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的十字路口

犯罪片美国1990

主演:加布里埃尔·伯恩,马西娅·盖伊·哈登,约翰·特托罗,阿尔伯特·芬尼,史蒂夫·布西密

导演:伊桑·科恩,乔尔·科恩

播放地址

 剧照

米勒的十字路口 剧照 NO.1米勒的十字路口 剧照 NO.2米勒的十字路口 剧照 NO.3米勒的十字路口 剧照 NO.4米勒的十字路口 剧照 NO.5米勒的十字路口 剧照 NO.6米勒的十字路口 剧照 NO.13米勒的十字路口 剧照 NO.14米勒的十字路口 剧照 NO.15米勒的十字路口 剧照 NO.16米勒的十字路口 剧照 NO.17米勒的十字路口 剧照 NO.18米勒的十字路口 剧照 NO.19米勒的十字路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4 22:14

详细剧情

美国一个小城市,当地的黑帮老大利奥和他的好朋友兼助手汤姆(加布里埃尔?伯恩 Gabriel Byrne 饰)同时爱上了黑道中人伯尼(约翰?特托罗 John Turturro 饰)的妹妹维娜(马西娅?盖伊?哈登 Marcia Gay Harden 饰),两个好朋友甚至为争夺维娜的爱的而反目。同时,当地的另一个黑帮老大卡斯帕极力拉拢汤姆,答应帮他偿还赌债,条件就是干掉伯尼。汤姆为了讨维娜的欢心,暗中帮助伯尼藏了起来,对卡斯帕却宣称自己已经杀死了伯尼。不料伯尼反咬一口,以此威胁汤姆帮他干掉卡斯帕,不然就重新露面。局面霎时变得混乱起来。

 长篇影评

 1 ) 一本正经的挠挠你

《米勒的十字路口》制作于1990年,应该说二人那会儿的境遇尚属于还没有冲出农村走向城市。不像兄弟俩日后的作品《法戈》(1996)那样有着强烈的虚无气质、《老无所依》那样独特浓烈的人性恶世界观、这部电影相比之下要简单得多(当然像《阅后即焚》那样彻头彻尾的装疯卖傻,就算了)。但恰好能让我们痛痛快快的体味什么是黑色幽默,作为一个不算复杂的黑帮火并故事,已经成型的科恩牌的讲述方式还是给我们很多回味的乐趣。

亮点回顾:

在一头毛发旺盛的狗以冯巩式的表情注视下,一个流浪儿鼓起勇气抓走尸体头上的假发拔腿就跑。这个场景几乎是硬生生的安插在这个位置。

Tom来俱乐部见Casper,谈不拢;Casper离开把Tom扔给一头温柔大象,大象不紧不慢的脱掉两层外套之后反被Tom扇了一椅子。他很无辜:“Jesus, Tom>.<”。

Leo从派到自己豪宅的两个杀手手里毅然逃生,在男中音歌剧背景音中,汤普森冲锋枪射得很爽。咣咣乱跳的枪口不着边际的打出了科恩兄弟的不可预测风格。被打中的杀手,抽搐的风格也很夸张,建立在真实感上的夸张发展到了失去真实感。

John Turturro饰演的Bernie,在Tom的枪口下亦以“充满真实的夸张扭曲”表情向Tom求饶。镜头在Bernie的背后和身前来回切换。
没死掉的Bernie跑回Tom家里得瑟,这次Tom狠心下手了,光着脚戴个帽子从窗户翻出去。就在要赶上下楼出门的Bernie之前,发生了一个让他鼻青脸肿的意外。

Casper带领大队人马携机枪围攻Leo。白痴男子没心没肺的把投降的老头一枪打翻在地抽搐不止,5秒钟后,他被炸烂的房子里伸出的冲锋枪打到抽搐不止。

Casper来到市长办公室想要给七大姑八大姨弄一份工作,市长不乐意;Casper急了就把市长轰出去自己坐上。

在处女作《血迷宫》和随后的《抚养亚利桑那》之后,科恩兄弟通过《米勒的十字路口》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创作经验和水准。现实的黑帮题材和诙谐嘲讽的风格得益于演员真实且略显过火的神经质演技让科恩牌黑色幽默大放异彩。尽管剧情上诟病不少,但影迷却是实实在在的爽到了,最让我钦佩的则是导演调动演员发挥的能力。

