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4

记录片英国1984

主演:(teenagers from 7 plus Seven)

导演:迈克尔·艾普特

播放地址

 剧照

人生七年4 剧照 NO.1人生七年4 剧照 NO.2人生七年4 剧照 NO.3人生七年4 剧照 NO.4人生七年4 剧照 NO.5人生七年4 剧照 NO.6人生七年4 剧照 NO.13人生七年4 剧照 NO.14人生七年4 剧照 NO.15人生七年4 剧照 NO.16人生七年4 剧照 NO.17人生七年4 剧照 NO.18人生七年4 剧照 NO.19人生七年4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5 20:25

详细剧情

本部纪录片是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系列的第四部。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7 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 ,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此时,他们已经长到28岁,正处在一生中的黄金年华。有的结婚生子,有的正在打拼自己的事业。儿时的梦想正逐步转为现实的面目,漫漫人生的旅途才刚刚开始。   2012年,导演迈克尔·艾普特推出《人生七载之当我五十六》,继续忠实的记录着这些年过半百的“孩童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长篇影评

 1 ) 做你人生的掌控者,这片子让我满满危机感

《人生七年》,终于抽时间拔草了。每一集都会带来不同且强烈的感受,尤其是每个人各阶段的横向&纵向的对比,无比现实。

他们7岁时,觉得每个孩子都好可爱好活泼,对世界和未来充满希望。

14岁时,则发现多数人有了青春期的抑郁,部分孩子表现出明显的内向和自卑,逃避镜头。

21岁时,有了鲜明对比,顿觉得阶级固化好严重,一个人太难摆脱ta的原生阶层了。

28岁时,终于领悟到人生的掌控者模式多么重要。

1、掌控者模式

当你一直把自己当成是受害者时,那种将失败归于他人及环境的逃避措施,很轻易就能做到,却对现实没有用。

当你选择了当自己人生的掌控者时,你会看到现状不满的同时,努力去改变它,然后变得越来越好。

同样是出生在条件一般的家庭,有人抱怨和安于现状、乃至徘徊或放弃,长大了靠救济而活;而有人却一直努力做出改变,明确目标和方向,长大后突破阶级固化,变得小有成就、跻身上流;

同样是14岁面临父母离异,有人说自己还是个小孩、很难接受现实,而有人却说我已经长大了、父母离异对我的影响很小;

同样是长大后当老师,有人是不知道该做什么、最后被动地当了老师,没有热爱;而有人则是遵循了从小到大的梦想轨迹,为理想而选择教育事业,满满动力。

2、明确目标的重要性

片中多数在长大后过得更好的人,都是明确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的人。

而如果目标太泛,或者一直在摇摆不定,则很难集中往一个方向去努力。

3、论伴侣的重要性

一个积极向上,且对你好、能包容你并愿意与你并肩成长的伴侣非常重要,ta能协助你去改善原本并不太好的生活现状及性格缺陷,让你的人生轨迹整体都往好的方向去拉动。

4、长大过程中思想一致在变

7岁、14岁、21岁、28岁,我们的想法常常会变,或许会互相矛盾。比如恋爱、比如结婚生娃,都有可能发生“真香”定律。然而这才是意外的有趣之处吧。

5、自我安慰和知足模式

处于底层的人,也许是因为视野不够,看到和感受到的都太少了,同时也会对自身不太好的背景和经历进行自我安慰,所以他们通常都会更加知足和稳定,对未来不会有太多的期望和突破。

看到这些就想到了自己,灵魂拷问:我的目标是什么?我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我喜欢和擅长什么?

