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克莱默夫妇 剧照 NO.1克莱默夫妇 剧照 NO.2克莱默夫妇 剧照 NO.3克莱默夫妇 剧照 NO.4克莱默夫妇 剧照 NO.5克莱默夫妇 剧照 NO.6克莱默夫妇 剧照 NO.13克莱默夫妇 剧照 NO.14克莱默夫妇 剧照 NO.15克莱默夫妇 剧照 NO.16克莱默夫妇 剧照 NO.17克莱默夫妇 剧照 NO.18克莱默夫妇 剧照 NO.19克莱默夫妇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6:51

详细剧情

  克莱默夫妇像普通的美国夫妇一样,克莱默先生(达斯汀•霍夫曼 Dustin Hoffman 饰)在外工作挣钱,克莱默夫人(梅丽尔•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饰)则在家照料照料6岁的儿子比利(贾斯汀•亨利 Justin Henry 饰)。由于克莱默先生忙于工作忽略了家庭,克莱默夫人某天愤然出走,留下了父子两。  克莱默先生现在一方面要忙于工作,一方面又要照顾比利,生活一时陷入麻烦中。克莱默先生不善家务,在照料比利时洋相百出:第一次为比利煎西多士、过程十分恐怖;比利不吃饭要吃雪糕,克莱默先生想阻止却不懂沟通……  幸好在女邻居的帮助下,克莱默先生逐渐适应了单身父亲的生活。父子两越来越亲密,互相依赖。  这时,克莱默夫人回来了,她已经是纽约一名出色的设计师了。她回来要拿回比利的抚养权……

 长篇影评

 1 ) 《克雷默夫妇》电影剧本

《克雷默夫妇》电影剧本

编导/〔美〕罗伯特·本顿

译/安可

校/李正伦

主要人物

泰德·克雷默 广告公司高级职员

乔安娜·克雷默 泰德的妻子

比利·克雷默 克雷默夫妇的儿子(七岁)

泰尔玛 克雷默夫妇的邻居

吉姆·欧克纳 泰德的上司

商纳西 被告泰德的辩护律师

格雷逊 原告乔安娜的辩护律师

特写:一个女人的脸……她是泰德·克雷默夫人、比利的母亲——乔安娜。她那深感疲倦的眼晴里,噙着克制住的眼泪和无法倾吐的叹息。暗淡的脸部的侧影。光彩暗淡的结婚戒指——

“妈妈可爱你啦,比利。”

孩子的房间里。天蓝色的墙壁上画着朵朵飘浮的白云。比利和往常一样,在母亲的爱抚下,正要入睡。

“我可爱妈妈啦……”

“睡吧,睡得美美的。”

比利仿佛要甩开母亲轻轻地搂着他肩膀的手似地,一骨碌把身子转向墙壁。

“明天早晨见……”

乔安娜刹那间愣了一下,但比利已沉沉入睡,什么也听不见了。

“……妈妈可爱你啦……”

乔安娜走出孩子的房间。她表情严峻,从衣橱里随便取出旅行用的皮箱来。

同一时刻。美国广告业中心的纽约麦迪逊街的办公室里,精明干练的泰德·克雷默正和上司欧克纳纵声谈笑。

泰德:“我刚当上美术主任助理的时候,去买一件防水布的风衣,想不到紧张得冒汗,连手都发抖啦……”

欧克纳一手拿着酒杯,倾听着泰德的谈话,显得非常理解的样子。

工作完毕下班的男职员们——

回家途中,欧克纳告诉泰德:提升他为大西洋中部沿岸地区的业务负责人。

乔安娜继续打点行装,她从柜子里随便挑了一些衣服扔进箱子里,最后把搭在肩上的那件孩子穿脏了的圆领衬衫拿下来盖在上面,拉上拉链,然后坐在沙发上,点燃了一支纸烟来排遣焦躁的心情,等候着丈夫回来。

门铃声。尽管这正是她期待的声音,但她还是吃了一惊。她给他开了门,泰德匆匆忙忙地一进来就直奔厨房去挂电话,因为他有紧急的事情要立刻和公司联系。原来,有个叫杰克的同事自杀了。

乔安娜紧张地注视着丈夫。泰德在电话上不紧不慢地叨叨着,似乎容不得她插一句话。乔安娜对着他的背说:

“我要走啦!”

是没听见呢,还是听见了?泰德挂上电话还是照样地忙忙活活。“你们晚饭都吃过了吧?”

“我走啦!”

乔安娜的身子简直要发抖,她直勾勾地走近早已摆在门厅旁边壁橱上的那许多东西跟前。

“这是我的钥匙,这是信用卡,还有支票本,我的存款两千元已经取出来啦——”

“干嘛?开什么玩笑?”

“这是洗衣票。这是洗衣房的收条,星期六就给洗好。房租已经付过了。电费、水费还有电话费,也都……”

乔安娜仿佛赶忙逃避开似地退到门旁。泰德的脸色显得可怕——

“喂,为什么这时候……知道啦,我错啦,不该回来得这么晚,可我是为了一家人才这样奔忙的啊。呶,懂了吧?”

乔安娜打开门。泰德跑上去夺下她的皮箱,但妻子空着手来到了走廊。

这是纽约东部的高层公寓。夫妻俩就在狹窄的走廊里压低声音争论起来:

“我做了什么错事了?有什么地方对不起你,倒是说明白呀!”

“你没有什么不对……是我不对。是我错把你当成结婚对象了,就是这么个问题。我再也忍受不下去啦,不行啦……我也想忍耐下去,可是……请你原谅……”

泰德伸手去拉她,但乔安娜歇斯底里地避开了他,她不让碰她。

“不行,不行,求求你,我不进去,我不进去……要是你硬把我拉进去,总有一天……我会从窗口跳下去!”

“比利怎么办?”

乔安娜就像脊背上给浇了一盆冷水似的走进了电梯。

“我不带走他……这对他没好处。我太忍心了,不过我实在受不了……那孩子还是离开我好……”

“乔安娜,求求你!”

“可是,我已经不爱你了。”

“……你上哪儿?”

“不知道。”

眼泪从乔安娜痉挛着的脸颊上流下来。她转过脸,关上了电梯门。

门铃声。泰德看了一下手表,前去开门。站在门口的是泰尔玛,她嘴里还在叨咕着:“哎呀,乔安娜,怎么这样糊涂……”泰尔玛是和克雷默夫妇住在同一个公寓的邻居。她接到了泰德打给她询问乔安娜去向的电话,大吃一惊而赶来的。她是乔安娜的至交,但似乎并不是泰德的好友。

“她给你讲过什么了吧,究竟为什么呢?”

“我怎么能知道呢?”

“你跟我老婆一年到头净讲我的不是吧?这个问题呀,我早就想和你坐下来谈一谈。你知道,总得有一个人出去挣钱吧……这就得我去。好,算啦,你就快点儿回去钻被窝睡觉吧!”

“泰德,事实上,乔安娜她……”

“你听我说,事实上,这半年以来,我为了努力给我们的公司打通各方面的路子,真可以说是耗尽了心血!到今天下午五点钟,总算把一切都安排好啦!八点钟,副经理跟我谈了提升我当部长的事。我正想回家来和老婆分享这个人生中最愉快的时刻呢,可哪里知道,这家伙却满不在乎地说,不愿意再和我一起过日子啦。你懂了么,这家伙给了我多大的打击啊?!”

“……这么说,你那人生中最愉快的时刻吹啦!”

泰尔玛本不是来安慰这位陷于窘境的男主人的。泰德淮备把她赶出去,他一面开门,一面说:

“你和查理分手之前,乔安娜和我之间本来是什么问题也没有的……你老实说,是不是你在背后唆使的?”

“不……乔安娜和我确实谈了很多。乔安娜是一个非常非常不幸的女人。而且……她要离开这个家,需要非同小可的勇气啊!”

“甩掉自己的孩子要多大的勇气?”

张口结舌无言可答的泰尔玛的面孔。

第二天清早,扫街车的噪音闯进了好梦中的孩子的房间。比利醒来了,他睡眼惺忪地上厕所,然后就便到父母的卧室。

双人床上零乱地扔着许多照片,父亲外衣都没有脱,他一个人吊儿郎当地睡在床上。

“妈哪儿去啦?妈哪儿去啦?”

泰德被孩子的声音吵醒。他睁开睡眼,立刻回到了现实的情境中。他走进盥洗室,一面小便,一面和等在外边的孩子说话:“吵了架,总想一个人安安静静呆些日子吧?妈妈就是为了这个走开的。”泰德说着用手指打着响,故意装出一副神气十足的样子,哄着比利来到厨房里。

“早饭想吃什么?”

“法国煎面包片。”

“你要吃什么爸爸都会给你做。”

胡子都没刮过的父亲忙忙碌碌地干起来,嘴里还在给孩子讲着:“你看着啊,一只手,就用一只手啊!”他拿起一只碗,用一只手打碎一个鸡蛋,把弄碎的鸡蛋倒进碗里。

“世界上最好的厨师都是男人,你知道吗?真愉快啊,一年到头不干这可不行啊。”

“鸡蛋壳都掉进去啦!”

“那没有关系。把法国煎面包片做得又松又脆。”

泰德把搅拌鸡蛋的活儿交给儿子干。“好玩儿吧!”可是当他把面包切好准备浸到鸡蛋里去时,才发现碗太小了。于是就用一双脏手把面包撕成两半硬塞进碗里去。

“是不是忘了加牛奶啦?”

“牛奶是必需最后加的……人是太高兴的时候就会把重要的事情给忘了的,爸爸是想考验你的注意力啊……怎么样,好玩儿吧?妈妈呀,她是不会让你到厨房里来的吧……做法国煎面包片就得把面包辦两半,这是常识。第一流的饭店里就是这么做的。”

煎锅里的牛奶鸡蛋还盖不过面包片;咖啡壶里却是几乎放了半壶咖啡粉。对于父亲这种手忙脚乱的状态,比利都是带着一种不信任的心情,用挑剔的眼光注视着……突然比利叫:

“爸爸,糊啦!糊啦!”

泰德看到煎锅里冒烟,一着急,就伸手去拿煎锅的铁柄,烫得受不住,“哇——”叫喊着一松手,“哐啷!”一声锅子掉在地下发出刺耳的响声,锅里的东西撒了一地。“这浑蛋女人!”他不禁失声骂了一声出走的妻子。比利吃惊地仰脸望着他。他又用力去踢那只煎锅。孩子吃惊的表情又使他惊醒过来,连忙重新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没关系!没关系!一点问题也没有,没事儿!”

上课的时间眼看就要到了。泰德自己也怕上班迟到,他拉着孩子赶忙向前走着。比利甩开父亲牵着的手(爸爸满手是汗),一面反复地问着同一句话:

“妈妈什么时候回来?放学的时候来接我吗?”

“大概会来。不来的话,爸爸会来接你的。”

“爸爸忘了怎么办?要是爸爸被卡车碾死了怎么办?”

泰德对这种丧气的话也不介意,只是拼命赶路。来到学校门前,想起来问了一声:

“你几年级啦?”

他这才(第一次)知道儿子是一年级。于是他把孩子向正好走过的一个女人身边一推说:“这是一年级比利,劳驾带他进去吧。”自己一转身,喊住一辆出租汽车走了。

欧克纳的办公室。泰德正在向上司讲述妻子离家出走的经过。他的右手搭在漂亮的皮沙发背上,富于表情地挥动着左手。左手指上戴着那只闪闪发光的结婚戒指。

“……这家伙实际上是非常和善的……平常我总是问她:有什么不称心的吗……她有个朋友叫泰尔玛,就住在我们楼下,两个人非常谈得拢。可是,那家伙是‘妇女解放运动’里边的人啊。我怀疑,这次的事情可能就是她们俩商量好干的……难道这会是出于她的本意?简直是发疯啦。”

欧克纳听着这位同事的诉说,也只好笑笑。但是,他这位上司却在担心另外一件事:

“泰德,我是完全仰仗你的啊。百分之一百,一个星期七天,一天二十四小时,都要依靠你啊。可是你让一个拖鼻涕的娃娃拖住手脚,我可不能不担心哪。”

泰德站起来。他并不想把孩子托个人给管一管。

“好啦,一天二十五小时,一星期八天都没关系。我决不会让家务事干扰工作……我精力充沛!”

