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格曼岛

剧情片法国2020

主演:蒂姆·罗斯,米娅·华希科沃斯卡,薇姬·克里普斯,安德斯·丹尼尔森·李

导演:米娅·汉森-洛夫

 剧照

伯格曼岛 剧照 NO.1伯格曼岛 剧照 NO.2伯格曼岛 剧照 NO.3伯格曼岛 剧照 NO.4伯格曼岛 剧照 NO.5伯格曼岛 剧照 NO.6伯格曼岛 剧照 NO.13伯格曼岛 剧照 NO.14伯格曼岛 剧照 NO.15伯格曼岛 剧照 NO.16伯格曼岛 剧照 NO.17伯格曼岛 剧照 NO.18伯格曼岛 剧照 NO.19伯格曼岛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6:51

详细剧情

格蕾塔·葛韦格、米娅·华希科沃斯卡和约翰·特托罗确认加盟米娅·汉森-洛夫([将来的事])执导的英文片[伯格曼岛]。故事围绕美国一对从事电影工作的夫妻展开。他们曾于一个夏天,在启发了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的地方为电影创作剧本,此次他们将故地重游。该片预计将在明年夏天开拍。

 长篇影评

 1 ) 并非本片影评 很私人 只因字数超限

以这片展现出来的水平来说有点属于碰瓷这个标题 或者说更像个旅游宣传片 我就借个地方说点今天凌晨睡前我所随想到的伯格曼 本来其实不准备说出来因为会显得矫情 但刚好醒来又看到了这部早预判不想看的片子然后看了它 伯格曼救了我 最近几年是我至今过得最快乐的但最近几周我非常不快乐又认真地想到了我为什么要活下去 虽然我肯定也不会就因此选择去死 我就突然意识到了我面临的精神困境的模式与伯格曼的个人环境对他所造成的其实高度相似(具体成因不在此详述了) 然后伯格曼努力克服着他的困境并将之转换为艺术 这个艺术就其最低程度而言有没有意义呢?有的 因为我可以心有灵犀地感受到不只有我在面临这个困境 我就摆脱了(如gcxe言)“为什么是我”的问题 此类问题我完全不相信心理医生可以加以解决 心理学只会阐释现象的成因从而施以安慰剂作用罢了 从这个“学科”的根本出发就注定了它无法真正解决任何“心理问题” 同时我也完全相信伯格曼面临的精神困境其程度是比我更深刻的 所以我也可以像他一样尽管对他人残忍对自己也残忍 但是可以先不必纠结于我有没有必要活下去这个先验地不存在其必要其实没有选择的但是不破解掉又根本地就活不好的缠绕命题

此时我已又充满活力

 2 )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伯格曼岛

二刷《伯格曼岛》,有字幕的感觉比没字幕好太多了。

“伯格曼岛”在哪里?即使没有来过这座平凡而又传奇的小岛,很多人也早就在影像中多次走进过它的领地。不仅伯格曼的《假面》、《犹在镜中》、《羞耻》、《豺狼时刻》等故事片在这里取景,关于伯格曼电影生涯的纪录片更是多次到访这个世界尽头的宁静之地。这是伯格曼的精神家园,也是他晚年的隐居之地。他在这里留下了五处房产,包括位于汉马斯海滩的工作室,还有一座由谷仓改造的私人电影院,还有一处“写作小屋”以及与家人共同居住的别墅。在这位电影巨匠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不再离岛,每天下午三点准时由汉马斯驱车来到谷仓,独自观看一部电影。 这座在电影史上占据独特位置的岛屿,实际位于瑞典最受欢迎的夏日度假胜地哥特兰岛以北。常住人口不足五百,却对全世界的影迷有着无与伦比的吸引力。在开往小岛的渡轮上,很容易将这些朝圣的人认出来。因为在他们口中,这座岛的名字既不是地图上标注的“法罗岛”,也不是从瑞典语意译的“绵羊岛”,而是“伯格曼岛”。

《伯格曼岛》——米娅·汉森-洛夫入选戛纳主竞赛单元的新片直接采用了这个称呼。片中登岛度夏的这对美国电影人夫妇显然也是这些朝圣者中的一员。情节和对白中自然充斥着大量迷影元素。乍看之下,这是一次轻松愉快的写作旅行。阳光、大海、青青草地和白色风车,典型的清新瑞典夏日景色与伯格曼影片中沉重、阴郁的黑白色调毫不相干。但随着故事的展开,似曾相识的伯格曼主题逐渐显露出来:不幸福的婚姻,艺术家的偏执与纠结,女性的敏感情愫……套层结构中相互交缠的两个故事都是对伯格曼情感主题的某种变奏。正如伯格曼《婚姻生活》中令人窒息的亲密关系,明媚夏日假期掩盖不住这对夫妻间的裂痕,他们的秘密慢慢裸露出来……

提到法国中生代女导演米娅·汉森-洛夫,人们可能第一时间不会想到她与伯格曼有什么联系,而是会想到与她风格更相近的候麦和阿萨亚斯。演员出身的汉森-洛夫在18岁被阿萨亚斯发掘后星途一片坦荡,在阿萨亚斯执导的多部影片中都有不俗表现。然而她却不满足于扮演一个小清新文艺女孩,毅然选择在25岁时转向幕后,开始以女导演的身份进行创作。首部故事长片《宽恕与原谅》即一鸣惊人,广受好评。在2009年与阿萨亚斯结婚后,她的才华也丝毫没有被丈夫的光环所掩盖,反而更上一层楼,大有后来居上之势。《我孩子们的父亲》、《再见初恋》、《巴黎电幻时代》在欧洲各大电影节上得到热烈反响,2016年更是凭借与伊莎贝尔·于佩尔合作的《将来的事》一举夺得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熊奖,也在世界范围内大大提升了知名度。

