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第六季

综艺大陆2021

主演:许知远  黄灯  鲁白  何多苓  高圆圆  杨扬  宁浩  葛兆光  吕燕  钟叔河  姜逸磊  

导演:内详

 剧照

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1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2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3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4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5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6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13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14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15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16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17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18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19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7-01 04:26

详细剧情

  犹如尝试一种新的口味,或者接纳一种新的声音。可能带来新的触感,但态度不变。《十三邀》是腾讯新闻与单向空间联合出品的一档人物访谈节目。

 长篇影评

 1 ) 刘擎这一期访谈的一些记录

十三邀这一期的主题是996和躺平,确实体现了当下一部分年轻人的痛点,我比较喜欢十三邀的其中一个地方是提供了像刘擎这类有着丰富学识和经验的学者他们看待当下时代的视角,他们是如何把握这个时代的特征的,如许知远所说他们那一代人有一种生活和历史经验的高度浓缩感,而这种甚至在全世界范围里面都很罕见的高度浓缩的经验尤其在像刘擎这类学者身上反而成为了一种巨大的优势。他们以理性又非完全被动的姿态从刚远去的巨大的时代转折中走过来,他们拥有着相对年轻一代而言极其丰富的生命体验以及更为重要的是比较的眼光,虽然现在物质生活极度丰富然而生命体验却很单一的背景之下,作为普通人的感受性被结构进一步剥削而变得愈发单薄,我要如何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如何看待更宏观的造就我们生活形态的社会和时代,只能努力去从社会学、哲学、科学等等不同的角度尝试找出那个靠近答案的答案,而这些学者以他们专业的视角提供给我们一些参考,然而我们都得接受因时代的局限性而无法以超越的眼光看待当下这件事。

我总结了一下这期访谈中比较有意思或者比较认可的一些地方。


远方的暴政

关于996和躺平这种流行词汇的诞生,刘擎认为这是一种社会想象变化的结果,原先凝固的社会想象由于背景的变化以及很多人的期待开始落空从而逐渐松动甚至分崩瓦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不吃原有那套叙述模式,虽然在客观的生物需求上更容易被满足,但生活需求的压力在感受上增长,满足这个需求的比较好的、体面的能达到生存标准的供应方又不够 ,在一段较为短暂的时间里以为通过增长知识就能够解决的这种落差感,但到了后面会发现这是结构性的问题,目前它能容纳的社会流动的空间有限,然后个人的沮丧感就会随之而来,那种非理性的叙述比如躺平就会出现, 因为在这个可以完全把控的,可预测的小空间里的自我的存在是真实、持续的。这种变化它既非激进也非保守,但会感到当下一直处在一个好像待定的转折的但是不知道往哪走的状态,影响命运的要素变量越来越多,它是远方的未经你同意就支配了你影响了你所以叫远方的暴政。

生活在这个时代,二者同时赶到

当代生活的反讽性在于一个空前想象力、开放性、创造性的时代同时又特别单向度,从公共行为到私人行为都被类别化无孔不入地蔓延到整个文化、精神生活,它是技术规约和社会机制的全面绑定,一方面好多打开的空间另一方面规训的网织得越来越密,不被系统在任何意义上所命名、规范、区分、衡量的世界完全消失了。虽然选择变得容易但牺牲掉了暧昧的多样性,自由野蛮生长的地带越来越少,从试错当中从一个偶然的事物当中诞生新的可能性的窗口一个个都被封死关闭。

你相信人类会斗争、会厮杀难道比相信人类可以共存、和平相处更深刻吗?

