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第三人 剧照 NO.1第三人 剧照 NO.2第三人 剧照 NO.3第三人 剧照 NO.4第三人 剧照 NO.5第三人 剧照 NO.6第三人 剧照 NO.13第三人 剧照 NO.14第三人 剧照 NO.15第三人 剧照 NO.16第三人 剧照 NO.17第三人 剧照 NO.18第三人 剧照 NO.19第三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56

详细剧情

  二战后,美国作家马丁(约瑟夫•科顿 Joseph Cotten 饰)应好友哈里(奥逊•威尔斯 Orson Welles 饰)邀请到维也纳工作,岂料刚到达目的地就传来了哈里车祸身亡的消息。哈里葬礼上,马丁遇到了当地军官卡洛维,卡洛维很不客气的请他马上离开维也纳。马丁没有理会,决心留下调查出好友死亡的真相。  马丁找到哈里的女友斯科姆特小姐(阿莉达•瓦莉 Alida Valli 饰)一起调查事件的真相。随着调查的深入,他们发现内幕越加扑朔迷离,首先是他们的房东遇害,接着马丁自己发现被人跟踪,而且他查出哈里死的时候还有个第三人在场。于是,一切关键就在于找出这个神秘的第三人。

 长篇影评

 1 ) 友谊与正义,我全都要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七号影库(Theater7)

“意大利人让波齐亚家族统治了三十年,他们经历了战争、恐惧、谋杀和屠杀,但他们拥有了米开朗琪罗、达芬奇和文艺复兴。在瑞士,人们彼此关爱,享受了五百年的民主与和平,但他们有什么?只有报时鸟”,可是我敢打赌,如今大部分人都会选择民主和和平。

七号评分:7.97


剧 情 简 介

二战结束后,维也纳被分为了四个区,分别有英、美、俄、法管辖,在城市中心则是国际化的,由四个国家组成的巡逻队管理。

美国作家霍利(约瑟夫·科顿饰)受好友哈里邀请到维也纳工作。

霍利哼着小曲,如约来到哈里指定的住处,却发现家里没有人,楼上的邻居说哈里已经死于一场交通意外,棺材刚抬走不久。

霍利急忙赶到墓地,很多人正在参加哈里的葬礼,因为初来乍到,他一个人都不认识。

葬礼结束后,一个皮衣男人好心让霍利搭车,并邀请他喝酒聊天,霍利想了解下哈里的情况就答应了。

聊天的过程中,霍利知道了皮衣男子叫卡罗威,是个警察,不过他对哈里的死不是很在意,只是想从霍利这里打听一些黑市交易的情况。

霍利告诉卡罗威自己是作家,根本不知道什么黑市交易,而且这次来投奔哈里也没带盘缠。

没问出什么,卡罗威便安排霍利住进一家旅馆,并要帮他定第二天的飞机票。

到旅馆后,霍利结识了一个文化再教育司的官员,他知道霍利的职业后,想让他下周出席他们的现代小说讲座,并愿意承担霍利的开销。

霍利很高兴,警察不管,他便自己查出他好友哈里的死因,于是就答应了。

正在霍利思考从哪开始查时,有个叫克兹男爵的人来电话找他,并约他见面。

霍利根据克兹男爵的指示找到他,并向他了解哈里的情况。

克兹男爵是哈里在维也纳的朋友,也是目睹哈里发生意外的人之一,他声称哈里在家门口过马路的时候出了车祸,死前曾提起霍利。

霍利还得知,哈里发生车祸的时候除了克兹男爵外,还有一个罗马尼亚人,而哈里在车祸后还活着,但没有撑到救护车的到来。

此外克兹男爵还告诉霍利,哈里有个女友施密特,在剧院工作。

霍利认为要了解哈里的情况得先去找他的女友,辞别克兹男爵后霍利到剧院,找到了施密特。

通过施密特霍利了解到,哈里跟一个叫温克的医生也非常熟,车祸当天温克后来也到场了。

而施密特建议霍利可以去问问哈里的邻居,毕竟车祸发生在哈里家门口,邻居可能看到些什么。

因为语言不通,施密特决定跟霍利一同前往,协助交流。

结果邻居的一席话让霍利大为吃惊,邻居在车祸后就在窗口观望,他声称哈里被撞的头破血流,根本不可能还活着,并提到现场除了克兹男爵和罗马尼亚人外,还有第三人,到底谁在撒谎,而哈里又是否死于意外?……


