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引力

记录片大陆2016

主演:把文翰  钱小华  庄崧冽  吴永红  钱海英  毛继鸿  张强  

导演:施秋荣  胡弦  

 剧照

内心引力 剧照 NO.1内心引力 剧照 NO.2内心引力 剧照 NO.3内心引力 剧照 NO.4内心引力 剧照 NO.5内心引力 剧照 NO.6内心引力 剧照 NO.13
更新时间:2024-04-11 05:56

详细剧情

  这部纪实电影围绕“永不违背内心”的主题,通过2年的跟踪拍摄,讲述了7位国内独立品牌创始人关于生活、关于创业、关于挣扎的故事。他们或卑微或渺小,遭遇的境况、事业发展的阶段也不尽相同,但不论身在何种现实的境遇,在追求理想和乌托邦的道路上,他们依旧遵从自己的内心,为未知前路的事业探索,因为他们知道人生不能重来,不能庸庸碌碌地活着。  影片由多位当今优秀的创业者真实出演:食材网店店主把文翰、先锋书店创始人钱小华、雕刻时光咖啡馆创始人庄崧冽、SoLife家具店创始人吴永红、加拿大班夫山地电影节中国区创始人Tina、服装品牌“例外”和公共空间“方所”的创始人毛继鸿、自由执业医生集团创始人张强。

 长篇影评

 1 ) 一直以来的问题,做喜欢的事后我们究竟会怎样。

这是进入社会的第三年了,说实在话,社会强迫我接受平凡,而我的内心总有个长不大不愿屈服的不甘。

刚踏入社会的我,其实没有什么喜欢的,就是进了一家亲戚介绍的地方工作,用我妈的话来说就是收入稳定有保障,哪怕我啥都不干也不需要担心。可是我永远都有股焦虑,一种迫切想要看到自己进步与无奈接受自己平凡的焦虑,一种把以为是爱好的自动化过成带薪拉屎工作的焦虑,一种觉得自己这种轴的思维模式要努力去靠近优秀同事的焦虑。而这些使我处处敏感,不知所措。去年,不知道心理作用还是怎么回事,总之,进医院了🏥。回来之后到现在快一年了。最近找了一个没有五险一金,没有普通假期就那种俗称特不靠谱的工作。但是我似乎更有动力了,因为我对工作就只有一个要求,开心就好。真的很喜欢做好吃的东西给别人吃,这可能是为数不多的,还保留的分享欲了吧。昨天还和同学开玩笑说现在梦想成为一个自由料理人和小时候想考清华北大一样的狂妄。但是无所谓,开心就好。

