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ries of Last Letter

动漫日本2008

主演:内详

导演:内详

 剧照

Stories of Last Letter 剧照 NO.1Stories of Last Letter 剧照 NO.2Stories of Last Letter 剧照 NO.3Stories of Last Letter 剧照 NO.4Stories of Last Letter 剧照 NO.5Stories of Last Letter 剧照 NO.6Stories of Last Letter 剧照 NO.13Stories of Last Letter 剧照 NO.14Stories of Last Letter 剧照 NO.15Stories of Last Letter 剧照 NO.16Stories of Last Letter 剧照 NO.17Stories of Last Letter 剧照 NO.18Stories of Last Letter 剧照 NO.19Stories of Last Letter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5 02:17

详细剧情

文伽是一位身着日本旧式邮政工作制服、手持不可思议手杖的无口少女,在她黑色的工作包中装满了贴着黑色邮票的信件那并不是普通的信,而是已经过世了的人写给重要的人的信——死后文少女与作为同伴的手杖“卡娜卡”一起往返于冥界与生界,传递跨越了生死的依恋。

 长篇影评

 1 ) “妾当如蒲草,蒲草韧如丝”

〈残菊物语〉讲述的一个歌舞伎世家的第六代传人菊之助和仆人德的爱情故事。

菊之助作为一个星二代,即使演技不好也受到了周围人的恭维,面对别人的口是心非、虚情假意他非常苦恼,但是这时候德勇敢的站出来指出他演技的不足之处,说了中肯的建议,这样的一番话让菊之助醍醐灌顶,他将德视为知己。

然而尊卑有序,在当时的日本他们的感情不被世俗接受,于是菊之助和德开始私奔,过着贫穷又艰难的日子。

两个人相依为命,菊之助琢磨演技,德在这段日子里为了维持家计积劳成疾。再一次偶然的机会里德向菊之助的家人求情,给他争取了一个演戏的机会,从此菊之助一夜成名,名声大噪。

最让人感动和悲哀的是事情是,德在这个时候离开了菊之助,直到她临死之前菊之助才能找到她,看了她最后一眼。

总的说这是一个有关于“奉献”的悲剧讽刺故事,在男尊女卑的时代,一个女人给一个男人奉献了一生,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成全了他的名声威望。

里面的女人让我想起来“妾当如蒲草,蒲草韧如丝”,蒲草虽然柔软纤细,但是坚韧顽强,无论有什么困难她都没有放弃,一直都陪在菊之助的身边。

整个电影下来最美的镜头就是菊之助和德在河沿上散步聊天平移的长镜头,经典的黑白画面,搭配上叫卖声,风铃声,两个人慢慢的走在夏日的夜晚,迷人的就像是一幅长画卷。

 2 ) 圣母≈妈

太卡了,按日期算看了四天……影评还被锁只能改。

小说改编,和沟口的风格有点不一样。时代背景发现东京居然有像黄包车的车子感觉新奇,男主在火车站穿得像柯南道尔。和艺伎订婚的阶层固化很新奇。本来开头像是一个反抗家庭的故事,但是男女主的知音变成爱情又不太有说服力。初次聊天的夜晚镜头和人的移动拍得很好看。建筑空间一向来很厉害,有个镜头从楼上到楼下再上楼梯进入右侧房间,突然觉得不是剪辑的话这是摄影棚样板间。

到后三分之一,女主的奉献型人格或者说圣母让人想起很多童年电视剧,剧情人生起伏其实可以对应武侠剧,不过武侠女主没见过这么自我牺牲精神的。莫名感觉演的戏剧《逢坂关》樱花妖墨染挺吸引人的。男主跟她两个人庆祝的时候才确信虽然传统,贤妻良母家庭观,但是的确是爱情。能先贵后穷,却不能共富贵,比一般戏剧里的私奔大团圆结局要苦太多了。分开后两个人各自的孤独拍得也好,小说估计不错。

第二天觉得把女主当男主母亲,含辛茹苦带儿子,儿子高考成功母亲失踪了,所有人说你母亲得癌症了瞒着你怕影响你发挥,儿子说没有母亲高考成功有什么用,我要退学去赚钱救母亲。所有人说你这样就辜负了母亲,你要为了母亲好好学习。这个儿子也会很困惑母亲为什么这么想?关键是也没其他人救助一下这个母亲,过了一年母亲要去世才联系儿子。

