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姝奇缘

剧情片法国1987

主演:若埃勒·米凯尔,杰西卡·福德,菲利普·劳登巴赫,让-克洛德·布里索,碧翠丝·罗曼德,玛丽·里维埃,大卫·洛克萨维奇,法布莱斯·鲁奇尼,Mr. Housseau,Mme. Housseau,Fran?ois-Marie Banier,Yasmine Haury,Gérard Courant,Jacques Auffray,Haydée Caillot

导演:埃里克·侯麦

播放地址

 剧照

双姝奇缘 剧照 NO.1双姝奇缘 剧照 NO.2双姝奇缘 剧照 NO.3双姝奇缘 剧照 NO.4双姝奇缘 剧照 NO.5双姝奇缘 剧照 NO.6双姝奇缘 剧照 NO.13双姝奇缘 剧照 NO.14双姝奇缘 剧照 NO.15双姝奇缘 剧照 NO.16双姝奇缘 剧照 NO.17双姝奇缘 剧照 NO.18双姝奇缘 剧照 NO.19双姝奇缘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7 15:25

详细剧情

影片分成四个小片段,讲述了持有不同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两个女孩的友情。单纯、热情的蕾妮特(若埃勒·米凯尔 Jo?lle Miquel 饰)是一个乡下女孩,慵懒、阴暗的米拉贝(杰西卡·福德 Jessica Forde 饰)则来自巴黎城里。第一段故事名为“蓝色时光”,讲述了她 们的相遇。米拉贝骑车去乡下游玩,结果自行车坏了,乡下姑娘蕾妮特帮她修好了自行车。两个女孩互相产生好感,交谈甚欢,决定一起去巴黎上大学。第二段故事发生在一个咖啡馆中。蕾妮特被侍应误认为女骗子,对她处处刁难,米拉贝到来之后帮她解围,两人对待此事有着截然不同的解决办法。第三段故事中,她们对社会边缘人乞丐、小偷、骗子进行了不同观点的讨论。最后一段故事中,她们打了一个赌:蕾妮特能否坚持一天不说话。结果,蕾妮特假装成哑巴少女,米拉贝成功地将她的画卖给一个艺术品经销商。

 长篇影评

 1 ) 双姝奇缘 -- 生命中的温柔片段

       故事1:宁静的乡下,来自巴黎的女孩米拉拜尔偶遇了热心肠的乡村少女雷奈特。米拉是一名学生,正在学习生态学知识,而雷奈特则打算去巴黎读书,学习一门可以维持生活的手艺。雷奈特在乡下有一个小房子,她给米拉看了自己的超现实主义画作,并邀请她一起居住一段时间。于是悠闲的乡下没有了城市的喧闹,雷奈特带着米拉到处闲逛,和山羊们玩耍,参观当地老伯的农家大院,在绿色的草坪上倾听自然的声音。雷奈特邀请米拉在午夜时分来到树林里,在四下漆黑的寂静之中需找一种所谓的“蓝色时刻”,这种时刻无法言传只能亲自体验。第一次被过往的汽车搅和了,她们又试了一次,结果终于发现了“蓝色时刻”。她们都非常开心,载歌载舞。
       故事2:热闹的巴黎,米拉邀请雷奈特住在一起体验城市的生活。雷奈特每天都要去学校上学,有一天放学,米拉约她去一家咖啡店喝咖啡,却因为没有准备零钱而被老板怀疑是一个“吃霸王餐”的小偷。米拉觉得是老板刁难她们,便拉着雷奈特跑走了;第二天雷奈特主动上门将钱偿还给老板,并将之称为是自己的“原则”。店老板收下了钱,觉得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故事3:米拉有时和雷奈特逛街,因而会遇到很多弱势群体沿街乞讨。习惯了这些的米拉认为,钱只应该给那些她认为看上去值得信任的人;雷奈特则认为施舍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眼光,而是一种表达爱的方式,即使被骗也无损于这种爱心的表达。
       故事4:雷奈特生日那天,米拉在超市里正准备买礼物,意外地遇到了一位正在行窃的褐发美女,超市的检查员正尾随在其身后,注意力完全放在了她的蓝色手提包里。米拉看到了这一切,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她趁着那位美女付账的时候突然将蓝色的包夺走,而检察官由于没有意料到这一点而只好把褐发美女拦了下来。米拉在超市外等候着,结果那位美女被放出来后立即上车离开了。回到家里,米拉把这件事告诉了雷奈特,并声称自己是想帮助那位女孩,给她一个反省的机会;雷奈特则非常生气,认为她这么做只会使事情变本加厉,只有当那位女孩接受惩罚才能真正反省。两人争执不下,终于米拉告诉了雷奈特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她觉得城市的生活太过单调,完全没有小说里的那种激动人心的场景,因此她想体验一下这样的时刻。雷奈特听过后大为震惊,因为她一直认为城市生活充满了奇遇,一点也不单调。
      故事5:雷奈特始终认为,自己只愿意帮助那些能够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反省的“迷途者”,米拉则不以为然,认为她只是将城市里的人看得过于单纯。一天,雷奈特在地铁遇到了一位自称没带够钱的人,并因为善心给了她钱;后来因为没有零钱,雷奈特不得不向别人寻求帮助,结果没有人相信她。这时她发现了那个借她钱的女士正在故技重施,于是她上前拆穿了她并要求归还原来的钱。那位女士起先用各种理由回复她,后来激动地哭了起来。雷奈特看着这个可怜人,无奈地摇摇头,放过了她。
      故事6:雷奈特没有生活费了,因为只能回到乡下。米拉建议她想想办法挣钱,她想起了自己的朋友认识画商的人,于是想试试看能不能通过卖画度过眼前的难关。画商让她去面谈,为了给不善言辞的雷奈特鼓气,米拉决定假装顾客在一旁见机行事。画商对雷奈特的画很认可,但他只愿意提供分期付款的方式,也就是如果画只有下家才会给她全额的钱。雷奈特非常不甘心,但她又无可奈何,只好打算离开;米拉这时站了出来和画商理论,并乘着有其他顾客的机会大吵大闹,画商只好同意现场付全额。米拉和雷奈特离开后,顾客果然看中了雷奈特的画,画商立即将价格提高了一倍。
     