影 片 浅 析

影片节奏偏慢,导演没想用情节来推动剧情发展,而是用光影来营造悬疑的氛围,少了故事性却多了文艺气息。

下水道那一段戏是影片中难得的几个高潮之一,场面调度和剪辑都非常好,“八面埋伏、四面楚歌”的展现充满想象力,加强了追逐时的紧张感。

影片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自然是镜头和摄影了,在1949年能有这样美的摄影真得特别了不起,加之于刻意为之的倾斜镜头,将这部悬疑电影变得非常的文艺,还要提一下片尾那一段长镜头,说不出的落寞和伤感,确实太美了。

说到演员就不得不提奥逊·威尔斯,他虽然是配角,但出现的每一秒钟都吸引着我的目光,并且他的出场经过导演精心设计,非常的惊艳,可能在之后提到这部电影,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极其生动的反派。特别是摩天轮那段经典的场景,有一段台词是奥逊·威尔斯自己写出来加进去的,这段台词也更突显了角色的性格,点睛之笔。

正义和友谊该如何选择,放在当下,可能很多朋友会秒选正义,毕竟与一两个为敌永远都比与大众为敌好得多。可要是放在战乱的年代呢?我不知道,人性在这种时候往往会被放大,谁都不能确定自己的道德观念能否在那时还站在制高点。

“往下看,如果下面那些小点中的任何一点停止运动的话,你会觉得伤心吗?哥们,如果我给你两万英镑,仅仅是让其中的一点停止运动的话,你会让我收起我的钱吗”,面对这样的灵魂提问的时候,谁又能马上给出答案呢?


台 词 精 选


有谁能在利益面前立刻做出选择?可是花着死人钱的你一定不会有好下场的。

 2 ) 摩天轮上的那段台词

344
00:29:29,940 --> 00:29:32,770
你有没有见过你的受害者?

345
00:29:32,840 --> 00:29:36,240
你知道,我对于这种事
永远不会觉得不舒服的。

346
00:29:36,310 --> 00:29:38,840
受害者?
别这么夸张。

347
00:29:40,720 --> 00:29:42,840
告诉我。

348
00:29:42,920 --> 00:29:47,750
如果那些小点儿永远停止移动,
你真的会觉得遗憾吗?

349
00:29:47,830 --> 00:29:51,020
如果每停下一个点儿,我给你20,000英镑,

350
00:29:51,090 --> 00:29:53,530
老兄,你真的会不要这笔钱吗?

351
00:29:53,600 --> 00:29:57,620
还是你会计算一下多少个点儿
是你能负担的起的?

352
00:29:57,700 --> 00:30:00,630
不收所得税,老兄。
不收所得税--

353
00:30:00,700 --> 00:30:03,430
这是现在唯一能够存钱的法子。

354
00:30:03,510 --> 00:30:06,960
-你的这些钱会让你进监狱的。
-那个监狱在另一区。

355
00:30:08,180 --> 00:30:10,970
没有证据对我不利,

356
00:30:11,050 --> 00:30:12,980
除了你。

357
00:30:20,290 --> 00:30:22,450
我应该很容易被除掉。

358
00:30:24,830 --> 00:30:27,730
-很容易。
-我不是很确定。

359
00:30:27,790 --> 00:30:30,660
我带着一只枪。

360
00:30:30,730 --> 00:30:34,190
我不认为你这么摔到地上以后,
他们还会在你身上找到枪伤。

361
00:30:36,970 --> 00:30:39,060
他们挖出了你的棺材。

362
00:30:42,880 --> 00:30:44,810
那发现哈宾了?