 3 ) 当他拍摄电影时对那受到女性宽容而感到非常幸福的心情瞥上的一眼

《残菊物语》的剧情并不复杂:19世纪末的日本戏剧界,男主角菊之助是支配歌舞伎界的家族的第六代传人,是最有望成为第六代菊五郎的人员,也是第五代尾上菊五郎的养子。他的演技并不成熟,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备受赞誉,而就在这样的氛围之中菊之助忘乎所以,终日沉湎于游狎艺伎,几乎要荒废了技艺。但是人们慑于他的家族地位和他的身份不愿提出忠告。

就在这时前来尾上菊五郎家中照顾尾上菊五郎亲生儿子的女佣阿德出于对菊之助的爱护直言不讳地对菊五郎的态度进行了批评,菊之助则因为阿德这样的直率、勇敢而感动进而爱上了她。很快两人相爱的事情招致了闲言碎语最终传到了菊五郎夫人的耳朵中,最终菊五郎夫妇将阿德解雇,原因是阿德低下的身份引诱菊之助败坏了家风。

菊之助则不在乎这些原因,也不愿意听从家人的劝说执意去寻找阿德,也因此被赶出了家门。此后菊之助也无法在东京歌舞伎界找到工作。因此菊之助来到了大阪,并开始在尾上多见藏的庇护下台上演出,而由于其技艺不娴熟被观众嘲笑,而失去了家族名声庇护的菊之助也只能勉强登台,尝到了人生百味。此时阿德从东京跑来,与菊之助共患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尾上多见藏突然病故,菊之助又一次失去了保护伞,无法立足于大阪的歌舞伎界。

最终菊之助只得加入乡间巡回演出的剧团,不过在阿德的鼓励之下菊之助的技艺开始有所提升。然而在旅行途中菊之助所在的剧团因破产而宣告解散,而这时菊之助正巧听闻东京的歌舞伎团来到附近的城市演出,阿德便去活动让菊之助能够有演出的机会。而菊之助的技艺在阿德的帮助和鼓励之下有了极大的提升,在演出后得到了人们的青睐,剧团也向菊五郎提议请求让菊之助返回东京的剧团,而菊五郎开出的条件则是菊之助必须与阿德分手,而这个条件只有阿德知晓。

就在菊之助搭乘开往东京的火车时,阿德悄悄地回到了大阪,住进了那个两人曾经一同患难的公寓。在菊之助知道真相之后也无济于事,此刻他已经成为了东京炙手可热的演员。

几年后,东京歌舞伎剧团来到大阪演出,菊之助已经成为了最负盛名的演员,在演出前夜菊之助与菊五郎在大阪护城河上接受群众的欢呼。在路过那所公寓的时候,公寓管理员匆匆跑来告诉菊之助阿德病危,就在这时菊五郎也承认了二人的婚姻,然而为时已晚,阿德在听到群众对菊之助一行人发出的欢呼声中与世长辞。


1930年代的沟口健二与小津安二郎是当时日本最具影响力的导演,在10年前则是山中贞雄、五所平之助和成濑巳喜男等导演的天下,沟口健二在小津5年前执导影片,通过1920年代40多部影片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在早期作品中沟口健二大量学习世界各地的风格,直到1930年代才被认作重要的日本导演,而这部1939年的残菊物语是沟口制作最为精良的沟口健二美学、风格、主题的集大成者,当然也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首先从主题来看自然是一贯的充满社会批判的对于女性的同情(而小津则是当时庶民剧的代表人物),而在本片中的阿德又与他早期塑造的一般女性形象有所不同,在阿德主动与菊之助分手时阿德说“跟那样的男人在一起,实在没有意思”,在本片中更是抒发了一定的愤懑情绪,阿德作为一位非常特殊的女性直言不讳地对菊之助的技艺提出批评结果遭到了菊五郎一家人的怀疑与辱骂,在这样的情况下阿德也没有抱怨,而在离别时刻也是如此决绝并且在一系列事件的铺垫下形成的是一种充满愤懑的心绪,所以表面上本片是一部赞美自我牺牲的恋爱悲剧,但是这是一首以假装失恋来确保女性尊严的歌颂女性胜利的凯歌。

