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灰

剧情片其它2018

主演:蓓尔·波利,彼得·弗兰森,索菲·库克森,乔纳·豪尔-金,詹姆斯·科兹莫,马丁·沃斯特罗姆,丽莎·洛文·孔斯利,阿德里安·席勒,蒂莫西·英纳斯,山姆·哈兹尔丁,汤姆·斯威特,列娃·安德烈瓦伊达

导演:玛瑞斯·马克威修斯

 剧照

雪中灰 剧照 NO.1雪中灰 剧照 NO.2雪中灰 剧照 NO.3雪中灰 剧照 NO.4雪中灰 剧照 NO.5雪中灰 剧照 NO.6雪中灰 剧照 NO.13雪中灰 剧照 NO.14雪中灰 剧照 NO.15雪中灰 剧照 NO.16雪中灰 剧照 NO.17雪中灰 剧照 NO.18雪中灰 剧照 NO.19
更新时间:2024-06-09 15:23

详细剧情

  《雪中灰烬》讲述了一个16岁的女主人公丽娜·维尔卡斯在二战期间波罗的海地区斯大林的恐怖统治下与家人失散的凄美故事。莉娜是一个有抱负的艺术家,她冒着生命危险,用她的艺术秘密地给她被监禁的父亲发信息,让他知道她还活着。在漫长而痛苦的冬季旅程中,正是莉娜的画作和人类精神的力量让她和其他幸存者活了下来。

 长篇影评

 1 ) 又是一个移动都市

苏佩塔斯出过三本书,纽约时报都捧过,拿过卡内基奖的是说波罗的海德意志人的那两本,我很喜欢她写新奥尔良婊子生活的《Out of the Easy》(the Easy应该是新奥尔良昵称the big easy的略称),结果这本没拿奖。

苏佩塔斯是底特律长大的波罗的海德意志移民的孩子,和很多有类似背景的人一样,家恨是不可避免的,就像Alphabet的布林。她一直说要当“ seeker of lost stories ”,结果却成了真〇故事计划。这部片子差不多也成了类似的问题。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在二战期间是个彻底的受气包,本地老百姓对这些老地主有微词,苏联来了要抓人,元首来了也要抓人,立陶宛又受波兰影响,结局就可想而知。这部片子其实不算完,还有盐与海,讲古斯塔夫船难的一本。都是足够大的场面。

老实说,这片最大的问题都是从书里带出来的。这不是电影的错,这电影其实已经尽力了。(不过女主15岁诶,就算电影里加了一岁,16岁了,好吧,这个略过)

整个故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全家受苦,另一部分是女主怎么找爹怎么在弟弟男友和邪恶的英俊军官之间过生活。这些内容写了八十几章,纽约时报用“青少年版古拉格”来捧过,所以这么多内容一部片子肯定塞不下的。

 2 ) 斯大林的罪是没法洗地的

历史自有公论,或名垂千古,或遗臭万年,斯大林属于后者是妥妥的,就连他们自己人都是迫不及待的给予定论的,也不要拿什么反法西斯有功来说事,有罪就是有罪,为什么就不能在兼顾反击德国法西斯的同时也照顾好自己的人民呢,至于那个臭名昭著的苏德密约这里就不细说了,说斯大林是个法西斯也是未尝不可的,可怜了那些死在他的淫威之下的无辜的人民,这其中包括东欧广大的老百姓,甚至还包括苏联境内的很多和平的人民,因为苏联自己也在搞种族主义,比如片中的乌克兰军官,就因为有乌克兰血统而受到排挤,存在于苏联境内的这些古拉格是不亚于纳粹集中营的,西伯利亚或北极圈,真的是冰封地狱,所以,还是要记住历史,记住苦难,不断反省,是什么让人成为魔鬼,最终的目的是不要让历史重演

 3 )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人类历史的发展史,其实也就是一部文明发展史,一部战争史,在有史以来记载的人类历史上,共发生过大小战争14531次,平均每年2.6次。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热兵器的出现,战争的残酷更是冷兵器时代的人们所无法想象的,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死伤人数最多的战争,共计1.9亿人死伤,而平民就占了一多半。

