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衣少女

剧情片中国大陆1985

主演:邹倚天  罗燕  朱旭  

导演:陆小雅

播放地址

 剧照

红衣少女 剧照 NO.1红衣少女 剧照 NO.2红衣少女 剧照 NO.3红衣少女 剧照 NO.4红衣少女 剧照 NO.5红衣少女 剧照 NO.6红衣少女 剧照 NO.13红衣少女 剧照 NO.14红衣少女 剧照 NO.15红衣少女 剧照 NO.16红衣少女 剧照 NO.17红衣少女 剧照 NO.18红衣少女 剧照 NO.19红衣少女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7:05

详细剧情

女高中生安然(邹倚天 饰)聪明爽朗,能理解深厚博大的情感却不甚了了生活中与利益相关的琐碎规则,她坚信“正义感和诚实”是做人的准则,在班主任语文老师韦婉的课上当众指出了后者教学错误,然而同学们并不支持她。   米晓玲和刘东虎是和安然走得比较近的同学,他们也有自己的不如意,和安然“姐们”相称的米晓玲因为家庭原因不得不放弃学业改做售货员,同住一栋楼内的刘东虎父母情感不和,面临着家庭的解体……班长祝文娟为人明哲保身,却很受班级上下欢迎。   安然的母亲为家庭放弃了自己的专业,长年的刻板生活让他满腹抱怨,督促安然为高一的三好学生名额努力,因为这事关女儿前途……父亲(朱旭 饰)思想开明,却因不愿用自己的画作迎合外界需求而不得志。家里最爱安然的姐姐安静(罗燕 饰)借职务便利发表了韦老师的蹩脚诗作来换取安然提名三好学生的资格……   八十年代中期,一个普通家庭作为时代的剖面,透...

 长篇影评

 1 ) 安然

安然就是80年代的偶像级人物,像她自己说的,作为一个青年人,最重要的品格是“正义”和“诚实”。她就是这样的一个青年,有着那个时代鲜明的烙印,单纯和真挚,就像那首青涩味的主题歌。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一直会被这样的人物和这样的时代所打动,也许这就是先入为主的效果。
然而这其实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安然并不是完美的。她在课堂上对老师的错误得理不饶,在作文里直言不讳地评价班长的表里不一,对母亲的絮叨和为家庭的付出体感良少。虽然这些都是她无意而为,但我相信现实中的任何人都吃不消这样绝对的性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的性格也有着深刻的自私性。因此,影片塑造的并不是一个个脸谱化的黑白人物,也没有盲目地书写理想主义的真善美,从安然到语文老师,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灰度,就连一直作为安然坚强后盾的父亲在面对大女儿安静的婚姻抉择时,也表现出了近乎180的大转弯——且不论这种表现的安排是不是太刻意,影片已经告诉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动听的一面。片尾,安然向班长的道歉,放弃老师给的三好待遇(她并没有戳穿老师背地里的交易,我打赌老师当时是捏了一把冷汗的),父亲对大女儿婚事的让步,以及安然送行姐姐的决定,一切的矛盾,一切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冲突得到了一种释放。这也是一个关于理解的故事。
清晨的巷路上,姐妹俩相伴着走向明媚的阳光,那背影让人忍不住希冀,片中的小合唱此时由女独声婉转带出,新的一天开始了,新的体验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走出了新的步伐。最后的镜头是安然独自一人走在熟悉的白桦林,依然是若有所思的,也许她一辈子也都会是个思考的人吧,只是这一次,孤单的身影似乎更多了一种沉着的意味——片中多次提到自己不再是小孩子的安然,现在真的开始成长了。

 2 ) 成年人看得直流眼泪

  或许我有些狂妄,但是那时人们开始觉醒思考如何提高独立人格和提高民主意识,我想提出的问题是“我们的民族需要什么样的后代”?    影片中16岁的女孩子安然喜欢踢足球,喜欢吹口哨,喜欢佐罗的下巴,喜欢自由地穿一件自己喜欢的红衬衫,这些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可能根本算不上是“个性独立”,但是能够在课堂上当众指出班主任老师在读音上的错误,揭穿班长的虚伪,恐怕在现在的孩子中也很少见。
  记得当时影片上映时,你可以看到很多成年人看得直流眼泪,他们对我说“你赚了我们的眼泪”,为什么?他们明白我的心意,安然的独立人格和困惑正是帮助这一代人反思和反省的。

