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探索国语

科幻片美国,巴西,中国大陆2019

主演:布拉德·皮特,汤米·李·琼斯,丽芙·泰勒,鲁丝·内伽,唐纳德·萨瑟兰,劳恩·迪恩,唐尼·科沙瓦茨,肖恩·布莱克默,鲍比·内什,丽莎盖伊·汉密尔顿,约翰·芬,约翰·奥提兹,弗雷达·福斯·沈,凯拉·亚当斯,拉维·卡普尔,金伯莉·伊丽丝,埃莉莎·佩里,丹尼尔·萨乌利,吉米·希尔兹,库纳尔·杜德赫克,格雷格·布瑞克,艾莉森·瑞德,莎莎·康普,娜塔莎·雷昂,洛雷尔·伯德·多夫曼,哈尔茨卡·库扎,希拉·M·洛克哈特,马洛里·露,安妮·麦克代尼尔斯,珍·莫里洛,罗切尔·罗斯,瓦莱丽·罗斯

导演:詹姆斯·格雷

播放地址

 剧照

星际探索国语 剧照 NO.1星际探索国语 剧照 NO.2星际探索国语 剧照 NO.3星际探索国语 剧照 NO.4星际探索国语 剧照 NO.5星际探索国语 剧照 NO.6星际探索国语 剧照 NO.13星际探索国语 剧照 NO.14星际探索国语 剧照 NO.15星际探索国语 剧照 NO.16星际探索国语 剧照 NO.17星际探索国语 剧照 NO.18星际探索国语 剧照 NO.19星际探索国语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4 22:09

详细剧情

一名轻度自闭的航天工程师罗伊,他的父亲在20年前离开地球前往海王星,寻找外星智慧生物。不料任务失败,有去无回。而罗伊此次也要飞越太阳系,找到父亲,并查清当年失败的原因。

 长篇影评

 1 ) 为什么说Ad Astra是一个巨型车祸现场

先说一句,昨天看的提前场。看到第20分钟的时候已经是???了,看到最后半小时的时候我气笑了——就是那种“WTF is this”的荒诞感,结果坐我旁边的妹子被最后布拉德皮特和他老爹的生离死别感动哭了……大概人与人的悲欢并不相通吧。首先我要跟达米安查泽雷道歉:我原本不太喜欢他,但是回过头来看,《第一人》拍得牛逼!查泽雷牛逼!面瘫脸高司令演得牛逼!接下来我大概会主要对比达米安查泽雷《第一人》诺兰《星际穿越》维伦纽瓦《银翼杀手2049》来谈谈,至于提前场最后环节几位老师提到的2001,我应该不会提——您配钥匙配几把?您配么?您不配!

三个维度对比:科幻,视觉,主题。

从哪开始说起呢……这片子有种“槽点太多无从下手”的感觉。那先从科幻开始说起好了。首先我要在这里下一个判断:这个导演实际上并不懂科幻。在这个片子里体现得很清楚,这片子也不是一个科幻片。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片子的整个科幻的worldbuilding缺少一种“整全性”。什么叫整全性?就是说片子里一切的科幻的元素,从剧情的,到视觉的,都是以同样的逻辑建立起来,为同样的一个主题所服务的。所有伟大的科幻片都具有这种worldbuilding的整全性,最近的最杰出的例子是《银翼杀手:2049》;他其中所有的元素都是自洽的。顺便说一句,我认为《星际穿越》在这种整全性上做得是很不足的;当然,这可以算是诺兰的风格,他一向是要以自己的美学取向压倒实然的逻辑延伸,这点在《敦刻尔克》体现得更加明显。

具体到Ad Astra,你可以看出来,电影很明显的是想一出是一出,只是随机的把一些元素扔进电影里。一开始的所谓“电涌”,这个基本的麦高芬设定就很成问题:这东西在科学上合理性在哪里?为什么一个几十年前的在遥远的海王星的飞船会造成这么大的灾害?你们为什么就这么确定这个所谓的“电涌”就是那个“利马计划”造成的吗?“反物质”是什么鬼?好吧我们姑且认为这就是一个电影麦高芬,真实和逻辑无从追究,那么怎么到了电影的后半段,这个麦高芬就不见了?突然这个片子就转向了父子关系,这个危机的解决就变成了父子关系的和解和破裂了?在影片开始设置一个巨大危机作为驱动力促使剧情的前进,这是类型片的惯用手法,但是这片子到后面明摆着就不是一个类型片而是一个文艺片,那么这个典型的科幻类型元素加在这里,只能是对电影的主题完整性造成巨大的撕裂。我今天听了一个消息,说这个片子实际上2017年就拍完了,但是18年秋天试映观众普遍表示看不懂,福克斯高层非常不满,直接抢了导演的最终剪辑权,大量补拍,最后才是现在这个版本。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倒是可以理解这个开头了:因为这个所谓的“电涌”很可能在原始的版本里根本没有,就是一个布拉德皮特探索内心的故事。现在这个状态,很显然是一部高成本特效片(还别说有布拉德皮特),福克斯不可能放手让导演搞成一部神神叨叨的文艺心理片。然而,最终的结果就是一个四不像的故事。

一个很大的整全性问题(当然大概普通观众看不出来),就是其中的太空航行的技术层次的问题。科幻片的worldbuilding需要在相应的技术层级上做出对应的视觉呈现;一部刚刚走出地球的太空片里的太空飞行器和一部银河探索的太空片里的太空飞行器的设计很显然会是完全两样的。这部电影里的太空飞行器的机械设定基本上原样照搬了现实中的太空飞行器的视觉(因为这样比较省钱?),但是却呈现出了一个能够轻松往来于整个太阳系的技术层级,而这个很显然是非常迷惑的。为什么已经有地月定期商业航班了,载具仍然是火箭?为什么都有月火定期飞船了,载具还是火箭?为什么特么的从火星飞到海王星,载具还是火箭啊?

