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海沉船

剧情片英国1958

主演:肯尼思·莫尔,罗纳德·艾伦,罗伯特·艾尔斯,霍纳尔·布莱克曼,安东尼·布谢尔,约翰·凯尼,Jill Dixon,Jane Downs,詹姆斯·戴伦福思,迈克尔·古德利菲,肯尼思·格里菲思,Harriette Johns,弗兰克·劳顿,理查德·利奇,大卫·麦考姆,亚历克·马克温,约翰·梅里韦尔,拉夫·迈克尔,劳伦斯·奈史密斯,Russell Napier,雷德蒙德·菲利普斯,George Rose,约瑟夫·托姆利,Patrick Waddington,Jack Watling,杰弗里·拜尔顿,迈克尔·布莱恩

导演:罗伊·沃德·贝克

 剧照

冰海沉船 剧照 NO.1冰海沉船 剧照 NO.2冰海沉船 剧照 NO.3冰海沉船 剧照 NO.4冰海沉船 剧照 NO.5冰海沉船 剧照 NO.6冰海沉船 剧照 NO.13冰海沉船 剧照 NO.14冰海沉船 剧照 NO.15冰海沉船 剧照 NO.16冰海沉船 剧照 NO.17冰海沉船 剧照 NO.18冰海沉船 剧照 NO.19冰海沉船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6:50

详细剧情

  1958年拍摄的铁达尼号沉船灾难故事片旧版。  这是一部载入史册的影片;本片描写了1912年号称“世界之最”的英国豪华游轮“泰坦尼克”号的“处航”因撞冰山沉没的情景,真实而生动的刻画了不同身份、不同阶层的人物,以及在“泰坦尼克”号沉没过程中,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精神面貌 。

 长篇影评

 1 ) 没有了杰克和肉丝的狗血爱情,这部BBC版的泰坦尼克号可以打十分

本影评来自公众号:杰瑞电影研究所

一百年前,一艘被称为“永不沉没”的巨轮泰坦尼克号从从英国南安普敦出发,途经法国瑟堡-奥克特维尔、爱尔兰科夫,驶向美国纽约。

(图:泰坦尼克号首航时宣传单,头等舱配备了Vinolia Otto香皂)

在经过北大西洋纽芬兰附近海域时与一座冰山相撞,五间水密舱进水,最终断成两截。

船上2224名船员及乘客中,1517人丧生,其中仅333具罹难者遗体被寻回。

这艘超豪华游轮坐满英、法、美的达官贵人,存储室里也存满珠宝钱财。

前不久,一则新闻又引起了网友对泰坦尼克号的大讨论。

一支探险队再次下潜到沉船点时,发现船身已腐蚀的面目全非,著名的船长浴缸已完全消失。

十年后,泰坦尼克号将完全被大自然之口完全吞没。

自然对于人类的成绩从来都是藐视,文明的辉煌在降解和腐蚀面前一文不值。

1912年的那场灾难留在地球上的痕迹将慢慢消失,只有那些动人的故事在屏幕和文字间流连忘返。

98年的电影《泰坦尼克号》成为父母年代最动人的爱情故事,12年导演又用3D电影重制版狠狠赚了一波票房。

杰克和露丝跨越阶级的爱情,在灾难面前凸显的更加伟大,《我心永恒》一响,多少情侣的眼泪伴随着鸡皮疙瘩,掉了一地。

《泰坦尼克号》重点更侧重于爱情故事,但对于大型灾难场面的群像描绘,刻画却不得人心。

男女主角光环太重,把其他的人的存在感直接淹没,看完电影,除了小李子的巅峰颜值和胖温的贵妇体型,别的一概五秒记忆。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部同样以泰坦尼克号海难为题材的电影《冰海沉船》。

1958年,这部电影一经上映,就在欧美掀起一阵热潮,根据泰坦尼克号二副,莱特的回忆录改编而成。

当年的热议程度不输98年的杰克和露丝。

《冰海沉船》作为BBC版的泰坦尼克号,真实到令人发怵的程度,灾难面前的善良、丑陋、无奈,更多小人物在荧幕上展现出他们英雄主义的悲歌。

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原因,至今没有准确的定论,通过生还船员的描述,《冰海沉船》还原了当时灾难的全貌。

