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梨树

剧情片土耳其,马其顿,法国,德国,波黑,保加利2018

主演:岛吾·德米尔考,穆拉特·杰姆吉尔,本努·耶勒德热姆拉尔,哈扎尔·埃尔居奇卢,塞尔坎·凯斯金,塔梅尔·莱文特,厄内尔·埃尔坎,里法特·桑贾尔,阿克·阿克苏,卡迪尔·瑟米克,欧扎·费什特

导演:努里·比格·锡兰

 剧照

野梨树 剧照 NO.1野梨树 剧照 NO.2野梨树 剧照 NO.3野梨树 剧照 NO.4野梨树 剧照 NO.5野梨树 剧照 NO.6野梨树 剧照 NO.13野梨树 剧照 NO.14野梨树 剧照 NO.15野梨树 剧照 NO.16野梨树 剧照 NO.17野梨树 剧照 NO.18野梨树 剧照 NO.19野梨树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0 00:23

详细剧情

司南(岛吾·德米尔考 Do?u Demirkol 饰)是一个土耳其男孩,刚刚从大学毕业的他正在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小说。然而,出版小说需要启动资金,这是目前司南最缺乏的东西,无奈之下,他只得返回故乡恰纳卡莱省的乡下,在那里,居住着和司南久未联系的父亲伊德里斯(穆拉特·杰姆吉尔 Murat Cemcir 饰)。   司南本来有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然而伊德里斯染上了赌博的恶习,这个恶习让他的家庭最终走向了分崩离析,这也是司南记恨自己父亲的最大原因。伊德里斯本来是一名德高望重的教师,赌博令他失去一切,还背负上了巨额债务,儿子的回归让伊德里斯不得不再度面对自己失败的过去。

 长篇影评

 1 ) 野梨樹(Ahlat Ağacı,2018)

1、辛意雲老師老子辛說卷六十八談「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有一部電影,是土耳其的電影,導演曾經導過冬日甦醒(Kış Uykusu,2014),這部電影得了坎城的金棕櫚獎,現在又再以這一部野梨樹(Ahlat Ağacı,2018)去參加競選,並代表土耳其角逐奧斯卡金像獎。電影的故事講一個年輕的大學畢業生,是土耳其的一個年輕的大學畢業生,也就是一個想成為作家的年輕人,他已經在大學寫好了一本關於自己家鄉的書,想要發表,他寫這個家鄉的書,不單純是旅遊的介紹,或者不單純是一種單純的風俗民情的介紹、風景的介紹。他這本書是從他家鄉的最突出、最真真實實的當地的各種各樣的不同於外在的風貌講起——奇怪的老人,吃梨的行為,賣著水果,做出各種令人不能理解的動作,但是卻具有某種戲劇化的特質。已世俗化的教長,信仰不再是最神聖的依歸,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是跟常人一樣的觀點、行為,成為一種有趣的特殊性。還有,頹廢沉淪的教師們、老師們,以及各種古怪有趣的鄉村儀式。這種奇奇怪怪、各有各自特質的人,卻都生存在、生活在那美麗絕倫的家鄉的山村之中。

這一個青年人,土耳其大學畢業生,他把這些奇奇怪怪、各種各樣,其實雖有特質,卻都世俗化的人作了紀錄,同時進而將他們寫在那美麗絕倫的鄉下山村之中。他家鄉在舒緩的山脈包圍底下,那發紅的土地,滿山的翠林綠樹,尤其散散落落插在其中古古怪怪的野梨樹,他能夠結出歪七扭八的果子,可是這些難看極了的果實卻甜美多汁,可口極了,特別在清晨早餐的去吃的時候。在整個的陽光下,他們的村落總展現出驚人的色彩。這一切,在家鄉的人看來,簡直不足提,一切都稀鬆平常,可是他認為這是最迷人的地方了!當然,其中還有各家所養的牛羊獵狗,還有山中的各種小動物,包括狐狼。他認為這一切都是最值得與人分享的,可寫給別人看到的事物,可介紹給別人,去認識這個世界中有這樣的村子——他認為這是最值得書寫出來介紹給別人的村子了。

不過他缺少出版的資金,畢業後他就直接回家,想回家籌錢。也就在這籌錢的過程中,他看到鎮長的嘴臉,鎮長說一切為了家鄉,然後他所說的不在這些事物的介紹,卻是如何發展出企業,為這個家鄉賺錢。企業家呢?也同樣的認為只有企業能為家鄉帶來財富,才是唯一的工作。即使成了企業家,仍保有好讀書而且成為成名的作家,也都只是認為唯有發財才是真實的價值。包括了教長,包括了成名的作家……,他去一個個的訪問,問這些在上位者的意見,看見他們對自己周遭的生活的環境全不以為意,開砂石的開砂石,挖礦的挖礦,抓石頭的抓石頭,同時他們都不同意年輕人對家鄉人物的介紹,覺得那樣好像在揭瘡疤一樣,甚至於他和成大名的作家討論什麼是寫作,什麼是作品,其藝術性會是什麼,而成名的作家直接就告訴他:「只要投讀者所好就行,你只要強調出日常生活,大家都經驗到的,這一切,讀者就覺得你寫出了他們的心聲了,不必要有任何理想的陳述,這就有讀者,就能販賣,也就有出版社替你出版。」

就在這籌錢的過程,導演的重點,也就是電影本身最精要而充分的一個社會性的討論——他反映出整個社會中各種各樣的人物對現實的各種各樣的看法。也就是,在現實中,在利害中,侵蝕了所有的人際的關係——夫妻間既相愛又無法相擁;信仰失去了神聖性,只是一種生活的以及批判別人的規範依據;教育只是不得已的一個工作;至於國家社會也只不過是無可奈何的拘束;還有人生的問題……。在這些種種的限制且大家都在講求利益的觀點中,人生反而走不出去了,也無利可圖了,一切都被困住了!在他不斷的質疑中,像個鬥雞一樣,最後讓人全拒絕了他。不過他不退讓,就如同長在這山坡地上的那一棵棵顯得疏落而孤獨的野梨樹。他深深的自覺到自己的孤獨,不過也深深的意識到自己無法放棄的堅持,那種對自己生存環境提供生活的大地、山村,那種美麗山野的情趣,他情不自禁的關注在大自然,關注在這些大自然生命的展現中。而他慢慢開始發現這一切對大自然的愛戀,也是對生命的愛戀和肯定、生命本質的肯定,全來自自己父親的啟迪和影響。

他慢慢深入到自己的內心,看見自己對大自然、對生命的關注與愛戀,這全來自自己父親的啟迪和影響,而父親其實是被自己,以及自己的母親、自己的妹妹,甚至於全村的人都認為是個怪胎,甚至於是個失敗者的。這名父親是一位小學教師,雖然大學畢業,不過只在小學教書,沒有人真正的認同他,肯定他,甚至於喜歡他,包括他的祖父——也就是他父親的父親。所以,這個父親在退休後,一個人退隱到山上牧羊生活——因為這個怪胎父親對大自然的愛,對動物的愛,使他無法生活在一個人的社會中,他無法忍受全以人為中心的那種社會,尤其是以世俗價值為最高價值的社會,他在那樣的一個以世俗價值為高的生活中,他只有頹靡,他只有不振,他覺得被窒息,甚至於到最後迷失了自己真正的生活方向而賭起馬來。即使他愛著妻子、子女,他都無法從賭馬中振作;他賭盡了一切,甚至於讓家庭蒙羞。可是他對大自然的愛,卻堅持不顧一切人的反對!

