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撒把

剧情片大陆1992

主演:葛优,徐帆,张会忠,盖丽丽,孙淳

导演:夏钢

 剧照

大撒把 剧照 NO.1大撒把 剧照 NO.2大撒把 剧照 NO.3大撒把 剧照 NO.4大撒把 剧照 NO.5大撒把 剧照 NO.6大撒把 剧照 NO.13大撒把 剧照 NO.14大撒把 剧照 NO.15大撒把 剧照 NO.16大撒把 剧照 NO.17大撒把 剧照 NO.18大撒把 剧照 NO.19大撒把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59

详细剧情

  空旷的候机大厅,即将与各自爱人分别的男女主人公。男主人公顾颜(葛优饰)正在候机大厅送别即将去加拿大自费留学的妻子,偶遇送丈夫出国的女主人公林周云(徐帆饰)。林周云的丈夫不顾即将生产的妻子,就头也没回地匆忙登机。临行前他把妻子托付给素不相识的顾颜,可林周云还是不幸流产了。一年后,两人再次不期而遇。形单影只的顾颜向林周云倾吐自己的思妻之苦,可林周云却因马上能奔赴国外与丈夫团聚而兴奋不已。两年后,林周云仍出国不成,留在国内。孤独寂寞的两人相约一起搭伴过年。五天假期转瞬即逝,分手时,两人都感到了莫名的失落,一段被尘封许久的感情悄然滋生……  著名演员葛优也凭借此角色,荣获金鸡奖影帝桂冠。

 长篇影评

 1 ) 不想坐民航

葛优与徐帆主演的《大撒把》有这样的一幕。

徐帆饰演的林周云在地铁站再次碰上了葛优饰演的顾颜。

    “认出我来啦?”是林周云先叫住顾颜。
    “当然!”顾颜点头称是。
    “你好!”林周云有点不好意思。
    “你好!”顾颜也有点不好意思。

    “你是没去呢,还是回来了?”顾颜问林周云她跟丈夫的团聚移民办好了没有。
    “没呐,还没去呢!不过快了!”林周云回答时带着些兴奋。
    “那什么,那个机票都订好了吗?”
    “他寄来了,我不想坐民航。”
    “这么说你丈夫给你订的是战斗机?”
    “不是……我不想坐中国民航。”

这是一部1993年的片子,我是在湾仔影艺看的,在香港上映时片名改成《北京痴男怨女》。改名也是有必要的,香港人一般都不知道“大撒把”是什么意思。“大撒把”甚至不是北方用语,据“百度知道”说,在江苏徐州的方言中,大撒把就是“不管他了”、“豁出去了”的意思。骑单车时撒手不扶车把,依然特保持平冲,让车子能继续前进,也可以称做大撒把。

现在回想,后者正是电影故事的况味。

这片子,我看过好多次,可能是我重看得最多的一部电影。

 2 ) 有趣台词摘录

葛优朋友问他结婚照: “这么大一张得多少钱啊?” “只要你别三天两头的结婚,照片算我随的份子。” 葛优指导俩人结婚照摆造型: “含情脉脉!”“勾肩搭背!”“猛一回眸!”“眉来眼去!”“得意忘形!”“暗送秋波!” 葛优给刚结婚的朋友家里一顿折腾,看朋友一点主动性都没有,问:“咱们这是谁结婚呢?” “不瞒你说,我也正纳闷儿这事儿呢。” “我不想坐民航。” “这么说你丈夫给你订的是战斗机。” 日本料理餐厅。葛优指菜单:“这个地干活。”“这个地两个。”“你地,快快地。我们地,咪西咪西。” “我可不会擀皮儿啊。” “会吃么。” (这对话简直少女动漫台湾偶像剧!(////▽////))(不过要搁我爸爸也得这么说,“你就会吃。”) “咱们为什么干杯呢?” 葛优说了俩由头,都让徐帆否定了。 “待会儿你这喝酒的题目还没找着呢我可就醉了。” “能插门你就插上。新婚之夜总要别扭点儿。慢慢习惯吧。”躺在沙发上的葛优对着没反应过来的徐帆说。 “别胡思乱想了,回头还得自己安慰自己。” “得,咱不提走的事儿了。铁了心和全国人民风雨同舟。” “你甭紧张。他要不给你签你就拉下脸来批评他们:当初你们爷爷奶奶参加八国联军的时候,谁要你们签证了?你让他们学学白求恩,甭拿中国人当外人。” “她挺好。她没把我怎么样。你不用代表全体出国的妇女安慰我。” “看我干什么呀,我脸上又没菜谱。”

@明远 补充:

“想哭你就哭”“人都活着呢我哭谁啊?”

