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舟记

综艺日本2016

主演:樱井孝宏,坂本真绫,神谷浩史,金尾哲夫,麦人,榊原良子,斋藤千和,日笠阳子,谷育子,浅沼晋太郎

导演:黑柳利充,藤井辰己,光田史亮,长屋诚志郎,由井翠

 剧照

编舟记 剧照 NO.1编舟记 剧照 NO.2编舟记 剧照 NO.3编舟记 剧照 NO.4编舟记 剧照 NO.5编舟记 剧照 NO.6编舟记 剧照 NO.13编舟记 剧照 NO.14编舟记 剧照 NO.15编舟记 剧照 NO.16编舟记 剧照 NO.17编舟记 剧照 NO.18编舟记 剧照 NO.19编舟记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4 05:25

详细剧情

马缔光也(樱井孝宏 配音)是一位性格非常内向的年轻人,总是无法很好的通过语言来传达自己的想法。可是这样的他偏偏进入了公司的第1营业部,每天的工作都让光也感到压力非常巨大。一天,光也意外的在大街上遇见了名为西冈正志(神谷浩史 配音)的男子,这个看似轻浮又油嘴滑舌的男人,竟然是辞典编辑部的一员。   正志在光也的身上发现了校编辞典的天赋,于是邀请他加入编辑部,开始了对于辞典《大渡海》的校编,光也就此结识了对文字爱得深沉的荒木公平(金尾哲夫 配音)、将自己的一生都投注到了辞海中去的松本朋佑(麦人 配音)以及性格非常努力务实的佐佐木薰(榊原良子 配音)。

 长篇影评

 1 ) 让人愉快的片子,导演差了些

这个片子的步调还是很轻盈的,我觉得挺好看的。在观影的时候有两个问题一直徘徊在脑海里。

第一个,其实不光是这部电影,而是日本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职人精神,那种投入痴迷和忘我,与恋物的界限在哪里?我觉得这一点是电影导演始终没有说服我的。也许是松田龙平所演的马缔光也是一个内向,不善于表达自我的人的关系。当我看到教授说出那“词典是链接语言之海的桥梁”(大意,具体我记不起来了)的时候的确收到了冲击,但是我没有能够从马缔的回应中找到这个念头生根发芽的表现。事实上这是一个我一直纠结的问题,就是当一个人对物的执着到了偏执的程度,那人的位置和意义又在哪里?仅仅是一个完成目的的工具吗?从某种意义上,正是由于马缔单纯的性格和极端投入的反差所结合在一起的这种矛盾性是整部片子的光芒所在,但是我觉得还欠缺那么一点。影片的后半部转入老套的“神啊让我在XXX之前完成这部作品吧”,恰恰减弱了探讨这个矛盾性的叙事,虽然温暖,但是我觉得无趣。

马缔和辉夜(宫崎葵)的关系是一个亮点,虽然只是在次要的位置。同样的,我觉得着力不够。两个人关系的发展,只能这么说吧,真是马缔走了狗屎运了。在前半部有几处机会都有机会让两人的化学反应加深(特别是辉夜的前男友打电话来的时候),但是太克制就变成呆板了,我只能这么说。到了后半部,除了食物有够吸引我之外,让宫崎葵说两句话有那么难嘛……

第二个问题和表演无关。那就是编纂词典其实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注定的悲剧。这一点导演在后半部提到了一点,但是完全没有接着这个话题。马缔和他的小组应该从一开始就意识到了他们收集词汇的速度绝对不可能超过人们创造词汇的速度,也就是说词典永远是过时的。这个概念,如果结合一开始”语言之海“的意向,其实可以大做文章。如果是这样,为什么还要干一件注定是失败的工作?作为一个执着的人,马缔如何看待这个无可逾越的挑战,他是如何与自己妥协的?这个问题可能只能留给我自己了。我当然知道用看到维基百科的心态来看到这一“古典”的工作,可能是某种误读,但是当《大渡海》出版的时候,马缔和荒木先生说“我们马上准备修订本吧。”此时已经是2010年,难道说导演要表现一个悲剧吗?看起来不像,但是对于一个把毕生精力投入这项工作的时候导演——亦或是他预判我们这些观众——会对这一行径的背景熟视无睹,让我觉得还蛮奇怪的。