那些天天叫嚣着弱肉强食一味追求强力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们也无非是拿着西方那套过时的野蛮文明而沾沾自喜,虽然残酷竞争的逻辑会在一段时间内奏效,但从一个更大维度上看它其实并不是一个好的生存逻辑,斗则两伤,和则两利则慢慢成为现实的规范逻辑 。 一个好的社会想象应该是多元价值观的,存在很多不同的可取的生活方式,但一定有非价值、反价值的部分。

你既不能怀疑自己到失去判断力又不能变成一个绝对自负的人

反思不是站出来把自己的情景客观化,反思的位置所需要的资源、视角可能是从社会内部的异端中获取到的,也可能是在社会外部的资源当中获取的。抽离出这个社会主流是因为社会的边缘、社会的多样性以及外部社会给了那些资源和视角使得你有能力对主流进行反思,反潮流代表了一个更好的可能性但也有可能是邪恶的。判断力永远是有限的,判断力的标准与你的学识、经历、见过的人事汇集而成的经验以及对这个经验做出的反思有关,它凝结而成判断。判断是存在高下之分的,判断力包含着对自己判断标准不是彻底准确的意识,而这个意识又非常重要,其中存在一个很重要的分寸感即你既不能怀疑自己到失去判断力又不能变成一个绝对自负的人,这种恰当是经过无数次的过线之后才能慢慢找到。

这只是一个线索,是通向更开阔的更深厚的更重要的那些著作的桥梁,我希望架起这个桥梁。

现实生活世界它是有背景的,这些背景没有完全的概念是不能把握的,但只有概念又会跟现实有一种不接。 现实世界跟理论有关但关联又是复杂的,理论只能起到一盏灯的作用照亮它但又不能直接对它产生什么作用,即使照亮也不是通透的整个照亮的,是有明有暗的。穷究不一定更好,也不一定得到比普通人更好的解答,深度的哲学思考把自己跟一个更大的背景甚至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或许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直接作用,但是可以作为一个更充分意义上的人在生活,那种精神性是人特别了不起的事情。

 2 ) 一个总是向世界寻求某种东西,个人目标明确,有点固执的理想主义者

十三邀第六季第二期的嘉宾是著名神经科学家鲁白,整期看下来,个人感受是鲁白教授是: ★一个总是向世界寻求某种东西,个人目标明确,有点固执的理想主义者。 ★他坚守自己的理念,在行为上不把世界拱手让给他人,有能力捍卫和坚守自己的底线,给自己在这个世界建构了一片安身之处。 ★他用科学的价值观来洞察世事,在这个世界里有争取有选择,既能埋头过学术生活,也能能力管理和拓展专业领域。 鲁白教授说了不少关于脑科学的现状与未来,和关于现代医学与科学的发展,作为拥有人类某种智识高端能力的他,在事业上春风得意,那种骄傲和坦然,以及视野的深度和宽度,确实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 许知远是怎么都要扯到哲学的一个人,鲁白教授很坦诚表达自己对意识,对灵魂的看法,他只有在有科学证据的前提下才会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个就挺刚的,好几次把许知远给卡住了。 科学和哲学,心理学还有很大的不同。神经科学家不玩文字游戏,真要玩人家也把时间花在能变现的地方,这点还真是实在。 这一期看下来,有点点意识到科学家认证据认逻辑这点还是很较劲的,公序良俗人情世故人家也懂,只是比较客气,骨子里还是一丝不苟理性至上。

 3 ) 何多苓:消极的力量

许知远也意识到,自己有可能将何多苓浪漫化了。确实,整个采访下来,何多苓呈现的是一个极具浪漫色彩的形象。“我是一个非常消极的人,没有争取过任何事情。但1973年有一颗彗星进入太阳系,它被我看见了。我觉得后来发生的一切都与它有关。”文革、停止高考、知青下乡,这些苦难是何多苓意外的财富。乡村的一切事物不但没让他感受到痛苦,还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鲜与惊奇。我能想象到在1973年的夏天,知青们因为远离书本与知识,日日劳作而苦不堪言,但其中有一个年轻人,穿梭在摇曳的松涛之中,松弛、漫不经心,他不经意地抬头,望见了天上的彗星。