某夜。起居室里。泰德坐在沙发里,正埋头研究一张漂亮的广告照片,拼命地想搞出个处理办法。搭着两只脚的桌面上散乱地放着许多资料和底片等等东西,一只塑料杯子,里面盛满比利喝的红色果子露。比利正在用玩具飞机玩字宙航行的游戏,一面想方设法吸引父亲的注意。

“爸爸!爸爸!大象是什么时候进院子里去的?是新墙造好之后吗……”

“喂!别打扰我好不好……刚刚好不容易想起一个好办法,可你……”

比利的飞机把很轻的塑料杯撞倒了,红色的果子露泼了一桌子。“爸爸!”孩子的这一声紧急的呼喊总算把泰德惊醒了。他这才抬起头来,只见许多重要的资料都被果子露浸湿了,禁不住心头火起,“浑蛋!”他从厨房里抓了一把餐巾纸,胡乱地揩着桌子。

“为什么不听我的话在厨房里喝!”

“请原谅。”

“领你上公园去玩的是谁?”

“爸爸。”

“给你买雪糕的是谁?”

“爸爸。”

在父亲的盛怒之下,比利只好蜷缩在沙发里,可是他一点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对,目光还表现出藐视泰德。那些宝贵的底片都不能用了。泰德看到那种反抗的神色,自己的怒气也被压了下去,只好上床去。比利沮丧地朝自己的寝室走去,泰德望着他那幼小的背影,觉得一切都实在不妙。

乔安娜出走后不到一个星期的某个休息日的早晨。泰德从邮件中发现有一封是乔安娜寄来的信。虽然是休息的日子,可是比利还是抱着洋娃娃坐在床上,很不高兴地看着电视中的漫画节目。一听到母亲有信来,开口就问:“妈妈说几时回来?”泰德就在枕边把妻子写给儿子的信念给比利听:

“最最亲爱的比利:妈妈离开了家……为什么呢?因为妈妈觉得有必要寻找这世界上能给自己带来乐趣的某些东西。世界上任何人也都必须这样做。我虽然是你的妈妈,但也不能只做你的妈妈。妈妈必须这样……今后我仍然永远是你的妈妈,永远地爱你……但我已经不是关在家里的妈妈,我是你心里的妈妈……”

“心里的妈妈”,泰德向儿子微微地笑着,仿佛在说,你听了一定很高兴吧。“心里的妈妈”,对丈夫泰德来说,这也是一个最后通牒。比利不等念完,很不高兴地扭过脸去,他把控制音量的键钮一拧,让电视的音量增到最大限度。念信的声音听不出了。但是泰德也不好叱责他,只是说了声“以后再念吧”,就站了起来。

“我不要!”

作父亲的也只好留下这七岁的儿子,独自走开了。

泰德把妻子的衣服、书籍、例假用品、化装品等等全都装进纸箱藏起来,使它们全部从家里消失。这样一来,可诅咒的对方,可诅咒的命运,也就开始渐渐地从他脑海里消失了。

某个星期六的下午,泰德急急忙忙地正要离开办公室。欧克纳从邻室探出头来,遨他参加正在那里举行的一个小小的集会。

“我本想来参加,可是还得赶着去接比利……到星期一再……”

欧克纳不安地注视着以接孩子为理由急急忙忙向外奔的自己膀臂的背影。

泰德雇了出租汽车赶到比利的朋友的公寓。孩子今天是被邀去那里参加他朋友的生日茶会的。泰德到那家一看,来客就剩下比利一个人了。他在大耍脾气,主人好像颇感为难。父子俩来到走廊里,泰德正想安慰他,比利却对爸爸说:

“爸爸迟到啦!”

“最多不过二十分钟吧,比利。”

“你敢打赌?别人的妈妈都比爸爸来得早!”

比利说着快步走进了电梯。

同一天晚上。父子俩坐在晚饭桌前。桌面上是装在分格而能转的盘子里的现成晚餐(这种饭菜叫作“电视晚餐”。意思就是说,只要在烤箱里放三十分钟——一档电视节目的时间——就可以拿出来吃的。是一种没有什么味道的晚餐)。比利大概还是为了今天的事情在闹别扭吧,没精打采地一直不开口。尽管泰德已经给他把肉切好了,但他还只是用手指拨弄着不想吃。

“不能用手指头夹着吃啊。比利,乖孩子,你坐好。学校里怎么样啦?”

“还是那个样。”

“噢,尼克丝(纽约曲棍球队)终于打赢了,怎么样?”

“没什么了不起……”

“为什么?”

“我是支持波士顿队的。”

“波士顿队?怎么又支持起波士顿来?”

“那是妈妈出生的地方……可以走了吗?我想睡啦。”

泰德望着慢腾腾地向卧室走去的孩子的背影,说:

“恐怕是生日蛋糕吃多了吧?”

“哦,大概是。”

比利的毛衣下边露出了衬衫下摆。泰德看他走后,自己也把叉子一放,低头久久沉思。

当晚。已经夜深了,泰德收拾起散在各处的玩具和小衣服,拿到孩子的卧室里去。他在门廊处把衣服叠好,打开衣柜的抽斗。抽斗里放着他早已藏起来的琼娜的照片。他心里一动,回头看去,只见孩子连衬衫也没脱,蜷起身子睡着。他把照片放在比利的枕头边。这时比利一骨碌翻了个身,眼看要从床上掉下来。到这时,泰德还不懂得做父亲的应该怎样来对付一个熟睡的孩子。他轻轻地拉起被子给他盖上,然后蹑手蹑脚地走出比利的卧室。他没有关上衣柜的抽斗……就像刚才使他吃惊时那样开着。

比利卧室的墙壁上,堂而皇之地贴着母亲的来信和照片。

只有父子两人过生活的早晨。比利先起床,撒完尿,拿着炸面包圈、盘子和漫画书来到饭厅里。接着泰德也起床了。他睡眼惺忪地走进浴室,撒尿的声音比孩子响得多,然后他出去拿报纸,套衫是反穿的。他拿着玻璃杯、牛奶和果汁来到饭厅里。父子俩一面吃早饭,一面各读自己的报纸和画册。父亲喝了可能是维生素之类的东西。谁也不说话,几乎彼此连看一眼都不看。

泰德连一些重要会议似乎也迟到了。还常常带着到超级市场去买东西的口袋离开办公室。秘书小姐给他记下的电话,要他去开家长会或参加祝贺生日晚会的通知等等私事,也增多了。

周末的中央公园。泰德带着比利来玩;同抱着孩子来的泰尔玛坐在一张长椅上。这个和丈夫分离了一年半之久的女人,据说是不想再结婚了。她说:

“要是没有孩子,也许又当别论……尽管不在一起生活,尽管各自都在和自己的相好睡觉,即使查理已经再婚,可他毕竟是我的丈夫、孩子们的父亲啊。所谓‘死了有能分开’,这倒是真话。”

“如果查理来向你赔罪呢?”

“如果他真的爱着我的话……我想他也不会跟我离婚啦。”

泰德用手轻轻地抚摸着这位朋友的脸颊。

“还在想着他吧?”

“常常想他,你不想乔安娜?”

“一点儿也不。”

“说谎!”

“咱们处境相同啊!”

两人同样像自嘲似地笑着。

乔安娜出走八个月之后。欧克纳对于泰德的工作情况颇为生气。甚至当他把泰德叫到办公室里正提出警告的时候,那孩子也会挂电话来,而泰德即使在上司面前,也很耐心地教育着孩子:

“看电视的时间每天只准一小时,这是规定好了的嘛。”

这一天晚上。晚饭桌上的盘子里盛着煎牛肉饼,似乎是冷冻食品。比利穿着肮賍的衬衫,把玩具飞机也拿到餐桌上来了,还在玩个不停,不肯吃饭,而且有意难为父亲。

“这是什么呀,脏得要命。我不爱吃!”

“上星期不是说挺好吃么?”

“我讨厌这黑糊糊的颜色,好脏!”

“这是葱头和牛肉汁嘛!”

“我一吃葱头就有反应。”

“胡说!上星期就吃过啦。我说这是爸爸小时候最爱吃的东西,你还说‘我也是’哩。”

比利还是以什么噁心啦等等的话来搪塞。

“给我买巧克力粉的雪糕了吗?”

比利好像懂得爸爸那一套,照旧撒娇。

“那是饭后吃的。”比利听到爸爸这么说,便以挑战的姿态站了起来。他端着椅子到冰箱跟前,一边看着父亲那种警告的眼色,照旧爬上椅子,从冰箱里拿出雪糕,大模大样地回到餐桌边。

“好!你吃一口试试!吃那一口就拉倒……放下!放下!……听见没有!你只要一吃,那,那,那就准倒霉!”

比利仿佛看穿了父亲毫无办法似地,便一匙一匙地吃下去。

“不能再吃啦!这是最后的警告!”

警告似乎相反地起了触发的作用,反倒弄僵了。泰德怒不可遏,站起身来把孩子打横托起来,向孩子的房间走去。比利大声哭喊,拼命用脚踢父亲。

“我顶讨厌爸爸!”

“把你惯坏啦!将来准是个没出息的坏蛋!”

泰德把比利往床上一扔。

“我顶讨厌爸爸!”

“我也顶讨厌你!你这个浑蛋孩子!”

“我要妈妈呀!”

“你只有爸爸!”

泰德走出房间,“砰”地一声关上了门,只听得房里还是“我要妈妈,我要妈妈呀”地哭喊着。父亲自己哭不出,只好大口大口地喝闷酒。

这一天的深夜。泰德把厨房收拾干净后,又去看看留在黑屋子里的孩子,看他似乎睡着了,转身要走,忽然听到:

“爸爸……请原谅我吧。”

“我倒是求原谅哪……好,晚啦,睡吧。”

泰德又准备走时,又听到:

“爸爸!……”

“这回又有什么事?”

“爸爸也要离家到那儿去吗?”

“不,我和你一起呆在这里。爸爸是赶也赶不出去的啦。”

“妈妈因为我是个坏孩子才走的么?”

“你觉得是这样吗?”

在昏暗中,可以看到比利在点头。

“不对,比利。妈妈非常爱你……不知道你能不能理解,我给你讲讲好吗?”

比利又深深地点点头。

“妈妈离家出走的理由,比利,据爸爸想……那是因为长时期来,爸爸总是想使妈妈成为某一类型的人,爸爸认为她应该成为某一类型的妻子……可是,你妈妈却并不是这样的人……完全不是这样的人。长时期来,你妈妈一直努力要使爸爸幸福,当她觉得她做不到的时候,她就想告诉爸爸,你懂么?可是爸爸不听她的话。我太忙啦……我净想自己的事。因为我认为自己幸福了妻子必然幸福。可是我内心深处总觉得你妈妈是非常痛苦的。她是因为爱你所以才勉强耽在家里。她所以耽不下去了……就因为她对我再也忍受不下去啦。比利,原因不在你,原因在爸爸啊……好啦,该睡啦,已经很晚啦。”

父亲第一次把内心深处的话说了出来。比利流着眼泪在倾听他的低语。

“睡吧,睡得美美的。”

这话本来每天是母亲说的,今天由父亲来说了。

“明天早晨见……”

父亲这样说着,向昏暗的门廊处走去。

“爸爸……我爱你呀。”

“我也爱你的呀。”

泰德关上门时,看到孩子搂住枕头躺着,脸颊上淌着泪水——

万圣节前夕(注1)的演剧晚会上,比利担任报幕员。来宾席上都是孩子们的母亲,泰德也坐在她们中间。他看到儿子一出场就忘了台词,不禁为他捏一把汗,虽然父亲为他提词,可是比利听不到。

一天晚上,泰德把最肉感的女同事菲利斯带回家来共衾。第二天早晨,她光着身子上浴室,在走廊碰见睡眼惺忪的比利。比利问她叫什么名字,问她喜欢不喜欢吃炸小鸡,等等。卧室里的泰德看到这种情况,吓得脸煞白。

周末的中央公园。比利在父亲的帮助下刚学会骑自行车。过了一会儿,不用父亲扶着就摇摇晃晃地拼命蹬车向前。泰德看着他那渐渐远去的背影,乐得不可开交,连忙把照相机的镜头对准他。

送孩子上学的时间。泰德认真地听着比利对他讲的话,不慌不忙地和孩子道别之后,一面走着一面又不时地回头看等他进了学校之后,才招呼一辆出租汽车。马路对面一家咖啡店的玻璃窗里,可以看到乔安娜的身影。

某天的中央公园。泰德和泰尔玛照看着玩耍的孩子们,泰德也像个妇女似地同她闲话家常。比利爬到攀登架的顶上,想让飞机从最高的地方飞下来。听到孩子在喊:“爸爸,你看哪!”泰德抬头一看,发现孩子那种危险的样子,吓得手足无措。泰尔玛向攀登架跑去,但在她没有注意到的一瞬间,比利脚底一滑,从架上摔了下来,在接触地面时,手里的飞机把眼睛戳伤了……

“爸爸!痛啊!痛啊!”泰德两臂托着孩子,拼命在纽约的街道上向前狂奔……

急救医院。医生说:还不致于失明,但脸上要缝十针,只要十五分钟就做完手术,让他到外面去等着。可是泰德坚持说:

“这是我的儿子,我一定要看他的手术过程。”

手术过程中,泰德一直在孩子的耳边亲切地给他鼓励。他捧着比利的头,看他每缝一针都要痉挛一下,比利的叫声刺痛他的心。

当天晚上。比利总算睡熟了。泰德在他那赤裸的背上轻轻地抚摸着,自己身上还是穿着白天那件染有孩子血迹的衣服,脸色显得很憔悴。

厨房里,泰尔玛正在洗碟子:

“……怎么样?”