而这种自我表现反而使得本片呈现出对于阿德的竭力压制,阿德的行为成为了为她主人一家效劳、对于男子主义社会阶级歧视社会的肯定,这反而抒发了一种更大的悲剧性与讽刺性。因此《残菊物语》的成功并非仅仅是单纯的讲述了一部俊男靓女由于门不当户不对导致的恋爱未果惨剧,而是通过一种悲剧性的讽刺:这样一个存在歧视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之中诞生的根深蒂固的心理基础,在这样的社会之中被压迫最残酷的往往却最容易表现出对这样体制的忠诚与维护。当我们看到阿德迸发出那样的光辉时作为一个永远躲在身后的男主会感到幸福吗?这种幸福只是一种傻福。

而这样的傻福也一直在本片中延续着,沟口的电影之中不乏这样的女性通过自我牺牲令男性享受幸福,而这种幸福只是一种傻福,沟口健二以锐利的笔触扩大化地呈现这样的一种行为批判了这样的社会与男性心理。本片中的阿德与菊之助的对比经过了一系列变化:由“女性献身于男性赎罪的对比”到“女性觉醒与男性利己主义对比进行抨击”最后到破罐破摔式呈现的“男性沉湎于女性献身的阶段”以达成巨大的讽刺与批评。

当然,本片中充满了沟口健二式的美学风格:采用远景镜头展现高度紧张的场面,尽量减少展现某个人物的反应,例如阿德前往福住老板家游说时完全避免了阿德的正面特写镜头,将她背对观众,利用固定长镜头,通过这种“非戏剧化”的方式令观众减少对于这类题材的情绪化反应,达成一种理性的效果,沟口的大量固定镜头较少移动,也迫使我们观看着以一种无情步调展开的痛苦的自我牺牲行为,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远景固定长镜头也令我们思考:为何这样的女性需要受到这样的苦楚。

并且本片中大量使用戏剧化的敏感对比照明,甚至经常将阿德没入黑暗之中使其偏离视线中心,在通过强迫观众巡视画面找出具有重要意义的动作令观众主动地发现这样的自我牺牲的行为同时也暗示了阿德这样的女性在文本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但是在整部影片之中却又是毫无意义轻易就会被抛弃的角色,表面看上去是阿德通过游说等一系列行为令菊之助享有“傻福”,而在影片中有时阿德甚至毫不起眼,正是这样与观众的互动更加凸显出本片感性的同时又赋予其理性,在被剧情打动之时也有审视本片的社会批判的意义。

而在本片中也并没有缺少对于父权社会的批判而不仅限于对男权社会的批判和对菊之助的讽刺,菊之助也是一个可悲可恨可怜之人,毫无自由可言,似乎在那样的境况下一切都被蒙在鼓里“只能”享有这样的傻福,他既是这个社会的受害者也是这个社会的既得利益者,而这样的享福是好是坏自有观众进行评说与思考(非共情)。就在1939年日本进入战争状态,几乎所有产业都为日本战争服务,同样也包括电影产业,在那样一个分不清是全民疯狂还是政府疯狂连带百姓受苦的年代,几乎所有日本导演也不能免俗的加入了部队为战争服务,也出品了不少有关作品,我们也可以说或许日本从未离开过19世纪末那样的社会,政府逼迫那时的这些导演们以“自我牺牲”的心态为“大日本帝国”的崛起做出贡献并且还能成为美谈,而他们究竟是被那样的社会驯化服从于那样的军国主义思潮状态亦或是如同阿德一般的存在?这样想来本片甚至有些令人细思恐极。幸运的是这些导演大多都存活了下来在战后拍摄出更多具有反思性的作品,令我们得以一窥在战争前后他们的心理变化。而此刻我们作为观众在观看他们的作品序列时就像当年日本观众、现在的我们观看本片一样,可以以一种理性、非理性的角度观看那时的历史,正如我们观看这部《残菊物语》一样,既可以评说本片“对于男性过于宽容”也可以评说本片正是通过这种对男性近乎放纵式“宠溺”达成一种巨大的讽刺性。

有关那时的历史、这些导演的心态我们不甚了解也无从去求证,我们只能通过他们的作品管中窥豹,正如观看、理解《残菊物语》时我们可以通过他曾经的作品看出:

沟口健二孜孜以求的可能是:经过苦难的磨炼成为圣善的女人,忘掉过去的一切,对男人给予宽恕,从《山椒大夫》中紧紧拥抱儿子的双目失明的母亲,《西鹤一代女》中最后宗教式的形象,《雨月物语》中已经成为亡灵的妻子迎接丈夫和儿子,《近松物语》中女主人公面带微笑与爱侣共赴刑场等,沟口晚年大概是想对那受到女性宽容而感到非常幸福的心情瞥上一眼。