363
00:30:49,420 --> 00:30:51,350


364
00:30:53,480 --> 00:30:55,540
遗憾。

365
00:30:55,620 --> 00:30:59,150
霍利,我们这样和对方交谈,
真象傻瓜一样,

366
00:30:59,220 --> 00:31:01,990
好像我对你做了什么
或者你对我做了什么。

367
00:31:02,060 --> 00:31:04,860
你只是一时糊涂。

368
00:31:04,930 --> 00:31:08,690
没有人从人类的角度看这些问题。

369
00:31:08,770 --> 00:31:10,700
政府不会,为什么我们会?

370
00:31:10,770 --> 00:31:14,430
他们谈论人民和工人阶级。
我谈论傻瓜和恶棍。

371
00:31:14,500 --> 00:31:20,370
那是同样的事。
他们有他们的五年计划,我也有我的。

372
00:31:20,440 --> 00:31:23,140
你以前信上帝。

373
00:31:23,210 --> 00:31:25,980
我仍然信上帝,老兄。

374
00:31:27,080 --> 00:31:30,810
我信任上帝和宽恕和所有这些。

375
00:31:30,890 --> 00:31:33,250
不过死人更幸福。

376
00:31:33,320 --> 00:31:36,410
他们并不留恋这里,可怜的人。

377
00:31:40,130 --> 00:31:42,060
你信仰什么?

378
00:31:42,130 --> 00:31:45,560
噢,如果我们能帮安娜摆脱麻烦,
对她好些。

379
00:31:45,630 --> 00:31:47,620
我想你会发现她很值得。

380
00:31:47,700 --> 00:31:50,790
我真希望我曾要你从家里
帮我带些药来。

381
00:31:50,870 --> 00:31:54,640
霍利,我想让你加入,

382
00:31:54,710 --> 00:31:58,770
在维也纳,没有谁我可以信任了,
我们一直一起做事。

383
00:31:58,850 --> 00:32:02,250
你决定好了之后,给我个信儿。
我可以和你在任何时间地点见面。

384
00:32:02,320 --> 00:32:05,280
当我们见面时,老兄,我只想见你,

385
00:32:05,350 --> 00:32:07,510
而不是警察。

386
00:32:07,590 --> 00:32:09,520
记住这点

387
00:32:09,590 --> 00:32:13,150
别这么忧郁!
毕竟,这没那么可怕。

388
00:32:13,230 --> 00:32:15,690
记住有个家伙说:

389
00:32:15,760 --> 00:32:20,420
在意大利,在博尔吉亚统治下的30年间,
那里有战争,恐怖,谋杀,流血。

390
00:32:20,500 --> 00:32:24,130
但是他们孕育了米开朗基罗,
莱奥纳多,达芬奇和文艺复兴。

391
00:32:24,200 --> 00:32:26,600
在瑞士,他们有兄弟般的友爱。

392
00:32:26,670 --> 00:32:31,200
他们有500年的民主和和平,
可是他们创造了什么呢?

393
00:32:31,280 --> 00:32:34,070
布谷鸟钟。再见,霍利。

《亚特兰蒂斯之谜~入矢堂见闻录》第一册里提到了这段情节,于是我就找来这部电影看。对于这段台词我思考了很久。但也就是在这几天,地震的这几天似乎终于相通了许多。
看上去只是一个表面化的问题,为了自己的利益草菅人命之类的。但感觉结合现实要深刻的多。
几天时间,就有两万个“小点儿”消失了,日后或许有更多,对我们来说真的那么重要吗?我们已经缺失了对他人的爱的能力,同情也好,感动也好,但愿那不是一种集体化导致的情绪。
要有爱~这真的很难做到。

 3 ) 第三人

《第三人》是我看过的第一部黑色电影,也是一部经典片了,集中了大量可以引发冲突和制造情节的元素,凶杀、政治、悬念、爱情、友情、道德、忠诚、背叛、人性… 《第三人》是格雷厄姆·格林的小说,是卡罗尔·里德导演的电影,最后停留在我们记忆里的,是演员奥森·威尔斯,虽然出镜时间不长,但给人记忆最深刻。 据说,影片拍摄中,编剧格林和导演里德因为最后一幕起了争执。格林想要一个幸福圆满的结局,哈里和Anna重修于好,而导演里德和制片人觉得基于哈里的种种作为,Anna不应该再理睬他。再电影放映后,格林写道,“导演里德和我之间为数不多的几次重大争执中,有一次是关于结局的,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第三人》被奉为一部经典黑白片,是因为在那个预算紧张又没有太多特效技术支持的情况下,依然可以运用很多拍摄手段来完成。比如片中多次运用了“阴影”,用来暗喻潜伏的黑暗或邪恶;还有“拱门”,代表重生,抛开旧的,进入新的;以及“窗户”,对“阴影”的披露。 拍摄用了深焦、斜角镜头、三人/多人镜头…让画面更丰富,烘托更深刻的氛围和情绪。这不单单是一部电影,应该说是一部艺术品。

