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

记录片大陆2004

主演:内详

导演:张以庆

播放地址

 剧照

幼儿园 剧照 NO.1幼儿园 剧照 NO.2幼儿园 剧照 NO.3幼儿园 剧照 NO.4幼儿园 剧照 NO.5幼儿园 剧照 NO.6幼儿园 剧照 NO.13幼儿园 剧照 NO.14幼儿园 剧照 NO.15幼儿园 剧照 NO.16幼儿园 剧照 NO.17幼儿园 剧照 NO.18幼儿园 剧照 NO.19幼儿园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8 15:23

详细剧情

  湖北武汉一家全托制寄宿幼儿园,一群天真无邪的可爱孩子在镜头前展现他们最真实的一面。他们会为了对父母的依恋而大声哭闹、会为了和小朋友偶然的争执大打出手、会为了穿不上衣服以及摆不好椅子而脾气大发、也会为了星期四和星期五的先后顺序讨论不休。孩子的心中没有对错,就如同一张等待书写的白纸却又不可避免地被强加了许多来自大人的既定价值观。孩子无所顾忌的言语,似乎也折射出一些不难捉摸的意味……  本片2001年5月开始筹拍,经过3、4个月观察和准备于当年9月正式拍摄,历时14个月前期拍摄工作结束,于2004年3月正式完成后期制作,影片荣获第十届上海国际电视节最佳人文纪录片创意奖、2004年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纪录片大奖。

 长篇影评

 1 ) 幼儿园里面没有春天

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每个人都上过幼儿园,但是它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好的回忆。在我的印象中,那从来就是粗暴地将孩子从父母身边剥离并且把他们的心灵烙上痛苦印记的地方。世界不再是你一个人的,这本身也许意味着成长,但是在那些复杂的人际交往当中,有着无形的攀比和隐含的暴力。这种攀比和暴力,有时来自于孩子们之间,有时也来自于不负责任的老师。我曾经认为,一个孩子即使不上幼儿园,对于他的人生也并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但是由于成人习惯或者被迫着把注意力完全投入工作当中,就有了幼儿园开头小班全托的孩子们扯着家长的衣服哭泣的一幕。
 
第一次知道《幼儿园》,是在《新闻晨报》上。应该说报纸的介绍和自己看纪录片的感觉还是不太一样。原来张以庆并不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是用一种旁观者的眼光冷静地记录着每一个片断。生活当中有很多伤害我们都无法预料,尤其当你不是故事的主角,就更不会体会到其中的百般滋味。
 
镜头里面的孩子拽着大人的衣角看着别的孩子在幼儿园门口声嘶力竭,似懂非懂的脸上写满了莫名的表情,也许下一个轮到的就是自己。他们即将离开父母的怀抱,从周一到周五,吃自己并不喜欢的饭菜,和自己并不喜欢的人同处一室,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被完全打破,然后被老师们以同样的规则要求着,用同样的方式管理着。那个叫做马玉兰的孩子,显然是顽皮的,但是顽皮并不是过错,她在幼儿园遭到老师的不断指责,只是因为她妨碍了教师对于群体的管理,在一个注重个性的社会里面,孩子的棱角就是这样被不断地打磨,直到泯然众人。而那些半夜里面睡得正香却被教师一个一个从温暖的梦乡里面强行拖出来小便的孩子们,这个时候一定会想念自己无忧无虑的家庭生活。这一切都会在群体活动时发泄出来,一个男孩子三下五除二地把饭菜吃了下去,嘴里嘟囔着:“吃完回家。”而另外一个女孩子却还在那里寄希望于教师像妈妈一样温存,不停地向他们发出求救的信号:“老师,泼了。”所谓泼了的东西,就是她的饭菜,顺着花裙子的领口,一直淌到大腿上面,她的身后是无数孩子嘈杂的嬉闹声,没有一个老师注意到她。
 
