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

记录片美国2017

主演:Paula Dofat,Blessin Giraldo,Cori Grainger,Tayla Solomon

导演:Amanda Lipitz

播放地址

 剧照

社团 剧照 NO.1社团 剧照 NO.2社团 剧照 NO.3社团 剧照 NO.4社团 剧照 NO.5社团 剧照 NO.6社团 剧照 NO.13社团 剧照 NO.14社团 剧照 NO.15社团 剧照 NO.16社团 剧照 NO.17社团 剧照 NO.18社团 剧照 NO.19社团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4 18:30

详细剧情

《社团》(STEP) 导演:阿曼达·利比茨(Amanda Lipitz) 入围2017年圣丹斯电影节纪录片单元

 长篇影评

 1 ) 老头儿变甜了,但我喜欢

「我全部的努力不过是完成了普通的生活。」——穆旦

大概是老头近年来最犹太的电影。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导演出生的年代。地点是纽约和洛杉矶——东、西海岸最多犹太人聚居的两座城。我们的主角名叫Bobby,不用说屁股后面跟着典型的犹太姓氏。他在纽约混得不好,准备去洛杉矶的舅舅那里试试运气。没多久,他发现自己不喜欢西海岸的阳光,思念一到冬天就落满大雪的曼哈顿(而不是布朗克斯,主角的出生地)。于是他回去了。在这前后,他在两座城市分别和叫Veronica的美女各有一段恋情。故事结尾,后者成了他的妻子,前者成了他的舅妈。

内布拉斯加是个穷地方,地广人稀,冬天还冷得要命。在内布拉斯加,即使拥有英语和戏剧双硕士学位,Vonnie也很难出头。于是她来到洛杉矶。她没有成为明星,而是当了秘书兼老板的情人。在洛杉矶,这事不稀奇。如果不是老板的侄子Bobby突然出现,她可以没什么纠结地掀翻正主,当上老板娘。

Bobby在洛杉矶给他舅舅打杂,有点落魄也有点不甘心。他第一次在陌生的城市生活,天天见冷脸和坏声气,只要有人对他稍微表现一点善意,他都会拼死抓住。比如舅舅半是炫耀地给他介绍Vonnie,他就打蛇随棍上爱上了她。

年轻人容易爱上一个人,但回过头来看,其实是爱上自己的想象。Bobby就是如此。两人一起逛洛杉矶的豪宅,一路看来一路评,聊得风生水起。但对Vonnie来说,这不过是应付老板的任务,对Bobby来说,却是一段艳丽的新生。Vonnie附和Bobby一句「不爱浮华」,是言不由衷也是顺水推舟,却因此被后者引为知己。

本来,Voonie不准备和这个处男认真。原因一方面是和老板如火如荼,转正有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Bobby是个可以随时抽身离开洛杉矶的纽约客,没法理解她这个必须留在洛杉矶的内布拉斯加乡下妹。两人约会,Vonnie很少主动提起自己,总是Bobby在喋喋不休地聊着纽约和洛杉矶。直到Vonnie被老板甩了,她哭得梨花带雨,敲开Bobby的门,准备正式接纳这个备胎。但那时,她也没有敞开心怀。

直到脚踏两条船的窗户纸被捅破,Vonnie必须有所抉择。两个爱她的男人,一个是舅舅,一个是侄子;一个有洛杉矶带游泳池的豪宅,出入往来都是名流,另一个只有布朗克斯的小公寓,有着不可预知的未来。两人唯一的共同点是贪恋她的美丽,懒得理解她的灵魂。所以同样不够爱,不如选有钱的。她做了一个正常女人的选择。

Blake Lively饰演另一个Veronica。尽管她的出场远少于Kristen Stewart,但有她的每一幕,都光彩照人。她在市政府工作,刚离婚,被劈腿,有点阅历,也不失天真。那时Bobby正在夜总会混得如鱼得水,懂得适度粉饰,懂得察言观色,远非那个召妓都哆嗦的吴下阿蒙。这样的Bobby遇到这样的Veronica,少了年轻懵懂,身段娴熟进退自如,两人棋逢对手。

多年以后,当Bobby在夜总会重逢Vonnie,看到她满口名人八卦,变成了当初讨厌的那种人。对此,他说了一句俗语:「Time flies, people change」,然后领她去纽约的餐馆、赌场、酒吧,带她去中央公园看日落,旧梦重温。毫无歉疚,义无反顾。

