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少年

剧情片韩国1992

主演:张德秀,李明淑,金敏贞

导演:赵金奂

 剧照

青蛙少年 剧照 NO.1青蛙少年 剧照 NO.2青蛙少年 剧照 NO.3青蛙少年 剧照 NO.4青蛙少年 剧照 NO.5青蛙少年 剧照 NO.6青蛙少年 剧照 NO.13青蛙少年 剧照 NO.14青蛙少年 剧照 NO.15青蛙少年 剧照 NO.16青蛙少年 剧照 NO.17青蛙少年 剧照 NO.18青蛙少年 剧照 NO.19青蛙少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57

详细剧情

  这是当时韩国根据真实的案件改编的电影,即大邱青蛙少年失踪案。  1991年5名小学生去抓青蛙时失踪,2002年9月才发现他们的遗体的事件。1991年3月26日,因为地方议会的议员选举30年来第一次举行,全市放假一天 ,最后一个目击证人说在卧龙山附近见过孩子们,但到处都找不到他们。2002年失踪少年的遗骨却在卧龙山被发现,死亡原因确定是他杀,但目前为止并未抓到犯人。韩国杀人案的诉讼时效为15年,在2006年3月25日就到期,即使抓到犯人也无法惩处。  此片上映之时,还是不知道孩子具体被杀还是失踪的情况。因此很多地方是根据猜测想象出来的。2011年,新片《孩子们》上映,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本案,剧情上更为有力,值得推荐。

 长篇影评

 1 ) 避开魔兽

第一次听见“青蛙少年失踪事件”是在韩剧《信号》里,当然,作为影视作品的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会有很大的改编成分,《孩子们》亦然。

在电影里,没有展示新闻里提到的诡异的叠罗汉发现现场,也没有提到那个在发现尸体当天的神秘匿名电话,甚至孩子们当天去捉的也不是青蛙,而是娃娃鱼。虽然整个案件,从孩子们失踪到尸体被发现了长达11年,在2006年,本案的诉讼时效就已经过期,也就是说,从那之后即便是抓到了凶手,从法律层面来讲,他也不会因为五个少年的死被绳之以法。如今,诉讼时效过期已经又过了十三年。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个案子已经算是尘埃落定,这就是民间追索的全部意义。

那个当年办过京畿道杀人案件的警察据说在退休之后还依然关注着那个案子,世界上所有的人可能都把这几个少年的死遗忘了,但是父母却永远不会,经手人也很难放下,这就是为什么警察大叔说他确定了这个凶手,但是他的理智让他放他走了。可是,真的将他绳之以法,代价是另一场犯罪。在法律和正义的盲区,人们到底该怎么寻找真相。在我看来,影片谈论的更多的是这个空间,以及通过这个事件展示的人性之复杂。

最大的矛盾是,什么事儿更重要对于每个人定义的不同。人人都更关注自己的事情,生死是大事,如果这生死是别人的,那同样是小事。警察着急去投票害怕被上司责备于是在案发第一时间并没有出动寻找,在发现尸体的山上,为了不被舆论影响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另一名警察草率地下了“被冻死”的结论,这就像《杀人回忆》中警察通过动用武力屈打成招,在他们看来这就是“工作”,而对于他们而言更重要的是回家,做饭吃饭照顾孩子。你也不能简单地定义这些人是道德感缺失,没有同情心,毕竟,感同身受实难做到。警察们看惯了太多的生生死死,他们关心的不是家长们的悲痛、孩子们无辜去世,更关心自己会不会因为这件事生活受到什么影响。这个案子可能没有那么神秘,但是如果没有电执念依然会难以破案。很多悬案其实并不悬,悬在当年的技术受限,也悬在办案人、经手人的疏忽大意,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同样地,电视人关心的是收视率,至于自己拍摄的感动他人的画面是怎么来的,有没有人因此受到伤害不是他们关心的,而片中黄教授关心的是怎么能不能通过这件事造成轰动效应,一朝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说,大家去破案,都是出于自己的目的,只有父母,才是这个事件中真正关心生命的人,但是他们能力有限,无法通过自己的能力破案找到孩子。于是,家长们对媒体和教授就有些微妙了,他们想通过媒体获得关注,通过撒谎继续获得警方的支持找下去,看起来都是为了一件事,但是实则每个人的关注点都不同。

