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玻璃城堡2017 剧照 NO.1玻璃城堡2017 剧照 NO.2玻璃城堡2017 剧照 NO.3玻璃城堡2017 剧照 NO.4玻璃城堡2017 剧照 NO.5玻璃城堡2017 剧照 NO.6玻璃城堡2017 剧照 NO.13玻璃城堡2017 剧照 NO.14玻璃城堡2017 剧照 NO.15玻璃城堡2017 剧照 NO.16玻璃城堡2017 剧照 NO.17玻璃城堡2017 剧照 NO.18玻璃城堡2017 剧照 NO.19玻璃城堡2017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4 22:28

详细剧情

萝丝(娜奥米·沃茨 Naomi Watts 饰)是一名才华横溢的画家,虽然她拥有着价值百万美金的土地,但是却依然选择去过食不果腹居无定所的流浪生活。这样一个女人,嫁给了一个名为雷克斯(伍迪·哈里森 Woody Harrelson 饰)的男人,雷克斯比萝丝还要离谱,是一个整天酒瓶不离手的空想主义者。两人生了四个孩子珍妮特(布丽·拉尔森 Brie Larson 饰)、萝莉(萨拉·斯诺克 Sarah Snook 饰)、布兰(Josh Barclay Caras 饰)和莫林(布里盖特·伦迪-佩恩 Brigette Lundy-Paine 饰)。   虽然这对父母非常的不靠谱,但四个孩子们生长在如此自由的家庭氛围里,享受到了快乐的童年。可是,随着年岁的增长,这个家庭的弊端逐渐显现,孩子们很快就发现,他们必须学会互相照料。

 长篇影评

 1 ) 野性的呼唤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又要到哪里去。这个人生终极问题困扰着大多数人,首当其冲就是“我是谁”这个疑问。

似乎在我看过所有好莱坞的电影里,都在探讨这个问题,比如我最爱的《谍影重重》系列。间谍当然是最需要谨记身份的一个职业,如果有了“身份的焦虑”就无法完成任务,甚至还会性命不保。

我们也许不必面对如此极端的内心诘问,然而“我是谁”的问题,一天都没有停止过。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康德认为,人在道德上有自由的能力,人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一个真正的人,没有任何理由不去思考“我是谁”的问题。

我常感觉到孤独。和所有需要克服内心矛盾挣扎和黑暗的人物一样,在重生之前,要面对自己的阴影。不管这阴影来自于童年还是其它。

我在柏林看过一部名为《玻璃城堡》的电影,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以大女儿为主角,讲了她与众不同的一家人,母亲是个业余画家,父亲酗酒又浪漫不羁,一家人常常搬家,母亲沉迷在画画中,完全忽略家庭责任,小小年纪的女儿只好自己踩着凳子做饭,结果被意外烫伤。母亲和女儿的身份对调了,母亲像个需要被照顾的孩子,女儿被迫学会了独立。爹呢,一直有个梦想,就是建一座玻璃城堡,可一直没建起来。他教女儿游泳,完全是一种“丛林”生活准则,不顾女儿的惊恐挣扎,直到她在恐惧中学会为止。

四个孩子从来没有得到过世俗意义上足够的关怀,他们抱团取暖,互相打气,直到长大,大女儿考上了纽约大学,终于离开了这个“家”。

她背弃了父母波希米亚人价值观,住高级公寓,穿上礼服和富二代的男友去高级餐厅吃饭,尽管谈话索然无味,她也决定忍耐——没有哪种生活是没缺点的,这点她心知肚明。与此同时,她父母则住在废弃屋里。

童年的生活一直影响着她,她想起曾和父亲躺在雪地里看星空,曾在田野里奔跑,曾有过那种纯心灵的呼唤和豪情。她的母亲则从未怀疑过自己的选择,她画了一辈子的画,即使在街上流浪时也一样在创作。

“你生来改变世界,而不是随波逐流”。

难以做到,更难以释怀。如同我始终在主流和非主流价值观之间挣扎。耶茨在《革命之路》讲的就是一对夫妇,他们想改变,“巴黎”就是他们的幻梦。为了自由,她死了。这本书看着我生不如死,因为太真实了。这样的故事屡见不鲜,只是外壳不同,时间地点不同,内在的情绪是一样的,都是呼唤自由而不得。要自由,往往付出巨大的代价。

