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2011

大陆剧中国大陆2011

主演:黄志忠,张丰毅,柯蓝,李玥,刘小宁,谭凯,岳红,徐永革,李欣凌,柯志凌,大冢匡将

导演:董亚春,杨军

 剧照

中国远征军2011 剧照 NO.1中国远征军2011 剧照 NO.2中国远征军2011 剧照 NO.3中国远征军2011 剧照 NO.4中国远征军2011 剧照 NO.5中国远征军2011 剧照 NO.6
更新时间:2023-10-04 22:02

详细剧情

讲述的是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后,中、美、英结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同盟国。中国远征军上校韩绍功和谢孝彰同赴缅甸作战,先后经历了中、英联军缅北大溃败、经历了戴安澜等我军将士的重大牺牲,也经历了中国远征军反攻缅北和滇西的伟大胜利。该剧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太平洋战场上的中、缅、印战区为背景,以韩家三代人的命运为主线,将国际战场、中国大后方、敌占区和国共两党的抗战壮举联为一体,再现了国共两党团结抵御外侮的全民抗战的壮丽图景。

 长篇影评

 1 ) 抗日捐款

    我的票据夹里有一张汇款单,收款地址是云南省保山市,汇款金额是100元,我在这张票据的背面用碳素笔水写着“抗日捐款”四个字。
    07年的时候,偶然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云南省保山市民政部门披露在当地的原中国远征军幸存人员生活困苦,需要社会的救助。当时在上大学的我和我高中时的好朋友通了一个电话,告诉他这条消息。我和我的那位好友都一致认为应该向他们尽一点绵薄之力。于是我当时拿出一个月的生活补贴100元,以我和我好友的名义,汇款给保山市民政部门。
    初中的时候,在市图书馆里,第一次从书架的角落中,发现一本有关中国远征军战史的书籍。书中的内容几乎都是原来在课堂、在当时的电视、影视作品中不曾接触到的内容。
   中国远征军部队与日寇战斗时间之长,伤亡人数之大,歼灭日寇人数之众,取得战略胜利之显赫,为我中国军人赢得国际声誉之斐然,皆是我八年抗日战争以来之数一数二者。但由于历史、政治的原因,这段辉煌、悲壮的记忆,一直被埋在滇西远征军将士陵园之中,为国人之罕闻。
    帮组困难的个别人我可以帮助,但是面对困难的一个群体,其实更是社会管理层级得责任。但是,那次我却要为他们捐款。我的那位好友知道我的性格,很好奇的问我原因。我说,用官方的说法,不能让英雄们流血又流泪。那些失学儿童等得起社会的制度化完善,但是我们远征军的幸存者们没有多少时日去等待历史重见天日的那一天,我们对他们更需要做的是,让他们所剩无几的时日里,至少能过上一个普通退休老人应该享有的生活。
    我最后还是没有向我的性格妥协,我在票据的背面写上了“抗日捐款”。抗日战争时期,为前线抗击日寇,人人慷慨解囊,甚至于毁家纾难。小生,在事隔60年之后,将这份微薄、迟到的捐款,寄送到我们远征军将士们得手上,算是我为抗战出的一份力。同时,我不敢在我们的英雄面前以一个施舍者的姿态出现。因为,其实我们现今和平的生活,反倒是这些伟大的人们施舍与我们的,只不过,我现在将本该属于他们东西中的极小一部分还给他们罢了。
    向你们致敬,中华民族的钢铁脊梁。

 2 ) 简要评价

好多年前看过,一直有点印象,才出来那时候几乎所有的省级卫视和市级电视台都放过这片。感觉剧情比较狗血,也有别的抗日神剧的那种做作。有的情节也不科学,不符合那时候的时代背景,剧中很多镜头我敢说至少要等到80年代的部队里才有那个说法。白瞎了那么宏观、这么大气磅礴的剧名,结果按理说本来应该出现在剧中的相关历史人物,要么就是没有出现,在剧中出现了的历史人物,其饰演者的气质又严重违背了那个历史人物本人的气质,比如张丰毅饰演孙将军就完全不科学,有点大跌眼镜。唯一演得比较对劲的地方,就是在野人山最后放逃兵那一段,这一段我觉得细思极恐,因为它暗示了初代金三角毒枭的由来。

