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之盐

剧情片法国2014

主演: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维姆·文德斯

导演:维姆·文德斯,朱利安·诺里贝罗·萨尔加多

播放地址

 剧照

地球之盐 剧照 NO.1地球之盐 剧照 NO.2地球之盐 剧照 NO.3地球之盐 剧照 NO.4地球之盐 剧照 NO.5地球之盐 剧照 NO.6地球之盐 剧照 NO.13地球之盐 剧照 NO.14地球之盐 剧照 NO.15地球之盐 剧照 NO.16地球之盐 剧照 NO.17地球之盐 剧照 NO.18地球之盐 剧照 NO.19地球之盐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6 10:26

详细剧情

他的镜头是打开的心眼,在最细微处直视灵魂,看到巴西巨坑五万掏金者的集体面相,看到科威特油井冲天大火的真正英雄,看到非洲的死亡延续着生存。每次的拍摄方案都是经年的万里长征,是人神共舞,每次成果都引起巨大回响。合导的儿子伴着老爸远征,只见他用海象的视角,拍出但丁的地狱。再来到地球重病的现在,他重建了一座森林。云温达斯最心仪的传奇摄影师萨尔加多,就是大地之盐。获康城影展某种观点评审团特别奖,入围角逐奥斯卡最佳纪录片。

 长篇影评

 1 ) 从批判到和解,然后种下慧根。

成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记录者。殖民地下罪恶的淘金工业,南美洲和非洲的饥荒,海湾战争的战火,卢旺达的返祖屠杀,以及自诩文明的南斯拉夫革命,无疑不是上个世纪末社会关系的大事件。有时希望摄影师能多长几条腿,多活在不同的世纪里,让这些历史记忆都能插着翅膀刺痛我心。观察人类给摄影师带来了痛苦,于是得出了“人类是最大的罪恶”这样的结论。作为记录者,你只有痛苦的本领,却没有发难的身份,人类的罪恶,也是人类在社会最大总福祉下的维系方式。观之于此,只感到自己社会人类学的浅薄,无法再说出一二。

当然作为观众也会苛责,为什么要直视他们的眼睛,然后袖手旁观的按下快门?他们是允许你围观痛苦,还是你巧言令色的说服。当然,也许他们痛的已经不能在意。那些直勾勾赤裸裸的眼睛,时至今日,可能已成为白骨上的两个洞。想到这,就觉得生之渺小,因为生之渺小,批判人类,只是最小的话题。那些被批判的殖民主义者、战争发动者、奴隶主,也都化为白骨了。

所以,改弦更张地成为风光摄影师,是一种和解。但风光摄影总是感觉美则美矣,缺乏力量。毕竟摄影师的眼睛在人类那,不在自然界。摄影师还是时不时流露出对人类社会的关照,用动物界的阶级观念去解读人类的行为方式,力图让人类和其他生灵处在同一维度,一种可以被谅解或是理解的维度——社会学意义上的进化论。

用种树的方式践行这种和解。摄影师从记录自然的角度,回归到了改变自然的角度。种树不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方式,因为摄影师并不是一个环境主义者。它更像是某种行为艺术,某种态度。它让自己获得一种施加影响力的直接力量,而不再依靠照片的呐喊和特定有效听众。这是一种可以被切切实实看到的实惠,就像苦行僧,日复一日做着唯一能改变地球的事情。而那些作品,就像上帝赋予他的慧根。