“不要紧,已经睡着啦。碟子我来洗吧。”

泰尔玛非常激动地转过身来:

“泰德,真是对不起。这完全是我的过失……我还没来得及弄清楚该怎么办,孩子已经摔下来了……”

“哪里的话。泰尔玛,你听我说,有一件事要拜托你。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是我有个万一的话,比如说大楼塌了把我砸死……你能替我照料比利吗?……我想不出还有别的什么可以信得过的人。是你的话,比利也会放心的……因为你是一个很好的母亲啊。”

泰尔玛平素很少淌眼泪,这时一阵激动抽泣起来。泰德立刻笨拙地洗碟子,好像是说,你看起柴笨手笨脚吧,以此引她发笑。

“O—K—?”

“……O—K。”

泰德抱了一下泰尔玛的肩膀,接着在她身边开始抹碟子。泰尔玛也搂了一下泰德的肩膀,用餐巾揩着眼泪。

某天。办公室里。泰德一边吃午饭,一边处理积压下来的工作。电话铃响。也许因为是中午休息的时间,女秘书不在。泰德拿起话筒:“喂!喂!谁啊?”他的脸色忽然一变:

“……是乔安娜?”

餐馆里的一个角落,乔安娜在等着。她看到泰德,先是笑脸和迎:“精神不错啊,工作怎么样啊?”双方的笑容都有些勉强。桌子上是两只盛着白葡萄酒的玻璃杯,谁也没有去碰它。

“……比利,身体好吗?”

“好,好。不过……大约在两星期之前吧,发生了一次小小的事故,受了一点儿小伤……都是我没有照看好,所以……”

“是吗?隔得太远了,我倒没有看出来哩。”

泰德不禁吃了一惊。他这才知道,原来妻子在暗地里看着这孩子呢。据她说,她在两个月之前就回到纽约来了。泰德催促之下她才开始谈起来:

“过去,一直想着:我是某人的妻子,某人的母亲,某人的女儿啊……和你一起生活的这一段长时期里,我简直不知道自己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所以,我就离开了这个家。在加利福尼亚,我终于发现了自己。我有了工作,还就医于一个非常好的精神疗法医生……这是我出生以来第一次对自己建立起了自信感,懂得了许多事情。”

“比如……噢,真的,我真的很想知道你究竟学到了些什么。”

“是的。我学到了……我爱自己的孩子,我有能力抚养他。”

“这是什么意思?”

“我要孩子!”

气氛顿时一变。泰德绷着脸,摆出防卫的架势,两个人压低了声音争论起来。

“……就来过两三张明信片,你算个什么母亲?!——”

“我始终是想要这个孩子的。”

“你能满有把握地说孩子喜欢你吗?”

“那么你能有把握地说孩子是不喜欢我的吗?……我知道事情是会这样的。”

泰德蓦地站起身来,威胁地说了声“再见”,随手把桌面上的玻璃杯用力向横里一扫,转身向外走去。玻璃杯撞在墙上碰得粉碎,发出刺耳的声音。乔安娜气得发抖。

“我不懂得法律上的专门用语,但认为这明显地是非法的遗弃行为。”

泰德正在访问辩护律师商纳西。但律师告诉他说,抚养权的问题非常复杂,关于这方面的争执很难处理,不但必须在法庭上进行艰巨的斗争,还需要花很多钱。而且,如果孩子年纪小的话,法院往往站在母亲一边……

当天晚上。泰德根据律师的忠告,把一切有利的和不利的条件都写在纸上研究,结果只是不利的项目一条条地增加。他背后的墙上贴满了比利画的画……

孩子的房间里,光线昏暗,孩子的头枕在泰德的臂弯里,已经睡熟了。泰德轻轻地摇着他,嘴里喃喃低语:

“我爱你啊,比利……你睡着了,听不见吧,可是……我打心里爱着你啊……”

第二天。餐馆里。欧克纳邀请泰德共进午餐。泰德还在这位上司面前夸耀自己孩子如何料理一些事情的本领,不料欧克纳却带着痛苦的心情突如其来地宣布了辞退泰德的消息。他说,上面的人们对他意见很多……实在没有别的办法……。泰德的表情是不相信果有其事。

“我正准备跟老婆在法庭上争夺抚养权呢。要是这时候失业的话,你想一想,将会有什么后果啊!求求你,帮一下忙,看在朋友的情份上……”

“你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一定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克服难关。”

欧克纳接着拿出一个装着现金的信封来,说是公司里的照顾,估计到他目前正需要钱用。

“可耻!”

泰德怒骂一声,愤然离去。在接近年关的纽约街头,泰德彷徨在刺骨的寒风中,身上还穿着那件适合于麦迪逊大街的广告商身份的英国防水布风衣。

当天晚上,泰德和往常一样的表情和比利一起布置圣诞树。律师来了电话,告诉他已经决定一月九日开庭。律师说,延至找到工作以后再开庭的要求办不到。

“好!一定要在二十四小时内找到工作!”

十二月二十二日。圣诞节休假的日子就在眼前了。这是一年中最难找到工作的季节。报纸上一小格一小格的招聘广告,泰德一个个地用铅笔划上杠杠。他毫不气馁地努力活动。职业介绍所里的职员们也在忙着擦桌子,但经不起泰德死乞百赖,终于给他接洽上了一个地方,约好时间去面谈。泰德想到,此去即使合格录用,像他这样一个过去指导创作的人,这回肯定非搞制图不可了。他带了一个装着过去的作品的大皮包走出电梯。这是圣诞节前的星期五,广告代理公司的大厅里已经布置了好大的圣诞树,人们都是高兴地忙着。前来接见泰德的人也是忙得站不住脚,站着和他交谈。对泰德那份了不起的履历,似乎并不惊异,他被泰德要见一见负责人的要求逼得没有办法,只得打开了通向邻室的门。那屋里正举行联欢会,部长跟着刚才那个人走出来,他已经玩得疲倦,准备回家了。边走边说,“只能谈十分钟啊!”

“克雷默先生,我们这儿的职位显然比你的资历低了一些,你怎么也会感兴趣呢?”

“我急于要有个职业。”

果然不出所料,对方的意思是等些时候再说。于是他说:

“这可让我为难啦。我只有今天能来应募。我的作品两位都已过目,肯定已经知道我对这份工作是可以胜任的。工资低一些我也决不计较。希望就在今天决定了吧。”

泰德在集会的人们的小声谈话中,独自坐在角落里,紧张地等待着最后的决定。不一会儿,邻室有人来喊他进去,通知他决定“录用”。泰德放心了。他重新来到联欢会的人们中间,走近一个他认为最美的女人,上前去说了声“祝你圣诞愉快!”冷不防地吻了她一下,转身就走。

某个星期六。泰德带着比利到新职业岗位的公司去。他的办公室在超高层大厦的最高一层,从那里可以眺望整个纽约和遥远的地平线。比利快活得不得了。他们俩来到一个房间的门口。

“这牌子上写的什么?”

“克雷默。”

“那是指谁呀?”

“就是我们啊。”

泰德麻俐地打开门。比利一声欢呼,直奔到窗子跟前,把脸贴在窗玻璃上向外望着。“小心啊!”克雷默喊着,心里感到无比喜悦。

“……那里是东河,过了河便是昆士区,打那儿再下去是什么地方?你知道吗?”

“布鲁克林,爸爸小时候住过的地方。”

“对。这儿就是爸爸工作的地方。”

“嗬!太好啦!这是爸爸的办公桌?”

这是一张摆列着画广告所用颜料的廉价制图板。孩子在这里坐下,心情很激动:

“爸爸……还结婚吗?”

“……这个,我可没有想过哪。”

“和菲利斯结婚?”

“不……她只是我的普通朋友。”

“再和妈妈结婚?”

“不……妈妈和爸爸绝对不会再结婚了。”

泰德在观察孩子对这句话的反应。

“要是妈妈看到这个房间,一定会再和爸爸结婚的。”

上学的时间。泰德带着比利一面走,一面责问他为什么没有实行每周洗两次头发的规定。他想和孩子谈好这个问题,到了学校门口,泰德蹲下身子跟孩子谈判。他的眼光越过比利的肩头,看到马路对面咖啡馆里的乔安娜。泰德吻过比利,目送着他跑进学校去时,忘了刚才叱责过他的话,喊着:

“喂……你是个好孩子啊!”

当天晚上。泰德和往常一样在比利房间里给他念书上的故事。电话铃响。泰德一面在回答孩子提出来的问题,一面奔向电话机。电话是辩护律师挂来的。据说乔安娜向他提出要和孩子会面的要求。泰德抑制着不安的心情,又回到比利的房间里。

星期六的上午。中央公园。泰德带着比利走来,比利还在一味缠着父亲讲玩具的事情。泰德显得心神不定。在他们前面的路上站着乔安娜。她实在太紧张了,干脆坐了下来。“比利!比利!”是母亲的呼唤声……父亲刚准备给孩子整整衣服让他前去时,不料比利一下子甩开父亲的手,径自向前奔去。他向着母亲拼命奔跑……含着眼泪的乔安娜等他一到面前,就把他紧紧抱住举到空中,就这样转身向着相反的方向走去。临走时说了声:

“下午六点钟让他回来!”

泰德站在原地望着这母子相会的场面,直等她们走远之后才没精打采地回去。

法官根据原告方面辩护律师格雷逊的要求,同意开始对乔安娜质询。从乔安娜的回答中可以知道:在八年的结婚生活中,头两年过去之后,她就感到苦恼起来。结婚前,她从斯密斯女子大学毕业后,一直在《闺秀》杂志的美术部工作。结婚后,由于不能取得丈夫的理解而退职。现在的工作是赛尔克公司的运动衫设计师,年收入三十一万美元,等等。(泰德的嘴里漏出一句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的“狗屁!”)乔安娜一直抑制着紧张的心情平静地回答问话。

格雷逊:“你爱你的儿子吗?”

乔安娜:“是的,我爱他,非常非常地爱他。”

格雷逊:“尽管如此,你还是把他撂下啦!”

乔安娜:“是的……事情是这样的,在这五年的结婚生活里……我渐渐地产生了不幸的感觉,而且这种感觉愈来愈严重了。我需要有人能向我伸出援助之手。我向泰德要求援助……他根本不理睬我。这样,我们两人之间就渐渐地产生了隔阂,互相处于离心离德的状态……他一心一意地埋头于自己的工作中。我感到害怕,因为他对于我这种心理所采取的态度,以及他在处理我这种感情的无能,甚至使我对自己完全失去了信心。我感到恐惧……感到实在太不幸了。因此就想到,除了离开这个家,没有其他的办法。那时候,我感到自己身上一定有什么严重的缺陷,所以,觉得儿子还是离开我好。可是,后来到了加利福尼亚,接受了精神疗法之后……我这才省悟到,我自己并不是那种有严重缺陷的人,我不过是除了孩子之外,还想为创造方面以及感情方面寻求一个出路和寄托,因此,我并不是一个不够格的母亲。”

乔安娜提供了精神治疗医师的报告书。

格雷逊:“你提出抚养权的理由是什么呢?”

