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之敌

犯罪片美国,日本2009

主演:约翰尼·德普,克里斯蒂安·贝尔,玛丽昂·歌迪亚,比利·克鲁德普,吉奥瓦尼·瑞比西,查宁·塔图姆,斯蒂芬·多尔夫,凯瑞·穆里根

导演:迈克尔·曼

播放地址

 剧照

公众之敌 剧照 NO.1公众之敌 剧照 NO.2公众之敌 剧照 NO.3公众之敌 剧照 NO.4公众之敌 剧照 NO.5公众之敌 剧照 NO.6公众之敌 剧照 NO.13公众之敌 剧照 NO.14公众之敌 剧照 NO.15公众之敌 剧照 NO.16公众之敌 剧照 NO.17公众之敌 剧照 NO.18公众之敌 剧照 NO.19公众之敌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3 20:34

详细剧情

本片改编自真实事件。1933年,江洋大盗约翰?迪林格(约翰尼?德普 Johnny Depp 饰)与同伙约翰?汉密尔顿(杰森?克拉克 Jason Clark 饰)持械劫狱,从印第安纳州监狱中成功救出抢劫团伙成员,包括“漂亮男孩”弗洛伊德(查宁?塔图 Channing Tatum 饰),“娃娃脸”尼尔森(斯蒂芬?格拉汉姆 Stephen Granham 饰)等,并藏身腐败警察马丁(约翰?迈克?鲍格 John Michael Bolger 饰)的农宅。马丁说服迪林格藏身芝加哥,寻求黑帮保护。在一系列银行抢劫活动中,迪林格爱上了芝加哥女职员比莉?弗雷凯特(玛丽昂?歌迪亚 Marion Cotillard 饰)。与此同时,联邦调查局探员茂文?普维斯(克里斯蒂安?贝尔 Christian Bale 饰)被上司胡佛局长(比利?克鲁德普 Billy Crudup 饰...

 长篇影评

 1 ) FBI崛起记——《公众之敌》

      又一部枭雄覆灭记?你要这么看这部电影,那太浪费曼导演的苦心了。有了《邦尼和克莱德》、《情枭的黎明》这些个枭雄覆灭记在先,后来人如何跳出原来的叙事窠臼,能够“搞搞新意思”,对每个要拍这个类型的导演都是个严峻的挑战。

    迈克尔曼的《公众之敌》新意在哪里?

    看完《公众之敌》,你能说说约翰迪林杰和杰西詹姆斯(不知道这个帅哥事迹的可以参阅本人以前影评)有何不同吗?作为同样被时代裹挟向前的枭雄,他们奋力挣扎最终还是不免被碾压在时代的车轮下,在这个悲剧的宿命中,他们迸发出了什么样的个人特质呢?

    说实话,我没看出来。我觉得曼导演压根儿也没想讲清楚,我总觉得曼导演想讲的原来不是这个劫匪,而是通过劫匪在还原一段历史——FBI的前身的那段真相。

    还记得片中最血腥的镜头吗?那是漂亮男孩/小白脸弗洛伊德在苹果园被一枪洞穿,镜头长时间的瞄准了那个流血的伤口,弗洛伊德在地上扭曲,最终死去。而之前是很长的铺垫,渲染身为调查局探员的普维斯从下蹲瞄准到射杀的全过程。

    之后的血腥镜头发生在普维斯射杀娃娃脸尼尔森,普维斯持续开枪直至把手枪子弹打光,尼尔森终于晃动倒地。而在这之前,调查局刚刚对一辆拒绝停车的汽车扫射,到普维斯上前观看的时候,里面两个人死状恐怖。

    影片最终的血腥镜头发生在电影院外,迪林杰被当街从后脑一枪贯穿,血瞬间形成了一片血雾,之后再从贴在地上的脸的破洞中流出来。

    而约翰迪林杰团伙的恶行,电影中给的持续关注镜头和近景镜头却相对要少的多,自然给人印象不会太深。曼的这种安排,绝非偶然,实属故意。

    曼想说什么?从胡佛局长身上可以方便的一窥究竟,他几乎是片中塑造的性格最为鲜明的人物,深谙斗争手段,残酷而绝不不留情。迪林杰不过是不自觉的充当了胡佛扩张自己调查局最好的路径和手段而已,而这种扩张的手段和方式其实和迪林杰的手法并无二致,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才是曼导演渗透在幽幽历史表象之后的真面目。

    说到底,迪林杰也好,几年后退休自杀的普维斯也罢,不过都是被历史裹挟的小人物,奋力挣扎却依然身不由己,他们开启了残酷血腥之门,才发现这扇门一旦开启就无法回头,留给自己的只有崩溃和死亡。而这一切所造就的不仅仅是没杀过人没到过现场的administrator(管理者)胡佛这类人,更是一个分外强大的国家机器,这个国家机器已经把影片中那些小人物碾碎了,下一步会是谁呢?

 2 ) 公众之敌:谁才是真正的公众之敌?

