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战争边缘

惊悚片英国2021

主演:杰瑞米·艾恩斯,乔治·麦凯,罗伯特·巴瑟斯特,杰西卡·布朗·芬德利,奥古斯特·迪赫,阿历克斯·杰宁斯,安佳丽·莫辛德拉,桑德拉·惠勒,马克·路易斯·琼斯,丽芙·丽莎·弗赖斯,杰尼斯·纽沃纳,尼古拉斯·肖,汉勒斯·魏格纳,Jean-Luc Julien,马丁·基弗,Ross Donnelly,Tina Louise Owens,Genevieve Florence

导演:克里斯蒂安·施沃霍夫

播放地址

 剧照

慕尼黑:战争边缘 剧照 NO.1慕尼黑:战争边缘 剧照 NO.2慕尼黑:战争边缘 剧照 NO.3慕尼黑:战争边缘 剧照 NO.4慕尼黑:战争边缘 剧照 NO.5慕尼黑:战争边缘 剧照 NO.6慕尼黑:战争边缘 剧照 NO.13慕尼黑:战争边缘 剧照 NO.14慕尼黑:战争边缘 剧照 NO.15慕尼黑:战争边缘 剧照 NO.16慕尼黑:战争边缘 剧照 NO.17慕尼黑:战争边缘 剧照 NO.18慕尼黑:战争边缘 剧照 NO.19慕尼黑:战争边缘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26 05:25

详细剧情

本片改编自罗伯特·哈里斯的国际畅销书。1938 年的秋天,欧洲正处于战争的边缘。阿道夫·希特勒准备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内维尔·张伯伦政府拼命寻求和平解决方案。眼见局势升温,英国公务员休·莱格特和德国外交官保罗·冯·哈特曼前往慕尼黑参加紧急会议。随着谈判开始,这两位老友发现自己落入了政治诡计布下的巨网,正面临异常的危险。在全世界的注视下,战争能否避免?如果可以,需要付出什么代价?

 长篇影评

 1 ) 关于当年慕尼黑发生的一些事情

关于“绥靖政策”

记得高中的世界近现代史教科书上只有短短的一小段话,大意就是在希特勒侵略野心急剧膨胀的情况下,英法德意四国元首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出席的情况下,在慕尼黑达成秘密协议,将苏台德区“和平”移交纳粹德国,史称“慕尼黑协定”。

我们的历史评价里,对其评论基本是负面的。但从当时英法的国际国内环境看,也不能简单的一棍子打死。

与专制国家的内政服务于外交的模式不同,近代西欧逐渐民主化以后,外交逐步的成为内政的延申,国内的民意和支持率才是政客们的关注点。经历惨烈的一战后,英法等西欧国家普遍厌战情绪高涨,在德国没有明显的越过“红线”的情况下就刺激德国或者对德宣战都很难得到广大民意的支持,很可能被定义为战争狂,出现战争还没打起来就被自己民众选下去的尴尬。

所以,外交上的绥靖政策恰恰是国内反战情绪的一种表现,后来某些史学的观点把二战爆发的根源部分归因绥靖政策,而且忽略英法当时的国内主流民意单纯解释为软弱外交行为,有点不太客观。

关于纳粹德国的排犹运动

世界近现代史课程里,会提及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对犹太人的系统性的种族灭绝,手段残忍毫无人性,这也是战后纳粹被定义为反人类的非法组织的的重要依据之一。

但是被教科书忽略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纳粹和希特勒早期都是通过民主选举,以绝对的优势击败其它党派和政治团体而登上德国权力的核心位置的。甚至直到二战中期,希特勒和他所领导的纳粹党都拥有着很高的国内支持率。

反犹排犹并非始于二战,早在纳粹党兴起之前,整个欧洲甚至包括英法荷比等国,对犹太人大多持较负面的态度,其中原因就不赘述了。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让普通德国人对擅长玩金融的犹太人的反感达到了爆发的边缘,希特勒和纳粹党也敏锐的捕捉到了德国民众的厌犹情绪,为了获取更大的支持率,不但顺应这种民粹情绪,还适时的火上浇油推波助澜。

