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激流

剧情片美国1984

主演:约翰·卡萨维蒂,吉娜·罗兰兹,西摩·卡塞尔,戴安娜·阿伯特,Jakob Shaw

导演:约翰·卡萨维蒂

播放地址

 剧照

爱的激流 剧照 NO.1爱的激流 剧照 NO.2爱的激流 剧照 NO.3爱的激流 剧照 NO.4爱的激流 剧照 NO.5爱的激流 剧照 NO.6爱的激流 剧照 NO.13爱的激流 剧照 NO.14爱的激流 剧照 NO.15爱的激流 剧照 NO.16爱的激流 剧照 NO.17爱的激流 剧照 NO.18爱的激流 剧照 NO.19爱的激流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58

详细剧情

  这部电影描述了一位作家哈蒙(John Cassavetes饰)和他的妹妹莎拉(Gena Rowlands饰)生命中的几天。电影中的大部分情节都是在哈蒙的家里发生的,他们在生活中挣扎:哈蒙过着极其颓废的生活,靠酒、烟、以及一段段短期的和女人的关系度日:或者是工作关系认识的女人,或是娱乐场所认识的女人。他也是一个非常不称职的父亲,把自己12岁的儿子扔在酒店的旅馆里里,甚至还教他学喝酒。而他的妹妹莎拉因为她的疯狂的言行正在和自己的丈夫离婚,她的女儿想要和父亲生活在一起,这给她极大的伤害,几乎精神崩溃。在电影的结尾,莎拉离开了哈蒙的家,和另外一个男人在一起,而哈蒙走到银幕前给观众说再见,也和自己的生命告别。

 长篇影评

 1 ) SIFF#22 No.3

《爱的激流》可能是我上影节27部中个人最偏爱的一部影片,而对于我比较喜爱的作品我一般都不喜欢写太多。卡萨维蒂亲自饰演的男主居住的那个大房子本身成为了影片主要场景,其本身的空间之大和叙事之广使得这个空间成为了一种时间和生活经验上的多维堆积,这样的堆积在最后被吉娜罗兰兹(卡萨维蒂的夫人)饰演的女主的两个梦境所凝练,而最后再次被Love is a steam这样的最终主题所打破,去追寻自己的些许病态的爱,通畅而有留有深思。 Love is a stream. Love never stops. Every woman has a secret. 卡萨维蒂和吉娜的演技,台词和专为电影所做的音乐一同构建了一部最Real Realism的超现实戏剧。在电影中,卡萨维蒂和吉娜都马不停蹄的生活与寻找,他们以爱情为伤痛或者是动力,永不停歇,正如电影标题一般《爱如激流》。电影中的爱远不止超越了爱情,亲情,家庭,纵情,更是在维度上打破了生活,替代生活本身成为了时间轴上的坐标。不断地跌倒不断地重新开始,谁不想停止呢,可能只是做不到罢了。虽然被爱主导的生活都会是暴雨骤降的夜晚,但是会有一个纵情的港湾,吉娜仍然是幸运的,卡萨维蒂饰演的哈蒙对待她而言是一个爱情短暂歇息的避风港,整装待备随时出发。 对于哈蒙而言,他的爱情更像是需要激流而不是激流本身,自身就像一个没有塞子的浴缸,需要湍急的水流方可勉强在他的心中留存。他从不刻意的扣留或者囚禁任何一滴曾经进入他内心的水滴,而是给予对方所需。能使得哈蒙真正上心的感情反而是他对吉娜的态度,这似乎反而是对前述论调的反例,但是相同的是,吉娜最终还是没能留下来,纵使哈蒙在沙发上沉默的生闷气,吉娜最终还是随着她的某股激流去继续流淌,哈蒙也只能继续等待新的激流。

 2 ) 《爱的激流》| 真正的爱需要自我选择

你有没有思考过,真正的爱究竟是什么呢?