到结尾,没有奸情败露,没有撕破脸皮,没有撒狗血,也没有夸张的戏剧起伏,甚至连老头标志的偶然转捩点,都没有。老头不再做一个「虐待狂式的剧作家」,他收起了毒舌,收起了厄运;他放任摄影师大量地使用金色的柔光和移动镜头,让电影笼罩在梦幻的光芒中;他变得柔软,把一桩苟且偷情拍得温情通透;他不再无常,变得有常;他变甜了。但是我喜欢。

 2 ) 后来,我们不知如何去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学期在法国交换,离开巴黎的前一晚,朋友电话过来,“要不要看个电影,伍迪艾伦的,庆祝你考试结束。”

是周五晚上,Cafe Society又刚上不久,挺大的厅几乎坐满了人。20分钟广告后,正片开始,听着英文对白,看着法语字幕,感觉满奇妙的。

故事简单,甚至有点俗套。

年轻的男主对未来迷茫,去好莱坞投奔了电影大亨舅舅,顺便爱上了舅舅的秘密情人,年轻女秘书小K。小K一番摇摆后,嫁给舅舅,而男主在一番历练后返乡经营夜店,事业成功,娶了离过婚风情万种的Serena。S怀孕,生子,二人激情褪去,当男主与小K重逢,发现,白玫瑰还是那么美。

简而言之,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情节老套,但伍迪艾伦胜在故事讲得好,男主年轻生涩引起的小尴尬给人满满的共鸣。

初到好莱坞,男主求职不顺,浑浑噩噩,在哥哥撺掇下叫来妓女。男女两方都是第一次入行,相视尴尬,话不投机。男主无奈,算了,不做了,给你钱,你走吧。女孩自尊受伤,眼泪掉下来,男主求饶,别哭,我们做好不好。如此纠结好久。

这是一个讲述成长的故事。

初到舅舅办公室时,他动作僵硬,衣着土气,别人问话也紧张地过几秒才答复;后来,他驾轻就熟地招徕客人无数,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夹杂奉承与调侃,每一句都恰到好处。

初见小K,他目光直愣愣的,好像世界上只有这一个女孩。他说,即使你有男友,我也一心一意对你好,他备好晚餐,醒好红酒,被女孩一次次放鸽子,却依旧召之即来,小心翼翼不敢逾矩。而Serena时期,他已然成把妹高手,套路直白而有效,调情句句勾情,相识当晚几乎够到本垒。

初到加州,他信誓旦旦地想到大城市干出一番事业,却在被人问 “你想做什么”时茫然无措;后来,他更了解自己的价值,学会利用自己的优势,他开始明白最适合自己的不一定在远方。

那时,微风吹起女孩的裙摆,小K说,我当然羡慕这些有钱人,但有时候却觉得他们挺可怜的。我想要做自由的人,做爱做的事。数年后,小K偎在舅舅怀里,如数家珍地向周围人念叨名人掌故,好像自己的价值就体现在一串串响亮名字里。男主幻灭,问K,从前你不是最不喜欢这样的人吗。小K轻叹,你能说自己和从前一样吗,我们不是都变了吗?

想起有人评价黄蓉的转变,在射雕中可爱洒脱,而神雕中却世俗守旧,俨然不像一个人。知乎上有人答,只是黄蓉长大了,现实了,明白如何能为人所容,如何在社会中生活地容易一点、舒服一点。

所谓初心,是不是只是无知无畏时的虚空的妄想。长大了,我们变成不同的人,有时会想找回曾经的爱人,还原一下年少时的心境,想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曾经那样全情投入地爱一个人。

不知我曾经爱的人,现在过得好吗。

 3 ) 看话唠导演怎么拍对话

对伍迪艾伦来说,说个舅舅跟外甥同时爱上一个女人的故事,一点都不令人吃惊;毕竟他现在的妻子,就是他的养女,他从来没在care乱伦这件小事。 你可以不喜欢这个故事,但是对于一个电影热爱分子来说,对话才是伍迪老儿的精髓所在好吗!你想,一个专注话唠的导演,在对话和对话调度上没两把刷子,怎么行走江湖几十年? 我知道有些同学一看到对话,就想到正反打。如果你对对话的了解,仅仅停在正反打上,那么你还只能算是影迷中的新手,下面看老司机给你叨叨,伍迪老儿是怎么拍对话的。 首先,正反打,不是你想用,想用就能用。 正反打有正反打的缺陷,使用过度会让人觉得刻板无趣。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部全程话唠的电影,两张大脸一直交替,是多么滴可怕。所以伍迪老儿只有在演员的情绪充沛,内心戏很足的时候,才用正反打。这个时候,观众会将注意力集中到角色的面部表情上,被演员的情绪带着走,正反打在表情达意上简洁与高效的优势才会显现。

