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事班的故事1

大陆剧大陆2002

主演:洪剑涛,周小斌,毛孩,范明,姜超,沙溢

导演:尚敬

 剧照

炊事班的故事1 剧照 NO.1炊事班的故事1 剧照 NO.2炊事班的故事1 剧照 NO.3炊事班的故事1 剧照 NO.4炊事班的故事1 剧照 NO.5炊事班的故事1 剧照 NO.6炊事班的故事1 剧照 NO.13炊事班的故事1 剧照 NO.14炊事班的故事1 剧照 NO.15炊事班的故事1 剧照 NO.16炊事班的故事1 剧照 NO.17炊事班的故事1 剧照 NO.18炊事班的故事1 剧照 NO.19炊事班的故事1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7:03

详细剧情

  中国首部军旅情景喜剧。  空军某基层连队的炊事班有这样几个人:经常说要冷静处理班里发生的大小事务却总也处理不好的班长胖洪(洪剑涛)、爱揪别人小辫子爱打小报告一心想做班长的副班长老高(范明)、热情能干但容易冲动性急的采购员大周(周小斌)、个子不高鬼点子不少爱唱歌爱闯祸的河南小伙小毛(毛孩)、馒头蒸得一流没事喜欢写点文章的帅胡(沙溢)、和胖洪一样很肥爱吃爱喝有时会吹点小牛的小姜(姜超)。这六个人与连长及其它班的战士一起,围绕小小的炊事班发生了一连串与吃有关无关的妙趣横生的故事。

 长篇影评

 1 ) 好莱坞公式内的突围

在好莱坞制片厂给定的改编剧本努力地想要毁掉整部电影时,一位作者如何从影像出发对抗改编剧本,对抗制片厂。其它诸如 囚徒、银翼杀手2049之流的最多是好莱坞体制下平庸的极致,这部才是维伦纽瓦唯一的杰作。

阅读须知:

1.维伦纽瓦不是编剧

2.凭什么要“尊重原著”?

以下是原文章。

原名:

新闻媒介统治下的人类症候处方单

关于为什么《降临》是一部元电影,以及它的伟大之处。嫌前面太啰嗦的可以直接跳到后面讲“观看模式”那里。

《降临》所讲述的主题是,一门新语言如何影响其使用者的思维模式。正如现今人们通常所表述的那样,一部影片本身就是要“讲述”些什么的。

影片上映三年多以来,关于文本的批评已经重复得不能再重复了:不仅限于所谓“剧情硬伤”,电影所表现的一个习得语言和思维转化的过程过分流于文本表面的问题也确实存在,这也是很多人认为原著不适合影像化的原因。而另一方面,关于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在视听语言上的造诣的夸赞也已经重复得不能再重复了。

当我们面对一部优点与缺点似乎截然划分为两个不同领域的影片,可以轻易地给它下一个看似全面的定论时,二者间藕断丝连作用下对影片主旨讨论对象的偷梁换柱便变得不易察觉。比如,影片的主题真的是关于“语言影响认知”的吗?

在故事层面上,无疑是的。但在影像层面,影片中大量呈现的“框中框”“屏幕中的屏幕”、现实与影像媒介的对立与联结、观者观看模式的建立与颠覆,以及影片对新闻媒介的自反式的呈现,究竟有何用意?

在笔者看来,《降临》所“呈现”(区别于上文的“讲述”)的主题,从来不是关于语言的,而是关于影像的。

影片中的影像媒介主要有两种呈现形式:一种是新闻,人类的电子屏;另一种则是七肢桶文字的展示屏。

“新闻”则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面对普罗大众的新闻,一类是军方的实时视频沟通。我们可以将前者视作一种相对滞后的、残缺的、被拣选的新闻,那么后者则是相对实时的、完整的新闻。新闻作为物质现实经由影像媒介转述的文本,人们从中习得的是滞后的、不完整的、甚至是带有价值导向的现实信息,是现实事件发生后被有选择地整理成具备特别“意义”的宏观叙事。

人们的恐慌,或者更准确地说,信息焦虑,大多是来自这种对现实认知的滞后。那么当人们能够亲临现场直接目击现实,是否就能消除这份焦虑呢?未必,那个叛乱的士兵就是最好的反证。无论Louis和Ian走向屏幕还是撕下防护服,摄影机总是会不厌其烦地给这个惊恐不知所措的士兵一个又一个近景镜头,即便舱内的环境早已被七肢桶调至最适宜人类生存的条件,即便双方的交流始终平和友好,即便他亲眼目睹着这一切,却依然选择听信经由层层转述受种种主观因素影响的外部的新闻媒介,认为七肢桶是个需要解决的威胁。

人们不仅为了消除恐慌而不断摄入新的新闻信息,还企图从中获得自身命运的指导——不仅恐慌“滞后”,更恐慌未知的未来。于是人们决定开始行动起来,也是人们常说的所谓“改变命运”。

在这位叛乱士兵的经历中我们能够一窥电子屏统治下的全人类的认知模式痼疾:被新闻影像媒介所转述前的物质现实本身反倒被置于客体的地位,而转述后的新闻却被奉为权威,是物质现实理所当然的代言。由此,表面上士兵袭击七肢桶是人类对未知事物的恐慌促使其试图摧毁之以自保,实际上则是新闻媒介的意志代言人在亲历了另一种全新且未知的影像媒介所带来的震悚后意欲清除异己以保证新闻媒介对现实信息的垄断地位。

而女主角Louis却因为习得外星语言——或者说,从新闻媒介的认知桎梏中成功抽身,习得了全新的影像媒介——从而获得了通晓未来的能力,她已然获悉了自己的一生,而“不再恐慌”本身对她而言已经是莫大的恩赐了,她无需再试图摄取滞后信息或是“改变未来”了。

我们暂且回到影片开头,简单梳理一下Louis在现实与两种影像媒介间被拉扯、被牵制的历程。

影片叙事伊始,一个跟随着Louis穿行于学校中的横移用浅焦将她与一旁的新闻画面和正在观看的一众学生隔离开来,但她并未太过在意。

进入教室后,学生寥寥,她试图宣告自己在空间内的主导地位,镜头也很给面子地将她置于浅焦的正中央,虚化引起微小骚动的学生。但来自外部的信息铃声一再地入侵她所处的空间,此时镜头稍稍右移,使她偏离了画面中心和焦点,不再占据主导地位,外部新闻以信息符号的形式成功入侵。

她极不情愿地打开电视,却不自觉地从画面右侧走到了正中:由被动展示到主动摄取。此时的画面并没有直接呈现新闻的内容,而是呈现一个从电子屏看向观众的视角:Louis与学生一实一虚勾勒出前后空间,而随后的一个镜头则在视角不变的基础下直接越过Louis,拍向她身后的学生,摄影机机位似乎完成了从屏幕空间向现实空间的一次跃进

紧接着,警铃响起,这一场景以一个教室后方的俯视大全景作结,人们与代表着外部新闻的诸多电子屏被并置于同一景深内:在不断地刺探和预告后,电子屏内的新闻终于成功以其物质存在形态轰然加诸于现实空间。

随后,又一个深焦全景展现了显然并不特别清楚现实状况的Louis近乎无意识地被人群裹挟着前进的情形。

而紧接着又是一个惯见的聚焦于Louis的浅焦,幽暗的环境与嘈杂的汽车鸣笛声皆反照为她的迷茫和焦虑。天边划过几架战机,她穿过拥挤的车流,回到车上,打开收音机。

但显然仅凭声音无法有效缓解过载的信息焦虑,她回到家中,打开了电视。

她如饥似渴地摄入已然滞后且不完整的新闻影像,电视不知疲倦地彻夜放送着。翌日,她照例去上课,而空空如也的学校令她再次意识到自身对现实的认知依然滞后于他人,于是她回到办公室,继续咀嚼无意义的影像垃圾。

黑格尔区分了三种时间:自然时间、动物时间和人类时间。自然时间是不断变化的当下,是线性时间轴上不断向前进发的那个点,是无可奈何的、固化的时间;动物时间是生物本能的时间,虽无法逃逸出自然时间的桎梏,但却能够包含过去的时刻;上述二者皆受制于当下,只有人类时间能够打开自然时间的牢笼,面向未来,并创造新事物

但并非身为人类就能体验人类时间。受困于现实信息接收滞后恐慌的Louis,和影片中其他人一样,实际上活在自我的自然时间之中,深陷于无法突破的当下时刻,至多在动物时间的边缘依靠不断摄入无意义的影像信息安慰剂苟延残喘。于是我们看到,在影片展现的当代人类图景中,上述分类已然畸变为:自然时间、新闻时间和观众时间。而后两者仅仅只是一前一后盲目追随自然时间的无头苍蝇,是一再滞后的自然时间的残缺副本,在二者中,过去时刻与未来时刻都被无意识地放弃。正如现实中的我们一样,日复一日地在手机上频繁地刷着几无实质价值的、过目即忘的、热度转瞬即逝的信息。人类——电子屏时代的信息焦虑症候群。

那么影片中有处于人类时间的角色吗?比如尚将军?比如那个叛乱的士兵?前者着墨过少不分析。后者的行为则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那般可笑,当七肢桶飞船之外的所有身处观众时间的人们卯足了劲想要跟上新闻时间的进程时,他作为一个直接体验自然时间的人,却主动将自身降格为“观众”的一员,以“观众”的身份和认知试图打破自然牢笼体验人类时间,但事实上他所打开的并非自然时间,而是观众时间,他的行为至多证明了他是一个有参与现实能力的“观众”。

习得外星语言的Louis是体验着人类时间的吗?是,也不是。

当上校走入她的办公室,连同着那支直接转述自物质现实的录音笔——那仿佛转递的是凡间器物无法刺破的冰层之下的暗流声,于Louis而言更是自然时间抛向她的诱人钓饵,她决定直接提出最终极的要求,即便有可能失去这一机会也不让步丝毫。

入夜,依然是看新闻看到睡着。接着,观众与Louis皆在不知情的境况下,见证了一次起先颇具惊悚意味而后又被证明是虚张声势的“降临”

悄无声息出现在黑夜中的光点以诡异的超平滑运动疾速逼近,而直到其灯光照亮房间如白昼,观众与Louis才能够从规律的螺旋桨转动的声音辨认出这是军方的“降临”,而非外星人的“降临”。这仿佛是导演开的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影片迟迟未露真容的七肢桶飞船则保证了这一玩笑的顺利进行,也即导演有意识地让观众与Louis的认知达成同步:皆束缚于其自身的观众时间中。