松田龙平和宫崎葵都是好演员,这个本子也不错,应该有更好的表现的,只能说是导演功力不够了。

原文:http://www.makzhou.warehouse333.com/2013/04/04/2934/

 2 ) 每一分认真都有意义

    我看过一部名为《寿司之神》的纪录片,讲的是全球最年长的米其林三星大厨小野二郎和他的寿司店。小野二郎对自己的料理要求很高,他每天只接待固定量的客人,从配料到主菜都要亲自试选,在他的店铺中要经历10年的基础训练才够格去煎蛋,严格程度可见一斑。在这部纪录片中,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人对料理的执着,更是一个作为“职人”存在的厨师的认真与严谨。
    “认真君”是《编舟记》中男主角马缔光也的外号,更是他被最终选中担任“大渡海”辞典编纂人的理由。不认真的人是不能编辞典的,因为辞典的小小错误都足以造成查阅人信任的崩塌。在文字的海洋中,辞典就好像是一叶扁舟引导着人们去探索语言的奥秘。另一方面,编纂辞典的过程又是繁琐甚至枯燥的,一遍遍的校对,一遍遍的查漏补缺,电影中的《大渡海》历经了十五年才最终完成,几乎消耗了一个年轻人的整个青春。在这十五年中马缔光也遇到了心爱的女人,交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见证了前辈的死亡……一本辞典成为几个编纂者共同生活的缩影,又像是一条线索,串起了每一个为它竭尽心力的人。
    马缔光也的扮演者松田龙平将这个认真甚至有些刻板的角色饰演的恰到好处,他做事的一板一眼、对待爱情的笨拙,不仅吸引到了香具矢,更使他成为了独一无二辞典编纂人。《编舟记》的基调和缓平淡,马缔光也给人的感觉也是暮气沉沉,但奇怪的是只要大家在一起工作,欢快的音乐就恰如其分的想起,把气氛烘托的也开朗起来。在《编舟记》中没有浮夸,没有大鸣大放,即使饰演活跃角色的小田切让也让人感觉轻松的恰到好处。这不是一部快乐的电影,却包含了最积极的意义。演员们在饰演的都是普罗大众,真正生活着的,平凡的普通人。
     我已经不太记得起最后一次翻看字典的时间了,甚至新一版《新华词典》出版时还想着“现在真的有人在用吗”这样的事。的确,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不求甚解的我们再也不在意一个词真正的意义或是读法,我们不介意嬛是念“huan”还是“xuan”,也无法像电影中的马缔光也一样说出“右”应当如何解释。现实中如果存在喜欢辞典的朋友大概也会被别人称为“怪人”,但《编舟记》好像提供了一扇可以窥视到不一样风景的窗户,让我们看到辞典这个东西之所以可以被作为参考保留下来就是因为其间凝聚的是无数人的努力,他们位每一个词条编辑记录,绞尽脑汁的想着词语的解释——那些片段竟然也充满了浪漫的情怀。这些人的每一分努力都使得辞典变得更加的完整,他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也是不可或缺的。
    《编舟记》代表日本角逐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结合日本曾经获得最佳外语片奖的《入殓师》我们不难发现,尽管拍摄如此微小严谨的题材是日本人的专长,尽管影片有着明显的日式风格,但它们透露的核心精神往往是具有大众意义的,是每个人都心有戚戚焉的。像是《入殓师》中生者因为尊重死亡而更积极的生活,《编舟记》中每一分的认真都变成了辞典中最意义的存在。《编舟记》的最后香具矢说马缔是一个有趣的人,这恰恰说明了一个人不是只有说很好笑的笑话或者做很搞笑的事才会变得有趣,一个认真生活的人也依旧是闪闪发亮的。

 3 ) 你的人生字典有什么?