 3 ) 半影评半想到哪儿写到哪儿

这篇文章是我高三时写的。我和朋友组织了《红衣少女》的放映,既没人来看电影,也没人看我发在公众号上的文章。我那时天真地担忧自己懂得多不多,而乐观地认为一切在未来都会好的。现在我们都知道了,女权主义在中国是面临了如何艰难甚至荒诞的处境,一切又是如何一步步地坏下去。

我们在国际劳动妇女节放映了国产老片《红衣少女》,此非无心之举。至少,它直接导致了消费者权益日《何处是我朋友的家》观影活动的流产。于我,很多尚不成型的想法在脑子里爽一下就好,写出来不仅累,还没动笔就厌倦了。不过前几天旁听了一堂课,所见所闻又支持我试着梳理一番。

那是两节连堂的高一语文课,讲《荷塘月色》,大家都熟悉。老师统共叫了十来个同学回答问题,只有一次是女生。如此明显的倾向性连我这种迟钝的人都注意到了。看着文章里被着重提到的“亭亭的舞女的裙”“刚出浴的美人”《采莲曲》乃至于结尾的“妻已经睡熟了”,大致能猜出老师频频请男生“捧场”的原因。课后一问,果然如此。

我既然能猜到,除了缘于对老师一贯的认识,固然是明白这种做法的。家里老婆孩子闹心,月光下绕荷塘走一圈,看看舒展的叶子和星星点点的花儿就联想到年轻女子的美好,再心旌摇曳抬头走到家门口了,只好从梦中醒来,去尽睡眠与持家的义务——除去标准华丽的修辞手法,课文讲的就是这么个意思。我清楚地注意到文章的“直男”视角。讲课时,问问男孩子为什么荷花像美人儿,似乎是当然的想法。可果真如此吗?且不论十五岁的少年是否对舞女和浴女之美有直观的感受,退一步讲,朱自清再直男,也不妨碍女生们去理解他。语文在众多科目中地位一直很稳固,语文教育好像也比三角函数更崇高一些。读书既然需要老师,师者就要帮助学生去理解。读懂文章,再是读懂生活。

我们不会因为一篇文章的作者是古人,外国人,年长,抑或是围城里的人而放弃试图让学生去理解;性别的代沟与这些相比真的不深。也许一个女孩子朝夕相处的同桌是男生,这时老师再针对男生讲朱自清就是掩耳盗铃。《白马篇》会令我心驰神往,秉笔直书的故事我从小珍视到大,我从来没觉得因为我性别女而不能“仰手接飞猱”甚至“视死忽如归”。女生一样可以欣赏“春风拂槛露华浓”之美,也不是所有男生都读不懂呼兰河与“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这么看氓之蚩蚩倒一直有广泛的教育意义。)

历史上留下的女作家与女性角色少,是我们无法改变的遗憾。翻开教材一大半的文章教你大丈夫如何如何,剩下的里一大半告诉你大丈夫也想女人。可如果连老师都放弃尝试,女孩的声音在课堂上只会进一步缺失。哪怕,是为了“兼听则明”呢。更重要的是每个孩子都应有的被尊重与关注,以及拥有平等、开明环境的权利。

在男性依然控制话语权的社会,《红衣少女》这样女导演拍女性题材的作品就显得尤为珍贵。其中塑造的安然这一形象我也非常喜欢。不过仔细将其与新世纪的《少女哪吒》《成长教育》《阿黛尔的生活》等电影比起来,有一处十分有趣的差异。不知是我看到了自己的问题,还是时代在作品传达的每一个讯息里都留下了痕迹。