最喜欢的一张作品

 2 ) 轰动影史,震颤灵魂,这神片9.3分都嫌低

群星璀璨的戛纳电影节终于落下了帷幕,本届戛纳被无数影评人称为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大年”。
15次入围戛纳的双金棕榈俱乐部成员——肯·洛奇、土耳其的国宝级导演——努里·比格·锡兰、当代日本乃至整个东亚电影的重要旗手——是枝裕和......堪称神仙打架。
同样令各位影迷与观众感到熟悉和期待的,还有新德国电影四大主将之一的维姆·文德斯
今年他携新作《完美的日子》入围主竞赛单元,该片的男主演役所广司还摘得了影帝的桂冠。
文德斯的创作早年以开创了“欧洲公路片”而闻名,除了著名的“公路三部曲”:《爱丽丝城市漫游记》、《错误的举动》和《公路之王》外,
文德斯的影片始终弥漫着波德莱尔口中“闲逛者”的漫游氛围,并将“追寻”的母体一以贯之,最终实现“救赎”。
我们今天要聊的影片同样是出自于文德斯的一部“救赎之旅”。
让我们在著名纪实摄影大师萨尔加多与欧洲艺术电影先锋文德斯二人双重的“闲逛”的镜头下。
去“追寻”人类生存意义的永恒母题——
地球之盐 Le sel de la Terre 导演:维姆·文德斯/朱利安·诺里贝罗·萨尔加多 编剧:维姆·文德斯/朱利安·诺里贝罗·萨尔加多/戴维·罗西尔/Camille Delafon 主演: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维姆·文德斯/朱利安·诺里贝罗·萨尔加多/Lélia Wanick Salgado 类型:纪录片/传记 制片国家/地区:法国 / 意大利 / 巴西 语言:法语 / 英语 / 葡萄牙语 上映日期:2014-10-15(法国) 片长:110分钟 又名:萨尔加多的凝视(台) / 大地之盐 / 地上的盐 / The Salt of the Earth
20 世纪 80 年代的导演文德斯在一次展览中无意被一张讲述巴西金矿的黑白照片所吸引。
这也是电影《地球之盐》的开篇。
数万名淘金者在巴西帕拉达高原深不见底的坑洞中,背着一袋袋沉重的沙袋,脸上早已看不清五官,只有在黑暗中更为暗淡的沙土;
无数的身躯掩盖了整个矿坑的断裂面,密密麻麻,好似一个炼狱,画面令人窒息和焦灼。
这些便是摄影师萨尔加多在一次返乡途中偶遇的景象。
作为一部关于摄影师的纪录片,《地球之盐》记录了摄影师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在影像中寻找精神上的乌托邦,完成心灵救赎的历程。
正像影片副标题所暗示的——“与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同行”——文德斯充分传达了他作为同路人对摄影家的认同与敬意。
影片对萨尔加多作品的呈现并非采取时间顺序,而是通过对观众造成的情感震颤的程度作为线索,层层递进。
《劳动者》,是萨尔加多奔走于地球上仍存在着体力劳动的各个角落进行摄影采访。
乌克兰的钢铁厂、古巴的甘蔗田、卢旺达的茶园、玻利维亚的锡矿、印度的煤矿、巴西的金矿、中国的自行车厂......
记录下了这些支撑起世界工业革命轴线的手工劳动者如蝼蚁般的渺小与无力。
Sebastiao Salgado :Workers 萨尔加多:《劳动者》
萨尔加多认为:“他们虽然衣不遮体,但仍然具有人的尊严。我深感世界存在着太多的不公平,良心驱使我把这些拍出来。”
在展示出现代文明残酷的背面的同时,萨尔加多通过自己经济学的视角与摄影师的目光使这些图像摆脱了宣扬悲惨世界的他者目光,
而是通过自己同为发展中国家的立场,重新给予了劳动者应有的关注与尊严。
观者的眼中是时代飞速发展后的余音,是手工劳动迅速消亡的挽歌。
被誉为加西亚·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视觉版的《别样的拉丁美洲》(Otras Américas)是萨尔加多对自己出生地,这片神秘的拉美大陆的一次揭开想象的重访。
在这片与故土巴西接近的区域,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与印第安人共同生活,拍摄下他们真实的生活。
萨尔加多曾说:“我坚信有一种拉丁美洲的看待世界的方式。这种东西我无法传授,因为拉丁美洲是我身体的一部分。”
借用研究者纳伊尔(Parvati Nair)的表达,这些巴西艺术家给世界艺术场域带来了“巴西视野”。
在萨尔加多拍摄墨西哥、卢旺达、刚果、西伯利亚的照片中,往往包含着几乎要冲破画框的一望无际的天际线和舒展无垠的土地。
这不应仅理解成一种美学趣味,其中还蕴含着艺术家试图冲破原子化的社会个体与艺术品之间,鉴藏赏玩之局促空间的追求。
《萨赫勒 :路途的尽头》(Sahel: The End of the Road),实录了埃塞俄比亚大饥荒。
1984年,萨尔加多参与到了无国界医生组织发起援助运动,为受到毁灭性干旱影响、正面临饥荒的非洲萨赫勒地区提供食品和药品。
一系列的影像展现出成群结队的难民从饥饿、焦渴以及战乱中逃离,失去家园的人们涌向难民营。
卢旺达难民营。坦桑尼亚,贝纳科,1994 年
在《萨尔加多传》中,他曾这样自述道:“面对我的拍摄对象时,我总是让他们在自己的环境中自然行动。我从来不会要求他们摆姿势,他们也认可这种默契,在他们的默许下,我为他们拍照。
没有哪一张照片仅靠自身的力量,就可以改变世界上的贫困。
然而,我的图片结合文字、电影以及人道主义和环境组织的努力,成为谴责暴力、排斥、生态问题的更广泛运动的一部分。
这些信息帮助那些看到事实真相的人们提高改变人类命运的能力。”
卢旺达难民营。坦桑尼亚,贝纳科,1994 年
难民在等待发放食物 马里,贡达,1985 年
紧接着是科威特油田大火的浓烟,是海湾战争的遗伤。
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即将结束。
伊拉克军队撤出科威特,萨达姆下令点燃科威特油井,滚滚浓烟,遮天蔽日,而此时的大地就像是一块烧红的铁板。
来自世界各地的消防员,汇集在科威特,奔向700多座熊熊燃烧的油井。
科威特油田大火1991年
在电视上看到这一切的萨尔加多有了想要亲临现场的冲动。
目睹了这一切的萨尔加多说:浓黑的烟雾遮蔽了天空,一天24小时都好像生活在黑夜之中。
轰鸣的爆炸声甚至令萨尔加多的耳朵受到了永久性的损伤。
那些年里,他总是奔赴在最黑暗的地方,面对尸体、杀戮、逃难的黑白定格,目睹人类的互相残杀与自我毁灭,逐渐感受到人性之丑。
一天里目睹数以千计的人遭遇同类的暴行丧生,那是他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光,“世间有一种野兽恐怖至极,那就是我们:人类”。
就像萨尔加多在片中所说:“那段时间,和妻子做爱,没有精液射出,只有血”。
做了体检后,医生却告知他的前列腺没有问题,问题出在他目睹了太多死亡,医生说,“你正在死去,你必须停下来”。
这样的经历足以摧毁一个人很多次,他无法继续拍照了。
“我的心、我的灵魂病了。”
下决心暂别摄影的萨尔加多同妻子回到了家乡艾莫雷斯,但是曾经枝繁叶茂的梦幻家园如今却以物是人非。
大量树木遭到砍伐,森林面积骤减至原始的10%。
20世纪90年代,巴西,萨尔加多的出生地——708公顷的米拉斯吉拉丝淡水河谷,森林消失殆尽
经历了世间百态的萨尔加多,开始同家人一起种树,还与妻子莱莉娅·瓦尼科·萨尔加多为这片区域成立了环保组织Instituto Terra
数年如一日,失去的森林重获生机,萨尔加多被击垮的内心也被自然修复。
2003年,在萨尔加多和妻子共同努力下,森林再次繁盛
重拾相机的萨尔加多被自然所感染,他发现了这个破败的地球的还尚存一丝未被现代文明浸染的事物,冰川、峡谷、原始部落。
于是他开始创作这部献给地球的情书——《创世纪》(Génesis)
萨尔加多受到了同为马格南图片社(Magnum)摄影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CartierBresson)所提出的“决定性瞬间”的影响。
但是和布列松为代表的摄影家那种自然、松散、不经意、快速拍摄的原则不同,
萨尔加多融入拍摄情境的做法,让他的拍摄过程漫长,而他的作品构图、用光也更为严谨和精致。
为了拍摄《创世纪》中的作品,67 岁的萨尔加多曾整夜匍匐在潘塔纳尔湿地,仅仅为了捕捉鳄鱼头伸出水面的刹那;
南露脊鲸在游弋时往往将尾巴露出水面,阿根廷巴尔德斯半岛 2004
在零下 45 摄氏度的严寒中跋涉 47 天,只为跟随西伯利亚原住民涅涅茨人牧放驯鹿。
涅涅茨牧民和他们的驯鹿,西伯利亚北部亚马尔半岛,俄罗斯,西伯利亚北部常年积雪,雪橇成为聊天他们最常使用的交通工具。2011年
亦或步行 850 公里横穿埃塞俄比亚山区,拍摄不为人知的穆尔斯人和苏尔玛人部族。
妇女的唇盘, 2007年
穆尔西族和苏尔玛族的妇女是目前世上唯一仍旧配戴唇盘的女性。埃塞俄比亚,金卡附近,穆尔西部落。
萨尔加多的自述为影片构造了一个环形结构,同时也为人与地球的关系联结成了一个循环:
“我们与这片土地形成了一个循环,这个循环见证了我的人生。……当我去世时,这片土地将恢复我出生时的模样。”
《创世纪》封面作品
布鲁克斯山脉东部地区,美国阿拉斯加,北极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
萨尔加多用镜头记录地球上的原始状态的浩瀚面貌,探讨人与星球之间种种因果寻律,无处不流露着对地球上生命的敬畏。
在摄影中,萨尔加多走向了虚无,也最终走向了自我救赎,在现代文明之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乌托邦。
萨尔加多的相机
其实,在文德斯的创作序列中,纪录片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无论是《寻找小津》中,对自己艺术创作上的“精神之父”小津安二郎的寻访,
还是在《乐土浮生录》里,对年少时拯救自己的音乐的一次献礼。
文德斯的纪录片总能在展现被记录的人或事之外,给出一份自己的情感与思考的表达。
《地球之盐》也是如此。
苏珊·桑塔格在《关于他人的痛苦》一书中曾指出,萨尔加多那些拍摄人们迁徙的照片,
“把苦难放大,把苦难全球化,也许能刺激人们感到有必要更多关心,但也会使他们觉得苦难和不幸实在太无边无际,太难以消除,太庞大,根本无法以任何地方性的政治干预来改变。
但是在文德斯影片中,我们看到了他对桑塔格冷峻理性的一次颠覆,对这位纪实摄影大师由衷的肯定与敬意。
就像萨尔加多自己所说的那样,“我并非来自北半球的那些发达国家,我也不必像我的有些同事一样对这些灾难充满负罪感。我不愿拍摄物质上的贫困,因为那是我所来自的世界的一部分。
来自第三世界国家、拉美大陆的灵魂消弭了后殖民语境下的他者目光,
在每一位纪实主义摄影师都会面临的两难之中,萨尔加多说,“人是美的,人的尊严是不可蹂躏的。这些苦难的人并不丑陋。我以尊敬的心情审视被摄人物。”
“地球之盐”是文德斯征引了《马太福音》中的辞句:耶稣在“登山宝训”中,将基督徒称呼为“地上的盐”和“世上的光”。
文德斯认为萨尔加多对人类的爱与同情盈溢了他的视觉,让观者领悟到“毕竟人,才是这大地上的盐”。
我们永远都无法忽视影像的力量,正如萨尔瓦多所言,
摄影是一种最有力量的语言,因为它无须翻译,世界任何地方的人都能读懂它。
*本文作者:浅浅