而《玻璃城堡》的结尾,他们终于达成了和解。电影结束时,播放了一段真实的录像,电影里原型的父母真实的样子,那座从未完工的玻璃城堡的草图,母亲在街头流浪画画,感动得我泪流满面。我看到了同类的挣扎,更看到了同类遵循内心的幸福。

不管他们要逃离或奔向的是何处,他们都一样是在自由行旅、狂野穿行、绝不回头。我知道不管你我身在何处,一样不会回头。

 2 ) 人生的礼物

当他没有钱买礼物的时候 就会把我们带到星空下每个人选一颗星星做礼物 他说当一切礼物消失殆尽的时候 属于你的星星还会在 其中一颗星星因为要坠落而发出红色的光晕 那能不能重新选一颗? 他说不行 因为宇宙不支持退换货 不同的片段成就了你的成长 有一天你把他们转化成文字让数以万计的路人分享你脑回路里的滋味 也许那会是罗勒的味道 又或是肉桂的芬芳 你独有的纯真善良 坚强美丽 我不想让你成为任何人 你就是你 不论你经历了什么于你来说或喜或悲 你都成为了那个最好的自己 我们爱着对方并没有对彼此失望 足以 爱有时候很简单并不易言表 这是你人生最大的礼物

 3 ) 《玻璃城堡》:是噩梦,也有短暂的欢愉

(芷宁写于2017年11月3日)

       美国著名记者珍妮特·沃尔斯于2005年出版的《玻璃城堡(The Glass Castle)》是一部发人深省的个人回忆录,该书将沃尔斯与其兄弟姐妹那与众不同又艰难困顿的成长经历公布于众,而这部同名影片便是据此回忆录改编而成。沃尔斯的另外一部带有传记性质的小说《半驯之马》,以其外祖母丰富的人生经历为原型,可谓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在看罢《玻璃城堡》之后,有些期许《半驯之马》也能光影化。
       家庭伤痛是很多具有文字天赋的人提笔写作的初衷和原动力,大约人在痛苦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时,写出来是一种必要的宣泄,是一个易于找寻到的缓释出口,毕竟“我们都感到痛苦,我们的生活中都有乱七八糟的事,人生就是很令人费解,我没有答案,但我知道你如果把它写下来,事情就会慢慢好的。”(语自影片《Detachment》)
       拥有一对有着空想主义思维模式又始终坚持特立独行的不靠谱父母,会有多么的不幸,或者说会有多么与众不同的成长经历?珍妮特·沃尔斯和该片向读者或观众娓娓道来,这里面不乏血泪和伤痛,当然也有点点的欢愉。
       对该片的改编应该算比较尊重原著风貌,而反应家庭伤痛的影片实在不胜枚举,其中不乏佼佼者,如何让影片最大限度地贴合观众,除了每个不幸家庭的特别之处外,还必须有些共性,这部影片中的共性,大约是人们在幼小时都有被自己单纯信任着的父母忽悠过、都有被空口许愿过的经历,除却这部分,影片做得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却是它的特性——沃尔斯家的孩子们在对父母失望后所做的自助自救。当然具备这样的独立思考和自救自助的能力,也是拜不靠谱父母所赐。
       片中成年后的珍妮特有句台词:“我们从来不是一家人,我们是一场噩梦。”年少时,一家人居无定所,四处流浪,那时对于孩童而言,如此不合社会主流的生活方式,是新鲜刺激有趣的,何况父亲总能找到这样做的理由,并口头描绘出美好的愿景。然而,这对属于性情中人的父母对于孩子的安全和成长却无法做到最基础的保证,如,幼小的珍妮特在做饭时被火烧伤,在伤逝未能得到充分的治疗修养时,就被父亲偷出了医院,继而全家逃亡。再如,家徒四壁,长身体的四个兄弟姐妹却没有食物,只能吃黄油拌糖充饥……
       都说“家庭是每个人的城堡”,可并不是每个城堡都坚固温暖可靠,父亲曾许诺给家人建一个玻璃城堡,还煞有介事地设计了图纸,忽悠孩子们打地基,然而仿佛一个不着调的梦想,玻璃城堡始终没有建成,酗酒的父亲也功亏一篑地没能戒酒成功。面对这样的父亲,珍妮特的内心是复杂的,影片也着力表现了这一点,珍妮特信任父亲却总得到失望,可看到父亲受伤严重的手臂,她又没法不关心他,且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珍妮特和父亲的关系也有着亲疏远近变化,当得知父亲病重时,已奋斗成社会精英的珍妮特还是回归本性地赤脚跑回了流浪中的父母的临时住所。玛利亚·蒙台梭利曾说:“儿童心灵上的许多烙印,都是成人无意间烙下的。”影片试图表述父亲选择如此的生活方式,也和童年阴影不无关系,然而他的行为却延续着这种烙印……
       夏多布里昂说:“不要把孩子限制在你的知识范围。”这样散漫随性热爱自由的父母仿佛一把双刃剑,他们对子女既限制又放任自流,当然也并非一无是处,他们不约束子女的想象力,其中的一些鼓励还促成了子女的发展,例如父母送书给孩子们做礼物时,送给珍妮特的是一本空白的笔记本,母亲表示希望珍妮特写出属于自己的书。另一方面,父亲偏激而自以为是的思想言行,令他制止子女们涉足社会去过一个正常人的生活,这种限制则是他和珍妮特的关系陷入僵局的主要原因之一。
       珍妮特一直想让自己过上不同于父母的生活,可在关键的时刻,她意识到她也曾从这种生活方式中获益,事实上,父亲还是有觉悟的:“我花了一辈子,在荒野里追击恶魔,却没发现,原来一直恶魔在我的身体里。一辈子都活在恐惧自己的阴影里,想想也是可悲。”
       伍迪·哈里森饰演的空想主义父亲颇有入木三分之效,而饰演幼小珍妮特的钱德勒·海德较出色,饰演小珍妮特的艾拉·安德森也不错,大珍妮特由影后布丽·拉尔森饰演,虽不是每场戏都把握到位,但关键的几场戏还是令人信服的。
       该片似乎并没有想走得更远一步的打算,这也使得它距离一部真正的好作品还有些许距离。
(杂志约稿)

