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希米亚生活

剧情片其它1992

主演:马蒂·佩龙帕,Evelyne Didi,André Wilms

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

播放地址

 剧照

波希米亚生活 剧照 NO.1波希米亚生活 剧照 NO.2波希米亚生活 剧照 NO.3波希米亚生活 剧照 NO.4波希米亚生活 剧照 NO.5波希米亚生活 剧照 NO.6波希米亚生活 剧照 NO.13波希米亚生活 剧照 NO.14波希米亚生活 剧照 NO.15波希米亚生活 剧照 NO.16波希米亚生活 剧照 NO.17波希米亚生活 剧照 NO.18波希米亚生活 剧照 NO.19波希米亚生活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58

详细剧情

  在艺术之都的巴黎,几个穷困潦倒的艺术家住在低档住宅区,他们分別是來自阿爾巴尼亞的油畫家、愛爾蘭的作曲家及一個法國劇作家,他们因缘聚合,虽然生活窘迫、境况艰难却一直坚持创作,渴望有朝一日被社会认同,虽然如此,他们依旧乐观生活,渴望爱情,他们互相帮助,顽强努力。机会终于向他们招手,而外省女孩咪咪的出现让他们三人的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画家爱上了她,不久,画家因为非法入境而被驱逐,好事多磨,在好朋友们帮助下他又回到了巴黎当自由艺术家,他不仅事业有了转机也赢得了咪咪的爱情,好景不长,他们的杂志社倒闭了,三人回到了原地,更悲惨的命运等待着他们….。  ----kavkalu

 长篇影评

 1 ) 你会感受到多少温暖?

当剧终洛特勒夫松开他的狗,独自走向那扇阴暗的门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一股扑面而来的冗重的黑暗。
我不知道为何最后他要松开他的狗,但当他的狗和另一只狗一起欢快的跑过那条逼仄的走道时,我突然觉得他的背影无比的孤独。
“我爱你,但是我忍受不了贫穷。”眯米这句话既是对一个男人最大的肯定,同时却也是最大的否定。“被迫要让女人过贫穷的生活。”作家的自嘲之语道来不过是轻飘飘的一句话,但是连屏幕外的我都感受到了生活赋予他们的巨大的压力。三人渴望彰显和证明的自我在世人的眼中或者说在普世价值观世界观之下只不过是一个笑话,何况最后作曲家疯狂演奏的杂乱音符甚至连朝夕相处的好友都难以认同,但说实话那种夹杂着浓郁而强烈的个人情感在如此狂乱的抒发之中又有多少人能够认同呢?
作为一部上个世纪的黑白电影,其特有的巨大张力让故事的一切都具有一种奇特的安静感:单个持续的镜头、人物难以察觉的表情、长期的静止画面,都让人不禁终于沉下心来,开始细细琢磨其中难以揣摩却又隐藏在这种巨大平静之下的情感暗涌。
于是开始沉迷于这种年代感十足的叙事方式,单纯而慢节奏的分镜、木讷而隐秘的表情变化,似乎连自己那蛰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都慢慢剥离,浮现,呆板而迟钝的展现在面前。
眯米大概是洛特勒夫最后的灯笼吧。“虽然我是单身主义者,但我喜欢和你在一起”“我想和你走到北的尽头”这样抒情而浪漫的话从这样一个生活在窘迫中的木讷男子口中说出,不禁为这样一部黑色幽默的黑白电影增添了不少暖色。为了她,他卖出了所有的画,点燃了自己的诗集,但最终,北的尽头还是太过遥远,她放弃了他,又找回了他,最后消失在了只剩下惨白花朵的春天里。
她不仅是洛特勒夫唯一的灯笼,也是这部电影唯一的灯笼。之前他还有自己的画,还有那遥不可及的希望,但在最后,灯笼熄灭,花朵零落,他便也走向黑暗。
一无所有的生活,贫穷,这些都不能击倒这些男人,但是现实却是,“男人很强大”这句话在最后看来充其量不过是彼此打气鼓劲的话罢了。我倒是希望他不要被生活击倒,但是剧终那扇无比黑暗的门却似乎在隐隐暗示着什么。当生活毫无希望,灯笼完全熄灭,我不知道剩余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或许他还会重新再来,或许他就此结束生命,或许他从此一蹶不振,但于我而言,他或许真的已经死了。
“死了。”就像他最后那直白的、不带修饰的、赤裸的说出那事实一样,所有的感情在一瞬间化为沉默,隐秘而沉重的无力感笼罩了所有。
突然想起,准备烧去自己诗集的洛特勒夫对眯米问道:
“你会感受到多少温暖?”