我的朋友常会说像我们这个年纪的人,越老重新抉择的风险越大,可是我觉得也许就是因为不再年轻,我们会更认真的对待自己的每个选择,所以现在重新开始,不晚。

也是很巧,在看理想看到了这个纪录片介绍,就冒冒失失的跑过来看了眼,原来也是一群做着喜欢的事的人。不管未来怎样总之现在很开心。

 2 ) 成功是非常私人化的

《内心引力》是MINI发起的纪实电影,通过两年的跟踪拍摄,记录了七位独立品牌创始人的创业故事。起初认为创作者会为MINI充当外来发言人,会丧失作者性。然而,MINI没有干涉创作,创作者也没有强化商业,而是贯穿于品牌创始人们对于梦想的坚持与自我感召。我相信,这也是MINI品牌自身所坚持的。 创业者们来自不同领域,面临不同阶段,有迷茫有困惑,不变的是他们所坚持的理想主义。尽管有的人已经做出了一番成绩,比如「例外」和「方所」的创始人毛继鸿,「雕刻时光」的创始人庄崧冽等,他们并不是那种典型的生意人,而是保有创业初心、坚持执着的理想主义者。在西双版纳种植咖啡豆的张老大看似“老不正经”,却是字字玑珠,他把“一片片咖啡豆”看作“一片片希望”,这正是他本人的真实写照。在别人眼中,他甚至有点儿“愚公移山”精神,天灾人祸都没有击垮他,换成别人或许早就放弃了,他活的比别人都豁达。 “内心引力”是什么?就是这样一种爱一行干一行的执着,也是一种专注于一件事的满足,你会不自觉被它牵引向前。听说许多观众在看过影片后选择了辞职,这也是一种“内心引力”,是遵从于内心的与自己对话的机会。片中的张强医生就是清楚了自己在公立体制内的局限,所以要到体制外去实现价值,将独立医改的梦想与个人梦想进行捆绑。毕竟,不违背内心,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渴望。 如果按照类型划分,也可以找出他们的共性。他们各自有各自的受众群体,会引起不同观众的共鸣。张强的独立医改与Tina的「班夫山地电影节」可以相映成辉,两者都在被体制羁绊,一方是从体制内转身自由职业的医改,另一方是在体制下不断受挫的电影节,都在依靠个体与强大的体制抗衡;钱小华的「碧山书局」与毛继鸿的「方所」也是在用建筑作为没落文化的载体,一边是针对农村的古老建筑,另一边是面向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间。两者的创造力可以满足不同群体对于文化、艺术的需求,同时也完成了自身作为创业者的满足。 我们普遍意义上认为创业就等于了成功。可是从这些创业者身上,我们看到他们追求的并不是成功(或者说并非只是成功),而是追求梦想、执着与内心的平静。正如庄崧冽眼中的成功,很多人认为他已经成功了,可他对于成功的理解是非常私人化的——要达成自由自在地生活,其实他离自己制定的成功还有一段距离。再说「Solife家居」的吴永红,很多人认为他对于老木头的重新改造就是他所追求的成功。其实他眼中的成功是在创造美的同时,发现一些本就美好的事物。比如接受新课桌椅的学生,看着他们将之组装起来并运用到课堂之中,这是他的成功,与接受「碧山书局」、「牛圈咖啡」的村民,接受新医疗体系的医生与病人是异曲同工的。他们才是创造力背后,更大的财富与成功。所以,创业真的只是创业那么简单吗? 这些创业者当中的某些人还没有迎来所谓的“成功”,仍然属于创业过程中的某个阶段。片中运用了不少航拍镜头,是我平时看纪录片时不太喜欢的一种“上帝视角”。但在这部影片中是有其意义的,它们正是描述了创业过程中的关于“抉择”的阶段,俯拍下的前进道路或顶拍下的交叉路口,都是一种自我审视与自我矛盾。每个人都在路上,与他们的创业阶段不谋而合,内心也存有令人质疑的空隙。都要经历许多内心挣扎,衡量是非对错。好像张强碰到一位有意加入的医生,他很早之前就离开了体制,最后又不得不回归。张强打了个比方,说这就像爬山,爬到一半停一停,本可以继续,却选择了下山。在创业的十字路口中央迷失方向是很正常的,接下来的选择(坚持)才是最关键的。 所有这些个体创业者的叙述,都与“内心引力”的主体叙述捆绑在一起。我们不能用成功的标尺去衡量每一个人,只能看到他们相似的执着。我在他们身上也能看到我自身,因为我也一直把兴趣当成事业来做,也曾看到过体制内的局限,最终选择过跳出来,现在我依然追求着我所专注的事情。从这些创业者身上,我也看到了自己的无限可能。我认为,勿忘初心是最重要的,不论你是在为公司打工还是专注一件事,只要遵从内心,坚持原来所坚持的,一定会有收获。 当然,片中也有一定依靠剪辑所产生的叙事效果,它们可能没有达成纪录片纪录真实的目的。比如反复用“狗”的出现来营造把文瀚段落的喜剧效果。用快速剪辑来彰显投资者与张强之间的力量悬殊,这些都是一种叙事技巧的安排。这也是为什么影片被称为“纪实电影”,而不是“纪录片”的原因。据说《内心引力》9月27日起会在几个城市优先点映,公映估计也快了,期待它能被更多有梦想的观众看到,Go with Your Gut!