 4 ) 观后感

玻璃城堡,最终还是没有建成。观影全程都在期盼,期盼能够出现奇迹:一座明晃晃的玻璃城堡镶嵌在葱郁的山峰,哪怕只是一小间敞亮的阳光房也好,能让孩子们惶恐的眼神重新迸发光彩。可是,并没有!只留下泛黄的手写图纸、填满垃圾的地基,以及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 父亲口口声声说要给四个儿女建一座美丽的玻璃城堡,结束颠沛流离的四海为家,可始终停留在纸面上,自己酗酒嗜赌,喜怒无常。母亲也是秉持空想主义的生活态度,放弃可以变现百万美金的土地,宁愿流浪街头,翻捡垃圾度日。

 5 ) 永远建不成的玻璃城堡

也不知道父亲小时候经历什么打造了这个科学怪人,一方面口口声声讲科学,另一方面又逃避社会

父母带着孩子居无定所,到处漂泊,随时要离家逃避追债,四姐弟食不果腹,忍饥挨饿,没法得到好的照顾无法,无法拥有一个正常的成长环境

强迫珍妮特学会游泳,便一次次将她丢到水中;和母亲对子女的忽视,

最受不了父亲奇葩的价值观还要强加给子女

当然父亲也会给儿女画大饼

安慰烧伤时,父亲对她说别怕,这些疤痕是勇敢的标记;

圣诞节没有礼物,父亲就让孩子们每人选一颗天上的星星当做礼物,因为星星永远不会消失;

可能是好的朋友,但不是好的父母。父亲给子女描绘一个永远不会兴建的玻璃城堡

好在在这么困难环境,四姐弟还能健康成长

 6 ) 我们背着父母偷偷存钱,攒够一罐逃走一个

我们终将离开父母,带着他们的爱与伤害。

如果用三个词来形容家庭带给你的印象,你会选什么?

憧憬,流浪,逃跑。

这是美国记者珍妮特沃尔斯笔下对于家的概念。

在这个家中,有着许多年少时的你也曾梦想过的样子。

不用上学,每天玩耍,幻想着建一栋玻璃制成的房子,父母带着四个孩子穿行在美国的各个地方。

可是他们同时也“享受”着,挨饿,随时被赶出家门逃避追债,无法拥有一个正常的成长时期。

只有5、6岁大的女主角珍妮特,家中排行老二,有一次她很饿了,对妈妈说要吃饭。

结果妈妈却对她说,你是想让我给你准备只能让你饱腹一小时的食物,还是用这些时间来完成一幅可以保存很久的画作?

珍妮特没说话,自己搬了椅子,站在上面用燃气煮香肠吃,还贴心的问妈妈要吃几根。

而她的衣服却在此时烧着了,肚子上的皮肤被严重烧伤。

医生问她,为什么你要一个人做饭?