不难发现,出身法国知识分子家庭的汉森-洛夫在创作中融入了丰富的个人思考。在轻快流畅的故事情节和清新画风背后,人物的心理和对白却不乏具有深度的哲学沉思,人物细碎的日常生活和大段大段的自白常让人联想起候麦“四季”系列中那些单纯而执拗的主角。不夸张地说,于佩尔在《将来的事》中扮演的哲学女教师正是导演本人内心的某种投射。 除了导演之外,影片中的各位主演也相当有看头,因《魅影缝匠》走红的薇姬·克里普斯(Vicky Krieps)担纲女主,扮演一位女编剧,扮演她丈夫的则是“海上钢琴师”蒂姆·罗斯(Tim Roth)。米娅·华希科沃斯卡(Mia Wasikowska)和安德斯·丹尼尔森·李(Anders Danielsen Lie)则饰演一对年轻情侣。

影片描述了一对夫妻到伯格曼岛度假,男的是著名电影制作人,女的是剧本创作者,随着剧情进展,观者发现他们似乎困在婚姻中,貌合神离,想通过这次伯格曼岛之旅修复关系。他们一起观看伯格曼的电影,一起寻找伯格曼的痕迹,然而效果并不显著,两个人依然各行其是,完全没有融合的迹象。

女主开始向男主讲述自己所创作的剧本,此时影片开始转向女主剧本的情景,里面讲述女主所渴望的新生活,一种艳遇,一种猎奇,一种带有激情的浪漫,一种与她自己的生活截然不同的新生活。但是每到关键时刻,激情开始的时候总会被各种突如其来的琐事所中断,这种断裂和现实中女主和男主之间的情感状态也有所映射。然而,更加离奇的场景出现了,女主睡醒突然发现自己剧本中的男主出现在了她的现实生活中,一切都开始变得不真实,现实和幻想开始模糊了界限。当影片中出现伯格曼电影放映的场景时,在戛纳观影的观众和银幕中观影的观众形成了有趣的互文,此时电影更像是成为一座联结真实事件和影像世界的桥梁。

正如上文所说,在法罗岛取景的影片很多都和伯格曼有关。他本人在法罗岛居住时就拍摄过《法罗档案1979》和《法罗档案1969》,记录他二十年间在法罗岛的行迹。除此之外,其他倾慕伯格曼的电影人在法罗岛留下的纪录影像也可圈可点。2006年出品的一部同样名为《伯格曼岛》的纪录片,就是晚年的伯格曼和女导演玛丽·尼尔罗德在他位于法罗岛的居所拍摄的一部回忆录。伯格曼去世后,关于他生平的纪录片更是层出不穷。

在简·马格努森与汉内克·帕拉斯共同导演的纪录片《打扰伯格曼》中,包括伍迪·艾伦、韦斯·安德森、弗朗西斯·科波拉、马丁·斯科塞斯和李安等著名导演在内的数十名电影人纷纷来到这里缅怀这位电影巨匠。2018年,纪录片《生命中的那一年》呈现了伯格曼一生合作过的女主角们对他的深情回忆。可以说,在法罗岛拍摄伯格曼的纪录片并不新鲜,但故事片的尝试还是头一次。米娅·汉森-洛夫的这次致敬之举可谓万众瞩目。这是一部献给伯格曼的电影,也是献给伯格曼影迷们的电影。

 3 )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伯格曼岛

今天二刷了《伯格曼岛》,当初看的是无字幕生肉版本的,因为英文太差,所以光看情节没看懂,今天二刷有字幕版的,很多的剧情都联系起来了。

“伯格曼岛”在哪里?即使没有来过这座平凡而又传奇的小岛,很多人也早就在影像中多次走进过它的领地。不仅伯格曼的《假面》、《犹在镜中》、《羞耻》、《豺狼时刻》等故事片在这里取景,关于伯格曼电影生涯的纪录片更是多次到访这个世界尽头的宁静之地。这是伯格曼的精神家园,也是他晚年的隐居之地。他在这里留下了五处房产,包括位于汉马斯海滩的工作室,还有一座由谷仓改造的私人电影院,还有一处“写作小屋”以及与家人共同居住的别墅。在这位电影巨匠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不再离岛,每天下午三点准时由汉马斯驱车来到谷仓,独自观看一部电影。 这座在电影史上占据独特位置的岛屿,实际位于瑞典最受欢迎的夏日度假胜地哥特兰岛以北。常住人口不足五百,却对全世界的影迷有着无与伦比的吸引力。在开往小岛的渡轮上,很容易将这些朝圣的人认出来。因为在他们口中,这座岛的名字既不是地图上标注的“法罗岛”,也不是从瑞典语意译的“绵羊岛”,而是“伯格曼岛”。

”。 《伯格曼岛》——米娅·汉森-洛夫入选戛纳主竞赛单元的新片直接采用了这个称呼。片中登岛度夏的这对美国电影人夫妇显然也是这些朝圣者中的一员。情节和对白中自然充斥着大量迷影元素。乍看之下,这是一次轻松愉快的写作旅行。阳光、大海、青青草地和白色风车,典型的清新瑞典夏日景色与伯格曼影片中沉重、阴郁的黑白色调毫不相干。但随着故事的展开,似曾相识的伯格曼主题逐渐显露出来:不幸福的婚姻,艺术家的偏执与纠结,女性的敏感情愫……套层结构中相互交缠的两个故事都是对伯格曼情感主题的某种变奏。正如伯格曼《婚姻生活》中令人窒息的亲密关系,明媚夏日假期掩盖不住这对夫妻间的裂痕,他们的秘密慢慢裸露出来……

提到法国中生代女导演米娅·汉森-洛夫,人们可能第一时间不会想到她与伯格曼有什么联系,而是会想到与她风格更相近的候麦和阿萨亚斯。演员出身的汉森-洛夫在18岁被阿萨亚斯发掘后星途一片坦荡,在阿萨亚斯执导的多部影片中都有不俗表现。然而她却不满足于扮演一个小清新文艺女孩,毅然选择在25岁时转向幕后,开始以女导演的身份进行创作。首部故事长片《宽恕与原谅》即一鸣惊人,广受好评。在2009年与阿萨亚斯结婚后,她的才华也丝毫没有被丈夫的光环所掩盖,反而更上一层楼,大有后来居上之势。《我孩子们的父亲》、《再见初恋》、《巴黎电幻时代》在欧洲各大电影节上得到热烈反响,2016年更是凭借与伊莎贝尔·于佩尔合作的《将来的事》一举夺得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熊奖,也在世界范围内大大提升了知名度。