《编舟记》是部了不起的电影。但是,它并非盖茨比的那种了不起,而是叫人暗自佩服的那种。 看完不免要感慨,在这样一个时代,无论在日本本土还是放眼国际,居然还有人拍摄如此老土的一部电影——拿生命在编字典。这部电影选择站在了功利的对立面,没有金钱,不为虚名。而在信息爆炸的新媒体时代,它让文字和词语回到了最初的功能:与人沟通,与世界相融。这些词语是有生命力的,有些可能传承了几世纪,有些则才一年半载。 基本上,你如何看待字典,你就可以怎么看待这部电影。如果你觉得抱本字典是逐字敲句, 迂腐且无趣,那么,《编舟记》恐怕也很难称得上有趣。如同编纂字典的繁复、琐碎,电影本身也没什么夺目技巧,相当枯燥,缺乏修饰美化,慢得惊人。12年后,依然有一种没完没了的感觉。若是鼓吹成功的励志剧,这个时候就可以完结了。 更何况在完成《大渡海》之后,几个人又商量着要开始修订工作。 作为劳动果实的《大渡海》,它也说不上有什么光环。要用时间丈量的话,片中提到《大辞林》前后花了28年,而《大渡海》才花了15年,时间无情,一扫即过。但正如房东竹婆婆对马缔说的:你这么年轻,就找到了这辈子想干的工作,真是太幸福了。这样的句式和语调,听上去再熟悉不过了,那便是日本人推崇的工作态度和国民精神。用一辈子做一件事情,在另一些人看来,简直无趣之至,折磨死人。可《编舟记》却说,那是天经地义。 对自闭且内向的马缔来说,接手《大渡海》,除了有各司其职的贴切对号,他也寻得了与人交流的勇气,甚至于在一干同仁的帮助下,收获了爱情。抛开太重的《大渡海》不说,往轻的层面讲,马缔的人生写照,也是《大渡海》的意义所在。人生海海,字典如舟。它让许许多多看不见的“人”,穿过海洋连接彼此,找到爱情,重塑人生。 《编舟记》有文科宅的幽默,但这种幽默不是故作的讨喜,而是与时代不搭的笑料,比如毛笔写就的情书,还有马缔跟主编在公共场所收集词汇的举动。如果褪去那些私人情爱,多加实例,《编舟记》就真是一部关于编字典的百科全书了。 如果要说有什么缺点,《编舟记》实在太正了一点。从头到尾,电影完全没有反派角色。丈夫编字典,一词一卡。妻子做料理,一刀一划。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简单、认真,低调踏实,敢于面对工作的寂寞(同时也带享受),从一而终。从女主角到其他配角,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支持着马缔。有的退出了编辑工作,却一直在帮忙。有的工作调迁,却也称得上敬业。就连默默无闻的甘草阿婶,她也毫无怨言。更不用说那些拼命熬夜的大学生们,他们没把《大渡海》看得多神圣,只是当一份工来打,但这些大大小小的努力,终于成就了《大渡海》。 积极、正面,近乎主旋律的小人物题材,日本电影也有太多,像《铁道员》,不断的失去和送别却一直坚守岗位,往死里煽情。也有那种面对生活的唏嘘喟叹,像《何时是读书天》,主人公早早看清了人生的孤独,选择用读书来对抗。但到最后,电影却笔锋直下,认为那是下下之策——人生还是要有情有爱,否则落在纸面,实在太寂寞了点。在这方面,《编舟记》的马缔是毫无疑问的人生赢家。 想到国人喜欢摘抄并杜撰鸡汤格言,它们总在说,人生的字典里没有失败,没有自卑,没有其他云云。但看完《编舟记》,我却想到了一个完全相反的问题,你的人生字典里有什么?【中国新闻周刊】

 4 ) 字典人生

    有人这样评价日本电影《编舟记》:“这是一部所有出版社的所有编辑,都应该去看一遍的电影。”因为电影讲述了一群编辑,历经十五年时间编辑一本字典的故事。这片子我没能一次性看完,因为多少有些枯燥,实际上第一次我看了不到三十分钟就放弃了,是彻底的放弃,我把这部电影从电脑中删掉了。我当然清楚位例《电影旬报》年度十佳第二名的电影绝非浪得虚名,但这样风格的电影,我这种浮躁、浅薄的影迷有些欣赏不来。然后我读到了一个故事,这故事触动我重新下载观看了这部电影。

    故事来自新一期《人物》杂志的特写,讲述的是一位叫车洪才的老人,用36年的时光去编写一部《普什图语汉语词典》的事迹。这部词典的编撰从一开始就是一件政治任务,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国家跟阿富汗关系不错,所以希望能够更多地交流,于是就立项编撰一本字典,车洪才接受了这个国家任务。到了八十年代初,苏联入侵阿富汗,扶植代理人,我们和阿富汗的关系变坏,自然也就没了交流的打算,这项任务也就被放下了。不是那种明确的搁置,而更像是自然而然地把这件事淡忘了。然而对于参与这项工作的车洪才来说却不是这样,你走过的人生,如果就这样失去了意义,这太幻灭了。无力对抗命运的车洪才决定给自己一个交代,“国家任务”成为了人生的执着。据说这部两百万字的字典将在今年出版,车洪才获得了千字八十元的稿费,算起来大约有16万元,当然对于他来说钱从来不是目的,作为曾经的外交官和大学教授,他的生活并不窘迫,这本字典更像是一种寄托,编完这本字典,让他成为一座纪念碑,证明自己的人生。