 2 ) 科恩兄弟电影的存在主义解释

一周看了科恩兄弟的《雪花膏离奇命案》、《巴顿·芬克》、《米勒的十字路口》。

科恩兄弟的电影,有些难以评价,至少对于我。

他们的电影中,处处有嘲弄的口吻。《雪花膏离奇命案》的绑架犯、汽车推销员、警员,《巴顿·芬克》中,好莱坞的制片商、剧作家,《米勒的十字路口》中的黑帮分子,个个夸张可笑,不可理喻。睿智老到的警花,即使最终破了案,也是事事后到,阻止不了命案的连续发生。甚至科恩兄弟开了个玩笑,一位与整个案件无关的亚裔男子,约警花叙了旧,表达爱意,却原来精神不正常。而黑帮混战的场面,完全可以作博尔赫斯小说的脚注。

然而,嘲弄不是目的。任何事情,都可以是讥讽的对象,只要你想。但嘲弄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似乎可以将这种讥讽的姿态,当作科恩兄弟习惯性的手法,成为科恩兄弟电影的主要特征。

将他人作为玩笑靶子,可以表明自己有俏皮的能力,但亦技止于此。高明的人,不动声色,将自己纳入嘲弄的核心,引申出个体与环境的对立,旁人不由自主由第三人角度进入第一人称,或笑或喜,若悲若怒,既疑且惧……而他轻轻掸去香烟燃尽的灰,嘴角或许一抹不易觉察的讥诮,放在桌边上的帽子,让风带走,和着落叶,这便是《米勒的十字路口》那令人难忘的画像。帽子的主人,是孤独的,留个落寞的身影。

这个身影,是科恩兄弟刻意要人们记住的,单身鏖战的形象。这个身影,是与自己的魔鬼合作的浮士德,是失望离开人间,回到离群索居的山顶的查拉图斯特拉。然而他们是超人,他们咄咄逼人,而他欠缺他们的强力,他并不嗜血,甚至有些仁慈,对人们还有着那么一丝爱意,但是他身上充满了无力感,有如那顶帽子,随风而逝,不知飘往何处。因为,他面对的是“什么都没有”的虚无。巴顿·芬克,“你侵入了别人的环境,要不就适应,要不就消失”,一切就像在图画中那么不可捉摸,不是狂乱,就是迷失。警花,以及米勒十字路口中的汤姆,看起来似乎把握到了事态发展的脉络,然而对结局的把握、控制是那么的虚弱无力,或者滞后,而周围的人们,或者漠不关心,或者无理性,全部都不知生活在何处,全部不在场,仅有一个个身影。这就是现实。科恩兄弟以影像的方式,为存在主义作了出色的注解。当然,这是我的角度的注解,也许他们本意不在此。谁知道呢。

