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如面第四季

综艺大陆2020

主演:王珞丹,牛骏峰,宁静,热依扎,叶璇,何冰,李光洁,林永健,张恒,岳跃利,于小彤,刘孜,公磊,小柯,吉杰,海一天,归亚蕾,许子东,史航,高亚麟

导演:关正文

 剧照

见字如面第四季 剧照 NO.1见字如面第四季 剧照 NO.2见字如面第四季 剧照 NO.3见字如面第四季 剧照 NO.4见字如面第四季 剧照 NO.5见字如面第四季 剧照 NO.6见字如面第四季 剧照 NO.13见字如面第四季 剧照 NO.14见字如面第四季 剧照 NO.15见字如面第四季 剧照 NO.16见字如面第四季 剧照 NO.17见字如面第四季 剧照 NO.18见字如面第四季 剧照 NO.19见字如面第四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5 00:08

详细剧情

  2019《见字如面》第四季,是由实力文化、腾讯视频、黑龙江卫视联合出品的一档明星读信节目。节目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节点,带领观众走进那些依然鲜活的时代场景、人生故事,去触碰那些依然可感的人物情状和社会风物,重新领会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

 长篇影评

 1 ) 杰伦14年歌迷有话说

此文仅针对第一期关于周杰伦的部分,其他内容不想看,也不评价。

特别讨厌这种“有文化的人”去自以为是的议论别人。 关于说好不哭mv的解读,恕我直言,并不客观,明明是感恩,你却解读成了洋洋得意。真不知道我们看的是一个mv吗。明明是一个开放性的结局,男主到底有没有回来,还是压根没走,你不辩证的分析,反而将自己片面的想法传播给别人,请对说出的话负责!!! 关于偶像已经睡了十年,再发片的时候乌龟已经跑的很远了。呵呵。十年,人是会变得,风格变了,有的人喜欢以前的,有的人喜欢现在的,谁又能准确的说出个孰优孰劣。请你对说出的话负责!!! 关于超跑美女,首先周杰伦是一个很喜欢玩音乐的人,你懂什么是玩音乐吗,就是会加入各种元素,不拘泥于一窗世界。皮影戏、卓别林、战争、教父、中国风,大雅可以有,为什么不能有大俗呢,超跑怎么了,美女又怎么了,你不能说你一边喜欢着钱,一边又骂着钱太俗吧。 真的很讨厌这种自以为自己很有文化,很有深度,别人都是凡夫俗子,别人看不到深层次东西,而自己能看到。恕我直言,你们这只是一家之言,代表不了别人,也没有真正的了解和理解别人的心理。 歪曲的解读,只能说明心之不善,什么样的思想看到什么样的东西。

 2 ) 一路走来,依旧喜爱

从第一季还只是预告便对这款综艺有所期盼,而第一季首发之后并未让我失望,甚至没有让很多人失望。

《见字如面》就是一股清流,虽然第一季时观众粉丝寥寥无几,但是我坚信这款节目路会很长,并且越做越好。

四季以来我一直热衷于向身边人甚至自己的粉丝推荐这款文化清流节目,当然我对《见字如面》的子节目(可能是子节目)《一本好书》也是非常喜爱的,因为每每看它们至少能让我弥补当今快节奏时代下无法慢下心看一本书,听一个故事,感悟一些种种的“遗憾”。

每一季节目组准备的都是用心的,至少四季里基本上所有的书信都让我记忆犹新,甚至很多书信还带动了我的大脑陷入了某种沉思...

说回第四季,这一季我发现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有人说节目没有了感觉,有人说节目越来越流量化,等等等等。其实我觉得这些声音是好的,当然个别激进的言论,就是另外的事儿了。为什么我说是好的呢,因为质疑的出现说明了两点。

第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个节目。

第二:节目内容质量越来越高,甚至开始触碰到某些人的利益或者种种。

说到这,有点说多了,反正以上内容只是个人观点,观点不同者,请自行忽略。

作为《见字如面》的原始粉丝一路走来,个人觉得节目组没有任何问题,节目内容水准也没有下滑,反而一直在持续上涨,期待《见字如面》越来越好,粉丝越来越多。

说到这也就差不多了,最后想说,《见字如面》你值得拥有我一个人给予的好评价,虽然微不足道,但我依旧想给予你。

最后的最后想对节目组说点影评外的事,希望你们去了解一下(金世佳)写的那些信。

“很不错”包括他。

沐阳

2020.4.2

 3 ) 「后浪」刷屏背后,还有一群年轻人这样活着

B站的宣传片——《后浪》爆了。

“很多人,从小你们就在自由探索自己的兴趣。”

“很多人在童年就进入了不惑之年,不惑于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你们把自己的热爱,变成了一个可以和成千上万的人分享快乐的事业。”

“不用活成我们想象中的样子,我们这一代人的想象力不足以想象你们的未来。”

……

作为一名把兴趣发展成工作,并以此实现了财富自由的95后——

不得不说,这篇演讲的每一个句子,都戳中了我的兴奋中枢。

看完视频后,怀揣着澎湃与激动,我把它分享给了一些朋友。

然而,其中一个同龄的朋友,却给了我这样的回复:

“何冰说的这些东西,我觉得跟我的生活没什么关联性。”

是的。

没有欢呼,没有狂喜,没有感同身受。

作为刚结束学业,就去为资本家打工的年轻人,我的朋友这样告诉我:

“十八岁前,我一直都在为高考而活着,哪来的时间探索培养兴趣爱好?”