在纳粹党牢牢掌握了德国军政大权以后,继续推行更加严格更加系统化的反犹政策,这个时候已经很难辨别反犹究竟是手段还是是目的了。

关于希特勒的“战略模糊”

其实早期刚刚登上德国政治舞台的希特勒,其国家战略还是相对保守一些的,一段时间里他甚至一直把打败法国当作类似于我们五六十年代提出的超英赶美那样的宏伟的目标。但小胡子不希望纳粹党和德国人看出他的胆小,从而影响其政治号召力,所以在国内公开场合里依然要不断为德国军政体系树立天下第一武力值的信念。

对外,则实行战略模糊的外交政策,简单说就是不告诉周边强国我到底想干什么,你们就猜吧。

合并奥地利之前,他非常担心英法干预,甚至都不敢公开直接鼓动奥地利国内的纳粹亲德势力。结果后来几乎一点阻力都没有遇到就吞并了奥地利,打这时候起,希特勒就觉得英法可能就是个纸老虎了。

想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同时又深深担心英法等国阻挠,生怕吃不下去卡在喉咙里时候还被英法联合揍一顿,同时再被东边虎视眈眈的苏联挖去一块肉就更得不偿失了。

没想到英法国内反战情绪高涨,英法政府就先怂了,慕尼黑协定让希特勒不但没什么损失还获利颇丰,国内国际声望一下子提高了不少。

后来全面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其它地区,说是纳粹德国强占,其实也是当地老百姓半推半就的加入了,跟着隔壁强国混,怎么也不会太差吧。

这时候希特勒和整个德国都认为英法实打实的纸老虎了,和苏联秘密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后,完全就不把英法放在眼里了,直接出兵踩了英法的“红线”波兰。

再后来纳粹德国军队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横扫北欧西欧,两周半占领比利时,5天占领荷兰,一天占领卢森堡,4个小时占领丹麦, 占领号称拥有当时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也就用了不到六周。

虽然主要功劳归功于德军的先进战术,但希特勒的战略模糊政策也为其奠定了较有利的国际政治环境,直到进攻苏联起,才让美英苏不得不开始联合。

二战后,美欧等主要强国基本上都采取了较为清晰的国家战略,甚至冷战时期与美国西欧对抗的苏联,也没有采取模糊战略的意图,这也是冷战始终没有变成热战的原因之一。

时至今日,美欧诸国国民对于采取战略模糊的新兴强国,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天然的警惕和畏惧甚至敌视情绪,既有其自身的社会原因,也有部分是因为希特勒和纳粹政权给他们留下的政策阴影面积太大了。

题外话

从整体上看,德意志民族的某些优点显而易见,整个民族特性就是务实高效专注,诞生了大量的音乐家哲学家科学家工程师。看过德剧《Dark》的观众最深的感受就是这个民族深入骨髓的那种逻辑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理性且睿智的民族,在狂热的民族民粹主义支配下,也做出了试图统治全世界和种族灭绝的疯狂举动,可见民族民粹主义的危害有多大。

 2 ) 蒋介石与谭嗣同

影片中张伯伦的形象很高大,他不惜牺牲自己声誉,拯救天下苍生。但是无论张伯伦动机如何,这都不是绥靖合理的理由。为张伯伦绥靖喝彩的人,是不是不知道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卑微命运,他们只能在会议室门口等着;是不是不知道捷克斯洛伐克最终被德国吞并;是不是不知道奥地利、波兰等国民众的境遇;不知道西班牙内战;忘记了犹太人的悲催命运;更是忘记了1930年代的中国也是绥靖的牺牲品。为张伯伦绥靖喝彩的人,潜意识中的观点是二战必定爆发,张伯伦延迟了悲剧的发生。如果战前的领导人更有勇气更有智慧,二战一定会爆发吗?坏人为所欲为,所谓的好人萎缩不前,难道会使这个世界更美好?

