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宽宽

剧情片法国2014

主演:Alane,Delhaye,Lucy,Caron,Bernard,Pruvost,Philippe,Jore,Philippe,Peuvion,Lisa,Hartmann,Julien,Bodard,Corentin,Carpentier,Pascal,Fresch,Jason,Cirot,Baptiste,Anquez,Stéphane,Boutillier,Frédéric,Castagno,Andrée,Peuvion,Lucien,Chaussoy,Cindy,Louguet,Céline,Sau

导演:布鲁诺·杜蒙

 剧照

小宽宽 剧照 NO.1小宽宽 剧照 NO.2小宽宽 剧照 NO.3小宽宽 剧照 NO.4小宽宽 剧照 NO.5小宽宽 剧照 NO.6小宽宽 剧照 NO.13小宽宽 剧照 NO.14小宽宽 剧照 NO.15小宽宽 剧照 NO.16小宽宽 剧照 NO.17小宽宽 剧照 NO.18小宽宽 剧照 NO.19小宽宽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22 20:24

详细剧情

小昆昆放暑假,三五成群消磨着野性時光,村上卻發現牛屍,內藏斬件人體,兩個傻偵探來查,再驚爆無頭女屍,傻探抓狂:我們不是來做哲學思考啊!傻探其實面懵心精,但線索一條條斷了,揭出更陰暗的,之後三凶案,一人...

 长篇影评

 1 ) 群魔乱舞

杜蒙还是出手了,他终于将自己电影里其貌不扬的演员换掉了,然后换来了一批歪瓜裂枣.......这是一部集喜剧,悬疑,荒诞,惊悚,文艺,犯罪,爱情等等元素于一体的群魔乱舞作品。不得不佩服杜蒙的审美以及导演功力,在充斥着这样一群歪瓜裂枣的电影里,杜蒙居然让他们完美的契合了电影的气质,毫不出戏,甚至还会加分。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无不体现着杜蒙的调教能力和飞天遁地的想象力。

影片名字叫《小孩子》,所谓小孩子指的便是影片中的歪嘴瘪脸男孩昆昆与他的女朋友以及几个狐朋狗友的统称,他们整天无所事事,骑车游荡,宽宽与女友经常在街头拥抱接吻,这一切都似曾相识,没错,杜蒙的处女作《人之子》里的男孩同样过着这般生活,只不过昆昆年纪更小.......他们生活在一个寂静又怪异的村庄里,这里风景如画,绿草蓝天,鸟语花香,这里的村民呆滞,木讷,迟钝,疏离,压抑,这样的诡异生活氛围倒是也符合杜蒙的风格。杜蒙构建的影像美学始终保持着高度统一,辨识度极高,这让我想到了罗伊.安德森(罗伊.安德森的电影里也充斥着歪瓜裂枣.......)。

昆昆和自己父母,爷爷奶奶,叔叔住在一起。大家在准备饭前餐具时,爷爷将玻璃杯,盘子一个个丢到桌子上的画面非常滑稽。昆昆的叔叔是个智障人士,并且走路不稳总是跌跌撞撞,昆昆的父亲则是一副典型的农夫形象,少言寡语,脸部泛红,脾气暴躁,目光凶悍。影片主要由两条故事线构成,一个是昆昆与家人和朋友们的生活片段,一个是两个警察寻找凶杀案线索的工作片段,两条线时而分开进行,时而产生联系。这两个警察可谓是全片最大的笑点来源,一个是白发苍苍,脖子不受控的扭动,面部停不住的抽搐,说话也不利索的老长官.......一个是长了一副刁民面孔,总是做出一副夸张的惊讶表情,嘴巴里没剩几颗牙的寸头警察.......寸头总会突如其来的展示自己用两个轮子开车的特技........每次到达凶案现场勘查完后,当他们开车离开时总是要将车原地转上几圈才能走直线........他们调查的案子分别是村子边的碉堡里发现的一头奶牛尸体里藏着人的尸体,海滩上同样发现了藏着人的尸体,这两个尸体生前是情人关系,所以他们一度怀疑是女死者的丈夫杀死了他们。结果没多久女死者的丈夫也被杀了........而这个死去的丈夫正是昆昆的另一个叔叔,只不过父亲一直没有告诉过他........接二连三的谋杀并没有在村子里泛起波澜,大家依旧呆呆的过着日子。在白发警长眼里,这些谋杀案正是某种隐藏的神秘力量试图构建新秩序的结果,听起来神秘可怕,但看到警长那抽搐的脸庞,怎么也害怕不起来..........实际上凶手是谁在杜蒙的电影中一直不是个重要的问题,杜蒙的重点永远都是展现人物的状态,环境和氛围,以及生活细节。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此片与《人啊人》有些许相似之处。

除了主演之外,还有一些奇奇怪怪的角色也同样为这荒诞的故事添油加醋。比如在葬礼上唱流行歌的女歌手,她总是练习着同一首歌,葬礼上唱,院子里唱,舞台上唱,没完没了.......一个追求她的黑人男孩因为被她的朋友讽刺为非洲猩猩而变成厌世的反社会者,他拿枪与警察火拼,最终饮弹自尽。种族问题也是杜蒙的常见元素,这在《人之子》中已有充分展现。另外还有两个逗比牧师在教堂里的葬礼上开心的自娱自乐……老警长找到坤坤的父亲调查案件时,顺便完成了骑马这个毕生的梦想.......最后在海滩上矗立的赤裸女尸终于给村庄带来了些许恐惧的氛围,而昆昆的父亲则始终自带嫌疑人的气质。但这一切的答案杜蒙并没有给出,一切都是神秘的,都是不可言说的,如同大自然未解之谜。而电影里展现给观众的那些怪异的人,奇异的事,诡异的氛围,滑稽的细节,与众不同的世界,才是杜蒙赠予观众最大的礼物。

 2 ) 不应拥有的重视

如果不是14年度法国排名第一,若不是导演的名气(也许很有名,但我不晓得),这个片子甚至不值得讨论。很像中国一些文艺导演的作品,看起来很唬人,其实是形式大于内容。与中国导演相比,可能对杜蒙有些不公,毕竟这个作品的故事框架还是有的,细节也足够丰富。但是,过度卖弄风格,最终坏了作品的品质,使其成为看起来很艺术但终究是不入流的东西。

 3 ) 奇妙的結構

不太好吸收。應該會是反覆引發思考的片。兇手是誰並不重要/不知怎麼找得到這些孩子來演戲,率直欠扁又世故。孩子王男主真是個討厭鬼啊。老探長挺玄妙。/記一下Bruno Dumont的名字。/最愛台詞:要是所有偷情的人都被分屍的話,世上就難有保有全身的人了。/2015:看雙峰想起此片。/http://bombmagazine.org/articles/bruno-dumont/