       这部1987年的电影充满了侯麦式的标签:话痨、优美的自然风景、细腻而易被忽视的情感、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诗歌与画、令人会心一笑的时刻。都市与乡村少女相遇的故事让人想起1997年林正盛的电影《美丽在唱歌》,但没有成长的不安,也没有若隐若现的同性恋情结,更多的是侯麦式的主题,也就是价值观的碰撞。两个女主角从一开始乡下的相遇就体现着各自对生活的态度,有相重合的,也有相反的,但并不妨碍她们成为好朋友。雷奈特仅仅通过不多的谈话就认为米拉与自己很像,我想大概是因为她们都对生活,对自然都充满了憧憬的缘故。当午夜两人不约而同地起身需找“蓝色时刻”时,一种深刻的情感已经印入了两人的友谊之间。
        在城市里,文化冲突不断地上演。故事2中的咖啡店员咬定雷奈特是个骗子,很大程度是将其乡下人的身份加入了偏见(从他对其他城里人的态度对比可以看出);在对于社会正义的讨论与实际行动中,米拉和雷奈特可谓两种典型:米拉是对城市生活早已麻木,对人之言语存在很强的戒备心,但内心深处又十分渴望改变;雷奈特却因为城市生活经验不足,对城市的流转变化感到的更多是惊讶与神奇,她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也愿意去救济她认为值得救济的人,却因对城市里的游戏规则认识不足而容易受到欺骗。
        最后的买画故事把我感动了好一会儿,但仔细想想其实这是一种真实友谊的显露。侯麦喜欢用道德与文化来思考人物的行为,这个故事实际上有一种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妙趣:用无声来对抗有声的抗议——细细想来没准是隐射乡村的自然之声对抗城市的人造之声,骨子里其实是文化之间的碰撞,最终还是得依靠米拉的“声音”来解决欺骗。可以说,城市化的轨迹之下,乡村的未来会何如?这里似乎可以看出点儿端倪。实际上,你若只是用心体味,也会为两个真诚而可爱姑娘的行为所感动,而终归到底,实际上是被我们自己的生活所感动——前提是我们还能有这种细腻的生活触觉。

 2 ) 能懂侯麦,是一种幸福

黎明前有那么一刻,夜间的鸟儿睡了,而早间的鸟儿还没有醒。这一刻,自然是绝对的寂静,它非常短,只有一分钟,称为“蓝色时刻”。 当热情的乡下女孩蕾妮特兴奋地与来自巴黎的朋友米拉贝分享这难得的时光时,一辆车驶过,打破宁静。 少女蕾妮特急哭了:“为什么会这样!蓝色时刻多么短,而你天亮就要离开了,我想让你知道它有多么美,可这一切都毁掉了!” 侯麦的世界就是这样。不懂他的时候,是矫情。开始懂的时候,才觉得是自己太糙。如果有天真能亲自体悟,那不仅仅是幸福,是一种奢侈。