乔安娜:“因为他是我的儿子……而且,我还爱着他。我自己也明白,撂下孩子出走是多么无情的行为。但是,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办法。我认为,为了孩子,这是最好的办法。我在那个家里,无法尽到我的责任……可是,我求得人们的帮助,使自己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在这方面我已尽了最大的努力。我相信,我曾经撂下孩子离家出走这件事是不应该受到惩罚的,那么,我的儿子当然也不应该因此而受到惩罚。比利还只有七岁,他需要我。当然,他也需要父亲的吧。但是我相信,他更需要我……我做了五年半的妈妈,泰德只是接手十八个月。难道因此就可以说,我作为孩子的妈妈,竟没有克雷默先生做得好吗!……我是这个孩子的母亲啊……”

格雷逊的质询完毕。乔安娜正要站起来时,却受到被告律师商纳西的阻止。他开始对乔安娜提出相反的质询。乔安娜立刻采取应战的态度。商纳西旁敲侧击地向她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丈夫是否对你使用过暴力?他虐待过孩子没有?他是否酒精中毒者?是否经常酗酒?有没有对妻子不忠的行为?等等。乔安娜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是一个字:“不”。她面带冷笑。

商纳西:“丈夫没有尽到抚养的责任?”

乔安娜:“不是。”

商纳西:“这就明白啦。你是为什么才会离家出走的。”

接下去就问到了过去和现在有没有情人的问题,每句话里都带着讽刺挖苦的语气。泰德不禁回过头去向旁听席上望了一下。可以看出,妻子是有一个男人和她在一起的。

商纳西:“你除了父母和女性朋友之外,和哪一个人的关系维持得时间最长?”

乔安娜:“我想是和我的孩子。”

商纳西:“不是说一年中只见过两次面吗?……关系最长的不是和你现已离婚的丈夫吗?……请大声一些,听不清楚啦。”

乔安娜:“是。”

商纳西:“你是在这个最重要的人与人的关系上失败了吧?”

原告律师提出抗议。法官驳回,命令质询继续进行。

乔安娜:“我并没有失败。”

商纳西:“那么是成功的?这种以离婚告终的结婚是成功的么?”

乔安娜:“丈夫和我是同样的失败。”

商纳西:“那就太好啦。是你现在把婚姻法给修改了,成了双方各自提出同意离婚的啦……在这一点上,是失败了吧?”

乔安娜:“是结婚的失败。”

商纳西:“不是结婚的问题,而是在最重要的人和人的关系上失败了吧?”

乔安娜的眼眶里渗出了泪水。在商纳西接二连三进逼的质问之下,她不禁神经质地转脸望着泰德。泰德带着充满同情的表情摇摇头,似乎在说,不是那样的啊……

商纳西:“怎么样啊?”

乔安娜仿佛在发着高烧似地微微点了点头。这一天的审询就到此结束。

律师回到自己的席位上后,泰德悄悄地对他说:

“用不到逼得她这么凶啊。”

“你不想要孩子了吗?”

当天晚上。和乔安娜出走后不久的那些晚上一样,泰德坐在起居室的沙发里做自己的事情。比利就在他身旁,也和那时候一样,老是纠缠着想吸引父亲的注意。泰德放下手的工作,把孩子抱到膝盖上,给他讲自己小时候的事情。孩子不一会儿就开始打起哈欠来了……

“泰德先生真是一位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父亲。他长时期来和比利过着共同的生活……是一位了不起的爸爸。”

这是泰尔玛回答商纳西质询的话。她是泰德方面的证人。证人的发言台就靠近原告席。泰尔玛说话时,眼睛望着面前那位曾经是她亲密朋友的乔安娜的苍白的脸。格雷逊提出的反质询,几乎不许泰尔玛说一句同情泰德的话。她的每一句回答,几乎都被像剃刀一样锋利的攻击所打断。当法官命令泰尔玛离开证人发言台时,她还是暂时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地注视着乔安娜,开始向这位朋友倾吐着心里的话:

“情形变啦!泰德已经和过去不一样了啊。你真不知道他是多么努力哩……他们俩太好啦。真是太好啦。要是你看到他们俩多么好,乔安娜,你也就不会像今天这样坐在这里啦!”

泰尔玛不顾法官的再三阻止,毫不畏惧地一口气讲完了她要讲的话。乔安娜显出非常苦恼的表情,她突然把目光转向别处。

泰德在证人发言台坐下。他态度镇静、真挚,与其说他是在回答商纳西的质询,还不如说是在向乔安娜说话:

“……事到如今,说什么也已经没用啦。我的妻子……我以前的妻子爱比利,我相信这是完全真实的……但今天要弄清楚的不是这个问题。今天最重要的问题是,为了我们的孩子,为了比利,应该怎样做最好。难道不是这样一个问题吗?我妻子经常说,为什么女人就不能和男人一样有自己的事业心呢?一点儿不错,我体会到了。可是为了证明起见,我想知道法律上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定,仅仅因为是一个女人,她就比男人更有资格作孩子的家长?好的家长是什么样的家长?我对这个问题思考了很久……好的家长必须以经常不变的心情……必须有很大的耐心。必须能够倾听孩子的话,即使是不愿意听,也必须做得好像在倾听一样,要满怀爱情……就像她所讲的那样。关于这一点,要说女人的能力比男人高一手,男人的诚意要比女人少一些,请问,哪里有这样的明文规定?比利和我两个人有我们自己的家庭。我尽了全部精力来建成和维持这个家庭。当然不是十全十美,我也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家长。我也不时地会表现出焦躁……忘了我的对像是一个幼小的孩子。但我是这个家庭中的一个成员。清早起来……两个人一起吃早饭,他和我谈些话,然后我送他去上学……晚上我们又在一起吃晚饭、聊天。然后我给他念书上的故事,然后……我们就这样建立起了两个人的共同生活,我们相亲相爱。一旦这种生活遭到了破坏,那恐怕是无法恢复的了。……乔安娜,请不要这样做吧,不要让这个孩子再次遭到这种不幸吧!”

乔安娜睁大眼睛紧张地听着,逃避什么似地突然低头垂下眼帘。接着是格雷逊提出反质询。他一开始就提到了过去的薪水和现在的薪水问题……

泰德:“嗯……大约二万九千元左右。”

格雷逊:“请把数字讲得具体一些。”

泰德:“……是二万八千二百元。”

格雷逊使用冷酷的质询技术,企图证明被告在工作和抚养儿童二者之间不能两立的事实。对于他被原来的公司辞退的事情,格雷逊一件一件地进行了盘问:有些重要的会议你都撂下不管吧?办事浄脱期吧?等等。而且,对于这些质问,都不准申述理由,因而使泰德恼火了:

“我是准备来回答你的质询的!但这些都不是简单地用一个‘是’或‘否’字说得清楚……孩子发烧到三十八度躺在家里呢,这种时候,我还不应该回家吗!”

静静地坐着的乔安娜仿佛感到该提出质问似地望着泰德。

格雷逊:“克雷默先生,你认为自己是既适合作家长又有责任感的父亲吧?”

泰德:“不错,我是这样想的。”

格雷逊:“那么,你的儿子在你的监护之下,几乎遭到失明的危险,这是不是事实?”

泰德吃了一惊,转脸望着乔安娜。

乔安娜仿佛感到寒冷似地捂着胸口。

质询宣告终结。泰德和商纳西握手,然后迈着疲乏的脚步,向法院里那架旧式的电梯走去。坐在长凳上等待着的乔安娜起身来到泰德身边。

“泰德……请你原谅……我万没有料到他会把那次事故提出来……真的,早知道他这样,我不会告诉他。”

徒劳的谢罪……泰德一声不吱地走进了电梯。“请原谅,我……”她眼看着那架旧式的铁笼似的箱子带着丈夫下沉、消失,电梯再一次把这两个人分开了。

是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泰德拿了洗好的衣服往回走,他和抱着一个大纸袋回家的泰尔玛走在一起。

“想不到吧?我和查理可能言归于好哩。”

“真的?他挂电话来啦?”

“哦,是我给他挂的电话。”

“怎么又想要这样做啦?”

“啊……那次出庭以后,我想到了许多许多事情。不一定能实现,但看来他倒是像有这个意思。所以……”

“这,不是太好了吗?你觉得怎么样?”

“我不知道……觉得有些害怕。”

餐馆里。商纳西坐看,面前放着一坏威士忌。泰德进来,看着辩护律师的脸色:

“败诉了吧?”

律师告诉他,法院是母性的朋友。判决的内容是:泰德每月交付孩子四百元抚养费,准许他每隔一周去探望一次,孩子在休假期中有一半的日子和他在一起,等等。泰德对那份判决书连看都不看一眼。

“再打一场官司怎么样?”

“可以上诉,但不一定有把握。”

“碰碰运气吧,花多少钱都可以!”

“泰德,我可说在前头,要再上法庭的话,比利也得出庭,就得让孩子出来作证啦。”

“那可不能让他这样……不行,我不愿意让他这样……谢谢,我走啦。”

这天晚上,泰尔玛奔进公寓,来到泰德家门口,敲门。

“泰德,我刚才才听到……不要紧吧?”

昏暗的屋子里,只有泰德一个人坐着,连外套都没脱。泰德说:“回去吧,让我一个人静一会儿……”泰尔玛走到门口,把前额靠在门上啜泣。

某个周末的中央公园。父子俩散步来到爬蔓花草已经枯萎的棚架旁。泰德让比利坐好后,带着平静的笑容,以谆谆教诲的口气把事情给他讲明了。

“……所以,只好让那位法官先生来决定了,因为他是一个非常聪敏而且经验丰富的人啊……这样,他同意了妈妈的意见。不过,爸爸实际上还是跟着你的啊。每隔一个星期都要跟你一起吃一次饭,每个月还可以有两次和你一起度周末哩。”

“……我的床呢?我睡在哪里?”

“这一切,妈妈都会给你安排。”

“玩具呢?”

“那你可以全部带到妈妈那里去。而且,要是听话,妈妈还会给你买新的哩。”

“晚上睡觉,谁给我念书上的故事?”

“当然是妈妈。”

“那我睡觉前,爸爸不再吻我啦?”

“那,那……当然不行啦。不过,我会来看你的啊,不是很好吗?”

比利眼眶里噙着泪水。

“不愿意的话,还可以回来吗?”

“怎么这样说呀?和妈妈在一起可真快乐哩。真的,妈妈是多么爱你啊。”

“呶,爸爸一定要挂电话给我啊!”

比利用小手的手背抹着眼泪。泰德抑制着激动,强作笑容:

“好啦……好吧,咱们买雪糕去!”

父亲让儿子骑在肩上从花架下走去。

离别那天的早晨。父子俩做法国煎面包片。收拾得非常整洁的厨房里,泰德和比利都打扮得很整齐。泰德从冰箱里取出牛奶和两个鸡蛋。双手把鸡蛋打碎后放进碗里。加好牛奶后交给比利。比利拼命搅拌鸡蛋牛奶。同时泰德把煎锅烧热,化开奶油。比利把浸过鸡蛋牛奶的面包一块一块地放进锅里。泰德握着煎锅的柄,那上面当然已经加了预防烫手的套子。……两人的动作非常协调,比利的表情是偷快的,泰德也面带微笑。

“好,行啦!全部吃光!”

泰德把比利抱起来,他抑制着啜泣。他把孩子抱得更紧了。在收拾好的行李面前,父子俩紧张地等待着。不一会儿,楼下的服务台挂来了电话。是乔安娜,她说要泰德一个人下去。泰德来到楼下,看到前妻乔安娜被苦恼折磨得非常憔悴的样子。

泰德:“咦……怎么啦?”

乔安娜好不容易止住了哭泣:

“今天早晨起来之后……我一直在想着比利的事。这孩子早晨醒来……在我给他画着飘浮的白云的房间里醒来……要是我那里也能画些白云就好啦。因为……这样一来,可以使他醒来时感觉到在家里一样……我到这里来是想把孩子带到家里去的啊,可是我想到,他现在就是在家里啊——”

乔安娜克制不住,伏在泰德肩上哭起来:“怎么办,我是多么爱着这个孩子啊!……”乔安娜的话,同样刺痛泰德的心。

在同样痛苦的心情中,两人拥抱在一起……

“我不带孩子走啦……让我上楼去……和他谈一谈行吗?”

“那还用说!”

乔安娜正要走进电梯时,泰德又说:

“噢,你……如果一个人去和他谈,那我就在这里等你。”

乔安娜顿了一下,一面用手心抹着脸上的泪痕,一面说:

“我的脸,怎么样?”