  “我们可以在任何时候去抢劫任何一家银行”    毫无疑问,迪林格具备一名银行劫匪一线领导的所有素质,他经验丰富,计划周密,头脑冷静并且应变机敏。所以他能在1分40秒洗劫一家银行并且满载而归,甚至能够赢得民众的爱慕。 可惜他并不明白这却不是他作案成功的原因。 他成功,只是因为有人需要一些服务,而他则被认为是合适的。 而他被人们当英雄一般看待的原因,则恐怕要归结于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他满足了人们种种的心理期待,比如暴富、冒险、成功、风光、魅力、还有让政府丢脸(反体制的),在没有强心针的情况下,他貌似一剂精神鸦片,给人们带来刺激的同时,也给自己贴上了时代情绪宣泄代言的标签。 或许他自己没有想到这么多,他说“我去过的地方也并不那么有趣。”,并且,他也并没有因为成功和富有而融入到社会主流中去,在离开高档饭店的时候,他说“让我们离这个倒霉地方远点。” 无论是贫寒的出身还是他成功的方式,都注定了他永远不会被那些“上流人士”所接受,甚至在自己的圈子里也一样。 他聪明机警,风雅浪漫,忠于爱情,可是他不够智慧。 酒吧里,在言及未来时,朋友说“你应该考虑下,我们所做的都不是长久之计。”而他却回答“我们享今天的福,何必去为明天担心。” 以他的头脑,如果不是字面上看来那么散漫天真的话,那么就只能说,他的经历让他对人生和未来是不抱什么希望了,在没有认识爱人之前,他甚至连退休都没考虑过,真正的今朝有酒今朝醉,生活就是行动,享受,再行动,直到有外力能结束这一切。 他只是一颗被黑帮集团用来敛财的棋子,被人利用而无力驾驭自己,在他仍热衷于抢银行的时候,那些需要他的人已经在开始寻找更为安全、稳定、性价比更具优势的财富增长方式了。如果他们的动作可以慢一些,那么迪林格或许还能多过几天好日子,然而不幸的是,他们比迪林格聪明的多。 失去了他们的支持后,他还是要走自己的路,罗伯特德尼罗在盗火线里说自己除了抢银行什么都不会做,但是迪林格显然不是,只是“在你绝望的时候,你根本没得选择。”可是一切都变了,一个没有背景支持只能靠拼命的小团队很快就被打的七零八落,伙伴们依次伏法,就连信息都靠不住了。“这是4万8千美元。”“听着要比80万少很多啊!”迪林格窝火的说,这个时候的他,美人迟暮的悲凉感尽显,收入减少,压力却再增大,警察追的他惶惶不可终日。如果再不退休,那么他肯定不能如自己所言,老死在爱人的怀里。 可是接着爱人当面被捕,这深深的打击了他,而后来朋友的出卖,不过是他悲剧收场的催化剂罢了。因为这个时候,他就已经知道自己无路可走了。 看电影前的下午,他冒险的深入警察局里晃了一圈,发现重案组空无一人(除了一个留守接电话的,他应该清楚这意味着什么),墙壁上贴着自己都已先自己而去的伙伴照片,孤独悲凉的氛围随着镜头缓缓移动,最后他问道看电视的几个看门老警察看的什么电视,有人冷淡的回答了一句。 这个细节暗示了他已经不再被人关注和需要,那些日子都成为过去,如今的他被彻底的抛弃了,既然早晚都是这样的结局,那么何必再保守煎熬? 于是他选择了一场黑帮电影,他时而淡漠时而会心的笑。 面对抓捕,把枪掏了出来,转过身去看了一眼身后枪还没能举起的警探,却又把身子转了回来。他根本就没打算抵抗,但是他也没打算活着。 不会再有人帮助他越狱。 于是,他选择了最后唯一能选择的。 死棋。       “我们的人无法完成这样的任务”    普维斯知道这话并不讨那个有志于打造类似“青年文明号”这样的明星团队的上级欢心,可他还是艰难的将类似的话重复了三次。 毫无疑问,他是个坚毅、负责、有正义感和职业水准的优秀警察。尽管他看起来冷漠、倔强、笨嘴拙舌,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一次次的把迪林格逼上绝路。 奈何的是,他也无力改变自己作为棋子的命运。 他的上级因为他的能力而把迪林格的案子交给了他,但是却不允许他按照自己的思路行事,并且明显也看不上这个有些土气不善言辞的下级,普维斯走的是踏实的职业路线,调查追踪指挥冲锋,可谓有勇有谋。他的上级却对宣传包装制造热点乐此不疲。 从第一次的新闻发布会上二人共同的亮相,就能看出他们的合作,其实和迪林格与黑帮集团并无二质。 上级追求的是成为政治明显以便加官进爵,打击犯罪对他来说更像是为达成政治愿望的不得不采取的手段。所以他选择了迪林格,因为迪林格罪大恶极,而且尤具明星效应。至于那些真正的黑帮,他却没有去过问。 而普维斯符合他此时的需要。 普维斯的艰难就在这里,他其实并没有得到强有力的支持,和同事们的配合也远谈不上默契,在影片中,几乎没有显示他们之间的交流,有的只是普维斯自己不停地分析和下令,而后就是下属们没有什么回应的散开依计行事(还搞砸过几次)。他唯一拥有的,就是指挥权,却不能让大家发挥积极性。结合整部电影来看,似乎普维斯的目标和大家并不一致(最后抓捕行动的消息确认后,他有些兴奋地说就是今晚,然而下属们的神情却依然是一副漠然的表情,可见大家的心思并不在这方面。结尾的警察局大家围着看电视,表明了那时候大多数警察的心态似乎就是混日子)。