 3 ) 当我们在争论的时候

昨天看了一部老片子,1987年的老电影《双姝奇缘》,气质清新如同油画,美得令人眼前一亮。 整部电影由四个特别的生活片段组成:“蓝色时刻”、“咖啡馆的男人”、“乞丐,小偷和女骗子”、“卖画”。 乡下女孩蕾内特遇到了来自城市的米拉贝尔。 米拉贝尔的自行车爆胎了,蕾内特好心肠地帮助她修理自行车,并邀约她一起看“蓝色的时刻”。 夜里,她们起来,去到室外,聆听夜深人静时,来自自然的“宁静”。然而远处来的杂音却打破了这份静谧。 蕾内特惋惜痛恨地哭了起来——这次她俩一起感受“蓝色时刻”的机会被破坏了。 而贝尔则不断耐心地安慰她,答应再留一个夜晚,这样她们就可以再次拥有机会一起感受“蓝色时刻”。 “蓝色时刻”是什么呢? 它是夜深时,所有人都安眠了的那份宁静。 人类都休息了,他们不再出来干扰,而是把整个世界都交还给自然万物。 第二天,蕾内特带着贝尔在乡下四处游览。 羊圈、农村、风吹草低见牛马…人总是能迅速地融入环境中,尤其是自然里。 来自城市的贝尔,独立自信、看似疏离实则温柔;而乡下的蕾内特,亲切又富有原则、能够沉浸于自我的世界。 她们成为了好朋友,并一起相约在巴黎合租上学。 来到城市的蕾内特,失去了在乡下时的那份了若指掌,有些找不着北。 毕竟城市看起来,就是座构造得宛如千篇一律的迷宫。所有的十字路口、公交车站、百货大厦都看着那么雷同。 她向路人问路,却问到了两个不同的方向,甚至,他们已经不关心她的问题,而只是在争出自己的方向是对的。 而后,她找到了早上与贝尔约好的咖啡店,却遇到了蛮横无理的咖啡店店员。 这个男人真是太讨厌了。他的心里只肯相信自己的偏见,认为她就是个骗子——不自备好喝咖啡的零钱,拿一张面额巨大的钱出来就是为了让他找不开从而赊账,这是什么道理? 甚至对待旁边的客人都比对蕾内特要来的恭敬——他就是欺软怕硬,看蕾内特好欺负。 而当贝尔来的时候,他才相信蕾内特没有骗他,她真的是在等朋友。结果因为贝尔也只要一杯咖啡而阴阳怪气起来。 贝尔与他据理力争:谁规定了喝咖啡找不开零钱就是客人的问题?她们并非不想付钱,而是他咄咄逼人,不肯收钱找钱。 于是贝尔拉着蕾内特偷偷跑掉了。 回去后,蕾内特坚持自己的原则,找到了零钱回去支付给那个咖啡店店员。 而贝尔却认为她不用这么做,她认为这是那个店员自找的。 来到城市,远离了简单纯朴的乡村,环境变得复杂了,她们之间对于事物的意见差异也显露出来了。 第三个片段。 她们在大街上看到了乞讨的乞丐。蕾内特认为无论如何都应该帮助他们——给他们一些零钱。 而贝尔却认为像这样的人巴黎至少有15000个,是帮不过来的,并且这些人里有些人可能只是假装的。 但是她依然受到蕾内特的影响,遇见乞丐,尽可能的将零钱给他们。 这时她在超市目睹了一个小偷的偷盗行为。 小偷将看中的东西塞进自己另一个袋子,而在她背后,超市的监督员正盯着她。 等到小偷要去付账时,她抢走了小偷放置赃物的袋子离开,而小偷却被监督员留下检查。 贝尔并不是想抢小偷的东西渔翁得利,而是她想让小偷免于被发现纠责,等小偷从超市出来,她想将赃物“还给”小偷,小偷却没看见她,开车走了。 蕾内特听完这件事,认为贝尔简直是在助纣为虐。这样做并不能让小偷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并悔改。 而她也遇上了个骗子。 蕾内特在车站买票,一个女人上前向她“要”了六珐琅,说自己钱包丢了(总之没钱)。 结果蕾内特错过了自己的班车,身上的钱又不够再买一班,她也向路过的行人寻求资助,却撞见了那个女人的再次行骗。 她向那个女骗子索要刚刚她给出的钱,并指责她为什么不去工作而在这里行骗。女骗子被说得哭了起来,述说起自己的不幸和无能……蕾内特立马心软,原谅了她…… 这个故事里,换一般人,遇到这些人要不就大声喊叫让大家对他们进行批判,要不就是唤来警察把他们绳之以法。而无论是贝尔对小偷还是蕾内特对骗子,她们都出于善良对他人错的行为进行了宽容。 并且给我们一种探讨的余地,面对法律道德所不容的行为,我们的内心究竟是如何看待的呢。 最后一个故事。 蕾内特的家庭支撑不起她在巴黎的生活费与学费,所以她决定卖画来支持自己在巴黎的开销。 她喋喋不休地向贝尔述说自己创作的看法,她不想为自己的画作做解释,却迫于生计,不得不把它们推入交易。她是期待遇上一个自然能懂得的“知音”的。 “画作是作者情感的流露,画作不会自己说话,它是沉默的,它不需要解释。” 事实上,画作是会说话的。 蕾内特与贝尔打赌,看蕾内特不说话的情况下,能否将画卖出。 而贝尔为了帮助蕾内特,就让蕾内特假装成哑巴,看是否能将艺术生蕾妮特的绘画习作卖出去。 画店老板不用蕾内特言语就能从她的画作中听到画的“声音”——它是自由的、仿佛有风的、富有创作力和激情的。 这是不受外界干扰,来自画的“蓝色时刻”。 而他却并不答应立马付现金给蕾内特,因为他需要一点底注,谁知道蕾内特的画是否真能卖出去呢。 蕾内特不能接受,哭着要离开,贝尔拦住了她并对店主说理——你就是欺负“哑巴”不能说话、不能为自己发声!你这样不人道……逼迫着店主不得不立即将三千法郎支付给蕾内特。 这部电影,可以说十分有趣。 “我保留我确信的,但我也让你保留你的。” 两个截然不同的女孩,时常因为价值观和看待事物的不同而发生争执,但这不能影响她们依然坚持自己的为人处世,以及对这个世界人生百态的宽容和理解。 如果换成是我,可能早因为和人道不同不相为谋而分道扬镳,而她们却依然维持着良好而密切的关系。 这部电影真的十分值得欣赏。 语言流淌着漫游的思绪。 大段的对白,她们各抒己见。 尊重自己的想法,包容他人的态度。 最后,希望我们各得“蓝色时刻”,能有人分享。