很多人都给爱下过定义,或者说,很多人都会试图给爱下一个真正的定义。

但几乎没有人敢说,自己对“爱”的理解是透彻的,给“爱”下的定义是正确的。

在我迄今有限的眼界里,看过最认同的,对爱的下的定义来源于斯科特.派克。(仅为个人意见)

他说: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我从中理解到的,用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爱是自我救赎的过程,通过帮助他人成长,自己也能拓展心灵、日趋成熟。

《Love Streams》

最近看了约翰.卡萨维茨真正意义上的告别作--1984年的《爱的激流》

如果说要给约翰.卡萨维茨的系列电影下个定义,那一定离不开今天想讨论的“爱”。

这部电影获得了第3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的金熊奖,电影描述了分别拥有不同爱情观兄妹两人,在相遇的这几天互相对爱进行了反思。

而该片的男主角,就是约翰.卡萨维茨本人,而里面的女主角则是他现实生活中的妻子吉娜.罗兰兹。

然而与现实生活中她们的身份是夫妻不同,影片中他们是一对爱情观互补的兄妹。

妹妹萨拉

在她的世界里,爱是一种汹涌澎拜的感情,她的爱就像影片中她说了两次的台词:“爱就是奔流不息的激流”。

她的爱是疯狂的,电影里出现了多次她在梦中和幻想中的场景,比如她在梦中变成了个蹩脚的魔术师,试图通过表演博得丈夫女儿一笑。

但令人心疼的是,即使是在梦中,她“努力的爱”也只博得了她一个人在笑而已。丈夫和女儿的表情始终都是木纳的。

她的生活始终围绕着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但得到的结果却是与丈夫离异,孩子要求要跟着爸爸。

电影里有一幕是她的前夫给她打电话要求她回家,但理由不是因为想念,亦不是爱,而是前夫他自己不能应付照顾孩子的重任。

她付出了汹涌的爱,但得到最多的,也不过是被需要罢了。

她的爱一直都得不到回应。

哥哥哈蒙

而哥哥哈蒙的爱情观却跟萨拉截然不同。

他早已对爱失去了信心,他不信任爱情,不信任亲情,甚至连对自己儿子是漠然的。

作为一个父亲,他非常不称职,不仅教12岁的儿子抽烟喝酒,带儿子外出时,又将他一个人留在酒店,而自己跑出去喝个酩酊大醉才回酒店。

用影片中他的台词说就是,“爱已死。”

与萨拉不同的是,他身边有很多人爱他,但他却不珍惜,他的内心其实是空虚的,所以需要从外界不断去获取新鲜感来弥补内心的空缺。

从哥哥身上,其实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原来坠入爱河不等于爱。

他的爱来得快,去得也快。

令人怦然心动很容易,坠入爱河很容易,但真正的爱却来得一点都不容易。

它一定需要努力和勇气。

妹妹的爱得不到回应,而哥哥还未找寻到真正的爱。

付出与索取

整部影片里,通过兄妹二人的爱情观,我们可以分别从二人身上看到付出与索取。

妹妹萨拉付出了自己汹涌且强烈的爱,她在索取丈夫和女儿的爱;

等到哥哥哈蒙终于明白,唯有真正的投入与奉献,才是实现爱的有效方式时,他在影片最后部分付出了对妹妹的关爱与照顾,他开始索取妹妹的爱。

但他们两人的索取都没有得到回应。

因为他们理解到的爱,并不是自己所爱之人理解的爱,于是陷在了爱而不得的循环里。

在生活中,无论是从别人,还是自身,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方爱而不得,一方不知所措;亦或一方言不由衷,一方自欺欺人……

真正的爱从来都是双方共同的事情,一昧的付出与索取,只能造成悲剧。

真正的爱需要自我选择。

爱的追寻者

美国影评人罗杰•艾伯特有个经典论断,他说卡萨维茨的电影中永远是吉娜•罗兰兹而不是男主角在扮演卡萨维茨本人。

约翰•卡萨维茨曾说过的:“我唯一感兴趣的是爱,以及对爱的需求。”

他一生都在作为爱的追寻者,既然是追寻者,也就是意味着他一直在追寻的途中。

片名虽为《爱的激流》,但却在诉说着爱而不可得。

这也是约翰•卡萨维茨一生都在探寻的东西。在看他的电影时,总是不难看出影片中所投射的他自己的影子。

爱是奔涌激流,它永不停歇,这是他一生追寻的艺术。

以上是看《爱的激流》带给我的些许启发。 影片也再一次验证了“爱”之伟大而神秘,爱值得我们一生的摸索与追寻,就如约翰.卡萨维茨那般。 老实说,我以前真的不太懂,为何有的人会如此“卖力地”追寻爱,因为那时我还未能知晓:原来获得真正的爱,才是真正的自我救赎与成长。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爱情的意义在于协助对方提高,同时也提高自己。” 愿你我能找到更好的自己。 - E n d -