片中的高潮是姜pd和黄教授怀疑是某位家长谋杀了孩子们并且埋尸家中,从这个乌龙事件之后,姜pd有了实质的转变,当然,也因为他做了父亲之后通过和自己孩子的互动中,多少能感受到父母失去孩子的痛苦。这个事情看起来是全面的负面意义,已经饱受伤害的家长还被污蔑,但是并非如此,当法律的诉讼时效已过,没有任何制约可以严惩这个凶手的时候,持续关注是一种方式。任何在镁光灯下拍到播出去被看到,对于找到孩子找到凶手这件事来说,都是机会。

与《杀人回忆》一样,未解之谜片中预设了一个凶手,但是我们知道事实上肯定不是如此。尽管警察和姜PD都认定了屠宰男是凶手,但是这只是电影的剧情,并不是真实案件的真相。

或许有天这个案子会真相大白,或许我们永远都无法知道答案。

当回身在去看《孩子们》的时候,唯一能发出的感慨就是,保护好你的孩子,他们很脆弱。在明亮的日光之下,依然有野兽潜伏,我们或许认不出他们的真面目,但是上帝还是给了他们生存的权利。

如果做不到和恶龙缠斗,最好的办法就是尽你最大的能力,避开它们。

 2 ) 导演不是奉俊昊,主演亦不是宋蜀黍!!

因为也是根据真实案件改编,同样是未破的案件,所以看到很多人习惯将此片与“杀人回忆”对比~~结果,“杀人回忆”胜!!但,有这个必要吗??
看片子之前特意看了下导演和主演,既不是奉俊昊亦不是宋蜀黍。每个导演自然有其个人风格。奉俊昊式的剥茧抽丝固然很吊胃口,但总不能每个拍悬疑片都拍成奉俊昊吧~~~
而且,两个案件的背景也有着极大的不同~~所以,仅从这个影片来看,不做对比,不以“杀人回忆”为标准,倒是部很不错的影片的~~
┉┉ ∞ ∞ ┉┉分割线┉┉ ∞ ∞ ┉┉┉
看片子之前恰好看到几个朋友在校内分享的一个帖子:一个老奶奶,每日在地铁一号线分发寻找其孙女的传单~~应该与片子中的场景一样吧~~不过,片子中还有zf竭力寻找,军队的力量、媒体的力量、甚至连香烟上也有寻找孩子的广告。天朝最不缺的便是人了,前段时间说的拐卖儿童的事儿,不知有多少5个少年了~~
┉┉ ∞ ∞ ┉┉分割线┉┉ ∞ ∞ ┉┉┉
韩片这几年似乎都讲述的都是现代故事。不若天朝的电影,算是集体穿越了,掉入古代就出不来了。毕竟我们有更为悠久的历史嘛!而且布景来看,韩片除了几部时尚剧是在江南、明洞一类地方,多是以农村为背景了。细想一番,泡菜国果然太小,不若天朝大片,天南海北的取景,那背景和80年代风景挂历似的艳丽。


最后啰嗦一下,这海报肿么弄得和鬼片似的!!!豆娘换张海报吧!!