不难发现,出身法国知识分子家庭的汉森-洛夫在创作中融入了丰富的个人思考。在轻快流畅的故事情节和清新画风背后,人物的心理和对白却不乏具有深度的哲学沉思,人物细碎的日常生活和大段大段的自白常让人联想起候麦“四季”系列中那些单纯而执拗的主角。不夸张地说,于佩尔在《将来的事》中扮演的哲学女教师正是导演本人内心的某种投射。 除了导演之外,影片中的各位主演也相当有看头,因《魅影缝匠》走红的薇姬·克里普斯(Vicky Krieps)担纲女主,扮演一位女编剧,扮演她丈夫的则是“海上钢琴师”蒂姆·罗斯(Tim Roth)。米娅·华希科沃斯卡(Mia Wasikowska)和安德斯·丹尼尔森·李(Anders Danielsen Lie)则饰演一对年轻情侣。

影片描述了一对夫妻到伯格曼岛度假,男的是著名电影制作人,女的是剧本创作者,随着剧情进展,观者发现他们似乎困在婚姻中,貌合神离,想通过这次伯格曼岛之旅修复关系。他们一起观看伯格曼的电影,一起寻找伯格曼的痕迹,然而效果并不显著,两个人依然各行其是,完全没有融合的迹象。

女主开始向男主讲述自己所创作的剧本,此时影片开始转向女主剧本的情景,里面讲述女主所渴望的新生活,一种艳遇,一种猎奇,一种带有激情的浪漫,一种与她自己的生活截然不同的新生活。但是每到关键时刻,激情开始的时候总会被各种突如其来的琐事所中断,这种断裂和现实中女主和男主之间的情感状态也有所映射。然而,更加离奇的场景出现了,女主睡醒突然发现自己剧本中的男主出现在了她的现实生活中,一切都开始变得不真实,现实和幻想开始模糊了界限。当影片中出现伯格曼电影放映的场景时,在戛纳观影的观众和银幕中观影的观众形成了有趣的互文,此时电影更像是成为一座联结真实事件和影像世界的桥梁。

正如上文所说,在法罗岛取景的影片很多都和伯格曼有关。他本人在法罗岛居住时就拍摄过《法罗档案1979》和《法罗档案1969》,记录他二十年间在法罗岛的行迹。除此之外,其他倾慕伯格曼的电影人在法罗岛留下的纪录影像也可圈可点。2006年出品的一部同样名为《伯格曼岛》的纪录片,就是晚年的伯格曼和女导演玛丽·尼尔罗德在他位于法罗岛的居所拍摄的一部回忆录。伯格曼去世后,关于他生平的纪录片更是层出不穷。

在简·马格努森与汉内克·帕拉斯共同导演的纪录片《打扰伯格曼》中,包括伍迪·艾伦、韦斯·安德森、弗朗西斯·科波拉、马丁·斯科塞斯和李安等著名导演在内的数十名电影人纷纷来到这里缅怀这位电影巨匠。2018年,纪录片《生命中的那一年》呈现了伯格曼一生合作过的女主角们对他的深情回忆。可以说,在法罗岛拍摄伯格曼的纪录片并不新鲜,但故事片的尝试还是头一次。米娅·汉森-洛夫的这次致敬之举可谓万众瞩目。这是一部献给伯格曼的电影,也是献给伯格曼影迷们的电影。

 4 ) 《伯格曼岛》迷影的汉森洛夫与嵌套戏中戏结构。

发于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

在今年戛纳电影节获奖作品充沛各种社会尖锐矛盾,如女性视角来对父权社会的《钛》、反映伊朗社会冲突的《一个英雄》、还有戏剧张力十足的《安妮特》共同齐聚在竞争力十足的主竞赛单元里,但是我们不该忽视掉一部相对而言比较独立、清流的作品,即米娅·汉森-洛夫Mia·Hansen-Løve的新作《伯格曼岛》Bergman Island

在介绍这部影片之前,我们需要事先了解一下她的经历,因为这部电影在某种程度是比较私人性的(personal)。米娅•汉森-洛夫出生于1981年2月5日,拥有德国哲学的硕士学位,而她的父母也都是哲学专业的老师。从2016年荣获柏林电影节金熊提名的《将来的事》里于佩儿试演的哲学教师对生活的一篇带着淡淡悲伤的随笔里就能看出深受父母的影响。

在她18岁时便被法国著名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相中,出演《我的爱情遗忘在秋天》以及《情感的宿命》并有令人格外赞叹的表现,随后与阿萨亚斯在2009年步入了婚姻。但是据IMDB里显示,米娅在和The Final Cut的采访中谈到,自己从未与阿萨亚斯结过婚,两人自2016年已经分开。如果说2016年的《将来的事》是对她家中父母的回忆与追寻,那今年这部《伯格曼岛》则是对她与阿萨亚斯生活期间的细致剖析。

这部《伯格曼岛》虽然没有像《钛》、《一个英雄》或《圣母》那样戏剧冲突张力十足,相反是一个细水流长、剧情特别平坦的电影,同时笔者想在这里提出一个问题:“电影是否一定要戏剧冲突才能达到张力?”,凯莉雷查德一直都在进行尝试并以这种方式来创作。

