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那边几点

剧情片法国2001

主演:李康生,陈湘琪,陆弈静,苗天,叶童,让-皮埃尔·利奥德,Chao-jung Chen,Guei Tsai,Arthur Nauzyciel,David Ganansia

导演:蔡明亮

播放地址

 剧照

你那边几点 剧照 NO.1你那边几点 剧照 NO.2你那边几点 剧照 NO.3你那边几点 剧照 NO.4你那边几点 剧照 NO.5你那边几点 剧照 NO.6你那边几点 剧照 NO.13你那边几点 剧照 NO.14你那边几点 剧照 NO.15你那边几点 剧照 NO.16你那边几点 剧照 NO.17你那边几点 剧照 NO.18你那边几点 剧照 NO.19你那边几点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6:51

详细剧情

  父亲离世后,来到天桥摆摊卖手表的小康(李康生)同母亲一样,虽自觉与其并无多少情感,却无法摆脱其在精神上的无处不在。因为一块可以显示出巴黎与台北时差的手表,小康结识要去巴黎的湘琪(陈湘琪 饰),自此,精神抑压的他以为同巴黎(湘琪 饰)取得了某种形式的关联,获得某种虚空的安慰。  当小康通过把时钟调慢7小时、观看电影《四百击》等形式来表达他对湘琪暧昧的思念时,远在巴黎的湘琪也并没能从生活中找到多少积极的意义。无论同性(叶童)还是异性,她均无法从他们身上得到想要的温暖。

 长篇影评

 1 ) 梦幻联动特吕弗,《你那边几点》结构解析

我们做了一期节目,欢迎来康康!

本视频出现的蔡明亮电影片段得到了©Homegreen Films/汯呄霖電影授权,感谢蔡明亮导演工作室。

《四百击》对蔡明亮有什么启发

《日子》是纪录片还是剧情片?

什么是手工电影?

为什么说蔡明亮是剧本结构大师?

《你那边几点》的结构详解

《你那边几点》里的“四百击彩蛋”揭秘

为什么蔡明亮的电影必须在电影院观看?

美术馆是不是未来艺术电影的新出路?

为什么威尼斯电影节颁奖前蔡明亮确信自己会得奖?

如果看不懂蔡明亮的电影怎么办?

微博观看://m.weibo.cn/1221545754/4580762147882875

油管观看://www.youtube.com/watch?v=8nsmu9hwF5s

 2 ) 蔡明亮式的存在主义危机

在他们赖以生存的台北,人们在无时无刻地寻求那一种稳恒的慰藉。

电影中作为父权制角色父亲苗天的死亡,他的妻子和儿子小康便成了重复世俗生活的受害者:尚存人世的妻子日复一日地付诸丈夫转世的残念。儿子小康的行为更是受到了影响,害怕晚上去洗手间,用瓶子或者塑料袋解手,因为,他害怕突然碰到自己父亲的魂魄。

小康每日在天桥上叫卖最新款的手表,看似寻常工作,却让他陷入了一场存在主义危机,他卖给陌生女子湘淇的手表日后便成为了他意念中巴黎和台北之间的纽带。作为仅存与父亲阴阳两隔的媒介,一开始康拒绝了转售那块父亲遗赠的手表,但是在陌生女子偏执的追求下,同时得知女子要出国旅行飞往巴黎,康卖给了她。

在那个通讯贫瘠的时代,小康从此满心渴望与这位陌生女子取得一种“联系”,之后将各处可见的台北时钟拨至巴黎时间便是最好的印证。

调拨无处不在的时钟

蔡明亮的创作动力来源于小津安二郎和安东尼奥尼两位前辈,执拗于静态更是对布列松的瞻仰。长镜头在蔡明亮的手里,更密集,更富有层次感。他的室外拍摄让人回想起安东尼奥尼镜头下的都市景观,淹没于消费主义标志,映射无处安放的情感失范。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红色沙漠》电影截图

尽管蔡明亮的镜头从未有过移动,但影像本身的自我意识却一直致力对焦于对诸如空间,窥私癖的种种元素。电影的大部分场景都在室内发生(家,车里,电影院,旅馆),不同人物通过构建对外部的封闭来寻求心理庇护。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电影中内部和外部似乎同样被堵塞,宠物金鱼受到玻璃缸的阻隔,正如相对处在外部世界的主人同样将自己囿于封闭的公寓内。