 4 ) 集浪漫、冷漠、搞笑一体

何谓奇缘?片中两人偶然认识、思考方式和行为差异极大却能互相扶持走下去,人与人相处不就是求同存异嘛。前面一起体验乡村蓝色时刻、雨天野外就餐的浪漫,中间大城市里逃单、乞讨的格格不入,最后教小孩子意大利语、卖画片段的搞笑,居然融合得如此妙!观影非常舒服,但表达的母题不少,一是友情,个人目前观影史最好的友情片;二是对户外自然的推崇,衬托繁华大都市人金钱至上的冷漠与疏离;三是面对问题,放大困难选择逃避还是直接行动?做事情不能预先失败!!四是言语与沉默哪个才是更真实的自我,沉默才是唯一应有的姿态?

 5 ) 重看《双姝奇缘》:永恒如新的侯麦

早上醒来,照例点开MUBI,查看又有哪些新电影上线。一部名字诡异的侯麦电影作为“当日电影”(film of the day)映入我的眼帘——Four Adventures of Reinette and Mirabelle——直接译成中文是“蕾妮特和米拉贝尔的四次冒险”。自诩看过所有侯麦长片的我,心想难不成哪部侯麦电影被“挖掘”出来了。于是点进播放,一看恍然大悟。哪是啥新片哦,其实就是《双姝奇缘》!法语原名是4 aventures de Reinette et Mirabelle ,Four adventures of Reinette and Mirabelle不过是它的英文直译片名罢了。

既然已经点开,索性继续看下去,反正也没事。虽说这部电影老早前已经看过,但一直没有什么重看的机会。这次毫无预期地重新,倒是一次舒心的体验。整部电影看得我哈哈大笑,实在是好看。与其他侯麦讲述“男欢女爱”的片子不同,《双姝奇缘》讲述的是两个女孩之间的友谊,不仅少掉了关键的男性角色,也没有爱情的影子。这是很让人意外的,如果想到侯麦的招牌正是借爱情刻画男女不同心理的话。

