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者2014

犯罪片美国2014

主演:杰克·吉伦哈尔,里兹·阿迈德,蕾妮·罗素,迈克尔·帕帕约翰,马科斯·罗德里格斯,比尔·帕克斯顿,杰姆斯·黄,肯特·绍克内克,帕特·哈维,莎伦泰,里克·加西亚,利亚·弗雷德金,比尔·苏厄德,约翰尼·科瓦内

导演:丹·吉尔罗伊

播放地址

 剧照

夜行者2014 剧照 NO.1夜行者2014 剧照 NO.2夜行者2014 剧照 NO.3夜行者2014 剧照 NO.4夜行者2014 剧照 NO.5夜行者2014 剧照 NO.6夜行者2014 剧照 NO.13夜行者2014 剧照 NO.14夜行者2014 剧照 NO.15夜行者2014 剧照 NO.16夜行者2014 剧照 NO.17夜行者2014 剧照 NO.18夜行者2014 剧照 NO.19夜行者2014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4 22:17

详细剧情

路易斯(杰克·吉伦哈尔 Jake Gyllenhaal 饰)是个无所事事的小混混,整日干的尽是一些偷鸡摸狗的勾当。一次偶然中,他目睹了摄影记者工作的场面,从中觅得商机的他决定自己干上一票。  路易斯购置了摄像装备,通过窃听警方无线电的方式抢先一步到达犯罪现场进行拍摄,再将摄像资料卖给晨间新闻制片人妮娜(蕾妮·罗素 Rene Russo 饰)换取酬劳。在尝到了几次甜头之后,路易斯招募了里克(里兹·阿迈德 Riz Ahmed 饰)作为搭档,准备“扩张”自己的事业。渐渐的,普通的车祸或火灾现场已经无法满足路易斯和妮娜的胃口,他们需要的是更血腥、更劲爆、更吸引眼球的新闻场面,为了得到珍贵的一手资料,路易斯甚至不惜“亲自动手”。

 长篇影评

 1 ) 好看

又看了一部好片儿,《夜行者》。看名字像无聊英雄拯救世界吧?他真的是拯救世界,但他从头到尾都是个歇斯底里的普通年轻人,从做小偷到变成一个成功的电视新闻工作者的离奇上升过程,没有任何super power,是一种在如今很有借鉴性的“成功法则”。好莱坞对当下社会的观察之仔细又一次让我惊叹。 准确的说主人公钻进了看似很高的社会等级,但没有像《飞行者》或《华尔街之狼》那样迷失,也许只是还没到那一步。这位主人公好像仍然在失控的边缘清醒的保持着自己的目标,这目标不是正确、正义的,而是现实的、物质的、自私的,但这也传递着一个信息:这个社会越来越没有纯粹的正义和邪恶了。

 2 ) 毁三观黑自己的美国电影——《夜行者》

原文载于今日看点
  http://www.todayfocus.cn/plus/view.php?aid=993
  
  这个题目可能有些误导影迷,先澄清下,《夜行者》可不是部恶搞、雷人的电影,说它毁三观是真毁。美国电影虽然没有广电总局管理,但他们大部分电影还都是有一个主流价值观的,比如家庭最重要,个人奋斗的美国梦,自由民主什么的……别看《刺杀金正日》那么恶搞,它是符合美国主流价值观的,黑朝鲜和金正日是因为他们不符合那些价值观。
  《夜行者》毁三观是处处挑战或者说颠覆美国的主流价值观,从头到尾彻底黑美国自己。
  开始由于主角路易斯是杰克·吉伦哈尔扮演,他又把自己瘦的像鬼一样,我以为他会是像《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中的马修一样,是个让人同情的角色。结果开场三分钟,路易斯的行为便打消了我这念头,这是个小偷,看上保安手表就顺便抢个劫,各种迹象表明,他完全不需要同情。按说拍一个无恶不作的恶人,对于美国电影来说没什么稀奇的,但这里毁三观是励志,一个无底线的励志故事,他的所有行为都是个人奋斗的美国梦。
  如果按照主流美国影视习惯,那一定要交代他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的,比如《绝命毒师》,老白人到中年,危机重重,为了家庭铤而走险,观众会同情罪犯。《夜行者》完全避开了这个套路,不管是导演还是主演杰克,都没准备告诉你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是冷冷的展现给你,他怎样一步一步挑战美国社会的各种底线。
  路易斯没有家庭,没有朋友,没有表情,没有底线,完全是一个现代社会的局外人,整天游荡在城市黑夜,冷冷的看。但很快他发现了最适合他这种人的职业,拍车祸现场,拍犯罪现场。这时《夜行者》又开始毁美国三观了,黑美国媒体,美国媒体的言论自由,是他们民主自由的保障之一。看看那个电视台女主管跟路易斯要求:“暴力的、流血的,想想一个尖叫的女人跑上街道,脖子被划开的景象。”媒体以报道真相之名展现暴力,只是为了满足人们寻求刺激的心理,提高自己的收视率。报道凶杀案那段,真相来了,女主管却要把真相按下不报,因为真相不符合他想呈现的故事,真相是被杀的是毒贩,她想呈现给观众的是——住在富人区的白人灭门惨案,这样原本以为自己安全的白人才会更加关心这个新闻。
  到这里《夜行者》黑的已经不止是美国媒体了,稍带上了作为观众的美国大众,媒体为什么要给他们放血腥暴力,因为血腥暴力收视率高,为什么要为他们编富人区白人灭门惨案,因为这样关注度更高。这样反推——一个冷血而又自私的大众和社会,需要他们的媒体冷血、撒谎,一个这样的媒体才会需要冷血自私的路易斯去拍那些血腥暴力的新闻。所以不需要解释路易斯是怎么变成这样的,他就是美国这个社会造出来的。
  《夜行者》是一部剧情故事片,却是按恐怖片的结构拍的。影片事先告诉观众路易斯是个无底线又行事诡异的怪胎。而影片中的其他人可不知道,他的同行、搭档去招惹他时,另观众替他们提心吊胆,路易斯越成功观众越为更多的人提心吊胆。
  《夜行者》黑的最狠的是美国梦,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只求目的的“成功学”,路易斯再三宣称他学东西很快,他在网络上学习了怎么建立起一个成功的企业,过上有性生活的风光生活。这些商业课程包括——无论遇到什么阻碍都坚持目标是很重要的,在开始前,先有一个计划……无底线的路易斯执行起这些商业课程就成了,为了扫除障碍害死竞争对手……他害死那个单纯的年轻助手时理由更令人发指——我不能把公司的未来交到不能信任的搭档手上。更黑的是,在各种不择手段后,他的美国梦实现了。
   这种只看重目的和结果的“成功学”在美国是不是主流我不清楚,总之在我们中国大行其道火了很久,不知大家看时有没有什么联想。

