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rol

科幻片美国2022

主演:萨拉米切  George Tchortov  Evie Loiselle  

导演:James  Mark  

播放地址

 剧照

Control 剧照 NO.1Control 剧照 NO.2Control 剧照 NO.3Control 剧照 NO.4Control 剧照 NO.5Control 剧照 NO.6Control 剧照 NO.13Control 剧照 NO.14Control 剧照 NO.15Control 剧照 NO.16Control 剧照 NO.17Control 剧照 NO.18Control 剧照 NO.19Control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5 00:05

详细剧情

  A woman finds herself locked in a stark room and given challenges.

 长篇影评

 1 ) 头发的第一百零一种用法

头发的第一百零一种用法

第一种,用于遮盖头皮,防止头顶晒伤
第二种,用于搭配不同的服装和场合
第三种,用于鉴别头发主人的品位
…………
第十种,用于自恋
…………
第五十七种,用于鉴别人是否健康有活力
…………
第九十八种,用于挑逗异性
第九十九种,用于当毛笔写字
第一百种,用于


就像里面的joy division男主唱,他在台上的动作似乎意味着什么,但看上去又如此滑稽,而且台下的人有时如此的疯狂。应该怎么从进化心理的角度解释音乐呢?是欲望的符号,性的象征,还是为了所谓的摆脱束缚重获自由?

去听毒舌的现场,很震撼,很疯狂。主场是个小个子男生,皮肤很白,大眼睛。开唱前他开始歇斯底里的叫喊,台下亦是跟着骚动了起来。鼓手贝斯吉他开始演奏,主场开始无比兴奋的晃动自己的脑袋,幅度之大绝对让人惊异。我当时开始怀疑他的脖子难道就不会那么凭空断掉,还是这样能能获得一种抽搐般的快感?我甚至在想象他带着颈椎固定器的滑稽样子。

他开始唱,我听不懂,他继续晃动脑袋,无比兴奋。台下的观众显然是受到了传染,跳、尖叫、打拍子。

一场演出下来,我唯一记得的,就是主唱那颗疯狂晃动的脑袋,以及满头乌合卷曲的头发。

是的,头发的第一百零一种用法,就是用来摇滚。

 2 ) 《控制》的对白

一:
             my heart leaps up when I behold
             a rainbow in the sky
             so it was my life began
             so it is now I am a man
             so it be when I shall grow old
             or let me die
             the child is the father of the man
             and I could wish my days to be
             bound each to each by natural piety
二:
Ian: Do you want to sleep with other men?
Debbie: What?
Ian: Do you want to sleep with other men?
Debbie: That's a strange question.
Ian: Because...if you did...it'd be OK.I'd be OK.
Debbie: Are you being serious?
              When you say a thing like that
              it makes me think you don't love me anymore
Ian: I don't think I do
三:
             Dear Annik,
             I know I'm intruding on your life not you on mine
             I felt as if things were becoming a bit clearer earlier on
             But can now see everything falling to pieces before my eyes
             I'm paying dearly for past mistakes
             I never realised how one mistake in my life
            Some four or five years ago would make me feel how I do
             I struggle between what I know is right in my own mind
            And some warped truthfulness as seen through other people's eyes
            Who have no heart,and can't see the difference anyway
             I saw apocalypse now at the cinema
             I couldn't take my eyes away from the screen
            On the record,there's Marlon Brando reading the Hollow Men
            The struggle between man's conscience and his heart
            Until things go to far
            Get out of hand and can never be repaired
             Is everything so worthless in the end?
             Is there any more?
            What lies beyond ?What is left to carry on?
 

 3 ) 原声带下载

http://www.lsdandcrow.com/article.asp?id=369

New order、the Velvet Underground、The Killers、Joy Division、Sex Pistols 、David Bowie等悉数登场

 4 ) Ceremony

其实我对jd唯一的了解就是Ceremony,真的绝响,不过我一直听的是新秩序的版本,有个评论说得好,就像讲别人的故事。

Ceremony是什么呢,极度的绝望和抑郁中居然有光。真的失望的时候听是有奇效的,这时候就领悟到它真的是一种救赎。

不太听jd的歌居然是因为ian的唱腔,我觉得怪怪的,但是调子都很好,比如disorder (请不要打我,我真的希望没有人声,可是特么不听人声感觉缺了一块,人真的是蛋疼的动物)看了电影终于知道是怎么唱的了,原来是吃话筒……

从Ceremony 开始讲起是我本期望能拍一下录绝响的画面或是有Ceremony 做片尾,没有想到用了atmosphere,但是也意外的很配,不过也是真的一灰到底了。

这并不是一个纯粹的音乐片,而且爱情线还占了极大的部分,算是败笔吧,也是我扣了星的原因。而且女主都不咋样,没有一个长得比男主好看,比hook好看……大概是为了显示对ian的控制的一个部分,但我认为只能是很小的一个部分。

作为非歌迷,我觉得sam很好的还原了ian,除去那些所谓琼瑶的部分(但是我觉得用jd的歌做bgm也无大碍吧,毕竟是他本人心情的反映)那个病态的舞,令人欲罢不能的痛苦的眼(和我上一个看的超脱里ab一样)然后我大概也要用琼瑶的方式进行一些滥抒情