 4 ) 戛纳专访:布魯諾•杜蒙,美丽食人兽 变身“悲—喜劇” 之王

By Nikola Grozdanovic | The Playlist
05 23, 2014 at 1:05

精神失常,疾病,谋杀,和令人困惑的的邪恶。这些都完全不是一出嬉闹剧的材料,但对于我们将要谈论的布鲁诺杜蒙,这都不在话下。少数敢于了解他的影迷,自然知道这是一位超级压抑和阴郁的导演,却未必知道,他又是如此着迷于人类本性中的怪诞一面,以致他甚至禁不住拍一部喜剧来面对这些主题,将之作为探讨的中心。这部喜剧,就是他最近以电视格式拍成的迷你系列剧《小孩子》。

在此之前,杜蒙一改其与非演员合作的一贯做法,启用大明星Juliette Binoche 来演出 “Camille Claudel 1915”——这是一项对“创造力被疯狂所支配”的颇具说服力的、荒凉的审察。如今回归到电视迷你剧《小孩子》,杜蒙的悖论艺术甚至延伸到拍摄格式中;虽然它是为电视台而拍,并且其画面比例也依照电视屏幕而调制,然而这部在戛纳“导演双周”单元发布的作品却是宽银幕版本,并且无可争辩地证明,这是一部纯粹的电影作品。

剧情简介:
在法国北方的某农村小镇,一个社区被一连串残暴的凶杀案所倾覆,“天才”探长van der Weyden上尉(Bernard Provost饰)和他忠实的双齿豁牙助手卡彭铁尔(Philippe Jore饰)则负责侦办此案。该片主要从一个小淘气——昵称“P'tit Quinquin” (Alane Delhaye饰)的小男孩的视点来讲述,随着尸体数量的增加,嫌疑人名单逐渐填满,凶杀案也越来越神秘难解。

若是其他任何人来执导,一部200分钟的喜剧将是不可想象的,但就杜蒙的艺术风格来说,当它不时太过强力地趋向于迟钝、呆滞的时候,你真的不能说它很无聊,《小孩子》也不例外。该片的执导是完全控制且泰然自若的,风景和人物都毫不费力地讲着同一种语言,将一团深深的怨恨和邪恶隐藏在通常的悲-喜剧的外观下。作为一个装模作样的笨侦探,探长Provost歇斯底里地转向了“面肌”表演——他那不间断的抽搐、斜视、错乱旁光引发了许多笑声(试想一下:当Peter Sellers的 Clouseau遇到了马克斯兄弟影片中的检查员Jap!)。而孩子们的演出则是电影的焦黑心脏地带,Delhaye将他颇具超凡魅力的存在和对周围凡俗世界的古怪态度 带进大银幕。如果你是杜蒙的粉丝,你要帮自己一下,努力在宽银幕上寻找尽可能多的乡村郊野绿色,这一切在电视机中将会被完全遗失!

本片故事的堂吉诃德气质,及其一系列凝滞场景都令它不太受欢迎,《小孩子》是一个有点折磨人的观察,而它邀请你重复观看,正是以这样一种方式,它对观众予以奖励和分层(对于有疑心的杜蒙影迷,信不信由你)! 一旦它对你变得清晰,片中就不仅仅是神秘的谋杀,奇异元素就变得荒唐且堕落,杜蒙对生活中最严酷问题的分析(触及到一种对邪恶之本质的理解),一旦以最简单的方式说出,就变得非常迷人。值得再次提醒的是,这是一部多么娱乐的滑稽之作,会令你这般放声狂笑。
首映之后,杜蒙留下来进行了一个引人入胜的问答,感谢英语翻译,让我们能够记录下其中妙处,并为你转录在这里。他触及到一些有趣的观点,因此这则访谈不仅对杜蒙影迷堪称美味,那些对电影摄制过程饶有兴趣的影迷,也尽可享用愉快。

说到绘画,你在影片中引用了鲁本斯,而探长van der Weyden的名字,也呼应了尼德兰绘画大师Rogier van der Weyden(1400-1464)!
“每当我拍一部电影,我必须回到哺育我、启发我的那些母体中,而绘画就是我所获得的养料之一,我所领受的重要启示也大多来源于此,而且绘画中宗教与艺术这种关联,对我也深有启发。同时,当一切都反常出格,这种不均衡是在我的艺术中所需要的,我可以参考绘画(中的此类表现)。那些画作总是将我推得更远,甚至推得超出极限,以致我可以最终触及人和事物的内在方面。”

关于场景,你特意为本片选择了法国北方的独特乡村?
“为了让你的影片令人感觉恰当,你必须要了解所要拍的地方。这里有我知道的风景、我知道的地理、我认识的人。我知道他们的口音。我就是这样才知道了如何讲述他们的故事。这甚至不是一个有意识的选择,这里原本就是我的家,我的土地,我所从来的地方。”

为何当你的教育将你带离了这块土地后,你(的影片)仍会不断返回到这块故土?
“我可能会因为受教育而离开故土,但这并不会使我感到我已(应该)远离它,正相反,我还需要重新走过那些相同的乡村道路。通过(在他乡)学习哲学和神秘主义,我发生的唯一改变的是,我的(感知)洞察力更敏锐了,而这种更高的感知力只是令我更想回到(故乡)相同的道路和相同的人们当中。我爱这些人,我认为存在一种极为简单的看待他们的方式。 所以即便我在不同影片中向它投射不同的光谱,但我只是在不断观看他们、拍摄他们,我觉得其中没有什么智识的东西需探索,这么做只是一个敏感度的问题,所以我只是让自己变得更敏感——去感受它,而不觉得有必要向任何人絮叨些关于它的东西,一切都是相关于 以一种简单的方式拍摄他(它)们。那是电影所关于之物。”
“影片中的所有这些人,都属于我所拍摄的那个非常特殊的地方。我选择了一个地点,其方圆不超过20公里。我不会去不同的城镇寻找这些人,他们都属于这个特定的地域。他们主要是园丁(农牧民)。我足够幸运,才找到了许多正在寻找一个季节性工作的农民;所以在此期间他们是免费为我演出的。让人物得其所哉,就属于那个正确的地方——这一点真的非常重要,就像是 当你想拍摄花朵,你不能从其他地方来移花接木,所以它们必须就属于这块地方,这样看来才是妥当的。一切都是一个共鸣、共振的问题,我非常敏感于这种共振的和谐。如果风景看来得其所哉、如其所是,那么人也就只会感觉妥当。”
关于笑声和电影传达的讯息?
“影片并没传达什么讯息,除非当我们笑的时候;我们会自己笑出声来,但我相信你不会从头笑到尾。你只会有时想发笑。”

为何你选择以宽银幕视野拍摄?
“我选择这种视野,是因为我喜欢此一事实:这种视野可以在人物、台词 和风景之间取得某些平衡,我发现 让景观也来说话 是非常重要的,镜头不必只是聚焦于……人物。当然这样做会使取景构图变得很难,但是我喜欢这种困难。我刚才发现这种视野使画面变得更加均衡。这个作品有两个版本:电视版本的构图更紧凑一些,更适宜电视屏幕格式;而在戛纳的大银幕上观看,令我觉得非常值得拥有一个2:39的银幕格式,这样观众也能够尽情享受片中风景(的讲述)。”