影片最后打出的字眼是 “THE EXTRA TIME BOUGHT BY THE MUNICH AGREEMENT. ENABLED BRITAIN AND HER ALLIES TO PREPARE FOR WAR AND ULTIMATELY LED TO GERMANY'S DEFEAT.”认为正是张伯伦的绥靖为英国获得备战时间,这是是英国最终获胜的原因。那是不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是苏联最终获胜的原因?是不是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是中国抗日最终获胜的原因?

要想洗白可以,能不能换种漂白剂?否则很难悄无声息地把一个黑人洗成白人。

但是这部影片还是很有张力的。德国男主角充满了谭嗣同式理想主义的气概。他参加了反抗希特勒组织,终于走到了元首面前,却没有拿出手枪。后来,女人问他:“你还想继续吗。”“我们还有别的选择吗。”“总有一天他们会把你绞死的。”“我知道。”边流泪,嘴角却有了笑意。这是对死亡的不屑。之前,朋友曾邀请他去英国避难求生,他拒绝了,说:“我爱我的国家”;“我们不能选择生活的时代,但可以选择如何回应。“在物质主义洗礼之下,我们都失去了这种“我自横刀向天笑“的气概,面对法西斯阴狠的狼牙棒,又有谁敢挺身而出呢?四星给谭嗣同们。

 3 ) “於是你我在深淵前對望一眼。”

業餘二戰歷史愛好者終究還是沒逃過英德——倫敦與柏林,歐洲城市中融優雅,漠然,野心與浪漫于一身的集大成者。 Hugh和Paul恐怕是由刻板印象塑造而成的典型英國人與德國人。身上仍然殘留一點年輕時的理想主義,狂熱和偏執,可最終在走進政壇後面目全非,這是獨屬於他們的“mad generation”。 Paul的張揚與驕傲永遠留在了32年的牛津,在柏林隨處可見的暴力與混亂使他愈發陰鷙沉鬱,由輕信希特勒復興德意志帝國、使國家從一戰戰敗中走向光明的承諾,到意識到其真實意圖並積極走向反抗,標緻著他在政治上逐漸走向成熟。但知識分子的理想主義仍然是他的禁錮,Lena受到的傷害逼迫他走上抗爭和顛覆的道路——他永遠無法拋棄德國,也受不了良心的譴責。電影中Hitler和Paul的幾次對話和眼神交流遠遠少於Hugh和Neville之間的交流,但Paul顯然瞭解元首的急劇膨脹的野心,而Hugh澤一開始就對首相和大英帝國抱有幻想,首相拒絕推遲簽字使他對自己的政治生涯和國家的未來感到幻滅,但他選擇辭職其實意味著他從來不曾真正瞭解首相。 Neville是一個真正成熟的政治家,也是深受歷史誤解的帝國首相,他支持綏靖,但並非處於懦弱,而是深知戰爭帶來的災禍。為此他賭上一切,逼迫希特勒在世界面前許下信誓旦旦的諾言。Neville的悲哀在於他冥冥中早已知曉戰爭不可避免,自己的一切努力皆為徒勞卻仍不願放棄他的talk,discussion和negotiation,他絕不是一位殺伐果決的領導者,最多算是守成之君,但這絕不意味著他維護和平,試圖保護國家的道路不正確——僅僅是不適用於希特勒這樣的野心家罷了。無論電影本身是否刻意地美化Neville在戰爭邊緣所扮演的角色,他都值得被歷史理解,或諒解。 另一點值得玩味的是Paul和Hugh之間的關係,他們必然彼此瞭解,但無論是在學生時代還是各為其主之後,他們之間似乎一直有主動與被動之分。Paul極其自然地主導這段關係,由他選擇結束,也由他開始,Hugh採取的態度帶有英國人特有的客氣疏離,自尊心極高,在發現矛盾難以彌合之時選擇逃避——在這一點上不難發現,Hitler恐怕就是思想偏執極端化的Paul,而Neville是Hugh選擇在英國政壇發展下去的終極形象。 他們是彼此的鏡像,在對方的眼睛裏看見自己。 也許這是一種民族個性和國家刻板印象的投射。雖說我一向更喜歡宿敵交鋒時的那種矛盾而迷人的張力,但不得不承認,在兩個幾乎敵對的國家為了同一件事披荊斬棘也同樣是攝人心魄的羈絆。像是在於既定的命運對抗,而我逆風而行之時,相隔千里的你也在走向同一個方向。顯然在精神上遠勝過某些貌合神離或是相愛相殺的人們。 英: There are always hope. 德:We are better off without it. 被感動到的點是英國的首相秘書拉住德國外交官的衣袖,說其實你不必去抗爭。 說起來倒也有趣,我願意犧牲一切以避免這場戰爭,唯獨無法讓你去冒一點風險。 是的,你我都可以隨波逐流,但我問你,你會不會愧疚有沒有後悔有沒有想過拋下一切去做“mad generation”中的一員。我知道你想過,你也會去做。 也許我們就從此再也不見。你的國和我的國沉淪於戰爭的深淵,世界浸潤在血與火之中,鐵十字陰冷的金屬光澤映在你藍色的瞳眸裏。那藍色的溫度是否也在逐漸褪去,就像我們三個一同走過的時光一般飛逝,溺死在柏林或倫敦的風聲裏。 於是你想起曾經在那深淵前與我對望過一眼,我們都有機會避免或逃離。但誰也沒做到前者,也沒想過去做後者。 Eventually, we are in this war together, as friends and as enemies.

