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1991)

大陆剧大陆1991

主演:王绘春

导演:张新建,刘子云

 剧照

孔子(1991) 剧照 NO.1孔子(1991) 剧照 NO.2孔子(1991) 剧照 NO.3孔子(1991) 剧照 NO.4孔子(1991) 剧照 NO.5孔子(1991) 剧照 NO.6孔子(1991) 剧照 NO.13孔子(1991) 剧照 NO.14孔子(1991) 剧照 NO.15孔子(1991) 剧照 NO.16孔子(1991) 剧照 NO.17孔子(1991) 剧照 NO.18孔子(1991) 剧照 NO.19孔子(1991)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4 23:51

详细剧情

  孔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生活在二千四百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他幼年丧父,少年丧母,靠自己的勤奋,精通了“六艺”,博览了天下的典籍,以学识闻名于天下。他兴办私学,培养了一大批治国平天下的人才;他主张“恢复周礼”,倡导“仁者爱人”和“中庸之道”,以图安定动乱的天下。五十一岁,他虽然出仁大司冠高位,却仍无法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只好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寻找贤明的国君……。然而,颠沛流离十四年,最终仍是一无所获,只好又回到了故国。年近古稀的孔子,并未被命运所屈服,他一边教弟子,一边修纂《春秋》,将自己未能实现的政治主张,融进了《春秋》的字里行间……  该剧艺术地表现了孔子坎坷的一生和博大的思想。人物众多,场面宏大,堪称一部历史文化巨片。