“最真实的莫过于虚无”。——塞缪尔·贝克特

 3 ) 不可能一切都在一个人的掌控中

    不可能一切都在一个人的掌控中
    看了两遍,第二遍和第一遍的感觉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说是颠覆。
    第一遍,觉得TOM这个人太厉害了,没有什么功夫,甚至没见他开枪杀过人,但无论是老头子李欧,还是神精质的凯斯帕,还有什么市长、警察,都喜欢他。左右逢源不说,还能在关键时刻不露声色,甚至就是死到临头,还是没有一丝慌张。这副作派,在丹押着他到十字路口找伯尼的尸体时,到了极致。
    但是到了第二遍,却觉得TOM这个人正如丹所说,是个吃里扒外的东西。佛娜拿枪顶着他的下巴时说他满口谎言、没有心肝。其实是真的,只不过表面上看他不说谎,但他的话里真实的东西太少。他也有他的心肝,但一切都必须在他的掌控中,甚至爱情。他不懂,当爱来的时候,你没有平等地去对待对方,想凌驾于相悦的两情之上,爱,就会弃你而去。当TOM把他和佛娜的关系告诉李欧后,佛娜来找他,并没有怪罪他,看得出佛娜是深爱TOM的。佛娜:你总是要绕一个大圈子,来得到你所要的,对吧?你可以开口说一声的。TOM:我要的是什么?佛娜:我。
    相比之下,佛娜,李欧,都是很直接的人,所以他们最后会在一起。佛娜明知自己的哥哥伯尼是个无赖,但毕竟是一家人,她还要处处维护他。但当TOM问她伯尼在哪儿时,她略一犹豫还是如实相告。于是有了伯尼被抓,凯斯帕要求TOM杀死伯尼以示忠心。而TOM不可能毫无愧疚,加之对佛娜的感情,放走伯尼。伯尼是个无赖,但正如他所说他不过是个小人物,有人给机会就利用,罪不致死。佛娜最后放了TOM,在伯尼的葬礼上说去死吧,她在雨夜中摇摇晃晃的身影是伤心,在葬礼上对TOM的无视是死心。李欧,在面对爱情时,这么一个杀人不眨眼的老大,竟然在和TOM说到对佛娜的求婚时面露羞色,为了佛娜,他不惜和凯斯帕开战,只是为了保护她那个无赖哥哥。李欧绝非不理智的人,在他一个人端着机关枪横扫敌方那一幕,你完全可以看到一个智勇双全的老大。但李欧在追求爱情时把自己放得很低,这才是他的真性情,这一点TOM没有,所以TOM根本就配不上佛娜。
    至于片中不断出现帽子的隐喻,我想也许他代表TOM所谓的智力。他一直以为只要有智力,就可以在这个黑吃黑的社会中混下去,吃得开。所以无论如何被打,他也要捡回他的帽子。而影片最后,他把他的帽子压得很低,直到特写从下往上打,才看到他的失落的眼睛。这也许就是他最终认识到无论他的智力多么高,多么会算计,但,恰恰就是这无与伦比的算计,让他失去了此生最爱,并被所爱的人唾弃。
    第一次看科恩兄弟的片,被迷倒,无论是剧情、摄影、对白还是音乐,所有的,都是经典。

 4 ) 相机而动的汤姆

其实,汤姆根本不是假投诚而打入敌人内部,也不是为了谁谁谁而战。本质上,汤姆都是为了自己,即便是放走伯尼,也是为了自己(为了女友)。当然,事情的发展阴差阳错,几次都要死去,险象环生,而又奇迹般的活了下来,这是汤姆的运气好,更重要的是,每次都在转瞬之间,想好了应对之策。

然而事情的发展,超出了每个人的想象,电影里每个人都在错愕惊讶中不得不做出选择,A或者B,干还是不干,自愿或者被迫,都要往下传,就像击鼓传花,哪怕传的是一个炸弹,轮到谁就是死。

每次死神都与汤姆擦肩而过,只能说汤姆运气太好了。

而更重要的是,汤姆这家伙,脑子太好使了。

 5 ) 别碰男人的帽子

服饰是一种高明的政治,政治是一种高明的服饰。服饰的作用不仅是修饰仪容,而是在划分等级地位,区分尊卑贵贱。酒店大堂的门童、Prada的店员工作第一件必修课,就是学会以「服」取人。

众多服饰中,帽子是「头」等大事。遮阳、挡风或是保暖,无论出于哪种理由将它顶在头上,你戴上的不仅是一顶帽子,或许还有你的地位,你的虚荣,你的尊严。七尺男儿,头顶有光环,膝下有黄金。男人要把尊严顶在头上。

走到哪里,顾城都喜欢戴着一顶帽子。他说:「我的帽子就像长城上的一块砖。」

电影《米勒的十字路口》中,帽子的意象无处不在。它以一个梦开场:一顶黑色呢子礼貌,掉在了铺满落叶的地上,一阵风刮过,帽子飘然吹向远方。故事发生在1929年大萧条时代,美国的禁酒时期,猖獗的私酒贩子势力熏天,不仅拥有黑帮武装,还能掌握一城命脉。那个年代,男人保留了戴帽子的习惯。

主角Tom是当地黑帮老大李奥的好友兼助手,他并不隶属于李奥的爱尔兰帮,不听李奥的命令,更喜欢独来独往当一名睿智的军师,和李奥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因此,他一方面赢得了李奥的尊重,另一方面要应付赌场高利贷打手的威胁。像那个年代所有体面的男人一样,Tom随时都戴着顶礼帽,即使被打翻在地,从楼梯下滚下来,他都会首先从容地捡起帽子戴好。

