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幸存者2021 剧照 NO.1幸存者2021 剧照 NO.2幸存者2021 剧照 NO.3幸存者2021 剧照 NO.4幸存者2021 剧照 NO.5幸存者2021 剧照 NO.6幸存者2021 剧照 NO.13幸存者2021 剧照 NO.14幸存者2021 剧照 NO.15幸存者2021 剧照 NO.16幸存者2021 剧照 NO.17幸存者2021 剧照 NO.18幸存者2021 剧照 NO.19幸存者2021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3 05:23

详细剧情

  Justine Juel Gillmer(《地球百子》《荒原》)编写剧本,基于哈夫特之子Alan Scott Haft写作的书籍《Harry Haft: Survivor Of Auschwitz, Challenger Of Rocky Marciano》,讲述一个男人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迫与狱友进行残酷的角斗,胜利意味着能活着等待另一天的考验,而他击败的76名对手则走上了死亡之路。哈夫特承担了沉重的内疚之情,他尝试通过参加二战后备受瞩目的拳击大赛、与洛基·马西安诺等传奇人物比赛而重新找到活下去的理由,并希望能找到他在战争前爱上的那个女子,她激励了他在纳粹手中活下去的斗志。

 长篇影评

 1 ) 夜无尽,而你可贵如星。

看完The six,其实想说的太多了。等二刷再详细写。

原来泰坦尼克号里面这么动人的片段,来自于他。

“那时候我二十一岁,人生才刚刚开始,我脑子里想着恋爱,他那个时候七十岁了,他是一本活历史,那时他没有告诉我。”

然后他离开了,带走了他全部的故事,只剩墓碑。

有时候,有些东西,不说,不去记录下来,这个东西就会消失。如果你失去了你的名字,当你去世后,你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是查无此人的。

人的存在有时候就像雁过无痕,而我们却一直试图追逐永恒,可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察觉到这点我其实很难过。

CHINATOWN

这个纪录片讲的,不是他们如何在泰坦尼克号上幸存,讲的其实是那个时代下的中国人,在异国他乡,何其坚韧,在一个痛苦的年代去到一个融不进的国家,去寻找自己的出路,如何真正“幸存”下来的事情。

后来那些西方国家取消了排华法案、遣华条令,“是因为一代代华人的抗争。”

我其实也一直疑惑,为什么这些人在那个年代要出国,它告诉我说“因为在那个时候,这些人在国内会被当成奴隶,他们想尽一切努力,坐上一艘开往西方世界的船,去偷生。”

“他拥有何其伟大的力量,才足以让他度过这艰难曲折的人生。”

“泰坦尼克号的经历,对他们来说,不过是这条路上的一个困难而已,甚至抵不上之后他们遇到的其他困难。”

我是一个很迷泰坦尼克号故事的人,总是查相关资料来看,从我走进影院开始到结尾,我都处于不同的难过中。

有时这种难过是一种无力感,你无法靠自己对抗一个政府的条令,你无法靠自己对抗一个无法预料的命运,你只能随波逐流,被时代推着走,在夹缝中生存下来,书写你的故事,填满时代。

有时这种难过是觉得一种制度、世界的思想在慢慢变得更开放,更包容,但还是担心倒退总是容易,而进步太难太慢。

有时这种难过是来自无依感,你从何处来?你的家乡已远离你几十年,你回去人家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时候,你笑不出来。去哪儿?在这你被人称为“黄瘟”,你能去哪里?一声逐客令,你又能去哪里?故乡远千里,故乡也容不下你。那种无依感,是打击我的,但是他们撑下来了,他们抛开一切,

“他们为了什么?”

“为了下一代更好的生活。”

我很喜欢方容山寄给亲友的那首诗:天高海阔浪波波/一条棍子救生我/兄弟一起有几个/抹干眼泪笑呵呵。

最后,研究人员们去到了广东台山,到了他们的老家,此时镜头拉远俯拍,台山旁的那条主干道,看起来笔直笔直,且永无止境。你一旦开上了这条路,就再没法回头。

 2 ) 沉没于大洋,沉默于历史

由罗飞执导,詹姆斯·卡梅隆监制的纪录片《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将于4月16日上映。该片曾在2015年入围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中国故事”国际提案大会终评

1912年4月14日,泰坦尼克号在北大西洋与冰山擦撞,船体破裂、倾斜,最终断成两截。这艘“永不沉没的巨轮”,永远沉没于大西洋。

在2000多名乘客及船员中,仅有700余人生还。大部分幸存者在抵达美国纽约时,受到英雄凯旋般的礼遇。他们九死一生的经历被各大媒体竞相报道,被塑造成传奇故事。

1997年12月19日,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电影《泰坦尼克号》在美国上映,Jack和Rose的凄美爱情让人们感动流泪,成为影坛经典。

这往往就是人们如何谈论“泰坦尼克号”:或是浪漫而悲伤的爱情故事,或是灾难面前的人性缩影。人们称道那些在紧要关头仍然恪守“妇孺优先”原则的绅士们,痛批那些乔装成女性强行抢占的外国人——“人们谈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但很少人知道,泰坦尼克号上有八名中国乘客,其中六人幸存。

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只有一个扎着辫子、戴着眼镜的中国人形象,充当主角的人肉背景。在历史资料里,八个中国人的名字以潦草英文记录在册。而六名幸存者在抵达纽约后因《排华法案》被拘留,遭到种族歧视和污蔑,之后被驱逐出境。