 4 ) 三说《残菊》 (不要问我为什么隔了快两个月才想起来写影评……)

“镜头含蓄而克制,节奏舒缓而悠远,没有特写,没有快速剪辑。影片中有一种与生俱来、浑然天成的东方美感”这是某个评价沟口健二的影评人的原话。因为确实得当,我也就在这里引用了。然而如果节省笔墨的话,其实“譬如长卷”四字足矣。“东方的美感”来自东方的美学,含蓄蕴藉、重意境而轻末节,凡此种种都是大家所熟悉的东方美学的特征。当然,作为日本导演,这种“东方美学”更接近于“艺道两进”的涵养与“一朝一会”的无常之悲。而这种美学,在《残菊物语》里,也是有所体现的。
一、 长镜头
       论长镜头,在《残菊物语》中,首推菊之助与阿德在散场后沿着河边一路走回的一段戏。这是男主人公菊之助在剧中第一次听到旁人对自己演技直言不讳的评价。也是菊之助与阿德相知相恋的开端。这是功能性很强的一段戏,无论是人物塑造还是情节推进都有赖于此。而这种与心灵相通之人漫步于幽暗而温馨的道路的经历又是极富感染力的。为了更好的展现人物的情感,似乎给两个特写也并不过分?此时,沟口的特别之处就显现出来了,长达五分多钟的时间里,镜头一直处于男女主人公的侧方,随二人的脚步缓缓移动,画面上的游人、摊贩、灯火等等均随着镜头的运动冉冉而出,又曳曳而过,唯有潺潺的流水与人和镜头并进。观众像是处于更幽静处,观察这一对在美好夜色下结伴而行的男女。
    在这里,沟口的长镜头与东方式的长卷画,尤其是卷轴装裱的长卷画的共同点就特别清楚地显现出来了:镜头与画一样,都是一种呈现。但这种呈现是有所保留的,卷轴画的保留表现在其随放随收的观看方式上,长镜头的保留是表现在其追随、而不迫近的观察角度上。不过,保留并不是保守,导演想要传递给观众的情感与信息,已然通过静谧幽美的意境,清楚地表现出来了。此时观众如同一个好奇、风雅的行人,微笑着观看故事在春水般的诗意中缓缓展开。没有追迹于脸部肌肉运动的所谓细节,没有热烈而奔放的告白,似乎没有发生什么,但观众却已经对男女主人公心中萌发的微妙情愫了然于心。
        导演和摄影的技巧当然是存在的,但这种技艺的存在是被包容进更深广的意境构造之中的。脱离了“道”而单纯被人欣赏的“艺”,在这里是不存在的。这也是沟口健二的“一镜到底”和某些追求视觉奇观、或是单纯炫技的长镜头的不同(当然,后者的存在自有其价值,甚至是很高的艺术价值,这里的意思只是,沟口的意图不在于此而已)。
二、 主题
      在影片收束阶段,菊之助终于功成名就,作为台柱和主演,站在船头入场,接受观众的欢呼和礼遇。而在此时,却突然闪出了阿德在元俊家的小楼上,黯淡逝去的镜头。从镜头语言来看,其的内涵当然是清楚的。男主大红大紫的欢愉被洗剥殆尽,代之以不能弥补的失落。同时,阿德的牺牲之惨苦与伟大,也就清楚地呈现出来了。这种对比的手法,任何一个受过中学语文教育的人都不难分辨。那么,这组蒙太奇中,沟口所要展现的是一个为了爱情奉献一切的伟大女性?
       从文学史、艺术史的角度来看,社会思想的激烈碰撞,往往能够在男欢女爱的范畴中找到痕迹。一个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杰出时代的杰出文学中,总能够找到以爱情为主题写就的作品。但这样的作品往往又不会被爱情所局限,其内涵一定会膨胀出情爱的圈子,到达一个更新、更高的高度。譬如鲁迅的《伤逝》。那么,沟口健二的目的是在于通过阿德的悲剧,为他一向关注的女性群体有所言说?
      应该说上面的两种解释都有其道理,但是以这两种解释为出发点,探求本片的主旨,总有一种微妙的、不能圆融的感觉。
     沟口对于阿德这个角色的喜爱是无可置疑的,但将之塑造为一个充满了“为爱牺牲一切”的悲剧角色则并不是沟口必须的选择。事实上,回溯沟口本人的创作,在《浪华悲歌》里,他已经清楚地向我们显现,一个带有强烈理想化色彩的女主人公是与批判现实主义的风格并行不悖的。《残菊物语》之所以选择一面将女主人公理想化、悲剧化,一面将之她的奉献和牺牲置于一种明显的“第二性”的位置,并且收敛起批判性的锋芒,应该有他自己的考量。
      事实上,仅仅是选择“艺道女”作为自己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的三部电影的女主人公,就应该是沟口经过悉心思量以后的选择了。考虑到侵华战争、以及日本正在积极地准备发动太平洋战争的事实,就能够明白,之所以选择传统艺术这样一个领域,本身就是为了借一点民族主义的东风,来逃避日益收紧的文化文艺政策。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期待沟口挺身而出,为“被侮辱和损害”的女性直接摇旗呐喊。用饱含热泪的目光注视着她们的命运,反而成了导演的一个合理的选择。
(未完…..待续)

