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

欧美剧其它2020

主演:黛西·埃德加-琼斯,保罗·麦斯卡,艾略特·撒奥特,莎拉·格林,德斯蒙德·伊斯特伍德,英迪尔·马伦,莉亚·麦克纳玛拉,尼亚姆·林奇,费昂·奥谢,利兹·菲茨吉本,基里安·菲兰,伊芙·海因德,塞巴斯蒂安·德·索萨,克里斯·麦克哈利姆,穆里斯·克劳雷,劳琳·坎尼,兰斯洛特·库比,肖恩·达根,奥尔加·韦尔利,埃莉诺·麦瑟文,格温·麦克艾尔文,利厄·明托,肖恩·多耶尔,艾斯琳·麦古金,Eanna Hardwicke,Frank Blake,Meadhbh Maxwell

导演:伦尼·阿伯拉罕森,希提·麦克唐纳

 剧照

正常人 剧照 NO.1正常人 剧照 NO.2正常人 剧照 NO.3正常人 剧照 NO.4正常人 剧照 NO.5正常人 剧照 NO.6正常人 剧照 NO.13正常人 剧照 NO.14正常人 剧照 NO.15正常人 剧照 NO.16正常人 剧照 NO.17正常人 剧照 NO.18正常人 剧照 NO.19正常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30 08:26

详细剧情

  故事围绕着主人公玛丽安娜与康奈尔在爱尔兰西部小镇最后的学校时光,到两人前往圣三一学院读书的复杂生活展开。黛西·埃德加-琼斯饰演孤独、易受惊吓的玛丽安娜,新人保罗·梅斯卡尔饰演外向、受欢迎的康纳尔。

 长篇影评

 1 ) 爱是相互伤害,还是相互治愈?

谈到这部剧时和朋友说,虽然每集只有不到半小时,但每天最多只能看两集,因为它的“后坐力”实在太强了,每一次情感变化中的微妙细节,都被导演和演员捕捉到并无限放大了。每看一点,就要把自己过去的痛苦重新经历一次,这实在让人太煎熬太折磨了,就像是要把未完全愈合的伤口再重新舔舐一次,并非只是关乎爱情,而是过去三十多年中的每一次刻骨铭心的成长。

虽然主角还都是学生,但这部《普通人》却几乎完全有别于过去所有的青春题材影视作品,想要看甜甜的爱情,甚至是感天动地或是缠绵悱恻,恐怕都会大失所望,甚至前一秒还在被甜蜜包围,下一秒就撕心裂肺。就像前边所说,虽然爱情是主线,但更重要的话题却是成长和蜕变——那些主动的和被动的,有时我们真的难以辨清,就像被莫里亚蒂逼到悬崖边上的福尔摩斯,是选择潇洒地纵身跃下,还是打斗后被迫跳下,终究都是一个千古悬案。

但事实的真相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经此痛彻心扉的一次情感洗礼,他们终会变成理想中的大人模样。

我把两人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与经历简单概括为“两次交叉后的平行”。从中学时代开始,两人所处“位置”相差悬殊,甚至是位于两个极端,玛丽安茕茕孑立是个格格不入的另类,康奈尔则阳光开朗是标准的万人迷,尽管他们之间相互吸引,但是从相爱到在一起,还有太长的路要走。也正因为那时候的他们,无法完全对对方所处的境遇感同身受(特别是康奈尔无法理解玛丽安),所以两人其实无法真的做到心意相通,“舞会事件”的出现久成为一个必然。

而这种“地位”上的差别,随着两人上了同一所大学,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后而彻底改变了,过去的身份已经被彻底抹去,无论是两人的生活还是他们之间的关系,一切都像一张白纸,等待着重新去书写,这是他们关系中第一次真正的“交叉”。就像后来两人共同回忆道:大学第一年的相处是最快乐的,而他们始终没有说出的原因——因为那一年是他们的关系是最简单的,灵魂也是最纯真的,丢掉了旧身份的裹挟,而新的问题还远未成型。

有人会说,人是不可能完全抛下过去的,这没错,但你要承认当环境完全改变之后,有时候自己会变成另外一个人,不然就不会有“换个环境重新开始”这种说法了,而作为一个初中、高中和大学在三个不同城市度过的人而言,我能深深体会到这一点,换了一个环境意味着你的“人设”可能会彻底改变,这种改变可能是主动的,也可能是被动的。

就像剧中的男女主人公,随着在新环境下渐渐扎根,新的人设开始形成,伴随着新的问题也开始出现。从家乡小镇来到一国之都,康奈尔不再是那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万人迷,而逃离了那个周遭充满了蔑视和刻薄的恐怖牢笼,玛丽安却开始彻底释放自己压抑许久的天性,也正是这种身份上逐渐变化到彻底逆转,终将让两人开始渐行渐远,最终背道而驰。

第二次“交叉”则是在全剧的最后,玛丽安被哥哥打伤了鼻子打电话给康奈尔,在经历了这么多浮浮沉沉之后,那次交谈才让两人真正做到了心意相通和步调一致,比起大一那次在一起时因为简单带来的快乐,这一次才是相互理解深入对方内心后获得的幸福与满足,这种“爱”要远比那种“收到圣诞节的礼物”“陪你一起看日出”式的“爱”更加弥足珍贵。而若不是经历这中间无数次纷纷扰扰,如果第一次分手后就老死不相往来,无论如何也无法升华到“理解”这个段位之上的。

其实两人都不算是心理完全健康的人(谁又是呢?),原生家庭给玛丽安所带来的心理创伤,一直伴随她到成年的每一个段关系当中,不得不说她后来在性爱中对受虐的些许依赖也与此有关(我并非说SM是一种心理疾病,只是对玛丽安而言,她这一偏好的形成原因或许不那么健康)。而康奈尔的细腻敏感,以及上面提到的改变对心理的冲击,也让他在大学和玛丽安分手后患上严重抑郁症。但无论是玛丽安在中学被孤立时,还是康奈尔在大学出现心理问题时,对方都成了自己唯一的解药,是他们黑暗人生中最后的光亮,他们用爱和善意不经意间治愈了彼此。

而第11集中这两句对白,可以说是全剧的点睛之笔,也真正解释了两人此前那些分手和误会的原因所在。 而经过这一切,两人也都明白了也学会了非常重要的一点:明确地让对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同时也要尽力去理解对方想要的是什么,这两者是缺一不可的。可千万不要小瞧这一点,不光是爱情,在每一种人与人的关系当中,这都非常重要,我们都很明白,但真正做到却非常困难。而理解了这一点之后,对于这个结尾就会感到顺理成章了。

从大学一年级时那次分手,玛丽安没能把“你别走”说出口,到最后一集心口一致地说出“你去纽约,而我留下”;从大一时带着不解与怨恨分开,到最后互相商量做出了正确的决定——这两次分手之间,两个人共同完成了一次伟大的成长,从那个只会在爱中受尽委屈的少年,真正成长为可以为自己、也为对方的未来负责的成人,就像玛丽安最后那句意味深长的台词:“我们会分开,但我们都会好好的。” 就算两人今后的生活变成两条平行线不再有交叉,但内心深处却始终会紧紧相连的,因为共同有了这样刻骨铭心的成长经历,已经很难再从生命中轻易抹去,正如康奈尔所说:“一生不会再有”,其实他们已经很幸运了,这样内心和情感升华的经历,很多人大概一生都不会有。