 3 ) 这些细节你注意了吗?聊聊《大撒把》里的“小历史”

2020年的第一天,我又把《大撒把》翻出来看了一遍。好像已经成习惯了,在年根儿将近的时候,就想看八九十年代的国产糙片儿,尤其爱看跟吃有关的镜头。在我心里它们都是美食电影。

《大撒把》是一部时髦的都市爱情电影(当年在香港上映的时候叫《北京痴男怨女》,透着一股小资产阶级情调)。故事发生在90年代初期出国潮的时候。主要人物就两个,葛优饰演的顾颜,徐帆饰演的林周云。

剧情就不赘述了,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里面有趣的几个小点。

01“兆龙”与“出云”

有很多人喜欢他俩吃日料的那段。在名叫“出云”的高级日料店里,顾颜装模作样地操着从“地道战”里学来的日式中文翻菜单,看着价码点菜。“冯氏喜剧”的风格初现端倪,挺经典。

吃完饭,两人就此别过。他们已不算是陌生人,但就像清淡而拘谨的和食,含蓄地疏离着。

不过我有个疑问,为什么这家店的菜单上只有日文没有中文呢?虽然电影里的女服务员最后改口说中文了,但在顾颜点菜的时候她一直说日文。以前光注意剧情了,没多想,那天突然反应过来,这有BUG啊~

为此我查了一下,别说,在当时还真有可能。影片中出租车司机推荐的这家日料店,位于朝阳区工体北路的兆龙饭店,是新中国最早的外资酒店之一,由华人世界船王包玉刚捐资建立,“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亲笔题写店名。2019年9月已经正式更名为“首北兆龙”。

在1980年之前,中国只有7家接待外宾的饭店,且基础设施、服务管理什么的都不到位。彼时,包玉刚应邀来北京洽谈航运合作,见状积极表示要支持祖国兴建旅游饭店,开出了1000万美金的支票,并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饭店以父亲包兆龙的名字来命名。(据说,包玉刚是北宋龙图阁直学士包拯的第29代嫡孙,真·名门之后。)

当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接受外资是个敏感的政治问题。时任国家旅游总局副局长的庄炎林考虑再三,向邓小平递交了报告。邓小平了解情况后当即表示支持。

1983年,兆龙饭店破土动工,1985年落成。2002年被评为五星级涉外旅游酒店。

我推测,1992年的时候,兆龙饭店是高档涉外旅游场所,主要用于接待外宾,所以菜单并没有专门写中文。当然啦,也可能是冯小刚和郑晓龙为了制造喜剧效果故意这么写的。

92年那会儿大部分国人应该连寿司这词儿都没听说过,能吃到日本料理的地方恐怕只有北京、上海这样的 一线城市吧。

如今“兆龙”还在,“出云”早已不知所踪。我查了很多资料,只在一篇关于北京日料的短文中,看到了关于“出云”的介绍。

《北京著名日本料理店介绍》| 节选 出云日本料理地处兆龙饭店、盈科中心商圈,与团结湖公园西门隔街相望,店门口充足的停车位在繁华的东三环可谓得天独厚。典雅的日本风格装修及装饰使出云虽身处闹市却又独享恬淡。 近几年日本料理在北京逐渐走红,出云作为一家老店始终保持着纯正的口味和优质的服务,得到了顾客及业界的普遍好评。出云率先引进的菜单式自助模式已被广泛采用,让更多顾客可以涉足日本料理,感受日本料理的独特魅力。 出云既遵循传统又不断从日本引进新菜品,新近正在推出在日本很有人气的博多水晶火锅和日式海鲜火锅。

虽然没有配图,但文中详细介绍了店的位置,似乎正是《大撒把》中的“出云”日本料理。如果放到现在,八成会因为电影的热度而成为网红打卡地。不知当年的博多水晶火锅滋味如何?

