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个小时

记录片美国2007

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Kenny Ausubel  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  

导演:Nadia Conners  Leila Conners Petersen  

 剧照

第十一个小时 剧照 NO.1第十一个小时 剧照 NO.2第十一个小时 剧照 NO.3第十一个小时 剧照 NO.4第十一个小时 剧照 NO.5第十一个小时 剧照 NO.6第十一个小时 剧照 NO.13第十一个小时 剧照 NO.14第十一个小时 剧照 NO.15第十一个小时 剧照 NO.16第十一个小时 剧照 NO.17第十一个小时 剧照 NO.18第十一个小时 剧照 NO.19第十一个小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56

详细剧情

  逆转人类最黑暗的时刻!  “必看佳片!令人心忧、触目惊心”——曼诺哈·达吉斯,《纽约时报》。  “欢欣鼓舞……令人百看不厌。”——《洛杉矶时报》。  “寻找改变世界的方法。”——《ELLE》。  人类已经濒临绝境!扭转危机、阴止全球陷入生态灾难大爆发的最后时刻已经到来。影星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作为出镜旁白和制片人,为全球观众呈现这部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影片,以刻不容缓且引人深思的画面内容展示了人类过往行为造成的恶果及其发展趋势,更重要的是,影片告知我们该如何改变这一切。  本片邀请大批思想家参与访谈,包括政治家戈尔巴乔夫、科学家史蒂芬•霍金、持续性发展设计专家威廉•麦克多诺等数十人,这些智者的言论向我们提示了今时今日地球上所有生命所面临的严酷现状。洪水、火灾、飓风、冰山倾覆、不断增长的巨大垃圾山……所有的画面都令我们震惊,催促我们行动起来。我们会否采用令人振奋的新科技并改变自己的行为,以此拯救我们的地球?濒临绝境之际,为了我们下一代的将来,拯救这个独特蓝色星球的方法就在你眼前!

 长篇影评

 1 ) -

--------------------------------------------------

 2 ) 这是我喜欢的结局

“……不管怎样地球还是会继续转,它会及时重生,湖泊会再一次变得清澈,河流海洋高山,一切会再度恢复绿色,一切会回复平静,也许人类会灭绝但地球会重生,至于原因,因为地球拥有的时间是无穷无尽的……而我们的时间不是,我觉得现在是时候了……”
不过是在漫长历史的最后最后出现,我们却总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主角,其实没有我们,原本一切都很好。
这部片子说,我们一直在自杀,做一切可以想象和超越想象的事来提高自杀的成功率还茫然不觉并自我陶醉。不过所幸结果也无非是这样,我们成功的消亡,而世界仍在继续。虽然我们连累了很多种族,可是生命总会存在。
这部片子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希望,因为我们拥有技术、智慧,只要有观念上的转变,我们轻松可以扭转局势。不过我们才不会这么做呢,对吧。因为欲望而错失生的机会,不正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吗?鬼打墙一样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这个早就有人说过啦。
怀着生的希望,做着蚍蜉撼树的迷梦,迎来宿命的结局,这通常会发生,也的确应该发生,这是我喜欢的结局,what you want,what you get,有因有果,利落合理。

 3 ) 可能我们救不了地球,也救不了自己

确实说出了全人类所面临的现状,也站在科学家的角度批判了当政者。可发展本身就是不可逆的,政客们也不是全都只是为了更多的权力,发展本身已经和生存形成了死循环。人活百年,更无需用自己的行为为地球数十亿年的过去和未来买单。

百年前我们以为不吃草不拉屎的内燃机是clean的,半个世纪前我们认为水力发电是clean的,三十年前我们认为风力发电是clean的,但是现在我们发现化石能源快枯竭了,水力发电站让生态系统分崩离析,风电站带来了大量鸟类死亡和局地气候的改变,太阳能在生产单晶硅的过程中所产生的GHG甚至超过火电!所以,科学的发展仍旧是走一步看一步,我们能做的就是发现自己走错后及时收回迈出的腿!石器时代和原子时代,我们都在为了生存改变地球,我们像钟摆一样在两个时代间来去,只为了不把吸毒变成饮鸩。