小鹿般的绝望无助啊

Joy division 其实一点都不Joy,它的结局甚至是一个tragedy,多讽刺啊。

今年5. 18看到有人在jd专下说,我今天比ian curtis大了。

23岁他永远成了孩子

控制,来源于几个方面。他无法控制的爱情,乐队成名后巡演的压力,他的癫痫和无休止的药物副作用,以及这个世界施加给他而孩子般的心灵无法承受的东西。

导演把重心放在讲爱情上,把ian塑造成一个渣男。就真的是渣,先是和伙伴的女友暗中拉小手最后还结婚了,那时候才十九,又一时冲动要生小孩,巡演遇到那个独立自由的女人又接着沦陷,觉得自己被婚姻,被灰暗的macclesfield控制,再次滑向深渊,自己又两边都不肯辜负,想做正确的事情,却都无力挽回,最后只能让自己消失做结。

天真单纯到偏执。他对家庭的认识是理想主义的,无法推卸的丈夫和父亲的责任在左,自由的向往在右,无怪他在climax的时候褪下情潮终于放声大哭。或许真的是早婚的坏处,一个孩子认为光是凭着几个月来相处的激情就希望能度过将来几多年的岁月,只是单纯地爱到不能自己而想要有一个两个人的结合体却没有想到过未来,等到看到Natalie 的那一刻,debbie已经预备好如何做一个母亲,而他完全没有准备。他自己的人生还没有展开,便已经被家庭控制。

没有想到跟annik在一起是他笑得最开心的时刻,看到新生的Natalie 他也只是勾了勾嘴角

然后是乐队。我觉得每个乐队都会这样,oasis也这样,Liam就在刚开始巡演的那段时间觉得厌倦,Noel认为偏离了自己所想的音乐的纯粹。开始都是希望自己成名的,而真正迎来的时候又都会无所适从。他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从听Bowie的少年来到那个台上的,觉得自己已经付出许多,而又被要求更多。就在这个徘徊的当口,他离开了。

unknown pleasure 的封面真的美绝了

突如其来的癫痫大概是让他转变的重要因素。他本是无忧无虑希望能活挺长时间的,听到She's Lost control的那个女孩因为一次发作就去世的消息,是个有心有肺的人都害怕啊。知道必须吃药,吃药也的确能控制,但无法忍受那一连串的副作用,也无法抗拒巡演的压力和酒精的刺激。最终他是被病痛控制了,在最后一次发作后口吐白沫,我不知道他有没有被这样病态地活着恶心到,他选择离开可以解释一切了吧。

说说ian自己吧。我没能想到理想主义者这么一个精准的概括,我只觉得他还是没长大的小孩。他当政府工作人员的时候是认真热情的可爱。他对世界的看法尚且是简单的,比如父亲就是要做个好父亲,他心中的那个定义是很正派的负责任的人。选择在一切还没开始的年纪就用死亡结束一切,也是个挺孩子的举动吧,无法忍受控制就自己了断。固然是幼稚也是很有勇气,不同于苟活的那种勇气。

他始终是诚实的,他无法欺骗,对debbie最后仍是坦白了,对自己无力改变的他选择了了断。

看到这个孩子式的解决真是又气又好笑

ian其实是个文青诶,写的词都是那种抑郁的诗,虽然高潮部分略有不足。也长于用文字记录自己的心情,写日记什么的,是很可爱的举动。

他和annik讨论自己喜欢的东西。他说喜欢mancity的蓝。

太像了,我不懂为什么sam居然被豆瓣评了个最烂男演员

厨房里的滑轮转动,一切又回到macclesfield

回到他穿着写着hate的大衣在街上晃荡去上班的时候

回到他对朋友们念华兹华斯的我心雀跃

when I behold A rainbow in the sky So was it when my life began; So is it now I am a man; So be it when I shall grow old,Or let me die!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 And I could wish my days to be Bound each to each by natural piety.

