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香

剧情片大陆1992

主演:朱旭,王玉梅,费洋

导演:孙周

播放地址

 剧照

心香 剧照 NO.1心香 剧照 NO.2心香 剧照 NO.3心香 剧照 NO.4心香 剧照 NO.5心香 剧照 NO.6心香 剧照 NO.13心香 剧照 NO.14心香 剧照 NO.15心香 剧照 NO.16心香 剧照 NO.17心香 剧照 NO.18心香 剧照 NO.19心香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59

详细剧情

  与丈夫离婚后,女儿以“跟着学京戏”为由将10岁的儿子京京(费洋)丢给了早年丧妻今独自在南方城市生活的老父亲(朱旭)。多年前,名噪一时的京戏琴师父亲因不满女儿婚事及对京戏的逃避,与之心生罅隙,祖孙两人初见尴尬之外,他对京京还有种莫名的怨恨。无意间知道女儿已同丈夫离婚时,父亲对京京愧疚之外多出怜爱,祖孙两人情感日趋正常。  祖孙两人渡江拜会也是独自生活的佛教徒莲姑(王玉梅),莲姑一席话让京京初识人生,心细的他也发现外公与莲姑早已相敬如夫妻。莲姑收到杳无音信40年的丈夫从台湾寄来的信件,外公一时心重如山,但莲姑并没等来她的丈夫而是听到噩耗,不久也重病不治故去。弥留之际,莲姑表示对外公多年的照顾不胜感激,并希望他能替自己超度。为了帮莲姑达成心愿,外公忍痛欲卖胡琴,这时,京京给了他意外的感动。

 长篇影评

 1 ) 曲水流觞,袅袅心香

央视10套的十一特别节目里看到了这个电影的推荐。没想到就在楼下的碟店买到了,丝毫不费气力。果然不出所望,之前并不知道这部电影,是我一直想看的中国电影。

是看不得现代人糟蹋东西,一如北海公园里画舫上改屏风隔断为五个福娃的宣传图。坐在这样的画舫上若是能有“画舫烟中浅,青阳日际微”的感觉就是大笑话了,很多这样的事情看得我哭笑不得心疼不已。

《心香》却不是这样,是把沉淀下来的东西,缓缓的,用漂亮的光线加以衬托,拈来成花。虽不是酒,却有曲水流觞的感觉,蜿蜒下来袅袅地蕴出香气,伴着京戏的喊腔,层层在心底散发出来。

无论是场景道具还是演员,能让人品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和可爱,以及传承的必然和重要性。

若是我也有那样一套房子,估计不再会搬家了吧。

 2 ) 点点感悟 缕缕心香

感觉最好的镜头是当京京被外公锁在家中看书,临家的女孩珠珠来找他时的一段。京京想出去玩但被锁在家中;珠珠想回家却被关在门外,两个同样生活在离异家庭中的孩子,一个在门外画着脸谱跳舞,一个在门内打着筋斗。镜头从门的内侧来表现整体画面,通过两个孩子的对话,将两个孩子的性格表现出来,同时又有着孩子天性的体现,点睛之笔。京京在影片中最为有名的一句台词就出现在这里,“结婚离婚,是必然规律”,这怎样听都不应该是一个十余岁的孩子说出的话语,但偏偏就是出自一个孩子之口,加上影片开头京京和母亲分手时安慰她的相似话语,可见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之大。

从北京到广东,一北一南,除了镜头中景物的变换和标志性的赛龙舟,影片之中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地域差异,也没有交代什么京京对于新环境的不适,算是对于影片处理上的一个遗憾吧。当然这当中也是包含着亲情是超出地域差别存在的一种感觉,所以,这两个地点之间的距离应该就是用来表现亲情可以承载到的距离的。至于影片中出现的两个地点,影片也没有太明确的说明,京京来自北京是从他一口的“京片子”中得到的信息,而外公家所在的具体地点始终没有明确的体现,但身边和广东话和每饭必喝汤的习惯已经很明白的说明了这里就是广东。不说明具体地点其实也是一种刻意的方式,因为这种故事可能发生在全国的任何两地。

京剧是国粹,但在二十世纪末期曾经一度几近没落也是不争的事实,影片中对于这个问题也同样有所提及,外公的徒弟改行唱流行歌曲就是对于这个现象的最好表现。影片中还出现了外国人比中国人更加关注京剧这一传统文化产物的场面,虽然有为了突出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的目的,但当中更多的还是值得当时的人们所思考的。