三、歌舞伎
(待续)

 5 ) 感受鼻祖级的诚意

这部年代久远的电影呈现出了最原始的诚意,镜头、演员、故事背景的营造都是仔细斟酌且看得出是专注度极高的。

就如故事里的艺能世家,带有使命感一般去认真的构建出一部艺术作品,看得耐人寻味。

后世的很多作品的细节都能在这部电影中找到影子,毕竟是属于鼻祖级别的作品,如今在影院中看到4K修复版,实属荣幸~

 6 ) 《残菊物语》:爱的献祭

“有什么不可以的呢?今天是值得祝贺的日子。今晚之后,你又可以做回之前的少爷。好了,请敞开心怀,随心所欲吧。”
《残菊物语》 1939

《残菊物语》所讲述的故事是个悲剧,父权社会下的女性的压迫、偏见在将近百年后的现在依旧没有改善。看完两遍后再看阿德为数不多的表情上似乎始终带有一种殉教感,为了爱情殉教,为了艺术殉教,为了平等殉教。

阿德和菊之助少爷的第一次对话

片中的阿德虽然身为佣人但一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追求一种平等。初登场时便对菊之助少爷的演技给出了自己真实的评价。她仰慕这位沉迷烟花场所没什么本事的少爷,她认为他是一块没被打磨的原石,自己需要做的便是点醒他。无论是语气还是言论,阿德都在最大程度上以一个平等的身份同菊之助少爷对话。

菊之助少爷:“我早已将你视作妻子。”

菊之助少爷将自己的贫困潦倒归咎于爱上阿德

整个故事关于阿德自我献祭的部分从她为了菊之助少爷的名声而背负不白之冤被辞退就已开始,在日后只身前往菊之助少爷在大阪寒酸的住处时听到菊之助少爷那句“我早已将你视作妻子。”阿德彻底将自己献祭,为了爱情殉教,为了艺术殉教。无论是为了生计做工还是陪着菊之助少爷在戏班讨生活,阿德从未有过埋怨。就算在这样看不见未来和希望的日子里,阿德依旧不离不弃,在戏班解散后前去拜托菊之助少爷的亲友给菊之助少爷一个机会,让菊之助少爷可以证明自己的演技好重新回到家里,作为条件,自己愿意和菊之助少爷分手。

阿德在狐仙堂前祈祷

阿德为数不多的正脸

高潮的部分终于来临,菊之助少爷在舞台上摇曳生姿,面色惨白的不只是他被粉饰的脸,还有台下虔诚祈祷狐仙保佑菊之助少爷成功的阿德。嘈杂之后,喧闹之后,阿德明白,这出戏自己该退场了。在为数不多的阿德的正脸上那种笑有这殉教式的苦涩。

回到往日同菊之助少爷生活的住处,又听到了刚来那晚听到的鼓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凄凉感油然而生。而回到东京的菊之助收获了巨大的成功和家族的青睐,他终于功成名就。众人美化这父权社会下对于阿德身为底层女性的压榨和蔑视为奉献,或许是为了更心安理得地活下去,菊之助少爷也这样信奉了。

“我已经没什么遗憾了”

故事的最后,阿德死在那间小屋里,阿德在最后终于得到了父权的认可,她终于成了名正言顺的菊之助少爷的妻子,然而这样的认可这样的平等却是让阿德用命换来的,和这样的结果相比,这份认可和平等如同烟花一般短暂。而那位不喜欢人多的菊之助少爷则在众人的拥簇和欢呼中被认可,他一定会在这样的认可,这样的拥簇里重新开始自己新的人生,他终将会拥有新的生活而毫无负担地活下去。