 3 ) 《夜行者》资本积累的血泪史

所谓夜行者,指的便是自由记者与摄影师们,他们自行采编拍摄各种社会新闻事件,以暴力犯罪影像为主,然后将其事件视频卖给电视台相关节目组。

如何表达我对电影《夜行者》的初印象呢?看在眼里,原本是有模有样的故事加画面,是具象的。但我决定用一个抽象的“感受”来描述,我之所以要这么说,是因为这部电影自身主动提供了那样奇妙的东西。

若好奇,不妨打开电影,仔细聆听2分20秒的片头编曲,无所谓乐理知识,旋律就像会说话的精灵,能清晰地引领你的感受。这段配乐跟站在面试官前的应征者似的,撞击耳膜时,流露出抑扬顿挫的不安,继而被反复回旋的行云流水覆盖,时而改弦更张,注入飘渺之绪,再用拼杀搏命的危险气势接近尾声,戛然而止时,仿佛雨过天晴。

我想要剧透的是,电影没有利用杰克.吉伦哈尔饰演的角色“卢”这个人物进行赤裸裸血淋淋地暴行与伤害,观影时可以完全卸下这方面的忧虑。但不能否认,取而代之,展现出的是有长久恫吓作用的恐怖人物形象。他会萦绕在你的脑际,变成一张张臭名昭著的脸。之所以法之外,有第三类法庭的惩罚,有道德的审判,这些针对的就是那些杀人不见血的恐怖人物。

再次撇开严肃的精神病理问题,既然隐藏起病态仍在正常的社会生活中掠夺着生存资源,那么也就以正常人待之吧。对于稳步爬向金字塔塔尖的野心家们,对其中成功者的“恶意”标注里一定有这么一句话:“所有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都是一部血泪史,他们的手上沾满了鲜血”。

对正义的世界而言,很不幸,《夜行者》里的卢就是这样的成功者,是还在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成功者。挡什么都可以,但不能挡他的财道,不能挡他的名利之道,不择手段地满足他自己的“欲望”这便是“道德”。我突然想到了美国文学家杜鲁门.卡波特,及令他飞黄腾达的《冷血》,又想到北岛的那句话“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然而回到电影《夜行者》的人物刻画上,不难发现一开始“卢”便被刻画成了有人格缺陷的社会底层人,善恶不能一概而论,卢的角色要层层剖析。靠偷钢条、撬锁、打劫糊口过日子,他有一室陋居,有个破车,还有台电视,这说明他在底层还不是垫底的,他雇用的副手是个无家可归的盲流,他采访过一个家里没有电视的目击证人,与他们比较,卢有绝对的优越感。

能够产生戏剧冲突的是,卢还有另外一个面目,口才一流,学习能力极强,头脑清晰,有缜密的逻辑性,有高远的规划能力,还有反侦察的犯罪高智商,最重要的是他像丛林里疾行或匍匐的游蛇,编剧赐予了他高度敏锐的新闻嗅觉。他会因此而成为他想要成为的人。他驾着私人采访车,穿行于灯红酒绿的洛杉矶夜城,人物所散发的不安定的气质,让黢黑的苍穹看起来神秘莫测。

80%的夜景,80%车内场景,80%在路上。灰白色的破旧丰田,到红色的野马,再到配备齐全的两辆超级采访车。一个人,到雇佣助手,再到四人组的工作室团队。电影在工整有序的框架内按部就班地行进,并用类似“戏中戏”的表现方式调剂故事的枯燥氛围。这电影看起来一点都不疯狂,然而过于平缓内敛的叙事节奏,反衬出的则是男主人公卢所言所行里令人不安的躁动。

不得不提电影开始的前20分钟,有一种低调的喜感根本不能忽略。减重20磅的杰克看不出颓到喋血街头的样子,但在重重的黑眼圈里的确能感受到一个神经兮兮被失眠症困扰的男人,精神与肉体都很饥饿的癫狂状态。杰克也展现了不俗的表演功力。从一开始戴着墨镜,斜视偷窃锁定的目标,到后来梳着搞笑霸气的大背头、穿上不相称的白衬衫灰夹克、开着油腔滑调的玩笑,走在电视台里像个十足的电视台老板。。。。。。不如就用一个哇字来表达吧。

除了主人公卢,他的助手及电视台晚间新闻的负责人妮娜,这两个配角在电影里也占有相当重的分量,卢与助手的对手戏把剧情推向了高潮。最后一次采访行动中,在采访车里演练的“讨价还价”戏码。这一段是值得琢磨的,不管前因是什么,最终助手被卢影响,也走进了正邪不分的模糊地带,由最初的人与怪物的差别,变成了怪物之间五十步笑百步的同流合污。但是一旦反目,也能分出胜负。早已从内到外蜕变成怪物的卢,他的恶毒是极致的,胜,志在必得。卢的助手则是半路出家的菜鸟,经验不足,还留有人性的弱点,注定是个垫背的。

如果把卢最后说给助手的那一段告诫的话拿来认真分析,他性格特征的形成,似乎是有社会无法脱掉干系的理由,再考虑进去卢比别人勤恳比别人卖力的做事态度,绝对论断便显得草率了。这恰好是导演升华主题,故意设计的Bug,需要观者通过思考找出漏洞并补上。

造一个神或一个魔,要他们成为绝对的英雄或绝对的败类,羽化人性差别的现实,“主旋律”的强悍姿态在令人血脉偾张的荷尔蒙里彻底糊成了“救世主”的无量神力,这种套路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好莱坞大片里备受推崇。所谓的流行,与其所属的时代是有关系的,低迷、颓废、彷徨大行其道时,缓解过分忧思的方法便是打上一针鸡血。