“我的未来也不需要啥想象力,就是争取带我爸妈离开乡下,在城市扎根。”

……

我一时语塞,竟不知该说些什么。

沉默了半晌,我忽然想到,前阵子看过的另一个视频。

演讲者,同样是何冰。

演讲的内容,同样引人深思。

在我看来,它也应该像《后浪》一样,被传播到更多的地方——

《见字如面 第四季第三集》

必须承认。

《后浪》中的每一句话,都是正确且富有正能量的。

可我们也不能否认,《后浪》也确实有一个缺陷,那就是以偏概全。

换句话说,为了传播性,为了迎合某一群人,它只表达了好的一面。

而当今这个社会的弊端,它则丝毫没谈。

当然,对于一部只有三分多钟的短片,我们不该有太严苛的批判。

只是,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在这个信息庞杂的时代,若想得到思想上的自由,我们就必须观察事物的两面。

2019年。

中国农业大学人发学院的教授叶敬忠,对即将毕业的学子们讲了一番话。

无关伟大理想,也不慷慨激昂。

而是深沉地提醒他们:

要关注我们社会中的普通人 要尽可能像弱者那样感受世界

什么意思?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速度如火箭一样。

短短三四十年,我们建起了高楼与高铁,拥有了便利而伟大的互联网。

然而随着物质迅速膨胀,我们也产生了暴发户心理,有了越来越多的戾气。

国外镀金的,瞧不上国内混社会的;国内创业的,瞧不上国外刷盘子的……

985的瞧不上211,211的瞧不上技校,技校的瞧不上务农老乡……

最近几天,知乎上就出现了这样一则令人不适的热门提问——

年轻人想赴日留学,父母不同意,于是年轻人就以强者姿态,指责父母眼光低。

地铁外抢门,客车里抢座,马路上一言不合就斗气狂奔……

市区的业主诋辱小区保安,有钱的老板诋辱餐厅服务员……

前阵子,《我是余欢水》的这些情节,戳中了多少人的痛点——

在公司,余欢水被业务水平更强的同事欺凌。

在家庭,余欢水被赚钱能力更强的小舅子欺凌。

另一方面,对于这些事件,无论路人还是余欢水的妻子,都选择了视而不见。

如此弱肉强食的现象,为何会在当代中国滋长蔓延?

在叶敬忠看来,很大一个原因,便是——

便是不少人总以强者的心态 对待社会 对待他人 因为强者是成功的象征 而弱者是失败的代表 这样的强者心态表现在城乡关系上 总是要农村向城市看齐 为了城市人的生活牺牲农村 和农民的利益

无论自身强弱与否,我们都太过向往强者式的生活。

对于强者,我们宣传,我们崇敬,我们一切都要向之看齐。

而对于弱者,我们要么肆意贬低,要么就直接本能性无视。

说白了。

《后浪》所描摹的人物,都是那些有幸享受红利的,年轻人中的强者。

而,我兴奋地把《后浪》推给那位朋友时,则完全忽略了他所处的弱势。

不得不承认,潜意识里,我确实希望向我的那位朋友炫耀、打鸡血:

“你看,这个时代多厉害,在这个时代发光发热的我们又是多🐂🍺啊!”

可我不知道的是,对他而言,《后浪》这部短片,就像一幅画出来的满汉全席。

那些美食色泽诱人,也确实有人吃到了,可唯独,跟他的青春没有任何关系。

那么到底,同样作为年轻人,我的那位朋友,他的生活是怎样的?

何冰读完叶敬忠的信之后,叶璇又读了另一封信。

这封信的署名,叫麦子,是上海的一名普通白领。

这封信的标题,叫《我奋斗了十八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这封信刚一上来,麦子就对她上海的白领朋友说道:

我从生下来的那一刻起 就跟你不一样

怎么不一样?

朋友是上海城市户口,而麦子是偏僻农村户口。

朋友从小就接受国际化教育,而麦子,就连自己老师的英文发音都不标准。

朋友即使是个学渣,也能享受到优质待遇,被上海的某家二三流大学扫进去。

而麦子,即使加倍努力,考上了朋友轻松就能进的大学,也要为学费忧心不已。

我们的考卷一样 可是我们的分数线却不一样 但是当我们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 我们要付出的学费又是一样的

为了赚钱,为了父母能得到更好的医疗条件,为了终结子女对父辈的循环——

麦子小时候每天的生活,就是没日没夜地背书,甚至连中秋节也要挑灯夜战。

每天早上五点起,直到夜晚十一点,除了吃喝拉撒睡,基本上都在学习。

平时在校园里奋战,而到了暑期长假,还要去打工赚钱交学费。

爱好?

兴趣?