这只能说明导演对“技术层级”这件事没有任何概念。片中所有的太空飞船的内部陈设,仍然是现在已经存在的空间站的设计,而完全没有考虑到需要在太空中长期驻留的飞行器需要如何设计,以及其正确的呈现方式会是什么样的。至于什么才是正确的,参考《火星救援》里的那艘地火飞船就行了。(那艘飞船基本原样照搬了NASA的火星探索白皮书中的飞船构型;2001就更不用说了,绝对是标杆)电影本身就说了,从月球到火星需要17天,但是这艘飞船的内部设计,看得出任何能够让一船人在上面生活17天的设计吗?更别说这艘飞船后面飞到海王星需要79天,那可是两个半月,电影中展现出了任何能够让四个人在上面生活两个半月的支持设施吗?这可不是拍几个布拉德皮特在零重力下漂浮的蒙太奇就能完成的。

《火星救援》里的地-火飞船“爱马仕”号(无误

接下来我要聊一下这个79天的问题。我十分怀疑导演对太阳系有多大毫无概念——人类历史上只对海王星执行过一次探测任务:旅行者2号,1977年发射,1989年抵达,途中旅行时间12年。地球与海王星的距离超过4光时。人类现有的技术能力显然没有任何可能发射出一艘前往海王星的载人飞船;实际上以NASA现有的估计,地-火载人飞船的航行时间为80-150天(考虑到地-火轨道相对位置),如果我们做出大量的假设性的技术突破,前往海王星的载人飞船也起码是一个单程5-10年的任务。

当然,这是现实情况,电影本就是虚构。但是偏偏这在电影内部的逻辑也说不通——一开始的设定是布拉德皮特他爹前往海王星执行生命探测任务,项目是三十年前启动的,他爹已经失联十几年了——我这个时候一想说哦去海王星单程飞16年然后失联了,那么远也回不来挺合理的。实际上在电影中后段他爹的信息揭示是海王星太远了他的船员思乡心切发生叛乱他不得不镇压,这个片子最终的主题也是去展现遥远的海王星星际探索的寂寥,然后你告诉我其实从火星飞到海王星也就79天?再加上从地球到火星的时间,从地球飞海王星也就三个月嘛!喵了个咪的在20世纪初,从上海坐轮船去洛杉矶花的时间是58天,也就远三分之一而已,有什么好思乡心切的?有什么好寂寥的?三十年了,你们就一次都没肯派个飞船飞三个月去调查一下情况?而且地-火摆渡船轻轻松松就能当火-海摆渡船,这说明技术上大大的有余力嘛!我买张机票飞一趟三藩也能在Pier 39感受一下遥远的故乡的寂寥不是。那个蒙太奇剪的,布拉德皮特醒过来发现木星到了,睡过去,再醒过来发现土星到了,再睡过去;最后醒来的时候海王星到了。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在坐高铁。

至于最后核弹放了一屁把布拉德皮特光速崩回地球这事我就不详细展开了,那里我都看笑了。姑且不说在技术上如何可能,权当导演用蒙太奇把中间三个月时间都剪掉了吧。

从整个片子的结构来看,我觉得这个片子不拍成太空片,拍成一个“主角他爹去南极洲探险失踪,儿子在美国海军当兵然后去南极洲寻找他爹的痕迹”的主题,比太空更加合理和切题。特别是中间那个挪威飞船的故事完全可以无缝切换成在南极洲旁边捕磷虾的渔船(导演很显然不明白轨道,加速,减速,和推进剂之间的关系,才写出了“我们要不要停下来帮忙”这种台词,他把太空脑补成大洋了)。我之前没看过詹姆斯·格雷的片,回来一搜,发现他之前拍的一部《迷失Z城》,妈的跟我的脑补基本一模一样……于是《Ad Astra》其实就是把《迷失Z城》换个皮重拍一遍是么。

第二个维度,视觉。

电影开始的第一幕直接让我愣住——黑底出红色字幕,妈的这不是原样照抄《银翼杀手》么。后面的这片子被很多人称赞的视觉上的元素,我其实是觉得:导演大概率是找了几部最近几年的科幻电影,然后把其中的很多画面截下来,跟视觉指导说,看见没我就要这种风格的。中间火星的场景基本模仿《银翼杀手2049》,而且模仿得还很糟糕;牛蛙的艺术感觉可不是这个导演能比的。至于最后的那一幕,则显然是照抄了《Gravity》。特别是最后的拉着绳子甩出去那一场,完全是《Gravity》里乔治克鲁尼被甩出去的原景重现,况且导演还把阿方索卡隆在《Gravity》里犯的唯一一个轨道力学错误给照抄过来了:惯性系,惯性系,惯性系,喂!

接下来我想借着这个片子讨论一下这几年的太空片的一个摄影手法:其实也就是《星际穿越》和《第一人》。这两部片子不约而同的用了同样的手法来呈现出一种极端的太空飞行的写实感:彻底抛弃所有的太空上帝视角镜头。

什么叫上帝视角镜头?我贴一张2001的图就明白了:这就是上帝视角镜头。我们看电影的时候往往会忘记摄像机的存在,仿佛摄像机(也就是观众的眼睛)是一个隐形的上帝,漂浮在空中。在太空中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要拍摄一个简单的,飞行器从屏幕左边飞到屏幕右边的镜头,那么摄像机本身的存在是在哪里呢?

《2001:太空漫游》

当然,一般观众注意不到这些。但是诺兰和达米安查泽雷是很敏锐的注意到这个问题。我不知道达米安查泽雷是如何与诺兰交流或者受到了怎样的启发,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星际穿越》和《第一人》中所有的太空镜头,都是以“飞行器上安装的摄像机”的形式呈现的。只有极少数情况下才打破这一规范。我记得《星际穿越》的上帝视角镜头只有飞船穿越木星和虫洞,而《第一人》中则是从月球表面拍摄登月飞船降落。这有点类似于绿草当年拍《谍影重重》,用长焦镜头快速变焦模仿一种“远处偷拍”的纪实感;而诺兰和查泽雷用这种类监控摄像机视角来展现出太空片的纪实感。

《星际穿越》

《第一人》

而Ad Astra里的太空镜头……只能让人感觉到一种廉价的特效感。火箭的造型都模模糊糊分辨率很低的样子;至于火星的场景——那真的是抄《银翼2049》的车祸现场——为什么一个红色星球的地下基地里的灯光要以红色为主题?后面布拉德皮特从水里游到发射场是一种怎样的迷惑行为?