 3 ) 内心引力

“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雕刻时光 像是人们的愿望

教父带给我们的是什么

单纯的守护一片天 或者一片田

我需要那些人的故事给我的生活提供养分

听起来很像有些“自私”

有人刚好愿意分享 无私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很像梦

当然他们完全享有文化的权利

只是我并不知道那些奶奶和爷爷有没有文化的欲望

他们就生长在那里 根深蒂固 不管是否先锋

就像牛圈里的咖啡除了好奇并没有其他的享受☕️

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间也很像梦

年轻人 身上还残留一丝文化的年轻

是我们从水泥到灯光都感觉可以放肆的地方

诺亚方舟是什么 是逃离之后的归属

但最终还是上岸

医生承担生命也承担家庭

两分钟不够了解一个病人

好的医生团队和好的服务平台

完美配对 这听起来很奢侈

任何一场大病都足以让人倒塌

我们也渴望经历病痛依然身心矫健

旧木材好像真的有味道

可能来自时间 可能来自人

只是我真的不知道那样的桌子是不是真的拥有山区的学生

但是它solife 就已经被喜欢

“我是不会再砍一棵树”

但竹子在笋的时候就会被烤干

选择好的食物 其实我也不知道到底让谁放心

我也蛮爱户外 不知道以后会怎样爱它

人们不知道对方的全部

仅靠部分相连 共度平凡生活里的不平凡

但其实也是平凡的生活

纪录就是真实 我知道那一切真实的发生

不凌驾在一个空虚的故事

我强迫自己做生活的表达

以此与它产生共鸣

否则我与八十三岁的老人在某些维度就完全相同

当然 那并没有什么不好 只是我还不适合

 4 ) 关于电影《内心引力》的一点思考

《内心引力》 截止今天(2017年7月30日) 评分7.5。 其中四星39.7% 三星28.2% ,第三位是五星 22.7%。总评分人数1452人。按说这样的大数据 可以表明它在观众心目中的实际评价了。

在过去一周内,我都不知道该给它怎样的评分。画质,我会给5星,音乐也很棒4星,剧情前三分之二勉强3分,而后三分之一我给4星,论导演的用心似乎5星又不为过。至于观后的收益,这是我一直在考虑的事情。

先来交代下背景

这部片子,是我在上周t城的吴晓波读书会线下观影活动中 专程去看的。花几个小时去了解些新的视野 是我喜欢的事情。尤其,据说这部片子个创业有关,内心的话题正好契合了我对心理学方向的研究。

所以站在这个角度,我对这部片子可能有着高出平时观影的期待。或者说可能它绝对是一部好片子。只是站在自己角度我个人对它有些苛责成分。

先来说说我个人的失望。

前多半部分,用碎片的方式交代了各个创业主人公的背景,初心,以及创业途中的沟沟坎坎。如果说如果我二十来岁需要找初心的话,它会是一部好片子,可能我会感动会流泪,回想我的初心是什么,我是否应该摆脱各种人的眼光坚定自己要走的方向。但是站在几近不惑的年龄,是不太容易感动的。尤其是,这些年接触互联网较多,身边的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创业的很多,起起伏伏远比电影里更真实和残酷。而真正能做下来的百不过其一。现实生活远不如那么美好。相信正在经历创业的朋友看了以后可能并不能吸收太多养分,这不是一部教我创业的片子。

看到有朋友评论说,它像一部广告片。的确有些是,我想独立电影可能需要考虑盈利模式,会有些广告赞助也是可以理解。但是对于7位主角的描述,也有些像是广告,因为传达的信息太过正面太过美好了。短短90分钟描述7个没有关联的故事,其人物自然不可能鲜活立体。那么还会有其他人为的原因吗?