妻子对亡夫的追思

蔡明亮镜头下的巴黎没有文化标识、印记,正如他扎根的台北一样呈现出一种无法逃离的穹顶。湘淇的角色是巴黎的游客,不过显然看得出,她对这座城市并没有一丝好感。

蔡明亮对巴黎环境的失望程度,远远比对作为主体世界的体验者湘淇被外部世界完全孤立要轻得多。湘淇害羞地盯着站台对面的一位亚洲绅士,她的目光暗示着一个女孩内心渴望通过与熟悉面孔的相连来剥离孤独。

被隔离的站台

电影后部分几出性爱的场景激起了角色原本冷峻的生活面貌,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们的安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妥协:妻子在丈夫的遗像之前试图重温往昔的性快感,小康在妓女身体上释放压抑,湘淇和在巴黎认识的一位亚洲女性的关系最终也无疾而终。

落寞的异乡客

蔡明亮认为人们试图寻找时间的控制感同时又承载不可改变的宿命。正如影片最后妓女带着小康的装满手表的箱子悄悄地溜走,加速了小康从孤立世界获取自由,化作生父的幽灵造访熟睡在巴黎湖边的湘淇从而唤起了心灵世界的宣泄。

这一出蒙太奇的呈现出和影片前面受到限制的世界观有些出入,影射出蔡明亮镜头下的生命至少在潜意识里对情绪释放持开放态度。就像幽灵一样,看似不存在之物,却让我痛苦地意识到,正身处于一个不断提醒我们即将消亡的现实世界里。

苗天亡灵的背影

完。

 3 ) (看來是分析多一點)

死亡引發思念

父親的死亡是此片思念的引子。母親相信,父親的靈魂在死後會回家,可能是藉著某些生物而來,於是她在家喝止小康不要殺蟑螂,又對著魚缸的大白魚喃喃自語,直將牠當作亡夫,訴說思念之苦。把家弄得黑沉沉也是她的傑作。

她的思念從何而來?在「青少年哪吒」和「河流」裡,我們只看見父親和母親踏入中、老年的冷淡關係,面對過去的空白,思念可能是從二人青年期的相敬如賓突然撲出,也可能是從習慣被打斷的痛楚轉化而來。

小康是否要擺脫父親這個大家長?在片中並無確實的答案:在日間,他願意為父親的亡魂引路,也不介意告訴陌生人自己在帶孝,但在晚間的家,他只敢躲在自己的房間,似乎是對父親回魂想法的半信半疑。

不過他要制限母親的思念行為。他把蟑螂丟進魚缸,阻止母親遮擋家裡的光線,到了片末把外來光重新引進來,看來都是想平伏母親的情緒。可惜小康的一切努力都徒勞無功,母親在小康阻止他時,仍不放棄為窗口加上封條,而在小康不在場時,她的思念更無止境,在片裡以在丈夫遺像前自瀆作結。蟑螂被丟進魚缸,接著被缸裡的大條白魚吞了,後來成了她的亡靈投射和傾訴對象,可說是對小康努力的嘲諷。

雖然小康沒去直接思念父親,但他的思念,間接跟父親有關。如果湘琪不是看中小康的腕表,如果小康不是因帶孝為由拒絕出售,那麼二人未必有更多機會交談,小康不會得知她會去巴黎,也不會問湘琪那邊幾點。

問「那邊幾點?」是思念的開端。將所有可調撥的時計都撥到巴黎時間,買「四百擊」的錄影帶看,甚至喝紅酒,都反映小康在身處的地方盡力建構「那邊」,一解對「那邊」的思念。而小康企圖調較台北車站的時鐘,和成功將西門町一幢大廈頂樓的大鐘撥慢七小時,彷彿是等如向群眾宣布:「我在思念。」不過租下大型電子廣告屏幕時段示愛的人,大多有明確的思念對象,但小康想的是甚麼?