回到刚开始的那个下午,他从外面回来,画着眼线,躺在床上听着bowie。

 5 ) 控制谁,又被谁控制

——简评《Control》
  文/老丁
  
  电影在60大寿时候的戛纳摘下“金摄影机特别奖”,另外还有“最佳欧洲电影”等诸多奖项,却与金棕榈绝缘,俗世男女和文艺青年也并不去过多关注拿奖的事,Joy Division或者Ian Curtis的乐迷或有欣喜和遗憾,欣喜的是终于等到这样的一部传记电影,些微的遗憾却是没有得到更大的肯定以及被更多人关注。在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介入Ian Curtis生活并最终让他难堪重负与分裂的比利时记者Annik Honore问他一句话:“你最喜欢看的电影是哪部?”Ian很尴尬地搔了下头,想了一会儿颇有些尴尬地说:“嗯,是《The Sound Of Music》。”这个回答让美女记者大感意外,却也被诸多乐迷忽略了,因为这个《The Sound Of Music》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音乐之声》,很难想象这个唱出黑暗心声的摇滚歌手去喜欢这部凡夫俗子都喜欢的音乐片,因为在文艺青年的神圣记忆里,Ian Curtis的最后凝视是德国导演赫尔佐格的《史楚锡流浪记》,这部弥漫着极端悲观主义的影片因为Ian Curtis连同Iggy Pop的《The Idoit》,已经成为摇滚乐历史上最让人心碎的画面。
  另外一部出现在《Control》里的电影对白是马龙·白兰度主演的《现代启示录》,这个从英雄变成恶魔的变态的口头语就是“The horror…The horror……”他经常梦到一只蜗牛“徘徊在剃刀边缘”,而在他的心目中只有恐怖和道德心虚才是最好的两个朋友。Ian Curtis从《现代启示录》中也窥探到了自己的生命启示,并在生命的流线中与这部影片在幽暗中纠结。因为有《音乐之声》、《现代启示录》和《史楚锡流浪记》这样的影片,因为Ian Curtis和Joy Division,因为导演Anton Corbijn(他可是Joy Division的忠实拥趸以及声名远扬的摇滚乐造型摄影师以及MV导演),乐迷和影迷有理由对《Control》有更高的期待,毕竟相比与Ray Charles或者Johnny Cash甚至是Bob Dylan,Ian Curtis要离现代人以及现代心理更贴近,前几位大师更多意义上是上个世纪的人,拍成的传记片最大的情感投射是缅怀;Ian Curtis这样的不同,和另一位早逝并主动干掉自己的Kurt Cobain一样,他们才是新世纪文艺青年的精神偶像和思想灯塔。但就如同《Control》影片在各大影展只拿了几个技术大奖之外,却无法和《现代启示录》以及《史楚锡流浪记》比肩,成为新生代经典,问题在哪里,也可能就在“Control”本身上。
  音乐人传记片有这样的一个例行的公式:发迹——变质——沉沦——救赎,《Control》除了在影片的色彩上与《Ray》、《Walk the Line 》不同外,并未真正脱离这个窠臼。电影也是还原了Ian Curtis从一个歌迷到歌手的身心过程,影片从1973年,那个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听着David Bowie、Lou Reed黑胶唱片的少年开始,到1976年一场在曼彻斯特举行的Sex Pistols的演唱会从此改变生命轨迹,到邂逅苦寻主唱不得的Bernard Sumner、Peter Hook以及Stephen Morris,再加上得力经纪人Rob Gretton以及乐队恩人Tony Wilson的四处奔走,因为独特的气质以及表演风格,乐队逐渐步入佳境,但是问题随之而来。美女记者的出现打破了过早结婚的Ian Curtis和妻子Deborah Curtis之间的和谐,再加上癫痫病的困扰以及吃药所伴生的抑郁症,变质和沉沦早已经不可避免。
  导演Anton Corbijn的专业技能早已经在业界受到肯定,一众Bob Dylan、David Bowie、Bjork、Rolling Stones、U2、Depeche Mode、Coldplay甚至Johnny Depp都曾乖乖接受他镜头的指挥,他为Nirvana拍摄的《Heart Shaped Box》以及为Joy Division拍的《Atmosphere》经典得无须赘言。而出于对Joy Division的热爱他还搬离家乡荷兰而到英国居住。而为了达到起码意义上的真实,编剧Matt Greenhalgh费尽功夫采访了影片中出现的相关人物,甚至想办法搞定了从不接受采访的Annik Honore。影片本身改编自Ian Curtis遗孀Deborah Curtis的回忆录《Touching from a Distance: Ian Curtis and Joy Divison》,而她自己更是亲自担任制片。这些最了解Ian Curtis的人没有刻意夸大他在青春期以及艺术道路上的痛苦,只是想把他刻画成一个过早被婚姻、名气和疾病纠缠,同时深陷“婚外恋”泥沼的普通男人。所以在影片《Control》中,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孩子,他长得不帅,也不是音乐神童(甚至不会弹吉他,这一点倒是和Jim Morrison一样),上课时还经常走神(也许是癫痫病的先兆),经常把诗人华兹华斯的句子挂在嘴边,躲在贴满摇滚明星和堆满CD的灰暗的房子里抽烟,一副多么普通文艺青年的场景。所不同的是,他早早就搭上女孩子,没怎么考虑就傻傻结了婚,自己都还没长大就先做了爸爸。为了维持家业,白天还要在职业介绍所上班,一本正经地穿西装打领带,多么“黑白”质感的正常人生活。
  正是音乐给了他真正的生命舞台,而在一个个体存在的在场意义上,音乐无疑比爱情给了Ian Curtis更大的救赎,他对节奏的天然领悟,他的独特的肢体语言,他表演以及歌词里的诗意。一般歌手走红了不是嗑药吸毒就是滥交滥饮,这一点上Ian Curtis要更淳朴下,因为他身体的病痛,更因为他思想上的单纯。影片在这点上的着重描绘凸显出的概念是Ian Curtis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外遇真正毁掉,癫痫病是生理以及身体上的,婚外恋却是精神和灵魂上,这两样东西出人意外地撕裂侵袭着他,与一般意义上的负心汉不同,他没有抛妻弃女携新欢一走了之(这点普通人都能做得到,更何况摇滚乐史上诸如列侬这样的风月高手),他两边都要兼顾,无解的痛苦伴随像一颗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引爆的炸弹的癫痫,别忘了这只是一个24岁的年轻人,一些东西过早地挤占了他的生理心理空间,对妻女的愧疚,有外遇的罪恶,对躯体的无力,以及音乐上的迷惘,在记录片般的平淡琐细和表现主义风格的黑白影象中,传奇和真相编织在一起,交响成一种“青春极速消逝”的渐离的苍白感。
  “存在,有什么意义?我耗尽全力地生存,但过去与未来混淆不清,而现在…已失去控制……”控制谁?又被谁控制?《Control》并没有过多去探讨追究,而最后的救赎就只有一条路——自杀。死亡才是不朽的开始,而对于个体“存在”的唯一明确选择,无疑就是自杀。或者可以从存在主义的理念上去解释Ian Curtis最后走向自毁之路,但影片并没有给出更多内在的梳理。Ian Curtis用自杀让黑暗摇滚的帝国得以建立基石并开始运转,而所谓的“颓废美学”更给后世的英伦摇滚铺就血路;Ian Curtis自己却留下他自己不能控制的一切,他的过于单纯,从喜欢《音乐之声》的回答可见一斑;他的过于分裂,从舞台上的晕倒和爱情上的徘徊可以找到根据。单纯和分裂两个极端的性格特征出现在一个人身上时,就会因为相互作用而自动放大,所以一个女记者就足以可把他的生活搞得一团混乱,因为单纯,秩序的观念在脑海中根深蒂固,最终却逃不过现实,用一个人的失控,给时代涂抹了残酷的底色。
  他什么都控制不了,为了实现对秩序的掌控最后只能自杀;到底是什么在控制他?从后期New Order的成功操练来看,Joy Division并不是Ian Curtis一个人的乐队,尽管味道改变但仍可以继续前进,不象The Doors没有了Jim Morrison就一蹶不振乏人问津。是乐队和经理人在控制Ian?还是妻子和女记者在控制他?他并没有纵欲,更没有被酒精和药物这些身外之物俘虏。是个体存在的单纯和分裂在控制他?而这些只是被控制的外在表现而已。到底是谁在控制Ian Curtis?这无疑不是《Control》影片留下的一大悬案,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进行考量,就可以明白为什么影片只收获了电影节的技术大奖,并且也不能像《现代启示录》以及《史楚锡流浪记》那样铸成经典。《Control》在纪实的角度完成得卓越,却在内在逻辑的归整上束缚了脚步,所以影片也就不能像Joy Division的《Love Will Tear Us Apart》一样可以成为跨越时代的艺术品。因为严谨,《Control》在一系列的音乐人传记片中是难得的精品,正如《泰晤士报》的评论,“《Control》的每一寸胶片、每一个细节,都高度一致地令人感到真实可信,这是一般音乐片很难做到的。”这些需要归功与导演和演员,《Control》试图还原Ian Curtis和他的时代,却没有能够超越那个时代,导演也最终没有给出在艺术上所期待的特写,在轰然一声和喀嚓一声之间,在一种历史真实和影象真实之间的落差,而正是这些,才是Ian Curtis被什么控制以及当下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依旧渴望回到那个时刻以及对Ian Curtis鼎礼膜拜的缘由。