《双姝奇缘》分了四个篇章,每章都可以拎出来单独作为一个短片。两位主角蕾妮特和米拉贝尔来自不同的家世背景,在乡间偶遇。蕾妮特后来到巴黎学画,与米拉贝尔住在一起,由此发生了一系列事情。不只是爱情在这部电影里完全消失,连侯麦热衷的“误会”手法也消失不见。《双姝奇缘》的冲突由两位女性角色迥异的性格引发。蕾妮特从未上过学,通过函授课程获得高中文凭,久居乡间、同时又热爱绘画的她养成了简单纯粹、待人热情的性格,正是她主动邀请米拉贝尔共住乡间,从而奠定了两人的友谊。相较而言,巴黎女孩米拉贝尔有一股浓郁的都市风情,随性、慵懒,懂得变通,而不像蕾妮特那般死板。

性格上的冲突,鲜明地展现在巴黎生活中。如果说第一章乡间生活充满田园牧歌般的美好情愫——标题“蓝色时光”指日出前一小时天色幽蓝的景象,让人想及“绿光”,同样以自然现象为片名——那么,后三章巴黎生活则有都市特有的闹腾与骚动。侯麦借两女孩对事件的不同看法来刻画人物迥异性格。第二章“服务员”展现了初到巴黎的蕾妮特与中年服务生间发生的趣事。因为只有100法郎纸钞和零散的硬币,蕾妮特一时间拿不出6.5法郎付给服务员,两人发生了争执。蕾妮特只能一边尴尬地坐着,等待米拉贝尔到来,企盼她会有零钱解救自己;与此同时,她得忍受咖啡馆服务员抛来的抱怨和白眼。令人想不到的是,米拉贝尔的到来不仅没有解救蕾妮特,反而与服务员产生了更大的争执。一气之下,米拉贝尔携蕾妮特火速离开现场,留下气愤的服务员干瞪眼。

如果说,第二章是蕾妮特与米拉贝尔因为性格差异产生冲突的预演,那么第三章则上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侯麦不惜用长篇“辩论”来阐释两人对骗子与小偷的不同看法。米拉贝尔告诉蕾妮特自己在超市“救”了一位小偷,却把赃物阴差阳错拿回了家,蕾妮特对此感到不解。在蕾妮特接受的教育中(带有浓厚自然主义哲学倾向),像骗子和小偷这类人应该关进监狱,通过惩罚来让他们认识到偷窃乃是不对的行为,从而制止再次行窃。米拉贝尔探问更深层次的问题:为什么这些人会偷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如果说蕾妮特单纯只从偷窃行为来衡量人性,那么米拉贝尔则将人性引申到了社会层面。人之所以偷窃,除了自身的原因,同样也有整个社会的问题。

这两种对于世界不同的看法也体现在对乞丐的不同认知上。蕾妮特指责米拉贝尔对路上遇到的乞丐不予施舍,米拉贝尔则回应那么多乞丐难道每个人都得施舍吗。蕾妮特的观点很简单,乞丐是弱势群体,应该给予帮助,而米拉贝尔认为有些乞丐纯粹是骗子。在火车站,蕾妮特为自己的天真尝到苦头,她因为善心帮助的人原来是个骗子,到处以丢钱包的幌子向路过的人讨要车费。全片第四章最让人感到意外,带有十足的侯麦色彩。因为交不出房租,蕾妮特急需将绘画作品出售,不幸的是,前一刻她与米拉贝尔打了赌,她将一天不说话。那么,她该如何向艺术品经销商推销自己的作品呢?何谓“艺高认胆大”?我想这就是了。侯麦不仅自己给自己挖了个巨坑,而且完美地填平了它。在米拉贝尔巧舌如簧的帮助下,蕾妮特卖出了自己的作品。最终像大多数侯麦电影那样,皆大欢喜。

侯麦电影的趣味,一方面来自精巧的剧本和精妙的台词,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演员精彩的表演。我们甚至可以说,侯麦的电影既属于当下,也是永恒的。无论什么时候观看(还是重看),它都像新的一样,等待着我们。这些电影创造出独有的世界,让人徜徉其中,回味无穷。侯麦电影的永恒性离不开他的古典主义趣味。可以发现,侯麦电影剧本结构之精巧,吸收着法国古典戏剧的滋养。看似随意,实则有着精妙的结构设计,谋篇布局处处匠心。侯麦懂得用一种自然主义的影像风格和表演将剧本结构上的匠心掩盖,随意说出的台词实际上每句都有妙用。我想,这是侯麦电影之所以散发着永恒魅力的根本原因,他既是新的(“新浪潮”),也就旧的(“古典主义”)。过去的观众、现在的观众和未来的观众,看到的都是同一部侯麦电影,古典又新颖。而他遍布全球的学徒们——洪尚秀、布哈克、滨口龙介、竹原青……学到的无非是某个侧面,没有一人能学到侯麦的精髓。

 6 ) 侯麦——一个优秀的法国碎嘴子老头儿

在有那么一点儿热的某个普通的夏天午后 城市姑娘的自行车在乡下的一条小路上扎了车胎 偶遇的乡村姑娘顺手帮了她一把 俩人从此结缘

这似乎是侯麦电影中女孩们成为朋友最常见的一个契机——因为一个人帮了另一个一点小忙 两人因此结识 被帮忙的一方会留另一方在自己家留宿 多么随意但亲密的理由 有什么比两个女孩一起游玩儿一起睡同一个卧室更亲密的了呢?