到达军事基地后,作为 “观众”的Louis在一块电子屏上目睹了以往日常现实中无法目睹的一种奇观:连通世界各地的实时新闻。

在进入七肢桶飞船舱体内部时,Louis经历了一次重力场颠倒的“眩晕”,这“眩晕”则更早地作用于人们携带的电子屏。

进入舱体内部, 在两个诡异的滑动变焦镜头后, 摄影机开始大量地使用大广角深焦镜头,以区别以往惯用的浅焦。这一转变提醒着银幕内外的“观众”们即将迎接一种全新的影像媒介,以至于需要重新建立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观看模式。

景深前端的舱体内壁纹理与远处的灯照痕迹皆清晰无比

请调高亮度看看前后纹理之清晰

倒置的镜头亦是观看模式发生变化的昭示

至此,影片用前半个小时的篇幅,先是完整地呈现了Louis如何从滞后于“观众”,到努力跟上“观众”,到试图争取亲历新闻时间,再到最后抵达“新闻现场”的全过程,再在短短的数分钟内颠覆并重构旧有的观看模式。在诡谲的氛围乐轰鸣下,我们与Louis一并目睹了一种新的影像媒介的“降临”。

而影片在此之后的整整八十分钟里,Louis再也没有主动观看那些为人类信息焦虑量身定做的新闻。

这一前后转变的节点即是此处Louis初入飞船。它甚至不需要七肢桶泼墨书写,仅仅只是目击承载新影像媒介的屏幕就足够颠覆观看模式。观看模式重要吗?至关重要。男主角Ian经历重力场眩晕时摔的那一跤、向七肢桶介绍自己时脱到一半的防护服,都昭示着他与这种全新影像媒介间的隔阂,预示着他不可能全然领略其观看模式,果然,影片在其后呈现了Ian观看电子屏新闻的桥段。

甚至,维伦纽瓦为了提醒我们Ian观看模式的未经更新,还安排他作为一段近乎PPT式的推进情节的蒙太奇的旁白。这个较之整部影片的氛围和叙事节奏皆格格不入的片段,几乎成了公认的影片“败笔”。但在全片皆以Louis为第一叙述视点的情况下,为何在这一关键的、疾速推进情节的片段里,选用Ian来做为全知视点般的旁白?

因为这一段的剪辑和画面,实际上是明显地在模仿电子屏新闻的叙述语气影片也不止一次地不惜将属于电子屏的新闻画面铺满整个银幕,试图道出这一片段叙述语气的模仿来源。

而这样一段迥异于影片整体的“新闻”片段,选用观看模式仍旧停留在新闻观看模式中的Ian来做旁白,恰恰是再适合不过了。甚至某种程度上,若观众觉得这一段是影片的“败笔”,那么维伦纽瓦就成功了:正是有了影片前面出色的视听氛围营造和稳健的叙事使观众自行搭建了稳固的电影观看模式,这一片段的新闻观看模式的草率与轻浮才被应激性地感知。

至此,影片主旨表达所需的二元对立已不再是“人类语言”与“外星语言”,而是新闻观看模式电影观看模式

Louis最终得以打开自然时间,依靠的正是对这一全新影像媒介的观看模式的习得,Weapon opens time!她最终进入的,是最为终极的人类时间,当下的牢笼被完全打破的时间,未来完全敞开的时间,“超人”的时间,或者,我们可以称其为——电影时间

她的一生如电影般凝固成一段已成定局的、可供随意读取的时间流,正如《降临》这部影片本身,将开头与结尾、过去与未来全然并置。

维伦纽瓦将原著中流于文本的“语言-思维”,成功在电影中偷梁换柱为“媒介-观看模式”,这恰恰是最“电影”的改编!

而在影片第三幕,Louis运用这一观看模式力挽狂澜——仿佛是与电影本身达成了意志的合谋——所采用的方式,恰恰也是“电影”的方式:“最后一分钟营救”式的交叉蒙太奇

因此笔者也倾向于认为尚将军也“习得了电影”。

“蒙太奇扰乱了时间的流程,使之中断,同时又赋予它某种新的品质。时间的扭曲可以成为它的一种节奏化的表现方式。雕刻时光!”(《雕刻时光》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当风波最终平息,刚刚将新影像媒介的降临视作灭顶之灾的新闻媒介,在经历了一次想象性的危机后,终于从黑暗中一个接一个地慢慢显形,汇聚在银幕上,仿佛劫后余生。

讽刺的是,这场危机本身并不是由新影像媒介的降临所直接触发,而是各国新闻媒介的操控力量之间的信任链的断裂引起的。这一个个的不同国家的新闻画面,即是人类纷杂繁多的语言种类的喻体。

居住在巴别塔中的人类,说着不同的语言,观看着不同的新闻画面,体验着同样的信息焦虑,消磨着同样的观众时间,突然有一天,一种全新的影像媒介从天而降,开放给人类一个共同的学习平台,给予人类一个统一的认知范式(观看模式)以及消除信息焦虑的渠道,但这却引起了新闻观看模式的忠实拥戴者的恐惧与敌视,于是各国的新闻媒介在一次想象性的危机解除后,在同一块银幕上汇聚在了一起,达成了口头上的合作与抱团取暖。戏用科长语:不是这种新的影像媒介带来的观看模式太危险了,而是旧有的新闻媒介观看模式太脆弱了。

这一画面的象征意味在于:这其实也不过是对新影像媒介的一次拙劣摹仿,但也唯有在一块“电影银幕”上,不同的新闻画面才能短暂地放下猜疑汇聚在一起。电子屏导向分裂,银幕促成协作。七肢桶文字展示屏=电影银幕。

七肢桶飞船最后遁入云中,随风而逝,正如它们毫无预兆地降临一般。它们仿佛凭空而来,又凭空消失,没有任何物质现实的迹象表明它们曾经的存在,只有经历了这一切的人类的集体记忆。正如在封闭漆黑的影院里降临而后又落幕的电影一样,人们走出电影院,只留存一段记忆。

而与其说Louis是一个敢于面对已知的未来的人,倒不如说,她是一位自觉的电影角色/演员。她在全片的身份转变历程是这样的:新闻观众→新闻角色/演员→电影角色/演员。也就是说,在成为电影角色/演员之前,她需要先突破那被强加于自身的另一重身份——新闻角色/演员。

坐在监视器后的军方显然就是这出“新闻”的“导演”,规训着“新闻片场”的演员们的言行,将演员们束缚于透不过气的角色装束之中。以这层装束触探到的是陌异的诡谲氛围,正如摄影机以主观视点透过防护服面罩观看到的七肢桶文字展示屏那般:模糊且扭曲;而在Louis脱下这层装束后,影片对七肢桶舱内的氛围营造明显舒缓了不少。

就像Louis在军方的“执导”下教给七肢桶的第一个词是“人类”,第二个词则是自己的名字——一个从集体重压之中脱身而出并彰显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新闻演员”从其角色装束中挣脱出来成为电影角色本身的过程。

“They need to see ME.”这是个体的诉求,亦是电影演员/角色近乎独白式的诉求。她脱下“新闻”的装束,以其真实自我的电影角色的肉身而登台,用电影角色的肉身去扮演这个真实自我,去成为这个角色本身。

在已经认识到自己不过如电影角色一般,注定被封存在已被雕刻的影像时间流中,她仍然选择继续将自己的角色扮演下去,正如那只明明能预知未来却坦然接受死亡的七肢桶Abbott。因为她们知道,在自己身处的影像媒介之外,有一群说着不同语言的人,正在透过一个景框,学习着同一种影像媒介的观看模式。这个景框被称为银幕,这种影像媒介叫电影。

影片落幕,七肢桶文字的展示屏与电影银幕重合在了一起。

维伦纽瓦以其对影像媒介特质的敏锐洞察力,绵里藏针穿刺出文本囚笼的孔隙输送给影片以自由呼吸的介质,将原著主旨的概念嬗变与其作者风格和大制片厂商业诉求浑然浇筑于一体。

关于巴别塔中的人类凭何达成非零和博弈,关于新闻媒介统治下的人类认知桎梏如何找到突破的途径,关于受困于无休无止的信息焦虑的人们如何寻求疏导和告解,维伦纽瓦用《降临》为我们开出了一记处方:去看电影吧。

 2 ) 《降临》编剧自述:如何把不可能改编的小说改成神作

从小我母亲就喜欢读书给我听,像所有母亲一样,不过她读的不是苏斯博士或贝兹·拜阿尔斯之类童书,而是海因莱因、布拉德伯里、阿西莫夫的科幻故事,那是些讲述新奇世界的故事,充满了新奇的想法和未来的无穷可能。这是我儿时的重要营养。不过在我成长的俄克拉荷马州,我也很早就学会了对此保持安静,不事声张,因为在我的家乡,大人们在提到“科学”一词时,偶尔会带着讽刺意味在空气中比划个双引号。
 
尽管如此,科幻小说还是成了我的文学初恋。在跟她分手多年后,姜峯楠的故事又把我带回了她的身边。姜峯楠属于“稀有动物”, 他的小说令人欲罢不能,既让人智力激荡,又在情感上给人真切的触动。他用一套理论物理的学说,就能把我按在沙发里,深陷坐垫之中啜泣不已。他的作品具有纯粹的文学性质,我在打算改编他的这个故事时,也基本没有考虑小说材料的“电影性”。我更关心小说在情感上给了我怎样的触动。
 
《你一生的故事》让我久久无法释怀,白天我罩在它的影子里,就连夜里睡觉也令我魂牵梦萦。我知道我想把它改编成电影,但我不知如何着手,也不知道找谁来做,唯一知道的是,我必须想法儿去做。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直到那时我已经自主创作了十三个剧本(非受雇、非受托的剧本),其中有六个是科幻剧本。我只写过唯一一部恐怖片剧本,但它也是唯一卖掉的,于是我很快发现,人们肯找我写、信任我写的也就只是这种剧本而已。每次只要我把姜峯楠的那篇故事拿给制片人看,他们都会表现出显而易见的怀疑, “这玩意儿令人挠头啊,我要的是斯蒂芬·金的那种故事!”
 