影片的演职员阵容很强大,导演孙周(《周渔的火车》)第五代,本片上映的年代正赶上张艺谋和陈凯歌辉煌的时期,所以这种家庭小品式的作品尽管叫好但并不叫座。两位老演员朱旭(《变脸》、《洗澡》)和王玉梅(《高山下的花环》、《谭嗣同》)是名副其实的国宝级演员,演技绝对一流,塑造这种角色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任何难度,可惜回过头来再看看如今的内地演员,实在是没有几个演技象样的能够叫的出来,影片中的小演员费洋应该是个学京剧的孩子,看其表现在京剧方面的造诣确实不错。影片的音乐来自大名鼎鼎的赵季平,影片中充满了传统风格的音乐和充满着传统风格的环境配合的天衣无缝。

以家庭为主题的电影历来都有着讨好的先天条件,但也因为题材过于广泛的被应用也使得当中出现了大量的充数之作,不过上面的担忧并不适用于本片,用在这里的只有后面这一句评论:“没有波澜起伏的剧情,只有平淡中脉脉流淌的温情。”

 3 ) 《心香》影评

作为一部90年代的艺术片,《心香》很好地表达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这是一部献给梦想,献给爱情,献给戏曲文化的电影。

《心香》讲述了父亲与母亲离婚后,母亲无奈暂时将儿子(京京)送回了住在南方的退出戏坛的京戏名角老父亲家,京京与爷爷起初见面十分尴尬,关系很僵硬,并且两人经常相互埋怨;直到爷爷知道了京京父母离婚的实情后,不再经常埋怨、责怪京京,关系渐渐缓和。京京通过爷爷认识了莲姑,莲姑教会了京京很多人生道理,而京京也发现了爷爷与莲姑如同夫妻般的感情,而这时消失了40年的莲姑的丈夫来了信,两人陷入了无法言说的处境。过了不久,莲姑的丈夫并没有回来,而是他的小叔子回来了,从小叔子的口中莲姑得知了丈夫在临行前去世的消息,在疾病与伤痛双重交加下,第二天早上莲姑去世了。爷爷得知后每天茶不思饭不想,直到有天收拾的时候看到了曾经的旧琴,于是想去茶馆将其变卖,正在茶馆给众人拉琴之时听到了江边孙子京京唱戏的声音,于是闻声而去,两人在江边用唱戏的方式交心。最后,爷爷帮莲姑和她的丈夫超度,京京离开爷爷,回到了母亲边。

影片的故事情节虽然容易理解,但叙事线索却较为复杂,不仅讲述了京京与爷爷的故事,还有京京与珠珠,爷爷与莲姑的故事,但影片最终归结为三个主题:爱情,亲情与文化的传承。

影片以京京的视角来讲故事,对于爷爷的人物塑造立体鲜明,倔强而又有温情,从一开始对京京的恨铁不成钢到后来的同情再到最后的感动、喜爱,全片的人物心理变化十分有层次,节奏把握地也很好。

全片都使用的是暖色调,且打光主要侧重给人物,而削弱周围环境的光。固定长镜头较多,且都是全景或大全景,全片的对话戏几乎没有用正反打的,凡是人物对话几乎都用一个人的近景或是特写,而且尽量少地切镜头,充分展现了导演的个人特色,但缺点是这样对话很难来展现对话时双方心理,关系的变化。

结尾的景深镜头中,京京唱了一句戏后,从景深中离开,并最后走出镜头,画面失焦,意味深长。总而言之,作为一部艺术片,它是有深度的。

 4 ) 《心香》这种老电影真的值得一看

在小伙伴的推荐下看了《心香》,小伙伴写东西写得真好,虽然我写得很差,但是我还是要恬不知耻得写下我对《心香》的感受。

整体电影的故事是一个非常完整的故事,有头有尾,故事的整体非常的顺畅,现在有很多现在的电影都不会去在意细节,对于一些场景外的故事逻辑根本就说不通,经不起推敲。而《心香》给人的感觉就是故事很自然,整个剧情给人感觉都很舒服,虽然我觉得还是有一些些瑕疵。

最喜欢电影的结局,京京和外公要分开的时候,外公似乎又想提让京京去学戏剧,但是珠珠在京京想要答应的时候拉了他的书包一下,这点特别打动我的是,外公在最后还是痛苦的,他生活的希望从莲姑变成了京京,他还有私心,还希望孙子能陪在自己身边传承自己的技艺,而珠珠的提醒就在于其实外公的悲剧就在于戏剧,虽然为自己钟爱的戏剧奉献了一生,但是戏剧是不符合这个时代的,坚持自己的坚持要付出的代价其实可能就是像外公一样,不会有一个很美好的人生,而不论京京怎么在这段时间喜欢上外公和莲姑,外公其实都应该明白不应该让孙子在身边和自己学戏剧了,因为可能让孙子幸福、不像自己这样悲惨才是一个老人家需要去做的。

