课,教师会焦头烂额到何等地步?!

这样的课堂,你敢尝试吗?

学生中,有乖巧可爱的,比如,来自我们亲爱的祖国的男孩卫。弗朗索瓦在卫的家长面前夸奖过他,很乖,很讨人喜欢,数学分数很高,说班上有这样的学生真好。在他的乱糟糟的课堂上,卫也是特别遵守纪律的一个,认真回答老师的每一个问题,要发言先举手,带点腼腆的笑,尽量清楚地表达自己,坐得也还算端正,一看就是我们熟悉的那类学生。一开始我猜他是中国人,果然!我们东方人就是有自己特殊的标记,走到哪儿都混淆不了。卫必定是在祖国上过几年学的,不然身上的印记不会如此明显。

可是卫只有一个。在弗朗索瓦的课堂上,更多的是那些不太认同自己“法国人”身份的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种族的孩子。他们有正义感,在学生错误地顶撞老师时会保持沉默或发出嘘声,在老师对女生使用“轻贱”这样的词语时会指责老师表示反感;他们也喜欢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但老师一句轻轻的批评会让他们如刺猬一般顶撞、反抗、讥笑、回击;他们相互之间可以发生矛盾,但面对老师时他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两个班代表“泄密”是一系列意外事件的导火索,但你看不到她们的羞愧,她们理直气壮,她们就是要努力捍卫本班同学共同的尊严。在这样冰雪聪明、自我意识极强、容不得半点虚伪与强权的学生面前,要当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把教学任务顺顺当当地完成,要让他们接受你、喜欢你、尊重你,近乎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影片中一个年轻老师被自己的学生气得近乎失控,换作是我呢?我能平心静气把一学年的课上下来吗?当年教初中的时候,我不也常常被那群孩子气得七窍生烟,气得心灰意冷吗?看来,这年头,中国的教师不好当,外国的教师也不易啊!那种凭几次促膝谈心,凭几次爱心行动,凭一两次集体活动,就能师生同心其利断金的老套情节,如今已失去可信力,也无法再唤起人们的共鸣。

让我颇为感慨的还有一幕场景:校长、老师、学生代表坐在一起,给每一个学生写评语。校长报出一个学生的名字,老师们根据自己对其了解情况发表意见,学生代表如有异议可以提出,然后校长综合大家的意见写出该生的评语,可以是鼓励,也可以是提醒或鞭策。在大家讨论苏勒曼这个问题学生时,老师们众口一词没有好评,我就在想,学生代表能对自己听到的内容缄口不提吗?为什么弗朗索瓦要选这两位同学?又或者她们是由全班学生共同选出的?她们的存在是为了让老师们的评价更加客观公正吗?是为了维护学生最基本的权利?如此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实在可钦可佩!

想想我们的评语,都是班主任独立完成,评语中记载的,只能是班主任一个人眼中的这个孩子,他在其他课上表现如何,他在同学当中表现又有什么不同,家长无从得知,班主任自己也无从得知。经常有家长这样告诉我:您说我孩子文静秀气呢,其实她在家里可刁蛮泼辣呢,一点也不听话!做老师的也只有笑笑,一个孩子身上的那么多面,她只肯展示给你这一面,其他方面的情况,你又能从何得知?

走进《墙壁之间》,走进法国普通中学的课堂,你才发现,差距不只是一点点。那样活力四射充满挑战的课堂,我们何时才能拥有?我们做教师的又何时才能适应并胜任?而随着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成为一个让人尊重并羡慕的职业,什么时候才能有更多真正优秀的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哎,问题总有一大堆,而答案在何方?