昨天在电影学院的放映厅看的,一次不同的观影体验。

 4 ) 黑色电影的经典

近段赋闲,着实看了不少片子,整体感觉有些消化不良。不过看得多的重要好处就是有利于质量的甄别,几十部片子卷过,闭上眼睛想想哪部还记得便胜负立判。

以此标准论,《第三人》确实是经典的可以。也许这根本是废话,卡罗尔•里德的这部片子在影史上已经快被说滥了,但是也只有亲眼看过才能感受到这种力量,而且一遍不够,我连接看了两遍。

黑白电影有一种独特的光影魅力,Film noir即是因此得名,灰黑阴暗的街道,在煤气灯下映照出苍白,拉长摇曳的黑影飘过镜头,人物突出的眼神,这才是最纯正的黑色魅力。黑白的景象很纯粹,不会迷乱,处处设置都紧贴剧情的发展,单看每一帧甚至都有老照片般的慑人魄力。在这时,光的作用才最突出,看Orson Wells出现的那个不能再经典的镜头,人物隐藏在黑色的门廊内,只露出脚部,接着突然的灯光亮起,人物的脸部才完全可以辨识,真相大白,完美的影像把悬疑气氛刹那间拉伸到顶点。接着Joseph Cotten追去,被汽车挡住,Orson Wells的身影随着汽车的略去而消失,镜头再转向一边的深巷,微微倾斜,高大的反差打光投射在墙壁上的是长长的慌张逃离的身影,Joseph Cotten追上去,他的影子替代了Orson Wells的影子,Orson Wells则重新消失在广场的夜幕中,悬疑再次被提升。这段镜头也只能说是完美二字,展现了黑白电影的全部魅力,也是黑色电影的经典极致。况且还有最后那段下水道追逐戏,墓园的树林的固定镜头,无话可说。

英国是侦探故事的老祖宗,美国是黑色电影的老家,那么这种“中大西洋电影”(Mid-Atlantic Film)就结合了两者的精华,成为悬疑作品的典范。Joseph Cotten事业失败,投靠朋友却落得一场空,发挥爱好充当起了侦探角色,爱上了朋友的女友,在事实被揭发后又陷入朋友道义与社会道德的痛苦挣扎中,主线设置便足够曲折。既有英雄又有反英雄,Orson Wells的反面角色魅力十足,乖张的表演十分抢眼。Alida Valli面容姣好,所作所为让人又爱又怜,所有角色都性格突出。而整个故事的大背景,战后共管的维也纳,更是具备剧情发展所需的一切要素,对这个混乱场景的描写则充满表现主义的手法。整个舞台表面混乱实则秩序井然,所有情节都在随着创作的意志逐层展现,完美的控制着整步电影的节奏。谈到线索释放的技巧和结构,简直无可指摘。其中的人物关系,看了一位台湾影评人转述的《电影与历史》中的内容,分析出了一种关系意识形态的微妙处理。我自己当然是玩味不出这种深意,但仅论可以感知的电影元素,《第三人》就是一部教科书式的示范。看过两遍,在仔细玩味里面的小细节,和一些无关主体的笑料,像用猫的喜好来引出Harry的出场,文化重建委员会邀请Martins做的报告反映的美国通俗文化和欧洲文化的冲突关系等等,也都巧妙异常。娱乐性,现实性,观赏性都在里面得到了体现和融合。