美国导演凯莉雷查德《雕刻时光》

静下心来慢慢品尝却会发现电影里的台词对话都别有韵味,并且很快便能融入角色的情感,会发现是部特别真挚、真诚的作品。

电影讲述一对美国导演兼编剧夫妇乘坐飞机、搭载运输船来到了伯格曼故居的岛屿—瑞典的法罗岛(Faro)。以此在这个地方寻求灵感、进行创作。

我们不难看出角色的设定与创造似乎就是米娅和阿萨亚斯俩人的现实写照,同样都是导演兼编剧、同样都热爱伯格曼的电影(米娅早些年曾在法国电影手册杂志担任编辑)有着知音般的兴趣爱好。

电影似乎就如同候麦很多作品一样,在一个景色宜人、适合居住、让人觉得美好的场景。“一切都看起来有点太好了”,如女主说的。但故事肯定不能如此风平浪静。

多层次的戏中戏结构

(关于戏中戏结构,这些年有很多尝试这类技法的作品,如同样被放在2021戛纳主竞赛的《驾驶我的车》、以及刚上映不久的《兰心大剧院》)

俩人很快都在自己房间进行写作,创作自己的故事。Tim Roth扮演的丈夫似乎一直很顺利,很快剧本便完成了大致,但是米娅似乎一直停停顿顿,仿佛有什么在拦住她完成这个作品。

如电影里米娅曾对丈夫说:“似乎总有什么在拖住我。”

而至于是什么拖住了她呢?答案可能已经在电影里互文解答了,丈夫说自己在创作的故事是关于一种不可见的东西,在情侣之间流动。笔者相信这也是导演汉森洛夫拍这部影片的初衷去表现这些不可见且流动的东西。这似乎就是纠缠在俩人之间的问题所在,也可能是现实中阿萨亚斯和米娅之间出现的问题。所以导演的这部影片其实就是在对这个流动且不可见的东西进行探讨和挖掘,但想要讲述这样的故事肯定不能用很直接裸露的方式说出来,而是通过在细水流长的生活下,人物之间的琐碎重复的行为来表现出人物的情绪、情感。

我们从其中不难看出现实中一直备受好评、有着威望名声的阿萨亚斯和一直在法国以独立风格显著的米娅。

元电影与迷影元素

这部电影似乎是一部元电影,这几年来很多导演都喜欢用的方式,充分表现导演的影迷身份。如他们来到的岛屿就是伯格曼岛、《婚姻生活》的拍摄房间等。夫妇之间会经常彼此探讨伯格曼的电影,表达自己的见解、也有纠纷。

俩人自从在伯格曼私人影院里共同看了伯格曼的《呼喊与细语》后似乎出现了意见分歧,但似乎都是夫妇生活里很普通的琐碎探讨。米娅觉得伯格曼本人明明生活在一个如此祥和美丽的岛屿,为何还会拍出与现实差别如此大的电影,并且电影里的角色都特别糟糕呢?为什么他从不显露出一丝温柔和光明呢?

但丈夫却觉得伯格曼对展现光明没有兴趣,他是黑暗的,并且想探索这点。

这时候女主角难道不是经伯格曼的电影来述说自己想要追求的,从电影开始女主角就始终希望能修复其中的裂缝,希望关系融洽,有一段光明的未来。在这一点从女主角笔下的人物也能体现。

也许这部电影它本身的故事和创作方式和伯格曼电影似乎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是其中的影迷元素绝对能让影迷大呼。

后来米娅在无意之间发现丈夫完成了本内容特别黄色、尺度大的剧本,但却从未和自己谈起。这时俩人之间原有的裂缝便慢慢放大,但米娅却装作若无其事,但情绪却一直环绕在她身上困扰、影响着她。

因此就有了她没有选择和丈夫一齐参加伯格曼之旅的旅行团活动,而是一意自行。中途遇见了一个年轻男子,俩人一齐有了一段愉悦的邂逅,而正是因为这名男子似乎让米娅对自己与爱人的关系进行了自省与深思。

很快米娅便创作了故事的基本提纲,并把这个故事讲给丈夫听,由此我们的故事便进入到了第四层(阿萨亚斯与米娅—导演夫妇前往法罗岛—伯格曼的家庭—再到现在女导演笔下的人物)的戏中戏嵌套。

这是一个有些狗血的故事,就是俩人在分手后又在一个共同朋友的婚礼上重见,过程中相互吃醋,但又试图挽回彼此之间的关系,想要重新恢复旧恋。而在这个故事里充满了米娅本人极其丰富的女性视角来看待这段恋爱,能让人感受到作为女性的脆弱、敏感还有振作的勇气。

影片里有一段是笔下的米娅在酒吧里挥舞,仿佛让我们想起了《将来的事》里对自由的追寻和体验。

《伯格曼岛》剧照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三人同桌

到影片的后半段,可以用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来描绘了。因为电影里的人物和她笔下的人物都相互进行了来往,剧本里的世界和电影里的人物交叉互动。甚至三人处于一张桌子,女导演、米娅和笔下的男主。

女导演和笔下男主的对话仿佛有一种时空跨越感,十分有意思,似乎女导演对笔下的男主说的话都是希望令这段关系有重合的关系。同时在这个过程里女导演说自己没想好怎么结束这个故事,于是一同与自己笔下的人物共同体验这份生活,也与屏幕前的观众一起寻找这个合适的结局闭幕。

最后谈一下这部影片和她前面作品的联系,总得来说笔者认为这部影片相对于她的前作来说技法更加成熟,同时在叙事表达核心内容都依旧是对她的生活经历进行的一种片段式的回忆描绘,然后在其中找出答案、升华人物,将人物从中抽离出去。这部影片在展现人物情绪、感情关系上特别细腻和真挚,对细节方面特别细致、讲究。尽管没能在戛纳电影节获奖,但依旧有着它独特的魅力和区别于其他影片的地方。