她说,妈妈不给她做,并且津津有味的吃着医院提供的食物。

父母带着姐姐弟弟来看她,她跟父母说,这里真好,有吃不完的食物。

接着父亲为了不交医药费,让小儿子在医院装病,自己趁机将已经快要伤愈的珍妮特抱出医院。

这是电影的开篇,也是珍妮特童年记忆的开始。

他们一家人的生活看上去一切都很正常,可这层在父母掩盖下的岁月,对四个孩子而言,并不友好。

他们经历了一次次逃亡一次次搬家,每次父亲都对他们说,这是最后一次,可永远都有下一次。

直到他们回到了父亲的家乡,与爷爷奶奶同住。

在这里,父亲对他们承诺,指着一所不通水电的破房子说,我们要把这所房子重建,每个房间都是玻璃隔断,还要在屋顶建造太阳能电池,这样我们还能省下一笔电费。

孩子们兴奋的说,这是我们的玻璃城堡吗?这次我们真的可以建一所全美国最好看的房子吗?

她们都很有干劲儿,挖地基,清扫房间,可是动工再一次停下了。

父亲的每一次承诺,都变成了酒杯里的酒,一口下肚,不再有回旋的余地。

家里水管坏了,父亲就带着家人在泳池洗澡;

强迫珍妮特学会游泳,便一次次将她丢到水中;

家里没有食物,珍妮特将黄油拌着白糖给妹妹吃,母亲却说,这是我留着做面包用的。

似乎,这个家里真的没有什么她们可留恋的了,她们想要改变自己的生活,只能靠自己。

姐弟四人开始偷偷地存钱,每存够一份可以装满存钱罐的钱,就会离家一个孩子。

当珍妮特要离开家的时候,父亲还指着建筑图纸说,你别走,这次我真的要建玻璃城堡了。

父亲的酗酒成性,早已让她失望之极。离开让她唯一放不下的,就是弟弟妹妹和母亲。

而那一片要建地基的土地,也早就被无数的垃圾的堆满,城堡,早就不存在了。

玻璃城堡,就是他们姐弟四人的一个童年美梦,得不到,建不起,随时会倒塌,这就是父母给他们的生活吧。

对于很多人而言,这种生活离我们很远很远。

我们不愁吃穿,不用寄人篱下,不用因为担心经济窘迫,自己会在哪一天会突然无家可归,只能一家六口挤在破旧的汽车里。

在珍妮特的订婚宴上,父母不请自来,还对她说,现在过得这么好,想向她借钱,将家里祖传的土地从舅舅那里买下来。

珍妮特问要多少钱?母亲说一百万美金。

珍妮特真的无法想象,这块土地,在她十一岁外婆去世时,就已经传到了母亲和舅舅手里,但是她却没有将土地卖掉,用这笔钱用来改善他们岌岌可危的生活,反而换来母亲的一句,你外公说了,这块地不能卖。

十一岁,那是他们童年噩梦的开始,如果有这笔钱,他们不用过的这么辛苦,也不用担心吃了上顿没下顿。

与此相似的是,珍妮特的父亲从小也活在奶奶的阴影里。

片中有一个情节是,孩子们在念父亲小时候写下的日记,是对这所房子的描述。

奶奶对于孙儿们的苛刻,和父亲小时候受到的严厉是完全一样的。

弟弟在餐桌上吐掉了一口食物,被奶奶直接打了头,珍妮特立刻站起来说,你不准打我的弟弟,可父亲却呵斥了她,说听奶奶的话。

奶奶把坏传给了父亲,而父亲也把这种坏撒在孩子身上。

珍妮特有几次情绪失控都来自于这个原生家庭的记忆。

她与未婚夫讨论婚期,带他去见父母,本来性情温和的她,却幼稚地大喊,让未婚夫和父亲掰手腕。

在和客户吃饭的时候,偶然聊到她的家庭,她无法说出自己的父母在街头拾荒,住在废弃的大楼里。

她跑出餐厅,想着父亲曾对她做的一切。

年少烧伤时,父亲对她说别怕,这些疤痕是勇敢的标记;

圣诞节没有礼物,父亲就让孩子们每人选一颗天上的星星当做礼物,因为星星永远不会消失;