二战中,平民死伤最多的就是欧洲犹太人、前苏联及其加盟国的公民和中国平民,众所周知,在二战中,为了清除犹太人,德国建立了大量的集中营对犹太人进行肉体毁灭,著名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曾经大约有11万人在这里被杀害,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战后对德国人的种族灭绝行为进行了彻底的清算,但是,不要忘了,在当时的国家中,还有另一个国家也建立了大量的集中营,对所谓的共和国的敌人进行劳改的地方,这就是更恐怖更耸人听闻的前苏联劳改营,因为劳动营管理总局在俄语中被简称为“古拉格”,1973年“古拉格”一词因为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发表的著作《古拉格群岛》传到西方而被世人所知,“古拉格”一词在西方开始指苏联的劳改营和所有形式的苏联政治迫害。

据统计,在1929年到1953年的三十四年间,至少有1400万人被监禁于古拉格,多于七百万苏联公民被流放到苏联的垦荒地区进行垦荒;可以说前苏联的古拉格劳改营比纳粹集中营更接近地域。早在沙俄时期,把犯人流放到环境恶劣的西伯利亚做苦力就是沙皇政府的一项惩罚措施,苏联建立后,在列宁的提议下,也继承了沙俄的这项传统,把强迫劳动作为镇压反对者和处罚罪犯的手段,在斯大林执政期间更是得到光大发展。

1918年,苏联建立了第一个古拉格劳改营,从此,犯了轻罪的人、内战的白军战俘、被指控贪污受贿的官员、政敌、持不同意见者,以及对政府来开玩笑的人,统统不分青红皂白被送进古拉格劳改营。

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被纳入苏联的势力范围;9月28日,苏德两国签订友好和边界条约,立陶宛转入苏联势力范围,苏联从德国那里获得承诺后,立即着手兼并波罗的海三国,9月19日,苏联借口波兰“鹰”号潜艇事件向爱沙尼亚施加压力,声称苏联将不承认爱沙尼亚对其沿海水域拥有主权,它的安全将由苏联来保卫,莫洛托夫更是威胁说“如果你们不想和我们签订互助条约,那么我们将不得不通过其他途径,也许是更严峻、更复杂的途径来保障本国的安全,请你们不要迫使我们对爱沙尼亚使用武力”,苏联政府为迫使爱沙尼亚政府就范,不断派出飞机在爱沙尼亚领空示威,9月26日,苏联国防任委员会伏罗希洛夫命令苏军“立即开始在爱沙尼亚边境集结兵力,并于9月29日完成这一行动”要求列宁格勒军区“对爱沙尼亚实施强大而坚决的突击”在苏联的武力威迫下,两国终于签订了苏爱互助条约,苏军在爱沙尼亚取得驻军权,苏联利用同样的伎俩搞掂了拉脱维亚,9月30日,莫洛托夫召见立陶宛驻莫斯科公使纳特基亚维丘斯,要求立即谈判两国关系;10月3日,立陶宛外交部长乌尔布什斯到达莫斯科,斯大林提出把维尔诺市及维尔诺省的部分地区归还给立陶宛,但是要以苏拉、苏爱条约为蓝本,签订一个互助条约,乌尔布什斯指出,苏联方面提出的条约草案实际上是对立陶宛的占领,但是在苏联强大压力下,立陶宛不得已只能签订了互助条约,1940年5月,苏联出于自身安全需要,开始改变过去信守互助条约的政策,转而准备吞并波罗的海三国,5月25日,苏方声称,“在立陶宛政府机关的庇护下”,出现红军战士失踪事件,照会立陶宛政府立即停止挑衅,否则苏联将采取特别措施,这和当年东北九一八日军的借口一模一样,但是,苏联醉翁之意不在酒,拒绝与立陶宛政府的和解,1940年6月14日,苏联继续加大压力,莫洛托夫发表声明说“立陶宛政府力图使苏军不能驻在立陶宛...粗暴破坏了与苏联签订的互助条约,并准备侵犯苏联边境”并要求立陶宛政府“1、将斯库恰斯、波维伊季斯送交法庭审判;2、在立陶宛组成有能力、有决心保证忠实执行互助条约和坚决压制反对者的政府3、保证苏军自由通过立陶宛领土,以便部署在立陶宛的重要中心,苏军人数应足以保证互助条约的实施和防止反驻军的挑衅行动”要求立陶宛在10小时内做出答复,否则“苏军将立即开进立陶宛”,立陶宛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在苏联最后通牒到期前的15分钟,乌尔布什斯通知莫洛托夫,立陶宛接受一切要求;苏联政府又故技重施,于6月16日向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政府递交了声明,指责两国签署的波罗的海协定,要求两国成立新政府并同意苏联驻军,限6小时内做出答复,两国政府势单力薄,在规定的时间内接受了苏联提出的条件看;新政府的成立和苏军相继进驻各国,实质上使三国完全丧失了独立性;对新成立的傀儡政府和苏联强制驻军的不满,大量的爱国立陶宛人们开始了自由反抗行动,苏联将大量的立陶宛公民以共和国的敌人及潜在敌人的名义,强制押送到各劳改营进行劳动改造,这就是由立陶宛和美国合拍的电影《雪中灰烬》的历史背景,影片讲叙了一个16岁的女主人公丽娜.维尔卡斯(蓓尔.波利饰)在二战期间波罗的海地区斯大林的恐怖统治下在古拉格劳改与家人失散的凄美故事;