九十年代之后进入新经济时代,好莱坞的各种商业电影又开始心仪“怀疑主义”所表现出的高大上的内涵了,在希斯莱杰的小丑角色之前,早有了像V怪客这类的经典形象,他们把模糊的概念具体成了一个符号,就像被推倒的正反界限的墙,它可以倒在正的一面,也可以倒在反的一面。

但这类电影主要还是集中表现了救世救难的大主题,设定出病入膏肓的不能再糟糕的社会、体制、环境、人文背景等,然后用另类的方式来否定、重整、维护。编剧出身的丹.吉尔罗伊,他自编自导的新电影《夜行者》也有这样的野心,但他把怀疑的地基搭在了“存在主义”的土壤上,所以,接地气的小人物,加上自身便是话题中心的新闻行业这一背景,故事便有了复制现实生活的高清效果,剧情里的是非曲直仿佛都与普通人息息相关了。

想来,不仅要一分为二地看,这个世界是需要一分为N地看待的。红里透紫的寡姐斯嘉丽因裸照风波对某些“狗仔队”竖中指,并不代表那些拿着长焦镜头把她捧成女神的娱乐记者都不招她待见,做她护花使者的准夫婿罗曼.达瑞克普通记者一枚,这足以说明一个问题存在的多种解读性。

在戏剧世界,从不缺少对准“无冕之王”复杂身份的镜头,过去是以若有若无的陪衬方式存在。近些年则有明显的“喧宾夺主”之势,信息时代惊人的发展速度,自媒体的异军突起,各种信息的传播再不是单项的输出行为了。因为民众吸收了信息,通过各种平台又会悉数发射回他们的各种感受,媒体独断、武断的自由时代终结,随之,必须接纳承受的是汹涌奔来的参与讨论、信息回馈,甚至会控制媒体的话语方向,起到摇杆作用。

《消失的爱人》里有关由媒体牵头造成的舆论导向,是点火煽风添柴,是从3级吹至8级10级的台风,围着栏杆对一场阴谋指手画脚,它的野心是把“配角”提升到不可低估的位置。而韩剧《匹诺曹》干脆驻扎新闻中心大楼,用新闻媒体做载体,不仅要探讨道德与法律,要煽情渲染,要冷酷无情,还要见证一场爱情,属于现实题材的Drama。《夜行者》则是属于电影缩短版的新闻纪录片,与新闻媒体有关的各种问题在电影里都有所提及。

很多年过去,提起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凯文.卡特,人们都会记得由他的摄影图片《饥饿的苏丹》造成连锁反应的著名新闻事件。“老鹰抓走小女孩”的话题被世界各地的舆论风暴卷成灾难之后,他的人生从职业生涯的最高点跌落进万劫不复的最低谷,又因逃离不了道德绑架的困惑,无法从精神枷锁里找到解脱的钥匙,3个月后,凯文.卡特选择结束生命。他的遗言“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他的自杀结果,这一切把一件拷问行业操守与人性道德的小事件彻底激化成了不可收拾的大事件,场面如战争废墟,不堪回首。

凯文.卡特自然与《夜行者》中的新闻记者卢非同类,他们对生命与价值有本质的分歧。凯文正视内心炼狱的折磨时的所思所想是宝贵的资料,他曾对人讲,“当我把镜头对准这一切时,我心里在说“上帝!”我必须先工作,如果我不能照常工作的话,我就不该来这里。凯文守住了职业道德,但在世俗的鞭责面前他缴械投降了,我理解为凯文做人的“底线”崩塌了。

同样的境况到了“卢”这里就不是问题了,因为卢不受道德的约束,道德之下任他驰骋,他也没有“底线”的障碍物要跨越,相反,秀下限恰恰是能让他把握住机会找到自我,飞黄腾达的最好路径。若不做中庸的观察者,一定要做出一个态度,以上就是我对电影《夜行者》中人物与事件的认识。









 4 ) 闲扯夜行者——美国编剧的强大(笑)

闲扯夜行者——美国编剧的强大(笑)

1. 这片的视听语言,挺一般的,不过只是相对而言,打光很有邪典的味道,让人想起《爆裂鼓手》和《老男孩》{感觉继朴赞郁后咋这么多人喜欢打绿色的光呢,有种福尔马林的感觉}

2. 说到《老男孩》,这片的结局相当的残暴,的确有股韩国电影的味道,导演和索金一样,编剧出身,戏剧张力简直拉满。

3. 以及,虽然说摄影让人想起《爆裂鼓手》的赶脚,但不得不承认,达米安剪辑的功夫一流,这片剪辑太一般了。

4. 我在想是不是用PTA的摄影风格改造一下这片会更好,毕竟摄影机这么个强烈的性暗示意味的东西没有用好,而电视台的戏份我真的觉得带入《木兰花》邪教演讲的调度的话,感觉拉上几倍。

5. 美国独立电影传统,我可以算是确定,近四十年的风格源头,压力与叙事准度的万恶之源是永远的卡索维茨了。

6. 杰克吉伦哈尔的演技真的好厉害,让我想起上次看(兄弟)里的托比,都是不需言说,站在那里就可以让人不寒而栗{不过本人还是更喜欢托比,哈哈}

7. 这片的母题,兽性社会和暴力的反思做的只是文本功夫啊,还是一样,视听问题(蓦然回首,伯格曼在紧贴文本的扩展创作上是真的厉害,不过他也应该不会喜欢这部电影的,我到底在乱想些啥啊)

 5 ) 人物分析

        人物分析。
        主角:
        1. 做事直接果断,不拖泥带水,也不允许有折扣。

        2. 目的感明确,所有行动以达到目的为最高标准。没有先入为主的接受传统教育,比如博爱啊,遵纪守法啊,平等自由啊。他始终保持一元价值观,从不胡思乱想,从不自我怀疑。这是中国传统文人酸腐气的反面最高代表。他像一只生活在城市里的野兽。

       3. 彻底的功利主义者。他肯定没有坐在教室里学过功利主义哲学,影片里提到过他没怎么读过书,但他对功利主义的利用却肯定比教这门课的教授高得多。那句话怎么说来着,最好的学习来源于生活,别掉无用的书袋子。
              他的助手就是一个比较酸腐的人,得了一点便宜后,就开始飘飘然起来,对吉伦哈尔说,你需要了解别人的想法,要把别人当人类一样来交流。
              吉伦哈尔回答,我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我只是不喜欢人类。