此后,很少人谈论他们在这段航程中的遭遇,他们的死里逃生和他们的人生轨迹。泰坦尼克号沉没于大西洋底,而中国幸存者的声音在历史中沉默

直到2013年,纪录片导演罗飞(Arthur Jones)在与历史学家施万克(Steven Schwankert)的一次偶然交谈中得知泰坦尼克号上有中国幸存者,开始追溯这个连中国人都不知道的“中国故事”

他们是男性、黄种人、三等舱乘客、中国劳工,在种族歧视和谣言的想象中被指斥为“缺乏绅士风度”“灾难面前逃跑的懦夫”。

他们是普通人,在生死关头迸发出强烈的求生欲和勇气,在冰冷的大西洋中抓住了近乎为零的生存机会。他们从中国出发,流散于世界各地。

“这不仅是中国人的故事,也是全人类的故事。”

2015年,罗飞和施万克带着《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参加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中国故事”国际提案大会,把这个故事带到大家的面前。时过6年,影片终于将在4月16日登陆中国大陆院线,与大家见面。

上映在即,我们联系到导演罗飞进行电话专访,请他分享关于这部作品的点点滴滴。以下是专访原文

罗飞、施万克 2015年GZDOC提案大会现场

GZDOC:请问这个项目大概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是什么触发了您拍摄这部作品呢?

罗飞:当时(2013年)我和罗家文化的制片人罗彤、历史学家施万克刚刚做完《海神号事件》,也是海洋历史方面的故事。那时候我考虑不再拍这类题材,但有一次施万克跟我说:“你知道泰坦尼克号上有中国的乘客、中国的幸存者吗?”

在此之前,我不知道船上有中国人。大家都知道有这么一艘船发生了海难,但是船上具体有哪些人呢?在电影或者资料里面,大部分都是白人的故事

所以,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但不确定是否适合拍片子。因为拍独立纪录片是很费时间的。起初有了一个想法或方向,需要很多时间去探索,尤其是历史探秘的题材。

一开始我们也没有抱太大希望。其他的历史学家、泰坦尼克号的研究专家都说,这种信息是挖不出来的,无论是网络上还是档案馆里都找不到。只有乘客名单上八个中国人的名字,也记得乱七八糟,只有英文,而且这种拼音记法现在已经没有了。这样去研究100多年以前的几个中国人,是很难的一件事情。

不过,当我跟一些中国朋友说我在考虑拍关于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乘客的故事,他们都会惊讶地问我:“泰坦尼克号上有中国人吗?”所以我觉得这是大家都会挺好奇的事情,是一个连中国人都不知道、不熟悉的事情,我就有了动力,觉得可以去拍,适合花费时间去拍。我没有想到要用五年的时间,但肯定是一个要努力做才能做完的事情。

GZDOC:您是怎么发现纪录片的选题的?什么题材能够吸引您?

罗飞:我拍的纪录片有各种各样的类型,包括文化、音乐、社会、经济等等。我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出发点有两点:

我的每个项目的第一个问题是:我能拍什么呢?虽然是过去100多年发生的事情,但是我现在能拍什么?我一定要通过现在活着的人的故事,去讲过去的故事。我对幸存者特别感兴趣,同时也对研究者很感兴趣。为什么现在的人对过去那么感兴趣,为什么他们那么努力、用那么多年去学习过去的历史?我想知道他们的性格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这么努力去做。

第二点是我拍摄的方式,我怎么拍呢?我们拍的虽然是历史,但是我们不是完全用传统历史纪录片的那种方式,而是通过研究团队的视角去拍的。不是通过100%的历史素材去表现,而是通过现代人的研究方式和过程来拍摄。我们看他们去到一些不同的国家,到不同的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去研究。我们跟拍他们,当然会有一些很精彩的、大家都没有看过的历史素材和资料,同时这也是一个现代的、关于历史学家和研究者的故事。

所以我的问题不只是关于过去的事情,也是关于现在的人和事情。我就是一个很好奇的人,我就是对人类很感兴趣。

GZDOC:作为一个英国人,您为什么这么关注中国故事呢?您拍摄纪录片是否融入跨文化或跨地域背景的视角?

罗飞:因为我不是纯粹的英国人,我是一个住在中国二十几年的英国人(笑)。而且我觉得这其实是一个“人类的故事”最重要的不是“我是英国人”,而是“我是纪录片导演”。作为纪录片导演,是在一个很有名的故事里听到一个模糊之处,从来没有人讲出来,是大家都不知道的事情,这是很吸引我们这种人的。

“跨文化”可能是会在这部纪录片里看到的结果,但是应该说这是不影响我们的拍法的。我们确实是一个国际的团队,包括摄影师、剪辑师,都有在中国和国外的经验。我们的故事本来就是一个跨文化的故事,但那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目标就是发现人类的故事,发现里面有个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我们一定要去寻找这些别人不知道的事情。

GZDOC:卡梅隆导演担任了您这部纪录片的监制。在您找到他之前,卡梅隆了解多少关于中国幸存者的故事,他对这些故事有什么想法?是什么打动了他让他参与到这部影片当中?