-----------------------------

以下有部分剧透

------------------------------

影片开始就用历史感强烈的地图交代了立陶宛被苏联掌控后的处境;

丽娜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中,父亲维尔卡斯(彼得·弗兰森饰)是大学教授还是反抗苏联暴政进行地下活动的爱国人士,母亲爱琳娜(索菲·库克森饰)美丽端庄,弟弟乔纳斯健康活泼大方,16岁丽娜具有绘画的艺术天赋,梦想着考入心仪的考纳斯艺术学院(考纳斯1920-1940年曾为立陶宛首都)

宽阔明亮的学校,行走匆忙的校园里,除了学生和老师外,苏军挂旗帜的镜头下,思想活跃的校园内却充满着浓重的禁锢之气,被奴役的人们在不安中感受着入侵者的炫耀

原本天真无邪的弟弟在饭桌上却说起了同学关于地狱的事情,对未来的不安和恐惧却已经印在弟弟的额头。

斯大林威武的铜像高傲地俯视着立陶宛这片新加入国家的臣民,强烈寓意着立陶宛主权的完全丧失,人民生活在斯大林的红色恐怖之下都噤若寒蝉。

大街上随意逮捕无辜市民,在丽娜疑惑不解的目光中却和成人坦然自若,司空见惯的两个镜头,对于成人已经接受的事实,在未成年人眼中却是对世界和人性的迷惑。

就在丽娜收到艺术学院录取书的当天,父亲维尔卡斯由于地下活动已被枪决;由于反抗活动的加强,斯大林下令将所有涉嫌人员及家属送往西伯利亚进行劳改。

无辜人们像猪牛一样被强制押上汽车,告别家园,有很多人再也没有回来。

然后被押上列车,经过六个星期的行程,到达西伯利亚的阿尔泰地区。对于囚犯的肆意枪杀根本不需要任何理由和程序和手续,人们内务委员会其实就是德国盖世太保同性质的警察部队。

更可耻的是,斯大林为了给西方记者证明一切都是按照程序办理的假象,所有劳改营的犯人都要签订认罪书,然后可以减刑25年,否则就是终身劳动。

囚犯们只能每天用劳动产量来换取小片面包裹腹充饥;

影片的最后,告诉我们这一切并不是虚构,而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件;

1991年,苏联彻底解体,而这一切是小国立陶宛最先开始的,在1990年,苏联解体前1年多的时间,立陶宛率先独立,打开了苏联解体的多米诺骨牌;这和立陶宛的民族性一直很顽强有很大的关系,想独立的种子一直很强烈,在1990年3月第一个宣布独立,而对于当时只有200万人的立陶宛来说,这无异于以卵击石,但是立陶宛还是这么做了,可见其对俄罗斯和苏联的仇恨,宁死也要独立。

当时苏联面对立陶宛的独立派出了50万大军镇压,立陶宛组织了100多万民众到边界,手拉手组成人墙,阻挡苏联军队进入。最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默许立陶宛独立,这才获得了独立地位。在立陶宛带头下,其他加盟共和国纷纷仿效,于是苏联快速走向解体。

对有些人,争取自由的斗争还在继续,而对有些人,想当奴隶的愿望始终未改。

本片虽然没有过多的暴虐镜头呈现所有该揭露的事实,但是在娓娓叙事中将立陶宛人们的苦难通过维尔卡斯一家人的遭遇,用未成年人的视觉缓慢却沉重的呈现出来,人之初究竟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在文明宽容的制度环境下,人的本性善的一面会得呈现,而在集权严苛的社会里,人的本性恶的一面会淋漓地展现出来,在老大哥看着的情况下,就连做梦也不敢发出呓语,因为告密者就在身边。

 4 ) 历史的对照

二战初期,斯大林和希特勒密谋瓜分了波兰,又把周围的小国直接接管了,有文化敢于反抗的人都发配西伯利亚,当他们到了集中营的时候第一感觉比希特勒残忍多了,那小木栅栏也算清洁场所?看看德国的集中营,犹太人是不是会感觉好点!毕竟最后都是消失。