 3 ) 了解三大未解悬案的入门电影

之前看到有关韩国三大未解悬案的文章,兴之所至就想着去看下由这三个案子改编的电影。《孩子们》算是其中的一个,主要讲述了5个孩子离奇失踪后对家庭和社会产生的影响。故事肯定是精彩的,毕竟作为三大未解悬案之一,案件的深度和影响力都有。5个孩子突然集体失踪,政府出动30万警力进行搜查却没有丝毫结果,群众从最初的同情到后来的麻木,渐渐至于遗忘,最后记得的只有孩子的父母。父母为了让警察一直保持对此案件的关注,撒谎骗警察也是可以理解的;记者和教授出于爱慕虚荣的目的,无视一些不利于自己结论的证据而做出片面的骇人听闻的推论也算是人性的阴暗面,能够理解却不会同情。

可是导演或者编剧先是让大家跟着黄教授的推论,怀疑是钟浩的父亲杀了孩子们。当大家终于入戏开始觉得钟浩的父亲很可疑之后又告诉大家钟浩的父亲其实是无辜的是很可怜的。大哥,不带这样的,白白付出感情和脑力推理是会产生心理阴影的好嘛?特别是当我们带了有色眼镜看人之后很难再恢复对一个人的信任和同情的,好嘛?就算后来知道了钟浩的爸爸是无辜的,就算后面可怜到都得了癌症了还在诉说自己对孩子的思念也无法激起我的丝毫同情心好嘛。个人感觉这是本片最大的败笔,也是最让人出戏的地方,而且结尾姜至胜的个人英雄主义也无法让我对他改观多少。幸好后面利用了大家对于孩子们的同情心,由母亲的口说出“一想到孩子生前受了那么多苦”这句催泪弹,多多少少又把出戏的观众拉回来了。

不完美却可以当做了解三大未解悬案的影片,如果你感兴趣的话,也推荐大家看下。

 4 ) 迷失的精英

华城连环杀人案、李炯浩被诱拐、青蛙少年失踪事件统称“韩国三大未解悬案”,《杀人回忆》(2003)、《那家伙的声音》(2007)根据前两个案子改编,2011年2月,《孩子们》完成三大悬案的最后一击,横扫韩国票房。

1991年3月26日,大邱5名抓火蜥蜴的少年失踪(媒体把火蜥蜴误报为青蛙,青蛙少年因此得名),青瓦台动员30万大军进行地毯式搜索,相关报道、传单、悬赏铺天盖地。在15年诉讼时效早已逾期的今天,案件仍未侦破。梳理这样一件令人备感无奈、无力的奇案,写实路线近乎当然选择,《孩子们》另辟蹊径,用失踪少年引出探案精英的“迷失”,在犯罪片里独树一帜。

黄教授向学生们介绍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的理论,引用了一个著名的案例:1954年9月美国一个末日教派向信徒传达上帝的旨意:1955年12月25日洪水将摧毁世界,飞碟会来拯救他们。预言破产后,变卖家产、损失惨重、认知失调的信徒不仅没有幡然醒悟,反倒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接受了一个新的预言:他们的奉献和虔诚感天动地,使得上帝改变了计划。

所谓认知失调,是指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的认知成分相互矛盾。科学家惊讶地发现,与信仰相矛盾的事实会进一步巩固狂热分子的信仰。万傻不离其宗,为缓解认知失调(世界末日没有到来,也没有飞碟)带来的紧张、挫折和失败感,信徒绞尽脑汁都要证明自己辞职、捐献家产等行为的合理性,填补信仰与现实之间的鸿沟,达到认知上的协调。

作为心理学的重大突破,认知失调理论为研究信仰、信念与行为的关系提供了非常有力的工具。满腹经纶的黄教授不幸成为这一理论的注脚。

黄教授关于青蛙少年的言论,让节目作假被电视台处罚的姜导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毕业于美国名牌大学的黄教授,时常紧锁眉头,看上去比咱们的股票专家还要忧国忧民。顺着他深邃、智慧的眼光,姜制片将怀疑的视线投向了失踪少年钟浩的家长。

钟浩外出数小时,其母即慌忙报案,用母子连心的第六感就能解释吗?接到儿子失踪两月后打来的电话,做母亲的何以如此淡定?长达17秒钟的沉默说明了什么?