 2 ) ·

人生七年 7up
1 杰基:杰奎琳 在伦敦市公租房区居住
2 尼古拉斯:在英格兰东北部约克郡的乡村居住
3 尼尔·休斯:住在利物浦郊区 父母都是教师 不喜欢打架
4 托尼:在伦敦的最东边居住 15叫其”猴子“
5 彼得:3的同学
6 约翰:在伦敦市中心肯辛顿区的一个早教学校上学
7 查尔斯:6的同学
8 安德鲁:6的同学 读金融时报
9 保罗:在一所由慈善团体赞助的儿童之家里上学和住宿
10 西蒙:9的同学 黑人
11 霍顿·布鲁斯:在伦敦西南萨里郡的一所私立寄宿学校上学 父亲远在六千英里以外的地方(津巴布韦)工作 梦想是当一个传教士 把自己的钱分给穷人
12 苏西:在一所女子时尚学校上学
13 苏珊:1的同学
14 林西·珍妮特:1的同学
15 米歇尔:4的同学 女朋友
16 法默:11班级的班长 11夸赞其有威严 能够维护班级纪律


人生七年 14up
1 杰基:在英格兰东部的一所综合学校上学
2 尼古拉斯:在家乡的一所被授予了奖学金的寄宿学校上学
3 尼尔·休斯:在离家不远的一所综合学校上学
4 托尼:在公立学校上学 课余时间待在艾普森青少年赛马场 努力成为一名骑师 和15已分手
5 彼得:3的同学
6 约翰:在英国著名的”九大公学“之一的大伦敦行政区威斯敏斯特市威斯敏斯特私立寄宿学校上学 练习钢琴 反对罢工
7 查尔斯:在英格兰西南威尔特郡马尔堡私立精英学校上学
8 安德鲁:在英国著名的”九大公学“之一的英格兰东南部萨里郡切特豪斯私立学校上学
9 保罗:八岁离开儿童之家 在一所寄宿学校学习了一年后 跟随离异的父亲移居澳大利亚
10 西蒙:在儿童之家依赖着救济生活到十三岁时被母亲接出 从没有见过父亲
11 霍顿·布鲁斯:父母离异 和继父相处得很好 在英格兰东南部萨里郡的一所全寄宿预备学校读书 不再想当传教士(因不喜欢在众人面前讲话)
12 苏西:在苏格兰佩思郡南越庄园女子寄宿学校上学
13 苏珊:1的同学
14 林西·珍妮特:和1、13分开 选择在一所文法学校上学
17 高斯林:4的艾普森青少年赛马场教练


人生七年 21up
1 杰基:在一家澳大利亚银行上班 去年结婚
2 尼古拉斯:牛津大学默顿学院物理系大二生
3 尼尔·休斯:在阿伯丁大学学习一学期后主动退学 现在在伦敦做短工
4 托尼:十五岁离开学校 前往艾普森汤米·高斯林赛马场 成为一名学徒 后因参加比赛没有取得名次 放弃了赛马骑师梦想 现在努力成为一名出租车司机
5 彼得:伦敦大学历史系学生 住在伦敦北部的一所公寓里
6 约翰:牛津大学基督教会学院法律生
7 查尔斯:达勒姆大学历史系学生 父母离异
8 安德鲁:其十四岁时父母离异 现在是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法律生
9 保罗:来到澳大利亚后以建房为业 其父亲再婚
10 西蒙:在离家不远的肉类加工公司工作 其母亲有时会焦虑、抑郁 这让西蒙更加想要保护她 两人的关系也日渐融洽
11 霍顿·布鲁斯:牛津大学数学系学生
12 苏西:其十四岁时父母离异 十六岁时自主决定离开原来的贵族学校 到巴黎的一所教授速记的学校上学 毕业后找过工作
13 苏珊:在一家旅游公司工作
14 林西·珍妮特:流动图书馆管理员 兼职一家办公室的助手工作 去年结婚
18 密克:1的丈夫
19 戴夫:
20 崔佛:
21 伊恩:其和19、20都是5的室友 也都是学生
22 苏珊:9的女朋友