船启航不久,前船便发出冰山警告电报,然而船上的人太自信,他们认为这个季节有冰块太正常不过了。

其实泰坦尼克一共收到7份冰山警告,但船上多如雪花的私人电报淹没了重要信息,也使船长的判断麻木。

当肉眼可见冰山时,泰坦尼克号还在全速前进,已来不及减速停船,船员急打方向,避免了迎头与冰山碰撞,但船身右舷却被撕裂。

船长与设计师估算,距离完全沉没还有一个半小时。

而此时,船上的乘客却还浑然不知,各自欢乐着。

这里有一个细节,喀尔巴阡号收到救援信号,迅速掉头救援,全速前进到达出事点需要四个小时。

在寒冷的大西洋上,人根本挺不了四个小时。

其实,在泰坦尼克号前方不远处,就有一艘肉眼可见的船,预计一小时就能到达出事点。

而这艘船却像死尸一样,躺在黑漆漆的大海里,对泰坦尼克号发出的电报、火箭、灯光信号不闻不问。

与其说船员愚蠢倒不如说他们自私到骨子里。

这艘死船收到了所有救援,却不知出于何种心理,把它当作“结伴信号”,看到泰坦尼克号消失在海平面上,船长却说:

她还发求助火箭吗?没有?现在几点?好的写进航海日志吧。

然后继续睡觉。

直到救援已过去多时,早晨已经来临,船长才假惺惺的汇报了自己救助意愿,并发来慰问。

没有救援船只及时到达,很多人都活生生冻死在海上,大人抱着孩子爬上救生艇,向下一摸,孩子已经变成了硬邦邦的尸体。

泰坦尼克号的生还者里,达官显贵明显多于坐下等舱的穷人。

这部电影也给出了解释。

出事时,为了避免混乱,下等舱通向甲板的通道被铁门锁死,船员在唯一的出口维持秩序,拦截人群向上逃生,在最后关船员各自逃难,穷人们才抄来消防斧砸开了铁门。

但为时已晚。

大批人群涌上甲板,小船只剩下两艘,船身已倾斜到可怕的地步。

此时求生欲把人们推向疯狂,很多男人已不顾女人孩子先上救生艇的命令,跳船、打架、推搡、抢夺,越来越多的人失去理智。

船长拿起手枪,鸣枪示警,强行维持秩序。

《泰坦尼克号》上很多细节,都借鉴了这部电影,包括鸣枪、和妇女抢救生衣以及非常经典的,乐队演奏。

在沉船开始到最后一刻,为了安抚乘客情绪,乐队一直演奏乐曲,即使最后指挥宣布乐队解散大家各自逃命,乐手们还是转头返回,在滚滚海水涌向甲板的最后一刻依然坚持表演。

英雄式的小人物还不止这些,坚持到最后一刻还在发电报的通讯员、发令弃船逃生自己却与船同在的老船长、一直坚守岗位的底仓热动工、淡定从容面对死亡的牌友、相拥在一起的恋人、把最后希望给陌生孩子的老人……

少了狗血爱情的浪漫,《冰海沉船》相对《泰坦尼克号》多了一份英国式的克制与悲情,就像那位银行家从容地给夫人留下最后的纸条上写的那样:

要死得体面,像个绅士。这条船不会有一个女士,因我抢占了救生艇的位置而剩在甲板上。

悲情的背后,是上百年来人们不断提出的疑问:

永不沉没的巨轮泰坦尼克号,在她的处女航中就便宣告死亡,到底是什么让这样上千人丧生悲剧发生?