他在想念一個地方。觀眾最初或可能以為小康掛念的是湘琪,因為他想將巴黎搬來的舉動,可以當為睹物思人的變奏--母親不一樣是透過蟑螂、白魚和遺像等,說明自己在想丈夫麼?但小康收下湘琪送給他的蛋糕後,卻未曾一顧,最後將它丟掉,除了是忽略的代價外,也可以說是斬斷跟湘琪的關聯,澄清在思念的事物。

到了片末,小康跟母親的思念似乎要打上句號。妓女拿走小康的貨箱,給他的思念大計狠狠一擊;小康將早上的光線引進家,也是想中止母親的過度思念。最後輪到父親。小康未必想思念的人,母親想的近乎瘋狂的人,似乎依著湘琪手上的一隻表到了巴黎。片末出現的那個老漢,字幕形容他是「公園裡的男人」,可是他跟片頭的父親都是由苗天飾演,同在抽一支煙,很容易的教人認為他就是三人家庭裡的父親。

按照此說,小康想念的,不僅是一個他沒到過的地方,還是父親身處之地。母親的想法也似乎得到支持,因為父親的靈魂始終寄附在一件物件上,在異地釋放。不論對逝者和家庭的取態為何,三個人最終還是連在一起。

不過亡魂所處的異地始終仍屬人世,按華人的信念,它還是要有歸宿,總不應繼續做游魂野鬼。父親的靈魂最後向遊樂場的摩天輪走去,可以是歸於極樂,也可能是投入輪迴,得到新生。父親的故事就此告一段落。

單思和孤寂

不論小康想的是逝去的父親,死物的巴黎或是活著的湘琪,他始終得不到對方的回饋,亦拒絕胖小子挪用他的時鐘,闖入他的思念場域。而母親思念的父親,雖早已不在也不能在她生活的世界出現,但母親在無從肯定的情況下,拒絕兒子干擾她的思念舉止。二人儘管都在思念,都在經歷失去至親之苦,但無法達成互相支持的結局,「青少年哪吒」和「河流」的母子冷戰,彷彿在電影延續。小康將批發商拿來,號稱摔不破的手表多次大力敲打,可能是順道略解單思和孤獨引起的躁動。

湘琪也不見得更好,她既孤獨又寂寞。她離開台北,一個人在巴黎走,雖然沒了遊伴的嘮嘮叨叨,但也未令她快樂和放鬆;身邊的人操著她不懂的法語,一則令她無法感受他人所說,二則因為無法知曉其意,結果他者的言語,如地鐵廣播,或隔鄰電話亭男人的吼叫,往往令她不知所措。只有她聽懂的英語或國語,才能令她的臉出現安心的微笑。

可是那些話是對方主動說的,反過來湘琪的主動卻有另一種結局。湘琪在巴黎地鐵的月台跟另一個旅人(陳昭榮飾)對望後,雙方的關係到此為止,除了再次偶遇之外,難有再發展的機會。她試圖在包包裡找一個電話號碼但遍尋不獲,結果要由隔鄰的老年男人解窘,但不論湘琪想致電的是誰,她也無法致電給對方。再一次的落空發生在香港旅人的房間:當她跟旅人接吻後,旅人竟別過頭,拒絕跟湘琪繼續親熱。主動爭取並沒帶來快樂或幸福,湘琪的遭遇是通俗教訓鮮有顧及的一面。

小康、母親和湘琪的獨處片段在片中交疊,三人雖然分隔兩地,但剪接卻抹掉兩地的時差,更突顯他們的相近處境--同樣的孤立無援。

與「四百擊」相認

「你那邊幾點」和「洞」都是導演鮮明的電影尋根之旅。「洞」是蔡明亮對兒時看的國語片和聽的時代曲致敬之作,「你那邊幾點」則直指他最愛的片子。

蔡明亮說過,「四百擊」是他最喜歡的電影。杜魯福拍過五部Antoine Doinel電影,主角都是由Jean-Pierre Leaud飾演;無獨有偶,蔡明亮也拍了三部講小康和小康父母的電影,飾演小康的都是李康生。

在「青少年哪吒」和「河流」裡,呼應「四百擊」的場面俯拾即是。「青少年哪吒」的小康厭惡大學聯考制度,逕自退出聯考補習班,跟當年逃學的Antoine相似。而「青」片那迷信小康是哪吒轉世的母親,彷彿是墮胎不遂,因而遷怒於僥倖出生的Antoine的母親Gilberte的翻版。Antoine的父親Juilen沉迷業餘賽車,「河流」的父親就終日沉迷在三溫暖的無名同性肉慾。