 3 ) 地球之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你永远不会知道,在地球的某些角落里,有些人在以什么样的方式在和生命博弈,博弈的目的,仅仅只是活着。
 
         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从卢旺达离开时,他说:“我的灵魂病了。多少次我放下我的相机,为我所看见的东西而大哭”。看到这里,我满含泪水,伴着萨尔加多离开卢旺达的脚步,我跟着也想大哭一场。萨尔加多说:“我禽开那儿,什么都不相信,不再相信人类的救赎,我们都不配活着。”
         灵魂病了这种话,在这里真的不是娇情,当你看到了生命以那样的一种形式存在着,绝望的,无助的,低贱的,苟延残喘的,像牲畜一样,甚至连牲畜都不如。可以食不裹腹,可以衣不蔽体,跋山涉水,只为躲避战争,只为那仅有的一点可以不至于死亡的希望。
     
          开篇第一张巴西塞拉佩拉达的金矿的图片,不至只是震撼就可以表达,五万人的大吭里,狭窄的简易的通往地面的无数条梯子上,仅有的一条陡峭可以奔跑着冲向大坑底部的小路,健壮的劳作的人群里,有知识分子,大学毕业的学生,城市里工作的人,农场工人,这五万人聚在一起,密密麻麻的分布在照片的各个地方,各个角落,疯狂的,充满希望的,为了那可能有的金子,像奴隶一样生存着。可悲么?可叹么?浩瀚的历史长河里,谁又不都是怀抱着这样的金钱梦一代一代的繁衍生息着。一个金矿的缩影,我看到了整个人类社会的悲哀,人一旦和金子有了关系,便再也离不开它。谁又不是呢?

          上世纪的中国,中华大地的几次饥荒到底锇死了多少人,没有经历,我们并没有切肤之痛。上世纪80年代中,也就是我出生的时候,非洲的埃塞俄比亚,萨尔加多的无数张照片记录,似乎可以看到饥荒中的中华大地。瘦骨嶙峋是最直观的反馈,绝望的眼神是无法直视的悲凉,数以万计不断消失的生命,炙热的太阳,干瘪的皮肤,死亡,不断的死亡。政府控制着食物,天灾毁灭着这片土地的人民,战争牺牲着青壮年的男人,飞机轰炸着还在苟活的老人,妇女和孩子,一片死地。 在这样的地方,一个孩子,孤身一人站在因干旱而开裂的大地上,手里拿着他的乐器和一把小吉他,破烂的上衣挂在身上,没穿裤子,裸露着,但是看看他的决心,他的姿势,他知道自己要去向何方,找到其它人,找到村庄,和它的狗一起。一个在生命边缘挣扎的孩子的形象,映射着世间万物,动物也好,植物也罢,只要和生命联系在一起,哪怕是苟延残喘,便不屈不挠的坚持着。谁都一样。