 6 ) Ian Curtis之女Natalie Curtis采访实录

原文地址:http://www.paulconnolly.co.uk/page11.htm
感谢百度吧友暗里思乡提供全文翻译

在伦敦东区的一家酒吧里,和我面对面坐着的这个娇小、腼腆的女人已略带醉意。她说话的声音开始变大,与两小时前我见到的那个胆小害羞的人相比,此刻的她显得更为直率。“我其实不怎么听Joy Division”她说,“如果那不是我父亲唱的,我也许会听。有谁愿意听他们的爸爸唱歌?那就像看你爸爸跳舞一样,令人尴尬的要死。你爸爸从来没酷过,不是吗?”

这个年轻女人是Natalie Curtis,26岁,Joy Division的主唱Ian Curtis的女儿,她的父亲在25年前的这个月里自杀了。如果换成其他人说Ian Curtis不够酷,他一定会被耻笑为对流行文化一窍不通的老土。无论是从文化还是音乐的角度来看,或许除了Nirvana的Kurt Cobain,现代摇滚史上没有任何人比Ian Curtis显得更为重要。他的死震动了整个音乐界,使上千的乐迷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

作为Joy Division的领头人,Curtis不仅是最富魅力、引人注目、令人不安的后朋克艺人,他同样是那些令人震惊的美丽的、敏感的、充满忧郁气息的歌词的作者,这歌词或许预示了他的死亡。Joy Division'的两张录音室专辑Unknown Pleasures和Closer均为经典之作;乐队最有名的歌曲Love Will Tear Us Apart仅仅在Robbie Williams的Angels的歌曲海报上被列为过去25年的最佳歌曲,这一结果犹如一个不知羞耻的老戏子在他自己歌唱的结尾也用到了Joy Division的经典和声而令他自己都感到尴尬。