而且还很喜欢的一点是,导演到最后也没有安排所有人的和解,我一直觉得有些电影最后突然一个人想开了,然后所有人都放下了、释然了是非常幼稚的,外公最后和京京爸妈的交流也只是让京京带一个话回去,这才是生活,生活永远不会给你一个简单直接的答案,很多的痛苦其实是相伴一生的,人大多时候不会因为某些人的顿悟而放下成见,放下过去的不和,外公的人生不会有喜剧的结果,有的只会有偶尔一些些的慰藉,所以最后外公表达出来的痛苦是复杂而真实的。

我觉得存在瑕疵的是,导演对于莲姑的病逝之前铺垫做得过于简单,并且外公在莲姑临终前的表现过于的平淡,其实外公是有小性子的人,会在莲姑面前逞强,这和外公在莲姑临终前的表现稍显得不是非常得统一。而且莲姑没有太多铺垫的离去给我的感觉就是,莲姑存在感还是差了一些,我更希望的是莲姑能在和外公谈论以后要走到一起的时候离去,虽然这么太过残忍,但是这样情节感觉更为震撼。并且,这样可以和莲姑之前偷偷把丈夫的“遗像”放起来的情节相互呼应,莲姑心里一定是非常愿意和外公走到一起的,之后没有对这个情节多做些阐述我觉得是很可惜的。整体莲姑的形象我不太懂得导演想表达出什么,莲姑为了丈夫坚守40年,然后默默地走了,给人的感觉就是体现了一下和对岸的封闭带给了很多人不幸而已。

 5 ) 《心香》——延续与沟通是人类不灭的探索主题

谈起《心香》,熟稔的观众闻之欣喜,不知者亦闻之疑惑,然而,将其称为中国电影史上难得的佳品,也是不为过的。

在1992年第1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上,《心香》连续斩获了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提名)、最佳男配角(提名)、最佳女配角(提名)、最佳摄影、最佳美术(提名)、最佳剪辑(提名)、最佳录音等多项殊荣。

事实上,若论起老少温情的电影,《桃姐》、《天堂电影院》等与《心香》相比皆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若论重构伤痕记忆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甚至是《芙蓉镇》等也皆显得更为出彩。

然而,《心香》恰如其名,有其独到之香。

“相识满天下,知己能几人。”

数年后,外公或许仍在锤炼京戏技巧之余怀念着逝去的莲姑;

而京京、珠珠早已长大成人,各自成家立业、阖家欢乐。

观众对《心香》人物后续“生长”的假设是不无道理的。

作为中国电影史上不得不提的优秀电影创作者,孙周热衷于发掘城市与边缘小人物的故事,他有很强的欲望去讲故事,也很擅长讲故事,借助场面调度把握镜头语言的技巧十分娴熟,早期的作品《今夜有暴风雪》、《给咖啡加点糖》、《滴血黄昏》表现得都较为出色,到《心香》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尽管后来的《周渔的火车》在评价上不尽如人意,但这并不妨碍其探索的热情。

当然幸运的是,《心香》在电影史上的表现是十分令人欣喜的。

《心香》之香,在于它深刻实现了“1+1>2”的艺术效果。

在充溢着老少温情的情节与基调之间,诠释了旧与新的碰撞、融合。

在人物相识、相知、相愤、想离,体味、存续“情暖、心香”余温之时重构逝去伤痕记忆,修复人物心伤、情结。

孙周试图借助这一切要素的设计来探索人类不灭的主题——人类的延续与沟通。

要进入《心香》的主题,首先,需要进入《心香》的人物,寻找角色的隔绝差。

电影中有三代人物,除了几乎仅在人物对话中出现的京京父母,以外公、莲姑为首的老一辈与京京、珠珠为首的第三辈是电影着墨的重点。

影片中饰演外公和莲姑的演员朱旭和王玉梅是老一辈的表演艺术家,二人皆多次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的提名,他们身上有很浓厚的舞台剧底蕴,饰演京剧艺术家游刃有余,很有本色出演的味道。外公和莲姑多年前便相识、相伴,虽无夫妻之实,但却有平淡真切的情谊,他们有好古之风,对传统的京戏、观音、法事等都有遵循之意,是传统礼、法、文化的延续者。但儿女的现代化情节和他们的传统思维隔阂已久,也造成了老一辈与中间辈“折磨”之间的伤痕记忆。