经过多年的寻找,写了不少的非恐怖类型剧本后,我终于碰到了支持《降临》这个项目的制片人,他们就是 “21圈”公司的丹·列文和丹·科恩。他们两位像我一样爱上了《你一生的故事》。多年来,我的车上一直放着姜峯楠的书,书的页角都卷了起来,现在这个项目终于有了点眉目。我把我的想法正式写成了梗概,四处作创投游说。
 
可是我的点子没能卖掉。一个字也没卖掉。
 
人们拒绝它,最常见理由是“太依赖于执行结果了”。好吧,说真的,什么电影不是依赖执行结果呢? 这句话其实就是委婉地说: “我们觉得你写不好这个故事。”
 
那时,我已经设计出了非线性的叙事结构。我在姜峯楠的最核心的主题和思想中看到了很多扩展的可能性,所以我停不下来。这就像你穿上了最好的跑鞋,脚踩在起跑器上,指关节都撑在跑道上了,但起跑的枪始终没有响。于是我去求姜峯楠,让他允许我在未得到投资许诺的情况下,先把剧本写出来,也就是要他延长改编授权期限。我尽力把我的想法说给他,仿佛在说:“我借你的车去开一下,回来可能会给你额外惊喜,没准还会全身喷一遍新漆。请相信我吧。”
 
他真相信了我。接下来的一整年我都在琢磨科幻电影的剧本为什么不容易写好。下面就是这个剧本教会我的部分道理。
 
1.有时候平凡的真理比美丽的谎言更有趣。
拥抱你的电影故事,它本应是什么样,就会是什么样,你会自发与之靠近。如果它是个动作片,那么角色和故事都会在打斗桥段的结构里展开。如果它是音乐剧,潜台词就会都在歌曲中。我们这部电影则关乎一种过程 ——破译一种新的语言,同时也传授我们自己的语言。
 
为方便那些没看过预告片、没读过原著的人,我再赘述一下故事:十二艘外星飞船在世界若干地点降临。美国军队找来两名科学家帮助与外星人沟通,一位是语言学家路易斯·班克斯,一位是理论物理学家伊恩·唐纳利。他们的任务独具挑战:外星生命没有可识别的语言(他们有七条肢体,被称为“七肢人”) ,人类无法理解他们,也许他们也无法理解人类。外星人着陆点的各个国家都派出了团队,试图搞清楚这些飞船悬停在地球上的目的,结果导致了全球关系紧张。大家都意识到,跟一个真正的外来者交流,很容易发生误解甚至铸下大错。
 
在我的第一稿中,我让路易斯向七肢人传授最基本的词汇。这个过程我设计了一组蒙太奇镜头,是路易斯上语言课,教外星人动词、名词、主语、谓语的概念。
 
几位制片人马上推翻了这场戏的设计。 “这不性感。为什么不使用更具体的词呢?” 这些家伙都很敏锐,他们是对的。我一边点头一边记笔记,回去重新审视这个过程,我突然意识到:基本的幼儿园水平的词汇才是绝对必要的。
 
再次跟大家见面时,我把人类想要外星人回答的核心问题,全都写在了一张纸上。我把问题分解开,一个字一个字地分解,聚焦在最基本的问题上。我明白自己听起来有点可笑:我在这里替一个女人的行为做解释,她要向外星人传授生活用语的细节,诸如“吃”“走” “家”。可是这部电影不就是关于过程的吗?我真的非常执着于完整呈现路易斯的这些过程。
 
2012年,我拍下了下面这张纸的照片(我甚至把“太阳系仪(orrery)”一词 错拼成了“orrerry”):


 
我跟他们叽里呱啦地讲完了构思后,两位制片人睁大眼睛看着我,说:“刚才那些全都要,全都写进剧本里。其实你大部分的蒙太奇小段落都可以换成这些唠唠叨叨的东西。”这次他们又对了。于是我整理了一下我那堆胡言乱语,把它们变成路易斯的语言写进了剧本。电影里,上校试图理解她的思考过程时,她说的就是我写下的这些话:
 
路易斯走向附近放着的一块更大的白板,写下了终极问题“你们来地球到底有什么目的?”
路易斯:好吧,这是我们的目标,对吧?搞清这个问题。
韦伯上校:对,这比什么都重要。
路易斯:为了到达这个目标,我们必须让他们先理解什么叫“问题”,并且理解询问信息和得到回复在本质上意味着什么,然后还要澄清单个“你”和全称的“你们”有什么区别。我们要问的不是外星人“约翰”为什么来这儿,而是你们所有的外星飞船为什么降临在地球上。
她在那几栏词语之间奋笔疾书,用箭头标出相互间的关系。她的声音越来越大,也越来越自信。毕竟这是她的专业领域。
路易斯(继续):要理解目的,就需要理解意图。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搞清楚他们到底是有意识地做出决定,还是仅仅受不明动机驱使,以至于他们根本无法理解以“为什么”开头的原因疑问句。更要命的是,我们需要最大限度学会他们的词汇量,这样才能理解他们的回答。


 
2.让聪明的人做聪明的事。
要描写那些比我更聪明的角色,这个任务已经够难为我了,但是我碰到了比这更具挑战的事情:我得描写那些远远比我更聪明的角色们所遭遇到的一生中最大的智力挑战。
 
为了应对这样的挑战,我跑去跟语言学家和物理学家们交朋友。我花了很多时间跟那些大脑极度聪明的人在一起,观察他们如何交谈。无论他们是上班还是下班,他们都使用很多的行业术语,使用各种业内熟知的典故。我跟不上他们,但没关系,反正这就是他们的正常精神状态。如果我要求他们澄清一些概念或理论,他们也会很乐意地耐心回答,但通常他们会认为这些在他们的圈子里都是尽人皆知的。
 
那么,什么话题能让神经外科医生的眼睛放出光彩?什么能使火箭专家感到一天没有虚度?是跟同伴分享一种新的思想。这些人习惯于理论上的狂喜,就像我们一般人在一起谈论一部新电影或某个新出的游戏。这对我意味着,我得接受那些说明性的段落。聪明的人们通常都好为人师,我不得不放弃自己学到的重要编剧法则:不要让角色暂停下来为事物做解释或下定义。有时这种解释和定义是需要的。
 
在早期的一稿剧本中,路易斯第一次意识到外星人的图形文字是直接出现在屏幕上的,她看不到写出来的过程。当她发现七肢人是用几条肢体来创造一个圆形符号时,这场戏是这么展开的:
 
路易斯:天啊!这是一种非线性的书写系统!
伊恩明白了她在说什么。
伊恩:这么说来,他们的思维也是非线性的。
路易斯拿起一块跟大屏幕同步的平板电脑,在上面画起了七肢人的字符图来。她只用了一只手,但她做得很好。
韦伯上校(通过对讲系统):解释一下。
她一边画她的字符图,一边向韦伯解释。
路易斯:想象下,你要写一个长句子,两手同时写,从两头分别同时往中间写。为了做到这个,你必须知道你将要写的每一个字,还要知道整句话将占多大的位置。
伊恩很费劲地企图在字符图上找到一点可辨识参照的图形。
伊恩:这是——你在写什么?
这时她画完了一个华丽的字符图。
路易斯:我问了他们有关可预见性的问题。我问他们是否知道“之前”“之后”的概念,或者他们是否完全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
 


就是这样,我让影片的角色使用了 “非线性书写系统”这个术语。如果这个术语最后没能进入终剪版本,我的尝试就彻底失败了。
 
3.如有疑问,就回到源材料。
剧情长片的编剧工作是一种孤独的甚至是徒劳的存在方式。每一个剧本都像是一套全新的问题集。我经常在叙事上碰到无法逾越的高墙,或是写着写着就把自己写进了死胡同。每当感到非常无助时,我就想起有人已经做了开拓性的工作,那就是原作者。
 
收录《你一生的故事》的那本旧书的页角都卷了起来。在我写作的那段时间里,它一直放在我的书桌上,我像一位牧师参阅《圣经》一样时不时地参考它,即使我写的那一场戏在原故事中根本不存在,我仍然可以通过姜峯楠的词句找到感觉,得到灵感,有时它们也提醒我写这场戏的背后所隐藏的目的。这是改编者的巨大优势: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当然,原著也是房间里最可怕的怪兽,它时时刻刻提醒着,你不过是企图在一种新的媒介上模拟原作的伟大。我完全可以坦白,有时候我会拿餐盘把这本书盖住,要不然我会感到它在那里静静地审视我(容我再坦白下:我这种伎俩从未真正奏效过。)
 
4.不要受困于自己的局限。拿出创意来。
第一稿深入写下去后,我对自己无法对语言进行描述感到非常沮丧。我曾过度使用某些修饰语, 于是我的自我批评机器就开动起来,它大肆嘲笑我的无能,在描述真正语言时竟然语言贫乏。
 
有一天我跟妻子出去晚餐(她本人也是作家、制片人、导演),我说起写作遇到的困境,她让我举个例子,于是我就在一张纸片上画了起来。我画了一个外星人字符图的草图。
 
“你为什么不直接把它用到剧本里呢?” 我听了一楞。
“你说什么,在剧本中插入图形吗?”
“是啊。 让图形来替你解释”。
 
当天晚上一回去我就打开编剧软件,鼓起勇气,把我画的几个外星人的短语示意图作了扫描。这时我才发现:没有一款编剧软件可以使用图形。没有“插入图像”的选项。我只好在编剧文档中添加大量空格,另存为PDF格式,再在另外的编辑程序中打开,然后手动粘贴图像到剧本中的相应位置。这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使用这个方法就意味着每修改一稿,我就得重复一遍这个过程。工作量荒谬地增大了,全是因为我相信,没准我的一个小小的视觉提示,可以带来比纯文字更大的冲击力?
 
还有一个例子甚至都不是字符图,而是一个场景,韦伯上校和科学家伊恩·唐纳利担心路易斯的心理状态, 一起去找她,因为她不借任何参考图像或软件就实时翻译了一些七肢人语言。这时候观众得知了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也了解到沉浸在外星人的语言环境里,可能会重构我们的大脑思维。
 
那场戏的一页是这样的:



这种反常的写作方法(指上面剧本截图中的那个圈)不能经常使用,否则也就失去了效果。我后来就不再用图形来试图给剧本增色了——部分原因是,你越使用视觉辅助就越离不开它。我不得不大量重复那个PDF的过程。最后我只用了五到六个PNG格式的图像文件,有一阵子,我甚至可以随口说出那些图所在的确切页码。
 
将来在别的剧本中我还会这样吗?可能不会。人总是见机行事的,你建立起来的系统就是当前问题需要的系统,无论你设计出的工具是否还能派上别的用场。
 
5. 理智很重要,情感更重要。
本片改编过程中,从头到尾我花时间最多的,是解决故事在智力和政治层面上的那些设定问题。但是,故事主线是路易斯的个人情感历程,那条线贯穿全片,一旦别的东西影响到了它,整个故事就垮掉了。所以,任何其他场景的戏都可以牺牲——修改、拿掉或精简到只剩骨头。好在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和我一起找到了路易斯个人情感发展的最重要几步,而这成为了我们必须保卫的圣山。丹尼斯有视觉呈现的天分,他擅长用视觉形象诉诸情感来讲故事,同时也能结合角色面临的智力挑战,有时甚至在一句对白、一个画面中也能看到他融合理性和情感的能力,这才让电影鲜活起来,让我们能真正“感受”到故事——归根到底,姜峯楠故事最吸引我的,就是它带给我的感受,而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将这种感受传达给观众,与观众交流和分享。