正如麦子所说:

跟城市的同学相比 我可真的是土得掉渣了 我不会画画 不会演奏乐器 而你 你的升学压力就小得多 你有充足的时间去发展个人的爱好 去读课外书 去球场挥汗如雨 去野外享受蓝天白云

或许有人觉得:像麦子这样的年轻人,在当今只是少数吧?

好吧,如果数以亿计还算少,那我真的无话可说。

第三封信的主题,与麦子的信紧密相连,描述的是当代许多年轻人的境遇。

每年临近高考时,我们都会被类似这样的文章刷屏——

魔幻现实的标题,搭配毛坦厂中学考试大军的现场图片。

再加上几句对应试教育的批判,就能轻松酿成爆文一篇。

有人说 这种高压模式培养出来的 都是高分低能的刷分机器 说孩子们即使考上大学 也适应不了将来的生活

这些批判,有错吗?

表面上看,没什么错,甚至似乎还挺有道理。

但实际上,它们全都只是毫无意义的废话而已。

因为,写下这些风凉废话的编辑,全都犯了一个跟我相似的毛病——

没有站在弱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他们没有思考过,在毛坦厂读书的,究竟是一群怎样的年轻人?

白岩松曾基于他的调查 作出了一个非常客观 公允 深刻的评价 来毛坦厂读书的 大多都是底层打工者的孩子们 他们的背后 都是一个个非常卑微的家庭

大城市学校的教师力量和教学方式虽好,可这些年轻人,根本上不起。

为了弥补素质教育的缺失,他们只能且必须在“笨功夫”上加以百倍努力。

不停地上课,考试,做题。

每顿饭,不能超过十分钟。

每一天,要做十五张试卷。

生病了,只要还可以站起,就绝不许请假休息。

三年如一日的夙兴夜寐 枕戈待旦 只为换取一个目标 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莫说什么动漫、游戏、时尚、科技。

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都没有一台自己的手机。

即便有手机,即便上B站,他们也只会去看对学习有帮助的资源。

因为,当他们一旦放松,选择性地去刷各式各样自己感兴趣的视频。

那么,就意味着,他们可能会因此而错失掉逆转人生的高考良机。

离开毛坦厂,等待着他们的将会是印刷厂、制衣厂、垃圾回收厂……

这,就是隐藏在《后浪》之下,压在众多中国年轻人身上的沉重现实。

穷人的孩子没有伞 下雨的时候他们就只能学会拼命奔跑

可能有人觉得:小罗啊,我们就想看点正能量的励志视频,你为啥非得唱反调?

我想说,与《后浪》相比,我所表达的内容虽然不同。

但实际上,跟《后浪》一样——

我这篇文章,其实也充满了励志,充满了正能量。

在第一封信中,从叶敬忠身上,我看到的并不只是犀利的批判与反思。

还有他对弱者的悲悯,以及充满了人文主义的,对年轻一代的良苦用心。

正是由于强者心态的诸多损害 在同学们即将离开母校的最后时刻 我才要再次提醒大家 请努力理解那些 服务员 保洁员 保安员 努力理解那些无权 无钱的人 尤其是要尝试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 我希望我们的毕业生 能够保持纯真保持真实 人文与发展学院就像你们的母亲一样 并不在乎未来的你财富会有多厚 只希望你们健康 平安 快乐

在第二封信里,从麦子身上,我看到的也不只是抱怨和抨击。

还有她作为中坚力量,对这个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我知道这个世界公平是相对的 这没有什么可怕的 而真正可怕的是对不公平的视而不见 我们这些人正在成长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我们要关注这个社会 关注这个世界的发展 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

而,第三封信,在毛坦厂的学子们身上,我更是看到了人性的光芒。

与某些阶级严重固化的国家相反,在我们这,有着这样一群年轻人——

他们身处底层,过着“后浪”们看不到,甚至无法想象的日子。

可是,他们却能考到最好的学校,凭借毅力扭转自己的人生。

把孩子送进毛坦厂 父亲们在外打工 母亲们在这儿轮流给孩子做饭 但即使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 他们的一本上线率达到了66% 他们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一颗 顽强地想要改变命运的决心!

与“后浪”们相比,他们或许没有那么多的兴趣爱好。

他们或许从未刷过B站,或许接触不到时代的前沿。

他们或许是周围同龄人眼中的所谓土老帽。

但。

他们却以切实的行动,延续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思想。

在我看来,美国梦业已消亡的今天,他们的存在,才是真正的中国骄傲。

添加公众号:

luowj1996

不定期推送有独立思考的高质量影评

 4 ) 除了许子东老师,建议换掉其他嘉宾啊

和老朋友重逢,还是开心的。

不过看下来觉得有些失落,主要是这期嘉宾表现实在欠佳。最有思想也最有深度的许子东老师,却甚少发言,每次都想听许老师的看法,却发现只见新的一封信迎来。其他几位嘉宾,都觉得华而不实——吴伯凡的毛病是总爱说一堆类比或者抱名人名言的大腿,要么就是总爱整一些术语概念,却说不出几句真正对大众思想有所启发的东西来。然后那个史航是表达上用太多自己的话术,而不容易让公众理解。另外的李菁就更不行了,尤其讨论爱情那期,说什么之前去法国没看到那对情侣墓地下次一定要补上,说这些跟启发大众思想有毛线关系,反而让人觉得是秀体验,后面说到教育孩子的事情,也是各种自己,感觉她太作为个人体验参与了,而没有考虑到节目的公众性。