试想一下,如果这个“普通人”的故事只停留在大一那次分手,恐怕也会和所有少男少女自认为的爱情,其实只是青春的萌动没有什么差别,这世间有多少爱永远停留在了这一步,又有多少曾经相爱的人在这里告别,从此形同陌路?我们的年龄每一天都在增长,可那些总是倒在这一刻的人们啊,在爱情里永远都只是蹒跚学步,又或许这些根本不能算是爱,而顶多只是一次欢乐与痛苦相抵的经历,毕竟,真正的爱是相互治愈,而不是互相伤害。

 2 ) 普普通通的痛苦

这部剧的名字很有意思,“Normal People”,意思就是像我们这样的普普通通的人。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几乎都觉得剧名是在反讽了,那么特别的Marianne ,美丽但孤僻,自负却孤独。那样温柔的Connell,聪明上进也精明。怎么可能是“Normal People”。

然后我就想到了自己,想到自己与周围朋友们的格格不入,想到自己忽然决定放弃参加同学聚会,停止更新朋友圈,我是那样一个孤僻的喜欢安静的人,突然对于扮演一个有趣合群的人失去了兴趣,也非常疲惫。

我总觉得当镜头靠近再靠近一个人的时候,他/她的人生都是异常复杂的,再奇怪的人都可以有被理解的可能,再普通的人都会有那么多深刻的体验。我们都有差不多的痛苦,一点点闪闪发光的地方,做错很多事情,孜孜不倦地寻求爱。

女主角家庭富裕,美丽又聪明,感觉一切美好近在眼前,却有一个冷漠阴暗的家庭,Marianne不喜欢高中学校里的同学,所以也从来没有试图融入其中,与之相应地,Marianne也受到了大家的排斥和不友好的对待,使得她的生活处境更加的艰难。

男主角Connell在高中广受欢迎,他尽力成为老师、同学喜欢和信赖的对象,从不对任何事情发表观点,也非常懂得人际交往。虽然家境不好,妈妈却非常的体贴和包容。

我觉得男女主角的性格受家庭的影响非常大,为人处世的方式也和家庭的经济状况有一定关系。

Connell和Marianne同是一个班的学生,同样成绩优秀,性格和人缘却截然相反。但其实他们两个人都是非常特别的人,品味也很相似,这样的两个人互相吸引,慢慢地走在了一起,其实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Connell真的好温柔,无论做什么都先征求Marianne的意见,无论做错什么都先道歉。他们刚开始在一起的时候就有很多做ai的场景,但是拍得非常美,,,,/捂脸/。身体部位露出很多,却不让人觉得色情,可能是两个人身材都很好,总让人觉得是在看中世纪的那些裸体油画。

Connell不想让学校里的同学知道他在和Marianne交往,怕自己也变成被孤立的人。Marianne虽然表示理解,但是也会有一点点难过吧。学校里的同学当面侮辱Marianne的时候,男主角就坐在旁边静静地听着,舞会上有人对女主角动手动脚的时候,男主角也没有出手阻拦,虽然非常理解,但是好替女主角难过呀。男主角一直在学校里维持的人际关系其实也是非常脆弱的,他在舞会时对班花说了一句“fuck off”,不仅班花不理他了,大家也开始对他冷嘲热讽。为了做一个融入集体的“正常人”,他邀请班花而不是Marianne去毕业舞会,Marianne为此伤心不已,直到毕业考试才去学校。

但其实大家都知道Marianne和Connell在一起了,仔细想想,这种事情怎么会没人知道呢。小小的教室里,Connell总是转过头去看坐在窗边的Marianne。Connell妈妈其实也一直知道雇主家的女儿放学待在她家。小镇根本藏不住任何事情,Connell却那样对待Marianne。

高中篇就这样揭过。

离开熟悉的小镇,来到都柏林这样的城市,Connell没有像高中时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我猜想或许是厌倦了需要经营的人际关系的原因,或许也因为经济条件所带来的自卑感。Connell白天去学校上课,晚上窝在房间看书。成为了一个和高中完全不同的人,不知道为什么,这时候镜头下的Connell真的没有高中时那么光彩照人,眼神也总是灰暗的。他很像高中时的Marianne,虽然性格依旧温和,但却疲于应对人际关系,也因此非常孤独。

Marianne却来到了人生完全不同的阶段,或许离开家庭让Marianne觉得生活得以喘息,或许是离开小镇来到城市见识到更多不一样的人终于找到了自己归属的群体,又或许是因为高中的伤痛让Marianne决定融入集体中。高中的Marianne眼神总是那么悲伤,大学时她变得放松了一点点,整个人感觉也开心了许多。她的家境显然对她的人际交往产生了助力,她的富有的朋友们经常聚在她家在都柏林的豪宅里,开party,或是聊文学。她交往的男朋友和高中的Connell非常像,是那种热心于各种社交场合因此闪闪发光的校内名人。Marianne在大学遇见 Connell后表示不希望朋友们知道他们在高中时的恋爱关系,Marianne说,我觉得非常难过,高中的时候我居然允许你那样伤害我。听到这句话时,我知道Marianne真的变得坚强和理智了。

尽管还是会对Connell高中的行为耿耿于怀,Marianne却没有办法不去靠近Connell,不去对他好。Marianne邀请Connell进入自己的社交圈。

但是Connell却没有办法融入Marianne的社交圈中,无论他怎样努力,但还是显得那么局促。Connell真的在成长,他之前在高中同学骂Marianne的时候显得那么懦弱,但现在却在做融入Marianne的圈子里的尝试。

但是他们却第二次分开了。Connell的兼职因为店面装修两个月被停掉,他没有钱支付房租,他对Marianne说夏天不会再来见她。Marianne以为这是要分手的意思,就把Connell给赶走了。而Connell的本意却是希望Marianne可以把他留下来。这两个人自尊心真的都太强了,像两只刺猬,在别人伸手的时候,就一定要做出防御的姿态。虽然这次分开非常奇怪,但主要原因还是两个人太相似,也很脆弱,缺乏安全感。两个人好像都做好了随时分开的准备。说分开的时候没有争吵,没有解释,那么决绝。看到这里,我真的好感慨,即使他们那么相似,那么亲近,比所有其他人都要了解对方,都免不了误解,人真的太孤独了。

我实在觉得这两个人都太孤独了,他们即使非常喜欢对方,但却在不停地恋爱,或许真的非常需要陪伴吧。但即使一次次的分开,彼此都有很多伤痛,Connell和Marianne却没有吵过架,从没有对彼此说过重话,也没有真正地断开联系。感觉他们俩一直在恋人和朋友关系中自然地切换,或许是因为太需要对方。

后来Marianne开始有受虐倾向,在和别人的性关系中。Connell问Marianne说,我从来不知道你有这样的习惯。Marianne说,我在和你的关系中从来不用这样,那是非常自然非常享受的过程。但现在我需要这种受虐的感觉来麻木自己或者说感受自己。

看到Marianne和Connell谈论自己的性生活的时候,我觉得非常感动,我发觉Marianne和Connell之间的感情不仅高于友情,甚至高于爱情,更像是家人。Connell不在乎Marianne和谁发生关系,他更想知道为什么Marianne要选择伤害自己,他因为Marianne自虐的行为感到痛苦。

Marianne在瑞士生活的时候,她的摄影师男朋友给她拍裸体的关于SM的一组照片。拍摄过程中,她忽然就想起Connell给她发的一封封邮件。他说,Marianne你非常非常优秀,你值得所有最好的,美好的事物。如果你遭受了不好的待遇,那也不是你的错。Marianne脑海里一遍遍闪过这些文字,就决定放弃了拍摄。