▲这是男主对女主表白时,心情那个激动。。。 其次,双人镜头用好了也出彩。 双人镜头,一般都用来交代角色的空间位置,很少会长时间表现。一方面双人镜头构图太正,没有灵动感,另一方面又很考验演员的表演,因为这样就必须真的在对话,说话的和倾听的,都要有反应有表情。 跟正反打一样,伍迪老儿也是挑角色内心戏很足的时候采用双人镜头。但在这里,他想让观众同时看到,对话双方的情感错位造成的内心震荡,以及这种震荡在脸上的表现。 所以说,他的双人镜头用得恰到好处,观众不仅不会觉得构图呆板,还会主动去找自己的兴趣点。

▲这是菲尔(男主的舅舅)抛弃女主时的对话,在一个画框里我们既可以看到男主的痛苦,也可以看到女主的绝望,毕竟前一场戏女主推掉了男主的邀约,换上真丝的内衣。。。

▲舅舅跟侄子外甥吐露心声,讲述舍不得离开原配的痛苦,男主事不关己的表情,还不知道他舅舅的相好的,竟然是。。。

▲妻子宣布怀孕,妻子紧张与男主的激动。。。 第三,同时调度演员与摄影机,一个长镜头拍摄多人对话。 伍迪老儿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此,比如男主妻子出场这一段。

▲先是前景两个男的聊。短发女子从左往人右横穿,景深处有一个白衣女子。

▲接着男主跟后面的短发女人聊。

▲短发女人走出画外,男主继续跟男配扯淡。

▲男主去倒酒,摄影机跟着男主移动到左边,带出短发女。男主还跟画外的男配继续聊着。

▲两个女人分别从不同方向走到了画面中央,男主跟他们说话。 这种对话方式,看起来很随便,镜头跟着男主走,顺便照顾到其他演员。他们一边瞎逼逼,一边建构起前后左右,画内画外的空间感,带给观众观影的真实感,一切都好像那么自然而然的发生,感觉拍电影很容易有没有? 我个人特别喜欢的一段,是男主的姐姐和姐夫因为杀了邻居在家理论的这一段对话。

▲姐姐先从楼梯上下来,提示大家这是个真实的立体空间。

▲然后带出姐夫,闲聊到邻居。

▲大家看,聊天的过程中,我们跟着姐夫的视线,一起建构出了姐姐的家。

▲当姐夫知道他大舅子(黑社会)参与到他们家邻里矛盾之后,两人之间的张力出来了,于是出现了双人镜头。之前说到,只有戏够足的时候,才会出现双人镜头,不然很呆。

▲然后推近,让我们可以同时看到他们的面部表情,感受他们的矛盾。

▲杀人毕竟是犯法的,女人自知不对还是讲了一通看起来很有道理的道理之后,逃进厨房。摄影机沿着墙,追到厨房。

▲然后我们在听到姐夫的声音之后,姐夫也追到了厨房,出现在画面之中,又一次构成了双人镜头,两人互相指责,矛盾中。 正反打是将人物从背景环境中抽离出来,这段长镜头对话调度,却反向而为,把对话双方还原到环境之中来。所以,在这个对话调度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空间,随着对话双方矛盾的升级,镜头与角色越贴越近,镜头跟着角色的静止、运动而静止、运动。于是,镜头的远、近、动、静变化,形成一种令人舒服的节奏,把对话推向高潮。 总之,伍迪艾伦的镜头感是无与伦比的,他镜头中的对话,不仅仅只有对话,在讲述故事,建立人际关系之余,总能带给观众特别的感受,比如情绪的铺陈,空间的表现等等,真的值得我们爱好电影的同学好好钻研。 所以,每当我看到国产电影中动不动两个大头交叉出现在银幕上的时候,就替导演着急,明明是拍电视剧的好材料,何必要去拍电影呢? 再会。 能够看完全文,可以加微信公众号了:电影拉片室。

