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贸中心

剧情片美国2006

主演:尼古拉斯·凯奇,玛丽亚·贝罗,康勒·帕奥罗,摩根·弗林恩,迈克尔·佩纳,阿曼德·里斯科,杰伊·埃尔南德斯,乔·博恩瑟,尼克·丹米奇,祖德·塞克利拉,内德·艾森伯格,尼古拉斯·特图罗,丹尼·努齐,马克·埃利奥特·威尔逊,托妮·赛普里斯,汤姆·怀特,艾德·朱厄特,玛吉·吉伦哈尔,布拉德·威廉姆·亨克,帕蒂·达班维尔,唐纳·墨菲,尼基·凯特,金伯利·斯科特,格里格瑞·贾巴拉,迈克尔·珊农,乔丹·拉戈,沃斯·史蒂文斯,皮特·麦克罗比,多罗蒂·林曼,朱莉·亚当斯,杰·阿克沃内,阿瑟·J·纳斯加勒拉,威廉·麦鲍瑟,斯

导演:奥利佛·斯通

 剧照

世贸中心 剧照 NO.1世贸中心 剧照 NO.2世贸中心 剧照 NO.3世贸中心 剧照 NO.4世贸中心 剧照 NO.5世贸中心 剧照 NO.6世贸中心 剧照 NO.13世贸中心 剧照 NO.14世贸中心 剧照 NO.15世贸中心 剧照 NO.16世贸中心 剧照 NO.17世贸中心 剧照 NO.18世贸中心 剧照 NO.19世贸中心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8 00:26

详细剧情

  本片是以美国“911”事件为背景的灾难片,故事重现了当时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9月11日的一个美妙清晨,消防总署突然警铃大作,接到世贸中心遭到恐怖袭击而倒塌的消息后,消防警员约翰·迈克洛林(尼古拉斯·凯奇 Nicolas Cage 饰)和同事们立即整装赶赴现场,摆在他们眼前的是一幅幅惨绝人寰的画面,坍塌的大厦冒着浓烟,受伤的人们在痛苦地呻吟。为了营救被困在世贸中心里面的人,约翰不顾残楼摇摇欲坠的危险,带着队友冲进了大楼中,然而他们还来不及展开动作,就被二次倒塌的残楼压住了。当约翰在碎石中醒过来时,发现昔日并肩作战的同伴全部殉职,只有一位叫威尔·吉米诺(迈克尔·佩纳 Michael Pena 饰)的警员还幸存着。他们在地狱般的废墟中等待着救援队,面对着渐渐稀少的氧气和随时可能降临的死亡,恐惧、彷徨、伤心、绝望从四面八方缓缓袭来,营救与自救在惊心动魄的24小时内同时展开了……

 长篇影评

 1 ) 趁着六十耳顺,构建和谐美国

六十而耳顺,奥利弗.斯通也不例外,愤怒了一辈子,现在耳根也该清静了。于是见他在六十大寿来临之际,收敛了以前尖锐的政治立场和怀疑论调,并在那些曾被他以阴谋论影像打得七零八落的历史真相、政党阴谋、传媒暴力及越战灼伤的废墟间,收拾打理出一个崭新的和谐社会景象。这次个人心灵轨迹的重大转变显然适合911,于是在世贸大厦的废墟间,他领衔开始了这次充满爱国主义情怀、并企图以此振聋发聩的和谐社会重建工程。

在这幅曼妙的和谐主义画卷中,被困在废墟之下的两个港务局警察是不能睡着的,睡着了,他们就会真去见耶稣,而没机会被911当天这个美国精神的现实耶稣拯救。而作为第三世界旁观者的我却浸泡在这严冬即散春意即现的温泉里,舒服的睡着了。不是说不同情美国灾难,那一天的灾难是全人类都关注和震撼的,而是因奥利弗.斯通把这传统的好莱坞最后一分钟营救原则实践得实在乏味,相互鼓励、家庭焦急、方案争持怎么都在无谓的延长这“最长的一日”啊,难道是导演叛逆惯了,要回到传统模式中还一下对不上位?还好,还有那些比比皆是的英雄主义煽情桥断,从当日赶往事故现场的路上到两年后的家庭聚会,伴着恢弘配乐的慢动作如一颗颗催泪弹,再加上表达美国精神的坚毅画外音,立即把深有英雄主义情怀的我炸得热泪盈眶。于是,我睡醒又哭,哭完又睡,反复几次,电影总算完了。