 3 ) 满江红·师出缅甸

       师出缅甸,舍生死,力斗凶顽。念妻儿,月下俯首,几声长叹。浴血八荒惊天地,陪都歌舞三春寒。归国路,星殒野人山,惜安澜!
    战事尽,乾坤暖;英魂逝,黎庶安。繁荣处,寰宇又起硝烟。壮志于胸追烈士,一腔热血报家国。杯同举,愿华夏九州,日高悬。

 4 ) 战魂•军魂•国魂——观《中国远征军》有感(一)

一样的是这悠久的年代的风,
一样的是从这倾圮的屋檐下散开的无尽的呻吟和寒冷,
它歌唱在一片枯槁的树顶上,
它吹过了荒芜的沼泽,芦苇和虫鸣。
当我走过,站在路上踟蹰,
我踟蹰着为了多年耻辱的历史
仍在这广大的山河中等待,
等待着,我们无言的痛苦是太多了,
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摘自穆旦《赞美》

1

春暖花开的季节,云南丽江、大理、瑞丽、腾冲,风景如画,游人如织。游客们在饱览这旖旎的西南边陲风光时,几乎没有谁会想到,逾一个甲子以前,为了从日本人手中夺回这片美丽而丰饶的土地,数万国军的年轻生命埋葬于此,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大多数国人的记忆中,那些理应铭刻于心的悲壮历史,不仅是被遗忘,而是全然的懵懂无知。而今,我们终于有勇气跳出意识形态的桎梏,打破兄弟阋墙的藩篱,去正视历史,尊重历史,还原历史,也许掀开的仅是冰山一角,但无论如何,那都是一段值得我们去回望与深思的铁血岁月!

时光回溯到二十世纪40年代初,中华大地在日寇的铁蹄践踏下,山河破碎,满目疮痍,无数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百余年帝国列强的入侵,使我们古老的民族背负上屈辱、沉重的烙印,深陷于内忧外患的苦海中。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在东南亚势如破竹,继侵占香港、越南后,兵锋直指缅甸。当时,自云南昆明至缅甸腊戍的滇缅公路,是中国与西方国家连接的唯一枢纽,80%的战略物资和民用物资通过这里从西方运抵国内,被称作中国抗战的“输血管”。如被日军切断,中华民族的命运将更加岌岌可危。

《中国远征军》所展示的,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国民党主席蒋介石先后派出40万国民革命军远赴缅甸,联同英美盟军对日艰苦作战的全貌。它以严谨、客观、艺术的创作手法,再现了1941年底至1945年初,中国远征军从首次溃败到二次反攻的征战史实,是一部充满硝烟与炮火、侵略与反侵略、牺牲与大义、责任与信念的全景史诗剧,是一幅波澜壮阔、跌宕悲壮的长篇历史画卷。该剧既生动展现了远征军挥师出境、同古保卫战、仁安羌解围、野人山大撤退、印度兰姆伽整军、于邦歼敌、密支那攻坚战、缅北反攻等一系列重大历史战役,也部分还原了戴安澜、孙立人、杜聿明、史迪威等远征军抗日名将的真实事迹,还栩栩描绘了战时陪都重庆的夜夜笙歌和结党营私,沦陷边镇腾冲人民的悲惨遭遇与不屈抗争,以及英美联军立体复杂的众生相。

