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身杀人事件

剧情片法国2010

主演:罗曼·杜里斯,玛琳娜·佛伊丝,尼尔斯·阿贺斯图普,布兰卡·卡蒂奇,凯瑟琳·德纳芙,艾瑞克·拉夫

导演:艾里克·拉缇戈

播放地址

 剧照

变身杀人事件 剧照 NO.1变身杀人事件 剧照 NO.2变身杀人事件 剧照 NO.3变身杀人事件 剧照 NO.4变身杀人事件 剧照 NO.5变身杀人事件 剧照 NO.6
更新时间:2024-04-11 17:10

详细剧情

  保罗在一家律师事务所里有着一份稳定且待遇不薄的工作,每天下班回到装修精致的豪宅之中,又有美丽的妻子萨拉(玛琳娜·佛伊丝 Marina Foïs 饰)和两个活泼可爱的孩子笑脸相迎,生活堪称典范。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保罗渐渐发现,其实现实并没有自己一直以来以为的那样完美。  原来,萨拉对待保罗并非忠贞不渝,她和摄影师格瑞戈(艾瑞克·拉夫 Eric Ruf 饰)之间有这一段隐秘且火热的恋情。得知这一切的保罗陷入了绝望,愤怒之中,他杀死了格瑞戈。时间无法倒退,一切不能重来,成为了杀人犯的保罗逃到了南欧的一座小岛之上,在那里,他渴望能够以另一个身份开始一段全新的生活。

 长篇影评

 1 ) 浪费了一个给力的命题

我不知道导演为什么拍得这么短?因为这个故事架设得这么强而有力,它提出了对于一个人得到一次摆脱群体中的身份的机会之后,是否还有资格和能力去实现自己想要的生活——实现个人追求的身份——的问题,结果内容却无法好好深入,到后半段,越是希望看见对于两种身份的相互关系有更多阐述,影片就越是仓促,多可惜啊。

 2 ) 三种原料一锅炖,味道很一般

剧透!有剧透!不过泄露的关键情节在预告片里好像有提过,而且这片基本属于知道情节不影响观看的那种。不过还是请谨慎选择观看下文。

原著没看过,单就电影说说。

这电影其实可以分出三部电影来——

一、家庭伦理故事:致力于当社会模板型成功人士的男主角内心深处有理想浪漫主义倾向,虽然他顾家爱孩子,工作体面物质富足,但依然不幸地被妻子带绿帽了。(这个也可以从女性为何对现有生活不满足的角度切入)

二、寻找自我题材:改变身份的男主角在异国他乡专注自己的摄影爱好,巧合中成为一位颇受欢迎的摄影师,还收获了新的爱情。

三、悬疑罪案惊悚:男主角因为一起过失杀人案件踏上流亡旅程,途中又目睹犯罪事件被人追杀,最后死里逃生。(预告片给人的感觉比较侧重这点)

三个部分柔和在一起让这部实际上并不长的电影感觉异常的空虚而漫长(第一次看表——都没讲出来什么东西,就演了这么久?这要什么时候能演完啊?)。

更糟糕的是,电影几乎没有一个部分能把情感渲染的比较到位——家庭伦理缺少情感挖掘,悬疑惊悚上欠缺节奏控制——而拍的比较好看的第二部分,又因为这两部分的前后夹击在意境营造和情绪酝酿上很是薄弱;另一个角度,也正是第二部分削弱了“逃亡”这条线的悬疑和惊悚。

这样看来,到影片结束,电影也没能有一个整体意境或中心概念也是不难理解的了;只是可惜了河马肚在每一个部分中都很尽职尽责的表演。

为了第二部分中美景和演员,这片还是可以一看的。

---------------------------------------------------------------------
吐槽部分:

看短评时忽然意识到,这个故事结局其实是那种很凄凉的,有悲剧色彩的感觉;但电影看完的第一感觉却是 “啊!这回结局了吧?真不错!” = =||||

这个片还告诉我们,在本职工作外要有一个艺术特长。除了泡妞这种基本用途外,它还可以在逃亡时提供生计来源。

CD纯粹打酱油去的,远景看着还算挺年轻的,宽度虽然快是河马肚的两倍,但两人挽胳膊散步的场景竟然让我觉得他俩很搭= =||||

 3 ) 比想像中差勁

電影原名"L'homme qui voulait vivre sa vie", 意即: The man who wanted to live his life. 男主角 Romain Duris曾演過頗為人認識的"De battre mon coeur s'est arrêté"(The Beat That My Heart Skipped) 2005, 始終未看過.