Ad Astra里分辨率很低的火箭

第三个维度,主题。

这不是一个科幻片,我再重复一遍。从主题而言,这就是一个布拉德皮特探索内心,与父子关系和解的故事,你可以勉强把它当一个文艺片看。我刚刚走出电影院的时候琢磨的一件事情是为什么福克斯会眼瞎给这个片子投了这么多钱,只要是稍微靠谱一点的制作人不都能看出这本子是个巨型车祸现场,肯定票房扑街么。后来听人说是布拉德·皮特特别喜欢这个导演……好吧。这里的问题在于,你甚至不能用“文艺片”这个词来给它辩解,说它不好看是不符合你对于所谓的“视效大片”的预期(“你不就是想要看一个动次打次的科幻“大片”么!文艺片怎么你了!”),因为论票房扑街和不赚钱,《银翼杀手2049》珠玉在前,那是什么水平的作者性?论探索内心和探索太空的纠结和统合,《第一人》珠玉在前,那又是什么水平的作者性?

这不就原样照抄银翼2049么

你可以看出福克斯是真的很努力的想要把这片子弄成一个类型片,奈何导演烂泥扶不上墙。中间去援救挪威籍飞船的部分莫名其妙前后都不挨着,但是手法完全是照着一个太空惊悚片的手法来拍的;后面抢夺飞船那一段拙劣至极的打斗,几乎可以当做一个喜剧段落来看。但是福克斯啊福克斯,你得接受教训。人家华纳兄弟就光棍至极,豪掷两亿给牛蛙拍《银翼2049》,随便你拍,票房能赚钱算我输。结果人牛蛙不负众望果然拍了一个票房扑街的片子,但是那才是一个真正的高成本强视效的作者电影应该有的样子——我认为它是21世纪之后最佳科幻片。怎么港,人家华纳兄弟就是有情怀。

真的回到电影的主题,也就是布拉德皮特探索内心的故事来,那么我们能看到的是什么?是布拉德皮特从头到尾絮絮叨叨的独白,告诉观众他不爽,他想要逃离,他与他爹关系不好,因为他爹抛弃了他——导演你还记不记得电影的基本技法?Show, not tell. 整部电影下来你看不到为什么他和他爹关系不好,因为观众对他和他爹的前史一无所知。他的老婆同理。从电影一开始布拉德皮特就投入了一系列的行动当中,你完全看不到这些行动是如何能够支持他的内心活动,只剩下他自己不停的叭叭叭“我感觉不好”“我为什么要在这里”“我不喜欢这里”,妈的这完全是我的内心戏好么。

这里我就要拿《第一人》来对比了。高司令演的“登月第一人”尼尔·阿姆斯特朗同样是跟他的家庭关系不好,承受巨大的孤独,最后还是顶住压力上了月球,那么他是怎么拍的?与老婆的吵架,女儿去世了,当试飞员在临近空间轨道差点解体,做登月模拟器训练的时候直接失事多亏反应快才活下来,同事则直接在模拟飞船里被烧死。你可以看出在这些巨大的危险和压力下,高司令变得面无表情,最后要一步步的将自己抽离出来,变成一个没有情绪的人,最终完成那个史无前例的任务。他的外在的危机和心理的危机是统合而互相促成的,你看到最后才能理解他的人物,以及他在月球表面做的那些事。而Ad Astra好了,所有角色全体工具人,包括布拉德皮特自己。所有的人物出现,说了台词,布置了任务,然后就消失了;最后就剩一点塑料父子情,你还不知道这个父子情是咋来的。

总的来说,如果这片子的预算是500万刀,导演能够把他的原始剧本实现,那么它最后的呈现没准会在豆瓣上进一个“小众科幻神作”的豆列什么的。但是现在这种哪都不挨着的状态,只能是一个巨型车祸现场。你没法抱着任何预期去电影院看这部片——四不像。 论科幻片,它不能及格;论文艺片/家庭伦理剧,它也不能及格。

哦对了,可以这么宣传:这片子是美国版《上海堡垒》。

 2 ) 如果你想看科幻爆米花,请放过这部电影

从威尼斯首映到全球公映,再到正式登陆国内大银幕,我们终于等到了《星际探索》。回望九月末,本片曾以4500万美元的好成绩,在北美院线勇夺首周票房冠军。

但口碑方面,观众与影评人之间却产生了很明显的差别。在烂番茄上,影评人给出的评分为83%,而普通影迷的评分仅为40%;再看豆瓣评分,同样两极分化。

与达米恩·查泽雷导演的《登月第一人》一样,影片《星际探索》同样是以“宇宙”这一宏大背景为载体,但最终都将私人化的角色情感作为切口,探索“孤独”这一终极命题。

与其说《星际探索》是一部科幻电影,不如说它更像是披着科幻外壳的“情感片”,这似乎也正暗示着好莱坞的“软科幻”趋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导演摒弃了“硬科幻”的传统路数,转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探索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之中,并与“宇宙”这一宏大时空彼此交织,形成交相辉映的双重文本。

譬如诺兰的《星际穿越》,便是以父女的情感纽带作为整部电影的主要推力;而在《登月第一人》里,阿姆斯特朗的自我审视以及家庭关系构成了全片的情感中枢;到了《银翼杀手2049》中,导演维伦纽瓦则直接置入了存在主义思考,整部电影成为了复制人K寻找自我的精神之旅……这样的电影通常并非纯粹的商业片,而往往是将商业与艺术完美融合。

《星际穿越》

《登月第一人》

《银翼杀手2049》

影片《星际探索》的英文片名为“Ad Astra”,在拉丁语系中它具有“飞向星辰”的浪漫含义。实际上,这一短语正是来自于那句有名的拉丁谚语:per aspera ad astra(踏上苦旅,驶向星辰 through harships to the stars)。如此意味深长的电影片名,便暗示着主人公充满孤寂而悲壮的宇宙之旅。