而他也能感觉到自己的处境,面对下属的散漫和失误,他也从不开口责备,因为他知道,这没有用。所以他只是尽自己的力,对于自己的团队,他似乎也并不抱很大希望。 可以想象,带着一帮除了行尸走肉从事这样的危险的工作,指挥官该是什么样的心情。所以到了后来,他也不得不默视一些有违自己初衷的逼供。但是其道德底线仍是不能触及的,在他抱起被粗暴对待的迪林格女友时,将那种面色隐忍却胸有波澜的心理状态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也几乎是他的招牌表情。) 迪林格被击毙前,导演给普维斯的慢镜非常耐人寻味,普维斯的表现先是沉静,然后进入紧张,最有些不合常理的是,当他跑到跟前却看到同事把枪举起来向迪林格准备射击时,有一种放松和绝望掺杂的神情,放松是因为迪林格不会再逃脱了,绝望却仿佛是因为自己迟来一步而不能挽回迪林格的生命。 接下来的一幕也很有趣,普维斯问击毙迪林格的探员“他说什么。”探员说没听清。然后普维斯说你善后吧,就独自走了。人们在他的身后拥向现场,再次映衬出他那种深刻的孤独。他的表情还是那么坚毅,但是明显带着无奈与失落。和迪林格一样,他同样不被接受,难以融入。 他或许是在思考自己是胜利了,还是被打败了。或许他已经有了自己的结论。 一年后,普维斯辞职离开联调局(传闻是因为其硬梆梆的个性得罪了时任局长胡佛而被其逼走),最终于1960年自尽身亡。       “需要什么,给他搞定。”    真正的公众之敌,就在两位主角的经历牵绊、两大集团的内力比拼中,逐渐浮出水面。 黑帮集团对迪林格说“有什么需要的,就告诉我。” FBI局长对助手说“告诉他(普维斯),他需要什么,我们都能帮他弄到。” 一场警察与罪犯的殊死争斗,被如此平常的一句话感光,不是黑与白的较量,而是利益的攫取与再分配。 对于黑帮来说,他们的生意是第一的,起初没什么好买卖,抢银行比较划算,于是他们支持迪林格,给他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信息、装备、路线、安全、以及洗钱等一条龙的服务。但是一旦他们找到更稳定高效并且安全的经济增长点,那么立刻就对迪林格过河拆桥:“你现在对生意是不利的了”。一句话,迪林格立刻江河日下,由红人变为弃儿,就此走上绝路。    对于局长来说,迪林格价值不菲,对于善用媒体资源的他来说,其筹码价值可以发挥双倍功效,于是他找来了普维斯。而在普维斯说道需要老一些的警探们配合时,局长的面色立刻就不好看了,因为这和他倾力打造的年轻精英品牌团队背道而驰。看到这里,可以明白一点,局长希望破案,但是局长并不把破案看做头等大事,但是在权衡了一下之后,局长还是同意了普维斯的决定。毕竟软包装和硬政绩相比,后者要有吸引力的多。 迪林格案件落幕一年之后,普维斯就自尽了。如果说迪林格的死是明线,那么普维斯的死无疑给了众人更大的想象空间。   再来看看影片里其他值得注意的地方,最初劫匪屡次得手,而且多是有惊无险,但是从黑帮抛弃迪林格开始,他的照片就上了电影院的大屏幕。警察局的警员开始总是姗姗来迟,火力也基本是劫匪占压倒性优势,但是同样从黑帮抛弃迪林格开始,狙击手一枪就把匪徒按在地上,开始的时候迪林格有警察找不到的安全屋,后来到哪里都无所遁形。普维斯来到重案组后,才开始着手给大家配好些的武器和防弹衣。还有把武器送进监狱以便越狱,律师三言两语就扭转乾坤。。。 透过这些,可以看出当时的腐败已经渗透了司法部门,所谓黑白正邪的划分,不过是民众的一厢情愿罢了。 而那些不管采用何种方式、但是都尽力的想去改变这一切的人,那些反抗体制的人,大多都只能成为夜幕下的牺牲品,不管你是主动抗争,还是被动诉求。 这就好理解为什么导演采取了一种很模糊地态度,并没有把两名主角作为对立的代表而将其分别象征化,而是让他们都做了一些不合职业特点的事,但是又都是不得已而为之。(比如迪林格表现出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普维斯对逼供的默许。)因为他们都没有选择的权利,在体制和利益的食物链上,他们都处于底层,其职业愿望其实不过是别人在需要你时赏给的一根骨头罢了。这也是为什么警察局人浮于事的原因,因为大家对这个社会绝望了,混日子,是普遍的选择。 这里不得不提到电影中插入的广播:“迪林格事件从某方面来说,也确实促进了法律的进程。。。”而后黑帮的对话也显出了一丝忧虑,不知导演是想借此说明社会终究是要进步的,还是仅仅想给灰暗沉重的电影添一点亮色,告诉大家,这个敌人并非不可战胜。 前提是你活得够长,付出的代价够大。 迪林格说警察们懦弱,迟钝,缺乏毅力,他没明白,那是因为“那些人”还没真的想对付你。 最让人记忆深刻的镜头和台词都是在最后,白头警探二话不说,在迪林格无意反抗的情况下近距离对头射击,和他一同从外地调来的警探补的一枪也是打的要害,明显没打算留活口。 迪林格的女友最后看着他说:“他们说是你开枪打死他的。” 白头警探说:“是的,我是开枪的人之一。”   迪林格并非死在枪下,普维斯也一样。 他们是死在体制上。 真正的公众之敌。