Tom和李奥的情人薇娜保持着地下恋人关系。电影中Tom第一次去找薇娜时,第一句话就是:「我的帽子是不是在你这里?」薇娜听了,二话不说就把门关上,暗示着薇娜对帽子/Tom式的尊严的不满;而后Tom再次敲门,问:「我能进去喝一杯吗?」薇娜便打开了门,意味两人的关系是建立在娱乐和爱慕之上。

薇娜憎恨Tom的帽子,期待两个人远走高飞。Tom向薇娜讲述那个帽子被吹走的梦时,薇娜天真地幻想帽子变成了某样美好的东西,而Tom板起脸来说:帽子就是帽子。这一幕显示了两人追求的分歧,薇娜追求的是美和爱情,不妨碍用名誉换得美;而Tom眼中,尊严就是尊严,不容改变,这是他的底线。

《米勒的十字路口》的故事背景设置在禁酒时期某个被黑帮控制的城市。描绘禁酒时期的黑帮电影是好莱坞颇为成熟的类型片,《美国往事》、《大西洋帝国》、《铁面无私》等都引一时之风骚。科恩兄弟擅长玩转类型片,拿类型片的瓶子装存在主义的酒,本片正是他们第一次熟练、精巧地玩转了类型片,树立属于自己的「黑色电影」风格。

与正统的类型片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主角Tom,他的所有行为似乎都没有什么特别的动机,他的决定、仁慈、转变都是源于当时基于当时情境下的判断,而非通盘的考虑。影片最后,意大利黑帮老大被打死,这座城市的地下秩序回到李奥所在的爱尔兰帮手中后,李奥对Tom说:「这真是一场完美的谋划。」事实上,银幕下的观众和Tom心中都一清二楚,从头至尾Tom都没有进行过整体谋划。连激怒李奥,而后被殴打被驱逐出帮进入意大利帮都并非Tom本意。

命运无常、生命不可捉摸是科恩兄弟始终不厌其烦吟诵的存在主义母题。整部电影,Tom放弃了爱情,变更了立场,唯一不变的就是他头顶的帽子。影片结尾,他得知薇娜为了报复他嫁给李奥,拒绝了李奥的道歉和邀请。他默默戴上礼帽,眼睛凝视着远去的李奥。他的下一步?无人知晓。

 6 ) 乱世浮生犹若梦——黑色,黑色,致无尽的黑色

Tommy:梦,一个我做过的梦,不知为什么,我在树林里走着,来了一阵风,吹掉了我的帽子。
Verna:你追过去捡,你不停地跑,终于追上了它,你将它捡起来,但它已经不再是顶帽子了,它已经变成了别的东西,或许更好的东西。
Tommy:不,它仍然是顶帽子,还有,我也没有去追它,没有比一个人追帽子更傻的了。

      平静舒缓的音乐声中,天空映衬下一片郁郁葱葱,有高大笔直树木的树林,一顶黑色的男士礼帽,飘落在林中铺满枯黄落叶的地上。一阵风吹过,帽子随风飘远,音乐突然变奏,沉重和暗流汹涌起来,《Miller's Crossing》如此诗意开篇。

      影片开场,主要人物的悉数登场便是一出精彩的开场戏白。戏剧冲突也通过大段对白交代清楚,人物表情不动声色却布满玄机,貌似客气的谈判,转瞬就进入剑拔弩张,黑帮纠葛斗争的种子就此埋下,要凝固的空气中,弥漫着机关和火药,如同平静舒缓的配乐即将迎来壮阔波澜一样,让人猜测下面会有怎样的好戏。

      黑色第一次出现是洛格丹尼尔死在巷子中。清晨的阳光下,孩子和狗都直勾勾盯着墙边,老头的尸体靠在那里,凌乱的假发也被小孩摘下取走,狗叫着跟随孩子跑开,而那失踪的假发,后来竟成了比凶杀还离奇的难解之谜。