 4 ) 真实影像:差别及其它

为了让影像获致一种现实生活的真实质感,已经有过不少探索。真正将此作为命题以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方式展开探讨的,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此后,电影便朝着一条新方向前进:剧情→记录。当剧情片开始不自觉地向纪录片靠近(借助其拍摄方式、理念),影像也变得越来越“真实”,此一真实依然是就现实之松散而言(应当区分“现实真实”与“抽象真实”间的本质区别)。这是出现于第三世界各种新浪潮中的大多数早期电影的本质,一种记录本国现实、发展民族影像的冲动。

这条路走到现在,依然是条平稳坦途。只不过就手法而言,已经越来越趋向极致。甚至已经出现背反现象:正当各国电影人还在努力探索影像所能承载的真实限度之时,伊朗的电影人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已经从过饱和的影像真实过渡到了影像虚构。这一异象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实则需要花更多时间与篇幅展开。在这条走了半个多世纪的道路上,我们大致也快触摸到终点,迎来了两位英雄:菲律宾的曼多萨和法国的阿布戴·柯西胥 。

两位导演手法相异,但殊途同归。曼多萨通过手持长镜头扫过物象并将其悉数纳入影像体系的过饱和方式,与柯西胥在狭窄空间里借助快速剪辑将特写镜头组装的方式有着本质区别。在曼多萨的电影里,人物在叙事线上的生成不断影响着影像体系的生成,同时影像体系的生成反过来也在辅助人物的生成。这是一个自得的世界,一旦给予了它足够存活的养分,便可自我发展。在这样的世界里,每一个在叙事线上延展出的人物都似乎在独立地发展出一个自我世界以附加到影像体系之中。(《养子》《情欲电影院》)而在阿布戴·柯西胥的电影中,通过不断加快剪辑速度,让观众在目不暇接中接受人物在对话中透露出的信息,形成一种过饱和和超高密度的影像状态,来使观众的观影意志弱化,不得不接受这些宛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质感。

从这一角度来看劳伦·冈泰的《课堂风云》,便显得容易得多。而这部电影也是我们可以举出的法国人拍出的“现实真实”实例之一(一般而言,法国电影是一种“抽象真实”影像,关注于精神与思想层面)。在这部电影中,劳伦·冈泰达致真实的手法显然用的是柯西胥式,而非曼多萨式。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间的对话便是通过短镜头间的快速剪辑来让影像达到饱和和高密度的状态。同时,我们也清楚,饰演这位老师的演员不仅是小说改编原著的作者,自身也是教师出生,曾经在与电影里相似的课堂出生入死过多年。这些学生也都来自现实生活,也即,他们在演自己。这是影像获得真实质感的关键因素(当然当然,电影是虚构的!)。另外,在课堂风云间穿插的课外活动片段,则以长焦镜头拍摄,类似于《天知道》中的镜头使用,如果大家未曾忘记的话,之前也已提过《天知道》是美国人极少拍出的真实影像之一。

 5 ) 我想知道些什么

从中国学生的切身经历来看,老师绝对是一个没话说的好老师。关心学生,不轻易生气,讲道理,细心,有耐心,尤其对象还是那样一群学生。

这群学生在课上爱讲话,吃东西,和老师顶嘴。当然,他们也会指出老师的错误,但大多时候有钻牛角尖的嫌疑。

这里有非洲人,中国人,白人,黑人。他们都不是法国人,住在贫民窟中,他们也不认为自己是法国人。他们敏感,偏执,有深深的不安全感。也许这正是他们作对的原因。

老师真的想了解他们,而卡尔的回答是:你都知道些什么?

你,一个法国人,一个欧洲人,一个曾经从事三角贸易的白人,都知道我们黑人些什么?

三角贸易已经成了历史书中的章节,奴役也已经成了历史,非洲人和亚洲人在欧洲人的课堂上刁难老师,然而,成见永远不会消除。

柏拉图的理想国永远不会实现。正如柏拉图的困惑一样,我们和他们只能不断的提出新的问题,却永远找不到解决的办法。而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着尽量使它更好些。这个学校的老师,尤其是他们的班主任,一直在努力。我想知道些什么,我想听你们说说你们的生活,你内心的想法,你喜欢的和不喜欢的。