罗飞:卡梅隆跟我们这个片子的关系是挺有意思的。说实话,我觉得卡梅隆可能是全世界最了解、最熟悉泰坦尼克号的人之一。你所谈论的关于泰坦尼克号的信息,他基本上都了解。

当时我们的团队讨论过,如果有机会跟卡梅隆联系,我们真的要问他:你当时知道多少关于这些中国人的故事?另外,我们看到那个删减的场景,一直有一个感觉:这很像Rose和Jack的最后一个场景,就是Rose浮在木板上,Jack在旁边。实际上在历史上,除了最后一个获救的中国人Fang Lang,没有其他人是这样的情况。所以我真的要问卡梅隆,你是不是从这里获得灵感?当你看到Fang Lang的故事,有没有影响你的剧本写作和拍摄?

后来我们知道其实这段就是受到中国人经历的影响(才创作出来),那我觉得也是挺感动的事情。我们以前以为是单纯的浪漫故事,但是后来发现这个故事真的是从现实出来的,真的是中国人的故事。我觉得是特别感动的,我第一次听到我真的有起鸡皮疙瘩,太激动了。

跟卡梅隆联系上之后,他表示特别感兴趣,也很支持我们。他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另外,我们后期上有些困难,泰坦尼克号的场景不可能再拍或者做动画。卡梅隆就说,那你们用我的电影里面的镜头吧。他就帮我们跟福克斯联系,也征求了凯特、小李子以及其他演员的同意。因为版权问题,其他片子里面的很少用到这些素材,卡梅隆帮了我们这个忙。就在最后一年,他参加到我们这个项目中。

GZDOC:在寻访幸存者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一些印象深刻的事?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罗飞:我们是最后才找到了几个幸存者的后代、亲戚或者其他认识的人。我发现,中国的幸存者和其他幸存者的故事或经历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我小时候住在一个小镇上,我们家对面有一个60多岁的老太太,我们大家都知道她是泰坦尼克号的幸存者。虽然现在幸存者都去世了,但是在一些周年纪念日,当地媒体会过来采访他们的家人,所以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

但是中国人是完全不一样的。幸存者回来后一点都没有说,没有跟后代说他们经历过这个有名的事件。他们为什么没有说?

这些人的经验跟其他幸存者一定有不同的地方:他们不只是经历过一个海难,同时也碰到了很多偏见。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就发现,这个故事不只是关于泰坦尼克号这么一个海难,也跟20世纪中国移民的历史有关,还发现当时很多的偏见和种族主义的问题。

通过探讨,到最后我们就发现,泰坦尼克号的代表性很大,它也是一个时代的比喻和缩影,代表了很多文化和历史上的事情。要么是穷人和有钱人在财富上的区别,要么是男人和女人不同的责任,或者是到了二十一世纪我们发现还有种族主义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泰坦尼克号去谈论很多社会问题。

现在大部分住在国外的华人,包括幸存者的后代,不太会回避这些事情了。但我们也找到几个后代,是不想参加我们的影片的。我可以理解他们为什么现在还没有准备好说出他们自己的故事。但我有一个很大的希望,到时候他们也可以去看这个电影,看了之后他们也能知道这段历史是特别重要的,可以通过他们家人的历史让大家都看到当时的偏见和问题。过几个月或者一两年,如果他们已经放心,没有人看不起他们,没有人觉得他们不好,那我真的希望还可以去采访他们,或者帮他们记录他们家人的故事,让大家看到。

GZDOC:透过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人,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种族主义或民族主义的框架。您如何看待这些矛盾因素在这段历史中的角色?通过影片,希望让大家看到什么?

罗飞从最初探索的时候,我的问题是很简单的,为什么没有人知道有这么六个人呢?后来慢慢去了解,我发现他们真的遇到一些偏见的和种族主义的问题。每次碰到这样的问题,我都会问“为什么”,会去更多了解当时的情况,比如我们去研究了当时的排华法案。

到最后发现,这真的是一个我们现在能谈论的事情。这么多年过去,这不能说是可以解决的问题,这些幸存者都去世了,我没办法帮他们。但是我们可以帮他们的后代,让大家知道这么一段历史,就可以去判断当时的问题在哪里;我们也可以通过泰坦尼克号去探讨,包括现在大家都在谈论的亚裔问题。这些都不是最近才有的,也不只是中国人碰到的问题。

作为一个纪录片导演,我控制不了结果,我只能控制流程。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样,大家看完这个片子有什么想法,这是我不能控制的。我只能知道从哪里开始,哪里是看不见的、是模糊的,那个是我一定要去抓的事情,我一定要把我的摄像机对着那里,看看里面有什么东西。

像Fang Lang的儿子,他一直跟我们说,我只想知道是什么,你们让我们知道是什么就好了。所以我们的工作和责任就是让大家看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怎么去解决,这是一个社会的问题,大家都可以一起讨论,但不是我的工作。

GZDOC:您曾在2017年发布题为“挑战叙事”(Challenging The Narrative)的导演阐述视频,您说《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不仅是关于航海历史的纪录片,更是一部探讨“历史如何成为故事”(the way in which history becomes story)的电影。您现在的看法是什么?