人生七年 28up
1 杰基:在一家保险公司工作
2 尼古拉斯:核物理学家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教授助理 结婚四年
3 尼尔·休斯:三年没有工作 经常旅行 靠领社会保障金生活
4 托尼:出租车司机
5 彼得·戴维斯:四年前结婚 现在在莱斯特市的一所综合学校教书
6 约翰:一个成功的律师
7 查尔斯:BBC助理制片人
8 安德鲁:在一家大公司当律师 结婚一年
9 保罗:和22已结婚 住在墨尔本 四年前曾和妻子变卖家产买了一辆车 旅行穿越澳大利亚中西部 走了一万五千英里 用时七个月 直到妻子在珀斯怀孕结束
10 西蒙:已结婚 三个男孩和两个女孩的父亲 在伦敦沃尔香肠冷冻室工作 住在伦敦南部的一所公租房里
11 霍顿·布鲁斯:在一家保险公司工作三年后决定教书 4的母校聘请了他 让其教授数学
12 苏西:和25在五年前结婚 跟随丈夫来到巴斯市附近的村庄生活
13 苏珊:结婚四年 有一个两岁大的儿子 丈夫是煤气装修工 现在在东伦敦的一所公租房里居住
14 林西·珍妮特:流动图书馆管理员 现在在肯特郡生活 有两个女儿 丈夫在邮局工作
18 密克:油漆匠
22 苏珊:两个孩子的母亲 也兼职理发师
23 尼克:4的儿子 六岁半
24 乔蒂:4的女儿 两岁半
25 鲁珀特:巴斯市一家律师所合伙人 12的丈夫
26 托马斯:12的大儿子
27 奥利弗:12的二儿子
28 杰姬:2的妻子 和2在牛津大学相识 正在修商业的研究生课程
29 雷切尔:5的妻子 也是老师 在一所进修教育大学教书
30 布鲁斯:9的墨尔本朋友 和9在旅行中相识
31 凯蒂:9的女儿
32 罗伯特:9的儿子 先天有读写障碍
33 简:8的妻子 工作是在一家公司里做全职秘书
34 伊冯娜:10的妻子

 3 ) 给五年后的28岁的自己的建议

1 即便奔3了也要做好身体管理 体重要保持在95斤

影片里的小伙伴们大部分都发福了……肥胖真的会显老的样子 当然上层人士好像都木有变胖 所以不能放任自己啊~

2 不要被家庭被另一半被孩子绑住

影片里的人基本上不是生儿育女有稳定的家庭 就是有找对象的念头 诚然 婚姻使28岁的suzi比21岁的她更幸福 另一个去澳洲烤袋鼠尾巴?的那个 也是有个对他贴心的妻子 婚姻可以带来重生 对于原生家庭有离异的孩子来说

3 每个人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 对我来说 奋斗带给我的成就感高过普通的安逸生活 千万不能懒啊!

别的阶级的人可能觉得只要有美满家庭就觉得人生很幸福了 但是有的人则会追求更高层次 也不能说低层次的就被限制了 事事都有两面性啊 高层次的也会有无奈的时候

眼界重要 行动力也重要

 4 ) 说说《人生七年》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女性们

看完《人生七年》感觉总体来说,上个世纪的英国,女性普遍还是相对弱势。节目14位主人公中只选择了4位女性,而且3位还是出身相近的同伴,样本普遍性不强。但是片中还是侧面出现了不少令我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有主人公的伴侣也有亲属。这篇专门说说这些Up系列中的女性。

首先,4位女主中,我个人一直最喜欢SUSAN。从小到大,无论顺境逆境,她总是乐观开朗,阳光积极。21岁时看到她一头干练短发,颇有职业女性的风范,以为她一定会拥有不错的人生,然而28岁那集大跌眼镜,她居然那么早而且貌似草率地结婚生子了,刚生了两个孩子就遭遇离婚,单身妈妈靠领救济金维持生活,真为她惋惜。常言道,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她本不该落得这般境地。然而尽管人生最低谷时,节目中也从未见她抱怨生活,从未抱怨过前夫,看起来云淡风轻,生活再艰辛还是热爱生活享受生活。蛮佩服她宠辱不惊的心态,镜头前从来都是自在从容,与闺蜜也一生保持着友谊。非常欣慰看到她的人生终于从42岁开始转折,孩子大一些后她终于可以全职工作了,这里要羡慕发达国家的开放,她没有上过大学,却可以在大学工作,而且工作发展非常好。人只要放在合适的位置,无论何时开始也总会有机会,人生越到后面,越看出性格对命运的重要性。尽管她的青春很令人唏嘘,但42岁重回职业,凭借好性格和出色的工作能力,在适合她的岗位上,几年时间就成长为部门领导,真正成长为事业有成的职业女性。不仅如此,生活上也获得上天垂青,新男友帅气又体贴,40岁后终于收获了幸福的爱情,这时子女也长大,在伦敦城买了房子,家庭事业双丰收。她一直很感激自己的父母,在她最艰难的时候,是父母的爱给了她最大的支持,我想也正是这样的爱形成了她的热爱生活的乐观个性。她爱唱歌,最艰难时也会在酒吧登台唱歌,她爱演戏,终于在56岁得以有机会与邻居成立剧团。她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她出身东区平民家庭,家族里从未买过房子,终于她靠自己的努力买了房子,年老时尽管经济上无法到处旅游,但拥有舒服的小家惬意养老也很知足了。我想是对生活纯然的热爱本能,帮助她度过艰难,保持心底的阳光,在最低谷时不至于绝望,积极向前。