珍妮特没钱继续念大学要被清退时,父亲不可一世的出现,丢下自己赌博赢来的950元美金……

的确,父亲母亲对他们一点都不好,当他们走向社会的时候,他们无法正常的去面对谈论有关家庭的任何话题,那对他们而言是伤口。

对于她那酗酒成性的父亲,一心只知道画画的母亲,责任心似乎不曾存在过这个家庭中。

但父亲对她不是一直的不关心,而是在需要之时伸出援助之手。

她动摇了。

这种家庭带给她的好与不好,想丢掉那些伤害的同时,也没办法保留那些美好的回忆。

那我选择去接受那些伤害,留住那些美好,并且尽力地不将这些伤害继续传给下一代。

珍妮特回忆儿时与父亲

这种情绪,是原生家庭中带来的,并且在一代人一代人的传承。

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
这家庭的气氛,传统习惯,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学效对象,家人互动的关系等,都影响子女日后在自己新家庭中的表现。
人要认识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响,才不致将原生家庭一些负面的元素带到新家庭去。

被烧伤的肚皮

在《钢铁侠》中,托尼和父亲的关系也一直紧张。

老史塔克对儿子的教育一直都是打压式的,托尼不知道自己在父亲心中到底是什么地位,自己在父亲心中似乎是可有可无的。

托尼心中觉得父亲最开心的一天,是他把自己送到寄宿学校去的那一天,因为这样父亲很长时间都不用再见到自己了。

这种对抗的父子关系,无法缓解,直到老史塔克离世。

托尼后来才发现父亲生前留下的录像,知道了父亲其实一直他视为骄傲,并且把未来的一切都赌在了他身上,才使得托尼的心结解开。

可这个心结的打开,让托尼心中对父亲一直以来误解的愧疚感又加深了。

这种来自父母和家庭的情感,是一定会留在孩子的成长轨迹上。

也许是妈妈买菜时讨价还价,让你长大后每次买东西第一反应是看吊牌;

也许是从小家境优渥,却突然家道中落无法适应平常百姓生活;

也许是因为父亲的一句“我希望你能考上某某大学”可是却没能做到,又把这种压力放在下一代身上。

今年高考放榜时,北京市高考文科状元被记者采访的一段文字遭到网友的疯狂转发。

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你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农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这种东西决定了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是能比他们走很多捷径。
现在的状元都是这种,通俗来讲,就是家里又好又厉害的这种。
知识不一定能够改变命运,但是你没有知识是一定改变不了命运的。
我父母是外交官,怎么讲呢,从小就给我营造一种很好的家庭氛围,包括对我学习习惯、性格上的培养,都是潜移默化的。
因为我每一步的基础都打得比较牢靠,所以最后自然就水到渠成。

这段话看起来正确到无力反驳,因为他说出了大部分人一直不敢说出的心里话。

他的生活,是他的原生家庭带给他的,我也相信,他未来的生活不会差到哪里去。

而我们大部分人的父母,其实都将自己最好的一切给了孩子。

教育他们知书达礼、不卑不亢、见义勇为,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这种原生家庭从小给孩子树立的三观,是孩子可以最早接触到社会的模样,而且也是这个孩子成人以后,会对事物所做出的本能反应。

给我们印记最深的,是我们无法抹去的,而我们能做的,是思考如何将坏的改变,好的留下,让原生家庭越来越好。


时不时的,我总觉得自己有那么一瞬间像极了父母,

计划性强,轻微洁癖,喜欢独处,

这些看似与生俱来的东西,我没法改变,却不想妥协。

在这些天性使然的性格,

你又有多少受到了父母的影响?


文章首发自我的微信公众号真故电影 微信号:zhengudianying

推荐阅读:出演《三峡好人》的挖煤矿工,意外获得国际影帝,却直言“我被电影害了”。微信后台回复【429】提取文章,看看这位曾经的矿工到公益电影制片人的转型之路。

我的主业是挖掘电影背后的真实故事,关注真故电影每天一则经典电影背后的真实彩蛋。

 7 ) 精神之堡

来之不易的喜悦瞬间

又是一个令人后背发凉的故事。

年少的时候我们曾经想过多少次离家出走,然后再也不回来?如果你一次也没有想过,那你毫无疑问是幸运的。为什么要离开“家”?我们离开的到底是什么东西?是那间房子,是房子中的那群人,亦或是这间房子(这群人)本应代表着但远远没有达到的东西?如果我们简单得将家庭拆分为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生活中的家庭常常是为了给予孩子更好的物质生活而忽视了家庭中本应拥有的精神世界,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与家人以及这个家的理念渐行渐远,以至于在本不应该(或者是不用)离开家的时候就早早离去。