罗飞:我觉得我现在对我们这个片子,还是有那样的想法。

这不只是一个历史纪录片,我们在里面也有一个理论上的问题在历史里面,总有某些东西是不管研究多久也看不到真相的。你可以去猜,你可以再去研究,但是你不能百分之百确认,所以你只能通过你自己的原则和想法(做出解释)。

可能别人看的时候觉得这就只是一个历史纪录片,但是我自己心里觉得,我们的影片也是谈论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历史怎么变成故事?有时候历史比故事复杂得多。每一个人,他是哪里人,他有自己的性格、动力、想法,我们可以去谈论,但是过了这么长时间很多事情我们还是没法了解。所以我们一直在想,怎么把那么晦暗模糊的历史,变成一个观众可以去看100分钟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他可以去理解这些人

另外,泰坦尼克号为什么碰到这样的问题?大公司有责任,可能意识到安全问题,但还是心存侥幸,没有配备足够的救生船;政府也有问题,法律很松,不像我们现在特别关心安全;船长Smith可能也有一些错误决定;另外当时的经济水平,可能也影响到生产质量。

有这么多事情,但是这些事情我们基本上都不谈论。我们说到泰坦尼克号,我们谈论什么?我们谈论里面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我觉得这是特别不公平、不对的。

一个人上了泰坦尼克号,你可能带着自己生活的希望和未来的计划,但你碰到了海难。两个小时过去,你越来越知道自己没有生还的希望。到最后几分钟,你知道自己会在水里面死去,但是这时候救生船有这么一个位置。你可能是个男人,是个中国人,你发现没有别人进去,那我进去吧,进去我就有机会活下来,那时候你是救了自己,但是事情过了之后,媒体都在谈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这个话题更受到关注,但我更希望关注那些人自身经历的事情。

另外有一件事情我要说清楚,我觉得并不是大家都在责怪中国人,其实没有那么激烈(极端)。发生了坏事,我们怪谁?在一个文化里面,很自然觉得一些陌生人、外国人、肤色不一样的人,是最容易去责怪的。他们看到一个人,如果是白人但皮肤有点黑,就会说是意大利人;如果稍微有点东方的面孔,就会说是中国人。那个人具体是什么人,他其实不知道,也不管。他们觉得都是陌生人,是外国人。我们现在也还是会有类似的想法,我们还是有这样的问题。

GZDOC:您是如何打造这部有别于其他海洋历史题材的纪录片?

罗飞:我没有看很多海难纪录片,我不想被影响。我受到很多好的纪录片导演,包括一些中国导演的影响。我一直觉得我讲的不是一个海难历史的故事,而是一个人类的故事。我就是一个纪录片导演,不是一个海洋历史纪录片导演,我是通过海洋历史去谈论一些人类的事情

GZDOC:经历过几次定档和推迟档期,最终定档4月16日上映,确实是不错的选择,您对影片有什么期待?

罗飞:我能做的事情我都做好就好了,我对电影已经基本上满意了。如果没有人感兴趣,那我会很难受。纪录片很少上院线,但是我真的觉得这个片子很适合上院线,因为这是讲中国的故事,中国人也在这个全世界都知道的故事里存在。我希望是让中国人感兴趣的。

希望大家都可以一起过去看看,我觉得里面我们提到的一些话题,是大家离开电影院的时候都会有很多讨论的东西,很有意思的事情。

 3 ) 真实的泰坦尼克号没有“Lady First”,只有6位被诬陷的中国人

文章转自《真故电影》2017年9月13日

“真实事件,荒诞表现”

1912年的泰坦尼克号。杰克站在船头振臂高呼:“我是世界之王”。

甲板上的乘客兴奋地向岸上的家人朋友挥手告别,能作为世界上最安全最豪华的轮船泰坦尼克号首航的见证者,无疑认为自己是幸运的。

载着欢声笑语,游轮慢慢驶离了港口,消失在人们视野里,接下来发生的,是我们所从未知晓过的秘密。

泰坦尼克号沉没了,船上的2224人,只剩下了710人,生还率仅仅只有31.7%。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作为最能证明韩国政府无能的事件——世越号事件,生还率都有35.9%。这还是韩国政府严重延误拯救时机的结果。甚至在韩国,绝大部分人认为这是被邪教洗脑的朴槿惠设计的一次祭祀。在纪录片《潜水钟》,《黄金救援时间内毫无作为的国家》可见一斑。

左《潜水钟》,右《黄金救援时间内毫无作为的国家》。因《潜水钟》要在釜山电影节上映,朴槿惠封杀了釜山电影节以及近万艺人。

但是泰坦尼克号又不需要做祭祀,救援也没有延误,为何生还率如此之低?

根据数据,首先泰坦尼克号上救生艇并没有配齐,仅有20艘救生艇,只够容纳1300人,这就意味着游轮上将近有一半的人唯有等死。

但接下的数据也不对,能容纳1300人的救生艇,最终救上来的却仅有710人,只有一半多一点。

卡梅隆对电影的细节和历史颇为考究,在拍摄《泰坦尼克号》时,他花费200万美元重新拍摄了餐厅一场戏,只因为当时餐具上没有白星公司的标识。很多细节,我们可以在电影里找到对应的点。

当救生艇被发放后,当时除了两艘救生艇满员以外,其他18艘救生艇都没坐满,甚至有些小艇上只坐了12个人,而这种救生艇是标配是65人,能承载70个成年男性的体重。

不仅如此,在生还者当中还存在宠物狗,无疑是哪位头等舱权贵的宝贝。

当一千多人泡在冰冷的海水里苦苦挣扎时,那些并未满员的救生艇,仅有一艘选择回来拯救落水者,其他的救生艇都远远地旁观。

这当中最可怕的事,是你明明知道海那边挣扎的就是你的家人,但由于整个救生艇上人的反对甚至是威胁,你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向你求救,持续一、两个小时,直到他们活活被冻死。

而你却是被刚刚死去的那群人亲手护送上来的。

在这710人当中,活下来的大多数是什么人?我们来看组数据。

头等舱325人中,存活下来202人,生还率为62.2%;
二等舱285人中,存活下来118人,生还率为41.5%;
三等舱706人中,存活下来178人,生还率为25.2%。

美国的等级制度在这一刻暴露无遗。

当头等舱的人在讨论坐这么多人,救生艇会不会太挤了的时候,三等舱的乘客还被船员们关在甲板下面,找不到一条生路。

那么,被人大肆鼓吹的,船上的富豪名流们把生命的机会留给妇女儿童,平静地接受“与船同亡”的命运。这种绅士风度是否有真的存在呢?