海瑟尔回答Reddit网友提问的摘要:
“改编工作就像掉进了爱丽丝的兔子洞。我读了大量的非虚构作品,特别是涉及到语言学,或者费尔马定律的很多东西。”
“我还仔细看了克里斯多夫·诺兰早期的一部短片《跟随》(Following),我想看看使用非线性的叙事,究竟能传达多少东西。”
“路易斯的性格特征和思维的敏锐让我想起我妻子,我的剧本初稿有很大部分都是在她出外拍她自己的片子时写的。偶尔我会去探班,但在她离家那阵,写这个剧本变成了我思念她的方式。她本人实际上不知道这点。”
“丹尼斯逼我写的那段汉语普通话的台词可是费劲透了,我花了好几个星期来打磨才让他满意,结果那家伙就这么跑掉了,那场戏居然没有打字幕!我猜,他是想要表达语言的某种本质吧!我爱死丹尼斯了!不过他也的确是个狡猾的狐狸。”
 “关于外星语言,我很早就做了大量的草图设计,甚至在剧本中直接插入我的那些图形。我清楚地知道,我要讲的是一种非线性的书写系统,它具有环状的结构。后来几个懂点语言学的概念艺术家把我的草图拿去,发展出了一种真正的语言,大约有一百多个符号。真实太酷了。”
“电影的核心主题中,涉及到沟通的清晰与准确性问题,即人们不应该过依靠本能反应、造成误读。我花了很多时间咨询一位语言学家,后来在制作前期和拍摄期间,麦吉尔大学的杰西卡·库恩女士一直陪伴着我们(她是玛雅语言学家、加拿大句法学及原住民语言研究会主席)。这么说吧,路易斯的角色设定就是:她是美国著名语言与人类进化研究专家丹·埃弗雷特的学生。丹刚刚出版了《人类大脑的暗物质》一书。为了保留故事中的所有语言学细节,我跟制片方费了很多口舌,而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电影里呈现的各国政府应对外星人的方式,只是我们这边所看到的情形,不是一种准确、客观的描述,它是被我们军方和情报系统过滤过的,各有各的偏见。所以,如果大家看到电影里面有哪个外国力量被抹黑了(我们尽量减少这样的情形),那反映的也是美国方面误读了其它国家的意图,而不是在反映其它国家的内部决策。除此之外,我也要说,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英雄和反派。我不知道这方面的呈现是否在第一次看电影时就能发现,但我们剧本里面对其它各个降临点的内部斗争情形还是有大量描写的。”
 
作者:埃里克·海瑟尔
编译:西夏
转载自:八光分文化
原文链接:http://thetalkhouse.com/how-i-wrote-arrival/

 3 ) 因即是果,果即是因的语言体系

《降临》改编自美国当代华裔科幻作家特德·姜的短篇《你一生的故事》,是以语言学取胜的科幻小说,曾荣获1998年星云奖。科幻的首要前提就是要先使整个设定令人信服,电影同原著一样,着重构建了第三类接触的对话体系,这套体系在小说中着笔墨太多。在电影中,它几乎也占满篇幅,然而这一切加法都是服务于做了减法的母女线,给予观众对未来部分的遐想。 影片对于外星生物和其语言系统的描述有别于以往,它的形象符合小说中的描绘——“看上去就像七条交叉的肢支起的一个桶。呈中心对称状,任一条肢都可当作手臂或是腿。”;“它的肢没有明显的关节,解剖学者猜它们是由脊椎骨构成的。”;“每边都有眼睛,每个方向都可称为‘前方’”。——人类将之称之为“七肢桶”,它们的形象超越了很多电影对于外星生物的想象,像站立行走的七爪章鱼,和人类不同的是,它们没有深喉系统。尽管也能发声,但在七肢桶的体系中,文字是更有效、直接、迅速的“语言”。 女主人公露易丝在与七肢桶的语言接触中,逐渐发现其语言结构与人类截然不同,它们的语言能同时表现因果。语言和文字是两套系统——文字不像人类文字那样呈线性时间,而是平面上的水墨符号(小说中是这么描绘的:“弗莱普和拉斯普贝里会堆砌符号,形成一个大集合,这样来写一句句子,这样形式的书写让我想起原始的象形文字”),没有前后关系,可以任意阅读(思维方式也是没有前因后果,可以任意看到“过去”和“未来”,目的是为完成“过程”)。所以它们能随心所欲支配文字,不消用语言表达,更不受线性时间控制,而它们发表的信息量多少取决于文字的大小。因为在非线性时间中这一切都是平行的。而人类的思维和文字,是有因才有果,是由线性导致的。电影中,那些像水墨画的文字,加上讲求因果,颇具佛家禅意的轮回意境。 所以影片也是采用了这种独特的叙事结构,全片可以视作露易丝写给女儿汉娜的一封信,不过这封信是先讲果再究因,这也是该片故事结构的独到之处。编剧故意在电影伊始,就用极大的信息量和快速剪辑道出“你一生的故事”的结果,之后的正片才是起因,目的是为了完成“过程”。剧作上,故意模糊了起因与过程之间的界限,被打破的线性时间是编剧的伎俩,直到最后一刻,观众才明白首尾形成了一道环(汉娜'Hannah'的名字也是一道环)。其中埋藏的包袱、因果关系都安排在精确的情节点上,不像另一部讲述宿命论的海因莱因小说改编电影《前目的地\宿命》(Predestination)那样笨拙生硬的拼凑。 在露易丝研究七肢桶的语言体系时,编剧也在一步步铺陈她“学习”到了超越时间的语言,将未来的母女关系碎片化地渗透在她脑中。还没有意识到非线性叙事的观众,可能不会意识到这是未来,会认为这是回忆。露易丝预见了自己的未来,也遇见到女儿短暂的一生,她没有违抗命运试图改变未来,因为命运是不可阻挡的(片中,她也说过女儿是“不可阻挡的”)。因为,她所掌握的新语言,让她有了同七肢桶一样的思维方式,能同时看到“过去”和“未来”。既然知道了结局,还会去改变未来吗?完成“过程”才是目的。要知道,七肢桶来地球的目的也是为完成“过程”,它们看得比人类更加长远。露易丝改变尚将军看法的那场戏,同样是先遇见到结果(将军的解释和感谢),再透过结果去完成过程(用中文打那个电话)。 剧作上,对于未来(结果)做了留白的减法,因为一切都不用讲太透。作为观众,也完全可以通过“过程”去延展(想象)“起因”和“结果”,真正形成了一道环。 综上所述都是内在,影片外在对于语言系统和鸟蛋飞船的描绘也是引人入胜,那鬼魅的音乐更是推波助澜,甚至像是七肢桶语言的变奏。初登飞船时的引力戏,也打破了地平线构图,甚至还极好地运用了Dolly Zoom的变焦拍法,来表现内部空间的纵深透视和炫目。整个美术设定和气氛烘托极为出色,完美地将小说中的非线性文字(因为看小说感觉根本无法搬上银幕)用线性的影像表现了出来。

 4 ) 打开时间,生于虚无——你并没有读懂《降临》的悲伤

生来无可恋可无来生。

上一部让我看得起鸡皮疙瘩的电影还是《星际穿越》,然而那已经是两年前的事了。看了很多影评,语言学、费马原理让秋裤目不暇接,但几乎没有影评在真正讨论影片内核。作为一个语言专业学生和时空穿越的死粉,秋裤研究了两个深夜,初稿中也充斥着封闭类时曲线、诺维科夫自洽原则等等概念,但最终,秋裤觉得,这种从概念科普入手的影评是本末倒置,解读和理解一部影片内核才是最重要的。只希望,本文是对《降临》最好的解读。 快速导航 目录 1你需要知道的21件事 2作者和原著 特德·姜 《你一生的故事》短篇故事集 3正文前的推荐 4打开时间,生于虚无(阅片后建议从这里开始) 剧情解析 理论基石 生于虚无的意义 5你并没有读懂的悲伤 欢迎讨论和转载,转载请留ID,谢谢。 >>>>>>>你需要知道的21件事 ***本片改编自华裔科幻作家Ted Chiang1998年的短篇小说集《你一生的故事》(荣获当年星云奖和斯特金奖)。 *** 原著中外星人被叫做heptapods七肢桶,书中的七肢桶身体有着完美的平衡,用任何一支脚都可以单独站立,他们的眼睛遍布四周各个方向,和他们的飞船一样,没有前后之分。对于外星人的声音,影片也极力还原了那种“短促的,像溅水声似的声音”。 “外星人有七根长肢,从四方向中央辐辏,轴心处挂着一个圆桶,整个形体极度对称,七肢中任何一肢都可以起到腿到作用,同时任何一肢也都可以当作手臂。在我面前这一位用四只腿走动,另外不相连的三肢分别各自一侧蜷着。盖雷管它们叫“七肢桶”。”——《你一生的故事》 ***女主给女儿解释为什么给她起名叫Hannah时,女主说这是个“回文字”(parlindrome,回文,字幕“妈妈用心给你起的…”),即正着读倒着读都一样。这正映射了影片的主题,在非线性的时间线中,头既是尾,尾既是头,正如电影《前目的地》(蛇吞了自己的尾巴)。 ***笼子中的鸟是用来检测外星飞船中的空气是否安全。这个方法已经在采矿业使用了上百年,短语canary in a coal mine(矿井中的金丝雀,意义为“危险的预兆”)也出自此处。然而片中鸟除了这个用途之外,还被用来作为声音的参照物,因为这种鸟的叫声数据比较稳定。

***外星人heptapods(七肢桶,秋裤更喜欢叫他们七脚怪)的文字创意来自禅教的“禅圆”,表示“绝对的启迪,力量,雅逸,宇宙和虚空”。影片中外星人使用的水墨圆形符号语言的设计出自蒙特利尔艺术家Martine Bertrand之手,片中女主女儿Hannah的涂鸦则是这个艺术家的儿子的作品。

***导演丹尼斯和编剧海瑟尔真的创造了一套可以使用的“外星语言”,并编撰了一本“简符全书”,包含超过一百种可用的简写符号,而影片呈现了其中的七十一种。 ***原著中女主的女儿Hannah在25时因为一场事故死于山上。 ***导演丹尼斯和写作团队极力确保影片的科学性,并咨询了英国的著名科学家和Mathematica首席设计师Stephen Wolfram和他的儿子来保证片中出现的术语,图形和描述等的准确性。 ***影片原名为《你一生的故事》,但试映观众对这个名字不感冒,于是就有了《降临》。 ***设计外星人Abbott和Costello时剧组融合了来自章鱼,鲸鱼,大象以及蜘蛛等的灵感。导演丹尼斯希望外星人能怒刷存在感,让人感觉智慧并给人感觉是“遇到了巨大的水下怪兽”。他希望外星人接近人在离奇的梦中或者噩梦中的形象,后来他又(他喵事儿真多…)要求外星人的形象能够给人带来死神的暗示。