正在这时,一个站在杜蒙旁边的女人,虽未被引介,却插话说:
 “若只是将它作为一个“影院”电影,我们很高兴你很喜欢它,但我们也希望提醒你,这是一部系列剧。它是作为一个系列来立意、写作和导演的。我认为《小孩》是布鲁诺杜蒙作品之主体的一部分,让他能够通过不同的格式、不同的媒介、不同的叙事形式来表达他自己和他的世界。所以《小孩》的一部分实质,就是它是一部电视连续剧,并且实际上有两个版本;一为电视版,一为银幕版。后者会以银幕格式出现在一些国际影展上。”
有些人可能会像我一样 对该片中的导演、风景、动物感到同等的钦佩,却无法笑出来,因为这部片的其余一切都带给我一种深刻的绝望感……
“如果它不能令你发笑,我很抱歉,但它的确可以使其他人笑。你与一部电影的关系,你和影院的关系,都完全由你自己决定,所以,这一切也关联到你自己。”
2014 Cannes Film Festival

译自:http://blogs.indiewire.com/theplaylist/cannes-review-bruno-dumont-fascinates-with-a-3-hour-comedy-with-ptit-quinquin-20140523
//www.youtube.com/watch?v=se4KsS6DOW0


Bruno Dumont, roi du “tragique-comique” avec “P’tit Quinquin”
採訪Samuel Douhaire
2014年9月18日

布魯諾•杜蒙的首部电视剧集《小孩》,前兩集已于本週四(9月18日)在Arte电视台播出,这位電影作者曾以冷峻的《人性》(1999)知名,如今却在这部剧集中展现其出人意料的喜劇天賦。下面便是对布魯諾•杜蒙的專訪。

虽令人難以置信,但却是事實:一部布魯諾•杜蒙的虛構电视片 竟可以引發笑聲! 隨著他的第一部電視劇《小孩》本周四及下周四在Arte的播出,这位曾以冷峻、严肃的《人子》、《人性》奠立其影坛地位的电影作者,如今通过辛辣自嘲,华丽證明了一個偉大的喜劇片导演已经诞生。 片中有:长期规劃的对弗莱芒(flamands)景觀的沉思、布洛涅口音的業餘演員、 法國社會的粗粝景象及其底部深藏的神秘!这四集《小孩》是杜蒙酿制的一杯鲜純果汁,却活跃着令人振奋的荒誕、滑稽味道。在对这位“乐呵呵”的導演的專訪中,我们将发现他愛讲太多玄妙的“笑話”。

您想拍喜劇的欲望起于何时?
很久以来,我都渴望拍一部滑稽有趣的電影,但不知道該怎麼去拍。 我必須說,在我以前的電影中,喜剧元素始終在悲剧周围潜伏流窜,但由于一直沒有一個有趣的轴心来贯穿他們,我就把这计划暂时搁置了下来。甚至在以前的片中,我可以放入那些滑稽演員才会有的动作:比如我的演员也可以临时忘词、吞吞吐吐或口吃...

你如何定義《小孩》中的独特幽默?
我沒有追赶法國喜劇片的潮流,不是因為我不喜歡它,而是因為我看不出我可以在其中贡献什么。《小孩》的幽默是“悲—喜劇”中的幽默,這对应于於人類生存境况的二元性。 比如,在第三集中,小孩穆罕默德自杀了,大家是根本笑不出来的。 但在嘲笑、奚落警长(的颟顸自负)时, 我們就会放声大笑...
如果這個故事不是黑暗的,这部剧就不會像一场滑稽戏。 怪誕元素是生活中经常有的,我所做的只是将这些日常的荒謬予以强化。 如果你能将这些日常乖谬恰当地呈现,喜感自然就會出現。 比如說 开头几分鐘就有一具屍體在牛腹中被发现,这就等于宣布了这部片的底色:它會跃出常軌(脱序)。 我們很快会看到,脱軌是有趣的。 而就孩子的角色本身来说,他们也不是在常轨上,围绕他們所構建的(恋爱)故事,也较为超前于他们通常的心理—情感年齡,这也是令人感觉怪异的。
当其他扭曲的人物(如警探carpentier)到達時,他們更是扭曲了孩子們的生活法则。孩子们(煞有介事、举报线索)放大了警察的潜在滑稽(无能),警察(教训小孩、维护秩序)则增加了孩子们的誇張幅度。在喜剧中稍作停顿是很重要的:我们不能一直笑,因为笑的力量太强大,太频繁的笑聲后,我们就再也笑不出来了。

“無聲電影 始終是我的最爱”

哪些喜劇对你有所影響?
無聲電影一直是我的最爱。喜劇中一个非常基本的滑稽元素是演员的身体。我很欣赏Max Linder,这是是一個足以媲美巴斯特•基頓的演員,尽管他有時會出演滑稽劇。 我很佩服让•愛浦斯坦 。他会在其早期電影中,将喜劇元素插入悲劇中。比如Les Aventures de Robert Macaire (《羅伯特•马凯尔的冒险》1925),它的片长恰如一部电视劇,其中有這麼多诙谐的插科打諢、真正的戲劇性時刻,无论演員做什麼,都是趣味盎然的。很明顯,我也很喜歡塔蒂和Jean-Daniel Pollet。 我永遠不會厭倦他们的杂耍表演 。

在L'Acrobate(1941)【实为Pourvu qu'on ait l'ivresse (1958) 】中,Claude Melki塑造的角色 ,其唯一存在的幻想屡被偏移、延后。而《小孩》中的警长究竟是怎样塑造出来的?
喜剧的製作,仍然是对诸般反常元素的调整、集合。 當我塑造警察,我就回到那种很系统地编排的轨道上。 觀眾知道這些秘密编碼,因此,就成为该系统的同謀。 因此,我想不斷地擾亂他們,特別是通过排布那些古怪的事物侧面:在生活中,“檢察官”是一個汽車銷售商,“警长”一点都不怪诞、滑稽。

你这次转回到與非职業演員合作。這難道不是为一幕喜劇注入更多風險吗?
喜劇需要遵守更加嚴謹的游戏规则。這是我第一次在剧本锤炼上 下盡可能多的功夫。在我以往的電影中,我通常不給演員什么对白,只提供一些模糊的标示,以便讓他們一點點失去自识。我的演員有點像海上的浮標:他們大概知道什麼必須說,但不知道这些是如何具体传达的。 但在喜剧中,我們不能這樣做:你必须要有一個明确的文本框架。

那么此次的演員遴选,也比你以前的電影更複雜?
时间会更长。我花了半年来尋找好的编配方式。 我首先勘察场景,最终發現了毗邻Gris-Nez海岬的Audresselles村,正是我的理想拍摄地——農場、乡野风景、废弃碉堡。之後我就结合这些场景元素 来寫作我的偵探小說。说到人物,我一直在那里游走,在方圆20平方公里内寻找我要的脸孔、令我难忘的身体特征... ...當我在那裡走动、拍摄时,他們不会吃驚、或走近来,他們是风景的神经末梢。
我有四、五個可能的“警长”人选,我请他們来试镜 - 我只是纪录一下哪些人不知怎麼表演、哪些人能够毫无拘束地开放演出。小Quinquin的父親,是我早就认识的当地农民:2011年我曾借他的牧場来拍攝《撒旦之外》。 我把他的白馬也加入到新劇本中,我提议他也参与演出。 他先是拒绝,继而起了疑心,担忧马匹受惊,就又同意出演。而他是每天都来拍摄現場,即使那天没有他的镜头。他大声呵斥警长,因為他很不喜欢他的表演。