 4 ) 后来的彼此

1. 年年追看Woody Allen,6月SIFF的一票难求着实遗憾,近日的家中投影方觉得正正好好。

2. Woody套路中少有的极致简单,青涩男主理所当然纯爱梦碎,时过境迁与女主重逢,彼此发现后来的自己成了曾经鄙夷之人。LA Veronica是Bobbi的朱砂痣和白月光,Bobbi是(海报上)LA Veronica心中的那滴眼泪。

3. 海报上那句Anyone who is anyone... will be seen at Café Society 略拗口,正是点题句。

4. 也许是忙于短剧,本片中的讽刺和戏剧化元素少多了。

5. Woody Allen的年代剧很少会结合时代背景,更多通过衣着、布景,以及生活方式来表达(如Radio Days),对比同样是30年代,Baz Luhrmann的盖茨比仿佛住在另一个纽约。除了穿越剧,Woody的大多数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年代。

6. 去年此时有幸在Café Carlyle看过Woody的现场,人生无憾,现场坐满了他电影中常见的中产阶级。离场时Woody的蹒跚步履仍然记忆犹新,好在他父母平均寿命是99岁。

7. 近日Eric Lax 的对话Woody Allen简体版出版,早前拜读过繁体版,除却翻译糟糕,对话的双方实在不在一个层面上,看似38年的跨度实际上只集中在几个时间点上,谈不上是研读书籍,更多是一本transcript。

 5 ) 所有的情感都是自己当下生活状态的映射

讲真,有时候会讨厌伍迪艾伦,因为他太犀利,而且是那种带着嘲讽的,无意间非常轻盈又细腻地给你一记耳光。

年轻的时候,我们讨厌那些事业有成的人世界,聒噪浮华,俗气。我们渴望有一片如诗如画的庄园去过自己一茶一饭的小日子。然后我们出于某些原因不得不离开校园,于是乎入世随俗,我们慢慢也变成了游刃于名鞋名表,名车名包的奔波在事业和生计上的人。有些我们还嗤之以鼻不能谈论的,比如房子,也许只因财富尚不足够,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吧。

这些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梦想与现实,红玫瑰和白玫瑰。我在看午夜巴黎时候的幡然醒悟,看咖啡公社时候的义愤填膺,都是我内心的理性大哥忍不住出来指点一二。但是老人家对人的情感还是非常包容的,午夜巴黎午夜巴塞罗那,穿越出轨情感泛滥,这些不满现状的骚动是伍迪艾伦的老梗了。可是没有看到一点他的评价,尤其是那种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评价。毕竟道德和理性不能总是让人信服,尤其于细微之处,这也是老头子的包容之处,他只是把这些事情像画一样展示给你,所有的情感,对每个人产生的化学反应就因人而异了。

在我自己纠结不清的时候,就会讨厌那些说教的人,凭什么你说的就对。当我更加纠结不清的时候,我连包容的老头子都讨厌,为什么把我看得这么透彻,还把我的缺点放大百倍。当我自己云淡风轻的时候,我应该也能像老头子一样嬉笑怒骂而不记于心吧。

左手一碗鸡汤告诉我生命短暂,请勇敢果断,右手伍迪这个坏蛋却一点点把这些细微处的矛盾展示给我看。

拎得清是最难做到的一个阶段。老实说我很讨厌这些总结人生,讽刺挖苦的人。因为他们说的都有道理,只会让我更加凌乱却缺少方法论。可能根本不需要任何方法论,想太多的人最容易过得不够潇洒。

 6 ) 伍迪艾伦在《咖啡公社》中的人性哲学解读


       现在更体会到为什么伍迪艾伦被人们称作“电影界唯一的知识分子”,带着一丝黑色幽默和认可式嘲讽的标签,《咖啡公社》依旧带着那种哲学话痨+文学式的浪漫,制作精良配乐和怀旧感的画面,与之前他讲述每个故事一样,总是令人陷入无法久久平复的思绪,失神在远处的天际间;从《午夜巴黎》《午夜巴塞罗那》到《咖啡公社》,伍迪艾伦唤醒了人们对爱情、婚姻、幸福是什么的质疑和思索…一个距离我们如此之近,却又迷失在内心深处的思考。
      《咖啡公社》中,同在之前的影片中已多次表露出的看似对“伦理”的批判——为什么如此的荒诞和矛盾,却又有如此真实的质感?首先我绝不认为伍迪艾伦是一个单纯以讽刺、挖苦社会准则,调侃、刺激观众为乐的怪老头。他塑造的角色,从《安妮霍尔》到《午夜巴塞罗那》的胡安、维姬、克里斯媞娜、玛琳娜,从《午夜巴黎》吉尔、海明威到《咖啡公社》的瓦尼、菲尔、鲍比;解读这许多角色与情节的“然性、矛盾、荒诞”的过程中,能感受到真实的映射着每一个在欲望与现实中矛盾和迷茫的我们,追求自由、理想、爱情、性、安全感和被认同感,同时又渴望新的刺激、新的体验和个性的独立,却又似乎永远无法摆脱伴随而来的孤独、恐惧的折磨。