影片中,男主角罗伊(布拉德·皮特饰)是一个有着轻度自闭的宇航员,为了追寻自己远在海王星的父亲,他毅然离开自己的家庭,辗转月球和火星,踏上寻父苦旅。

这部电影并没有大费周章地去塑造一个自带主角光环的英雄角色,也没有赋予主角多么崇高的航天使命。相反地,影片采用的是一个小格局的视角去展现人类的渺小和孤独。

曾经操刀过《星际穿越》的著名摄影师伊特·范·霍特玛,此次在《星际探索》中运用大量的远景和特写镜头,从视觉上营造出气势磅礴的宇宙景象。浩瀚的星辰与穿梭在黑暗中的航空器,在万籁间形成某种隐性的互动,那种由长镜头带来的力量感,温柔而又坚韧。

在色调的选取上,导演也颇为细心。比如海王星采用了空幽的深蓝色,如海洋般平静。而当主角抵达火星时,镜头则被橙黄色所占据;这种笼罩在迷雾中的废土美学,正是沿袭了《银翼杀手》的精髓,对于末世感的精心勾勒,则传达出主角面对未知时的恐惧和不安。

而当镜头转移到太空舱内,色调又转换为浅蓝色,似乎象征着主人公的勇气。冷色调和暖色调的彼此交换,不仅预设着剧情的走向,也承担着交代信息的功能,这为人物情绪的转变和冲突起到了缓冲的效果。

布拉德·皮特的特写镜头,则多多少少弥补了剧情层次感不足的问题。在情感表达上,由于角色本身的设定,布拉德·皮特的表演并不像《登月第一人》中的瑞恩·高斯林那样克制,而是呈现出一种细腻的爆发力。面对父亲离开时的困惑不解,在太空中亲眼目睹父亲死去的悲怮,影片中的数次情绪转变,他都控制得恰到好处。

最开始,导演是打算以沙漠景观展现火星和月球的地貌;但最终,为了更高度地还原真实景象,电影的镜头直接采用了由JPL实验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喷气推进实验室)提供的高分辨率图像。坦白说,若没有JPL实验室的助力,或许这个酝酿了将近十年的剧本还会继续延期下去。

当然就如詹姆斯·格雷所说:“我们并没有完全遵循科学。”若按照严格的科学标准审视这部电影,逻辑问题的确很多。譬如罗伊在太空中落泪的一幕,就是违反科学常理的;但为加强人物情感的戏剧张力,格雷导演还是完整保留了这个镜头。在严谨性和艺术性的选择上,很显然,格雷倾向的是后者。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赋予了影片温情而浪漫的色彩。

这种温情,让整部科幻片滑向了现实主义的精神指向。电影要传达的孤独与偏执,无不带有现实主义的痕迹。罗伊本质上是位很敏感的成年人,父亲的过早离开,其实是他内心难以摆脱的梦魇。他对于自我存在的定义因而一直飘忽不定,他无法确定存在的意义。寻父计划恰好填补了他的虚无状态。

仔细思考便会发现,罗伊跟自己的父亲很像,都是把个人的追求放在家庭前面的。父亲当年选择留在海王星,是因为难以面对“梦想无法实现”这一残酷现实。他的消失,准确来说是一种带有精神逃离意味的执念。

罗伊未尝不是如此。他所付诸的热血也是因为执念——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对生命意义的追求。这样的追求有时很疯狂,甚至是不惜以与家庭割裂作为代价。

在我看来,《星际探索》就像是一面中年人的镜子,镜内是对父亲的追忆,镜外是主角不断进行的自我剖析过程。横跨三十年的漫长时光,最终化为罗伊精神上的重生,就像他在最后的那场心理测试中说的那样:“我仍然对未来感到迷惘,但我不再害怕。”由割裂走向联结,这是导演给予我们的答案,这也是他对个体存在价值的诠释。

回望51年前,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横空出世。在那场有关时空、牵拖生命的奥德赛之旅中,库布里克所展现的宇宙是充满哲思的,他是以大格局的视角,去刻画存在于生命中的那种抽象力量。

《2001太空漫游》

而51年后,格雷的《星际探索》看似是对《2001太空漫游》的反叛。它不再以大格局视角作为探索宇宙的工具,转而以更细腻更具体的私人情感去抒发个体与宇宙的关系。但实际上依旧是在库布里克的框架内,因为本质上,《星际探索》所探讨的仍是“渺小个体与庞大宇宙间的对抗”这一终极命题。

值得一提的是,《星际探索》里采用了大量旁白,不禁让人想起美国导演泰伦斯·马力克那部极具实验性的《生命之树》。在那部作品里,马力克透过人物旁白去推动叙事——横亘人类诞生至生命尽头的过程。

《生命之树》

殊不知格雷导演是否有受到过马力克的启发,但导演自己也曾承认,影片中布拉德·皮特那些充满诗意却不拖沓的旁白,是受到了作家特雷西·K·史密斯(曾因小说《火星生活》拿到普利策大奖)的影响。

坦白说,《星际探索》并不属于那么主流的商业片,这一点精神可嘉。与此同时,也仍然有很多无法忽视的问题。譬如,导演一方面想要探讨罗伊与父亲之间的关系,但是关于父亲对罗伊所施加的影响,电影基本没有花费心思去刻画。这使得罗伊后来的几次情感爆发多少处于被架空的状态,观众无法切身地进入到罗伊的精神世界。

此外,虽然音乐大师Max Richter和Lorne Balfe共同为电影献上了十分强大的配乐,在渲染情绪上功不可没;但故事情节的缓慢推动,难免让人有点昏昏欲睡。

好在,略显破碎疲乏的叙事外,《星际探索》如梦如幻的视觉表达仍能带给观众很多思考,而非只是爆米花式的娱乐消遣。

作者| ella;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3 ) 害,短评写不下了,也不是什么影评

"Per aspera ad astra"——through hardships to the stars.自古以来,人类便对遥远的星空怀有无尽的美好向往,征服星空即代表征服未知的版图,获取智慧。然而求智的时代已经远去,上一次大规模对太空轰轰烈烈的探索是还为了逃离冷战的阴影,下一次呢?影片无所不在的商业化气息似乎把答案和盘托出——“要是我父亲知道了,他会把这里全部拆光”。

那么,为什么离开地球?

