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情书

大陆剧大陆2020

主演:殷滨

导演:胡峰

播放地址

 剧照

大地情书 剧照 NO.1大地情书 剧照 NO.2大地情书 剧照 NO.3大地情书 剧照 NO.4
更新时间:2023-10-04 17:48

详细剧情

  本片以位于松嫩平原腹地的黑龙江省作为拍摄点,将镜头对准黑土地上十位平凡而伟大的面孔,以四季家园(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特色生产活动(采冰、冬捕等)、民俗文化(二人转、皮影等)为内容,讲述黑土地上百姓的情感、奋斗、喜怒哀乐,展现东北人在极端环境下对于生活的不屈不挠、以及对生命、对世俗的乐观坚强的精神。

 长篇影评

 1 ) 大地情书 Blackland and her friends

l 简介

本片以位于松嫩平原腹地的黑龙江省作为拍摄点,将镜头对准黑土地上十位平凡而伟大的面孔,以四季家园(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特色生产活动(采冰、冬捕等)、民俗文化(二人转、皮影等)为内容,讲述黑土地上百姓的情感、奋斗、喜怒哀乐,展现东北人在极端环境下对于生活的不屈不挠、以及对生命、对世俗的乐观坚强的精神。以自然为伴,与世界为友,在地域特色中展现文化的传承与匠心,感恩大自然所赋予的美好馈赠。

纪录片《大地情书》共5集,以每集2个主题故事,讲述在这片黑土地上生活着的平凡而伟大的人们。通过跑山人范家父子、“鱼把头”老邵、大米模特毕家英、酱人老赵等一张张鲜活的面孔,感悟生活中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见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l 笔记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艾青

☼一、小兴安岭的“跑山人”

每年到了秋季,小兴安岭脚下的村民就要成群结队进山,采集山货。村民骑着摩托车进山,采蘑菇,捅猴头菇,打松塔,采榛子,在当地被称为“跑山”。范立国是当地有名的跑山好手,爬树非常麻溜,他们家祖上好几代人都以采集山珍为生。

相比寻常的山货,范立国这次要寻找的是名为“松塔”的松树果实,我们平常吃的坚果松子,就是从松塔里剥出来的。

松塔生长于松树顶端,由于采摘难度高,生长周期长,所以价格很贵。因此当地人有一句俗语:“树梢是钱串子,树根是坟圈子”。如果你把树梢上的钱串子(松塔)摘下来,就能卖个好价钱,如果你掉下来,就要被抬走了。

踩完之后,给松鼠留足够的食物,也是跑山人心照不宣的规矩。

☼二、冰面上的纤夫

哈尔滨冬季的夜晚,天寒地冻,冷的时候可以达到零下30度。松花江上也结结实实的结了几米厚的冰。对于李春武率领的采冰队来说,此时的松花江,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天然采冰场。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饰出了致密均匀、通体透明的冰块。这种优质的巨大冰块,是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最好的原料。

采冰队员们只能一人身上绑一个绳子,就像俄国画家列宾笔下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那样,大家一起合力拉绳子把冰块拖出水面。由于拉冰的过程,很像古代纤夫拉船,所以采冰队员们会被当地人习惯性地称为“松花江上的纤夫”。

极端的自然条件在考验人的意志的同时,也塑造着东北人坚韧挺拔的个性。寒地黑土之上,他么用自己的奋斗,造就了属于自己的平凡幸福。

☼三、生死二人转

在东北地区,海伦的北派二人转的名气,丝毫不亚于赵本山的南派二人转。其中有一个很小的民间业余剧团——荣华地方戏艺术团。

剧团演员王实玲,十年前被检查出颈椎病变,失去了原本的工作。

剧团的台柱子赵晓敏,二人转唱得小有名气,不少观众都是奔着她来看剧团的表演。舞台上她如鱼得水,看起来精气神十足,然而实际上她是一位宫颈癌患者。

经常跟赵晓敏搭档的,是一个叫马三的二人转演员。马三被诊断出肠癌,病情比赵晓敏更严重。

马三对于自己的病情倒是看得很开:“实际上我早就应该死了,现在活了五年,不错了。”“如果身体还能动弹,我宁可唱死在这舞台上。”马三儿每次上台前,都会自己找一个没人的角落,吃上4片止疼药,他习惯嚼碎了咽下去,因为听说这样吸收更快。一旦上了舞台,观众丝毫看不出这是一个癌症晚期的病人。