       4. 大心脏。
               没钱的时候,谁和他说话最后都要加一句fuck。他也只是笑笑离开。
               胁迫女编导的时候,他面不改色的说出那番令人腭舌的话,惊地那个女人觉得他是个神经病。
              前期抢拍新闻,警察骂他,同行无情的嘲笑他,就连采访一个路人老太太的时候,他请那个老太太不说粗话重复一遍刚才的话,老太太都不鸟他,说我从不说第二遍。
              近距离拍摄杀人犯时,他一脸镇定,拿摄像机的手没有一丝颤抖。

       5. 强大的说服力。
              在他默默无名的时候,他能死缠难打地说服别人。
              当他拥有权力的时候,他能善用手中的筹码来说服别人。
              他的眼神能突破那些不够自信的人脆弱的心理防线,他也可以看穿那些装出来的自信。影片分别对应的是他的助手和电视台的女编导。
              他的说服力让我想到了乔布斯和希特勒。

        6. 饥渴感。无论是影片开始时他穷困潦倒的时候,还是影片最后他已经有一份事业的时候,他的眼睛里都充满了一种饥渴感。

        7. 强大的行动力和意志力。
              他说他学东西很快,这点不假。影片里基本看不见他的业余爱好,他松懈下来的娱乐消遣,他像一根始终绷紧的弦。学习,行动,再学习,再行动,这就是我们可以看到的全部。唯一有个情节,他胁迫睡了女编导。这可能都不全是一种兴趣,攻陷女编导,更多的占有她,拿走她手中的资源,这是他计划的一部分。
              他为了抢时间赶到现场,可以不顾车祸的危险在路上飙车。
              很多次蹲守新闻的时候,助手已经睡着了,他还像一只警敏的猎豹始终盯着猎物。

       8. 专断独行。
               对他来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只有在利用这场游戏里的上风与下风。他不会真正的加入什么机构,也许会暂时性的,但他的脑中一直在构建他的帝国。这或许就是他眼神永远充满饥渴的原因。

       这是典型的成功型人格吧。

       助手:
       1. 不自信。怎么看怎么像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把钱和尊严放在天枰的两端。
       2. 没有明确目标。他找工作的时候估计还有一点目标,但有每天30美元后,他就又得过且过了。
       3. 懦弱。一直很不爽吉伦哈尔,但从来不敢吭声。典型的被老板吃死的小员工。
       4. 懒散。看他们的工作情况就看得出来了。
       5. 缺乏观察力。吉伦哈尔提议给他加薪那场戏,他觉得吉伦哈尔被他击退了,就开始飘飘然起来,还开始鼓噪地评论起为人处事的方式了。他看不清吉伦哈尔,也看不清自己。他的死为他的失败划下了完美的句号。
       
        生活中大部分的人都是助手这样的,或者说大部分人的起步都是这样的。

        女编导:
        1. 能力平庸。
               刚开始像一个成功人士,但在和吉伦哈尔的角力里败下阵来后才发现,这种人其实能力平庸,也许多年的行业经验帮她到了某个位置,但那就是她的极限了。
        2. 职业道德泯灭。
               既然能力平庸,那获取高报酬的代价就是牺牲职业道德了。

        助手升职后,大概就到了女编导的位置了吧。平庸大众职业升级树。

        女编导的助手:

        1. 正义感。
               影片中唯一一个正义感爆棚的角色,在全片浓浓的黑暗风里像一丝阳光般明亮。可惜,正义感不能换成金钱。正义感也不能帮他升职。

 6 ) 黑暗记者崛起

许多年之后,凝视着抽屉角落里的那只曾属于一个警卫的旧手表,视频制作新闻公司的总裁Louis Bloom将会回想起自己被废料厂老板拒绝后路经车祸现场的那个晚上。

中国有句老话,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Nightcrawler所讲述的就是一个自强好学的街头蟊贼通过出售独家现场视频而进入新闻界的黑色发家史。

通过盗窃倒卖金属原料为生的Louis Bloom试图寻找一份长久的工作却因自己的身份屡遭拒绝。他无意间发现各种事故命案现场的第一手视频资料能够卖给电视台并获得高额回报,于是凭借偷来的自行车换取了一台手持DV和一只警用对讲机,从此作为第一手视频资料提供者走上了新闻媒体从业之路。

从拍摄新闻到制造新闻,从打击竞争对手到清理自家门户,从与电视台关键人士构建私人关系到成立及推广自己的公司,Lou的成功之路的铺设,不仅仅来自于其勤奋的学习和卖命的工作,更是源于一次次突破道德底线的卑劣行径。当然,像所有黑色的讽刺故事一样,影片在Lou的公司成立,队伍壮大之际适时而止,只留下一轮清冷的满月照耀着的城市夜空。

与其说是剧情片,Nightcrawler更像是一部虚拟人物的传记电影。电影给出了一个教科书般的故事,桥段和设置都中规中矩。影片素质值得4星,但Jake Gyllenhal对主人公Lou Bloom的塑造再次奉献了一次价值5星的影帝级别演出。据说为了成功塑造Lou Bloom的形象,Jake通过日跑15英里和嚼口香糖的节食方法成功减掉30磅(减肥技能get= = p.s. 小李子距离影帝可能就欠一次减肥)。当这个清瘦,目光如炬的男人面带着微笑出现在银幕上时,我们甚至能够通过其嘴角异样的扭曲和深渊般的眼神感受到隐匿其间的阴鸷与阵阵寒意。这张脸孔几乎能让人忘却掉断背山里那个温暖的牛仔和源代码里那个不知所措的特工。

虽然Lou是绝对的主角,本片似乎却没有试图去挖掘人物内心,或是刻画一个复杂而立体,纠结的人物肖像。相反,我们的视角几乎和Lou摄像机中的视角一样,冰冷而有距离感,我们无法看透人物内心。这个人物的特质则是由剧情一步步推进下展示出来的,这通常是一般商业片中对于反派的叙述方式,但本片中反派即是主人公。