 5 ) 一封献给迷影的情书

全文指路://mp.weixin.qq.com/s/NByGtHAd3CBEbtWgGa4gpQ


夏天,前往瑞典法罗岛度假的美国电影导演夫妇,克里斯和丈夫托尼二人都是伯格曼的影迷,来法罗岛朝圣,并着手创作自己的剧本,随着影片的进行,克里斯和托尼二人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似乎和伯格曼的代表作《婚姻生活》中的夫妻关系一样,个人的生活被婚姻所羁绊,在克里斯对丈夫托尼讲述自己写下的剧本时,影片开始转向戏中戏的故事内容,戏中的故事丰富多彩,导演艾米来到法罗岛参加婚礼,偶遇前男友约瑟夫,二人短暂温情后离去,只留下艾米在法罗岛等待。虚构的剧本和现实的生活开始发生交互,虚与实的边界随着故事的进行开始变得慢慢模糊。

关于米娅:写不好影评的哲学家不是好导演

米娅·汉森-洛夫是1981年2月5日出生的法国导演,父亲和母亲都是哲学教授,17岁的时候因出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的电影《我的爱情遗忘在秋天》而涉足电影,2001年,米娅在巴黎第 10 区的市政戏剧艺术学院学习,毕业之后又赴德国留学,获德国哲学硕士学位。后来为大名鼎鼎的电影杂志《电影手册》(Les Cahiers du cinéma)撰写三年的影评,影评人的工作让她加深了对电影的兴趣,在这期间她还导演了几部短片,2007年拍摄了她的长片处女作《宽恕与原谅》。米娅的代表作包括:《将来的事》、《伊甸园》以及《再见初恋》等。曾凭借《将来的事》于2016年获得第6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当阿萨亚斯结束了与张曼玉三年的婚姻后,开始与米娅相恋,和电影中的两位主角一样,米娅和阿萨亚斯二人均是伯格曼的粉丝。二人的感情持续了15年,育有一个女儿。

本片的摄影师是丹尼斯·勒努瓦(Denis Lenoir),剪辑师是马里昂·莫里耶(Marion Monnier),都是来自导演的前男友奥利维耶·阿萨亚斯(Olivier Assayas)的御用创作班底,米娅在片尾致谢中也对阿萨亚斯表示感谢。

米娅的朝圣情结

《伯格曼岛》是导演米娅·汉森-洛夫的第一部英语片,就像是作为影迷的她写给偶像伯格曼一封信,无论是格蕾塔·葛韦格还是薇姬·克里普斯,米娅的选择标准便是和自己长相有些微相似的演员,处处彰显文本内外的自我指涉关系。

《伯格曼岛》的前半段差点陷入旅游专题片式的景点打卡,随着戏中戏的引入,故事开始渐入佳境。克里斯开始与剧本中的人物艾米和约瑟夫同时出现。本片的文本结构相对复杂,甚至呈现出“戏中戏中戏”的多层复杂嵌套结构。首先电影呈现了多层情侣/夫妻关系,电影中的克里斯与托尼,剧本中的艾米与约瑟夫,《婚姻生活》中的玛丽安与约翰,以及现实生活中的米娅和阿萨亚斯。

《伯格曼岛》在拍摄期间得到了伯格曼电影中心和瑞典电影协会的大力支持,在电影拍摄间隙,瑞典电影协会负责人安娜·瑟纳还曾去片场探班。但也遇到了极大的挫折,影片中最初扮演克里斯和托尼夫妇的是格蕾塔·葛韦格和约翰·特托罗,后来开拍之前因种种问题导致克里斯的角色最终由《魅影缝匠》的女主薇姬·克里普斯担任,而托尼的角色始终没有定下来,于是制片人决定先拍摄戏中戏的段落,一年之后才定下托尼的演员,原本选定的是欧文·威尔逊,却又在临近开拍前又出现问题,最终临近开拍的几天才定下了蒂姆·罗斯。

一封献给迷影情书

对于喜欢伯格曼电影的影迷而言,本片是不得不看的年度佳作,里面出现了对于伯格曼的种种致敬,对伯格曼熟悉的人看到影片中的伯格曼的房间内心难免会有一丝触动,看到了电影这一门艺术的重要发源地。

正如纪录片《打扰伯格曼》中冈萨雷斯说的那样,如果说电影是一门宗教的话,那么法罗岛就是梵蒂冈。当法罗岛景象呈现到银幕上时,作为影迷的幸福感立马被唤醒,这种感动在因为疫情长期以来的压抑中得到最大限度的焕发。

关于电影的发生地——法罗岛,瑞典的国宝级导演,艺术电影的宗师伯格曼所居住的地方,在此取景拍摄的电影包括《假面》、《犹在镜中》、《豺狼时刻》等。法罗岛成了伯格曼的世外桃源,法罗岛的常驻人口不足五百人,在此的隐居生活既规避了媒体的纷扰,又得以安心创作。

伯格曼生活中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丈夫和父亲,他婚内出轨,对子女们没有尽到应有的陪伴,也没有同妻子分担育儿重任。他在电影艺术上,造就了艺术电影的最高峰,成为无数影迷钟爱的电影作者。

著名华人导演曾在2006年,为《色戒》筹备的焦灼期,在他人引荐下,前往法罗岛见自己的偶像伯格曼,因此有了那张著名的二人相拥照片。

当电影进行到结尾,克里斯独自一人骑着自行车,穿过树林、沙滩,直奔伯格曼故居,一种独属于电影人的浪漫和感动忽然涌上心头,这一刹那,成为年度观影最难忘的瞬间、这也是影迷幸福感最强烈的时候。无数的影迷把法罗岛奉为自己内心的圣殿,当观众的观影情绪和克里斯告别法罗岛前的最后一站心情重合时,这种神圣感达到全片的高潮。这里既是世界艺术电影重要的发生地,又是影片重要的一个故事场景。

游记片与戏中戏

整个电影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段落,分别是游记与戏中戏。电影的开头,主人公克里斯和托尼乘坐飞机前往瑞典,下飞机后通过邮轮前往法罗岛,这也与纪录片《打扰伯格曼》中大师们前往法罗岛的路径一样,并且都将这一旅途过程记录下来。二人在引导员的讲解之下,一一了解了伯格曼生前的生活轨迹,有专门为他放片的小型电影院,用于写作时的住宅以及电影《婚姻生活》的取景地。晚间,又和当地影迷一起聊起了伯格曼的婚姻生活以及他的艺术创作与家庭之间的关系。