许知远一直在纠结“轻”和“重”的相对关系,他坚信何多苓表现出来的“轻”背后必定有极“重”之处。

但或许这就是松弛的力量、消极的力量。无所谓命运的顺遂与否,不迎合时代的需求,只是跟从自己的内心做事。“画画”本事即是目的。

抛去外在的、功利的因素,专注于事情本身,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这看似简单的道理,对于大部人来说却是难度极高的。现代人目的明确,焦虑拉满,很难保持这种松弛。尽管不乏“躺平”、“摆烂”等消极的声音,但这种消极意味着放弃,是预见的目的实现的不可能性后选择的放弃。何多苓的消极与这种消极不同,他从未追求过,便也毫无放弃这一说。消极的是外在,他不愿对世俗的功名利禄产生欲望;积极的是内在,专注地完成自己的心意,从而收放自如,张弛有度。

时间的私有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项飚在《把自己作为方法》中也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即在一个巨大的主流叙事里找的属于自己的位置。我想我们都应该找到自己的位置,无论是中心或边缘,但都不能忘记看天上的彗星。

 4 ) 许知远对话何多苓:时间的私有化

●简介

●“自认为很消极”“这一切都和我在1973年看到那颗彗星有关”“小富即安”“画画是为了安抚我自己,让我知道我还可以在另外一个世界生活”“我希望我的话是不可以用语言描述的”“画画即思想”

●何多苓,“伤痕美术”代表人物。画画,也作曲,

●“松”

●每个领域做到“松”很重要,就像握林丹的手,他的手很软

●去中心化

●喜欢边缘,“梭边边”,致力于在一个主流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就关心自己想做的那么点儿事,不喜欢被支配,得自己满意才行

●惊奇感

●对现在年轻人对什么事情都感到不惊奇而感到惊奇,他对世界始终保持惊奇感,会想天上云的的形态,牛在想什么,树是怎么长的

●内在的节奏

●人活着是为了感知世界,而不是被别人感知,就像我看得见,听得见,能体会,能描述

●知青生活对他影响很大

●创造力的本质:无中生有

●承认生命的不可知,怎么去适应它,去理解它

●启示

●做一个人,做一个自然的人,做一个还可以自然的人,轻盈而不肤浅,争取而不逃避,开放而不封闭,进步而忠于自己!

●在公共和私人领域边界逐渐模糊的当下,私有化的时间显得尤其宝贵。

●一个人的自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治愈某种痛楚的结果。无论是当年历史中的人生命运,还是今日市场上的淡忘追捧,一以贯之的人格在沉浮中怡然自乐,这种人格令人尊敬。画作不追随时代的潮流,画法不遵循老师的传统,这种活出自我的生命,令人羡慕!

 5 ) 访谈大杨扬

对这期访谈所展示的大杨扬,感受最强的是“开阔”!是的 ,是那种经历过大江大河的开阔,睿智。放下了往事中不甘,不平,不满,不幸…沉淀下的是知事识人的智慧,帮助他人的热情,做一番自己想做的事的坚定。

无关胜负只在感受

运动员的成功转型,我认为大杨扬是最棒的。胜过亚萍,她太sharp,转型后还带着浓浓的胜负决心。大杨扬很不一样,她的大大的笑容,柔韧有力。那才是真正的影响力!

 6 ) 《十三邀》:从群嘲访谈到文化节目顶流

从2016年5月首播到现在,《十三邀》已更新到第六季,虽然每次都会迟到,但没有缺席。它的片头曲和旁白依旧好听,广告插入自然巧妙,主持人许知远还是一头卷发,穿着长袖白衬衫和紧身牛仔裤,没什么变化,单是胖了些。

相比其他文化访谈节目,《十三邀》在内容选题上与《圆桌派》趣味相近,话题偏向于人文社科类,邀请的嘉宾集中在文艺界和商界,上一季圆桌请了尹烨聊生命科学,这季十三邀采访鲁白关于神经科学,只不过圆桌攒一群人把话题聊透,十三邀则是由一个人提出许多问题。