当他们最后被拉到一个荒岛上的时候,让我想起了夹边沟,那么相似,虽然相差几十年,但在不同的地点又一次上演过!女孩子一直觉得父亲会救他们,这个梦想一直到母亲去世的那一刻才醒来,当他鼓起勇气抗争的时候,又何尝不是延续了父亲的人生态度。

只能说那段人类的黑暗历史一直在重复,没有得到深刻的反思和普遍的清算,也许现在就在某一个地方依然存在这样的集中营,依然轮回着!

 5 ) 灰色的历史

临睡觉随便点了个片子看。居然看到了3点。影片没有那么震撼 因为有一定政治因素在里面

从小苏联在父母和老师的口中都是苏联老大哥 好兄弟的叫着。直到看老友记时候joey说斯大林是个嗜血独裁者,到今天看完了这个片子 我才发现自己的世界观被颠覆了,有10%吧。历史并不都像书本上写的那么光荣, 只是一个独裁与另一个独裁的交替,弱肉强食而已。正如片名与片中表现的那样。

刘罗锅里有一句台词:从古到今,凡当朝天子被当世之人尊为圣明者,天子一句话,满朝廷一片称颂;发一号令,而四海内一片讴歌,美言盈耳、歌声震天。可百年之后呢?都是半个昏君吧。

可百年之后 别人会怎么评论我们呢?我们总是笑着指责别人 可是对着镜子确看不到自己。井底之蛙的故事被我们贻笑千载,然而我们是不是还坐在井里呢?正如女孩画的那个军官一样 自我感觉是多么的端庄,然而在异国女孩的眼里就是个魔鬼。

 6 ) 雪中灰||暗夜里人性闪耀的光辉

题记:如果有一天,你的身体被禁锢,灵魂是否依然高贵?

上世纪,从30至50年代,数百万无辜的人被斯大林和苏维埃政权流放到西伯利亚。二十多年间的死亡和恐怖,也只有在幸存者的记述中,才能得到并不完全的呈现。

影片《雪中灰》,根据立陶宛裔美国女作家Ruta Sepetys的畅销书Between Shades of Gray改编拍摄。讲述了一个惨遭铁幕政权统治下的家庭如何被拆散,紧随其后的死亡,以及人性尚未完全泯灭的“特赦”幸存者故事。

故事背景虽然设置在集权恐怖的集中营里,但画面并不灰暗。有笔端描绘的艺术天赋,有回忆中阳光明媚,还有爱情和尚未完全泯灭的“人性升华”——因此,就有人评说“无比深重的一段苦难史,被拍得这么轻这么浅,令人失望……”

当我们在看别人的苦难史时,我们在“观赏”什么?

运输火车上死亡的婴儿,顺手就被丢弃到车厢里的烂洞,让他消失在铁轨之间,而哭泣的母亲还要在寻找的背影时被处决;流放北极途中死在船舱里的老人,就会被抬出葬身大海……肉体已然被折磨禁锢,而灵魂呢?

女主人公丽娜的母亲精通俄语,集中营的当权者为她提供了一个既不用下地干活,还能填饱肚子,而且温暖轻松的翻译工作——面对强权说NO,不仅需要绝大的勇气,还必须承担后果。作为报复,她被告知丈夫在一家人被抓走的时候就已经被枪杀,还要和两个孩子一起被迁徙到寒冷的北极,即将冻死在那里。

北极的冬天,意味着死亡。

人死了,但高贵的灵魂还在散发光芒。

丽娜在母亲弥留之际,拆开了那封原本期待和父亲一起展读的艺术学院录取通知书,然后看着母亲在欣慰中死去,就在刚刚她才被母亲告知父亲早已死亡的现实。

艺术可以照亮现实,但“生活不是艺术,它会经常变动。”

《雪中灰》的女主人公丽娜·维尔卡斯,有着惊人的绘画天赋,在十五六岁的少女时代应该享受夏日阳光、海滩和甜美的爱情,然而却遭遇了那个特别罪恶的时期,只能在寒冷的西伯利亚刨土豆,邂逅一个处境相同心存良善的好小伙——最终,还是依赖自己的绘画天赋及倔强坚持,令自己和弟弟得到赦免,奇迹般活了下来。