影片在人物发展上几乎没有任何设置悬疑的噱头——从片头Lou袭击警卫抢夺手表开始,他的人格基本已经定义完成。这样一个戏剧人物其实很典型:聪明(更准确的讲是street smart),圆滑,残酷,野心,无所不用其极。之后其行为与情节走向几乎就是在不断地对此加以验证而已。所以他的投机钻营,伪装,获得青睐,利用关系,卖队友,其实都是由人物本身限定下的情理之中的必然而已。

而所有另剧情引人入胜的意料之外基本都出于主角和其他人物的矛盾冲突,以及对于外部事件的处理方式。后者当然就是各种新闻素材了,除了小试牛刀的几个事故命案现场,叙事重点全部押在了作为Lou职业生命的转折点的豪宅多人命案上。惊险、悬疑要素的运用恰到好处,甚至加入了一场精彩的飙车戏。

相比之下,人物关系其实才更是亮点所在。在此不得不赞叹下本片配角相当出彩的演绎,尤其是Rene Russo出演的徐娘半老的新闻导播Nina与Riz Ahmed出演的标准市井气质的打工仔Rick,这两位与主角关系最密切的事业上的合伙人。二人的阐释真实而鲜明,相比主角更加贴近正常人,Nina的虚荣与妥协,Rick的勤奋与自私,使得整片的人性层次更加丰满,而对于主角阴鸷的个性衬托得愈加明显。

无论是这些同业的被利用者,抑或Lou道路上的绊脚石,如行业竞争者Joe和对主角起疑心的警探Frontieri,这些人都无一不被Lou玩弄于股掌。Lou作为新闻线索采集人的成功部分固然离不开其对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勤奋学习,但影片显然更多着力于其无师自通的职场江湖厚黑学。

任我行老前辈教育我们,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那么要想在江湖的险恶风浪中弄潮,就要把握人心。Lou显然深谙此道。对于位居高位的导播Nina,从男人角度给予的审美上的夸赞,从下级角度给予的服从权威的敬仰,以及关系动摇时对于其核心利益的一针见血,这些软硬兼施的伎俩便将这位老江湖牢牢掌控。Lou的成功攻略在于他清楚地知道对方想要的是什么,他只需把两个人的共同利益绑定给她看,如是而已。

而Lou对Rick的掌控相比之下却并没这么顺利,Lou犯下了和许多领导同样的失误:把下属想象得太过简单。残酷剥削Rick低薪劳动力的同时,Lou试图通过许其以公司副总裁的高位稳定军心——跟我好好干,将来我们上了市还怕缺钱吗?这几乎是所有创业老板对求涨工资的员工说过的话。可惜90%的创业公司都会跪,能混出名堂的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员工又不是傻子——不行,现在就分红!Rick失策于从没真正看穿自己的老板,不但要钱,居然还敢班门弄斧向Lou勒索。于是,当Lou发现唯命是从的小弟已经变成定时炸弹时,便很聪明地做了让步并借他人之手除掉了他。

至于作为竞争者的Joe,也算是Lou入行的启蒙人。Joe被初出茅庐的黑马抢了生意,便利用自己早入行攒下的积蓄升级人手和设备。既然拉拢Lou不得,便用实力对Lou进行打压。Lou很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情形下谈判是无效的,便干净利落地下黑手阴了对方。至于警探们,苦于既没有证据又不是福尔摩斯更不是主角,那么只好眼睁睁看着Lou摆出一副配合的态度却真话半点没有地满嘴跑火车,最后从容走人。没办法,就Lou这一副不可一世的德行估计也是网上自学了法律的。

影片的结尾很暧昧,背负罪孽的Lou心安理得地逍遥法外,壮大队伍。无论是无奈或愤慨,这种结局其实充满了赤裸的现实意味。类似的以传统概念的反派作为胜利者的电影其实也不算少,除去刻意设置反转的,曾经备受争论的《天生杀人狂》,近期的Gone Girl,都与此类似。

这固然会对观影人带来道德上的冲击与违和感,但其实电影本身很谨慎地选择了客观中立的叙述方式,不带任何道德批判的意味,而是把思考留给读者。本片的主角Lou是一个极端的典型,同样是躲在阴暗的屋子里浇灌窗前的绿色植物,却不似杀手Leon一样在冷酷下隐藏自己的温情一面。他在道德和人性上几乎可以算是彻头彻尾的反派。本是优良品质的上进好学在他身上也只是沦为功利的阶梯。

对于这样一个道德上没有什么讨论间的角色,影片固然不是想以其为范本诱导无知少年进行效仿。即便有很多人情世故,玩弄心计甚至创业经验,但更多是针砭现实的黑色桥段。有志于职场打拼的同学可以一笑了之,相关经验请去翻随便一本成功学书籍,上面写得更清楚且不犯法。

这个人是坏人,然后呢?影片如果试图额外讲点什么的话,应该是让大家思考一下这个“坏人”成功的原因吧。在新闻媒体这个生态圈里,新闻如同能量沿着食物链层层递进,从记者传递给电视台,又由电视台制作成新闻节目广播给观众;但金钱食物链的流动则相反,电视台的收视率决定着观众人数,收视率越高则电视台从广告公司获利越多。显然相比之下,金钱的方向才是“正确”的流向,于是电视台绞尽脑汁抬高收视率,并由此决定了新闻记者的报道方向。这也就为Lou这种人的存在提供了生态位。

对于什么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似乎美帝电视台和CCTV意见不一致。影片再次抓住新闻媒体和观众的品味狠狠打脸,导播Nina告诉Lou,大家要看血腥的,刺激的,反正人家也是夜间档。Nina还起了一堆烂俗的标题“Horror House”、“Horror Night”......很蠢很低级却很抓眼球,目的达成。比起美剧新闻编辑室里面理想主义的传媒精英们所选择的吃力不讨好的教化群众之路,直接迎合群众是一件容易得多的事情,更何况有利益输送作为鸡血。甲方乙方里面“只要是群众需要的,就是我们乐于奉献的”在本片中直译过来就是“只要能让收视率提高,违个法什么的也做给你看”。