观影后,由于组织方也有和导演有线上互动,因此我含蓄的谈到这个问题。如果我的理解没错的话,回复是,毕竟这是纪录片,7位主角不是演员 是现实中实实在在的创业者,他们需要顾及自身或者品牌的形象,可能有意无意的做了些印象整饰,美好的一面自然是暴露的多于负面。这一点我没有想到,但是仔细一想是理解的,每个人都有愿望展示自己好的一面,就像我们对待朋友圈一样。而创业者更为需要。

再来谈谈我欣赏或者感动的地方

回到我观影前,自带的两个问题:

1

在被自己的内心的引力,吸引着向前走之前,如何确定这就是唯一的可以跟随的部分。不是昙花一现,不是小猫扑蝴蝶,不是当时情景下的屁股决定脑袋?这是个很大的话题,我希望能在观影中捕捉到那么一点信息。

2

情怀是非常重要的 必不可缺的要素。但假如它是单一的要素,那么我可以肯定的是,它是一个陷阱。如何把情怀落地,成为一个商业模式之前 哪些要素与它正相关 比如吸引亲友伙伴支持,这是我关心的。

影片中,最令我感动的人物有两个,一个是TINA(钱海英),一个是庄仔(庄崧冽).

如果没有记错,这是片中唯独两位有家属入镜的。我们可以从中探究一二。

我们先来说说 庄仔。

他有一位“咖啡教父” 没错,这名字是他亲口说的。这位老大有着情怀 不图名利不图钱 专心种植着他的咖啡园。影片中有多次提到那句“咖啡是我的梦想” 我记得影片中还有交代一个细节。庄仔尝了两颗咖啡豆,“教父”说一颗就好两颗浪费了。庄仔试探说想挖一颗咖啡树带回去,被回绝了。我相信内心的引力,只是当我好奇这种引力是哪里产生的时候,这里有了一丝线索。内心有引力的人 通常不会单一存在,可能周围就有这样的榜样,比如这位大叔。我一直相信只有不图暴利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创业者,因为内心的淡定才能不惧诱惑 审时度势做好每一次判断。那位大叔是一个很好的榜样。此外,有没有感觉到大叔和庄仔的交流很像我们日常里长辈和子女的相处模式?大多数父母似乎都有个共同的“习惯”-并不看好子女。然而作为子女嘛,时不时也会想着 我就要好好做给你看 总有一天成为你的骄傲。这一点我不太清楚是我的揣测还是,庄仔和“教父”也有着类似的模式。总之,我看到庄仔的耐心,看到大叔最终给他的支持,如果没记错大叔后来答应给他很多精心培育的咖啡种子。

再来看看tina

Tina是七位创业者中唯一的女性。我也是女性,因此可能会更多注意到她。

为什么tina的内心引力是办国内极限运动的电影节。影片有交代,她自己就是极限运动爱好着。换做是谁在孕育宝宝过程中也是有些落差的。在突破社会角色的转变以及带宝宝期间做些有自我价值的事情,办国内的影展恰恰是一个很好的平衡点。

创业的女性很了不起,因为创业的压力远大于哪怕是总需要加班的工作。很多男性尚且吃不消(现实中不少是患病甚至猝死)更何况是女性,她们需要平衡更多社会角色。如果大家也看了电影的话,会发现她的宝宝还在襁褓中,tina的母亲并不在身边,婆婆似乎也不在。独自带孩子是非常辛苦的,身边太多女性在孩子出生一两岁已经精疲力竭。是什么可以支撑她的梦想? 是人 具体来说是团队以及亲人。我记得影片中有一个细节,Tina在家里开电话会议,突然间听到有孩子的哭声。按照我们平时的逻辑,既然事业重要 那么家事先放一放 这样才是个好的创业者。荧幕上的不是,Tina和电话那一端说孩子哭了,电话需要先中断下。那个动作的神情从容自然,不像是为了电影刻意为之。我们可以猜测,那么“心安理得”的做这个决定,在其团队里是可以被理解的。我们继续说这个镜头,接着是tina方向电话转到身后的房间,推开门,我以为一个哭闹的孩子正在小床上挣扎。结果不是,孩子在父亲的手上。也就是说这个小小的婴儿在母亲没有到来前,有父亲先做了安抚。心理学精神分析下有一门课是关于婴儿观察的。有过相关了解的同道已及做妈妈的女性一定知道,早期的依恋关系会影响人的一生,而依恋的形成就是在一次次对婴儿的快速回应中。妈妈们或许不用清楚这个理论,但是出于本能也会急于放下一切快速回到宝宝身边。我们可以想象,有很多次发生宝宝和创业是冲突的,是什么让tina可以踏实创业,答案就在上面,她有体恤她的团队以及支持她的家人。(当然,由于时间关系,这里没有展开,她对该领域的熟识,对两国文化的了解,以及有机会直接和核心人物登门拜访 这些对创业都是很重要的因素)