整部影片就此展开,所有的问题都落到罗伊一个人的身上,似乎全宇宙中只有他一个人负责“思考”。导演/编剧给了罗伊两个特别的人物设定,一个是总是游离于外在视角的人,虽然目不转睛,但眼睛永远“on the exit”,他既像在执行任务又像在表演,既专注于此刻又毫不在意,既十分投入又可随时抽身,百分百聚精会神同时百分百灵魂出窍。(与纳博科夫《眼睛》里主人公有着相似的设定)另一个设定是,罗伊的心跳从未超过每分钟80次。这自然让人想到《碧海蓝天》里,潜水员恩佐可以不用氧气瓶轻松潜入海底400英尺的深度,并长时间在水中停留,因为他可以用“大脑呼吸”。

除了人物设定特别,格雷这次似乎摒弃了之前新好莱坞式的写作手法,转而将目光投向法国新寓言派。顺着有“脐带”象征的绑带,罗伊面临无序的回忆造成的反复冲击。从地球到月球,然后到火星、海王星,视野越开阔,焦点越内向。和往常格雷笔下的主人公一样,作为儿子的罗伊必须在命运前做出选择——未来自己是否与父亲站在一边。只是这一次,这种选择更漫长,更具诗意,也更壮美。

寓言很美,但这部影片的goofs在imdb里得翻好几页,剧情错误,事实错误,逻辑错误,人物缺陷,地理问题多到数不过来。从地球上的移民,探讨到太空移民,《星际》既是格雷拍摄类型的一次跨越,也是其空间层面的大迈进,但就个人观影来看,这部片子要么就像以前一样人物丰满,要么就干脆更散文化一些,现在两头都有点不彻底,希望导演下一部更贴近自己以及他一直反复强调的“真实”。

 4 ) 《星际探索》:我们在逃避还是在追求孤独?

“能去电影院看的片子,就别在电脑上看。”这句话对我来说是个原则,特别像《星际探索》( Ad Astra )这样的片子更是如此:倘若不是在静谧的影院中观看,我也许会看不进去……

本片在评论界受到普遍好评,观众们却不太买账——看完影片后我算知道怎么回事了,这是部披着商业科幻片外衣的文艺片,它其实真的不“商业”。

在我看来,《星际探索》的调性“很丧、很孤独”,从主角性格到故事剧情再到精神主旨,全都很难让人愉悦起来,因此看这片子就特别需要观众产生共鸣:如果你能沉浸进去,会甘之若饴;如果你入不了戏,会感到沉闷无聊。

但我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人喜欢、欣赏这部电影,因为孤独的人越来越多了。

【友情提示:下文会有剧透。】

既然是科幻片,那就先从“科幻”层面说起。简而言之,《星际探索》在技术设计和体系建设方面并不成功,没有留下太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东西。

影片故事背景设定在近未来,此时人类已进一步走向星辰大海,能在大气层维度建造太空梯,能自由航行于地球和月球之间,能在火星上建立殖民地,最远的利马号飞船能行至海王星附近,探索太阳系边缘区域。

这其实已领先了现实世界中航天科技几十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然而影片中所呈现的细节几乎都是当下航天技术的简易翻版,即便有个别看上去很高级很先进的设计,也显得与环境有些格格不入。

就说动力系统吧,人类都快实现太阳系航行自由了,载具却依然是火箭,从火星到海王星79天+的航程,以片子里的太空飞行装置、内置设备和维生系统来说,是不足以让人信服的。

另外,月球基地早已有序“世俗化”,基地外却还是蛮荒的“狂野西部”,这也显得矛盾与违和……

连我这个非专业的观众都能觉察到这些怪异的点,可想而知在懂行的人眼里,《星际探索》会是什么样了——这算不上是一部“硬科幻”作品。

当然,上述那些问题并不妨碍影片展现出宇宙的空旷和广阔,以及那些绚丽动人的场景,比如海王星那条美丽又危险的小行星带。

归根结底,《星际探索》的科幻背景只是一个用来方便叙事抒情的壳,导演格雷看重的是这个舞台所能附加的效果,而并不太在意舞台本身的设计……这点是否为一个减分项,得看观众自己是否真的注意、在意了,在此我不下结论。

影片真正的看点,是人物的认知、状态和情感

《星际探索》说是布拉德·皮特的独角戏毫不为过,他饰演的主角罗伊为整部影片定了基调,无时无刻不牵动着大家的神经。

罗伊·麦克布莱德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是一个心理素质极其出众的航天工程师,冷静、沉稳,很难受外界影响产生情绪波动,哪怕太空梯发生严重事故、从大气层跌落地面,他的心率都没超过80;与此同时,罗伊还是先驱航天员克利福德·麦克布莱德的儿子,成长、生活在英雄的光环之下,他对别人面带微笑,在心里却始终无悲无喜。

别以为罗伊很酷、很有趣,多看会儿电影就能知道他性格有多么沉闷,和妻子伊芙告吹,身边没有亲人朋友,皆是这种脾气使然,用“孤独症”都无法概括完全。

所以《星际探索》注定不会得到太多人喜爱,除了之前提过的硬件短板外,关键在于主角的人设实在太丧,哪怕理解罗伊、感同身受的观众都不会开心。

在如此情绪和语境下,即便原本能让人看得有趣的“商业桥段”都会变味:拿罗伊从月球到火星基地的三次危机来说,前往发射基地时受到劫掠者攻击、太空救援时遭遇愤怒狒狒偷袭、降落前代理船长犯懵失控,每一次都是险象环生差点没命,每次都是靠着罗伊的处事不惊、沉着应对化解,正常情况下,幸存下来的人应该欢呼、哀痛、后怕、吹牛、开玩笑等等,可罗伊的反应呢?和遇事之前一样。