这部影片中承载了太多的东西:教育的目的、方法和意义;种族问题;历史问题;移民问题;青少年心理问题;家庭问题……

那个高中课堂是社会的一个比例缩小的空间。当今世界上的问题都忠实地得到反应。最终的问题是:交流。

交流二字不是空话,而是必须去努力的方向。或许得到终极答案是个空想,但必须努力,否则这课堂将难以维持下去。

或许影片最后的方法值得借鉴:足球。老师和学生一起比赛,都为了一个球,全世界都一样的球,而不是别的什么。

19世纪中美关系的突破是一个小小的乒乓球。四年一次的奥运会极力摒除所有政治因素。

因为我们又一个共同点不可抹杀:我们同是直立行走的哺乳动物,都有同一个路径,分享同样的基因结构。或许造成如今隔阂的只是多年前的巴别塔,而试图打破这座巴别塔,从我们根本上相同的事物入手不失为一个可行的良策。

体育,艺术……这些人类所共有的财富,是交流的渠道,通过这个路径,我们在走向理解和包容。

另外,可别忘了,我们还有一样东西:爱。

那位女教师说得多好:我有两个愿望,第一,我希望卫的母亲不被遣送回国,第二,我希望我的孩子和卫一样聪明。

 6 ) 傲慢的文化冲突

法国更关心一个生命的生活和思想胜过关心地球。在这个保护赤贫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最大的矛盾不是来源于肚子,而是来源于头脑。当我们在当中生活过,经历过,品味过,那些台词也好,背景命题也好,不再是纸窗外的一个剪影。 他们坐下来大方地承认缺点,心平气和地和你讨论,末了还送你两句恭维话,转过身还是一脸洋洋自得。

 7 ) 《课室风云》 一则政治寓言……

森森大军影评人 讲师 编剧

课室风云

回答影迷提出的以下问题

1 本片真的是讲教育吗?为什么小黑走后,故事戛然而止?片头片尾如何解读?

2咖啡,有何隐喻?在片头,红绿灯的出现有何目的?学生代表什么?老师代表什么?本片最大的隐喻在哪里?

3 为什么拍摄操场用“俯拍”?操场指代什么?

戛纳电影节 获奖:1

获奖·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

法国凯撒奖(2009;第34届) 获奖:1

获奖·凯撒奖-最佳改编剧本

男:这电影我看过,颇受关注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戛纳的金棕榈奖,几乎所有人都说这剧本好,可是……到底好在哪里啊?我都快睡着了……

你以为这电影真是谈教育的

男:那还有什么疑问吗?就是谈法国的青少年教育的现状啊,引发反思……当然,这个教室还可以认为是法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你还是没看到本片导演最独具匠心的设计。其实我告诉你,这电影通篇都在讲政治,法国的现状和移民问题……

男:哦,难道又是隐喻和象征?哇塞,那也藏的太深了,您快给我讲讲,我怎么一点没看出来?

我先问个问题,你注意到没有,本片这部小成本制作,不过六七个场景,教室,楼下操场,老师开会的地方和办公室……

楼下操场,基本全是俯拍对不对?只有两次,摄像机移至楼下……

第一次,争吵。

第二次,一起踢球……

男:恩,是这样的,其余都是俯拍……这里有啥门道?

看不懂电影,这些拍摄技术你没法回答……

男:何止这些啊,还有片头片尾,您一直让我们注意片头和片尾,就拿这部电影来说,我屁都看不出来啊……这些您都能解释吗?

那我说说你听听,看有没有道理!

男:行,你要给我解释明白,我给您呱唧呱唧。您就说,这电影怎么就是谈政治了呢……?还通篇

那你跟着我的思路,咱们整理一下……

片头男主喝完咖啡,径直走入学校,路边有红绿灯对不对?

咖啡象征什么,红绿灯有何指代……

男:不知道……您就拿我当片中那些笨学生,您都说了吧!

咖啡是休闲的意思,红绿灯代表秩序,从街道走进学校,意味着故事从社会转入学校……

具体为什么要这样搞,导演都有目的,听我慢慢讲……

学校与社会就这样通过一个镜头关联起来了。学校就是小社会。此时的操场,就是学生娱乐,休息,生活的地方……

之后,老师们做自我介绍,像不像官员们在述职演说?