一部优美的犯罪电影,完美的技巧和手法,难以形容。看那么多的电影,也无非是为了寻找像这样的自己深爱的片子,值得在日后不断的回映。有这种快感的时候,才会感觉到付出时间财力淘碟的回报,享受电影的乐趣,才有力量继续从浩大的碟堆中泛出一部又一部塞进碟机。

 5 ) 第三个人之外

外出十几天,好像还没回过味来。

每天行走的旅程,漫长、悠悠又疲惫。生命总是奔突的如此遥远。2007年11月2日下午,在机场的等待中,你拿出一本由《外国电影》出版的外国电影剧本专集。收录有《好心与王冠》、《不屈的头颅》和《第三个人》三部电影剧本。之所以你带回这本书,只因你对它有一份浓浓的缅怀之情。那是1979年,老爸不知从哪找来这本书,他随便翻过后,就成了你的挚爱。其实,在旅行中,你是很少看书的,也许是因为嘈杂与走神,你最多也只是看看诗。所以,你很佩服那些能在火车上或飞机上还能专注阅读的人。

2003年秋,在火车上,遇到你所景仰的作家夫妇,在十几个小时的旅行中,他们那种专注阅读的神情,令人难忘。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每每旅行中,你还会带上喜欢的诗集,在候车室随意看看。那种没有任何精神负担的阅读,的确很轻松。而这十几年的旅行中,你更多的是用眼神阅读人来人往的人流,或许那更能吸引你的眼球。

时间再回到2007年11月2日的下午候机室。你破天荒的翻起了这本好久都未再翻的旧书。此时,身边来了两个外国女孩,放下旅行包,一看就知道她们是那种职业旅行者。坐在你身边的女孩,从包里拿出厚厚的一本大16K的书,另外一个女孩子却不停的跟她说着话。起初以为是法国女孩子,仔细一听,却像是意大利语,虽然你不懂,好在你看原版影碟多,大致能分得清欧洲几大国的语言。那个看书的女孩子不时放下书聊天,一看封面,装帧得朴素又雅致。上面浅蓝色的底色,衬出几行大小不一看似随意却是精心布局的“意大利文”,没有我们当下花里胡哨的所谓“豪华图饰与精美包装”。你忍不住地用手势想了解一下,这是谁著的书。她笑着翻开书的扉页,其中的中国长城、兵马俑与故宫图片,即可看出这是一本意大利版介绍中国自然及风土人情的书。奇怪的是如若是中国出版的这类书,封面一定是几张景点的图片,不会让它闲着仅仅是留下几行文字。她看到你翻起这本发黄的旧书,也笑着指指。你翻开书扉页的几张三部电影剧本的黑白配照。

当女孩子看到《第三个人》剧情中安娜侧坐着那张剧照时,她眼前突的一亮,“叽里哇拉”的跟女友说着什么。可惜你不懂。你指着剧照打着手势,问她们有没有看过这部电影。她们点点头。你说“卡罗尔·里德(英国导演),她们“呵”的点头。你说“罗马、佛罗伦萨、热那亚……”几个意大利城市,想知道她们从哪来,她们说“米兰”。说起意大利就想起你喜欢的几个电影大师的名字“德西卡、费里尼、安东尼奥尼、马可·贝洛奇奥……”,她们还是“耶耶……”,不知她们有没有听懂你所说的这几个人名。但你知道她们是从米兰来的,知道她们喜欢电影。

大厅女广播员的声音响了,她们背着旅行袋笑着跟你打招呼就走了。你想,这个星球上总是有很多喜欢看电影的人,不论她们从哪来,也不论她们要到哪去。一想起她们看到那张《第三个人》的剧照,两人讨论个不停的样子,就感到很有意思。你一直喜欢格雷厄姆·格林所著的《第三个人》。其中的叙事之简明、人物之含蓄、情节之悬念,堪称电影剧本中的经典。这部电影,曾荣获1949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和1950年奥斯卡最佳黑白摄影金像奖。

她们走了。你终究还是没能安心的看这部书,就静静坐在那里,看着各式各样的人。你想,有时,那种晃动的或不经意走过的身影,或会更让你记住。游离的生命体,毕竟比一本发黄的书更有味道。因为,刹那间走过的,就不会再来。而书,你可随时捡来一读,不必当下非看不可。