在幼儿园里面究竟充斥着些什么东西?我们在片子里面看到的是无数的打闹、耍无赖,有的时候成人以为那也许不过是小孩子们常有的交往方式,但是乖巧懂事的往往被娇生惯养的孩子打到鼻腔流血,随性豁达的常常被不依不饶的孩子纠缠到耳鸣。所谓的友爱,恐怕只能是一种假象。张以庆经常在片子当中出现一个孩子独处的场景,教室外面阳光明媚,但是在那绿色油墙的教室里面却有一种冰冷的孤独。很多孩子都是以一种个人的方式存在着,尽管很多时候他们常常会给人一种群体活动的错觉。午睡结束之后,会有一个孩子慢慢地穿着衣服,或者是系着鞋带,他们以这样的方式有意无意的掉队了,最终在自己的努力中挣扎,走的时候也许会若无其事地打个喷嚏。都与他人无关。所以即使是在幼儿园里面,我们都还只是一个人。
 
这种独处让我们都会感到孤独,剧照当中的那个女孩子在片子开头哭得梨花带雨,背景音乐是《茉莉花》,幼儿园的门把孩子们和这个世界隔开,让他们只能透过院门向外张望。他们希望从那门缝里面看到什么呢,只有每一个孩子自己才知道,而往往等到他们长大之后,又会将这一切忘记,然后把自己的孩子也送进幼儿园。片子当中那个等着父母来接自己回去的孩子,看得我非常揪心,他总是不停地在幼儿园的前门后门张望,每一分钟都显得充满期待却又焦躁不安。孩子们在这一时刻是柔弱的,我见犹怜。
 
也许我们把孩子的想法看得太简单,但是对于这个社会上的很多事情,他们门儿清着呢。最经典的莫过于他们对美伊战争的评价,所谓的国家之间的恩恩怨怨,其实就和小孩子打架没什么本质区别。但是孩子又毕竟只是孩子,对于曾经带着这个民族无限伤痛的日本人,他们的仇恨又显得有点盲目和糊涂。但是即使是成人,又有几个真的是成熟的?所以我们无法苛求孩子。
 
除了幼儿园当中的影像,很多孩子的访问被穿插在片子当中,他们狡猾地在那里笑着,不愿意透露自己心中的秘密,显得真实而又可爱。他们用稚嫩的声音心算着数学,练习着“八百标兵”的顺口溜,他们有的时候会因为能力不足而答不上来,有的时候偏着脑袋却说出了比大人还要专业的答案。
 
在这个没有童年的时代,三岁的孩子们已经长大了。也许用一种悲哀的眼光来看《幼儿园》的我,是有点偏激的,但是我还是深深被那些孩子们感动了。孩子们只有孩子们自己的纯净,他们身上的污点都来自于我们这些成人的玷污。我曾经认为,应该让博士去教育幼儿,但是中国总是用分数划分教师的档次,而事实上大学的教育并不能将我们改变多少,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越来越藐视教育的能力和可能,但是我后来又认为,只要有一颗爱着孩子、明白孩子的心,其实学历的高低并不是教育者最主要的问题。
 
那些都是我们的孩子,也是曾经的我们。将来还会是我们的孩子的孩子。圣埃克苏佩里说过:“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个孩子。(可惜,只有很少的一些大人记得这一点。)”如果可以的话,真希望幼儿园的故事不再重演,但是这也不过只是一种希望罢了。

 2 ) 意想中的美丽

美好,单纯,无忌……所有关于描述童年的词,我们也许都曾用过,但《幼儿园》平静的告诉我们这一切都不过是我们,成年后的我们,一相情愿的给童年加上的标签,关于童年的记忆不过是我们的自我慰藉。有人说从这部片子看出了人性的如何如何,我觉得那只是一种徒劳,某种虚张声势。即使是在幼儿园,人性也早已被格式化了,一味的寻找,得到的不过是一中强制的自我暗示。