然后是托尼的母亲,托尼应该是UP系列的一号大明星了,最接地气的励志哥,每集都要不开头要不压轴。狡黠的托尼极其重视家庭,热爱家人,凭借明确务实的人生哲学,扎扎实实越过越好。他在片中多次提到对母亲的无限热爱,甚至母亲已经去世20年后,56岁的他提到母亲还是眼含热泪深情款款,足见母亲对他影响之深。他老婆也不止一次提到婆婆是她一生见过的最好的人,婆媳关系处的闺蜜一样。托尼讲她母亲在东区人人依赖,广受爱戴,他父亲因病无法工作,母亲一人支撑整个家庭,作为东区平民人家的贫穷小子,从小缺衣少食,然而母亲却给了他足够的爱,让他从未觉得匮乏,面对上流社会不卑不亢,反而对生长的东区充满热爱。这样伟大的女性让人无比敬佩,她身上有一种浑然天成的英雄主义,超越了阶级的鸿沟,而彰显了人的尊严。我的姥姥和我的三姨,就是这样伟大的女性,我很感激我的生命中有这样的楷模,她们是我内心的灯塔,于人生最黑暗时始终照亮着我,激励我努力成长为她们的样子。

了不起的女性们还有JACKIE的婆婆,在JACKIE与他的儿子离婚后,还是一生不离不弃地支援和照顾JACKIE和孩子们。JACKIE总是由衷感激她的婆婆对她的帮助,以及带给她和孩子们的家庭温暖。

还有SIMON的第二任老婆,自从SIMON跟她结婚后,整个人无比快乐幸福,越过越好,完全被拯救了。作为黑人女性,在英国这样的保守社会,本来应该是最弱势最底层的,却不卑不亢,气场非常强大,积极而坚定。而且她还特别乐于帮助别人,主动收留寄宿黑人儿童,她们家接待了60位孩子,其中有些在他家一住就是好几年,本来看似需要社会救助的人却不仅过好了自己的生活,还有余力一直为社会做贡献,不能不令人敬佩!

印象深的还有科学家的第二任老婆,形象气质太出挑了,49岁那集就惊艳出场了,56岁居然越发美丽高贵,这才叫逆生长。人的尊严最基本体现在对自己的要求,自律表现出的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同龄人们身材臃肿发福满脸皱纹时,她苗条的身材、精致的面庞、得体的妆容打扮,让我从心底赞叹,真心希望女性都以这样的IDOL来要求自己,不要被岁月磨去了做更好的自己的追求。

 5 ) 从7岁到28岁

这个周六一口气从第一部的7岁看到了第四部的28岁。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无疑是巨大的,但是坏境并不能完全决定你的人生。

其实宏观上比较,可能确实不那么公平,不同的人生来得到的资源就不一样多。

但是个体上比较的话,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走出来的,一份付出一份收获。

整体上,懒惰的人平庸,自律的人优秀,简单的人快乐,知足的人幸福。

大家都迷茫过,有的人迷茫一小会,有的人迷茫七年又七年。

七年的时间浓缩在纪录片60分钟的片长里未必能展现全貌,可是片子还是让人挺感慨。

站在观众视角,唏嘘不同七年里每个采访者所经历的人生变化。

站在个人视角,也会反思如果是自己,那在不同的阶段里都在做什么,都会做什么呢。

你更接近他们中的哪一个,更喜欢他们中谁的人生,所以你接下来要怎么做呢?