而京京和珠珠是尚未开拓的第三代,他们对于新旧事物的认识都还尚浅,保留着孩童时代的美好与纯真,他们和上一代的父母也存在格格不入之处。

影片不得不提的点睛之处,在于以京京的儿童视角进入故事场景,这种故事的讲述方式类同于萧红的《呼兰河传》,将编剧、导演这类局外人的视角隐藏在京京的背后,形成儿童与场内外成人之间的视角、感触差,即使姑且抛开局外人视角,京京、珠珠与外公、妈妈、莲姑之间仍会形成不同的感差。

这种差别来自人类成长阶段的差异,来自不同辈人类生存语境的差异,这种差异会不可避免地永续存在,但或许这种差异也会在新的契机之下和解、重构,并非不可沟通。

可以说,电影以此始,以此止。

三代之间各有隔阂,但这鸿沟在导演的镜头下实现了跨代和解。

老一辈相敬如宾、互相扶持的生活状态给了京京很大的触动,这种深切的体会在莲姑逝世、京京寄信给母亲之时有了一个爆发,是一次几辈人旧时伤痕记忆填复的集中表现,在死亡与怀念面前,辈分的隔阂得到暂时性的平复。莲姑的死“被成为”了京京成长的触发点,孙周用了大量有意味的镜头给了京京成长的空间。

与《百鸟朝凤》过于明显的传统、现代文化对比不同,孙周的探索显然是更为温和、隐秘的。象征传统文化底蕴的京戏、胡琴、观音像与外公、莲姑相携相伴,而从城市而来的京京对京戏的热爱已然寥寥。正因如此,影片尾声时的京京的卖艺表演才更显出几分儿童与成人精神、信念可以相融、沟通的隐喻色彩,京京的成长与磨合,在此刻得到了最大的升华。

心香之香在于为新旧几代人寻找沟通与融合的契机,代际差异给老一辈、小一辈人带来了不同程度的伤痕记忆,孙周以爱、温情为名找到了差异的缺口,为伤痕记忆的重构,未来记忆的新轨书写创造了一个假设。

继续回到本文的开头,数年之后,或许爷爷随莲姑而去,但京京、珠珠都会迎来复旧迎新的日子,这日子必是有心香之余的。

【网易自营|30天无忧退货】爱上书写:施华洛世奇制造商星空原色水晶笔,限时仅29元>>

 6 ) 心香

整体电影的故事是一个非常完整的故事,有头有尾,故事的整体非常的顺畅,现在有很多现在的电影都不会去在意细节,对于一些场景外的故事逻辑根本就说不通,经不起推敲。而《心香》给人的感觉就是故事很自然,整个剧情给人感觉都很舒服,虽然我觉得还是有一些些瑕疵。 京京和外公要分开的时候,外公似乎又想提让京京去学戏剧,但是珠珠在京京想要答应的时候拉了他的书包一下,这点特别打动我的是,外公在最后还是痛苦的,他生活的希望从莲姑变成了京京,他还有私心,还希望孙子能陪在自己身边传承自己的技艺,而珠珠的提醒就在于其实外公的悲剧就在于戏剧,虽然为自己钟爱的戏剧奉献了一生,但是戏剧是不符合这个时代的,坚持自己的坚持要付出的代价其实可能就是像外公一样,不会有一个很美好的人生,而不论京京怎么在这段时间喜欢上外公和莲姑,外公其实都应该明白不应该让孙子在身边和自己学戏剧了,因为可能让孙子幸福、不像自己这样悲惨才是一个老人家需要去做的