实际上,应该是“存在”。

部分媒体拿泰坦尼克号中男性生还人数338人,女性生还人数316人作为数据,抨击男性活下来的人数比女性还多,绅士风度就是扯淡。这一论证其实是片面的。

泰坦尼克号上的男性远远多于女性,1690名男性最终活下来的只有338名,生还率仅有20%。反观泰坦尼克号上425名女性,活下来了316名,生还率达到75%。

但是这种“Lady First”却是以等级制度为先,三个船舱阶级对峙的结果。即使同为女性,也是头等舱的生还几率要高。而并非宣传中船上的人用性别原则完全取代了等级原则、阶级原则,展现自己高尚的品质,换取妇女儿童的新生。

还原到当时的具体细节,是一位叫做莱托勒的二副举枪镇压了抢船的冲突,提出了让妇女先走这一折中方案。请记住这个名字,一会他还会出现。

海上的人争夺的头破血流,岸上的人也不清闲。政府官员和白星公司面对这样灾难的事件,显得一筹莫展。

政府官员的担忧没什么好解释的,朴槿惠现在被骂得最多的就是世越号这件事。

对于白星公司而言,泰坦尼克号是他们最为之得意的豪华游轮,结果首航就沉眠大西洋了,还死了那么多乘客。这就好比苹果公司马上要推出的苹果8,买到手里第一天全都爆炸了一样,这生意还怎么做?

事实上,还真能做。

英美两国政府和白星公司一拍即合,紧紧扣住“Lady First”这一原则进行了一场堪称教科书般的“公关策划”——有钱有势的社会精英甘愿自我牺牲,来保护锅炉房长大的穷女孩。

在媒体疯狂的虚假宣传下,成功的挽救了当时危在旦夕的保险业、造船业、旅游业,缓解了英美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

矛盾化解了,但责任还是存在的,按照传统,还必须要杀几个临时工来祭天。这时6名中国人走进了大家的视野内。

是的,泰坦尼克号上有中国人。而实际上,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也出现了不止一次——一个扎着辫子,戴着眼镜的中国人。

杰克刚上船时与撞冰山逃跑时都有他

根据纪录片《The Six》,当时有8名中国人在泰坦尼克号上,并且有6名存活下来了。75%的生还率,对比男性20%的生还率,这黑锅妥妥扣在你头上。

英美媒体反应神速,这艘开往自由女神的豪华游轮怎么会有中国人?要知道当时的美国已经通过了“排华法案”,这八个人绝对是来自中国的偷渡客啊。

顺着这条逻辑往下掰扯,为什么中国人的生还率会这么高呢?身为偷渡客的八名中国人自然是一上船就躲进了救生艇里面,一出事就直接把救生艇开跑了。更有甚者,说他们利用了中国人后面的辫子来冒充妇女,借此偷生。别笑,是真的。

但实际上,根据纪录片《The Six》中的走访调查,这8名中国人其实是有船票的正常乘客。

《丹佛邮报》——在中国,先救男人,而非女人

他们受雇于白星公司,乘坐泰坦尼克号前往白星公司在美国的另一条轮船上担任司炉工。而所谓的“排华法案”也完全影响不到他们,因为等他们到达位于纽约的外港时,会直接从泰坦尼克号上转到那艘工作的轮船上,并不会入境。因此不受“排华法案”的影响。

而在白星公司的乘客名单中,也可以找到他们的相关信息,因此可以证明,这八位中国同胞并非所谓的“偷渡客”。

泰坦尼克乘客档案中八位同胞的名字纪录

当泰坦尼克号沉没的那一刻,八位中国同胞从三等舱中跑出。但舱门却被水手所堵住,他们与所有三等舱的乘客一样被关在甲板下面,等到他们赶到甲板时,却已经没有多余的救生艇可供使用。

其中五人紧紧抱团,把甲板上一艘破了的小船推了下去,然后跳下海紧抱着小船等到了救生艇的到来。

还有另外一名中国人和电影里的露丝一样,爬在了身边的一块门板上,同样被救生艇所救起。

然而时局如此,英美媒体肆意宣传六名中国同胞的贪生怕死,不顾“Lady First”的原则,强行开走救生艇,以此来衬托英美绅士的高大形象。

六名中国同胞幸存下来后,对面种种污蔑,他们无力为自己发声,因为没有媒体愿意给他们开口的机会。为了保住司炉工这份宝贵工作,他们也不能为自己作任何辩解。

《The Six》采访的六位中国人的后辈

在国外如此,更令人心寒的却是在国内。文人洪浩在林语堂主编的杂志刊物《西风》上发表了文章《铁达尼上的国耻》。文中先是鼓吹一通西方媒体的所渲染的骑士精神,然后又照搬了他们对六位中国人的描述,把板子狠狠地打在了无辜的六位同胞身上,借此来论证自己的“中国劣根性”理论。

可笑又可气,但思来想去,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这样一种“正确的政治态度”到现在依然没有改变。

尽管六位饱受污蔑的同胞已经逝去,但迟到的正义却并非没有意义,当年弥漫在大西洋泰坦尼克号上的秘密,已经被解开。

“对不起”


如果你还记得刚刚提及的那位莱托勒二副的话,顺带一说,他当时举起的手枪里没有子弹,坚持殉船以尽责,但侥幸活了下来。并且参与了二战,退休后还划着自己的小船参与了敦刻尔克救援,诺兰的新片《敦刻尔克》中的老绅士原型其实就是他。具体在我公众号有详细叙述。

公众号后台回复【408】关键词自取

以上发布于我的公众号 真故电影 微信号:zhengudianying 电影背后的真实故事

 4 ) 我真的存在过吗?