安然也是一名高一学生,短发,浓眉大眼。她爱穿漂亮衣服,有要好的“姐们儿”,受委屈了会哭。可是豆瓣的影片简介上对她的第一个定义依然是“假小子”。在电影里她也不忘提醒姐姐:你们老把我当男孩看,我是个女的,女的!是哪里像男孩呢?安然直率、仗义、不拘小节而勤于思考,正是她的这种性格深深吸引了我(也许还有很多其他观众)。

因为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或者说,我想成为一个这样的女生。再或者,说得更明白一点,我想自己虽然是个“女的”,却还拥有这些品质。从小女生就被定义为肤浅、八卦、爱打扮、手拉手去卫生间。而我几乎是从意识到这一可怕的观念,就奋力地逃离。用好成绩和粗枝大叶逃离观念,逃离小圈子。安然说:我愿意和男生一起复习,他们废话少。也许是我小时候太不可爱而实则被排挤出去的也未可知,但我一直笃定地认为许多姑娘,包括那些与我陌路的小仙女们,都默默有过这种想法:自己不一样。

更多地接纳了自己的人设之后,我意识到这很不好,把优越感建立在对自己性别的整体鄙视和潜意识中自己的剥离之上。我依然看不起女生,而我自己很厉害因为我是非典型女生。这现象简直和重男轻女的女性长辈一样,是男权把弯曲的魔爪深入了困扰姑娘生活的角落。我必须要依附于男权的价值观,才能有尊严地存活。一种个体的畸形的胜利。

安然等许多男孩子气的角色的成功,大致也与此有点关系。她们还不具有成熟的女性美而带有笼统的“少年”的纯真浪漫的气质,与珂赛特这样沦为花瓶与象征的人物相比,就显得天然去雕饰了。在直男视角中,安然对应的不是给予关怀和爱抚的另一半,而是正义爱冒险的自我,只不过在更为细腻可爱的女生身上展现有别样的萌感。这种性格受众更广,也更适合主人公。宫崎骏笔下的女孩大都带有这种孩童的而性别模糊的活力,尤其是波妞。而对于我(和我臆断的其她姑娘),安然是实现了的理想。我认识很多女生小时候迷恋武则天或者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生平,猜是出于相似的原因。

当然,最好不过这一切都是无稽之谈,大家喜欢红衣少女如同任何角色,纯粹是我思想太阴暗复杂。幸而现在的好片子越来越多,女生形象也愈加多元化而真实。比如李霄峰的《少女哪吒》中,双女主李小路和王晓冰宿命地接近对方诱人的特质,渐渐重合、交叉又背离,仿佛交换了一生。班长王晓冰从李小路身上看到了亮光,为了信念屡次轻率地断送自己的前程,第一天拖着书桌去上学的插班生李小路却顺利毕业工作,后来隐没于生活之中。哪吒是传统的反叛的形象,与“少女”的概念结合,想想就刺激。但王晓冰的叛逆是极其女生式的,一如她们俩敏感而私密的友谊。一头短发的李小路与安然更接近,于王晓冰代表着被禁锢的自由与活力;后来她走向成熟,终于在有一天变成了王晓冰十四岁时的样子。

豆瓣上看到一句话:“没有女孩会乖乖长大,只是反抗得早或晚而已。”温柔懂事的姐姐安静最终也坚持己见了一回。《少女哪吒》中的思辨,虽然也带着生硬和刻意,却是较《红衣少女》更贴近生活,氤氲着的女性气质给影片带来独特的青色调,不再是家庭类型电影了,而是真真正正关心女孩的成长。(虽然首页都是骂导演直男癌的。)

《阿黛尔的生活》没有怎么涉及对家庭的叛离,完全是展现当代青年的迷茫了。此片被人津津乐道的女同情节和大段大段性爱镜头并不是全部。很多没看过电影的人甚至不知道“阿黛尔”不是蓝发少女的名字。在法国人漫长的由吃饭和party组成的生活中,阿黛尔会谈萨特,会寻找真爱,满足欲望,会伤心到肝肠寸断,会成熟和衰老。酷酷的艾玛也不过是她的重心。虽然她的生活和我的不怎么一样,我依然能感到故事中的真实。安然已经是一个有优点有缺点的人物了,阿黛尔的性格却还要复杂而模糊,几乎与《吹响!上低音号》中的“人型自走事件触发器”女主黄前久美子有异曲同工之美。她也是个非典型女生,保有了孩子般的天真单纯。一个喜欢看书吃意面的,对生活迷迷瞪瞪的,青年。我可以想象阿黛尔是个男孩而魅力不减,但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安然的男同学身上,似乎就少了些由特殊产生的魅力了。