是自大和骄傲。

英国在20世纪初正处于经济巅峰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将英国推向高潮,殖民地遍布全球的大不列颠帝国真的以为自己能够永不日落。

泰坦尼克号作为工业巅峰的巨制,让全国人民沉迷于国力强盛的自满情绪中,所有人都以为她不会沉没,只有设计师明白,她其实并不坚强。

尤其在大自然面前,她不堪一击。

电影结尾,副船长踩着摇摇晃晃的救生艇,满脸挂满冰霜,看着泰坦尼克号伴随着一声唔嚎沉没,悲痛地说:

在每一次灾难背后,总能发现人类因为盲目自信而犯下的累累错误。

但人类永远不懂得吸取教训。

二十年后,自大到疯狂的德国发动二战,将全欧洲卷入死亡。

好了伤疤忘了疼的英国再次高估自己的国力,采用绥靖政策,以为自己往昔的地位能对敌人起到威慑作用,坐等侵略者收手,错过了最佳反击时期。

从此日不落帝国,走向衰落。

 2 ) 时代的葬礼

时代的葬礼

冰海沉船 A Night to Remember

拍摄于1958年的《冰海沉船》是詹姆斯·卡梅隆之前,有关这个题材最重要的电影。它的高明之处,不仅仅在于创造了无数类似持续演奏的乐队的高明桥段,被卡梅隆致敬,更重要的是,本片承载着一代人对于那个逝去时代带有怀念的批判。一条将乘客分成三个阶级的邮轮,生与死的距离,仅仅是12英镑的床位和875英镑的套间。

一个儿童的梦想

《冰海沉船》的故事,还要从1911年一位儿童的好奇说起。那一年,制片人威廉·麦奎蒂年仅六岁,家住英国贝尔法斯特。某天,小威廉亲眼看见20匹马拉着一只巨大的锚,前往哈兰德和伍尔夫造船厂,在那里,一只巨轮正在孕育之中。他每天,看着这巨轮成型,问父亲,如何才能把这条船弄到海里。父亲说,他们把船放到滑轮上,等到下水那天便在滑轮上涂满肥皂、油脂,在船屁股轻轻一推,船就滑到水中了。这条船无疑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泰坦尼克号。

1912年5月,整整一个月小威廉都无比自豪,不仅仅因为他将要度过七岁生日,更是因为他能和无数人一起,亲眼见证大船离开它的诞生地,第一次下水。31日那天,正如父亲说的那样,人们只是轻轻一推。过了一会儿,船才开始缓缓前移,由于泰坦尼克太过于巨大,小威廉仿佛感觉移动的其实是自己。冥冥之中,他感受到了和大船无形的联系。即将遨游四海的泰坦尼克,承载着威廉逃离贝尔法斯特闯荡世界的梦想,而他眼前着小小港湾,所连接的正是七大洲、四大洋,踏出这一步,世界就在眼前……

一个辉煌的弃儿

虽然,泰坦尼克号没有顺利完成首航,但威廉还是在1924年离开了贝尔法斯特,前往渣打银行工作。靠着工作便利,周游世界,最终来到上海。在中国,他得到了母亲癌症病危的消息,不得不回到故乡。母亲去世后,威廉走上了一战的战场,成为了一名宣传兵,制作纪录片。就是在这段日子,有了拍摄一部泰坦尼克号电影的想法。战后,威廉走上了制片人的道路。在女儿出生那段时间,他阅读了沃特·罗德的纪实小说《难忘的一夜》,惊呼到,这正是他要找的东西。第二天,他将小说拿到了兰克电影公司,试图说服主席约翰·戴维斯,将其改编成电影。但戴维斯却异常冷漠,在他看来,一部没有明星的大投资黑白海难片,要赚钱简直是难如登天。但威廉的回答则斩钉截铁“这并非是一般的海难,更是时代结束的标志”

在他看来,泰坦尼克并非是一艘普通的邮轮,在那个年代,它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头等舱极尽奢华,即使赴死,也可以盛装出席,如同绅士一般,而三等舱却道路封闭,连登上救生艇的机会都没有。而“让女士和小孩先走”也被误解为“只允许女士和小孩走”白白浪费了救生艇上近700个座位。在贝尔法斯特举行的泰坦尼克号遇难者追悼会上,死难者的姓名也是按照地位排序。无论怎么看,泰坦尼克号都是傲慢时代的产物。