故事背景的洛杉矶作为美国大熔炉的代表当然也不忘被拉出来躺枪。即便本片没有像《撞车》那样明显地把问题摆在台面上,但不可否认种族和贫富的差距问题在洛城中暗流涌动,如同夜幕下无灯的黑暗角落。白人、富人区这样的新闻关键词意味着更大的影响力,而少数族裔则基本上与底层和贫困相联系。因此白人在富人区被枪杀的新闻价值在各个元素上都远远大于拉丁裔打工族们的车祸死伤。Rick的选角Riz Ahmed为英籍巴基斯坦裔,赋予Rick的种族设定似乎也另有意味——低薪,吃苦耐劳,非法劳工。而在这样一个罪案频发的大都市,Rick和Joe这样底层人所遭遇的不幸自然也不会引起警方过多关注,Lou也得以凭借并不高明的手段逃脱制裁。

主角Lou的奋斗之路恰恰是沿着这个社会丑陋的裂痕,他洞悉规则利用规则,并利用同样在规则间游刃有余的那些人。没有资本的蛊惑,没有敢于蔑视规则的Nina这样的媒体人,也就没有Lou的生存空间。遗憾的是,这些都存在。

讽刺的是,无论这第一桶金是多么的肮脏,站在其上走出的胜利者总能轻易地洗掉这些污秽和鲜血,带着光鲜亮丽的微笑出现在万众瞩目的聚光灯下。他们会西装革履自信非凡地谈笑风生,回忆自己筚路蓝缕的创业维艰,也许会偶尔为早已踢出游戏之外曾经的队友们表示下惋惜,但那些沾血的腕表永远都只能放置在最隐秘的角落或垃圾桶底。就像美洲殖民者们的滔天罪行被欧洲宫廷殿堂的金碧辉煌所掩盖,血债累累的哥伦布至今却被奉为英雄受人景仰,人类文明在或大或小的尺度上一直都在被利益扭曲着。电影能做到也只是披露下真相的一角,而残酷且无奈的是我们一样对这植根于人类文明的现实无能为力。金钱不是原罪,人性才是。

 7 ) 在深夜里静待死亡的食腐动物

    有时候记者真的很像苍蝇,总能最先嗅到死亡的味道,并以此为生。

   《夜行者》中杰克吉伦哈尔所饰演的记者可以作为媒体负面形象的一个夸张的缩影来看待,在市场化如此发达的当代经济社会,新闻的信息价值是可以用真金白银所衡量,但是新闻信息又不太同于其他的商品,相比其他商品,新闻信息有道德规范的约束,而道德构建于伦理上,是不成文的社会意识,在这场市场化的博弈之中,道德与利益(代表话语权与经济利益)分属在天平两端了,两者价值的高低起伏,在电影《夜行者》中呈现出了一个非常讽刺的答案。

   从市场化的供需关系上来讲,新闻媒体属供方,而普通观众属于需求方,在新闻信息这个门槛越来越低的充分竞争市场中,观众给媒体带来的庞大市场利益决定这是一个买方市场,观众的收视趋向代表着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需求决定了供给,新闻媒体在这样的买方市场,很容易在道德与利益的博弈下失去自身的行业道德,沦为市场的奴隶。

   这些色情、血腥、暴力相关的新闻在新闻学中被称为“黄色新闻”,黄色新闻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新闻史上,源自19世纪末美国两位著名报业大亨威廉•赫斯特与约瑟夫•普利策的竞争。特指新闻报道与编导的一种取向,指用夸张及捏造的手段来渲染新闻事件,尤其是关于色情、暴力、犯罪的信息,并以此达到耸人听闻的目的,从而获得话语权及经济利益,那么就要问了,为什么人们会热衷于这些色情、暴力、犯罪的新闻信息呢,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来说,人具有生与死的本能,在黄色新闻中,色情的性元素与生所挂钩,而暴力与犯罪的毁灭性与死所挂钩,人本能的破坏性和毁灭性在文明社会中一直被压制,但是却一直存在,反应在社会生活中便表现在对此类黄色新闻的热衷上。

   而说到底,以上这些概念性的东西不过是《夜行者》的一个众所皆知的背景而已,刨除这些背景的东西,《夜行者》表现出一部优质好莱坞电影应有的质感,剧本工整、精确,承接起伏非常圆润,整体表现非常干净利落,观感很好,但同时这种工整圆润的匠意并没有让人看到太多出彩的亮色,没有太大的惊喜,整部电影为数不多耀眼的部分当属吉伦哈尔的表演和一黑到底的电影劲头了。吉伦哈尔扮演的角色表现出一种偏执狂和控制狂的姿态,他对事业具有笃定的目标,意志坚定,手段强硬,行事高效,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这些是显而易见的外在表现,但个人感觉其实这个人物最为核心的地方在于他的价值取向,不得不说他的这种价值取向的适应性让他非常适合在道德逐渐沦丧的新闻世界中打出一片天地,而吉伦哈尔几乎120%的表达了这个角色,两眼放光的吉伦哈尔近乎完美的为大家呈现出了这个狂徒,在《夜行者》中的表演,或许将成为吉伦哈尔演绎生涯的一个转折点,今年的奥斯卡最佳男演员,他必将成为一位强有力的争夺者。再说电影的风格,电影对新闻道德进行了绝佳的讽刺,这种讽刺表现为剧情上的一黑到底,片中的新闻道德不断尝试突破底线,伴随着吉伦哈尔越来越强大的控制力,媒体最终彻底沦丧,成为了一位像魔鬼出卖灵魂的帮凶,喂饱了黑夜里的食腐动物。电影的结尾部分,在电视台女编导与“苍蝇先生”含情脉脉的对视中,演绎了浮士德中的经典一幕。

   在在黑夜里行走的食腐动物,可以最快的嗅到死亡的味道,并以此为生,电影中的吉伦哈尔起初只是让人感觉是个学习能力很强的偏执型人才,到后来成为了魔鬼一样的道德沦丧者,这一切都得益于市场导向对他的影响,当然也不能忽略他个人性格特征的作用,两者结合所以才会有了最后精心利用罪案获得新闻利益的黑色故事,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下,社会竞争和丛林法则类似,话语权与金钱利益的作用容易让人忽略道德,淡漠人性,而本该作为社会守望者的媒体,如果也丧失了自己本该有的底线,那么便很容易成为罪恶的帮凶,当然出于本能热衷黄色新闻的我们,也都是罪恶间接的参与者,真的很不幸,因为我们身边时时刻刻在上演着这样丑恶的故事。