 4 ) 历史就是个芭比娃娃

片尾字幕说“张伯伦争取了和平备战时间,为盟国最后赢得二战作出了贡献”云云,一下子气乐了。

德国在希特勒领导下从扩军开始,先是进军莱茵区,然后吞并奥地利,然后苏台德,再然后吞并捷克,入侵波兰,这一步步其实都是在试探英法的底线。张伯伦的愚蠢不是他一个人的愚蠢,是当时英法国民的人心所想,人人都不想打仗,尤其是为一个不知哪“嘎那角”的外国地方打仗。但是这种愚蠢把一个小心翼翼的前一战德军小兵培养成了自大疯狂的魔鬼。英法国民为了找替罪羊,就把屎盆子全扣张首相头上了。这才是历史的真相。不管怎么说,当时也好战后也罢,绝对也得不出一个“绥靖政策为盟国赢得胜利做出了贡献”的说法吧?有没有贡献,你得看这一年和平期双方在干什么呀。英法人民是安心享受和平,哪有抢时间备战。德国则是在心满意足地消化战利品,象是狮子吞食捕杀的羚羊,继续不遗余力地扩军,为下一轮冒险积蓄力量。

两个男主剧情设计上有太多“蹭热点”历史大佬的感觉。希特勒出席国家首脑会议临时找一个并非近卫的小干事借手表?张首相会找一个临时翻译修改外交事务演讲稿?来来去去都是加戏。

德国男实在是热血中二青年,居然直闯他国首相住处劝说国家大政,还要争辩、抨击首相的认知。你搞毛啊,哪国首相会信任这样一个不着调的青年外交官?拿把手枪到希特勒面前却又傻了,不敢开枪,还在哲学思辨“我怎么有权利”开枪?!