这部剧,有着一种平实、包容、博大的气度,却不刻板僵硬,而是把宏大与细腻、理智与情感、颂扬与批判有机地融为一体,既有很强的故事性、可视性,又不失历史厚重感。从中可以看出,主创人员的认真态度和良苦用心,更能体会到,一份难能可贵的诚意。我们的电视荧屏,不再总是充斥着戏说、穿越、矫揉造作、粗制滥造的剧集,终究,还奉献了如此优秀的艺术精品。正如该剧导演所说:“这是一部具有沉重历史使命感的电视剧。”观看的过程中,我多次泪眼模糊,一幅幅画面就此镌刻进了记忆深处。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中国远征军》里许多残酷的战争场景,令人不忍卒看。烽火连天的战场上,呼啸而来的炮弹,密如雨下的子弹,前仆后继又不断倒下的士兵,战壕内外,尸横遍野;残垣废墟间,散落着血肉模糊的断胳膊断腿……坐在电视机前,仿佛可以闻得到激战后残留的硝烟味道。起初,我看得惊心动魄,晚间几乎难以入睡。可在读过章东磐著的《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田野调查笔记》一书后,方才知道,原来真实的战况远比电视剧所展现的,更为惨烈。远征军在滇西反攻时,海拔3200米、险如剃刀的高黎贡山脊,是全世界绝死厮杀的战场之巅,战后从山上流下来的不是水,而是浩荡的人血,延绵十数公里,汇进汹涌的怒江。而为了争夺1100公里长的滇缅公路,有超过40万、至少6个国家的军人阵亡在与它直接有关的战场上,再加上两倍于此的中缅两国死难平民,这条蜿蜒的山路平均每一米就是一条人命,触目惊心。

——侵略战争,是人类永远的噩梦!
 
——昔日那些为了捍卫家园而献身疆场的勇士们,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2

《中国远征军》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全方位刻画了一大批国民党军官将士的形象,用历史真实人物戴安澜、孙立人等的传奇事迹,来展示上层将领的风骨风貌;以虚构的男主角韩绍功及其伙伴谢孝彰富有戏剧性的征战经历,来塑造这场战争的中坚力量——信奉中国传统礼义信念的典型军人;选取了一大批个性迥异的配角人物,来表现下层士兵的各个侧面,笔墨不多,却个个鲜活生动。剧中,通过男一号韩绍功之口,淡然而坚定地说出两个词:忠贞与责任,想必这是全体远征军群像的“魂”。

其中,并非主角的戴安澜将军与孙立人将军尤为形神兼备,让人不由得心驰神往,翻史观剧,一同追忆他们戎马倥偬的生涯。

抗日名将戴安澜毕业于黄埔军校,历经北伐战争、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昆仑关大捷等,身为蒋介石嫡系部队第五军200师(当时中国陆军唯一的机械化师)师长,他文韬武略,战绩卓越,人称“海鸥将军”。远征军开赴缅甸时,戴安澜奉命率200师作为先头部队入缅,他即兴赋诗:“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夷岛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策马扬鞭走八荒,远征大业迈秦皇。誓澄宇宙安黎庶,手挽长弓射夕阳。”何等的豪情万丈!他还为远征军创作了军歌。在同古保卫战和收复棠吉战役中,他率部奋战,以少胜多,但由于中美英盟军高层矛盾和多头指挥,导致第一次入缅作战溃败。后第五军被迫撤退野人山,200师又担负后卫掩护的重任,为保护主力突围,戴安澜部遭日军重兵伏击,全师伤亡惨重,他本人不幸中弹,后壮烈牺牲,以身殉国,年仅38岁。