我没有办法体会Marianne的痛苦,在剧情里我只看见了一个冰冷的家和同样冷淡的家人,关于这样一个家庭的前因后果,肯定也是非常悲伤的故事。我只看见,Marianne因为痛苦而甘愿受虐,用另外一种痛苦来消弭这一种,真的太令人心痛了。不管Marianne是真的因为Connell的邮件而治愈了心中的伤痛,还是不忍看到Connell为自己的痛苦而痛苦,我都为她不用伤害自己却可以正常生活而开心。

Connell留在了都柏林,好像是一个图书管理员。Marianne一直在瑞士工作,他们距离很远很远,一直用邮件联系。他们后来能够见面是因为共同的高中同学的离世。Connell对这位高中同学的自杀非常难过,甚至有抑郁的倾向。这部分情节我看的非常困惑,因为我不觉得Connell对这位高中同学有这样深厚的情感。在我的理解里,高中同学的离世更像是一个导火索,让Connell发现了自己的处境,他一个人居住在陌生的并不喜欢的城市,朋友寥寥,事业上也没有任何的起色,女朋友也离开了他,他没有办法回到家乡也没有办法忍受城市的生活,最亲近的Marianne住在遥远的瑞士。

他最崩溃的时候黑眼圈浓重,感觉他整夜整夜地睡不了觉。他和Marianne视频,Marianne让她把电脑放在床边,两个人就这样开着视频一整晚,早晨醒来的时候互相道早安。真的非常美好,好像无论多少伤痛都可以承受,只要对方给予治愈的力量。

后来他们都回到小镇,一起看球赛,一起吃冰淇淋,共同度过闷热的夏天。在Marianne的鼻子在哥哥的重力推门下受伤时,Connell飞奔着赶来,恶狠狠地威胁哥哥。我忽然就想起高中懦弱的Connell,这么多年,成长的不止有Connell的性格,还有和Marianne的感情吧。Marianne和Connell都变成了大人,可以抵御伤害也有保护对方的能力。他们爱彼此,从青春年少到成熟稳重,时光连成一条绵长的感情线。

Connell和Marianne在自己不同的人生阶段展现出惊人的相似,非常爱对方,始终拉住对方,在人生最痛苦的时候不至于掉入深渊。也不停推着对方往前走,我知道你是最好的,你也值得最好的。Connell说自己不喜欢城市,不可能在不认识一个人的纽约独自求学,Marianne却明白Connell更想要的是什么,或者说什么对于Connell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而什么是必须要克服的。

最后的最后,Connell在Marianne的鼓励下决定去纽约进修文学硕士,Marianne选择留在都柏林生活。我相信这是很好的安排,Marianne的朋友们都在都柏林,她不想也不用再孤单地生活在远方了,她要现在的陪伴。而Connell内心是渴望和喜欢文学写作的,他需要一个机会,也需要找到曾经的自信非凡和光彩照人。Marianne 过去说Connell可以对她做任何事情,她也愿意为了Connell高兴去做所有事情,现在她选择生活在自己喜欢的城市,而不是去陪伴Connell,Marianne选择把自己放在人生顺位的第一个,我觉得这就是最好的成长和健全的人格。分离和相聚都是相对而言的,我期待他们人生途中更多的故事。

回到剧名“Normal People”,就有非常多的感慨了。这就是普通人的生活呀,带着隐性的痛苦慢慢成长,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变得自卑,去往更多更遥远的地方感受,途中遇到各种风景和朋友或是恋人,和最好的朋友分分合合,面对梦想止步不前,拥抱别人或是被给予,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处境。

每个人大致都是这样的,都逃脱不了生活绵密的网,但如果有像Connell这样温柔的朋友,生活也许就能够忍受一些。(开玩笑的~)

 3 ) 普通人

有三四天,因为这部剧一直睡不好。每天看完,心里满是各种无法言说的情绪,总是折腾到12点才睡。原著是天才小说家的第二部作品,当时读小说的时候感觉比《聊天记录》差一些,没有想到剧作通过视听语言让小说的氛围重新清晰起来了。

漂浮在空气中的是无限的孤独,和Connell在一起的时候,彼此理解,对方永远是更聪明的一个,是更美丽或者充满魅力的那个。两个人的男女朋友换了那么多,说到总有些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刻感到孤独,而彼此在一起的时候,可以talk,而且永远不感到孤独。所以尽管两个人兜兜转转,还是让局外人我感到十分羡慕。王子帅哥霸道总裁对于这样一个世界太没有想象力了,非常非常无聊。这么说是因为人的复杂和高贵不体现在这里,虽然如Connell所说 Money is sexy。

普通人是很难在同侪压力下与社交活动中备受排挤的女孩正面交往,但是也很难拒绝聪明美丽且充满洞见的女孩,普通人可以为了爱忍受交往中巨大的不平等。普通人有很多次机会失去,错过,忘记,误解和被误解、伤害和被伤害。

不得不说使我震惊的是片中的性爱场面,以为应该蛮克制的,没想到这么坦诚。就作为一个观者,很难不进入到二人的关系之中,再去看关系就觉得很不平常,有爱的性看起来真得可以抵抗人世的孤独和虚无。我现在渐渐能理解娄烨李安拍性爱场面的戏了,有一些影视作品,当然是为了所谓的爆点,但是探讨人性的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作为体现人自由状态的一种,性是很难回避的。

我非常喜欢这片子,喜欢很棒的片子和音乐的时候,我大部分状态都是两手一摊,很好看,非常好,非常动人,听到的时候我会流泪。因为艺术形式很难言说,说一万遍某个音乐好听,也很难代替你听一下的细微的情绪变化。说过很多次,艺术是形式的艺术,很难不去经历体会就理解。

昨天晚上看到第十集的时候,躺在床上翻出去年读的Kindle里的Normal People,正好停在最后一页,不由得觉得,爱真是很好的东西。

 4 ) 只谈阶级和圣三一传统文科

初夏时节,一部“英剧”《普通人》受到许多人赞赏。兜兜转转的爱情故事,青涩美好的青春,细腻入微的心理表现,构造出一部没有鸡飞狗跳却动人的青春爱情故事。因为害怕社交灾难,高中时代的校草不肯公开与怪胎女的恋爱,等进入圣三一学院,因出身社会阶层和家境的差距,过去的怪胎女完美融入新环境,两人身份高低互换。两颗内心卑微的灵魂向往着彼此却频频错过,又一次次回到彼此身边。如果不是有大量的床戏,这几乎像个日式纯爱故事。

这是个全球观众都能找到共鸣的故事,许多人有过类似的回忆。因为是一个发生在我的大学的传统文科圈子里的故事,被多人推荐观片,我来讲讲爱尔兰的阶层和我们圣三一的传统文科圈子,理工商科不在此讨论范围,因为每个圈子的风格和思维行为方式不一样。比如大多中国人比较喜欢去的那些热门技能专业如商科金融计算机的活动范围就跟传统文科不很重合,风格也不一样。

在西方,出身决定眼界和格局。出身阶层基本是固定的,你不大会想到要突破阶层,也不大可能掉到更底层。过去写过一篇关于18世纪英国社会阶级的文章大不列颠 | 18世纪新兴中产阶级上升与贵族落魄的大时代,虽然现在21世纪了,爱尔兰中南部也从英国独立了,社会阶层的基调却跟那时候没有很大不同。在《普通人》的故事中,女主家是很有钱的中产,每一代人去圣三一读书然后回老家做点家庭生意,男主则是爱尔兰西部小城Sligo的更典型的普通出身,女主因为家庭传统认为去圣三一是理所当然,男主的周围环境大多会留在老家,男主本人学业成绩优秀橄榄球打得好,按爱尔兰标准是个未来人才,但眼光局限是不会想到首都去读精英大学的。如果不是女主建议他报考圣三一,他最大可能是浪费掉高绩点去Galway上普通大学然后回老家过普通人的生活。另外,要知道Sligo是爱尔兰大诗人叶芝的故乡,这一点丝毫没有被提到。