 3 ) 这是我生命中最难做的选择题

从电影开始前我还纠结着
这部我期待了近一年的电影有我的大蝙蝠 还有我的德普
他俩谁更抢戏 谁更销魂呢
看着看着
我就觉得我既爱德普的嚣张 也爱大蝙蝠的隐忍 我选不出来
从大蝙蝠的那句"sooner or later,she'll go to him,or he is gonna come for her”到德普眼睁睁的看着billie被带走 然后在车上哭 泪涌啊
还有戏里的大蝙蝠抱起bille的那一刻 让人不得不想到英雄相惜
其实剧情没有什么值得说的 只是这样一部拥有着你不得不看的演员表的电影 你能不看么

最后让我纠结的是 硬盘里 我给德普和大蝙蝠的电影各分了一个文件夹
这部电影我到底放在哪个文件夹里呢

 4 ) bye bye, blackbird —— 帅死人是要偿命的

因为自从看过这部电影后,本站电影版长驻主持人小斑一直处于间歇性hc开关短路状态,所以本次节目特邀本站另一位主持人Jackie协同主持。

(台上走马灯出字幕:“本期主题:当年的强盗难道都是因为tmd帅死人所以才要偿命吗?”)

Jackie(看rundown):本期主题不是要讨论30年代public enemy时期的著名匪帮人物在本世纪大屏幕上的形象吗?

小斑:所以才叫制作人改成这个标题啊,你不觉得当年——我是说前FBI时代——的强盗都很帅吗?(掰手指ing)比如Brad Pitt(Jackie对观众解释:Jesse James是十九世纪的人物啦),Al Pacino(Jackie:《疤面煞星》的原型是Al Capone,其实本人并不帅),还有我们的(Jackie:不是“我们的”)“头号公敌”Johnny Depp……

Jackie:我觉得还是服装的关系吧,那个年头的强盗普遍表现得比较不怕热,不管住哪个区常年全都是三件套西装,礼帽,然后一定要在背心外面配枪带,我一直觉得那个蛮性感的……

小斑(两眼放射心心):……带着“枪”的JD耶~~~(Jackie:这句话是有颜色的吗),所以今天的主题就是要告诉各位男士们如何在46岁的年纪上出演一个30出头的抢匪而且还能帅到屏幕前的女观众都恨不能穿越一把去改写美国历史

Jackie:不是啦,今天的主题是……

小斑(呈现短路状态):……所以重点就是要有JD叔这一把浓过暗夜的秀发,一个经得起大背头考验的额头,黑过深渊的双眼(Jackie:你明明喜欢金发碧眼型的好不好),瘦而见骨的双颊,薄而线条分明的嘴唇,长而浓密的睫毛,而且切记一定要画黑色的下眼线哦——男性油脂分泌比较旺盛所以最好用液体的眼线笔,还有要定期的吃防腐剂和抹防腐药,我已经有写email去问JD都是在用哪个牌子的防腐剂。

(众JD的粉丝:小道消息不是说他其实吸血鬼来的吗?应该是靠喝血的啦)

小斑:还有一个贴士就是出门时最好旁边再拉一个年纪外形虽然差不了多少,但通常只会做JKQ三种扑克牌表情的帅哥充当绿叶(Jackie:绿叶?),这样自然就能把帅再拉高一个level。这次JD叔帅到如此天崩地裂日月无光,帅得我恨不得能穿越回去用内裤捂死Hoover(Jackie:口水!口水不要流下来!),还是要感谢Christian Bale,来,大家鼓掌(全体鼓掌)。CB同学又十分出色的完成了石榴姐的任务(Jackie:你为什么要加个“又”字!)我现在发现CB在好莱坞的主要用处原来是在这里,因为他外形其实不错,演技也受到认可,所以如果有导演要拍一部双主角的戏却想突出其中的某一位男主角A,那找CB去找男主角B就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本身的条件可以增加影片的质感,而且因为气质不具备侵略性所以相当地百搭,再有就是他那奇异的好比高原上的氧气一样稀薄的存在感可以在对比之中神奇地增加另一位主角的活力和红润度(众CB的粉丝开始往台上抛置被后制加打马塞克的物体)。
喂,你们丢我也没用啊,待会要记得email给CB的经纪人说如果CB不想走“双主角当中永远的绿叶”路线的话,以后尽量避免接双男主角,或者反派的人物形象比较丰满的戏。