電影改編自美國小說作家Douglas Kennedy暢銷同名小說.

改編是否都不及原著呢? 電影中段開始的確有點悶, 即使中段才是戲肉.

(如打算看此片, 請勿看下去了)

說是驚慄片. 唔, 可以說是有點懸疑吧, 驚慄感覺則不多.

事業有成, 有妻有兒, 如果一天發現妻子和朋友有染, 你會怎樣? 殺了妻子? 殺了情敵? 帶兩個兒子遠走高飛?

男主角Paul錯手殺了情敵. 然後不想兒子有個殺人犯父親, 於是將錯就錯, 和死者來個身份對調. 從此, 死了的是Paul, 而他就過著情敵Greg的攝影師生活. 暫時.

電影一直都蠻中看, 直至Paul出走開始. Romain Duris有很不錯的表現, 不過節奏慢, 電影中段開始有點失去重心.

Catherine Deneuve飾演將死的Anne(戲份很少), 準備把整家公司交給Paul. 他殺人後推卻了Anne的請求.

飾演妻子Sarah的Marina Foïs不算漂亮(其實我覺得她有點醜), 不吸引.

電影算是Romain Duris獨擔大旗. 故事突出, 尤其末段Paul身在異鄉, 加上殺了人, "人怕出名豬怕肥", 又把攝影師的新身份交了給別人. 本來應該可以更好, 只是有點失望.

 4 ) 你的人生想要怎样的你

最近状态不好,大半是因为工作。这也影响了情绪,大概有十多天没有静下心来了,中间只心不在焉的看过一部老帅哥的《侠探杰克》。

之前打开过这部L'homme qui voulait vivre sa vie,开头比较闷,关掉。再打开看剧情进展到保罗确认妻子和格雷格之间的事时,窗外开始打雷,等到电影结束,听到外面是干净的大雨声音和偶尔远处隐隐的雷声。

因为开头太闷关掉电影,后来再看发现幸亏没有直接删掉的事发生过多次了,最典型的是《撞车》和《七磅》,关掉然后再看都有三次以上。都是看过后暗暗骂自己心浮气躁,狗眼观影。

完全不懂法语,看之前只知道《变身杀人事件》这一个中文名字,心里似乎有些底,因为如果叫《变身杀人》,那多半是美国烂片,多了“事件”两字,不出意外就应该有些韵味在里面。看完后照例向片名翻译发了牢骚,深以为这样的汉字组合不足以命名这样的故事演绎。直到看到另一个名字《全局》,释然了。

但心有不甘,如果换一个人来拍,比如托纳托雷,一定更能对得起窗外时机拿捏传神的雷声和大雨。

因为性格的原因,对这种一个人在陌生的地方对抗整个世界和命运的演绎一直钟情,比如反复看前三部《谍影重重》每部都有七八次吧。《谍影4》虽然照旧精彩,但对我来讲这个关键点已经没有了。

如果保罗的故事发生在现实,我很有兴趣认识他,一起喝一杯,问他两个问题:发生这么多事后,现在你想要怎样的人生?更重要的是,你知不知道你的人生想要怎样的你?

 5 ) 失落的身份

原作者Douglas KENNEDY在接受法国媒体的采访时说道,作为一个美国人,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在法国受到欢迎,是因为其中参杂了古典戏剧和现代元素的融合,而《全局》正是这样一部作品。

事业得意,家庭“幸福”的保罗是一名工作在巴黎的律师,他年轻英俊、生活有序、物质富足、又即将接手一家律师行……然而这个命运的宠儿在发现了妻子与一名摄影师的婚外情后,去找情敌理论,在争执中失手将情敌杀死。无法面对一夜之间成为杀人凶手的事实,他决定彻底放弃“美好”的生活,精心安排好一切细节,弃尸、出走、以死者的身份继续活下去……他最终也成为一流的摄影师,却永远失去了自己的身份。