男:有点那意思……

俯拍,老师在楼上观察操场,地位的高下,这不用多解释了吧?大量的镜头都是俯拍操场,注意看,学生在干什么?踢球,打闹,嬉戏,口角……也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干什么,反正就是玩在一起,闹在一起……

男:没错!真的是一群野猴子……我发现,这群青春期的孩子真的是不可教也!笨的出奇,而且还闹心的要命,跟动物园没区别……

恩,西方的公立学校好像都这样哈!反正用他们来隐喻法国社会底层和移民非常贴合吧?

男:恩,法国现在就是这样的国家,非洲裔黑人已经占据快一半了,还有大量移民人口,世界各个民族都汇集于此。这个课堂真的是一个法国的缩影,而且还是一个小世界……

孩子们在青春期的那种躁动,无知且自以为是,他们对民主自由公平的理解和诉求,他们的生活方式,爱什么恨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他们的世界观以及对社会对国家对周围环境的看法都清晰地呈现出来了……

我们发现,这群孩子们追求个性张扬,自由人生,独立思想,还有对自己隐私的保护……

男:对,他们通过自我介绍,包括服饰啦,兴趣爱好啦……很详尽。我可以看到孩子们不同的价值观,世界观……反正这些孩子都在课堂上展示给同学和观众了!

所以你看,他们好像已经不是学生了,完全可以指代法国的人口组成了吧?

哦,原来如此!只是他们有些暴躁和无知

导演想说,法国底层民众就是这样的特点。如何管理,让他们接受本国的文化,文明历史,尤其是规矩秩序……何其难也!

男:为什么您要说,尤其是规矩和秩序?

片头红绿灯记得吧?现在我们谈谈学校的红绿灯……

其实你注意观察,课堂为什么乱,为什么上课时总是离题万里?

男:我感觉,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学生不讲逻辑,不讲主次,他们压根就不知道学习的内容,哪些是课上该聊的,哪些是不该聊的,与学习无关的……学生反倒说老师跑题……

这就是有意思的地方!跟不讲理的讲理,能把你累死,难怪有老师会气疯掉!别忘了,此时注意,老师已经代表法国的政客了……

这些高层无法向底层国民灌输法国的文化与文明,最终,他们只能企盼这些人能理解并遵守国家制定的规矩和秩序……

男:倒是有那么点feel,您在具体说说……

你看,老师气的不行,将小黑带到教务处,其实课堂发生一大堆的事情,他最后只是说,小黑不用敬语,扰乱课堂秩序……

男:因为这些事情老师说不清呗,反正也没多大事情,就是扰乱课堂秩序……

关键是不尊敬老师!

你看那个黑妹也是,老师后来让她道歉,应该怎么递给老师笔记本……?应该怎么道歉?三遍,四遍,直到满意为止……

法国要求每一个国民懂得敬畏,懂得规矩,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你要民主,自由,我通通给你!你要隐私,你要理解我通通满足!你是不是同性恋我不在乎,一切包容厚德!

你来到我这个国家,起码要懂得遵守我这个国家的秩序,你要尊敬执法者。

男:哦,是这样啊!那小黑为什么被开除了?

我们看,小黑第二次被开除也是这个问题,扰乱秩序,不尊敬老师……

男:我看小黑的妈妈是非洲人,说马里语,大家都听不懂她的话,而且她为自己儿子道歉还要她儿子小黑来翻译……

小黑的妈妈两次出现,第一次带着小黑的哥哥,也就是另一个儿子。其实这个妈妈也有代表性,她象征小黑的母国,

男:啊?小黑的妈妈代表祖国母亲?

我给你解释一下这些镜头语言……

高层通过投票(注意长镜头)一致认为:

如果你国家的移民不懂得遵守法国的秩序,就请你离开!

哈,有意思!不过小黑的母亲已经替儿子道歉了呀?

