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全人类

记录片美国1989

主演:内详

导演:阿尔·赖纳特

播放地址

 剧照

为了全人类 剧照 NO.1为了全人类 剧照 NO.2为了全人类 剧照 NO.3为了全人类 剧照 NO.4为了全人类 剧照 NO.5为了全人类 剧照 NO.6为了全人类 剧照 NO.13为了全人类 剧照 NO.14为了全人类 剧照 NO.15为了全人类 剧照 NO.16为了全人类 剧照 NO.17为了全人类 剧照 NO.18为了全人类 剧照 NO.19为了全人类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4 22:49

详细剧情

  1969年7月是太空竞赛的一个终点。为了全人类的梦想。三名宇航员带着凭着极大的勇气和信念奔向月球。导演阿尔·莱纳所拍摄的这部奥斯卡奖记录长片,完整而真实地记录了这一人类历史最伟大的勇气之旅。这部具有伟大意义而又珍贵的影片,也同样是标准公司的一大宝藏,这次为你完整呈现。

 长篇影评

 1 ) 不喜欢那个墨西哥小女孩

本能的觉得丫像泡屎,不是编剧这种角色根本没资格出现在太空题材的影视剧里。从小神经病一样玩儿火又傻逼一样看着不去想办法灭火,然后借老爸工作的便利接近顶级女科学家等于天赋加外挂,考上了万人渴望的学校却被眼前的儿女情长羁绊迷惑,说实话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不论男女我都没见过这种。编剧埋这条线肯定有某种政治正确,但感觉挺恶心的,好像喝完咖啡发现个苍蝇,虽然是个偷渡过来的会高等数学的苍蝇。

 2 ) 我给5分~

属于怀旧科幻,前一两年还挺流行。美国大萧条前的黄金时代、罗斯福当政时期、冷战前中期,这几个时间节点的美国挺迷人的。看第一集我以为是高堡奇人或者是升天号的路数,估计自己不会太喜欢,结果看到一半发现这个剧想表达的内核和小山宙哉的宇宙兄弟一样,都是致敬空间探索先驱无畏,和鼓励后来者勇往直前,算是一部合格的登月50周年献礼影片~

编剧野心不小,感觉这部片子可以拍至少三到四季。我是上豆瓣看影评才发现片子还有太空堡垒卡拉狄加的血统。里面政治正确元素不少,没办法,灯塔国国情如此。但如果你和我一样喜欢“务实”的太空题材,或是近未来题材的剧,这一部不要错过。

最后,有没有60-70年代中国航天的架空小说呀?比如曙光计划没有下马,中国把国旗和毛选带上月球;或者苏联老大哥走得早,中国接手了冷战接力棒,开始和美国太空竞赛之类的,有的话给推荐下。

 3 ) 一部制作精良的科幻剧

非常喜欢。

我很少看或然历史题材的故事,这些故事通常是“如果……会……”,历史因为某一只蝴蝶改变了方向,并展开故事。这样的故事容易讲出深度,但缺少我想从科幻中汲取的“古怪/意想不到的想法”。

这部剧的优点在于丰富的戏剧性,一点儿也不沉闷。

如果苏联率先登月,会发生什么,每个观众都会展开自己的联想。

目前只看了三集,每一集名字起得都非常好。

1【 红月亮 】围绕着苏联先登月展开

2【 他建造了土星五号 】围绕 冯·布劳恩展开

3【 尼克松的女人们 】围绕女子训练队展开

我特别喜欢里面不经意的转折。

比如:

1、 玛格取得新的职位后,到座位上看到有奇怪的东西,观众第一反应可能是这群男性针对女性身份的歧视,考虑到时代背景,这很合理,但接下来旁边男士不经意间就解释了是对新人的恶作剧,一下子消弭了前面的气氛。这是一个不错的解释。