美好的东西被毁灭,这亘古不变的悲剧模式同样也是电影戏剧张力的来源之一。而看完整部电影,作为一个现代人,不禁又要感慨,我们汲汲以求而得到的,真的是美好的幸福的,是自己想要的么?又或者当我们得到了,就开始不再珍惜,忘了最初的初衷呢?又不是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将生活重新洗牌的机会。

由此看来,保罗的悲剧其实也是他的幸运。至少他被逼迫着去流浪,去走上一条自我发现的道路。

在这样一个生活成本不断增加的年代,我们不满于现状,于是加仓,投入更多……哪怕是认定自己所追求的不是自己想要的,仍然极少有人有魄力改换路径从头再来一遍。人生就是这样被套牢,从而变得无趣甚至让人痛苦。

都说人生苦短,但是比起六十年、八十年,当下的彷徨与挣扎又算得了什么呢?最重要的是,每一时都没有放弃,每一刻都用心活过。

最后提一句Romain Duris的表演,毕竟我是为了他才走进电影院。这个嘴角总挂着倔强表情的法国男人,似乎是为内心矛盾的角色而生的,从《我心遗忘的旋律》到《莫里哀情史》,从《巴黎》到《伤心人》,他时而忧伤时而恣情的样子,大概就是敏感的法国男人的标准模样。

 6 ) 在别处

看了《变身杀人事件》,很有些感触。
    杀人事件的过程如下,律师的妻子婚外偷情,丈夫一时失控之下错杀第三者,这位精明的律师干脆放弃自己的身份冒充第三者开始了新的人生。
    分外令我惊异的不是这位律师的精明和世事的多变,而是为什么他的妻子会偷情呢?她拥有这世界上绝大部分女人都渴望的一切:英俊的丈夫、漂亮的孩子、精致的生活、充裕的自由。她却宁可毁掉这一切与一位业余摄影师恋爱。
     为了爱情?
     似乎不是。
     为了金钱?
     一定不是。
     她只是想体验另一种生活,她中了“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生活永远在别处”的毒。“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云”的围城困境不只发生在爱情上,也发生在生活上。再美的风景看多了会厌,再幸福的生活过久了会不自觉,人们格外相信别人比自己幸福,别人的生活是更好的生活,人们格外相信山那边的风景一定要比这边的风景更好。
       于是,人们就跃跃欲试到山那边去探险,如果幸运,会发生两种结果:
第一,人们发现果然山那边的风景更好,于是搬了过去,开开心心生活,等待下一次毒药发作;
第二,人们发现山那边也不过如此,于是又搬了回来,更加坚定地过自己的生活。
        如果不幸,也会发生两种结果:
第一,人们发现山那边也不过如此,却因为行囊收拾得太过彻底,已经搬不回去了,只好咬牙苦受,别人问起,还要一脸幸福模样坚定地说:“我过得很好”;
第二,人们发现山那边也不过如此,于是偷偷地往回搬,假装没有出发过,却被别人发现了。
       妻子的情形属于第二种,偷情事败,不仅当下的生活瞬间破碎,未来的生活也不再完整,丈夫的不幸则是第一种,错手杀人,万事皆休,被逼逃到了另一个山头重整旗鼓,却豁然发现——原来这才是自己要过的生活。人生祸福相依吊诡变幻莫过于此!
     这样说来,“生活在别处”这一剂药是毒药还是良方?
    若说她是毒药,可一个人愿意扭转人生轨迹说明他(她)心还未老,血仍未冷,还愿意尝试新事物,愿意追逐风的变迁。试看那些固守旧生活的人,有多少人是因为深谙世事变迁而超脱于生活之上?太多的人只不过无能,或者不敢改变现状,只好麻木不仁得过且过而已,更有的人明明知道自己的生活是一艘必将沉没的泰坦尼克却因为已经把全部身家买了船票而醉生梦死,只等撞击的一刻。
      若说她是良方,这世界也不缺深夜买醉的伤心人。他(她)抛弃一切赌上身家却发现山那头也过如此,甚至还不如老地方,遍体鳞伤还要故作坚强,想要再回首却已是百年身,一离故乡土永为异乡人。
      这两者孰错孰对?
     人生没有万全之计,唯一正确的或者就是不停地追问。

 7 ) 《变身杀人事件》继续走,继续失去

我们总是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木已成舟一去不返,最好的办法就是当做不曾发生。但昨日究竟要有多远才能留出足够的空间去活在当下呢?我们还说,不管你留恋过去也好,逃避过去也罢,最重要的是你当下在做什么,可当你决心断了过去,变身成另一个人让明天好好继续,昨日的罪恶却仍像一副沉重的镣铐让你的前行举步维艰。《变身杀人事件》中的保罗便是如此,事业有成却自我迷失,家庭看似美满,妻子却红杏出墙,在失手杀死了奸夫之后隐姓埋名成为了另一个人,想要做回从前的自己,然而在他终于实现了最初的梦想,却因为昨日的羁绊而无法让梦想延续…..