   本片最让我觉得遗憾的是对吉伦哈尔所饰演角色的挖掘略有缺失,虽然这样加快了电影的节奏,但是也让电影失去了一个能够突破的机会,它或许能够捧出一个奥斯卡影帝,但是电影自身或许只能停留在优秀,而不是优异。

 8 ) 新闻界的汉尼拔

大概除了江户川柯南,另一个走到哪儿死到哪儿的人间利器,就是这位路易斯兄台了。

当然,和柯南不一样的是,他并不在乎真相,他只在乎现场——那可以卖个好价钱的现场。

之前在看《行尸走肉》第四季时,为了摸清总督的脾性,看了一本叫做《为什么疯子比常人更容易成功》的书。事实上,这是一本关于解码精神病人独特的性格特征、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研究分享。有趣的是,里面对精神病态者的很多描述,用在路易斯身上,倒也相当符合。

“精神病态者很有智慧,其主要特点是情感贫乏、没有羞耻感、以自我为中心、外表迷人、缺乏内疚感、没有焦虑感、不计后果、反复无常、不负责任、操纵欲强以及人际关系无常……精神病态人格与‘正常’人格最根本、最关键的区别就是,精神病态者毫不在乎周围的人甚至整个社会怎么看待他们。”

而书中提到的“黑暗三性格”——
高度自信、自恋;
精神病态式的无畏、冷酷、冲动和渴求刺激;
马基雅维利主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欺诈和利用
——则更加明显地点出了路易斯的性格(有趣的是,邦德君亦是黑暗三性格的典型代表人物)。

毫无疑问地是,这位仁兄,是一个典型的精神病态者。

在观影之前,本以为本片是一个与新闻伦理、价值操守、人性底线有关的故事,主人公或在其中纠结沉沦,最后洗白回到传统好莱坞结局范畴。然而看完了才知道,这根本是一个一黑到尾的故事——没有纠结、没有黑化什么都没有,从头到尾,路易斯就是一个“新闻界的汉尼拔”。他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并且用自己“病态”的强大的精神力驱动自己去追求自己的目标,毫不手软。没有道德判断,没有应不应该。当女新闻编导第一次买下他的作品并说“你很有天赋”的时候,就注定了两件事:其一,他体内的“精神病态”在“不经意间”找到了最佳释放渠道;其二,他将征服这个“赏识(看到他内在)”的女人。

而他为了获得更高的报酬,一切的所作所为,也一次次应征了书里提到的一个理论——“如果能够‘摆脱’某种境遇,获得奖励,精神病态者就会努力争取,而完全不管会有什么风险或负面影响。他们不仅能够在受到威胁和遭遇困境时保持冷静,而且在不好预兆的阴影的笼罩之下,他们会变得像激光一样专注,会‘倾尽全力’”。

所以这部电影的可怕之处并不是讲人性在面对blablabla之类的东西之后堕落,而是直接端出了一个“精神病态者”,然后将他放到了大众传媒之中——是的没错,【所谓“正常人”的新闻取向,和精神病毫无区别】。这是这部电影最讽刺现实之处。

当路易斯挪动尸体“制造现场”以找到最佳拍摄角度,当他路过伤者没有伸出援手而是拍下断气的画面,当他对同行的车动手脚然后说“他现在是我的素材了”,当他设计街头枪战,然后顺利除掉自己的员工……他的病态让他顺利地抓住了爆点,好巧不巧,这些正是电视台新闻编导“喜闻乐见”的劲爆新闻,正是观众最需要的茶余饭后的谈资。

片尾时,他将死的员工用难以置信地眼神盯着他,穿过显示屏,砸在正在调情的女编导和路易斯身上,讽刺的意味显而易见——爆点赶走尿点戳中你我的High点。观众的目光直勾勾地迎上屏幕上那一抹死亡之瞪,觉得震惊吗?不,当你目睹了一次完整的“造新”你就会发现,你从来都是“造新”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做媒体的人,形容一天没什么大新闻的时候,叫做“淡”,如果有刺激眼球刺激肾上腺素的新闻出现,叫做“”辣,或者”辛(腥)辣“。有时候,遇上新闻很“”淡,甚至“淡出个鸟”来,就要想办法加调料,让它变“”辣,越“辣”越生鲜越好。因为读者就爱看这个。标题不够劲爆不行,内容不够露骨不行。总而言之就是在价值和伦理的刀刃上,跳起《四小天鹅》或者《霸王别姬》。做好了就像文章、陈赫“周X见”,他们会变成谈资,会持续不断地被提起。做不好?没关系,反正读者不记得,过两天也就忘了。近期来说,“偷拍遗体事件”就是个”没做好“的典型例子。

面对喧嚣的大众与传媒,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呢?是传媒的setting agenda(“议程设置”?抱歉找不到合适的达意的中文词)扭曲了观众的底线,还是观众的口味造就了等待秃鹫扑向即将断气的婴儿的记者?这种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相信十万字都无法论清。

前段时间大热的韩剧《匹诺曹》里就有一个如同路易斯一样的人——女主角的妈妈,M台女新闻主播。她也是个为了“造”新闻蛮拼的人:跪在水里,买儿童鞋,戴口罩……她在“合理”范围内的夸大事实,满足了观者对于苦情、同情、共情的需求。然而她始终不是路易斯,韩剧始终不是电影。因此她最后反思了忏悔了知道了“记者是什么”,而我们的路易斯大人,直接开起了公司,向着没有最“辣”,只有“更辣”的“造新”之路迈进。

说到底,我们每天接触到的新闻,又有多少不是“设计好的”呢?

路易斯说,他所会的一切都是从互联网找来的,看来的,学来的,他用来要挟别人的筹码,也是他从海量资讯里判断出来的(那本书里也提到“对骗子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极强的判断力,他能够准确地探测出别人的弱点。”)。这种判断力如同刀,可以用来做菜,也可以由来杀人。这个时代不缺乏资讯,缺乏的是对资讯的判断力。而事实上,大部分的受众往往人云亦云,缺乏最基本的判断,反而只能成为无聊的信息转发的一个节点。而往往是这种缺乏判断的转发,成了大众传媒喧嚣的助推剂。这真是一个相当有趣的议题。

将男主角设定为“天生道德沦丧”的精神病态反派,却是一个最适合在当下这个时代游走的“夜行者”和“汉尼拔”,该毛骨悚然的不是沉默的羔羊,而是千千万万个助推着他而不自知的电视机前的观众或者电脑前的键盘战士。

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Copyright © 2015 www.AKIRASTAR.com(独孤树) All rights reserved.】

 短评

JAKE戏路越来越广 演啥像啥 不出2年就会问鼎奥斯卡影帝 ,没拿的话我吃翔3斤

9分钟前
  • SYRON
  • 力荐

影評人去死!