我们看这个过程,小黑给大家翻译,妈妈这是在替我道歉……有这功夫你自己道歉不行吗

这就叫没诚意!不能认识到自己错误的严重性,那对不起喽,请离开这里……

男:而且他母亲之后也是面无悔意,知道结果后,扭头就走……我记得先前看到黑妹的道歉也是这样,根本没有诚意,回头还说“我没有道歉……”

对啊,那个剧情就是在为后面这个剧情做铺垫,让观众理解什么是没有诚意的道歉,这很关键!

下面,我用法国官方语言回复一下裁定的结果:

我不需要你的道歉,因为你的道歉没有诚意!所以,请您离开!带着您孩子们,哪里来的回哪里去……

您不是不知道什么叫规矩吗?不是不懂得尊重吗,那您跑我们法国干嘛来了?您在自己国家好不好呢,还能说自己的母语多好,跑我们这儿添什么乱……?

男:哇塞,您这是通俗版的外交辞令啊!敬告那些不懂得遵守秩序的国家,不要把那些不懂秩序的移民,难民往我们这里塞……

其实这就是法国的移民政策啊!还要我怎么翻译一下你才能更明白?

男:明白了明白了,太绝了!

我们再看这个剧情,当老师们围在一起,讨论如何帮中国学生小伟募捐时,一位老师说起另一件事,她怀孕了……

男:那为啥打断了募捐的事情?

也只有这个机会把怀孕的喜讯告诉给同事啊!你注意,敬酒的时候,她说了两点,第一祝福小伟渡过危机,第二,希望自己的孩子像小伟一样聪明……

我们想,一个母亲能给新出生的儿子给予这样的期许,还有比这更大的爱吗?

言外之意:我爱这些学生,我为你们骄傲,我就是把你们当成自己的孩子啊……

男:你的意思是,法国的高层把这些移民视同家人?

视如己出!还有比母爱更伟大的爱吗?

这些国民就是我的孩子啊!我爱你们啊!此时可不是老师对学生,而是政要对国民的内心话!

男:哦,原来是这样啊!越琢磨越觉得这剧本好!铺垫做局,还有隐喻,象征,指代,各种拍摄技巧的运用……里面玩意真太多了!

现在明白了吗?

本篇哪里在谈什么教育,通篇都是讲政治,外交辞令,完全就是一则政治寓言!

男:有道理!如果真是讲教育,剧情不会总强调,规矩啦,道歉什么的……真的是,能修炼您这眼力需要多少年啊!

呵呵,看山不是山!慢慢学吧!什么是好剧本烂剧本,电影都看不懂,你怎么评?什么叫奥斯卡,什么叫最佳剧本,最佳外语片,你以为都吹着玩呢?

男:继续讲继续讲,老师也就是法国高层的想法,他们的爱我都看到了,您再说说这帮学生也是就法国的国民……

躁动不安,不讲逻辑,强词夺理……是他们典型特征。本片通过大量画面镜头以及对白,都是类比高层与法国这些底层移民沟通时的状态……

男:恩,就像剧情那样,你不理他不行,你理他,他说你跑题……让他们派代表开会,两个丫头袒胸露乳,嘻嘻哈哈,根本就是不正经,还不能说,最后还挑拨离间……这些底层刁民真不是省油灯……

说得非常对!你看,片头黑白妹,两人倒是挺要好,但也会分分合合。还有,小黑跟这些小婊砸骂来骂去,什么词都用上了,却不许老师说他们“不正经”……

你给底层民主,她们不好好用,一样能把你气死……

别看他们没文化,他们玩人还是有一套手法的……

相比之下,老师(政客)最多玩玩阳谋,这些学生(刁民)可是拧成一股绳跟你玩阴谋……

男:太形象了!这里又是法国高层与底层的这种矛盾吧?

对啊,看出刁民了吧?软硬不吃,你有啥办法?头疼……

男:我看同学之间他们经常在操场打打闹闹,骂骂咧咧,可真遇到事,底层还真抱团!他们还都挺同情小黑的,不希望他被学校赶走……

高层就是高层,底层就是底层,这就是阶级对立,政治对立,老师与学生,国家与国民,他们可是分的真儿真儿的……

男:可这是为什么呢?而且我发现,小黑走后,好像大家也受到啥影响,老师和学生又和谐相处了……这样处理故事有何目的吗?