沉着、内敛的黄教授长于逻辑分析,动辄引经据典,迅速征服了渴望一鸣惊人的姜导演。制作一部挖掘真相、锁定真凶的纪录片,走出事业上的低谷,就这么定了。

登门探访,钟浩奶奶作出砍掉两人头颅的手势,意味着什么?黄教授上个厕所,钟浩父亲用得着那么紧张吗?未必厕所里藏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确信钟浩父母就是凶手的黄教授、姜导演联袂制造了一出闹剧:警方调集大批人马,在钟浩家掘地三尺,抽干了厕所,却并未发现预想之中的孩子们的尸体。针对包括钟浩奶奶手势在内的诸多疑点,神经过敏、捕风捉影的黄、姜二人只选择了有利于其观点的解释。

黄教授的迷失,类似于以启蒙为己任的学者为传统、集权、权贵、谬论唱赞歌。除了利益驱动,还有什么蒙蔽了精英的良知和理智,导致他们执迷不悟?

明知吸烟危害健康,包括医生在内的人群为何还要吞云吐雾?痴情女被负心汉骗得人仰马翻、油尽灯枯,缘何痴心不改?个人、集团和国家为什么会在已被证明是错误的道路上滑向深渊?为什么助纣为虐的鹰犬犹如过江之鲫?

回答这些问题,大可借助认知失调的理论,多达2000多项的研究证实了社会心理学上一个最重要的发现:行为可以改变态度,说了就会相信、做了就会认可、选择了就会欣赏、付出越多就越喜欢越在意。

名声扫地的黄教授认知失调越发严重,撞破南墙也不回头。2002年9月大邱卧龙山发现失踪少年的遗骸,已丢掉教职的黄教授居然认为是钟浩父亲转移而来。想想看,这些年钟浩家为何推平原来的房基盖新楼?姜导演忍无可忍,狠狠地给了黄教授一拳:“你这个王八蛋!”

《孩子们》若就此结束,堪称2011年韩国电影之翘楚,可惜导演画蛇添足,影片后半部分被无节制煽情的韩流感淹没,总体质量大打折扣。而对于遇难少年的家人来说,影片唤起公众关注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已是莫大的慰籍。

 5 ) 依然是对韩国电影的崇敬

这部电影给了我《杀人回忆》的感受,但是震撼不够!看完杀人回忆我是蒙了很久的
这部电影有点金基德的味道,但是逻辑推算比较不合理,这是改编电影,杀人凶手还住附近这个改编是否合理,就没有杀人回忆那么严谨了

但是催泪的是父母的伤痛
看完第一感觉,觉得对不起父母,也许会牺牲自己生活一直去寻找一个人的只有父母
爱人,老公也许都已经放弃了,只有父母才会如此执着
孩子死前很痛苦,是折磨这些父母一辈子的痛苦
那个警察早说过,是让这些父母再死一次
那些父母轻易相信神婆的话的时候,你就会明白,他们不是没有理智,他们是世界上最爱这些孩子的人

只有父母才会无私,如果今天我花了40元去电影院看了一部····电影,也许就是精神刺激一下而已。真正好电影似乎都是只能网上看到。
前半段我也被误以为是父母是凶手,之后才发现自己的错误······
伤痛真的会杀死人的
所有才有那么多人愿意失忆,愿意自欺欺人的生活,只要不要感受到痛苦

当痛苦无法承受的时候,勇敢的死亡解脱,剩下的人只能自我麻痹
那个教授说的故事,似乎暗示什么,但是让我想到了身边的人,是不是都在自欺欺人的或者,因为神话不能破灭,信仰不可以倒塌,如果什么
都不信还怎么活

我从来不看社会新闻,直接看娱乐新闻,宁可看谁和谁怎么了
我也不愿意面对社会的种种
鸵鸟也罢
自欺欺人也罢
我只想自我麻痹

中国的很多新闻都可以拍成这样的电影,可是电影院放的却是3d肉蒲团
也许是我悲观

我不想再当鸵鸟了
不想当温水青蛙

可是很清楚 不面对不能解决问题
但是当面对太痛苦的时候不如逃避

如果还可以承受面对的结果时候,去改变吧,用自己的努力或者其他途径
如果我可以在电影院看到这部电影
不剪辑的
也许就是幸福的时刻
但是我决定面对
在还有控制力的时候