然后强烈吐槽的一期是,关于贫富讨论的那期,信件本身很好,然而嘉宾的交流完全没有任何营养,反而是站在高处拿贫苦孩子的经历当谈资调侃了一番,一副“朱门酒肉臭”不知“路有冻死骨”的嘴脸,真地很过分!!!可见他们是完全对这种问题,一方面根本没有经历没有了解和理解,另一方面也缺乏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认识。三位所谓“资深”的嘉宾,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竟然还不如我一个二十多岁的普通人有想法,这算哪门子引导大众思考啊!!!看完这期简直让人想弃剧想骂人!!!作为贫苦出身的孩子,我感到一种强烈的被冒犯被当笑柄看的感觉!!!

建议节目组在找访谈嘉宾上,再多下一些功夫,没有必要局限在几个人,还是要找尽量对相关主题有了解和研究的人,就像《圆桌派》聊什么一般都会找相关领域行家一样。这样才能把节目的内容做深,才能真正激发认知和独立思考,而不是仅仅喊口号的空幌子!

当然最后,还是得说公磊读信太棒了!还有叶璇!

如果关导不改进节目,估计后面就只有弃剧的分了。

 5 ) 这档节目已经开始喂我们吃猪食了

作为一名死忠粉,《见字如面》我整整追了三季,到这周最新一季,算是我追的第四季了。

字里行间有太多的故事,生离死别国仇家恨,被带上了舞台。

“现在我眼睛一闭上,就觉得身体漂浮在水里”,沉没的太平轮被推到台上。

“以我这必死之身,怎能对她说‘我爱你’呢”,将死的抗战青年把告别情书从天堂投递到了电视机里。

“我是一个初学写作的年轻工人”,一个年轻的灵魂立志成为童话大王一帧影像。

他们看上去只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人,回头再看却像是无数个“李文亮”在给时代做注脚,不得不说,这是一幅“人类群星闪耀时”的图景。

这就是为什么我这几年一直追这个综艺的原因。

因为这个节目没有传媒江湖只为流量的市侩气。

有这样的内容在,我相信这个世界会因为这样一些人和这样一些媒体变得更好。

但,直到这周一,事情开始发生了变化。

这个时间是第四季开播的时间,第一期的标题是艺文志,这两天的媒体乐于把这期叫做“文艺圈吐槽大会”。

为什么是吐槽大会,因为当中老马丁谈了电影、李宗盛谈了音乐、新媒体人谈了出版、媒体人谈了周杰伦……

光看选信,挺好。但是到了媒体人谈周杰伦那封信,味儿就变了。

信是李锐嘉写给周杰伦的,上来就批评周杰伦去年发的新歌《说好不哭》。

问题便来了。

批评这首歌不好听我可以理解,但一棍子把周杰伦打成直男价值观我当时就没太能理解。

如果我没记错,强调多元价值是这档节目的内核。

虽然我不是周杰伦的粉丝,但是节目组二话不说,上来就带头把一个男艺人塑造了如此泛化的刻板印象,纯粹是为了黑而黑。

看到这里,让人费解。

不过这也可能是节目组的一个失误,作为老粉我可以理解,也许节目组只是为了让更多人理解这种情绪,才用上了与周杰伦这个“流量巨头”相关的信。

但事实却给了我一个耳光!

就在节目开播后,《见字如面》官方微博竟然为这封信发了3条微博做营销!

要知道这一期不过10余条的宣传微博里,《见字如面》竟然下了血本就为了硬怼周杰伦。要知道除了这封信以外另外5封信可是在讨论偶像弊端、大制片产霸权、文字的当代异化等等更值得我们当下思考的问题啊!

初衷何在?或许我得打上一个问号。

幸好前三季《见字如面》带给我的好感度让我还能忍一忍,我反复安慰自己:毕竟流量能让节目活得更久,周杰伦有流量我不否认。

但更不要脸的操作来了,《见字如面》微博竟然直接以#周杰伦爱情观退步#为Tag开始了一轮不顾一切只为红的【找骂式营销】!

我们可以看看原博文:

明明是一场关于创作能力退步的讨论,结果扯到了#周杰伦爱情观退步#,别说网友费解,连我从不热衷八卦的女友乍一看都以为昆凌和周杰伦要闹离婚了。

这真的是一个文化节目带给人们的思考?还是为了博人眼球搞的损招?

就在我想为节目组找理由都找不到的时候,看到网友们评论的我,突然缓过神来。

节目组竟然开始消费偶像带来的流量红利,免费收割一波粉丝流量。

除了各家营销号的兜售外,结果可能也正合节目组心意,这个话题居然带来了4000万的关注。

但我真的想问问节目组,你们又是否知道“光鲜”的关注度背后,大家又在说些什么?