虽然现实里的七年不会像短到像纪录片里的一小时一样,可是,时间真的是很宝贵的。

 6 ) 不抱希望就不会失望——28岁的Neil

上一部21岁的时候,Neil辍学去工地当临时工,让人唏嘘并且好奇七年之后他的境况。

28岁,他没有找到稳定的工作、拿不错的收入,没有结婚没有生子。他拿着救济金生活,到处打零工、搭便车流浪。

他是所有人物中最让我心疼的一个,不是因为物质或者感情方面的缺失。而是,能感觉到没有任何东西能让他快乐,就像他放弃了自己一样。

他说小时候自己在智商平平的人群中长大,一直被称赞聪明。但等换了大的环境,周围人比他更优秀的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不过如此。有的人能接受自己的平凡,有些人难以面对,比如他。于是要么牛津,要么辍学。既然没有办法达到自己理想的高度,那么就随便什么吧。失业也无所谓,反正已经是最坏的境遇了,还能坏到哪儿去呢?

我并不觉得Neil差劲,不论是对自己对父母的教育方式还是对整个社会整个国家,他都有自己的思考。在我看来,他是很棒的人。

不知道35岁的Neil会怎样?如果他能接受自我,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活得开心。那对于观众我来说,也是一种希望和安慰。

 7 ) Between "eccentric" and "big success"

28岁,大多数人的棱角都已经被磨掉了。为了和这个世界和解,大家都更加平和——有的人被婚姻拯救,有的人已谙熟运行规则,有的人则完成了对内在自我的基本建设。

只有Neil是个例外,他依旧非常eccentric——这个单词可解为“偏离-中心的”,于是不由让人想到圣经传统:在古希伯来语中,“罪”的字面义是“箭偏离靶心”。有意思的是Nil自己也谈起了圣经,并表示相对新约更偏爱旧约,"Because in The Old Testament,god is very unpredictable and that's,I think,how I see him in my life,sometimes very benevolent,sometimes,seemingly,needlessly unkind."或许这也是导演在这期对他最感兴趣的原因,他的采访时间最长。

John像是非常明智而老练的样子而拒绝了这一期采访,或许他早就看出将会被尴尬地形容为"big success",而作为一个拥有强大内驱驱使自己不断向前攫取"fame and power"的野心家,现在还只是在路上。

而其他人——或许就像我们中的大多数一样——我们between "eccentric" and "big success",我们要也一样寻找自己生活的意义,在最精彩的两端的故事之间,在最容易被忽视的“沉默的大多数”中,我们——或许更容易或许更艰难——也要努力寻找。

 8 ) 看过别人的一生,能更好的活好自己的一生吗?

很恐怖的是,人生的每一个七年,都会改变一个人,也有许多人不会被改变。

一)15岁年少的骑马小男孩,一双儿女,妻子不爱表达。开出租,演习,打高尔夫,已经是很努力的生活,顾家庭也不在疲惫的生活中迷失。

二)在澳大利亚长大的那个男孩,他的妻子很爱他,会很心疼那个小时候的sad boy。他总是不自信又有些伤感,可是很认真的生活。他居然会说出自己当家庭主夫,而妻子成为经理人,感觉他的心态最平和。

三)苏西让人很意外,21岁时的她对世界的叛逆,抽烟,不羁的样子,以后28岁的她会更离经叛道,没想到,23岁左右就组成了家庭,回归家庭,相夫教子。

四,五)三人组男孩,约翰成了会上报的知名人士,成功。坐在右侧沙发的那个高个子柔和男孩,没有考上牛津的那个,后来进了bbc。这两位都在这一年拒绝采访。但是这两个人都在21岁说了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大道理,很难想象21岁就有如此鲜明的自我意志。
       
六)坐在中间的那个男孩,和21岁时接受父亲资助滑雪一样,拥有了父亲乡下的房子,和一个非上等社会的妻子,两人的生活目前来看妻子依旧全职工作,不知道这个男孩是不是个吝啬鬼。