    我愿意称这样的人为理想主义者,理想本身可能未必正确,未必有价值,但是对理想的坚守,却是价值所在,你可能不同意他们的人生选择,但却无法不佩服他们。 很奇妙,车洪才的故事框架被《编舟记》的电影细节充实了血肉,通过电影我似乎看到了车洪才的人生。电影里的主人公们,倾尽十几年的时间去编撰一本字典,旁人看去枯燥至极,只有他们自己甘之如饴。所以我无法把这部影片当做励志故事,因为这样的人始终太少了。就像电影里那位主编说的,能找到这么几个执着于编字典的怪咖,是他人生的幸运。而最终就像车洪才所说,这件事,别人没有能力做,也没有兴趣做。

 5 ) “哀”与“爱”——卡片中的伏笔

其实只是一篇影片中卡片词汇的不完整总结。 在家看电影一直有截图的习惯,无论喜欢的构图、衣服、表情还是台词,都会截一下,就好像阅读的时候随手用铅笔做标记似的。在看完电影回顾截图的时候,发现了卡片里的玄机。 影片开始二十几分钟,有一串词汇卡片的镜头,卡片上出现的词,多多少少、或显或隐的,暗合了影片的情节和情绪,两个最重要字,是“哀”和“爱”。 毕生飘荡于时间之海,死生有命,聚散有时。十二年后的第一个场景,从房东老奶奶抱着猫的遗像中开始,伴随着悠悠的钟声。为马缔与香具矢的爱情做牵线人的老奶奶会离开,为马缔编《大渡海》做引路人的松本老师也会离开。在获得的过程中亦不断失去,在成就的结果中亦总有遗憾。哀是人生的底色。 【哀韵】诗歌或音乐中表现哀伤情感的语调或旋律。 【哀伤】悲痛、悲伤。 【哀情】悲伤的感情。 【哀愁】哀伤的情绪。 而对爱,影片则如词典释义一般从多个角度加以解释。 就伴侣之爱而言,马缔对香具矢的感情固然是“恋慕”的最佳阐释,但香具矢在漫长岁月中与马缔相敬如宾,故作潇洒的西冈醉酒后的求婚,荒木申请退休照顾妻子,乃至松本太太对松本老师无言的体贴,亦是人世恩情的种种呈现。 在对伴侣之外,对事业的执着、对工具和手艺的持守、对书和对猫的深情,亦是爱。这种生命与书、与猫、与器具相联系、相接纳、相融合的过程,也是人不断和生命发生联系,不断热爱生活的过程。 【爱诵】喜欢某首事而时常诵读。 【爱妾】宠妃。 【爱唱】喜欢某首歌而时常唱。 【爱听】因为喜欢而时不时聆听。 【爱猫】备受疼爱的猫,或指疼爱猫。 【爱执】执着追求异性,或指眷恋不舍、执着于性爱。 【爱称】本命以外的充满亲切感的称呼,昵称,绰号。 【爱情】恋慕异性的感情。 【爱书】很爱读的书籍,或很珍惜的书籍。 【爱器】十分喜爱和珍惜的乐器或用具。 还有一些并不是“哀”或“爱”字开头,然而与情节有涉的词。 【间子】将棋对弈中被将军时,用于阻止被将死的棋子。 (影片中的“间子”当然是小田切然扮演的西冈,在局长提出要撤换一个人作为保留《大渡海》的条件时,西冈主动调换到宣传部,才保全了马缔和大渡海。) 【对酌】没有侍从在旁,两人互酌对饮。 (香具矢去筑地之前和马缔的对饮,马缔借酒壮胆送出情书。) 【投缘机缘】人与人是否投缘全由缘分而定。 【暧气】打嗝。 (不知道是否与松本的食道癌有关。) 【体恤】怜悯体谅。 【相携】两方携手合作。 【衬纸】为防止污损而夹在物与物之间的纸张。 【相仕】一起工作的同伴。 【咬接】将木板连接处各去掉半数厚度再拼接起来。 (指的可能是马缔和西冈在工作中相互砥砺,两种性格各得其所吧。) 【大放异彩】发出明显不同于一般的光彩。 【意气冲天】气势高昂、干劲十足的状态。 【异类】游离于主流之外、特立独行的人。 (当然是“认真君”这样的怪咖了~) 【生存】存活、生活、度过人生等意。