年輕人開始看到他父親這特殊的一面,似乎也就在自己的特殊性格之中了!他想起他原本對父親的憎恨,曾恨父親迷上賭馬,欠下了巨額的賭債,賠上了他們整個家庭的命運,他詛咒他的父親。當他在詛咒他父親、責罵他父親的時候,這個時候說也奇怪,對他父親幾乎已放棄希望的母親竟然嚴厲的責備他:「你不可以這麼去咒罵你的父親,你要知道,你父親是個君子!在這麼一個視家暴為常態的社會裡與村子中,你父親這一輩子都沒有打過我,他連舉起手來揮一揮都沒有。他只是做不到我的要求,承擔不起那些來自社會、來自家庭要他完成的責任。」而後母親敘述出何以愛上他父親的原因,說他英俊,他會說話,他會說故事,他會說出許多令人迷醉的雋永語言,他會打開人的眼睛,讓人看到周遭的美景。他母親說:「他打開了我從來沒有見到的世界。」

年輕的作家非常驚奇,因為這是他不知道的,沒有意識到他父親的另一個特殊的部分。不過,這個作家秉承著他父親的堅毅與不顧一切的性格,終於還是走上寫作的路。同時似乎在他的回想裡,這一切都是來自於從小父親不知不覺的教導,讓他看見了家鄉的美,與這特有的環境下特有的人情風俗。整個大自然其實就是自然鮮活的巨大載體,是一切生存、生活、生命的來源,但生活在其中的人們都視而不見了,都只一味的追求著實用的以及商業的價值,以至於使生活淪落為平淡無奇。只有他的父親,最後幾乎放棄一切現實中整個社會的一切,回歸到山林,回歸到自然,酣然無憂的沉睡在帶著寒風的山坡的院子地上:周遭,都是翠綠的松林;鮮紅搖曳的楓葉在冷風中襯映出夕陽下鮮紅的太陽;而這鮮紅的太陽,更染紅了鮮紅的大地泥土塊——而這一切,是永恆的;而這一切,是真實、能傳承的。

他翻閱父親放在旁邊空無一物的皮夾——一毛錢也沒有,可是裡面卻深深的藏著關乎於他出版了書,在報紙上的報導剪報,上面還打著圈圈。他一時真是感動!等到父親醒過來,他才知道父親已經把它的書看得滾瓜爛熟,同時記住他很多的金句。父親甚至於告訴他哪些金句自己非常的喜歡,因為他陳述出大自然最真實的部分。

在這部三個鐘頭的電影中間,導演似乎想用詳細的事件、日常事件、景物,透過鏡頭,告訴我們什麼是自然;也似乎讓我們看到,唯有在這自然,也就是在這道中,才具有真實性,才具有傳遞性,才具有繼承性,人的生命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裡,能傳遞,能繼承;而當人們能看得見,加以記錄,人世之間才具有能傳遞、能繼承的文化——然後,文化,也就是道的展現和陳遞了。

我藉著一部土耳其的電影野梨樹來說明人世間的傳遞與繼承,這裡頭包含了文化的傳遞與繼承,而這也是道的傳遞與繼承。在這人世間的傳遞與繼承中,我們或是可以體會到「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的含義,也就是任何能久的事一定是不失其所,一定以道為基礎,依道而行的事。而也唯有在這基礎上所完成的事,才能讓人脫開了私己,真正打開了屬於人性——人的眼睛、智慧的心靈,而涵蓋著天下人類、國家民族共同需要的事。由此才合乎道,同時能傳遞、繼承下去,然後成為不朽的事業,所以,「死而不亡者壽」。這部野梨樹雖沒有老子所說的這個道理那麼深邃,可是也傳達了類似的這樣的訊息。這部電影似乎透過了實際現實生活的形象,表達出另一種所謂合乎道的真實狀況。

整個村子裡的每一個人,都有著共同的價值觀,而這個價值觀就是商業利益的價值觀,就是合乎商業利益才具有實用性的價值觀,而這種具有商業利益實用性的價值觀才是人生命最真實的價值。這從人的現象世界看來,似乎是一種最具普遍性的價值了,因為人人這麼看。可使這商品實用性的普遍價值,唉呀!卻不是一個真正可以繼承、傳遞的事物。這奇怪吧?雖然這樣子的價值觀也會在現實的社會中一代代的傳遞,可是他何以卻無法成為那一個永恆性的繼承和傳遞的事物呢?原因是,他不是道,以至於他無法完成不朽。如此就不可能久,也就不可能壽。為什麼呢?因為凡是只求私利,一味的指在利上打轉,凡是私利,在心理上,在感情上,在意識上、知覺上,其實都圍繞著自己,這種圍繞會形成封閉的個體,一個孤絕的個體,跟外界無法真正相通的個體。封閉的個體就像地上一塊塊的石頭,雖然多,卻缺少真正的聯繫,他那裡面沒有生命的發展性、創造性、綿延性,所以他自然就沒有了傳遞與繼承的可能性。人只有開放了自己的心靈,開放了自己的意識,提升了自己在人性上的位階,不再在生物性上的限制,而到達了真正人性的開展裡,人才看到了生命的整體性,或者說人才能從生命的整體性看到了道。人能看到道,同常是從生命的整體性、相關性、通透性,才會意識到道,然後才會意識到道的生生化化的那一分創造和流轉。由此,而進入到道,然後與天下萬物一體,與道一體;由此所創造所做出的事物,就自然具有道的傳承性、不朽性,而達於永恆了。