 《变身杀人事件》有着法国电影的深刻与精致,不会像好莱坞那般常常让叙事形式与戏剧矛盾先行,先武后文搞类型元素。其核心感染力来源于对主角内心挣扎的细腻刻画与演员极具说服力的表演,以人物命运的起起落落来打动观众,这也是欧洲电影的性格所在。而《变身杀人事件》最出彩的地方也集中于此,片中保罗的两次告别是最为动人的戏剧高潮,也正是这两次告别预示着他前半生的结束和后半生的开始。在第一次告别前,保罗虽然背负着罪名但依旧拥有一个成年男子该有的一切—身份,事业,家庭,妻子,资产,朋友。之后他将奸夫的尸体投入大海,将象征着身份的证件夹,象征着交际圈的手机,和象征着爱情的结婚戒指统统扔在了游艇上,他的过去也随着来自海平线远处的爆炸灰飞烟灭。在处理这个桥段的时候,导演用了两个大全景镜头,以保罗为镜头的主体去表现昨日与现在的距离,坐在礁石上的保罗望着那艘满载着往事的游艇化成了灰烬,只不过是海平线上的一点闪光而已,这样的构图设计无疑是在突出身为前景的保罗,暗示着他的下半生即将开始。至此,保罗的第一次告别完成,畏罪潜逃他现在只剩下了一份重新开始的事业,一个不敢相见的家庭和和他无法正常使用的资产。


在保罗的下半生开始前,心灰意冷的他决定一了百了,最终还是他的摄影梦想拯救了他,这也就引出本片最关键的一个意象—那副码头单杠运动员的摄影作品,这个意象其实在开篇就有提到,那时保罗还拥有一份光鲜的律师工作,早已没有了当年的热情。当你为了生活不得不放弃最初的梦想,每个人都会反思自身究竟失去了多少热忱,保罗也不例外,而他的反思的直接来源就是那个同为摄影爱好者的第三者,两人在最后一次争执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大致的意思就是第三者说保罗的自暴自弃让他离摄影越来越远,保罗反问道,你又成功了吗?对方回答到:我没有,但我还没放弃。最让保罗感到气愤的是,他对于现状的满足竟然是妻子与自己渐行渐远的直接原因,因为相比起已经迷失在生活中的保罗,“天天向上”的奸夫显然和他妻子更有共同语言。保罗的这种自卑直到影片后半段仍有体现,当他和摄影编辑伊芙娜同处在车中时,为了让现在的自己更让人信服,他编制了一个谎言,说自己曾经和一个有夫之妇交往,说对方的丈夫是一名律师,却做着完全不相干的摄影梦想,甚至拥有整套的设备却拍不出一张照片。保罗的本意是想借机嘲讽一下那个毁了他家庭的第三者,没想到伊芙娜的一句话却让他哑口无言:“但她最终还是选择了你?不是吗?正牌摄影师?”而现实情况却是保罗的妻子并没有选择他,而是选择了那个“正牌摄影师”。此处细节描写就恰如其分的展现了保罗依旧自我矛盾的心理状态,在联系起前半生的同时也深化了全片“无人能够逃避过去”的主题。至此,导演为我们展现了保罗自我挣扎的前半生,意在展现保罗对于现状的不满,对生活的迷失,好为他的后半生重拾摄影梦提供剧情推动。