百年之后,人,尘归尘土归土

数个百万年后,人类,尘归尘土归土

 4 ) 恶劣的暂居者

这片土地上的人类,食物链顶端的生物,但也仅仅是地球上的暂居者。自地球诞生以来,多少世纪更替,多少物种起源又灭绝,而地球依旧在演绎生命的变迁及盛衰。由自然赋予的生命,也因自然给予的资源而存活及繁衍。本顺应着自然规律的发展,人类也打破了这一常规,开始将自然视作资本,是满足其欲望的凭借,大规模人类的活动将地球弄得满目疮痍。人类脆弱,生命且短暂,但其智慧如同打破了潘多拉魔盒地释放了巨大的威力,撼动了其他物种的生存,毁灭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暂居于地球上,我们行径恶劣,甚是自私,但也容易接受现实,并期望改变现状,延缓这不断恶化的进程,从思想上变革旧识,接受新的理念。人类需意识到这是拯救自己,而非是挽救地球。地球一直更替着,但人类是否会有能力适应恶劣环境而生存下来,不做过分猜想,却是要保护此时此刻的环境。

 5 ) 11

现代人是一个难以置信的新物种,虽然我们没有意识到,但那是事实。在地球生命中的年历中,我们出现的很晚。如果地球形成是在一月一日,我们现在是十二月三十一日的话,我们仅仅是在十二月三十一日凌晨十二点之前的十五分钟出现,而所有被记录下来的历史都在上一个60秒内眨眼而过。
生命已经在地球上存在了38-40亿年,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物种,可99.9999%的存在过的物种已经灭绝了......人类存在的悲剧在于我们还是一个处于萌芽状态中的物种,我们不但在加速自己的灭绝,而且每年有50至55个物种因我们而灭绝。悲剧不在于即将到来的或潜在的人类灭绝的危机,而在于我们造成的大量的物种灭绝。

 6 ) 这部顶级制作的灾难大片,主角是我们每一个人

近日,澳大利亚火灾的新闻不时登上新闻头条。 自去年9月份以来,这场火灾已造成10亿动物和26人丧生。

欧洲哥白尼大气监测网络分析了这场大火的原因,认为澳大利亚大火快速蔓延与干燥、炎热的环境条件有关。 整个2019年,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量低于平均水平,这导致土壤和植被异常干燥。

回顾已经过去的2019年,极端天气事件频频发生。 美国明尼苏达州以-38℃的世纪寒流创造全美极寒新纪录,而远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阿德莱德,以46.6℃的酷热登上80年来的温度最高峰。 印非大地和中国华中地区经历百年一遇的大旱,被誉为“地球之肺”的巴西亚马逊雨林燃起密集持续的大火……

人们不仅要感叹,这几年地球是怎么了? 其实这个问题应该问问人类自己。 纵观人类发展史,基本上是地球两大最复杂的系统之间的关系——人类社会和自然,以及人类是否能协调好这种关系。 如果不能,人类就会灭亡。

人类总是说要拯救自然,但其实自然并不需要被拯救,只有不适合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没有不自然的自然环境。 需要拯救的是人类自身。

关于环保的纪录片有很多,但今天介绍的这一部比较特别—— 它的制作人是无数人的男神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并在片中担任出镜旁白。

《第十一个小时》,访问了全球超过50位顶尖科学家,为我们揭示气候异常背后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探索我们到底该怎么做。

第十一个小时

导演: Nadia Conners / Leila Conners Petersen 编剧: Nadia Conners /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主演: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 Kenny Ausubel 上映日期: 2007-08-17(中国大陆) 片长: 95分钟