我知道在不知所云 懂得就懂
不懂也无所
欣赏一部好电影就够了

 6 ) 让人无力的冰冷和绝望

如果你碰巧看过另外一部犯罪惊悚片《杀人回忆》,那么一定能在看这部电影时体会到一种相似的基调——冰冷和绝望。 事实上,这部《孩子们》与《杀人回忆》所描述的案件不无关联,它们连同《那家伙的声音》中提到的李炯浩被诱拐事件并称为“韩国三大未解谜案”。而这起“青蛙少年失踪案”当属三起案件中性质最恶劣,影响最大的一件,当时在韩国也引起不小的轰动,据说全国发动了将近32万的警力,可惜,仍然毫无所获。 这部影片就在20年后的今天为我们打开了这本尘封数年的卷宗。 五个无辜孩子的生命,止于那个阳光明媚的季节。 我们并没有从影片里得到对案发当天情况的过多描述,而是从之后十几年人们寻求真相的艰辛过程中,才逐渐拼凑出一些零星的碎片。导演用了很多低角度的视角,来拍摄孩子们在山里中穿行的脚步,或许正是这种局部化的表现手法,才加重了这部电影所透出的寒气,告诉人们这是一个没人能说得清的事实:案发当天究竟发生了什么? 我们所能看到的是,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在山里中嬉戏玩耍,发生了一些事情,最后演变成一堆堆白骨和一件件腐烂的衣物,以及十多年来人们对真相不断的搜寻。 当然,世界上总不乏正义人士为那些黎民百姓出头。黄某,一个大学教授;姜某,一个犯过错误的电视节目制片人,组成了一个很奇怪的搭档,着手对这起案件进行纯草根的调查。 但是并不是说他们的执着能带来好的结局,当我们伴随着紧张的伴奏,和黄教授一起分析案件,将钟浩的父亲一步步、一秒秒地推理成杀人藏尸案的主谋时,结果却发现我们大家都错了,凶手另有其人。而将作为受害者的父母嫁祸为凶手,这种冒险的行为也遭到了所有受害人家属的不满,黄某因为一意孤行,使自己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善意的起点却导致自己的被动,这本身就让人很绝望。在观众的眼里,其实黄某的行为完全可以理解,当任何人的思维陷入一个死胡同时,如果发现了哪怕一点点零星的光亮,那么势必会设想沿着这条“出路”顺利成章的走下去。只是,在那种情况下,那些父母们已经伤不起了。 导演似乎是刻意安排的,在案情有了眉目的时候,往往剧情会急转直下,将所有人的情绪猛地拖入谷底。无独有偶,数年后,黄某也因为自身的偏执,使女儿陷入了危险,而且,与“宰牛男”的肉搏完,得到恶狠狠的一句“大叔,你有证据吗”,同样也让姜某陷入了无助和绝望,如今的他变得和当年的黄某一样,被愤怒冲击了头脑,做出了自认为理智的判断,殊不知,这根本就是他们脑子中的一个假想敌,仅仅凭借几个疑点就试图把嫌疑犯逼成罪犯绳之以法,后果可想而知。 结尾,钟浩的母亲看完孩子的遗骨后,含着泪对姜某哭诉:“即使是听一句,哪里有当妈妈的认不出自己孩子声音的!”随之,道出了编造谎言希望唤起警方关注的真相。这其中又透露了多少无奈和辛酸,看来,影片不仅对警方的破案能力提出了异议,更是对执法人员的不负责任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这起事件其实也是有人祸的因素在里面的。 根据韩国刑事诉讼法第249条规定,死刑犯的诉讼期限为15年。这起发生在1991年的案件,如今,早已过了这个期限。真相至今没有大白,罪魁祸首仍然逍遥在法外。 这注定不会是一部让人看完之后感觉畅快淋漓的电影,但是会传达给我们一个信号,其实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去尊重,而同时,不论我们的命运有多么不济,生活总会像钟浩背后飘扬着的红色斗篷一样,永远以某种方式继续着。