到了「你那邊幾點」,「四百擊」終於堂而皇之進入電影的畫面,片中僅有的兩段背景音樂都來自「四百擊」,甚至電影的名字,最初都要跟蔡明亮的最愛電影相認,叫「七到四百擊」。

藉著小康房間的錄影機,我們看到小康在看的「四百擊」片段。第一段戲中戲,是少年的Antoine逃學,玩機動滾筒--蔡明亮說,他小時候玩過同類的機動滾筒。另一段是Antoine離家出走,晚上偷了一瓶未搬進雜貨店的牛奶。小康會想起甚麼?會否是「青少年哪吒」的遊蕩歲月,或是在電子遊戲機中心偷取遊戲線路版的舊事?還是他想像的巴黎?小康會在Antoine的少年故事找回自己的過去嗎?

隔了幾場戲,我們看見湘琪在墳場碰到老去的Antoine;不,應該是Jean-Pierre。單從故事看來,這兩件事是奇妙的巧合,背後卻是蔡明亮細意安排的致敬工夫。

少年和年老的Jean-Pierre同在一部電影出現,再加上三段戲跟死亡脫不了關係,好像有意無意重申人生必經的老和死,父親只是比片中活著的每個人早去世而已。另一方面看,生命的故事卻在重覆上演,久未止息。

父親離開,小康的故事會否繼續?蔡明亮說,最初有想過到此為止,但後來決定會繼續下去。這似乎令「小康和家庭」系列跟Antoine Doinel系列更近一分,在後者的第二部電影(短篇Antoine et Colette(1962)),Antoine的父母已經斷絕跟Antoine的關係,但Antoine沒了父母,故事仍然精采。

 4 ) 《你那边几点》中的“四百下”

这部片子给我的一种感觉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人们是孤独的”,还有一种感觉,也是蔡明亮所有片子给我的感觉,就是“人物体验是真实可靠的和可感受的”,我在观赏影片的同时,也能体验到主角的所作所闻。蔡明亮电影不仅有伯格曼和安哲罗普洛斯似的冷峻和理性,更具备特吕弗电影给人们带来的对某件非情节性生活片段的体验。

我们以《你那边几点》中所直接引用的《四百下》中安托万偷喝牛奶的片段就可以体会到那种细致真实的开瓶盖的声音和喝牛奶的声音,这种音效让笔者形成了身临其境的感受。再举一例是安托万的抽烟场景,抽烟这一动作被仪式化了,我们通过火柴点燃的声音,感触到了抽烟的那种像吃饭一样日常化的仪式,仿佛观众自己也点燃了一支烟。谁能说贾木许的《咖啡与香烟》想表达的不是这种触觉的美感呢?

从蔡明亮20岁第一次看到《四百下》起,特吕弗就给他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我认为这种最大影响就是对日常生活片段的放大与仪式化。什么意思呢?就是琐碎的生活片段取代了曲折离奇的情节,比如李康生多次的尿尿场景,多次的吃饭饮食场景,无聊摆弄钟表的场景,或者抽烟的场景。这些场景在商业影片中是被简化甚至省略的,也许这就是文艺片区别于商业片的一条特征吧。

这种生活片段的仪式化的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抽烟”这一动作。表面是与情节发展无关的,但是确是不可缺少的,在我看来,抽烟喝酒这种事件可以引起观众的视觉高潮,在观影时仿佛身临其境,每次我欣赏蔡明亮的电影都会有这种感觉,甚至是快感。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特吕弗,戈达尔,侯麦等新浪潮导演的片子,比如在《精疲力尽》中,男主角和女朋友邂逅时,烟是不断的,这与情节和人物关系的暧昧性似乎产生了一些互动。