Jackie:你也有说到人物形象嘛,所以好像这次CB从头到尾的僵硬表现应该是跟人物有关系吧

小斑:如果要以这种借口来推托的话,那最僵硬的不应该是Hoover先生吗?可是蓝人先生不是表现得很有记忆点吗?实际上剧本安排给Melvin Purvis的戏份并不少,甚至有一个专门给他亮相用的出场。如果说Johnny Dillinger的个性是始终如一,且因为考虑到观众对这个传奇人物的熟悉程度所以没有过多的介绍其背景的话,那这位FBI探员可是在这场跟 Dillinger的较量中走过了一段相当清晰的心路历程,从一开始志得意满地想捉到JD,把对方当成一个完全的恶人,到一次次的交锋中开始了解JD的生活哲学,他的个人品格,最后一刻他是想救JD的——他想抓住他,但迫切地希望他活着,这已经是有感情了。
影片最后剪入了很多Manhattan Melodrama电影中的镜头,在这些镜头中间不断插入MP和JD的神态及表情,所以JD对比Blackie,而MP对比Jim的意图是表达得非常清楚的,这也是最后JD的遗言之由来……CB同学前半程只有JQK三种表情,包括在救Frechette的那一场里,始终没有把这条路联起来,是断掉的,最后突然表现得那么激动不是很突兀么?

Jackie:可是Blackie和Jim一直是朋友,Blackie是为了Jim杀了人,而Jim也为了Blackie放弃了他的从政事业。MP和JD的交集没有这么密,你不要说得好像……

小斑:对啊,就是BL故事嘛。但现在后断背山时代要玩得更暧昧一点,love-hate关系有爱,至少这两对的立场是一样的。Blackie就是全民公敌时代的匪帮明星代表——英俊潇洒有义气讲爱情,就是无视法纪而已,只按自己的喜好标准来行动。但是Jim在结案陈词中也有说到禁酒令已经取消了,意味着这些匪帮被人当成偶像看的时代也过去了,从经济危机中复苏的社会将重新呼唤法律。而Jim正是后来的政治明星代表,也是英俊潇洒有义气讲爱情,但同时遵守法纪,将法典作为最高的原则,永远先考虑他人的利益。就好比中国七侠五义里的猫鼠一样,其实任何一个时代都同时需要侠客以反抗官府,也需要铁面来制约江湖。哪个比较红则要看当时的社会是需要破坏还是需要稳定。

Jackie:所以public enemy时代的制度是坏掉的,因为政府的腐败,再加上经济执危机,在公众意识里执法者和犯罪之间在行为本质上几乎没有差别,虽然MP他们宣称是在追捕罪犯——也就是JD,但实际上JD从来没有在任何一次他主导的抢劫过程中打死过民众,甚至连抢劫的目标也只是银行的金库而绝对不会要顾客交出钱包,相比之下,FBI——当然当时还不叫FBI——为了追捕JD擅自监听公众的私人电话,在Little Bohemia袭击路人导致无辜者死亡,连最后的围捕行动也完全不顾群众的安危而放在了行人众多的露天场合,还有警察为了知道JD的下落而私行扣押拷打 Frechette。所以难怪在那个年代像JD这样的人被视为“现代罗宾汉”,济不济贫已经是次要的了,重点是他们以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挑战调戏了国家机器,类似于侠客,让小老百姓看到了个人对抗国家机器从而争取自己的利益的希望——换则言之“全民公敌”的实际意思其实是“全民偶像”。
可是MP跟 JD对某些约束的标准是一样的,JD在罪犯里是“有规矩”的,甚至还讲一点绅士风度,那MP在执法者里是正直的,关切自己的手下,不容许警察滥用私刑,不想伤到无辜的人。他对JD的认知有一个从俯视到理解的过程,他在追捕这个罪犯的过程中不断牺牲自己的手下,需要屈从于自己的上司,甚至偶尔要做自己不认同的行为,可是JD却活得很恣意,他从来不丢弃自己的同伴,从来都不背弃自己的爱情,这不是他被“规定”要这样做,而是他“想”这么做,他是一个不守法的“ 好人”。可见国家机器所制定的法律既不等同于人类最为基本道德,也不是道德的子集,它们当中可能有一个很大的交集,JD在那个集合里面,只是不在那个交集里,就跟Blackie一样。而作为MP来说,恐怕也在这个追捕的过程中间和Jim一样发现要一直站在那个交集里很难,在某些时间你必须要做出抉择。
Blackie 有说过Jim是“他的白鸽”,象征着一种希望,司法能够变好,国家能够变得干净,执法者不但站在法律的集合里同时也能站在道德的集合里的希望。而 Blackie则是一只黑鸟,既然他不受法律的保护,自然也不受其束缚,他眼里就从来没有过这种东西。JD说"bye bye blackbird”是指public enemy时代的终结,他短暂的人生当中精彩纷呈的做案推动了FBI的建立,个人能够与国家机器对抗的时代结束了,后FBI时代的罪犯再也当不成“全民偶像”了。