—————————————思维热身结束 进入正题——————————————

       《咖啡公社》反反复复看了很多遍,对台词剧情前后字句斟酌,生怕以目前的认知无法领悟这个老头的思想,总体上我的理解《咖啡公社》与前几作相比,还是“戏剧化伪装”很少的,故事本身比较好懂的一部讽伦理剧,伍迪艾伦为我们虚构了一种极端的真实——爱和婚姻没有(也不必有)必然联系,剧中一切矛盾和荒诞都围绕此铺开。

       剧中鲍比和瓦尼的前后变化,和最后看似荒诞却绝非偶然的戏剧化再结合、再选择分离,尝试解读它们,就必须先解读故事本身——“荒诞”但却是必然的。瓦尼与鲍比的恋情是真实的,瓦尼与舅舅菲尔的恋情更是真实的,(这都看不出来的我质疑你对文艺作品的鉴赏能力,伍迪艾伦不会无聊到把人性思考转变成贱民茶余饭后的桃色段子)而瓦尼在婚姻的选择是菲尔,而不是鲍比,只能说在婚姻对象的问题上,瓦尼有自己的标准;而对菲尔和鲍比更爱谁,剧中并无太多信息表露,只表露了她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所以在爱情的选择上她其实无力做选择(或许根本不需要选择?),这种人性和伦理的矛盾同样存在于菲尔与原配凯伦的离婚挣扎中,而鲍比貌似从头至尾并没有显露出多余的这种在矛盾上的“挣扎”(这样的设定让我感到了导演淡淡的“恶意”)。

       要解读剧中这种矛盾和必然,我们需要对爱情和婚姻的性质延伸和思考——在当下普及的包装在家庭责任、夫妻身份、伦理约束、利益束缚下的契约式爱情模版中,我们也许已经淡忘、已经没有标准去分辨“真爱”了。纯粹爱情首先绝不是同某个人、某个对象的关系,而是自发的倾向和自我的意志的行为——一种从自我生命的本质出发,去体验对方生命本质的倾向和渴望、到交付自己的秘密、理想、身体的决定或判断(这里暂不讨论性成分),没有渴望哪里来的魂牵梦绕,不是决定又谈何不离不弃。
       虽然爱情影响着我们的生理和行为,但它仍是精神世界的产物,只因现实世界对它的映射太多了;而婚姻—— 一种基于社会伦理,法制基础,契约精神上建立的仪式,它本身就是文明世界的产物:一夫一妻制度,夫妻名分,财产共有,都很能证明,至于说它是仪式,是因为它对我们本身的影响,除了强烈的心理暗示,什么都没有。(赋予它再神圣的光环也无法填平彼此间原本的沟壑,只能暂时压制彼此的骚动和隔阂,于是极具讽刺的是当代青年穷其青春,全家人一所悬命也要的完成的终身大事:是婚姻本身,而不是爱情本身~都在尝试绕过真正应该面对的本真,去追求一个盛大的仪式感、一个雾里看花的幻象、一个幸福未来的希望)扯远了~
       那么带着“婚姻”和“爱情”的性质再延伸一个真实问题,请问多少人可以做到在对方离开自己后(甚至成了别人的老公,成了别人孩子的妈妈后)依然去爱,而不要求有爱的回应?(这里绝不是鼓吹爱情要具备“牺牲奉献精神”这种恶心的东西,只是有必要强调下爱的单向性)我们确实因为一些问题无法走向婚姻——无法在现实体制中找到保障,但我们曾经彼此交付的生命、经历、共同见证的成长的体验和真挚,并不会就此消失或者变得虚假,甚至会以另一种方式继续。爱情的美好就在于我们一起体验生活(现实世界)的过程中见证/完成彼此(自我世界)的成长,进而与TA(TA们)、TA的世界的结合、统一。
(————消化下这句话,并尝试克服一下下对性爱的独占欲,用心读下面的话————)
这样的结合、同一的爱情体验是最真实的,更无需考验的,不会因为你成了别人的妻子,在别人的床上呻吟,有了别人的孩子而消失,它只会因为你收回了你的秘密、你的托付,切断了联系才让这一切成为过去——在茫茫人海中,还有距离我最近的灵魂;在残酷的冰冷世界,还有属于我的温存;我与这个世界,还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此乃真爱,完全和婚姻,道德无半点因果的真实的爱。
       到这如果还有人认为瓦尼选择和菲尔结婚,就代表不爱鲍比,我为阁下的智商感动之余也惊讶于阁下与世俗伦理的融合之深,咱可以洗洗睡了