签署赦免令的军官,被他的上级称作“英俊的年轻人,天真的脸庞,就像天使”的科伦斯基,自我介绍时叫作尼古拉,那个“有一只眼是乌克兰血统”并且爱上了女主母亲的青年却上吊自杀了……他的人性,在死亡时得到释放。

“看多纳粹题材,突然转到苏维埃专制下(有什么区别)死亡对剥夺自由的人和剥夺别人自由的人,都是解脱。”

而我,只是觉得影片《雪中灰》拍摄得很克制,因为心留善意,人性尚存。那个堪比纳粹2.0版的前苏联集权恐怖现实,究竟是怎么样的存在,相信有许多幸存者能够讲述他们的亲身经历和切实感受。逝者以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反思,泯灭人性的罪恶,究竟有多恐怖……毕竟,历史还有可能会重演。

无论是被流放的西伯利亚,还是被投放在纳粹集中营,距离我们都太过于遥远。他们的悲惨世界自有他们的人去纪念,而我们有过什么样的过去?

夹、边、沟,算不算?以前,还看过王兵导演的同名主题电影,也记得里面有人性丑恶和残虐凄凉的内容,看得我恶心得都快要吐了,但亲历者的观后感却觉得较肤浅(因为影片描述的苦难远不及现实的十分之一噩恶)……好像是著名导演陈凯歌就曾在一次访谈中提及自己有时候还会在寂静的夜晚回想起当年在云南下乡插队时,那个从空寂的夜里由不远处传来锁链女人被强奸时尖锐凄厉的哭泣咒骂——当人的良知泯灭兽性被唤醒时,这个世界就处在地狱的临界点,你们想要观赏的苦难,便随处可见。

或许,诸如《雪中灰》,《夹、边、沟》《美丽新世界》,《辛德勒名单》等等电影,并不像某些人所评论的那么完全(或者完美),但是至少揭露了部分真相,不至于让光辉的人性在暗夜里被泯灭成灰。尽管也会有人说,那些罪恶的时代早已成为过去,这样子重新刻画丑陋的疤痕,会有什么用呢?

我个人认为,每一种批判都有意义,因为人性善恶两面永存。如果不警惕罪恶,等到险恶用心的人煽颠起邪风,善良被吞噬,人们就会再次遭遇万恶的悲惨世界。

后记,蓦然想起今天是西方的情人节,而我却分享了这么一部悲催的电影——为了合乎时宜,链接一个浪漫欢喜的影评《是你替我爱上她》。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浏览。

 7 ) 雪中灰

给人的感觉不亚于纳粹的集中营,也是那样的火车运往一个个地方,在西伯利亚,冬天也是充斥着死亡。

混乱或者说逃命的时候,大家平时所珍贵的东西就体现它的真正价值;也是在这个时候人的品质的考验、信仰是否丢失;你们也不想想为什么进来还一起唱歌?女主画画也很艺术,就不能真实一点?

一只年轻的公羊人生观崩塌,生活让他失落,耻辱激怒堕落,最终他成了麻木的公牛,却因羞耻牵连自责,上吊自杀。

眼前的生活并不只有绝望,就像冬天迟早会过去的。

然后还有冬天。北极圈的冬天。

 短评

战争中的某些时候,红色的苏维埃跟黑色的纳粹一样残暴不仁,殊途同归。

7分钟前
  • 麻子
  • 还行

斯大林时代周边小国的遭遇,无数人被流放到古拉格、西伯利亚。比比皆是的遭遇,刻画不够深刻。

11分钟前
  • sissy
  • 还行

枪决的传承是专制政权的丑陋嘴脸,电影带来更多的是看到那个时代下被斯大林迫害带来的苦难,对于前苏加盟国而言,虽然,虽然这种政治立场太鲜明了

14分钟前
  • [Deleted]
  • 较差

二战期间斯大林的恐怖统治是拍不完的话题。这部立陶宛的片子从一个小女孩的真实视角再次还原了当时专制集权统治下灭绝人性的压迫。整体节奏缓慢而克制,西伯利亚的大雪就像恐怖统治一样,掩盖了太多罪孽和仇恨。只是有的后人拍了曾经,有的后人遗忘了一切。

19分钟前
  • Jonathan
  • 还行

看了几部波罗的海三小国的二战电影,因为身处德国跟苏联的夹缝,不乏对民族命运多舛的悲歌。民族磨难也就是施暴者对象的衣服换个包装,德国如此苏联也如此。

21分钟前
  • 天外飞青
  • 推荐

被称作“东欧”诸国在20世纪的艰难历史,尤其是同时遭遇希特勒和斯大林两个暴君与暴政,希特勒以“血与土”杀人,斯大林以未来的乌托邦承诺杀人,千千万万,转瞬即逝;电影最后引用了加缪的那句话:“在冬天,我发现我身上有一个永不熄灭的盛夏”;最近看研究东欧作家和知识分子的书,深有感触,他们的遭遇和思考,非常值得当下的我们借鉴!