威廉的这通说辞,说动了戴维斯,他立即打通了小说作者罗德的电话……

一个作家的坚持

生活在纽约的沃特·罗德,是一个平凡的广告公司文员。但不知为何,他却总是被泰坦尼克号的故事,莫名吸引,从九岁开始,便如同小孩得了感冒一般,总是和这艘巨轮黏再一起。其他人去图书馆翻阅的都是法国经典文学,而罗德却总是在寻找有关泰坦尼克号的旧报纸,和听证会资料,埋头苦读。

在业余时间完成了一本有关美国内战的书后,罗德获得了编辑霍华德·凯蒂的欣赏,并给他的下一本书提出了建议“既然你总是把泰坦尼克号挂在嘴边,何不写一本有关它的小说?”这一语点醒了罗德。其实,罗德的准备工作已经足够充分,很快列出了提纲,打好了草稿,还找到了不少珍贵资料。但这一切还远远不够,他还需要寻访当年的生还者。

在当时,寻找泰坦尼克号生还者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因为并没有生还者俱乐部或者协会这样类似的机构,事实上,1913年以后,关于泰坦尼克号的报道和追访,已经停滞不前。罗德精心挑选了最有可能有生还者居住的几大城市包括芝加哥、纽约、贝尔法斯特等。给当地报纸编辑写信,希望能刊登在他们的读者来信栏目。罗德手写了成百上千封信,并附上了自己的地址,希望生还者能和自己联系。没想到的是,回信接踵而来,越来越多,最终收到了64封回信。只花了邮票钱,便找到了如此多的幸存者,让罗德异常欣喜。

随着小说的顺利,书名也成了罗德心头苦恼的问题。一日,罗德正在纽约38大街和帕克街闲逛,看着皎洁的夜空突然想到了“难忘的一夜”作为书名。编辑对于书名没有出现“泰坦尼克”的字样,非常震惊,但聪明的他们还是在最终出版的小说封套上画了个救生圈,写上了“RMS泰坦尼克”。

小说发行后,也异常成功,在全球发行了进六十多个版本。罗德辞去了广告公司的职务,开始专职进行小说的宣传。一日,他接到电话“有一位英国著名的制片人,想把你的小说拍成电影,你愿意吗?”罗德的回答也异常干脆“当然愿意,如果可以的话,我还想参与拍摄!”

一部电影的还原

1957年,《冰海沉船》正式开拍,罗德也应邀来到了片场,而他也带来了许多当年海难的幸存者,作为片场顾问。其中包括泰坦尼克号第四大副约瑟夫·波索尔,当年船撞上冰山时,他正在甲板上巡视;肯尼斯·摩尔在片中饰演的第二大副的遗孀;以及和罗德私交很深的头等舱乘客伊迪丝·罗素。

伊迪丝正是片中寻找音乐猪的乘客的原型。当年她作为泰坦尼克号上的贵宾,专门包下了一间房间放置衣物。而那只音乐猪,是父亲临死前留给伊迪丝的遗物。当时,她已经登上救生艇,但由于将猪遗忘,又折返回去寻找。等她回来时,救生艇已经在下降,她不敢往下跳。一旁的水手一把抢过她怀里被包的严严实实的音乐猪,扔到救生艇上“跟着你的孩子,跳啊!”(他把猪当成了婴儿)她才死命跳下。伊迪丝过世后,在遗嘱里将猪留给了罗德,可惜音乐猪,再也没有放出过音乐。无数类似这样的故事,在电影中都得到了再现。

除了故事以外,重建泰坦尼克号,也成为了剧组的重中之重。大量的布景制作,共花去了4000吨钢材。最初,剧组联系了英国邮轮肖恩·萨维林号作为实景拍摄场地。但邮轮考虑到拍一艘沉船的故事很不吉利,临时退出了计划。失望的威廉,飞到了克莱德,在WD沃德船厂,发现了将要被解体的澳大利亚邮轮阿斯图里亚斯号。虽然左舷已被卸下,但右舷依然完好。船还能浮在水面上。威廉欣喜若狂,花了100英镑租下了船只,供剧组拍摄十天。高潮时的沉船戏在一个池塘中拍摄,剧组制作了众多微缩模型,用于拍摄远景。更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防水摄影机,拍摄船头入水的主观镜头。