同样的理由出现在侯麦的另一部电影《春天的故事》中 在这部影片里 两个女孩也是因为其中短发女生和长发女生都无法融入一个热闹的聚会而开始 短发女生决定开车载没有交通工具的长发女生回家 随后长发女孩便邀请没有住处的(并非真的无家可归 是心理不想回自己的家)短发女生去自己家同住

《春天的故事》

女孩们的友情就在这样的春天或盛夏的夜晚开始慢慢发芽 共处同一个空间 一起吃午饭 周末相约一起去植物茂密的乡下给果树打药 又或是去看一匹钟爱某一棵树的匹马 在午夜起床穿着睡衣到静谧而深蓝的院子里听虫鸣 鸟叫 和打破这静谧的汽车经过的声音

一切都很简单 简单的像每天都要吃三餐一样

在这样几乎没有什么情节变化的90分钟里 你甚至都没有发现自己开始不那么在乎情节 甚至于不再在乎他们之间的对话 对话变成了一种形式 一种符号 (也许大段大段的对话是法国剧情片的标配)

侯麦宛如一个碎嘴子的老头儿 借少女之口不断地发问 交谈 辩论 随时随地——树下看田野的时候 在书房喝咖啡的时候 在餐厅吃晚餐的时候 又或是在卧室整理东西的时候

对话是形式 思考是内核 是两个女孩 对同一件事的完全不同的看法和原则 是矛盾和对立 而后是各自对自己观点的维护 正常来说 这样就是该吵架的节奏了 然而女孩们却都心照不宣的开始默默思考对方的观点 一旦开始换位思考 就有了包容和体谅 自然就不会吵架 所以说 侯麦镜头下的年轻女孩是聪明的

实际上在电影中女孩们的对话是占比很大的 但你并不会觉得聒噪头疼 你会觉得甚至没有发觉那些对话的存在 它们完全在电影中了 完全在人物身上了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理由 你的眼睛早已经被侯麦的镜头抓住了

并不过分鲜艳夸张的颜色 侯麦特有的调色 偶尔出现的空境 最热烈的色彩也不过是红蓝两色

《女友的男友》

但大部分的时间 侯麦镜头下的颜色都是舒缓的 我不确定用舒缓这个词形容颜色是不是准确 但看到的大部分电影画面 都给了我这种感受

就好像你在看着自己房间的某一个角落 书架 书桌 钉在墙上的海报和备忘条 没打开的台灯 随意堆放的书和杂志 没来得及叠好的衬衫 此时窗户外的阳光开始变的黯淡 窗外的电线被自身的重量稍稍压弯了一些

在这样的色调和节奏中 侯麦讲的关于女孩儿们的故事就暂时讲完了

选了一些喜欢的截图做成了壁纸

还做了几张其他剧照的壁纸 果然每张拿过来都好看


偶尔会写影评发在自己的小破公众号上: 木同MUTONG

木同MUTONG

 7 ) 大自然很美好,请不要做伤害它的事

看了2018年的第一部电影,重温埃里克·侯麦1987年的老片《双姝奇遇》,气质清新又不失哲学内涵。

整部电影由四个有趣的生活故事组合而成:“蓝色时刻”、“咖啡馆男侍应生”、“乞丐,小偷和女骗子”、“卖画”。

作为法国新浪潮电影代表,侯麦与其他大师的不同之处是他的电影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在一连串散漫而不连续的事件中,用缓慢、优雅、细腻的笔触探讨普通人的隐秘内心。

蓝色时刻。凌晨,蕾内特带米拉贝尔一起去感受“蓝色时刻”,却被刺耳的发动机声音赶跑了,蕾内特愤怒至极,边哭边抱怨,第一次看她这样的反应觉得很莫名,太敏感以致于有点神经质了吧?!现在看来,丝毫没有,反倒非常自然,恰如其分。因为对这样的珍贵“时刻”深有体会。