她们都是来自各行各业最平凡不过的普通人,命运捉弄了她们,可她们依然选择坚强。每次上台表演,都是她们最快乐的时刻,因为二人转能让她们暂时忘记病痛,让生命得以延续。也正是二人转这门传统的艺术,使她们找到了人生的意义所在。

☼四、冬季的馈赠

在东北地上,一位80岁的鱼把头老邵在带领渔民们冬捕。冬捕是当地冬季特有的生产活动,上千人从几百公里外的城市赶来,翘首以盼品尝各种口感鲜香的鱼群美味。零下30度的气温,使湖面冰层厚度接近一米,这种严寒环境,让冬捕行动变得更加艰辛且充满未知。

经验丰富的老邵头第一次打了一个“空窝儿”,在深湖中走了7个小时,依旧没能看到鱼群动静。但老邵头绝不轻言放弃,随后一天凌晨四五点就带着渔工们出发,在冰面上徘徊许久,终于找到了一个最佳打捞位置。千米大网再一次被缓缓收起,上万斤的大胖鱼破水而出,让老邵头终于松了一口气,为自己的鱼把头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五、我要当模特

50岁的毕家英被村里人亲切地称为“大油门”,因为她嗓门大,有热情,路上碰到谁都能聊起来。她最近的愿望是成为农民丰收节的“米模”,“米模”顾名思义即为代言当地大米的模特,而成为“米模”的第一步就是要获得才艺大比拼的第一名。被村里的姐妹们赞为多才多艺的毕家英为了在比赛中获得名次早早就开始了练习,然而能说会道的她碰到了舞蹈却因为四肢不协调而倍显艰难,因此,她抓紧了一切时间进行舞蹈学习,就连推着车子回家的路上脚上都练习着舞蹈的步骤。

然而生活并不是励志电影,一遍遍的练习并没有使得毕家英的舞蹈水平出现显著的提升,所以毕家英最终选择了以唱歌的方式报名参赛。出乎意料的是在镜头前能说会道的“大油门”在比赛现场却露了怯,忘了词,最终以临场发挥的即兴填词结束了比赛。不出所料,毕家英并没有获得名次,得知结果的她居然没有丝毫的失落,反而还很开心,毕家英面对镜头表达了她最真诚的想法“玩呗,多幸福啊!你看农民丰收了,喜庆的日子多好啊!”比赛的名次在她眼中只是生活的调味料,不论输赢都无法改变生活本身最朴实的幸福与快乐。

☼六、“酱人”老赵

绥化菜市场上,酱人老赵和媳妇正卖着自己家做的大酱。

刚开始做酱的时候,老赵弄了两千斤,但失败了。下酱是个手艺活,就是干到第三年的时候,老赵下50缸还扔了20多缸。老赵夫妻俩闹心啊,妻子眼泪都下来了“这一年的收入没了,家里都指着这大酱了。”

但是老赵毫不犹豫把没下好的酱扔了,老赵自己心里轻松了,就是有点对不起跟着一起起早贪黑的媳妇:“跟我结婚没过什么好日子,东抓一把西抓一把的。”而这头发都白了的俩夫妻,也没咋轰轰烈烈的谈及爱情,就是把下辈子都商量好了而已,“我们俩说过,来世还做夫妻。”

☼七、“宅男”老丁的故事

在东北有句古话“三秋不如一春忙”。东北的春,是播种希望的季节。

在老丁的身上,你可以看到大多数东北农民的影子——认真、勤劳、朴实。每一年春天都要抢占农时播种水稻,跟老丁一样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自己的这片土地,看着自己的水稻逐渐成长收获或许这就是最有成就感的事。