 2 ) 你离开,我好好道别,你归来,我不问过往

阿基的电影,真是又冷冽又温暖,又克制又热烈,又写实又梦幻。

喜欢女主离开的时候,男主和狗等到半夜,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他心里一点点地清晰起来,他知道,他的姑娘,不会回来了。但他依然去了女主常去的酒吧,郑重其事地道别。

“我爱你,可我受不了这样的苦日子”

“我知道”

吻别,再见!

女主染病归来,他不问过往,一无所有但倾尽所有。不得不说,阿基真的太太太温柔了,对于人性,对于生活,看透了人性依然拥抱人性,这样的男人,谁能不爱呢?

喜欢这部的结尾,跟阿基其它的片子不同,孤独到底,冷酷到底

 3 ) 【电影博物馆2017-11-25】

关于梦想,爱情,友情和生活

我眼中这部剧的爱情:【我在瞎说,勿喷】

【画家】

画家是付出真爱的,连着自己的尊严。

把诗歌集当作为女友取暖的燃料,为自己女友无法忍受贫困离开自己难过的吃不下饭,当女友重新回来,却又义无反顾照顾她,甚至卖掉了所有的画…

【作家】

作家懂得爱的责任,但爱情在他心中并不那么重要,虽然他也为女盆友的离开而难过…

但他用女友当戒指换来的钱买了书,又为了朋友的女友而卖掉自己心爱的书…

也许他更在意的是友情吧

【作曲家】

估计没有爱过吧…

 4 ) 同行与告别

第一次他轻飘飘地从墓碑旁拿了一束花回去找她,而她郑重其事地留下字条走了。

第二次他郑重其事地从花园里采了一束花回去给她,她却轻飘飘地走了。

考里斯马基对于告别的态度,很有意思

当洛特勒夫要离开法国,回到自己的国家,从此永不再见的时候,电话那头的朋友听到这个消息时只说了两个字:保重。

眯米说要去楼下散散心,洛特勒夫和狗在家等至半夜,她还没有回来。他心里已经明白了,她离开他了。但洛特勒夫还是去眯米常去的地方找到她,当面和她告别。很清楚你爱我,也很清楚你无法忍受贫穷的生活,但我只想和你好好告别。轻轻一吻便各自相背而行。像极了《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至尊宝附身武士身体,大踏步走向紫霞,抱住她俯身吻了最后一吻,接着便离开,继续踏上征途。一吻而终。

这两句话很值得玩味,极具讽刺意味。在当时的社会下,艺术家举步维艰。影片中的三个男人,分别是画家、音乐家、作家。这些有身份、地位的职业尚且潦倒不堪,大众的生活可见一斑。这两句台词也许是在讽刺当时社会的怪现状。

哈哈哈哈哈让我想起了《美丽人生》里的男主,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永远乐观。

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老奶奶特别配合地回了一句:真是人山人海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才没有笑!!

最后一个镜头,他拒绝了朋友们说要一起走吧的邀请,牵着狗向外走去,半途中解开了狗脖子上的绳索,将狗放生,然后独自一人向前走去。

考里斯马基探讨了终极命题:孤独。“人生到头来就是这样啊,孤单一人啊。”他没有与朋友同行,因为他明白终有一天,朋友也会离开他,无论以生离别的形式,还是死亡的形式,总会分开。他最爱的狗狗也会有生命结束的那一天。他只是明白了,每个人终究要孤独上路,只是早晚。其实我很不喜欢最后一个场景设定——让他独自一人走向漆黑无光的门。仿佛是在说,孤独就是绝望的、黑暗的。孤独是大部分人不愿意去面对的问题,但它却是常态。既然必将要经历,就不要残忍地打上绝望的烙印。那扇门里可以设置非明非暗的灯光,留有余地,让观众自己去感受孤独。或者没有那扇门,他往前走,前方是空旷的道路。这样既展现了孤独,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个人更喜欢这样的感觉,不喜欢黑暗、绝望、不留余地。