让威廉感到幸运的是,全片的拍摄在11月到第二年1月间完成,正直寒冬,演员寒冷的表现都是真实可信的。片场设置有高温烘干室,在水中拍完戏份的演员,可以在其中和衣服一起立即烘干。保持体温的同时,更省下了第二套戏服的钱。而摩尔更是在戏服里面加穿了一套蛙人服,保暖的同时,也足以防潮。拍摄当天,万里无风,却寒冷异常,用罗德的话来说就是“和那一夜一模一样”。

影片上映后,威廉参与了为期一个月的美国宣传。他带着100多位泰坦尼克号幸存者,来到纽约时代广场,进行首映,让本片获得了极大影响,成为兰克电影公司最卖座的一部电影,并顺利获得了金球奖最佳英语外国片奖。至此以后,越来越到的泰坦尼克号幸存者浮出水面,一份幸存者联络资料,也最终建立起来。

(原载于 数码娱乐DVD导刊)

 3 ) 请暂时把浪漫放一放

这几天正值卡导的3D版泰坦尼克号在映,所以借着这股热流给自己找些话题和感触什么的。我估计,如果此时有女友的话自己一定会拉着她去影院体验一把激荡人心,顺便也没准可以用代入法来点豪情,或者学着传说中的大帅在散场时高声大呼”让女人和孩子先走~“。既然没可能,只好就此想想了;既然仍需习惯寂寞相伴,只好自然地临近充溢更多寒风的画面了。并不喜欢A Night to Remember译作冰海沉船,觉得不像翻译而像解释,而且是很直白地,可我喜欢这中文译名本身,简洁明了,传递出了准确的可怕感。影片去除了了情欲的撩拨,用更多的笔墨去浸透那寒夜里的绝望,不过我明白,这在冷酷的现实下人性闪现的微光是何其感人、何等的弥足珍贵。我也明白了,没有杰克和露丝的夜晚才是更为真实的那晚。

 4 ) 加州人号之过

且不管真实历史情况如何,但根据影片,加州人号是要负责。好吧,你关闭了电报机。可是,看到求救火箭信号后,船长只是下令用信号灯。难道不是用电报机询问情况更能得到确信消息么?

尽管暴发户妻子出场给人印象不好,但在上救生艇前主动帮一妇人穿上救生衣,在救生艇上为一位抱着孩子的母亲围上毛皮披肩,等行为值得赞扬。
那个爵士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地位而想逃命,反正不会像97版罗斯未婚夫拿钱买逃生座位。
有个带有仆人的老贵族,宁死不穿救生衣,不过,你也不能让仆人跟着一块送命啊。

那个监管员,自个逃命了,无耻。

 美国著名作家瓦特·洛德指出:1912年4月14日深夜11点40分,泰坦尼克号在 北大西洋与冰山相撞。12点,船长下令安排乘客登上救生艇,12点15分开始拍发求救电报。大约过了30分钟,有人发现地平线上有一盏灯光,客轮立即发射一枚白色求救火箭。他们看见的就是加州人号。当晚由于航道浮冰四伏,该船罗德船长决定抛锚过夜,距离泰坦尼克号出事地点只有19英里。不止一名船员因此目睹泰坦尼克号发射的全部9枚火箭,并在2点5分非常清楚地向船长报告全部火箭都是白色的,乃求救信号,然而船长却按兵不动。10分钟后,泰坦尼克号徐徐滑入冰海,超过1500人遇难。美国参议院随即举行特别听证会,传召罗德船长和两名船员。备受良心谴责的船员终于打破沉默,不仅证实货船当时距离出事现场只有19英里,却因为没有船长的指示,只能目睹整个悲剧而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更揭露公司官员与船长的密谈确定了一个原则:全体船员必须坚持他们在4月14日晚上什么也没有看见,这一真相震动了世界。

 5 ) 我喜欢真实的悲剧胜于俗套的爱情

雪意袭人,有北方的朋友在朋友圈展示暴雪。围炉,看罗伊。沃德的《冰海沉船》(1958年),看得毛孔炸起,思绪翻滚。没有杰克与露丝的泰坦尼克更真实 ,黑白中的冷峻更冷峻。悲剧是把美好毁灭给人看,多少灾难片都没有达到悲剧的高度,它们炫耀灾难,玩弄灾难,以灾难做兴奋剂刺激现代人的麻木的神经,于是灾难成了娱乐,如同性、暴力、战争成了娱乐。