 7 ) 关于秩序与传统的故事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关于秩序与传统的故事。 影片一开始,主角的旁白过后,尚且年幼的孩子在戏台上出将入相。观众的视点镜头呈现出大全景中的正面人物形象,构图工整,照明恰当。而后切换至人物的背面,纷飞的旌旗被观众席上大片的黑暗包围,剧院的圆形穹顶散发出淡蓝色的光芒,为整体氛围平添一丝诡谲和不协调。 车站送别一场,母子两人坐在同一条椅子上,却各自处于被深色调栏杆割裂开来的空间之中。临上火车时,京京用漫不经心的口吻告诫母亲,这样的事在电视里多着呢。至此,权力与秩序的颠倒已成定音,尚且弱小的孩子安慰母亲,代表权威与秩序的长者落下眼泪。 外公刚出场时,镜头对准正在播放戏曲的老旧收音机,接着缓缓上升,镜头里出现外公的脸以及哼着戏曲的嘴唇。当戏曲的声音被不知从何处传来的歌曲覆盖时,老人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一个小女孩出面解决。说词是,年纪大了,身体不好。 此刻,导演作为第五代的一份子的特质开始体现出来。固定机位里,小女孩从近景处的门框走向景深处的门框,并最终消失于在层层障碍的掩映下。用缺乏剪辑的长镜头和层层门框表示人物行动的迟缓和拖沓,用在视觉上省略人物运动的景深镜头象征改变的无力和匮乏。这是第五代惯用的手法,以此来表明传统制度的万劫岿然,父辈权威的不容侵犯,和后辈决绝但无望的反抗。 周孙不同之处在于,他在这部影片中继承了第五代惯用的技巧,却在影片中设置了与此种技巧完全不同的人物形象。本该象征着权威和威严的男性掌权者业已年逾古稀,再也无力使得周围的人臣服,在景深镜头里显得无力的是长辈而非后来者。昔日徒弟放弃戏剧转而混迹于歌舞厅,京京不肯叫哪怕一声外公,便是绝佳的证明。 外来文明对中国传统艺术产生冲击,子一代轻而易举地解构长辈的权威。在这种“礼崩乐坏”的前提下,戏剧和本土风俗在影片中便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传统文化与血缘伦理的载体。 可年幼的京京并不知道这样的深刻含义,他像所有的反抗者一样拒绝周围的一切。笼子里的鸟,木质栅栏门上悬挂的锁,门后百无聊赖的京京,一组极其简约的镜头再次强调这一事实。上台演出后小酌几杯的老人被人搀扶着送回家,并不利索的手脚和语无伦次的言谈展示出老人的无力和落寞,颠倒的权力秩序和日益式微的传统在老人身上微弱的流淌,几近于无。 赛龙舟一场戏,导演别具匠心地舍弃长镜,在龙舟手矫健的身手和作为观众的京京之间进行快速剪辑,京京从冷漠的旁观者变成热烈叫好的龙舟迷,暗示着传统以一种澎湃的活力悄无声息地占据少年的心。 莲姑的死亡为祖孙二人的和解再次提供机会。老人被迫无奈贩卖祖传的二胡,悠扬的二胡声中,少年的戏腔渐渐响起,最后掩盖周遭所有的喧嚣。在声音的此消彼涨中,老人身上的传统技艺流淌于后人血脉之中,断裂的血缘纽带和错位的权力关系由此恢复正常。 此后电影中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出现快速的剪辑。老人快速迈动的步伐,手中的祖传胡琴,以及江河边表演戏剧的京京,三者剪辑于一处。当老人到达江边时在老人的幻觉中,京京成为戏剧中代表年轻和活力的一个白衣白旗白枪的武者形象,这无疑表示在长者的注视下,晚辈成功地掌握和理解一种技艺、一种对历史的回归和守望,完成了一次心灵意义上的成人礼。 结尾时的离别和故事开始时的离别遥相呼应,此刻后辈在离别时依依不舍,长者成为豁达且豪迈的那个,于形式上点明权力关系的反转和血缘——传统的连接。这个关于秩序和传统的故事至此落下一个圆满的句号。 年轻时弑父的勇士在自己为人父母之后踏上寻父的征程,反抗权威和秩序的叛逆者最终亲手重铸权利与传统的纽带,或许,这是人生而为人的非如此不可的宿命。

 8 ) 《心香》场面调度分析作业

影视文学作业一 这次的作业字数大概在2000到3000字。请大家选择一个段落或几个场景,结合场面调度等知识,对导演的创作意图进行分析。 本次分析选取的段落为《心香》中75:36——78.35的片段,段落主要内容为莲姑死后,祖孙二人伤心回家,京京在给妈妈写信的过程中回忆着莲姑与外公的故事,回忆着莲姑给自己的教诲,并受此启发,在寄信的过程中记着爸爸妈妈的好,可以说在这个段落中,小主角京京对爱的理解有了深刻的转变,这是主人公在在回忆中感受爱、发现爱、理解爱的一个小转折,我将这个段落主题定义为在“记忆中寻找爱”。 本段落大致可分为五个场面,分别为祖孙二人从祠堂出来,二人骑车经过放牛地、京京在屋子里写信、京京和珠珠在桥上念想着爸爸妈妈的好处、京京和珠珠在邮箱前寄信,本次将先分别对五个镜头进行分析,再结合各场面之间的衔接做进一步的分析总结。 第一个场面某刻呈现图如下:

这个场面中主要有三个方面需要重点分析,分别为构图、三维空间的营造、灯光的运用。首先,在构图上,导演合理运用了“运动、尺寸感、不平衡构图布局”几个手段。具体来说,本场景伊始时,构图上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画面中大树和烟为构图的重心,处于前层和次前层,其与画面后层的人群形成强烈的尺寸感差异,加重自然环境的分量,营造出一种淡然缥缈的氛围,配上清晨左上方进入镜头的强烈的白光,在暗示人在环境中渺小无力的同时更制造出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死亡也未曾降临过的生机与常态之幻觉感。 场面最初,仅有烟雾为运动的物体,短时间内吸引观众的视角,造出忽略人物的感觉,为后来人群从屋里出来的这个运动过程做了一个视线迅速转移的反差式铺垫,在强调祖孙二人和其他人出现的重要性的同时也含有“略微嘲讽人生”、人的渺小之意,而正当观众顺利重视祖孙二人之时,一个牵牛的农夫又从镜头左下角出现,一下子又将观众的视线拉回前层,完成一系列不同层面运动衔接的叙述。整个构图的不平衡、物体运动性转移的前导性与观众视线转移后置性的关联在引导观众观看的同时仿佛和观众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 在多层面交叠的三维空间构造过程中,灯光与阴影的运用加深了纵深感,人物运动叙事动作完成的同时,人与外界环境的交流互动也完成了,在纵深感的镜头之中,我们不得不感叹生命的脆弱及自然的无情,这秩序般常规的自然生活并没有因为莲姑的死亡而有丝毫的改变,牵牛农夫从镜头外向画面里层走去的过程更是将死亡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升到与社会环境的交际之中,这都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反差,和祖孙二人的悲痛形成对比,造出一种令人心寒但又真实的意味,同时这个场面又和下个场面的意味达到了一个延续的过程。 第二个场面某刻呈现图如下:

这个场面的分析仍然以场面构图作为分析重点,加之工具自行车、镜头延续、三维空间营造、灯光阴影运用的分析等。在这个全景中,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对上一个场面中悲凉无情意味的延续,而这或许正是导演在这个场面中的创作意图的延续。 首先,这个镜头之中,构图的重心仍然是位于三维空间交叠中前层的牛及次前层的大树,树旁运动的几个小孩在镜头出现后不久即成为视线焦点,而后突然出现的三个迅速出现又消失的奔跑的小孩瞬间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为祖孙二人的出现做了一个过渡性的衔接,出现位于空间中后层尺寸感小的祖孙二人借助自行车的运动一出现就成为观众关注的焦点,他们的静默无声与周围孩子们欢笑奔腾的愉快分为形成鲜明对比。在祖孙二人消失在镜头之后,那个镜头的延续最富有意味,牛儿依然在吃着草,孩子们依然在欢快地玩耍,这似乎暗示祖孙二人的来到与消失也像莲姑那样,与这个环境脱节,人的渺小与无奈在这个镜头中得到极好的诠释。 第三个场面某刻呈现图如下:

这个场面应该是这个段落中最为中间核心的部分,也就是主人公京京开始借由回忆与诉说来思考“爱”的过程,在这个场面中,仅仅对爱的定义得到了一个沉淀的过程,为下个场面的释放做了基础准备。 这部分的分析主要以场景布置、灯光阴影运用、构图、三维空间创造几部分组成。具体来说,在镜头中,主人公右上方的天顶和左上方的镂空窗子是场景中唯二的光源供给,房间内各种道具包括桌子、水壶、篮子、木桶、筛子等略乱而又条理的放置,都为整个镜头的真实性提供有力的支撑,营造出一种现实乡镇家里的感觉。 此外,在构图上,这个镜头也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一般来说,观众的注意力偏向于画面的上方,而京京在画面下方的填充无疑是立足于去缓解这种不平衡,在上方天顶、竹篮与下方主人公的拉力吸引之间,最终以主人公的静中之动即时不时的小动作而赢得了更多的关注,这或许也是导演希望引导观众将注意力集中到京京的身上,将心思都附着在这个正在运动思考的小生命身上,和他一同甚至是代替他去思考。 而昏暗的灯光夹杂着飒飒坠落的雨水更使得整个环境处于一种安静的氛围之中,为观众和主人公营造了一种适于沉思的环境,我们的心在此刻得到片刻的宁静,得以顺着京京的思路一同去回忆外公与莲姑的故事,探讨爱的意义,两性之爱、长晚辈之爱。 在具体的灯光运用上,从呈现图中不难看出,镜头光源除了画面中能发现的唯二光源之外,在京京的左脸上也有明显的侧光,暗示着另一光源的存在,这是引导且支撑京京写信思考的基本外界条件,在强化京京形象的同时也仍然为本场面的思考意义服务。 最后,在三维空间的构图上,水壶、京京、水管、木桶、最后黑色的背景呈现Z轴纵深感,而光线阴影的使用也强化了这种物体的立体感,营造一种深邃静谧的意味,京京作为前层的人物,理所应当得到更多地关注与重视。 第四个场面某刻呈现图如下:

在这个场面之中,光和色彩的运用尤为显著,而构图、服装和作为道具的信都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首先,在光和色彩上,这个场面一改之前几个场面冷色调或偏冷或偏暗的光色感,改为暖红色的夕阳光,这光散射在孩子们的身上,营造出朦胧温暖的气息,大有一种冲破内心的阴霾抵达光明的味道,这个场景和第五个场景共同构成爱的散发之意,在年幼的孩子们身上看出一种体会爱甚至是友谊的温馨。而右侧光源的照射下,京京的面部呈现暗淡的,阴影也大有真实立体感的味道,京京和珠珠面部一明一暗,两人的情绪、关系在面部表情以及手、头部、嘴运动的过程中时紧时松,动态变化。 在构图上,这个场景相较于前几个场景来说更为平衡,京京和珠珠两人的位置关系大致上呈现左右对称的构图,但显然整体朝向左侧倾斜,这暗含着一种向左运动的趋势,而最终,京京朝左侧运动,一把夺过信的动作印证且加重了这种左向倾斜的趋势。 从服装和道具上来看,同京京略微成人的涂黄色汗衫相比,珠珠纯白底色配上亮黄色卡通图案的T恤显然更为活泼,显得更为纯真一些,这种服装上的差别也暗示着两人在思考的深度上有所差别,京京的思考更为成人化一些。而作为道具的信是贯穿最后三个场景,是京京思考的依据,也是京京和珠珠两人互动对话的依据,它带动这部分情节的发展,是重要的工具。 第五个场面某刻呈现图如下:

这部分场面主要有三个镜头,第一三是全景,第二个是近景,这三个镜头的结合与上一个在桥上的场面合理衔接,第二个镜头解释了上个场面中抢信行动的原因,透过光影和构图的结合,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两个人物之间的关系、态度与情绪的变化。 首先,第一个镜头透过暖色调光的直射、白蒙蒙的雾气营造出朦胧的剪影的感觉,以镜头较远层面失焦的手法使得前层轮廓分明的树桩极具立体感,这种景深构图也为看似平面的剪影人物构图整体增加了纵深感。 在第二个镜头中,人物略微不同的构图位置使得同一光源、角度下两人的面部呈现不同的阴影,珠珠低头含胸的模样像是在为自己未能想出京京爸爸的优点而自责,而京京自顾自的形象使得两人的关系上呈现出一个上下不平的感觉,两人的关系具有了一种隔膜感的味道。在两人的对话中,这种猜测得到了证实。京京傲娇的模样就像身上那件土黄色的无袖衣裳一样,表现出京京自认为成熟,内心倾向大人的一种形象架势,这种思维在整个场面中得到诠释。 第三个镜头中,同第一个镜头一样的剪影即视感,京京自顾自投下信封后,珠珠却仍停留在邮筒旁,未跟上京京的节奏感,而陌生人剪影又加入其间,遮住京京的背影,最终,珠珠跟上京京离开,在这个镜头中,两人的运动轨迹及时间的不同节奏步调是比较令人重视的。首先,在构图中运动的物体即是观众关注的焦点,因此,在该镜头中,导演引导观众注意京京的离开,随后,安排两个陌生人物出现,在遮挡京京背影的同时取代他的被关注性,顺利将关注过渡到珠珠身上,再借助路人的移动顺利将珠珠和京京汇合,共同将观众的注意重新拉回。 总结:这个段落是本人依据自己的理解和主题的升华确定的,或许和导演的构思不同,但仍希望是一种思路。这几个场面过渡线接下来,顺利地将一个孩子从失去莲姑的悲伤中拉回到现实,并在回忆中补充升华了继续前进的动力与思考,是一个孩子感悟爱的开始,值得被重视。

 短评

1.悲悼时光流逝,感怀生离死别;2.“相识满天下,知己能几人”;3.镜头里的光影弥漫着淡然的哀伤,幸有几抹温暖的人情在。

6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相识满天下,知己能几人

9分钟前
  • 鱼婆婆
  • 推荐

我太怕看朱旭老爷子的戏了,那里总是太多逝去。有阳光透进木窗的风景,冥顽的童真,共处一室转霎的相伴,回望往事后知后觉的察悟。像在看一幅染了重笔的时光油彩画,总会有那时人们绘制它的冥思透着光泛出来。