老丁的媳妇说:我觉得应该是我更喜欢他一点,要不然这日子没法过了。这可能是最朴实的情话,也是多年的相互包容。

这是东北的春天,每一个春天都很难但每一个春天都充满着希望。

☼八、老母亲的菜园

老母亲的菜园里一片绿油油。儿子种了大片的有机白菜,丰收的季节去赶集“拉秋菜”。“尽管如今食物不再匮乏,但人们依然留恋这样的生活方式,把一个冬天所需要的瓜果蔬菜,全部拉回家分类窖藏,这样,才算得上是安稳的日子。”白菜屯里腌白菜,粉条屯里漏粉条。一家人团聚,其乐融融,吃顿饺子,就是幸福。“孝心不是等待,而是你就在我眼前。”大姐那一句“不孝顺的人,发不了财”,听起来像是一句玩笑话,但折射出的是中国人朴实的孝道观念。

☼九、“马倌儿”的故事

东北的夏,是骑着骏马驰骋在草原。这种感觉你一生都不会忘记。东北男人总给人以粗狂豪放的感觉,但从未展现过细腻温柔的一面。让人记忆最深莫过于一个嫉妒另一个有女朋友,耿直、幽默让人忍俊不禁。

“我媳妇老说我,你到底还回不回家了?你跟我过还是跟马过?你要我还是要马?”这是老王媳妇对他说的话,这句话中更过的是娇嗔,而不是愤怒。

☼十、我们的皮影戏

望奎皮影戏是黑龙江的传统戏剧,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谷宝珍是望奎皮影戏的第四代传承人,为了保证传统的代代相传,即使条件再艰苦也坚持着,甚至强行让女儿关海英接班。而到了关海英,时代发生了巨变,皮影戏不再是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消遣,也没有人愿意忍受清苦以传承这门艺术。

但是最终,关海英接过了母亲的衣钵,走上了发扬、传承望奎皮影的坚定道路。

l 短评

诗人艾青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大地情书》除去令人激动的广袤,更感人的是在这片孤寂甚至有点儿寒冷的土地上,热气腾腾的活着的、真实的人们。

冒着严冬里最冷酷的严寒和掉入冰窟的危险,深夜清早起来去河面中央的采冰人说“猫冬的时候出来干点儿,多多少少能有收入,比打牌强”;徒手爬上70米树梢采山珍的跑山人一边说着“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这几年我们这边儿总有掉下来摔坏的”,一边又说着“靠着大山,只要你不犯懒,天天出去总能挣到钱,每次卖到钱就高兴”;赵晓敏所在的荣华地方戏剧团里,马三儿肠癌晚期,领队刘婶做过胶质瘤手术,王实玲脊椎病变十年……但这群病人在治疗的间隙,组织了一个业余的二人转剧团,常年免费下乡义演;做大酱的汉子有超出人们对东爷们儿认知的细腻,不仅能把做大酱这个细腻活做到多年好评如一,还能在和妻子相濡以沫三十年后说出“我们约定好了,来世还做夫妻”的温馨话语。

勤劳、质朴是这片东北大地上的人民最真实的写照,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吃饱穿暖,生活幸福。

透过纪录片中的那一组组镜头,展现的是人性之美,在一片东北衰落的声音中,还有很多人选择留住这一片黑土地。他们辛勤劳动,日复一日。其实,常年大部分时间在冰天雪地里的东北人并不容易,只是他们天生乐观。无论他们的职业是什么,每个人都有机会选择过什么样生活的权利。因为所有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被生活尊重。

 2 ) 感恩

《大地情书》的热播,其不同寻常的立意和传播模式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普遍关注和思索。它从小人物的角度出发,观照小人物的内心真实感受,通过多种媒介广泛传播,得到观众的喜爱。

电商助农进一步擦亮地域文化品牌 《大地情书》用真实人物故事展示风物美好,借助强大的媒体阵容,深度联动阿里巴巴电商平台,通过优酷、淘宝、阿里鱼等,直接链接当地特色产品,实现农产品售卖,引导文旅消费,赢得社会广泛好评。