Joy Division也深深影响了一系列的乐队:U2的Bono承认这支曼彻斯特的乐队极大地鼓舞了他的音乐,如果说没有Joy Division以及那支后Curtis风格的乐队New Order,就不会出现Depeche Mode, the Pet Shop Boys, Franz Ferdinand和the Killers等等。

Curtis的女儿Natalie,当她父亲吊死在他和妻子、Natalie的母亲Deborah一起居住的位于Macclesfield的房子里时,她只有1岁。当我第一次见到Natalie时,我惊讶于她和她父亲的相像程度。丰满的嘴唇、尖尖的鼻子、紧张的蓝眼睛全部直接来自于Ian的遗传基因。

Kevin Cummins,那个为Joy Division拍摄了众多标志性照片的摄影师,把Natalie揽到了他的膝下,作为他的摄影助理。当Kevin在曼城作一次演讲时,他第一次见到了她,他的反应同样震惊,“我刚结束演讲,这个女孩走上来对我说‘你有我爸爸微笑的照片吗?’我当时看着她心想,‘你不必告诉我你是谁’”。

Cummins直白的黑白照片是Natalie对她父亲的初次接触。“Kevin的照片是我记事以来看到的第一样东西。我看到了两三张。不知怎么,我知道那是我爸爸,但我不清楚他在照片里在做什么。我隐约记得我当时在想,为什么他不笑?他出了什么事?随着我长大,我认识到那只不过是乐队希望向外界展露的形象。”

Natalie说从8岁起她对她父亲死亡的方式感到好奇。“一直到8岁,我对他的死没有感到过好奇。他只是死了——此前我从未想过一个人可以有许多种死法。”于是她问了她的妈妈。“她告诉我他死于某种疾病例如癌症。我告诉了她我的好奇,然后她告诉了我真相。”

 

当你得知真相时你是否对他感到生气?


“小时候我从未生过他的气。我只想知道他的那些故事。我想了解他那些快乐的事情,那些有趣的东西。从那以后当我妈妈开始写那本关于爸爸的书(《Touching From a Distance, a no-holds-barred depiction of a driven, sometimes unpleasant man, tortured by epileptic fits》《遥不可及的触摸,关于一个感情用事的、时而闷闷不乐的受间歇性癫痫困扰的男人的毫无保留的记述》)”,我决心了解更多。于是,我读了一些关于Joy Division的书,这些书大多数提到“他因婚姻问题而自杀”,我知道这些都是垃圾废话。没人会因为失败的婚姻关系而干掉他自己——他们只会试图挽回或者重新开始另一段感情。我爸爸是个f*****,我爸爸消沉郁闷,他严重的癫痫病令他痛苦异常。”

Cummins,这个对Natalie有着父亲般影响的人,轻轻地碰了碰她,“这么说,你从未因你爸爸的自杀而对他感到愤怒。”

Natalie深吸了一口气。“我确实想过,‘他真是个白痴’,不仅仅因为他撒手离我而去,更因为他生前是那么出色却只留下了这么一点点音乐作品。但摇滚明星的身份不利于他的健康——我是指巡演以及酗酒。他完全清楚酒精会令他的治疗癫痫的药物失效。”但当你身处一支成功的乐队时,你很难拒绝这种在路上的生活。

“没错,我理解,那种生活太刺激了,它使人无暇去思考,‘哦,我是个病人,酒精和缺少睡眠是导致这些病症的始因,他们将加重我的病情’。但当他决定自己已经过够了这种生活时,他本可以通过写书来取代这种生活。他不需要返回到那种朝九晚五的生活。他本不必结束自己的生命。”

Ian Curtis于1980年5月18日开始美国巡演的前夜自杀,这次巡演将使Joy Division有望打进全世界最赚钱的市场。他的音乐遗产数量不多但影响深远。他的个人遗产毫不引人注目。他的女儿是个聪明伶俐、个性坚韧的女孩,在她冷酷的性格之外披上了一件羞怯的外衣。她对她的父亲感到无比自豪,并且全然无视他的死亡方式。

“现在,抑郁在我面前已不是那么忌讳了,但人们仍避免同我谈及自杀的话题。我记得几年前当我的一个朋友自杀时,没有人愿意当我的面谈及此事。这真的令我感到生气。我想如果自杀对我父亲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那么它对任何人都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7 ) 9月26日。上映第一天。風雨交加的Paris。在MK2 Bibliothèque。

枯坐等開場時,打電話給redhousepainter。他央求我一定要寫觀感。我說,別抱太大希望,我寧願被憋死,不能寫。怕掌控不好太煽情又挨駡。幾乎放棄了,臨睡還是坐到電腦前。嗯,只是觀感,並非影評。

老實說,現在的我聼Joy Division的頻率極低。大部分時候響在耳邊的都是些不痛不癢、不刺激、不傷心……的東東。然而,與搖滾樂關係密切的攝影師兼MV導演Anton Corbijn帶著《Control》甫一亮相Cannes,錯過電影節展演那一場的我便虔誠地開始期待影院的全面上映了。每天定時溫習《Unknown Pleasures》& 《Closer》。魂牽夢縈愁雲慘淡。

對於Joy Division的發跡及Ian Curtis的生平,70後的我們這一代樂迷都已爛熟於心。但《Control》的蠱惑在於,戴著“遺孀”光環的Deborah傾情“奉獻”(販賣?)的私隱、Factory的創始人之一Tony Wilson坐鎮co-producer、導演和編劇大量的採訪搜集,這樣一部做足了功課的傳記片叫fans如何抗拒?