02 烟花灿烂除夕夜

转眼到了大年三十,迎来了整部戏最精彩的部分。中国传统春节的场景和气氛是重中之重,片中的除夕夜正是1992年现实生活中的除夕夜,胶片真实记录了春节晚会上胡慧中的身影,以及零点时分满城的烟花爆竹齐鸣。

为了不错过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夏钢导演在北影厂正式决定投产之前,一边组建班子,一边垫付款项筹备看景。最终,北影厂顶着可能收不回成本的压力,正式决定投产这部“没有精彩打斗和男欢女爱,甚至连点逗人发笑的噱头都没有的平平淡淡的现代故事”。

除夕夜,北京街道上五颜六色张灯结彩,孑然一身的顾颜在西单电报大楼又遇到了林周云。此时的她烟锁愁眉,一脸黯然地拒绝了顾颜说要一起过节的邀请。

谁知顾颜竟带着面粉、猪肉和顺手从楼道拿的大白菜不请自来。他一进门,原本冷冷清清的屋子突然就有了热乎气儿。

“我可是明着拿的,大过年的说买,人家也不好意思要钱哪。”

曾经北方一入冬家家户户囤大白菜。因为屋里有暖气,大白菜就一颗颗码在家门口,家家如此。那年月邻里之间不避不嫌,互相借根葱,拿瓣蒜都不叫事儿。现在可能除了一些老人还会多买些囤着,年轻人都是现吃现买,再难见到家门口摞得高高的大白菜了。

我最喜欢顾颜和林周云包饺子这轱辘戏,能翻来覆去看好几回。不到一分钟的长度,平平淡淡的几句对话,配上一组揉面、剁白菜、盘馅儿、擀皮儿、包饺子、煮饺子的镜头,看一回馋一回。隔着屏幕似乎都能闻见饺子馅里麻油的香气。

煮得胖乎乎的白菜猪肉饺子,是俩人在这部戏里吃到的第一口热乎饭。“好长时间没吃到这么可口的饭了。”平淡的一句话,背后是身处空巢的留守人的无数心酸。

顾颜提议两个同样处境的人寻找搭伙过日子的温暖。于是他们孩子气地搭起伙来过家家,一个扮演丈夫,一个扮演妻子。

林周云认真地警告他:“你可别想入非非。咱们只是模拟,可不是假戏真做。”

顾颜笑了:“当然,要真像你想的那样,我还不见得看得上你。”

03 中国式早餐

大年初一,顾颜从沙发上醒来的时候,林周云已经在做早饭了。朴素的青花碟子盛着煎馒头片,配上稀饭、酱黄瓜,还有一碟豆沙糯米饭。

这几样东西挑的,绝了!在我心里这就是中国式早餐的光荣代表。看着画面仿佛能闻到煎馒头片散发的焦香味,以及一口咬下去那酥脆的口感。

小时候,家里头天吃剩的馒头,第二天早上常常就做了煎馒头片。别看这煎馒头片,也是有技巧的。会煎的做出来又酥又脆,金黄诱人,咬下去“咔茨咔茨”响,但是馒头本身还不油腻,一口气能吃好几片。讲究的,用馒头片裹上蛋液做成蛋煎馒头,别提多香了~

不会煎的做出来,看着油腻腻的,吃起来疲疲沓沓,顺着嘴角往下流油,吃两口就顶住了。我妈告诉我,煎馒头片之前拿凉白开把馒头片蘸一蘸,就不会吸收太多油,吃起来又酥又脆。这是家常菜的功夫。

所以顾颜看着这顿早饭舒眉展眼:嗬,有点过日子的意思了。(注意,徐帆的围裙上画的是葫芦娃哈哈哈哈哈~)

我对这种“过日子”的场景毫无抵抗力。两个人,几盘菜,你一筷子我一筷子,哪怕再普通的家常菜,我印象都很深,每每思之就馋得百爪挠心。对那种满桌子鸡鸭鱼肉、生猛海鲜,一群人吃吃喝喝的场景反而没什么感觉,看完就忘了。

仔细想想,比纯粹的美食电影或者纪录片更能勾起我食欲的画面,都是那些胶片时代老电影和电视剧里一闪而过的豆浆油条、包子糖饼之类。那些镜头里有种热腾腾的市井烟火气。就算是时髦的都市题材,在平头百姓的餐桌上也有过日子的精气神儿,有生活里的人情味儿。

相比如今的国产都市题材影视剧,国产糙片儿里的人、事、物难免有些土气,有些笨拙,但看上去粗糙的画面又透着诗意和灵气,至今还可以从中感受到那个年代的生命力。借用德·昆西的话说就是:“真实的事物,是有棱有角的,是有裂纹的。”这大概就是我为什么一次又一次转身回望的原因之一吧。

参考资料:

  • 用他一个名字没有关系 邓小平与兆龙饭店,来源《文学报》2003.6.16
  • 玩笑已经结束——《大撒把》导演回顾,来源《电影通讯》1993年第5期

更多更新,请关注公众号“7东西”

 4 ) 关于葛优

葛优不光在这儿,在所有我看过他的电影里,他对女人,对感情的态度始终都是一样的。一开始是显示出真正的尊重和并不刻意的距离感,最后感情占据上风,发生的一切都来得非常自然。葛优带有一种入世的通透,看得特明白,对现状却毫无反手之力。是那种他垂着眼说,哭有用吗?走就走吧,爱他妈谁谁。你隔着屏幕看着他,倒有些想哭了。

 5 ) DSB

记得第一次跟我爸骑车出我们大院儿
我可不敢撒把!
从海淀到丰台 骑得蛋疼
北京在我的身侧呼啸而过
这更像一部纪录片
记录了可爱的年代
顾和林 多可爱的一对
估么只有北京才能养育这样温顺,有点逆来顺受的宝
对生活的玩味和戏谑让人忍俊不禁!
至于冷清甚至有点凄凉的场景,则是陌生多过熟悉
总感觉顾颜像只蔫坏的狐狸,结果周云正好是一只雪白雪白的小羊
剔除随遇而安故事不成立
所以他们撒了把

他们如果不是大撒把
那一准儿是大傻逼

 6 ) 想起越洋时代

这是12月24日。平安夜之前,我们仍然在上班。
看太阳队的视频,每个球员穿着圣诞节特有的老土温馨的毛衣,唱圣诞快乐歌。难免不想起去年、前年以及大前年的圣诞节。

2007年,都柏林海边的小镇。12月24日街上一个人也找不到。连亚餐店都关门。波兰人、越南人和我们两个中国人,聚在一起过圣诞。越南小哥是个佛教徒,可是用旧报纸做了一棵圣诞树。

2008年,图宾根。圣诞节的一早,我和小咪坐上空无一人的公交车,下山去斯图加特。中午时分坐上大巴,前往巴黎。当天夜里抵达,没有看到不远处的铁塔。累得睡着。

2009年,图宾根。快要回国。猪睡着了。我们疯狂地打扫卫生,尽管如此,仍然在两个月之后被人嫌弃房间脏与乱。惹得口水不断。

看大撒把的时候,我难免地想起自己,原来也曾经是“出国人员”。尽管我在感情上非常接受“肉包打洋狗”的理论,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出国去,并且对此谋划不断。尽管如此,当我站在天安门前看升旗的时候,仍然有感动。

 短评

- 会和面吗? - 我们家没面粉。 - 嗯(掏出来一袋面) - 唉,我可不会擀皮儿啊。 - 会吃么 - 看,后悔了吧? - 我的意思是,只要你爱吃,咱就算没白忙活。

9分钟前
  • +Rae
  • 力荐

在浩瀚的太平洋上,有许多璀璨的明珠,贝劳就是其中的一颗。该国以盛产鸟粪著称,号称鸟粪之国。

10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过年好…孤独的人类互生同情之理解,假结金玉盟,拒绝诉衷肠…葛大爷一副厚皮囊,隐藏住浓浓忧伤…徐帆当时多漂亮,真真便宜了冯小刚…看时不免想到墨镜王,帝都人情异乎香港,孤男寡女骚情相仿…如果拍拍国朝当下部分孤独群众,那该是啥模样…

12分钟前
  • 大炎
  • 推荐

北京人在纽约前传。葛优在里头一本正经地幽默,非常喜欢。北京人那时可真时髦啊,生活作风、思想意识、物质条件~毕竟首都!

16分钟前
  • 负暄
  • 推荐

只属于上世纪90年代的陌生又熟悉的亲切感。时间跨度上略显不足,拍摄手法也略显笨拙,但是剧本处处透露出冯氏喜剧的影子,编剧的影子远大于导演,那种贫嘴中蕴含的悲情意识,是现在的冯小刚所不具备的。日本料理点餐那段真是笑死……

17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当葛哈利遇到徐莎莉,一年一年又一年,直到北京通往卡萨布兰卡的那一刻!其实最后的抱与之前的拥都有点过,还是应该处理的更含蓄些。冯式京味侃爷剧作与葛优的表演特点(局限?)决定了此片的情趣必须大于情感,愤世调侃古道热肠性格组合真要给你直接拔到纯催泪的程度?总感觉会兜不住。冯小刚的煽情,既是他的特色,也是他的罩门,成败与否更要依仗每部作品自身的免疫水平。本片而言,还是拿签证那段最好,俩人一起走出使馆,徐说真的有点后悔来,葛安慰说没事儿下回再办(他希望没成),这时徐从怀里掏出签证说,办成了……(ps林周云住在亚运村安慧里二区12号楼,拍摄当年正是俺家三区隔壁)