张以庆骨子里应当是带有强烈感性和寂寞的,他对色彩和空间的把握控制都不断的证明着这一点。在两排床构成的深深的纵向空间里,一个孩子孤独的在这个空间的最深处不断的调整鞋子。而冰冷油绿色漆成门窗以及半堵墙偌大教室,镜头里只有一个孩子在摆椅子,不得要领,张望了一下,似乎没人能够帮助他,平静得有些甜美的音乐下,无助的孩子继续摆弄椅子,以他不得要领的方式,镜头定格,画面转换,另一个孩子在同一个教室的另一角坐在桌边,孤独的四处打量,目光失去了焦点。

每个人成长为今天的样子,都一定不是由某件事或者某个人造成的,而是有许许多多的事,许许多多的人不断的叠加累积,于是,我们就长成了今天的样子。镜头过渡,中班的孩子整齐的跟着老师统一的起立坐下,不问理由,不吵不闹,只是整齐的做着这一切。而张以庆在这个整齐的群体里用长焦特写了一个打着呵欠揉着眼睛的孩子。张以庆,他窥视着一切的发生。

关于《幼儿园》张以庆给了它两条线,一条是纪实的,另一条是访谈。访谈不断的插入纪实中,开始是一些参加了许多特长班的孩子,不断解答对他们来说显得过于复杂的数学运算,这让我以为张以庆也掉入了传统俗套的各种反映孩子课余生活受到限制的旋涡。但还好,张以庆不过只是用它来打断一下已经结构化了的片子。固有的结构让人有点烦躁,孩子的哭声更加加深了这种烦躁。并且民族仇恨果然是根深蒂固的,孩子们的回答冲动却鲜明的反映了这一点,这就是中国人民,这是从来没有人注意过的一点,所有的思维都认为孩子的思想是由成人所教授的,但事实上,在中国,所有的孩子与生俱来的都带有强烈的民族仇恨,对他们心目中的“日本鬼子”对他们意识中的“美国佬”,我们一直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张以庆以其那些带有明显感情倾向的画面和那些特别主观孩子“成人化”的对白说明了一切。

去年就看过了张元导演的《看上去很美》王朔小说作为剧本,同样是个残忍的故事,虽然叫看上去很美,但有的只有无奈和寂寞,我一直在说服自己这只是个小说,但张以庆深切的打断了我的意想。记录片的好处就在于没有设计和偏见,一切都那么真实,甚至有点混乱。《幼儿园》的一切都是真实的,让人无路可退,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越来越不了解的世界。

大多记录片都显得有些或者十分粗糙,但张以庆不,他特别地注重构图,夜里孩子们都睡了,先是特写一个孩子酣睡的姿态,镜头拉开,这个孩子的手牵着邻床孩子的手,两个孩子就这样手牵着手睡去,在扩展画面,在画面的上方同样整齐的靠着两张床,上面同样睡着两个酣睡的孩子,落入凡间的天使,如果这是一幅照片,我可以这么命名。他的作品具有相当强的艺术性,画面唯美而精致,失却了粗糙,更有着类似于电影电视的拍摄手法,加入了顽强存在的主观意识,因此很多人认为这不应该被认为是记录片,然而这其中却没有一个镜头是设计的没有一个场景是安排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只是我们没有勇气接受这样的一个失序状态,这种状态下的孩子,过于社会化和成人化的孩子。

张以庆一再的在他所接受的访谈中强调自己不是一个骨子里寂寞孤独的人,当然这也不是重点,但将记录片故事化和艺术化又似乎出卖了什么。另外一个叫贾樟柯导演说:“这是一个无望的世界,我们只有死磕。”

孩子:问:警察是干什么的呢?

孩子:交警...交警可以收很多钱。我干爹是交警,他收那个车子...

  问:如果你是交警,拿了钱,是应该交给领导还是应该自己拿回家呢?

  孩子:都分一点...领导也分一点。

  问:如果你不分,自己拿回家行不行?