罗伊似乎丧失了生而为人的七情六欲,他缺乏情绪,而观众的情绪又无处安放、发泄……这电影怎么能让人看得爽嘛。

得益于此氛围,影片许多角色都差不多是这个操行。

《星际探索》中的配角走马观花般出场,没给人留下太深印象,出生并成长于火星基地的海伦算是比较“典型”的一个:某种程度上,她和罗伊很像,遇事不惊,看淡生死,能让她上心的事情屈指可数,为一个了结恩怨的莫须有机会,她冒大不韪把罗伊送去了仙王座号……

我想,这才是导演选择太空科幻题材来作为故事载体的原因:无边无际、空虚寂寞的宇宙外太空,无限放大了人心中的漠然和孤独,这正是影片的核心主题。

像罗伊独自乘坐仙王座号前往海王星的一段,就拍得非常“意识流”,伴随着无垠的黑色空间和角色的辗转反侧,把片子看进去的观众完全能一发入魂。

基础打好了,之后的叙述便容易多了。大家都体会到了罗伊波澜不惊的孤独,但故事不会仅仅止于这份孤独

罗伊的脾性很大程度上遗传自他的父亲克利福德:父子俩都喜欢独处,心里装不进别人,一份远离地球、深入太空的工作无疑非常适合他们,因为这项事业能满足他们离群索居、无牵无挂的愿望。

可罗伊的心病也恰恰来源于父亲——他打小已习惯了父亲对自己和母亲的无视。所以,当得知父亲可能还活着时,罗伊很平静;当在火星基地不断给利马号发官方消息时,罗伊也很平静;但在忍不住对父亲说了几句心里话,并得到对方的回复后,罗伊激动了,这也是他记录在案的唯一一次心率加快、没有通过心理测试。

人类文明是在创造与毁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性也总是在自我延续与自我毁灭的摇摆中挣扎,这或许是罗伊痛苦的根源。

在理解罗伊的彷徨和归宿前,不妨先看看他的父亲。个人认为,克利福德是个真正追求孤独的人,“探索未知生命”是他逃离尘世最冠冕堂皇的理由,在他不惜杀死其他所有船员也要留在太空时,这一心理就暴露无遗了。

但克利福德为何还要回应罗伊的呼唤?我只能解释为他没有泯灭最后一丝牵挂和羁绊,他想把自己的经验和心得传下去,此番言行并没有改变他的初衷和底线,他宁愿直接死在太空里,也不想再回到那个嘈杂的人世中去。

父子俩的相似度高达九成以上(我觉得克利福德提出让罗伊留下来,并非他想和儿子作伴,而是他认为罗伊和自己是一类人),可最终一个向左一个向右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拥有了不同的结局。

罗伊熟悉孤独、习惯孤独、渴望孤独,可由始至终都未彻底放弃摆脱孤独,他像一个孱弱又卑微的战士,在面对近乎注定的死亡时,跌跌撞撞战胜了敌人,伤痕累累回到了家乡。

或许是《星际探索》先前氛围营造地太好了,我觉得最后让罗伊和父亲那样独自死去更能体现影片哀伤寂寥的悲剧气质……不过,谁又能苛责电影在结束时为观众多留下一些希望呢?

无论这个世界多么清冷,都无法阻挡人们对于温暖的追逐。

【也欢迎关注我公号“有爱评论区”。】

 5 ) 一次对虚无主义不满意的回答

这部电影中皮特与其父亲的分歧点其实可以回归他们对生活虚无的反应。

在和父亲对峙过后,皮特理解了自己父亲疏离人类的原因:在遨游星系并见证了无数星球表层下的虚无,依旧没有找到地外生命的父亲失去了目的以及动力,所以他选择滞留于太空并将永无止境又徒劳无功的探索树立为自己的目标来自我欺骗度过虚无的生活(他对于地球上事物的鄙夷已经托出了他对没有目的的生活并没有兴趣)。

皮特原先也处于这种虚无的状态,在影片早期他选择自我封闭,选择不去挽回离开的妻子时,他也正在走上他父亲的老路。但是在被揭示了他父亲对船员的劣迹后,皮特开始拒绝他的父亲以及抵触他行事的方式:他选择要亲自与父亲对峙并摧毁他父亲的空间站。

电影在中期为观众买下了一个问题:首先,皮特在机缘巧合下做了和他父亲做过一样的错事——直接/间接杀害了他全部的船员;其次,踏上旅程的他再次回归孤独状态,而孤独又是一个和他父亲选择类似的状态;所以,此时的皮特再和父亲对峙,他是会倒向父亲还是能坚定的抵抗他的父亲(甚至拯救他的父亲)?电影从此看似要走向一场关于皮特与父亲价值观的碰撞以及皮特内心挣扎的高潮,可是电影却用简单的几个闪回式的噩梦与回忆就把此事带过了。此后他与父亲的对峙时间也过短,他(通过放手)默许了父亲选择的生活方式也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远没有达到电影早期对皮特内心挣扎的构建。

电影结局难以令人满意在电影早期就埋下种子了,因为观众从来没有被给够父亲对皮特的影响。观众只能从电影中皮特时不时的自白里不断提取新的关于"父亲对皮特的影响"的信息,这种构建父亲形象的方式让父亲完全成为了一个工具(需要他有什么形象时他的形象就会多出一面),所以观众始终不能知道父亲对于皮特意味着什么。这让结局皮特无论是继承/超越他的父亲,不重蹈覆辙,或是拯救他的父亲都显得有缺憾——因为早期皮特并没有表现更倾向哪种结局,所以无论哪个结局观众都能质疑为什么只能是这个结局而不是其它个呢?这部电影也在此变得让人不满意。

电影有意地将太阳与皮特的父亲安置在了太阳系的两端,一端的象征是物理层面的温暖与光明以及沐浴在阳光下的地球和它之上代表着精神温暖的人情纽带,另一段是象征着空虚与黑暗以及长达数十年孤立于世的封闭;用这种对照以及皮特的选择来反映皮特与其父亲对虚无生活不同的回应。

影片结尾皮特回归人类社会,"去生活,去爱",是他选择对虚无的生活的另一种回应。他并不因为在认识了生活琐碎的本质后就疏离它,他最终选择了去创造能让自己从中享受的价值——和他人的纽带与爱,想必这也是导演更倾向的对待生活的方式吧。

PS:影片中有大量废土美学(特别是火星上的那段,也是我个人认为全片最精彩的一段),实在对我胃口!导演对孤独的塑造其实很一般,因为这些孤独很多时候都是男主主观创造的条件,而且总是把他放置在"一个人的状态"实在太过刻意。最后,电影有的音乐的部分太多了,也对观众感受太空中虚无封闭的状态起反作用,现在电影怎么总是想着用音乐强行渲染情绪来感染观众?