小斑:Blackie最后去坐电椅前说“如果不能自由地活下去,至少让我自由地决定什么时候去死”,这部电影34年公映反应了当时的一种思潮,JD在看电影的时候已经意识到这个时代过去了,他总有一天是会被抓到的,虽然当年JD去看这部电影是巧合,但在这部电影的安排里就变成是“ 宿命”,Depp在电影院里已经表现出JD心知自己已经无路可退,“不自由,勿宁死”的认知,只不过是几个镜头而已,对比穿插入的MP的镜头,这也可以算是“演员表现力之高下判别”很好的教材吧(众CB粉丝再度往台上抛置马塞克物体)。

Jackie:可是在现在这个时候,再度把这些人拿出来作为屏幕主题是怎么个意思?这部电影肯定没有拍成传记片的意思,JD的身世都只在他泡Frechette的时候简单的交代了,也没有拍成时代匪帮片的感觉,虽然我一开始看到预告的时候还以为是枪战片……

小斑:开玩笑么,现在都流行人类——还不是超人哦——用火箭炮直接轰F15了,那种30年代的枪除非是拿来互爆菊花不然能有什么看头啊……真亏你想得出来。况且那个年代的匪帮也轮不到JD吧,他是以“优雅”出名的,业务还很专一就是抢银行,以社会组织影响力而论比Capone差得远了,虽然身边是有一票兄弟,但还是走“独行侠”路线的,只是明星效应比较强。这摆明就是要拍成以人物心理和性格刻画为主的双主角对抗戏剧片嘛,就跟那部几点几分Yuma镇决战一样嘛,问题不就是有一条的主角比较弱所以拍不出那种对抗张力来(对众CB粉丝:喂!好了!你们不要再扔了啊!你以为你们多送我两根香蕉他就能爆小宇宙吗?)

Jackie(赶紧转移话题):导演也要负一部分责任吧。如果只是这样两条线铺下来未免太干了,观众现在口味那么重,光是复古已经没有用了,还是要用一点小手段的,这整部电影颜色调得浓一点不知道会不会好一点。

小斑:或者把抢银行的过程全部做成老资料片的样子,也不要加声效。(突然想起来)可惜JD那个著名的跳柜台动作只做了一次。

Jackie:是老了吧,毕竟也46岁了,我都怀疑那一个跳还是吊了威亚的(被小斑踹飞)

小斑(掸掸鞋子):而且跟Frechette的床戏还没有脱衣服~~~两个人都没有脱这床戏还拍个P啊,干脆全剪掉好了,浪费我时间,JD太不够意思了,都这种时候还套个背心做啥,你看看人家Ewan叔露得多豪爽……(做势要抓狂)

Jackie:咳咳~~~最后JD走投无路的效果也没有到,应该是节奏的问题,可能用倒叙的方式会好一点。

小斑(摸下巴ing):从电影院开始倒叙吗?那倒蛮有趣的,开始和结束都是MM的电影片段,人家会以为导演是Gable的粉在搞转入性行销啦,说起来这部电影搞不好真能带动MM的DVD销量咧

Jackie:或者从探员告诉Frechette遗言那里开始倒叙也不错啊,总之要有先松后紧的效果,最后的氛围才会绝望,有英雄末路的悲凉

小斑(奸笑ing):所以你也以为JD是英雄喽?

Jackie:导演找JD去演JD明显就是想要达成这个效果啊。虽然Dillinger本身并不是出于“劫富济贫”或者对抗政府的目的去打劫的,但其行为之嚣张,和他 54法纪的大胆挑衅态度,就算不是为人间盗火的普罗米修斯,那至少也是敢于冲破黑暗的Mars吧。挑衅权威的人物跟艺术家比较有灵魂共鸣啦,总要有所怀疑,有所不满,有所愤慨,有所遗憾,有这种比较激烈的情绪才有强烈表达的欲望,况且现在也是经济危机嘛,如果是要站在政府角度上说当初FBI如何肃清罪恶的话,就应该把两位男主角调换一下——(举手)我没有要针对CB同学啊,但是如果论观众缘,尤其是女性观众缘的话,肯定是JD要强了,而且他明显也没有要把JD演成坏人的意图。所以这一点至少导演跟观众是有共识的:最后我是很不想看到那个历史已经写好的结局的。

小斑:而且他打哪里不好,干嘛打脸!为什么打脸!(被架走)

(暗灯,上字幕)

 5 ) Bye black bird

电影是部很真实的传记片,镜头晃动和无时无刻的拉镜头更添氛围感;

剧情方面从开端幕约翰风头正盛适逢佳人到展开幕普威斯特与约翰针锋相对,后高潮幕约翰势衰两方枪战,结尾幕约翰枭雄落幕走向死亡。

将近两小时半的时长,像是刻意不特别突出人物性格,用总是晃动的镜头来记录一切,1933年,罗斯福上任,经济大低迷,犯罪尤甚,正如影片节奏走向,警方崛起罪犯势败,老美走上坡路的时候,有些混乱时代的人民“英雄”,就像约翰一样,渐渐消亡了。