***女主露易丝Louise告诉韦伯Weber将军,kangroo(袋鼠)一词来自语言交流中的误会,kangroo其实是土著语“不知道”的意思。这真是个谣传,直到1970年代才被语言学家John B. Haviland揭穿。实际上,kangroo一词源自土著语gangurru,专指灰色的袋鼠。 ***本片是导演丹尼斯和作曲家Johann Johannsson的第三次合作,之前他们合作的作品为《囚徒》 2013和《边境杀手》2015,他们将在《银翼杀手2049》2017中再度牵手(sorry,联手)。 ***原著中,9个外星飞船降落在美国,全球则有112个。影片将数字减为12个并将飞船设计的更加神秘。 ***导演丹尼斯完成本片后接着就开始制作《银翼杀手2049》。 ***男主伊恩Ian叫两个前来沟通的七脚怪分别为Abbott和Costello的典故来自英国1952年的电视喜剧《The Abbott and Costello Show》(两傻双人秀)。剧中Abbott和Costello在交流中因为误解对方的问题费了不少口舌。

***导演丹尼斯同意指导《降临》时对编剧海瑟尔说“好吧,我们结婚了。” ***2015年6月份本片开始拍摄,男主扮演者Jeremy Renner(鹰眼)刚刚完成《美国队长3:内战》的镜头。

《美国队长3:内战》鹰眼和猩红女巫

***片中科学家准备靠近外星飞船时响起的警告声和《人类清除计划》系列中的警告声一模一样。 ***女主扮演者Amy Adams和Lois这个角色缘分不浅,她的真名中间名为Lou(代表Louis或者Louise)。她在《钢铁之躯》和《超人大战蝙蝠侠》中扮演了角色Lois,在本片中扮演了Louise。

《超人大战蝙蝠侠》剧照

***在最初的剧本中,外星人会给不同降落地的人类不同的“礼物”,比如给美国人超光速飞行技术,给中国生命补给的革新,秘鲁人学会了制造重力,日本人学会了用空气造水,英国人掌握制造隔离宇宙射线的外壳技术,沙特阿拉伯获得了天体坐标。但导演看了《星际穿越》之后告诉编剧要做修改,为的就是区别《星际穿越》。

***影片结尾男主Ian叫女儿Hannah为star stuff星尘,源自卡尔·萨根的作品《卡尔萨格的宇宙:个人游记》Carl Sagan’s Cosmos: A person voyage1980。他提到,“我们DNA中的氮,牙齿中的钙,血液中的铁,以及苹果派中的碳都是在坍塌的恒星中产生的。我们都是由星尘组成的。”卡尔萨根同样也有个关于和外星人交流的科幻故事被改编成电影,《超时空接触》1997,女星朱迪·福斯特主演。

卡尔·萨根,著名天文学家

超时空接触,朱迪·福斯特主演

(以上内容个人翻译整理自IMDb) >>>>>>>作者和原著 >>Ted Chiang特德·姜 Ted Chiang,特德·姜,1967年10月20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市斐逊镇,毕业于布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美国当代最优秀的华裔科幻作家。1990年发表处女座《巴比伦塔》一炮而红,斩获1990年星云奖最佳短篇小说奖,至今共发表作品八篇,且都是短片或中篇,尽管如此,他在美国科幻界却享有盛誉。八篇作品让他把雨果奖,星云奖,斯特金奖,坎贝尔奖收获囊中。

Ted Chiang

和传统的故事模式不同,特德·姜传承了科幻的叙事核心,《你一生的故事》更是如此,女主再无法回到原有的生活,而是积极的去面对。 “我认为科幻本质上是一种后工业革命时代的叙事。一些文学评论家总结说,那些传统的善恶之争的故事总是遵循这样的模式:世界很美好,邪恶入侵,英雄们奋战,最终击败邪恶,于是世界又重新变得美好了。如那些评论家所说,本质上这是一种保守的叙事,因为它总是倾向于让世界维持现状。这也是犯罪小说的常见模式——秩序首先被破坏,但最终恢复。 科幻小说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叙事:一开始是我们熟知的世界,接着新发明或者新技术带来了变化和混乱。在故事结尾,世界被永久的改变了,永远不会回到本来的样子。因此,这种故事模式是积极的,它暗含的信息并不是我们应该维持现状,而是改变不可避免。新发明或者新技术的影响——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都不可避免,我们必须去面对。” ——访谈Ted Chiang,2013

>>《你一生的故事》(Stories of your life and others)副标题:特德·姜科幻小说集 《你一生的故事》集结了特德·姜早期的七篇作品等:代表作《你一生的故事》,处女座《巴比伦塔》,《领悟》,《除以零》,《七十二个字母》,《人类科学之演变》,《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电影《降临》改编自其中的一篇《你一生的故事》,一个语言学家被外星语言改变了世界观,过去、现在、未来在她眼前同时展开。 有人用“震撼”来形容《你一生的故事》,也有人形容它“晦涩”。神作与否,你都能感受到Ted Chiang创作的母题:接受无可逆转的改变。

>>>>>>>正文前的推荐 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金狮奖提名,横扫140多项各大奖项,如果这些荣誉以及各大媒体的盛赞离你太远,那么网友、观众和朋友的高口碑不会欺骗你。诗意、平静又严肃的镜头让这部硬科幻电影带有一种特殊的艺术气质,神秘紧迫的配乐让你身临其境,而剧本和故事本身也足够引人入胜,开的脑洞也并不比《星际穿越》小。

如果你是影迷,《囚徒》和《边境杀手》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Denis Villeneuv就足够引起你的关注,加上女性艾米·亚当斯Amy Adams(《夜行动物》,《超人大战蝙蝠侠》,《美国骗局》,《闰年》,《朱莉与茱莉亚》),鹰眼小哥杰瑞米·雷纳Jeremy Renner(《复仇者联盟》,《拆弹部队》)和奥斯卡影帝福利斯特·惠特克Forest Whitaker(《野战排》,《爵士乐手》,《狙击电话亭》,《末代独裁》)更让本片不可错过。

《囚徒》工作照,左一狼叔休·杰克曼,中杰克·吉伦哈尔,右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

当然电影是个人化的消费,《降临》在你心中的位置是别人不得而知,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它至少不是靠小鲜肉或者情怀圈钱的烂片。


剧透分割线 为了保证您的观影体验,请看完再来,睡过来的不算! +++++++你还有机会+++++++ Spoiler Alert! >>>>>>>>>打开时间,生于虚无 >>>>>>>剧情解析 >>《降临》到底讲了个什么故事? 语言学家Louise是个和平主义者。12艘鹅卵形(影片中成为“贝壳”)的外星飞船突然降落地球,打破了她原有的生活以及整个世界。凭借出色的翻译才能,Louise被政府招募并认识了没有存在感的物理学家伊恩Ian,他们登陆飞船试图和外星人交(wai)流(jiao)。

和人类文字不同,七脚怪的圆形文字摆脱了发音的束缚,也没有前后因果的逻辑。在学习这种语言的同时Louise开始产生幻觉,她可以清楚的听到自己脑海中的画面。与此同时,她和中国,俄罗斯的专家几乎同时翻译出一句可能毁灭世界的外星语言:offer weapon,交出/提供武器(因为没有主语,可以理解为让人类提供武器,或者向人类提供武器,七脚怪的语言也是武器)。人类与七脚怪的外交陷入僵局,星球大战一触即发。 无畏的Louise只身再次进入飞船,向七脚怪诚心诚意的道歉并诚心诚意的发问。外星缺腿章鱼怪才道明来意,他们是来帮助人类的,而3000年后,他们将需要人类的帮助。帮助人类的办法,就是教会人类他们的语言。七脚怪的语言正是武器(礼物/技术/工具,送给人类的礼物),因为一旦真正掌握这种语言,就可以感知时间甚至打开时间。Louise已经掌握这种语言,原本线性的时空也形成回路,在她的世界里,未来和现在同时存在,她看到了自己的未来:Ian将会和她结合,他们的女儿叫Hannah,而Hannah会得不治之症而去世。她会告诉Ian女儿会死去的未来,Ian则承受不了这种打击离他而去。她将一个人承受着和女儿有着短暂幸福但痛苦的未来。

中国即将对飞船进行打击,Louise通过未来知道和商将军的一通电话就可以化解这一切。千钧一发之际,未来和现在完美的交织,人类避免了一场浩劫。而面对自己短暂美好的痛苦未来,她知道,自己早已做了决定。 夕阳下,她抱住Ian,那感觉就像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理论基石——沃尔夫假说 非线性外星圆形文字的奥义到底是神马鬼? Ian提到的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全称,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是七脚怪文字能力的基石。它的基本意思是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人不同的思维方式(这仍是个假说)。七脚怪的非线性禅圆文字说明了他们与人类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也因此,人类认知中没有起点没有终点的线性时间可以形成回路。在这个和禅圆一样的时间回路中,传统的时间观被颠覆,先后、因果的逻辑关系不再有意义,回路中的每一个事件都同时是另一个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也因此,七脚怪拥有超越人类的另一种感知——感知时间。 最有趣的事情也因此产生,《降临》最出彩的地方,也正是对这种颠覆的时间观的完美呈现。Louise掌握了禅圆文字,犹如打通了任督二脉,她开始拥有和七脚怪一样对非线性时间的感知。首先就是各种“梦境”和“幻觉”,这并不是梦境或幻觉,而是对感知时间的记忆。最初观众和Louise一样,不知道那个女孩是谁,甚至怀疑是她和前夫的孩子并脑补各种狗血剧情(哦,我知道了,她女儿死了,她受不了打击失忆了,其实Ian是他前夫,外星人是来给她做心理辅导的,好让她想起前夫,重回Ian的怀抱……厉害了坐我后面的小哥)。随着剧情的深入,Louise隐约的感到那些梦境是即将发生的未来。独自和七脚怪谈心后,Louise明白了打开时间的涵义。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在现在,而在未来,她努力去回忆未来,想起18个月后和商将军的会面。军嫂临终的一句话(虽然我们不知道这句话让商将军如何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做了怎样的思想斗争),让解除星际物种冲突这个事件形成完美的闭环。在18个月后和平的“未来”,商将军在Louise耳边轻语,Louise同时通过电波将那轻语传递给18个月前怒火中烧的商将军。18个月的过去和未来在此注定交织。战争不成就英雄,只会留下孤儿寡母(War does not make winner, only widows,如果是black widow的话浩克和Ian就欣喜若狂了,秒懂的Marvel粉give me five!),这句话是由商将军告诉的Louise,还是Louise告诉的商将军,在人类的线性世界里无从知晓(下文解释)。