特意查了一下,本剧饰演戴安澜将军的是不甚熟悉的演员徐永革,他出色演绎了这位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熏陶,集忠诚、仁义、睿智、儒雅、英武于一身的儒将,如炬的双目闪动着时而果决、时而隐忍的光芒。同仰玉一样,欣赏他的才华横溢,钦佩他的用兵如神,仰慕他的人格魅力,同时,也为他明知不可为却慷慨赴死的悲壮情怀而忧伤。戴安澜的戏份不多,只出现在前半部,可他用自己马革裹尸、舍生取义的践行,撑起了远征军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脊梁。剧中感人至深的细节俯拾皆是:同古血战时,他立下“如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参谋长战死,各团按番号顺序代之”的遗书;败走野人山前,有人劝他此途凶险不如抗旨,他毅然回答:“安澜不舍弃部下,也不舍弃长官!”;而茅邦离世的情景是最心酸也最感人的(这一段因不符史实而被戴家后辈指摘,我认为是一种艺术创作的升华),在日军追击和战火交织的空隙,小村庄呈现出难得的片刻宁静,袅袅炊烟腾腾升起,安澜将军面容安详,远眺北方,缓缓地说:“我最喜欢看弟兄们埋锅造饭宿营的样子,像一个家。”一代将星陨落。——七十年岁月呼啸而逝,尽管世事沧海桑田,可那份生死无惧的侠骨深情,那份革命浪漫主义的悲怆,抚之,依然令人荡气回肠。

孙立人先后就读于清华大学和美国弗吉尼亚军校(与西点军校齐名),他通晓英语,有勇有谋,是二战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最为器重的中国军官。初征缅甸,他率新38师在解围仁安羌一役中,营救七千余英军和记者、传教士,一战成名。他坚拒军长杜聿明撤退野人山的指令,率部西撤印度,会同新22师一起在兰姆伽接受美式装备整军,为后来的绝地反击打下了基石。后二次入缅,他成功指挥了于邦战役、胡康河谷反攻等,联手史迪威打通中印公路,战功彪炳,是史上歼灭日军最多的军级将领。孙立人将军个性鲜明,嫉恶如仇,留在史册上最浓墨重彩也备受争议的是“杀降”事件,他令部下活埋了缅甸会战中投降的1200名曾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士兵及军官。而他与杜聿明在军事策略上的分歧,也为其后半生被台湾当局软禁33年埋下了悲剧的伏笔。

孙立人的戏份主要贯穿于剧的后半部,可以说他是组建中印军基地的灵魂人物,回顾历史,如果没有他对史迪威将军的契合响应,远征军再度出征并最终夺取胜利之路是难以想象的(个人观点)。看过孙立人将军的自题词像片,面容坚毅,英姿威武,特别是一手遒劲的好书法教人叹服。忽然有些恍惚,觉得著名演员张丰毅与孙将军真的很像,不仅形似而且神似。“军人专业户”张丰毅,举手投足间,将一位受西方现代军事理论和自由民主思想浸润、傲视群雄、胆识过人、敢作敢为的杰出将领,演绎得贴切到位,但张的身上,似乎缺少了一点想象中留美将军所应具有的洒脱、儒雅的洋味儿,英语讲得也不够纯熟。剧中有这样一段对话让我印象深刻,孙立人公然违令,要带军撤走印度。杜聿明警告他去印度会沦为英美雇佣兵,让中国军人受辱。此时,孙立人掷地有声:“军人的尊严在自己心里,别人是拿不走的。”如果说看至一半时,我完全被戴安澜将军的悲情所感染;那么后来,孙立人将军这种不盲目愚忠、审时度势、进退有据的现代军人风格则更为我欣赏。

史海钩沉,多少峥嵘岁月的荣哀,早已尘埃落定。两位将军,不同的处世哲学、性格气质和作战特点,但相同的是,卓尔不群的才华、执着顽强的斗志和忠诚报国的信仰。他们,以不同的行为方式,尽到了对祖国、对人民、对部下最无私无畏的职责!巧的是,戴安澜与孙立人同为安徽籍,这当属全体安徽人的骄傲与荣光。事实上,远征军中功勋卓著的将领很多,如新22师师长廖耀湘、198师师长叶佩高、第二军军长王凌云、第六军军长黄杰等,都在缅北和滇西抗战中名垂史册。