下面说说我喜欢的几个镜头,很抓人,很有意思。

约翰与比莉共度春宵后约定终生,两人同处一个画面切近景,光源却不同,一明一暗,像是两个世界,这也暗示了两人最终命运。

片中电影院的第一次场景

构图很漂亮,有点黑色幽默,“罪犯就在你身边”,警察用大荧幕喊话,所有人听从向左向右扭头,唯独通缉犯约翰,他低头慌张又得意,帅拉了……

胖警察拷打比莉

擅自严刑拷打比莉的胖警察被普威斯特拦住并且附赠无数眼刀(哥们儿办案不打女人)(同时也有前段剧情同事去世等等等等的心理阴影,贝尔警官,很拧巴的一个人,最后也给折磨自杀了。。。)警局中人站在门后走廊朝里面探头,胖子一个人贴墙呆站,嘲讽技能拉满,很记忆深刻的一个镜头。

借黑白荧幕,跟你说goodbye

前景是约翰的后脑,后景是呼应比莉的“戏中戏女主”,绝别意味很浓的气氛一下子烘托出来,悲伤又克制,大英雄的浪漫法,在所有人觉得他会去看另一场枪战电影时,他去了另一场。怀念和记住恋人和朋友。

all in all 戏中戏来再次call back一下本片男主至死人生信仰:

活的要精彩,死也要精彩,不要恋栈,燃烧你的生命吧。

 6 ) The Chicago Typewriter and Else

Hollywood最喜欢塑造英雄,正面的,或者反面, 而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为时代背景的人物,大多数都是反面的(因此Christian Bale连续在The Dark Knight和本片中做了两次暗淡的配角。当片尾人们拥向尸体时,他在镁光灯和照明焰火的烟尘里逆流而行的孤独剪影,着实苍凉)。这些人被当时正初露锋芒的FBI冠以“Public Enemy”的名号。他们当中的翘楚包括了(括号内为电影上映年份): Bonnie and Clyde (1967), Pretty Boy Floyd (1960), Machine-Gun Kelly (1958), Ma Barker (Ma Barker's Killer Brood, 1960), Al Capone (1959), Baby Face Nelson (1957, 1995) and John Dillinger (Dillinger, 1945, 1973, 1991, Public Enemies, 2009)。
这些反派英雄大致可以被划分为两大阵营: 酒贩子和强盗。这两个职业可谓都是应运而生。美国从1920年开始长达14年之久的禁酒令,又从1929年开始经济大萧条。有禁酒自然就有私自贩酒,有经济萧条就更有人跑出来半路打劫。你说这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也好,是物极必反阴阳循环也好。这就好比天主教的神甫们,难免是要出几个童娈癖者的。
《庄子》里有个故事,孔子向盗跖保证要去说服诸侯给他封一座大城,让他也做诸侯,从此“罢兵休卒,收养昆弟,共祭先祖”。盗跖驳斥孔子说,做大盗杀人毕竟有限,如果他做了诸侯,而假借仁义来杀人,那就更祸患无穷了,所谓“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尧舜有天下,子孙无置锥之地;汤武立为天子,而后世绝灭;非以其利大故邪?" 因此如果Dillinger在遇到Billie之后就决定收手,那他就不成为大盗了。当然Dillinger本人的际遇是有点George W.的味道,之前的几个正经工作都给搞砸了,才发现了在抢银行(当政客)方面的天赋。他在那个遇到了Billie的夜总会对Alvin Karpis说,"We're having too good a time today. We ain't thinking about tomorrow."
然而之后他的原班人马纷纷落网,他不得不铤而走险,跟Baby Face Nelson合作。于是在一次抢劫中,他失望地看着Nelson肆意地向平民扫射,从而导致路人纷纷倒戈。他被人从视如现代版Robin Hood的神坛上拽下,因此臂饮一弹时,我想全场观众都能油然而生一种目睹楚霸王临乌江时的悲情。
Johnny Depp把这个反派之王演绎地唯妙唯肖,据UPI说是跟他小时候在肯德基州家中拥有和使用过Tommy Gun密不可分的。这多少有点言过其实,但不可否认的是Tommy Gun的确深入民心,所以Depp家才会将其收藏。事实上如果银幕上二三十年代的帮派人物手里不拿一把Tommy Gun,就好像是拍一个蒙古人的片子里面没有人骑马。
The Thompson submachine gun, aka the "Tommy Gun", aka the "Chicago Typewriter", the "Chicago Piano"也许是Hollywood所最中意的银幕枪支。远的不说,本世纪内,Pearl Harbor (2001), Band of Brothers (2001), Road to Perdition (2002)就都留下了它的倩影。光是History Channel就有三部关于Tommy Gun的纪录片。有一部让我印象深刻的是Tales Of The Gun - The Tommy Gun: Gun That Made the Twenties Roar,光听这片名就有先声夺人的效果。
同样是手持Tommy Gun, Tom Hanks在大雨中无奈地扫射他老板时哀怨的眼神,就多了一份拖沓的仁义。而硝烟散尽时,回响在空气中的清脆的弹壳出膛声,以及Johnny Depp挂在车边疾驰而过的身影,相信都将会给Tommy Gun传奇的银幕历史添上浓重的一笔。
另外这部电影里用到不少对比手法也值得一提:Melvin Purvis和John Dillinger的正与邪,J. Edgar Hoover和Melvin Purvis的官僚与实干,Dillinger与Nelson的盗义与无义,Billie Frechette与Branka Katic的衷情与背叛等等。
这部电影是全程用Sony F23数码摄像机完成的。这可以从片中人物面部清晰的汗毛和多数夜间片段强大的景深当中一目了然。HD对于本片的摄影师、艺术创作以及后期都该是个不小的挑战。Public Enemies貌似是这部HD相机的大银幕处子秀,但这仅只是一个开始。