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很聪明,它保留了《冰海沉船》伟大的悲壮的一切,它的强烈的史诗性与纪实性,它对人物的刻画的种种细节。又挖空心思在上面加了一条爱情的主线,于是《泰坦尼克》如他所言,的确成了一部爱情片。想想看,阶级差异、喷发的激情、生死之别,焰火一样的青春绝恋在最华丽最大的邮船上发生,而这船马上就要带着1500人的生命沉入冰海,这是感人的,更是刺激的,讨巧的。可我不喜欢这种媚俗的讨巧,不喜欢电影炫目的情欲。人为制造出生离死别、艳遇与激情,削弱了真实的历史本来就具备的巨大的悲剧性。试想,杰克与露丝的所谓爱情如果不是发生在这艘船上,没有被这首船的华丽与悲壮的聚光灯照亮,那么,这个故事是何等俗套。卡梅隆的伟大在于他运用现代电影技术的娴熟与大胆,他让电影这个造梦机器变得无比强大,电脑特效的高度完美,现场布景的空前华丽,场面调度的极其复杂,让这首最伟大最美的船复活在银幕上。这是40年前的罗伊。沃德无法想见的。

回头看《冰海沉船》,重心放在历史悲剧本身,事件的发展,各种因素:船主、船长、大副、电报员、加州号、船上各阶层乘客,既有重点,又有主次,每位角色均有突出与丰富的演绎,组成的风情画在事件中表达得非常充分。不是在历史上附加一个廉价俗套的爱情故事去吸引观众,而是以历史事件本身的细节来产生张力。对于泰坦尼克号沉没这样的大题材,何须杰克与露丝?人因为自身力量强大制造了这艘壮丽,又因为自己的强大而产生的虚妄毁灭了这条船。仅仅表现出这个,就足够有力了。

不去娱乐我,而是认真地凝练地艺术地展示历史大事件的发生过程,其中的因果,人性的表现,这是我最要感谢《冰海沉船》的。

 6 ) 比卡梅隆的版本好太多了

这才是真正的经典。卡梅隆的那一版本是为了渲染轰轰烈烈的爱情,50s的这一版才是更加的震撼人心。

泰坦尼克号上穿上礼服要从容高贵死去的,知道是个妻子儿女永别的,最后要放弃逃生的,让妇孺先走的精神,平时娇贵到到救生艇后勇敢的像个女战士的贵妇,有条不紊的船长,坚持拼搏到最后一刻的二副,即使没人听在乘客们疯狂逃难时仍然站在甲板上演奏的乐队,抱着走失小孩一起去“找妈妈”最终沉入深海的老人,燃料仓中工作的工人,坚持发电报到没有无法通讯的通讯员。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得活灵活现,令人印象深刻。

当然也有让人感到一些厌恶的,对三等仓乘客的管制,不让他们最先逃生。要知道没有谁的生命是特别宝贵的。杂乱无序的三等仓。加利福尼亚人号看得见灯光却无动于衷。最后一枚火箭弹用光时的无助和绝望。

是黑白电影,冰山也做的极为粗糙,翻译的配音还带着浓浓的译制腔,仍然能够抓住观众的心。当然画面也是有可圈可点得部分,贵夫人们华丽的衣服,50年代夸张繁复缀满羽毛蕾丝的帽子,雍容华贵的皮草,永远挺直胸板的上层绅士。

向此片致敬。

 7 ) FIFF24丨DAY7《冰海沉船》:没有了伟大的爱情,只剩下冰冷的残酷

第24届法罗岛电影节第7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冰海沉船》,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们毁誉参半的评价了!