众所周知,“小李”一直是环保先行者,他在微博上就曾呼吁过让大家重视气候变化的严重性。

这些年,他一直默默为环保出力,围观他的个人社交账号,除了偶尔发些新片宣传,大多是环保相关的内容。

就在本月,莱昂纳多参与创建的环保组织“地球联盟”(Earth Alliance)向正在遭受大火灾害的澳大利亚捐款300万美元。

去年亚马逊森林大火,“地球联盟”环保组织同样捐赠了500万美元用于森林大火救援。

关于这部纪录片,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表示: “制作一部关于世界末日题材的影片现在已经不是难事,但重要的是人们离开影院时能意识到他们有责任保护环境,然后做出一个简单选择,那就是行动起来,不再袖手旁观。”

火灾、飓风、洪水、干旱…… 往往生态灾难发生时,总是被媒体描述成突发的孤立事件。 然而,如果我们将这些“孤立”的事件联系起来看,会发现更深层的原因,这些频发的灾难背后共同指向一个源头——地球环境正在变化。 在过去的65万年里,地球上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未超过百万分之280,但现在这个值已经超过百万分之400了……

地球温度正在以以0.7摄氏度的速度增长,就算我们努力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控制在当前水平,地球的温度依然会以摄氏0.5度的速度增长。 这个温度足以融化北极20%的冰川,使北极地区的永久冻土开始融化。

而北极冰川全部融化最可怕的后果可能是,被困在永久性冻土层中的16.7亿公吨碳将被释放,这将进一步加速全球变暖。 另外,冰封在冻土层中的古老病毒有可能再次苏醒,人类对此毫无免疫力。

工业革命之后,大自然不再是一种令人敬畏的存在,而是变成了一种为人所用的资源。 而且,人类默认这种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也以为人类的进步可以是无限增长,无限扩张的。 然而事实是资源是有限的,只有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

曾经刀耕火种了几万年的人类,学会了开采石油,人类工业文明开始高速发展。 于是短期内,全球人口大爆炸,激增几十亿人。人类不仅互相竞争,也开始和大自然竞争。

然而,现代人类其实是一个非常年轻的物种,在地球生命的年历中,我们出现得很晚。 如果地球有年历的话,假设地球是1月1日形成的,我们则出现在12月31日,而且仅仅是在12月31日凌晨12点之前的15分钟出现,而所有人类历史都在一个60秒内一闪而过。

我们其实还是一个处于萌芽状态的物种,对地球和自然规律仍然缺乏了解。

麻木于工业革命带来的“舒适”生活,却对化石燃料带来的环境危机视而不见。

地球气温升高几乎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南北极冰层融化会减少反射回太空的太阳能量,因此进一步提高气温。

而砍伐掉的森林很难恢复,它们最终会变成干旱的沙漠。 为了种植农作物,地球上已经有超过30%的土地严重退化。

自然界中的一切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砍伐树木除了导致沙漠化还会带来更多灾害。 事实上,一棵树能在洪水中,像海绵般储存多达216吨水,防止这些水流失,之后再还给土地。所以滥砍滥伐还会导致洪水和土壤侵蚀,洪水最终又会造成海洋污染。

如今地球上维持生命的生态系统已经摇摇欲坠,尽管这个系统已经发展了几十亿年,工业文明却在短时间内造成了无法修复的破坏。

众所周知,地球能产生生命是需要极为苛刻的条件,乃至于我们至今还未发现其他外星生命。

然而,地球这种看似得天独厚的环境其实异常脆弱,一旦平衡被打破,地球环境被改变,它很可能变得不再适合人类生存。 霍金就曾预言,按照人类现在对环境的影响速度,地球未来很可能变成另一颗金星。

生命已经在地球上存在了38—40亿年,99.9999%的曾经存在过的生物都灭绝了,可以说“灭绝”是生命的一种自然现象。

悲哀的是,人类在“走向灭绝”的同时,也在灭绝其他物种。 每年有50~55000个物种因我们而灭绝。

自然确实有修复能力,即使我们完全改变地球上的空气、水和土壤条件,生命也会一样顽强地适应,反而是处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是最脆弱的,而地球没了人类照样会转。

过去30年来,人类在防止全球变暖的战斗中已经失败了,我们为什么能对这一切无动于衷呢?