‹ 今日狒狒物语›

爱是自我救赎的过程,

是通过自己的力量帮助和促进他人成长的同时,

自己也能拓展心灵、日趋成熟的过程。

 3 ) Love Screams

我喜欢这部电影,因为它讲了个有关孤独的故事,而且讲得很好。

在电影前大半部分,莎拉在离婚,罗伯特在喝酒约会和做爱,我一直猜想这两个人有什么交集。我猜莎拉是罗伯特的读者,我猜两个人是互相依靠的朋友,直到后来莎拉问罗伯特“你知道爸爸以前说了什么吗”,才发现原来是姐弟(或者兄妹?)。这就说得通了,他们都是无可救药的人,莎拉说:“Love is a stream, it's continuous, it doesn't stop.”而罗伯特却说:“Love is dead. Love is a fantasy little girls have.”不管Love到底是什么东西,唯一确定的是他们都出了问题,一个爱而不得,一个得而不爱;他们也只能是兄妹,在人和人的交际中,只有通过血缘这种永远无法剪断的东西,这两个人才终于建立起了某种联系,某种在干涸中相濡以沫的联系。看到这时,不禁感到了导演的残忍。

莎拉问罗伯特,“你知道爸爸以前说了什么吗”。然后她自己答道:“For every problem, there is an answer.”

后来她确实有了一个Answer。她从出租车上下来,带回了两匹马、一头羊、一笼子鸡鸭、一只鹦鹉和一只叫吉姆的狗,她对罗伯特说,动物能挽救你。她兴高采烈,似乎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好事。但其实动物能挽救什么东西?它们只是不会说话,又不会离开自己,这依然是金钱买来的陪伴,一种不平等的病态的所谓的“爱”,和他们之前所经历的又有什么区别?但莎拉还是买了这么一大群动物,这并不是单纯为了治疗罗伯特,更因为她想买而已,不需要理由的。

整个片子都由看似Random的行为串联起来,罗伯特为什么去拉斯维加斯,为什么拜访苏珊的妈妈;莎拉为什么去巴黎,为什么去保龄球馆找一夜情。这些事件之间没什么联系,似乎只是为了完成而完成。他们没有目标,只是无所适从。这也是片子真实得有些可怕的原因。

一般来说,压抑的片子,或者是一本正经地压抑,比如《迷失东京》;或者是让你笑完再哭,比如《弗兰克》。但这部片子却把笑啊哭啊之类的元素全都混在一起,这里不多那里不少,最后变成了黑的、苦的。比如上面莎拉带了一堆动物回来,按道理这应该是很好笑的一个场面,我却一点也笑不出来。又比如莎拉为了逗老公和孩子,变成了蹩脚的魔术师,疯狂地表演着,所有人都没有笑,只有她笑得像坏掉了一样。看得出来,卡萨维兹是个以乐景写哀情的高手。

镜头也是冷静的。很多镜头都在罗伯特重重叠叠的房子里完成,昏暗的走廊、繁复的门、被切割的人。虽然是对话,却被导演拍得像是独白。酒馆里的歌女唱着爵士,罗伯特和变性男说话、和苏珊说话、包括后来和儿子说话,镜头都紧紧凝视着罗伯特,也很少切到对方,只是让罗伯特继续讲着。莎拉也有很多大特写,好像导演觉得她还不够狼狈似的,要将这种狼狈拍得一清二楚。他们的脸几乎占满了整个屏幕,强迫着观众变成观察入微的审视者。

我很喜欢莎拉的各种梦境和罗伯特的幻觉。最后莎拉跟着她的一夜情走了,那条叫吉姆的狗变成了裸体的男人,罗伯特笑个不停。卡萨维兹说过这个结尾,他说:“This is when we should begin the movie. This is the beginning. Now she goes home and the movie begins.”一个结尾是另一个开始,却并不是什么新的开始。For this problem, there is no answer.

不过他还说:“Fuck 'em if they want answers. Fuck 'em!”