最最后,电影里有三个宇航员(特别是那个机长)要替代男主去执行任务,但是他们的心理状态怎么可能通过evaluation嘛,根本说不通。

电影美学还是很棒的!

 6 ) 孤独的太空与太空的孤独

我很喜欢这部片子!感觉和导演詹姆斯·格雷上一部《迷失Z城》一样,都有些被低估了——《迷失Z城》是我看到的除了《现代启示录》外最有康拉德《黑暗之心》感觉的影片!

首先,本片沿袭了《星际穿越》《地心引力》乃至《湮灭》等近年太空/科幻题材影片的保守态度,主题也是回归:回归地球,回归家庭,回归内心。这是对六十至九十年代太空探险、英雄主义、人类共同话语等观念的反动。导演似乎想表达:当外在探索失去目标,孤独成为人类的宿命,我们只能回归本心,寻求最简单的支持与慰籍。这个主题不算多深刻,与《2001》甚至《超时空接触》等影片的深度广度都无法相比。

但是,本片对主题的呈现方式是非常出色的!导演把太空探险、太空惊悚类型结合了一种艺术电影气质,将宏大叙事与个人化叙述结合起来。一面是无垠太空中的各种奇观,将故事尺度放在宇宙之中;一面是不断穿插个人独白,以塔尔科夫斯基《飞向太空》式的方式呈现另一个内心维度的故事,与外部危机的故事线形成复调叙事。这样,既消解了太空歌剧式的大而空的故事模式(如上段所说,本片本来就是对传统太空题材的反动),又建立了一种新的太空类型的质感——你会发现,本片中对太空旅行的描述远比当年《星际迷航》之类电影丰富细腻,以大量细节突出未来的真实感。以身在其中的质感代替早年同类影片对太空生活全景式泛泛的描绘。

我并不赞同导演在本片中的主题表达,也觉得其主题确实不够深厚有力。但影片拍出了一种独特的韵味,充满巨大的诗意和难以言说的情感力量。整部片子我丝毫不觉得乏味无聊!在叙事、美学、特效运用和创造力等几方面,我认为本片都不逊于《星际穿越》和《地心引力》,唯独差了点浑然天成的功力,一种平衡感——这大概是詹姆斯·格雷还逊于诺兰及卡隆的地方。

有时间的话,准备写个专题分析一下近年来太空题材电影的发展变化,题目都想好了。

 短评

星际穿越这种伪科幻,催生了降临、星际探索之类的纯商业而伪文青科幻片。其特点是,把人的感情放大到大于宇宙,缺乏基本的敬畏,用CG造出了一个毫无神秘色彩、到处都是人类情感、毫无想象力、没有科学幻想可言的宇宙;其显著特点是从头到尾故弄玄虚氛围配乐,让正常人抑郁,让抑郁症不想活。

5分钟前
  • 桥下雪
  • 很差

二刷,并没有改观太多。皮特的表演确实蛮真诚,但据说大段独白的台词都是公司让加的,觉得信息太少…最近太空片都在探讨个人情感,人类的空虚在地球上已经解决不了么…但是上了太空依然没有解决。配乐无功无过吧,不论如何太空片这样拍真的太无聊了

8分钟前
  • 西天黄
  • 较差

7分,不知为什么,进入太空之后,大家都变得哲学了。一个人的太空之旅,会更大放大孤独感,尤其将个体放置于无尽宇宙当中,这也成为影片最大的魅力。不过,最种孤独感和背后的冷,总觉得与这个寻父主题及父子关系不太搭,稍有点怪。相比还是更喜欢去年高斯林那部。当然,皮特还是帅的

1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爸爸再爱我一次》,剧情和科幻设定都挺无脑的,节奏很催眠,靠皮特颜值强撑。与地球无异的月球和木星生活基地还算有点新鲜感,但那么远跑一趟就为发条语音?他爹打算怎么一个人在外太空生活下去?学马特达蒙种土豆都比这里更现实啊。

14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Venezia 05 一段飞往星辰大海的远征,最终却是一部指向内心的求索之旅。虽然孤独、返家、星际殖民等主题都是近年科幻电影中的高频词,然而文本的文学性和影像语言的诗意都让整个观影体验沉浸感很强。月球一段的“太空疯狂麦克斯”、太空舱猩猩的异形感等等,将不同空间赋予不同的色调和质感,每个sequence都各有高潮。虽然最后的落点让我个人有点失望,但是承认人类的渺小、对孤独的恐惧和暗藏疯狂的潜质,或许是这个物种永远无法寻觅到另一种智慧生命的局限性,或许是导演cynical一面的一种表达?

15分钟前
  • 踢迩达
  • 推荐

严格说起来这是一个披着太空科幻片外衣的文艺片,基本上导演是把《迷失 Z城》又翻拍了一遍太空版……作为艺术电影,它具有迷人的魅力;作为科幻片,它是一个四处漏风的笊篱。

17分钟前
  • 张小北
  • 还行

一直在怨念詹姆斯·格雷导演上一部《迷失Z城》在国内上映的时候,被大规模的删减,对于这种反类型的作者导演,删减是最致命的伤害。这回终于在大银幕上看到了原汁原味的《星际探索》,每次看完格雷导演的电影,都想打五星,他的视听语言就是电影,很有老派电影人的感觉,但他在剧作上一直是反好莱坞类型片的,想看故事的人永远都不会在他的片子里爽到,有视听洁癖的人又很容易高潮,这就是为什么法国影评人会对格雷这种作者电影情有独钟的原因,他是好莱坞的异类。这部新片在情绪的控制上跟《降临》有的一拼,孤独的情绪从电影的第一秒蔓延到最后一秒,以一个男人内心的自我剖析讲他如何打开父亲的心结,在看过眼前宇宙的虚无之后,有勇气去面对过去逃避的身后的一切。不以情节见长,整体的故事节奏却是没得挑,可以用完美的艺术品来形容这部电影了!