 6 ) 论如何优雅地为强迫症找一个出口

       作为一个会在阅读任何资料时本能地去注意“的地得”和标点符号的用法,用钢笔写字时会刻意不让手抹到上一行未干的墨水,不小心写错就宁愿整篇重写的时不时会完美主义和轻度强迫症呈喷射状发作的人,《编舟记》简直成了我的福音书。当看到电影中名字和“认真”同音的马缔君那些按类排列码放整齐的书籍,看到他们一遍遍校对文稿不能忍受任何一个错误和遗漏,看到老编辑用漂亮的铅笔字写下一个个词条,看到他们一丝不苟地表示不会使用当下摩登的语法错误的时候,我的心中涌起一种难以言表又相见恨晚的舒适感。马缔君的同事都说他是一个怪人,也许这个电影里通篇洋溢的,也是一种怪人才能够心领神会的幸福。
      《编舟记》说的是一个最强盛时也仅有四个人的编辑部编撰一本中型辞典《大渡海》的故事。将一生倾注在辞典编撰中的经验丰富的老编辑准备退休了,为了完成这本与众不同的现代又完备的《大渡海》的编撰他准备找一个继任者,于是他遇到了沉浸在书的世界中甚至有些人际交往障碍的马缔。他用主编提的一个问题去问他:请他解释“右”这个字。而马缔对于语言文字近乎偏执的热爱让他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大渡海》编辑部的一员,他也在这份很多人看来枯燥无聊到爆炸的工作里获得了专属于他的巨大满足感,别人以为的寂寞世界很多时候是自己才懂得的乌托邦。
       这是一部太日本的电影,那种手作时代的执着和职人式精雕细琢的苛刻在我们这个连财政拨款送给乡村里孩子的字典都可以盗版的神奇国度简直不可思议。而马缔们就这样执着地从每一个词开始收集,查阅无数资料,经过多轮校对,不敢有一丝懈怠,哪怕是辞典纸张的弹性都经过一次次的精心雕琢,追求他们谓之的“手感” ……的确,感觉是这个世界上最直接也是最飘渺的一种存在,对的感觉可以在瞬间把完全迥异的个体连接,如果不对,永远是相隔千山万水的不理解。正是凭借这对感觉精神洁癖般地极致追求,构建出了一份能让懂得的人心领神会的怡然自得。
      《编舟记》很容易让人想起之前大热的日本纪录片《寿司之神》,那是一部讲一个寿司师傅二郎穷尽一生时间在捏一只寿司的故事,那种一生专注一件事的态度,那种对自己无比苛刻的要求让一个平凡人充斥着神的光芒。而《编舟记》则在更为繁复枯燥的文字工作中彰显着这种动人心魄的专注和信念,他们那种气定神闲的从容是这部电影最为动人的基调。
      《编舟记》也让我想起了另一部震彻心灵的《查令十字街84号》,那是爱书的人会爱上的故事,《编舟记》亦然。作为一个从小养成了阅读习惯的爱书之人,电影里流露出的和书籍相通的质感有着抚慰人心的能量,那是种很私密很个人的快乐。从那种与书为伴,搜集整理资料,把浩瀚的资料进行充满规律与活力的排列的工作中,我体会到无与伦比的乐趣。在电影的每一分钟里,我都收获着一种不可多得的自在。
      《编舟记》采用35mm胶片拍摄而成,从1995年说起,全片充满着一种浓重的时光的质感,和这个看起来很内向的故事相得益彰。而故事中最让人感动的不只是动辄花几十年精雕细琢一件事的职人精神,而是一种传统不死的传承。在枯燥繁琐的辞典编撰工作中,总还是有新鲜血液乐于投身其中,而传统在现代精神里发酵后也迸发出一种更难能可贵的能量。在我看来,只有日本可以将传统和现代理解的那么透彻,日本职人的使命感在这部电影里发挥到了极致。
       最终历经十数年,《大渡海》终于编成出版,而首发式的海报就是一个母亲怀抱一个婴儿,这更是电影的一个点睛之笔,此时电影要表达的已经不只是一种鞠躬尽瘁的职人精神,而是一种传统的改进与传承。影片的最后,马缔们又开始准备辞典的修订工作,就像在烟波浩渺的大海中寻找片片扁舟一样,这个工作浩大繁琐并且无穷无尽,但总有人在鞠躬尽瘁地完成它,因为他们迷恋语言文字的美。
       还是回到最初的问题:“右”是什么?老主编给出的答案是:数字10中0的方向即为右。感谢那些辞典编者,他们把世界定义得精准又明了。也感谢电影职人们把编辞典那么枯燥的故事描绘地如此惊艳又美妙。