       那么瓦尼与鲍比在重逢后的出轨行为也得以解释,他们挣扎后还是选择了面对了自己(的真实)、面对曾经的真挚,我认为这种出发点的再次结合,并不意味对彼此家庭的不忠,忠诚是不是一定要专一我不想讨论,但忠诚应有忠于自己的真实内在,才能有对爱情负责的态度;鲍比无疑是负责和忠诚的,虽然还有看似心虚的送妻子花和对妻子做梦的回答没有直接承认出轨“Well,dreams are dreams.Hmm?”,但这就是他个人选择的权力或隐私的空间了,坦白与隐瞒已经没有区别了,他就是爱着两个女人;此后的“真爱”又被伍迪艾伦戏剧化的包装在了“荒诞的出轨”中——折服老头的表现手法的同时,在剧情的发展上,再次领会到伍迪那种对世俗伦理的“尊重”、对麻瓜们的逆鳞“温柔的抚摸”。
       最后的镜头里,在新年来临之际,虽然两人选择在现实中分开——为了尊重彼此的另一份爱,为了尊重彼此选择的家庭,为了尊重这伦理道德,但他们的爱情仍是自由的,在钟声中又再次结合。

       末了,于是问题来了,最后我们会发现伍迪艾伦好像给我们制造了一个事实,鲍比,瓦尼,菲尔,都爱着两个人——荒诞只存在于伦理的角度中,而真实角度的爱情,从没有矛盾,爱谁、爱几个在原则上不起作用。

       我想,伍迪艾伦的讥讽并不是否认伦理的意义,伦理的存在意义是保证了体制下每个人都有他应得的幸福(下限),但它绝不应成为你追求真实自我幸福(上限)的障碍——不该因为被包罗、被保护在这社会伦理中,因惧怕而压抑自己内心真实的感情,即:心念所囚即为牢笼,心念所驻即为坚城。


       进行一些必要的相关延伸问题的探讨,好让我们更好的解读、更加接近伍迪艾伦希所表达的思想。在人类本能需求中,必定存在(通过某种方式)迫切的渴望同这个世界(他人)结合,来克服一切恐惧的根源——孤独;孤独感能让人感到被自己世界淹没,无法把握一切,只能听之任之,直到彻底感觉不到“我”生命的存在;正像人会感觉与众不同、群体疏远、与世隔绝是多么不安和风险;只有了解人是多么惧怕孤独,惧怕与这个世界断了联系,才能体会到,“爱”是人的唯一生存的方式,人没有了爱就无法生存,而伍迪艾伦作品在爱与人性题材上的专注,让我体会到这个老头对世界的善意和他独特的人文关怀,伍迪艾伦用戏剧化的表现,包装了一种种极端的“真实”,“温柔”的撕开了遮蔽在世俗礼教和社会规范掩护下的真实人性,当我们赤裸裸的正视自己的需求时,原来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肮脏…

———————————————————————————————

       《咖啡公社》中,还有一些对形式主义、宗教、上流社会的讽刺,也是伍迪的一贯风格了,就不讨论太多,这里我解读一些其他令人印象深刻的(爱的)典型:

       大哥本・多夫曼的爱,高票人气的角色,一个高能量的“给予型的爱”的典型,他体贴家人,捍卫自己的幸福,对自己的世界(家人是他的世界的一部分)和自己的认知负责到底的忠实,并在“给予”的过程中感受自己的爱和力量,这是他人性中最重要的组成,这与他本性中被放大的残暴和血腥、一桩桩喋血犯罪无关,他的爱比我们现实中大多数人都真实且可靠——并不是因为他一言不合就开枪、能动手绝不动嘴的粗暴作风和在道德角度上他“人性”的沦丧,而是他的爱、他的行为、他的世界和现实本身的高度的共生、结合、同一,让他的爱坚实有力;能被这样“高等级”的爱所关怀,难怪能被这份爱的厚厚的魅力吸引。只可惜他触犯了社会构架的底线:法律至高无上。 末了,向司法致敬,向大哥致敬,愿来生他不再被暴力毒害。