可以的。够帅气。我喜欢。

 4 ) 《爱的激流》2020.5.20 第一遍

忘了为什么想看了,没看懂,男主人公是想要让女主留下来?男主说你是我唯一爱的人,是说“亲情的爱”是他唯一剩下的爱吗,看到一半忍不住看进度条,我是这样分析的:男主儿子问他他爱她吗,他回答说,不是你想的那种爱,男主对妹妹/姐姐的爱或许是一种从小延续下来的爱,在后面对爱的认同发生了变化,在男女情爱中他找不能相信也不能忠诚,他和女主在吵架的过程中说:你指望他(女主丈夫)能怎么样,他会觉得厌烦一个女人之类的话,是从他自己的角度共情出来的,而女主说,我和他之间的connection你从未有过,他陪她度过的重要人生时刻时男主并未存在。这是他们对爱的不同理解,女主后面的一个梦,充满了一种诡秘的感觉,对我而言这是有点压迫感的,她似乎一直想要获得丈夫和女儿的认可,她决定要重新回到他们身边,而最后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男主说我什么都愿意做,我养这些动物,但想要你留下来,你是我唯一爱的人。我觉得这个爱还是并非所谓的情人的爱的范畴,但无论如何,男主和女主都是寄托在爱这个概念上,爱是生活的支柱,只有爱才有希望。女主让家里摆满了花和牲畜,还说自己要培养一种积极健康的创造活动,但是她又说,我要给你买一个小宝贝,跟男主讨论爱是不是可以学习的。这或许是看下来我找到的一种理解吧,虽然很多都说不通,过程蛮纪录片的,剧情不是很明确,比较生活和日常,但是又不是普通的生活纪实,有很多片段我都没有很好的感受到任何表达。那个最后一幕敲门前看到的男人是狗之前的主人吗,是男主的幻想吗,他的出现的意义是什么,我看到那里挺怔的,还有就是男主和歌手的母亲那一段,也挺令人费解,男主之前和歌手的相遇那一段也有很多不解。大概如上文。2020.5.20 第一次

 5 ) 自我救赎吗?

近期内看到最打动我的电影了。关于爱,关于孤独,关于自我救赎。卡萨维蒂说,他唯一感兴趣的是爱,以及对爱的寻求。但是看了一些这部电影的影评,说这部电影里的哈蒙就是导演的真实写真。哈蒙在电影里说过Love is dead. Love is a fantasy little girls have。在电影中他已经失去了爱的能力,不对爱抱有期待。所以他每天不离手的烟酒,深夜的音乐,不断的性爱,反复要通过这些偏激又强烈的方式来极端的证明自己是真实的存在着,要用这些刺激的事物来填补内心的巨大空洞。但是在短暂快乐抽离后的新一轮空虚是更让人致命的吧。所以他不断重复着这样糜烂的生活。他有想过自我救赎吗?我觉得肯定是有过的,他也许把摆脱这种内心的空虚寄托于过家庭,寄托于过亲情,可是糟糕极了,他不是一个好丈夫,也不是一个好父亲。所以他不再相信爱了,也不想再从这个巨大漩涡里爬起,堕落就堕落吧。干脆被这种孤独吞噬,从手指开始。这样看来卡萨维蒂现实生活中也是一个极其孤独的人了。一个拼命想要追求爱,并以此为乐趣的人,实际却是极度不信任爱的,甚至失去了爱的能力。人一旦对什么事情产生高度的期待和追求,那就是悲剧的开始?一个人想要爬起又被坠下,爬起又被坠下,多绝望又残忍。那就干脆连一点亮光都不要留给自己。他只活了59岁,死因是长期酗酒的肝硬化。萨拉,剧中哈蒙唯一的牵挂。她和哈蒙不一样,她虽然和哈蒙一样生活在黑暗中,但她还是在寻找光明,还在挣扎,还是对爱抱有期待和希望。在她看来Love is a stream, it's continuous, it doesn't stop.但是这么热烈的爱,就算有人能接受,他又能承受得了多久呢。相反我觉得她对自己丈夫已经不再是爱了,而是她需要通过这种病态的感情流露来填补内心深处一直不敢面对的孤独吧。她把一切寄托于他人,直至离婚后,失去丈夫女儿后,这一切她用来填补自己的方式一下被切断了,她便像发了疯一样。她深知自己和哈蒙是一样的人,她想救赎哈蒙,所以她想要一些柔软的小小的动物来填补哈蒙和自己的孤独,寻找一些慰籍,代替自己给哈蒙一些大抵是是陪伴的东西,或者是让自己的感情有一个存放的地方。但是她发现作用微乎其微。也是,如果自己都救赎不了自己,还能救赎谁呢,所以她“释怀”了,在深夜离开了哈蒙,继续去追寻爱的激流,留下哈蒙一人。但是一场关于原谅释怀的梦境之后,她是真的自我救赎了吗?整部电影最让我感触的几个镜头:

1、萨拉的心理医生,在她说出Love is a stream, it's continuous, it doesn't stop.这段话以后,叫她寻求平衡,以至于不会被丢进不属于她的精神病院。那什么是平衡呢?如何平衡,才能和自己内心孤独的魔鬼和平共处,不被它吞噬掉呢?我觉得哈蒙、萨拉都是不愿意和自己和解的偏执狂。

2、萨拉为了得到一点慰藉,逃离这种漩涡,领养了一堆小动物,明明是部喜剧,这一片段也应该是一段充满戏剧化的喜剧镜头,可是一点都让人笑不出来,反倒让人很沉重。

3、萨拉为了逗自己丈夫和女儿开心,变成小丑,完成了一整段一点都不好笑的表演,虽然整段都充满了笑声,我看哭了吧。

4、最后结尾哈蒙和镜头挥帽子再见。

整部电影定义是喜剧,卡萨维蒂真的很擅长用喜剧的镜头来描写沉重的一些人生思考和哲学的问题。爱了、爱了。那些拉近的面部特写,看似乱七八糟的问题,把观影者强行带入一些思考里面。我觉得是最近看过描写孤独和自我相处最棒的电影。哈蒙总去了解身边人的想法,却搞不懂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萨拉去陪伴一些垂死的人,却陪伴不了自己。为什么喜欢老人,(即使他们身上有异味)孩童,因为他们纯洁,喜欢诉说,坦诚,没有太多秘密。对于男人的定义是什么,一群衣冠楚楚,却满足胡话的人。整部电影,卡萨维蒂用自己的视角描写男女主的矛盾挣扎与孤独,真的很戳我的点。但是我产生一个疑问,这样孤独的人是大多数吗?

 6 ) 不加掩饰地快乐涌现于痛苦之中

纯粹的抽烟喝酒吸毒买性等等行为,为了迷惑心灵上从未停止过空虚黑洞的多愁善感浪漫想象力。看看他们还剩下什么,身体体力、时间、金钱,男女主角,兄妹相称,相互靠拢,共同感受着最为响亮的人生哀歌。

女主角,迷失于她的焦虑、满足的希望,以及一个梦想帮助所有人不可捉摸的陌生的自己。迷失于爱这字是动词还是名词的理解。在她充满母性般又稚气的话语中,一边宣称爱的现实胜过肉欲的现实,一边却无法找到一条自我出路。

男主角,让我想到几个认识的人,听说他们睡觉必须要身边有人,必须要吃药,不然睡不了觉。让我感到一种僵化的、死气沉沉的热烈。

 短评

约翰·卡萨维茨与妻子吉娜·罗兰兹合作的本片更是获得了除票房以外的所有肯定。本片结尾处,卡萨维茨看着小狗时的微笑,并非剧本安排,而是会心而露。非常崇拜卡萨维茨的日本导演青山真治说,“这个微笑是一抹神迹,我一生都在追求这样的一个微笑。

4分钟前
  • 游坦
  • 推荐

爱是什么?如此宏大的问题,没有人有可能给出终极答案。但在所有勇于尝试的人之中,卡萨维蒂走得最远。他的男角色看上去滥情、放荡、愤世嫉俗,他的女角色好像十分敏感、神经质、戏剧化。但他们其实都是最纯的最真挚的爱的力量,都在追求最纯的最真挚的爱,不肯接受一丁点的折扣和妥协。在他最后的这部杰作《爱的激流》里,爱延申到任何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可卡萨维蒂不给他的主人公们任何团圆或解决的机会。她风尘仆仆地来找他,他就要带着头次见面的儿子飞去维加斯;他终于照顾起动物来,她却要去拥抱爱情转移后的另一个胸膛。最终在宇宙量级的爱的激流里,有的人要奋不顾身地冲进雨幕,有的人则孤独地隔窗看雨。一切都还没结束,这部爱的悲喜剧依然在继续。