“……很美哪……”

乔安娜把头略略歪了一下,似乎是在说“真的?”带着一丝不自然而又美丽的笑容……关上了电梯的门……

(全剧终)

注释:

注1:西方习俗,每年十一月一日为万圣节,十月三十一日晚上为万圣节前夕,这天晚上儿童可以纵情玩闹。

附录:

评《克雷默夫妇》

文/〔美〕弗·里奇

《克雷默夫妇》是一部少有的影片,它通过第一个形象就定下这部影片的基调、焦点和诗意。这第一个形象是一个极度痛苦的妇女的特写,她的脸庞四周笼罩着黑暗。这个镜头把个人内心深处的东西暴露无遗。开始时,观众还想轻松一下,但是这种轻松从来也没有真正出现。《克雷默夫妇》这部影片几乎完全由演员的脸庞、强烈的感情和冬天的光辉组成。达斯廷·霍夫曼和梅丽尔·斯特里普的表演又如此真挚,观众很快就发现自己无法不全神贯注地注视着银幕。

《克雷默夫妇》是本年度最富于感情的影片。编导罗伯特·本顿和演员们拍成了他们自己的《一次婚礼的场景》(注1),然而他们并不摹仿伯格曼,而是极有美国特色。

《克雷默夫妇》描写一个哀愁的妇女拋弃了丈夫和六岁的儿子出走,十八个月后又回来要求孩子的监护权。这部影片不仅是一部令人满意的描写夫妇和父子感倩的永恒悲剧,而且它还涉及当代许多爆炸性的社会问题。片中人物都是极典型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物,他们的烦恼问题突出了时代的锋芒,在这个时代里,关于婚姻和家庭的一切旧的定义都被撕得粉碎。

当然,这不是第一部描写这类问题的影片。十年来有好几部美国片曾重新估价男人和妇女的作用。迈克·尼科尔斯的《肉欲知识》和保罗·梅休尔斯基的《布鲁姆在恋爱》,用喜剧形式掲露了聪明而好色的美国男人的伪善。妇女运动起来以后,类似马丁·斯科赛斯的《爱丽丝不住在这里了》和梅休尔斯基的《一个未婚女人》等影片进一步试图向广大观众宣传一种新的、已经解放了的妇女的思想。然后又出现了一系列小心谨慎地描写敏感未婚男人的影片。伍迪·艾伦的《曼哈顿》和鲍勃·福斯的《爵士乐世界》都由片中男主人公自我揭露如何玩弄女性以满足自己自私的神经官能症的要求。布莱克·爱德华茨的轰动影片《十全十美》,是一部描写男性更年期病人幼稚的性幻想的感人闹剧。在《重新开始》一片里,伯特·雷诺兹从一个新解放了的妻子转向一个同样解放了的情人。艾伦·阿尔达的《乔·泰南的诱惑》以更忧郁的观点叙述大体相同的内容(注2)。

《克雷默夫妇》之所以与众不同是由于这部影片没有任何类型的时髦话或时髦观点。本顿并未把他的人物塑造成当今两性政治中各种派别路线的代表人物,而是让片中的问题根据故事情节中难以控制的强烈感情自由地、推理地发展。《克雷默夫妇》避免明显的女权主义辩论,也不把男女主人公表现为英雄或坏蛋。这部影片和几乎所有描写未婚男女的影片都迥然不同,它不使用不忠作为剧情发展的媒介。克雷默是片中唯一的一对夫妇,他们的矛盾已经深到不开始而且也不能结束于卧房之中。

本顿促使观众在故事的每一个转折点上都有预想和仓猝的意见,以此加深了这部影片的深度和复杂性。这个过程从影片开头几场戏里就开始了。当乔安娜对泰德说她要出走时,影片完全站在她这一边。泰德似乎是一个不可救药的魔鬼。但是乔安娜一走,本顿就把同情放在泰德身上,泰德必须独自一人担负抚养儿子的任务。这位男主人公不得不在事业和家务之间进行选择时,他没有犯第二次错误。他开始是试验性地,后来就全部身心投入了改善和儿子的关系中。这部影片表现了现实生活中和电影中都少有的场面,使一个似乎是定型了的人物,拼命地努力变成一个新人。一般电影仅仅是为了剧情而表现这种变化,而且其变化过程是快速跳跃式的。本顿却使泰德在银幕上的变化一点一点进行。影片整个中间部份完全拍摄父子之间的一系列奇特场面,这些场面充分地说明了斯科特·费茨杰拉德的名言“动作就是个性”。一个是电影明星,另一个是毫无演出经验的小男孩,两人在一起创造出了美国银幕上可能是最令人信服的父子关系。霍夫曼为了抓住泰德那不断改变的情绪,表演出不知多少不同程度的细微差别。他开始时很生气,面色苍白而惊慌,然后逐步往他所扮演的角色里增加温柔同情的成份。扮演儿子的贾斯廷·亨利也演得很好。他没有那种使孩子在银幕上失败的不自然,当他在饭桌上和爸爸打架或在夜里哭着要妈妈时,感情是自发的。本顿有意让这位小演员即兴表演,而不是让他一再排练直到完美无缺为止。亨利扮演的人物也在片中成长。在影片结尾时,当儿子和情绪不好的爸爸一起准备早餐时,儿子为了使爸爸好受一点,使用了爸爸在影片开头在相同情况下使用的强作微笑和安慰性的动作。这是一种极巧妙的手法,使观众间接地知道,这两个曾经几乎是陌路人的父子,已建立起一生中最牢固的关系。因此,当乔安娜最终重又出现,就使人很难接受她。这个女人,当她勇敢地摆脱禁锢她的婚姻生活时,得到观众的同情,如今却成了坏蛋,因为她要把儿子从父亲身边夺走,这位父亲曾经为了儿子牺牲了工作、改变了生活方式。但是,当乔安娜在判决监护杈的法庭上回答问题时,她的美德又渐渐再现。她痛苦地一层一层地揭示出她的过去。在几分钟之内,她在银幕上再现了自己的一生,充满爱情的新娘,失败而自我憎恨的妻子,最后是一个独立的妇女。这一段是影片中压倒一切的另一部影片,这段“片中片”不仅震撼了观众,而且也震撼了影片中的丈夫。法官宣判后,观众很难说究竟是谁真正胜利了。这种含混不清一直拖到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最后一个镜头和第一个镜头一样,是女主角的特写,只是她比以前显得更加痛苦。

谢榕津 摘译自1979年12月3日美国《时代》周刊

注释:

注1:《一次婚礼的场景》是瑞典著名导演英格玛·伯格曼1973年摄制的电视片集。

注2:《曼哈顿》、《爵士乐世界》、《重新开始》、《乔·泰南的诱惑》均为1979年好莱坞的新片。

法律专家谈《克雷默夫妇》

文/〔美〕乔·杜利

在这个每年有一百万儿童由于父母离婚而生活有所改变的国家里,《克雷默夫妇》的摄制者简直是选了一个最能挑起议论的主题。但是,《克雷默夫妇》中的审判是不是正确地反映了法庭如今审理监护权案件的方式?它是否真正表现了律师们实际上是如何处理这类案件,法官们实际上是如何裁决的,父母们在法庭表态后实际上是如何反应的呢?

四位法律专家最近思考了上述问题,认为《克雷默夫妇》中所发生的情况在今天的任何一个开明的法庭里都不会发生。他们说,法庭如今的趋势并不像影片中所表现的那样一定认为年幼子女由母亲监护较好。法官们在未进行心理调查和征求孩子们的意见以前一般不会作出裁决。

纽约州立最高法院代理法官费利斯·谢伊代表四人的看法说,“影片把法学界描绘得落后于时代五十年,这太糟糕了。……在许多方面,影片把法庭程序描绘得不近情理、不现实。”但是专家们说影片在表现现代的父母方面是成功的。他们都认识像克雷默一样的夫妇,他们每天都在纽约法庭上出现,谈的情况和影片如出一辙。

但是影片在法律上的缺陷掩盖了它的优点。美国婚姻律师学会纽约分会主席诺曼·谢勒斯基说影片里“案件审理得很不好,也许是一次很糟糕的判决”。美国婚姻律师学会前主席菲利普·所罗门坚持说,“裁决是不正确的,观众以为裁决应当如此就受骗了。”美国律师协会家庭法部门的主席、全国监护法权威多丽丝·乔纳斯·弗里德博士说,“我非常惊讶,在1979年居然还能听到律师对父亲说,‘如果你要得到监护权,我们就得采取极端措施。’”影片中的律师是指过去旧法规定“未成年”儿童最好由母亲监护,除非证明她不适宜进行监护。这项法律在大多数州都已废除,其中包括纽约。弗里德博士说她不否认某些法官仍然坚信少年儿童应归母亲,但是谢伊法官认为这种法官在纽约市法院并不存在。谢伊法官说,“这在纽约是一种可撤销的错误判决,没有任何一位法官会不征求孩子的意见就对监护权作出判决。”如果由谢伊法官审理克雷默案,她不仅要征求孩子的意见,而且还要指定一个中立的专家、精神病学家或保护人来维护孩子的利益。

如果克雷默夫妇案件重新进行审理,谢伊法官说,“我会很乐于让他们在相互同意的基础上自行解决。”

据说影片制作人正在筹拍《克雷默夫妇》续集,这或可作为其脚本的依据。

谢榕津 摘译自1979年12月21日《组约时报》

影片编导罗伯特·本顿

文/〔美〕乔·杜利

罗伯特·本顿使《克雷默夫妇》具有生活气息,因为他摈弃了大多数美国电影制作者把人生经历变成所谓娱乐的惯用手法。他的电影脚本去掉了艾弗里·柯尔曼原小说中不必要的细节和背景情况。他的导演手法是集中表现人物的感情。他从不用音乐来加强某个场面,而且只有当演员来回走动,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移动摄影机。

本顿虽然只导演过《坏伙伴》(一部古怪的西部片,由杰夫·布里吉斯主演)和《晚场》(一部怪诞的侦探片,由阿特·卡尔尼和莉莉·汤姆林主演),但他从事电影事业。却有十年之久。他曾和老搭档大卫·纽曼合写出六十年代最有影响的电影脚本《波尼和克莱德》,这脚本和《克雷默夫妇》一样既描写矛盾又带有巧妙的诙谐。他还曾和纽曼合写了七十年代的两部迥然相异的电影脚本《大夫,出了什么事啊?》和《超人》。本顿那种清新的图画风格在他的影片中日益明显,这风格可以追溯到六十年代初期他在《老爷》杂志担任美术主任的时代,这份杂志在图画方面是有所创新的。本顿重视人物刻画超过故事情节,他这个特点来自法国导演特拉福,后者自《波尼和克莱德》以来一直是本顿的良师益友。

本顿对他的新片并不闪烁其词,他说这部影片并不想描绘法律制度的不公平,也不想争论究竟是父亲还是母亲更有资格抚养孩子。它首先是一部描写爱情和婚姻的影片……并不是描写卖命工作或妇女解放运动等老一套。”

正由于本顿回避了辩论问题,才能拍出这么一部可贵的、描写七十年代末期的男人、女人和孩子的影片。虽然影片对它所提出的问题并未给予答案,但是由于它以新的扰乱人心的方式重新提出问题,或者可以说以最老的方式——用令人痛苦的含混不清的人生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必将重新激起辩论。《克雷默夫妇》比今年的任何一部影片都会赢得更多的眼泪,但是更重要的是,它必将激起最多的议论。

谢榕津 摘译自1979年I2月3日美国《时代》周刊

轰动西方影坛的美国影片《克雷默夫妇》

文/胡思旅

去年圣诞节前夕,当好莱坞各个大公司纷纷推出新片,以求在七十年代最后一个“佳节”捞取更多利润的时候,美国哥伦比亚公司的一部新片《克雷默夫妇》在美国东西两岸同时上映了。这部影片和观众见面之后,引起了很强烈的反应,犹如空谷落石,回响之声至今不绝,在西方影坛引起了轰动。

今春开始,《克雷默夫妇》陆续在西欧、日本和东南亚各地上映,获得了普遍的好评和影评界的重视。迄今为止,这部影片已经获得了纽约电影评论协会、洛杉矶电影评论家协会、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以及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等单位的1979年最佳影片奖。它的编剧、导演、演员等主要创作人员也都获得了各式各样的嘉奖。这种盛况在美国电影史上也属罕见,美国《时代》周刊称之为“一个在电影和生活中都很少见的奇观”。

《克雷默夫妇》是一部低成本片。它既不像滥觴于好莱坞的巨片那样,以色彩鲜艳和场面宏伟取胜,也不以?