几乎是一边倒的差评,大家开始在微博上互撕,不仅批评节目组,甚至读信任李光洁都被手撕。更多不堪入目的评论我都不忍心再贴出,总之官博一片乌烟瘴气。

更有网友贴出恶意营销的证据:

目前为止,这个曾经被称为清流的节目,现在已经污泥一潭。

节目组刻板化“免费”的流量艺人,用与信件无关的“标题党”营销话题骗流量,下场投放营销号树立舆论靶子,挑拨粉丝互撕。

这一系列的操作让我叹为观止,就连《创造101》都没用过的操作,《见字如面》做到了。

开播前那句标榜节目组敢怒敢言的标语“文化圈里的俗人口味,就喜欢你这种不想混江湖的样子”,竟然也沦为一种与市场同流合污的反讽!

这一桩桩一件件,都让我对节目残存的那点理想主义也都灰飞烟灭了。

正如马丁所说,“只是简单地写下这些话,已经令我肝肠寸断”。

而不幸的是这一切还在发生着,节目组官博还在持续营销这个话题。

如果节目组能看到我的这一番话,我更想把你们找的原话奉还:

=========================2020/3关于这场讨论的分割线============================

关于这个节目的讨论在这篇文章下已经说了很多,很庆幸大部分都是健康的,此时此刻我想说说我为什么要说这些,这些也是我和豆友们讨论的结果。

见字如面,以前聊创作,会选黄永玉写给曹禺的信 “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心不在戏里,你失去伟大的灵通宝玉,你为势位所误” 黄永玉与曹禺,两人本来交好,知根知底。给出的建议虽说看起来不留情面,却是私人沟通中真挚的激励,是因为了解。

而今天,李锐嘉写给周杰伦的信。这是一封公开信,确切的说是一篇媒体文章,不是信。 信是两个人毫无保留的私人表达甚至受法律保护,但出刊的文章是所有人可以看的,是有私心的,会受稿件的阅读量,写作者的公众形象等等影响。 更重要的是,写作者并不了解他评论的人! 更可怕的是在不了解的同时,还因作品的质量问题,而责怪对方感情观念的批判。

这合理吗? 我在正文中也说了,为了流量,我可以理解但并不代表这是对的。 之后继续在互联网上为此挑起争端,让原本该是价值碰撞的节目陷入满屏骂战。

这合适吗? 文化节目把观众当做一个流量数据去运营,这真是太让人痛心了! 相信如果你和我一样追了整整三季的《见字如面》也能了解的。

最后我想说说周杰伦: 我写这些并不是因为他,但却听过他的歌,不得不说他的歌对于华语流行音乐带来过太多奇思妙想,这一点相信很少人会否认。 同时他这两年的作品也确实不复从前,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但我们忘了一个问题,艺术创作本身就是有生命周期的,这就像你在一场无休止的谈话中总会词穷。 这也就是为什么陈凯歌再也没有《霸王别姬》; 这也就是为什么昆丁只拍10部电影 ; 这也就是为什么老舍可以在解放后创造更多好东西而曹禺不行 ; 创作是个太复杂的事,不能一概而论,不是一句莫须有的感情观退步可以到达的。

为什么说这么多? 我想更多的评论是关于这封信和关于一档文化节目的自省,我想更多的人沉下心来好好看我打的字,一起来讨论,一起为你我这样的观众找到更多有意义的内容。

 6 ) 梵高从不画欢乐,他只画自己爱着的人

文森特·威廉·梵高。

1853年3月30日生。今天是他167岁生日。

他是个画家。认为画家只有在作品里表现世人的痛苦,才具有艺术价值和人格力量。他是个信徒。

他去传教。在一个时常瓦斯爆炸、坑顶塌方、矿工们患有肺病的矿区。他为自己大肆宣传上帝的福音,矿工们却依然陷于贫穷和痛苦感到失败。他搬出教士居室,住进一间陋室,把衣裤靴袜全送给矿工,拿钱给他们买药,给瓦斯爆炸的遇难者办丧礼,自己却经常因为挨饿受冻而消瘦发烧。被教区派来的教士宣布解除教职。

他沉埋在矿工们的苦难里,把他们的苦难担上肩膀,被压倒矿工们的苦难压倒。他把这些都写在给弟弟提奥的信里。

这是他1880-1881年的画作,他画雪地里的矿工,画背煤的矿妇,画播种割草的农民,缝妇,和在炉前枯坐的人,他从不画欢乐,他只画自己爱着的人。

他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可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就在这封给弟弟提奥的信里。

《见字如面·怯贫富》|梵高1878年12月写给弟弟提奥的信《矿工们还是想念着矿坑》|史航朗读

 7 ) 比起李宗盛发飙,这顶流综艺没人看才更可怕

有没有一档节目可以季季常青?

并且同时集结老中青三代流量?