2、苏联先登月,美国接下来能不能成功登月呢?每个人都悬着心。从结果上来,我们能判定美最终还是会继续太空竞赛。

但前面又明晃晃地说这次失败,以后就不进行太空冒险了。

看起来很像个flag啊。

假设失败了,可能接下来还会有其他原因(比如新总统之类的)继续进行太空冒险,但这里采取的不是这种策略,而是让这次冒险成功,直接这么看,未免太平淡。

于是,中间加了一点辣辣的调料,反复强调每个人表情啊,时间啊,新的发言稿啊,太空中俯视视角啊,尽全力暗示这次要失败,结果却成功了。

这里就是一波三折的技巧,要达到成功这个结果,先假装失败,还要各种渲染失败的气氛,最后大转折,来个成功。最好,最开始立一个假flag呼应一下失败,让假失败看起来更可信。

【模仿】

如果a得不到这个工作,以后就没办法再在ny生活下去了。

先开始描述工作,侧重负面信息,好的地方是钱多光鲜,坏的地方是性骚扰、职权不明、勾心斗角等等。接着就是一系列求职过程,从主角视角出发,描述各种不顺利,基本上感觉已经失败了,准备打包离开ny,回乡下老家,再插一下乡下老妈妈打电话过来表达思念,顺便畅想一下乡下恬静的生活,和公司的负面想象展开对比。

结果却是顺利入职了,她所谓的不发光的某些点,在老板看来却是发光点,最后合理洗白一下公司,前面那些负面新闻是一个心怀怨恨的人放出的假消息啊,之类的。

得到了一个不错的结局。

3、在招收女航天员时有特别辛辣的调侃。为什么要招收女航天员呢?是因为苏联已经这样做了,美国也必须这样做,为了迎合选票,没错,一切都是选票,所以标题才是“尼克松的女人”。

选取这些女性,并不是航天局的人女性意识觉醒了,也不是真的想要迎合外面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的各种平权-运-动,她们只是符号,一种斗争的符号,一种美国展示形象的符号。

所以才要求金发女郎,丑的老的不要,黑女更不要,看这个镜头的我笑了,特别有趣的闹剧。

但这一段有一点儿就特别让人感动,那就是那些来自各个地方的信。这些女性给其他女性带来的希望和光芒,可能真的只有女性才能体会到吧。看到这里时,我的眼泪不自觉流出来了,嗯,只有两滴。

4、沙漠竞走这个小插曲也特别有趣。

我们都知道崔西才是主视角,其余都是配角,但这里进行的很合理,没有特别给女主(限定此集)开挂,该落后还是落后,救人也是在合理范围内展开。

但其实崔西也确实有开挂点,那就是上头的人不能主动把她淘汰。她本身也想继续,这就是她可以暂时利用的优势,要不然,早就没她什么事了。

6、崔西和戈登吵架的那一段也写得特别好,尺度把握得很好。

男女这个话题很复杂,很敏感,很脆弱,稍不注意就走向两极,这里崔西各种挫折感的时候,先是指责戈登为了自己继续留在阿波罗15,才让自己去参加,自己不合适;而戈登指责崔西太脆弱,就这点儿内容就扛不住了,最后以各自散开收场做结。

从过程来说,二者说的都有道理,很难判断。从结果上来说,这场吵架也让崔西变得更坚强了。

有时候成长的道路上,就需要这样指责你的人,但这个度真的不好把握,过了,直接把你的意志摧毁了,不够,又无法让你爆发。

到目前为止,种种推进崔西意志的事件都在合理范围内,希望她进一步踏踏实实成长吧,就目前情节看,只要编剧不喝醉,故事情节会推进得比较合理。

这部剧到目前为止,我认为是去英雄主义的,每一集的主视角都不相同,这些人物又产生各种交集,很好的手法,很喜欢。

最后,我要说一下最喜欢的镜头就是,美国登月时,那几个偷渡者月下行走的情景。

ps:我以为关于这部剧的评论和讨论会更多的,没想到db上这么少

************************************************

第4集【主要船员】

这一集有几点儿特别好玩儿:

1、 鲍德温刚猜测莫莉柯布是不是不喜欢男人,结果镜头一转,莫莉柯布正和丈夫调情,而且直接说 鲍德温可能猜测她是女同性恋,丈夫就外形看,很可能被人看成男同性恋。

然而,这个转折还没结束,人美家富的艾伦和拉里谈得很愉快,转头就到女酒保的床上去了,她才是真正的女同性恋(?也可能双性)。

2、这里谈到欺骗了一小点,后面审查会非常严苛,这个我同意,就是光环效应,一般场合显现不出来,在某些特殊场合会放大地非常厉害,我也经历过这样的事。

3、戈登一开始极力支持妻子的事业,到后来,自己的位置被女子取代了,真的是生活给了他一巴掌吧,这个小点儿蛮有意思,大家都可能遇到。

4、崔西故意拔掉电话线,故意制造马桶抽水声,制造假出轨场面,和戈登之前的出轨场面呼应,特别好玩儿。

5、这一集关于莫莉柯布的成长,没有太多刻画,即使玛格说她能力不足后,她只是比别人晚走,在那里写写画画,没有展现实操是否进步,这是否是在为后面做铺垫呢?

毕竟大家笑得那么开心,总得出点儿事吧。

另外,此集结尾致敬 Geraldyn M. Cobb (1931-2019),我查了一下,她完成了所有训练,但没有机会进入太空,这里算是完成了她的心愿了吧,挺好。(我又想起《神秘博士》中满足梵高心愿的那一集。)

************************************************

第五集【进入深渊】

提到abyss就会想起卡梅隆的深渊,还以为会遇到外星生物的呢,结果没有。

如果是大屏幕观看进入纯黑那一段儿会比较有意思吧。

现在好像是发现了月球冰,但没有取回来吧,剧里推前了好长时间。

那个月球洞是否有故事呢?期待啊。

总体来说,这一集比较平,没有大的冲突。

两个留守家庭那一段可有可无,但展现出来后还是让次要人物更丰满了。

它本身在表现家人如何担心在外的亲人时,表现得很精致,可以借鉴一下。

首先看似淡定,然后你怎么能咒他们失败呢,再其次坦诚内心的恐惧(交谈),最后直面内心恐惧(收了画)。

两黑人和戈登交谈这一段实在和主线没关系,表现的主要是黑人和白人冲突,还有对战争浅浅的反思。

不过这里有一点儿背景信息可以补充下。

越南战争初期,每个男子都有义务服兵役,很多和征兵委员会有关系的人因为各种理由推脱,免除了兵役,其中就包括克林顿、拜登等,还有人为了逃避兵役,跑到国外。

直到1969年末,征兵开始采用抽选制度,才相对公平些。

本剧里黑人对白人戈登没有参加兵役很不爽,其实是有这种时代背景的。

************************************************

第6集【重返家园】

一边看,一边在这里做笔记了。

1、开头就玩了一个小把戏,说了那么一堆,以为是在说玛格,结果是另个女的。

2、爆炸太突然了, 吉恩-克兰兹 Gene Kranz现在还好好活着呢,在剧里提前死了,城会玩儿。此处的克格勃是苏联情报机构。

3、当我与你在一起时,就变成了另一个人,这句话我很喜欢。

4、与人建立社会关系,人们才会将你看做团队一员。这句话很好,自我勉励。

5、所有的政体都有缺陷,所有的官僚体制都有腐败。也喜欢这句话。

6、梳理一下这里面提到的政治手段:

你给我钱,我给你投票,当然不是直接给钱,是给个大合同,但最后干活儿出问题了。

回溯过来,就是通过干活儿出问题,查到这桩政治交易。

但这个报告直接交上去,会被雪藏,正义无用武之地。冯说腐败那句话的意思就是要让玛格从这件事中获得好处。

玛格果然学会了,“我复制了一份”hh

7、那个墨西哥女孩很优秀,但本身也好幸运啊,一下子得到了有实际权力和本领的名师。小说的主角就是这样的吧。

总结下,这一集,剧情有点儿散,但开头的女负责人+伊利诺州平权法案+爆炸串到了一起,形成了最后的政治手段,移民女孩儿也和主要人物有了交集。

航天员那边,着重戈登家庭和鲍德温家庭矛盾,编剧着墨很克制,鲍德温的妻子感觉终于要爆发了。

至于最后的闪光,我猜测一下是苏联那边,不是外星人之类的。毕竟红色嘛。

*******************

【第七集】嗨,鲍勃

1、心理有问题就是同性恋lol,紧接着黑人拒绝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判定拉里是男同,压根儿没想到对面是女同,学校老师又暗示两个小孩儿过于亲密。当时的人怕是有心理医生ptsd吧。

2、在美国基地做苏联菜不合时宜😄谁先插旗子就是谁的地,要不要问问印第安人😄要想罚我得先把我弄回去😄去找不存在的gcd间谍😄航天局和好莱坞有矛盾😄无聊到在月球演电视剧😄编剧全方位嘲讽啊。

3、这一集主题就是心理问题了,还融入了st的探索精神。没有太多戏剧性的转折,开足马力在嘲讽,絮叨生活的各种麻烦和无奈。

*******************

【第八集】破裂

1、鲍德温太太指甲片掉了这个小细节非常有意思,表明这位太太最近都没有换指甲,心力交瘁。

2、因为要挽救男的,黑女假报受伤,到后面引起对女性是否合适到太空的讨论,这种暗自的嘲讽让我想起了《飞出个未来》中有类似的情节。

3、众人在讨论,其中一个人说这是韩国人,另一个说这是中国人,这个说更讨厌了。这一点儿辛辣的讨论结合了现代的文化背景(美国银屏出现的亚裔通常是韩国人)又结合了当时的文化背景,很玩味的讨论。

4、医生说小孩儿脑死亡,崔西立刻握住了鲍德温太太的手,接着,鲍德温太太几乎听不见外面在讲什么了,这一段表现得很精彩。

5、如果你要有所成就,就将全部的时间用在这上面。

6、家属们很暖,看得出来不是虚情假意,而是真得互帮互助。

7、这一集用比较多的细节渲染情绪,很细腻。

8、到此,凯伦这位航天员的妻子形象已经刻画地很深刻了,丈夫上天时,担心丈夫担心地不得了,又要独自面对儿子的死亡,而且可以想象她以后肯定会对儿子吼叫感到愧疚,而且这种愧疚只会隐藏在内心中。她有人类坚强的一面,只敢在病房中独自哭泣,虽然后来慌乱地寻找为儿子下葬的名单有些强忍痛苦的味道,但她总体来说很坚韧。

要知道,她是家庭主妇,一开始也反对其他女人从事航天事业,和那些在职场中坚韧不拔拼搏的人不同,但她身上的可贵品质被创作者们挖掘出来了。

玛格、崔西、凯伦这几位女士性格不同,观点不同,职业也不同,偏偏都有一种让人觉得很上进的人类之光的感觉。

这样说,并不是说男士刻画得不好,目前鲍德温和戈登两个人的特征也很鲜明,但总觉得还可以继续深挖。

*******************

【第九集】飞船损坏

1、从三条线展开:月球、太空交接飞船、地面。

2、月球那边,鲍德温的情绪继续低迷,和苏联宇航员积累矛盾,最后把对方杀了,这个举动应该会引起不小的震动,编剧想要用这个情节制造什么冲突呢?下一集标题是 A City Upon A Hill ,感觉又会跨越时间线。不知道那个苏联宇航员要说些什么,是他发现了一些东西,还是自己住的地方出问题了。