来点甜的吧(⁎⁍̴̛ᴗ⁍̴̛⁎)

喜欢一个人真的不需要太多理由

一个文艺青年愿意烧掉自己的诗集做燃料,来为爱的人取暖,还有更浪漫的事吗?知道自己为什么没办法浪漫了,如果我是眯米一定会马上拦住他的,我知道那对他意义非凡。但眯米显然是一个柔情似水的小女人,你要这么做,我也不拦你,你烧吧。所以才能浪漫一把啊!(直女内心os:OK我知道自己不配拥有浪漫了)

感受一下有趣之处吧( ̄∇ ̄)

喜欢这种简单的对话,很有意思

太可爱了吧!!

感受一下

简单,却动人。

 5 ) 荒诞温情

《波西米亚生活》今晚看完出来天竟然还没黑,今天的日落很温柔,但是看完黑白影片让我有种荒诞不与世界相融合的怪异感,剧里三个男人的友谊来的奇妙,无需多言却能感受到彼此的守护,就像是开头画家和咪米遇见,他为她带了一束坟墓的花,放在屋里枯萎的预示一样,结局不是甜蜜蜜的大团圆,总觉得会少点什么,但确实是生活。

 6 ) 做点记录,算是备忘,剧透,非喜勿进


做点记录,算是备忘

酒保倒了什么酒,酒杯那么小
双头鳟鱼,来自希腊的词汇,鱼头能补充人脑需要的养分
画家问剧作家借钱,没有,问另一人讨债,得到了个戒指。编谎话说自己有很多孩子,卖掉戒指,买颜料。
把家让给咪咪住,自己睡墓地,还拿了墓地的鲜花回来。
画家自画像挺像高更
剧作家去杂志社面试,两只鞋子都不一样,衣服还给画家占用了,缺黑色正装,正好来了个要画家画肖像的老板,借用了他的西装。
跟杂志社谈,得到了钱
音乐家打车不给钱:才走了几公里就问我要钱
大家分钱,说要要节俭生活,置办行头被人看得起就可以挣到钱。
在开往凯旋门的香榭丽舍大道上谈论未来
画家请咪咪回家,墓地的鲜花已成了干花,画家给她做汤,从狗爪下拿走了骨头做汤。
我可以吻你的手吗,结果吻的是嘴
画家从老板那里拿到了钱,去旧货摊买了黑上衣50法郎
和咪咪出去约会,钱包被偷,没钱付账,叫来警察,420法郎,非法移民被抓遣送回国
又偷渡回来,咪咪也重回他怀抱。给他做饭,灶台都是歪的
老板又回来了,收藏他的画,他拿钱给够炫耀给狗闻闻
“强迫女人过贫穷的生活,太残酷了”
周日外出野餐
画家被画廊拒绝,杂志社也不干了,他们又没钱了。
作曲家请大家回家吃饭,穷得只能吃面包,作曲家弹奏现代音乐,里面还有人声:你被捕了。
大家目瞪口呆。
作曲家女朋友要离开他回乡下跟土豪结婚
咪咪要出去工作,画家把自己的诗稿烧了取暖
咪咪还是走了。
咪咪又回来了,病得很重,只能挨到春天。住院费很贵,画家卖了所有的画筹钱
作曲家卖了车
剧作家卖了巴尔扎克的书
画家去做机床工
春天到了,咪咪死了,临死前让画家去摘花。花摘来,人已经死了。
三个人要一起走,画家说想一个人走,奇怪的是狗变成了两只,寓意吧。