不出意料。觀衆不多。十幾個而已。都是跟我差不多的年紀。奇的是,參雜一位拄著拐杖的老婆婆。也是歌迷?

燈光一層層暗下去再亮起來。廣告一段又一段。越來越冷。我環抱雙臂陷入沙發裏面。隱忍不發。

Sam Riley的聲音,在第一個黑白的特寫畫面中升起:“Existence, what does it matter...”我強裝的淡漠終於崩潰,在黑暗中,淚水無聲泉湧。好,既然這份由來已久的情意結無法掩飾,就讓它帶我重溫那段失控的punk時光吧。

黑白片。正是我要的。我沒去過曼徹斯特,卻在夢中造訪過無數次。似乎熟悉所有的街道和它的氣味。逝去的光陰,年少的夢,悲劇英雄,都是黑白的。

年輕的Ian。英俊善感、天生的詩人。在那場Sex Pistols演出之前,他是個躊躇滿志卻無的放矢的青年。對著喜歡的女生念出William Wordsworth的詩句。聼Bowie、Iggy Pop、The Velvet Underground。在捕捉靈感的筆記本裏面隨想隨寫。遇上Bernard Sumner及Peter Hook,成爲Warsaw主唱,晚上在club裏面演出,白天依然是正襟危坐的公務員——他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幫助失業者甚至殘障人士找到合適的工作。

在Ian人生的最後幾年,除了聲名鵲起、演出不斷對他原本就靦腆、自閉的個性造成壓迫之外,病魔纏身及感情糾葛也是將他逼上絕路的重要因素。癲癇病加上藥物的副作用,把他折磨得生不如死,並嚴重影響他的演出。我甚至錯覺他那獨創的抽搐、扭曲的舞蹈動作,根本也是受到疾病“啓發”吧?

Anton Corbijn對於三角戀著墨過多情有可原。如果Ian的青春以搖滾樂爲主,偶爾無傷大雅地談情説愛,那麽結局也許不同。可惜婚姻比搖滾樂更早地佔有他——早婚簡直便是萬惡之首!不要怪我刻薄。即便是普通男生,28嵗之前結婚都太早,更何況是Ian!但,誰敢斷言呢?以他帶有自毀傾向的悲劇個性,或許注定了殊途同歸。

而Debbie,原本也算清麗可人,怎麽一結婚就升級成了歐巴桑(或者只是Samantha Morton給我的錯覺?)?叫人根本懷疑,Ian對她的愛更多是親人般的依賴吧?以他的年紀,根本不懂得如何經營與維繫家庭生活。加上Natalie出世后,Debbie全心凝神關愛女兒,更無暇“看管”演出多多的丈夫,所以外遇這種老掉牙的橋段才有發揮餘地。我不覺得Annik Honoré插足有罪,這樣的女子,不同于那些只會發瘋尖叫並自動躺平的狂熱女fans,她和Ian有磁場共振,台上與台下四目相接火花立現。Ian跟她相處很自在,遂難分難捨。但他對Debbie餘情未了,無法把她當黃臉婆丟垃圾箱。以至後來一方面他覺得婚姻是個錯誤,另一方面他又不願意離婚。這種進退維谷的狀態除了選擇“逃生”,別無他路。

唔,果然是Ian Curtis的傳記,果然就不干樂隊其他人什麽事。redhousepainter還盼著看Martin Hannett這位鼎鼎大名的製作人呢,但此人根本就沒怎麽“入鏡”,屬配角中的陪襯。我想對於樂迷來説,Joy Division的焦點從來就只有Ian一人。所以一旦他離開,剩下三人的New Order,儘管直至今日仍不服老地堅持推出新作,但氣勢明顯大爲遜色。更別提Peter Hook的那支Monaco,無名到了可憐的地步。然而他們97年的《Music For Pleasure》我倒覺得不錯呢。

值得一書的配角中的重要人物除了Tony Wilson,還有他們的經紀人Rob Gretton。此人講話我不怎麽聼得懂,得不時瞄下法文字幕,看得我那個累啊!他第一次出現時活脫一個英國土著流氓,一口難聽的鄉下英文,每句都夾雜至少兩三個髒字,真是厲害。不過他相中Joy Division,堅信假以時日,他們前途無量。事實證明他獨具慧眼。