七)比较惨的是另一个没有考进牛津的男孩,28岁成了失业人群,每日浪费人生度日,可以看到他很迷茫。父母都是教育工作者,可是三年的流浪生活,很明显不适应群居。自认为领取政府资助很理所当然。

八)那个宗教小男孩儿,牛津生数学系,确实如他七岁时所说的那样帮助他人,他在帮助貌似穆斯林的移民,在努力做着一些事,可是好像他也没有自信会一直去做这些事。

九)乡下小男孩儿,考入了牛津物理系,读完phd,又移民美国,是其中改变命运最大的一个。和明显是职场女性的研究生妻子,目前纠结于孩子与事业的问题,很明显,职业女性,在80年代的美国,会越来越少的高教育者放弃成为家庭主妇。

十)当初读历史系的男孩,与失业流浪男孩一起出镜,成为了大学老师,妻子也是一名大学老师,很明显这个男孩有些没主见,也没有对生活的拼搏的动力,相反妻子也是一个乐于突破家庭主妇的女孩,果然只有受了教育的女性才不会选择回归家庭。

十一,十二,十三)三个女孩儿都不同形式的后悔结婚太早。

十四)那个自己是私生子,在冷冻厂工作的男孩,结婚,三儿两女,依旧在工厂工作,他曾说他不会在一个地方永远的生活下去。










 短评

中产阶级的未来真是一线之间,差距越来越大。为Neil捏一把汗。

8分钟前
  • 坍塌
  • 推荐

这不仅是起跑线的问题,是每个孩子的跑道都不一样。但是整个系列带给人的思考,又不仅仅是阶级那么简单,无常、心态、自立、健康、家庭、婚姻、教育……每一个维度都烙印在生命里。希望几年后还能看到63岁的他们

11分钟前
  • 冯扭扭
  • 力荐

Nick和Neil是最触动我的两位。前者带来希望,没有决绝意味的“逆袭”,His success just so naturally flowed. 而后者,是对挫败感隐隐的共鸣。遗憾的同时,我对他抱以理解。

15分钟前
  • #_N%0-#
  • 推荐

穷人阶层在28岁之后已经没有梦想了 每个人都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生活在自己的舒适圈,不想动,觉得钱也够用。问simon还有什么梦想,他说,让孩子好好长大。 这解答了我们一个问题,穷人阶层安于现状,对自己人生没有期望的时候,生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富人阶层不同,他们也生孩子,但是他们依然有自己的人生目标。

17分钟前
  • 飞碟熊二
  • 力荐

我正在走向的 距离我最近的一个7年 你以为21岁是最动荡最迷茫的时刻就错了 因为28岁的时候可能跌的更惨…… 印象最深刻的是Sue的那句话“不管现状变成什么样子,你最终都会习惯的。” 所以每天一问:我还能不能站起来呢?

20分钟前
  • 十二辰子
  • 力荐

多数为人父母了。顶层人士在成功的轨道上依然很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中低层有些变化太大。 9.2

23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几个中上层男生基本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Nick的成功和Bruce对底层人的关心帮助仍然让我敬佩。Neil的状态太让人心碎

25分钟前
  • headradio
  • 推荐

28岁,尼尔流浪英国,尼古拉斯在美国成了教授。查尔斯进入BBC,和约翰一起退出拍摄。有些人结婚生子,大家的脸上少了愤怒的表情。

29分钟前
  • 雨宫萤
  • 力荐

不怀超出实际能力的欲望,不做大于知识水平的思考,有目标,脚踏实地。这是过上幸福生活的人的共同点,不管什么阶层。

31分钟前
  • 马马
  • 力荐

虽然良好的家庭环境基本上决定了孩子未来人生的方向。但是英国的穷人,长大了当出租车司机或者水泥匠,小日子还是很滋润堪比小康,资本主义国家的腐朽生活就是好啊~!每7年一部纪录片,一路看下来,非常震撼~!第3,4集 没有字幕,可以跳到第5集。地址:http://my.tv.sohu.com/pl/6524102/