行文至此,似乎陷入了矛盾之中。讲女孩子的电影,人物设置究竟要不要强调她的女性气质呢?我当时和语文老师说,简·奥斯汀和勃朗特费了很大力气让自己看上去不比男作家差。虽然题材依然是流行的爱情故事,话语中却流露出狡黠与洞察。才华固然是藏不住的,可她们是否也有意把自己与当时社会上矫揉造作的女作家区分开呢?也许是我又多虑了。未来一定会有更多杰出的女性在名垂青史,而不会再使孩子问出“为什么作家大多是男的”这样的问题。而当我此时想列举几个与冷静、幽默的辛波斯卡相对的,“非常女人”的例子时,才发现人性的光辉早已超越了性别的限制。一个与生俱来的设定而已,不过决定了我们看世界的部分角度,更从来无法阻挡人们寻找真理。文艺作品击中我的常常是细节,比如安然攥着几根冰棍走在路上,阿黛尔胡乱绑起的头发,或者两个女孩交换的秘密。女生的身份背后可能代表着“敏感”“文艺”“长发”“新衣服”,是一个圈子,能使其中的观众产生深入而更私密的共鸣,而不是一副镣铐。我常常觉得性别应是一个逐渐消解的概念,在一个立体的人格中占的位置越来越小,人们亦不再会被其所限制。

那一天,我大概也不会面对《红衣少女》产生疑惑而和自己过不去了。女性获得平等话语权之日,女性的能力不受质疑之日,便是女人无需再证明自己之日。希望现实和电影中的青年人都能正直诚实,找到复杂的别具一格的美丽。

 4 ) 那一年的挑战

影片艰难地在传统和激进之间调和着。
女主人公只是一个中学生,却不得不思考太多问题。把人物搞成思想者,是那时很多作者的通病。铁凝也不例外。
我记得这部影片,更多却是因为那些绚丽的色彩,那件没有钮扣的红衬衫。
几个场景:
在班会上,一个学生站起来指责红衬衫,镜头反打过去,是安然和红衬衫的背影,齐耳短发,不算修长的脖颈,倔强地一动不动。
安然的好友要休学了,一个人在空荡荡的教室哭泣着。
安然的父亲,听到安然给自己的画取名《吻》,听到孩子居然把自己的心事讲得那么清澈,不禁怔住。

这些场面,无疑太多理想主义色彩,但是,在当时,确实真实存在的。
现在,再没有理想可言。
我们曾经可能拥有的东西,被当代中国轻易丢弃了。

 5 ) 安然:一个新人形象——看《红衣少女》

安然:一个新人形象
——看《红衣少女》

范达明

安然是一个新人形象,具有时代的特色。从给人更多一点东西上讲,它比《高山下的花环》要强。这是我对《红衣少女》的总的评价。

新人并不一定是个完人。安然是一个善于思考的非凡的少女,具有开拓精神。比如,她敢于穿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这既是表现自我,也是需要战胜自我的,因为并非每个人都能想穿而又敢穿出来的。其实,不管韦老师在班上做不做手脚,安然都不大会被评上“三好”,尽管事实上她是完全够格的——这有世俗的社会原因,韦老师也不过是这个原因的产物。对此,安然很痛苦,很失望,也很委屈。在回家路上,表现她在白杨树林的那一场音响反思与闪回,正是她这种委屈心理的准确表现。经过反思,她认清了班上的形势,不安然的安然安然了,内心有了一种超脱(这里,编导用了一组在安然面前匆匆走过行人的镜头来暗示),所以回到班上她会表示“明年再争取”。这种超然的高姿态我很欣赏,体现她已求得了一种心理平衡。当然,她原本的想法也是不能不向韦老师讲清楚的,以说明这并非等于她的妥协!