蔡明亮把这一方法运用到自己很多电影中,我认为相对于特吕弗,他做的更加极致。这首先来自于蔡明亮电影的同期录音和实景拍摄,蔡明亮的实景拍摄是不着痕迹的,就是可能旁边的路人都不知道他在拍电影,所以对于真实环境人物的捕捉,无疑增加了电影的真实感,不管是作为背景走动的人物,还是实际的拍摄环境。在《四百下》的时代是没有条件同期录音的,但是新浪潮电影的拟音做的都还不错。蔡明亮的另一个突破就是对长镜头的使用,众所周知他的长镜头大部分是固定的,给人物的活动和动作细节展示提供了更多余地。特吕弗的长镜头充满了运动,更多的展示的是人物关系和人物与场景的互动。

 5 ) 有一种思念叫寂寞

有一种思念叫寂寞,你那边几点?
如果在远方,有你牵挂的人,你会如何去思念?
思念的寂寞犹如武侠小说中的一种剑,柔软,薄如蝉翼,甚至可以缠在腰间,让你忘记它的锋利,直到你看到自己的鲜血在它的剑锋下绽放成一朵鲜艳的血花。
你会想念一个仅仅买了你一块二手的手表,然后随手送了你一块蛋糕的人么?
你会想念一个你仅仅买了他一块二手手表,然后随手把自己手中的蛋糕送给他的人么?
人是社会性的群居动物,但是,我们毕竟是一个一个单独的个体,我们不是珊瑚虫,在人群的狂欢中,或许寂寞,只能远远的看着我们,但是当唱尽繁华,当大幕落下的时候,当我们形单影孤的在昏黄的路灯下走向一个人的家——或许不应该叫那是家,那只是我们遮挡风雨的一个小窝——的时候。你会想念一个其实跟你只有一面之缘的人么?
电影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是寂寞的,或许还是怯懦的。
寂寞的母亲在丈夫的遗像下用枕头自慰,固执的要把家里所有的门窗都封上,因为她相信,丈夫的灵魂会回来。
寂寞的儿子,只想知道遥远的巴黎已经是几点,在钟楼上喝红酒,然后把钟楼的时间弄成巴黎的时刻,最后,他打开车门,迎入了妓女,以为思念的寂寞。
寂寞的女人,在异乡的街头,看到路边的公共电话,突然想要给一个跟自己只有几面之缘的男人,拿起电话,才发现,自己已经遗失那个男人的电话,在公寓里,就着矿泉水,用饼干,水果充当自己的晚饭。在咖啡馆里喝咖啡喝到吐,然后和另外一个偶遇的女人一夜缠绵后,只因为她和自己说同一种语言。最后在清晨离去,依旧寂寞如昔。
生活总会继续,就如同,小康依旧习惯性的站在他的小表摊前,在铁栏杆上敲打着一只手表,我们不知道那只表会在什么时候支离破碎,就象我们的思念。
思念就是那盒蛋糕,当我们想起把它拿出来的时候,才发现它已经过期,发霉。
这就是蔡明亮的电影,充斥着不远,但是也不近的中镜头,画面也就一直在那里安静的固定着,剧中人么安静的有些压抑的镜头面前走来走去,你可以很容易的在这些人身上找到你的一些影子,但是,到最后,你发现那些思念只是你寂寞的错觉。