这部电影切入的角度与阐释的思想是与众不同的。同样是一个下层人民,他们本可以拥有中等甚至是富裕的生活。父亲的知识与母亲的创造力,以及那片价值百万的土地,却都被那位固执而又专断的父亲破坏得一干二净。Rex这个人物十分值得玩味。他天赋异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尤其擅长工程。他很爱孩子,而且有一个对他言听计从的妻子。但是,他身上的两点恶习,将他的一切优势以及良善的品质抵消得无疑无踪:酗酒与空想。他被困在了一个无休止的可怕循环中,因为喜爱空想,他沉迷醉酒的感觉无法自拔,在他短暂的清醒时刻,昨夜的幻想与如今的现实间的巨大差距,又让他更怀念那个酒精的世界,于是变本加厉,毫无节制,以至于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其实,与其说是父亲,Rex更像是在扮演玩伴的角色。他是我见过最理解孩子的荧幕形象之一,伍迪哈里森炉火纯青的表演完美地诠释了这个矛盾的角色。他将一次次的躲债逃跑变成一个个冒险,让每一个孩子都对他的人生信条坚信不疑。在没有准备生日礼物的时候可以用送孩子们星星代替,通过一个个故事,层出不穷的幻想,不断地丰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为这个几乎没有物质需求的家填上精神之瓦,这毫无疑问是无比伟大的,因此这个家中的羁绊实在是太过于深,以至于当成年以后的珍妮特对父亲彻底失望,断言自己不会去看望病重的父亲时,有过同样经历的姐姐坚定地说:“你会去看他的”。

爸爸把星星作为珍妮特的礼物

而在四个孩子中,Rex对珍妮特的爱毫无疑问是最深的。从小热爱看书,善于思考的她,可能让父亲看到了自己曾经的模样。电影中最令我动容的部分,就是他在雪地上与珍妮特躺在一起,看天上的星星。皑皑白雪,配合着静谧而又祥和的氛围,让主角一家都暂时忘却了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一同享受这来之不易的瞬间。当珍妮特选择了那颗最亮的星星作为自己的生日礼物的时候,我并没有什么太多的感觉。但当看完之后,细细回想,不禁有些动容。这个小姑娘想选择一颗离自己父亲最近的星星,即使明知它并不厉害。这一段的处理不可不谓高明,与结尾时珍妮特放弃上层社会的优渥生活,选择与父亲和解,在小屋中独自追寻自己的梦想的相映成趣。珍妮特自然是明白父亲最爱的是自己,当父亲与母亲吵架,不愿一起搬家躺在地上醉生梦死时,她的几句玩笑就把父亲重新“激活”。帮助父亲戒酒的任务最佳人选也是当仁不让。而爱亦是相互的,她对于父亲的爱也是几个孩子中最深重的。以至于在一次次拯救父亲失败后,她心中的失望也是最深的。什么样的孩子会三番五次地劝自己的母亲与父亲离婚?同样也是最爱父亲的她首先提出的逃跑计划。

珍妮特为什么如此执着逃跑?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终于认识到她在这个所谓的“家”中是没有未来的。一切的一切在她看到父亲小时候写的那篇文章中就都明白了:“在粪坑中是无法呼吸的。”曾经的父亲是在这种环境中窒息,无论她多爱这个父亲,身为姐姐的她也绝不会拉着自己弟弟妹妹们陪葬。贫穷是一种基因病,它会一代代传递,除非有人将其从自己的基因中剔除。而她就要做这个反叛者。当她离开父亲的那一天,这种情绪已经被推到了极点。当父亲还是想用这个伴随着这个家庭的,由最开始时的希望逐渐转变为梦魇的愿望“玻璃城堡”去挽留女儿时,珍妮特彻底爆发了。她用平静的语气,说出了那句曾经在她脑海中重复过无数次但从未说出的话:“你是造不出玻璃城堡的。”这才是她与父亲彻底决裂的标志,她所放弃的,不仅仅是这个难以被称之为“家”的房子,家中的亲人,更重要的是她始终坚信不疑的那种病态的,由父亲传授给她的人生信条。那一刻,她打碎了父亲口中的玻璃城堡,她真正地离开家了。