18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在浩瀚的太平洋上,散落着许多璀璨的明珠,贝劳就是其中的一颗~~

23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往大里说话,往小里体贴人。

25分钟前
  • bluerider
  • 推荐

你要说他套路吧,但也是用心。北京直男就是可以往大一点扯,细节处逗得你心痒痒。冯小刚郑小龙的编剧。冯开始认识徐帆并展开追求就是从这部戏开始,冯小刚受邀看完试映后说:“这部戏还不错,就是女主角还差点。”夏纲导演告诉他,“女主角就坐在你后面。”冯小刚回头,看到了徐帆,这是他俩的第一次见面。7.7

30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看到最后才明白大撒把就是大SB的深意。

32分钟前
  • 流氓无产者
  • 力荐

北京老爷们儿疼媳妇儿就是大撒把,培养出了不识货的婊子,但肯定也能落上走心的姑娘

36分钟前
  • 的云
  • 推荐

1. 「会吃吗?」饮食男女孤独时候,一餐热饭胜过一切。 2.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3. 回放了五遍,最后的播音里是「开始登机」不是「停止登机」。若剧情最后强留,故事就落俗套了。

41分钟前
  • .
  • 推荐

似乎是改的乐美勤的话剧《留守女士》,故事背景设立在当时的出国热潮中,两个留守男女在面对自己的另一半出国之际,面对远距离恋情和面对孤独时的内心困境与微妙变化。冯小刚的剧本、对白已初具雏形,借葛优的贫嘴,把喜剧的智慧变为人生苦难的“心灵鸡汤”。

46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九十年代女演员那种特别“刻意”的表演方式,我特别爱看

48分钟前
  • ehehehe
  • 推荐

大sa ba就是留下来的大sb,冯小刚和郑晓龙合作的剧本太棒了,90年代初满眼都是涌进的外来事物,出国潮随着起飞接下来就是他俩的《北京人在纽约》,日臻成熟的葛优呢是《霸王别姬》和《活着》,也奠定了以后冯氏喜剧贺岁片的基础。被抛弃留守的男女假装试爱不就是后来的《花样年华》嘛,突然跨越时间的字幕卡和漫步北京景点的闲聊蛋侃也有点京味儿侯麦的意思,天安门城楼上还戏耍了一番王朔和文艺女书迷。台词金句频出,几个黄金配角出场的段落都太精彩了,时装模特一样颜值巅峰期的徐帆真漂亮,但演技相比就太戏剧腔啦。情感转变的节奏以春节为界拿捏的也好,其实还是相当于自嘲式的肯定了在改革开放后还要有坚守重情义的人。当时好多国产片旧制作模式上的通病整体稍感粗糙,尤其后期的配音和音效。中间剧院胶片版。

53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我不想坐民航。” “这么说你丈夫给你订的是战斗机?”

57分钟前
  • Sundance小千
  • 力荐

看过好多遍的一部电影,那时的冯小刚也贫,可还算真诚。印象最深的是过年那段戏,两个孤独的男女,在爆竹声声里,若有若无地慰藉着彼此的孤独。

1小时前
  • 安东
  • 推荐

徐帆滿臉膠原蛋白,葛優永遠是禿子

1小时前
  • 十個雪碧
  • 推荐

温情动人,把整个故事娓娓道来,不急不缓,就像散文一样。最后水灵灵的徐姑娘睁大眼睛对葛大爷说:你本来是可以把我留下来的。心里一软,少女心又上来了。。。

1小时前
  • 余小岛
  • 推荐

突然好怀念那个“混乱”的时代:最起码,春晚上还能瞅见赵本山“插科打诨”般的讽刺揶揄,最起码,甭管暑假寒假,每年都能有与你约定不变的周杰伦,最起码,即便三观略不正,韩寒郭敬明一类的青春还能在报亭瞥见,最起码,凤凰卫视还能看到日本的动画片和锵锵三人行,最起码,那时候的贺岁档,真的是把人逗的前仰后合。最起码,那时候,能随意放炮和烟花。现在好了,什么都“规矩”了,连老城各类小店的招牌都特么清一色了。

1小时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