           上世纪90年代初,第一次海湾战争结束, 伊拉克撤离科威特时,萨达姆烧掉了数字百计的油井,那个时候,我才刚刚记事,可以从每天晚上7点的新闻联播里看到伊拉克战争。在萨尔加多的照片里,世界各地的消防员在科威特救火,但是还有不时爆炸的油田,燃烧的油火遮天蔽日,24小时里,天都是黑暗的,太阳无法穿透这厚重的烟火。这场以美国为首,多国参与,联合国批准的,为了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的战争,最终的结果是,绿洲消失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没有了,科威特人在逃过了战乱后,再次逃离了这片自己的家园。这些灾难,这些战争,人为的,自然的,都生生的逼迫着想要活命的人们。何人之过?何人之失?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们中华大地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路经济飞跃,人人安居乐业,97年的香港,99年的澳门,一片蒸蒸日上,日子火火红红。逃难,饥荒,战争似乎都在离我们远去。而在非洲的卢旺达,胡图族和图西族种族内战,在距离基加利150公里的地方,尸横遍野,和埃塞俄比亚的饥荒相比,死在枪口下的生命只多不少。而相似的情况在中华大地也曾经上演。恐惧中的人们离开家乡,开始逃难被迫迁徙。200万人到了戈马,一场更可怕的瘟疫等待着这群无家可归的人,人们想蚂蚁一样纷纷死去,每天1万多人从这个地球人消失,成堆成堆的尸体,铲车处理着那些堆放的尸体,就好像是铲着一堆一堆的土一样,毫无感情。生命在这里是没有尊严的。大屠杀之后,有25万人逃离了戈马,走进了刚果的森林,生命在延续,生活在继续,逃难的路上,有些刚果人在这片森林里搜刮着这些难民身上的美元,还有更多的人在死去,秘密的,毫无声息的消失在这片森林里,最后只余下4万人走出那片森林。如此情景之下,如此草菅人命的地方,有一张那样的图片,在铺天盖地的难民中间,有一位男人踩着缝纫机在缝着什么,我在想,是什么样的毅力使这位男人如此坚毅,在有可能下一秒就没命的地方,还能坚定的做一件衣服或者其它什么。顽强的执着,执着的坚强,希望总觉的会有的,但谁又能给枪口下的人以确切的生命的希望?
         
         萨尔加多说:“当你在拍肖像的时候,不仅仅是在拍一张照片,而是要呈现这张照片里的人。”

          萨尔加多离开卢旺达时,灵魂生病了,当我看完卢旺达时,我的心灵震颤了。我们永远只知道自己眼前的事物,工作,生活,金钱,亲人,朋友,领导,或者其它爱好之类,我们永远没有真切体会到,当生命要以天灾人祸而终结时,是何等的无助和可怜。即便我也自认为自己走了那许多地方,即便我也自认为自己去了很多贴近人艰难生活的偏远地区,于此相比,不值一提。浩瀚宇宙,神秘地球,离太阳的距离没有太近,以至于不会烧死,离月亮距离没有太远,也不至于冷死。从生命诞生那刻起,我们就是一个神奇的存在,生之我幸,难道还要无至尽的索取吗? 要那么多的金钱有何用处,有那么大的房子只是需要一张床的大小,有豪华的车子也只是代步的工具,有名牌的包包也只是装13的工具,所有一切,适度就好,这个适度,搭进了多少人的命,为了这适度,多少人一生都在营营苟苟。

        和萨尔加多在小时候生长的地方,在因干旱荒了的地皮上,花十年时间种出一片森林这样的事相比,我们是该想想,我们或许可以做些什么,在如此幸福的生活中。

         我们都是地球之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
<图片1>

 4 ) 总有人,过着我们,敢想却不敢过的人生

“这是一部关于摄影师的电影。 或许从这个词的词源说起。 在希腊语里,photo的意思是光。 而graphe意味着书写和绘画。 而“摄影师”就是一个可以用光线来书写的人。 他能够用光影来描绘这个世界。“ 开头这个关于摄影师的解释一下就抓住了我。 摄影师是一个可以用光线来书写的人。 他能够用光影来描绘这个世界。 当我们欣赏一个摄影师的作品时。 我们看到的是摄影师眼中的世界,他想呈现给我们的世界。 眼中所看。 就是心中所想。 心中所思。 通过作品,我们可以看到摄影师的内心。 眼中的世界。 是心中的世界。 心有多大。 看到的世界就有多大。 “大约20年前 我在画廊里发现了这样一张照片 那时候我并不知道它的价值 我只是觉得拍摄这张照片的人 一定既是一个优秀的摄影师 又是一名冒险家 照片的背面有一个印章,还有一个签名 赛巴斯蒂安·萨尔加多 我买下了那福图片 画廊老板又从抽屉里拿出了这名摄影师的其他一些照片 那些照片彻底震撼了我 特别是这张 一位失明的图阿雷格妇女的肖像 尽管我每天都会看到她 但每一次都会潸然泪下 它就挂在我的办公室墙上 我起码了解到了有关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的一些事情 那就是他对于人类的热爱 对于我来说 这非常重要 毕竟 人类才是地球之盐” 人类才是地球之盐。 “地球之盐“,源于《圣经》。意思是大地的原味便是盐味,喻义世界的美和希望。 “我相信如果我们将很多风格完全不同的摄影师 安排在同一个地方 他们会拍出风格完全不同的照片 当然,这是因为他们都来自不同的地方 完全不同的地方 每个人都应该自己完全不同的生活经历 而形成了自己完全不同的视角 我相信我在这里的经历 也让我学会形成了自己的独有的风格” “塞巴斯蒂安在真正找到自己的风格以前 曾经尝试过体育摄影 婚纱摄影 人像摄影 甚至还有人体摄影“ 1944年,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出生于巴西,在自家的农场中度过了整个童年时光。 后来离开家乡,到外省上中学。并遇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半莉莉亚——一生的同伴和挚爱。 后来他们一起去法国。塞巴斯蒂安修经济学,一直读到博士,毕业后进入金融界,拥有丰厚的薪水和美好光明的前途。莉莉亚修建筑学。正是莉莉亚用来辅助建筑研究的一台相机改变了塞巴斯蒂安的生命轨迹。 塞巴斯蒂安发现自己对摄影的兴趣远胜于工作。他们用所有的积蓄买了摄影器材,塞巴斯蒂安走上了纪实摄影的道路。 从此,这个世界上,少了一个高薪光鲜,泯然于众人的金融界人士,多了一个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摄影家,冒险家,悲悯的人道主义者。 有些人,注定不会走一般人走的路。 有些人,他们的目标和梦想从来不是金钱、荣华、富贵,房子、香车、美女。 他们心系苍生,他们勇敢践行,他们怀有赤子之心。 他们憎恶丑恶的战争,他们同情悲惨的人民。 有些人,注定会在人类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世界上,总有人追求着我们敢想却不敢追求的梦想,做着我们敢想却不敢做的事,过着我们敢想却不敢过的人生。 正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看到了不一样的人生,看到了不一样的活法。 正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的世界更加美好。 “我最初打算在这里种树的时候 我以为种下一颗种子 会长出一颗小小的植物 但这并不是一颗小小的植物 而是一百万颗 而且不仅仅是这里 周围到处都是 而且每个月范围都在扩大 而这才是神奇的部分 最初这只是个小小的想法 接下来想法演变成最初的小树苗 并且小树苗逐渐变成大树 现在这个想法也变成了所有人的想法“ “大地治愈了塞巴斯蒂安破碎绝望的心灵 丛林渐渐丛生所带来的喜悦 重新点燃了他创作的热情” “我决定拍摄一个新的主题 “关注生态环境” 我拍摄这个项目最初的想法 是想揭示森林破坏或者环境污染 但事实上 这些并不重要 到后来我决定拍摄一个与众不同的项目 算是向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的一种致意 但令我们惊异的是 我们发现 地球上几乎有一半区域 仍然停留在创世纪之初的状态” “有很多朋友都劝我说 不要改变你的拍摄领域 你是社会纪实领域知名的摄影师 但你现在却进入了风光摄影和动物摄影的领域 我对他说 但这些领域不会死亡 我应该也学着拍摄一些这种类型的照片 我开始拍摄我的第一个故事集” “这是我第一个关于自然的拍摄项目 也是我第一次拍摄除了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 我花了很多时间在观察和研究 我想弄明白 我究竟是一只鬼 还是一棵树 或者是一枚卵石” “他想要见证大自然之美 见证这片土地 以及动物还有生物 如同创世纪之初一样” 经历了那么长久的创伤 如今 塞巴斯蒂安终于有了一个全新的、乐观的视角 来重新审视这个星球 这个项目将成为他们最伟大的作品 这是一封写给地球的情书“ 这个世界上,有人永远不满足,永远去探索,永远去发现。 他们永远去掀起又一圈又一圈美好的涟漪。 他们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美好的想象和期盼。 这一次, 塞巴斯蒂安从纪实摄影走向自然风光摄影。 给地球写了一封情书! 一封美好的情书! "这些印第安人简直就像生活在天堂里 这是我见过的唯一一个 一个女人们同时有三、四个甚至五个丈夫的地方 当然,丈夫们也有好几个妻子 每个女人都会有一个丈夫可以打猎 一个丈夫可以猎鱼 一个丈夫可以种地 还有一个丈夫呆在家里 帮助女人做家务 这里的女人们都有很大的权力 她们同时也拥有男人们的部分财产 但加在一起数量也相当可观 和这些人呆在一起 我每天都会有新的、有趣的发现" 第一次听闻还有这样神奇的地方。 神奇! “这个男人 也是这些照片的作者 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伟大的规划和梦想 大自然的毁坏并非不可逆转 如今在instituto terra 已重新出现了一千多眼新泉水 有250万颗树木已经长成 野生动物也渐渐地回到这片森林里 包括美洲豹” 这片土地已不再属于萨瓦加多一家 现在这里已经变成了国家公园 它属于所有人 同时这也是一个示范 我们完全有能力恢复已经被破坏的星球“ 感谢有这样的摄影师。 感谢我们的地球。