父亲的玻璃城堡真的没有建成吗?他口中的那个真实的玻璃城堡并没有建成,但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他所建成的是一座精神层面的“玻璃城堡”。在看这一部电影的时候,我止不住地联想到另一本回忆录《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同样是由逃离原生家庭的女作者所著,同样是生活在一个由反社会型人格的父亲所主导的家庭中,同样是家中的孩子们在成年后陆续逃离……两部作品有着太多的相似点。与电影原著的作者,也就是珍妮特一样,《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作者塔拉也是在离开家后功成名就。这样的巧合让人不禁感到疑惑,为什么这样的家庭可以培养出像这两位作者一样的精英人士?其实,我们细细想来就感觉并不奇怪。支持着一个人走向成果的力量,相较于较为实际的事物:家庭条件,家人,知识与技能等,更为重要的其实是一个人精神层面的力量:信念,意志,勇气……而这两个家庭中,前者都不可不谓匮乏,而后者却都异常丰富。《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中的塔拉,17岁前没有上过正经的学校,每天都在父亲的垃圾场中打工,被自己的哥哥欺负,一家人住在山上与世隔绝。但是,与电影中的珍妮特如出一辙的是,她们都是那种意志坚强的人,而非那种会在困难前退缩的人。因此,当她们在小时候遭受了远远超乎常人的苦难与磨砺后,并没有沉沦,自暴自弃,而是获得了正常人可能需要在未来许多年后才能历练出的那种意志与信念,而那种与自己家族的决裂,也无不彰显出她们的勇气。当她们带着这种特质走出“粪坑”后,便会贪婪地大口呼吸着这来之不易的空气,因此成功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并没有赞许她们家的这种近乎疯狂的教育子女方式,其实这就是赌博,而且拥有这种特质的孩子可能在优渥的生活环境中会过得更好。但是,他们所给予孩子精神层面的力量,至少让他们的一些子女获得了在未来选择自己生活的机会。就像电影中的珍妮特,正是父亲在居家四处搬迁并追寻着最适宜建造玻璃城堡的场地时,给予她的爱与关怀,教会她的知识,磨砺她的意志……恰恰是这些无意识的行为,其实才是父亲为这座“玻璃城堡”做出的真正努力。他在清醒时对家人的爱与关怀,他的幽默风趣,他渊博的知识,正是这些为这座真正的玻璃城堡添砖加瓦。而不是那一张张无用的图纸与空谈,以及那片成为了垃圾场的地基。

电影本身的叙事手法我非常喜欢,以现实作为主线,中间跟随着主角的思绪穿插回忆使剧情完整,简单但行之有效。各主演的表现都非常棒,布丽拉尔森也很好地诠释出了所饰演角色的心理冲突,小演员们都演技在线。总体而言,是一部质量上乘的作品。

最后放一张闹米阿姨的美照~

 8 ) 真实的生活

“玻璃城堡”

家庭应该给与孩子什么呢?不管是西方发达国家“快乐的童年”,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能输在起跑线的童年”,总之,一定是饱含父母之爱的。大人要有大人的样,至少在孩子面前如此。

“玻璃城堡”讲了不同的故事,有点离经叛道的意味。这个美国家庭教了孩子们“真实的生活”,或者作者认为父亲给了她很多——不是普通家庭能给的东西。父亲酗酒又戒酒,父亲有理想又颓废。父亲好的时候,可以摘下星星做礼物;发起脾气来爆口动粗。父亲教会她怎么克服恐惧,虽然他自己一直都没有。父亲是失败者吗?对于标准的家庭来说是妥妥的一个,可是在女儿眼中这个问题又是那么的复杂而难解。

一个家庭的故事,非常不同的故事,对于“传记”作者来说,点滴二三事儿,把这个家庭里复杂的父女关系描绘的细腻、真实而生动。传记很成功,电影也不错。

 短评

3.5,沒有蓋起的玻璃城堡。又愛又恨的父母。看時被戳了幾次淚點,但沉澱過後覺得是有點搧了,老式情節劇的呈現手法。或許這才是Captain Fantastic現實版。夢幻、脫離現實的嬉皮父母,帶給孩子特別的童年與想法,卻也沒善盡責任照料。但他們都是善良的,記住了父母好的那一部分

7分钟前
  • 裘笛
  • 推荐

最近泪点好低。结尾太感动了。果然家庭背景很重要,更重要的还是看自己。结尾二女儿也还是很感谢自己的父母,毕竟自己的路还是要靠自己。

11分钟前
  • 20几岁就知道
  • 力荐

有点儿像另一个版本的《神奇队长 Captain Fantastic》,主要区别是,本片的重点并非嬉皮价值观或与众不同的教育观的对错的探讨,而反倒其实是个相当平民化的家庭关系/父女关系的故事(相对更容易共情),长大后发生的事是故事的重点。伍迪·哈里森确实是个好演员,虽然(也许主要因为相貌气质关系)