有次我走在河边,阳光洒下来,忽然一阵微风拂过河面,水面生出千万颗钻晶闪耀起银色光芒,灵动跳跃。亲眼见证这样的神奇时刻,妙不可言。我伸手去摸相机,揭下镜头盖,可是几秒前的波光粼粼消失了,对,因为风停了,波纹也随之不见了……所以放下相机,等待下一刻再起风的时刻,为了这神奇的第二刻,我足足等了两天,又一个有风有阳光的日子……

后来的一个凌晨,米拉贝尔先起身出门,蕾内特随后而至,两个人一起不受打扰地享受“蓝色时刻”时,我就想起了顾城的《门前》:

我多么希望,有一个门口
早晨,阳光照在草上
我们站着
扶着自己的门扇
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
草在结它的种子
风在摇它的叶子
我们站着,不说话
就十分美好
有门,不用开开
是我们的,就十分美好
早晨,黑夜还要流浪
我们把六弦琴交给他
我们不走了
我们需要土地
需要永不毁灭的土地
我们要乘着它
度过一生
土地是粗糙的,有时狭隘
然而,它有历史
有一份天空,一份月亮
一份露水和早晨
我们爱土地

我们站着
用木鞋挖着泥土
门也晒热了
我们轻轻靠着,十分美好
墙后的草
不会再长大了,
它只用指尖,触了触阳光

侯麦借蕾内特的嘴巴解释:“蓝色时刻” 不是小时,也不是分钟,只是一个雅致地方的宁静,在那个地方呆着就不想醒过来。月亮升起来的时候,一切都休息了,这就是宁静。我想他老人家用“蓝色时刻”是在告诉现代的我们自然很美好请不要做伤害它的事。他应该对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有过深入的思考,而且忧心忡忡,所以30年前就让米拉贝尔开始学习生态学,做生态趋势研究了。

剩余三个故事都发生在巴黎。侯麦的电影永远不缺连绵不断的对话,而且生活气息浓郁。蕾内特和米拉贝尔也是这样,从乡下偶遇就相谈甚欢,来到巴黎成为室友后对生活中出现各色人的探讨也是各抒己见,不为意见相同,但相处融洽。就像萨特说的,我们不必把时间花在互相解释以及庆祝意见相同上,所有人意见相同是件荒谬的事。这些探讨散发着强烈的思辨性和文学性,留给观众很多思考空间。

很喜欢这种“作者电影”,我觉得日本的是枝裕和也是生产这类型电影的导演。

这次竟然发现扮演米拉贝尔的女演员还是《巴黎野玫瑰》的女主,《双姝奇缘》里还是一个理性优雅的女学生,在《巴黎野玫瑰》已经是位热情的性感尤物了,且爱起来敏感疯狂到极致。《巴黎野玫瑰》也是我很爱的一部法国电影,当时租碟看的,现在没找到资源,很想再多看几遍。

 短评

4++ 四段小故事串起巴黎女孩和乡下姑娘的际遇,以及她们各自待人接物上的观点碰撞和成长。人物鲜明,对话丰富,景物迷人,颇有以小见大之趣。也让我想起自己与剧中人年纪相仿时的一些轶事,那些互相玉成、美好坦荡、不足外道的特殊情谊。L'Heure Bleue 蓝色时光:昆学家法布尔先生定义:安静的诗意时刻

5分钟前
  • mecca
  • 力荐

非常喜欢最后的卖画一段,尤其是画廊老板被米拉贝指责后那个“蓝色时刻”,与第一段构成了可爱呼应。影片想法来自扮演乡下女孩的米凯尔的真实经历,她向侯麦毛遂自荐,但最后却因为跟电影里乡下女孩一样过于清晰固执的价值观而和剧组的其他演员都闹翻。另一个有趣的点是,其实米凯尔现实中是巴黎女孩,而演米拉贝的杰西卡则来自乡下。后来,米凯尔在侯麦临终前起诉侯麦,试图讹诈合作者的权益,众多曾经为侯麦提供经历的合作过的演员纷纷为侯麦作证,包括杰西卡。米凯尔的无理请求虽然在判决中被驳回,但却成了侯麦人生最后最难过抑郁的事。

10分钟前
  • 奥兰少
  • 推荐

关于两个女孩的道德选择,第四部分最耐人寻味。A滔滔不绝地解释着艺术是不需要解释的(这行为就很矛盾),B反对,后来A不解释的沉默没能成功卖画,而B原本的观点也派不上用场,最终是B用了A的说法才卖出了A的画,执行内容与执行'讲述内容的形式'之间竟然是后者占上风。