 5 ) 《地球之盐》:阅尽沧桑后的依托

(芷宁写于2015年7月3日)
    纪录片《地球之盐(The Salt of the Earth)》值得观看又耐人追寻,该片主创和导演之一的维姆·文德斯,好似艺术大师的收集者,通过他的光影表述,人们已经领略过了山本耀司、小津安二郎、皮娜·鲍什等大师的人生片段,并通过他的解读和自身的认知做了个有趣的比较。这次,文德斯诚意致敬的对象是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正是这位摄影大师极大地影响了文德斯的视觉语言。
    喜欢玛格南图片的朋友,一定对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这个名字不陌生,事实上,不仅仅对本片导演文德斯而言,萨尔加多的摄影风格影响了很多人的视觉语言,他那些反应社会现状、人生苦难题材的作品,也曾无数次地击中那些哪怕最不敏感的人类的神经,而这部纪录片便巧致而深广地选取了他传奇人生的片段,并将这位七旬老者如今的思考和行动、回首和愿景融入其中。
    伊始,这部纪录片就给观众以视觉上警示般的冲击——将1986年萨尔加多在巴西帕拉达高原露天金矿采访拍摄的照片直接呈现在观众眼前,在这副令大多数观者动容又部分令密集恐惧症者望而却步的图片中,人们看到了这世界上最艰苦也最危险的劳动场景——5万名淘金者接踵摩肩地挤在一个巨大的好似天坑的矿坑里,背负着沉甸甸的矿土,在简易粗劣的木梯上冒险攀爬,随时都有一脚踩空摔下去直面死亡的危险。这张仿佛人间炼狱般的图片令很多人感知到了处于自身生活范围以外的世界,并为图片所呈现出的内涵和深思折服,这其中包括本片的导演维姆·文德斯。在这幅图片之后,纪录片便以既贴近又似保持着距离的视角,展开了对这位胸怀和才华都非同一般的摄影大师的印记的追述。
    大抵因为萨尔加多的摄影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的缘故,影片采用了大量的他的黑白摄影,不论从构图光线、人物表现,到人道主义、人文关怀,这些图片都流露出很高的拍摄水准和很深的艺术造诣。偏爱拍黑白的萨尔加多其实并不排斥彩色,但他更喜欢黑白,认为黑白影像具有更强的概括力,而彩色照片则容易把观看者的注意力转移到色彩缤纷的外表上,从而忽略了事物的内在本质,而萨尔加多显然是个能看到本质和内里的敏锐多思的人,也希冀经由他的图片,让更多的人看到内质。
    曾经萨尔加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诚,他和布列松的创作理念相同——“必须相信直觉,深入工作,将‘自我’搁置一旁”。他也回答了为何采取深入拍摄对象生活中的创作方式——因为“甘地。无论他去往何地,都能完完全全地融入到当地的社群中,这让我非常钦佩。”于是,不论萨尔加多深入到地球的哪个角落,不论面对着怎样的拍摄主题,他都能融于其中,在拍摄对象的生活日常中沉浸良久,体悟良久,并与镜头中的人喜乐共生,忧戚相关。
    在片中,观众还可以发现萨尔加多对“决定性瞬间”的追求,为了这个瞬间他愿意忍耐漫长的等待,承受时间的流逝,如片中所示的关于拍摄北极熊的段落。但当萨尔加多一旦感觉到这种决定性的瞬间出现时,便会以闪电般的速度抓拍,而他的艺术家的敏感度也让这个瞬间具有了一定的保障和深度,而促使他投入拍摄的则是信念——“用信念去摄影,是我生活的准则。”
    该纪录片除了将萨尔加多的黑白摄影以交织有序“幻灯片”的方式来表述创作理念、再现工作成果之外,还以穿插其间的彩色影像讲述着这位摄影大师遍布地球的足迹和心路历程,从美洲到欧洲,从亚洲到非洲,在地球的每一个微小又充满内容的角落里,萨尔加多无处不在,他的游历、他的镜头本身就带有一种传奇色彩,而他拍摄的作品也被视为21世纪初最重要的纪实项目。
    正所谓看见黑暗者也被黑暗所侵蚀,“他所目睹的那些苦难,彻底改变了他,也让他对摄影师这个角色有了新的认识。”而片名所谓的“地球之盐”恰恰指的是我们人类,长期以来,人类所造成的战争灾难和仇恨杀戮,几乎摧毁了摄影大师对人类的信念,在西非卢旺达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我们的大师深刻地感到“世间有一种野兽残暴至极,世间有一种野兽恐怖至极,那就是我们,人类。”这样的心理负荷致使大师身心俱疲,停止了探问地球村落的脚步。
    萨尔加多的自我治愈之路,也为这个日益干涸的星球做出了新的贡献,在此必须提及他的妻子,她似乎是他命定的导航灯,起初他拿起相机的契机就是因为她,当他对人类世界彻底失望,疲惫了,厌弃了,几乎奔溃地停止了探寻的步伐时,她动员全家在日益干涸的家族农场种树,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荒芜贫瘠的山间恢复了早年的勃勃生机。
    萨尔加多也在进行一个名为“Genesis”的项目,以记录全球尚未被人类拍摄过的地理及物种,在看尽世间的各种沧桑涂炭后,大师最后的选择是归于自然,并自愿将恢复生机后的绿岭山谷奉献为国家森林公园,片末当萨尔加多立于苍翠葱茏之中说道:“在我过世后,这片重新栽种土地上的森林,将又恢复我出生时的旺盛样貌。这不失为一场漂亮的循环。”在此,不得不为一个如此博大而有益的灵魂喝彩。
(杂志约稿)