8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我的生活真惨,我该如何变得更有创造力???” 震颤之作,黑色幽默的混乱、喜怒悲的碰撞、对人生虚无的哭喊,在自相矛盾的人物和动机之中擦出了爆炸性的火花,惊了,爱哪是激流,卡索维茨+罗兰兹才是激流!【2017.09.28 @MoMA in 35mm】

11分钟前
  • TWY
  • 力荐

2019.6.16. 爱是激流。这一场 真是 惊心动魄。

14分钟前
  • vivi
  • 推荐

9.0 爱的龃龉,欲望的激流。男女主角迷人的病态,描述“不酣畅”的文本,落实到影像上竟有种涌动的酣畅。且是越到后头越是喷薄而出,雷雨夜递进的两段超现实段落更是要将情感冲出屏幕。收尾太有力,戛然而止的挥帽告别,将观众推的更远。siff2019 二刷,8.5→9

17分钟前
  • 喂饭
  • 力荐

勉强及格。能明显感到卡萨维茨扔出了一些情景,让演员沉浸、发挥。在屋里纠集一堆女人同居、临时照顾从未谋面的儿子时又令后者崩溃的浪荡兄长,和他离婚时遭遇丈夫、女儿双重抛弃引发精神障碍的妹妹重逢了,两个爱无能的孤寂人物,并未让彼此生活有好转,倒是引发了哥哥一些似有似无的顿悟(其实这也可能让哥哥面临之后的失控,毕竟这些年的胡作非为才是他的正常态)。卡萨维茨依旧不循章法无法预判,这也是他的电影自有悬念吸引人看下去的原因,而在一些外景或者大群演场面上,其实完成的都是毫不含糊,作为导演他有真正的对风格的掌控力,不过这片子令角色始终纠结对“爱的激流”的执念,可这套说辞在全片内容上并未得到什么支撑,也没得到阐述,更多是依附人物状态的障眼法,脱不了无病呻吟的意思。另外那只红狗总在罗兰兹身边鬼头鬼脑的偷窥挺有趣了

19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A+】不加修饰的好。基本前所未见。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被直观粗暴的拉入戏剧之中,而冲突以及人物情绪同时也是琢磨不定的,摄影机与人物调度、仿佛一切都是如此随意散漫的,却偏偏一切在不经意间达到最完美的状态。甚至连色彩也是如此,看似混乱,却达到一种别样之美。卡萨维蒂究竟是怎么能做到的!戏剧效果和疯癫状态与《首演之夜》异曲同工,但并不像后者的过度放飞而完全失控,而是张弛有度,一切都被完美凌驾,这是多么惊人的掌控力。两段外部毫不相关的故事线的完美契合,通过姐弟两人(一般故事都会选择情侣)分别探讨男人女人对爱的需求、爱在银幕上如激流一样喷薄又克制。唯一的遗憾就是中段的自我反复略显冗长,应该再精简一下。可最后半小时的超现实梦境、外显的暴雨又如此有力。过于迷人。

23分钟前
  • 法式曌影
  • 力荐

Cassavetes为我挚爱导演,此一事实今生不变。Gena为我挚爱女伶,此一事实今生不变。

28分钟前
  • 胖大海
  • 力荐

2019-6-15重看;4.5;孤独的狂欢,无爱的绝望,如此虚张声势,如此高昂我高贵的头颅,如此销蚀生命的热力,不过是苦苦哀求爱的降临,而我们永恒的命运不过是被困在彼此孤绝的天地里大声疾呼。爱是一股永不停歇的激流,爱是一门艺术。吉娜·罗兰兹太适合神经质演绎。

2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一些地方确实动人。虽然应该理解了想要表达、表现什么,但没办法,难有共鸣,大概是因为内心一直是一种小孩子般天真的状态,对这种沧桑、复杂和孤独,对无处释放的笨拙的激情和随波逐流的消极绝望都没法体会吧。相应地,拍法上我也偏好一种更加隐忍或者更加荒诞的表达,这个片子对我来说还是太温吞了。