3

虚构的韩绍功是《中国远征军》全剧的主角,他出生在边陲重镇腾冲的书香世家,国难当头,他弃笔从戎,驰骋在中缅印疆场上,先后追随戴安澜和孙立人,在200师和新38师任团长(期间曾因犯错屡被降级),他富有传奇色彩的征战生涯与两位将军的真实经历巧妙穿插在一起,也与中国军队两次入缅作战的重心转移相匹配,是一种源于史实的艺术再创作,增加了剧情的跌宕起伏和紧凑性,也使故事的时代背景和人生质感更加丰富,由此可以体会编导们的苦心。

韩绍功如同整部剧的蛛网核心,继而把触角延伸至他的家人、朋友、恋人、上级、下属,通过人物相互间复杂的情感、依存、冲突、矛盾等关系网络,逐层推进地演绎,来全面展现那个风云际会的大时代。其中,韩家三兄妹韩绍功、韩绍英、韩绍臣,分别代表着抗日救国的三条线,韩绍功呈现的是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队主线;其妹韩绍英作为《新华日报》记者,侧面展现了重庆乃至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和同时期我党的抗日作为;其弟韩绍臣应取材于腾冲当地的名医张德辉(在《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田野调查笔记》中,我看到一段简略的叙述,张德辉沦陷时期曾为日本人提供过医疗服务,暗地里帮助抗日老县长张问德,与剧中形象颇吻合)。

与一位同样喜爱看此剧的同事聊天时,她议论道:韩绍功实在是太完美了!——演员黄志忠很好地诠释了一个基于中国传统文化道德和审美价值观,具有忠、孝、悌、信、恕的铁血男儿。他智勇双全,在战场上屡建奇功,具有出色的军事天赋;他重情重义,对军中弟兄情同手足,甚至因不忍手刃同袍而私放逃兵;他胸襟坦荡,牺牲为民族、战死为国家是他始终恪守的信条。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一个有宿命感的的军人。”而如此的完美并未使我们产生虚假感和距离感,韩绍功不仅让剧中的女主人公何玉姝、罗星深深爱慕,生死相随,也悄然走进了许多观众的内心。现实中丑陋、虚伪的现象我们已听得太多了,自私、狭隘的男人见得亦不少,且让这样完美的形象寄存于我们的心海深处,收获一些安慰。

不过,对剧中的某些细节,多少是带有疑问的。譬如:韩绍功作为一名团长(曾被降为营长、连长),能轻易参与杜聿明、罗卓英、史迪威等高级将领会商的作战指挥部吗?同古保卫战中,他曾电话戴师长请求炮火支援,焦灼的语气含命令之嫌,这与部队森严的等级制度似不符;他因私放逃兵被关押,为了不错过驱逐倭寇的大业,他变身军统身份重返战场,如此的情节设置有些匪夷所思。而相比之下,戴安澜、孙立人等完全立足于真实历史人物原型的塑造,更加令人信服,因为,史实永远比戏剧更震撼人心。

说到韩绍功,不得不提及他的同乡、同窗兼战友谢孝彰,两人有着几十年的深厚友情。说实话,看剧时,我很欣赏这位男性,特别是前半部分。与韩绍功刚毅的性格、略有点火爆的脾气相比,谢的个性更加沉稳、内敛,也是一个有胆识有智慧的军官,而且,他胸有韬略,抱负远大。在毛淡棉解救被困学生时,因不合军规他起初是理智拒绝,但在情势危急之时,他又毅然加入了救援队伍;回到重庆,他满腔的报国热情遭遇了现实的铜墙铁壁,空有一身军事谋略却无处施展;重返一线后,在仁安羌战役中,他带领突击队摧毁日军榴炮阵地,赢得了师长孙立人的信任和欣赏;翻越野人山前,他头脑清醒地看清了前路,却依然选择与200师将士们共历生死跋涉;他暗恋何玉姝,一直用温情的举动默默关照她,却从未趁人之危,相比韩绍功,他更像一位绅士君子。看着并不熟悉的演员刘小宁的演绎,不温不火,丝丝入扣,让我感叹男性的魅力决不在于玉颜粉面,这张稍显沧桑的面庞隐藏着故事和见识,很有味道。