 2 ) 悲情戏如何做到克制的煽情-克莱默夫妇

《克莱默夫妇》这种父母离婚影响孩子的情节,让我想起小时候被组织观看的《妈妈再爱我一次》,几乎9成的观众,包括我们这些集体观看的小孩儿,都哭了。嚎啕大哭的都有。现在想起那些画面仍觉得心碎。(但当时我的确没有哭,我旁边的同学都哭的稀里哗啦)。这种毫无节制的煽情的确是能令人落泪的,如果辅以悲伤的音乐效果更佳。崔健曾经主演过一部《我的兄弟姐妹》也是一群孩子突然经历父母双亡而不得不四散分离,也挺催泪的。这两部电影的结局都非常光明--很显然,不能让我们的眼泪白流。

与之相比《克莱默夫妇》和《伊朗式分居》显然更有冲击力,它们不急于催人泪下,而是留下大量的留白,让人反思。《伊朗式分居》里,法官让十几岁的女儿自己决定跟父亲还是母亲,她眼泪在眼眶打转,终究没有说话,电影在此结束。当然,这不是一部简单的谈婚姻与伦理关系的电影,它的主题更为深远。我之前写过,不再赘述

《克莱默夫妇》完整的表达了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离婚和争取抚养权是怎样的。当然,这个社会仍有许多病态之处,例如,一个人要让工作占据自己的全部才能生存下去,例如律师打官司就是要玩弄冰冷的逻辑以赢得官司为目标。但整体上,在一段失败的婚姻中,各方都在尽最大努力保护孩子。

通常这种电影中有些场面是必不可少的:一开始爸爸手忙脚乱的又当爹又当妈,孩子哭着问爸爸是不是因为自己太淘气妈妈才走的(爸爸回答当然不是),孩子终于见到妈妈,跑过去扑进怀中。而导演也仅仅直接表现了这些不可或缺的场面,其它更多的场面(孩子生病发烧,爸爸临时请假回去陪伴等),通过法庭的对质一带而过。我非常欣赏这种举重若轻,克制的煽情。整部戏下来,达斯汀霍夫曼一滴泪也没流,虽然好几次,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和流泪相比,这种克制的表现,此时无声胜有声。

一开始我甚至觉得情节有点生硬,为何忽然Joanna就要离家出走,为何Teddy突然就从一个工作狂变成一个慈父。但适应了导演的留白风格后就觉得这种删繁就简非常高明。片中Teddy为了赢得官司在半天之内就找到工作这个情节非常令人震动。

电影还通过楼下的邻居--一个离婚的单亲妈妈女权主义者--生活的交相映衬,把这两个大同小异的婚姻失败故事补充完整。

最后,Teddy终于决定面对现实,不再打官司而是带孩子到中央公园向他解释这件事,他说,爸爸爱你,妈妈也爱你,但不知道哪个更爱你,最后我们找了一个非常有经验的人来判断。孩子也非常懂事的面对父母不能在一起的事实,并没有像一般煽情电影一样,让孩子问:你们能不能在一起。结局峰回路转,Joanna决定让孩子继续留在父亲这里(但是抚养权监护权归她),Teddy让她单独上去对孩子说,电影在此结束,止于当止,令人回味。

一段失败婚姻中,受伤最大的是孩子。在一个正常社会里,情况稍微好一点,但心灵的创伤是不可避免的,我记得《60分》采访金刚狼休.杰克曼,他说他小时候有一天妈妈忽然就收拾东西离家出走了,后来再也没见过她。受访时是他演《悲惨世界》那一年,他快五十岁了,说到这件事还是在镜头前哭起来,他说他一直和太太关系很好,拍戏都会带着她去。斯皮尔伯格的母亲也做过同样的事。她们的年代,正是女权觉醒的年代,正是《克莱默夫妇》中故事发生的年代,这部电影不是部简单的煽情之作,认真扎实的讲述了婚姻关系破裂后每个人要面对的麻烦以及如何解决。

然而对我而言,另一个巨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做法兰西多士,看完这部电影的第二天早上,我就如法炮制了法兰西多士,的确很好吃。

 3 ) 《克莱默夫妇》中的平行对照与主题元素

《克莱默夫妇》的剧本十分工整,有很多平行对照,试举几例。

电影开场,我们便看到克莱默,春风得意,和他的上司兼好友,聊着买昂贵西装的事,并不急着回家。后来妻子乔安娜出走,克莱默被家里的事弄得心力交瘁,下班时,友人喊他加入party,并准备开八别人的事,克莱默说,对不起我要接儿子。再后来,克莱默和儿子相处默契,和乔安娜争夺抚养权时,上司(这时候朋友的身份已经淡化)喊他一起吃饭,宣告了炒掉他的事。

克莱默和儿子比利之间的相处,电影亦用很多笔墨表现这种潜移默化的转变,不多赘述。仅选很有代表性的早餐场景,此场景在片中出现三次:第一次,乔安娜刚出走。儿子比利想吃法国吐司,克莱默以为不过小事一桩,结果他把鸡蛋打在杯子里,吐司烤焦,咖啡粉倒了一半有余,把锅甩在了地上,厨房弄的一团糟。父亲形象彻底崩解。第二次,儿子比利得知妈妈不会再回来了,亦对爸爸的表现失望无比。他们早上起床,坐在小桌子上,吃着冷掉的甜甜圈,相对无言各自看报。第三次,乔安娜已经赢得了抚养权,即将把比利接走。克莱默和比利一起做早餐——第一次糟糕无比的法国吐司。克莱默把鸡蛋打在大容器里,比利搅鸡蛋,克莱默倒上牛奶,接过容器继续打,默契无比。一切妥当,他们忍不住抱在一起痛哭。

再提一个副线人物——玛格丽特。她与克莱默一开始,是火药味十足的针锋相对,克莱默认为是她劝乔安娜出走,而玛格丽特认为他作为丈夫丝毫不care妻子的感受。第二次,克莱默和玛格丽特坐在一起平和聊天,他们的孩子在远处玩。(其实我觉得这个转变有点突兀)克莱默问起她和查理离婚的事情,二人和解。第三次,也是聊天,玛格丽特谈到认识了新男人。这时出现了一个高潮点,比利不小心从高处摔了下来。玛格丽特十分自责,认为自己在旁边却没有顾好比利。克莱默说了一段很感人的话:”听着…如果我除了什么事,我是说如果,你可不可以来照顾比利…因为我想不到…比你更适合做母亲的人了。“玛格丽特感动落泪,这时候两人的心又靠近一点,上升到朋友的层面。第四次,玛格丽特作为证人出庭,她冲着乔安娜大喊:“真的!他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他可以很好地照顾孩子!……”这句话十分具有标志性,量变已促成质变。玛格丽特原来是劝乔安娜出走的人,这时候却劝乔安娜相信克莱默,把抚养权给他。第五次,玛格丽特和克莱默说要和前夫查理复合了,结束副线,玛格丽特退场。

故事情节贯穿到影片里,是一个又一个的场景。上面所提到的三个例子,除了情节对仗,场景也基本相同。实在感叹导演是否是处女座…片头乔安娜出走,在电梯前和克莱默爆发一次激烈的争吵,这时候的乔安娜十分不快乐,抛弃了儿子比利,克莱默也不能理解他。她红着双眼,电梯门关上,下降。片尾,亦是在电梯口,乔安娜说不带儿子走了,这时候的她有自己的工作,重新找回快乐,亦被丈夫理解。她依然眼含热泪,问这样的形象可以吗。电梯门关上,缓缓上升。同样的场景,随着故事情节的推动,意涵也在发生着变化。

片中克莱默对儿子的父爱不必多言,在我看来,父母对孩子的爱是近乎本能性的。在乔安娜出走前,克莱默的生活被工作塞满,他对儿子的爱是处在一种不自知的状态。但当上司和他说,“把比利寄养在亲戚家”时,当乔安娜提出要回比利时,当律师要克莱默比较争夺抚养权时的pros and cons,pros一栏为空而cons一堆时;当争夺抚养权失败,律师建议让比利出庭自己选跟谁时。罗伯特麦基说,关键在于人物在压力下所作出的选择。希德菲尔德亦强调,“动作即人物。”克莱默所做的一个个选择让他发现自己原来这么爱儿子,有两段尤其催人泪下:一个是乔安娜的律师诘问他在公司时好几次的失误,他的回答都是“因为比利……我不得不……”另一个是当克莱默得知要比利出庭,为了保护孩子,他选择了放弃。我看过太多离婚时撕破脸的场景,父母双方破口大骂,一直逼问孩子到底选谁。那种恨,以致离婚后也一定要贯彻到孩子身上。孩子在其中就像一个战利品,这能说是爱吗?是,只不过被占有欲完完全全地倾轧了。

当乔安娜流着泪说,“他(克莱默)比我更失败……”律师反问,“是么?他比你更失败?可你也是一个离婚者,离婚了,你们同样失败……”问得乔安娜哑口无言,也震得荧幕前的我不知如何回答。在一段关系走向末路,很多人都变得面目卑劣,谁先说出分手,谁更占上风,成为日后尊严的凭证。可在一段失败的感情中,双方其实都是Loser。那些“他比我更失败”,纯粹是随手找来一块布遮住那些不甘心没底气。

《克莱默夫妇》亦是一部带女性主义色彩的电影。也可能因为女主是梅丽尔斯特里普(实在无法想象她演柔柔弱弱的角色),这个克莱默夫人让人无比信服。并不是克莱默这一个家庭深陷失败的婚姻,只不过很多人浑浑噩噩,得过且过这一辈子。电影《时时刻刻》曾让我们看到走出一个家庭有多难。所以,我十分敬重这位出走的“娜拉”。讽刺的是,她的工资后来比丈夫还高。

 4 ) 别再让本片教你怎么当一个好父母了

克莱默夫妇可谓是当年奥斯卡的最大赢家。然而仅从故事层面而言,他讲的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故事,这样庸常的故事,每天在全世界无数个家庭里上演。

妻子作为一个全职太太,因不能忍受丈夫的冷漠离家出走。丈夫被迫手忙脚乱的照顾自己的儿子,18个月后女方事业有成,回来争夺孩子的抚养权,双方在法庭的对抗中彼此获得了谅解。

影片的名字Kramer VS Kramer 很形象的体现了这种对抗关系。我不确认在1979年时,美国的家庭环境里这样的事情是否新奇。但在今天,这样的困境再普通不过,而讽刺的是,时至今日,面对近40年前影片留下的问题,我们依旧无法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很多人说这部电影是在告诉我们怎么成为一个称职的父母,一个称职的另一半。而我认为,如何让每一个家庭避免再陷入这样的困境,可能更需要我们思考。这绝不仅仅是提倡双方互相体谅,或者为了子女做更多的奉献所能达到的。

克莱默夫人为自己的孩子奉献了5年,牺牲了自己最热爱的事业。她是心有不甘的,他希望把这样的心理波动跟丈夫分享,但是丈夫以工作太忙的理由总是忽视他的感受,这最终导致了她的离家出走。但回过头来想,丈夫的不体谅仅仅是一个导火索,事业与家庭的必然冲突才是这个问题的根源,不是吗?堆在库房里的炸药被一颗火星点燃,我们要追责的不是谁点燃了一个火星,而是为什么会把这么多的炸药堆在一起形成安全隐患!