南京后窗放映专场。

一开始的时候困惑感是非常明显的。为什么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几个中国幸存者?在2021年回顾1912年的一场灾难究竟是不是一场挂着大IP的炒冷饭?在这样民族情绪高涨的时候去研究几位名不见经传的中国人,是不是一场意图明确的民族主义宣传?这些问题并没有在观影的最开始获得解答,而是在过程中渐渐浮现。

探索“什么是真实?”本身是一场冒险。繁复的工作和研究员大量的研究,构建出来的是一个人真实的一生。一场人类历史上著名的灾难,仅仅是一个人一生中的一次波澜。在那场灾难之后,幸存的中国人经历的是更加无法抵抗的困境。中国人的身份成为了他们最大的障碍,民族和肤色成为了更坚固的冰山,哪怕刚刚经历一场海难,他们依然被送上海面,客死他乡、流亡海外或放弃自己的名字,甚至不敢和亲人吐露真言。几个几乎辨认不出的名字成为了真实的人,具体的人,直到今天才被人看见,被了解。而在这之前,他们又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污名化、他者化,成为卑鄙的偷生者,肮脏的投机者,成为报纸的谈资,白人社会的廉价劳动力,异国他乡的流浪狗。他们被嵌套进各种各样的故事,成为工具和标签,成为各种各样的形象,而不是真实活过的人。

在电影的结尾,他们的后人和故事讲述者在海边点亮一盏盏灯,那些微弱的光亮在海面上浮浮沉沉,映照这逝去的生命真实存在过的光亮。

“我真的存在过吗?”

话语是叙述者的特权。在这个充满话语强权和他者化叙事的世界,真实的历史和真实的人太容易被淹没。无论是研究员还是导演,探索这几位中国人的故事,是可敬的。导演在映后谈中说,在泰坦尼克号沉没之后,1912年,我们谈论什么样的人是好男人,50年代我们谈论马克思主义和阶级问题,而现在我们看到了种族问题。这些问题无关于国家、种族或性别,而是关于人,一直都关于人。

 5 ) 关于 Fang Lang 的名字

记得影片后半部分有个画面中,显示 Fang Lang的名字也有被登记成 Sam Fang Lang,这里就忽然想到会不会因为L和R发音的关系,Lang 是误写的 Rang ,如果是 Rang,Sam Fang Rang 的发音正好就能对得上 “山 方荣” 的名字了,三个字老外也不知一个字是姓还是两个字是姓,而且把Sam一去掉,也能解释照片里名字为什么也写的 方荣

 6 ) 刘庄百年与此片的梦幻联动

《刘庄百年》最后一章论历史大随笔(代后记)里有这么一段话:如果有一位历史学家追寻一下这6个人是如何由中国到了英国,又要由英国转赴美国,这问题本身至少对中国人就是不小的魅力。

笔者1998年写这本书的时候

不会想到2021年有个英国人把这6个人的故事拍成了纪录片

读到这里莫名心潮澎湃[啤酒]

 7 ) “对于身份改变,他已习以为常“

这是一段我不了解的历史,之前在温哥华电影节北美首映。

其实就是全世界最著名的沉船,泰坦尼克,唯一的几个亚裔,除了一个生还的日本人,还有八个中国人。

最熟知的爱情电影泰坦尼克里,杰克扶着罗斯蹲的门板去世,罗斯最终被折返的14号救生艇搭救的情节,詹姆斯卡梅隆提及来源一个真实案例。这个案例,就是“方森”“方容山”( Fang Lang)的故事。

当时八个人里,有三个落水,Lee Ling,Len Lam,死于水中,其中一位,埋在在加拿大东部哈利法克斯的墓园里,编号233,档案资料描述是像“日本人”的“黝黑皮肤亚洲人“。

还有一位,就是本片人物故事最饱满的方先生Fong Sun/Fong Wing Sun。搭着浮木获救后,在美国生活,资助了自己在家乡的前妻和孩子来美,还资助了自己堂兄弟的赵家来美。在美国出生的小儿子(大概是六十岁左右出生的),在美国开了餐馆。

小儿子说,“他总是穿的很正式”(他的小儿子说)。在看到索赔物品时,记录着中国水手带着西装和领带上船。“难道穿成这样去水果船工作吗”“不,他们是去做生意的”。(只是后来兄弟遇难,才不得不另谋打算)。看得出,那个年代的华人在自身阶级族裔之间,想要积极融入另一个社会和阶层的谦卑态度。

很喜欢小儿子说,当他遇到被人歧视,“一拳打了那个人脸”。这位先生的诸多故事,因为有后代描述,变得格外生动。

因为不被允许留在美国,几位随船去了古巴又去了英国。一位Chang Chip钟捷,在1914因为肺炎去世,葬在东伦敦的墓地;一位Lam Choi/Ah Lam,1920年被遣返香港;一位左脸颊有疤的严叔Yum Hee/ Ling Hee严喜,多方漂泊,最后有记可循的在1920年船到了印度加尔各答时下船了,后推测是回了家乡。