 7 ) 字里人間

同樣是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相比『入殮師』,『編舟記』是一部非常日本化的電影。

『入殮師』的主人公一開始失業,後來在另一個領域(爲屍體送行)找到自己的位置,放在金融危機發生的當時,這樣的故事背景是符合時宜的。而『字里人間』講的卻是在信息時代的今天,回顧一個花費十八年修編印刷辭典的故事。 面對死亡的態度具有普適性,而相比之下,西方人恐怕很難理解東方人對文字的敬畏,因爲西文字母不具有東方文字本身背後的傳説與美感。假名和訓民正音雖然也都是拼音文字,但是在構造之初都借鑑了漢字的結構,創制者也試圖對每一個字符都進行人文解釋。冷冰冰的符號非常便於成爲人與機器交流的媒介。而東方文字,則一定要背負有人與人之間傳遞文化的神聖使命,就好像加藤剛飾演的辭書部負責人松本朋佑教授對辭書的理解,他將解釋新潮詞彙的辭書,比做舊時代和新時代人們之間彼此思維的擺渡船,新的辭典命名爲『大渡海』,因此電影原片名又被譯為“編舟記”。而東方文字的結果,一定要落實到白紙黑字。這個過程中,主人公的對於事業的細緻入微,不僅體現在文字編輯一絲不苟,辭典文字一而再而三直至五校。更體現在對紙張觸感的極度挑剔,也祇有讀書愛書之人,才會對紙張的觸感極度敏感。東方民族對文字的舉輕若重,如果不被瞭解,定會認爲是小題大做。

相對于『入殮師』,『編舟記』更加體現了東方文化對於簡單與寧靜的推崇,這個過程中,依然依靠著文字的存在而丈量人情。主人公马缔光也親筆書寫的情書,不及後來簡單一句‘我喜歡妳’直接有效。松本先生留下的信箋,也不如松本夫人的一聲“謝謝”令人印象深刻。但是文字之重配以言語之輕,平衡之下,才讓人體會到語言背後無窮的分量。文字且爲人和人之間保持距離上的美感。戀人之間的好感,朋友之間的期待與信任,中間倘若沒有相隔一層鄭重而認真書寫下的文字,取而代之直接依靠語言,則定將蒼白無力。馬締光也和林香具矢,宛如兩條平行綫,彼此有禮有節,卻又不離不棄。除了對各自事業的熱愛與執著,身為文字編輯的光也和精擅料理的香具失罕有共通之處,但是他們對彼此的理解與讚賞維繫著他們平淡而恒久的感情。錢鈡書先生遺孀楊絳先生曾經提到,夫妻當是終身的朋友,即使不是最知心的朋友,但也要彼此尊重,甚至彼此有一些崇敬,這樣的感情才能持久。平淡如光也與香具失的感情,最後也僅僅是一聲感激,相信卻是直達心靈的。

人生如戲,戯裏的主人公爲自己所執著的事物傾盡所有,敬業而謹慎。而作爲看戲的人,在入戲的同時,亦不應當忽略演戲的人。電影的陣容不能說不強大,既有老戯骨加藤剛、小林薰,又有實力偶像小田切讓、松田龍平、宮崎葵。不看劇本,很難理解兩個年齡段的演員是如何出現在一個畫面中的,更不用說小田切讓和松田龍平對自身形象的打破。但從戲中走來,便不難理解,和誰演戲,在哪裏演,怎麽演,都不是問題,因爲演戲終究是他們的事業。例如松田龍平,演戲即是他的家傳事業,他的父親兄弟各個成角,母親與姐妹也身為主演。一代型男能夠認真演好不諳世事的書呆子,也才能使人信服,電影中的主人公們對於他們自己的事業是認真的。電影中的幽默來自人生中的點滴靈感,電影中的人情與執著令人羡慕。非常喜歡電影的香港譯名“字里人間”,真情執著於字裏行間,不知不覺已過一生。