  孩子:不分?不行。那我的领导没钱怎么办?

另外一个孩子:问:“你这么大个儿,你怎么长这么高的?”他马上跟你扯:“我是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帮助下长这么高的!”

审视或者哭泣,张以庆感性的深入,人们却无法理性的思考……

 3 ) 一名未来幼儿园老师的观后感

  幼儿园不是NEVERLAND。孩子在幼儿园所经历的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入世而不是出世。所以无论孩子经历了何种的痛苦、无助、委屈、愤怒,无论幼儿园已在一张张的精神白纸上勾勒出了怎样的图形,这都是一个人在成长中所要面对的,或早或晚。
  片子中反映的全托生活很真实。拍摄者冷静地暴露出中国普通幼儿园所存在的很多问题,但他只是通过群体中的幼儿百态来反思人在社会中的处境以及教育与人之间的冲突。他深入挖掘了一些因素,又忽略了很多因素。
  从片子中的教室环境来看,这是一个级别一般的幼儿园。桌椅摆放十分紧凑,孩子的活动空间十分有限。从幼儿社会性发展来看,若孩子的个人活动空间狭窄,极易引起各种行为问题,如攻击性行为。教室布置了无生气,而且我没有在镜头中看到合理的区域划分,即美工区、阅读区、娃娃家等。我非常怀疑孩子平时是否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由的区域活动。
  中国幼儿园中教师与孩子比例失调是顽疾。所以我一定都不惊讶拍摄者能够记录到那么多没有教师关注引导状态下孩子的失控行为以及教师专横的一面。当一个教师应对三十多个孩子时,了解个体需要、注重个体差异性何从谈起。不过片子中的教师也确实差强人意,从常规到活动,从言语到行为,从调解幼儿矛盾到矫正幼儿行为问题,都做的不合格。
  最后想对家长们说:第一,尽量不要全托,无论工作多忙,每天都要记得耐心的给孩子讲一个睡前故事,对他微笑。第二,幼儿园不是为你看孩子的地方,那是托儿所,好的幼儿园会让你的孩子有所成长有所思考。第三,爱孩子但不要娇惯孩子,一切为了孩子但不是帮孩子做一切。

 4 ) 你们笑的,正是我每天的生活……

首先想说,这部片子没有什么所谓的和谐版。有些人没有看到有些段落,可能是大意,也可能是上传者疏忽复制者遗漏吧。我是在电影院里看这部片子的,听张导自己说,这部片子在正规渠道播放的很少(电视台),也没有正式出版发行的音像制品,主要原因就是怕触及孩子们的隐私和心灵,所以他等到他们都长大了很多的时候才拿出来放。这也可能是和家长约好的,才会同意他们拍摄。
    
这部电影太精致了,以至于很多地方让人觉得不象记录片。为什么那些好玩的话好玩的举动和表情你就能捕捉到呢?但真的是记录。靠的就是日复一日长达一年的拍摄和与孩子们的相处沟通,才让他们忘记了机器和大人的存在。机位也是和孩子平齐的高度,以至于摄像总得趴着。
    
记录片是不是应该有个人观点历来就为众人争论。我自己的观点是当然可以有,而且好的作品一定必须有。只是必须基于镜头画面的绝对真实记录,而且不能恶意扭曲断章取义的剪辑。
    
从这一点说,幼儿园和张以庆没有违背。至于他想表达的东西你喜不喜欢接不接受,那是他的手法和你的立场的问题。那些有些人觉得有问题的提问,在我看来其实不是为了单纯引导孩子看他们会怎么回答,而恰恰是为了引导我们这些成人观众的,在看到这样的答案时我们会怎么想,又该怎么做呢?