我们看,片尾,高层要想办法了……我之前说过,本片大多都是俯拍操场,老师下楼只有两次,镜头采取平行视角,老师和同学吵架踢球……

这里的吵架,要隐喻政治事件,同学和老师,就是国民与政府间的矛盾升级,我们想象一下,西方国家街头经常出现的抗议由行,各种冲突甚至暴动……

男:您说过,操场就是学生生活休息的地方,也就是底层生活的地方,学校就是社会缩影,那操场也就是底层和街头……

没错!所以你看,矛盾升级,老师走下楼梯……能理解那些社会事件吗?真到了冲突阶段也就是肉搏了那时候可就打成一团了……

结合小黑走掉的剧情分析,首先说原因,是不是两个女孩挑拨离间?是!老师有错吗?没错!但事情就这样出现了,小黑走后,全体同学跟老师叫板,

男;因为全体同学要维护所谓自己的权益,捍卫自己的阶级利益,他们早就忘了你曾经对他的关爱,也不在乎你对他的好心和善意……

没错!这就是政府与屁民之间解不清,理还乱的疙瘩。

刚说过,冲突和暴动经常会发生,但是结局如何?很快就雨过天晴了对不对?

矛盾和抗议从来就有,违法者被抓进去,不守法的移民被轰走,该回哪儿回哪儿……不守法嘛,就一个字,滚!之后呢?还是要回归正常秩序,正常生活的对不对?

男:哦,原来是这样啊,哈哈,难怪剧情这样编,有意思!

政府现在很头疼,总感觉鸡同鸭讲,对牛弹琴……那怎么办呢?

咱们谈谈片头的咖啡……

成人社会,老师工作之余的休闲是喝咖啡,对吧?

男:没错!我记得老师之间还谈论咖啡机的事情……

好!那么看看学生的休闲生活:就这帮坏猴子上蹿下跳,操场就是他们的栖息地,代表乐园,我们俯视看到,这些猴子一直在踢球,打闹,反正再怎么聒噪到也听不清他们在说什么……

但别忘了:

同学之间的感情,信任与相互的理解就是这样建立的,就是在种环境,这个操场,这些追逐打闹和叫骂的活动中产生……动物乐园嘛!而这,恰恰就产生了凝聚力和向心力……

片中谈到踢球,黑孩们好像在探讨足球明星的时候才能引发出一些逻辑思维,才能看出他们的谈吐中其实还有逻辑性。

男:因为他们热爱足球!

对!足球就是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休闲。于是,成人的休闲由喝咖啡,转移到操场,你看片尾空荡荡的教室……

这里的潜台词:我用文明的教化方式不好使,因为你看不进书听不进我的规劝,不理解我的内心,一切文明的信息你无法接受……

那我只好走下去,改变我的休闲方式去迎合你的方式,咱一起踢球一起玩啊,那时我或许能用你们的方式思考……

那时或许我会理解你们,你也能更多的接受我的理念,大家一起来营造这个和谐局面好不好?

男:这个解读太有feel了,果然是政治寓言,咖啡竟然有这样大的作用……那请问为什么有个孩子说,他没学到东西呢?

呵呵,我刚刚解释了,就是因为你们无法接受我的讯息,我只好改变自己了:踢球不?加我们玩一个……

看,为了(学生)国民,我们这些(老师)政客都做到这个份上了,容易吗我们……?

男:哈哈,真是太不容易了,我发现,这个导演还真会拍马屁……

还有一个意思,你注意,这个学生还说:我不想上xx学校……说明他还是有目标的有方向,心里知道好与坏……

此时,老师还能说什么?学不到就学不到呗,无所谓啊,知道好坏,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就行了呗!法国的文化很深邃吗,不易懂吗?没关系啊,慢慢学!你知道自己你要什么就行……

这是什么?包容啊!海纳百川啊!我只要求你们一个底线:守法!ok,能做到不?