一个受欢迎的爱尔兰男孩子应该打橄榄球(有修正 见结尾)

在小地方,任何国家的小地方的杂七杂八的恶毒的人比例会比大城市多,可以参照之前的奥斯卡电影《布鲁克林》的女主的故乡小镇风格。所以,中产多金的女主在小地方是怪胎,一到都柏林就正常融入了,而在老家极其受欢迎的男主来了都柏林却因为穷酸和不自信无法融入。在都柏林有大房子可以随时邀请同学来玩给女主社交加分,穷得只有一双球鞋还要跟人合租的男主别说没地方请人来玩,他所有课余时间都花在了打工赚钱和学习上,根本没有机会社交。

Berkeley图书馆自习

在许多方面,此剧把圣三一学生生活高度还原:最出色的学生要多混社团组织活动,参见女主在大学里的第一个男友,第一次出场就把男主带去了GMB的辩论社(圣三一有两个历史悠久的重要辩论社,the hist与the phil,诸多名人如作家王尔德在此读书时也参加过)。其实在牛津剑桥圣三一这类古典精英大学中,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一小部分,社交反倒是一大部分,如果你关注过国会议员们的大学背景,多会发现许多人没有好好学习而是忙于社交。辩论是文科学生最热衷的活动。我此前也曾写过对这种文化的负面作用的思考,见欧洲人为什么平白无故地过度自信。不过成绩虽然没那么重要,坏成绩还是会被引以为耻的,比如英国现任首相鲍里斯强生,以二等成绩从牛津毕业,引以为耻。

GMB

男女主角拿到的奖学金是圣三一悠久传统之一。本科第二年,可报名参加,通过后会得到五年学费免除、免费校内宿舍(不是很多人来都柏林申请的那种学校推荐的校外商业宿舍)、平日免费晚餐。他们参加考试的古典大厅叫exam hall,上大课与研讨会在arts block,进晚餐的老建筑是the 1592 dining hall。关于免费大餐不需要很羡慕,有严格时间限制,准时关门,我怀疑需要认真自习和打工的穷男主是没多少时间去蹭饭的。我去吃过,学院长桌、身着黑袍的学者们、餐前餐后两次拉丁语祈祷被我收入圣三一怪异体验名单。努力学习拿到奖学金后学生就可以松懈了,接下来只要每年都通过(英国爱尔兰体系的通过是50分,文科因压分严重70分一等很难拿到)就不会被取消资格。所以考入圣三一还没改变男主生活因为他没时间没钱去正常社交,奖学金才真正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exam hall

圣三一有很多这种给本科生上lecture的大教室

如果对比今天的圣三一与三十年前,爱尔兰大众还很穷,也只有上层阶级和中产上层才进得去那个年代,今天的圣三一显得越来越平民化和低质化,三十年前的毕业生看到今天学生们连reading list都读不完,口语中充斥大量大众词汇大概也会叹息,三十年前奖学金只给每个专业第一名,如今大概每200多人的专业中能有六七人拿到奖学金。在牛津剑桥也同样,如今中产成了主要生源。反观国内,曾经高考可以改变命运,随着阶级固化,上名牌学校越来越拼家庭资源,很向西方看齐。。英国的传统精英路径大概众所周知是伊顿——牛剑,爱尔兰也有类似顶级路径为Blackrock——圣三一。如果在三十年前,非这种贵族私立学校的出身会无法融入圣三一核心圈子,今天显得宽容了许多,但剧本最大的bug依然是,小地方公立学校来的女主似乎轻松融入了,虽然可以解释为用学霸头脑和家里经济支持与大房子来加分,实际操作会有困难。我身边实例,有一位同是圣三一老校友的医生爸爸躺平佛系教育,把儿子送进公立学校,结果现在儿子在大学饱受困难,吸取教训的爸爸接下来还得把女儿送进昂贵的私立学校。不过,以上经验只适用于牛剑三一这类古典“精英”大学,其他平民大学不走这里的套路。题外话如果只是真正想扎实学习,平民大学其实要好得多,因为首要目标是去学习的,而“精英”大学,学习倒不是首要的,尤其体现在传统文科。

我看了小说作者萨莉·鲁尼的简介,她本人来自比男女主角老家还要小的西部小地方,可见有多拼,本科圣三一文学,拿到了奖学金,研究生大概出于自信膨胀,换了专业到政治,水土不服,转攻美国文学毕业拿到学位。我猜测其水土不服原因其一换专业很辛苦其二每个圈子要重新弄懂,不经历不知其痛苦。好在她本科也在圣三一,大环境是熟悉的,能止损换回文学类专业,因为学院很不鼓励研究生换专业,如果成绩基本合格,他们会劝你坚持到毕业。于是小说作者给了女主她自己没能成功的希望中美好的一切:政治学科优秀学生,方便社交的自家大宅。

女主自己一个人住的家产大宅,在Wellington Road,Dublin4,富人区

我在校外社交圈是加入了都柏林的一个交响乐团,团里也有中产校友,同样没有跳出阶级的欲望也没有跌到下一层的可能。从过去的古典精英大学可以看出,在西方,社会总体在走下坡路。反观国内,阶级固化即将完成,过去拼搏的中国人总有一天会放弃,然后社会也慢慢转向整体下坡路。剧中的青春和爱情已经有太大的后劲,可是当你看到我写的这些西方阶级的文字,会不会更觉沉重。

---

更正一下sligo学校里的球赛,我问了个电视台体育频道的爱尔兰人,他们大概打得不是rugby而是盖尔式足球,因为rugby是英式橄榄球,这个在私立上层学校和都柏林常见一点,我身边都是打rugby的所以觉得是rugby,但是爱尔兰西边尤其平民公立学校一般都是打Gaelic football。

---

公众号:穆尔登格

 5 ) Normal People | Love is fatal

这部剧带给我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的观剧体验。

第一次一口气看完一部剧,在深夜关掉屏幕后像是做了一场巨大的噩梦,万物都消失无声,满脸是泪,内心残留着钝钝的、仿佛刚刚经历了某种内在崩塌般的疼痛。

第二天没睡到6个小时就睁开了眼睛,眼前晃动着两个主角的脸,莫名其妙的哀伤依旧压抑着我。

这种感觉可以说是撕裂,emotionally drained,仿佛第一次看恐怖片后那久挥不去的震颤。

故事很简单,两个年轻内向的人——Marianne和Connell——从高中到大学毕业的恋爱纠葛。他们同是非常聪明的人,只不过Marianne更加锋利,排斥所有人,把学校视为authoritarian fantasy,拒绝规训和束缚;Connell则是温柔阳光的男孩,小心翼翼地经营着自己的社交。高中时期二人由于Connell害怕被别人孤立而分开,大学在圣三一学院重逢,又开始兜兜转转,分开又相聚。

这部短短的青春剧能给我带来如此特别的感受,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它所呈现的复杂性。两个主角性格的复杂、成长过程中心态变化的复杂,都通过细腻的镜头与叙事展现了出来。

就像一幅放大100倍依然可以看到清晰细节的画,每集20分钟所呈现的人的复杂性,演员表情的每一个变化,都能够延展到无限大。缺乏相似经历或者性格不够敏感的人只会觉得这是一部很无聊的剧,理解成青春期的矫情恋情。

所以很讨厌弹幕中飘过的诸如“渣男”等等对于Connell的评论,如果能理解这个男孩的细腻,便绝对不会用这样单一而绝对的词来试图概括他。

看完原著小说后这种感觉更甚。剧中已经很细腻的镜头,掩盖的是角色更复杂、深邃的内心感受。原著大篇幅的心理描写很难用镜头语言呈现。

Connell高中时期对Marianne的抗拒与爱是如何相互牵扯的,他是如何面对与Marianne的阶级差异的,Marianne对世界究竟有着怎样的疏离感,对Connell有着怎样的依赖,都可以在书中找到更细腻的描写。

比如,第三集中最感人的桥段之一,在Marianne倾诉完自己家庭暴力的经历后,Connell说,‘I love you.I'm not just saying that,I really do’。但剧中并没能进一步看出Marianne面对这句告白的感受。在这处,书中写道

She has never believed herself fit to be loved by any person. But now she has a new life, of which this is the first moment, and even after many years have passed she will still think: Yes, that was it, the beginning of my life.