      在Johnny Caspar仓库中的一场戏,以意大利语对白开场,Johnny又在哄他那个傻儿子,无论从对白、打斗和情节来讲,这场戏都相当无厘头和滑稽,也非常精彩,尽显科恩兄弟黑色电影风格。打斗开始竟伴以东方风格的音乐,《杀死比尔》中的音乐颇有此处之风。Johnny后来还有一次,先狠狠打了自己又胖又傻的儿子一巴掌,然后又心疼地去哄。而他是个同样愚蠢却心狠手辣的帮派老大角色,狠辣起来甚至有控制不住的歇斯底里。他打死自己得力助手Eddie Dane时,充满了暴力血腥,让人不寒而栗。 扮演Johnny Caspar的演员Jon Polito塑造了一个如此扭曲的形象,影片就是从他的大段对白开始的,还有他那标志性的情绪失控,和不得不加以控制的憋气和喘息,让人印象深刻。

      科恩兄弟的黑色电影,有着漫画式的夸张风格,只不过常常是夸张到扭曲变形和暴力血腥。很多情节是不太符合常理的,例如Tommy鼻青脸肿地从楼梯上滚落到一个肥胖女人的脚下,那个女人看到他那张被揍了的脸,在酒会人群中竟惊恐尖叫,并挥舞她肥胖的胳臂狠狠地打Tommy,这种夸张并不求合理的情节,简直就像一副黑色漫画。

      人物方面,扮演重要角色Bernie Bernbaum的John Turturro,也算科恩兄弟的御用演员了,是他们扬威影坛之作《巴顿芬克》中的男一号,扮演一个文质彬彬的才子作家。而在之前一年的本片中却扮演截然不同的反派角色Bernie,一个卑鄙无耻之徒,经常伴有标志性的干涩迟滞怪异的笑声。这样一个角色,John Turturro却有相当出彩的发挥,相信也是其精彩表演打动了导演,将他作为男主角带入了一年后的获奖之作。

      而扮演另一个对剧情至关重要的角色Mink,却只在片中露了一小面的Steve Buscemi,随后主演了科恩兄弟另两部作品《冰雪暴》和《谋杀绿脚趾》,但他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在《空中监狱》里的全美闻名的变态杀人狂。

      不能不说的,还有扮演另一个黑帮老大Leo的Albert Finney,《东方快车谋杀案》里大名鼎鼎的侦探,最近一部作品是《大鱼》里的有传奇人生的老爸。影片结尾处,Albert Finney将Leo做错事后的内疚和男人的自尊,以及对朋友与兄弟的Tommy的那种感激和眷恋的复杂情绪刻画地非常到位。可以说这部电影中,演员的表演非常出色,几乎无可挑剔。

      这是部黑帮电影,高度风格化,同时也是一部诗意和艺术的电影,虽然它的题材并不优雅单纯。Leo与暗杀他的杀手们对战的一场戏,完全是超现实主义的诗意手法,即使是行杀人放火的勾当,也要行得精彩迷人。Leo是爱尔兰人,伴随着爱尔兰民歌《Danny Boy》的旋律,穿着睡衣,叼着雪茄,手端机关枪扫射的Leo,在一场精彩夸张、酣畅淋漓的枪战中,尽显黑帮大佬的英雄本色。

      影片的最高潮部分,发生在Miller's Crossing,这是个地名而已,米勒十字路口,就是影片开始那片郁郁葱葱的树林。就在这片诗意的树林里,上演了整部电影最紧张刺激和扣人心弦,渗透着血腥的味道,也最彰显人性极至的一幕。其实是两场戏,但可以看作是一幕情节,如果Miller's Crossing是一个舞台场景的话。当主人公Tommy第二次踏进这片树林,美丽的树林,曾经出现在他梦中的树林,他的心情一定比第一次还复杂。他被人挟持着,伴随着轻蔑的嘲讽和冷冷的逼视,他的帽子也被人扔在了一边,他甚至莫名其妙地伏在树边呕吐了起来。走在树林里,Tommy有两次若有所顾地望着天,听着耳边经敌人之口唱出的歌剧,那时的他在想着什么?想到了死亡的来临?朋友?欠别人的赌债?Goodnight Sweetheart ?还是自己那顶被丢在一旁的礼帽?抑或万籁俱寂,只有自己心中歌声的召唤?