最后如题所说,我们笑的,正是这些孩子们每天的生活。在我们开怀大笑时,他们可能正在感到茫然、悲伤、愤怒、屈辱、绝望(那个找不到袖子的陈智鹏还有放不上椅子的孩子)……我说不清突然体会到了什么,只是觉得别有深意。

 5 ) 这个世界注定没有安慰,也没有妥协~

张以庆导演的《幼儿园》,传说了很久,终于亲见~
是的,儿时的一切对人的影响是久远的~一个单位、一段日子、一堆成长中的生活碎片,总会承载点什么~
当我们弯下腰审视孩子的同时,我们也审视了自己和这个世界~
这片子很符合我个人的胃口,虽然有个别场景摆排的嫌疑,但仍以其细软的温情和那并不残酷的焦灼感染了我~
我相信片中的孩子们是幸福的,我也相信绝大多数人的童年都该是相对幸福的,那是种无目的的美好生活~
当刚入园的男孩无法自己穿上衣服,当那个小胖子难过地守望着总是最后一个来接他回家,当学习心算的女孩紧张的说不出话,当孩子们像模像样地讨论着中国足球、日本鬼子和911时,我有着深深的感触~我想,我是做不来纪录片的,因为我缺少镜头背后的那种克制~
亦或说,成长本身就是一种克制,对无忌与欲望的克制~
长大,也许注定是个费力不讨好的事儿,但这个世界注定没有安慰,也没有妥协~
20岁时的我,是个推崇文艺片的准文青亦或伪文青,而随着年龄的更迭,越来越亲近纪录片,喜欢通过它的客观和冷静,去审慎地体味这个世界~
很大程度上,这个世界没意义,也不荒谬,只是存在着~
所有的愤恨、矫情、怀疑、批判,有一日终将不在~
我们唯有学着在理性中,尝试与生活和解~
感谢张以庆导演的呕心之作,感谢推荐并与我分享这部片子的好朋友们~这个世界有时浮躁的几乎要被物欲量化,尚有我们一起分享感动,这是足以珍重的事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b29df30100939g.html