這部電影如果去看的話,是需要一點耐心的,同時需要細心的品嘗。這部土耳其電影的導演,他拍製的手法,從和伊朗的名導演阿巴斯的手法滿類似的,不知是不是和在那樣的一種特殊環境下的生存、生活、生命發展有關,或者還是和中東回教的信仰有關,他們看事情都如同仔細的環顧周遭種種平常的事件,然後逐漸呈現出他們所要陳述的生命真相和主體。他們在這個敘述中特別喜歡展示周邊的大自然的環境,而這都是這一部電影中極其出色的表現,那個光影、光色之美,清亮、純粹、精緻。我一面看一面想,天哪,真有這樣光影的地方嗎?美到了一點渣滓都沒有,清晰到一點渣滓都沒有,翠綠就是翠綠,鮮紅就是鮮紅,清朗就是清朗,整個的大地非常非常的明細而清楚。喜歡看藝術電影的朋友不妨前去看看。

 2 ) 字数太多成了影评。那些底层的理想主义者,是生长的山野的野梨树。

锡兰这部电影表达比较乱,估计他也比较挣扎,边拍边想,没想明白,最后勉强给出了答案。

画面真的太像我的家乡了,简直一模一样!无论是山岭、田野、树林,还是房屋、小路、风土人情,乃至人的生活状态!好像看到在家乡拍摄的电影。

每个导演当然不同的,但若归类,我会把锡兰与李沧东归为一起,他们是绝对的同类,很擅长讲残酷现实对人的浪漫、情怀和理想的毁灭,以及小人物在其间的挣扎。虽然锡兰更光明,至少这部片子是。

最终父子和解了啊。其实很难讲这部是关于父子、小镇青年又或是人生幻灭的片子。也可以讲儿子与世界和解了。父亲也是曾经的理想主义者,中年后自暴自弃,沉迷赌博。儿子大学毕业不知何去何从,骄傲又无助,对父亲又爱又恨。他们做了最伤害彼此的事情。但最终儿子发现父亲一直在默默关注他的文学成就,儿子唯一的一本书,是卖掉父亲最爱的狗筹钱出版的,他只送给了母亲,但父亲是唯一读过的人,读了好几遍。出版时的报纸刊文,父亲一直珍贵保留。但儿子并不知道。父亲是羞于表达对儿子关切吧。自己苟且偷生,甚至不顾尊严的偷窃儿子的钱,儿子也时常对他冷嘲热讽。他的失败造就了他的避世,又或者他避世,选择放弃人生。他的理想就是盖一间小屋挖口井守着自己的狗,最终成了牧羊人选择回到自然。

那口井仿若是父亲人生的寓言,村民都说没有水,父亲不放弃努力多年,证明一无所获。儿子看到父亲的一生,锡兰给了两个镜头结束:雪天儿子自杀吊死在水井里,再一转,父亲喂好小羊找儿子,走到水井,儿子在弓身挖井,他不认命。电影在儿子在挖井声中结束。父子在漫天飞雪中听羊叫那个镜头太动人了。

配乐是巴赫的Passacaglia in C Minor, BWV 582。

 3 ) 野梨树的倔强

有些电影看完之后你会意犹未尽,觉得哪里没看懂却又异常吸引着你二刷,《野梨树》就是这样一部片子,寓言是需要反复咀嚼的。

主角锡兰非常像我在美国读书时曾经的室友,底色善良却愤青而自负,对于不相信的事情会轻蔑的撇嘴讥笑,毛躁而孤独,不同的是他是波斯人不是土耳其人。

在父子关系的剧情里,我们看多了纯真的儿子和少年面对酗酒暴躁的父亲,比如《四百击》,导演锡兰这里给我们颠倒了角色,毛躁悲观对世界充满挑衅的年轻人和他历经世事赌博却扔抱有童心的父亲。

开场,一个年轻人目光呆滞地凝视着什么,看了看手表和边上的行李都在暗示这不是一个悠闲的下午,要去哪里呢?航拍镜头将我们带到辽阔美丽的土耳其相间,一辆客车在乡间蜿蜒驶向远方。之后也多次出现车在路间的镜头,代表了锡兰几次的离开和返回。路,这一充满象征意义的表达。

回到家乡的锡兰,下了汽车第一个“迎接”他的是一位看似问候实则“讨债”的老乡,这也给全片定了了冲突的伏笔,这个文艺家庭现实与理想间的折磨。

还没进家门,就看到家里红色的自家车后面写着“老师家的车卖”,一切都是贫困的阴影。(多说一句电影翻译的问题,到比较晚才翻译这个卖车的细节其实是个误导,好像是锡兰要卖车筹备书款,其实一开始他父亲就要卖车,因为家里揭不开锅了。)

在父子关系和卖书生存的两条主线下,其实是土耳其现实时候方方面面的折射。市长口口声声讲大道理却不肯帮助一笔小钱给年轻的作者,当然这也是有理有据他要遵守程序;煤矿商人鄙视那些读书无用的年轻人,你们今天学的明天就没用了;锡兰的朋友,在一通电话里,告诉她如何作为暴力警察欺压民众并得到快感,“在任何看不到的地方我都会狠揍他们一顿,为什么不呢,这就是生活的哲学,每个人都把压力垃圾倾倒给别人。”“这世界就是一个婊子。”

行走中大段的长镜头,内容却是那么沉重,穿过乡间、铁桥、街道,电话那边是一个已经彻底放弃了“当老师”而努力“融入这个社会”的锡兰的同学。

唯一的温情来自野梨树下和旧情人的邂逅,除了旧梦重温得到的只是残酷的现实,她决定嫁给一个有钱的中年人。哪里都是一样,在现实面前爱情太虚无缥缈了,还是“坐在宝马里哭”比较安稳。两个同样受伤年轻人湖边的厮打,是无处安放的青春和愤怒。

一个人的贫穷还可以忍受,一家人的贫穷就是一种罪过。锡兰母亲被现实折磨的交不起电费要把冰箱里的食物寄存到邻居家,一家人只能在晚上点蜡烛。而尽管这样面对赌马的老公,仍然说出“如果让我再选一次的话我还会选择嫁给他。”

咄咄逼人自以为是的锡兰,话里有话暗含讥讽,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恶意的假设”,书店里对前辈的不敬,躲进特洛伊木马里被人追赶,车上的惊醒,究竟哪个是梦境?那种深深的焦虑,源自内心的不安和恐惧。我们是否也都有这种被追赶而无处藏身的梦?

“时间像一把无声的锯,你永远不知道他会对你做什么。”

锡兰也许有一种“被害妄想症”,家里丢了300块,觉得所有家人都是小偷,他不仅在社会上,在家里也孤立着自己。他没有朋友也没有家人。这场出色的镜头调度,缓慢退后的镜头渐渐隐现出每一个家人。

不断爬上家后面的山头,远处穆斯林的祷告声回响,就像《小城之春》里人们需要爬上那段旧城墙,对远方的凝望那是他们唯一舒缓透口气的方式。

究竟谁“偷了”那300块钱?