 6 ) 过你过的时间

“看你看的画面,过你过的时间”。——无印良品 《身边》 1 作为逃逸的策略,“过别处的时间”本身就是个悖论,因为一当你进入别处,时间也就成了此处的时间。这很像这样一种经验——一旦你得到了你追求的,你将立即不再珍惜,而只有那求而不得的,才被你视作珍贵。当逃逸变成了虚妄,倒不如抵抗,就像蔡明亮,借影像戏耍生活。因此,当电影的作者论违逆了观众对影像的凝视,它呼唤的其实是创作,而不是认同。 2 渐渐形成了对长镜头和丰富的场面调度的偏爱,倒不是如学院派言,与现实谋和(其实,电影从根本上讲都是泛蒙太奇的,再长的镜头也会有跳转,就像《海上钢琴师》所言,“再好的故事也终会续无可续”,影像直接敲碎文字的逻辑性,并同时封闭单维思辩的通道),而是学习怎样客观的观察和模想现实,就像清少纳言手把手教我们什么是“有趣的”,什么是“可憎的”。看多长镜头,你能轻易的辨识出生活中的电影性——从而混淆虚实,不辨梦醒,自然奇妙。当然,各地各人各时的趣味观都不尽相同,而这就更加有趣了。 3 蔡明亮可曾研习过安哲罗普洛斯?最后那个漂流水箱和摩天轮的场景,实在很安哲。剔除掉多余物使场景纯粹,需要胆量,因为当你迫使观众长达数分钟的凝视画面,你必得使每个物品,每个调度,甚至人物的每个反应,值得推敲,玩味。 4 蔡明亮似乎把性看的很重要,重要到差一点儿就成为边缘小人物的必要条件了。也就是说,凡边缘如小康和湘琪者,皆定有同性恋的潜能。也许,蔡明亮急于加入个人经验,是为使叙述更丰满,可信——哄自己相信,但也必然多少影响到了观众的认同。边缘何必同性相惜?既然终究都是匆匆过客,浮萍聚散。这其实关系到同性恋的成因,是天生,还是文化建构,两者又是否纯然自足,或者彼此交错,蔡明亮显然是倾向纯粹的文化建构的,亦即,同性恋们实际上是在“扮演”同性恋,如波伏娃说,女人实际上是在“扮演”女人。 3 提请你们注意鱼缸。鱼缸在小康第一次摸出房间时(然后回房对着塑料袋撒尿)出现,其后不断再现直到吞下被小康母亲称作小康的父亲的那只蟑螂,象征性立显,而后,小康阻止母亲封窗子,画面的右半,给鱼缸让出了长达数分钟被凝视的荣耀。鱼会因断电而死,小康们呢,在这压抑的意识形态下,何处求死?抑或苟活?那么,悲剧性又如何在苟活的细节中展现? 2 手表。我们知道,一个群体的共同经验,是靠媒体,教育,历史,等等形成“想象共同体”的。蔡明亮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形而上的指标——时间。过“别处”的时间,仅仅是在想象中,也足勘慰藉。而湘琪又打碎了这个慰藉——无论我们走到哪儿,都越不过时间的栅栏,栏外风景始终只能是孤寂青春的艳丽投影。如此,当青春被时间放逐,我们又是否能游出意识形态的羊水,又将怎样游出?这才是最重要的。 1 我说“逃逸”,这才是这部影片的重点,是联结可爱又可悲的边缘者们的梦之浮桥,但我不做释梦者,是为不打碎你们微薄而美妙的异想。对于边缘者们来说,梦,是他们唯一的精神交媾场。而我,我明白小康为什么在哭醒后看《四百击》,你若不明白,就请你哭泣。如虹影诗言,“直到我也成了瞎子,我才看清了你黑的世界”。

 7 ) 我看的,是自己

高中时开始我就一个人住了。在长期孤单后,孤独感来得也就自然而然。我一个人吃饭,看书,看电影,一个人写日记,写我无聊的日常和没有对象的话语。小康虽然住在家里,但是大部分时间他都呆在房间,看四百击,拉尿,尿到塑料袋里面然后拿到窗台边浇花。而在异国的她(我忘记她名字了),一个人喝着瓶装水,吃膨化食品。当我自己一个人吃饭的时候,孤独感并不是那么强烈。可是当我看着电影里的她吃东西时,时间的流动仿佛却变得很慢。她吃东西的动作和吞咽食物的神情,都像是被孤独训练得格外小心。我吃东西时就很怕弄脏桌子或是地板,毕竟收拾的还是我自己。不是怕麻烦,而是觉得一个人收拾东西也好忧伤。

康妈的孤独又不一样了,他丈夫过世了。她显然对他念念不忘,比如吃饭老是乘三碗。后来她穿上了那件暗色的旗袍,这时我看到的她像一面镜子,可以反射周围孤独的气氛。一切都静默不语,除了那个走错时间的钟。人总是会产生习惯的,当我们习惯有人陪在身边后,转换成一个人孤孤单单是很苦涩的一件事情。

看电影里面的人物一个人的时候,真想嚎啕大哭,像是要哀悼我所有一个人的时光。另一面我又带些侥幸,想着一个人如此寂寞地活着,无聊也就无聊吧,反正世上那么多人,肯定有人和我,和电影里的人一样,一样地孤独。