 6 ) 《幼儿园》:真实记录下的主观表意

“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这是纪录片《幼儿园》一开头的两行字幕,前一句是片子中所拍摄的、清晰可见的客观事物,而后一句便是站在摄影机后、坐在剪辑台前的编导想要通过片子来表达的主观思想。“纪录片之父”费拉哈迪的学生约翰·格里尔逊说纪录片要“创造性地处理现实”, 俄罗斯纪录片创作家吉加·维尔托夫也曾提到纪录片要“将现实的片断组合成有意义的震撼”。可以说,张以庆的《幼儿园》正是这样一部通过对真实记录画面的重构,从而恰如其分地渗透创作者主观倾向的纪录片。 文学中有五种表达方式,分别是叙述、描写、说明、抒情和议论,而在《幼儿园》里,我们也能看到这五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它们承载了“幼儿园”这个题材本身,同时也承载了张以庆以其猎奇的视角所蕴涵的深层社会文化意义。 叙述——没有故事的细节 张以庆在谈及《幼儿园》的前期创作时说,“一直到了第14个月我才总结出来要拍什么,之前是一种直觉的判断,是直觉告诉我‘不拍什么’。”作为握有内容选择权的创作者,张以庆从选择“不拍什么”,继而逐渐在14个月里捕捉到了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化的内容,他要拍的是大家看不到的东西。于是,《幼儿园》里记录了很多富于意味、情趣和内涵的幼儿园的生活碎片。可以说,整部纪录片没有用完整的故事来串联,也看不到任何明显的情节线索,张以庆用细节结构全片,其不同于一般纪录片的提炼方式,不仅仅是对真实生活的素材进行采集、加工,更是一种选择性的更高层次的创作。这些细节不同于观众固定思维模式中的幼儿园——上课、游戏、天真无暇的孩子等等,在《幼儿园》里,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种独特的视角,张以庆选择将一般人忽视的生活细节拼接在一起。这些细节乍一看是琐碎的、散乱无章的,但随着影片的进行,我们能够逐渐找到前后的呼应与联系,比如孩子们嚷着“炸死美国王八蛋”,但同时又会不自觉地喝着可乐。——这种对美国文化根深蒂固渗透于生活的表现正是建立在对细节记录的基础上,张以庆善于在这些话语、动作上做文章,这里就体现了其作品中的主观倾向。就如他自己所言“你得把这个文章做下去,这就要有主动性了”、“我特别注意选题天然流露出的承载力,只有在这个阶段是我刻意的”。 因此,《幼儿园》是创作者通过选择、摄取具有“承载力”的现实生活场景、人物的生存状态,依着主观的心绪去超越直接纪录到的纪实影像,在清醒充分运用影像“表意功能”的前提下,经过重新建构,组合出流淌着创作者个人心绪的、记录着创作者独到认识空间的无故事化的纪录片作品。这种“主观的重构”便成为了真实影像下的“虚构的表意”,以呈现创作者的“情绪真实”。 描写——精雕细琢的画面 在镜头表现上,《幼儿园》同样基于一种客观中带有主观色彩的影像风格。说它客观,是因为全片选择的记录角度是低机位的平视视角,导演尽可能地把摄像机放低,以取得和幼儿园的孩子们一样的视角,展现的是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此外,大量长镜头的运用再现了幼儿园日常生活原貌。但同时,当拍摄者耐心冷静地客观记录以及在一些场景中摄像机的长时间地停滞时,会让观众时而有一种间离感。这种间离感并非是不真实的虚幻感,而是提供了一个让观众静下来细细思考的空间,在笑过以后,重新审视画面里的孩子,发现其实他们就和我们一样,孩子的世界已无异于成人的世界。《幼儿园》在镜头、光线的处理上可谓精雕细琢,没有晃动、没有曝光不足或过度,一切都很细腻精致,这是导演所追求的作品外在的部分,至于内在的部分,就是其主观倾向的东西,便是观众从中读到的、感悟到的,在平稳的长镜头里细细品味到的那部分。 说明——消色之下的对话 张以庆说:“当你用画面的表达达不到的话,就要靠文字和解说来补充。”《幼儿园》没有用一句解说词,它的“说”是用对话完成的,那么让这些孩子们“说什么”、“怎么说”,就成为了创作者表达其主观思想的另一种方式。张以庆说当摄制组和心理专家在选择问题时,并非要特地去影射些什么,但当这些成人化的问题问出后,得到的竟然也是很成人化的答案,此时导演才发现“其实和孩子是可以用成人的方式去对话的,他所接受的都是成人的东西”。 孩子的价值观、社会观、情感观、世界观,不如说是他们周遭的大人灌输给他们的价值观、社会观、情感观、世界观,虽然里面仍夹杂着些许孩子纯洁的想法,但不得不承认,那颗心的确是被“污染”过的了。从孩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背后是怎样一个家庭状况、他们的父母是怎样教育他们的,所以孩子的身上全是成人世界的影子。我想,导演在这里用消色的影调也暗含了一种无奈的态度,因为孩子们的世界与成人一样,充满了阴霾与烦恼,从暗黄的画面中,我们仿佛看到的是一个灰色的童年。 抒情——淡淡哀愁的《茉莉花》 童声无伴奏合唱的《茉莉花》在片中出现了多次,像一声叹息,烘托出了一种淡淡的忧伤。这后期加配歌声的手法,是一种具有作者强烈主观倾向的做法,承载着张以庆独特的心绪和审视心理,也是我们成人一种自省的映照:在带着淡淡忧伤的婉转歌声里,我们根深蒂固的关于童年的美好,在孩子们身上化为一片透明的记忆,透露出的只有无奈和感伤。在叙事层面上,《茉莉花》的乐声往往在动静转换处想起,游刃有余地将段落单元连接起来,强化了对立处的统一性,仿佛一声叹息。 议论——看似缺席的在场 《幼儿园》全片没有一句解说词,没有我们印象中导演滔滔不绝的旁白式说教。张以庆在冷静旁观的同时,表现为一种“缺席的在场”。说他“缺席”,是因为他没有直接进入到观众所看到的片子本身,没有用画外音的形式来明了地说他想说的话,因此在表现形态上显现出的依然是一种客观风格,使观众感到真实、亲切,但说他仍然“在场”,是因为他的主观思索仍深埋于对题材、镜头、拍摄角度、剪辑手法等一系列的选择之中,每一个镜头的选择、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接方式等都是根据导演的主观意图完成的。张以庆在5000分钟的素材里,选择了这70分钟,用这样的拼接形式呈现给观众,都是源于他对这一题材的认识与思考,以及他希望观众从中得到一种全新的审视与感悟,从而激发观众从新视角的影像文化中去拓宽视野,培养新的思维习惯,并由感性画面再次上升至理性归纳和对审美意味性的认同。 这种认同不是导演强加给观众的,而是观众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的。张以庆的《幼儿园》让作为成人的我们在儿童世界里产生了这种相似认同,尽管画面上的形象并非我们自己或亲朋好友,但由于“他们”与“我们”类似,并为这种类似而感到惊讶,它颠覆了我们对于孩子的概念化的读解,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无异于成人世界的幼儿园,这里面有爱、有关怀,也有纷争、有暴力,有我们身边能看到的一切,于是幼儿园成了社会的缩影。——这是导演观察到的幼儿园,也是他想让陷入概念化思维模式的观众看到的。 安东尼奥尼曾说过:“每一种真实后面都还有一种真实,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我想,纪录片所追求的真实或许只是一种创作手段,深层表意才是创作目的,才是我们看到另一种真实的途径。《幼儿园》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用张以庆所洞悉到的“真实”画面讲述了他眼中的孩子,于是我们被震撼了,便自然而然地去接受这种全新的“真实”。 转帖http://www.mtime.com/my/cocoqi/blog/3072411/