24分钟前
  • 真是好大一张床
  • 还行

要自由,要有勇气。Jonas是天使吧,捡回爸爸的画像作为给姐姐的圣诞礼物。

29分钟前
  • 一筐沃柑
  • 还行

这类影片大都难以摆脱意识形态的偏见,倒是能让我们同情人类的愚蠢作为。片中刻画的苏联小军官有点意思,但他“爱”上被囚的女主有点扯了,小画家很有个性,以为最后是她画出了整个劳改的过程,却完全没有。后面人物表用素描画像,效果很棒,值得点赞!

30分钟前
  • 天D行者
  • 较差

被最后科伦斯基的剧情戳到,多给一星。

34分钟前
  • TimeSpace
  • 推荐

7/10 通过一个家庭的变迁看到历史的变化,都是套路的人物弧光,但的确被打动到,至少,有一个不是绝对的坏人;配乐和画面都太美了

37分钟前
  • Valuska
  • 推荐

不知道 两个国家在那段历史的纠葛,无从先入为主的判断。 整个故事 接近一般的纳粹集中营,当然没那么残酷。 看了一半 缺乏引人入胜的线索。

39分钟前
  • 牙齿冒汗
  • 较差

必须五星推荐!就为对红色暴政的揭露和批判!本片根据立陶宛裔美国女作家Ruta Sepetys的畅销书Between Shades of Gray改编拍摄。“(上世纪)从30至50年代数百万无辜的人被斯大林和苏维埃政权流放到西伯利亚,无数家庭被拆散,死亡,幸存者继续在苏维埃政权下生活了半个世纪。经过半世纪的斗争,很多被苏联占领的国家宣布独立,推翻铁幕。对有些人,争取自由的斗争还在继续。“

40分钟前
  • demon4u
  • 力荐

太肤浅,不能还原1928年后四分之一世纪整个俄国,中亚,高加索,巴尔干,波罗地海,东欧等地人民苦难史。

44分钟前
  • 獳羊肩
  • 还行

再压抑黑暗的时代,也总有人找光明。

47分钟前
  • 阿皮亚诺
  • 还行

纳粹那边叫集中营。苏联这边叫古拉格。都是用于关押敌人的。本片是一部立陶宛电影。主要内容便是关于立陶宛人民在古拉格的悲惨生活。在冰封地狱一样的西伯利亚,人命不过如飞灰一样低贱。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已经可以基本正视历史。关于红色苏联和斯大林,也不再局限于正向评价。还原历史终究是好事。

50分钟前
  • lgowen
  • 还行

某主義之惡堪比法西斯,但留下的記錄太少了,至今仍為禍人間。

55分钟前
  • 横丫肠
  • 推荐

苦大仇深的看得没意思。

58分钟前
  • 春垓
  • 较差

从来只听过二战纳粹党是最残忍的,但是世界却忘了一个可以与希特勒甚至超越希特勒的暴君———斯大林

1小时前
  • Aaron
  • 还行

2019.02.01无比深重的一段苦难史,被拍得这么轻这么浅,令人失望,而且应该找立陶宛演员用立陶宛语来演,而不是让一群英国人、挪威人啥啥的操着古怪口音演立陶宛人。读过《古拉格群岛》,感觉影片表现的西伯利亚劳改营的生活条件实在好得有点超现实。

1小时前
  • 小悬子
  • 还行

在最近的十年,东欧的各个国家开始反思苏联时期的残暴统治了,关于集中营,关于大革命,关于大屠杀的片子,波兰,乌克兰,斯洛伐克等等国家拍个不停,这下又来了一个立陶宛的。 在反思历史的时候,肯定还是带了很多的现实的政治倾向的。抛开电影本身不谈,顿时觉得所谓的艺术,在很多时候也是为了政治服务的。就像现在的全球文化全部都是偏西方的,即使是亚洲文化中的韩国娱乐的输出也是西方的套路。。。中西方的文化实力实在不在一个等级上面,这样的话,是的太多的人特别是中国人对西方有莫名的而虚幻的好感,这种好感其实是很可怕的。

1小时前
  • W.史密斯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