不同于小津安二郎在《晚春》中过度使用的特写正反打让观众看清楚每个演员面部表情的变化,沟口健二更喜爱一种类似旁观者视角下的动静结合的远景长镜头让观众感受演员整个情绪的调动。沟口健二对于镜头的调度以及对于人物的刻画是非常精妙的。阿德这个角色大部分时间都是以侧面或背影出场,她给人的观感始终是游离于整个故事之外的人物。她身上所拥有的品质或者美好不属于这个故事里的其他人,这种类似辉夜姬一般的角色似乎除了死亡没有更好的结局。假设沟口健二将这个原有的结局改成了皆大欢喜,那阿德所具有的殉教感和宿命感则消失无存,整个故事又在歌颂父权歌颂压榨女性。

沟口健二镜头下的男性多半带着劣根性出场,而女性的献身或者说献祭则是讽刺了男性、讽刺了父权社会下对女性的压迫和社会地位的不平等。这样的观念是超前的,以至于看了很多次后都不敢相信1939年便已经有了这样前卫的思想。

最后想引用林奕含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一句话:忍耐不是美德,把忍耐当成美德是这个伪善的世界维持它扭曲的秩序的方式,生气才是美德。

希望我们这个时代能够真正地摆脱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希望我们都能在歌颂女性的殉教式的奉献后能反思为何歌颂和为何能理所应当接受这份奉献。

 7 ) 牺牲

沟口健二最后还是让阿德死了,如此苦难又伟大的爱情依然没能相濡以沫。爱情的悲剧远比喜剧更有力量和反思性,沟口从始至终都在秉承这一理念。《雨月物语》中死去的妻子,《近松物语》中赴死的恋人,《西鹤一代女》中被杀的丈夫。到了此片,两个身份地位悬殊的恋人同样最终阴阳相隔。

歌舞伎世家音羽屋第六代传人尾上菊之助并不是一个演艺功底优秀的演员,父亲菊五郎对他的演艺功底大为不满,耻于称其为自己的传人,师兄弟和观众也对他的评价很差。但因为菊之助的身份,这些人又都当面奉承,虚情假意。在菊之助身边的所有人中,只有女佣阿德敢于当面指出菊之助的不足,并真心希望他的表演能不断精进。影片中阿德与菊之助在演出结束后,两人结伴一前一后在路上由左向右行走时,阿德真诚的告诉了菊之助他的不足。这一段横移的运动长镜头让人印象深刻。菊之助很感激阿德的真诚,并且慢慢对阿德产生了情愫。但由于身份地位的悬殊,菊之助的父母告诫他不要被阿德欺骗了,并且背着菊之助将阿德辞退了。菊之助不希望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于是去了另一个城市打拼,在那里他遇见了阿德。他们相恋并最终走到了一起。但演艺生涯的平庸让菊之助慢慢变得消沉,抑郁。在这样的人生低谷时,阿德始终陪伴在菊之助身边鼓励和鞭策他。最终,努力打磨技艺的菊之助获得了事业上的认可和荣誉,可当他带领着演出团队在热情的群众间游行时,阿德却病死在了家中……

影片最后菊之助在狂欢的人群中和阿德孤独的躺在病床上的平行蒙太奇深深的加重了影片的悲剧气质。沟口电影中的女人永远是默默奉献并承受着生活中的恶意,无论是被礼教吃人,被抢夺,被侮辱,被杀害还是病痛折磨。在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弱势和卑微始终是沟口在表现的主题。此片中阿德为了菊之助事业成功后能回到父亲身边而主动离去,因为她怕菊之助的父亲不能接受她和菊之助在一起,这种女性的牺牲精神和为男人付出一切的勇气也是沟口作品里最动人的旋律之一。

 短评

20siff 残菊物语中女主很少展现正脸多是背影和侧影,作为女形的妻子及比他年长的卑微女佣,她不该有任何光彩,黯淡如柳枝低垂云遮月。只有她幼嫩的声音是醒目的,几近喋喋不休,时刻在袒露心声,作出劝告和鼓励。沟口的女性都像一根纤细的扇骨,在完成自我牺牲以后最终被收拢回男性自身

7分钟前
  • ZUOzuo
  • 力荐

日本早期有声片。摄影机运动(横移、tilt、跟拍等多方向、层次和节奏运动)和人物走位配合精妙。据说沟口非常喜欢排演,如此精确配合的确需演练多次。在摄影棚内拍摄才有如此强的控制力。用画外声音来暗示画外空间也出神入化。传统日本社会的阶层和性别偏见,使得女性成为伟大的“牺牲者”来成就男人。