Sam Riley作爲10000 Things這支無名樂隊的領軍人,音樂底子不錯。《Control》並非他的第一部電影。在另一部描寫曼徹斯特傳奇厰牌Factory的影片《24 Hour Party People》裏面,他也露過一小臉。只是很抱歉,我完全沒印象了。他曾坦言Joy Division不是他的那杯茶,因爲角色需要才開始聼。有一個他貼近車窗的特寫,像極了Jude Law,害我恍神了幾秒。對於Sam的表演,我只能說,他真的很用功。雖然他在嗓音方面跟Ian相距頗遠。但Ian在gig中的神態動作,他學了個九成,包括那舉世無雙、無法拷貝的“Ian版機器人舞”。更重要的是,Ian的眼神。那空洞、深幽、神經質、讓人驚痛的眼神。從Anton給的大量面部特寫中,我看到借“屍”還魂的Ian。

一口氣寫到此,突然想起,《Last Days》也是趕在上映的第一時間去看的。爲了Kurt Cobain,我青蔥歲月的另一個悲劇英雄。也是自殺。自殺真是搖滾樂不離不棄的好朋友。其實,它不過是一種結束生命的方式。既然我們沒有權利選擇生,那麽如果可以掌握死也不錯。

http://meowyoung.spaces.live.com/blog/cns!640BD17014B6C78F!2175.entry

我一直訂閲的周刊《Les Inrockuptibles》,以《Control》為本期的重頭戲。網絡版雜誌有Anton的採訪視頻:
http://www.lesinrocks.com/index.php?id=38&tx_extract[notule]=207610&cHash=c07b9d544a

 8 ) 柯蒂斯的伟大在于他是个人

  我不很懂电影,对于joy division的音乐也无法领会它们的深刻含义。这部电影给我一个了解柯蒂斯的机会,也许我得到的并不都是真实的。
  柯蒂斯的死没有让他成为列侬那样的神,但足以让他成为永恒。短短二十三载,他的一生匆匆而过,上帝赋予他高挑的身材和出色的才华,但却没赋予他成熟的心智。尽管早婚,但他一直都是个孩子,一个无法处理好理智和情感、理想和现实的孩子,一个真的担不起成名和婚姻的责任的孩子。他内心的挣扎对我们每个人都是那么熟悉,不同的是我们走过了我们的青春,柯蒂斯却无法继续前行,永远停留在了他的二十三岁。
  黑白的影像展现了他的一生,当joy division还没有到达大红大紫的程度时,柯蒂斯匆匆离去,凭借一个人的力量让这支后朋克乐队成为了永恒的经典。然而这一切何尝是他的意愿呢?
  相对于舞台上那个有些癫狂的柯蒂斯,我更喜欢生活中那个冷漠的他,那个时常哭泣的他。比起那个rock star,生活中的他离我们更近,也离他自己更近。
  love will tear us apart,柯蒂斯可以理解爱,但无法理解婚姻,这就是为什么他说无法离开安妮克和是否与黛博拉离婚没有关系了。托尼说安妮克和他彼此相爱,可黛博拉和他又是怎么样呢?她是他的归宿吧,因此他才死在他和黛博拉的家中,而不是死在安妮克的身边。
  无论癫痫是否发作,柯蒂斯都在挣扎,直到死。
  他是个活生生的人,我们同他一样,也在挣扎......直到死。

 短评

看的时候出现了似曾相识感,估计是以前看过的一些画面(摇摆胳膊、风衣咬烟)印象太深,现在看可以和《盛夏》、《波西米亚狂想曲》对比,用音乐赋形的记忆,如果没有original的歌,电影就只剩下模仿。谜一般的Ian Curtis,把课桌上的IAN加成IAM,把She lost control加上's,把Warsaw改成Joy Division,现在看来,他的境遇似乎叠加了青年的丧与中年危机,就像那个黑色电影式的镜头,从家具的阴影中走出一双男孩的明亮眼睛。而在暗沉、无色的音乐里,你能感到他的敏感在bassline中sweat,却像他的妻子和情人一样,无法触及。如果电影在那声惨叫后变为彩色,我会觉得更好。PS,原来She's lost control里的声音是喷雾剂。

5分钟前
  • censored dump
  • 推荐

孤独的灵魂在现实中挣扎,音乐、家庭、爱情、还有疾病,哪个都逃不掉。男女主角的演技实在太耀眼,在黑白的画面中,一抬头一眨眼都充满了情绪。Ian Curtis不像传统意义上的摇滚明星,他更像一个内心脆弱的孩童

8分钟前
  • 半个桃李林檎
  • 推荐

lan无疑是个负心汉,混蛋爸爸,但是他的脆弱与敏感又让你不得不心疼一下这个混蛋。他的老婆太倒霉了,下场也太凄凉,女人爱上男人的最终结果都是这样,这也为我自己是同性恋找了个借口。摇滚明星都是这样,成名了就得换身边儿的女人。

10分钟前
  • 气急败坏女疯子
  • 推荐

优酷的在线,把man city翻成曼联就罢了,后面接着翻“曼联的那种蓝”,不觉得奇怪么?这是个原则问题啊

12分钟前
  • 真可惜🥺
  • 推荐

令人着迷的忧郁,黑白镜头下同样美得醉人的Alexandra Maria Lara。

17分钟前
  • Marty McFly
  • 力荐

对于玩儿摇滚的年轻人来说,这辈子最致命的错误就是娶了一个你以为爱她的女人,更致命的是当你和她生了孩子才发现对方不是自己的真爱,最苦逼的是在你事业即将步入巅峰期的时候又爱上了另一个为你着迷的女粉丝,等待你的要么是众叛亲离,要么就是投入死神的怀抱。