       父母的爱,鲍比的父母与现实世界中大多数婚姻一样,携手白头、朴实无华的亲情:没有荒唐、没有动荡、没有激情,同时又积累了岁月的唠叨、挖苦、遗憾,来对潜意识中彼此遗失在青春的激情、骚动、机会的抗议,一种对命运、对体质的抗议;当然,这也是一种幸福。 只是这种爱情最后发展成为一种“共生有机体”的个体,可以说高度结合,但它却又无法同现实世界产生更多结合,所以让人难免感觉单薄和不起眼。不能因为爱一个人进而爱上她的世界,在爱情结合的过程中体验自己与现实世界的结合,进而爱上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现实世界,有一点点遗憾吧。父母身上还隐藏着对宗教的一些思考,不讨论了

       姐姐姐夫的爱,来自于他们的思想、信仰、共识上的契合,这也是一种常见的爱情模式,彼此在对方身上找到被认可感、安全感。姐夫说的话很富于哲理,但还是只能保持在思想层面,无法让思想和现实世界产生更多结合,从“对邻居无赖束手无策”“邻居因为姐姐一句话遭杀害”在姐姐、姐夫身上体现的矛盾可以看得出来,他们的爱,或者说他们精神世界的“富足”依旧无法处理她们的思想在现实上的矛盾。请先消化一句话:“矛盾”这个东西只存在于认知中,现实本身发生的只能是答案——矛盾、痛苦所反映的是我们的内心,而不是现实因素。姐姐姐夫的爱的问题在于,人有没有能力将爱在现实中所体现出的矛盾消化或推动,这一能力的先决条件是需要一种对自己人性力量的信赖,并以此尝试触摸现实恐惧的勇气,否则,人会害怕去爱,害怕“牺牲”自己。最后说一句:思想的完全体一定是现实。

       伍迪艾伦的艺术情感——人需要爱,又难以忍受孤独恐惧的折磨,在与世界(他人)结合的过程中,大多数人为了摆脱恐惧 但找不到合适的方式,只能采取同“一组人/一群人”同一化,代价是选择过度和失去大部分“个性”——如果我与他人完全一样,我的感情、思想、习惯、看法都与这一组人的楷模看齐,我就可以同这一组人(这个世界)达到结合,我就可以得救,不必经再受孤独和恐惧…但讽刺的是生来就包罗在体制和现实的模板中,被“围困”的每个人,如何才能不忘记我们人人都是只有一次存在机会,只能存在一次,并渴望触摸和体验这个世界呢——伍迪艾伦正是把这种人性本身的矛盾在他的作品中频繁和多角度的展现:将情与理的矛盾升级、将真实真相戏剧化、把必然用偶然伪装,质疑、摩擦、刺激着埋藏每个人在心底、深浅不一的火种,直至达到燃点:“只是一部电影啊,只是一部文艺作品啊。”按耐不住这场“伦理遭遇”的我们若有所思,却心底又明明感觉到骚动:好像不只是一部文艺作品这么简单。恭喜你,你如果有这个感觉,那么你已经开始了自我意识的觉醒。

———————————————————————————————

       题外话,伍迪艾伦的影片总体上,不适合还没有对“自我”与“世界”产生意识或思考的人,可惜大多数人似乎并没意识到这一点的必要,从满屏幕飞过的对影片情节的大肆批判和吐槽人物狗男女,三观不正什么不相干的都能扯进来的情况,可以看得出来,卫道者和假幸福们捍卫自己的幸福的手段却是充沛的口水,我只能说:滚你妈的智障——原谅我,深思熟虑后,还是只能选择这个言简意赅、人人能听得懂的词语。现实本身就是最真实的答案,如果能愿意剖析现实,直面人性需求本身去思考爱与婚姻,思考社会伦理的形成,就不会停留“人渣、三观渣、狗男女”这些伪道德标签上。
       不过不由得让我感觉“自我幸福”在当代社会,多么容易被人们轻视,容易被眼前的幻象所满足——体面的婚礼,稳定的工作,光鲜的学历,或更具幻象的:“爱一辈子”的承诺,万众瞩目的荣耀,坚如磐石的处事信条...
       探索自我(幸福)的先决条件在于能否接受与自己价值观相违背的价值观,任何单线的对“价值”和“幸福”的圈定,只能暴露无知和脆弱,具有包容力的价值观是智慧的土壤和内心强大的开端——愿意理解异于(甚至悖于)自己认知的世界和价值;从这里出发,才能证明你是带着哲学化的思考去探寻现象本质,才有能力,在如此众多角度对“幸福/自我/世界”的阐释中找到真正合适自己的。
       向每一个人生致敬,我们只能存在这个世界一次,用心活着
                                                                            ——狮子歌歌