1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一上来一束华美的光斑,雕刻出来的俨然是一个宇宙,是在格雷的宇宙中,与太阳系众星等同的是面孔,打在太空盔与绵长走廊上的强光与剪影,正如日月蚀一样美丽又孤独,有妥协的痕迹但还是稳稳地坚持抵达终点。

23分钟前
  • TWY
  • 推荐

喜欢这个片子,虽然没太关心具体都讲了啥…就觉得俩小时嗖地就过去了,我像是享受了一场冥想,所以准备在我的personal genre中加一个meditation film…发现这种飞向太空的片子中,老婆老公什么的都是最先让步or被放弃,血缘变成一种desperate eternal connection;这大概是由人类和地球的关系决定的吧。虽然最后皮特说要to live to love,但怎么看都透着绝望…这样在当下比较令人舒服?因为这样感觉飞向宇宙是因为地球绝望了,而不是因为科技发展了。

24分钟前
  • 推荐

我的目標不是星辰大海,而是終結孤單。James Gray(又)醞釀了一場情感與救贖之旅。他擅長的窗框層次感的調度、濃厚的黑,這次找到一個微妙適合的所在——宇宙——鑲上他慣有的烏雲金邊。這個冒險其實像是主角說的I am pulled farther from the sun的諧音,這場之旅也是father to (from) son :父親船上的絕望感染像是伊卡利號,而自己則是一個人的索拉力星,但不是星球映射了內心,而是更主動的在他人(宇宙)作為反射物上追尋與認識自我。不如說像是潛入內心的宇宙(父子兩人疏離穩定到非人的心),他發覺父親無止盡追尋的宇宙太過龐大美麗,而那裡愛與溫度太稀缺——比他以為自己低限需要的還稀缺。他在太陽系邊緣認識到極限,觸碰到邊界,才框限出他原來是人,折返出自己的疆域。

26分钟前
  • Wallys
  • 推荐

闪回中前妻亲吻后颈,Roy下意识地闪躲;海王星上Roy伸出手,父亲下意识地退缩——看得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即便是太空题材,格雷还是一如既往地古典,也一如既往地被低估。

30分钟前
  • 凹凸
  • 推荐

站在《地心引力》肩膀上,但此刻又实在觉得《地心引力》有点俗。但从某个方面,又把狭义航天电影沿着《地心引力》反方向做到了尽头(足可见《地心引力》厉害到彻底奠定了新的航天电影语法)大概算是詹姆斯·格雷《史崔特先生》,也是近年这几部太空片最大公约数,说是平庸的极致也不为过。

35分钟前
  • Peter Cat
  • 力荐

有银翼杀手2049的视听效果,但是不够,好像想要表达深层含义但是又浅尝辄止

39分钟前
  • 下吧下吧赤道雨
  • 还行

完蛋,电影院里睡着了...从见到爹到炸掉爹期间都发生了啥(捂脸

41分钟前
  • ARoBttH
  • 还行

男主是〇〇人吗怎么会这么热衷于给自己找爹,中年男人的daddy issues 会有任何人共情吗?GROW UP BRO!

46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B-】从片中几场寥寥几笔的场面戏看,詹姆斯格雷是完全有能力拍出一部特别又好看的类型片的——但他不想。太空题材往往让人联想起一些宏大而普世的内容,可格雷偏偏把观众所期待的这些都剔除了,转而去代入一个孤独者内心世界。在这个故事中,太空不再是提供冒险或奇观的推动源,而是利用环境本身的“异,静,幻”特质,让其成为展示角色心境的场所,很难分清是这茫茫宇宙烘托了罗伊的孤独,还是它其实就是罗伊内心世界被具象外化。很多人吹它的理由是影像好,确实不错,但问题在于:你说这影像水平和作者性有真的高到《飞向太空》的地步,以至于可以因形式化的极致忽视文本薄弱吗?显然没有。那就还是得看故事,可故事又真的太简单和无趣。那么最后本片只能遗憾的成为,一个很像某种顶级艺术作品,实际上却夹了生的瑕疵品。

50分钟前
  • 掉线
  • 还行

还是比较平庸的。

54分钟前
  • JC
  • 还行

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58分钟前
  • Meng
  • 还行

为了争夺资源,人们袭击其它月球车;为了逃跑,人们导致巨涌席卷整个太阳系;为了息事宁人,人们企图炸掉里面还有活人的飞船。科技高度发达的年代,人类仍然没有失去自私的天性。人类永远在伤害同类,并且永远不会吸取教训。时代每天都在变化,不变的是人性。他们派克利福去探索宇宙,事后却想卸磨杀驴;他们知道利马计划出现了问题,却封锁消息,不允许形象受损;他们利用罗伊联系克利福,却阻止他参与下一步行动,甚至把他蒙在鼓里,什么都不告诉他……克利福看透了这一切,他厌倦了人类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他要挣脱地球的引力,投向宇宙的怀抱。地球再也没有值得留恋的东西,他属于太空。一百年前,向往自由的人们逃离北上广;一百年后,向往自由的人们逃离太阳系。他解开绳索,纵身一跃,像放纵不羁的大侠,像看破红尘的禅师。

1小时前
  • 朝暮雪
  • 推荐

绝美克制的太空画面,克苏鲁式的故事架构,依然沉稳帅气的布拉德皮特,极度舒适的文艺配乐和节奏,这些都是《星际探索》吸引我的魅力。很多人评价影片虎头蛇尾,相反我觉得这是影片区别于传统动作科幻片的品质,突出了太空歌剧风格,有人很喜欢,有人昏昏欲睡。影片表达意义在于每个人一生都在找寻自己生命的答案,无限的太空可能会让你找到答案,但人类精神上的沙漠太空却无法滋养。人类很伟大,人类很渺小。

1小时前
  • 大聪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