后续的事情我们也看到了,克莱默先生自己照顾比利。为此错过了会议,错过了截稿日期,导致公司丢了大客户,最终自己落得被辞退的下场。而在这期间,克莱默夫人的工作有了起色,也拿到了体面的薪水。如果抛开亲情的感情光环,我们会发现,孩子就像是一枚核按钮,无论对着家中父母双方的哪一方按下,都会给对方的事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而我们的企业只会在家长手忙脚乱的时候,催促他们不要忘记会议,迫使他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在公司上。影片的最后夫妇俩达成了合解,电梯门缓缓合上。可当电梯门日后无数次再次打开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呢?克莱姆先生要在新的公司承受每年薪水少3500美元的损失,或许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他都要用这份工作维持事业和照顾孩子之间的平衡。换言之,他可能再也回不到之前那份广告公司的行业地位了。

一部好的影片和一个复杂的问题,都可以让大家从多种角度来进行解读。在本片中有人看到了家庭关系维系的艰难,有人看到了女权意识的觉醒,而我看到的是公共设施在幼儿教育方面的缺位。

影片似乎把孩子和事业天然对立了起来,而现实生活里,即便有时候我们不愿意承认,情况也确实如此。我们曾经想出过很多的模式来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在片中那个时代,我们采取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之后我们尝试着邀请上一代来协助,讨论一个屋檐下的代级关系的作品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这方案当中的任意一种都无法帮助我们获得幸福,而目前的年轻一代似乎找到了终极解法,不结婚不生孩子,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我们的公权力在这个阶段终于开始着急了,但我们必须承认,即便在今天的环境下,我们做的仍然很不够。高标准的行业门槛,系统的监控体系,甚至幼托设施的数量,尤其是针对6个月到三岁婴幼儿的托管设施,还远远不够。克莱默夫妇的悲剧还在一遍遍重复上演。

别再呼吁大家看了这部影片之后,去反思怎么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了!因为克莱默先生不仅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克莱默女士不也不仅是一个妻子,一个母亲。他们同样是一个广告人,一个设计师,而让他们以广告人和设计师的身份在这个社会里体面的生活,工作,进步,也应该是我们这个社会应尽的一点义务。

 5 ) 父子情

《克莱默夫妇》是哥伦比亚影片公司与1979年出品的家庭伦理片,由罗伯特·本顿执导,达斯汀·霍夫曼、梅丽尔·斯特里普、贾斯汀·亨利领衔主演。该片于1979年12月17日在美国首映。 该片讲述了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比利和父亲克莱默先生相依为命最后和母亲重归与好故事。

冰淇淋场景中,比利为了向父亲挑战,跳过晚饭的正餐直接去吃餐后甜点,完全是达斯汀·霍夫曼和贾斯汀·亨利的即兴演出。导演罗伯特·本顿很喜欢这一段,于是把它保留在电影里。

 6 ) 《克莱默夫妇》:庸常的才是精致的

0

热爱电影?什么是标准?烤鸭吃多了也会腻,可饿的时候还会垂涎欲滴。

热爱昆汀·塔伦蒂诺,就鄙视斯皮尔博格?标榜戈达尔,就蔑视昆汀?谁敢鸟好莱坞大片就跟谁急?不够cult都懒得多说一句?法国新浪潮、意大利黑帮?省省吧,都后后现代了……

看什么电影?竟成了问题!感性的?你胆敢愚弄我的感情;知性的?你当我还会受你的故弄玄虚!有那么一瞬,不会看电影了。

所以看《克莱默夫妇》时,没有理由。甚至达斯汀·霍夫曼、梅丽尔·斯特里普都不是理由,更别说奥斯卡一贯无聊的标榜。它的家庭性题材、父爱情感、古典手法,省省吧,pass需要理由么?然而我看了,还看了两遍,从无知无觉,到有滋有味。

1

关于父爱的电影数不胜数,但《克莱默夫妇》里的父爱,在庸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源自人物本性的真实和细腻,十分与众不同。

这个父亲,并非沉默寡言,只把爱深藏在冷酷的表情下;也非爱意勃发,非要和孩子做平等的朋友,这些其实只是电影中的一厢情愿。作为父亲的克莱默,只是忙碌于工作和儿子之间,顾此失彼,哪个都没照顾好。在儿子面前,他没有故作深沉的耐心,也没有被琐碎拖累的厌烦。但是,他每一天里对待儿子的温和,为了儿子在一天内忍受屈辱找到工作,却是我见过的最温暖的舐犊情深。

关于父爱,我想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诠释了,庸常生活中的温和,情到深处的忍辱,胜过一切言行。

2

《克莱默夫妇》在思想方面的成就,据说是契合了上世纪70年代,美国单亲家庭激增的社会话题,这也是它荣膺五项奥斯卡大奖最显著的理由。

但在今天看来,在社会问题之外,它对于家庭问题的探讨才是使其荣耀影史的真正原因。Ms.克莱默的离开,所蕴涵的一个准中产家庭中的情感矛盾和价值纷争,对于今日的中国人或许更有现实意义。

因为在我看来,从个人经济体的角度来看,今日的中国似乎也走入了美国曾经的困惑。

3

发着喏喏的口音的达斯汀·霍夫曼就是那个有点懦懦的Mr.克莱默,如果这可以称之为演技的话,那么最好的演技就是无演技。虽然明知达斯汀·霍夫曼在这部电影中的表现无可挑剔,但在观影时我还是战战兢兢,生怕他的表现,在过与不及之间让人遗憾。

达斯汀·霍夫曼没有给我这个遗憾。他对角色的把握,他在电影与生活中找到的平衡感,超越了表演,超越了所谓的灵魂附体。在意兴盎然与意犹未尽之外,捕捉到了关乎演技的“度”的完美。

这比之他本人在《雨人》中、丹尼尔·戴·刘易斯在《我的左脚》中所诠释的极端形象,或杰克·尼科尔森在《飞跃疯人院》、凯文·史派西在《美国美人》中的另类表现,更值得激赏。

4

罗伯特·本顿作为导演不算太知名,他的其他片子如《人性的污点》等也都影响力有限,但《克莱默夫妇》却堪称电影古典主义的完美之作。

值得称道的是电影技艺的娴熟。温和煦暖的色调,将纽约的秋天由萧瑟转为温情。剪接也依照古典主义的式范,衔接细腻柔和,绝少故作凌厉的蒙太奇。配乐以短小灵动的吉他为主,有70年代电影独有的俏皮和温暖。这样标准的、完美的、无可挑剔的电影真是久违了。

5

然而《克莱默夫妇》最彰显的成就还是表演。孩子的演技一旦被调动起来都很惊人,但本片中小比利的一哭一笑无不情动于中,超乎其神,让人骇然。

至于梅丽尔·斯特里普,每每都让我无话可说。她对于角色的诠释甚至因其完美而成为一种缺憾,常想,什么时候她可以跳脱出完美,在完全另类的电影中肆意一把。但对于一部完美的古典主义影片,配上这样一个演员,真是已无法认清是谁成就了谁。

0

虽然烤鸭吃多了也会顶,但饿了还会想。有时候,我们也想吃点pizza什么的。好电影也是这样,汉堡饺子,只要想吃,谁管它是不是容易吃腻,或者营养不良。

当标榜思想性的艺术电影看的有点顶了,又或暴力+cult的片子看多了也容易烦,好莱坞的大片搞的心情躁动、眼睛生疼,不妨回望一下似乎已被我们弃之如敝屣的、温良老实的好电影。

也许开始时我们会讪笑它们的思想幼稚、技巧老旧,但也没准在笑过以后,我们会看出别样的味道,体验到久违的温情。

 7 ) Love is everything

成人的世界里,爱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但在孩子的世界里,爱就是他的全部。谁领他上学、谁在他需要时及时出现、谁给他evening kiss,...,他就知道谁在爱着他。而孩子,会用最最直白的方式回复你所给的爱。

Kramer夫妇在法庭上的那一段给我印象很深。的确,双方律师为达目的尽展唇舌之战,但是他们让Kramer夫妇彼此开始真正反思。Mrs. Kramer,当她不得不在律师的苛刻提问后回答Yes时,她才意识到自己曾经是那么的自我;Mr.Kramer,也在律师的发问中才意识到曾经在事业上的成就,并不仅仅是源于自己一个人的努力。

Think in others' shoes.别等到旁人质问时,才猛然醒悟:该换位思考。



 8 ) 时间是贼 偷走一切

这是一部极其普通的电影,普通得像电影台平素晚上最爱播放的美国不知名电影。内容也很简单——一个平凡的父亲因为妻子的离去不得不面对家庭与事业的压力,而妻子回来后又与她争起了孩子的抚养权。这又是一部极其眩目的电影,它曾获九项奥斯卡提名,夺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剧本五项大奖。

乔安娜离开时,泰德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电梯缓缓下降;乔安娜说“我来带比利回家,却不知道这才是他的家”时,泰德心怀感激地目送着她走进上楼的电梯。
第一次充当“家庭妇男”时,泰德在厨房里的手忙脚乱,比利不断的叹气声;父子俩“最后的早餐”,泰德已是可以从容而又娴熟地烤出法国土司,当然还有比利坐在旁边一脸的伤感。
熟睡中的比利听到母亲的那一句“别让臭虫咬了你”;在经历过冰淇凌大战,父子俩和解之后,比利对着泰德说出了“我爱你”,紧接着之后的“别让臭虫咬了你”。

导演总是在有意无意地用似曾相识的场景,将整个片子,连成一条线,环成一个圈。我不知道用“轮回”两个字形容这部电影是否恰当,让我怎么说呢,世界是圆的,轮回也是圆的。最后谁也跑不掉。由“分”和“离”组成的单词,总是漂白在深处的颜色,被许多黑蓝灰绿衬得距离遥远,即便是想努力地嗅到一些酸楚的齐心,最后依然是融化的黄色路灯下,用着也许是某一种的“微笑”说了声“那么,再见了。”

乔安娜不能忍受整天单调而又没有追求的家庭主妇生活,选择了精神出走,最终在外闯荡了一圈之后,事业上的成功也只能够让她越发地记起内心的愧疚和母亲的责任感。所以,她回来了,想要夺回比利的抚养权。
泰德在乔安娜离开时,虽然不习惯却闪着对未来的坚定,他开始抛开过往,反思自己。开始关注比利,试图让儿子的各种愿望在缺少母爱的环境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与满足,他开始像母亲一样给比利耐心的讲故事,开始在比利熟睡时给他盖上滑落一旁的被子。泰德不再是那个为了案子整天整夜不回家的“工作狂”,他是个父亲。
最开始,比利在厨房里对父亲赤裸裸的嘲讽,到去超市买东西时母亲深入骨子里的影响,在父亲粗暴对待的时候想起母亲的温柔。比利无法忍受母亲的离开到与父亲相濡以沫的生活,以及那句“别让臭虫咬了你”,那是比利将母亲对自己的爱深切地转嫁到了父亲的身上。
《克莱默夫妇》英文片名叫做“Kramers VS Kramers”,事实上这更适合片子的本意,克莱默夫妇俩的内在冲突,也正是“女权主义”和“男权思想”的对抗。


娜拉走后怎样?

影片一开场,映入观众眼帘的就是乔安娜克制不住眼泪楚楚动人的脸庞,紧接着,她温情脉脉地向入睡的儿子告别,母爱在此时是何等的脆弱。乔安娜心不在焉地开始收拾行装,她在苦恼的折磨中决定离家出走了。
作为一部20世纪70年代的影片,影片中的乔安娜是勇敢的,她在不堪忍受生活的无意义与无追求之后,虽然残酷,却是勇敢地跨出了那扇大门,去追寻自己人生存在的意义。这从根本上说是女性意识的觉醒,即作为女性个体对自我认知的恢复与思考,她不甘心成为泰德“强权”之下的错误定位,她出走了,像一个世纪前的娜拉一样离开了。

很自然地想起了19世纪挪威著名剧作家易卜生那部给世人留下悬念的剧作《玩偶之家》。女主人公娜拉为了丈夫和家庭不惜忍辱负重,却发现在最需要丈夫和她同舟共济的时刻,自己的丈夫也不过是一个虚伪而卑劣的市侩罢了。娜拉终于明白,自己婚前不过是父亲的玩偶,婚后不过是丈夫的玩偶,从来就没有独立的人格。于是,她毅然决然抛弃丈夫和孩子,从囚笼似的家庭出走了。
娜拉的离家出走给后人留下了津津乐道的悬念,娜拉走后怎样?为此鲁迅先生也曾经作过一个类似的演讲,他认为“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鲁迅在那场“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中,告诉所有的“娜拉们”必须先获得经济上的主动权,在社会上获得男女平等的权利。
当时间拨到20世纪70年代,另外一个娜拉——乔安娜出走后,很快就有了工作,年收入31000美金,比泰德的年收入还要高上许多,她甚至很快就再有了很多男朋友。

鲁迅先生曾经担心的问题霎那间灰飞烟灭,女性不再受经济的束缚,只是最后当乔安娜找到工作,有了钱有了地位,却真的得到了独立自由幸福的梦想了吗?乔安娜回来了,她忘不了自身作为母亲的责任,她回来找寻自己当初扔掉的儿子和亲情。
绕了一个圈,又回到了原点。就像在最后对簿公堂时,律师说得那般“我根本就不明白你到底有什么理由非要离开丈夫和孩子?问题不在于婚姻,原因在于你自身!”事情发展到最后,当鲁迅先生所说的“经济、社会”等其它一些外部因素都无法在困扰你的时候,自己却始终无法获得归宿的认同感,最深刻最难以克服的问题始终是自己的内心。
乔安娜最后放弃了自己的抚养权,认为维持现状是对比利最好的选择,只是不知道,此刻,她是幸福的吗?