 “ 当自然状态遇阻,喜感自会產生”

Bernard Pruvost扮演了这位探长,整個屏幕都被他的脸部抽搐填滿。 你是为此選擇他的吗?
并非如此,他的抽搐是在拍攝期間产生的,肇因于他的面肌收縮和疲勞。他这样夸张的举止,是我在筹备剧本时远远沒有預見到的情況。
这个意外元素简直太棒了:它产生了强烈的喜剧感觉。他戴著耳機的造型也放大了他的滑稽。在拍攝結束後,他化妆成德帕迪約,否则他会再也控制不住自己这种随时抽搐的说话方式。這是必要的,能夠让他从过动的喜剧状态中恢复出来。我跟他說話时,他要佩戴耳机,集中很大的努力才能听清我的声音,我看到這努力也顯示在了他的臉上。他以行動之前更長或更短的反應時間,創建出另一种喜劇效果。
更何况,有時我还故意推迟给出我的明确解釋! 我还把一個胶帶永久粘在他的鞋底上,令他走路时窘迫不已:当自然状态遇阻(被扭曲 ),喜感自会產生。

你刚才谈到警察如同“鐵轨”...
但它有可能是(需要)脱轨的。

你真的是太越出常轨!例如,你让警探也无法揭晓凶案谜底...
有些重大的刑事案卷,例如 Grégory案件,历经三十多年侦查, 我们仍不能洞悉其事实真相。 重重謎團锚定在重大调查之中,而这些谜团深处又萦绕着神秘之物。遇害者所遗留下的谜团,往往指向某些诡魇阴谋:当地警察实际是在一个心灵侦查的方向上进行着一个貌似刑警调查的行为(侦查这块土地及其居民)。

这种探究的过程是美麗的,却无所發現。在侦探片中,最终解谜的时刻经常是令人失望的,因為此前那种玄机四伏的緊張感再不复现了。

况且,《小孩》的最终无解,也利于你继续构思这部剧的续集?
當然可以! 但必須認識到,探长和他的副手Carpentier仍会相當的不稱職:還有就是,没什麼理由可以让他們找到真凶!

你很喜歡和侦探剧的陳詞濫調玩一玩?
與其說 我想玩的是偵探剧的陳詞濫調,不如说我想在屏幕上呈现对生活的描绘。那些(侦探剧-喜剧)套路会引发觀眾的某些自動反應。但若你要创造驚喜,那么唯一的辦法就是打破它們。 我最初看到小孩Quinquin的鬼臉:就觉得這是意想不到且怪诞的。 而這种怪诞元素正是我感興趣的东西。 我要確保這一切古怪元素以一种似乎很自然的状态呈现出来。
  
我要取道自然,达于魔幻

透過幽默,你令观众沉思那些正侵蚀着法國社會的嚴重問題...
《小孩》的世界是一個不起眼的高盧小村莊。我从它的独特、意外、很特別的地方口音(北方加莱海峽)入手,所有我可以讲述的東西,我都会说到——法國正在經歷的那些困难,如社會和社區共同体問題(“海峡那边是英国” 及欧共体問題)。在这套剧集中,我谈到了殘疾、種族主义、以及体制。但我不是一個現實主義的导演。我的表達方式的确是写实主义的,但我采用这种造型方法,将观众带向了其他地方。《小孩》所做的和《撒旦之外》一样,我都是要取道自然,达于魔幻。

《小孩》中的自嘲风格 似乎可以概括你的所有电影,包括其形而上的维度...
對我來說,形而上的维度是不存在的,必然存在的只是生理(感知)维度。因此,我的所有表达都必须诉诸可见物——让你看到!当我拍一个牧場时,我可以拍出它的神聖一面,让形象告诉我:这牧场是神圣的; 但對我來說,同时拍出牧場滑稽丑角的一面,也是很有趣的:插科打諢自有一种神秘的力量。
 
《小孩》中虽有一种荒诞虛無的氛围,却不会令我们腻烦,因为它同时也說出了一些深刻的东西。 人們可以在滑稽中嚴肅着。

在最后一组镜头中,每個人都哭了,而探长及其副手Carpentier则繼續充当着“探案好汉”。 这部喜剧中 频繁突发的残暴场景,阻止了人们既存的虚矫自负。而當我走到那些(特別是死亡、沉寂的)区域,喜剧就阻止我“以潜在的权威架子进行武斷的说教”。

译自:http://www.telerama.fr/series-tv/bruno-dumont-roi-du-tragique-comique-dans-p-tit-quinquin,116913.php
//www.youtube.com/watch?v=G2fWtXzVqL8

【译事体大 欢迎指正;事倍功半 转载注明。】Thanks!

 5 ) 小孩子

小昆昆放暑假,三五成群消磨着野性時光,村上卻發現牛屍,內藏斬件人體,兩個傻偵探來查,再驚爆無頭女屍,傻探抓狂:我們不是來做哲學思考啊!傻探其實面懵心精,但線索一條條斷了,揭出更陰暗的,之後三凶案,一人竟給豬吃掉,疑雲愈積愈厚。小昆昆像看小說追看凶案,也繼續他的小惡作劇。法國頭號作者杜蒙(《魔非魔》,36 屆)首拍喜劇(原是四集電視劇)帶來不絕驚喜笑料,以幽默反轉偵探類型,詰問到邪惡人間,遊刃卻不離本色。《電影筆記》年度十大居首。