 3 ) 传播影视丰富多彩

《大地情书》以优酷、央视为主要传播平台,兼顾网络媒体的权重和央视媒体的权威,以长视频、短视频、音频、美图、美文、话题等全媒体传播手段吸引用户眼球;传播手段的丰富与多元,既让人人都能置身于第一时间的第一现场,亦让一个个话题,轻易就成为蝴蝶效应里的一双双翅膀,引发共情,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得到观众的喜爱。 “跨屏”全媒体传播,引发蝴蝶效应,创新人文纪录片的传播途径。

 4 ) 了不起的东方美

乡土美

风物美

东方美

——《大地情书》 影像以“看见•东方之美”为主题,借助电影美学,以“乡村振兴”、“文旅融合”、“脱贫攻坚”等重大社会关切为切入点,讲述了一段段感人故事,光影之隙自然流露出的风景美、物产美、文化美、人性美、乡土美、城市美、东方美,令人美在心里、爱在细处。

这部充满地域特色影像既是写给中华大地的影像情书,亦是写给这个世界的影像情书,入选“情书”的地域、风物是亟待被国内外深度认识的代表。

 5 ) 转发硕帝点评

[cp]有部新出的纪录片叫《大地情书》都看看吧 微博可以看全集 就讲了东北十组平凡的小人物 甚至都没受过啥教育 就是最普通的劳动人民 看看平凡而伟大的人民 我们这片土地呀 很神奇 很不一般 有一种外人难以理解的乐观主义 比如说 癌症病人除了化疗咋抗癌呀 祈祷?念经?忏悔?哎呀神呀我错了求求你饶了我吧?不滴 十来个癌症患者组个班子去农村唱二人转 给农民唱戏去 东北农民那质朴的欢笑是最好的良药 能治好癌症吗 恐怕治不好 但是能治好恐惧和虚无 有个叫马三邪的平凡渺小东北人就这么耍着手绢唱着二人转在欢笑中死了 这种无谓和豁达在不信教的人里不常见 这人没了 不见了 就好像一片鹅毛大的雪花润在了这么一抔黑土里 又好像一条耗尽了生命的鲑鱼烂在了乌苏里江畔的浅滩上 消失的无影无踪 但你知道他们活过来过 不然哪有这千万年雪水和大马哈躯体攒下的油油的黑土地 哪有这一年里半载欢声笑语堆出来的人均赵本山? 这大马哈认识回家的道儿 雪花也不会往天上飘 我们这儿的人会活 知道啥是真善美 而且人不坏 不需要从八千公里之外大沙漠请个神教我们分辨善恶 你唱着唱着二人转你就懂了 或者听着别人用生命去唱你也懂了;我们这儿呀 不只有森林煤矿和大豆高粱 鱼是鱼王 虎是猫王?(不对 是森林之王 Elvis Presley: 叫我嘎哈)熊瞎子掰苞米 野猪战群狼 五仙大乱斗 胡黄白灰常 文字写不尽的是传说 照片拍不完的是雄奇 啥都盛产就不盛产坏人 能救谁指定救谁 没行过不义 沙皇老子要不叫列宁枪毙不也来了吗 也就比你彼得罗夫董叔高半格呗(正国级)别黑了 长白山黑不倒 天池你还能给他黑干涸他?你要是不嫌弃 也来走两步 没病你就来这白山黑水林海雪原走两步 我们这儿的好呀 你看得见摸得着 你就是真瞎 用舌头尝你也尝出来了;唱二人转的马三邪不怕死, 开拖拉机犁地的你彼得叔叫啥?他叫懂得生呀 http://t.cn/A6G1eM40[/cp]

 6 ) 回顾历史,努力发展

回顾我国纪录片的历史,在其网络化的发展道路上,出现了种种问题一度陷入无人问津的困境。随着2011年被学界称为中国纪录片元年的推动下,纪录片开始复苏,越来越展示出其价值。因,纪录片本身具有承载一定历史使命的特点,中国纪录片是中国文化走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尽管中国有些优秀作品走出去了,但仍有限。因此,如何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脱困转型使得纪录片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网络化生存之路,始终是学界与业界共同关注的话题。《我在故宫修文物》、《风味人间》、《舌尖上的中国》、《大地情书》等成功让我们重新看到了中国电视纪录片在互联网时代未来发展的革新之路。因此,文章抛砖引玉,以期为今后中国纪录片制作与网络化传播乃至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考。