 长篇影评

 1 ) 寻根时代的《孔子》

  1991年,山东电视台拍摄了由王绘春主演的16集连续剧《孔子》。直到如今,这仍然是最好的一部孔子的传记片,甚至是最好的先秦古装剧之一。
  无论是从影视剧的角度还是从思想的角度,将摄影机对准圣人都是极其危险的行为。镜头中表现的圣人,是道成肉身的虔敬复现?还是荒唐的树立牌位或偶像?这是颇值得探讨的问题。在基督教等宗教语境里,这种冲突尤为明显,众所周知,马丁西克赛斯拍摄的《基督的最后诱惑》因表现了基督对性对信仰的某种“好莱坞”式的态度,曾引起宗教界的抗议;而帕索里尼拍摄的《马太福音》却因为写实般的营造了《圣经》的“屏幕神迹”而博得教皇的赞赏。两个影片的不同命运证明了,古典的圣人与现代人制造的光影形象存在着极为复杂的张力。
  孔子亦然。即使在儒家内部,对孔子究竟是伟大的教师还是没有权杖的王者都存在着截然不同的态度,更何况现代思想界对孔子的各种“还原”“解构”了。而付之于影视形象,从1940年费穆导演的《孔夫子》,到近来连续涌现的胡玫版《孔子》、张黎版《孔子春秋》以及日本、韩国拍摄的电影、连续剧和纪录片,更是各个不同。但无论从篇幅到意蕴和氛围的营造,还是内涵的挖掘、人物的表现,都无法超越王绘春版的《孔子》。
  何以言之?
  观众几乎都能指出这部戏显而易见的优点:戏里的孔子事迹严格遵守已知的史料,除了早期的童年形象外,极少有虚构的情节。我们能很容易的看出情节基本来自《史记孔子世家》《鲁世家》和《论语》。成年后特别是招收弟子后的孔子,独白与对白几乎没有多余的话,多半取自《论语》的语录。导演精心为这些原本没有语境的“语录”创造了历史与政治的具体语境,即使不见得全然认可,但态度是务实和严谨的。片中的孔门师徒和诸侯大夫,对话少而精炼,且多数于古有征。
  如今很多古装戏都标榜自己如何重视如何忠实的复现古典时代的生活场景,然而并没有几部戏能做得到。《孔子》里的宫室、服饰、礼仪、饮食等场景却做到了,没有花花绿绿的奇装异服,没有奇怪的发型和冠冕,没有虚假花哨的宫阙与草坪,更没有穿越的食物、水果和器具,连吃饭时的礼仪、进入厅堂脱履坐席、佩剑样式等细节都展现的一丝不苟。使得整部剧作的时代氛围质朴而真实,令人神往。
  因此,有了上述两个基本的条件,孔子的形象就呼之欲出了。导演的确是谨慎而小心的,塑造的孔子以“克己复礼”为核心,他的学习、从政、教育、著述等行为,都围绕着“克己复礼”展开。这个孔子不是流俗所以为的沉闷而呆滞的道德家老夫子,而是具有政治才能和深邃思想的教师、贤才、圣人,也是命运坎坷、不为世人理解和使用的丧家犬、流亡者、不合时宜之人。
  总的来说,这一孔子形象是目前所有影视剧里最能自圆其说、最朴素、绝无夸饰的孔子,足以改变流俗的谬见,这也是本片最优秀的地方。
  好了,现在我要谈论这个片子的不足了。最大的问题,就是作者站在八九十年代的思想立场,把对孔子的叙述,看做是一种“寻根”,一种对往昔传统和古老生活的美学礼赞,而缺乏哲学的沉思,也就无法使片子具备一种锐利的思想性。
  简单解释一下。这部片子不时的演绎一下长河落日、黄河滩涂,不时的表现宫廷乐舞和祭祀场面,但这些桥段投射给观众的感受,是沧桑而悲凉的没落感。与八九十年代的“寻根热”“文化热”十分契合,放在今天来看则失之于迂腐。置身于此情景中的孔子,固然忠实于史料,但有意回避了其他的可能性,譬如今天颇为流行的今文经学对孔子“素王”的政治哲学解释。而我们也很难说这个孔子是“古文经学”性质的,这个孔子只是文献学或者美学性质的。因此,孔子迅速的被偶像化了,片子中的孔子感人、悲怆,但只是文化长河的遥远源头,不是一粒种子,只是一块牌位。儒家思想何以在后世大行于天下?仅仅就是靠“克己复礼”么?是否还有继续发展的可能?这些问题的思考,在片中是缺失的。
  当然,这是一种苛求了。因为九十年代不可能拍摄出一个经学化的孔子。而从更为积极的角度看,这一带有强烈八九十年代思想痕迹的孔子,也别有一种特色。倘若与当时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大河滩涂”“黄河落日”的影视作品《河殇》对看,更可以解读出言外深意,更可以作为后世回顾八九十年代中国思想转折的注脚了。
  总之,《孔子》值得一看,除了前几集的“孔子童年”部分有些摸不着头脑,人物过于呆滞而近“十佳少先队员”,后面的剧集越看越有味道。美学的享受也是醇厚而回味无穷的。最后,主演王绘春大家一定不陌生,他就是在《雍正王朝》里饰演八王爷的话剧演员,看过《孔子》后,才觉得他足以流传的角色还是孔子。片中,当我看到诸如颜回死后的哭丧、子路之死、孔门弟子聚餐等场景时,不知道怎么了,我居然会抽泣起来,此时此刻敲字回想,还真是不可思议呢。

 2 ) 影片很好,出版太差!国有音像出版机构的文化水平啊,我出离愤怒了

在网上在线看是繁体的字幕蛮好。图省事买了dvd的正版。因为是出版物要符合规定,所以配了简体字幕,简体也就忍了。但是错误多得简直让人气愤,乃至最后我都觉得可笑。估计这个做字幕的人,别说论语了,一点国学都不懂估计。实在是!!可见这些国有音像出版机构的文化素养有多差劲,把持着出正版的权利,做这种垃圾。真是个大笑话!

哪位要是能提供繁体字的字幕拜谢了!没找到。怨念中!