这不是脑筋急转弯,但答案却足以让人语塞。

因为满足两个条件的节目,国内屈指可数。

《见字如面》算一个。

3月16日上线以后,冲上了四季以来的最高分9.4。前三季的豆瓣评分依次为8.9,9.2,9.2。

嘉宾阵容也很庞大,要演技有演技,要话题有话题。

不过,热度却大不如从前。

还是以豆瓣为例,到目前为止,第四季标记1005人想看,在看和看过的人加起来,也仅只有1033个人。

四年时间,《见字如面》经历了从众星捧月到了有些穷途末路的尴尬境地。

是节目自身无法顺应时代,还是网综共同的悲哀命运,这很难说。

但如果有心,只要随意选择一季点开,就会发现这档号称“纯美网综”的读信节目,其实从一开始就摇晃着前行。

导演的理想,参演者的骨感

要说《见字如面》,不得不提它的导演关正文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汉字风云会》《一本好书》等文化节目均出自他手。

节目之外,除了一连串的身份和头衔,还有一句: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曾担任《小说刊选》的编审。

《见字如面》导演关正文

《小说刊选》,在1980年刚创刊时,可谓大有来头。

关正文虽还是小弟,可上头的人,全都是贾平凹、刘震云、王朔这类有头有脸的文学人物。

作为编辑,他经手出版过北岛、舒婷、顾城等文学大家的作品。

除了天天与大腕的作品打交道,他还收到了阿来的来稿。

当时阿来只是一个怀揣文学梦的四川乡镇青年,稿件正好送到了关正文手里。

连夜读完之后的他,果断决定下厂印书,几个月后,乡镇青年成了最年轻的茅盾文学奖得主。

那本作品就是《尘埃落定》。

作家阿来

时间过得很快,80年代这个文学风起云涌的黄金岁月,很快就被电视、电影的时代给淹没了。

从那个时代过来的关正文,或许是看到了颓势,或许早有新的打算,很快就转行成了节目策划,制作人和导演。

年轻时代喜欢过文学的人,要么选择遗忘,要么蠢蠢欲动。

关正文就是后者,1995年,他已经从文学编辑蜕变成了各类节目的主创,甚至春晚的总设计,可谓是名望在身,生活无忧。

是时候,离梦想更近一步了。

2016年是一个分水岭,随着《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开播,形成一种旋风般的流行态势,许多城市花园里甚至出现了朗诵亭。

董卿当制作人的《朗读者》

关正文的眼光一如既往地毒辣。

如何能让新一代的观众体会到文学的美好,做媒体多年的关正文自然而然选择了以节目播出的形式。

朗读是不够的,还要点评,才能走到引导大众进入文学的目的。

很快,节目形式就定下来了。

张国立、何冰等老戏骨用声音为旧时的信件添彩之后,还要有一段主持人加两位嘉宾铁三角的精彩点评。

香港岭南大学的教授许子东最适合,2000年到2017年的《锵锵三人行》里,他都是常驻嘉宾。

因为点评犀利,观点独特,“锵锵”的老粉都把他当明星来追。

《见字如面》播出后,立刻引起了年轻观众的追捧。

第一季结束后,单集播放量7077万,总播放量超2.57亿,豆瓣评分至今稳立8.9分。

开播之前,所有人都担心节目没人看,不但没人看,他们根本不理解这档节目,直接说它是“脱口秀”。

只有关正文一个人信心满满,如今他说对了。

综艺界是需要清流的,《见字如面》就是清流中的香饽饽。

时间越长,裂缝越大

文学从来都是小众的交流工具。

如今搬上大荧幕,观众看到的就不只是文学本身,而是包裹在节目形式下的不可避免沦为节目选题的文学。

开播伊始,观众就发现了,千挑万选入围的选文,只要由不同的人来演绎,就会有不同的效果。

张国立的台词功底被观众单拎出来夸奖,说令人震撼;

王耀庆被夸极棒,戏足到可以让人脑补电视剧的画面;