@米米

挺伟大的,在那个年代那么大规模灾难片,调度,群戏,编剧都特别好

@carter

合格的意识形态宣传片

@donnie

去掉jack和rose版的泰坦尼克号。众生相。着力在何处确实是难以抉择的事

@Joyside

我去原来海神号里的很多点子是从这里来的,当然对比卡梅隆那版还是少了点暴发户的味道,聚焦于失事这一主题而不是以此为背景,只能留得一个珠玉在前的名号了。

@小植野

老版泰坦尼克号,写实风格,泰坦尼克号甚至变成身份的象征,外表光鲜亮丽实际上漏洞百出,安全配置甚至不如普通邮轮而在船的内部也是阶级森严,一艘巨轮也是一个社会的缩影,领略人生百态世态炎凉。

@小宁波

没有了伟大的爱情,只剩下冰冷的残酷。

@脏脏豆

在那麼多尖叫和哭喊聲中,保持優雅從容的那些人讓我淚如雨下。時間放得很慢,感覺在跟船一起下沉,絕望,絕望。

@Rightchi

比想象中的好。简单的交代了下撞冰之后,便给影片的氛围下了基调;接着以散点的视角展现各形各色的人物,串联在一起便是末日群像,很难说有个明确的主角。我觉得罗西的《龙头之死》算是更加激进的拓展。

@消亡之人

自有一种超然的力量。 只铺垫短短半小时,让你看看这艘船如何极尽奢华,承载了多少希望和快乐。听人们一次次说它“永不沉没”,在我听来像是自我说服,无人聆听的祷言,或是隐有预感后失神的低语。 然后,船沉了一个半小时,这部片子就拍了一个半小时沉船。时间流逝,水位上涨,船身倾斜,摄影机也在各舱室间移动,而不做任何停留,将注意力平均地分给各色人群。 对于这艘逃生机会有限的船,很难不虑及公平二字。谁先上救生艇?抢在别人之前获救是可耻的吗?让出了机会就一定是可敬的吗? 泰坦尼克号上,谁比谁高贵? 我们或许永远无法厘清这些问题。但摄影机可以是公平的。无论是对主动选择留下的人,还是对自私的逃窜者,它都没有多做停留,而只是展现。 我们或许无法获悉人性,无法对人在灾难面前的模样下定论,但至少我们可以相信人的多样性。

@热情华夫饼

较为成熟地完成了应该完成的任务,仅此而已。

#FIFF24#第7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短评

卡梅隆版的细节几乎都是按照这个来的,不过在此基础上加了一条爱情线索。

5分钟前
  • Vini_Kazma
  • 还行

可以看到某铁达尼也就是加了段感情进去,说实话,那种狗血的感情还不如看看这片子,全片围绕着各式形形色色的人来合力描绘这场灾难,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永远不要太傲气,永不沉没也会沉。对于某老千记忆深刻啊,其他角色基本上都在铁达尼里看到过了,就这个老千霸气啊,最后宁可一个人玩牌~

6分钟前
  • Knight-Errant
  • 推荐

经典,比《泰坦尼克号》要更真实!

7分钟前
  • 1thinc0
  • 力荐

还真一样...

12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还行

冷静内敛客观真实,比新版拍得好多了。

14分钟前
  • 什么
  • 力荐

多做功课的好处就在于能够更好地了解历史,很多资料都显示肖恩.康纳利演了这个片,其实他并没有出现在本片中,他所谓扮演的角色其实是由拉里.泰勒(Larry Taylor)扮演的。

15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力荐

过于严谨就缺煽情。

19分钟前
  • Fan要坚强
  • 推荐

我知道這是出於公平,但,為甚麼非得安排後上的下等艙客擔綱恐慌,先下的上等艙客擔綱良知呢?階級之間的最大落差之一不是物質條件而是選擇權,若將賭客們扔入下艙口,讓他們一出甲板就僅剩兩條組合船,他們會有多少物理與心智的時間餘裕,去進行道德的抉擇?卡麥隆顯然有看懂這其中的殘酷。

21分钟前
  • 焚紙樓
  • 还行

对比97版就知道插入一段爱情故事的好处,不是被爱情感动,而是更能设身处地进入灾难深处。J&R曲折的逃难路线带我们感受了大船每一个角落里真实的恐惧、爱、怯懦和勇敢。