正是Connell的爱使她的生命得以向新的阶段敞开,是Connell的理解与默契使她完成自己的成长。

这种二人成长的弥合性使这部剧不单单是一部爱情剧,主角二人的关系远超情侣关系,甚至超越soulmate,是一种深深嵌入彼此生命的连结。

因为二人如此相似并相互嵌入,所以如何面对对方,便是如何面对自己的生命。所以二人关系的每一个微小变化都意味着极大的改变。

Connell在泳池边伸手在众人面前拥住Marianne的那一刹那,实际代表与自己内心自卑的和解。

我想这是我被剧情深深吸入的原因。它展现了我心中最理想化的亲密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完成,彼此融合。

每当二人相遇,其他人都淡化为了背景,无论他们的关系处于哪个阶段,都从心灵散发出对彼此的致命吸引力,仿佛世界只剩下二人。

最能够展现这种亲密关系的是他们平静相处的部分。Connell经历着由故友逝去引发的抑郁,二人相隔异地,依靠skype联络着治愈彼此。在他们经历了与他人或失败或无趣的关系之后,深知能依靠的最终只有彼此。

无需甜蜜虚伪的誓言,沉默相望中便能确认只有对方能够拯救自己——我们共享同样的看世界的方式。

二人之间自然也有过猜忌与误解,都源于相似的自卑感——Marianne因为破碎的家庭中哥哥对自己的羞辱,害怕Connell不会那么爱自己,怕他厌恶自己的受虐癖好;Connell囿于二人阶级的鸿沟,无法敞开自己,也由于顺从的性格而害怕与Marianne的亲密关系会破坏自己原有的社交。

未能说破的一切背后都是对彼此的尊重,他们深知对方和自己同样敏感,所以生怕说出任何伤害彼此的话来。而在不可避免的受伤背后,经历的是相互的完善,对自身的认知,和对对方的爱。

在最后一幕,Connell决定离开二人的故乡,前往纽约学习写作,而Marianne选择留在原处。这一幕之所以如此动人,我想是因为他们相视流泪的时候,都知道已经完全接受了对方和自己的脆弱,已经完成了共同的成长——即便放手不再在一起,也不会再纠结于过去的伤痛,可以面对自己的欲望,迎来生命中其他崭新的、美好的一切。

当一个人的人生每一个重要节点都有另一个人陪伴,由另一个人塑造的时候,他便知道,没有什么能让彼此分开。

-END-

 6 ) 《普通人》:关于爱、感觉和绝对亲密的解剖

《普通人》是由 Hulu 和 BBC Three 联合出品的限定剧集。于4月27日开播,一共12集,目前已完结。改编自萨莉·鲁尼(Sally Ronney)畅销小说 Normal People,剧集《普通人》运用清新的色调、精致的镜头和细腻的原声带,将我们带入这两个“普通人”的爱情故事里。

“谁是普通人?”这是剧集向我们抛出的第一个问题。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发现,男主角康奈尔(Connell)和女主角玛丽安娜(Marianne)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普通学生”。康奈尔性格内向害羞,对敏感的事易产生担忧,但因为阳光的外表和出色的成绩,成为了高中里的头号男生;玛丽安娜内柔外刚,出身富裕,因为咄咄逼人的言行而被高中同学待为局外人。

看似优秀出色的康奈尔实则缺乏安全感,而看似高高在上的玛丽安娜实则内心非常脆弱。两个敏感又不安的人在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环境里相遇,通过一次次的试探发现,对方其实是那个能让双方安心的普通人。高中时期的爱情是纯粹的,没有社会的复杂性和其他欲望的掺杂,但外部的环境成为了他们早期爱情的最大敌人。两个局外人在自我和群体之间寻找认同,尝试为他们的爱情搭建一座稳定的桥梁,但纯粹的爱情里参杂了不成熟,最终这段青少年晚期萌芽的爱情也不了了之。

进入大学之后,两人都经历了早期进入社会的碰撞,在陌生的城市、各类社会人士和高强度的学业面前,康奈尔成为了都柏林的“局外人”,玛丽安娜则适应了身边的陌生。一次偶然的机会,康奈尔和玛丽安娜再次相遇。过去意犹未尽的感觉又一次点燃了他们之间的爱情。中途跌跌撞撞,两个“局外人”因为各自的命运认同和完全理解最终走在一次。但这段成年早期的爱情最后站在未来面前,等待他们的去留。《普通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并没有过分地利用、消费两位主角的阶层或贫富差距,而是让他们的性格逐渐延展,让显白的性格与隐性的细节交叉碰撞,在一段极其丰富的情感体验之中,探讨人与人之间关系更大的可能性。主角二人既不沉沦也不超越,而是不断地相互影响、补足,让我们意识到“爱”在人一生当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普通人》是一部关于感情和亲密的剧集。主题为感情的剧集有许多,但《普通人》做到了将主题聚焦在两位主角的交流、感觉和性上。许多剧集虽然以感情为主,但感情始终是其他主题的辅佐,需要依靠其他主题或者故事线来支撑。《普通人》用时间推动故事的发展,仿佛为观众构造了一座桥梁,在一步步跨越桥梁的同时,体会到故事的发展和双方的感情交叉。

在表现形式上,《普通人》里运用了大量的对话和特写。表面平淡的对话其实是双方在时间和空间上对两人关系的揣测和总结。青少年晚期和成年早期的爱情十分纯粹,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份纯粹的爱情里始终会参杂其他社会性因素,比如金钱和事业。双方的对话内容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得成熟,让观众直接体会到这份爱情在时间上和心理上的变化。这份变化也是对爱情最真实的刻画。无论是高中毕业舞会的争执,大一暑假分开时的误解,分隔两地的远距离交流还是最后在事业和爱情之间的选择,《普通人》平铺直叙地为我们展示了他们爱情的弧线,而这个弧线则映衬了大多数人早期爱情的发展轨迹,在他们的选择、争执、误解和交流里,我们都能深刻地感受到他们爱情与我们故事的共性。爱情的表现形式分为有形和无形,无形在于两人之间的对视和感觉,有形则在于交流和性。

《普通人》的镜头美且细腻,导演伦尼·阿伯拉罕森(Lenny Abrahamson)和希提·麦克唐纳(Hettie McDonald)运用大量浅焦特写镜头向我们展示了故事主角在他们爱情变化途中的微表情和潜意识动作,同时也极度增强了我们作为观众对两位主角共情的可能。这些细节的展现无论是在镜头还是故事叙述上,都进一步地增加了这份爱情的厚度,而不仅仅停留在平淡的言语之上。有形方面的性上,两位导演同样运用了大量镜头为我们刻画男女主角的性交流。从早期的试探到后期的释放,康奈尔和玛丽安娜的性生活也是表现他们爱情弧线的重要媒介之一。