偷食禁果的伊玛目,像一则寓言,宗教与世俗,宗教在现代是更被强化的神圣的连接还是已经沦为敛钱的工具?(这一大段三个人的对话密集而需要大量伊斯兰教背景知识,看起来非常累却营养丰富)有人说“如果能证明伊斯兰教是存在于真理之外,那么我宁愿选择伊斯兰教而不是真理。”难以理解吗?这还是证明了“信仰无关乎真理”?

走投无路的锡兰,起念卖父亲的狗,镜头交待的干净而紧凑,首先是在开车门时候院子外对狗的凝视,然后马上切到郊外一个晚上在别人家里数钱,离开时候狗已经拴在别人家里。之后若干次出现狗,其实是一种若隐若现的幻觉和现实的结合,是锡兰睹物思情的自我责备愧疚,他偷了父亲最心爱之物而父亲却是唯一一个除了他自己读过他书的人,他一直诋毁恶意揣测父亲可父爱一直没有计较和改变于他,尤其是他偶然发现父亲钱包里他出书的一张剪报被珍藏,泪如雨下。

不得不对现实低头,服兵役的锡兰,在冰天雪地里茫然地在边疆端着枪,未来一片茫然,这段的画面非常塔可夫斯基,雪地里淡出转换为远景汽车行驶在乡间,再到晨雾里孤独回家消散的背影。

漫天飞舞的雪,一个没有经历过严冬和飘雪的民族是深刻和浪漫不起来的。

年少的时候我们谈道理,等真正明白了,我们却只道“天凉好个秋”。父亲唯有邀请儿子一起聆听自然的交响乐,没有什么道理好给讲了。

锡兰的那种愤怒和阴暗让我想起来胡波,想起了“席地而坐的大象”,不同的是胡波到最后都没有找到一种和自我的“和解”而锡兰是幸运的,至少有一个浑浊世上仍然纯真爱他的爸爸。

我们身边是不是都有这样一个锡兰,或者我们自己就曾经是一个锡兰,对一切都习惯性的负面评价,满满的负能量,但他们其实本质里并不坏,只是对这个世界仍然心怀理想,他们不接受混沌试图寻找真理,希望他们都有与自己和解的一天而不是渐渐变得油腻,希望永远内心如少年。

片中若干“超现实主义”的段落,所有的“超现实”都不过是为了逼近“现实”,只是我们凡人视而不见才称其为“超现实”,就像我们自己看不见而否认存在的那些“神迹”:

1.躲进特洛伊木马被人追赶,内心究竟和恐惧,是一场潜意识的梦。

2.赌马店里,锡兰说这里都是白痴,回头望去却空无一人,因为这个世界并没有“白痴”。

3. 家里自己打开的门,独自抖动的吊灯。是风?还是神秘的感应?

4. 枯树下,垂下一根绳子,半裸上身横在下面的人,是死是活?空旷的田野上唯一的一切。这是在隐喻锡兰和所有人命运吗?

5. 投河自尽的狗?锡兰究竟看到了吗?

6.蚂蚁爬满脸庞的婴儿寓意锡兰的重生。

7. 被吊死在井里的锡兰,每个人都有两次生日,一次是出生,一次是重新发现自己。

注:原文公号“来去一山”

 4 ) 二十二

前段时间打趣道,实习简历特长写上:擅于奔跑。

立秋,夜跑伴着微风,公里数已记不太清,只记得:我像极了坠入水中,不停地梳理22岁的一年。

耳机中循环着《I Follow Rivers》,思绪也拉回原点。对照当下,思索与焦虑不同的事物,处于各异的状态。

读研前,每天会看一部片子、读篇短篇。但事实证明,有计划地观影和阅读并不适合我这种散漫的人。电影和文字占据我的闲暇,但不想囫囵吞枣,也不强迫自己去看力所不能及的片子。阅读和观影的趣味,对于我,是停留在某页反复阅读的一个片段,或是去发现一部电影中的道具符号。

我有工科生的自觉,周遭环境里关注文字和影像的人不多,自己的兴趣所在处于边缘,不足道也。游离在专业课和影像文字之间,被吐槽是个“分裂”的人,但经历其中会发现两者存在某种关系,我鲁莽理解为相似和互补。

所学方向是古建筑木构,在混凝土被新材料取代的行业里,显得古早和偏门,但就像我所喜欢的老电影,有它的迷人之处。日常课业被强度准则、本构关系所支配进展,然而逐渐发现:着手具体的工作,固有的焦虑和恐惧也在褪去。

书影音序列记录着情绪的起伏,一年里的开头结尾都在看滨口的电影。从《夜以继日》的游离和迷失到《偶然与想象》的巧合和遇见,都与生活相映成趣。所遇到的豁达与开阔,是狭小封闭的我不能想象的。让我更去思考亲密关系的含义,不是结伴而行,也不是世另我,会是建立在互补性格之上的精神契合。想到小满,夏风沉醉的夜晚,列侬的《oh my love》。

喜欢一张照片——阿莫多瓦颁金棕榈于朱迪福斯特。在陀螺的动态里看到,附了“queer power”。日趋封闭的周遭,它所带来的是振奋人心。想起马特尔给阿莫多瓦的颁奖词:“极右派在世界抬头,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佩德罗,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你。” 也许和友从《女性瘾者》聊到《钢琴教师》的经历,在之后会越发不易,想到《女性瘾者》映后时拉博夫的话:“海鸥跟着拖网渔船飞行,那是因为它们以为沙丁鱼会被扔进海里。”

看茨威格《昨日的世界》,最令我向往的是对于里尔克的描述,用生活中与人交谈的闲笔,勾勒出其特质:温柔、谦逊、有自己内心硬核却不随意表露。反派十年里靳锦说:“不做怀旧某个代际的遗老遗少。”无法决定环境优劣,也不要顾影自怜,有我心深处,也处于周遭之中。

回顾《大都会》的观影经历,脑子里只有米娅默念的诗“freedom”,私心喜欢洪常秀一部电影名—自由之丘,《万物静默如谜》里的一段是我认为对自由最好的诠释。

“我偏爱电影,偏爱猫。我偏爱绿色,偏爱及早离去。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偏爱混乱的地狱,胜过秩序井然。我偏爱牢记此一可能——存在的理由不假外求。”

这是独属我22岁的《野梨树》。

 5 ) 毫无疑问,锡兰想表达的东西已经超过了他的才华

上影节看了一部昏昏沉沉的片,群里的小伙伴说大部分人都会被这部片所催眠,信誓旦旦不信的我却没有逃脱它的魔咒,中间在冗长的对话中睡着了两次。

(一)何处追寻的理想

思南怀揣着理想,甚至对普通的教师考试不屑一顾,俨然一副“我就不复习”的狂妄。在寻求出书赞助多次碰壁后,他只能将一腔愤懑诉诸于同一位本地名作家的谈话。世界本就是漠视文化的,就连名作家都渐渐不耐烦了起来,天呐理想主义青年脑袋是有什么问题呀??他们总是对生活有太多的困惑,可是这些困惑会有答案吗?