 短评

Blake lively才有资格演令人魂牵梦绕的梦中情人吧?女主角调换一下,maybe比较合情合理

7分钟前
  • bamboo
  • 推荐

如果将来要给小老头儿拍传记的话杰西绝对是第一主演人选

10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我又能有什么理由不爱这部电影,太美了,又那么忧伤,就是这种伤感,找不到人诉说。

13分钟前
  • 私恋失调
  • 力荐

#19th SIFF# 谁TMD说这片儿扑街了来着……首映评价一般大概是因为本片剧情比较散漫,又是个爵士乐的结构,算是剧情化的[岁月留声]。是个自己NTR自己的故事,梗在信息不对称的巧合。纽约和好莱坞的双城记,结尾没有观众期待的大反转,却带来一种“生活是部喜剧,只是剧作家是个虐待狂”的无可奈何。

14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伍迪·艾伦是一个活在自己旧时光里努力证明自己身份的冒牌货,他拍出来的电影都是高仿的古董。不贬不褒,一种私人选择。结局处理的很好:什么是真正让人回味的爱情?在相同的时间,分隔两地,眼神看进空洞,那里面是值得回味的记忆。

17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还行

生日,18:30,Screen 4,Picture House,一个人。好大的一个厅,加上我也就5个观众,后面是一对老年gay couple。散场出门的时候,其中一个问我,"Do you enjoy it?",检票员笑着说,"Have a good night."突然想哭。

19分钟前
  • Raaachael
  • 力荐

随便看看,呵呵一笑的水平。不讨厌,但也真的没什么可喜欢的——太不痛不痒了点。

21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KS出戏

22分钟前
  • spinario
  • 还行

主角Casting大失败...

25分钟前
  • 马西吼吼吼
  • 还行

这个水平也能戛纳开幕我真是没话说了。(2016.05.16巴黎)

28分钟前
  • SunkIsland
  • 较差

轻浮的偷情故事,纽约和洛杉矶的双城记。把好莱坞黄金时代做成了背景,画面美得跟油画儿一样~伍迪·艾伦究竟做了什么啊,他是怎么把卷毛调教成一个小版自己的,连背都驼得一模一样!!!

3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3.5 非《午夜巴黎》级别,更靠近《无线电时代》的风格,卷毛和面瘫的三段式两城穿梭的爱情故事只是个引子,带出了美国三十年代上流社会俱乐部风情与犹太人家庭普通生活细节。“贝托鲁奇”式摄影抢了无敌老爷子的剧本风头,构图移镜打光,大师级别。结尾小感人,我们什么都没想,我们却又什么都在想。

34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推荐

虚张声势的遇上装逼的,难道不好么。@ IMU Whittenberg

37分钟前
  • 铎奇
  • 力荐

一般,真的很一般,这两年伍迪艾伦的电影越来越差劲了

39分钟前
  • 偏執小塵埃
  • 还行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度过的。但审视过的人生是没法过的,段子手伍迪·艾伦

42分钟前
  • 思郁
  • 推荐

三星半,发挥正常的伍迪艾伦,摄影和美术突出。卷毛果然还是适合伍迪的片子,前半段的话唠与衰样,又一次老爷子附体的感觉。小k很美啊,之前片场照也发很多了。感情纠结与有趣的讽刺,整体还是个轻松的爱情小品。另外就还是那个时代的再现与犹太家庭的小段子,讲好莱坞明星跟报菜名一样。

4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近三年最好的伍迪艾伦作品。比魔力月光和无理之人好。只要他能活着继续拍片就好,还能要求什么呢?

48分钟前
  • Danny
  • 推荐

階級可以流動,宗教可以挑選,舊事可以重提,人活在自由自在的世界,仍落得聚人皆醉我獨醒的惆悵。結局不免想起Matchpoint,那是一個人去承擔天堂與地獄的選擇,而這一次,是兩個人去取捨天堂與天堂。

51分钟前
  • 何倩彤
  • 力荐

光线一如既往地美,但是ks的演技看得我尴尬症要犯了,基本全剧就在一边跟你说话一边想别的事情。而且举手投足的范儿也不优雅,完全不30年代好吗

55分钟前
  • Roala
  • 推荐

吸毒脸加上蝴蝶结发带,强T小k抢镜到简直看不到移动的美镜头也听不到台词了,shit

58分钟前
  • 三替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