遗憾的是,本剧的后半段里,谢孝彰却成为了反面人物。很难相信理智冷静、身经百战的他,会在于邦战役初期犯下如此低级、愚蠢的错误,弃曾经肝胆相照的弟兄性命于不顾,这与前面他留给我们的印象是不符的,有些突兀。谢孝彰固然有现实、功利一面的本色,但无论是他脱离部队去后方机关,或是加入军统,还是后来企图谋取兵权,其出发点是好的,他想通过策划战略、控制部队来推动战局。剧中,谢孝彰曾反复对韩说:我们只有自己掌握了军队的权力,才能让前方士兵不白白流血、牺牲,夺取更大的胜利。——这样的话或许不够正面,但未尝不是现实之镜的反映?与历史上和现实中多少表面冠冕堂皇、实际却考虑一己私利的官员相比,谢孝彰无疑更富有人性。最终,他永远留在了缅北反攻的战场上,用自己的生命作代价,捍卫了一名军人的尊严(这一点,颇有点像曾遭世人唾骂,最终以死报国的张自忠将军)。


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与轴心国之间,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国作为同盟国成员之一,当时的战争格局和进程主要由罗斯福(美)、丘吉尔(英)、斯大林(苏)三大国首脑主导,由于国力的积弱积贫,我们很难有话语权。同盟国内,各自基于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因素、高层领导者间的实力博弈,都紧紧牵制着战局的变化。《中国远征军》一剧中,对中美英盟军之间的重重矛盾有所表现,“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官场百态也得到了反映。但,抛开这些我们普通人很难搞清楚的政治利益纷争,单就事论事地说,英美盟军特别是美国人对我们打赢这场战争,给予了十分重要的驰援。

——剧中约略提及的“驼峰航线”。史料记载,1942年,日本占领缅甸,切断同盟国援华的唯一通道滇缅公路后,美军联合中国航空公司开辟了飞越喜马拉雅山脉的空中通道驼峰航线,3年时间里给中国国内空运了80多万吨的战略物资和其它各类物资,为中国抗日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这条航线途经高山、冰川、原始森林和日军占领区,航路异常艰险,美军共失事飞机1500架,牺牲飞行员逾3000人。

——有超过10万的中国军人在印度兰姆伽基地,接受了先进的美国武器装备和技战术训练。这次换装与新军事理论的再建,是中国军队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清晰记得开剧前几集,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镜头多次定格在士兵们穿的破草鞋上。不得不承认,在美国人的帮助下,装备精良的新38师如凤凰涅槃,从而为后面的反攻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远征军》的主创人员,力求以一种客观、包容的视角,刻画了多位英美盟军的将领和军官,既有英国盟军自私弃守撤退的行为,也展现了美英盟军同中国官兵一起亲临前敌浴血作战的场景。其中,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给人的印象最为深刻,剧中的史迪威是个固执、古板又有几分单纯的老头儿,充满理想主义,却对政治不敏感。作为远征军最高首领,他不停地在盟军之间协调,却发现盟国各怀目的,很难形成一股力量,史迪威夹在中间,左右为难,由于手无兵权,他一度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第一次远征失败后,史迪威吸取教训,加强与中国军队的合作,在印度整军、修建中印公路、二次反攻等方面居功至伟。历史上的史迪威因个性直率语言尖酸而得绰号“酸酸乔”,是一个地道的中国通,对中国军队、中国军人怀有深厚的情谊。剧尾闪过一个他坐飞机回国的镜头,可许多人并不知道,史迪威是因为提出“把送到中国的美国武器平均分给包括八路军、新四军在内的各抗日部队”而得罪了蒋介石,美国总统罗斯福将其召回,二战结束仅一年后,史迪威将军去世。历史不会忘记,这位正直率真的美国老军人。

而有着典型美国大兵性格特征的教官金尼森、富有纯粹军人气质的英国军官查尔斯,不管他们初衷如何,但为了反法西斯与世界和平,同样牺牲在了中缅疆土上。茂密的红叶灌木下,埋葬着那些曾帮助过我们的异国将士,树影摇曳,似红霞浮动。