 6 ) 布鲁诺杜蒙的农村

在当今电影风格百花齐放的今天,我们看到的反而是影像的趋同化,在数字摄影机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看到的影像却是千篇一律,这真是令人头痛的悖论啊。我们不能不承认,虽然我们很不情愿这样说,确实每年大部分影片的生命力连一个月也无法保持,或者今年影迷还热烈讨论的电影明年就会被扔进片库里永远没有人翻,网上就算有盗版也没人主动去下。真正能受到时间考验的影片是极少数的,而且很不幸,这篇文章所讨论的《小孩子》就是那种连一个月的话题保质期都达不到的电影。 我敢打包票,能自己找到我这篇文章的知己都是迷影迷了好几年的老影迷了,我也敢打包票,我这篇观点幼稚的影评是极少的几篇非电影杂志硬性观影工作要求而自愿写的。之所以我敢这样说,实在因为导演布鲁诺杜蒙自己的因素所决定。 布鲁诺杜蒙确是笔者见过最为奇怪的导演了,作为一位职业生涯还算成功,年年进电影节主竞赛导演,他的欣赏者几乎只有《电影手册》一家杂志,比之奥利维耶阿萨亚斯、阿诺德斯普利钦等现在已经江郎才尽但仍被艺术杂志吹捧的当代法国艺术导演之流还要缺观众缘分,除了《电影手册》布鲁诺杜蒙似乎永远找不到其他观众群体了。当我们这些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非常迷影的影迷的在慕名观看之后,只能感到满头不知所云的问号与对《电影手册》超高评价的疑惑,当我们又去寻找那些电影杂志的硬性工作要求下完成的影评时,感到的是他们的文章更不知所云。我们还可以观察这位导演之前作品在豆瓣的评分与人数,也非常充分体现了布鲁诺杜蒙的观众缘之惨不忍睹。 电影在当前的困境就是如此,一方面,好莱坞发疯一般讨好观众,用一种把每个观众当白痴的心态拍索然无味的电影,另一方面,艺术导演把每个观众都当成天天思考世界、人生终极哲学问题的哲学王,导致作品对观众很不友好,而电影对人不友好的话就是的确对人不友好了。当然,作为好莱坞之外另一条电影产业体系之下的导演,布鲁诺杜蒙自然可以持续如此拍片,不用像好莱坞的导演一样受财主们的操控。 就是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看到了今天布鲁诺杜蒙对观众非常不友好的电影风格:一场电影放映后观众睡倒一片。对于长期浸泡在好莱坞电影语言下的自己大脑从不思考电影的观众来说,布鲁诺杜蒙的电影语言犹如在精神病院一样就是对自己心理舒适区最大的侮辱。但正所谓一粉顶十黑,在被《电影手册》这种权威捧得如此之高后,想要做一名谈笑风生的影迷怎能不顺着《电影手册》的意思对布鲁诺杜蒙进行观摩呢。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一名唯《电影手册》命是从、电影审美被《电影手册》权威所绑架的影迷,在《玛鲁特》与《童女贞德》两次不太愉快的经历后,看到《电影手册》对布鲁诺杜蒙的2018年新作《宽宽与非人类》,我斗胆拿出了这部新片的前作《小孩子》,出乎我预料的是,经过三个半小时的心理适应后,我总算看出点布鲁诺杜蒙的美学特色了,看电影只是一个心理预期与舒适区的问题。 《小孩子》的故事背景发生在当代法国边境的一个村庄之中,情节发展由两条线索构成,一条是宽宽与他的朋友们在假期的有些恶劣的顽皮经历,另一条是两位神经性疾病的警察调查一件神秘连环杀人案件的经历。电影风格与布鲁诺杜蒙之前的作品相同,仍然是大段大段的长镜头以及不知道究竟在干什么的主角们。 影片开始于宽宽的恶作剧,影片之后相当多的段落与镜头都在表现宽宽与朋友们的恶作剧,可见宽宽与朋友们的恶作剧对情节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儿童天真地作恶会引发什么后果呢,往往这是被人忽视的课题,但获得金棕榈奖的《白丝带》却将儿童的恶作剧当成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看待。我们可以先脱离布鲁诺杜蒙的电影先思考下熊孩子的行为能反映什么,《白丝带》的观点是小题大做还是未雨绸缪。抖音上有不少熊孩子的视频,其中不少结果相当恶劣的,是仅仅当成儿童的天真还是认为破坏欲埋藏于人类的本性之中,荀子与孟子的人性论究竟在实用过程中该偏重于哪方? 再来看看《小孩子》中的表现吧,虽然宽宽的行为看起来就像常见的差生一样,但是宽宽确是导致了黑人儿童悲剧死亡的导火索,使黑人少年最终在连环杀人案件的不断发生下精神崩溃,使黑人少年成为了恐怖分子,并亲手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但我想这个问题还是交给观众来处理吧。 另外一条线索是两位非常有意思的警察调查神秘连环杀人案的过程。布鲁诺杜蒙让两位警察承担了相当重要的任务,两位什么都不知道的警察不仅推进影片情节的发展,也体现了布鲁诺杜蒙的现代黑色幽默。我想所有看到警官这个角色的中国观众都能想到《乡村爱情》中的赵四,因神经障碍表情无法自制,肢体动作也不协调,不停不由自主挤眉弄眼的,再看看他的工作素养吧,无论说话还是行为总是透露出一种让人无法高度评价的业余状态二流水准,但你还真找不出他工作上的毛病。再看看他的副手,虽然表情没有他的领导那么夸张,但也好不到哪里去,车技挺高超,但驾驶时的状态令人堪忧,总让人感到要出车祸而捏一把汗。 是什么让布鲁诺杜蒙的电影与众不同呢,并不需要深究就能看出是演员的表演风格与场面调度造成布鲁诺杜蒙影片风格的主要因素,也是造成其作品在放映时观众一片恶评的主要因素,和这相比,布鲁诺杜蒙日常不知所云的剧本反而要退居其次了。在《童女贞德》中,我们看到每个角色都在一个长镜头中莫明其妙演唱重金属的行为,这部《小孩子》仍然如此。片中有大段大段的长镜头表现两位警官让人无法不嘲笑的脸部抽动,而且经常说话说一半再挤眉弄眼一段时间再继续进行对话。仅仅是这一条比较私人的个人表达,就可以劝退大半对布鲁诺杜蒙好奇的观众,而这令观众难堪的处理方法反而是布鲁诺杜蒙所珍视的。 在《小孩子》与之前布鲁诺杜蒙的多数影片中,法国农村都是故事剧情展开的背景,主角的共同特点除了让人难以琢磨的现代主义艺术特征之外,都是生活在法国农村的人。在法国的艺术历史中,农村生活场景长久在法国艺术中都占有一席之地,而布鲁诺杜蒙则继承这一点,他将法国农村生活场景作为表现生活的舞台,用自己的视角观察法国农村在当代的一些难以察觉细微变化,捕捉当代法国农村的思想与生活。 主角身边那些熟悉的人被残忍杀害,以非常变态的方式呈现在警察眼前,我们面部抽动的警官见证了一场又一场的死亡,虽然能力有限,但当他察觉到身边的邪恶之后还是与他的副手决心与恶魔对峙。两名肢体不协调到可笑的警察去对抗带有神秘色彩的未知邪恶,这一幕不仅悲壮,而且悲壮得令人想要嘲笑,嘲笑完又无限悲壮。《小孩子》的情节核心是什么,是在不断发生的、凶手只能归结于超自然力量的连环杀人案面前,观众没有看到任何英雄出现,看到的只是两名永远不会被人尊敬的小警察,两名见了领导就出错的小公务员,表情不能自制永远引发你嘲笑身体残疾的警察,他们的努力一无所获,只能感叹世界邪恶力量的增强与为死者哀悼,却仍然勇于面对邪恶的小警察。 也不要忘了黑人少年的悲剧,这个悲剧与神秘连环杀人案件不同,当连环杀人事件的原因只能归结为抽象的邪恶时,黑人少年的遭遇是可以在片中找到原因的。这两件案件达成了剧作上互文,一件能找到具体社会原因的案件,一件不能找到原因只能归结为抽象邪恶的案件,共同发生在法国乡村。当一件案件是由宽宽代表的“小孩子”引发时,那另一桩神秘连环杀人案是否也与“小孩子”有关系呢。在最后的一幕,警察在闻了一抔土说到土是酸的,不要陷入魔爪后意味深长地注视着宽宽,再回到《小孩子》的标题,农村的邪恶力量是什么呢,孩子们的未来在这片土地上又会发生什么呢。