何冰的朗读,更是收割了新一波迷妹迷弟。

但不是所有的老戏骨,都能收获一片赞誉。

比如蒋勤勤,有观众质疑她的台词功底,还有的绕开说话,直接夸长得美去了。

同样质量的信件,不同的人读来能引起观众如此大的回应反差。

点评阶段就更不用说了,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胡乱插话、过度点评的不满。

作为女嘉宾之一,文学博士杨雨从第一季开始就颇受争议。

因此“建议换掉女主持人”、“让她话少一点”诸如此类的建议层出不穷。

更有甚者,直接建议让窦文涛、许子东、梁文道再组“锵锵”铁三角。

而这个建议已贯穿了《见字如面》一至三季,每每打开豆瓣短评,那条“主持人请换成窦文涛”就赫然在目。

除此之外,观众对朗读加点评这一新形式的接受度,也从一开始的耳目一新变成了接受无能。

这一接受无能,并非是观众自己的疲倦造成,而是节目本身在朗诵和点评之间的不平衡造成的。

这种不平衡,来自于朗读与聊天之间不自觉的张力。

朗读是一场独角戏,是一种用特殊技巧——声音本身——来赢得喜爱的博弈。

而《见字如面》将这种博弈放在了一个不平等的游戏中去:朗诵内容固定,时间很短;而点评却花样繁多,时间很长。

这种失控在《见字如面》里,可谓是从头就落下的老毛病。

到了第三季,新问题又接踵而至。

第三季播出前不久,知名主持人李咏在美国因癌症不治去世,《见字如面》以朗读李咏妻子哈文写给他的信作为纪念。

之前,节目组就有意邀请李咏加入,可一直事与愿违,纪念也无可厚非。

但在李咏去世后,纪念文《李咏的人生志向特简单》早已铺天盖地出现在网络上,《见字如面》因此被诟病为有蹭热点之嫌。

到了第四季,蹭热点似乎成了一件不用避讳的事。

播出的第一期,从马丁·西科塞斯发表在《纽约时报》上对漫威的控诉文,到记者李锐嘉对周杰伦发布新歌《说好不哭》之后的点评信。

如今的《见字如面》,似乎在若有似无打着热点的擦边球。

关正文曾说,“既然大家都觉得没营养的东西是在浪费时间,我们就专注于提供多元认知、激活独立思考,这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主流,最直接的价值就是别让观众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可见他对《见字如面》是多么自豪。

可如今,导演依然是他,也不免要“下凡”一回,接接地气。

失衡之后,只有无聊

《见字如面》还有另一处失衡点,那就是对朗诵内容的编排。

还是以第四季为例,第一集作为奠定观众整体节目感官的新节点,六个选题单拎出来都很优秀,可放在一起,却显得观点重复,互相对抗。

“虽然漫威电影制作精良,演员也非常用心,但还是像主题公园看的影像,电影应该是演员努力去传达感情和心灵感受的作品。”

第一封信是马丁·西科塞斯惹怒漫威粉丝的信。

《见字如面》的声线担当何冰朗读,节目批评的基调和野心,就是从读这封信开始。

电影批判完了,是书评。

王左中右,一个靠有趣的造字和广告文案走红的广告人,写过一篇批判“痛经美文书名”的文章。

文学斗士鲁迅的选集,书名叫做《风弹琵琶,凋零了半城烟沙》;胡适的是《此去经年,许我一纸繁华》;沈从文的是《一指流沙,我们都握不住的那段年华》。

例子接二连三,文字儒雅又凑趣,选题本身已经够有趣了,李光洁的演绎更是锦上添花。

电影、文学的牢骚都有了明确的指向,接下来接招的就是音乐了。

“这些听音乐的人,你喂他猪食,他就变成猪。你喂他品味很差的歌,他就永远是这个样子,听众是无辜的。”

2016年,李宗盛受邀参加金曲奖国际论坛,讨论如何批量打造歌手。

李宗盛一听就火大了,随后给金曲国际论坛写了一封信。

三封信,戏谑有之,严肃有之,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在告诉观众,当今影文乐坛之糟粕不成样子。

这还不够,还有两道酸爽大菜。

“施耐庵致《水浒传》读者信”以及“柯南·道尔致母亲的信”。

前者拿自己的作品开玩笑,说都是写着玩的;后者被读者逼得不行,向母亲发誓要写死福尔摩斯,再不做读者的傀儡。

如果把《见字如面》比作精神游乐场,如此分类明确的后果,便是无聊,彻底的无聊。

这一点在嘉宾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记者李锐嘉炮轰周杰伦的信朗诵完后,无论是许子东、史航,还是吴伯凡,无意间从最开始火力集中的干货讨论,沦陷成了金句频出却没有结论的闲聊。

唯一值得肯定的是,这一期《艺文志》的内容仍有警醒作用。

去年9月,周杰伦发布《说好不哭》当晚,朋友圈刷屏、QQ音乐崩溃、自动上热搜。

但是热度并不意味着口碑。随热度一起升温的,还有“新歌很一般”等评价。

这首歌的豆瓣评分,也从刚发行时的8.2分,一路下降到5.9分,甚至没有及格。

这不正是用实际行动印证了马丁、李宗盛等人的批判吗?

别扭是一件好事

选题的冲突,朗读与品读的不平衡,嘉宾之间总不能棋逢对手……

缺乏张力和看头,让节目缺了力度,风度还在,只是魅力都消失了。

那么,这是否可以说《见字如面》全然没有优点?

不是的。

如今是偶像的时代,流量的时代,《见字如面》能突出重围,连续三年站稳脚跟,非常不容易。

《见字如面》不像其他的网综节目,有各种鲜亮面孔,有各路幕后爆料。

它谈论的事物,是永恒的文学;它专注的目标,是挑战大众对速食节目的渴望。

这本“书”就是反其道行之,失败的概率很大。

然而,《见字如面》成功了。

正是这种成功,给节目本身带了无限的焦虑:接下来该怎么走?

《见字如面》就像一个站在十字路口的中年人,可以朝任何一个方向走,却始终无法下定决心。

可最终选定了一条路,又在途中生出各种各样的犹豫,徘徊,走得别别扭扭。

这是一件好事。

因为在这个时代,再没有一档节目能像《见字如面》这样如镜面立于众人面前,猛烈地想要文学加入生活。

在讨论周杰伦时,主持人陈晓楠引用了她自己说过的一句话:

“我觉得多少要有运气,你要有喜欢听你歌的群众,又刚好不要被淘汰掉,因为现在年轻的歌手越来越多,你要跟他们竞争,其实不会被淘汰掉非常不容易的。”

《见字如面》的价值焦虑不也是如此?