此时,和诺兰在《星际穿越》用交叉剪辑放大招一样,影片闪回的次数越来越多,现实和未来不断的交织,Louise也仿佛在刹那间看清了自己的一生(准确的说是她女儿的一生),和Ian相爱,生下Hannah,告诉Ian女儿会得绝症而死,Ian离开,自己默默的承受着一切,经历着和丈夫的短暂甜蜜,和女儿的短暂幸福,经历着那终将失去亲人的痛苦,经历着夹杂着痛苦的幸福,和夹杂着幸福的痛苦。

>>>>>>> 打开时间,生于虚无 “战争不会成就英雄,只会留下孤儿寡母”到底是谁想起来的? 《降临》中的Louise通过感知时间,打开了自己一生中的许多时间闭环,在每一个看似没有因果前后的闭环中,都有一个使过去和未来首尾相接的交织点。 影片中我们可以找出几个闭环事件: Louise学会语言事件 Louise通过回想自己编写的教材和课程,看懂了满墙天书。

非零和博弈事件 未来的Louise通过回想现在,记起non-zero sum game并告诉女儿非零和博弈这个名词。

这些事件都“打开了时间”,但并没有让观众深切的感受到过去、现在和未来同时存在的意义,直到影片最后的高潮,对时间观的彻底颠覆,才将本片的奥义完美呈现。 夫人遗言事件 >>>>>>>>>产生于虚无的意义 商将军的军队剑拔弩张,Louise突然意识到打开时间的能力,她努力回想未来,18个月后商将军告诉她关于电话的事情,Louise拨通电话,但她不知道自己该说哪一句话。在未来通过商将军之口,Louise才讲出那句遗言,商将军才选择和平。这个事件中,过去的Louise对未来的Louise产生了影响,而未来的Louise也对过去的Louise产生了影响。影片中呈现的是,未来的商将军的耳语,让过去的Louise想起那句话。只有一方想起,这个事件才能完成,但两个人都在等待对方,过去的L回忆着未来的L回忆着过去的L回忆着未来的L……如果未来的L想不起那句话,过去的L也想不起那句话,很快,就会陷入一个无尽的漩涡,到底是谁想起的这句话?而漩涡的终点,正是禅圆的终极,虚无,产生于虚无的交织点。因为,既不是过去的Louise想起那句话,也不是未来的Louise想起那句话,而是她们同时从时间的两个方向向一个本不存在的点不可逆转的汇合。没有汇合,闭环就无法产生,时间就此湮灭,一刹间的结合,闭环形成,一个虚无的点就此产生,而它也因此不再虚无,时间同时再反向向两个方向产生意义。过去的L和未来的L,在时空的虚无中同时想起那句话,本不应该存在的过去、未来在虚无中有了意义。

这,才是《降临》最让人振奋人心的地方。你才能深刻的感知到因果关系的颠覆。并不是既是因又是果,而是本无因果,从虚无中产生因果。打开时间(open time),生于虚无。

>>>>>>>>>我预见了所有悲伤,但我依然愿意前往? Hannah:你并没有读懂她的悲伤 “ 我预见了所有悲伤,但我依然愿意前往”似乎成了最贴近影片的文艺抒情。宿命论,甚至自由意志也成为影片的关键词。但在七脚怪和Louise的世界里,这一切都将灰飞烟灭

片中“预知未来”的概念跟我们熟知的预知未来是不同的。产生于虚无的交织点创造出形成闭环的时间,过去、现在和未来同时存在,也因此,我们所认知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概念不复存在。简单的说,Louise此时此时所做的一切,决定着此后和此前的每时每刻。在她的世界里,不存在选择和宿命,每时每刻都是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每一秒,都是一生。

举个简单的例子,线性上:爱因斯坦打了牛顿一巴掌,两人因此分手。 但在七脚怪的非线性世界:爱因斯坦的巴掌决定了两人分手,两人的分手同时决定了爱因斯坦的那一巴掌。巴掌和分手两个事件,同时存在,互相决定。 Louise时刻在做着选择,她的未来,人类的未来依然充满未知,只是此时此刻做出每一个选择的她,都知道做出这些选择后的未来,而这些“未来”,以及“过去”,又随时随刻的决定着她正经历着的此时此刻。Hannah的出生决定着Hannah的死亡,而她的死亡同时决定着她的出生。人类熟知的宿命在Louise的世界不再有意义。她同时活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她的悲伤来自她的快乐,她的快乐也来自她的悲伤。

每次拥抱Hannah,她都经历着这世界上着最幸福的悲伤。

2017.1.22凌晨

女神的秋裤/青岛CGV

喜欢请点击有用,新年快乐

个人公众微信号:nvshendeqiuku(女神的秋裤)

我不是观影狂魔,也不是影评人,我只是一个用生命看电影的人

更多精彩推荐:

【咒】深度解析+你不知道的10件事

【瞬息全宇宙】深度解析——从虚无主义到存在主义

【新蝙蝠侠】彩蛋&解析+你不知道的20件事

全上帝视角看《信条》:尼尔才是男主最伟大的钳形攻势(完整时间线+核心问题解析)

【复仇者联盟3】每一秒都一眼万年:这是我人生最好的十年

读懂这些彩蛋才能读懂《头号玩家》

它,来自超级宇宙的死光(2017恐怖片最佳!)

加勒比海盗5——14年老粉给你带来所有彩蛋和深埋梗

攻壳机动队官方指定辅导手册

从人到神,诺兰用了40年

微信群“电影情报局”持续呼唤你,最新电影资讯、你不知道的幕后故事、猜图游戏,畅撩电影和人森,组团看电影,一起来。

继总局、阿斯加德分局、霍格沃兹分局、妈惹法克局、哥谭市分局,阿尔法宇宙分局之后,京海市分局成立了!

速速扫码入群,群二维码持续更新(2023年4月26日更新)!

请扫码入群,人数过多无法扫码入群的话,请加秋裤微信moviekit拉你入群。

人数多无法扫码的话,请加秋裤微信moviekit拉你入群。

务必记住进群暗号:“我们为什么跌倒?”

你可以错过爱你的人,但不要错过和你一样爱电影的人。

 5 ) 解读《降临》:在时间的长河里衔住自己的尾巴

看完《降临》,出来跟朋友讨论,他们有几个说没看懂,其实我最开始也有点云山雾绕。

电影前半段乃是非常标准的外星人空降地球的前奏,总有一种感觉这片里的“鹅卵石”眼看的就要如《独立日》那样发激光了。结果后半段超出想象,真的,在没有看过原著或者没有接受任何剧透的情况下,俺在观影过程中,预想了电影后半段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结果无一中标。而且,我相信,估计很少人能猜中电影的结尾竟然是这样,有句时髦话怎么说来着:我猜中了开头,却没有猜中结尾。

所以说这片才是今年脑洞最大的科幻电影,我很喜欢。

观影后经过仔细沉淀,逐渐将本片的内涵捋清,没看懂,不要紧,咱们将电影中涉及的理论以及概念搞掂,而且以尽量通俗的语言来通读电影,从浅显到深,说来就来。

第一件事:第一次接触,外星人都上门了!

先从最简单的开始,也就是“第一次接触原则”,指的是地球人与地外生命,两个从未见过面的种族或势力,通过双方偶遇或一方到访等方式相互了解到对方的存在。

PS,“第一次接触”与“第一类接触”

这是两码事,“第一类接触”是UFO术语,指的是“近距离目击不明飞行物”,以此类推,还有“第二类接触”到“第五类接触”(最初应该是“零类接触”,指远距离目击),“第五类接触”指人类可以跟外星人和平交流,《降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算是“第五类接触”。

说到“第一次接触”,想到了两部作品,《星际迷航》与《三体》,二者对第一次接触的理念是完全相反的。

《星际迷航》中的接触原则,就是在曲速文明之下,与地外生命应首先建立和平的关系,而不是在误会中发生冲突与战争。

虽然《星际迷航》系列伴随着不断的探索,与外星人一言不合即开战,但其结果就像《七龙珠》中的孙悟空一样:“你打不过我,咱俩可以成朋友,我打不过你,我回去修炼,直到打败你,咱俩还能成朋友。”于是,很多奇形怪状的外星人加入星际联邦,后者也不断壮大。

《三体》中的接触原则,就是著名的“黑暗森林法则”,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

黑暗森林其实是遵守宇宙质量守恒定律的,文明间的善意和恶意,放在科学领域中是不严谨的。这样的接触与善恶和道德无关。你认为的善举,对方不一定这样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向那里开枪试一试”,所以,技术等级较高的文明倾向于隐藏自己,暴露自己的文明会在接触中被消灭。

两部作品,代表了人类对地外接触的两种倾向,“曲速文明”是超级理想状态,而“黑暗森林”则是最坏的打算。

而《降临》中的接触原则,则是折中处理,因为电影所涉及到的,是很多作品在展现“第一次接触”中所没有考虑到的问题:

既然碰上了,如何交流?

第二件事:交流“以人为本”,外星人很郁闷

“为什么全宇宙都在说英语?”这大概是所有科幻电影中必须要回避的地方。原本这个梗是槽点,但无论是《星球大战》这样的太空歌剧,还是《超时空接触》这样的理论十足的硬科幻作品,都将其选择性的忽略。连《第九区》也是一样,不知怎么的,人类和地外生命就通用文化了,太多了,也就不算槽点了。毕竟科幻电影还是拍给地球人看得。

举个很搞笑的例子,真事。我一个朋友,出国去泰国旅行,在酒吧碰见一外国友人,全程交流的很兴奋,回来他跟我说,自己说得中国话,对方说得外国话,谁也听不懂对方,但谈得很“投机”,很开心,最后还合了影。然后我觉得这俩是神经病。

所以,在如上两类接触原则中,“曲速文明”是建立在可以交流的情况下,而且交流方式和思维模式都是“以人为本”,这是非常非常乌托邦的设定,全宇宙都围着地球转。而“黑暗森林”则是不考虑交流,杜绝了文化和思维模式不同的两个文明之间的种种可能性,直接灭之,简单粗暴。

而《降临》呢?重点则是在描述两个文明在相遇的时候,最基本的任务——交流。这个切入点大概是很多科幻电影都忽略的地方,比如很多描述火星科幻的电影,但很少有电影关注人类如何登陆火星(仅有《火星任务》《红色星球》等片描述了火星登陆)

交流,是两种文明,甚至两个种族见面时所必须解决的问题,《降临》中艾米·亚当斯用袋鼠Kangaroo命名的典故来解释,很明显。

这就是“以人文本”的典型,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哲学上这叫“先验论”,在这部电影里,其实就是从人类所认知的角度出发,首次面对一种未知文明,二话没说,将困扰人类文明的问题一股脑的抛给了外星人:

“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外加一个“你来这干什么?”