在之后的几天,他们在影院观看了伯格曼的经典作品《呼喊与细语》,丈夫托尼自己的电影在法罗岛放映,并与观众进行互动,克里斯参观了伯格曼的纪念品商店,并遇到了一位当地青年汉普斯,一位想回到此地拍摄他毕业作品的青年导演,在汉普斯的带领下,克里斯脱离了与丈夫同行参观的队伍,丈夫和旅行团开始参观伯格曼《犹在镜中》的沙滩取景地。

二人的旅游计划和克里斯的剧本创作共同推进。此时犹如流水帐一般的游记篇目已经将近一个小时,有一定观影经验积累的观众必定感到不安,剧本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但米娅在克里斯和托尼二人行走畅谈剧本的时候,下一个镜头紧接着乘坐渡轮前往法罗岛的剧本角色艾米,并在轮渡上遇到了她的昔日情人。

电影发展到戏中戏段落时,米娅似乎是将自己带入进艾米的生活当中,艾米和约瑟夫的相处似乎是对克里斯和丈夫几日前来到伯格曼岛的重演,并将自己在婚姻生活中受到的压抑投射到艾米的身上,让她可以在各种酒会派对上挥洒自己的情绪,让他可以暂且搁置伦理的舒服与昔日情人进行短暂的欢愉,在短暂的几天,艾米经历了爱与失落。

抛开很难割舍的影迷情怀,单纯从文本和影像的呈现来谈论《伯格曼岛》,显然它不是一部以伯格曼的方式来进行讲述的,对于克里斯和托尼二人内心的微妙的“流动”刻画让位于法罗岛的风光呈现;无论是对艺术家创作困境的探索、女性情感的细腻还是编剧与剧中角色的对话都被戏中戏的形式所冲淡。吸引观众叫好的,似乎也只是这些属于伯格曼的东西,而非是米娅作为导演所营造的。

毫无疑问,从片名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部关于伯格曼的电影,关于伯格曼的居住地——法罗岛的电影,因此,电影是挑观众的,对于不喜欢伯格曼的观众,本片显得像是一个狂热粉丝的无病呻吟,全片都是在致敬、谈论大师的点滴过往;若是伯格曼的影迷,很难褪去粉丝滤镜,这部关于影迷前往法罗岛的故事本身就非常吸引人,通过旅游片的形式讲述一个戏中戏的故事又更加令人寻味。

投稿|合作 shiqiaojie11@yeah.net

迷影交流群| 添加微信 shiqiaojie11

 6 ) 旅游宣传片

这是篇翻译文章 原文是《电影手册》上的影评

《伯格曼岛》里,运用了一个非常巧妙的技巧,就是这部影片没有被定位成一部大作,(自降维度)来挑战早已声名远播的大师作品;其次电影拍摄地定在电影胜地,位于波罗的海,瑞典哥特兰岛以北的法罗岛,也是伯格曼定居的法罗岛。伯格曼导演在这里共拍过6部电影,获誉无数。一对导演夫妇(由Tim Roth和Vicky Krieps饰演),来到法罗岛,停留期间,深度参观了很多于大师伯格曼有关的地方(他的房子,常去的影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地方都被改造成了旅游景点(伯格曼观光车,纪念品商店),这里,对伯格曼的记忆像是被伪造出来的,好似被看作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标签而已。在这个艺术声誉被商业、商标商品物化的地方,某种想要对标大作而“成为大作”的想法暗地涌流。毫无疑问,这也是米娅汉森洛夫选择在这里拍摄,且叙事单薄,以及摒弃伯格曼风格(效仿伯格曼,等同于自撞暗礁)的理由;在这里,所有东西都无差别地浮出了水平面。

首先,通过这个“淡淡的表面”,影片流畅地衔接了多条叙事线,观众在不同的叙事线里来回穿梭,而Chris,陪伴他的丈夫应邀来到法罗岛,当丈夫出去时,她便开始写作。电影在进行到中间时,在同一地点,带进不同的人物,重新开始。讲述Amy(Mia Wasikowska)与Josephe(Anders Danielsen Lie),两位昔日情人同时被邀请去岛上参加婚礼,Amy对Josephe重燃爱意。在岛上,他们重遇往日浓烈的情欲。而那些关于过去的回忆,岛上的布景也都在引导观众去窥视那些牵引本片走向虚构的有韵律的、循环的与变动的点以及流转于Chris与Amy之间的所有东西(甚至可以由此通过名字发音,追溯到Mia这个演员本身)。从电影里可知,所有这些虚构的故事,无疑都是在追寻那缺失的欲望。看看开篇如果描述Chris与他的丈夫,他们像一对中立的合伙人。Chris翻到丈夫的笔记本,上面画着一些情色的SM画面,而这种情欲在他们之间是完全不存在的。《伯格曼岛》采用套层结构,在这两部电影之间,内心的情感不断浮出表面,使得剧本看起来好似一本临摹生活的画作,如梦如幻。从一个表面到另一个表面,一层到另一层,顺滑流畅。电影本身的限制,使得这里面并没有任何社会的、情感冲动的、现实的阻力。所有的一切都只关乎情感,只与那些脱离现实的想法有关。在这瑞典式、如油画般的布景,以及无可挑剔且被完美展示的自然风光的美当中,《伯格曼岛》一笔一笔,不疾不徐地在法罗岛点缀着自己的颜色。