3、凡是要上太空,必定得出一点儿问题,对整个救援过程我不是很懂,那个主船为什么又没有信号了呢?这个时代似乎还没有将宇航服外面弄绳索,像《地心引力》那样,轻易就跑了。

4、墨西哥家庭那里完全是赤裸裸讽刺美国,也许编剧想让她父亲被抓这个情节督促小女孩儿不要再幻想了,美国不是你想的那样,如果是天堂,也是对一部分人是天堂,不包括你们这一家偷渡来的人,还是不要幻想觉得你和其他美国人一样能够来一场甜甜的恋爱,好好学习吧,这才是你的出路。

5、有意思的是,鲍德温太太也不是美国人,她是爱尔兰移民,处境可比墨西哥偷渡过来的一家子好多了。从小一见钟情,丈夫从事着体面工作,她也是体面的富太太,标准中产阶级,却在儿子死后“崩溃”了,看到曾经一同参加活动的朋友觉得很陌生,大概在这一刻她才感觉到人生的孤独吧。外面的那些人不坏,也不是在做表面功夫,有在真心帮着她,但仅此而已,大家终究是泛泛之交,她们是没有办法理解她的,所以她最终寻找的是和她有相似之处的莫莉的丈夫。这种细腻情感的刻画很有一点儿日式的味道。

6、黑女和戈登的对话完全能体现这个女性非常独立的个性,我救你我很自豪,你不要因为愧疚来毁掉我的事业,她对航天局是什么尿性一清二楚。

这一集要作为本季倒数第二集,总感觉意犹未尽啊。

*******************

【第十集】高山城市

1、月球那边,原来苏联人没死,好吧,只是给了个下马威。编剧借苏联人之口讽刺了一下美国。苏联人也给鲍德温提供了一个情绪宣泄出口,是一个心理治疗的过程吧,最后还顺便帮了一下他。

2、空中那边,主要就是艾伦在绝境中向迪克坦白了自己的私生活,再和结尾对照起来,她果然要继续伪装者的生活。

3、墨西哥人那边,父亲还是要被驱逐出境了,女孩儿向玛格求助,玛格的表现符合她一向的人设,不知道小女孩儿最终去向何方。

4、亲属这边,不同的亲属,有的丧子,有的丧夫,有的是无法公开的情感,各自忧伤。

5、艾伦最后的话算是整个剧集的升华:

确实很危险,人们为此失去生命。说实话,恐怕还将失去更多生命。但我们每一个人加入之前都知道面临的风险,知道我们将承受的痛苦,以及我们所爱之人承受的痛苦,但我们仍然坚定不移地加入,这是我们要付出的代价,为了进步,为了探索宇宙以及到达未知之境,逼自己到达可能的极限。是否必须作出牺牲?当然的,但是牺牲是任何旅程的一部分,就像那种大篷车,一百多年前跨越国家的列车,只为寻找新的家园,也像横跨大西洋、探求新世界的船,不顾险阻,直面巨大的挑战,正是这一点让我们成为人类。要记住,我们选择上月球,并非因为那很简单,而是因为它很困难。所以,是的,是的,我认为值得。因为无论现在多难,当展望未来时,我们可以看到,一切会……会变得更好,我相信这一点。

6、最后时间线一下子跳到1983,不知道那个时候会怎样了。

anyway,这一季结束了。

 4 ) 边看边写

我被第一集里酒吧的两场打动了,一个是集体对着red moon的发泄,一个是问如果你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你会说什么“lift their eyes and look pass that hate and see something bigger, like, hope”。在月球上蹦蹦跳跳的快乐😭 politics 和 理想主义:I lost the moon. Did you know. Progress is never free. 笑死了马克思列宁生活方式,first woman on the moon. Karen显得忧愁,因为她意识到这将降低丈夫上月球的机会,但Gordon的妻子在骄傲和兴奋地笑。 选女飞行员的这场简直classical Karen: A mockery of what you do

第三集是换编剧了吗,观感直线下降。。。

第五集Into the abyss,一切都有点太顺利了;1973年,在月球上发现水后的第二年,第一个与月球基地降落了,风格逐渐科幻起来。将大量资源集中在尚不能直接带来收益的宇宙项目,会对地球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第六集 every system is flawed,every bureaucracy is corrupted.