或许它无法成为老少通吃的爆款节目,但它是这个看客导向时代最自我的节目。

节目中呈现的别扭,正是这个节目“内心的写照”。

它何尝不想,如切·格瓦拉般成为一代人的典藏之梦呢?

本文作者 |木森田 @文化咖孵化工场成员
本文由文化咖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投稿或合作事宜,请添加微信“文小咖”(ID:cultureca)

 短评

两情悦,卡夫卡的书信,读的好。后台主持人一直笑个不停,无知,一个从小受到母亲过度干预的人,却被主持人认为是有趣…

5分钟前
  • Y.Sir
  • 推荐

书信和讨论都很好 主持人的串词傻了点

9分钟前
  • 黑牙刷藍毛衣
  • 推荐

还是有力量的,舆论环境太难了。小翟在品读空间显得没文化略尴尬,但品读空间少了一个仰视学习姿态的人,感觉谈话少了地气,偶有油腻感。

10分钟前
  • 雩丘方寸
  • 推荐

第一次参加《见字如面》感触很深,节目形式极简,只是站在舞台上读信,但做起来难度不小,难处在于只通过声音和台词的表达,而没有表演做辅助,去传递一个人物的情感,还原一个规定情境,让观众快速进入读信人的情绪中,感动、思考、快乐等,这看似简单,做起来却不易。 读了几封信,首期播出的王左中右对于书籍标题党的吐槽,让人忍俊不禁,啼笑皆非。通过这些信件文字,仿佛走进了不同人的人生,感受到了名人大家的思想世界,在其中有思考,有感动。非常感激《见字如面》,让我们在这个信息碎片化时代,静下来去看一个长视频,看一些有意思、有价值、有深度、正能量的内容。希望大家能喜欢

15分钟前
  • 李光洁
  • 力荐

第一期讨论艺文志,在当前情况下这个选题很大胆,预感会有很多差评。在时代的影响下大众思考力在走向单一、片面的道具,“如果你批评一个东西,那你一定是在贬低它”,什么时候客观的批评变得“难得”,变得“大胆”,变得“否定一个人的全部”?不论我们讨论的是何种自由,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思想自由。

20分钟前
  • 汪汪队大队长
  • 力荐

不愧是你啊,见字如面!

23分钟前
  • 叫我邸澳先生
  • 力荐

第一集在讨论艺术与通俗艺术,在一开始就告诉大家也听一听逆耳忠言,可是下面的评论仍然是一意孤行

28分钟前
  • S.
  • 力荐

观看之前先给五星好评哦

31分钟前
  • 1193
  • 力荐

世道变坏是从文艺失格开始的。《见字如面》第四季以“艺文志”开篇,收录六封信,臧否电影、音乐、小说、出版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用鉴赏表达忧患意识,以诗心应对时代焦虑,也记录下我们这一代人的怕与爱。

34分钟前
  • 锵阿锵
  • 力荐

这个节目一直没变

36分钟前
  • 张兮兮
  • 力荐

很开心每期都能看到李光洁。

37分钟前
  • 秋天的黛西
  • 推荐

看了第一期,蛮开心的,观点有同意也有有保留部分,但还是喜欢能把这些问题拿来探讨的感觉。

42分钟前
  • 最幸运的幸运
  • 推荐

就是喜欢许子东的点评

47分钟前
  • 随风
  • 力荐

求求那些杰伦粉丝,别看了,这节目不配你看,你千万别点进来,这就是蹭热度的,别看了,尤其是发弹幕说‘如果不是看到周杰伦我才点进来’的那些人。

50分钟前
  • 六月
  • 力荐

很好的节目,喜欢何冰老师。

55分钟前
  • Hypno-Shroom
  • 力荐

依然是国内最好的读信节目,没有之一。

60分钟前
  • DiDi
  • 力荐

主持人真的有点奇怪,什么都表演艺术家,XX老师,著名演员;史航话好多;空洞的掉眼泪也很奇怪。但单从读信依然可以看出谁是好演员。

1小时前
  • 莹小慢
  • 还行

就不要爱上艺术,爱上就会为之痛心。从电影到文学到音乐,全都看到一种变迁,当每种文化都变成赚钱的途径,个性和内容越来越少,当艺术走向大众化,迎合市场就是不可避免的,那我只求艺术家们都跟李宗盛一样“报复”做出让我们哭的作品。凭第一期试图探讨这个问题打五星。

1小时前
  • Dancia
  • 力荐

总有这种逆流而上的节目,证明我们的文化产业还没有死

1小时前
  • 落幕
  • 力荐

聊的还是有料的。许子东劝大家不要爱上艺术。后来补了一句,爱不爱你也控制不了,就像爱情。有趣的观点。

1小时前
  • 换句话说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