苏台德事件前后的希特勒,在德国人民心中那是什么形象?将一战惨败的德国经济上变成了强国、军事上收回了被占领领土、生存空间上拓展取得了“自古以来”的德国疆域,而且让英法和平相处没敢开战。这是妥妥的光芒万丈的伟大领袖啊,连犹太人也只是受了点小伤害,根本还没出现集中营大屠杀的致命硬伤。你个中二青年凭什么就敢说人家是恶魔,要刺杀人家涅?!你又不是从二战后穿越过去的。

所以在张伯伦眼中,希特勒全心全意为德国谋利益,这是可以理解的,是个好领导啊,你冒冒失失地要求我们不达成和约,你什么意思啊,难道非要双方开战?你是不是捷克间谍啊!

就德男主的动机来说,是因为眼光超前,凭一份会议记录步明确了他会发动世界战争,是人间大魔头,是没法说服老牌政治家们的。如果刺杀被捕了,德国人会说,真实原因就是一个爱人因为犹太身份遭遇迫害,才这样敌视希特勒。对比他们酒馆决裂那段看,这个转变也太猛了。

 5 ) 慕尼黑协定的补充:看似不情愿妥协 实则出卖给了恶魔

本片开始之时实际就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时刻了。但是实际上翻看史料后 希特勒希望做到的是通过武力恐吓(即调集廿余个德国步兵师于Sudetenland边境 )爱德华贝奈斯总统自愿“交还”Sudetenland。 然后并未如愿,贝奈斯调集33个师于边境于其对峙。 元首恐吓贝奈斯计划失败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元首选择了另一个恐吓的目标张伯伦,这个目睹过一战残忍的老头。因此也就有了为什么希特勒在影片中会同意参加慕尼黑会议 因为这其实就是希特勒想要的。而目睹过一战残酷的张伯伦会明知希特勒的野心还是欺骗自己,背信弃义抛弃了大英帝国白纸黑字曾承诺武力保护的捷克斯洛伐克。

而其实吞并Sudetenland后 德国军工进一步提高 科达军工厂生产的武器甚至一直源源不断的供给着德国军队甚至直到柏林保卫战 。

因为一厢情愿的想法,张伯伦出卖了自己的盟友一个同样的民主国家的领地给了独裁的纳粹德国。而换来的只是一张联合声明 上面的签名还是希特勒用铅笔写的自己的缩写A.D.

而慕尼黑协定不但增加了德国的国力 也令希特勒的在国内的个人威望达到了新的高度。至此在希特勒看来 日耳曼民族的伟大复兴从收复历史固有领地开始已经不可阻挡的启程了!

 6 ) 国力决定一切

2022.02.26

这部电影里的希特勒是最不像的一个,连希特勒的标志性特征的没有显现出来,难不成英国就找不到一个和希特勒长相稍微接近一点的人吗?黑一个长得不像的希特勒功效减半。

保罗·冯哈特曼从狂热崇拜纳粹到成为反希特勒的秘密团体成员的转变过程和她的女友莉娜因犹太人身份遭到纳粹迫害和摧残有很大关系。在当时的德国反犹属于政治正确,已经达成全民共识,个人及亲友受此牵连只能自认倒霉,德国人的骨子里缺乏对国家暴政的反叛精神和勇气,“我们不能选择生活的时代,我们能选择的就是回应”,像保罗这样能够参加反希特勒的秘密组织已经难能可贵了,“希望就是等着别人去行动,我们不抱希望反而更好“,但是软弱的表现还是让他们最终一事无成。

世界处在二次大战的边缘,勒加特和保罗·冯哈特曼这类小人物的努力杯水车薪,英国首相张伯伦等大人物的争取也只是迟缓和延误,决定战争进程的还是纳粹希特勒的决心和实力,即使张伯伦采纳了保罗的建议,不和希特勒签署苏台德地区协议,以当时德国全民一边倒的拥护希特勒,希特勒的威望如日中天,德国向外扩张的决心已定,德国国防军的将军们有几个敢逆势而动值得怀疑,所以英德和平联合声明仅维持一年,最终张伯伦功亏一篑,遭到严厉谴责,引咎辞职,凄然下台。