 短评

用不断出现或暗示的时间概念偷换影像空间感,从而实现时间条件下的握手交欢,只是肉体簇拥得如此紧密,也抵御不了现实既定的冰寒;还是蔡明亮电影中那份熟悉又绝望的寂寞,似睡未睡的眼角噙泪,仰望彼此的本能慰藉,都是近乎兽性的冲动和保护;最后以时钟性与介入者身份揭露收尾,意味深长。

6分钟前
  • ChrisKirk
  • 力荐

蔡明亮作品我最喜欢一部

8分钟前
  • 行云天下
  • 力荐

真是会让我们这种时差党(哦我真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时差党)泪流满面T_______T

12分钟前
  • 柴犬妹妹
  • 还行

因为这片子,爱上的《四百下》。这告诉我一个常识:要想爱上法国电影,须先爱上台湾电影。然后一起强烈地热爱台湾和法国电影。

15分钟前
  • 梅生
  • 推荐

是目前最喜欢的一部蔡明亮。场景和镜头的设计跟之前看的两部几乎差不多,大概体会到蔡明亮的风格了,从女主前往巴黎后变得很有意思,两个人物,一个身处异地,语言不通导致失语孤独,一个身处家乡,与他人交通不通,也造成了失语孤独,之间也有许多两者的交叉剪辑,最后魔幻现实的设置简直神来之笔。之前在看我们学校的学生作品时,有一个作品印象深刻,那就是一个固定机位拍一个人坐着吃了十分钟的面包,最后几分钟还有念诗,现在才知道学的是这一部(念诗学毕赣),学生作品还是不要模仿这种吧。

20分钟前
  • 樂啊樂
  • 推荐

蔡明亮于《你那边几点》中探求的回答并非时间,而是空间。台北与巴黎时差七小时,而生与死的《距离》 却无法从时光中获知。为此这是一部犹如《下一站,天国》那样追问去哪里的作品。但刻意让小康与《四百击》保持一致的呼吸就只能算作是盲目崇拜的迷影情结了,毕竟神明早已安排他们在另一个时空相遇。

21分钟前
  • Muto
  • 推荐

好吧这一部实在有点闷。也太孤独。一种把时间具象化的尝试。鱼吃蟑螂、箱子漂流以及结尾父亲出现那几幕很惊人,去过那个公园但忘了叫什么名。天桥上的和尚、遗像旁的蒋介石,有趣的细节。现在看出蔡导3个标志性的手法,1特写哭戏,2不来一段平行剪辑不开心,3一直利用电影向男主角表白。

23分钟前
  • 57
  • 还行

每个个体都是孤独而寂寞的。不仅小康和湘琪有着时差,母子和父亲间同样存在。这样的寂寞源自情欲得不到满足或者说它的无止境,是母亲呼唤丈夫拿枕头在黑暗里自慰,是小康扔掉了蛋糕和妓女在车内做爱,是湘琪同性异性都无法满足。他们都失去了箱子。父亲走向旋转的摩天轮亦如轮回。

24分钟前
  • 刘浪
  • 还行

蔡明亮第5作,将严格的客观时间与孤独和隔膜牵系起来。每个镜头都是固定长镜,每个人也只有深埋在自己的内心中。三个人各有各的排解与对抗孤独的方式:小康母亲整日沉浸在幻想之中,试图与幽冥界的亡夫交流;小康则试图控制与侵占时钟这一客观时间的能指,砸(所谓防摔的)表、调表、偷钟、调钟,却无济于事;湘琪在异国独自地生活,只是生活。枕头自慰、妓女车震与同性亲密(段落平行剪辑)终究只是短暂的慰藉,或许,只有在梦中才能打破沉寂的宿命,一如慢慢漂流的行李箱和缓缓走向摩天轮的逝者。PS:继[河流]后,蔡明亮又一次在固定长镜中拍撒尿,而且一拍就是两场(怕黑的小康独自在卧室中用塑料袋或矿泉水瓶解决)。(9.0/10)

2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時隔一年,爲了紀念妳,再看了一次。

28分钟前
  • 熊仔俠
  • 力荐

十四年前看的了……现在想来,是个孤独的故事。从开始无人应答的郎雄,到拨钟的李康生,到女主角,都孤独。地铁站台上的彼此凝视,我自己也在巴黎经历过了。结尾杜伊勒里花园那幕,是蔡明亮最后的温柔。以及,叶童的妩媚性感女人味,真是被低估得过了分啊!!!