一位Lee Bing李炳(1879-1943),在加拿大安省的小城剑桥,开了一个白玫瑰咖啡馆。可是名字对上的是一个年轻人,年纪对上的是Lee家叔叔,Coon Lee。1943年白玫瑰歇业,叔叔Coon去世,Bing离开餐厅,去了多伦多著名中餐馆工作。

一位Cheong Foo,因为太多重名,追查不到线索。

那个年代改名,甚至改姓氏(paper son),真是家常便饭啊。(“对于身份改变,他已习以为常“)因此也发现了旧金山也有一个林西河堂,随手查了下多伦多也有一个,温哥华Carrall也有一个,林氏宗亲遍布全北美!

“你看得出那个年代的中国人轨迹,从小镇开始,后来大城市生活”,其实这个轨迹,到了我们上一代人,还是一样的。听过无数人,从中国移民加拿大,从东部或者中部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开餐馆开始,后来退休,跟许多人一样,迁居温哥华,多伦多,蒙特利尔等城市,这也是许多新一代华裔出生的地方。大部分原因,除了能跟朋友们家人们聚在一起,还有为了子女教育。

前途飘渺,依旧隐忍前行。这句话想到了之前在唐人街的老人院,问奶奶们有什么想对后代说的话“be humble"。

最后用方容山给他台山的后代侄子写的一首诗结尾:

天高海阔浪波波,

一根棍子救生我,

兄弟一起有几个,

抹干眼泪笑呵呵。

 8 ) 中国故事

当初电影还未上映时就对这部纪录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没有看过莱昂纳多演的铁达尼号,据说那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电影,我妈妈曾看过。其实当影片完结的那一刻我还是略显失望的,因为那六个人的故事并没有一个很完整的结局。但是我发现重要的并不是能不能找到那六个人的最终下落,而是在这个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它的细节所带给我的震撼。我是广东人,也听说过不少华侨为了谋生选择远渡重洋,正如施万克所说的,我很佩服他们的勇气。影片中讲到LEE BING时,说他开了一家咖啡店,空闲时还会给社区里的小孩一些牛奶。一个中国人在他乡,在一个连黄种人都不怎么待见的时代,能够力所能及的为社区做点什么,我想实在不容易。


 短评

百年以后华工们刻在墙上的悲愤正在实现,就差排美、排英、排加……法案了。什么时候我们能拿要求别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好像能给真相、道歉的只有异族,未免过于自薄,要自信。ps:游戏被安利到了。

7分钟前
  • 着迹
  • 还行

类似《哈马舍尔德悬案》的纪录片,写特稿,下田野,做实验,拍摄是目的,破案是过程,老外团队抽丝剥茧,独自奋勇,去挖掘泰坦尼克号中国人幸存名单背后秘辛,海外华人一代代开花散叶,历史是因,也是果,功德圆满。

10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作为你朋友圈唯一摸过泰坦尼克号遗骸的人,我期待了三五年终于等到了《六人:泰坦尼克号幸存的中国人》纪录片公映。吴亦凡《大碗宽面》歌词「我这一生漂泊四海 看淡了今朝」可以形容这部电影主人公的境遇——六位中国幸存者有的英年早逝,有的至死都未跟子孙讲一句自己在泰坦尼克号的遭遇。这部纪录片果然展示了《泰坦尼克号》删减片段——以中国幸存者为原型的救援镜头。我觉得所有人婚前都应该经历一下「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之后再决定是否和对方结婚。此前有一部同样由后人讲述祖先移民的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这两部纪录片的思想倾向是一致的:透过后世查阅的各种材料,复原(数)百年前历史上小人物发生过的故事。

13分钟前
  • 未成话
  • 推荐

像破案一样的节奏,几大洲到处飞,重点是说 排华法案,涨姿势。最后的旁白说出了我的观感:泰坦尼克遇难记对他们的人生来说,都不是最大的灾难。。。

14分钟前
  • 九命猫@victor-eyes
  • 还行

“那个人说‘我才不会把房子租给黄种狗’,他一拳打过去,打的那个人跪倒在地。那一年他70岁了,他一直都是这个样子”

16分钟前
  • Moon
  • 推荐

他日豪强日,定斩胡人头。

21分钟前
  • 李昨
  • 力荐

这部纪录片上映也等了很久,就像这段历史被揭开的时间也是等待了太久,这几个人的人生或许仍然不能被探索清楚,但至少已经开始被发掘,其实这不仅是关于八个中国乘客,也是那一代华人移民故事,方的故事尤为震撼,一个从冰海里挣扎出来的幸存者,又如此努力在美国讨生活还要帮助亲友,他的故事比电影更加传奇。

26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推荐

8.4的开分已经让我挺惊讶的了,竟然还涨了0.1分呢,看来大家不仅没有产生蹭泰坦尼克号和卡梅隆热点的负面想法,反而觉得电影挖掘到了一些特殊的内容。在海南岛国际电影节期间因为太忙没有看到这部电影,今天特意去看了一下,上座率还不错,且中途无人退场。从这样一个震惊全世界的历史大船难中找到这样一个切口去深挖,本身还是值得敬佩的,也算是历史的一个小小的拼图。尤其是这些研究员们从纷繁复杂且历史久远的资料中寻找蛛丝马迹进行拼凑的精神确实也令人敬仰,包括在账号后面添加各种邮件名后缀来找人,以及对人名线索的逐步追踪方式,都挺不错的。不过测试低温下能坚持多久以及造一艘小船看能不能躲藏则确实觉得大可不必,有些无聊。另外最后落脚点成了各国的排华法案,讲述华人的移民血泪史,岂不是偏题了?很多结论其实也主要是一种推理猜测。