 7 ) 我村口的小芳

大地情书,我东北大片,又看了一遍,真人真事就是好看,我的爹娘,我的大酱,我的炖大鹅,,,,还有我那村口的小芳,感触很多,,拍出了人间烟火气,美在心里、忧在细处,别样的欢欣,别样的幸福,或许生活本就如此。

还有马倌兄弟,那小日子,太羡慕你们这种了,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你我不都是人间烟火里的尘埃吗?

皮影,皮影下次再说

 短评

小范围采风,选取了当地(绥化市)不具有普遍性但极具独特性的生活方式。前两集感动中夹杂着辛酸,劳动力多么廉价可想而知;最后皮影戏表演家们对着空无一人的剧场谢幕真的控制不住,现在打着字想起这个镜头还是泪目。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最大的共性是感情充沛却又理智豁达,片中明明大部分都是质朴简单的体力劳动者,却能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中体会到深刻的人生哲学,每个人都表现出对黑土地、对自然的敬畏,对自己所从事行业、对身边所有人的热爱,逃离东北的“小镇做题家”本人对此无比惭愧,(((m-__-)m“做题家”这个梗没有小半年是过不去了。地区经济的衰落主要源自于在各行各业市场化的今天,东北的支柱产业仍旧遵照计划经济下的政府定价,别的不说,单只要开放粮食价格你看东北还穷不穷。

8分钟前
  • Yakamoz
  • 力荐

那个在旁人看来早已失落的东北,那个年轻人纷纷远走的落魄的故乡,仍然有无数坚韧豁达乐观的生命在蓬勃地生长。是他们坚实了脚下的土地,擦亮了头顶的天空。我爱他们,敬重他们。在黑龙江疫情紧张的这个当下,祈愿故乡一切安好。

11分钟前
  • 及迩
  • 力荐

终于有一部拍摄东北的土地和人民的纪录片了。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生产劳动,东北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却总遭到刻板印象的伤害。希望这部片子能被更多的人看到,希望人们能看到一个真实的东北

16分钟前
  • 张兮兮
  • 力荐

徒手攀70米采松塔收集人间美味;零下30°无畏严寒的“纤夫”采冰人;生死无常,唯有二人转剧团里的人间真情欢乐常在(马三貌似真的走了?);忍饥挨饿坚守,松花江冰面网鱼...讲述黑土地上百姓的情感、奋斗、喜怒。“平凡生活颇不易,所有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被生活尊重”。兴亡百姓苦,中国人活着真不容易。

20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最感动的是第二集的二人转部分,对东北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已经刻在了每个人的骨子里。还没去过东北,什么时候去旅游一次。

23分钟前
  • 杰瑞的胸肌
  • 推荐

和我妈去树林里溜蘑菇时 被踩出来的路也是窄亮湿滑的 若在松树下捡到松塔 总会选几个品相最好的放在兜里拿回家摆在窗台里 帮工从大棚里检出稻苗 我爸用扁担挑运到水田里 记忆力的稻埂也和视频里的那样又危又窄 同一时间只能允许一人通过 我家菜园子有口酱缸 捣酱要先翻开大铁皮洗衣盆和红布 酱杵子一边捣 黄色大酱不断向上翻涌 要瓢出来的黑沫子杂质都会聚集在缸边 用铝勺子撇出来随手洒在地上 地上又多一道酱黄色的线 我的整个童年都依附在这片黑土上 热爱黑土地的人 也会被黑土热爱

24分钟前
  • 羊驼半只
  • 力荐

东北,黑龙江,绥化。采蜜的人,取冰的人,制酱的人,做粉的人,种地的人,收菜的人,驯马的人,唱戏的人,他们游曳在这蓝天白云之下,踟蹰在黑土白水之上。看到他们,你就永远不会对那片土地失去期待。