11分钟前
  • bird
  • 力荐

朱旭老爷子真的是中华传统文化推广大使…《刮痧》、《变脸》、《洗澡》还有这部充斥着传统文化符号(京戏、龙舟、古文、胡琴、祠堂、观音、守候、慰灵、落叶归根)的《心香》,他总是担当着传统的继承者,不停地面临着新旧世代的断裂,却永远显露出那个心中秉承旧规矩的辛酸老者形象,在他身上我们总能找到自己长辈的影子而略去他们骨子里的陈腐,某种程度上这应该也算是记忆的美化。而此类电影也多采取传统且亲民的古老叙事方法,吴天明(伙同第四代)是拍摄此类电影的佼佼者,孙周很难有所超越,加之本子偏单薄又采用了稍显刻意的儿童旁白(不知为何国产儿童电影非常喜欢使用旁白,如《谁说我不在乎》),更是落了下乘。但本片的打光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加深了电影质感。并且京京这个男孩形象没有落入窠臼,写得算是可圈可点。拷贝状态不佳亟待修复。

14分钟前
  • 还行

因为《孙子从美国来》而得知的《心香》。看完后想说:就演员的表演而言,感觉《心香》更胜一筹;不过,从故事剧情上看,我倒是更喜欢《孙子从美国来》。

19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一个导演,能找到朱旭老爷拍部戏,值了。。外公家那高阔敞亮的大房子,可把我欢喜坏了。。。。

22分钟前
  • 不去
  • 推荐

一部难得的中国电影,难得在于其中立性。并没有预想的煽情和强塞观念,而是用细致构建的美学去打动观众。

23分钟前
  • 睡睡睡
  • 推荐

当外公看见京京站在码头唱京戏的时候,留下了一滴眼泪,仅仅是一晃而过的镜头,却给我内心强而有力的震撼。

26分钟前
  • 御姐控_光崽
  • 力荐

功夫茶,赛龙舟;广东祠堂,吹拉弹唱;文化的传承,亲情的碰撞,倔强中坚守,含笑后离世。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27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中国人该拍这样的电影。情真!动人!

31分钟前
  • 季轩
  • 力荐

古韵悠然。

33分钟前
  • 判官
  • 推荐

节奏悠缓,但看得并不着急,难得。广东的老房子、老榕树、老街以及唱戏的老人,慢镜头都有滋有味,关于生死的追问抒情尤其动人。和同是朱旭主演的《变脸》有些重复,一个川剧一个京剧,一个女孩一个男孩,但这部在前嘛,而且同样不管老人孩子都演得好。

36分钟前
  • 肖浑
  • 力荐

跟友人都看哭了,不刻意煽情,就是淡淡地、缓缓地把现实呈现给你看,想到了小时候,那些记忆,我有把握地说会记住一辈子啊…光影很漂亮,小演员老戏骨都很赞,寥寥几笔勾勒清晰群像、事件、大背景,是导演功力。没有这种电影的土壤,是当下的悲哀。

39分钟前
  • 阿蛮
  • 力荐

片子哪儿都好,尤其是用光和人物,还有一条始终无法交合但意味深长的台湾线,但这个价值观实在是太保守了:从菩萨到京剧,流动的满是依依不舍,最后的无奈分别如果只从爷孙角度上考虑自然是极好的,但传统不是一个筐,所有东西的分别都需要“无奈”…可能也是政治风波之后文艺受到的影响吧。可与朱旭的《变脸》对看,一破一立。

44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推荐

结尾不太好,把余味都冲淡了。构图和布光可以用惊艳来形容(碎掉的观音像,屋内外的共舞,老宅大榕树),配乐也是大气深沉,虽然南方城中城的那种深与静还没有被完全展示出来,但已经可以感受到光影里流动的生死、时间与难以名状的乡愁。

48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第五代的浓郁写意、台湾新电影的温厚写实、混乱的南北时空自洽在一处

52分钟前
  • 仙女羡鸲鹆
  • 力荐

老广州风情拍出来了,两小孩的戏比较有趣味,朱旭演得很棒,结尾俩人唱上去有些概念,我们处理这种题材始终后劲不足。

57分钟前
  • 语然小语
  • 推荐

京剧已成老朽,电影也要死绝了吗?

59分钟前
  • デブリ
  • 推荐

《心香》在经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这种对抗和冲突上显得没那么刻意

1小时前
  • 圣墟
  • 推荐

董桥书里推荐了好几次,终于看了。这个感觉是在广州拍的吧,趟笼、老荔湾那些巷子和屋顶、黄沙那边的珠江边、五仙观…京戏、台湾、隔阂,好看但不成熟更不完美。

1小时前
  • vivi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