强硬派丘吉尔的上台成为必然,而欢呼丘吉尔上台的民众里大部分应该是一年前为张伯伦鼓掌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就是张伯伦所说的民众。不过张伯伦至少说对了一点,希特勒的背信弃义是把美国拖进二战泥沼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时的美国是决定同盟国胜负的重要砝码,也是唯一筹码。

 7 ) 一触即发

这部电影拍摄时候朋友路过还录下了剧中很多取景,当时我们还在说这些万字旗应该是在拍慕尼黑协定有关的故事。看到电影里风起云涌的一幕幕是在我生活的城市,感觉无比熟悉和亲切(虽然用在战争片里“亲切”二字残忍了很多,但当年的会议厅这些严肃地见证了历史转折点的建筑都被战后的美军羞辱般地改成了音乐学院,周边的大广场也是我们经常光顾的夏日游乐场。)作为第三帝国的发源地,慕尼黑大学作为第三帝国思想体系的发源地,电影里慕尼黑这座小城见证了《慕尼黑协定》这暗潮涌动。

剧中1932年两个男生在慕尼黑的一家小酒馆在争论投票选举、争论希特勒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时,德国小哥说“撇开他对犹太人的种族歧视,他带德意志民族重新感到了骄傲”。听完这句话我顿悟,被一战打压太强烈的自卑的德国人,确实是在希特勒的带领下找回民族自信,所以不难理解有些人们偏执地、愚钝地、没有头脑般地拥护他(这点希特勒在读晨报时和德国小哥单独谈话中也凡尔赛来着)。而后一次,两位男主在游说张伯伦失败后去看昔日好友病榻后,德国小哥说“现在我不能撇开种族歧视迫害犹太人这点来谈论希特勒了,因为what he did to them, will do to us”

张伯伦也不算是没有功劳,虽然观影中我很厌恶他的不抗衡。但看完全剧,也明白了他的谋定而动,他知道只要希特勒还在战争在所难免,不如为自己找到盟军、为盟军赢得时间。

说会那个德国男孩,他最终面对气场强大(但感觉演希特勒的演员没演出来这种气场)的希特勒,面对他说的“周围的人都很懦弱”时,没能拿出枪来,终败给了被希特勒点中的二字“懦弱”。但他让我也从一个之前没看到的角度了解到,其实在德国也有很多人在努力地阻止这场战争的爆发。

在这之前,我曾被这个德国男孩的一句话所感动,破晓时分他送英国同学回酒店时,他说“we dont choose what time to live, the only thing we can choose is to fight”

就让他们的美好留在剧首和剧尾的那个夏天吧。那之后,这个世上所有的险恶都喷涌而来,没有那样美好的夏天,怎么有勇气去面对险恶。感觉这部电影可以有续集,虽然续集就是无数战争片里的一幕了,你是空军少校、我是地下反战躲避迫害的前外交官,我们可能真的不会再有交集了,I miss you, goodbye

 8 ) 帝国裱糊匠最后的挣扎

Netflix出品,片子本身质量还是有保证的,尽管剧情内核有点扯,据说原著不如电影好看。

明线虽然是两个年轻人的故事,但暗流涌动的慕尼黑会议才是更重要的暗线,张伯伦和希特勒是隐藏的两个主角。

小时候总是嘲笑张伯伦的Naive,后来读多了几本书,才体会到:这不过是一个帝国裱糊匠试图挽回昨日的旧秩序和传统的最后努力挣扎。奈何时代变了,大人,老派欧洲政客的那一套在1938年的世界已经玩不通了,新的玩家和新的游戏规则已经进场,大变局开始了。

其实这部片子也谈不上给张伯伦洗白,本来他就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无论是傻白甜的张伯伦,还是嘴炮败家的丘胖子,本质上都是根据时代需求塑造的形象。