 7 ) 哭着进去恨着出来

我的幼儿园
恨比爱多
流血又流泪的委屈老师不会体会

如果杀人不犯法的话
我会在这个法案通过的当天

让内些老师也先
磕断鼻梁
针刺穿肤
生吞鸡蛋
并反手捆绑在椅子上
一整天
我想把曾在幼儿园受到的酷刑都还送给她们
但我怕在还没想要杀死她们的时候
就毙命了

我是真心期望美称幼儿园老师的法西斯女妖们痛苦万分的死去

 短评

很不错,有现实意义,摄影构图很美,基本五星。

7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你爸爸是做什么的?”——“警察”“当警察要做什么?”——“收钱”“收上来的钱怎么样了?”——“给领导”

12分钟前
  • 柳无码🌈
  • 推荐

简介说的挺好的,除了被孩子的天真无邪打动之外,一些大人和外在环境所强加的价值观已经印在孩子身上了。他们不知道去辨别,只是吸收,然后长大了也便忘记了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么一道记忆。如果让8年后大班毕业已是初中的孩子们看自己,可会突然湿了眼眶,还记得当年的四季朗诵,还有勾手指约定的眼神么

13分钟前
  • Strelizeia
  • 力荐

张以庆说,“或许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幼儿园》是一则成人寓言。说童年是美好的,只是成人的一厢情愿;说孩子是单纯的,也只是成人的一种预设。《幼儿园》让我们在孩子身上看到成人社会。对于下一代,我们并不了解。

16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一半是天使 一半是恶魔 尽是真

17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我一直认为 没有解说词的纪录片才是好片。。这是张以庆最好的作品 他用14个月的素材带剪成了没有尿点的70分钟 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过去 让3岁半的非非看到他自己的现在

22分钟前
  • 周鱼
  • 力荐

众生相从幼儿园就开始了~

23分钟前
  • littletwo
  • 推荐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差劲的幼儿园,但是只有从很差劲的幼儿园升入很差劲的小学才不会有心理落差,我们的服务都是配套的