30分钟前
  • 张佳玮
  • 推荐

以一己之力抢占对全球化、流动、同步而言极为重要的“时间”,可慢可快可停滞,世界是我的世界。经历过生离(也许可以这么说)和死别,每句“我好想你”都可以是“你那边几点”。此刻你脑子里想的是谁?

33分钟前
  • Derridager
  • 推荐

1.每一个的寂寞都不一样,却都是一样的沉重和哀伤;2.拿着枕头自慰的寡妇,思念送自己蛋糕的女人却跟陌生女人做爱,在异国他乡的女人亲吻了给予自己温暖的同性,然而生活的寂寞却依旧如影随形,无法摆脱;3.七个小时的时差,那是思念的距离;4.死去的人没有回来,而是往不停转动的摩天轮徐徐走去。

3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为你把所有钟表调慢七小时,一遍遍看《四百击》,吃你送过的蛋糕,试图与你发生某种联系。可是呢,还是要命的孤寂。蔡明亮真是把这种孤苦无依茫然无惧的爱拍到了极致。

39分钟前
  • 王绛绿
  • 推荐

陰鬱的氣質,壓抑的情緒,沒有特定的情節,十足蔡明亮式的電影。喜歡與不喜歡,只在一線間。

40分钟前
  • 徐江屏
  • 推荐

我的豆瓣电影1800,献给蔡明亮。蔡明亮的固定长镜头和侯孝贤是不同的味道,蔡明亮的吃饭和小津来自不同的世界,但我还是喜欢蔡明亮的。

43分钟前
  • 尾生
  • 力荐

重看。蔡明亮電影裡的人都好封閉,他們與發生聯繫的人之間彷彿是一種前世註定的必然,但又不那麼協調,好像多多說的一陣扣錯衣襟的冷,每個人內裡最難觸及的那一小塊被放大到全身,於是產生一種整體的疏離甚至怪異的效果。如果我們同時看到自己身上存在的某些類似特質,就會覺得一切自然而然。

47分钟前
  • Février
  • 还行

这部真的很棒!全程是笑点 往塑料袋撒尿 往瓶子里撒尿 装满了浇花!虽然巴黎和台北很远但通过时钟的统一似乎协调如一分享着孤独。父亲从做了饺子叫康来吃叫不应到去世之后对家里的某种悠悠萦绕最后到跟湘琪出现在巴黎的同一空间中成了一个离散的移民(?)母亲竟然蒙对了 家里那个变成巴黎时间的时钟似乎真是父亲所在的征兆 喂不在场的父亲吃饭 同他饮酒 为他遮蔽天日断电歇灯 最后同不在场的父亲交合!这些人物的孤独同时却又不是没人陪伴的孤独而是即使有陪伴依然不能克服的孤独 母亲和儿子 巴黎相遇的陌生人 小康和影院小胖 小康和妓女…他们在某种意义上正如安托万一样是被遗弃的 但究竟是被什么遗弃?试图把全台北的时钟调成巴黎时间的那种孤独/蟑螂、鱼、烤鸭、鸽子、人/

49分钟前
  • sirius_flower
  • 推荐

你带着故乡的手表去了巴黎,我把全台北的时间都拨慢了七小时和你同步。你不来阳世看我,我就把家布置成阴间与你相聚。蔡明亮其实很矫情的。

50分钟前
  • 饿霸地煮
  • 推荐

这应该是我第一部蔡明亮,久闻大名,久仰久仰。电影把一对失去亲人后母子二人巨大的空虚感和那种透彻心扉的虚无感刻画地淋漓尽致,渗入髓骨,抱钟入院,塑料袋接尿,荧幕上的四百击那个小男孩竟然出现在了巴黎的墓园里,长凳上的他看上去那么苍老,母亲对着灵位自慰,车震后一皮箱钟表被盗,“一夜情”后行李泛舟泉边,巴黎和台北虽然相差了七小时,但是孤独哪都一样的,都在漂泊游走灵魂无处安放。今天看了三部电影,好累啊,睡觉了,晚安!

51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