18分钟前
  • 迷影真嗣
  • 还行

相爱了,结婚了;癫痫了,自杀了。

19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整体是否会误导观众对ian的感觉?结尾的上吊是否没有一点传奇性?法国小姑娘是否长地太标志,黛比是否太肥,从而造成误导?是否让孤独的他一个人待的时间过于短暂?ian的性格是否仅是电影表现地如此?他的迷茫和手足无措是否远远大过于孤独?他是否仍然觉得那个梦幻的天堂无比灰暗和可怜?他是否

21分钟前
  • 黑稻子
  • 推荐

anton corbijn对音乐有着无比的敏感力,但当音乐不控场时,拍的就有些像滥俗爱情剧了

24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

1.因為New Order才是真愛所以一直盯著主角以外的另三人看不是正確的觀影方式。2.畫面美,但是無論是敘事還是思考的深度都令人失望。3.請控制住你想沖著Sam Riley喊“Pinky”的衝動。

29分钟前
  • 席德
  • 还行

对于摇滚,本人完全不熟悉。但是这部黑白色的影片借助男主角卓越的演技,将伊恩·柯蒂斯23年短暂的一生中所遇到的人生中的大起大落表达的淋漓尽致。从一个画着眼线听着摇滚的少年成长为一位受众人欢迎的摇滚乐队主唱,从一位目睹他人抽搐的旁观者到发现自己有同样病症的患者,男主角经历了自己的成长、恋爱、结婚、生子,也经历了组乐队、做主唱、引起共鸣、不堪重负直至自杀的一切。 23岁,对于才华横溢的柯蒂斯来说,是既短暂而又漫长的。但是对于我们,对于整个摇滚界来说,绝对是短暂到令人心痛的... 鉴于本片完美地

32分钟前
  • 力荐

Joy Division或者Ian好,和影片的好坏是两码事

36分钟前
  • Rimb
  • 很差

托Ian的福Sam Riley靠这片一下子红了还娶了德国媳妇 本片最大赢家非Sam Riley莫属

40分钟前
  • --
  • 推荐

没人敢为Joy Division涂上颜色,他们天生黑白

41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又是一部只听OST就可以五星的电影 开场就是个david bowie般的少年 男主独白都好美 导演很细腻 不过后期真的被懒哭了 虽然我们知道那是一个黑白的年代 但是全片黑白 _(:з」∠)_

43分钟前
  • 恬儿萌
  • 力荐

IMDB 8.2/10 (2,446 votes) 这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电影,同时它拥有绝对优秀的摄影师,他没有让人失望,横贯整部电影的都是美丽的镜头,在深刻有力的故事情结以及人物发掘方面展现了自己的实力。★第60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 ★国际摄影师工会奖 最佳男主角Sam Riley、最佳女配角Samantha Morton ★伦敦

45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3.5。忘记在哪儿看到(豆瓣?),说历史上从来没人拍好过音乐传记电影。那人可能是被《波西米亚》气到了吧,当时就想到《莫扎特传》这个反例。音乐人传记电影是传记电影(剧情片)和音乐电影(一种musical)的杂交类型。确实太多电影拿捏不好这座天平的尺度,剧情讲得稀烂琐碎,不讲理地并排摆上一堆tracks企图强行用音乐说话。《控制》也一样,前半段起奏太快,但好在它后半段的生猛情绪拉了回来,夫妻二人的积怨生活才是全片的重点。高对比度黑白影像也让电影积郁许久的情绪逐渐爆炸,也是Ian分裂的人格和生活的美学隐喻。从“控制”到“失控”,Joy Division的故事确实很适合电影,尤其是一直有“厨房下水槽”、工人阶级电影传统的英国电影,黑白影像也让人想起很多60年代的英国“新浪潮”电影。

46分钟前
  • 三十
  • 还行

他只有23岁的人生,有过音乐、爱人和孩子,却失去了自己。爱这黑白,喜欢前45分钟,一种不为什么的平铺直叙,简单到流水帐,接近生活本身,看不出它有什么目的,命运会带我们去向何处,直至你向生活发问为什么,事情就变得复杂。改编自Ian被出轨的妻子写的传记,所以难怪越往后成了苍白的三角恋故事。

50分钟前
  • 时以星
  • 推荐

早婚的乐手得癫痫、用血签下的合约、最喜欢的颜色是曼城蓝、死时仅二十三岁。Ian Curtis少年时喜欢David Bowie和Wordsworth呵。

52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Ian的悲剧我感觉很大程度上是他的早婚造成的,他自己都还是个小孩,却要承担突如其来的家庭压力,所以他女儿出生的时候他的反应不是欣喜而是失魂落魄的跑出去抽烟。更悲剧的是他老婆根本不懂他(谁又能说自己懂Ian?)。电影又很大程度上参考了他老婆的回忆录,讲他的性格和挣扎的部分远多于音乐部分。

55分钟前
  • 卫析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