12分钟前
  • 宇宙真理猪大肠
  • 力荐

理想的伟人,行动的懦夫。GLASS CASTLE 终究是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对四个孩子来说,玻璃城堡不是所需要的,真正想要的是一个稳定,完整的家。这个家,最终,父亲创造不了。Jeannette逃离未婚夫逃离fancy hotel,闪回父亲带他奔跑,有一些泪目。

14分钟前
  • Dawson_91
  • 推荐

奇葩的价值观,白瞎了好演员。

16分钟前
  • Iker
  • 还行

又是一个“吃亏是福,悲喜参半”式的成长故事,这种狗屎原生家庭的故事真是怎么都讲不够。生活给你个柠檬你确实可以做成柠檬汁,但难倒不是不用忆苦就可以思甜是最好的嘛

20分钟前
  • 殇潮|Enigma
  • 还行

我爸爸给了我很好很好的物质生活,但他工作很忙,他跟我说话很少,一晃眼直到我二十七八,话才多了些,主要是家里的事,他越来越老了,虽然是我爸却很陌生。所以看到电影,父亲教孩子指星星,跟她说道理那些片段,挺羡慕的。我老公看了也流泪,他肚子上也有被烫伤的花,他一直以为是自己的错,其实不是~~有时候父母也是残忍。我在外边喝多了,他一个人看了这个片子,一家人总是互相用亏欠勾联的

21分钟前
  • Fiona和平
  • 力荐

飞机上哭崩啦

26分钟前
  • 翠西 。o 0 O
  • 推荐

过于自我的人不适合养育孩子

30分钟前
  • sabrina
  • 还行

这对父母到底给孩子的情感忽视还是情感满足呢?

32分钟前
  • 西祠
  • 推荐

我觉得父母不应该决定孩子的成长方式

33分钟前
  • 伦敦在逃火野丽
  • 推荐

亲情的破碎与和解,缺点和优点一样多,总结起来只能给这样一个分数。过去和现在就像两条毫无规则的曲线,只是偶尔在某处冷不丁交叉一下,营造高潮的方式基本靠主角互相之间的争吵嘶吼,最后父女之间以廉价泪水博取观众的共情以及最终达致和解的俗套结尾也使得这部本具有十足吸引力的影片瞬间沦为庸作。

34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他有恶魔和天使混杂着的致命吸引力。

37分钟前
  • 空羽
  • 推荐

总是给一巴掌,再给颗红枣的。这种变态的亲情,我不要的。几位主角的表演都很娴熟也很有说服力

41分钟前
  • bugz
  • 力荐

已经煽动不到我了,woody老年完全健康人,根本不像。中规中矩的家庭片。

45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还行

故事讲得非常克制了,我朝大地遍布这样的/更夸张的父母们,并且到死也不觉得自己错了。虽然我也不太喜欢happy ending,但也许羁绊真的是那样的妥协。

49分钟前
  • 欢小欢
  • 力荐

被过度讲述以及高度典型化的题材并没有影响导演德斯汀将原著回忆录视觉化为一部极具情感力量的传记片,这得益于他为片中角色所注入的原生态情感,这种原生态情感具有直接不加修饰的情感力量,而演员们的优秀表演则更是将这种情感传达出来的完美工具,在这方面来讲本片也是对其前作闪光点的继承与延续。

52分钟前
  • JoshuaLi
  • 力荐

初中时在杂志上读过这个故事,因篇幅简短,一直理解为孩子爹妈有钱但放弃现代社会,类似某种不给小孩打疫苗的父母,看过才知很多遭遇实是因二人无能为力和缺乏责任感,所以女主爆发的愤怒我是很理解的。结尾对父亲的洗白有些牵强了,比较好奇原著是怎样的。P.S.我们美美的闹米居然演了这么邋遢的人233

57分钟前
  • 门多塔的孽障
  • 推荐

这就是最不该做父母的人偏偏做了父母。都会里的波西米亚人、现代社会的边缘人、流徙者。自己安于或坚持这样的人生无可厚非,但强迫孩子接受食不果腹、担惊受怕的生活实在自私并且祸害。几个儿女后来纷纷逃离,向往中产生活也不无道理,贫困的人真没法宣称幸福。不过,一家人也的确十分相爱、羁绊很深。

58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68/100 创作者把一个糟糕的原生家庭讲述得如此“阳光”,也算是一个积极乐观的楷模了。人永远无法逃避的只有我们的“父母”。

59分钟前
  • SELVEN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