在节目构成上,《十三邀》与《奇遇人生》、《仅三天可见》属于同类项。从采访风格来看,许知远和柴静一样,都是看情况发挥的感性型记者。

第一季《十三邀》以许知远的尬聊出圈,作为主持人不占主导地位,比嘉宾还感到不自在,于是变成被审视的客体。中年精英知识分子的不合时宜与自以为是一起袒露在公众面前,掀起了一波群嘲的狂欢。

六季走来,许知远的采访水平是否提高未知,但观众的接受度明显宽容了。对采访时短暂的冷场不再焦虑,对主持人的外貌不再攻击,转而变成了赞美和欣赏。

当许知远与同频的人聊天时,像采访项飙、罗翔、唐诺、黄灯等人,这些学者一方面提供了当代语境下思考问题的新颖角度,一方面又流露出现实受限的无力感,刚好与他合拍,因此整个访谈非常流畅。

当许知远与同频不同向的人聊天时,比如马东、罗振宇,他们共贴着文化和商业双重标签,拥抱市场的姿态有深有浅,互相伤害又互相理解,呈现出一场各自为阵的唇枪舌战。

如果嘉宾人生经历丰富多彩,历经沧桑睿智通透,像历史学家许倬云、画家何多苓、导演赖声川,许知远通常会追问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有一说一的专业见解,让观众有种获得感。

如果嘉宾是演艺圈人士,他们频繁被采,其实很难呈现出新意来。所以,《十三邀》张艺谋那期主要展现的是他的工作状态,因为本人不多话;毕赣那期是去贵州凯里转了一圈,边走边回忆;贾樟柯那期没谈现实主义,谈到了宇宙科幻;姜文特别能说,就坐窗边聊了一整期。

当然也有一无所获的时候。采访冯小刚时,双方明显兴致不高;五条人那期,仁科的散漫让许知远感到莫名烦躁;采访木村拓哉、黑木瞳,也许是他们太客气了,也许是语言沟通障碍,整期节目没有什么让人印象深刻的记忆点。

有时看《十三邀》的弹幕,发现有的观众有一条嘉宾鄙视链。在最底层的是演员,尤其是女演员。其实她们优秀又善良,经常在许知远忘词的时候主动接话解围,其他人就没有这个意识。

最新一期嘉宾是高圆圆。简而言之,看完这期,你会觉得:“真正的圆圆比她的角色更有魅力。”

四十而不惑。在表演方面,她曾经怀着成为朱丽叶·比诺什那种演员的梦想,但拍《南京,南京》时,即使每天特别用功地沉浸在《魏特琳日记》里,她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她承认自己天赋有限,沮丧之后继续努力,结果还是做不到。

当高圆圆说自己有一段时间讨厌别人关注她的容貌,后来她克服了虚荣和伤害时,弹幕上飘过一句:别矫情,除了容貌你真没什么别的。关于外貌、演技、生活,她的表达清醒有内涵,但是仍有很多人停留在美女的刻板印象上。

高圆圆希望自己放肆一点,可她不具备这样的特质。她31岁去香港拍《单身男女》,心想如果自己20岁来到这座城市求学求职,可能会变成另外一个人。这也让出身背景相似的许知远很赞同:莽撞、窘境中会激发出我们更多的可能性,我心里很大的遗憾,就是更年轻的时候没有去真正地生活。

在该投入的时候选择了审视,在该释放的年纪自我压抑,后来感叹青春里满是白月光和遗憾。

什么是真正地去生活?是变色龙似的扎进世俗现实里,忘记书本文字的禁锢?还是挑战一个难以企及的目标,一败涂地后经历痛苦和成长?