 短评

确实有些失衡 也失了些巧劲儿 致敬布列松雷诺阿路易马勒一溜子法国大师的桥段感觉也没啥子必要 唯有“去朋友家睡”(结果去公墓睡了一晚)一处冷笑话支撑着一种循环往复的、有意模糊线性流动的时间结构——只有死才能跳出这个结构——阿基少有的悲剧收尾 但隐约中仍有力量(“我是个独身主义者,但我喜欢和你在一起”);字幕是真的烂 肉耳听出一大堆错……

3分钟前
  • 番茄杀手
  • 还行

有趣的是用了黑白來說一個本來富有色彩、浪漫的藝術家故事。

6分钟前
  • kanana
  • 还行

【你像意大利的名演员。/帮我摘一朵花。】无数文艺青/中年自怜自叹自恋自嘲的对白,无数冷笑话与抠门小妙招,让我哭笑不得的巴黎低下层艺术工作者。恋爱来得简洁明媚,经历波折又破镜重圆,最后止于苦涩困顿。最喜那种只属于贫贱艺术家的小浪漫如烧诗稿为爱人取暖。PS:偷窃钱包一段真是布列松附体。

7分钟前
  • 阿喆_Aloysha
  • 力荐

2021-11-14重看;以极简的镜头语言表现浓烈感情,以素净清冷的黑白光影营造相守的温暖,阿基永远那么冷面热心,饱含着幽默诙谐的生活真相背后,依旧是惨烈冷酷的灰暗现实——“贫穷使我无法呼吸”,即使用相濡以沫的爱也无法拯救深入骨髓的穷困,波德莱尔或巴尔扎克无法充饥,音乐或诗歌无法取暖。让-皮埃尔·利奥德出镜,救艺术家们于水火,很萌。第一束花待重复已干枯,最后一束掉在失措的脚下,春天已然来临,而他们无法再去看看春光明媚的样子。

1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生活是幻觉。波希米亚的生活是波希米亚的幻觉。他们一无所有,总是在失意与窘困中打转,生活里离不开的是红酒,即便酒杯太过袖珍。有些理想化,很多的伤感,无需多言的友谊,浪荡颠簸的境遇。考里斯马基的幽默是种略带荒诞感的戏剧化现实,那些凝视里总能看到深情。

14分钟前
  • 畸小山
  • 力荐

太穷了,太真诚了。相较于卡拉马利联盟的混不吝无厘头,这部就是皱巴巴、委委屈屈的自嘲了。可以说真的是更穷了。然而不变的还是省钱小贴士和音乐。古典主基调下却有朋克,有实验噪音,片尾曲还是日本民谣。但即使99%被贫困痛苦包围,也保住了1%的浪漫。波西米亚这个词总是带有自豪情感的不是吗。

17分钟前
  • xxxOASIS
  • 推荐

考里斯马基喜欢拍贫穷,但不是批判性的、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而是一种个人选择或者是轻度的温柔的讽刺。

19分钟前
  • 支离疏
  • 推荐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三个穷困潦倒艺术家的生活碎片。有不少让人忍俊不禁的,苦中作乐的幽默段子,也有很多打动人心的伤感情绪。既理想也现实,既荒诞又严肃,既喜剧亦忧伤。爱艺术的艺术家不易,爱艺术家的女人更难。结尾竟然以一首悠扬而忧伤的日语歌结束,毫无违和感

22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资料馆2016.6.17.7pm 画家、作家与音乐家的相遇,潦倒的自在、美丽的悲伤,在非常节制的呈现中让人心下叹息。

26分钟前
  • xīn
  • 推荐

如果说蠢可以和萌组接,那么用两个字形容阿基再合适不过了:冷萌。阿基片子都是在严肃中幽默,在冷淡中温暖。无论是喜是悲,人死了,天塌了,永远都是不露声色面对。目前这部是最喜欢也最好的阿基作品。极简主义最重要不是展现的,被剪辑省略掉的才是最值得玩味的。ps:拿诗集为女人取暖一段终生难忘