他自认为怀才不遇。

可是他的书一本也卖不出去。

他该放弃吗?

(二)渐行渐远的朋友

和恋人以及一麻木的对话,代表着年轻人之间的探讨。乡村的静谧与停滞已经渐渐赶不上年轻人飞速发展的眼光和心灵,一些人在困顿中挣扎,但是大部分人都被抹去了棱角,不得不屈从于命运。

但那颗渴望自由,寻求真理的心还在。

无论怎么活,只要那颗初心还在,我们的对话就深入灵魂。

(三)爱恨交织的父子关系

和所有的年轻人一样,思南对上一代也是充满不解与厌恶,他们永远无法了解现在的年轻人的想法,也无法支持年轻人的每一个决定,这是每一代之间的代沟所必然产生的后果。

他为什么要那么样活着,这样毫无尊严同死了又有什么区别?

你为什么要嫁给他?嫁给这样一个胸无大志一事无成的男人?

结尾慢慢变得温情,父亲依然是标志性的大笑,双手缓缓翻开思南唯一卖出去的那本书。那一刻很难分辨出什么是恨什么是爱,或许亲情就是一个这样超越文字的存在。

非常赞同一个说法,锡兰的电影的文学性非常强,甚至将其作为文学作品更胜于电影的表达方式,因为非常多的台词都需要你去咀嚼,消化。

我们和野梨树一样,“不适,孤独,扭曲”。

 6 ) 被剥夺的幸福思辨

结尾泪崩,锡兰处理结尾的手法细腻优雅,最后一定给你内心重击。对于主题的探讨,不在于成长或是完成某种思辨,它在探讨生活本身的剥削性质,存在的既定。你和你的土地、家庭、国家、学历深深绑定,要如何面对它们对你的限制。“被忘记的梦想也很美”真的扎心。写一本家乡的书并感谢家人是自己的私心。它反射的城乡结构和内心困境同中国当代高度相似,锡兰是怎么和青年人站在同一阵线?只有佩服锡兰是真正关注每个人尊严的导演。突然发现,所有泪崩都是在资料馆。

原本觉得概念和概念的思辨是文科的灵魂,但惊奇于还有那么多疑问没被提出。锡兰通过人物的行走,尽可能展现记忆的风貌。不得不感叹一个老导演还能如此清晰地还愿二十出头的状态。二刷反而有了更多的疑点:狗是怎样一种幸福?父亲是那个掌握幸福秘密的老人吗?是我们自己选择忽视幸福吗?为什么父亲故意提起300元?为什么没有办法选择参军以外的生活?为什么可以选择的时候,我们却只能选择原样?为什么中国无法有平民关于形而上的探讨?为什么结尾一开始阳光绿草,归途却大雪纷飞?参军的一个镜头,就时间来看是怎样的区间?这部片子可以看无数遍,每次都可以让人思考自己的真谛。另,片中男主和父母,祖父母的关系和相处方式和自己太像了。

 7 ) 坚持理想没有错

这是我看过《冬眠》之后的,导演锡兰又一部长篇,足足三个小时多一点,仍然冠以文艺标签的土耳其剧情电影。2014年凭借《冬眠》拿下金棕榈后,土耳其电影大师努里·比格·锡兰带着新作《野梨树》再次杀回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尽管这部影片被排片在竞赛单元21部参展影片的最后,虽终不敌《小偷家族》未能斩获任何奖项,但是它依然不负期望地给人留下了压轴好戏的印象。记得看《冬眠》时,自己一个人裹着棉被坐在床上,也是熬过了三个多小时,体验的是一种坚持到最后的美丽回味。

《野梨树》影片的拍摄地是连接爱琴海的达达尼尔海峡东岸的土耳其恰纳卡莱市,该地也是距古代特洛伊遗址最近的现代城市,城市人口的百分之三十都是大学毕业生。这里山峦青翠,流水潺潺,果树满山遍野,红瓦白墙的农舍点缀其间,是土耳其爱琴海岸典型的农村风光。在影片的一开始,男主思南就作为一个小学教师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在男主疲惫的步履下,衬托着久违的家乡海峡两岸景色,码头边伴着盘旋飞舞的海鸥,转乘上归家的汽车,行驶在秋色渐浓的乡村田野,一个航拍广角镜头立刻带来一股浓浓的怀乡之愁。下了汽车男主第一个遇见的家乡人是镇中心小店的老板,一阵寒暄后,店老板告之他的父亲借钱忘还的事实,这样的消息让一个踌躇满志的青年是多么扫兴啊。影片的开端就交代了父子矛盾冲突的伏笔,此时的父亲在乡村小学任教即将退休,竟不知何时起染上了博彩赌钱的恶习,并到处借钱欠债,母亲无业在家看电视剧消磨时光,偶尔打工挣些零钱,妹妹仍在读中学,爷爷一个人住在乡下老宅。经济萧条的社会背景与这样的家境下,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会有什么出路呢?

思南的愿望就是成为一个作家,能够出版自己在大学期间的文学作品《野梨树》。因此,他来到市长办公室,希望得到赞助资金。小城镇的市长先是大谈特谈政府如何大兴民主之风,如何敞开大门服务底层民众,最后还是道貌岸然地以种种法律、制度等理由推辞无法出资帮助,并把问题支给一个经营采石场的老板。实际上后来思南找到采石场老板,发现采石场老板也不过是一个披着文学爱好者外衣的唯利是图的商人,当然也不会为其出资赞助。现实中的屡屡碰壁,让其尝到真实的生活并不会有文学作品中的浪漫,在这个金钱决定一切的社会,文艺就是苦逼装出来的狗屎,让人唾弃。