2007、11、4

 6 ) 从风格和主题来看电影

我先看了一遍书,再看的电影,然后又看了一遍书,发现看电影时漏掉了好多细节。

我着力在看镜头的表现方式,阴影没有《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那么夸张,但是也能看出表现主义的风格。没有观察到镜头角度的特点,所以也没有感觉到疯狂扭曲的氛围。这是英国片场一部全实景拍摄的电影,虽然用的不是自然光线,但大量深景镜头的使用,更符合人眼的观察方式,有点自然主义的味道。至于悲观和疏离的情绪,情节上表现的不是很明显,也可能是因为我观影的感受能力,还没有练出来还比较钝。不过,最后女主目不斜视走过去的镜头,这个感觉还是很明显的。

看完感觉对深景镜头的理解,以及运用的方式更深刻了一点。

【《电影的故事》节选】

除了深景镜头的运用,这部电影还显现出了表现主义与阴影表现的特征。摄影机角度大都对准地平线,像20年代德国电影工作者用这种镜头拍摄精神失横的现象,这部电影里的维也纳相比其他电影,显得更为疯狂。黑色电影作为深景镜头发展中的一个分支,表现出浓厚诡异的悲观色彩和阴郁疏离的主题。

在最后一幕,安娜从远方对着哈里走来,走过他的身边,再无动于衷地走过镜头。以真实的时间拍摄安娜行走的镜头,并丝毫不加剪辑,带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印记。而这种平淡无奇的、反高潮的,“去戏剧化”叙述方式,为电影创造出直接捕捉生命现象的概念。

 短评

哈哈Orson Welles的角色真有趣演的也好,从一个幽灵变成一只老鼠,不过只是为了在那样没有出路的年代生存下去。充分利用光影和构图的摄影很有看头,但实在觉得滑稽配乐多的有点烦。

6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这部电影最好地证明了光和影就是上帝的魔术啊,配乐挺带感的(有点略多)。奥森威尔斯的出场真是,啧啧。二战后的维也纳各种辖区的背景非常有意思。另外,看看人家的下水道!

9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据说奥森威尔斯出演时间也就十来分钟。因为下水道太臭了,他才懒的去。结尾那个隧道里的站立的背影,是助导演的。结尾伸手去打开井盖的特写是导演出演的。但奇怪的是,很多人都会认为奥森威尔斯才是真正的电影主角,如同题名。

10分钟前
  • 荒也
  • 还行

和资料馆的朋友们分享一下那个笑声。笑声来自我右边两个位置的一位外国友人。好奇的我问了和他一起来看电影的中国学生他是谁。原文转述:“他吗?他是北航。。。哦不。。。北理工的一个老师。”(非常朴实的改口,笑,每个人笑点都不同,大家彼此包容。倾斜的正反打镜头体现了人物心理的局促不安,真棒

11分钟前
  • 湖光酱
  • 力荐

CanalStudio4K修复版,遗失在维也纳废墟中的光阴,在黑夜的映衬下重返20年代德国表现主义年代。美国来客充满失落和疑惑的欧洲之行,在友情与正义的博弈下变成了战后分裂城市的巨大隐喻。唯不常间断的配乐,隐隐传达着某种积极轻快的氛围。各种影史经典段落不必细数,结尾一幕如烙印在心头。

12分钟前
  • 鸡头井。
  • 推荐

波齐亚统治意大利三十年,荒淫无道,但他们有米开朗琪罗、达芬奇和文艺复兴。而那些享受了五百多年民主自由的人们得到了些什么?报时的小鸟?虽然是流氓逻辑,但掷地有声。PS:第三人不是第三者,抓住第三人的最终变成了第三者!

16分钟前
  • 花二刀
  • 还行

三十年的文艺复兴与五百年的报时鸟

19分钟前
  • 小老鼠
  • 推荐

3.5。在下水道大戏的最后,我还可笑地猜想着他又一次不死,结果就那么优雅地在落花飘叶中结束了,讽刺死我这坨被传统悬疑片惯坏的心。气氛不见得有多好,下水道的人影全无惊心步声全片最佳。寄情于一个普遍意义上的反派,随着一个曾经徘徊的女人果断离去,了无感想,太渺茫了。

21分钟前
  • Ocap
  • 还行

Welles出场设计牛死了。只有我觉得Welles长得像M么?