 5 ) 从《为全人类》体会叙事语法的异同

本剧其中一个不足之处在于,力图塑造开阔体验的同时又想塑造一种封闭体验,然而又无法让两种体验完美融合在一起,因而造成观感上的割裂。

事实上两者采用了不同的叙事语法,而这两种语法是存在矛盾的 - 我们可以把前者看作第三人称的叙事语法,它允许观众在许多角色之间周转,像观察展品一样审视每一个角色,同时又能观察到角色之间的相互作用,换言之是机制的运作,它是以事件为中心的叙事语法,我们称之为「间离语法」;后者显然是第一人称的叙事语法,它要求观众深入角色的内心,探求角色一举一动背后的动机,在此基础上与角色发生移情,观众在角色身上看到了自己,在相同的经验中找到了现实生活的答案,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语法,我们称之为「沉浸语法」。

间离语法的代表作,比如《权力的游戏》《火线》《大西洋帝国》等一系列HBO自家的历史/架空题材剧集;沉浸语法的代表作,伯格曼的大多数电影都使用了沉浸语法。

我们能看到HBO一贯的语法特色,那就是通过均匀展现每个社会阶层/集团的代表人物,来窥见整个社会的运作模式,揭示一定的社会规律,以及生活智慧。伯格曼的电影就无意追求这种宏大的格局,他的视线总是聚焦在有限的几个人物上,探求小群体的运作,然而这不意味着他所传达的思想意志就弱于HBO,事实上伯格曼电影中关于个体存在的思考是很多宏大叙事的电影无法企及的。

为了清楚比较两种语法的异同,我们列举同一题材下的两部影片,《登月第一人》与《阿波罗11号》,刚好他们与本剧也非常契合。

《登月第一人》运用大量浅焦、特写镜头来展现主角的精神状态,通过大量的室内对话/场景来展现主角的所思所想,他对航天、太空以及家庭的看法,他如何面对失去,如何面对潜在的风险。整部影片着力塑造[尼尔 阿姆斯特朗]一人,登月第一人,其他人都是尼尔的映射,都是代表观众向尼尔发出疑问的“提词机器”。最终我们在尼尔身上看到了自己,我们看到作为登月第一人的阿姆斯特朗,也有一个与我们无比相像的本我,一个普通人,却有着普通人难以企及的超我 - 或者说品质。

《登月第一人》的巧妙之处在于,她放弃了同题材影片中常见的宏大叙事,放弃了冷战背景的展现,放弃了对NASA管理层的展现,放弃了登月这一举动对世界的影响,而聚焦于登月对主角本人的影响 - 站在月球上的尼尔得到了宽慰,他治愈了自己。最后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故事,而主角本人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缩影,影片想要传达的,是一个人该如何面对过往和失去,如何平复伤痛 - 这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母题。在有限的场景中,我们得到了无限的视野。

而在《阿波罗11号》中,我们无法看到上文所说的盖亚式的人文关怀,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宙斯式的奥林匹亚精神,冰冷,直接,粗暴,向每一个胆敢直视他的人展现自己的骄傲 - 这并不是否认《阿波罗11号》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事实上造成这种截然不同的观感的原因就在于,本片忠实地呈现了登月的每一个环节,作为一部纪录片他甚至不需要还原,观众看到的都是百分百的真实,由此带来的冲击力是其他类型的影片所无法给予的。