      一直在想Tom Reagan这个人,想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在二三十年代,美国那个禁酒时期和经济大萧条的年代,一个黑帮掌权与争霸,连政客都和黑帮勾结,黑白不分的混乱世界,他所做的一切到底为了什么。为朋友,为自己的老大Leo?曾经他一切都为朋友着想,那也是他的工作和靠山,可是几乎反目成仇,终究选择离去。为权和钱?他离那些很近,也许想得到并不难,可是他似乎只热衷于怡情小赌,搞定一切之后也不过是为了还清那一点赌债。为爱情?更是荒谬无稽,他似乎一点不爱那个女人,他说“我不恨任何人,也不喜欢任何人”,显然包括朋友和女人。为良心?也许他曾经有,可是他厌倦了一切,对着曾经不忍下手的人,为了结束那个龌龊无耻的家伙,也为了保全自己,他说“What Heart?”然后抠响了扳机。为了信仰、理想?更是说得严重了。也许没那么复杂,很简单,就是为了生存,生存!在那个动荡年代,乱世中求得浮生,为形势所迫,不得不调整甚至改变自己生活的方式和方法,以求自保。

      至于影片中多次出现的帽子,甚至出现在Tommy的梦魇中,又象征了什么呢?身份?地位?尊严?自由?权利?也许就是Tommy的一个梦吧,一个想逃避的噩梦,或者一个渴望实现的美梦。到底是什么呢?但那真正只存在Tommy的心中,说出来反倒无趣了。就像影片结尾,Leo对Tommy说:“这个计策从头到尾都高明极了。我猜你跟我打那一架,就是为了要能够接近凯斯帕吧?”Tommy说道:“我也不知道,难道做任何事情都是有道理,都知道那是为什么吗?”最后Leo非常希望Tommy能够再跟着他,可是也许深谙了“伴君如伴虎”滋味的Tommy,特别是在已经厌倦了这一切之后,他平静地说出了早已准备好的话:“Goodbye,Leo!”

      电影最后一个画面停留在树林中Tommy的身上,他目送老友的离去,依然是那忧郁的眼神,却安然戴好了自己的帽子,将帽沿拉下,摆下最后一个Pose,这是我永远难忘的一个电影画面。在我眼里,科恩兄弟的电影角色多半无厘头,相比之下,Tom Reagan却是奇异的,散发着独特的光芒,我喜欢这个低调、聪明、忧郁、忠诚、有原则的家伙。
  《Miller's Crossing》的电影原声配乐也是我最喜欢的。影片的音乐是由好莱坞鬼才、科恩兄弟的御用配乐大师Carter Burwell完成的,既有轻音乐,又有气势宏大的交响乐,还有小夜曲、歌剧、民谣和爵士乐,非常切题耐听,音乐给这部电影赋予了大部分的诗意色彩。Carter Burwell曾为《众神与野兽》、《将军的女儿》、《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改编剧本》等影片,以及几乎所有科恩兄弟的作品进行过配乐。

      最后一定要提到,影片主人公Tom Reagan的扮演者,加布里埃尔拜恩Gabriel Byrne。如同这部电影一样,这也是一个被忽视的演员。这个在好莱坞只能属于二线明星,很少作为主角,也少有运气遇到好电影的演员,在这部电影中却用他独特的气质塑造了一个另类英雄。他没有高大威猛的身材,没有英俊的外表,但在我看来他却有非凡的个人魅力。那个瘦弱、低调,却忠诚、恪守原则,似乎永远忧郁的Tommy已经深深留在了我心里。

      前两天,看05年翻拍的《血溅13号警署》,又看到了Gabriel Byrne,但遗憾的是他演一个大反派,而且明显地苍老了许多,脸上居然多了不少皱纹。《Miller's Crossing》是1990年的作品,15年过去了,时光真的飞逝地如此剧烈吗?也许现实中的Gabriel Byrne就象电影中的Tommy一样,只不过是一个在乱世浮生的小角色。无论如何,都希望他们戴好自己的帽子,好运!