他们的性搭建于爱情之上,每一次的性交流都进一步地告诉观众:他们对双方仍有感觉。他们的性是无私的、是纯粹的,体现了他们的绝对亲密。这份跨越五年建立的绝对亲密在绝对裸露的性中显得更加珍贵,因为完全裸露代表了完全信任,在完全信任的基础上他们在对方的身体里寻找自己身体缺少的那一部分。而完全信任则代表了两人的绝对亲密。两位导演通过在细节、交流和性上的交叉运用,从多个角度,为我们构造了一个立体、绝对的爱情故事。

在《爱在黎明破晓前》里,赛琳娜(Celine)和杰西(Jesse)因为在火车上的偶然相遇,而坠入爱河;在《星运里的错》里,海泽尔(Hazel)和加斯(Gus)因为在支持小组上的交流,发现对方是自己“错误”人生的完美填补;在《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里,埃利奥(Elio)和奥利弗(Oliver)在夏日的北部意大利相遇,最终将对方写进自己的命运里。这些集中描绘初恋和感觉的作品都拥有一个共通点——细腻。在《爱在》三部曲里,我们也随着男女主角年龄的增长,体验了爱情从最初的甜美和纯粹到婚姻生活里的茶米油盐,双方的感觉和性也少了成年早期的那份绝对亲密,不过与《普通人》相同的是,《爱在》三部曲也运用了大量对话来推进故事的发展,时刻在有形的方式上展示两位主角的感情交流。在《星运里的错》和《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两部作品也都改编自小说)里,这两份对初恋的刻画与《普通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部作品都将初恋爱情的感觉和亲密放在了无形和有形的镜头上,从两位主角和感情的多个角度,刻画了一个又一个细腻真实的爱情故事。正是因为故事中的细腻,才唤起了我们记忆中的细节,那些与过去恋人或者现在爱人的记忆碎片,为观众打造了一个立体的交流过程。

但除了细腻的镜头和多样式的结构,为什么两个“局外人”的爱情故事会如此吸引人?因为这份爱情的双向性,和两位主角的真实性。在剧集里,两位主角的叙述是平等的,我们可以同时体验双方因为这份爱情所感受到的悲与喜,从而不会单方面地倾向于任何一位主角。叙述上的平等打造了更强的代入感,一次次问题的爆发和误解都让我们站在双方的角度来感受。而两位主角塑造的成功也在于他们人物的真实。各自家庭的问题为两位主角奠定了性格基础,使得我们在第一时间能揣测双方在关键时刻,会对这份爱情做出怎样的决定。康奈尔与玛丽安娜对于双方的了解,在那些错过的时间和与其他人交往的日子里,两人在这份爱情上的考量又进一步让他们更加成熟,认识到这份爱情和彼此的珍贵。这也是《普通人》如此出众的另一个原因。他拥有一个过程。

不同于大部分爱情剧集/电影,两个人之间的爱情往往来得快且激烈,但消逝得却不明不白,而《普通人》则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过程。在爱、感觉和绝对亲密的基础之上,双方加入了对自己和对爱情的思考,为故事的塑造添加了可观性。故事结尾玛丽安娜对康奈尔说道:“不是因为你,我不会在这里,我也不会是现在的我。但我们都对彼此做了太多。”爱情中最珍贵的,难道不就是跟随对方的轨迹,一起成长,一起认识自己,一起见证生活中的改变吗?

成长于信息时代的千禧一代,可能在接二连三的人工智能界面上已经忘记了爱情的细节和绝对亲密的舒适,《普通人》里孔雀蓝的爱尔兰告诉我们,爱情中有形和无形的细节,才是最值得被珍藏的宝贝。

 7 ) 也说《正常人》

爱尔兰的Element Pictures电影公司为BBC和Hulu制作的12集连续剧《正常人》4月29日在Hulu上正式播出,不到一周,油管上已经充满了对这个剧的赞誉,对男女主角的采访一个接一个,很多采访人预测《正常人》将问鼎金球奖,艾美奖。男主角康奈尔由爱尔兰24岁的演员保罗.麦斯卡出演,女主角玛丽安是英国21岁的演员黛西.埃德加.琼斯。采访他们时问:你们认为应该怎么看这部剧?他俩异口同声:binge-watch, definitely binge — 一口气追完。

于是我一口气追完了12集。剧是根据爱尔兰女作家莎莉.鲁尼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去年我讲过她的两本小说《正常人》和《聊天记录》,两本书都是一出版就上了畅销榜。这部剧非常忠实原著,两位演员真的是天才表演,把人物心理活动把握的丝丝入扣。

看过书的都知道这是青春成长的故事。青少年的不自信,不安全感,孤独,对爱的渴望,对性的好奇,渴求认同,同学之间的歧视和竞争,校园凌霸…所有青春期的问题都探讨了。

说到青春期,现在的高中生天天想的是什么?玩和性。反正我了解的美国高中生就是对这两种东西最感兴趣,怎么玩手机玩互联网玩体育,然后就是性,越多越好。至于学习,那是工作,不用天天想着你也得做。康奈尔和玛丽安也不例外,但他俩与众不同的是,他们都很聪明,爱学习爱读书,比同学知道的多,也因为如此,他们并不是最合群的人,尤其是玛丽安,被同学们认作是怪人,久而久之她自已也认为自己是怪人。康奈尔比玛丽安要好一些,是因为他体育好,长得又帅,也比较随和。而玛丽安“破罐子破摔”,你说我怪我索性大张旗鼓地怪。她对老师同学都貌似不屑一顾,说怼就怼,但内心深处,她孤独也没有安全感。康奈尔其实也没有安全感,对自己的感情不清楚,优柔寡断。

麦斯卡和琼斯把这两个复杂的少年演的就像是他们自己,我尤其觉得琼斯的玛丽安演的太好了,比我读小说时脑子里勾勒的玛丽安漂亮,但黛西.埃德加.琼斯的天然的样子正是书里的玛丽安。琼斯的母亲是爱尔兰人,父亲是英国人,她在伦敦长大。她五岁就开始演出,这次是经过试镜被选中的。演康奈尔的麦卡斯也是去试镜被选中。他是第一次演连续剧,他以前多是演舞台剧。一开始我觉得他作为高中生有点老,也不够帅,但看到一半我被他的演技征服。

他俩之间的“电”是完美的。要拍好一部青春剧,避开性爱是不可能也是不真实的,但没有一部青春剧的性爱比这部拍的好,剧中的裸镜很多也很大方无保留,正面背面侧面,应有尽有,《纽约时报》有好几篇关于这部剧的影评,其中一篇的标题是:《正常人》对性的表现是严肃认真的 - “Normal People” Takes Sex Seriously。这是一种美式幽默,并不是说这部剧把性诠释的很严肃,而是说,他们拍性就真的拍性,不含糊不打折扣。《洛杉矶时报》的标题是:This is how ‘Normal People’ made some of TV’s steamiest sex scenes。美国演员不演正面裸已经成为欧洲人的笑话,美国到底是一个清教徒创建的国家。但这部剧里他俩表现的性不脏不俗不色,他们是用性去了解对方,去解除内心的恐惧,尤其是玛丽安,她的爱,性,表达,决定都太复杂。他们的性是青少年成长的探索,是爱情的给予和接受,是欲望的释放,甚至是手足无措的一种表达,也是快乐和痛苦的混合。