 8 ) 扁舟渡海 慎终如始

这两年看日剧日片的兴致不太高,大火的那部日剧《半泽直树》,连打开的动力都没有。大概不再年轻,对热血系作品都有了免疫力,不是说励志不好,而是难免担心,看片的时候热血澎湃用多了,面对日常琐碎鸡血就不够了。

看《编舟记》纯粹是因为,几位信任的朋友纷纷把这部电影列为年度十佳。和许多类似日本电影一样,《扁舟记》的开头沉闷寡淡,出版社不被人待见的死宅马缔光也,被发配&发掘到辞书编辑部,接替退休的编辑荒木公平。因为盈利少,辞书编辑部一直被视为出版社的累赘,生存堪忧,几个残兵弱将却志存高远,着手编纂一部“穷尽新词不落后于时代的词典——“大渡海“。

全片主线故事波澜不惊,并不会超出你想象的范围:18年重复而漫长的词语搜集过程中,马缔光也经历了诸如部门撤销、伙伴调离以及斯人故去的大小变动,他几乎是用同一种呆滞迟缓的表情,木纳而坚定地应对人间悲喜。影片的节奏沉着而轻灵,所有动人的对比映照,都草蛇灰线地埋伏在琐屑细节中。这样的题材,似乎也只有这样不疾不徐的节奏,才能映衬时间之拙,化解文字之重。

“若你喜欢怪人,则我很美”,这大概是男主角马缔光也人物性格最好的诠释,而这样一个闷货,身边吸引的自然也是各路朴素的奇葩。影片讲述友情、爱情、亲情,饱蘸浓情却不着痕迹。

日本文化,让人欣赏的一点,就是得体的分寸感。比起马缔光也的爱情,主编加藤刚和夫人松本千惠的感情更让人感动:加藤刚重病,千惠看茶迎客时哀而不伤,最后列席发布会,一声礼貌谦和的“谢谢”,无尽之意尽在言外。而最让人心暖的一句台词,自然还是马缔光也房东鼓励他的那句话:“这么年轻就做你喜欢的事,你真幸运啊,接下去就只管做下去就好啦”。

影片的结尾,是我个人最喜欢的部分。当《大渡海》词典五校收工,以超出大多数人耐心的代价得以最终出版时,整个发布会有序却略显轻简,一如影片本身的基调,内敛而节制。没有“苦守寒窑十八年”的那种自怜怨气,也没有一朝得志的娇蛮得意,只有“好了,到这里了”的淡定从容。生活中,不常常正是这两种不平之气,消解了我们所有坚持和努力的价值?

开看《编舟记》略有焦虑,因为最近业余时间有限,能看的电影不多,而奥斯卡季难免又有太多选择。但看到最后,竟然心平气和。年轻时候,我们总是心太急,心太急,总感觉身边有跑得更快的人,自己有更好的选择。非得熬过了青春,才明白:时间就像泼出去的水,不是浪费在这里,就是浪费在那里。得失相抵,本就没有什么值得与不值得。

《编舟记》没有夸大征途的艰辛,也不描绘山那边的美景。不望山跑马,就不会望而止步;不望梅止渴,就不会失望反悔。《编舟记》只是说:做一件事,需要的是耐心,扁舟渡海,慎终如始,其他的,就交给时间本身吧。安心,是相信一切皆有所回报;而人生最大的回报,就是:心安。