27分钟前
  • 夜郁
  • 力荐

算是考里斯马基成熟期的作品,法语片,依然是讲穷人(穷艺术家)之间的共同体,困境更多地是来生活方式和性格……而不是社会结构。细节动人。让-皮埃尔·利奥德客串。

28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7/10。地铁上主角被偷窃的情节向[扒手]致敬。阿基的男主角都是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画家为了把租来的住户借给咪咪自己则睡墓地,热爱艺术的画家为了她的生计贱卖掉作品、烧毁一直梦想出版的诗集,朋友也把车子卖了让负心的咪咪治病,他们办杂志、共同出游,落魄挨饿时幽默地聊起鳟鱼,堪称精神贵族。

30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好像很少在阿基的电影里看到春光明媚的样子,有也好像都是在法国拍的(勒阿弗尔和这部设定在巴黎的)。但是春光明媚又怎么样呢,故事还是一样的冷,社会边缘的人吃不饱、穿不暖,连本应该是人人都可以拥有的感情,都被逼到墙角,直到一切都消失不见了。阿基的电影非常苦,并且让你找不到解决方式,是一种灰暗,一种憋着无处宣泄的苦闷... 😢

3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资料馆20160728。阿基拍的是电影布鲁斯,开心地说着不开心的事,贫穷不等于无法浪漫,爱情不基于对他人的改变,而是自己的选择。真是体面的无产阶级啊

39分钟前
  • jj73浅之
  • 推荐

@小西天。焚诗取暖,诗却点不着。阿基的寒冷、浪漫和幽默都在其中了。写剧、作曲或画画,艺术的条条道路通往赤贫,巴黎的魅力,就是如此生活,依然像流动的盛宴。然而,阿基底色总是冷峻的。天真和随性、守望相助的友谊和相濡以沫的爱,也无法纾解生活的惨淡,救他们于穷人必遭的苦厄。阿基的第一部法语片,点缀着大大小小对法国文化的致敬:以马塞尔或波德莱尔为名、客串出演的中年安托万、布列松的扒手镜头、让雷诺阿的郊游场景。甚至选择黑白的最大理由,或许都是为了装扮得更像一部三四十年代诗意现实主义电影。

41分钟前
  • 奥兰少
  • 推荐

1.这一次不再是峰回路转的甜蜜结局,而是无法消解的黯然神伤;2.三个窘困潦倒的“艺术家”,友谊长存。

43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笑死,现在很多文艺创业者也这么傻乎乎的一根筋吧,所以起起伏伏是正常的,重点是面对什么大风大浪脸上都波澜不惊。满脑子都是怪念头的阿基,居然就莫名其妙攒出了个电影~细节太多了,双头鱼印象深刻,拍得漂亮,有豆友指出cc版的英字说的是“人头是最有用的,鱼头却是最难吃的部分”最难吃的却在一条鱼上翻了倍,真是倒霉到家。现在看来对咪咪的刻画有一些性别问题,会让人不是很舒服,不过谁让这是阿基拍的呢,依然好笑。他们还薅着一棵壮韭菜猛割~~太能编了。

46分钟前
  • U 兔
  • 推荐

大约是到了巴黎,阿基都变得深情了起来。至少有两个地方,直接现学了布列松。“我屈从世界规则公理,却不改桀骜轻狂。该又如何?怎么了?且去当铺赎回行囊。”

48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阿基电影里的人都是贫穷但纯粹,贫穷也浪漫的,因为贫穷相遇的作家,作曲家,画家,而对于贫困,阿基的镜头从来没有埋怨,他只是让他的人物静静地承受,温柔的叙说,这是我喜欢阿基的原因之一

52分钟前
  • ZHANGWANHE
  • 力荐

这打光黑白摄影的质感有些迷醉,到巴黎拍摄的阿基还致敬了法国电影大师前辈。人穷不能志短,更要讲究情义骨气,体面可以装出来,但生活方式和热爱的心则不能,被现实击溃真正留下来的寥寥无几。艺术家需要利奥德那样的资本家,而文艺的本质就是汲取后再次创造自娱自乐,并不是捞钱蒙骗想要登峰造极。捡了采了两次花你都没有看到,只好默默独自离开,还好解开绳索的狗有了另一只追随,不再那么孤独。资料馆四年后重看,数字版比胶片版更为清晰,但国内代理片商的内嵌字幕差点意思。

56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