且不论外星人如何回答,这样的设定乃是所有科幻电影最为常见的设定,无论是表现多么久远的未来或多么先进的文明,所呈现的价值观都是立足当下的。

也就是说,都是建立在当下思维方式和世界观体验上,比如《回到未来2》中2015年,还是个FC游戏《荒野枪手》流行的世界,全程没有任何手机或者互联网,这就是过去拍未来的典型,受限于当时认知水平和思维模式,也就是世界观。我们现在也是一样,如今拍未来,地球是什么鸟样子,也是建立在现实世界观之下。

这样一来,当然会出现“鸡同鸭讲”的情况,不仅仅是语言系统的问题,更是思维和文化的差异。比如片中“Offer Weapon”的误解,在外星人的世界观里,根本没有“武器”的概念,它们来提供的是自己的语言, 目的是“Help Humannity, because they need help from humannity in the future.”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误解,是因为用到了一个假说——“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即“语言相对论”。

第三件事:你们原来是这样的外星人

电影用了一种很特殊的方式,在不超越当下世界观认知的情况下,以人类的角度来描绘一种外星生物,片中翻译为“七爪兽”,外形比较奇葩,除了如八爪鱼一般的肢体,上半身让人想起了《蓝宝石之谜》中亚特兰蒂斯人盔甲,跟个纺锤一样,这样特殊的形态,先留个扣儿,咱随后还有用处。

但《降临》,出发点在于人类,但电影所提供的外星人交流方式确实要超脱于人类目前认知, 恰恰如此,这就是《降临》的出彩之处,也是俺最喜欢的地方。对于七爪兽,电影根据原著中的设定,很大胆的超脱了“人类思维”的模式,创立了一种非线性的思维的生物,它们的非线性思维,体现在了他们的“语言”上。

这就是《降临》中用到“沃尔夫假说”的地方。

“假说”认为,是关于语言、文化和思维三者关系的重要理论,即在不同文化下,不同语言所具有的结构、意义和使用等方面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使用者的思维方式。

PS,终究是“假说”,肯定也有不成立的地方,比如聋哑人怎么办?但电影中既然将这件事作为故事前提来描述,那么就顺着往下说呗。

简单而言,语言的差异不在于声音和符号,而在于世界观本身。

举个例子,我们说,“昨天、今天、明天”是我们所处的三维空间中特定概念,是基于我们对目前世界的认知而产生。但对于来自五维空间的生物来说,就不会存在如上概念,过去、未来对于它们来说,也许只是前面、后面的理解。

七爪兽不一定是五维空间的生物,但确定的是它们是一种“非线性生物”。在它们的世界观里,没有时间的概念,没有过去、未来,只有目的地。这里的“目的地”,可以任意方向。

看它们的纺锤造型,非常明显,朝哪个方向都可以行走,任何方向都可以是“目的地”,它们的任意六只爪永远对称,多出来的一只爪,用来喷雾。《降临》这样设定这种生物,绝对是有意为之。

七爪兽的语言,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或者它们不屑于说话,只是画个圈,还有一系列符号在一个圆上的随意排布。结合“假说”,这是它们在七爪兽所处的世界观体现。

第四件事 画个圈圈诅咒你,目的地在哪

由于我们人类是三维空间中的生物,时间流逝代表了过去未来,在此基础上,有了哲学上的“因果关系”,先因后果。

而七爪兽,没有这种关系,它们只有目的,因就是果,现在将自己的“语言”提供给人类,3000年后可以帮助自己,这是它们的目的。但对于这种超脱于时间的生物来说,这种行为就像我们在解一道数学题,做不出结果,发现前面有个小数点忘了点,返回头加上,题目自然解出答案了。

这回要说道女主角亚当斯,她在与外星人建立“交流”时,同时也逐渐掌握了他们的“语言”,根据“语言相对论”,这样以来女主逐渐体验到七爪兽的世界观概念,时间对于女主来说,就是一个前后目的的存在。

所以,《降临》中出现了大量电影中常用的手法“闪回”,但是其实是“闪未来”。片中女主脑海中所有片段,都是未来,包括她的孩子,她的老公鹰眼“离去”,整个一个灰暗的未来,所有的美好,最终都消逝在时间的长河中。

电影的叙事,首尾相连,环形叙事。

当然更重要的是,她通过未来制止了中国将军,而是很有意思,是先看到了结果,再有了行动。这并不是预知未来的行为,而是在七爪兽的“非线性世界观”里,提前跑到了终点,了解了起因。

这正是环形思维的特征,可以这样说,因为她向将军说出了关键信息,使得将军最终下令阻止开炮。也可以说,因为将军在未来给她透露了她将要说的话,所以才让女主完成了阻止行为。

这两种说法都可以成立,因为此时在女主角的世界观里,没有因果关系,只有目的。她的目的就是要阻止中国开炮。

然而整部电影也是环形叙事,开场那一部分的家庭“记忆”,是女主角未来所要经历的事情,这个设定,在了解电影内涵之后,要挑大指称赞的。

第五件事:为什么中国人这么猛

电影中,中国险些将外星友人轰跑,为什么这么设定。由于没有看过原著,不知道原著是不是这样描述,但可以猜想到有如下趋势。

其一,作为西方电影,鼓吹“威胁论”的自然水到渠成。

其二,还是应用到“语言行为”理论,也属于“语言相对论”的范畴,因为诸如片中那些状况,肯定每个遭遇外星人上门的国家都有语言学家进行研究交流方式。这样就产生了语言根据当地文化所带来的差异。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由于汉语没有“虚拟语气”这种语法形式,那么说汉语的人的反事实引推理能力也必定弱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电影里中国的动机大致源于此。

但实际情况呢,经过中国语言学家的测试,说汉语的人运用反事实推理的能力要大大超过说英语的人。

无论怎样,作为一部英语电影,其主要在专注于“语言与文化,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差异。

第六件事:外星人去哪了

结尾,目的完成之后,外星人如烟一般蒸发了。丫去哪了?自曝了吗?

这里,依然要从七爪兽文字上入手,环形文字,像什么?答案是“衔尾蛇”。

衔尾蛇,是一个自古代流传至今的符号,大致形象为一条蛇(或龙)正在吞食自己的尾巴,结果形成出一个圆环。这个符号一直都有很多不同的象征意义,而当中最为人接受的是“无限大”、“循环”等意义。也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是人类的心理特征。也是基督教中的“循环定律”。

衔尾蛇的形象,大蛇需要吃掉尾巴才能生存,而它自己的尾巴又为它带来无限的粮食,这是另一种永恒更生的循环模式。代表了宇宙的无穷。

七爪兽的目的完成,它们就像衔尾蛇,帮助了人类,自己才能生存,但同时以自我消亡为代价。“自我摧毁”的同时“转化为循环”,就像凤凰涅槃一样,它在自我焚灭的过程中自我繁衍(或理解为“重生”),正是无限循环概念的一种表现。

最后:时间长河的哀伤?

结尾比较悲凉,因为女主角还要沿着已知的未来继续生活,最终丈夫离去,女儿夭亡。这位的生活无比黯淡。

但真是这样吗?不要忘了,此时电影中,女主已经掌握了环形语言,她的世界观中,没有因果只有目的。当她知道自己未来的结果时,明知结局仍要前行的旅程,但她会不会改变自己的起因呢,回到人生这道数学题的开始,点上那缺失的小数点?电影并没有点透最后的结局究竟如何,也超出了电影所要表达主题的范畴。但如结尾那深情的对视,我相信,还是留有一线希望的。

 6 ) 无语之途 | 原著粉的一滴眼泪

(预警:之前的日志搬过来的,有一些私货内容。)

上个周末,熊吉和我去看《奇异博士》。当影片最后,博士从港岛街头飞升至黑暗维度,与大Boss展开决战之时,他终于睡眼朦胧地问道,为什么黑暗维度里都是neuron?

大概因为博士是神经科学家?

呕,被你骗了。还以为是真neuroscientist呢,结果是神棍邪教。在格林威治村工作的真·神经科学家愤愤不平,头发揉得乱糟糟的,跟影片里有着豪车名表,意气风发的博士毫无相似之处。

这个是有点神棍......我讪讪道,一起去看《降临》吧?特德姜的小说改编,我给你看过的那篇......

不去不去,我要回去写paper!

于是我只得自己去。原著小说《你一生的故事》是我最喜欢的科幻短篇之一。在阿西莫夫和阿瑟克拉克的黄金时代逝去之后,特德姜的作品以一种精巧纤细的架构,探讨着一些与人类自我无关的,深邃优美的问题。

然而我再一次失望了,但是也无可奈何。导演花了大力气来渲染与外星生命第一次接触的异质感,亲情的段落也让人动容。面对外星力量,各国竞争的段落隐约有铁幕理论的影子,但是小说本身最打动人心的内容,却在裁剪中被无声地舍弃了。

这是一部讲述语言学与人类心灵的电影吗?大多数人可能会这么认为,毕竟,观众是跟着作为主角的语言学女教授与外星生命相遇。在电影里,女主角发现的,外星人的语言特征成为了破解一切谜题的关键。

但是在小说里并非如此。那个花瓶样的物理学家,指出的几何光学中的费马原理,以及拓展出的物理学中各分支通用的变分原理,才是整部作品的基石所在。外星人的语言,只是变分原理的一个简单应用。而从变分原理可以引申出的,线性时间箭头在物理定律中的不必要性,经过文学性的包装后,构成了整部作品的叙述方式。

而在电影里,物理学家和物理学一样,不过是一盘通俗易懂的影视大餐上的小小点缀。作为核心的现实理论甚至没有被提及,观众们只是惊叹于想象中的奇观,却忽视了,小说所描述的,正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某种真实图景。

自哥白尼推翻地心说,历经五百年,绝对空间的概念才在普通人的心中渐渐破除。而自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我们并不知道,要经历多久,那条一成不变的时间之河,才能在每个人的心中,被重新考量。

《你一生的故事》则在叩问这个问题。她的美感也正在于此。在我看来,凭空想象的奇观,披着科幻外衣的爱恨情仇,并不是一部优秀的科幻小说的终极目的。最伟大的惊异感,永远都来自于,这个世界中我们无法理解,却又无比真实的那一面。

虽然,通往那一面的道路,长满了荆棘。

当我回到家,向熊吉抱怨时,他抽出本科时期的《代数学引论》。好好学学这个,比看那些电影强多了。

哼,我也是学过《简明线性代数》的!我不甘示弱,也抽出薄薄的一本。

你那都是奇技淫巧。需要理解一下世界的本质。熊吉不屑一顾。没学过抽象代数的人其实跟小猴子差不多,也就是会开开小汽车什么的......