毫无疑问,《世贸中心》彻底背离了奥利弗.斯通曾经那“宁可失之偏颇,不可失之平庸”的电影政治观。在废墟间,我们只听到一首首歌唱生之信念的英雄赞歌,除那个退役海军陆战队队员在教堂里对神父的告解外,没加入任何让人物内心突然转变的外因故事。其实这很真实,美国人内心的个人英雄主义情节的确在那一天毫无铺垫的爆发了。人物形象上的坚定其实是奥利弗.斯通一贯的理想,比如《刺杀肯尼迪》中凯文.柯斯特纳扮演的律师,比如在《生于七月四日》里高呼“we don’t need your fucky war(不要你他妈的战争)”的汤姆.克鲁斯,比如《萨尔瓦多》里为拍摄最好照片而牺牲的战地记者卡西迪,还有那两个杀人无数并过上幸福家庭生活的《天生杀人狂》,只不过那些坚决的叛逆在世贸的废墟间变成了坚决的团结。

从肯尼迪到尼克松,奥利弗.斯通曾严重怀疑政府对重大事件的任何定性,然而在911事件中,他却对政府的每个应急动作都给予充分理解和支持,对他曾极度反感的电视媒体宣传功能,他这次也无条件的信赖甚至依赖,“单向信息倾斜”作为媒体暴力在911事件中是必须运用的。看来,国家灾难足以改变一个上年纪的愤老。

奥利弗.斯通一直都很爱国,只不过以前是恨之愈切、爱之愈深,他也一直很爱人类,不过都以沙文主义的同情目光去看第三世界。911如同他那些电影中的阴谋论,伤害了这个国家,于是趁着“清醒”的六十岁,换个姿态,以和谐大美国的论调继续关爱人类。

 2 ) 埋在灾难正下方——《世贸中心》

如果说05年斯皮尔伯格《世界大战》描写的是灾难中的人群,那么今年奥里弗·斯通的这部《世贸中心》描写的就是处在灾难中的两个消防员。这两个消防员却有其人,斯通喜欢真实的东西,这场令整个美国陷入恐慌的灾难在电影中也是以这两个消防员的视角来展开的。

两个消防员,两个男人,两个父亲,两个普通的家庭,斯通用了大篇笔墨来描写这种普通的温情,在灾难与死亡的映衬下这种温情显得无比珍贵。虽然剧情设计上没有什么新意,但当你看着这些粗线条的男人在瓦砾堆中说着“告诉她我爱她”这些普通的台词的时候,也会禁不住流泪。

我觉得电影最出彩的地方大约在电影开始15分钟到40分钟,也就是这队消防员跟着经验丰富的队长开着车赶往被撞的世贸准备实施救援却没有想到大厦会瞬间倒塌这一部分,从这一段可以看到斯通的功力,他出色的把握了人们在大灾难发生之前的懵懂与无力。当低沉的声音从头顶上传来,恐惧和灾难将在一瞬间将世界笼罩,人们毫无防备。

不得不提的是电影的空间很让人失望,如果说世贸倒塌的宏大场面太少是因为主人公视角的关系,那么两位消防员被压在废墟之后凯奇的机位几乎没有任何变化,甚至让人无法了解二人在废墟中的位置关系,两个人对话的时候切来切去,像是在通电话,还有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安排那些故作幽默的台词,还有压在吉梅诺身上的水泥板我也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儿。

 3 ) 世贸中心——善与美的震撼力

今天和爸爸去新城市电影城看了《世贸中心》。可以说是因为911事件和尼古拉斯凯奇而去支持的票房。在评论影片之前真的要感叹一句,现在的电影行业真的很不景气,我们去看的那场,整个厅就只有我和爸爸两个人,一不小心看了个包场。