答案在于,这个现代化全球化的世界,经济增长仍是许多公司和政府关注的焦点,它们为了经济利益不惜毁坏环境。

而大众也沦为消费主义的奴隶,拼命工作来维持更高的消费水平。 本质上,这样做只会消耗更多的地球资源,最终制造更多的垃圾。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已经被现代社会切断。 人类无法看到真正的美,只好在消费主义的陷阱中寻找替代品,追逐着那些实际并不需要的东西。

尽管人类已经濒临绝境,但眼下我们仍然有机会做出改变。 从具有破坏性的大量生产变为大量可回收利用。

尽可能开发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 减少人类对石油的依赖。

事实上太阳每天提供的能源,可以支持地球上每个工厂、家庭、每辆车13000次消耗,只是它还没有被人类有效地利用起来。

做好水源净化工作,让每一滴进入大自然循环的水都是干净的。

换而言之,人类需要建立一个可循环的“从摇篮到摇篮”的系统,而不是一次性的“从摇篮到坟墓”。 这种可循环的模式,人类可以从大自然中获得灵感。 在自然界里没有“垃圾”,一种生物的排泄物是另一种的食物,这就是工业系统最终发展的目标——无垃圾工业系统。 一切都被循环利用起来,没有浪费,没有污染。

例如,把建筑设计成树一样可以自然循环,会是什么样呢?把一座城市设计成一座森林呢?如果一座楼能进行光合作用呢? 也许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师。

在全球变暖这样的大问题面前,个人的行动看似没有意义。但从很多方面来说,如果每个人能改变一点,加起来就是很大的改变。 改变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才是长久之计。

人们应该跳出消费主义的陷阱。 生活不应该被商品引导,人的价值观不应该被广告营销所影响。 很多商品不过是用来标榜自己,我们真的那么需要吗?

工业革命前的节俭精神,应再一次被人类寻回。 工业革命让人们产生错觉,地球资源是取之不尽的,现在我们都知道并非如此。而节俭也并不是贫穷,而是更明智地利用资源。

环境保护曾是少数人士的事,随着温室效应和其他灾害的发生,环保逐渐成了全人类关注的焦点,很多人已经开始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在这一人类历史的关键时期,修复工业文明带来的破坏是我们的责任。

无论如何,地球还是会照常升起。它会及时重生,河流、海洋、高山,一切都会再度恢复绿色,一切都会恢复平静。 因为地球有的是时间,而人类没有那么多时间,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处境。

*本文作者:RAMA

 7 ) 比<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强太多

这就是真科学和伪科学的区别.
鼓吹<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是小成本典范的人看过这个后估计可以歇菜了. 这个片子具体成本是多少我不知道,从其设计来看绝不会太高.可它赋予的探索意义不是<这>能比肩的.
多说无益,吹<这>的来看看再说吧.

 8 ) 如今,造就我们的是什么?

在the 11th Hour中《远古阳光的最后时刻》一书作者托恩·哈帝曼(THOM HARTMANN, Author. The Last of Ancient Sunlight)说:“这个问题不是技术的问题,也不在于二氧化碳过多,也不在于全球气候变暖,也不是垃圾问题,这些都只是问题的现象,问题在于我们的思考方式,这个问题的基本是文化的问题,这个病的根本在于我们的文化。”

而奥伯林学院的大卫·奥尔(DAVID W. ORR, Chair. Environmental Studies Program, Oberlin College)则说:“我们现在成为了每年5000亿美元的广告业的猎物,等孩子们上大学或者从中学毕业时,当他们成为大一新生时,他们已经看了数千小时的电视,平均每天四个多小时,有研究指出其结果是他们可以认出1000个品牌,却认不出10种以上的当地动植物,所以说我们不但是消费者,也是地球物种白痴。”