 3 ) 為夢想奋斗终身

這部劇更直觀的展現了孔老夫子的一生,逐漸成為聖人的艰难之路,看著好心疼,一個老者為了自己的复周禮安定社會的夢想,带着弟子到處游講,以前總感覺周遊列國多逍遙自在,殊不知他老人家受了多少苦,不敢說孔夫子的話句句是普世的永恆真理,但总能從論語中領悟到不論何種時期都適用的積極的進取精神。後世對孔夫子的偏見都是有關君臣父子的所谓等级觀念,但如果孔夫子在奴隸封建社會時期就有自由平等觀,那...你們說扯不扯 ,歷史沒有如果,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能光看著人不和合當代的觀念就妄下評論,而遮住了人的有價值的部分

 4 ) 孔子和南子——道不同不相为谋

我还要再说一下第12集,真的觉得这一集拍的非常好,有许多亮点。 孔子的形象不需多说,一直是严肃、端庄、有礼的状态,圣贤气象,自然非常人所能及。 我重点还是想说一下南子的形象,觉得塑造的非常鲜活,有血有肉,立体丰满。 先看一下她遇到孔子之前的表现。她已经把操纵男人和权势的手段发挥得淋漓尽致。有姿色,有头脑,有野心,有手段,卫灵公被她迷的颠三倒四,大臣们更不用说了。跟弥子瑕公然在宫廷之中行苟且之事,可见南子的手段和权势如日中天。 有一个细节把南子的手段表现得登峰造极。卫灵公为了尊贤之名打算任用孔子,一开始态度还蛮坚决。但接着跟南子颠鸾倒凤之时,在南子一片片的娇喘声中节节败退,把任用孔子的想法抛到了九霄云外。虽然只闻其声但尺度之大也真是醉了。难怪孔子针对卫灵公发出“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的感叹。 南子的形象如果只限于此,那也没什么值得在这里大书特书了。我们再看南子遇到孔子之后的表现。 这时就体现出了一个圣贤的人格力量,这种人格力量超脱于世间,直击人心。无论是君王还是草民,高贵还是卑贱,在这种伟大的人格力量面前都开始观照内心。南子也不能例外。她在孔子面前表现出了惊人的柔顺姿态,她敬佩眼前这个男人,虽然道不同,但她还是忍不住的敬佩之情。孔子的人格和才华让她沉醉,她竟然对眼前这个第一次见面的男人说出了隐藏内心最深处的肺腑之言——她的远嫁他乡,她的精神苦闷,她的在权势漩涡中的挣扎。 她相信眼前这个男人可以理解她。我相信孔子也理解了她。特别是当她听懂了孔子的乐声,并回报以箫声时,孔子用一种略带惊讶的目光注视着她。他们在更高层次的音乐交流中达成了某种谅解甚至理解。 但南子还是小看了孔子,她不但想获取孔子的理解,还想获取更多——孔子的认同和支持。但这是孔子的大道所不允许的。孔子可以理解她的苦衷,但绝不会认同和支持她。 虽然他们达成了某种谅解,但注定分道扬镳。道不同,不相为谋!

 5 ) 单集备忘

第一集 昭公分军三家,孔丘拜师太史 第二集 季大夫宴请士人,孔仲尼加冠礼成 第三集 仲尼悟乐文王操,鲁国迎齐太庙礼 第四集 有教无类,细品关雎 第五集 洛邑学礼,孔老论道 第六集 追鲁君以适齐,闻韶乐;答景公之问政,悟逝水 第七集 斥八佾,论中庸 第八集 中都宰,小司空,大司寇 第九集 将堕三都,功亏一篑 第十集 鲁定公沉溺女乐,孔仲尼痛惜郊祭 第十一集 失意于卫国,被困在匡地 第十二集 子见南子,卫君不为 第十三集 晋曹宋,投无路;郑陈鲁,始有光 第十四集 陈蔡有厄,去楚无望 第十五集 拒冉求,别子路 第十六集 修春秋,丧爱徒,殁乱世 在鼻头酸涩中与夫子共走了乱世一遭。 看剧期间,脑海中不断泛起《论语》、钱穆《孔子传》、鲍鹏山《寂寞圣哲》的只言片语,对一些情节进行考据式苛刻似乎没有必要,但对照顾观众的过度去文言化处理始终耿耿于怀。 最喜欢两处:一是见南子时合乐,两种处事,一类孤独;二是子路请求正冠而死,心系夫子,满怀仁礼。