一不小心随感写了两千多字,很啰嗦,但是感觉只是写到了很少一部分。很多原因是我记不太清,不清楚的画面不好细说,生怕曲解里原意,希望有机会再仔细看一看它。

最后回到电影的初心,有一点点想说的

我绝对相信这部影片希望给我们温暖和力量。但是关于后者,我更相信 现实生活中,绝对不是只有正能量才是有力量的。很多情况下正是黑暗的部分 让你不那么虚幻 不那么飞蛾扑火 让你知己知彼 在上战场之前先做好准备。当你有信心面对黑暗时,你的力量就回来了

 5 ) The gravity of passion.

A group of wonderful people doing amazing business while living marvelous lives.

I'm proud of the fact that this type of documentaries finally appears in China.

I give my biggest admirations to the founders recorded in the film, especially Tina, a modern perfect woman and the brave doctor Zhang Qiang.

 6 ) 滥俗的创业血泪史和鸡汤成功学

1.

上周六,我在电影院看了MINI(就是那个卖车的)推出的纪实电影《内心引力》。

第一次接触《内心引力》,是月初在南京先锋书店里看到它的宣传海报,当时也没在意,以为又是什么实验话剧。直到前段时间,豆瓣App开始疯狂推送《内心引力》的广告,我才重新注意起它。

影片开场,当充满磁性的男中音旁白——取自畅销的不能再畅销的《明朝那些事儿》的结尾——“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传来的时候,我就感觉这部电影的气质已经丢掉一半儿了。

对于这种半吊子文艺鸡汤,还挺反感的。

《内心引力》的英文名是“Go with Your Gut”,也就是诚实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尽管它表面上是个如此开放的主题——可以讲文艺、科学或社会等诸多方面,但影片却从头到尾都在聊创业故事以及其商业层面的失败或成功。

也许除了商业成功,中国再没有能让小康生活状态下的全部年轻人更迷恋的故事了吧,幻想由镶金马桶圈带来的人生自由,这种幻想也带来了终日的焦虑。

它让我联想到每期《正午》结尾处的话。

世界仍然生活在故事当中,以遗忘、抹灭大多数故事为代价。今天中国最主要的故事,是马云的故事(以及千千万万个变种)。为了抵御这种单一,我们应该学习讲故事。长久地凝视现实,让被遗忘的复活,赋予普通人尊严,以配得上丰富、变幻的中国。

via《一个执拗的低音》

《内心引力》里的众多面孔,无论是在淘宝上卖生鲜的把文翰,还是在天猫上卖衣服的毛继鸿(也是方所的老板),就连雕刻时光的庄崧冽和先锋书店的钱小华也都开着网店,卖书、卖咖啡、卖牛皮笔记本、卖他们的目标人群所认可的整套生活。

马云代表了某种正确,这种正确的根源不是他的首富头衔,而是他所掌握的客观信息与数据分析,这些定义了人们在智能时代的是非曲直。好像我们这代人内心的引力,始终难以绕开机场书店里循环播放着的马云。

我不否定这部电影试图在自我价值与普世价值中寻找契合点的努力,但从结果看来,也仅能止步于不否定了。对于MINI来说,卖车才是正事儿,什么人文关怀都是后话了。

2.