我想当我们说到现在的我们是怎么来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说某某电影影响了我的一生或者某某书激励了我,它们造就了现在的我,而不会说经常熬夜纯粹是在向熊猫学习,也再不会有看到鸟在飞的万户,看见闪电的富兰克林,看到苹果的牛顿,如果你一心向物理学的话,你可能会成为一个看到爱因斯坦的XXX。

在上初中的时候我们有个暑期调研,是关于一个叫“漩门二期”的围海蓄水工程,大致上是把一片海围起来,然后通过自然降水把围起来的水淡化——或者更复杂些,或者只是一个填海工程,现在已经没多少概念了,因为学校组织这个活动的目的并不是让你去认识这个存在,而只是一种形式,只是分发你一些资料,一顶带标志的红色鸭舌帽,然后大家一起乘一辆巴士去现场看了一下。现在唯一记得的就是网箱养殖——这么说起来,“漩门二期”似就是为了这个目的。

为了明确起见我摆渡了一下“漩门二期”:
漩门二期围区位于乐清湾玉环县中部,东靠玉环县次中心工业重镇楚门、清港,南距玉环县城中心约15km。围区围垦工程总投资5.29亿元,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项目,1998年开工建设,目前已基本完工。围区总面积5.6万亩,其中可供开发利用海涂资源3.2万亩,蓄淡水库水面面积2.4万亩,水库总库容8510万立万米,正常库容6410万立万米。

看来,像记忆里记录的,蓄水,围垦填海,滩涂养殖还真都沾上了点边。

我上初中那会儿“漩门二期”可能还只是筹备中,想起来,我们看到的可能仅仅是一期的工程,现在十年过去了,也不知道是怎么样了。当然,我想说的主题不是这个。我想说的是,你看,我为了确保自己记忆的正确性,我摆渡了一下。

摆渡(Baidu),谷歌(Google)现在成了我们探索这个世界的最主要途径。“得来不易”在互联网强大的数据库面前早已是种陈腐的思想了。这样,“得来不易”这样本是用来教导人的话变成了一种很尴尬的存在。

这个世界与过去的世界一个最显著的区别就是,仿佛人们知道的越来越多,但是已经不再可能出现一个博物学家。

《哈尔·罗杰历险记》中的一家子的种种历险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故事,这套书的作者是个博物学家,所以我记住了博物学家这个词,并且立志要成为一个博物学家。但如今我已经完全不抱希望了,打个比方,几百年后当石油和煤消失的时候,是不会再有石油工人或是采煤工人这样的职业的。

就比如说豆瓣这么个环境,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在这里的人引以为荣的不外乎自己看了多少书,看了多少电影,听了多少音乐,在满足了攀比、虚荣心的同时,从中又悟到了多少人生,或者最基本的,得到了多少娱乐,并且通过它们又交到了多少朋友或者看到了多少自己的影子等等之类。当然,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说,有时候这也仅仅只是一种生活的记录,不过,这样的人生会更加特别?自欺欺人。

书,电影,音乐,我们这一代人都是这么长大的,而正是它们造就了我们现在的样子。

有谁现在敢说,自己是在自然环境中长大的?我们都是在虚拟环境、人工围墙、城中成长的。问题已经不再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这样的问题了,就像AI,离了电路板电线中央处理器硬盘我们就什么也不是了。身在局中是我们存在的唯一状态,到处都是局。那不是我们的衣服,那几乎成了我们的肌肤,那不是我们的空气,那是我们背着的氧气筒。