 6 ) 我们都是地球的盐

这周看了关于摄影师Sebastião Salgado(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的记录片《地球之盐》,他被誉为21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师。

Sebastião出生在40年代的巴西。在60年代,和妻子lilia(哈哈…)移居欧洲。他放弃了在英国世界银行的高薪工作,一切归零后,去往巴黎从事专职摄影,他的足迹开始遍布全球:拉美、非洲、中东……一个拍摄项目往往耗时数年,他远离家人,与当地人吃住在一起,如此这番,仿佛才能拍出最接近本真的作品,从那些被拍摄的对象的眼睛里看不到疑虑和厌恶,是一种最自然的呈现。80年代,他走到非洲,在埃塞俄比亚、马里,看到那些被饥荒干旱折磨的人民,生病与死亡等同,脱水、干枯的人体,生命如同枯草、槁木。

如果说在80年代,Sebastião看到了人类的弱,那么在90年代,他则看到了人类的恶。1994年4月,卢旺达大屠杀,当时全世界媒体都聚焦在南非第一次民主大选,欧美甚至中国的冷漠、联合国的拖延,似乎没人在意这里正在发生着什么,三个月的时间,100万人被杀戮,昨天的邻里朋友,今天恨不得就用锄头、镰刀将你砍死。而Sebastião在这里,用相机近距离记录下这一场种族灭绝,在坦桑尼亚、刚果,他追随着逃难的人民,看到用父亲将孩子的尸体面无表情地抛向乱尸堆,看到人们用铲车铲起无数的尸体,跟泥土一样与泥土混在一起。在屏幕前的我几度无法正视下去,这时Sebastião说,“我与难民们在一起,奇迹地没有感染上任何疾病,但我的心和灵魂却病了。”这让我想到在同一年,南非自由摄影师Kevin Carter在约翰内斯堡用汽车尾气用导管引入密封的汽车里自杀身亡,而他就是拍摄了那幅著名的秃鹰与行将饿死趴在去救济站路上的小女孩的摄影师,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同时却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议:面对此种情况是应立马放下相机上前救助还是先完成工作使命?他留下的最后字句,“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

而Sebastião历经了世间的黑暗和人类的残暴,选择活下来,只是再也没有办法拍摄肖像。他和家人回到巴西,开始照料起父母的农场,通过种树试图让干旱土地恢复生机。他们成功了,自然似乎缓解了他的疼痛,他重拾相机,只是这次,他的拍摄对象变成了动物和自然。也许是亲历了太多人生和不同的命运,他拍的动物也是那样地富有人情味。尤其让我感动的,是一张摄于加拉帕戈斯群岛(俗称龟岛,位于厄瓜多尔)的鬣蜥的足部特写,他说,”它让我联想到中世纪武士的手以及他们盔甲上的鳞片,看到它,仿佛看到我的表亲,我们最初都是由同样的细胞进化而来。”多么让人为之动容的一段话。

看完影片,一石激起情绪的千层浪,以至于让我忧伤、怀疑、痛苦、愤怒和更加的焦虑。在无比敬佩Sebastião的同时,对自己也深深地厌恶起来,厌恶自己的苟且、犬儒与狭隘。反观我目之所及的非洲小岛,又是怎样的呢?去年,我也开始拍孩子的project,美其名曰“拍摄项目”之名,实则是在工作之时的用iPhone“偷拍”。如今想想,这样的照片,是有意义的吗?是富于感情的吗?还是仅仅满足我偷窥猎奇的无耻虚荣而无任何背后的思考?是感动了自己还是矫情了别人?或许你们会回答“然并卵”吧。

这种扭曲的心理状态一直缠绕着我,直到在今天看到日本女指挥家西本智实指挥柴科夫斯基的“悲怆”才得以缓解。原来我也与Sebastião一样,需要找到一个庇护之地,在里面假装原谅了自己。

 7 ) 盐的作用&文德斯部分访谈内容

学校展映,放映了这部电影,还有文德斯的交流活动,有点幸福。其实这部电影早就在我的硬盘躺着了,但是一直没看。

我也喜欢摄影,但自我介绍顶多说自己是爱好者。之前不知道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这位摄影大师,今天看了他,更感觉“摄影师”这三个字沉甸甸的份量。在每个人都可能把照片拍“好看”的今天,图片摄影并不那么容易上升到艺术的高度,两层之间隔得太远。在此角度上,我看不起自己。