内心怅惘的思南沿着城镇到乡间的林中小路回家,途中偶遇中学时的初恋哈蒂杰,在这里,树下一段长达12分钟的对话后结束于一个深情告别之吻。导演锡兰在影片的这段安排了唯美的场景描写,有着摄影经验的他,用飘落的树叶,掠过长发的山风,前景后景的交替虚化,拍出了层次感极强的人物特征。美丽的土耳其乡间秋色下,初恋时清纯的女孩儿虽美如从前,然而如今却成熟了许多。最后初恋用狠狠的一记吻,咬破了思南的嘴唇,并告知他即将嫁给一个有钱年长的珠宝商人,这种靠青春和身体换取所谓幸福的现实,彻底让他失望了,“如果我是独裁者,我会在这个城市扔一颗原子弹”,一路上思南与当了警察的同龄伙伴的一通电话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极为不满。而后,导演插入中学时代的情敌一起驱车到空旷的山谷,曾经的义气兄弟为了失去的初恋大打出手。同性之间的矛盾激化一样反映的是当前的社会矛盾,理想的破灭、失业无所事事,曾经青春与血气早晚会向金钱和世俗低下高昂的头。年轻一代在小镇中成长,从获得,再到失去,经历了甜蜜的憧憬与苦涩的失落,让人更加迷惘与消极。而朦朦的远山依旧在那儿绵延伫立,清澈的河谷却寒意潺潺。

出书不成,思南决定参加国考,像父亲一样当一名小学教师。父亲以送他为名一路上向他借钱买博彩,这让他觉得父亲是一个“失败者”,丧失了往日知识分子的尊严。考试结束,预知结果并不理想的思南来到市中心一家书店,卖了爷爷留下来的一本旧手稿换到钱。此时,他遇见了本地知名作家苏莱曼先生,于是便向他请教关于写作的意义、文学的成功,满怀期望能够得到认可,然而在16分钟的激烈的对抗辩论后,作家终于不耐烦地离开,并且认为他就是一个“痴迷的浪漫主义者”、“荒淫的年轻人”。言语上的刺激让思南故意碰掉已经断掉的桥栏上的雕塑手臂,这种玩世不恭与肆意毁灭,加上逃之夭夭的侥幸心理,让思南从躲藏在特洛伊木马中的恐惧的梦中惊醒过来,此时,公交司机告诉他“到站了”,他才意识到残酷的现实竟无法躲藏。

影片中后部又一段长达20分钟男主与两名神职人员的对话,其中对宗教尖刻的批判,以及对生命价值、信仰、社会矛盾的讨论,还有他人对父亲的评价“一个好人”,“好人是什么?”,“尽职尽责”,“平时在教学,休息日到乡里劳作”。其实,思南的父母正如大多数的父母一样,尽管身上存在一些社会陋习,那也是“对生命荒谬的一种反抗”。但是,他们依然将你养大成人,教会你初识这个世界,并把天赋遗传给你,支持你继续坚持理想。影片中,大量的儿子与父母的对白,展现了千千万万个家庭的日常生活场景,两代人的隔阂与理解,年轻人的表面任性与做父母的宽容和隐藏式的慈爱,都被锡兰用语言逐一刻画。锡兰明显受到俄式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的影响,强调冷静客观地观察和描写生活,通过人物语言与环境描写,塑造了典型人物的主要特征。

影片中两代人父与子间感情交割仍然是剧情的主线,父子、母子间的情感流露表达自然,那些不经意间流下眼泪的镜头都是亲情展现的最深之处。一次,思南将手中签好自己名字的借钱出版的书交给母亲,并说这一切归功于母亲(因为此时仍对父亲抱有成见),此时,母亲欣慰地流下眼泪;一次,思南来到乡下老宅,偶然发现父亲的破旧钱夹,里面竟藏着自己出版书籍时的新闻报导剪页,让男主瞬间泪目。年轻一代叛逆疏离又血脉传承,父母的秉性永远都会潜移默化遗传给你一辈子。契诃夫曾说:我们的天赋源自我们的父亲,但我们的灵魂源自母亲。影片中思南骨子中的天赋正来自父辈,喜欢写作,能够欣赏自然,而执着、倔强、理想主义、与周遭的人格格不入的性格也一脉相承,正因如此,父亲才是那个部分章节默默读过两遍的唯一读者和时刻关注自己的人。同样,思南在母亲的口中得知父亲骨子里深藏的文艺,“其他人都在谈论金钱和计算谁拥有什么的时候,他谈到了泥土的气息、羔羊的气味和田野的颜色,而这依然没有改变”,“我从未见过这样的人”。“如果再次让我做出选择,我相信我会再次做同样的事”(就是再次嫁给他)。母亲能够欣赏父亲这样的人,也懂得欣赏这样的人,所以才会嫁给他,才会容忍了父亲一时沉迷赌博的陋习,或许因为经济所迫,才导致父亲的执迷不悟。影片结尾处父亲在退休后,终于用退休奖金偿还了所有外债,并改邪归正,拾回性情本真。所以,母亲始终还是没有选错人,这种直觉和坚持同理给了思南坚定的灵魂。其实,正如男主所言,《野梨树》书中的内容实际是对家乡的真实写照,它不是一部旅游介绍,也不是什么小说、散文,他只是作者内心的真情回忆,是父亲通过对野梨树及其果实等自然知识的真切传教,埋下童心里其追求理想主义的一颗种子。

影片极力描绘了乡村山野秋日的风景以及漫长冬日的薄雾飘雪,并配以悠远的轻交响化的背景音乐,虽然冗长的对话情节让人着实有点困倦,但到结尾处则渐入佳境,让人为之深深感动。这是一部值得你耐心坐在屏幕前直到观看结束的电影,臻于完美的摄影,用色讲究的背景画面,以及对待理想主义的反思,对待亲情深刻内涵的理解,都会让你觉得它是2018年终不该错过的最后影片。影片中对亲情的诠释,那是一股奇妙又充满了无比宽容的力量,有时面对失意和挫折,亲情是最好的良药。当思南服完兵役后选择再次回到家乡生活,与父亲在乡下羊圈相见,两个人坐在屋檐下,天空飘起了雪花,彼此深情表白。父亲一开始坚信要在山坡上挖一口水井,让那里周围变成绿洲,可是最后终于承认那无异于“一场通向地心的旅行”。井没有挖成功,那是因为生活过于理想化,目标终究会化为泡影。一口井也可以折射出个人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态度的两面,要么自我牺牲,承认失败;要么怀揣梦想继续挖下去,不管底下会不会冒出水来,那种有梦想的坚持或许比什么都好。直到结尾思南跳入井中,埋头挖井,而父亲望着儿子的背影,两个人瞬间和解同化了。一个自认为讨厌别人的作家,费尽周折后终于出版了自己的作品,而父亲才是那个与你产生共鸣并认认真真的读者啊。