上述取自真实史料和电视剧的数据事例,对自小长在红旗下,看着电影《地雷战》、《铁道游击队》,耳边刮过“蒋家王朝投靠美帝国主义”论调的我们而言,不啻是一次很好的反思。只有真正揭开笼罩在历史上的迷雾,摒弃一切的虚伪粉饰,辨清来龙去脉、是非曲直,有胸怀、有担当,才能真正以史为鉴!《中国远征军》的热映,也正印证了这一点。

 5 ) 记住英雄,记住历史。电视剧需要经典。

       观看此剧,想起曾经远征军将士的艰难,倍感悲伤;想起国人还没有忘记他们,倍感欣慰!仅就该剧而言,题材很好,也真的该有一部反映远征军的片子了,演员演技较好,战争场面也不错。但细节上还是粗糙了些。尤其是在装备上,29集在印度的训练场上,那时已经更换了国外的装备,可剧中还是汉阳造和三八大盖得混合,日军装备里也不乏汉阳造的出现,最可气的是每次出现的那架制作粗糙顶点的飞机,连机身都做不好,假的透顶,(也不知制造者吃了多少回扣)等等不在赘述。可能是经费原因吧,真的希望在题材好的情况下,能拍出经典。不要像《亮剑》那样,题材经典,演员很棒,但细节上拍的比该剧还粗糙,令人遗憾!只是好久没有令人别开生面的题材,所以才取的了很好的收视率。我倒是觉得《生死线》和《高粱红了》题材一般,但拍的不错。
    记住历史,记住为国捐躯的将士们。同时也要记住抗日的正面战场是国民党打的,虽然胜仗较少,但也不乏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那个党都希望自己国家不受侵略,都希望国富民强。现在的媒体较以往客观了些,也算是进步吧。爱国之心,国人皆有。但真当国难,真希望还能像抗日战争那样“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6 ) 罗星写给韩少功的两封信



韩:

     自从与你相遇,我的内心,每天就多了一分快乐和兴奋。但自从你奔赴前线作战的那一天起,我的内心就多了几分担忧和伤感!常常想起我们走过的茫茫丛林,可怕的蚊虫和蚂蝗,还有战火纷飞,我真的替你担心,盼望有一天能与你再相见!
    还记得第一次在毛淡棉,我们的相遇吗?你像个英雄般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深灰色的军装,古铜色的皮肤下,透出男人的成熟与刚毅,都不禁令我向往。你拯救了我们所有的人,从那一一刻起,我就认定,你是我生命中的那个人。
    韩,昨晚,我向流星许了愿,你想知道我许的是什么愿望吗?猜猜看。我无时无刻不在想你,每晚我祈求上帝,让我在梦里遇见你,体会被你抱在怀里的感觉。早上醒来,我又是那么担心你,祈求上帝给子弹都装上天使般的眼睛,让它们不要伤害到你,不要伤害到你们的同伴弟兄。
    还是告诉你,我许的是什么愿望吧:我们去属于我们的伊甸园,有温暖的屋子,门前屋后开满紫罗兰花,然后,让你紧紧地抱着我,透不气地吻我,为我们正在享受的美好泪流满面……

    你永远的-罗


二.(告别信)

韩:

    我要走了,与你告别,我的心中有无限的感伤。
    一切青春的美好记忆,从此会带着无尽的忧郁;天边的浮云掠过,带不走我的惆怅,萨尔温江奔腾的江水,载不动我的愁绪。
    但我感谢上帝的恩惠,他让我在残酷的战争中,结识你和你的兄弟们,让我爱过,感动过。我爱你的英雄和豪气,你如白马王子般走进我的心里,罗曼蒂克,不再是憧憬和希冀!
我感动于你和你的兄弟们的善良和真诚,也震惊于我的祖辈故土的孱弱和贫瘠!这一切都是我青春的美好回忆。
    再见了韩,我永远的爱!永远的梦!