2013年,Uber和Airbnb尚未到来,O2O混战也没有开始,国产航母和共享单车更是连影儿都没有。那年,也是通过豆瓣的宣传,我在网上看了MINI的两部纪录片(也是广告)——31min的《城市微旅行》和84min的《进藏》。

四年前,这两部片子真的惊艳我了。其实,如果稍许客观的来评判《城市微旅行》和《进藏》,就会看到整部影片堆砌了太多刻意的剧情,既不写实,也无严谨。

想想只是隔了四年光景,很多新锐事物就已经显得特别幼稚陈腐,曾经惊艳的,已经变得无聊透顶,像水平拙劣的投机取巧,调性、感觉或口味儿,这些都变了。

《内心引力》不再以纪录片标榜自己,而是换成了纪实电影的概念,搞定了放映许可,开始低调的排片。北京空虚的周六,与《异形:契约》两千多场的排片量相比,11场的《地心引力》更像是在他妈的自慰,我想说的是自我安慰。

虽然互联网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效率,但对于普通人而言,巨头们依旧站在顶端分发着信息及其蕴藏的巨大影响力,曾经是泰晤士报,如今是Google。而上个周末,我收到的豆瓣Feed流广告,已经彻底是天猫618了。

《内心引力》开场前,播了一小段陌陌的广告,这个为约炮而生的平台,几经生死,最终却阴差阳错的被在线直播救活了。在追求纯粹结果的时代氛围里,就连获取快感这件事都发生了颠覆性变化,肉体皮囊快感的效率太低,相比之下,虚拟的精神刺激反而更持久且高效。

未来,可能人们甚至会懒得出门约炮,更懒得理会这个飞速变化的现实世界。

电影院外不远处是东直门北桥,立交桥下有条小河,我步行经过那里,发现河堤的绿化带上摆满了简易折叠桌,成群的老人在嚓嚓的搓着麻将,就像街头艺术一样,颇为壮观。我想,麻将消遣不就是他们内心的引力吗?或者说是终结肉体快感后的精神补偿。

人们内心的引力应该代表更多负面的东西,像懒惰、从众、滥情、过分依赖、空泛的幻想、没日没夜的麻将局。

毕竟它们如毒品一般,能让人不假思索的拱手交出自己的全部时间和灵魂。

如果几十年后,我也必将不可逆转的过上类似的生活,诸如在VR或者更Virtual的刺激之中衰老,那还不如在这一切开始之前,随着理智死去。

本文首发于个人公众号【诚实生活】

 7 ) 两年60000G素材熬出的这一碗“创业鸡汤”,喝还是不喝?

写于2017年4月16日

平常大家在讨论或者开会的时候,经常会提到这个词,真实感。真实和真实感是不一样的。纪录片拍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个问题。明明全都是真实记录,总有人质疑,那个什么是真的吗?

究竟怎么才能不仅真实,又让人能够产生真实感呢?

今天这些话,当然不仅仅是《内心引力》的观感,更多的是由此引发的自我思考、自我批判,很多话都是说给自己听的。

最开始对《内心引力》充满期待,完全是因为纪录片+创业者,与自己现在的创作多处重合,绝对抱着学习的心态来的,也确实获益匪浅。

形散而神不散。看完后,7位主角的形象跃然纸上。方所生活方式创造者,班夫山地电影节中国区创始人Tina,苦寻好食材的把文翰,先锋书店创始人钱先生,雕刻时光创始人庄先生,匠人吴老板,医生集团创始人。虽然有人的名字记不清,但是形象算鲜明。

主创见面会聊到了吴老板的事情,让我不禁产生怀疑,剪辑之后留下的人物形象和真实情况是有偏差的。有人问到,吴老板是不是一直在做公益?至少片子里表现出来的是这样。可吴老板却说,自己最开始其实是从商业出发的。有人订制了这批课桌,然而因为各种原因,最终没有给原先的订货人,而是送给了其他的学校。其实对于吴老板来说,无论是出于商业去追求品质,还是出于慈善去追求品质,都是积极向上的正面形象,可各种考量之后,或是因为想要表达一个完整故事的起承转合,做了无奈的删减,这种表达究竟还是纪录片的真实吗?