当一个人目睹人类巨大的苦难,无法形容的人道主义浩劫之后,有任何激烈的反应,都是很正常的。张纯如写了《南京大屠杀》后,开枪自杀,我崇敬她。萨尔加多深入接触了一次次干旱、饥荒、霍乱、屠杀、种族灭绝后,拍下了那么多震撼人心的照片,很多让我泪目。大规模死亡能让人麻木,而极端暴力又极具感染力,他说“我得了重病,我的灵魂病了”,我立刻感受到绝望随着黑屏侵入骨髓,并因此泪流不止——而我感受的,不过是他体验的苦海中的一粟罢了。

神奇的是,萨尔加多竟然能从中逃出来。在质疑人类并质疑自己的意义之后,还能回到生命的起点,去探访更稳定的无人世界,继而致力于恢复家乡的生态。看到那片荒山变森林时,我感叹这就是最美好的童话。地狱和天堂之间的翻转,第一次靠人,第二次还是靠人,如此循环往复,在世界每个角落上演。人是大地的盐,无论是向上修建金字塔还是向下挖金矿,他们都能深刻地改变这个世界。

文德斯特擅长用电影展现多种艺术形式,很“电影”的《德州巴黎》,很舞蹈的《皮娜》,以及这部纪录片,重头内容也是萨尔加多的图片作品加上解说。总之,并非常规的电影方式。关于文德斯为什么能成功表现多种艺术,以及他的创作理念、人生思考,看他自己怎么说吧。

——————分割线——————— 文德斯部分访谈内容

自己听译,结合台上翻译(也是学生),手机打字。有不准确和遗漏见谅,只是转述一下他的思想。

Q:您的电影往往不是站在导演的角度拍的艺术家,是在艺术家角度拍电影,您怎么对各种艺术都很理解?

文德斯:我也搞不清楚(全场笑)。我认为这与一个事实有关——我小时候不能决定以后干什么,我上学后,想干所有事情,我喜欢写作、画画,我想成为音乐家,建筑师。后来意识到电影包含了所有艺术,能把它们结合成一体。

Q:您认为电影和文学能帮助维持您内心的秩序吗?(一个很空的问题,全场爆笑)

文德斯:是的,我真的相信。一切的核心是讲故事,讲故事对人类来说非常重要,故事能维持人生有意义的感觉,一个人的生命有意义的感觉。在晚上,当小孩得去睡觉,他们最喜欢的事是让父母讲睡前故事。他们白天有那么多体验和经历,他们需要故事使自己安静平和。父母读故事很简单,有勇气去想一个故事就更好了,编故事时会意识到,怎么编都可以,甚至不知道结局都行。一件事导致另一件事(因果关系)是小孩想要知道的,他们想要人生的意义,讲故事就是在创造意义。电影人的任务有些相似。

Q:您怎么样选择纪录片的题材,怎么确定其主题?

文德斯:我必须承认,是大部分纪录片题材来找我,而不是我找它们。只有一部例外,那就是《寻找小津》,因为我想拍摄三位电影大师。在小津去世二十年后,我去了一趟东京,寻找他的故事。我本来也不想去哈瓦那拍音乐纪录片(《乐士浮生录》),但是某人说在那遇到人生最好的音乐家,此后三天我们就出发去古巴了。你们刚才看的《地球之盐》,我见了这个摄影师(萨),因为我喜欢他的作品,所以我去找他。当我见到他,他展示了自己的图片,他说:我正开始和自己儿子制作一部电影,但这太难了,我们相处得不好,你能帮我们吗?

其实整个过程是很有意思的,因为一开始对这个题材也不一定了解。要让观众了解这种艺术,不能让观众看到太多个人痕迹。要展现其他艺术,要让某种东西更可见,就要让自己不可见。

Q:欧洲电影最近几年都发生了哪些有趣的变化?从您的角度看?(又是一个大问题)

文德斯:问题太大了(沉默),这不容易说。但真正的问题是:欧洲近年发生了什么变化。电影反映的是时代的内容。我觉得最近几年,欧洲电影展现的欧洲形象,是有些迷茫的。

我们欧洲和中国差不多大,但欧洲讲40多种语言,有38个国家产电影。这些不一样的语言,文化多样性,是欧洲的财富。但世界趋势就是全球化,独特性正在消失,维持民族特征有更多的问题。

Q:《德州巴黎》,您是从哪里获得了灵感?和自己的情感体验有关吗?(全场爆笑)

文德斯:谁问的这个问题?(全场哄笑)我从来没有在脱衣舞吧认识一个女孩,没有个人经历!但我对自我迷失的感觉了解很多。我拍这部电影前在美国制片厂体系待过六年了,期间只做过大制片厂电影,这让自己感觉在浪费时间。这不是属于自己想拍的作品,也不是我来美国的原因。我答应过自己,想拍自己的美国电影,用自己的准则和人。

主题是我认为的美国梦,有一个家在美国非常重要,但很多时候只是梦想而已。里面的脱衣舞吧其实是自己想象的,和真实的不一样,这个地方有心理治疗室作用,但现实中并不能这样交流。

中间还有几个问题跳过,最后一个问题

Q:艺术是在不断发展,艺术审美、趣味在不断变化,您怎么看这种变化?

文德斯:谢谢,我认为我们见证的变化比以前人都快,无论是生活环境、文化还是其它方面。作为电影人,我们必须作出反应。最大的问题在于,如何反应,以及你在剧变之中是谁——你要你的电影要反应这种混乱的时代,还是完整的平和的电影?我们生活在信息很多的时代,可以听到很多声音。我认为,我会在这种环境里拍偏向能让人平静的电影,这些电影信息量不是很多,但是很清楚。

我相信你们每个人都有能力拍电影,能传达自己的视角,不是增添嘈杂混乱(Chaos),而是创造出让人能抓住(hold on to)的东西,要对自己内心真实。十分有趣的是,如果你自己不投入爱,那别人也不能从作品带走东西。所以,一定得把自己和自己深层感情投入进去,不然就是增添嘈杂。