另一方面,我们无法在《阿波罗11号》中看到立体的人物,而且影片无意对此做过多展现。影片对准的是“登月”这一事件,而非登月的人物。我们无需对人物的家庭、背景、性格做过多了解,这些细节无益于对整个事件的构建。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人物在事件中的即刻反应,而不是他们对事件的所思所想 - 事实上他们对“登月”的唯一看法来自于返航途中的一小段对话。

对比《登月第一人》,《阿波罗11号》的叙事语法明显是以事件为中心的,由此造成了第三人称叙事特有的疏离感,抑或冷眼旁观的质感 - 更多时候我们感觉自己在目睹一项人造奇观,而非真的参与其中,我们是观察者,而非参与者 - 这与《登月第一人》的观感完全是相反的,后者用各种方式让我们产生参与其中的幻觉,以此消磨银幕的存在,让我们与角色产生共情。

 6 ) 贴近生活的奇妙科幻剧

这个剧名,真是大气,符合美国一贯给自己脸上贴金的做派,类似NBA的世界冠军。

开篇是1969年6月26日,熟悉的登月直播、总统演讲、全球轰动画面,只是,这一次变成了苏联宇航员的“个人一小步”。由此,宣告此剧的科幻类型。苏联的首先登月成功,逼着美国加紧部署太空竞赛,特别是大力发展载人航天技术。

不同于其它太空题材,该剧将宇航员这类精英人物,按照普通人去展示,有情有爱,有困惑有烦恼,有家庭纠纷,有如生活肥皂剧。刚好在这个年代,平权运动、越战、同性恋争议、总统选举也是风起云涌,在剧中也是故事推进的重要社会背景。每集都有当年的流行音乐,总统的录音回放也显得如此和谐,让人忍俊不禁。唯一与现实不同的是,月球上发现了水,后续进程就与真实世界大相径庭了。

第一季剧终,美苏刚刚开始考虑在月球上建立太空基地。

 短评

还是挺喜欢的,现在有这种具有理想主义光辉但又有比较踏实的人物描绘的作品不多了。脆弱的是人类,坚强的也是人类。

2分钟前
  • 滑溜小姐
  • 推荐

滴水不漏的登月史记载(注意并非纪录),冷静细致的太空思辩。有不完全值得那么多篇幅的部分,比如透过移民视角、女性部分还有同志议题去审视航天进程中的多元化努力,还有成员们个人生活的矛盾冲突,但变得更加有人性;也有稍微略显拙劣的设计,好比绕不过的意识对抗和中期有些拖泥带水的剧情节奏。把“为美国人”变成“为全人类”的设计虽显老旧,但目的十分明确,并在其后稳步地将这个核心使命继续衍生下去。面对死亡、数次失败的压力、紧张的社会关系,永远不能放弃的,是太空人毫不放弃坚毅前进的心。尽管没有那么完美,但剧集做到了讴歌与反思。但如果真的按照Joel说要做到第七季的话,岂不是最终的落点或许会到21世纪?期待接下来更多故事和原型事件的加入。

5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吃着costco十元一斤的猪肉,感觉还是美国人办事比较靠谱。

10分钟前
  • Wis
  • 力荐

反现实的科幻设定+美国主旋律,其实挺好看的,评分过低了,整体风格有些像《从地球到月球》

11分钟前
  • TM1001
  • 推荐

这部美剧并不是那种不需要背景知识就能看懂的美剧。我们这个时代距离登月那个年代已经过去50年了,现在上网的人中已经很少有人真正亲历过那个年代了。如果你感觉很无聊,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没有办法在你心中引起共鸣。但如果你看过《阿波罗11号》和《阿波罗13号》,了解过从水星计划到阿波罗计划,亲身去参观过华盛顿的美国航空航天博物馆,你会有完全完全不一样的感受。我刚听说这个架空历史题材的时候,原本是很担心它的史诗感的,毕竟真实的历史都很少有人在意了,有几个人会严肃思考可能发生的另一个世界呢。但是看完第一集,我表示很欣慰和感激。苹果这次做得非常好,他们对历史和人类的思考足够严肃严谨,对那段历史有着感同身受般的表述,从剧本到音乐到表演都非常出色。如果你不想误解这部佳作,我建议你深入了解那段历史再回来