10分钟前
  • 黄小邪
  • 推荐

影片当中菊之助与阿德经历了两次分别,分别之后菊之助去找阿德,一次在阿德的家连排的平房中,一次在火车站,两次是互相对仗的拍法,横移镜头,菊之助在寻找,依靠的是摄影机移动速度和演员表演走位及停顿的配合,菊之助的演员很有意思,这两段表演都有那种寻找中的“停顿”,他演得舞台感很浓,那一幕明明大量的群演,但就好像是他的独角戏,他面上急切的神情,时快时慢的脚步,还有那个停顿,都显得少傻傻的,是的,就是这样一位享受在女性牺牲里的少爷唯一付出的事。最后游船上,阿德在他们曾经在大阪住过的房屋中去世,那一刻风光的菊之助少爷有那么一怔,光辉好像互相调转了,死去的人变得圣洁,成功的人再一次被万人拥戴成为讽刺。

11分钟前
  • Morning
  • 推荐

沟口的故事多大同小异,尤其在内里多很类似。不过本片在运镜上显然是早期沟口的集大成。包括全程冷静的旁观者态度与很多窥视镜头颇见功力。四星半。

1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此次电影节放映版本虽然是4K修复(目前世界上最好版本),但依然是不佳的拷贝,字幕也出了很大问题,所以观感非常差。被如此动人肺腑的付出所感动,被辉煌冥船过忘川的收尾惨得径直闷过一口气去...依稀记起初见那个深夜的长镜头,多么迷人又悲惨的命运安排....QAQ

17分钟前
  • 徐若风
  • 力荐

正逢沟口健二生日当天在电影资料馆观看修复版。工整古典悲剧,号称悲恋其实却是事业粉奉献的一生,却被各种窥探式的冷峻甚至阴森的镜头语言刻画得有一丝邪气。片中出现了《四谷怪谈》《艳容女舞衣》《逢坂关》《连狮子》四出剧目,菊之助果然还是女形功夫好。日本梨园世家的因循腐朽与跃进革命都让人感叹。ps现在的七代目长得跟主角简直一模一样,女形演员这种宽脸凤目长相太标准了。而日本梨园世家袭名制度真让人头疼,养子、女婿等联姻手段也跟中国梨园一样混乱,成駒屋家的孩子在片中只能当工具人配角。

19分钟前
  • 丛二
  • 推荐

8.0/10。1.一镜一景:全景长镜头极富表现“动的美学”。2.一出哀而不伤的纯美童话:五年来的不离不弃,为他的成名而默默离开,得到他父亲的原谅时却又不幸牺牲。3.结尾处的平行与舞台上的相似性转场使全片的剪辑不显单调。4.叙事太拖,扣一星。

22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调子特别沉静,风格很美,有大师风范。最后特别受不了菊之助的凉薄。最后几幕特别好,有红楼梦的况味,一边是满河灯火,鲜花织锦,烈火烹油,一边是凄凉寂寞,黯淡无光,生命到了尽头。游船上风光的菊之助忍了忍眼泪,向两岸的观众鞠躬致礼,你可以猜想,他总归会过得好好的,被时间治愈,被荣耀治愈。

27分钟前
  • 小克
  • 推荐

建筑的精巧结构才能造就如此精杪的镜头运动,随着镜头横移,前中后景各自的层次不断开合,交代环境,提供引导,然后将调度放在演员身上。每一次横移都能提供有趣的信息,镜头不动,有事发生。

31分钟前
  • Hiina Kapsas
  • 推荐

Otoku在楼梯探出头,轻唤一声「あなた」,转而镜头对准了化妆柜前的夫妇俩,日常的爱大抵如此。病榻上的Otoku垂危之际,气若游丝却难掩喜悦地又唤了一声,随后在交叉剪辑中影片迎来了催人泪的结尾,这一悲剧被渲染得可泣。全然沉浸在蒙太奇带来的感人爱情悲歌中。四星半。

32分钟前
  • Derridager
  • 推荐

老拿女性表达定义沟口健二有点狭隘了,除了讨论艺术,讨论人生,讨论女性命运,更多是在表达社会结构和阶层的固化,结尾游船和病死的蒙太奇不仅凄凉,而且残忍,直接揭示了阿德也不仅仅是松之助的缪斯,而且是封建家庭集团加强内部结构的祭品,故事呈现的是一个献祭的过程,是传统礼教对人性的压制,是上流社会对底层的剥削。