23分钟前
  • 狮子真好吃啊
  • 推荐

一开始就猜出了第三人是谁……又歌颂了一下西方的下水道。

26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BJIFF 资料馆。满场不合时宜发出“哈哈哈哈哈”杠铃般大笑的大哥,你要火了你造吗

28分钟前
  • Feixiang
  • 推荐

故事本身并无多大吸引力,男主角也不讨喜,但胜在场面调度从容,后期剪辑利落(下水道戏),就连黑白摄影也极富层次,尤其是我男神的出场,从台词暗示到局部展示,最后灯一闪,打在脸上45°角邪魅一笑,惊艳全场,威尔斯戏份不多但演绎张弛有度无愧于全能天才。

32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推荐104分钟的版本。这算哪门子黑色电影,明明是个文艺片嘛!

36分钟前
  • 陆秋槎
  • 力荐

个人以为这部经典电影的问题可能在于,导演让居于反咖的威尔斯太有魅力,无论出场亮相那一刻,还是“瑞士钟表”的华丽台词,结果观众不自觉地移情于哈里,也就必然削弱了对马丁大义灭友之正义与暗恋女主之美好的心理期待,但叙事上偏偏又只能以约瑟夫科顿为主线核心而占据大量镜头时间,观众始终处在一种进退维谷的情绪状态,他们既不能去同情卖假药坑害儿童的肮脏哈利,又没法很喜欢三流通俗小说作家的正义马丁,最后一幕的长镜头也只能构思奇佳却情绪滞后,既谈不上伤感,俩人本来也不是观众期待的天作之和;又不能说解气,因为马丁在道义上确实没做错什么……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1978309294/

40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在维也纳也坐过那个摩天轮,嘻嘻。

42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小时候我爸爸一直跟我提这片,后来才知道是第三个人。奥逊威尔斯出场真是牛逼,配乐也牛逼,最后下水道戏也牛逼。

43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力荐

饰演马丁斯的约瑟夫·哥顿表现很出色。由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开始,再运用倒叙、蒙太奇的手法,夸大意外曲折给人们造成心理变化,而最终引出绝不平凡、让人惊讶的结局。

47分钟前
  • 会笑的昨天
  • 推荐

四国势力的对立,地上地下的对立,甚至意识流和通俗的对立。无处不在的对立导致单一与匮乏:拥有百年和平就没有文艺复兴,试图睥睨众生须泯灭博爱人性,扶稳道德天平却痛逝今昔深情。正像电影配乐里齐特琴激越无奈的单一,又如最终长镜那不平衡构图所营造的匮乏,这就是人类亘古不变的困境【10】

50分钟前
  • 吞火海峡
  • 力荐

#重看#奥胖实力抢镜,虽然出场戏份并不多,但戏眼全在他身上,包括那些倾斜+仰视的镜头,也渗透了其个人风格,只能说他的全能天才魅力的确无可抵挡。地面上的残垣断壁、地下暗道如迷宫,正是战后龙蛇混杂的环境,四国割据/瓜分的状态——正是绝佳黑色电影的背景;表现主义遗风浓郁——影子投射于墙的惶惶,螺旋楼梯的无穷无尽,夜雾中依稀涌现的人影,街上响起的急促脚步声,隐匿在阴影里的脸部。这一切不仅仅是一桩谋杀案,更折射美苏对立+互相与欧洲的关系,三流小说家的美国身份设置和场景放在维也纳都显得意味深长。故意提问“怎么看乔伊斯”是格雷厄姆·格林有意为之。夜戏/下水道追逐戏太棒;哈里惊闻四方声音与霍利在街上看到无数眼睛偷窥呼应。

5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废墟上的摩天轮,隐于地下的污水迷宫,二战后断壁残垣的维也纳成为光和影的舞台,构图真是太绝了。初看以为是悬疑片,再看又觉得是爱情片,最后发现是政治片:夹在美苏之间的老欧洲便是那第三人。

5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