 短评

作为一部科恩兄弟电影,人物关系和剧情发展太复杂和刻意了。片名叫做“米勒的十字路口”,但暗含了“汤姆的十字路口”的意思,剧中充满了汤姆需要作出的种种选择,还有他能够控制和不能控制的各种巧合。很可惜的是,这些巧合不能凸显命运的突兀,却充满了编剧人工式的设计感。

5分钟前
  • 石墙
  • 还行

这是科恩兄弟抛去情怀的电影,剧情安排还算巧妙,一个人颠覆一场帮派仇杀这种剧情总是很吸引人,主角老面孔,表演这种智力超常的人总是拿捏很到位。ps:科恩兄弟电影的一些插曲是不是一直都用一首,几乎我所看过的都有一段类似英国风笛的音乐。

10分钟前
  • 乔大路
  • 还行

1.科恩兄弟第三作,聚焦美国禁酒时期(1920年代)的黑帮争斗,又结合了黑色电影风格与喜剧元素,片名来自兄弟俩早期的御用剪辑师Michael R. Miller,科恩兄弟在拍摄期间遭遇了写作障碍,遂休假三周写出了关于写作障碍的神级剧本[巴顿·芬克]。2.剧本精妙,叙事高效,张力十足,主要人物犹如时时走在钢丝上,无常命途与未知偶然贯穿全片,而观者也至终猜不透主角内心想法。3.表演精湛,精明冷静又总是挨揍的汤姆、贪婪圆滑的两面派伯尼、自傲又情绪化的利奥、讲道德又残暴的卡斯帕与冷血敏捷的艾迪都塑造得很成功。4.冷色调配,大量运用快速推拉镜头强化紧张感,多用镜子,窗帘匹配叠化转场。5.动听配乐与夸张飞扬的段落:反刺杀扫射(Danny Boy),警察突袭酒吧与树林中的意语歌剧。6.戴正、被踢飞或追逐的帽子。7."Look in your heart." (8.5/10)

1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本片中的汤米绝对是独树一帜的科恩型经典角色,他的玩世态度同样深入骨髓但纠结内敛,而表层是不要命的积极入世行径。同样,在所谓科恩型的坚毅女性角色中,哥觉得本片的维娜是最具魅力的。【8】

15分钟前
  • 吞火海峡
  • 推荐

“Look in your heart!”,“What heart?”小孩和小狗发现胡同里的死者,以及别墅枪战戏,这两处太棒了

17分钟前
  • jj73浅之
  • 推荐

科恩兄弟实乃编剧界的良心,多处人物关系的设计都是高空作业,一不留神就会脱线,完全凭着叙事天赋驾驭文本缰绳。台词贴近古早期的好莱坞制造,构图运镜也非常讲究,拍出了黑帮题材不常见的优雅与闷骚。帽子戏法与尸体魔术,生与死的十字路口。

22分钟前
  • Obtson
  • 推荐

杀人不要见尸的。。。。后来才知道这是故意设计的。。。这兄弟俩牛逼的。。又是编剧又是导演的。。这片的编剧很爽。。。有点那种美国漫画改编成电影的感觉。。。。两个剧本里掌控全局的男人因为女人变得智商减半。。。

24分钟前
  • 无涯子抵制修音
  • 推荐

有些特别夸张的桥段可以看成是对经典黑帮片的致敬但是对观众来说更多的感觉可能是搞笑吧,芬尼端着机枪的样子简直笑喷了。摄影师巴里.索南菲尔德说他们希望这是一部画面优美人物漂亮的电影而不是一部可笑的影片,事实是这两样他们都做到了,这种看似不协调已经成为了科恩电影特有的风格和标签。

29分钟前
  • 秦诺诺
  • 推荐

叙事风格接近四十年代冷硬派黑色电影,故事线索和人物关系编织得很复杂,在对话里总会提及不在场的人名,需要聚精会神去回想那人是谁。有些小配角可能只出场一两次,却在情节转折中被提及成为关键,这样造成观众对那名配角并不熟悉,无法对其命运产生充足共情。故事框架是和《用心棒》同样改编自哈米特的小说,不过除了男主在两个帮派老大之间游走之外,细节几乎完全不一样。能看出对经典黑帮片的致敬元素,开场很明显致敬《教父》。而恰恰是在1990年有更出色的黑帮片《好家伙》和《教父3》撞档,导致当时票房惨败,好在后续靠DVD也回本了。