                                                                  罗

 7 ) 中国远征军,名字还不错吧,道具不行

可以说。电视剧。整体来说。也不错,就是缺少点什么能够吸引的东西。 就是里面道具很不舒服。例如里面的破车。 带车棚就完。不带车棚就还挺好看,你说是不是,可惜。找不到。 刚刚开始。战役战争场面挺宏大。但是到后面却有一些力不重新的感觉!但是。 整体来说不错。 里面张丰毅演的孙立人印象深刻。男主角黄志忠演的韩绍功是个虚构人物。不太喜欢男主角有勇但是某不足。 韩绍英到是印象深刻。 女主角也是够漂亮。但是。 人物似乎和男主角的感情不是特别深。不到位的感觉。同名题材的远征。远征。 原名字国家记忆。 没有看过。 不知道怎么样!

 短评

脑残的军事和历史顾问。

5分钟前
  • 安达充的走狗
  • 还行

广告号称超越团长。。。有空看看→被249养刁了的胃口果然适应不良,一集弃,好不好不予评论,是自己看不下去╮(╯-╰)╭

8分钟前
  • 风待流火
  • 还行

虽然诸多不足,但仍深受感动。

12分钟前
  • 雷霆老姐姐
  • 力荐

向全体演职员致敬!远征军w5

13分钟前
  • 子荶
  • 力荐

如果能写的再大些就好了,那段历史应该被记住。戴安澜这个角色从此和别的不一样了~

15分钟前
  • 七月的矢车菊
  • 力荐

最近很崇拜有文化的军人。。我真的变成爱国热血青年了?。。

16分钟前
  • Vic W
  • 力荐

这破玩意最多给2星。。一星给黄志忠。一星给题材。。

20分钟前
  • Trainspoting
  • 推荐

如果直接看这部片子我可能给2星,但不幸的是我先看了几集《远征远征》,对比一下,这部片子真是良心制作了……

24分钟前
  • 鹿小昭
  • 推荐

草泥马草泥马!!!大秦,杨文,二林,木匠,李克己还有那个让人既爱又恨的谢孝章以及超级有型的戴安澜将军,全尼玛死了!!!编剧你让我泪奔加上撕心裂肺啊!!!国军打完小鬼子真的是累了,不想打了, 想回家娶老婆养孩子多好!唉,党国相争,军民遭殃。最特别的应该是二林,我喜欢他那淳朴憨厚样。

29分钟前
  • 小佩
  • 力荐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32分钟前
  • 手扶拖拉机斯基
  • 力荐

国民党军队正面抗敌之力作

37分钟前
  • 海子
  • 推荐

黄志忠

41分钟前
  • !nspiration
  • 推荐

冲着忠哥去的,不过实在看不下去

45分钟前
  • 乐叔
  • 还行

挑剔的观众能给到3星以上,应该都是因为这部剧至少是用主旋律的正面歌颂来表现远征军,内容够全,立意够正。除此之外,从故事到人物塑造,实在没什么可取之处,细节上更是不够严密。为它全面讲述这场战争,加一星。

46分钟前
  • 戏作三昧
  • 还行

剧情比较烂,战争特效也很差,但历史还是让人感动的

48分钟前
  • isaacyang
  • 推荐

终于看完了!

50分钟前
  • 小信.
  • 推荐

感觉没啥意思,远征军的历史让人感动,但是电视剧拍得一般。

52分钟前
  • zongzihe
  • 还行

什么乱七八糟?新华社的部分有点扯,当时是40年代,对日战场可不只是缅甸吧,怎么新华社就报道缅甸了?远征军部队出现的人物太少了,团长呢?参谋呢?都到哪里了?

57分钟前
  • Rivean
  • 还行

英雄主义群像。

60分钟前
  • 顺子
  • 推荐

何为英雄!!!

1小时前
  • 不喝水の鱼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