没有答案。

但起码在《十三邀》里,可以看到相似的焦灼和困惑以及没有放弃寻问的努力。

 短评

钟书河这期 真的看到暴哭 太动人了 即便费劲心力才从泥沼深渊中存活下来 依然向往未来 深信一点点火炬就可以传递下去 在漫长的时光里 人这一生算什么 又何谈挫败 这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样纯粹、磅礴、又清醒的生命力更动人的东西

7分钟前
  • 黑牙刷藍毛衣
  • 力荐

凭第一期的选题就可以打五星。

9分钟前
  • 小烨
  • 力荐

走了六年的路,许知远越来越知道《十三邀》做不成一本实用的「答案」书。所以只好去做一本被现代人贴上各种现代性标签的「问题」书:只负责提出问题,而不负责提供答案。毕竟,所谓「问题」颠来倒去,无非「你是谁,从哪来,到哪去」那么几个,而所谓「答案」是五花八门的,甚至千奇百怪的——但,很多时候,知「食」分子抛出的问题越宏大,得到的答案越具体,越唯一。一个模糊不清的边界在于,我们不知该把这个节目定义为一部以知识生产为内容的「广告」片,还是把它归为一档以卖书带货为主的「脱口」秀。从第一期来看,作家老师们像是在说:喝这个吧,你看,所谓「二本学生」也可以从「工业废水」变成《诗人》和「知食」分子。让知识带领一个人脱离「应试教育」秩序很容易,但引导一个人通过自我教育的方式切实构建起一套「自己的语言」系统谈何容易。

14分钟前
  • Muto
  • 还行

好看是好看,但总感觉许知远就像是一个冰箱空了的人,从始至终提着同一个篮子的菜,去换各种东西回来。有时候换来的菜好一些,有时候什么都换不回来。不变的还是他自己:抱着一份早已形成、无法改变的偏见,把开放性、可能性挂在嘴边,却怎么都做不到。

19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推荐

黄灯这一集的社会意义能顶好几集,呈现了许多现实中的普通人状态,每一分钟都对我有巨大的吸引力。可惜时长还是短了些,有些敏感问题看起来是不好详细谈,赶紧去读《我的二本学生》吧。有意思的一个细节是:课堂上曾想考北电的男生坦言生长在城市有房子所以有安全感,爆粗怒批土地红利不创造价值,房价几年就翻几番,这确实让自己都有点…许知远下意识插话:罪恶感?男生连忙否认:不是罪恶感,这玩意儿你说我一个人能承担吗?可见,许知远包括黄灯仍然是少有的带有知识分子使命感的人,而大多数人意识到了社会问题但不会归咎于自己,没有把自己定位于启蒙者的位置。其实我所拥有的一切也是运气使然,我时刻有挥之不去的罪恶感,而心理承受不住,只能逃避到同温层。

22分钟前
  • Jacques
  • 力荐

刚看十三邀,内心受到震动继而全身发麻,在无序混乱的城中村中有个年轻人在追求秩序的美

24分钟前
  • 世界呢分钟
  • 力荐

给第一期五星,从中段哭到结束

25分钟前
  • 楚雨蕁
  • 力荐

书生气在生命科学的大拿面前就变成了一关心生死二是绝对敬佩了,窦文涛是,许知远亦如是

30分钟前
  • 青春只有钱能买
  • 力荐

刚刚看了黄灯老师的这一期,很喜欢, 希望能被更多人看到!她在讲述的时候眼睛里有光,做她的学生是件幸福的事情吧!节目涉及了很多重要的话题:留守儿童,教育,成长,大学,写作...

35分钟前
  • 面条超人
  • 推荐

被“工业废水”四个字狠狠击中……

39分钟前
  • 连翘
  • 推荐

“书还是要读的,笑还是要笑的,让我们死是万万不会去死的”

44分钟前
  • 挂甲人
  • 力荐

是这样的,像我这样的人,能读到现在,是一个很小概率发生的事情,初中的大部分同学,大都早早步入了社会,有的在做厨师,有的在修车,有的赋闲在家,有的甚至还在蹲监狱。事实上,苦难离我很近,而生活的幸福对我来说是一种遥远的幻觉,我很庆幸,能够如黄灯老师所言,在生命的某一刻,领悟到读书才是阶级跃迁的唯一出路。我们这一辈,还没有被历史所书写,被文字所发现,但我们的感受是如此真实,我们的分离是如此痛苦,我们的孤独是如此深刻,我们的生存路径是如此的单调。所以我们值得被书写,被发现,黄灯老师告诉我们,要用书写去对抗生活的沉沦,觉察世界的参差,思考命运的起伏,但很多时候,书写仅仅只是书写,它改变不了什么。我们普遍地生活在一种无力感当中,时时刻刻在被裹挟着前进,我们已经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只祈求眼下的苟且与安乐。