31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推荐

三星半。一边逗笑一边耍酷,情节节奏相当快,风格乍现,明显的过渡痕迹,有一点点浮光掠影。

36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我说的是朋友,我说的是人格,我说的是道德…”虽然看似是Tom步步为营,但其实依然是Coen的失控题材,只是这一次的主角智商和情商都不低,找到了最能自保但又不失骄傲与血性的平衡点。帽子就是帽子,不会变成其它东西,也不会为你带来其它东西,但重要的是,要永远戴在自己的头上。

40分钟前
  • levitating
  • 推荐

其实是科恩兄弟最烂的一部

43分钟前
  • 我做导演不为艺术只为潜规则
  • 还行

把写烂了的黑帮离间设套写出新内容,哪些是运筹帷幄又有哪些是被命运摆了一道后再装出是自己摆了命运一道?人不仅猜不透别人连自己的真意都读不懂。结尾有点《第三人》,我觉得他对老大终究是有真情意的。笑点多,老大枪战最好笑,布西密那一分钟我始终在狂笑。

47分钟前
  • paradiso
  • 力荐

过硬的本子配科恩高超的手法,打六分也不为过。三国杀,两主一傻一纯,两忠一奸一直,身为导火索的第三方最下作。其实卡斯伯是个很有原则的好人,败就败在太单纯,黑帮大忌;丹也是个很忠心很聪明的人,败在一味蛮干缺乏和主子的沟通。一如大地惊雷的配乐让我意识到汤姆对里奥不是忠心其实是爱,深爱

51分钟前
  • 走走看看
  • 力荐

8.5 剧本之复杂庞大已达诡异的程度…信息量密集当然是优秀剧作的普遍特质,这使得创作者对讲故事的追求往往落实到“要说什么”上。而在科恩这里,“不说什么”促成的留白与断裂空间与前者处于同等位置;那些他真正要说的(必然中的不确定因素、命运的错位…)却藏在“不说”的那部分里。这才是真正属于叙事艺术的“神秘主义”啊!它做到了诸如《燃烧》没能贯彻到底的,真正意义上的“消失”

52分钟前
  • 喂饭
  • 力荐

看似玩世不恭其实心思缜密,出来混不把脑子带上怎么自保。汤米的帽子,科恩兄弟还真喜欢把寓意寄托于主角的某个物件上,摄影音乐赞,刺杀老大加上留声机里的danny boy惊艳,男孩狗尸体有趣【牙叔的酱油好亮!

55分钟前
  • 推荐

摄影美轮美奂,是科恩兄弟风格转变的重要突破。

58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虚无即存在,科恩兄弟在这片子里似乎讲了很多,似乎又什么也没讲;大量的意象给人以极大的信息量;美妙绝伦的摄影,精彩深邃的对白,黑色印刻在每一帧画面;至于这个复杂的故事,不自觉地就会想起黑泽明的《用心棒》,当然主角的定位却完全不同,里根不是英雄,只是个在乱世中坚持原则寻求自保的人罢了

59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不同于科恩兄弟其它几部重要的作品,首先它的主基调是偏向严肃的,其次它不是多视角叙述,所以特托罗的角色几乎是科恩电影里最有意思的一个,算计所有人又被所有人算计或者背叛,智力开挂然而全片被暴揍六次,没有明确的私人动机和目标,但他就像他的帽子一样时刻处于动态,始终都在应激,被无数突发事件逼着做选择,由这个人物散发的情绪除了一贯的神秘、宿命和荒诞,还多了一点悲凉。

1小时前
  • 🌵🌵
  • 推荐

至此基本看完了科恩兄弟最主要的片子。这部节奏缓慢平铺直叙,甚至很糙,直到最后Tom和Leo的对话才是顶峰。Leo一直称赞他高明,Tom只有一句:你做事都清楚原因吗?他只是碰巧成了赢家。如果谁说这部片缺乏科恩一贯的荒诞感和黑色,那是还没看懂。人随波逐流却有输和赢,难道不是最大的玩笑吗。

1小时前
  • 杉爷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