她到白洋淀去玩,表现她和大自然融合一起,很深刻。其中,用景写情,用主观音响写心理思绪,镜头处理有一种意识流的味道,有点朦胧,似匪夷所思,很不错。这实际是一场归真返朴的自然启示录,她的纯朴的自然性格心理在大自然的纯朴本色面前得到了验证。

安然形象之可爱,的确使周围人黯然失色。因为这个形象的发现很难得,所以我觉得即使因此牺牲一些其周围人的形象也是值得的。她与离校的米晓玲在教室依依惜别一场,在校园歌曲衬托下,把校园气氛(用了一些精彩的空镜)作为一种人化为集体意识的亲切感、留恋感渲染得足以使每一个有过校园生活经历的人掉泪。安然是何其富有同情心,何其能理解人啊。所以,她自然也要求别人能同情并理解她。这正是安然性格心理的逻辑与特质。这是真实的。因此,我认为影片的主题其实是借助真诚在呼唤人与人之间在心灵深处互相沟通。

人作为具体的人都是单个的,但本质上又是社会的,如何越过这种孤独而融入社会的整体,恐怕是人类永远值得研讨的课题。我觉得影片更深的哲理,似乎是从安然身上来传达出一种当代社会某种人的独特的孤寂感以及他们为克服这种孤寂感所进行的可贵的但却有点悲剧色彩的努力。在安然身上不仅有一种自然可爱的纯真美,更有一种理性心理的悲剧美。编导的这种对人的心灵深处的纤细微妙的体察与洞悉,标志着中国电影创作的成功在一部分新进中青年编导群中已进入到一种更高一级的层次。陆小雅的《红衣少女》确实不同凡响,它是一部可以堪称具备心理现实主义风格的杰作。
                                 

1985年5月4日座谈发言
选自《第五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红衣少女〉座谈纪要》(宜昌市影评学会、宜昌市工人文化宫影评组1985年5月4日下午于市宫文学室·李才俊记录并整理)

原载《职工之友》1985年6月号第3版
2006年2月8-9日、2007年2月17日录入电脑于杭州梅苑阁

[相关链接]
《红衣少女》峨眉电影制片厂彩色遮幅故事片(10本)1984年出品
原著:铁凝 编导:陆小雅
主演:邹倚天(安然)、罗燕(安静)、朱旭(爸爸)、王频(妈妈)、黄宗洛(老编辑)、李岚(韦婉)、霍京华(米晓玲)


 6 ) 美作为一种罪

哪怕放在当下看,《红衣少女》依然能够像那件“别出心裁”的红衣一样,出挑,而且刺激。

出挑,是因为在思想复苏还没有彻底成型的大环境下,与众不同的打扮往往容易引来非议,但又正是因为美以及相对应的意识觉醒、思想解放,是刺激到私人的缘起,更是刺激到社会的武器,这就使得 《红衣少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而同样难得的,是在当下的语境中依旧发人深省。

1983年,26岁的铁凝在《十月》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再过两年,由此改编的《红衣少女》登上银幕。故事非常简单,无非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四口之家,父亲作画,母亲是个小职员,24岁的姐姐安静在杂志社当编辑,16岁的妹妹安然则在求学阶段,但经历过想起就会“心里一阵阵发寒”的“是非颠倒的年代”后,每个人对事情都有不同的看法,也面对着不同的波动。

小说以姐姐安静作为视角,让一个成年女子,夹在父母辈以及未成年的的妹妹之间,来审视时代烙印对人产生的影响,以及女性思想如何枝枝蔓蔓地变化。而电影则转而借用少女安然的视角,让一块璞玉的“被”雕琢与“被”染指,来映衬成长,尤其是女性的成长,究竟意味着什么,进而展现荒谬的社会环境对人有着何等荒谬的改造。二者互通,在更为细腻、直白、丰富的影像中,兴许能有更深的触动。