结束。

—————盗文必究—————

 短评

他妻子更了不起,是这个家庭以及全部项目的总设计师和主心骨。

6分钟前
  • 高玉宝
  • 力荐

三星都给摄影,电影技法方面毫无新意,痛彻肺腑的陈述也并不能触及灵魂深处。

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棒,一家子大写的你球人!有机会一定去看大银幕哦。今儿法盟确实小了,虽然仍很震撼,但还想去资料馆二刷。对二闺女有了新认识。

13分钟前
  • 🌞娘卷卷🌙
  • 力荐

电影太棒了,但主要还是萨尔加多太棒了。(可惜不是迷妹,不然见到真的维姆文德斯大概也太棒了。)每个像这样逼迫自己直视人类最黑暗面的摄影师都不知道有多强烈的召唤和信念,唯有崇敬,并感谢他们拓宽摄影的疆域。看完感觉自己都更有人性了……但难道又要什么也不做地任这冲动消逝吗,觉得有点焦虑。

18分钟前
  • eleanor
  • 力荐

"马太福音5:13-16 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他再咸呢?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 盐,需要提炼,冲泡,能改变一切味道,能防腐杀菌,可盐如果过了度,盐化的土地会变得一片荒芜。寥寥数字,把人,这个地球之盐的特质,说的再透彻不过了

23分钟前
  • 我累特
  • 力荐

极尽谦卑的文德斯几乎是以学徒的姿态呈现了萨尔加多眼中的世界,光影先后经两位大师之手却如同未着痕迹,只是默默讲述自己的故事。因为直面过人类至为黑暗残酷的一面,才有对世间生灵万物毫无保留的深情,毕竟,我们之中的每一个就是地球之盐。之于观众而言,这样的电影就是一次灵魂的洗礼。

25分钟前
  • BLTEmpanada
  • 力荐

本片的启示:1.摄影还得靠天赋,去专门学是没用的;2.摄影三宝:黑白颗粒高反差;3.再拍了基本一辈子后,眼界和胸怀已经上升到了一般摄影师无法企及的高度。

30分钟前
  • 喜喜
  • 力荐

讲自然,其实也是讲人。光是想想,这个星球上仍有过着跟我们截然不同的生活却难以为我们所知的同类存在,就已足够神奇。

32分钟前
  • Alain
  • 力荐

“这是我最后一次旅行,我已不再相信所谓人类的救赎,没有人类应该活成这样……我为我的相机,为我的双目所见落泪。”最后造一片森林修复灵魂的恶疾。人类是地球的盐,能毁灭自然也能创造奇迹。

33分钟前
  • Aby
  • 力荐

“当我过世的时候,我们种下的这片森林,将会恢复我出生时的模样。一切也因此得以圆满。这就是我一生的故事”—— 看过电影后,才理解了上周末在自然科学博物馆的那场摄影展。原来他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对于一个见证过太多苦难的人,回归自然去做一名守护者,是最好的归宿了吧。

36分钟前
  • 子东文
  • 力荐

一个摄影师的生平,仅通过他的一幅幅黑白照片,就可串连起他的一生,反映出他的对这个世界的看法,看出他的情感他的思想。他追寻着新闻热点去拍摄,他见惯了这个令人失望世界的生生死死,最后自己放弃了对于这些让人悲伤之事的拍摄,转向了自然,转向了环保。面对死亡时最难面对的是自己的内心。

41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力荐

“当我死的时候,我们种下的森林将会恢复成我出生时的模样,循环得以圆满。这就是我一生的故事。”

43分钟前
  • 张维托
  • 力荐

用海象的视角,拍出但丁的地狱。再来到地球重病的现在,重建一座森林。当我过世时,我们种下的森林将会恢复成我出生时的模样,循环得以圆满。这就是我一生的故事。

46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跟大师活在同个时代是无比幸运的,凡夫俗子借由一双上帝之眼,得以凝视这个星球无数个令人泪流满面的瞬间。毁坏的雨林能重生,写满贫瘠和死亡的土地上也能开出文明之花,萨尔加多是上帝派来人间的卧底,不为了满足任何猎奇或艺术追求,而是用光为人性铭刻下永恒的证据。

51分钟前
  • 樹一
  • 力荐

给我深深震撼的不仅仅是萨尔加多的摄影作品,更是他缓缓道来的每个故事,看着他花了一个又一个十年记录这个星球最残酷的画面。灵魂承受了多大的劫难,才会说“人类的残忍让我们不配活下去”?好在竟然,他在另一个维度获得了重生。同样都是摄影师的纪录片,这部真心比薇薇安迈尔的好太多了

52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萨尔加多不止是神妙的光影叙事者,他诗意精确的言语同样有力量。在我眼中人类是地球的病毒,将天堂败坏成炼狱,但大师看遍饥馑苦难暴虐杀戮依然未曾陷入虚无,他说:我热爱人类,他们是地球之盐——这才是难能可贵。大地抚慰治愈了萨尔加多破碎绝望的心灵,他种下的森林是给这个星球的偿还,也是回馈。

53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照片没问题,读解照片的形式也没问题,萨尔加多被黑暗吞噬也没有意外。只是对一些人类社会问题的看法,似乎太过表面了。沦为环保纪录片,总感觉还是隔了一层什么奇怪的东西。

56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灵魂清洗,萨尔加多阅尽世间种种人类贪性催生的罹难悲苦,在最后选择回归于动物和自然。他一生的故事,看到了完整。别让那些不幸的事件,只沉淀为事件。别让悲伤的土地,放任干涸荒芜。在凝固瞬间的照片面前,我们也不该只是保持那一刻的哑口无言。

59分钟前
  • bird
  • 力荐

生命是太珍贵了,以至于无所事事之时,总有罪恶感,担心自己在浪费生命。然而碌碌一生,难道就不是对生命的浪费吗?我佩服这个男人,能用八年时间去拍一组照片,不赚钱,不买房,啥都没有,就图个开心。他这样任性的挥霍着时光,我却觉得,他才是那个最懂得珍惜生命的人。

1小时前
  • 亚比煞
  • 力荐

镜头总是热的,从人生在世上对金钱的追逐,对资源的争抢,到对生命的拯救,对物质的清醒,再到动物、人与自然延绵不止的疾病、饥荒、死亡,历年一段又一段跨越精神的征程,引向身为亲历者最大的自豪与痛苦。但身为真正的“地球之盐”,在对人类失望的阶段,又开始恢复森林的救治活动。如此一生的修行与作品,只能望其项背。而他背后的妻子,真的有过人的智慧、胸襟与能量。 @资料馆

1小时前
  • Mr. Infamous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