 6 ) 历史剧的标准应该向《孔子》看齐

     历史剧应该怎么拍,一直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1990年的《孔子》,它给出了完美的答案。
首先历史剧的定义一直有待商榷,有人认为条件太苛刻才把标准定的越来越模糊。导致现在穿上古装既是历史剧的定义出现。除了名字以外一切都与历史无关的同人剧也能混淆视听,摇身一变成为历史剧。简直是对观众智商的侮辱。
   《孔子》这部电视剧,它考究到 服装、道具、礼仪、音乐、习俗等等一系列该有的都有了。很多观众甚至说可以当作纪录片来看。但历史上这段比较混乱的时间,些许记录虽然有,相比其他王朝不够详细,可见剧组幕后做了多少功课。前几集里,孔子从成年之到仕官,无处不在的礼
、 六艺与授徒。短短几集基本叙述完了孔子一生的功绩。第五集有了与老子的论道,之后便是周游列国与最后一集作春秋。 它不像其他电视剧的主角通篇说教,或者利用其他角色的台词反复称赞主角如何。更没有像其他电视剧那些做作的表演,唯一看到的就是孔子纯洁又质朴的精神和其弟子对他亦师亦友的感情。不用任何渲染,剧情有些许对论语故事的改编,从头到尾都像一瓶白开水一样,没有添加任何佐料。其中的滋味只有看罢自行品味,引人深思。
后世都把孔子潜意识里当做了圣人或是神,早在我们还没了解他的时候就着急给了定论。而孔子本身那平凡又极具魅力的人格被我们忽略了,没有到你了解的时候就已经对他有了厌倦的感觉,这是教育与影视剧的通病,悲哀!
历史剧或传记片,如果做到在叙事上纯净与精神上的留白,不要编导们给角色附会的那些说教或自以为是的评价,他应该就成功了。历史本身就很好看,原汁原味的叙事会让观众主动去思考,平白无故的添加了那些说教般的东西,或低估观众水平增加了解说的剧情,简直就是画蛇添足。让观众觉得剧组没有文化,只剩下卖弄的感觉。

 7 ) 求知于孔子

①越是苦越要学,欲成其事先备其智;

②习惯到未曾怀疑的就是正确的吗?比如为什么女子摇织机包家务养儿女,只为了男子成就自我……;

③礼乐何居六艺之首?

先君制礼,是为了建立天下的秩序,让臣民习惯于有秩序的生活,并感受到唯有这样的生活才能快乐。同时,为了使快乐不受到压制,能及时地通过动作 声音表述出来,又制作了乐。

因此,礼乐之中通贯着人情。

礼的仪式虽有种种不同,其目的应当是为了使人相敬相安;乐的歌舞虽有种种不同,其目的是为了使人相爱相助。

礼的性能在于区别,乐的性能在于融合:学礼能够明辨君臣之分长幼之位区别父子兄弟男女之亲;学乐可使人的性情和谐愉快,使人的性格宽厚刚韧。

臣民百姓若都能接受礼乐之教化 陶冶,各自的行为自然会遵守规范,政令赏罚才能真正起到统一民心惩恶扬善的作用。

所以礼乐不兴则政令刑罚不重(重要分量),政令刑罚不重则社稷的安危兴衰就无法保证。

电视剧《孔子》1991年版第三集36分

 短评

根本让人感觉不到是在拍电视剧,就好像真的是先秦历史再现一样,古朴苍凉的氛围,孔子坎坷不凡的一生,都很好的表现了出来,整个制作组非常棒!