15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推荐

太爱侯麦的色感了

18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侯麦电影里的红是生活里那点盐。

22分钟前
  • 野沢氿
  • 力荐

法国人不笼统地装逼,衣服上的小碎花图案 房间里大撞色的窗帘布 墙壁上清新阳光的草帽挂饰 等等 都在体现着他们的艺术性和对生活美感的追求。

25分钟前
  • 黄悦_
  • 还行

乞丐、小偷与骗子也是一种生存技能,没有道德鞭挞。乡村女孩认为给遇到的乞丐都要施舍,遇到小偷骗子要现身严惩。讽刺的是,最后她为了生存,“装聋哑”卖画却成了她一直想批判的一类人。“失语的艺术家”带出个人思想:阐述自己作品的价值很重要。但语言亵渎了艺术,在艺术面前,沉默是最好的态度。

27分钟前
  • Cloud-D-Zoro
  • 推荐

这个机智诙谐的小品很动人有趣。被很多细节打动。侯麦的确有个tender soul,如透过女主角视角,对自然、植物和动物敏感怜爱的描述;而到了城市(巴黎),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乡下女孩要面对都市人的冷漠、谎言和互不信任。有对“说话”本身的思考,对于一向多话的侯麦电影,有一种自我解嘲式的自反性。

32分钟前
  • 黄小邪
  • 推荐

侯麦电影是青春底片上跳动的红,法语是人类思辩之林发出的啁啾

36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说起女生日常,印象里好像全是小清新,这部视角挺独特的,两个女生一直在辩论,探讨的话题很有趣,生活态度、价值观、生活中的困难之类。演员太自然了,完全没有表演痕迹,就像我和朋友平时聊天的感觉。

38分钟前
  • 皮皮一号
  • 推荐

很细腻的喜欢哲学思考的乡下哲思女见午夜寂静被车声打扰就哭泣,她就是神经质,想有个女孩一起体验“蓝色小时”。很认真的她,会付昨天没有零钱付的咖啡费,在车站施舍给人,钱不够向人求助却被当骗子。“绘画可以表现人的宁静”。为在巴黎生存,纯洁的女孩狠心卖画2000法郎,购者4000法郎卖掉

40分钟前
  • 拾贝壳的猫
  • 推荐

这片子一如既往的侯麦。“蓝色时刻”是整部电影的基调。乡下女孩蕾内特对世界、对他人、对艺术的关系中都是在寻求一种道德纯粹,一种“蓝色时刻”的宁静;而米拉贝与一切都拉起了距离,像是做民族学研究一样把城市的一切当作现象进行审视,她更注重人与人为了完成事务而必备的社交准则,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言说”与“沉默”似乎将四个故事串在一起。最后,在“沉默”与“言说”的配合中,两个有着不同价值观的姑娘完成了艺术品的交易。蕾妮特似乎作出了很大的妥协,她的故事隐约影射着一些卢梭的教育思想,即现代城市对人道德的败坏。我觉得这片子有意思的点在于平常我不大会和米拉贝这种姑娘聊起来,对话可能会止于她说自己拿了别人偷的超市东西,但因为侯麦的电影,我听到了她的想法,有种脱离了信息茧房的感觉,电影的魅力即在于此。

42分钟前
  • 虚伪面包房
  • 力荐

特别喜欢第三第四段!纯纯的女孩可爱,漂亮的女孩聪明。

46分钟前
  • vivi
  • 推荐

侯麦角色间对白有趣程度:女女>男女>>>男男

50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力荐

侯麦的关键词:坦诚,包容,所以很多剧本其实题材十分尖锐,但拍出来却成了喜剧。女孩子们实在是太可爱。其实从头到尾都看的我提心吊胆,如此直接的价值观碰撞,直到最后都没有撕起来也是奇迹了,换我大概绝交五百次了吧。。最后一句台词精妙!

54分钟前
  • 张熊熊
  • 力荐

4000法郎

56分钟前
  • nihaoma
  • 还行

好像是第一次看与男欢女爱完全无关的侯麦,总觉得弗兰西斯哈两位主角是这里来的。这简直就是个现代故事,蕾内特和米拉贝尔就像21世纪的小资文艺青年一样因为模糊脆弱的道德观念不停拌嘴——有场戏可以形容为“圣母的终极对决”吧,只不过一个偏左一个偏右哈哈,非常有趣,强烈推荐👍

59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乡下的女孩和城里的女孩——乡下的老鼠和城里的老鼠,老童话的现实版本。

60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看了那么多电影,还是最喜欢侯麦的电影。宽容,坦然。它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展现一种当下的生存状态,从容,随性。

1小时前
  • 小熊QQ
  • 力荐

如果加上爱情,这不就是现在的《阿黛尔的生活》与《烧女图》。

1小时前
  • 影志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