最重要的人物安然,外貌虽不出众,但是道德观很值得瞩目。她信奉着最早接受到的信条,即“青年人最重要的是正义感和诚实”,而为了真理,不去算计的她往往表现得不够“世故”,这个“太过于”直肠子的“非传统”女孩子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指出老师把“莫邪”念错,会在作文簿里愤然写下“红人”班长的不当,会当即拆穿母亲顾左右而言他的套路。而往往,以自己“吃亏”告终。

安然最明显的参照系,是班长祝文娟,学习成绩好之余,“群众关系”也好,因为她更知道如何顺从老师韦婉的旨意,也知道如何在同学之间的纷争中,选择柔软甚至是虚假的应对,进而最大地保全自身。

但这些,恐怕是安然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学透的“本事”。只可惜,似乎在极其漫长的人情时期,那都是所谓的社会染缸所要给人布设的去向。安然的母亲兴许就是祝文娟长大后的模样,曾经还能写下深情诗句的少女,经历过各种运动与斗争,开始变得消沉、暴躁,直到重复的刻板生活磨得自己更加怨天尤人,甚至刻薄冷漠。而她又是如此具有代表性,代表的,正是被“现实”所复刻出的战战兢兢的群体,习惯性地把社会的陈规、他人的眼光看得极重,以致于常以“复杂”一词来形容违背所谓纲常的事情,哪怕这件事情的初衷或去向都如此纯粹。

《红衣少女》在显要层面的讽刺,就体现在这些人设上。但更有冲击力的,往往是不知不觉下的变动。 少女安然原本对世事已有懵懂的认知,但是仍然愿意守住做人的原则与底线。只是哪怕她再大大咧咧,也会逐渐触碰到生活上的反噬,譬如同学们会认同质疑权威不过是在炫耀显摆,母亲会指斥私下跟男孩子出去玩就是不当行径。委屈与懊恼始终在这个尚未涉世的少女心中累积,电影很讨巧地,把最大的爆点放在评选三好学生这样一起寻常事件上。

对于中学生来说,这个对日后升学有不小促动的荣誉,多少带有点争权夺势的味道。祝文娟之流为了稳守江山,继续不动声色地“笼络人心”,而安然得不到韦婉青睐,哪怕成绩斐然,也不在考虑之列。局势的扭转源自安静对妹妹的关爱,催动她去重新联系关系一般的昔日同学韦婉,并通过赠送珍贵的电影票以及发表对方糟糕的甩膀子诗,为安然暗中争取了机会。殊不知,这带给安然最沉重的一击。本该是最亲密最知己的姐姐,竟然也参与这种肮脏的“成人”勾当。而这,还是在她经历过同学们近乎上纲上线的指责之后才知晓的。

安然情感防线的崩塌,《红衣少女》处理得很细致。就像是给观众展现了一张白纸,然后认真地记录下每一个褶皱的出现,每一次下笔的摸索,最终,观众追随安然,抵达成人世界的边缘,看到被各种美好所遮掩的丑陋变得更加触目惊心,看懂了成人的虚伪与粉饰,而大家几乎忘却了羞愧。

就像是安然对红衣的处理,同样充满淡然的唏嘘。这件安静南下出差给妹妹捎回的礼物,原本是时新、美好的象征,但在彼时的眼光之下,前面没扣子,后面有拉链,都足以判处一件衣服“标新立异”,主人“不够安分守己”。安然最初只是出于喜爱而穿,后来则出于一种不屑于屈服权威的骄傲,但当她摘下自己的最爱,又换上之前包裹着时代之于性别、个体的漠视的“假小子”衣服时,多少带有种梦碎的苦楚以及无声的抗议。

到此,就算《红衣女孩》留下一个淡然自若的结局,但安然已经不只是一位八十年代的偶像了。

铁凝写,“人要是真能按照自己的意志走自己的路,那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啊。它显得荒诞可笑,却又其乐无穷。”在八十年代初期,这是振聋发聩的一句宣言,而在如今,却会发现,那么多状貌,居然依然没有改变。 (原载于《看电影》)