顺便吐槽一下这片子里希特勒的选角和造型,太出戏了,给人感觉太像戈培尔了

 短评

因为脸多一星 谁不爱看帅哥呢 92组相性真好 人和人之间的化学反应真神奇

6分钟前
  • raku
  • 推荐

1938年英法德意在慕尼黑讨论捷克的苏台德,捷克只能在会场外等待宰割,而今天俄罗斯与美国欧盟欧安讨论乌克兰问题,乌克兰都无法坐到谈判桌上,历史多么的相似。

8分钟前
  • 深蓝
  • 推荐

我的天啊这个角度,真《张伯伦:忍辱负重的黑暗骑士》???(不行,希特勒这个演员完全不行,完全不行,再搞什么啊)

10分钟前
  • Devlali Number
  • 还行

人无法选择生活的年代,但是可以选择如何面对,嗯嗯嗯,领会到了

12分钟前
  • 您老朋友王狗熊
  • 力荐

铁叔、荞麦、巴比伦柏林女主、Jannis、Jessica唐顿庄园小女儿,算众星云集了,历史层面其实展现得还是一般(之前个人论文研究的刚好是这段时期),为主演们多加一星

14分钟前
  • Los🌈
  • 推荐

倒是让我对张伯伦有了不同的认识。

15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推荐

这样一部电影,定位挺尴尬的其实。大的历史框架是不能动的,否则就变成架空历史了;虚构的人物只能在既定的框架里作有限的游走,创作空间相当狭窄,而观众对于最后的结局早就了然于胸;对历史人物的描写也处于暧昧地带,介于写实和虚构之间。那这样一来,作者对历史人物(比如张伯伦)的重新评价,其说服力就会大打折扣了。

18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还行

无功无过,在虚实之间游走的“半”历史片- -被精心打磨的角色性格,着力锐化虚构角色与决定对改变历史进程的重要作用;Jeremy Irons对张伯伦的演绎或许如设计的方向,帮助更多人(至少有兴趣/被片刻说服)重新建构认知。但这并非上课,可以补足什么新奇理论;也非写尽波云诡谲、更花招的类型片;徒留大段生活的琐碎细节以及毫无进展的情绪特写。表达上的停顿阻止它能完全呈现原著的精彩,些微可惜。

23分钟前
  • 基瑞尔
  • 还行

重新为张伯伦翻案,或者说还原出更务实复杂的政治人物,此片相当成功,也得益于之前研究和小说的基础,Irons的表演入木三分。造成戏剧冲突的小人物视角和动作其实并无关大局,更为可信。

25分钟前
  • novich
  • 推荐

张伯伦对英国肯定是贡献巨大,看看皇家空军在38年秋季的战备细节,就会知道如果战争提前一年在38年秋季就爆发的话,英国真的很难扛下来,道丁的防御体系根本来不及建成,即便拖到39年秋季开战,若没有战争之初一直到第二年敦刻尔克战前那大半年的phony war的继续拖延,英国要应付BOB仍然很艰难,40年下半年的BOB都扛得那么难,试想想提早两年?德国空军经过了西班牙内战的演练,皇家空军有什么(喷火38年8月才刚入役,更别提对C&R体系至关重要的CH和CHL雷达站建设进度)?这种为国家利益牺牲个人名誉的人是很难做的。再加上一战的惨痛阴影笼罩着他们这一辈人的记忆,对再一次大战争爆发重蹈覆辙的恐惧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一国首相首要关切的自然是本国利益和存亡。

26分钟前
  • Favillae
  • 推荐

连着看了两部德国新拍的关于二战前时期题材的影片,都是德国人对他们自己的那段历史的反思,也可称为德国的“伤痕文学与电影”,反思自己的历史,特别是那些错误、罪恶的历史,值得关注和肯定。本片是部传统风格的历史片,以希特勒和张伯伦等战前召开的“慕尼黑会议”、出卖捷克领土的真实历史事件为纲,虚构了两位首脑身边、参加会议的德、英两个年轻人的故事,戏剧性、可看性不错,制作也到位。网友们对该片的历史观和虚构情节有不少争论,评价不一。我缺少研究不去评论,只是觉得今天看它,还是很容易联想到当前美俄在乌克兰危机的外交政治斡旋、博弈,似乎历史永远是在重复,教训很难被吸取。对历史、政治有兴趣者可以看看。另一部电影《法比安》则是一部很个性化的文化艺术片,内容没这部丰富,技艺上不错。另谈。