 7 ) 《小孩子》:怪诞世界的塑造与呈现

《小孩子》是《电影手册》2014年度评选的十佳电影榜首。最近这部作品的蓝光电影版本出来了,我又再看了一遍。电影版和电视剧版没有差别,没加长没剪短,也没有重新剪辑,只是在电影里四段会注以小标题。小孩子更适合宽银幕的电影版本,法国北部乡村的风光得以细腻的展现,观众也更容易分辨警长的抽搐的面庞。3小时26分钟的时长很多人未必能轻松消受,杜蒙的强烈作者化艺术风格不是你的菜的话估计会难以忍受。然而杜蒙这次采用的是喜剧的呈现方式,演员的夸张的肢体动作是最大笑点。说它是喜剧又有些不合时宜,毕竟片中时不时就出现的谋杀案,严肃的主题探讨都与喜感相去甚远。就是这种不搭感造成了电影的荒诞性。
之前我将《小孩子》与HBO的剧集《真探》和大卫•芬奇的《七宗罪》做过对比。然后我发现很网络上多人将《小孩子》和《真探》的某些画面截图做了对比,很多观众就都认为这又是一个真探模式的电影,这是我要澄清的。虽然双警探查案的配置,稀奇古怪的谋杀方式,神神叨叨不着边际的对白,偶尔扯一些资深文艺青年才懂的书籍绘画,带点儿神秘色彩以及宗教元素,的确会使人联想起《真探》。但两者差异明显,风格大相径庭,一个诙谐戏谑,一个冷峻闷骚。且《小孩子》更关注的并不是谋杀案,而是呈现一种生活状态。
要看懂这部电影,第一步是知道故事的来龙去脉,里面死了几个人,他们为什么死了。显然很多人看完了电影,都没在意这些细节,或者没分清是谁被谋杀,或者将不同死法的受害者弄混,然而这些设置刚好是理解这部电影主题的关键地方。我之前在微博贴过猜电影文字“一部电影里死了六个人,两对男女因偷情而死,一个男孩因暴怒而死,一个女孩因嘲讽而死,死法一个比一个凶残。背后是想要建立秩序的凶手,肮脏之人都得死。”结果很多人就猜是芬奇的《七宗罪》或者《十二宫》,而这明明是《小孩子》的剧情。这也是我为什么将《小孩子》与《七宗罪》对比的原因,我也更愿意这样对比。因为两者在主体上有相通的地方,都是幕后黑手操纵人的生死,扮演“上帝”,《小孩子》中称之为“终结者”,他们抱着似乎合理的目的杀死“肮脏”罪人,在社会建立秩序。《十二宫》营造了一种黑暗的惊悚感,而《小孩子》却似乎平铺直叙毫无起伏,没有设置正反对立面,所以在这方面显得隐晦,这也是很多人看完之后不知所谓的原因,完全没想起这一层意思。
电影里最后凶手也未现行,杜蒙也没有打算给答案,因为这根本不是重点。电影已经精准的传达了死因,这其实就等于体验到了破案的快感。当然,若没理顺电影剧情,自然是体会不到其中的奥秘。虽然前面已经讲过,还是再提示一下大家:连环血案中死者生前的不光彩行为,以及类似《七宗罪》中变态杀人狂的自命不凡的杀人理由,将两者联系起来就一目了然了。
从电影里的两位警探的对白,可以得知杜蒙从法国文学家爱弥尔•左拉的作品《衣冠禽兽》中汲取了大量灵感。《衣冠禽兽》直露地描写了法国第二帝国时期,社会上的凶杀、乱伦、偷情、堕落、政治上的阴谋、冤狱、草菅人命,为当时上层社会所不容,而屡遭查禁。该书从头到尾出现若干死者和5个凶手。也因为如此,左拉的作品均被列入罗马教廷的禁书目录。《小孩子》中两个受害者的尸体在奶牛肚子中被发现,第三个死于牲畜肥料坑,第四个用枪自杀,第五个被猪吞噬,第六个死者呈现优美的裸体姿势,都有堕落颓靡的感觉,杜蒙用这种方式致敬了左拉。
第六个死者的形态让魏登警官想起彼得•保罗•鲁本斯的绘画,体态丰腴的裸女形象。杜蒙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每当我拍一部电影,我必须回到哺育我、启发我的那些母体中,而绘画就是我所获得的养料之一,我所领受的重要启示也大多来源于此,而且绘画中宗教与艺术这种关联,对我也深有启发。同时,当一切都反常出格,这种不均衡是在我的艺术中所需要的,我可以参考绘画(中的此类表现)。那些画作总是将我推得更远,甚至推得超出极限,以致我可以最终触及人和事物的内在方面。”法国人无论在哪都掩饰不了文艺气息,当然这些元素也与电影主题的表达息息相关。
《小孩子》更多的是着墨于探案过程中对人身百态的描写,展现他们的体态。他们如何行走,如何眨眼睛,如何开车。所有这些都让人产生这是一部拍摄当地人言行举止的风俗片的错觉。这部作品的一个怪异的现象是,导演用的都是“歪瓜裂枣”型的演员,相比与其他电影里靓丽的面孔,《小孩子》这种反颜值的运用更显得原生态,接近朴素的乡村生活,而现实是《小孩子》里的演员的确有很多是当地的农民。情境的塑造其实是彰显导演功力的地方,导演创作电影就必须创建一个可信的电影世界,就像一个隔离的空间,它不存在,但在观影者脑海里却无比真实可感,像是乌托邦或者wonderland,不是同一个尘世,有另外一套法则的世界。虽然里边的人类过的是另一种生活,观众也不会将它与自己的生活状态混淆,却真的在观影过程中相信电影里种种设定,且很容易就入戏。反之,劣质电影总是让人出戏,营造的氛围、创造的世界一捅就破。
电影里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警探与当地居民交流的断层。宁静古朴的村庄,有男女老少漠然表情下波澜不惊的生活,两个警探笨拙地穿梭在村庄里寻找连环变态血案凶手。奇异的是,村子居民似乎对血案漠不关心,对警探视若无睹,嫌疑人也一而再、再而三的成为受害者。很多居民知道的信息,警探不知道。警探在询问居民时,居民更多的是表现一种不配合的态度。当地居民似乎不太热爱与外人交流,其中小孩子对伊斯兰教黑人小孩的欺凌也是排外的另外一种形式。当地居民的相处方式也略显怪异,教堂葬礼、国庆日游行的场景显得很诡异,人与人之间有一种疏离感。
《小孩子》整体给人的观感就是一位执拗作者的戏谑文章。杜蒙用一种反审美、负颜值的方式呈现一种荒诞不经。电影里的角色是神神叨叨频频眨眼的警探,呆呆傻傻竹竿似的警探,歪嘴的正太,X型腿的萝莉,先天愚型的男青年,唱歌飘忽的女青年,乖张的老太太老爷爷,不太正常的游客。导演花大量笔墨展现他们的古怪行为方式,比如走路姿势奇怪,丧葬仪式笑场,摆桌时飞盘子,吃饭时扔餐具等等,这在现实生活中会觉得不可思议,在这部作品里却妥帖异常。戏剧化的连环谋杀案,而杜蒙不是着重营造悬疑惊悚感,相反乡村里鸟语花香,山清水秀,让人觉得一个小清新爱情故事就要展开,这形成了极大反差。
杜蒙用电影语言构筑了一个怪诞的世界。这个世界就像电影里悬挂于空中的奶牛一般可笑又忧伤,像每一次的汽车启动那般摸不着头脑,像小情人间的亲昵一般怪异反常,角色的畸形体态添加了电影的轻松戏谑感。杜蒙优哉游哉地抓捕人的行为状态,轻松的转场与叙述故事。他将戏谑植进了电影,能体会到的观众很快就能沉浸到这个荒诞世界中。