16分钟前
  • 任e逍遥
  • 力荐

今年Apple TV上线的剧当中,最喜欢一部。剧本扎实,几乎每一集都有爆点,道具特效极度用心。多个主角,每个主角都故事线丰满,各自有性格发展历程。宇航员的职业特点、家庭关系、男女平等、LGBT、国家和荣誉、追求真理、政治与科学等等多种元素完美融于整部剧。特别是太空舱、月球、外太空任务,这些非常还原现实的画面对于我这样的太空迷和NASA粉来说,就是PORN。满分五星。

20分钟前
  • 小宗
  • 力荐

我就看看你就怎么为了全人类?

21分钟前
  • 木可流芳
  • 还行

有意识形态很正常,都是成年人有自己的看法,不妨碍这是部好剧!搁咱还拍不知啥时候能不能拍出来呢 ...

23分钟前
  • 慢悠悠de~
  • 力荐

在世界混乱的今天,一部理想主义作品的诞生难能可贵

28分钟前
  • MR.K
  • 力荐

看了第一集,值得一看,某些打一星的杠精就是喜欢脑补自己加戏

30分钟前
  • moss
  • 推荐

第十集的水下火箭,太屌了。话说,虚拟的女宇航员人物设定都挺饱满的。

35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推荐

设定有反转世界的妙趣... 开场就惊艳. 具体剧情 颇有看点 让冷战年代 太空竞赛 美苏开拓新疆域的决心与对决被进一步升格放大 无论是 NASA 内部指挥官 宇航员 家属 国内移民与政治势力 新一代承继 还是间谍 苏联及苏联宇航员等诸多因素及相互影响 都是大有可挖掘之处的. 镜头画面以还原真实为上 沉浸感很强. 月球与太空的场面也很是动人. 期待后续剧集.

36分钟前
  • Azeril
  • 力荐

片名来自1989年的同名纪录片……希望能多活几季吧,然后再多点第九集那样:苏联美国宇宙员在月面打照面,然后苏联宇航员掏出个锤子,美国宇宙员者感觉随时会将对方扑落陨石坑……就他妈的感觉像是尼安德特人和智人两种完全不同的原始人的首次会面。差点以为会发生月球上的第一场谋杀案,不过,虽然苏联人首先登上了月球,但美国人首先把自己的公民埋在了月球啊;与此同时,中国人被喷的死无全尸,太惨了。

37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第一位女性宇航员,第一位女性总指挥,第一位女同性恋宇航员,平权修订案的通过…女性地位的进步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共同进步,望周知

38分钟前
  • 墨梓
  • 推荐

如果告诉一个50年前的人,2019年的人类还没有登上火星,那个时代的人一定不信。但是历史就是这样,太空竞赛结束了。后来的世界忙着玩游戏,换手机,连5G,虚拟的世界这么有趣。为什么还要追寻人类没能去过的宇宙星辰呢。For mankind

40分钟前
  • 一菲Hu
  • 还行

口号上喊得都是全人类,心里想的都是自己有多棒。

44分钟前
  • 空语因明
  • 还行

Duty, honer, country, and the new Cold War.

48分钟前
  • 圣迭戈-北岛
  • 推荐

看了一小段,配乐画面质感非常好

52分钟前
  • 李改万睡
  • 力荐

大型身份政治伦理秀,只有大美利坚帝国万岁,和全人类没什么关系

56分钟前
  • 哆啦没梦
  • 还行

虚拟的历史不代表虚假,剧集的创作没有忽略真实发生过的事件和曾经存在的环境,并以此为背景逐渐编织另一个版本的故事。不断触及登月这件事对人类本身对种种意义,也对照当今的种种状况询问怎样才是更好的世界。每一集都有非常动人的点。

57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