3分钟前
  • dp
  • 力荐

非常考究。原来先秦的古人这么朴素,从衣食住行到礼仪到情感都有一种朴素、纯真的美感。

5分钟前
  • 夏木
  • 力荐

文王操

7分钟前
  • 小鸭之友
  • 力荐

看过几集,缺点明显,节奏慢,另外时代变化太大,中国落后主要是因为儒家思想逐渐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过于重视个人发展而不重视生产力发展。

12分钟前
  • 山人
  • 还行

光光从服化道和对礼乐的还原就值得五星,对孔子的刻画也不是英武的政治家,或是迂腐的书呆子,而是一个有理想有原则的学者。美中不足的是剧情篇幅比较短,结局有点匆忙。

14分钟前
  • 阿笨猫
  • 力荐

“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完了,应行的路我已经行尽了,当守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必将有公义的冠冕为我留存。”

18分钟前
  • 江欲燃
  • 推荐

基本是都是按照《史记·孔子世家》与《论语》拍摄的,这部剧对先秦时代的礼仪考证做的很到位。也反映了上世纪90年代那个寻根文化下的中国影视文化。

21分钟前
  • 中国的华莱士
  • 力荐

何其荒凉!王绘春的老年孔子是迄今大陆影视古代人物的巅峰了。重刷第三遍。

25分钟前
  • 种瓜得瓜
  • 力荐

用心又尽力,很难想象这样的电视剧的出现。断断续续看了很久,是因为剧本身就不想让人快速消化。节奏奇慢,只有在最安静的时候才看得下去。考证太棒,可惜当年经费不够过于简朴,可话说回来现在还能有谁这样拍?那一代前辈自己在给自己拍绝唱,就像孔子在他的时代一样。

26分钟前
  • 芒砀
  • 推荐

孔鲤不错,出境太少了。。。

29分钟前
  • Sunny rain
  • 力荐

这部很经典了。

30分钟前
  • 南峰
  • 推荐

服化道叹为观止,张黎版逊色多了,尤其是编舞,每一出都设计用心,真正构筑了春秋礼乐的图景(虽然礼乐崩坏,但礼乐仍在)。

33分钟前
  • 倒行逆施
  • 力荐

第一眼就征服我的,是服化道方面的极致还原。要做好此类传记历史剧是很难的,首先要有一部剧该有的戏剧冲突;其次在创作方自身对孔子其人生、其思想有着深刻的把握,经过巧妙的艺术手法消化、反刍,保证所有观众能够融入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之中。所以本剧对孔子的刻画好在这两点:第一,在艺术方面达到了极高境界。第二,对于孔子这一充满争议的文化符号,成功做到了批判性赞美,由此在史观和艺术两方面都达到了极高水平。

37分钟前
  • 求缺
  • 力荐

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都堪称教科书一般的一部电视剧。

41分钟前
  • 马猴烧酒巴黎水
  • 力荐

人若能将华夏的礼乐典籍尽皆掌握 取其精华 被加以丰富 才可称得上博学 人若能像文王周公那样 使天下太平昌盛 才可称得上多才

44分钟前
  • .
  • 力荐

只记得一幕:一个奴隶男孩大叫“孔先生说了,奴隶也是人!”,然后被割去了舌头

48分钟前
  • Over5
  • 还行

坚韧悲良有余,温和之气不足

49分钟前
  • 正统文化代言人
  • 还行

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如浓厚的八九十年代的文化热和寻根热的痕迹,如把孔子塑造的略显呆滞,如对孔子童年的刻板刻画,但磅礴大气的表现风格、严谨的服饰礼仪、悲凉苍茫的影像气质,已经足以使此片不朽。子路死,颜回死的场景,师门聚餐饮酒的桥段,都令我怆然而涕下。

51分钟前
  • danyboy
  • 力荐

经典

56分钟前
  • LSomnusy
  • 力荐

有教育意义

58分钟前
  • 阿呆同学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