29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还行

二十世纪人类最大的海难,只不过是他们人生的一道小坎坷

34分钟前
  • #85
  • 力荐

天高海阔浪波波一根棍子救生我兄弟一起有几个抹干眼泪笑呵呵

35分钟前
  • wqbduiq
  • 力荐

“泰坦尼克号”触碰的只是“冰山一角”。

40分钟前
  • [未注销]
  • 推荐

不是偷渡,一共8个中国人,以前是轮船上的锅炉工,因为英国煤炭工人罢工,导致失业,他们8个人共用1张船票,作为泰坦尼克号的锅炉工上船工作,想去美国找工作。发生船难后,他们被锁在船底,直到快沉没的最后一刻才打开舱门给他们逃生机会,6个人活下来。

44分钟前
  • Your Ferry man
  • 力荐

6.0/10心里很明白,这类电视专题性质的纪录片,比起艺术性,看的更多是实际意义。在如今平权狂潮的语境下,借着知名故事拨乱反正寓教于乐,的确非常应景。但片子里有个细节着实把我气笑了——施万克造模拟救生艇,委派给帝都的国际学校也就罢了,还故意给京西的招牌几个特写,似乎正站在台上标榜:看,百年前排华法案撕成一片,百年后中外少年和谐互融!中国人民真的站起来了!乍一看很暖心,可是仔细想想,这帮贵族学校里和外国同龄人朝夕相处的中国孩子,一年学费就得20万,真的能代表中国民众的大多数吗?这种精英化高阶化的表现媒介,有没有反作用都另说,实际意义更是瞎掰。很多时候看这些欧美慈善家,毕其一生事倍功半,真的既感动又难受。安逸单纯的生活环境已经让他们形成思维定势了,对中国,他们真的不懂。

49分钟前
  • 眼睛瞪得像铜铃
  • 还行

本以为是个蹭热度的小片,没想到居然很好看,导演和主演(研究员)都是中文流利的外国人。开始只是为了找到一个世纪前6个中国普通人的下落,没想到越挖越深,挖出一部一代劳工移民的血泪史。我作为记者,很能理解那种靠海量资料的蛛丝马迹、各种奇异方法拼出线索时的惊喜感,也感动于主创明知这个几个人早已消失在历史的深海里,依然坚持数年打捞他们在世上存在过的痕迹。寻找过程充满格物致知与人道主义精神,最后救人者和被救者的后代相见那段看到泪目。一代移民受尽凌辱和苦难,也依然远渡重洋,在陌生的大陆顽强生存下去,可想而知那个年代的中国有多苦,很心酸和心疼。上映时恰逢亚裔歧视风暴,中美关系进入新时代,更添现实意义。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一个看世界的新视角,中国人和美国人都应该看看的电影。片尾曲是导演的父母写的,很好听。

54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整体看下来比较像电视纪录片 客从何处来 。本片的选取角度比片子本身更有意思,更多是华人海外闯荡时,后段出现的美国天使岛和当年遗留下的诗也是一个好的题材。

56分钟前
  • 用户名太长了
  • 还行

会把牛奶送给孩子的他没能把咖啡店开下去,带着西装登船的他突然失去了合伙人,从加尔各答上岸从此杳无音信的他不知是否回到了祖国。若没有一根棍子的救生,没有人性的救援,有的人生将不复存在。人类历史最著名的船难,或许不过是他们人生的一个小风浪。排华法案背后,还有更多移民抹干眼泪,笑呵呵。

58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多一个人见证,真相就多一份意义

1小时前
  • 一字千金小可艾
  • 推荐

好像在他们生命里,那年那次的沉船,只不过一场小事。

1小时前
  • 陳顏
  • 力荐

抱着“Titanic”忠实粉去看,在看到具有年代感的《李奥纳多真情写真集》时差点笑出声…这部纪录片第一次呈现了卡神《泰坦尼克号》华人劳工被删片段,杰克和露丝的结局(露丝趴在门板上最后获救)灵感正来源于此,这位华人劳工也可能是当年被救的最后一个人。“是谁那夜在漂浮的门板上哭泣,勇敢的灵魂在空中飞翔” 看完全片,发现这部纪录片不仅仅这么简单,它通过层层挖掘、拨云见日地探索6个中国人的故事,甚至有《网络谜踪》《寻找小糖人》带有悬念和探秘般观影体验。施救者与被救者的时空见面,排华法案的历史渊源…通过这些探讨的人文关怀、种族歧视问题、中美关系,放在当下看更多一层现实意义。“多一个人见证,真相就多一份意义” 片尾曲加分

1小时前
  • 影志
  • 推荐

看到最后发现居然是在讲排华,但整体来说还是保持了克制和客观,比我想象中的好看。想起昨天看的抗疫纪录片里的一句话:我不想用正能量或者负能量这样的话来说,但是真相就是真相,它本身就具有力量。很棒,看完之后我突然觉得survivor这个词充满了力量。

1小时前
  • 陈大痣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