 7 ) 我们在谈论,我们又不得而知

原文发布在公众号【与牛大力饮茶】,关注公众号,回复“伯格曼岛”获得片源

伯格曼影迷电影😍

在伯格曼岛上对伯格曼的生平、电影如数家珍。

故事本身也很回环嵌套。

主线是名利双收的导演和编剧妻子在伯格曼生前最常居的房子创作,睡在上映当年导致几百万人离婚的《婚姻生活》拍摄地床上。

导演首映式她没有参与同行映后岛游,妻子跟导演讲剧本大纲时经常被制片人电话打断,丈夫缺席,而且不跟她分享他的创作思路。编剧将婚姻困境投射到剧本,女导演和前男友因朋友婚礼聚在岛上。第一次爱得太早,第二次爱得太迟,两人一边享受相拥和亲密,一边承受不忠自责折磨。

爱是恒久的等待
等待的时候时间过得好慢,又过得好快,点滴到天明

梦境与现实,期待与落空,交织在电影大师岛上。

女编剧在伯格曼小屋睡醒,见到演员前男友,她才是前两个梦/电影剧本的做梦本体。前男友已有妻女,在离开前捏了捏她的手,感谢她做的一切。在公在私。婚姻中的孤独困境,有伴侣者欲望(情欲/爱欲)的未满足,艺术成就登峰造极而私生活比较差的伯格曼(和六个女人生了九个孩子)……这些常态如海浪拍打冲刷而成的海边石柱,亘古,永恒。

最后,女编剧为悬而未决的故事大纲设计了一个女性视角的结尾:导演带着他们的女儿到岛上,齐聚一堂。在到达前,年幼的女儿问爸爸,到底鬼魂存不存在?爸爸:存在。

女儿:讲真话。

爸爸:不存在。

女儿:不,他们存在。

女儿:那你为什么要拍鬼故事?

跟“婚姻或亲密关系是否存在绝对忠诚”一样,存在或不存在。我们在谈论,我们又不得而知。

这里谈论鬼呼应开篇说伯格曼相信有鬼,感受到褒曼的鬼魂。还有女编剧对导演丈夫吐槽伯格曼的电影,比恐怖片更恐怖,因为那种孤独,痛苦,对死亡的恐惧都原封不动搬演自己的故事。

这部片很私人,新晋大热法国女导演在伯格曼岛游历的见闻、灵感,对伯格曼的热爱,私藏打雷姐的《Summer Time》借新娘之口强调对爱侣的特殊性,把瑞典产的经典两对夫妻乐队同时又是最出名的离婚乐队ABBA《The Winner Takes It All》放在因爱狂躁因爱抑郁的段落。

爱,就是这样的蠢东西吧。

 短评

3.5 其实是汉森洛夫和阿萨亚斯的故事,然后再是女主(汉森洛夫)通过自己的电影创作(戏中戏)来试图解决情感障碍和生活瓶颈,最终虚构和现实相交融的神秘感来自情感也来自创作本身。和《驾驶我的车》同日放映很有趣,完全可以double feature,一个契诃夫一个伯格曼(不过这片里面伯格曼有点过剩了(最喜欢戏中戏那段

5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3.5,元电影元素和戏中戏的交错依然难以扭转这个羸弱剧本的单一性,这样没有水花的流水账,我们已经在MHL失败的印度之旅中遭遇过。作为一个诚实面对其生活,并在作品中反思、疗愈和消化的作者,《伯格曼岛》再一次是高度私人的,她甚至并不热衷于玩弄电影结构,她所能留下最宝贵的东西是两位女性角色在婚姻和情感中最真实的状态,而这也正是影片中最打动人那几个有限的瞬间。

8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4.5,中途一度晚节不保,也非常melodrama,但视觉和音乐太好了,感官体验很强大。

10分钟前
  • 蓝詹
  • 力荐

虽然是非常私人的一部戏,但情感却意外地可以共通,由于并没有看过几部伯格曼所以迷影的部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女主面对创作和婚姻的双重瓶颈,那种潜藏在宁静之下的焦躁与束缚我个人是很能体会的,这是一种女性关于情感很微妙的独自感知,那些分歧与冷漠、忽而希望忽而失望、自身的局限与想要打破的探索等等,对方真的会参与吗?在一座孤岛上做自我挣扎,最后的团聚是暂时的与自身和解,注意只能是暂时的。导演的技法似乎又成熟了,岛上风光如画,徐徐铺开一层又一层的故事,处理得甚至带有一丝幻梦。这是一部不需要向任何人交代只需要向自己交代的电影,有共鸣才会喜欢它。

15分钟前
  • 胖丁桃
  • 推荐

In Another Country. 从需要影院、剧本、叙述作为引子,到随后隐秘掉了叙事层级间的接缝,各层终于能够流畅地互相渗透了。但在一个巨大的天然电影博物馆面前无法保持冷静,过于谄媚电影,变得像是豆瓣用户的线下聚会。

18分钟前
  • 刘浪
  • 还行

只不过就是在法罗岛上套拍爱情小品 ABBA一首歌基本定了调 还要强行碰瓷伯格曼 也挺难为导演的。作为拥趸 腻味这种less harsh的玩意儿。另外 这丑哭的海报是认真的吗?

23分钟前
  • 你虎哥
  • 还行

感觉是看了一个四层套娃的故事,女导演米娅·汉森-洛夫和前男友奥利维耶·阿萨亚斯去法罗岛的英格玛·伯格曼故居写作。她在写一个新剧本,剧本中一个女导演和导演丈夫前往法罗岛写作,写了一个女导演在法罗岛遇到了青梅竹马的前男友,上演了类似于伯格曼的《婚姻生活》的故事。女导演剧本中的女导演,不知道如何给电影收尾,她们不想走伯格曼导演的对待感情的老路,最后选了一个女性化的解题思路,也给了“伯格曼跟六个女人生了九个孩子”这件事一个立场。

2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你想看一部友善的伯格曼?”“呼喊与细语”“那像一部未经宣泄的恐怖电影”。法罗岛对每个人不一定都是朝圣之旅,可能这里只是供给候麦的夏天和假期,以及上演他关系中的一段。