《世贸中心》有些辜负我的期望。影片应该属于记录手法拍的故事片,这样便似乎注定了在情节上不会有太多波折,矛盾冲突也不会很激烈。影片讲述的事件很简单,911事件发生后,港务局的两名警官约翰和威尔为了营救围困人员,自己被困在堆满钢筋水泥和瓦砾残骸的20英尺底下。在被困12小时后,终于得到营救。影片所涉及的层面,都表现得比较浅显,个人认为,拍摄这类灾难题材的影片,其实可以从很多方面将人性挖掘得更深的,无论是人性的自私面还是善良伟大的闪光点。而影片并没有表现港务局的警员奋力营救围困人员的场面,用了很大的篇幅去描绘他们被困于20英尺下,以及两家人的等待与担忧。而对于两家人焦虑与由失望到希望心情的表现,也没有太过深刻。看完影片以后,感觉其中没有哪位人物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感到欣慰的,只有世贸大厦倒塌时那几个视听场面,真正让人有一点身临其境的感觉。余下的百余分钟,心情始终都在期待与失望间循环。

还有一点让我感动了的,就是影片的最后,救护小组为了营救被困的两名港务局人员,而不顾自己的安危。我在想,人性的无私其实也可以发挥得如此极致,明知营救过程需要面对巨大的死亡威胁,却也不放弃一丝使他人生还的希望。最后约翰被营救出来,终于见到天日时,那抹阳光照在他满是尘埃的脸上,也照进了我的心里,让它豁然明朗起来了。或许,这就是善与美的力量。 

说起灾难片,在看完《世贸中心》出来的路上,就和爸爸谈到了《泰坦尼克号》与《美丽人生》。《泰坦尼克号》留给我们的记忆,除了沉船场面带来的天崩地裂般的绝望,还有杰克、露丝、未婚夫三个鲜明的人物与一段至死不渝的真爱。当然,最令许多人感动与难忘的,还有那支在临死前仍镇定演奏的乐队,他们视死如归的坦然和对人的尊严的坚决捍卫,一直留存在我们心底,久久不淡。而《美丽人生》也算得上是我最爱的一部电影,它以独特的视角以及黑色幽默的方式,去重温那段被无数作家、无数导演描绘过的二战历史,去纪念里面许许多多带着人性光辉无辜逝去的灵魂。有两部影片的观影经历在前,《世贸中心》便显得空乏单调了一些,无论是情节还是对人物的刻画。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种大题材大制作反映真实事件的电影,稍有不注意便会遭来反对,而《世贸中心》敢于选择在911五周年之际上映,还是勇气有佳了。而且,凯奇的表演,我还是一如既往的喜欢!

忆又未尽博客链接:http://yoyochan.tianyablog.com

 4 ) 世贸中心 - World Trade Center


今天去电影院看了《World Trade Center》,感觉不错~ 视角非常独特。这部片子从整个 9·11 这样一件大事件中挑选了一个这样的小视角。而透过这个视角,看到了家庭、兄弟、甚至为了同一目标努力的陌生人之间的感情。而这种感情,才是整部片子想要展现给观众的。

如果真要展现 9·11 事件的全貌,用最近流行的《Crash》和《疯狂的石头》里采用的“网状叙事结构”(感谢同事当某提供术语支持)再合适不过了。之所以不采用这样的叙事方式,也表明导演无意展现事件全貌。

由于开始的时候 并没有看过故事梗概,在进电影院之前,我认为这是一个讲述消防队员“英勇事迹”的英雄主义片子,甚至直到影片开始也是这样。看着开头,我就在想 —— 不会又套用《Crash》和《疯狂的石头》里面那种方式吧?可出人意料的是,片子没开始多久就到达了我构想中的高潮——第二架客机撞击双子大厦。于是,我在想“这部片子要说什么?” 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给心理带来的触动越来越明显,我终于明白整个片子想给人带来什么,想要告诉人们什么。