人究竟应该像一颗野梨一样保持孤独、畸形、不适应环境的个性,还是及时撤退,向现实妥协。“我们都是不适应环境的、孤独的、畸形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气质,关键是能接受和喜欢它”。野梨尽管外形扭曲不耐看,却拥有非同寻常的美味。现实虽然无奈,但坚持理想仍然可贵。一部《野梨树》书中内容也正是来自童年回忆懵懂少年的真切的精神追求。

导演锡兰曾坦言:“我们的灵魂就像是一个黑暗的山谷,那里有很多东西,在一些情况下,这些东西就会冒出来,有时你只是没有注意而已。但我相信我们有能力做任何事情,所以当我写剧本的时候,当然我写下了自己的一些感受,但这些感受我想其他人也会有。”在《野梨树》中,我们是否能够找到自己的影子,是否也能感同身受呢。记得三十岁的时候,我一心想办自己的个人画展,实现这个年轻时的梦想。当年的情景与影片中思南的经历几许相似,晚饭后骑上小摩托去大学张贴宣传海报,找作品装裱的赞助商,恭听老画家意见,想办法少交一些场地费......那些半夜里伏在画板前不知疲倦地作画的我,仍历历在目,而那时女儿已经4岁,她也出席了我的画展,站在我的作品前静静地观看,不知道我的所作所为对她幼小的心灵产生了何种影响,也许是好的吧。还有自认为拥有绘画的天赋是否也同样遗传给了她,以及野梨树一样粗糙的、孤独的、不适的个性。至今,我也不觉得办一次画展有什么目的,结果是好是坏,那只是我喜欢坚持做的事情罢了。

� P

 8 ) 《野梨树》:锡兰的超现实主义

《野梨树》并非一部水准之作,而是真正有突破性的杰作。

场景的直接切换,并没有割裂时间的延续,脱节空间通过声音的完整性得到了衔接。

瓦莱斯卡·格里巴赫的《西部》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环境音衔接任意空间。

不同的是,瓦莱斯卡·格里巴赫细碎、促短的手持镜头与锡兰沉静、绵延的长镜头相对立。

想让观众在观影时不发生意识的断裂,从而保有完整体验,这考验的是导演的能力。

锡兰做到了:转场镜头间省去的不必要时间,通过声音得到延续。

表现在电影中,是男主角Sinan边打电话边从山上下来的那一组镜头,场景得到“跳切”式呈现,但画外音却是完整的通信交流。

脱节空间与完整声音的结合,不符合事实;却让人感到奇妙,有一种超现实主义之味。

我们可以说,锡兰的野心是从《安纳托利亚往事》的自然主义,到《冬眠》的现实主义,再次进入《野梨树》的超现实主义。

锡兰的超现实表达得非常隐讳,很容易被误认为自然主义或现实主义。

首先是自然物候的呈现(光、影、风、水),尤其是风这一自然元素的呈示方式,明显从塔可夫斯基那儿继承而来。

锡兰将世间万物变为具有呼吸状态的自然之物,超越感官感知,为其附上灵性。

如果说塔可夫斯基的电影具有宗教的神性,那么锡兰的自然影像是否是一种“万物有灵”的超验主义,我们不得而知。

其次是意识变成进入潜意识的通道,《野梨树》在意识和潜意识的临界线上上下跃动。

在某些神秘时刻,观众越过意识状态,进入角色的潜意识之中。

《野梨树》中设计的几处梦境,并非没有原因。现实影像和梦境影像难以辨清地缠绕于一体,原因在于意识与潜意识正渐渐混同。

锡兰在《野梨树》中创造了可供呼吸和体验的完整世界,如此完备,如同曾经探访过的异域空间。

《野梨树》中的世界比现实的安纳托利亚或伊斯坦布尔更加真实。

虽然观众并没有在实际生活中体验过安纳托利亚的秋日光景,但在第一时间,他们被影像唤起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相似体验。

锡兰通过影像放大观众感官层面的体验,每一声狗吠都在帮助唤起他们自己儿时的乡间记忆。

并非艺术模仿生活,而是生活模仿了艺术。艺术如同普鲁斯特笔下的马德莱娜糕,让观众寻回的不再是观影时刻遗留的影像记忆(反复观看将时间镌刻到影像中),而是逝去的日常生活场景。

逝去的日常时间镌刻在身体上。记忆隐秘储存着,直到遇到影像的刺点,从而重新唤回。

这是伟大艺术的秘诀。

 短评

本届戛纳最爱。1.“失败是命运的事情,成功是自己的事情”。苍野茫茫下的安纳托利亚,无法释解的困境与心结,以同及《冬眠》的绝美摄影结合高密度对白述说乡愁,那些雨雾和风雪都是锡兰托举情绪映现思虑的最佳抒发。将影像化作镜面,不论枯井之下、亦或尘埃落叶之间,凝神聚目,我们都能照见最为真实的自己,关于曾经自私的过往与尚不明朗的未来祈盼。2.论辨触及女性地位、文学创作的功利与目的性、宗教信仰和虚伪腐败的官僚主义制度。从片面至全局、个体到家庭,人物关系层层递进,结尾以父子和解、接纳自我升华感动。3.寻狗启事/新闻剪纸/特洛伊木马。4.树下拥吻如幻迷醉,颅内思臆又此般真切。婴儿脸上的蚂蚁&井内的自缢。梦境比现实悠长,人生比电影艰难。5.我们都是不被理解的畸形人。(9.3/10)

3分钟前
  • 糖罐子.
  • 力荐

啊,真是大师。就是角色喋喋不休实在太辛苦了,一场阅读理解考试,

8分钟前
  • PureSucker
  • 推荐

外公穿着低腰裤子去主持祷礼,父亲带着爱犬在山上放牧羊群,高龄老人仍坚持工作。他只会与伊玛目争论信仰的价值,与名作家挑衅文学的本质。视父亲为偷了三百里拉的窃贼,自己却是变卖父亲爱犬的强盗。鄙视守在故土的人目光短浅,自己却一直在精神世界里流浪。干涸土地不会出水,孤独的人才能掘出绿洲。

9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本届最后一部主竞赛,又是晚上八点,还是三个小时,忙了一个电影节大概都很累了,再加上是锡兰电影,全场人多半都是睡睡醒醒,但醒着的时候确实觉得这电影很好看啊,画面也极佳,但是马上又被话痨台词催睡了。#很特别的观影体验

12分钟前
  • Upup haha
  • 推荐

最后有点感动了

1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爱读书的年轻人自以为是的cynicism,小镇青年努力挣脱父辈命运的挣扎,对未知世界这个概念的单纯渴望,就是一口永远挖不出水的井,现实和梦境的交替之间,要么选择在井口吊死,要么继续向着地心用力地锤吧