采访人问他们,导演有没有对他俩做“亲密测试”,他们点头:做了。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词,而且导演阿伯拉罕森还为他们雇了一个“亲密关系协调员” - intimacy coordinator,她是英国人Ita O’Brien,她也为英剧“Sex Education”做了“亲密关系协调员”,她的作用是怎么样让性爱看上去和真的一样,同时演员还不难受。琼斯在签合同之前和她母亲做了长谈,最后决定出演。麦斯卡和导演讨论了之后,也没有问题,他认为自然的裸露是对原作的诚实。他们是真正的艺术家,完全从艺术角度看待表演,非常令人敬佩。当然对保守的美国观众,这简直是一次革命,尤其他们表演的如此真实自然干净。记得汉莫和甜茶演《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他俩都坚决表示不前裸,瓜达尼诺深知美国影视界的习惯,删掉了有关情节。《正常人》的导演在开拍前对两位演员制定了“亲密规则”:开放的交流沟通,透明度,双方同意范围内的触摸,清晰的编排。他们排演时都穿着长裤,每一个角度翻转都制定好,摄影机也找好了可信的角度,演员必须用自己的力量撑住身体,但看上去好像是真实的接触。麦斯卡说拍完剧他的肌肉增强了很多。

现在我们明白《纽约时报》说,这个剧对性爱的表现是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指的是什么了。

玛丽安和康奈尔的恋情断断续续了好几年,中间她也有过其他男友,可以看出她和那几个男友的亲密是不和谐的,因此这部剧也是对青少年的一个启示,让他们明白什么样的性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导演说他的孩子一个12岁一个8岁,等他们长大一点,他会给他们看这个剧,让他们明白性可以是“非常积极非常美妙的。” 采访者说,的确很美妙,唯一的问题是,这部剧正好在新冠居家期间播出,很多年轻人都是独自隔离。导演阿伯拉罕森说,也许你需要有人从外面反锁上你的们。lol

剧里有大量的歌曲,大多数非常好听,据说作家莎莉鲁尼把那些歌都列在了她的Spotify播放列表里。

很遗憾豆瓣上把这个剧名译成《普通人》。看完剧你会莫名其妙,普通人指的是谁?这里大家都是普通人嘛。Normal People是相对abnormal来讲的,不是ordinary people, 剧里玛丽安多次提到她感到自己很古怪,weird, odd。她对康奈尔也说过:我们是怪人,是吧?她从来没说自己ordinary。

最后一条好消息,莎莉鲁尼的另一本小说《聊天记录》也将由同一个影片公司和导演拍成连续剧。

p.s.: 萨莉•鲁尼的两本书《正常人》和《聊天记录》都出了中译本,是值得收藏的小说。

 8 ) Intimacy and real

作为一个偏理性的人, 我时不时会怀疑虚构性小说电影电视剧的价值。可是每当遇到有情感共鸣的电影电视剧, 总是觉得很难得, 很慰藉, 甚至会舍不得分享这样私人的观影体验。这部剧里有两个情节让我很有共鸣。一个是男主吐槽他的同学们不读书就在课上瞎掰; 另一个是女主吐槽在Facebook上祭奠的意义。

男主温柔的微笑

作为一个正在美国读书的人, 男主的吐槽我真的不能同意更多(男主辩论言论自由那段我也很认同)。女主的吐槽也深得我心, 为什么大家要那么虚伪, 人在世的时候没有去关爱, 在人死后去一个公共平台上展示自己的关爱, 是给谁看呢, 无非是想树立自己的形象。同理, 我非常厌恶那些没有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然后试图用peace and love来平息争论的人, 除了树立自己似乎公平公正的形象, 起不到哪怕调解的作用。

回到剧, 女主吐槽的时候 , 我突然明白为什么男主能安心得睡下了, 除了因为女主视频看着他入睡这个行为本身带来的如父母给予孩子般的安全感(私以为这里体现的安全感甚至大过男主帮女主揍哥哥带来的安全感), 还因为男主确信了有一个人能理解他, 有一个人能跟他talk about real thoughts/feelings, 坦白而不害怕judgement。而这不正是人们希望从亲密关系中获得的嘛, 真实, 以及讨论了真实之后的理解和认可以及最终由此带来的安全感。而勇于说出自己真实想法/观点的过程本身就是动人的, 更不用提观点中闪耀着的智慧光芒。Smart is the new sexy。在男女主的设定里, 这种基于真实的交流更显得弥足珍贵, 因为rare, 因为周围的人get不了。现实中可能也是如此吧, 知音难觅。亲密关系的安全感还来自于彼此的温柔。男主不光给了女主equally involved sex, 还是个被妈妈教育得很好的会帮女主分担生活琐碎的男孩。而女主的攻击性在男主这里, 因为认可, 也收起了锋芒。

当然是羡慕这样的关系的。作为一个真正的普通人, 沉迷于吃喝玩乐的普通生活的我, 陷入了惆怅。是不是只有成为这样有自己观点的, 在一个领域做到顶尖的精英, 才能遇到产生共鸣的人。聪明爱读书有品位有才华是在现实中遇到这样的the one的前提嘛, 还是只是小说作者的stereotype。然后我又想到了喜欢的爱在三部曲, 男女主的相识相爱, 那些让他们click的对话, 也是建立在饱读诗书的基础上。如果现实中确实如此(大抵确实如此吧), 那该多么得稀有和难得。于是下一步, 是该在有限的年轻时光里, 秉持对这样的亲密关系的可能不切实际的向往, 努力成为一个有自己观点的温柔而聪明的人呢, 还是该学会放下对于这样理想的亲密关系的求索/执念, 学会和另一个普通人相守。而放下和经营又何尝不是一种能力呢。而如果有幸遇到了那样温柔聪明的可人, 又如何在剩下的漫长岁月中保持这样步调一致的共鸣呢。人会变, 人也容易厌倦。是曾经拥有过就能满足嘛。还是说对方是谁其实并不重要, 更重要的是经营。哪怕男女主, 也是改变了沟通方式才进一步提升了关系。可能更多的普通人会在某个不太年轻的时候遗憾, 然后宽慰自己, 只是运气不好没遇上罢了。殊不知有可能是年轻时候的自己还不够努力, 不够明确到底亲密关系对自己有多重要, 明确之后又不够坚定, 不够勤奋得去坚持自己的执念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从而遇到那个人。

写完并没有答案。挺悲观的。人一生中, 能遇到好的亲密关系并保持真的既要运气, 也要努力。大概虚构的小说电影电视剧在营造共鸣的同时, 也确实构建了过于理想的情形吧。回到现实, 一下子清醒, 果然还是想得太多却做得太少。

Btw, 配乐这版轻柔的Make you feel my love 很合适。

 短评

男女主角实在是太豆瓣了。。。

7分钟前
  • 喜儿喂鸭正经地
  • 推荐

真的是女性向porn,各个层面上的

12分钟前
  • 资深懒汉
  • 力荐

刷到第八集实在刷不动了,看到后面经常忘了前面因为什么他俩又分了为什么不能公开,女主这么好看了还因为家庭问题自卑没人爱,别人的看法真的没那么重要啊,更何况傻逼这么多,纠结这些纯粹是浪费时间

14分钟前
  • 弦子
  • 还行

如果说有什么我能认同的青春恋爱剧,应该就是这个。不是校园gossip,不是不良少年和乖乖女的爱情传说,就只是偶然巧合的恋爱就够了。我们在人前都是表演家,刚开始表演乖乖聆听的观众,后来又扮演评论家艺术家,但在你面前,我总是露出马脚。

18分钟前
  • 纯Jun
  • 还行

老娘本来想是看欧美青春爱情虐恋的,马的结果第二集15分钟内男女主就 搞 了3 次!!!