这部电影感觉很不错,但具体怎么样,还是到电影院自己感受一下比较好。在这里,我也就说说一些零星的感官。

    * 片子拍得很有意思。在事件现场,光线总是蓝调的冷暗,到处燃着零星的火焰,让人看到就不由得想起“战场”或者“地狱”这样的词汇,让人感觉非常压抑。而在表现被压在地下的警察的美好回忆的时候,总是高调画面再加上柔光,尽可能地把那种温馨、甜蜜的家庭温暖表达出来。而在这两种画面之间切换的时候,总能给人带来很大的冲击,让人充分感受到家庭亲情的重要。
    * 整部片子一直都是以那种非常压抑的气氛。而这种气氛随着在最后一名警察获救,看到越来越多的笑脸、听到越来越多的“欢迎回家”的问候时终于消失了。我想,这种从心理的变化正是整部片子想带给观众的感受之一。
    * 片子里面也有一些细节很值得说一下。9·11 事件对美国社会和民众的心理影响非常巨大。特别是这部片子又是以当事人的回忆写出来的,因此飞机撞击世贸大厦的场面是这部片子刻意避免的。影片一直使用一些局部的来表现飞机撞击大楼这样的场面,例如房间的震动、废墟的坍塌、电话中透露的小道消息……

另外,还有一些喜欢的一句台词,虽然是引用别的电影的 —— “The agony is a good thing. The agony is your friend . If the agony that you still think , Even if prove you are still alive .”

赫赫~ 祝某位同学生日快乐~ :P

P.S.:不知道“ I Love NY ” 那个流行的元素是不是因为 9·11 事件而诞生的?

http://www.sinoutopia.org/wp/?p=1055

 5 ) 世贸中心——你期望看到什么?

    大概很多人看完电影的感觉,都是“感动是感动了,不过总是觉得有些遗憾,或者说不满足”。(当然也有很多人是彻底无聊了一场,白白浪费了时间和金钱。)且先不论电影品质的好坏,电影选取的是911事件真实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一个侧面,来表现导演对整个事件的一种观点和想法,这是否就是大众理解这一事件的最佳切入点,这就是一个超越电影本身而又值得探讨的问题了。换句话说,就是对大众来说,在这样一部反映“911”事件的电影中,你期望看到什么?显然,对中国广大的观众来说,斯通的《世贸中心》并不能满足。

    你期望看到:如同新闻或者记录片中那样,飞机撞大楼和大楼轰然倒塌的大场面在电影中通过特技得到真实和震撼的展现?不管你是看热闹也好,还是想自己也身临其境也好,那你都要失望了。在这部电影里,没有飞机撞向大楼的惊险一刻甚至都没有飞机的身影,只有飞机掠过在市区的投影、颇远处撞击爆炸时感觉的震动和冒烟的大楼;没有大楼轰然倒塌的一瞬,只有埋在底下的警察的间接感觉。影片如此明显的“避重就轻”,大概是让人不满的原因之一吧。不论观众的意图为何,那作为电影人,要表现自己和电影的真诚,应该真诚和勇敢的来面对和表现真实的历史事件。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不错,但并不意味着每一次都要去揭痛伤疤。曾经的噩梦又何必再一次去展现,特别是对那些亲历过的人们来说。这里并不是说遗忘,或者逃避,反思和教育并不在于那一瞬间的画面,更何况你已经早早的、全面的都看到过了。

    如果你期望看到袭击下的人们,他们的惊恐、绝望、求生本能等等人性百态,恐怕你又要失望了。影片中最刺激的画面,大概就是有人从楼上飞跃而下了。但显然,对被袭击者的表现甚少,完全没有电视新闻来的“精彩”。如同上面讲的,在影片中,导演没有对事件进行艺术化的夸张和提炼,反而是可以说刻意的淡化了。这样做如果处理的好的话,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甚至可以有“无声胜有声”的更高境界(但导演处理的并不完美,这在下面再说)。但这样的处理,对普通观众来说是不小的打击。因为普通观众看灾难片(当然《世》片不是典型的灾难片),无疑就是看两点:一是由特效再现的灾难,二是灾难下的人们。前者满足视觉享受,后者为大众单调的情感补钙。尤其后者,人最想看到的还是人,但想看的又不是自己经历的平凡和琐碎,所以很少人经历过的才吸引人。海枯石烂的爱情,灾难下的善恶,以及求生的本能和刺激,《泰坦尼克》、《龙卷风》、《火烧摩天楼》等都是如此。但象“911”这样敏感而重大的事件,显然不能象普通商业片那样来处理。细化到本片来说,又关系到导演个人的思想和艺术表达方式了。