小广告个,微信公众平台,写的都先扔那儿了
账号: Mydunhe

 短评

不会再有更呆萌的松田龙平和更贱B的小田切让了,赚得一把基情泪啊

7分钟前
  • 科华北路街溜子
  • 力荐

一舟一世界,能把这样的故事搬上银幕却不觉得枯燥,难度不亚于编字典本身。本届#上海电影节#终篇。

8分钟前
  • 伍德与夏洛蒂
  • 推荐

其实还是回避了在电脑时代这样的辞典有什么用的问题,展示了一种古董级的工作方式,很美,很职人,感情让人很泪目,但还是古董,逃避了很多现实冲突。

13分钟前
  • 熊阿姨
  • 推荐

入殓师,编舟记,日本人总能把一些边缘职业的人拍得有滋有味

14分钟前
  • 大島
  • 推荐

看来我已经腻味了日本电影里的简单笨拙的坚持和不善言辞的weirdo,加上我对这种生硬的两段式的时间结构一向的无感,《编舟记》几乎没有给我带来任何的触动,知道导演想说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但就是不在乎、不觉得好看,反而觉得这种设定和台词都相当矫情。

17分钟前
  • 凉水
  • 还行

你怎么看待字典,如同怎么看待这部电影。应该说,电影本身相当枯燥,没有太多的修饰美化,慢得惊人。12年后,还有一种没完没了的感觉。若是励志剧,这个时候就可以完结了。

22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那份對於文字與傳統的謙卑敬畏令人動容,前半闕松田龍平的書呆子形象塑造略顯過火,但詼諧味十足

25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推荐

边看边难过,有了wiki,大渡海的存在还有意义吗?耗费如此多的心血去做这件事真有价值吗?但又打心眼里羡慕日本人这种一头扎下去做事,从不怀疑其意义的踏实。专注本身即是意义,即是幸福,即是道之所在吧。

28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一个呆萌一个贱萌,我就被这俩男神轮着萌的整个人都不好了!

31分钟前
  • A L E X
  • 力荐

清凉的质感就像翻字典纸张的手感,松田龙平不再只靠外形吃饭,熬出了味道。我们拍各种不着边儿的时尚杂志社,总那么虚假蹩脚,人家拍辞书编辑,不徐不疾,一针一线。把语词视为海洋,词典就是渡海之舟,所以词典取名《大渡海》,编辑就是编舟人。80后导演石井裕也万一会拿个奥斯卡最佳外语。

36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爱是温柔有耐心,还有敬意。松田龙平爱编词典是这样,爱小葵也是这样。嗯,找到一件值得自己如此对待的工作,一个爱人,这一生,夫复何求呢。

39分钟前
  • 663Ö_Ö
  • 力荐

对生活要充满性冷淡的态度,才有可能日积月累一心为己成就一番事业,但这只有少数人能做到。大多数人愿意去过那种无意义的生活——对各种外物充满冲动,被内心欲望所任意驱遣,每天忙忙碌碌,即使多年之后一事无成。

40分钟前
  • danyboy
  • 力荐

电影本身很一般,但背后那种负重于泰山的厚重精神值得钦佩,让人想到这个民族经常引以为豪的“大和魂”。在浮躁和快速前进的社会,看看人家的一个字头是怎样诞生的吧。

4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龙平真是理想型。

44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会想起《天地明察》,不过比那部还要稳和静许多。日本人总喜欢在这种枯燥里找成就感,由之风格和内容也是对应的。这里有枯燥对有趣,有平凡对伟大,不过最感兴趣的还是在研究词语的时候学习并了解生活与爱。这才是文字的意义嘛

4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非生非灭,非色非心。浩如烟海,郁如邓林。

49分钟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以后这会是职场人士必看的电影之一,特别是初入职场的新人。从几位主角开始编写大辞典开始,他们对于这项工作严谨认真的态度,就不再仅仅是敬业的职场工作态度了,它代表的一种日本的民族精神。我敢说日本人喜欢这部电影,拿去申奥,应该带有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吧,但在外人眼里电影本身很平庸。★★★

5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言葉の海を渡る船、人生の海を走る道!

56分钟前
  • xxhhcc
  • 推荐

(9/10)片名之所以叫《编舟记》,是因为主人公花整整15年编辑的字典叫《大渡海》。发现日本一些导演喜欢用影视化解世人对职业的偏见,《入殓师》、《编舟记》是这样,《棋魂》、《灌篮高手》、安达充的作品也是这样。呈现主角的不易,却不去渲染他们的”伟大“(反面例:《孔子》)。

60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为理想主义的执著精神而深深感动,然而又对皆大欢喜的结局感到遗憾。这是典型的日剧式表述,而舟的结局该在海上。几位关键人物印象深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刻画比较单一,也是日剧式的,温暖的大酱汤。

1小时前
  • 艾小柯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