27分钟前
  • 王xx
  • 还行

---------“请你们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中国儿童的批量制造

28分钟前
  • 格子
  • 力荐

我们是在怀疑啊那本就自己的童年,谁都感觉单纯来的直接喜怒发的纯粹可为毛都不愿延续了。如果你记得那孩子焦急等待的模样那我说人生来就孤独你一定承认如果你记得死抓衣角不放嚎啕大哭的孩子,那我说人无论走多远其实都为了回家你也一定点头。如果你记得顽皮女孩被训斥那我说天性早被既定规则给扼杀.

29分钟前
  • 力荐

其实这部高分纪录片挺差劲的,可以说浪费了大好题材,甚至后来让人感觉一切都是事先安排好的摆拍。但我却很喜欢它,相信小时候上过幼儿园的八成可以从中找到共鸣,孩子的世界也和成年人世界一样,从小就是各种虚伪欺凌假模假样杀鸡儆猴。天朝的环境莫非真的适合赚钱,不适合抚养孩子?★★

3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因为王菲的推荐,终于看了完整版。。。小孩的世界没那么简单,大人的世界没这么复杂。。。还有,武汉。。。

39分钟前
  • 肖浑
  • 力荐

【50:40版本】其实成人看孩子是一件很不公平的事,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他们也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只是有样学样而已,这种不平衡的缺失只有他们长大后在下一代身上才能弥补。愿孩子的心都纯净无比,孩子的生活都能无忧无虑。(大学时儿童心理学老师给我们看过孩子访谈的部分)

41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推荐

哭的闹的打的骂的听话的调皮的恨的爱的,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幼儿园,一个提前的成人世界,一个微缩的世间百态。

42分钟前
  • 花儿果果
  • 力荐

除了难看的带下划线的小标题以及难看的片头名字体,同样不明白为什么单独采访的小朋友几乎全是小男孩。- -,(我常常在想这个片子究竟在表达什么,因为更多的我看到的不是孩子们身上与生俱来的东西,而更多的是在成长过程中耳濡目染的大人们和社会上的各种“德性”而对他们的影响!真可悲。)

43分钟前
  • 如花就是小妖
  • 还行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能唱出“I love you”,却觉得“我爱你”是恶心的话、说不出口?为什么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就会被冠以“害人”的罪名而无法为自己辩护?为什么孩子会去憎恨没见过、甚至不确信是怎么回事的“日本鬼子”和美国人?

48分钟前
  • 理想多钱一斤啊
  • 力荐

“爱,就是我把你抱着”

52分钟前
  • 还行

“看上去很美”的真实版 看后让人会心一笑 因为生活在shzy国家的我们大多都是在这种类似的环境下稀里糊涂地长大懵懵懂懂地随着社会摆弄,渐渐失去自我却浑然不觉,然后老去…可悲又可叹的人生..而我们再也不回不去那个没心没肺的年代 再也无法把悲伤的歌唱得那么无忧无虑 我们青春的小鸟一去不再复返…

54分钟前
  • 猫龟🐌
  • 推荐

幼年时期所展现的属于人类那些毫无保留而纯粹度极高的悲欢、爱恨、善恶、愚蠢和智慧,其纯粹、强烈和直接的程度让我无法直视。第一天的分离焦虑撕心裂肺的哭,和最后毕业照上熟悉的坐姿——只想要忍泪唱起那句歌词:“不要走,大钟即使敲响你别放开手。”

57分钟前
  • 力荐

太好看,完全原生态,教育心理学读本。简直是面凸镜,折射出整个中国社会与中国人的面貌。“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可有些自小已丑陋的面容与话语,让人心中一凛。看一看,就怀疑中国二十年后也不会大变。哦哦,最感人是那呼唤妈妈后,一瞬间黯淡下去的小眼神吖…让我真想回到小时候被爸爸接幼儿园的一刻

1小时前
  • 匡轶歌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