22分钟前
  • hobii
  • 力荐

无论怎么看你俩还看不出来彼此是真爱吗?折腾来折腾去何必呢,享受甜甜的恋爱不好么。从路人角度看这俩不是渣男渣女是啥???

26分钟前
  • 人间情感观察员
  • 还行

-“And what about me? Would you say your feelings are involved?”-“Obviously”-“Who is it obvious to?”

28分钟前
  • Alyssum
  • 力荐

So pretentious,天呐!虽然我知道你们爱尔兰人喜欢过黏稠内敛的自省生活,四级阅读级别的原作看了几页了也确实有那种sensitive af的感觉。但是,注水真的太严重了,前几集看看风格还好,看到后面已经显著的耐心缺失。一集的有效剧情加起来有5分钟没有啊。全靠溺水一样的BGM和erotic art一样的性爱片段抻长度。一个镜头拍上30秒真的不能算是细腻,算洗钱。好几处跟五十度灰预告片似的,加了BGM更像了。总是不知道为什么Marianne就哭了,不知道为什么又分手了又在一起了又分手了,回合制。另外他们的大学生活真的过于体面,M分分钟看起来像日杂法国模特街拍,而且抽烟喝酒chill到不像是自卑女的。另外查了下Sligo到Dublin距离210多公里,省都没出,放个暑假却像生离死别一样。

29分钟前
  • 无忧无虑波尔卡
  • 还行

快进到第九集弃,实在是受不了这两个作男作女了。本来看是因为同事发了一段视频,画风很唯美。看了第一集发现进展迅速,一点都不作,还觉得很有新意,很期待接下来这十集故事会走向如何。没想到比Love Rosie还可怕,2-9集一直在分分合合,男女主分别一段接一段恋情,同时两人之间也纠葛不断,堪比toxic relationships大全。人物塑造并不全面,导致两个人无止境的忧郁脸看起来就是无病呻吟,但很显然两位都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快去看医生啊!看了短评吹成这个样子真是让我怀疑是否看的是同一部剧,反正我看的这部除了画面很美之外没有任何优点,请不要以为文艺的滤镜就能拔高青春伤痛文学的本质。另外第八集画风真的很像CMBYN,用来展现这种剧情真的让人生理不适。

33分钟前
  • Awaysis
  • 较差

I’ve met someone just like Connell and I nearly let him go. This shit relates to me so much :(

38分钟前
  • F
  • 力荐

小说的细腻完美被电视剧呈现,Marianne和Connell就像从书里走出来的一样(Daisy真的很有灵气)喜欢这类主角很边缘的故事,因为看起来更有种奇妙的真实感,这也许就是常态“normal”的样子吧。一个相信soulmate存在的故事,两个人十分相爱却又淡漠隔离,可又相互救赎了对方。所谓的relationship不意味着仅是物理上的陪伴,也不是情感上的“禁锢”。Connell拿到去纽约的机会后Marianne选择了放手真的是我最最最喜欢的的一点,爱追求的不是一个结果而是过程中对方让自己变成的样子,他们依旧把对方变成了更好的人。她知道过程中他们都会变,但是无论如何都会陪伴在对方身边。😢还有比这个更美更理想的爱情&companionship吗

39分钟前
  • 哦勒哇一鸡狼
  • 力荐

我一边看一边告诉自己不要被这种命中注定此生唯一的浪漫爱叙事洗脑,一边又心甘情愿堕入love is fatal这样的陷阱(他们就是很配啊生命中有无数匆匆过客可他俩兜兜转转分开后总能再次回来)。好干净的爱情啊没有狗血没有憎恨,虽然有误解有遗憾但总能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慢慢化解慢慢原谅。离开的时候不恶言相向,重逢的时候依旧热烈。And my biggest takeaway: sex life is really fundamental.

44分钟前
  • fushia
  • 力荐

和小说给我的感觉差不多。长得跟 anne hathaway eva green dakota johnson 混体的女主说自己不漂亮;圣三一 1%的优等生拥有和美国高中生一样的词汇量;两人除了性吸引力看不出 click 在哪里……是非常时期人们的标准都降低了还是什么?

45分钟前
  • Jin
  • 还行

是我怎么了,还是这剧怎么了?在偌大的候车厅,又一次如入无人之境。从他们因为一本书开始攀谈,我眼中就浮现泪花,赶紧又捂上憋闷的口罩,戴上才发觉还有上次泪痕的墨镜。接着,他们接吻、脱衣服,爱抚,开着有心无心缓解尴尬的玩笑,直到互相进入对方的身体,发出的轻柔喘息。第二次,第三次……我软了,从上到下,从内到外,从脚底板软到视网膜……还好我不化妆,但还是跑了一趟卫生间,在靠窗的边缘抓紧抽根烟,望着车轨发呆放空。但还是软,软到想赶紧躺在北上的列车,随它开到哪儿,哪怕在外面炙热的太阳下爆炸。

48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好久没有这么让我沉浸的剧集了,不以事件为核心,台词铺设不为叙事,悉数转移刻画人物性格,细腻而娓娓道来。其中爱情最让人信服的一点是,它不回避性,性的吸引力点触情感,爱同时是身体的。他们在爱里挣扎犹疑,体面又不堪的生命,仿佛你与我,Normal We。/视听精致,演员自然,You‘re the worst之后最好的爱情剧集。

52分钟前
  • 五加皮
  • 力荐

原来一部爱情剧真的可以做到既是best love story ,同时又是best p*rn!今年的爱情剧只看这一部就够了

57分钟前
  • 王大根
  • 力荐

如无意外这会是本年度最爱剧集。之前看推荐有同学说男主前5集很“渣”,也有说因为Connell的若即若离间接导致Marianne在几段亲密关系中的混乱。自己看了之后发现Connell是我在文艺作品中见到的为数不多温柔的男生。是的,温柔。也许是类似霸道总裁的占有欲强的强势男性形象在爱情作品中屡见不鲜,双方平等的情感关系却实在罕见。我越来越不喜欢以强势的逼迫姿态证明一方对另一方的爱,两人互通心扉、互相理解尊重才难能可贵。Connell会在两人第一次亲密关系时告诉Marianne如果疼就停下,会在她问“Will you hit me”时say no。无论何时他总以温柔的语调安抚饱受原生家庭创伤的她,而她同样也回报以爱、关怀与理解。爱人的能力并非与生具有,两个青年人都有着自己的迷惘、伤痛,在磕磕绊绊中学着经营一段亲密关系。最后是否以爱人身份在一起已不再重要。

59分钟前
  • seibellissima
  • 力荐

爱尔兰是孔雀蓝的,校服,眼眸,暮色。

60分钟前
  • Lullaby
  • 推荐

男生在感情中因自卑而逃避,女生在感情中因自卑而迎合。男生的孤独来源于自己,他向外求索,需要通过外界的肯定来填补;女生的孤独感来源于外界,她向内求索,需要追寻内心的平静来自愈。他们有不一样的敏感、脆弱、迷茫、自卑和孤独,所以他们可以抚慰彼此却难以相互依靠。但可以遇见彼此的他们就已经拥有了普通人无法企及的运气了。

1小时前
  • 渔鱼
  • 力荐

前五六集还挺好的,音乐、色调以及整体所展现的柔感,都加分了不少,可是越往后越无法接受,既然互相相爱,那就在一起,没有世俗或家庭的阻拦,却因为暑假无法住校这样的事而二次分手,似乎在强行加苦情戏,故意打造出苦命鸳鸯的戏码,显得无病呻吟。

1小时前
  • 🦁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