 短评

韩国三大未解谜案之一,较《杀人回忆》,还是有所差距。前半部十分出彩,也颇为吸引人,但因为过于煽情以至于其后故事悬念性不强,结尾处的个人英雄主义也值得商榷。或许是因为真实故事改编缘故有所限制,如若似《杀人回忆》般的开放式结局,我想会提升很多。★★★☆

8分钟前
  • Q。
  • 推荐

虽然整部电影有点拖沓,前后脱节过度,但是对于叙事和镜头描写来说,做得还算不错。改编于1991年成为韩国三大悬案的5名少年失踪真实事件,但相信我,如果去看下当年报道合辑,更精彩!

11分钟前
  • 马普尔老姐
  • 推荐

那天之后,红色的披风再也没有飘起来过。

12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这个悲剧性悬案的魅力和话题性远大于电影本身,重演悲剧更多的是那些受害者的伤口上再撒一把盐。仅仅的陈述事实和事件的影响,影片的切入点让人有点失望。凶手算是找到了,却依旧逍遥法外,让人心有不干啊。★★★☆

1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泪奔TAT

19分钟前
  • 宫廷阉割师大人
  • 推荐

首先,千万不能抱着《杀人回忆》的期待去看这个。拍得还好吧,毕竟是真实事件改编,想说的都说到了,反而没什么惊喜。有点抒情过度,在悬念上却没太真正下功夫,有点拍可惜了。

2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青蛙少年失踪事件》(2011)作为当代韩国三大悬案(《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里唯一有“结果”的一部,破案过程不是重点,韩国公选制度背景,孩子丢失后家长被怀疑的心理,等待制造轰动新闻的猎奇媒体,貌似科学实际上以唯心的方式破案的教授,这一切对五个失童家庭造成的影响才发人深省。

23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MB 我们这的苦事情估计还要多

25分钟前
  • 凉白开
  • 还行

凶手,还没抓到

27分钟前
  • 冲浪小子Z
  • 推荐

前一半时间里面真的被那个黄教授所提出的理论给迷住了

31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推荐

时间就像泥土之上的层层落叶,掩盖着一段令人无法释怀的伤痛。

36分钟前
  • 还行

看的胸闷,情感被带入的一点不差~

41分钟前
  • 臭臭
  • 推荐

至少比《那家伙的声音》强多了,拿这片子和《杀人回忆》比是不公平的,《杀人回忆》是现象级的。作为类型片本片相当值得一看。至此,韩国三大迷案改编电影都看完了。

42分钟前
  • 闲人
  • 推荐

题材是真的很感兴趣,但没有看“杀人回忆”那种一直很紧张的悬疑感

44分钟前
  • 木头人
  • 推荐

凶手也在看···

45分钟前
  • 虚拟人物。
  • 还行

韩国有不少离奇的案子,有生之年希望能知道真相。

48分钟前
  • 波波维奇
  • 推荐

屠宰工人真的都具备杀人的潜质!故弄玄虚的所谓悬疑,冗长的前半段是逗观众玩的,全国媒体和警察被导演+教授破案而牵着鼻子走,后半段是警察知道凶手也破不了案。片子几度使我昏昏欲睡,完全没有看《杀人回忆》时的惊心动魄。

52分钟前
  • 十个斗的眼窝浅
  • 还行

不行

53分钟前
  • 八水水
  • 较差

虽然破案过程更逼真,确实比嫌疑人X身份更靠谱,一路也看得鸡皮疙瘩四起,现实意义也更大,可对我来说确实没什么震撼啊。

56分钟前
  • 王稷和泡泡
  • 还行

不要动不动就拿《杀人回忆》出来吓唬人,至少本片要比《那家伙的声音》要好很多,即使知道没有希望,也无法放弃对孩子生的那份渴望令人动容

57分钟前
  • 桃色響尾蛇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