 短评

铁凝的本子好,几个主演也好,姐姐妹妹各有味道。

5分钟前
  • 推荐

是一起看的吗?不记得了。但是记得她给父亲油画的名字起的是“吻”,秋天的落叶去亲吻大地母亲

6分钟前
  • 今朝
  • 力荐

简直就是八十年代不得鸟小姐

11分钟前
  • 唐那啥
  • 还行

直白却丝毫不令人生厌 另辟蹊径的“伤痕电影”

12分钟前
  • 番茄杀手
  • 推荐

不温不火却汹涌澎湃的叙事,日常琐碎却直击心灵的故事,其节奏其张力其蕴藉,无不让我陶醉,甚至有一种遇见李安遇见胡金铨的恍惚感。时代一角,风火之天。不堪炉壁之木的妹妹,不解炉壁之木的姐姐与妈妈,来之安之的爸爸,迷茫不觉的晓玲、冬虎、文娟,大家何去何从,皆有展示。

14分钟前
  • 妍春
  • 力荐

“红裙子”暗示了新一代青年自我意识的觉醒,向往成为独立自主的个体,不再愿意被整合进统一的形象中。不想将“我”的美寄托于宏大的社会主义美学,“我”要表达自己的思考。今天再来看这个片子,或许更有意思。

19分钟前
  • 十八爷
  • 推荐

现在所谓的“青春片”在安然面前都得活活羞死。

22分钟前
  • 伞兵兔
  • 力荐

终于把我妈当过群演的这部电影看了,还不错,那个时候虽然评个三好学生都上纲上线,大环境无比压抑,可是纯粹的人理想主义的人心中有坚持的人也活生生鲜楞楞的,也抱团大批存在着,现在就全是迷迷瞪瞪一大片,没劲极了

27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推荐

片子很棒,很契合八十年代追求自由、追求理想的时代风貌。主角是一个可爱又优秀的女生,影片很好的表现了她在成长中遭遇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时内心的细腻情感变化,最终她用理想应对现实,坚守了自己善良真诚的可贵本性。

29分钟前
  • 微分流形
  • 推荐

小叛逆!~

30分钟前
  • Andor-Genesis
  • 推荐

理想主义不畏庸俗和强权的少女形象,之后内地电影里是再也没有了。

31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这可以看做是对当时社会某个断面的反应。这个安然很像我一个同学,不太喜欢社会那一套,和同学关系不好,不过还是保留自己的个性,挺难得的。

34分钟前
  • 跑步去流浪
  • 推荐

第四代还是留下了不少记录时代的佳作。铁凝的本子好,邹倚天和罗燕两个演员选得也好,没想到第四代除了张暖忻还有陆小雅这样一位优秀的女导演。最惊艳的还是对教育体制和成长价值观的反思吧,这样的立意搁现在能过审么。。。

36分钟前
  • 阿德
  • 力荐

一颗新芽。红衣少女当然是好电影,可算得上多好呢,直朴动人,又太直白简单了。青春的问题总是单纯直接,但也不是不能深重和耐久,所以还是束缚在了时代浅白的性征中,执着于对抗不该成壁障的壁障,格局、胸襟、洞见有缺,真正的时代感就欠些笔墨。对于一代人是动人回忆,再往深一层却缺乏历时价值。

40分钟前
  • bloom
  • 推荐

能想得到铁凝的笔触。真的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一家人,但那年代,恰好是经历过波澜的时候,不谈人性被扭曲出什么苦大仇深的产物,只说所谓的“经验”与“见闻”,可以让人怂到什么地步,以及,让这种余波用怎样的方式扩散到下一代,让下一代如何权衡新旧思想美丑嘴脸,甚至如何反噬。

44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百花奖最佳影片##金鸡奖最佳影片##华表奖最佳影片#一部牛片,邹倚天也很牛,片子的时代烙印很强,铁凝当年也曾经牛过,但是最有意思的是安然掏出来的那五毛……

48分钟前
  • 竹傲风
  • 推荐

学生时代看过,只记得内心一直为安然呐喊,那首插曲一直记在心间,好听至极

50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力荐

呵呵

54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少见的青春质感,在尚不坚决的时候与这个平庸的时代猛烈碰撞。

57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8,树上的眼睛记忆很深,还有漂亮的白洋淀

1小时前
  • мая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