30分钟前
  • Aby
  • 还行

评分低得离谱,可我很喜欢。以后一定要找个机会去法罗岛上参加“伯格曼周”。观看时,忍不住一再赞叹岛屿之美,简朴素雅的建筑,干净清冷的大海,伯格曼留下的遗迹,再配上竖琴与风笛的配乐,真是想立马飞过去。

34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实在太meta了:一个导演(Mia Hansen-Løve)拍了一个导演(Vicky Krieps)创作一个关于导演(Mia Wasikowska)的片,但毕竟阿巴斯只有一个。结合影片一拖再拖拍摄与上映,结尾真的是感觉Løve如同Krieps陷入了不知道该怎么收尾的瓶颈。关于本片对汉森洛夫/阿萨亚斯关系的影射已经无需赘言,Wasikowska的扮相几乎就是Hansen-Løve的复刻,影片中反复出现的Robin Williamson的凯尔特音乐,阿萨亚斯之前在《夏日时光》里也用过。至于影片标题,这片已经不是三句不离伯格曼了,戏中戏之前伯格曼几乎每一秒钟都在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影片里,但真的和伯格曼有什么关系吗?好像又并没有太多关系

36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还行

还可以这么操作的吗 在Faro上立一个项拍两部片 不带这么过瘾的//看到Mia扮演的戏中戏女主角Amy失落地躺倒在床上,画面消弭冰消瓦解,随后Vicky饰演的Chris从床上迷糊醒来,已经忍不住打出满星;走出电影院的时候已经开始期待坎皮恩之后第二位获得金棕榈的女导演。迷影、轻巧、玩笑、反复自诘,夏日里最后一缕充满爱恋的柔风,女导演的重重化身都值得大书特书,所以在Fårö拍一部电影是不够的,一口气要拍两部过瘾!和米娅·汉森-洛夫一样沉迷于名字游戏的我非常高兴本片中没有出现米娅·法罗。

37分钟前
  • 咯咯精
  • 力荐

Bergman occupied a very important place,不过仅仅是她的imagination,在她妄想捏造的剧本之中并没有任何伯格曼的痕迹。米娅·汉森·洛夫希望通过伯格曼所在的法罗群岛召来某种《婚姻生活》的模式,却无法绕过这种简单的致敬,只剩下《打扰伯格曼》中的只言片语,更像是以一种私密化的模式解构了这个代表着严肃宗教与形而上的名字,而这种私密模式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都指向了她的前男友阿萨亚斯。在她的叙述中嵌套着一个充满性幻想的故事,是伯格曼混乱而充满情欲的私生活的一个女性版本,又在影片的结尾重新界定为对家庭生活的重新确立,在欧洲式,知识分子式的表达背后是《廊桥遗梦》式的合法出轨,但无法通过全片找到任何外在的或内在的关系或冲突,更像一部漫长的风光宣传片。

40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较差

26m and I still have no clue...

41分钟前
  • Bejdlxl
  • 很差

男信徒循图游览,从《豺狼时刻》《呼喊与细语》中汲取类型片养分,拜访“死去”的遗迹,仪式主义同类型创作具有相同禀赋。女信徒游离于“宗教叙事”之外,与话语权(谁更懂伯格曼?)、场所、主题背反,寻得了另一种文本——与伯格曼无关的,被遮蔽的——叙事更肆意、松散的文本,是一种对抗性的,形成了欲图逃离伯格曼岛的张力,因而简单的嵌套变得有政治性。

46分钟前
  • 花地
  • 推荐

2021戛纳主竞赛入围。其实真心说要是不从柏林逃跑,应该能混个二等奖或者三等奖吧。把片子当喜剧看就对了,转着圈地自黑、黑前男友、黑伯格曼,很多时候居然有看伍迪艾伦片子的感觉,太好笑了。几乎要放进年度十佳的作品,不过,剧作的套层结构其实互动可以更多一点,现在这个其实做得不够足(以及其实真应该做个桥段搬演/仿拍);以及结尾实在太顺拐了(真·编不出来了吗?也不能这样应付吧!),伍迪艾伦来做个同题目绝对会有个好一百倍的结尾。音乐加分。

48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配乐跟影像感觉不在一个拍子上,所以每次配乐一响起,我就以为自己在看什么学生作品。

51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还行

创作套创作的套娃结构,奈何导演才华跟伯格曼有断层,拍得很散以后不许再拍了... (好想去法罗岛看一个星期的伯格曼电影)

5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看了十五分钟就确定自己会喜欢这部电影,果然。这个片子就是那种,如果我有个同样喜爱电影的伴侣,我们会在周末晚上挑选出来并抱在一起看的电影。正所谓睡着也好,醒来也罢,谁要关心有没有伯格曼呢,有彼此拥入怀中就够了吧…that's life.

55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节奏感还有视觉都很舒服,但法罗岛这种天生条件,想拍难看应该不容易。故事的层次非常多,一部在伯格曼岛上的电影里的电影里的伯格曼……情节本身很简单,无论电影本身还是电影里的那部电影。主要靠情绪的细腻打动人,有些地方很被触动,另一些地方觉得稍微有点作。结尾是一家三口大团圆,似乎是想说:就算深度崇拜伯格曼,也仍然可以过上幸福生活😂或者说,整个结尾部分都是在说:别光想着写剧本,走出来走到生活中,还是可以得到救赎的。这个道理可能并不显然,所以给四颗星吧。

56分钟前
  • 昵称
  • 推荐

6.0。電影結構與漢森洛夫個人過往的投射形成了四層嵌套,而她又尚不具備韋斯安德森以童話風格為切入的整合能力,以致於成品顯得繁瑣無力。最好看的其實是居於最中心的短片,畢竟對失去愛情的眷戀是漢森洛夫的拿手好戲,可惜無論是觀眾還是她本人都不再需要第二部《再見初戀》。至於前一個小時以伯格曼軼事百科全書式科普所串起的法羅島觀光宣傳片,多少有些脫節和吊書袋。此種自我感動的尋訪實在惱人,我如果是島上居民大概也會裝作聽不懂英語。

1小时前
  • Orpheus+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