男:能!我也想成为小伟那样的中国男孩去法国移民。我越发感觉,法国的高层像母亲一样好爱我们哦……还有法国的艺术,现在才看明白,这电影真棒!我一定要学!

你小子翅膀硬了哈,我的四维一体拉片分析法还没学会,还想去法国?

男:哈,对啊,有您在,我去法国干什么啊?这电影真不错,只可惜,太长了!两个小时,第一个小时通篇都是上课,第二个才真正进入故事,有些波澜……

呵呵,这里有导演的暗示,他对观众说:

你们连忍受这些死猴子一小时的耐心都没有,知道我们老师(政客)的处境有多难了吗?

男:哦,原来这样啊!全是思想全是套路啊……

都是艺术!手段不同而已,看不懂肯定就没有feel?写这种电影的影评,你说灌鸡汤有啥用……?

男:影迷心情我理解,因为获奖,就附庸风雅跟着喊好,其实压根就不知道它好在哪里?当然,那也比吐槽强,那些装腔作势的毒舌影评更不知天高地厚……

呵呵,有进步!现在知道这剧本怎么获奖了吧?以后人家问,可千万别说这是谈教育的影片……

男:yes sir!明白了。其实导演就是想通过这个课堂,巧妙且艺术地对国家领导者进行劝谏,该如何引导你的国民,处理好这些矛盾,相互理解,驾驭如此纷繁芜杂的社会体系……

恩,不错!总结的很好!看懂电影,发现剧本里的门道多了吧?有人总说,影评谁都能写,看不懂电影没关系啊,一个人一个哈姆雷特呗……其实这话都外行之极!

我就说,单说这些奥斯卡戛纳获奖作品,众多评委推崇的,很多电影如果看不懂,别说影评,连一个字都灌不进去信不信……?

男:我信我信!确实如此,很多电影看一百遍也不明就里,到底导演想说啥……?还有剧本,就说这个电影,一个小时之后才发生的故事,所谓钩子事件刚刚展开,可小黑一走,故事戛然而止,哇靠,就这样烟消云散了,简直岂有此理嘛!哪部教科书让这么编故事的?这完全违背编剧规律啊!还有通常说的节奏,这……没法解释啊!

呵呵,现在你还相信那些所谓编剧工具书吗?你去问问那些编书的,有几个知道电影是怎么回事的……?还教编剧,笑掉大牙!奥斯卡都看不懂,您教谁啊?

男:这个嘛,我想,那些书总能学一些编故事的技巧吧,起承转合什么的……?

那玩意还用教啊,小学生应该都会吧?在学校写记叙文老师没教过你起承转合?当年安徒生谁教他编故事的?天桥评书的谁教的?《说岳全传》三国水浒,谁教的?会者恒会,不会者恒不会!这靠天才,靠悟性,靠锻炼,靠您一本破书忽悠的人的……?还跟你学,你也配?

男:有道理!那些教人编故事的大能耐如果真这么会编,我倒要问问,编出哪个流芳百世的好电影好故事好小说,得过几个国际大奖?

就是嘛!还什么节奏?就说本片的节奏是什么,两小时的节奏到底好在哪里?成天玩这虚头巴脑的玩意儿,什么节奏啦,类型电影啦,政治正确意识流……忽悠鬼去吧!

奥斯卡有最佳节奏奖吗?成天扯什么犊子……?拿出真本事,分析分析人家获奖作品好不好?

男;大师您消消气,喝杯咖啡……一会就把家里那些有关电影的工具书统统撕掉,我也不去法国了,我就踏实跟您学了,四维一体理论,太tm厉害了!哈哈

恩,呦西!另外,我推荐你再看几部政治隐喻的短片,

奥斯卡戛纳级别的电影,永远记住,看山不是山!