爱是责任,男权的反思

忙碌的泰德似乎永远都没有时间好好听妻子说说话。他没日没夜地工作,以为事业有成,给家里人一个好的生活就是自己最大的责任。可是当他回家来之后,面对着乔安娜缓缓下降的电梯门,他只能留下了那个还没有来得及说出的好消息——升为美术总监。
可是当妻子离开之后,事业有成又有谁来分享呢?乔安娜离开之后,泰德父子俩的生活陷入了一片狼藉。第一天早晨,父子二人在厨房作早餐那段让人忍俊不禁的戏实在经典,父亲手忙脚乱,儿子不断叹气。比利时不时会问妈妈什么时候回来,会抱怨父亲手上汗太多,会指责父亲做的饭不好吃,甚至在超市购物时也会提醒他买妈妈经常用的牌子。

虽然手忙脚乱地开始应付生活,但是泰德的眼里始终闪耀着对未来的坚定和生活的希望。泰德在妻子离去之后开始不断地审视自己的内心,影片通过了一场非常巧妙的戏来解释泰德对男权思想进行反思之后的结果。在那场急风暴雨的冰淇淋戏之后,比利被泰德关了紧闭,当比利惴惴不安地担心父亲是不是也会因为不乖也离开他,是不是他不听话所以妈妈不回来时,泰德向儿子作出了解释,同时也对他自己,对无数的观众作出了解释。“我想让妈妈成为某种人,变成我想要的那种太太。可她不是,我以为我开心她就会开心,但她没有。不是你的错,是我。”这种类似于独白式的描写并不会显得可以,反而以一种非常自然的过程总流露开来。

泰德的父爱形象是成功的。为了孩子,他作出了种种努力:因为比利被别的同学欺负,老师电话有约,泰德便在一次重要的报告中中途离席;因为比利发烧,她曾耽误大西洋航空公司的截稿日而使公司付出巨额赔偿,也要陪着儿子度过最艰难的日子;也因为比利在玩的过程中不小心掉下来,一组描绘泰德抱着儿子奔跑寻找医院的镜头让观众深深地体会了父爱的味道;在比利要忍受缝10针的痛苦时,“我是他父亲!我要去陪他!”是泰德,让比利感受到了坚强,获取到了足够多的精神支持。甚至是在最后,当与乔安娜打官司时,不幸失业的泰德为了争夺抚养权的需要,不得不作出妥协,在24小时之内靠着自信和坚强接受了一份不是与实际能力足够相符的工作。

最后,当法庭把抚养权判给乔安娜时,泰德仍在寻找最后一丝机会,“如果我上诉呢?”当听到律师说:“这回你得付出孩子的代价,我必须传唤孩子作证”时,泰德纵然不舍却还是放弃了上诉的权利,因为他,不能伤害自己的孩子。
泰德用自己坚守的爱,完成了蜕变,“女人可以拥有事业和野心,男人也可以拥有母爱”。当最后比利知道自己要和妈妈一起生活时的悲伤眼神,“如果我不喜欢,是不是可以回家”时,我知道,泰德早已经征服了比利。在母亲不在的日子里,他们两个携手走过,那是乔安娜怎么也感受不到的浓浓父子情。

比利的独白

我叫比利。
妈咪离开我的时候,五岁半。
那个时候,我早上醒过来,奔到爸爸的房间,却只见父亲一个人酣睡着,床的另一边不见踪影。我不知道父亲对我说了什么,只记得我的梦境终于成为了现实。
山不见了,水不见了,妈咪也不见了。窗台上只有我的心,还在孤独而又顽强地一跳一跳。

爸爸说,你很快就会回来的。你离开的第一天,我和他一起在厨房里做早餐,看着他手忙脚乱的模样,其实我的心里充满了不屑。我是那么想念你。我记得你带我逛超市时的场景,我知道你最爱买什么牌子的洗衣粉,我很爱你。
可是你还是走了。虽然父亲还是在说你很快就会回来。可是我知道,你不会再回来了。我寻思你离开时说的话,你离开时说过话了吗?什么时候你动了离开的念头了呢?我想总该有些什么是我忽略的吧。
你说你不能做我家里的妈咪,只能做我心里的妈咪。是不是我不乖所以你要离开呢?
我的记忆里只有你,父亲难得能见上几面,你给我做早餐,你送我上学,你给我念故事书,你伴我入睡……记忆美化了全部值得的信息。我知道你经常愣着发呆,不开心。可是你是我全部的意义啊。没有了你,我该去祈求谁呢。谁能替我解决所有不开心的事。

我一直忍不住觉得这是一个骗局。我们被粉饰在一个时间错位的太平里。这样的戏码也许只会在各大赚人热泪的电视中出现。却不曾想到它切切实实地出现在了我的生命里。
妈咪走了,我不开心,会有小的恶作剧,我想引起爸爸所有的注意。
我担心,有一天,爸爸也会离我而去。
我觉得爸爸变了呢。他的早餐越做越好吃,他给我念故事书,他在我生病的时候陪着我,他抱着我跑向医院,他给我坚强,他24小时里找到了一份那么美好的工作。我对他说:“如果妈妈知道了,她会重新嫁给你的”。
妈咪,你像是分叉在心里的一个路口。过了那么长的时间,居然还清晰地留存着。

记得你离开之后第一次见你,我迫不及待地奔到你的怀里,在心愿实现前总有无数分享不尽的欣喜。
可是很久以后,在我和父亲相处了这么久,在我已经习惯没有你之后,在突然听到要回到你的身边,我很不习惯呢。

我忘了说,那18个月的时间,那时的心里,也没有遗憾,也没有寂寞。都是平平整整的。因为我和父亲一路携手走过。


“……想起那年七月,天空逐渐在安静里远去,远处轰鸣着隐约的雷声。母亲撑伞送来了红豆,希望我带走。她的笑容和红豆的味道,就如同四周的蝉时雨般清晰,自回忆里一次次卷土重来……”

 短评

演的太好了!!!!

6分钟前
  • 偏时差
  • 力荐

无论如何这夫妇俩都是好人,生活中真实的离婚及子女抚养权官司可丑陋残酷得多。

10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Meryl Streep 年轻美好的难以置信。

14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每一对爱人,在结婚生子前都应该看看这部电影,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已经准备好为人夫为人妻为人父母了。PS1:初识此片,是在日剧「亡者之声」里的某集,是剧中一对夫妻的最爱。今日补片,果然佳作,想必以后还会翻出来看很多遍。PS2:扮演儿子的小童星演技光芒万丈,丝毫不输影帝影后父母。

16分钟前
  • 麻油
  • 力荐

故事背后值得思考的是,当时的女性觉醒为什么带来的是这种结果?是否忠于自我就等于要背叛家庭,电影展现了一个非常煽情痛苦和讨巧的片段,完全是靠两个演员的演技支撑看起来才显得顺理成章。

17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2002.1.26 cctv6 佳片有约“多重主题下的情感故事”

22分钟前
  • 蒜 | BOY A 🌈
  • 力荐

没人会理解单亲家庭的孩子的感受

25分钟前
  • Vince♫
  • 力荐

我只想说,年轻真好。。

26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1979年的片子,里面传播的概念是父母虽然分开了,但是都是爱孩子的。而21世纪,我们所见影视剧里凡是离婚必定是一方有着不可宽恕的错误,若两人都爱孩子就要为了孩子复合。若是没复合,必定有一个人是不负责任的……世界并不总是在进步

30分钟前
  • 王姐一斤没瘦
  • 还行

好莱坞保守时代的产物,回归家庭,回归中产,回归伦理。无所适从的中年婚姻家庭危机,不急不慢地铺展和形容,最后仍然要以温情脉脉的上扬结局收尾。三星半。

32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霍夫曼在饭店打翻杯子的那个动作是他的临场发挥,剧本并没有,斯特里普是真的被他吓到了,牛叉的方法派啊!

37分钟前
  • 37°2
  • 推荐

切入点很小的剧本诞生在美国离婚率上升的时代,除掉开头烹饪以及小孩受伤那段稍突兀外,对白安排得很流畅。实力影星的表演果然让我对斯特里普法庭上那段恨得入骨,好歹意外的结局安慰心情。当年的奥斯卡上打败我偏爱的《现代启示录》,还是有些不释怀地觉得"主题的时效战胜了艺术的永恒"。(四星半)

40分钟前
  • 小易甫
  • 推荐

倆人的生活從一頓混亂的法國吐司開始,中間夾雜著平凡瑣碎的片段:彼此彆扭後輕聲説出的那句愛你,講述自己小時美好記憶的夜晚,懷抱中的他嘴上還帶著牛奶痕,宣告倆人生活終結陽光斑斕的午後,意外地生活又重新開始於一頓夾帶著眼淚的法國吐司,克拉瑪對克拉瑪,父親對兒子,如此平凡卻動人的親情

45分钟前
  • Pin
  • 力荐

不逃避的说,2020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婚姻故事》就直接变形于此片,只是叙述视角换成了女方,并让男女更平等了而已。但两个作品,力道还是克莱默更胜一筹!一说表演,本片中霍夫曼和梅姨区区几场“交手”,但却能让人感受到两人由亲密突转分手的不适,并完形填空一般脑补到俩人亲密的过往与种种。二说细节,本片最大的两个泪点,1是孩子学妈妈的话,让爸爸别被虫咬2就是父子做“法式吐司”。这两个微小到不值一提的细节,却像黑洞一样拥有吞吐万千关爱的超能,令人猝不及防就见证了一个男人和一个小男孩的成长。三说结尾,私以为结尾见高度。《克莱默》的结尾有小反转,并给了大留白:前一场两人法庭出来后,妻子是看着克莱默坐电梯“坠入深渊”的,但结尾克莱默是看着妻子坐电梯“再次升起”的,虽是和解,但更多是男人学会了让步。

46分钟前
  • 平坦
  • 力荐

或许家庭的分离有着众生相,但这绝对是比例最大的其中一种,枯燥、一尘不变的家庭主妇生活对于女性来说绝对是一场的慢性自杀。男人总是会在习惯中把另一半的付出看成是一种义务,甚至是视而不见,忘记了婚姻生活始终需要一些小乐趣,需要一些不一样的花样,需要浪漫!

4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家庭成员的集体生活总是有矛盾的,有时矛盾以妥协的方式蛰伏在平静下,有时其中一方更多是女方会以自我意识的觉醒而破坏掉集体生活所暂时达成的和平协议。这不是个人的错误,而是整个社会“进步”与“保守”之间的抗衡,社会发展速度越快,这样的生存悖论就越凸显。

50分钟前
  • 饭夫斯基
  • 推荐

剧本够好的,工整通顺,如涓涓细流般妥贴,而冲突的爆发处理地也很好;克莱默父子之间有两个运动长镜头:一是比利受伤时泰德抱着他去医院,二是两人行将分离时在公园,用法极妙;还有的就是教科书一般的表演,霍夫曼在要求上诉后听到律师说需要传唤儿子出庭的一处实在精彩;只是整体主题上平淡了些。

55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没有花哨的情节,却让人潸然泪下。一定要找一个爱的人,生一个孩子,然后给他很多很多的爱,要自己带他,听他没有逻辑的傻话,收拾乱七八糟的房间,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团糟,成天围着他转,偶尔怀念一下单身的自由时光,然后还得收拾扔的满屋子的玩具。能慢慢感受到来自他的爱,那时我也就老了。

56分钟前
  • 孤傲雨杉
  • 力荐

人生多么复杂多么艰难,每个人都有难以言说的地方。Ted在被告席上朝证人台上的Joanna摇头做出No的口型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这个男人实在太好了。It has to do with constancy; it has to do with patience; it has to do with listening and pretending to listen when you can't even listen any more.

59分钟前
  • Lycidas
  • 力荐

这是一部教材..

1小时前
  • Mona Lishark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