32分钟前
  • 李哥
  • 力荐

托尼真是有活力的小伙子,人生目标都完成了,不知道他下一步会干嘛!出人意料的有三位,布鲁斯,苏兹,保罗,还有为什么感觉尼古拉斯要离婚。。。

34分钟前
  • 阿席达卡
  • 力荐

看的纯英文字幕版,看懂了大概。正如我在看完21岁篇的时候想的,很多人生活发生了变化。Tony已是一个潇洒的出租车司机。Bruce放弃高薪职业去教书,Nick去美国当大学助教…当然也有除了结婚变化不大的Paul和黑人symon。最让人唏嘘的是Neil从开朗活泼小男孩到患有精神疾病的流浪人。女孩们除了苏西都没变

39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burce真是一个从小心中就有大爱的孩子 并且长大后竟然真的超着自己小时候的梦想一步一步靠近了 真的很了不起!nicholas简直就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案例,一定是一个很聪明很聪明的小孩,而且从小就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43分钟前
  • 沫沫茶’
  • 力荐

英国作为创世鼻祖 探讨的还是龙生龙凤生凤问题。事实上也确实如此。穷和富掌握的资源不同。里面钓丝逆袭成功的 印象有两位。男生是智商一流,念了哈佛数学 转去美国任教。(神奇的是他七岁就有独立意识:主持人问你有女友吗,他道我不想答这个问题。)另外的女生是情商高,不起急,虽然离婚独立带孩

46分钟前
  • munianhe
  • 推荐

看到Neil,我想到了极致的INTP。极度内向,边缘性人格,没有办法很好地适应社会。极度地空想主义。探索人与世界、自然的关系。极度没有计划性。哲学家和流浪汉之间其实也就是一线之隔吧。看评论说很多人为Neil可惜,我觉得他这种个性有他存在的意义。梭罗的瓦尔登湖估计也就是在这么个环境下写出来的吧。

49分钟前
  • 队长是我别开枪
  • 力荐

一直不敢看这一集,因为心里预估到几个小伙伴的人生会发生的变化。看完发现果真如此,《21 up》里人物的青春朝气今犹在,大家都宿命般的走向了各自的人生道路。阶级从未消失,它只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趋于稳定。越来越佩服导演当初的慧眼,这几位小伙伴的履历都是社会人类学里的范例。

53分钟前
  • 老泰瑞
  • 力荐

28就是人生的定型了吗?觉得Neil有自己的影子,还是说我会变成Neil?那样子太可怕了,不要啊,真的要很留心,稍不留神就走错了长歪了

55分钟前
  • 粟粟
  • 力荐

基本上是我看的最认真的一集,因为今年25周岁的我,也在面临28岁的我会怎么样。然而我想要的是明年在乡下把老房子推到重新盖新房,然后在家里的附近找个工作,继续看书看电影,期待在40岁之前写一本书。在家种种地,父母健康,我们快快乐乐的生活在一起。不知道28岁之前能不能实现呢?

56分钟前
  • 卤味米饭
  • 力荐

跟俄版区别在于他们实在没有什么国家民族生存这些话题和牵挂,而他们真的是7岁就确定下了气质,而且大部分的配偶都接受了采访。

57分钟前
  • vivi
  • 推荐

28岁的尼尔其实比别人更明白自己,也明白自己的处境,他的古怪正是自己对自己的了解却又不想去改变的逃避。28岁在84年代更像一个收获的季节,21岁时候定下的目标,付出的努力,比如托尼为开出租车做准备,比如约翰为学业而努力,等到28岁,这时候的成果就是瓜熟蒂落,而21岁的尼尔也清楚认识到28岁应该有什么,有家庭,有事业,有孩子还有不错的收入,这一切其他人都实现了,但是尼尔却还是一事无成,尼尔只想到了结果,却没有想过其中的过程,这也是尼尔的性格缺点导致的,能有行动的想法,却总是不想去尝试,那不如没有行动的想法,给自己徒增苦恼,这正是托尼和尼尔之间的不同,也是我们普通人最需要警惕的地方,还是无行即无知。

1小时前
  • 我醉君复樂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