26分钟前
  • 人土土
  • 还行

很多似曾相识的地方,包括那支乐队。虽然在特效和惊险氛围比卡梅隆差很多。却很严肃,另一种好看

2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电影明显往写实的方向努力,全片40分钟时由设计师断言一个半小时后船沉,这跟余下的电影片长基本一致,而本片也没有贯穿引领全片的主角,比较宏观的照顾到了船上众生相的方方面面:比如《泰坦尼克号》也出现过的尽职乐队、醉醺醺往海里扔椅子救人的船员、混在女人堆的男乘客、以及众多出于恐惧或怪癖给疏散过程添麻烦的女乘客(对女性观众有点不友好)。整体来说比较客观的渲染了船沉时的境况,但比较意外的是,不论乘客还是船员,状态都比较淡定,我不知道这是为了凸显英国人的特点,还是为了配合英国观众的审美趣味,但付出的代价是戏剧性与紧张氛围的营造都很弱——大部分戏码是众人按部就班上救生艇,至于海水吞噬船的过程,还有近在咫尺却错过营救的过路船视角,都缺少镜头交代。特效部分用了实景、模型和抠图的结合,效果今天看来也不算差

30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较差

这个老版本拍得好冷静好写实,没有很多戏剧性的元素,

34分钟前
  • 青貓
  • 推荐

1958年的老版《泰坦尼克》。与新版相比,全靠模型+实拍完成,却比电脑CG更震撼。沉船的部分和新版几乎一模一样。没有爱情的主线,众多群众演员完成的群戏也依旧有闪光之处。有一种波澜不惊的震慑力。可以看出剧情方面新版借鉴了这个老版很多。由于没有主线而稍显散乱,不够紧张算是遗憾

36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今天在看这部电影时发现同时还有这样一段新闻:“最新画面!泰坦尼克号残骸腐蚀严重 2030年或完全消失 ”——从1912年4月12日,泰坦尼克号在大西洋撞击冰山后沉没后来有很多影视剧描写了这个人类悲剧,这部和1997年的那部卡神的电影神话都是高分电影,我是很早就看过了《泰坦尼克号》,而这部《冰海沉船》是今天才完整的在蓝光画质下欣赏的,应该说这部电影一开始就已经制造出了撞冰山的悬念,只是没有想到这样快,而《泰坦尼克号》是有一条感情线的,灾难只是电影的高潮部分,而看这部黑白电影,发现其实电影里也有很多“露丝”和杰克的影子,似乎很多情侣在大船上而造成这样的悲剧其实和人为的操作不无关系,可能正是一种自大和目空一切造成了这样1500多人海难的世纪灾难。

39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推荐

最棒的反映泰坦尼克事件的电影

43分钟前
  • 加文
  • 力荐

烦死卡梅隆那版了,这版明显好太多,卡梅隆那版除了特效和狗血爱情全抄的这版

46分钟前
  • aicbgyihai
  • 推荐

基本新版里感人的细节都是抄老版的

49分钟前
  • 墙报委员
  • 推荐

讲真,那还是后来卡梅隆的Titanic好多了。不过也不是粗暴地说这部烂。作为灾难片,绝对是受制于当时的科技和拍摄技术的。同个题材的灾难片,要是97年拍的电影不如58年的,那才是不可思议吧……

51分钟前
  • 夏之轻寒
  • 较差

那个没有任何特效的年代却也能拍出如此好看的灾难片,卡神97版除去杰克露丝浪漫爱情主线,太多的细节内容都从这部深海沉船而来!不会过分煽情却更显真实面貌和沉船时的群像刻画、人性百态。4.5星,★★★★☆

52分钟前
  • 萌发奇想
  • 推荐

老式的灾难电影,缺乏明确的主线,同样是铁达尼沉沦记,却没有一个让观众得以共情的抓手。而卡梅隆一版通过“爱情”就能产生对蒙受灾难之人的共情。不过《冰海沉船》的调度、光影还是十分讲究的,58年拍出这样的电影还是很棒的,对沉船开始时,人类各个阶级之间的壁垒被打破也有带到,算是《泰坦尼克号》的启蒙之作。

55分钟前
  • 东北洪常秀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