切,你这么说,这世界上99.99......%的人都是猴子啦!我气不过辩解道,心里却隐隐约约地知道,他说的,都是真的。

学《简明线性代数》的那一年我大一。有一天,讲座通知说,晚上编写教材的老师会来讲两个小时的李代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选听。

那时候我们不过刚刚学到矩阵运算,同晚又有著名情歌王子来学校开演唱会,很是纠结了一阵,最后,还是去了那个昏暗的老教室。

那大概是我在本科阶段印象最深的一节课。

清癯的老爷爷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简单的定义,就连幼儿园的小朋友也完全能理解。

然而在之后的两个小时中,推演与变换就像枝叶一般绵密地生长,每一步都简洁优美,每一步也极其自然,甚至令人有一种感觉,这些枝叶本来就是长在那里的,我们所做的,不过是揭开覆盖其上的薄纱。

两个小时后,我看着黑板上的最终结果,说不出话来。从最简单的定义开始,构造出的,是复杂抽象,却又无比精巧的代数结构与理论,可以应用至现代最前沿的数理领域。

那是我第一次深刻地体会到人类心智所能拥有的力量,也是第一次,感受到世界那一面摄人心魄的美丽。

就像电影里的小女孩有着物理学家的父亲,语言学家的母亲,人们,也是世界这两面结合而诞生的孩童。

然而父亲与母亲在某一时刻分道扬镳。在今天的大众媒体中,父亲的形象模糊,变形,寂寂无声。被父亲养育的一小群孩子踽踽独行,更多的孩子,则跟着母亲,观察着人世的变幻与内心的纠缠,不再关心父亲的意义,也不再听得懂来自那一面的,另一种描述世界的语言。

假如萨丕尔-沃尔夫假设成立,那么,在所有道路的尽头,我们并不确信,是否一切终将相遇。

而我们已经踏上了这无语之途。

 7 ) 这片的最大问题,就是太人类了。

友情提醒,我希望各位读过原著的观众,不要带着外星视角去看这部电影。

这片是直到预告出来我才知道自己很喜欢的短篇科幻被改编成了电影,所以就一直非常期待着上映,特德姜的那本《你一生的故事》短篇集不算我特别偏爱的科幻集,但是与书同名的短篇可以列入我最喜欢的科幻作品的前五。

我之所以非常喜欢原著,是因为作为一个相当喜爱文字,对于文字的认知比图画更强烈的人,其中表现两个完全不同的文明最初交流时的那种懵懂颤栗的方式相当打动我,而且基本上小说也是围绕着两个文明开始接触慢慢了解的故事,即使可能也有关于女主自己的故事,但读过之后的震撼还是来自于文明交流本身,会产生一种跳出自己认知局限的角度以观察所熟知的世界,就好像‘七肢桶’书写方式一样,仿佛突然拥有了一副上帝视角。

于是我也是抱着这样的心情去观看电影,结果发现和自己预期的不太相同,如果说原著本身是一部包裹着人生故事的科幻文化小说,那么电影则是一部包裹着科幻外衣的人生伦理电影。

为了不剧透我就不多评价剧情了,可以理解,作为短篇改编的电影,原著要撑起一百二十分钟确实不太够,所以剧本还是做了大量的修改,差不多后半段的内容就已经是完全脱离原著本身了,即使是比较接近的前半段,电影为了让前后关联也修改了不少内容,而且小说本身是以文字交流为主体的,所以要用电影画面表现出来确实很难,在电影里没有办法呈现原著里对于‘语言A’或‘语言B’的表达方式,也很难表达原著中很清楚的说明了‘七肢桶’的口语语言和书写语言两套系统的不同,在电影里的声音就基本上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果,虽然书写文字呈现出来的模样和我阅读时想象的差不多,然而男主用来解释‘七肢桶’们思考方式的费尔马定律就没有小说中表现得那么直观了,另外还有‘七肢桶’们对于物理数学的不同理解以及他们对自己世界的描述和世界观的背道而驰,在电影里都没有过多的体现,作为一个想看科幻片的读者来说,觉得有些失望。

当然,虽然和预期的不太相同,但是单纯从电影本身来说,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如果不是因为我对原著的偏爱和期待值太高的话,我可以打4颗星以上,因为首先它是一部很完整的电影,从逻辑到情节的表现方式都很出色,演员们的表演也都精彩,但是对于我的期待值我只能给3星到3星半,因为这部片子的最大问题在于,实在是太人类了。

原著之所以出色,是因为站在了一个中立的立场,即使包含了女主自己的故事,但是它最重要的是呈现了一种不偏不倚的态度,作为人类也好作为外星人也好,作者和读者都只是一个观察者,是为了观察两种文明接触时友好的陌生的不知所措小心翼翼的试探,而不是像影片里表现的那样,以女主的视角为出发点,慢慢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将故事展开,甚至还包括了国际关系和政治斗争,我觉得这完全违背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或者说初衷之一,也许其他人会觉得这还是一个讲诉选择的故事,毕竟女主有了不一样的能力,所以当你能看到未来的时候,是否还会选择以本来所安排的方式将生活进行下去等等,这里就不争论这个问题了),正是因为角度的选择所以就完全打破了原著故事的平衡,导致观众没有办法通过‘七肢桶’的方式来思考整个问题,包括他们的语言交流和文字书写(他们的书写就是在一开始要表达一句话的时候就想好要在这个句子里用什么样的词,所以是平面圆形的表达出来,而不像人类书写顺序是直线的,这里我觉得也是对女主能力和人类对于时间理解的一个对应),所以直到最后观众还是以人类的线性思维来看待整个故事的发展,至少对我来说,这就失去了我当初读到这篇小说时的震撼和意外,总的来说,我就是看了一部科幻版的《生命之树》而已。

所以如果有兴趣去看这部片子的观众,我觉得还是不要读原著比较好一些,否则难免会因为带着外星的视角(???)而抱有过高的期待。而这样的期待,非常抱歉,又正是因为我是一个人类。

 短评

商将军竟然能听懂女主说的中文,商将军才是了不起的语言奇才!

5分钟前
  • 志大无胸
  • 还行

不是最好的科幻片,但是最好的科幻文艺片。维伦纽瓦不管接手什么题材,总能不动声色的把它变成自己的风格。因为没读过原著,反而get到了那种一眼望穿时间长河的悲哀。PS如果这片是太空神棍片,那“星际穿越”岂不是...

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实名反驳最赞说是比较失败的改编,毫无疑问这绝对是今年最好看的科幻片

9分钟前
  • 小雀斑饲养员
  • 力荐

原著的核心还是保留了,拍得唯美忧伤。还是想吐槽中国部分,艾米亚当斯那句中文到底是什么鬼?

12分钟前
  • 唐小万
  • 推荐

维伦纽瓦就是这么克制,深沉而内敛,观感就像小时候我们好奇地进入一个未知山洞一般,头尾形成闭合的环。整个故事里,科幻只是外壳,母女情感才是真正的哲学的内核。导演刚开始就简洁的铺陈出情感楔子,然后直接进入故事,干脆,打破时间线,并留下想象空间。4

16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特德-姜的这部小说并不适合被视觉化,但目前的处理确实深得原作的意境。外星人的语言犹如东方水墨的闲笔,如雾如烟,瞬间呈现一切意义旋即消散。它讲述了沟通与隔绝,我们都被困在某一种自以为是的文明和偏见之中,它呼吁沟通和交流,它拆解了时间。与其说它是科幻,不如说它更像哲学。

17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外星人教你书法 美国人教你说中文

21分钟前
  • Okami_Bear
  • 力荐

在人性这个古老的命题上,它讲的依旧是“如果”的问题,如果你能预见未来所有的悲伤,你会怎么做?你会如何去面对,如何选择生活?有些人会逃避,有些人更加珍惜当下的点点滴滴,很有哲学意味。这只是电影要讲的一部分,关于语言和沟通的缺点同样引人深思,导演的反类型处理更加的高明且作者化。

2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比小说更神棍,文艺版克苏鲁。外星人:我们来打... 中国人:打麻将啦!美国人:打仗啦!Louise:打字?外星人:打...打个招呼。美国人这次从中国人和毛子手里救下地球,表示维护世界和平还要靠我。

28分钟前
  • Zipporah
  • 还行

开头5分钟就瞬间入戏,情绪渲染太到位了,以至于飞船降临、语言沟通都略显沉闷,好在最后又把开头的情绪推到顶点……切入点极小,而主题极大,绝对不是今年的《星际穿越》《地心引力》或《火星救援》,更像《生命之树》。如果你已知故事的开头和结局,还会享受其中的过程吗?生活是个周而复始的命题。

33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氛围不错,音乐也不错,很小的一个科幻片,明知结局仍要前行的旅程。

3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Hannah,你知道吗,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39分钟前
  • 筷喜旺
  • 力荐

“大豆价格将第三个月继续下跌。”

42分钟前
  • 猪大腿
  • 力荐

拥有预知未来的能力,究竟是礼物还是诅咒。掌握看透生死的本领,到底是福音还是灾祸。人类如婴孩腔体似子宫,慕光而行习得他族之语,泼墨般的圆承载着复杂信息,回环非线性的时间又曾在哪个节点,碰撞出新生。你从睡梦中醒来,读懂了异星的谶语,悟到了爱人的离开。你的一生看得到终点,却走不出时间。

45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我特么就想知道那句中文是什么

46分钟前
  • 不问七年
  • 还行

3.5 一开始挺玄的,结果格局越来越小,看完想想这都算不上啥科幻片了,其实是个被问过很多遍的问题“假如明知未来会由幸福走向黑暗,你还会不会选择同一条路”这样一个本质小清新… 跟外星人尝试沟通这大设定并不新鲜,而且故事讲着讲着真有点神棍了,还好整体氛围还算真诚吧

47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娓娓道来的一部科幻片,Amy那段中文真的不考虑配个字幕么。。。

49分钟前
  • 克劳迪卡佛
  • 推荐

感触最深的是这一句话.我们的语言跟我们的文化一样混乱。

54分钟前
  • 力荐

好莱坞主导话语权时代,外星人开口便是英语,这部以纯语言学角度切入,探讨不同物种和个体间的情感关系,以及线性时间和自由意志的悖论,岁月流逝不枉此生。全片基调神秘唯美舒缓忧伤,将抽象情感以梦幻般具象视觉符号表达。开幕至今看的五部居然都涉及中国,且都作为强权他者形象被提及,科幻更如此。

58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2016年,是四川人的胜利之年:1.川普当上美国总统,向全美国推广四川式普通话,2.年度大片《降临》里,外星人来袭,中国官方的第一反应是邀请他们玩四川国粹:打麻将。四川,全宇宙的中心。

1小时前
  • 囧之女神daisy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