19分钟前
  • 炒煤能手
  • 力荐

最喜欢的一部锡兰,浓浓乡愁,勿忘野梨树。

24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在冗长的对话里寻找生活的价值,如同我们在贫瘠的山坡上挖一口水井,锡兰作品的沉静悠远,力道在于早上醒来还在回味他的故事。以及庸俗说一句:土耳其太美了。

27分钟前
  • 顿河
  • 力荐

4.5.在美丽而浓稠的土耳其乡里,大量聊天中投射出男主角与环境和他人的疏离,而父子关系成为隐隐的内线,非常文学的讲述方式。结局指向存在主义哲学两大终极话题,加缪的自杀和反抗,不出水的井就像西西弗推的巨石,荒诞而孤独。看哭了,像是专门拍给我看的。大概已是我最爱的锡兰电影。

31分钟前
  • 南悠一
  • 力荐

#5500. #Cannes71# 7分。摄影好的没话说,看到金秋的山野啊冬日的雾气啊树叶间的阳光啊都美好极了,然而半小时起的不着调对话实在是无聊,根本没有必要搞这么长……关键还不只一场。所幸各种小招数都不错,没事儿翻个做梦什么的。结尾半小时感人至深,差点就能翻盘了。不着调的爹和又丧又嘴欠的儿子。

34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比起富有哲学思辨的绵密台词,氤氲的山雾、通透的光线、风声掠过的窸窣、苍茫的远景更让人沉醉,光晕流转在斑驳树叶间,宛如是生活底色的未知多变。又一次锡兰自身创作意识的投射,沉沦在文字世界是否能拯救生存危机,当命运重返旧日轨道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信仰是否需要真相,小镇青年在接受都市历练返乡后面临的尴尬、理想与现实反差间的巨大失落、广袤天地间无法融入周遭环境的孤独;三段对话在境界和格局上呈递进升华,三段梦境在心绪转变上的分水岭。四时更替,终明白及时放手也是一种胜利,无论是兵营还是书本都无法教会我们生活,冬日里的新生与贯穿首尾的枯井互为映照,暗指父子关系的解冻、与过往的冰释和自我接纳;「井」的意象、父子关系以及同为土耳其的地理背景,想及《红发女人》,他终于接过父辈的工具,一心向地心进发。

3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这么说吧,之前看了一场戈达尔补足了觉,才有胆进这一场看。

38分钟前
  • RayLynn
  • 力荐

文学青年三大痛:穷(多半是生在小地方)、懒(除了搞文艺以外屁都不会干)、相信自己有才华

39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建议锡兰去写书,对于规避繁琐和详尽描绘的悖论,影像的接受程度较之文字显然是快速和被动的,电影无意义更无义务作为文学的替身来反慑本体,回看锡兰的作品年表,他亦在动用一切可能的视听花招来消解“阅读感”,如此以来,那些大段长篇对话段落的保守式保留,实则就有些“盛名之下”的无解,尴尬,和可笑了。

40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还行

1.锡兰又一部重对话与思辨的散文诗电影,叙事中的关键事件尽数留白,人物所处的环境及自然风光亦被突出,尤其烘托出了文青主人公的孤独疏离与桀骜不驯。2.青春片中无根的叛逆及乡土片里对故乡的厌恨与逃离等经典的母题被锡兰拍得十分生活化,情真意切,颇有自传性色彩。3.几处恍惚中的梦境为影片添上了一抹超现实触感:在特洛伊木马中的无处可逃,父亲与婴孩脸上的蚂蚁,井中上吊般的作别。4.与伊玛目三人关于信仰与道德的对谈(大远景与清晰的话语声)&同知名作家的舌战,占用了影片近40分钟时间,充满思想的火花,虽无果但有益。5.锡兰的电影依旧隐隐浸染着老塔与安东尼奥尼之味,而本片的几处场景又令我兀自念及安哲罗普洛斯,一如那雾中风景,一如那井中飞雪。(8.8/10)

4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电影-戏剧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42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杰兰的《野梨树》跟李沧东的《燃烧》实在太像。连「给青年诗人的信」,都能题材撞正,不仅是英雄所见略同,也不忘对自身国度的社会现实有强烈关照。与我曾经熟悉的杰兰相比,镜头变化极多,多到有些随心所欲、漫无目的。还有两场近二十分钟,关于文学与信仰的大型对话交锋。感人瞬间,自然是结尾的和解,还有父亲的自我放逐,对孩时野梨树模样的描述,孤独而扭曲,永远留在土耳其的乡间土地上。

46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隐约猜到这是锡兰的自传了,难怪拒绝戛纳的剪短提议。在锡兰童年小镇拍摄的,主角就叫锡兰,父子两代知识分子的道路在隔膜中不知不觉重合,愤世嫉俗和现实愁苦最终化作一场冬天的雾。开场30分钟拍得太唯美了,还以为锡兰转了性,结果后面又是形而上话痨的狂轰滥炸:(

4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拍得实在太好太纯太干净了...不出意外的话也基本可以放在准年度最佳的位置,父子戏大概是这么多年看过最好的一部,而好的地方又不止是父子戏部分,总在感慨拍了这么多部,锡兰的镜头始终没离开过那片土地,也总在怀疑下一部会不会因为气韵上的“相通”或方法的“技穷”而让人失望,但这一部却完全打消了这一担忧;开头和结尾的两次归家、和当地作家的争吵、与即将远嫁的玩伴于树下亲吻被咬破嘴唇,以及多次恍惚而生的梦境、就父母婚姻话题与母亲的长谈、就野梨树展开与父亲的交心...其实都只是电影中无数个值得品读琢磨的点缀,结尾父亲俯视镜头下凿井一幕,则是真正为影片打通命脉的一笔。放眼影坛,在锡兰这个年纪,他大概是少数攀上最高峰后还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导演,甚至比今年拿到金棕榈的是枝裕和更稳,至少这份坚持和纯情实在难以不令人动容。

49分钟前
  • 柯里昂
  • 力荐

其实和《冬眠》很像,男主角就像是《冬眠》里的男主一样,到处想要找寻思辨的出口,不信宗教、鄙夷社会、反感过往和家乡,然而他终究逃不了,到底还是在爷爷家门口挖井。锡兰的电影越到后面,越感觉不是超现实的画面惊了我一下,而是里面的时间感。譬如在《野梨树》中,梦境可以很悠长,现实却可以用两个画面直接打通。男主在家停留的日子和当警察归来的日子,一个凝视镜头就可以越过去,这种神奇感不在于省略,而是在于连贯,他在不经意间让本来存在的触感流到了另一个时空,这让人毛孔结冰。

53分钟前
  • 鲜有废客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