13分钟前
  • nomad
  • 还行

对媒体行业表皮所覆盖着的黑暗、虚伪的揭露,淋漓尽致。今年出现了不少反思、讽刺媒体的影片。吉伦哈尔预定奥斯卡影帝提名。有三场戏容易让人皱起眉。Bloom在对手出意外后所体现的“专业”。Bloom对别墅的侵入。那场他对助手的报复。值得注意的是,本片中,作为媒体的直接对象——观众,全程缺席。

15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觉得这个故事的问题和《消失的爱人》有些类似:后者是为悬疑而悬疑,这个是为扭曲而扭曲,都缺少某些直击人心的东西。是的,表演很惊艳,故事也讲得不错,但电影结束5分钟后,再也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在心中回响了。

18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还行

1. 剧情极圆润,起承转合简直滴水不漏;2. 中间节奏稍微有点拖,但考虑到后面一波一浪的高潮构建微瑕可忽略;3. 吉伦哈尔把那种偏执和神经质表现得十分精彩,可算其目前最佳表演;4. 助手人物干瘪苍白;5. 结尾黑得漂亮,干净稍欠利索。总体4.5星,大荐。

22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Gone girl Emmy + Nightcrawler Lu 当选2014年度bitch couple,没有之一

27分钟前
  • 澜瑟
  • 推荐

不跑社会新闻的心理变态不是一个好赛车手。吉伦哈尔这个角色是我看过最Inhuman的角色了,纯粹的毫无人性,很多反角都是有血有肉的,而这个角色可能是因为没有描述他的过去和来历,连丝毫的情感都谈不上,黑化到极致,就像是一潭死水。顺便片里的新闻导演也是个疯子,跟路易斯简直天生一对。

31分钟前
  • 北落師門Hiruma
  • 推荐

电影黑到飞起,杰克的公司简称是VPN,黑度+1...

33分钟前
  • SP
  • 力荐

棒!完全黑化到失真的角色和剧情,驶入空无一人的LA夜色,真是“罪恶之城”啊。把现在的电视新闻网、不健康的合约雇佣关系、甚至“实习生”制度,讽刺得体无完肤。虽然由于人物性格太单向导致剧情可以预见,但全片绝对紧张刺激又不失黑色幽默,Jake演得太好了!为了他我也一定要力荐!

36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呵呵,这不就是老板忽悠我那一套么?

41分钟前
  • 握不住的灵魂
  • 推荐

当年还以为是恐怖题材呢,原来是犯罪惊悚片,工整的剧本没什么惊喜感,倒是它这一黑到底的路子放在偏向主旋律的颁奖季类型片有点小惊喜,嘲讽媒体和新闻人的道德沦丧。杰克·吉伦哈尔暴瘦之后,两眼放光,偏执疯狂,让这个冷酷无情和口蜜腹剑的黑色角色有了一种让人难以抗拒的人格魅力。★★★★

4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TIFF2014最佳剧情片,一部必然在公映后被热议的sick&mad film,导演Q&A时说他剧本创作灵感来自于年轻人求职渴望(internship),面瘫的杰克超级适合这个黑化的,传销老师一般的,无师自通的,话痨热点新闻摄影师。年度最佳追车场面,年度最佳情节转折,年度第二变态角色(仅次gone girl)。

47分钟前
  • Sammy
  • 力荐

格局不大,追求不高,格伦哈尔忽闪着大眼,知乎范儿的澎湃汹涌嘴炮还是挺吓人的。

52分钟前
  • 更深的白色
  • 还行

导演是聚焦新闻从业者的新闻制造过程,全片看下来却只有个性不具代表性。从职业生涯开始到最后成为夜行者,电影把男主处理成一个孤立的新闻从业者,而缺乏行业普遍性,个性发掘深入,但对整个行业却浅得如同没触及过,到头来批判的是人性而不是这个职业。所以我更愿将本片看作是犯罪片而非职业批判电影

56分钟前
  • 帕拉
  • 还行

杰克·吉伦哈尔暴瘦之后,深陷的眼窝与可怕的大眼睛让角色多了几分神经质,必须承认,他是本片成功的重要因素,却连奥斯卡提名都拿不到,真是可惜了。整个片子思路很明确,媒体对暴力的追逐,以及隐藏的大众对暴力的渴望。大部分的夜戏更增加了这种阴暗的感觉。

5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平民新闻”的魔征化,寒冷得如利刃割喉,这样的职业注定行走在道德暗夜中。虽然故事后劲稍嫌不足,但作为导演处女作还要求什么?杰克的表演平静而嗜血,彻底碾压他之前的所有角色,奥大妈给个提名好吗?!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比gone girl 还要黑暗。看到枪战和警车飚车那段差点吐出来了。psychopathy真的比想象的多。更可怕的是,大众不明事理就把自私冷漠狡诈当作成功必经之路了。无论如何,我意识到生存第一技能是: 迅速辨别出某人是否psychopath

1小时前
  • 埃里卡
  • 推荐

JG这个大Bitch!!!

1小时前
  • 翻滚吧!蛋堡
  • 还行

今年看過的最變態最讓人惡心的電影。。變態到足夠對gone girl里的狗男女說“你們一起上吧”

1小时前
  • sasasasa
  • 推荐

这就是变态版的美国梦呀,接客这两年接片水准越来越棒了,基本都没拍过烂片,演技也是爆表,特别是眼神戏,从"End of Watch"到"Prisoners"到"Enemy"再到现在的"Nightcrawler",每一部都有惊喜,每一部都在进步,这演技今年金像奖给个提名完全值当,只是我私心想看接客再拍点养眼的轻喜剧

1小时前
  • 办公室甜心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