33分钟前
  • 离净语
  • 还行

角色太自恋,尤其是卡萨维茨本人的演出,受不了。卡萨维茨是表现化的自然主义,骨子里有种做作。2.5

34分钟前
  • LOOK
  • 较差

可能是今早刚好读完《斯通纳》的缘故,看这部电影时,我的脑海里仍然不断回旋着有关密苏里大学的那些暗影。某程度上,这两部作品所表达的内容是一致的,生活是否值得过下去呢?你还在期待什么呢?我呢?阅读或观看一种孤寂,也不过以此为水分栽种自身的孤寂罢了。

39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推荐

纪录片的拍摄,舞台剧的表演。能拍出这么郁闷电影的导演,是举重若轻信手拈来的自嘲,还是深陷其中悲观厌世的泄愤。我觉得是前者,当你还能感觉到生活的负担和疼痛,说明你还活着,你的棱角还未被时间抹平,你的情感还能体味人世间的喜怒哀乐。

41分钟前
  • 小熊QQ
  • 推荐

通过自毁来试图证明自己在他人眼中卑微的存在,残酷的电影,集真实与幻觉于一体... 卡萨维茨和罗兰兹真是太棒了,太棒了!T_T

45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膜拜卡神!生活就是不断的自我毁灭,而爱则是奔腾不息的激流,仍然是卡萨维茨家庭录像带式的风格,但其中每个画面每个片段都饱含深情,对情感的探讨如此地冷峻犀利醇厚又激烈,仿佛一次来自心灵深处的暴风骤雨,镜头看似随意却又精心架构,这般混乱又优雅,迷茫又迷人的电影只属于卡萨维茨

46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力荐

1一般来说梦境作为重头戏不回连着两次出现在电影里,一般来说重头戏不会集中出现在电影快要结尾的时候。大胆的叙事结构,宣言着卡索维茨电影的独立性。2而吉娜罗兰兹也不是以往好莱坞丰乳肥臀的金发美女,而是一种绝对的女王气场,冷酷,神秘,高贵,神经质。对,凯特·布兰切特是她的形象延续

48分钟前
  • 荒也
  • 力荐

20190616@影城重看 4.5 片如其名,如激流湍急,放飞到近似狂妄放肆,人生是“自杀、离婚、破碎的誓言、酗酒的小孩”,无人陪伴无法入睡,只能相信对自己没有所求的上了年纪的女人,行李累赘堆积如山,日夜买醉,狂风暴雨般写尽时代的精神危机,我唯一的疑问是这位作家究竟在什么时候写作……

53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你本就不曾拥有,又何谈失去?爱是溪流,涓涓流淌永不停,但爱强到如洪水就会让人窒息。。。电影的音乐那么好,风格是那么的即兴而写实。。。

55分钟前
  • 琧婯
  • 推荐

激情而绝望,能量好强大。爱之谜和人的孤独本质是卡萨维茨最深的恐惧吗?他好悲观,却又好sentimental呀。室内戏大爱。[edit]后劲儿太足了,几天后改五星...【btw某热门短评真的笑pee,连卡萨维茨和卡索维茨都分不清楚,还一顿瞎几把给人家安排童年阴影嫌人家自怨自艾了,“我这个弱智理解不了的就是阴影和畸形,empathy玩儿蛋去吧” 傻逼】

60分钟前
  • JulianaFrink
  • 力荐

这片倒是让人更全面地看待到处留情的人以及没有自我的爱,那种绝望感真切啊,爱如果以无所求为定义,也只有孩子和老人了,要爱的话就会受伤,要爱的话就会看不清自己和别人,要爱的话就会有触碰不到的秘境,总会陷入你觉得这是爱,我觉得那是爱,我没法按你的需求给爱,给的明明是爱,但你却不在乎、收不到,那种双向流通、双方受用的lovestream太难得了,多少都会像场没人捧场的独角戏,兄妹俩一个想要自由,但对方要的是依赖,一个想要相伴,但对方要的是自由,虽然两个人生活一团糟,但并非完全没有闪光点,互补的两人在一起对爱进行了反思,但最终又似乎回到了原样,再度让人慨叹爱有多不可能,妹妹因一个美梦而想要破镜重圆,哥哥刚想学着照顾妹妹,但妹妹的离开则让他体验到了他曾施加于他人的痛苦——我需要你,但你不是我的唯一~

1小时前
  • stillme820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