    你大概还期望看到在这样的灾难下,那些英雄们的英勇表现吧。你看到了自愿往楼里冲的警察,看到放弃工作自愿来救助的前海军陆战队员,看到不顾自己生命危险钻入废墟的营救人员,看到在废墟上排起长队运送伤员的各色人等,但这些都不是重点。影片最着重表现是两个冲进大楼,但什么都还没干就被倒塌的大楼掩埋了的警察。他们是英雄吗?当然!他们是地到的英雄。但如果是要表现“英雄本色”,显然有更多更合适的人选,比如损失最大的消防员,或者那些真正参与到救险中牺牲的人们。那为什么是他们呢?因为导演要表现的不是“英雄”,而是“人”。真正纯粹的人,不论是什么职业、什么身份,不论是救人、还是等待被救,不论是在现场第一线、还是在别处震惊或焦急等待。

    于是,导演要表现的,不是“英雄”,不是还原最真实的历史,不是揭露人性百态,而是“人”。从最本质的人的角度,去看待和再现那一场无法忘怀的灾难。而又因为要表现“人”,所以导演在影片中要淡化那些对人起到“定义”和“限制”的其它元素。但要想让其它元素对“人”不产生任何影响又是不可能的。更何况在这样一个重大事件里,可以表现的又值得表现的方面实在太多,这又让导演无法完全避免,甚至可以说让导演自己都无法放弃。于是,一方面的无法舍弃,和另一方面导演的努力舍弃,导致了影片的相对平淡,和处处点到为止的尴尬。

 6 ) 爱,趁现在

“我还不够爱你,我没有全心全意的爱你。”

“老夫老妻都是这样吧,感情都被生活的琐事磨灭。。。为了孩子。。。回家吧,孩子需要你。。。不,我需要你。”

“他是个好孩子,在2号楼里做电梯工。。。我看到它倒塌了。。。我还在今天早上骂了他。。。”

我们总有来不及说的话,我们总是对平淡的生活习以为常,我们总是羞于对所爱的人表达,而当灾难突然到来,我们除了悔恨还会有什么?

爱,趁现在还来得及,爱自己,爱家人,爱身边的人。

----------------------------------------------------------------

对在四川地震中抢险救灾的官兵表示敬意,英雄的称号他们当之无愧,历史永远铭记他们。

 短评

看到 行尸走肉 里面的某位了

7分钟前
  • 没头脑又不高兴
  • 还行

不知道想表达什么。

10分钟前
  • xiaonanhappy
  • 很差

故事背景众人所知,演员也不错,拍得不错。

11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推荐

一个消防员的纪录片,最繁华的地方,变成了绝境。。。中立的纪录片风格却感受到控诉——不仅仅是对恐怖行为的——站在一个“人”的立场……

13分钟前
  • 奋意|呆萌の国
  • 推荐

只有20人.

18分钟前
  • |
  • 推荐

精神可嘉……

23分钟前
  • 镜花水月
  • 还行

奥利弗斯通,浪费我家凯奇哥。凯奇是很好用,但是也不能到处乱用。

26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记得是在电影频道看的,不过如今留下的记忆不太多。

28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just so so

29分钟前
  • 毛利
  • 还行

just so so

33分钟前
  • 阿诺说
  • 还行

2006.11.12 星美国际影城

37分钟前
  • 蒜 | BOY A 🌈
  • 还行

事实是看到一大半去睡觉

40分钟前
  • 绿山林的Vian
  • 较差

为了人性的光辉~~

44分钟前
  • 我爱大猪宝儿
  • 推荐

音乐不错

48分钟前
  • 懒得懒了
  • 还行

尊重事实,尊重历史,人活着才最美丽。

51分钟前
  • 小乙
  • 还行

奥立弗·斯通用以小见大的方式重现了911事件

53分钟前
  • 超cute侠
  • 推荐

么错我是冲着那点胡子去看我家凯奇叔的。导演拍的实在没劲。一片漆黑。事实证明介个片和那点胡子一样无趣。。

57分钟前
  • 酚酞
  • 还行

911九周年。2749人(343个消防员)。87个国家。

1小时前
  • 恶魔的步调
  • 还行

听到这个消息当时正在哈尔科夫冶金球场看比赛,回家看直播顿时震撼了,半夜老爸打来电话说他此时就在纽约,我擦顿时觉得好奇特的情节~

1小时前
  • 菠菜逛基辅
  • 还行

it's very touching

1小时前
  • word999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