 8 ) 小孩子

《小孩子》是《电影手册》2014年度评选的十佳电影榜首。最近这部作品的蓝光电影版本出来了,我又再看了一遍。电影版和电视剧版没有差别,没加长没剪短,也没有重新剪辑,只是在电影里四段会注以小标题。小孩子更适合宽银幕的电影版本,法国北部乡村的风光得以细腻的展现,观众也更容易分辨警长的抽搐的面庞。3小时26分钟的时长很多人未必能轻松消受,杜蒙的强烈作者化艺术风格不是你的菜的话估计会难以忍受。然而杜蒙这次采用的是喜剧的呈现方式,演员的夸张的肢体动作是最大笑点。说它是喜剧又有些不合时宜,毕竟片中时不时就出现的谋杀案,严肃的主题探讨都与喜感相去甚远。就是这种不搭感造成了电影的荒诞性。 之前我将《小孩子》与HBO的剧集《真探》和大卫•芬奇的《七宗罪》做过对比。然后我发现很网络上多人将《小孩子》和《真探》的某些画面截图做了对比,很多观众就都认为这又是一个真探模式的电影,这是我要澄清的。虽然双警探查案的配置,稀奇古怪的谋杀方式,神神叨叨不着边际的对白,偶尔扯一些资深文艺青年才懂的书籍绘画,带点儿神秘色彩以及宗教元素,的确会使人联想起《真探》。但两者差异明显,风格大相径庭,一个诙谐戏谑,一个冷峻闷骚。且《小孩子》更关注的并不是谋杀案,而是呈现一种生活状态。 要看懂这部电影,第一步是知道故事的来龙去脉,里面死了几个人,他们为什么死了。显然很多人看完了电影,都没在意这些细节,或者没分清是谁被谋杀,或者将不同死法的受害者弄混,然而这些设置刚好是理解这部电影主题的关键地方。我之前在微博贴过猜电影文字“一部电影里死了六个人,两对男女因偷情而死,一个男孩因暴怒而死,一个女孩因嘲讽而死,死法一个比一个凶残。背后是想要建立秩序的凶手,肮脏之人都得死。”结果很多人就猜是芬奇的《七宗罪》或者《十二宫》,而这明明是《小孩子》的剧情。这也是我为什么将《小孩子》与《七宗罪》对比的原因,我也更愿意这样对比。因为两者在主体上有相通的地方,都是幕后黑手操纵人的生死,扮演“上帝”,《小孩子》中称之为“终结者”,他们抱着似乎合理的目的杀死“肮脏”罪人,在社会建立秩序。《十二宫》营造了一种黑暗的惊悚感,而《小孩子》却似乎平铺直叙毫无起伏,没有设置正反对立面,所以在这方面显得隐晦,这也是很多人看完之后不知所谓的原因,完全没想起这一层意思。 电影里最后凶手也未现行,杜蒙也没有打算给答案,因为这根本不是重点。电影已经精准的传达了死因,这其实就等于体验到了破案的快感。当然,若没理顺电影剧情,自然是体会不到其中的奥秘。虽然前面已经讲过,还是再提示一下大家:连环血案中死者生前的不光彩行为,以及类似《七宗罪》中变态杀人狂的自命不凡的杀人理由,将两者联系起来就一目了然了。 从电影里的两位警探的对白,可以得知杜蒙从法国文学家爱弥尔•左拉的作品《衣冠禽兽》中汲取了大量灵感。《衣冠禽兽》直露地描写了法国第二帝国时期,社会上的凶杀、乱伦、偷情、堕落、政治上的阴谋、冤狱、草菅人命,为当时上层社会所不容,而屡遭查禁。该书从头到尾出现若干死者和5个凶手。也因为如此,左拉的作品均被列入罗马教廷的禁书目录。《小孩子》中两个受害者的尸体在奶牛肚子中被发现,第三个死于牲畜肥料坑,第四个用枪自杀,第五个被猪吞噬,第六个死者呈现优美的裸体姿势,都有堕落颓靡的感觉,杜蒙用这种方式致敬了左拉。 第六个死者的形态让魏登警官想起彼得•保罗•鲁本斯的绘画,体态丰腴的裸女形象。杜蒙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每当我拍一部电影,我必须回到哺育我、启发我的那些母体中,而绘画就是我所获得的养料之一,我所领受的重要启示也大多来源于此,而且绘画中宗教与艺术这种关联,对我也深有启发。同时,当一切都反常出格,这种不均衡是在我的艺术中所需要的,我可以参考绘画(中的此类表现)。那些画作总是将我推得更远,甚至推得超出极限,以致我可以最终触及人和事物的内在方面。”法国人无论在哪都掩饰不了文艺气息,当然这些元素也与电影主题的表达息息相关。 《小孩子》更多的是着墨于探案过程中对人身百态的描写,展现他们的体态。他们如何行走,如何眨眼睛,如何开车。所有这些都让人产生这是一部拍摄当地人言行举止的风俗片的错觉。这部作品的一个怪异的现象是,导演用的都是“歪瓜裂枣”型的演员,相比与其他电影里靓丽的面孔,《小孩子》这种反颜值的运用更显得原生态,接近朴素的乡村生活,而现实是《小孩子》里的演员的确有很多是当地的农民。情境的塑造其实是彰显导演功力的地方,导演创作电影就必须创建一个可信的电影世界,就像一个隔离的空间,它不存在,但在观影者脑海里却无比真实可感,像是乌托邦或者wonderland,不是同一个尘世,有另外一套法则的世界。虽然里边的人类过的是另一种生活,观众也不会将它与自己的生活状态混淆,却真的在观影过程中相信电影里种种设定,且很容易就入戏。反之,劣质电影总是让人出戏,营造的氛围、创造的世界一捅就破。 电影里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警探与当地居民交流的断层。宁静古朴的村庄,有男女老少漠然表情下波澜不惊的生活,两个警探笨拙地穿梭在村庄里寻找连环变态血案凶手。奇异的是,村子居民似乎对血案漠不关心,对警探视若无睹,嫌疑人也一而再、再而三的成为受害者。很多居民知道的信息,警探不知道。警探在询问居民时,居民更多的是表现一种不配合的态度。当地居民似乎不太热爱与外人交流,其中小孩子对伊斯兰教黑人小孩的欺凌也是排外的另外一种形式。当地居民的相处方式也略显怪异,教堂葬礼、国庆日游行的场景显得很诡异,人与人之间有一种疏离感。 《小孩子》整体给人的观感就是一位执拗作者的戏谑文章。杜蒙用一种反审美、负颜值的方式呈现一种荒诞不经。电影里的角色是神神叨叨频频眨眼的警探,呆呆傻傻竹竿似的警探,歪嘴的正太,X型腿的萝莉,先天愚型的男青年,唱歌飘忽的女青年,乖张的老太太老爷爷,不太正常的游客。导演花大量笔墨展现他们的古怪行为方式,比如走路姿势奇怪,丧葬仪式笑场,摆桌时飞盘子,吃饭时扔餐具等等,这在现实生活中会觉得不可思议,在这部作品里却妥帖异常。戏剧化的连环谋杀案,而杜蒙不是着重营造悬疑惊悚感,相反乡村里鸟语花香,山清水秀,让人觉得一个小清新爱情故事就要展开,这形成了极大反差。 杜蒙用电影语言构筑了一个怪诞的世界。这个世界就像电影里悬挂于空中的奶牛一般可笑又忧伤,像每一次的汽车启动那般摸不着头脑,像小情人间的亲昵一般怪异反常,角色的畸形体态添加了电影的轻松戏谑感。杜蒙优哉游哉地抓捕人的行为状态,轻松的转场与叙述故事。他将戏谑植进了电影,能体会到的观众很快就能沉浸到这个荒诞世界中。