26分钟前
  • Leon
  • 推荐

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去尊重。

28分钟前
  • 衣商
  • 推荐

大东北给人的印象深刻,如果不看标题,感觉真的很像国外的小镇,画风和色调具备美学价值,是观赏度较高的纪录片。

31分钟前
  • 令希丰
  • 推荐

看预告片我就想哭了,但是正片内容没那么好,只有前两集质量还算过关。脚本语言有的地方过于生硬,有刻意营造悬念之嫌。着眼小人物是很好,但采访不够深入,拍着拍着主题就失焦了。多好的素材用成这样了呢,急得我抓耳挠腮摸不到头脑。

36分钟前
  • 艾大荀
  • 还行

作为一个东北人,很多内容都非常熟悉。真好。

39分钟前
  • 不忘
  • 力荐

东北人太能唠了

40分钟前
  • 老太太抹口红
  • 还行

片花挺好看的啊,看了第一集,脚本很膈应,有风味人间那味儿

44分钟前
  • cnniuge
  • 还行

比想象好。笑着的马三简直太催泪了。特别是在影评里看到他真的走了,泪目== 里面的每个人面貌作为一个喜欢赵本山的南方人也觉得亲切。黑土地上有生命的馈赠,也有磨难的洗礼,永恒翻腾着人民的的喜悦和哀伤啊~粗糙又朴实的浪漫。

49分钟前
  • 阿菇菇
  • 推荐

在坚韧而活泼的东北人身上看到生活最朴实无华的一面

51分钟前
  • 冰冰BlB
  • 推荐

广东人的东北心日益膨胀。做大酱的两口子,赶山的一家人,在冰上采冰捕鱼的小队,返乡养马的小伙子可真都太好了!开头结尾旁白的煽情总结升华少一些会更像纪录片吧,普通人普通生活的絮叨美多了~

56分钟前
  • 可达鸭董事长
  • 推荐

只有五集,关于东北的一部纪录片,第一集和第五集很动容,尤其望奎皮影的介绍,千年文化在时代前进中的落寞与孤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登机在册的皮影技艺人员竟然只有二十个,且多已经高龄,画面中舅妈劝说二十岁的外甥女的画面多少弥漫辛酸,如何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民间艺术,如何有效的与市场融合,吸引更多的下一代喜欢并且加入其中,借助自媒体 专题电影拍摄项目 专业人士的呼吁和宣传,让大众首先看见,其次了解,最后总有在洋洋人海中有条件,有资质的人的,但首先,得有人去做,也希望有关部门多拍摄关于望奎皮影更深入的纪录片。

58分钟前
  • 空舟
  • 力荐

在公众号眼中衰落的东北,是那样的生机勃勃,太多的片段让我们感动。村口的母亲,安静度日,仔细回味此生的点点滴滴。 在老人心里,子女就是她种了一辈的庄稼地,时常牵挂,彼此熟悉; 在儿女心里,不管活到哪个年岁,回到老屋,都还能叫一声老妈,有人答应着你。正是这些人间真情,如同一束束光,穿透我们曾经的寒凉。 但愿人间从此繁花似锦,扶摇直上,在平凡的日子里,无论飞的多高,走的多远,未曾忘记的始终是故乡,是土地,是真情,所有的幸福、快乐、豁达、坚强,化作四季流云,一片风光,终身伴随在这黑土地,和她朋友们的身旁

59分钟前
  • 老韩
  • 力荐

谁能知道,我看个纪录片看的一顿哭。回不去东北,最想念的东北

1小时前
  • glow
  • 力荐

拍得非常美,景美,人也美。故事里的主人公都很真实、可爱、动人,但其实大部分人都是非典型的黑龙江人——这和很多人眼中的东北人或许有许多出入,因为黑龙江挺特殊的,也不存在什么绝对的“典型”。即便是一个东北人,可能对这些人的生活也缺乏一定的了解。从影片的角度而言,它是完美的。非要说有什么遗憾的话,就是——这更像是一首赞歌,一个绥化市的宣传片。至于二人转、皮影戏,其实离很多人的生活非常远。

1小时前
  • 飞年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