30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导演最后一行字幕坐实他脑中的片名其实是「张伯伦:被误解的英雄」

34分钟前
  • 水包酱
  • 还行

有意思。Hugh和Paul才是真愛吧?Paul那前室友党衛軍愛Paul,看到Paul和Hugh眉來眼去、受授不清,氣坏了。

36分钟前
  • 身是客
  • 推荐

源于自然崇拜和英雄崇拜,寄托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一种自然的、自发的、未收到摧残的状态,肯定就像这样:各路神灵遍地,见神就拜。古希腊就是如此,那些原始民族的也都是如此。像和某这样的一神,肯定是大规模蛮族入侵和征服的结果,一神的背后是血流成河、杀人如麻,它们先是靠杀人来普及信仰,后来信仰本身就成了杀人的理由,一神是人类精神的怪胎,是这个世界的灾星。民间,才是本来的样子,才是真正的、欢乐的人间烟火的样子。

39分钟前
  • 张星翰
  • 力荐

第一次看慕尼黑协议的片子。一开始的盲目追随,到后来身边挚爱的人受到连累,才发现纳粹的可怕。张伯伦说他只是拿着手上的牌来去打,让我变成小丑只是很小的代价,如果真的违背了协议,那就让全世界都看看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41分钟前
  • 劉二智
  • 推荐

爱情就是和你分享一支烟,再屏息一起吐出(。

42分钟前
  • 墨殊
  • 还行

张伯伦牺牲了自己的名声,却让全世界看清了希特勒的真面目,并且为英国和盟军备战准备了时间,最终打败纳粹……这简直是「一盘好大的棋」。

44分钟前
  • 山微漾
  • 还行

很不理智地打了五星。毕竟角色是虚构的,整部电影的定位只能作为增进理解历史的一种途径…不过确实对张伯伦的印象有所改变,主创对绥靖政策明显是不全盘否定的态度。虽然是虚构故事,但不得不说这种基于历史的setting还是让人很有真实感,有些桥段拍得挺紧张的,希特勒的形象也很…有威慑力。我承认…整部电影的时代背景设置,两位主角的身份形象设定…我都好爱😍原本抱着严肃历史片的预期来的,没想到嗑到了知道能嗑结果竟然这——么好嗑的cp,意料之外多的戏份,完全可以说双男主了吧😍无语…真的好尊…好带劲儿…德国人和英国人重逢时的对视,分享的一支烟,嗑死谁了,可惜时代洪流如何凭一己之力阻挡…夏日不再,乌云将至。还蛮喜欢对当时德意志人民那种无意识狂热的诠释刻画。Jannis片中形象好帅,荞麦德语说得挺不错,可爱。

46分钟前
  • 待拆乌托邦
  • 力荐

卡司里老的少的好演员这么多,电影拍得不错也是理所应当,也确实扭转了我对张伯伦的一些看法,大概是最近几天看了点一战相关吧,多少能够理解他避战的怀柔立场。然后看到演ss的八月和演反抗军杰尼斯的对手戏就一边感叹德国演员中青年交接棒,一边又有点想笑,德国电影圈子这么小,这些人不是在演nazi就是在演jew的路上,再不然就是国防军,反正谁都跑不了

48分钟前
  • pissoff
  • 推荐

人类高质量男同片 /// 可以为了结尾升四星……未来有太多比夏日的那场决裂更残酷的事情。

52分钟前
  • 喜得泥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