 8 ) 制度下的二元“对立”

基本分为两个部分:
1、一如既往的课堂模式,自由成为这群正处叛逆期人群的武器,借着自由,他们宣泄自己的不满,老师作为直接的面对者,自然成为他们的攻击对象,从边边角角的文字游戏讽刺到对授课内容的根本怀疑,老师的态度是:沉默、以玩笑的方式回旋、制止。
2、第二部分,佛朗转变自己的方式与态度,想融于集体。

 短评

19-2-2009 2:50pm bc

3分钟前
  • 何倩彤
  • 还行

我很喜欢,这在我的意料之外。

8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真该让中国所谓的狗p教育学家也来看看,即使崇洋媚外,宣扬倾听孩子,崇尚个性自由,文化冲突和教师之道的把握分寸如何也会毁了洋课堂,更何况在教改到一片混乱的国度和体制内,完全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1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老师,我什么都没学到啊!

16分钟前
  • 皮革业
  • 还行

技术没得说,很真实。可另外一方面又跟法国2台的纪录片差远了。另个,这种学校的老师还真不一定有这样的,尤其Wei的母亲出遣返的事,感觉很假。完了之后,说不上来什么感觉,还是有点高姿态的电影,导演没有方向,即使连疑惑都不敢表达出来。但还是值得一看

19分钟前
  • 到底凡人
  • 推荐

这样的教育显然是有问题的……

21分钟前
  • blb
  • 推荐

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獲得之作,但前一年《4 luni, 3 saptamâni si 2 zile》剛剛拿過大獎,兩相比較,本片就顯得平庸了。節奏上可以收得再緊湊些,出場人物描繪詳略也需斟酌,但前半段的瑣碎和聒噪為後半段劇情觸發起到了很好的鋪墊。對於文化衝突的處理,略顯淺白。

23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推荐

【B】剧作丰满的生活观察+纪录片式拍摄,真实感非常强,视角的间离去除了所有主观态度,不引导观众偏向教师或学生的任意一方。在“表达主题”这一项上,做得无可挑剔。

26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伪纪录片的形式 以老师的角度进入课堂展现老师与学生的各种矛盾 在两个小时还原之后 镜头最后只剩下空荡荡的课室 大家都走了 这里曾经的争论都褪去了 我想到影片最后那个学生说的话: 可是我不懂,我不懂我们在做什么,每一件事 。其实何止课堂如此,生活的感觉大抵也是这样,我们到底在做着些什么呢?

30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推荐

不赖

31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在对教育的概念进行摸索式前进的同时,也应该同等关注学生与老师的权位落差,从此种基本的理念输入着手重塑一种「等级制度」;但也正如片中所言「老师不能取代父母」,不能过分地期待同时作为目击者与裁判员的人毫无保留地贴合公正,只是希望在尖锐问题前尽可能的客观。

36分钟前
  • ChrisKirk
  • 推荐

看了一段之后才知道看过这部电影,第二回看完,不得不说人家的教育等总体情况比咱们进步很多,虽不能说一种教育好还是不好,但是确实有着一个合适不合适的问题,咱们国家现在的教育制度就是不合适的,这片子给了一个视角认识法国高中课堂粗略是个啥样,

41分钟前
  • 悯笈
  • 推荐

4-

44分钟前
  • Vincent
  • 推荐

记录片的剧情片

46分钟前
  • D I D A
  • 推荐

看不下去

49分钟前
  • Touma
  • 还行

有几个中国老师能吃得消?

54分钟前
  • jiji
  • 推荐

手持摄影机,很多特写和近景,像拉斯·冯·特里尔的风格。又是一个把封闭空间里的故事拍得多姿多彩的电影。教育真是一件复杂的事情,难怪有本书的书名叫“写给胆敢教书的人”。

59分钟前
  • 卡列宁的微笑
  • 力荐

8.9;流畅叙事典范

1小时前
  • 冰山李
  • 力荐

似乎有点documentary 非常适合听力练习

1小时前
  • 勤劳的小蜜蜂
  • 推荐

有趣的电影,但并不深刻。

1小时前
  • 阿巴厮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