 7 ) 我肯定会老死在你的怀里

最漂亮的台词都用在了德普的爱情戏上。顺便说一句,那个女人穿着风衣从公寓出来,头号通缉犯德普接她上车的时候,边开车边嚼着口香糖边微笑,真是电力十足。
1.
马蒂,告诉我,我的兄弟们现在很安全。
只要你呆在芝加哥东部别乱跑,你就像在自己家院子里一样安全。
2.
你太心急了吧?
如果你眼中的人和我现在眼中的一样美,你也会心急的。
3.
听着,宝贝,最重要的并不是一个人来自什么地方,而是要去什么地方。
4.
我喜欢棒球、电影、好的服装、跑车、威士忌,还有你。
5.
你一个人住在这里吗?
是的,截止今天。
6.
你哪儿都不许去,听见没有?我肯定会老死在你的怀里。
7.
你现在看起来需要一个伴儿,我和我小弟弟去拜访你一下怎么样?

 短评

我是看帅哥的,不解释。

6分钟前
  • 肉一
  • 推荐

看的是deep影片其实不重要

7分钟前
  • sid
  • 力荐

劫富济贫,逍遥于世。

10分钟前
  • wonka
  • 力荐

大强盗的传奇.

14分钟前
  • 小僵尸蹲蹲
  • 推荐

爱的如此深沉……

16分钟前
  • 我老了怎么办
  • 推荐

Michael Mann,永恒的枪火之王,听到老爷子熟悉的轰鸣枪声,其它一切都不重要了。Johnny Depp 总算演了个像样的角色,“给我一支枪,让我横扫天下”的坚毅霸气够震撼。“他们只在乎别人从哪里来,而重要的应该是人们要往哪里去”,纯爷们。

19分钟前
  • 苇间疯
  • 推荐

【B】相较于《迈阿密风云》,本片的数字质感更极端了,不仅仅只有数字噪点,更加显眼的还有人物运动中所拖拽出的残影。同时,将数字摄影投放至这个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犯罪故事,本身就极具争议,过量的画面细节仅在面部特写时起效,而在其他场合下(甚至包括其最拿手的夜戏),也开始拖迈克尔·曼的后腿。唯有在迪林格被击毙后混乱的围观场面下,借由“手持DV”的影像质感,影片终于给了数字摄影穿越回这个时代的理由。怀疑迈克尔·曼的创作灵感在《借刀杀人》后就差不多宣泄殆尽,只剩顶级的枪战调度可以一看。

22分钟前
  • 思路乐
  • 推荐

我的抢银行梦再次出现!

25分钟前
  • MegaMind
  • 力荐

他象诗人一样说出最浪漫的情话。

28分钟前
  • 力荐

“不要胡思乱想,我会老死在你身边。”

30分钟前
  • Eudemonia
  • 推荐

罪犯的命运总是那么惊人的相似,最终都是毁在了女人的手里。

31分钟前
  • Q。
  • 推荐

热闹 紧张 还有爱耍帅的男主角 好看的传记电影 尽管我之前从未对传记电影有过如此的感受 多亏了Depp 演技真棒

34分钟前
  • 小肚子✨
  • 推荐

帽子 大衣 西装 背心 衬衫领带 我他妈要去抢银行!!!!

36分钟前
  • 魔吉觉吉末
  • 力荐

没创意的水准之作。贝尔僵死了。

39分钟前
  • mOco
  • 推荐

还打坏他的脸。

40分钟前
  • friendbeast
  • 力荐

长还闷的吓死人

41分钟前
  • 身娇肉贵一朵
  • 还行

情节混乱,线索模糊,而且最重要的是数字高清摄影所呈现的质感和时代背景实在不搭

42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较差

那个啥, 这男人咋越来越帅呢..

47分钟前
  • 双面薇萝泥咔
  • 力荐

金发红唇的凯瑞穆丽根和卷发红裙的马里昂科迪亚加上一个can be everyone的德普,德普微颓了演坏人更像了,纯粹就是大牌儿撑场面的小片片

52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推荐

被自杀

56分钟前
  • ♣lùlu♣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