在经历过这场变故后,一无所有的保罗又回忆起了他最初的梦想,那副已经定格在过去的黑白摄影作品顿时变得富有生机,色彩斑斓,保罗也回到了那个码头,打算在那个寄托了他摄影梦想的地方隐姓埋名,靠着摄影糊口度日。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他高超的摄影技巧很快吸引了当地的一家报社,甚至已经有经纪人看中了他的作品,打算为他举办个人摄影展。此时的保罗虽然已经融入到了这个偏僻小镇的生活当中,他有了一份稳定的新工作,一群热情的新朋友,一份完美的新感情,但归根结底他的生活却完全建立在谎言之上,他个人是绝对不能被大众认知,更别提开摄影展这种成名立腕的社交活动了。他先是狮子大开口提出了高昂的条件,后来又拒绝了经纪人刊登照片的合理要求,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害怕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可以看出,此时的保罗已经完全不知所措了,当他看到自己的作品铺天盖地的挂满了整间画廊,他的反应不是激动,兴奋,而是紧张,惶恐。他不知道这样的冒险是否值得,更不知道前方又会有怎样的意外给他当头一棒,直到另一家伦敦艺廊的老板告诉他会有数不清的媒体来采访他时,保罗彻底崩溃了。当梦想近在咫尺却因为昨日的羁绊无法触碰,当毕生的作品在眼前化为鬼魂一般的虚像向自己袭来。他辛辛苦苦建立起的下半生也彻底坍塌。这也就迎来了全片中保罗的第二次告别。


在这次告别中,保罗告别的绝不仅仅只是自己的资产那么简单,在他烧毁了象征着自己临时身份的奔驰车后,象征着家庭的子女照片也未能幸免,在这之后,保罗又因为偷拍到了渡船上的暴力事件被船员扔下了海,而他的相机则被船长摔个粉碎。至此,身无分文的保罗没有了资产,远离了子女的他没有了家庭,失去了相机的他更没有了梦想和事业。在这第二次告别中,保罗彻底失去了曾经拥有的一切。在影片的末尾,保罗救下了和他一起落水的偷渡者,并将照片的全部酬劳给了他,而保罗则消失在了意大利的曲折小巷,留给观众无限的遐想。至此导演用一个再明显不过的开放式结局表现了人物命运的不确定,没人知道一无所有的保罗在这条潜逃之路上会再次告别什么,或许是他重新建立起的生活,或许是他再无依恋的生命,只要保罗继续走下去,他注定也将继续失去……

 8 ) 世界上那个我不知道的自己

一直觉得,不同类型的片子,需要在不同的时间去看。

比如,这部《全局》,就是适合在深夜去看的片子,哪怕看完之后会让我陷入轻微失眠。

保罗拥有所有人羡慕的一切:地位、财富、美满的家庭,可就在24小时内,合作伙伴意外告知因为自己的绝症不得不退出、深爱的妻子提出离婚后来被发现是因为有了第三者了,然后更离谱的是,身为律师的他居然一不小心将妻子的情人杀死……

看到这里,我不出意外的以为这是一部悬疑剧,接下来的故事就是保罗如何逃避警察的通缉等等。

可是我忘记了,这是一部法国影片,哪怕是美国人拍的……

不得不说,这片子最出彩的就是男主角的心里戏,全剧基本没有第二主角,基本没有人和他对手戏,所有的剧情发展,几乎都是这位演员一人在演绎和诠释,极少的对白,所有的心理勾勒就在镜头切换中,残酷地呈现。

他杀了第三者,然后用完美的手法,让原来的自己消失在原来的世界,用他杀死的人的身份,在另一个空间里,演绎出他的生活。

片中诸多伏笔,他家里有着最高档的摄影器材,可是最后他却成了一名律师,妻子出轨的对象,却恰恰是一个业务的摄影爱好者。

当逼上了绝路之后,他重拾那些摄影器材,却拍出了惊人的作品,瞬间赢得了掌声和名誉,也许,这才是他真正骨子里追求的,只是迫于现实,不得不丢弃了而已。

于是,他杀了人,把自己逼上了绝境,却给自己一个找寻自我的机会。这究竟是救赎,还是拯救,也许导演自己都在纠结。

最后的结束太过突兀,他拍了一组偷渡船上的作案照片,差点为之丧命,然后他在巴西,会变成谁?专门提供媒体新闻照片的人?或者他又不得不辗转另一个地方,当身份被发现之后。

最难忘他开车告别家人的场景,此时他已经知道他不会再回到这个地方,他拿着孩子的照片,开着车,从反光镜里看到他们,哭泣,这一刻,他已经不能再回头了……那个他也不知道的自己,仿佛正在未知的地方等待。

 短评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