采用主角独白来解说,推进故事的发展,有代入感,并且能从更多语言的表达、主角词语的说法、使用上加深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可是我却总有一种觉得做作,怀疑真实性的想法冒出来。恐怕和始终没有交代这些独白究竟是在什么情况下主角说出来的,有很大的关系。(今天看的另外一部《大卫林奇:艺术人生》就没有这个困扰,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啊)总让我有种演员事后配音的疏离感,当然,这也有可能是真实现场的收集,毕竟60000G的素材也不是闹着玩的。这就回到了真实与真实感的问题。当然,也有可能是院线片的一些其他因素导致。

部分人物的内在节奏弱,很大程度靠交叉剪辑去推进,用另一个人的故事来吸引人往下看。比如医生集团创始人,我始终想知道他能不能找到更多的伙伴?他究竟能获得多少支持?他能做到吗?把文翰也是一样,总关心他是不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找到足够的笋?可对于吴老板、方所创始人和先锋书店钱先生就没有这种贯穿始终的疑问。没有好奇,说明悬念不足。

每段故事转场都是运用远景或全景,加白色字体表明城市。直接切,简单明了。包括配合独白,使用航拍表现所处环境,恰到好处。应该是有调色吧?感觉蛮日系,有时候很有一条的感觉。

如果没记错的话,医生集团创始人有一段会议室的讨论,过肩镜头、近景、特写,全程都是他一个人的镜头,配以其他两个人说话的声音。大概猜到是因为对方不方便被拍摄,同理也想到,应该有相当多类似的情况无法剪到成片里。后来也得到了导演的默认,商业的、冲突的、各种无法呈现出来的。包括拍摄了总共10个人,最终却只有7位主角能够走上银幕。这也是纪录片表达真实的矛盾所在,总有很多因素阻碍完全的真实。不过,哪里有完全的真实呢?

很喜欢对于Tina的塑造,并不以疯狂工作的她为主线,而是展现无时无刻带孩子的一位母亲,好像是胸有成竹的抽空管管工作。然而最终由于对团队进度掌握有限,引发她在车里一段真实的自我反省。放在桌子底下的炸弹终于爆炸,车内全程特写,她的焦虑、自责一一展现。之后在现场连夜解决问题,开幕式成功,释悬,让人感受到两国间辗转、兼顾家庭与工作的创业者Tina的真实创业生活。恐怕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观众成为她的粉丝的原因吧。片子里让人印象最深刻的角色。哦,对,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唯一的女性角色,女性本身就擅长表达,表达情感和真实的想法。

导演也分享,乡村咖啡厅建成那场开幕活动,他等了半个小时,才等到有人和独自看书的农民搭上几句俏皮话。这种格格不入,也是先锋书店钱先生每天都要面对都要思考的问题。而这种作为创作人员的预判,体现经验,也增添片子的亮点。

人物的语言选择得好。语言是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方式。雕刻时光庄先生和云南咖啡种植者唐老大之间的言语交锋,很多时候让我心里大呼过瘾。你来我往的俏皮顶撞,不仅体现俩人之间不一般的关系,也反映着两个人不服输的对抗。不过最后这段关系总觉得有些烂尾,镜头落在一罐云南咖啡豆摆在雕刻时光学院的柜架上,这意味着他们俩合作成功?但是什么方式的合作?几瓶早就备好的咖啡豆可以放到咖啡学院供学员使用,还是大批量咖啡豆即将可以在雕刻时光品尝?

鸡血、热血、正能量、坚持、执着、梦想……都在影片中看到了,题目起得贴切,内驱力才会引发行动。内心引力。

创业者有这些特质,但他们不止有这些特质。他们更疯狂、更异类、有些时候更“可怕”,也更值得尊敬。

作为一个影视作品,满分10分,我给《内心引力》打7分;然而作为一部纪录片,我不确定了。这个世界鸡汤多,是因为苦逼的生活需要鸡汤来救赎。但我也需要真实,可这种真实感恐怕也和个人在某个领域的认知息息相关吧。

就像孩童时期相信圣诞老人是真实存在的一样,大了恐怕很少有人会这样了。

 短评

今天参加了《内心引力》这部纪录片的点映。好朋友弦子和施老师的这部心血之作,已经快变成了一个传说。创业是个小众的事情,除了需要钱和机会,更重要是心灵和精神的支持。这部电影给了我们一些答案,但更重要是提了一个问题。你内心的引力到底在哪里?我现在不推荐人创业,但我推荐去看这部纪录片。