37分钟前
  • 🌵🌵
  • 推荐

这可能是我看过的关于“艺术人生”的最好的电影,或许,直接说是关于人生的吧... 真正的“人生如戏”啊!一切的忍耐和付出,是为了什么?一个问题根本概括不了... 哭了好几回...😭 4K修复下还是朦胧,女主角的脸鲜少面对镜头,她完美得就像一个梦

39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本片内容描绘日本歌舞伎界中严酷的演艺生涯,以及女性为爱而自我牺牲的悲情故事。是沟口『一镜一景』表现形式的起点,启用的男女主角均来自舞台剧演员。女主角森赫子较长于花柳章太郎,沟口也不做掩饰,是极力以「写实」风貌呈现。本片依据当时电影法被选为优秀电影奖,也是第一届文部大臣奖作品。

42分钟前
  • Vini_Kazma
  • 推荐

20siff 1939年!!这大概是我看过最老的日本电影了,一点也不生涩,讲得都是任何时代都会发生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背景音效那些鼓点、节拍声、叫卖声。。。表现人物和剧情,在那个还没有背景音乐的年代。特别喜欢男主翻身的那场歌舞伎戏,镜头分述台上的丈夫和台下的妻子,祝贺成功出来真是止不住眼泪

44分钟前
  • laflor
  • 还行

凄婉悲苦的爱情故事。1.沟口的母题:为了男性而自我牺牲、默默奉献的卑微女性。整个故事又是在控诉阶层与身份的固化,门当户对的婚恋观与自由恋爱的新思想间的斗争。2.剧作上的三段反讽:争得爱情-丢了前程,于艰苦生活中迷失自我(失却事业信心&不再珍惜阿德的爱情)-磨砺锤炼出演技&依然保有阿德的支持,演艺成功-痛失所爱。3.比及后期作品,本片真正坚持了一场一镜,以固定长镜和摇移长镜为主。4.室内戏摄影机多与门框或墙面构成约45°斜角,墙面交界线常居后景中央,纵深立体感极强,且人物多朝侧面,与小津和黑泽的正面垂直/平行构图迥异,配合中远景机位及时而复现的俯拍或远处窥视镜头,含蓄而克制。5.室外戏才有几次中心对称或垂直纵深构图,街道上的横摇跟拍长镜(几回大仰拍)。6.高潮舞台戏,切换不同机位,且有正反打,角度多样。(9.5/10)

4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艺道三部曲 感觉这已经不是殉情了,而是询道。喜欢上个这么头脑简单的男人可真够悲的。

50分钟前
  • 般若死火
  • 推荐

下半场就闻到了悲剧的气息,实在很想逃。大段整场的歌舞伎表演,结尾的游船,确实又极大提升了悲剧力度。

55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2017SIFF。沟口健二的布景、镜头语言与配乐惊为天人。这个人物性格与命运局限于时代的悲剧最终如女仆阿德逝去的生命般远去(包括歌舞伎艺术),整个电影中阿德几乎没有近景特写,却成为影史上最难忘的女性角色。

57分钟前
  • 451½°F™
  • 推荐

《残菊物语》里女主角的牺牲究竟是给谁的呢?是为她的爱人、为艺术还是为了整个父权家长制的体系?这三者在电影中重叠在一起,让电影在悲剧性之余颇有些弦外之音。最应注意的是,男主角的专长是饰演女性。而他演技的突飞猛涨是建立在枕边人的一路扶持之上的、他放逐时期的颠沛经历亦是下层女性的命运。这样来看,女主角的自我献祭以爱为名,以完善艺术为实,而最终以再度确定阶级关系为果。沟口以极为严肃的态度处理这出自我牺牲剧,而他最终对于这些权力关系的态度究竟是予以无情的揭露还是无奈的喟叹,这里实在看不出来。但显然30年代的日本社会对于这种献祭的精神是大力弘扬的,因而难怪本片会甫一问世便被封为圭臬。

1小时前
  • brennteiskalt
  • 推荐

#SIFF#重看;尝遍人间冷暖,识尽风尘险恶,用艰辛流浪熬成的艺术升华,却要以忘怀告别终结情深;你是他清醒的劝诫者,是他长情的同道人,是他生命里的流星,更是他命运里无法抹去的伤痕,又一出苦情女性的悲歌。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