 短评

感觉看了一季法国乡村搞笑版《真探》。。当然因为我是坐影院连着看的所以感觉有点长,后半段或许可以削减一点。杜蒙蛮厉害的,不同于以往的法式幽默,搞笑不靠台词靠演员走位和表情的... 配合这几天巴黎的事件,里面那个非裔孩子的角色值得玩味

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布鲁诺·杜蒙在这部“不怎么好看”的非典型侦探悬疑片中蕴含的野心是那么大,大到耐着性子看完全片,心思久久地停留在这个法国北方的怪异小镇无法自拔。导演坦言自己“沒有追赶法國喜劇片的潮流“,而是旨在拍出一部借由现实到达魔幻的喜剧,并且在其中探讨法国社会平静外表下的暗流。无解的电影。

9分钟前
  • 鸡头井。
  • 力荐

我过于喜欢阿杜了。

10分钟前
  • 希尼莫
  • 推荐

宁静古朴的村庄与连环变态血案形成极大反差,杜蒙用电影语言构筑了一个荒诞的世界,就像悬挂于空中的奶牛一般可笑又忧伤,像每一次的汽车启动那般摸不着头脑,像小情人的亲昵一般怪异反常,片中每个演员的畸形体态加重了轻松戏谑,看完后只能佩服杜蒙的编导能力。

12分钟前
  • 帕拉
  • 力荐

警察的多动症演的不要太传神。三匹大白马漂亮死了。凶手是摩托车手

17分钟前
  • Vivian
  • 还行

人人都像凶手,个个都很无辜。看完之后,有一种“死了六个人,不知该恨谁”的惆怅。

18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最纯粹的电影不会轻易改变,所以布鲁诺杜蒙也依旧故我,依旧是那个勾魂摄魄的声音巫师,从庸常中萃取神圣,在荒诞中谨行仪典。世人皆醒时,只有他眉头紧蹙,呓语喃喃。笑吧,即使人性本恶,只想紧紧拥抱你,我们的角落就不会被黑暗吞没。

20分钟前
  • BLTEmpanada
  • 力荐

很好的东西 不好的组合

25分钟前
  • 忏聒
  • 较差

反类型的杜蒙,无传统意义上观众期待的“结局”的犯罪喜剧。杜蒙想拍出“表面平静却暗潮涌动的法国社会”,才会有“这个土壤挺好的,就是里面有些发酸了”。

28分钟前
  • 七月在野歪
  • 还行

大受震撼

31分钟前
  • 十二
  • 还行

晦涩,说黑色幽默对于多数人来说几乎没用

33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还行

属于观影感轻松,但又引人深思的电影,典型代表就是直升机吊起的奶牛。

38分钟前
  • Eco
  • 推荐

恶魔降临在法国北部一个小村庄里,但[小孩子]里的村子却没有[白丝带]里的压抑而封闭。它古怪的有如卡夫卡城堡山下的村子,又好像品特戏剧一样叫人不知为何发笑。这个时代人们身上的小型罪恶集聚在这里,结果被严厉惩罚。很难说孩子们是什么作用,他们是受害者亦是施虐者,更是旁观者。未来属于他们么?

41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相比四年后的宽宽系列情节性更强,人落家畜腹中似乎比荒诞更多讽刺,但背后揭示出的更为基本原则似乎是神的数量级下物种无差异,正如杜蒙从鲁本斯中洞察白马与裸女对神的模仿是多么相似...

46分钟前
  • Autodidact
  • 推荐

看似小品,但注定难忘。直升机吊起吃下尸块的奶牛,跳下后自行摔倒的自行车、白马、海滩裸女、两轮侧开的警车。密集的谋杀(六起)和自然平和影像展示间的落差。残疾、疯人与痴呆,一个不健全的自洽之村,人种、族裔(移民)、宗教问题。

48分钟前
  • xīn
  • 力荐

耳目一新的黑色喜剧,无论是人物造型还是剧情发展,都以怪诞为中心,且在荒唐中产生更为古怪的笑意(比如葬礼段落),这份渗透着诡异与阴沉的幽默几乎是绝望的,和不无荒凉的环境、疏离隔阂的人情既背离又一致;场景调度很强,看看结尾十来分钟便知,这次的杜蒙是个惊喜。

5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法国《电影手册》2014十佳第一名,所谓的荒诞与神秘来自时间的停滞,法国北方海滨小镇,所有人停留于一种百无聊赖的时空,除了情窦初开的两个小孩,疯子、傻子,多动症一般的老警察都显得那么无聊;死在奶牛肚子里,死在粪坑,被猪咬死等这些稀奇古怪的案件,都像是为了摆脱百无聊赖的挣扎。

56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变形的禽兽,消失的凶手。这场连环谋杀案自始至终没有离开《小孩子》们的视线。邪恶对于他们如此贴近和遥远又如此神秘和寻常。魔鬼化身大地啄食心灵,杜蒙也犹如卡夫卡附体,笔下运转曲折跳跃、荒诞扭曲的叙事语言。讽刺那些生活于此的伪善和自以为是的人们。他把冷漠、讥笑和乖谬书写成一部现代人心中罪恶的变形记。

59分钟前
  • Muto
  • 力荐

怪诞世界,土味双峰

1小时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法语加三个半小时的片长对我简直就是折磨,但不能掩盖它的艺术成就,在无序中创造平衡有序的世界是很有趣的事情,黑色幽默和各种奇葩人设,诸如牛腹猪腹藏尸这种怪事儿,颇有魔幻主义风,在平静社会下的波涛汹涌喷薄而出,运用视野,拿景观讲故事也是一种风格,看的了尽情享受,看不了快闪就行。

1小时前
  • Mamacita117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