我权衡不了其中的利弊,最多只能安排一下它们侵占我的人生的比重。因为如果你向自然学习,那必定是个非常缓慢的过程,效率非常的低下,而且我们已经没有什么可向自然学习了——没有专业术攻,普通人如今能向大自然学到什么?我们现在所谓的学习都是一种二次获取,说是学习,倒不如说是一种成品的吸收过程;而我们所谓的创造,更多的是种偷换概念了以自慰的重复劳动而已——就像我学设计的,我所学到的就是,你抄得越像模像样,就越有人来套近乎,非常可悲,所以我基本上像博物学家那样把这个理想放弃掉了。我们做的无意义的事情早已不计其数了。

我们应该知道自己要做出怎么样的选择,不要偏激到把笔记本砸掉,或是说把所有的书都烧掉,或者说把CD全都当飞碟飞掉,也许更多时候我们只要多花点时间去接触自然,听听风声,欣赏鱼跃之类的就会大受安慰——也大概就只剩下这么个选择了,因为想摆脱这种“毒瘾”多半是不可能了,学陶渊明?那你就只好穿越一下了,因为我们看深渊看得太久了。

我权衡不了其中的利弊,因为明显的后者我们可以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东西,至少是看上去有价值的,而且这样的选择客观上可能也是利大于弊——但是,你要活出个怎么样的人生那完全是另外一码事,这跟你得到多少之间的关系是没有任何数学公式可以来衡量的。

你要把自己造就成什么样子,那就去做相应的事情。虽然你不可能真正从我们累积的陈年文化、以及整个世界的意识形态中逃跑——没有一场本质上的革命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但至少尽个人努力多少还是可以做到一些可能的事情的。

想逃避的去逃避,想追求的去追求,我想,仅此而已。

 短评

戈尔巴乔夫,好久不见

7分钟前
  • tongzhou930
  • 力荐

turd

8分钟前
  • sasasasa
  • 较差

我被深深震撼了,并且知道这种震撼将会伴随我的一生

9分钟前
  • 飞行
  • 力荐

小李还是副编来

14分钟前
  • 猫猫-
  • 力荐

地球人都得看

19分钟前
  • Vince♫
  • 力荐

Time for action!

23分钟前
  • 马西吼吼吼
  • 推荐

影星的力量,让我看了这片子;片子的质量,保证了能打动俺这样比较顽固的“环保扯淡”派,毕竟理念阐释的很清晰,有理有据。尤其感兴趣后半部讲solution时列出的不少方案,于是又后悔起世博时没多少机会看工业和城市设计展示的部分。。。

27分钟前
  • 螃蟹
  • 力荐

我们毁掉的是我们自己

30分钟前
  • Asdfghjkl
  • 力荐

这个也还可以

31分钟前
  • EVANGELION
  • 推荐

又一部访谈式 许多观点很犀利

32分钟前
  • 力荐

the gobal citizen..martin describing leo

33分钟前
  • jo
  • 力荐

话太多了

37分钟前
  • 把渣害
  • 还行

也许里面很多理论不是那么浅显易懂,但这并不是在危言耸听。所有的事情都在发生,也会持续性的发生,而罪魁祸首就是我们自己。★★★☆

41分钟前
  • Q。
  • 推荐

在数字频道偶遇

44分钟前
  • jj73浅之
  • 推荐

环保价值加一颗星

45分钟前
  • 月球漫舞者
  • 推荐

最大的缺点就是叙述不够国际化

49分钟前
  • 彼岸之葵
  • 推荐

堆砌事实太繁琐, 道理讲得太大, 宏观角度来讲这是部好纪录片, 而细节上的缺失使得它只能有3星.

54分钟前
  • SilentTyler
  • 还行

看不懂,看起来有点儿累

55分钟前
  • ..Rita
  • 还行

各领域大拿们阐述概念条理清晰,抒发观点情真意切,受益,并为之努力。

56分钟前
  • 私房歌
  • 推荐

不停地再说不停的在说听的好枯燥但是说的我很恐慌,那么世界快点末日吧,回复以前的样子,让人口更少些

57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