5分钟前
  • Autorun
  • 力荐

挺好,事情当然一点也没有那么简单,成都方所要不要比广州华丽那么多手动捂脸表情。

7分钟前
  • 深夜声噎
  • 推荐

品牌营销太明显,最让我感动的反而是种咖啡的张老大

8分钟前
  • Scarlet
  • 还行

人物纪录片只要不刻意卖惨就值得鼓励,但这最后几乎就是广告片了…

13分钟前
  • 突然粉碎
  • 还行

命题其实很不错,往小了做,会是如今这些人物类的小视频,往大了做,其中几个人物对于纪录片艺术来说,就有些可惜了。尤其是自由执业医生可能面对的社会话题和冲突会最多,却也在其中最被轻描淡写了。

16分钟前
  • seamouse
  • 还行

答应我,一定要去电影院看《内心引力》好么!6月10日全国公映。希望能尽可能有多一点排片吧。这是一部纪录片,记录了七位独立品牌创始人的片段生活。致敬所有践行梦想的创业者。我想我们都需要从片子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行。

21分钟前
  • Pan小月
  • 力荐

内心引力是什么?是爱一行干一行的执着,是专注于一件事的满足,会不自觉牵引。吴永红的成功是在创造美的同时,发现本就美好的事物;庄崧冽的成功是要达成自由自在地生活;张老大把“一片片咖啡豆”看作“一片片希望”。我们不能用成功的标尺去衡量每一个人,只能看到他们创业背后相似的执着。

25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比预想的好

27分钟前
  • 伊夏🪀
  • 推荐

“人的一生就算你很长寿,你能够真的去做你喜欢的事情的时间其实并不多,所以你一定要选择你喜欢的地方,和你喜欢的人在一起,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包括爱好,爱人,也包括事业。”这就是所谓的“内心引力”。

31分钟前
  • 滨崎酱
  • 力荐

缺乏力量的纪录片,选择的主角比较有局限性。

36分钟前
  • 24city
  • 还行

从纪录片的角度看,内容没力量、手法不成熟、编排老套、人物单薄,从品牌宣传片角度看,这就是一个三流文案笔下的品牌故事,品牌最动人的地方如果只是情怀,这个品牌就惨了。

41分钟前
  • 伍迪伦
  • 还行

没有辩证的纪录片是不值得看的。

46分钟前
  • tsaione
  • 较差

导演说到实际跟拍了10位 片长有限故去掉了其中3位 但还是让罗辑思维在片头了个脸方便营销LoL;印象最深的还是雕刻时光咖啡馆创始人在云南的一番挑战;希望6月院线公映顺利

49分钟前
  • 超人叔叔
  • 推荐

名字起得不错,打着纪录片名义的小广告

50分钟前
  • 无聊
  • 较差

片中人物与事情,显然,有真有假,有虚有实。有广告,有独白!

54分钟前
  • 老羊
  • 还行

我的关注点完全在秋荣和弦子夫妻俩一起做一件事特别动人。

58分钟前
  • meiiii
  • 推荐

我的内心竟然没有一丝波动甚至有点无聊

60分钟前
  • lucky girl
  • 还行

还挺喜欢看纪录片的,这个总感觉有些刻意,快变成品牌宣传片了。

1小时前
  • 杨大志°
  • 还行

这题材真的很好,因为这些人是这个社会革新的细胞,某种程度上甚至令人钦佩,比如碧山书局钱小华。只是手法上偏重采访而非纪实,所以显得刻意,人物也显得单薄。如果能拓展成每集每人的纪录长篇的话。7.4

1小时前
  • 巴喆
  • 还行

刚看完《内心引力》的亲友场,有笑有泪,更有情怀和感动。自多年前在豆瓣认识胡弦子 ,到看着她和秋荣成立酿影像工作室 ,再看到他们漫长孕育的纪录片终于上映。凭着才华、真诚与勇气,他们做了很多人想做然而不敢去做的事。真心推荐大家去影院看这部电影!

1小时前
  • 杜扬Seatory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