46分钟前
  • 三仛
  • 推荐

第六集首期基本上是系列最爱了。以往的节目是透过许知远与嘉宾的交谈与碰撞,去展露珍贵的经历、阅历和真知灼见,这一期已经超越了常规访谈的层次,完全可以视为一部非常优秀的纪录片了。它不仅描摹出了黄灯这样独善其人进而兼济天下的老师形象,点出了理想主义者唯有贴近现实、关注具体的人才足以绽放光芒;同时它也以黄灯收集的学生作文为线索,去触达每个人正在经历的生活,以及更广泛的教育问题与现代年轻人的生存困境。黄灯,是真如明灯般的良善之人。她对大学生的描述是:“空心人,带着塑料味和电子产品的气味”,一针见血。许知远的访谈节目俨然自成一格了,希望能一直做下去。

50分钟前
  • 居无间
  • 力荐

这节目上过很多大神,大都是感觉他们很厉害,但黄灯是让我喜欢的,感觉她的温度可以熨帖内心,想去跟她说点事情。如果没有经历过这些底层生活,只有升学找工作的人大概很难理解这种普遍性的失落从何而来,我们又失去了什么。之前看和刘擎的番外篇,怀疑我们所做的坚持是不是只停留在行动而缺乏更深的探索,也许向内沉淀才是更好的出路;但其实和有质量的人相处也是一件乐事,这种质量倒不是说条件有多好,,更多的是一种本真。许知远好像也变得更加关注众生了,生活就是这样,成天那么严肃,会累。

55分钟前
  • 灰色堡垒
  • 推荐

或精进 或退守,唯有对自我的掌控,才能赋予生活以安定感。在这个单项度的社会,以前那个暧昧的多样性被牺牲掉了。我们现在的这个时代,太焦虑了,丢掉了中国传统的智慧,太争斗了,需要一场文艺复兴,重新树立思想的尊严。

58分钟前
  • 陈美芳˙Ꙫ˙
  • 力荐

我对于许知远作为一个明明在他各种著作里表现出强烈的反时代意识的并且带着明显旧时代风度的知识分子感到了震撼和欣喜,在如此一个时代之下竟仍旧在坚持不懈的,独具匠心的处理着这个时代的问题。他貌似在之后也不再取巧性的去向各种各样的知识分子求解,而是落入一道道泥泞之路,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询问着,探索着。

1小时前
  • yiyi
  • 力荐

十三邀第六季了,就没有人想听听许知远的故事吗?你看,他开始准备讨论一些了

1小时前
  • 林展
  • 力荐

这一季的第一集可以看出,其实老许的语言体系是很难切入到现实主义中的,注定是个很难链接的对话,更多的像是倾听受访者的声音,相比于在理想国度去不断发问,在现实题材中用智识去寻求答案反而显得尤为艰难且无力。

1小时前
  • 菲林
  • 推荐

黄灯真的是一名伟大的教育工作者,她在这个被社达思想荼毒的时代中重新唤起了一个悲悯的视角,让我们看见并能够体认到这份弥漫在社会中但常常被莫名其妙遮蔽的巨大的沉重感。也提醒我们去反思自己所处位置的正当性。“该如何面对他人的不幸?”这是不能逃避的问题

1小时前
  • Shoreline
  • 力荐

十三邀基本上越做越好了,真是难以想象,与现实同频共振与大众相抵共情的能力越来越强了,第一集“黄灯”就看得我百感交集。许知远大概是在以一种他自己也无意识的状态,留守住了当代中国主流新媒体唯一的一块“思想的绿洲”。

1小时前
  • 楚门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